写道士的书小说里主人公叫林枫的小说姓杨的

我当道士那些年最新章节,仐三,我当道士那些年全文阅读-去读书
《我当道士那些年》作者:仐三
小说我当道士那些年简介:小说《我当道士那些年》仐三/著,通过键盘左右方向键"→"或"←"可以转到《我当道士那些年》上一页或
《我当道士那些年》下一页,回车可返回《》目录
我当道士那些年 未分卷
我当道士那些年 少时惊魂
我当道士那些年 饿鬼迷雾
我当道士那些年 南部养尸地
我当道士那些年 苗疆风情画(上)
我当道士那些年 苗疆风情画(下)
我当道士那些年 城中诡事(上)
我当道士那些年 城中诡事(下)
我当道士那些年 林深藏秘
我当道士那些年 江河湖海&&湖之卷
我当道士那些年 江河湖海&&江河卷
我当道士那些年 江河湖海&&迷之卷
我当道士那些年 最终之卷&&神仙传说
【阅读提示】
①本小说作者:仐三的最新力作:我当道士那些年,去读书网友提供上传!
②书友如发现本小说我当道士那些年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或含有不健康和低俗内容,维护网络文明和谐发展需要您的帮助,请马上向网站举报
③仐三的小说我当道士那些年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有任何疑问,请直接联系作者。
④网友评论精选:我当道士那些年这本小说,开创了这类型小说的新思维,新流派,无论是文字的精炼,还是情节安排,都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功底,引人入胜,让读者有一种代入感,情节起迭,处处有伏笔,当你认为故事的结果是某个之后,却反其道而行,让我诧异无比,情不自禁的想看下去,为主人公时而担心,时而高兴,时而哀愁,时而兴奋,可以说,这本:我当道士那些年,是近来网络小说界中的精品,值得一看!
【书友阅读帮助】
键盘左移动上一页,键盘右移动下一页,回车回书目录。《吉苑》36期二版&吉春讲座·小说讲稿第二章人物与环境
第二章 人物与环境
&&&&&&&&&&&&&&&&&&&&&&&&&&&&
第一节 人物刻画
刻画人物是小说创作的中心环节。有人说写小说就是些故事。沙丁说:“故事就是人物的行动”。事是由人做的,写故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人,所以我们研究小说的创作规律时,首先应该研究的是如何刻画人物。尤其是初学写作者,更应从联系描写人物入手。法国作家莫泊桑开始写小说时曾把作品拿给了他的老师福楼拜,福楼拜看过之后说:你把它烧了,然后你写一百个人物的肖像。莫泊桑忠实地按他的要求去做了。后来写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被人称为法国短篇小说之王。由此,可以看出学习刻画人物在小说创作上的重要作用。
学习刻画人物,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一、要善于观察人物
首先,我们要注意人物的共性与个性。在阶级社会中,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要打上阶级的烙印,每个阶级的人都有自己的阶级性,这就是共性。但阶级性又是通过每个人物的具体行动表现出来,表现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而且每人又有独立的性格存在,这就是人的个性。《水浒传》里的一百单八将,都是农民起义的英雄,也都有反抗压迫、“杀富济贫”的胆略和英雄气概,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及文化教养不同,因而走上反抗道路的过程是很不相同的;处理同样的问题,,也有不同的方式。如林冲,起初面对蔡京的欺辱,先还是逆来顺受,对两个小小的解差也不敢反抗,听凭他们肆意折磨。这是因为他当过八十万禁军教头,受封建毒害太深,精神枷锁牢牢地控制着他。而武松对付那些虎狼差异完全不同,他让解差称它二爷,不如意时便举起那打虎的铁拳,吓得解差只好听命,这是由于武松没有受过那么多封建礼教的熏染,他的审视和生活经历是它具有一种无所畏惧的性格特征。所以,我们观察人物,当然要了解人物的阶级性,但更要深入一步研究人物的个性,只有如此,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
其次,要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人物的个性一般包括思想、作风、性格、脾气、个人爱好等等。在这些方面,不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这些特点也是极为复杂的,不是单一的。我们常常说某人粗心,某人脾气好,事实上这个结论往往未必确切,有的人在生活上确实非常粗心,但在业务上却又特别细心,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有人在外面是个脾气很好的人,而在家中却是暴君。反之,也有人在外面很专横,对妻子却很顺从。生活是复杂的,人性格特征是极为复杂的,我们只有看到这种复杂性,才不会把人物写的单一化,概念化。古往今来,我国的优秀作品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学习的例子。《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性格是鲁莽的,“张飞”已经是性格急躁、当阳桥一役,张飞居然施巧计骗过了老奸巨滑的曹操。当时,张飞的人马很少,而曹操率几十万大军追赶,张飞就让军士门砍下树枝绑在马尾上,驱赶马群在树林中奔跑,弄的烟尘滚滚,似有百万大军,张飞则立马挺枪站在桥头。曹操见态,以为遇到了大量伏兵,赶快后腿。可见,象张飞这样的人物,性格也不是单一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除能神机妙算外,还有一个特点是谨慎,“诸葛亮一生唯谨慎”。谨慎却是它的突出特点,但作者仍写了他的不谨慎,甚至在军事上的失算。空城计虽然表现出他的胆略,但事实上是一次冒险,由于用人不当而失了街亭,结果司马懿大兵突然压境,诸葛亮只好用了一个空城计。先是失算后是冒险,这都不符合诸葛亮的用兵原则,但是,作者这样写丝毫不损诸葛亮的形象,反而显得真实可信。
由此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生活是复杂的,人物、人的思想、感情、性格也必然是复杂的。要克服作品简单化的毛病,首先必须善于观察生活,观察人。
二、描写人物的方法
(一)、人物概括介绍
小说中的描写人物、首先是写人物的出场。有的作品在人物出场的时候,并不做什么介绍和描写,只是在以后的记叙中不露痕迹的介绍,交代,使读者对人物逐渐有了明确的认识。但是,大多数的作品,在人物出场的前后,都做一些概括性的叙述或描写,使读者对出场人物有个轮廓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进一步展开故事,描写人物性格。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开头对伏盖公寓里七个房客的介绍,是有名的例子。人物概括介绍的主要内容包括身世、经历、性格特点和作者的评价。介绍的方式,分为作者直接叙述,通过作品中人物介绍,人物自我介绍、回忆等。作者直接介绍最为常见。例如《阿
Q 正传》第一,二章就集中地通过阿
Q 的姓、名、籍贯和形状的
,使读者对这个人物有了初步的、概括的认识,为以后的描写打下了基础。在优秀的文艺作品中,这种介绍有时运用精炼生动的“性格形容语”、“性格警句”,这是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基本特点的概括。屠格涅夫在长篇小说《罗亭》中塑造了一个只发议论而不能实行的空谈家的典型罗亭,作者概括这个人物的性格是“他曾几次象鹰一样飞去,又几次像蜗牛一样爬回来,连壳也给压碎了”。鲁迅在短篇小说《孔乙己》中,概括人物的特点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衣衫的唯一人”,这就把孔乙己已经沦落于社会的底层,深受科举制度和封建意识毒害而又不觉悟的性格特征和悲剧根源,一语破的,揭示出来了。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介绍有很多优点,他有利于展示人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不至于把故事发展搁置下来,使读者能在故事的进行中,了解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红楼梦》里的王熙风是一个凶狠、毒辣、狡诈的贵族妇女的典型形象。她的这些性格特点就是随着情节的发展,通过不同人物的嘴,从多方面进行介绍、渲染的。
林黛玉初进贾府,贾母笑着介绍凤姐:“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泼辣货’,南京所谓‘辣子’,你只叫她辣子就是了。”写出凤姐的“泼辣、能干”和贾府的恃娇宠。刘姥姥进荣国府,周瑞家的说:“这凤姐年纪虽小,行事儿比男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儿似的,少说这怕有一万心眼子,再说堵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她呢!回来你见了就知道了。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了儿”。这些话透露出凤姐灵巧乖张和机诈刻薄的性格特点。后来尤二姐想去见凤姐,兴儿连忙阻止说:“她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他都占全了。”形象化的说明了凤姐的凶狠和两面三刀作风。这是透过不同人物的眼睛,使我们前后左右,看到了凤姐的性格特征。采用多面透视的方法,逐渐显出人物的真实面貌。
人物自我介绍、回忆,“自报家门”,在我国古典小说中也比较多见。《水浒全传》第十二回合,写杨志与林冲等人相遇、自我介绍道:“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姓杨,名志,流落在此关西。年纪小时,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道君因盖万岁山,差一般十个制使去太湖搬运化石纲,赴京交纳。不想洒家时乖运蹇,押着那花石纲,来到黄河里,遭风打翻了船,失陷了花石纲,不能回京赴任,逃去他处避难。如今赦了俺们罪犯,洒家今来收的一担儿钱物,待回去枢密院使用,再理会本身的勾当,打从这里经过,顾倩装家挑那担儿,不想被你们夺了。可把来还洒家如何?”这段介绍既叙明了杨志的身世遭遇,又交代了当前事件发生的原因,也为以后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线。
矛盾的《春蚕》先让老通宝回忆他的审视、遭际;转而从旁介绍他父亲的发家史和当前的生活状况:老通宝家养蚕也是年年都好,十年中间得了二十亩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两进的一座平屋。这时候,老通宝家在东村庄上被人人所忌羡,也正象‘陈老爷家’在镇上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可是以后,两家都不行了。老通宝现在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田地,反欠出三百多块钱的债,‘陈老爷家’也早已完结……。
这用的是人物自我回忆和作者客观介绍相结合的方法。叙述灵活,能更好的表现出人物的历史和处境。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概括的叙述和描写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有时是作者直接叙述,有时是主人公自己的回忆,有时又是通过作品中另外人物的观察和反映来写。就其叙述的内容说,有的是概括主人公的精力、身世和兴趣、爱好,有的只是集中地介绍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概括的介绍是描写人物的辅助手段,能使读者对人物先有一个轮廓的认识。但要切忌抽象和冗长,否则就会造成叙述得沉闷,损害形象的鲜明和生动。
(二)、肖像描写
肖像是指对人物形象外部特征的描绘。主要是指人物的面貌、体形、姿态、表情以及服饰等。塑造人物,离不开肖像描写。不论是描绘得极为工细或只是淡淡地勾勒几笔,都要求能达到以形写神。人物的外部特征要与人物描写的其他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具体性,突出其性格特点。
1、肖像描写应当真实,能通过外部描写传达出人物的神态来。
试看老舍的《骆驼祥子》: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上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很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般儿粗,脸上红扑扑得,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只见一块不小的疤,……。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他爱自己的身体,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
祥子的神态是从他的长相和脸部特征描绘出来的,造成鲜明活泼的视觉现象。
为使肖像生动传神,有时还要采用动态的描写,例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她在一张随便铺在她脚下的波斯地毯上跳着舞,旋转着;当她每次转过身的时候,她光辉的脸经过你面前,她乌黑的大眼睛朝你一闪。
《巴黎圣母院》中的爱斯梅哈尔达是一个活泼、妩媚的吉卜赛少女。她的优柔、矫健的身姿是从舞步中表现出来的,她那乌黑的大眼睛的一闪,仿佛使人看到他那象空气和阳光一样透明、清澈、善良、美丽的灵魂。
这种结合人物的动作特征来描绘人物肖像的艺术手法,不但刻画了人物的外形,也显示出外形部分的特定内容,使肖像和性格特征结合起来。所用笔墨不多,却能生动传神。这种动画式的肖像描写,比呆板的照相更富于表现力,透过人物肖像所反映的内容,也更加深刻、生动了。
2、肖像描写要显示人物个性
肖像描写是性格塑造的一部分。必须注意人物所处的环境、生活地区、职业特点,以及年龄特征、个人经历、思想品质和生活作风等,以掌握其个性特点。
不能把肖像简单地归纳成几种定型的脸谱,要写出“这一个”,即通过个别显现一般(本质)。例如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老头,是一个典型的暴发户、守财奴。他全身都浸透了铜臭气,作者从肖像描写中一针见血地写出他的这种本性:青年人“把他黄黄而灰白的头发叫做金子里搀白银,”鼻尖肥大,顶着一颗满着血筋的肉瘤,一般人无不理由地说,这颗瘤里全是刁钻促狭的玩艺儿。
这样的肖像描写,已经透过外形,反映出人物的本性,穷形尽相,暴露无遗。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奥勃洛莫夫》是这样描写主人公的面部情态的:
她年在三十二三,身材中等,外貌可亲,生这一对深灰色的眼睛,可是脸上缺乏明确的思想和专注的神情。她的思绪,象无拘束的小鸟似地在脸上盘旋,在眼睛里翱翔,栖息在半张开的嘴唇上,隐藏在额角的皱纹中,随后就完全消失,满脸发出一片无忧无虑的平静光彩。这种无忧无虑从她的脸上移到全身的姿态上,甚至于转到睡衣的褶皱里。出身于贵族地主阶级的奥勃洛莫夫是一个怠懒、无所用心的典型。作者在人物描写上颇具匠心。“如果它一模一样地记录出脸上的纹路,而并不和性格联系起来,那么他丝毫不配受到赞美”。(《罗丹艺术论》)这幅肖像画的妙处就在于他联系人物的性格,精细地刻画出人物的面容。
人的个性是丰富的,肖像描写要抓住主要特点,集中、突出地加以表现。契诃夫的《套中人》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例子:
……他随时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绒衣,耳朵里塞棉花,……总想给自己包上一层外壳,给自己做一个所谓的套子,以便同人世隔绝,不致受到外界影响。
“套中人”别里科夫,是沙皇俄国专制制度下的典型产物。是庸俗、狭隘、保守的化身。这幅肖像画确如巴尔扎克所说:“它深入到灵魂,但又不忽略躯体;或者不如说,它这样出色地抓住了外表细节,一下子就深入到内面去了”。(《法西诺·卡纳》)
3、肖像表现人物的变化
肖像不是单纯的客观描绘,不能从股市整体中游离开来,孤立地加以描写。他应当随着情节的发展,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表现出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
试看鲁迅的《祝福》中的祥林嫂:
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这是“我”回到鲁镇寄住鲁四老爷家里时,看到已经沦为乞丐的祥林嫂的外貌。从外貌的改变上显出这个受尽欺凌压迫的劳动妇女所受的摧残和折磨。“那眼珠或一轮”,正是画龙点睛之笔,会长久地活在读者的心里。第二天听到了祥林嫂的死讯,引出了对她半生的回忆:她第一个男人死后,初逃出来作工时,是这个样子: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脸颊却还是红的。
由初冬做到年底,她“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可是新年刚过,她就被迫改嫁了,两年以后,她又站在鲁四老爷家的堂前,样子已经有了改变: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脸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因为她的改变,使“人们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她被人们认为是“败坏风俗的”,“祝福”时还怕她渎了鬼神。有的人“专在她额头上的伤疤”上发生兴趣。她只好“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伤疤,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她虽然在庙上钻了门槛,但在祭祀时她仍然只能缩回手,不能动酒杯和筷子,“脸色同时变作灰色”。
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有形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
在这里,一副副的肖像画,就象是一组组的电影镜头和连环画,把人物的肖像、性格和作品的情节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肖像的迅速变化,可以反映出人物内心瞬间的活动。马克·吐温的《一百万镑的钞票》里,有一幅绝妙的写照: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里面还有折纹,还有皱纹,还有螺旋纹,就象你往池塘里抛一块砖的地方那个样子;然后当他向那张钞票瞟了一眼的时候,这个笑容便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变得毫无光彩,恰象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半。小职员的职业需要,使他的脸上经常挂着笑容,现在还掺杂了一些含讥带讽的嘲笑意味。可是当他接到那张一百万镑的钞票时,一下子惊呆了。人物内心顷刻之间的变化,本是稍纵即逝的,作者却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把它固定下来。
肖像描写的具体方法很多。从描写方式来看,有的只写一个人,有的同时写两个或一群人(如《药》中刑场上的观众);有的是近景,有的是局部特写(如《骆驼祥子》中祥子的脸部);有的用正面描写,也有的用侧面描写(如《小二黑结婚》中写小芹的美在人们中间所引起的反应)。
从用笔着色看,简、繁、浓、淡皆可。可以是工笔细描(如奥勃洛莫夫的肖像画),也可以用写意的方法略加点染,使人物跃然纸上(如《药》中的康大叔,《故乡》中的杨二嫂);可以集中描绘,也可以分散开来,采用逐层着色的方法(如阿
的外形描写)。总的要求是以形写神,形神兼似,“因内而符外”,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此外,肖像描写可以采用多种修辞方法;比喻、夸张、映衬、讽刺……只要运用恰当,都能使人物形象鲜明动人。
(三)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指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的描写,是揭示人物
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只择主要几点介绍如下:
1、直接表现法:
& 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面部表情等直接地剖析。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写宝玉、黛玉因张道士给宝玉提亲的金玉之事又引起口角。接着是一大段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
……此刻,宝玉的心想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想,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烦恼,反而以这话奚落堵噎我。可见我心里一时一刻白有了你,你竟心里没有我。心里这意思,只是口里说出来。那林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个邪说不中我的。我便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方见是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如何我只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着急,安心哄我。
这一段是运用人物的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行文中运用第
一人称“我”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契诃夫在他的短篇小说《一个官员的死》里面描写了一个小庶务官,由于打了个喷嚏,唯恐引起坐在他面前看戏的文职将军的气恼而恐惧忧郁致死。其中有这样一段心里描写:他拿手绢擦了擦脸,而且照有礼貌的人那样,给四下里看一看:他的喷嚏究竟搅扰别人没有。可是这一看不要紧,他却慌起来了。他看见坐在他面前的正厅第一排的一个小老头正在拿手套使劲擦自己的秃顶和脖子,嘴里嘟哝着。切尔维亚科夫认出那个小老头是卜里兹查洛夫,在交通部任职的一位文职将军。
小庶务官切尔维亚科夫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是运用作者自己的口吻描绘反映出来的。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写法,行文中以第三者的身份来描写主人公“他”的心理活动。
由于人的思想、人的内心世界是很复杂的,往往比表现出来的东西还要复杂,因而作家必须善于打开人物心灵的窗子,善于捕捉隐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敢于真实地反映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
2、间接表现法
用人物的梦境和幻觉等间接地解释,也是心里描写很重要的方法。
鲁迅先生的《阿 Q 正传》,当阿 Q 看到举人姥爷是那样害怕革命,于是也想革命了,他喝了两碗空肚酒,大声嚷着 "造反了,造反了" ……,当他醉醺醺地回到土古祠,作者这样写他的心理活动:阿 Q
飘飘然飞了一通,回到了土古祠,酒已经醉透了。这晚上,管祠的老头格外的和气,请他喝茶;阿 Q
便向他要了两个饼,吃完之后,又要了一支点过的四两烛和一个树烛台,点起来,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象元夜似的闪闪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
“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百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古祠,叫道,‘阿
Q 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这是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教导,‘阿
Q ,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 D 赵大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可以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直走进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古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是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
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大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眼泡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没有想的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了……
这一段,是通过阿 Q
的想象所作的心里描写,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一个不觉悟的农民内心深处的朦胧而幼稚的革命要求和革命思想。
又如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有这样一段描写: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也会对她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然,暖和暖和手吗?她抽出一根火柴。哧!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多么温暖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蜡烛、她就把手笼上去。——是的,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女孩觉得自己好象坐在一个装着闪亮铜脚铜手的大火炉面前,火炉里的火烧得亮光光的,暖烘烘的,她觉得多么舒服啊!但是——怎么回事呢?她刚刚伸出脚去,想把脚也暖一下,火焰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只拿了一个燃过了的火柴,坐在哪儿。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就变得象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从那儿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碗,填满了苹果和葡萄干的烤鸭正冒着热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刃,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一直象可怜的女孩走来——这时候,火柴就灭了,面前没有别的,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这一段,是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眼前出现的一种幻觉,透过这种幻觉反映出一个天真单纯的小女孩在贫寒悬殊的黑暗社会里,对温饱的渴求。
&3、侧面烘托
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应等侧面地烘托,抒写心里活动。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话、表情、动作、姿态以及某些景物、细节,无不显示着人物在某一场合,瞬间的内心状态,但这些一般都不归于心理描写的范畴。如果这种描写是把客观物象化成了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媒介,那就应视为心理描写了。
《战争与和平》中,安德烈·保尔康斯认识了娜塔莎以后,在他面前仿佛展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思想情绪有了很大转变,这使他对周围的事物有了不同的感受。他在路上,来回遇到的是同一棵橡树,可是在“人生的意义”方面给与他的启示,前后截然不同:第一次,安德烈觉得它是绝望的化身;第二次。它却成了幸福生活的象征。他第二次看到这棵橡树时感受是这样的:
老橡树,完全变了样子,撑开了帐幕般的多汁暗绿的枝叶,在夕阳的光辉中轻轻摆动着,激动地站立着。没有了生节瘤的手指,没有斑痕,没有老年的不满与苦闷——什么都看不见了。从粗糙的、百年的树皮里,没有枝柯,便长出了多汁的幼嫩叶子,使人不能相信这棵老树会长出它们。
在娜塔莎的青春活力和生活情趣的影响下,在春意盎然的大自然面前,安德烈的灵魂苏醒了,他又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这棵蓬勃发展的老橡树正是他精神复活的象征。这时他所想的是:“要我的生活不只是为了我自己,要他们的生活不是和我的生活那么毫不相干,要我的生活反映在大家身上,要他们和我一起生活”。这里是把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人物的内心结合起来,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通过周围人物的观察、感受写出人物的内心状态,也是小说中常用的方法。这种描写常常和人物的内心、行动结合起来。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谢佛伦斯基与安娜初次相见,就是透过他的观察从面部神态写出安娜的内心世界的变化:当他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她也掉过头来了。她那双在浓密的睫毛下面那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亲切而注意地盯在他的脸上,好象她在辨认他一样,随后又立刻转向走过的人群,象是在寻找什么人似的。在那短促的一瞥中,佛伦斯基已经注意到了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弄弯曲了的轻微笑容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竭力的隐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辉,但它却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耀着。
安娜的神情动作,一颦一笑,都表现了她热烈地憧憬自由生活,爱情幸福;同时也流露出她受社会生活的束缚,不得不压抑内心情感,克制情欲而产生的深深痛苦,和她试图挣脱在自己身上的精神枷锁的意向。这已经超出了一般肖像描写,而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活动内容了。
(四)行动和对话描写
行动和对话是描写人物的最基本的手段,两者经常相伴而行,难以截然分开。
人物的语言是描写不可缺少的手段,但是语言脱离了行动,很难写出生动的人物。高尔基说过:“为了使艺术作品有教育、说服的力量,必须尽可能地使主人公多行动、少说话”。这虽是指戏剧而言,但也说明了行动的重要性。文学描写,应该把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紧密结合起来,把人物引入行动中去,才能把性格鲜明、生动地刻画出来。所以行动和对话描写是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要在矛盾冲突、故事情节的展开中,描写人物行动和对话,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
1、行动描写
人物性格主要是依靠人物本身的行动来体现的。恩格斯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做什么”和“怎样做”就是行动描写的含义。“怎样做”(具体行动的描写)又是人物性格描绘的关键。
我国古典小说描写人物的传统就是很少直接剖析人物的内心活动,而是由表及里,着重刻画具体的行动,展示人物性格。这些外在活动象镜子一样反映出人物的内心状态,给人一种立体感,而不是一个平面上的介绍。我们常说的民族传统中的白描手法,就是要以特征性的行动和对话写出人物的性格。
例如《水浒》中“石秀跳楼”一场,写得有声有色。先是“楼上石秀只就一声和里,掣出腰刀在手”。应声大叫:‘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接着便是一连串的动作:“石秀楼上跳将下来,手举腰刀,杀人是砍瓜切菜,走不迭的,杀翻十数个;一只手拖住卢俊义投南便走”。
石秀本是来探听卢俊义消息的,却正遇上法场问斩。事起仓卒,他见义勇为,不顾一切地跳下楼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救下卢俊义。
这里全用白描手法,把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内心活动结合起来,从跳楼劫法场的几个敏捷有利的动作中,表现了石秀机智果断,勇往直前的“拼命三郎”的性格本色。
&行动描写能表现人物内心,推动情节发展。例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说《蜚蜚小姐》,写法国妓女石儿不甘心忍受普鲁士军官的污辱,激起了强烈的爱国热情,进行了大胆的反抗:他还没有说完,她叭地就掴了她一个耳光;但是正当他重新举起手预备在打得时候,她在狂怒中间从桌上抓这一柄削水果的银质小刀,并且在迅速得教人简直来不及看见的刹那间,把小&&&&&&&&
刀直挺挺地戳到了他的脖子里,那恰巧在喉头下面锁骨中间的空儿里。
他说着的那句话被小刀截断在喉管里了,他楞起一双怕人的眼睛张开嘴巴没动弹。
全体都狂吼着并且慌乱地站起来,但是乐石儿把自己的椅子向委妥中尉的双脚中间扔过去,中尉就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她在旁人没有来得及抓着她以前就推开了窗子,并且跳到黑暗里,在那阵始终不停的雨滴下逃走了。
这段人物行动的描写,绘影绘形,而且绘深。乐石儿的勇敢、敏捷和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环境描写,都融合到了一起。
2、对话描写
对话在文学描写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能发展情节、表现环境、显示人物的关系。而且更主要的是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对话要“语求肖似”,就是合乎人物的身份、经历和个性。
马卡连柯在《和初学写作者谈话》中说:“对话——这是小说里最难的部分之一。需要熟悉生活中的对话。要凭空想出有趣的对话是不可能的。我们年轻的作家们写得最差的正是对话。对话应该是非常活泼生动,它不但应该表现人的心情变化,同时也应该表现人的性格”,为此必须注意研究作品中人物的对话。
对话的基本要求:
( 1 )人物的对话必须是性格化的。&
“言为心声”。每一个人物都有独特的性格特征,他的语言也有其性格的色彩。这从说话的内容看,对话应该准确地传达出人物的不同思想感情。从语言的表达方式来看,人物的不同阶级地位、社会经历、职业身份、文化程度和年龄特征等,都会带有语言上的个性色彩。就是说在他们的语言中,会有自己爱用的词汇和习惯,自己的腔调和表达方式。这就使语言千差万别,各具特征。优秀的小说是人有其性情,人有其声口。
《红楼梦》描写大观园里一群不同性格和思想境界的女孩子,他们的语言就各有自己的特征。例如第四十九回写大观园中的一群少女围炉烤吃鹿肉,有这样一段话:黛玉笑道:“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婷遭劫,生生被云
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婷一大哭”。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的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宝钗笑道:“你回来若做的不好了,把那肉掏出来,就这把雪压得鲁维兹塞上些,以完此劫!”
这一段戏虐之谈中,黛玉是雅瞻中透着冷携,湘云则潇洒豪爽自如,宝钗的语言显得诙谐沉着,各有自己的性格特色。
我们要求对话要“人有其声口”。如果作者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就好象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这是语言达到性格化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鲁迅是达到了这种境界的。鲁迅说过:“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个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人说话的人物”。(《看书锁记》)鲁迅正是这样做的,在他的小说对话中,我们从人物的音容笑貌中认识了人物的性格。
( 2 )对话应富于表现力
鲁迅说自己的创作“对话很少长到一大篇”,这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对话总以简洁为好,原则应是“意惟其多,言则求少”。不必事事都从头说起,可以掐头去尾选取最关键的话语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不要用人物对话来重复发生的事情或单纯的交待故事情节,以使对话集中,表现力强。
人物的语言都是在具体的情景下说出来,它和一定的环境、心情、动作是相连的。因此对话应当从表达方式、语调和音韵中表现出这种潜在的动作性,使语言生动、鲜明,给人深刻的印象。
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在欧也妮小姐正和母亲察看查理寄存的那口精美的梳妆匣的时候,葛朗台一步闯进来: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什么东西?”他拿着宝匣往窗前走去。“噢,是真金!金子!”他连声叫嚷:“这么多金子!有两斤重。啊!啊!查里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是不是?为什么不告诉我?这交易化得来,小乖乖!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明白了。”
对金钱的贪欲,使葛朗台天良泯灭,道德堕落。连家庭也成了进行欺骗和掠夺的场所。他看到首饰匣,就迷住了心窍,不顾太太的喊叫,象饿虎一样扑上去。“噢,是真金!金子!”这个短促的句子,流露着欣喜若狂的心情。接着说出来的是那套他久已念惯了生意经,“这交易化得来,小乖乖!”踌躇满志的神态,溢于言表。在这里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紧密结合,可以说,对话是内心的“动作”,行动则是无声的对话!二者水乳交融,把他贪婪无度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第二节 环境的叙述和描写
人物的活动,总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因此,写小说必然离不开环境的描写。环境的描写一般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的叙述和描写
社会环境是人物性格形成与存在的依据。恩格斯说:“除了细节的真实以外,就是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典型性格的形成,一定离不开典型环境,大的典型环境是指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具体的典型环境就是周围的人和事。社会环境的介绍,常常是把叙述和描写两种手法结合起来。而社会环境的叙述与描写又往往是浸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或几笔交代出来。
鲁迅先生的小说《风波》、《药》,就是写辛亥革命后,封建统治的复辟以及革命失败后人民的消沉和不觉悟。而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和群众的不觉悟,正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风波》只用七斤和七斤嫂的几句对话,介绍了时代背景。
七斤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了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道“这可好了,这不又要皇恩大赫了么!”七斤又叹了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皇帝要辫子。”
皇帝坐了龙庭,意味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人们忧虑的却是自己头上没有了辫子,因为满清黄帝是要辫子的。这说明辛亥革命没有使广大的群众从思想上理解革命,革命失败后人们所担心的只是剪掉了头上的辫子,群众仍然处在不觉悟的状态。
《药》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更使人忧虑,辛亥革命失败了,革命志士被杀,而华老栓却用志士的血(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人民的蒙昧与革命的失败是连在一起的。这些内容,都是作者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交代出来的。
又如茹志娟的《百合花》,写青年战士与姑娘说话的羞愧、拘谨,妇女不敢擦受伤战士身上的血等等,都反映着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灵上还残存着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些封建意识,这就写出了时代的烙印。但是最后,革命的感情完全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小说里有这样一段描写是令人难忘的。
那位小战士为了掩护担架的老乡而壮烈牺牲了。那位新媳妇侧身坐在他身旁。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缝他一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来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凉了。新媳妇象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异样的瞟了我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这一段,写的真挚、动人,说明革命战争正在冲刷这一切旧的意识和观念,时代在前进,人民在前进。时代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变。社会环境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当然,仅仅注意到大的时代背景的描写是不够的,还要写人物周围的具体生活环境。
《百合花》是以一场大战为背景,用简炼的笔法,写出了战争的气氛。因为人物所处的环境不是战场,而是在接近战场的包扎所,所以只是通过“隆隆的炮声”和伤员的回答:“在打!”
“在街上枪战!”及“他们身上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以及“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有力地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气氛。虽然写的是包扎所,但读者仍然感受到战斗的激烈、紧张。
二、自然环境的叙述与描写
自然环境一般指的是景物描写,是用来衬托人物的心情,烘托气氛,,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写人,所以,写景既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又要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写景的目的和方法:
(一)依据人物描写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场景,烘托人物的心情。
鲁迅先生的《故乡》开头就有这样一段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有隐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鸣鸣地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不禁被亮起来了。
鲁迅先生这次回到故乡,正是为离别故乡而来,目睹破落的农村,挣
扎在苦难中的农民,心不能不悲凉,这时作者特别突出写了“冷风”呜呜地响,“苍黄天底下”的“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等等,正是为了烘托人物悲凉的心情。
又如《阿 Q 正传》,当阿 Q
无人雇用,无人理睬,肚子饿得难受时,他来到了尼姑庵,接着是这样一段描写:里面真是郁郁葱葱,但似乎并没有黄酒馒头,以及此外可吃之类,靠西墙是竹丛,下面许多笋,只可惜都是并未煮熟的,还有油菜早已经结子,芥菜已经开花。
这是饿着肚子的阿 Q 眼中的景色,他在那 "郁郁葱葱"
的后院中只看见了竹笋,油菜,芥菜, 开花,很老了,总之,阿 Q 所见的都是想吃又不能得。这段写景,逼真地表现了阿Q的失望和那“文童落第似的觉得很冤屈”的心情。这里的写景,处处扣着人物的心情,真正是情景交融,把写人与写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
(二)借助写景来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有许多地方挥洒笔墨,尽情书写西北大自然的美景:清晨,太阳刚从杨树林梢上冒头,银白色的露珠还在草地上闪闪发光,也就把栅栏打开。牲口用堵皮抚着肚皮,用臀部拉着臀部争先恐后地往草场跑。土百灵和呱呱鸡发出快乐和惊慌的叫声从草丛中窜出。它们展翅膀,斜掠过马背,象箭一样地向树林射去。他骑在马上,在被马群踏出一道道深绿色痕迹的草场上驰骋,就象一下子扑到大自然的怀抱里一样。
草场上有一片沼泽,长满细密的芦苇,牲口分散在芦苇丛中,用它们阔大而灵活的嘴唇揽着嫩草。在沼泽外面,只听见它们不停的喷鼻声和哗哗响水声。他在土堆的斜坡上躺下,仰望天空,雪白的云朵象人生一样变化无穷。风擦过草尖,擦过沼泽的水面吹来,带着清新的湿润,带着马汗的气味,带着大自然的呼吸。从头到脚摩挲变他的全身,给了他一种极其亲切的抚慰。他伸开手臂,把头偏向胳肢窝,他能闻到自己的汗味,能闻到自己生命的气息和大自然的气息混在一起,这种心悦神怡的感觉是非常美妙的。它能引起他无边的遐想,认为自己已融化在旷野的风中,到处都有她,而他又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他的消沉,它的悲怆,他对命运的委屈情绪也随着消失,而代之以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中午,马匹一头头从芦苇丛中趟出来,带着滚圆的肚皮,抖搂着鬃毛,甩动着尾巴驱赶马虻和牛绳。它们信赖地、亲昵地聚在他周围,用和善的大眼睛望着它们的牧人。有时,长着白色花斑的七号马,会绕过几头疲乏的牲口,悄悄踏到瘸腿的一百号马旁边,用乍着稀疏胡须的嘴唇掀动它,戏弄它。一百号也不示弱,调过屁股,用本来就没有着地的瘸腿使劲地象后一弹,七号马急速躲开,高昂起头,象一个顽皮的孩子玩丢手帕的游戏一样,在马群中转来转去,溅起闪着银光的水花,每在这个时候,他就要拿起长鞭,严厉地吆喝几声。于是,所有的马都会竖起耳朵,并象七号马投去责怪的眼光。七号马也安静下来,象一个受了呵斥的小学生似的,站在水深到膝的沼泽里,掀起嘴唇,无聊地挫着长长的门牙。这时,他会感到它不是生活在一群牲口中间,而是象童话里的王子。在他身旁是一群通灵的神物。
在中午的阳光下,远方,云影在山脚下缓缓移动,沼泽里,一种叫“水牛”的水鸟也感到了炎热,开始用嘴对着芦根咕咕的鸣叫。这里,不仅有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苍茫,而且有青山绿水的纤丽。祖国,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会浓缩在这个有限的空间,显出全部瑰丽的形体。他感到了满足:生活,毕竟是美好的!大自然和劳动,给予了他许多在课堂上得不到的东西。
这一段写景很长,这里只摘一部分,初看似乎文笔有点拖沓,但仔细一看,这些祖国美景的描写,正是写出了作品的思想根基,许灵均为什么不随他父亲出国去当百万富翁?因为,在他倍感孤独的时刻,正是美好祖国的山川大地和那些似有性灵的马群给了他真挚的爱。这一切都深深根植在他的心里,这种深沉的爱,正是许灵均通过在大西北的劳动,在他与劳动人民休戚相关的生活中获得的。
(三)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借以抒发作者的情怀,造成情景交融的效果。
小说《药》的第四大段,作者写了这样一些景物:西关外靠着城墙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路的左边都埋着似性和瘦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边都已经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祝寿时候的馒头。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
微风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人都飒然地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这些景物描写,使人触目惊心,这荒凉的景色,衬托着人物凄凉悲怆的心情。
景物描写,常常不是单纯得写景,而是写出时代的气息,从鲁迅先生《药》的这段景物描写中,我们不是可以深深感受到辛亥革命失败后,一位革命者的母亲与平民华大妈被这吃人的社会夺去了爱子的悲痛与凄凉么。
& 情景交融的笔法,不仅在我国古代诗歌散文中常见,在小说中也不乏其例。许多古代优秀作品中,写景常常使人感到一种诗情画意,令人心旷神怡。
《水浒传》第十回林冲风雪山神庙,当林冲被分配到沧州管草料场时,正值隆冬,当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早下得密了。怎见得好雪?有《临江仙》此为证:
作阵成团空里下,这会忒杀堪怜。剡溪冻子猷船。鱼龙鳞甲舞,江海尽平填。宇宙楼台都压倒,长空飘絮飞棉。三千世界玉相连。冰交河北岸,冻了十余年。
这一段景物描写,实在令人拍案叫绝。我们可以想象,这不足百字的一首词,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多么壮丽的北国风光。在成团成阵的大雪中,世界一片银白。作者用夸张的笔法。写出在大雪中,“宇宙楼台都压倒,长空飘絮飞棉。三千世界玉相连。冰交河北岸,冻了十余年”。这样千古绝唱的佳句,其凝炼与绝妙的程度在外国小说中是不易找见的。
(四)我国古典小说,常常把景物描写与情节的发展连在一起,在情节发展中自然而然地进行,使景物描写与故事情节交织在一起。
如《玉娇梨》有一段关于燕子的描写:此时日色平南,微风拂拂,早有一阵阵的异香吹到苏友白的鼻中来。苏友白闻了不禁情动。又立了一歇,急见一只紫燕从画梁上飞了出来,在窗前翻舞,真是轻盈袅娜,点缀着春光十分动荡,只见一个侍儿立在窗边,叫道:“小姐快来,看这一只燕子,到舞的有趣”。说完了,果见一位小姐半遮半掩,走到窗前,问道:“燕子在哪里?”一边说,那燕子见有人来早飞东边柳中去了,那侍儿忙用手指道:“这不是”。那小姐忙探了半截身子在窗外来看,那燕子飞来飞去不定,这小姐被苏友白看得尽情。
在这里景的描写和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刻画非常自然地交织在一起,使景更有力地起到了烘托人物的作用。
(五)借景的描写深化主题。
高尔基的《母亲》中有许多关于太阳的描写。作品的开头,先用了一大段写工厂区的景色,写了石头房子和泥泞的道路。接着,作者是这样写的:傍晚,太阳落山,它的血红余光在家家户户玻璃上面疲倦地闪烁的时候——工厂从它石砖的胸膛里,好象抛弃无用的矿渣一样地,将这些人们投掷出来。他们,面孔被烟熏得漆黑,在空中放出机械又恶臭,露着饥饿的牙齿,又沿着大街走着……这时,在饥饿中挣扎的工人时不觉悟的,他们干完了一天的活儿,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天天如此,生活没有希望,所以,傍晚的阳光也是“疲倦地闪烁”。
但是当工人觉悟起来之后,工人在五一节举行大游行时,作者又写了阳光。五月一日那天,汽笛响了,一夜未睡的母亲走下床来。这时,初生的太阳一面快乐地嬉戏,一面往窗户里头看,她把一只手放在阳光下面,灿烂的阳光晒在她的手上……。
作者突出地写“初生的太阳”在“快乐地嬉戏”,有力地突出了工人在五一大游行前夕的欢乐心情,同时也深化了主题。工人阶级的觉悟,不正象太阳升起那样,使大地苏醒,万物丛生么?接着作者又写道:太阳愈升愈高了,把它的温暖诸如春天令人振奋的新鲜空气,浮云飘得更慢了,云影渐渐稀薄,渐渐透明。这些影子在街上和屋顶上慢慢掠过,笼罩在人们身上,好象是给工人来了一次扫除,扫去了墙上和屋顶的灰尘,揩去了人们脸上苦闷……这里已经不是在写景,而是在写社会,作者笔下的阳光使我们想到马列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使人们觉悟了,“扫去了墙上和屋顶上的灰尘,揩去了人们脸上的苦闷”。其深刻的喻意则是十分明确的。
小说的写景,其方法是多样的,这里只是举出几种。有的作品,写一个心情很苦闷的人,偏偏来到一个欢乐的场所,而这欢乐又与他无关,那么这欢快的气氛就会使他受不了。又如一个失恋的人,正在痛苦地徘徊,偏偏看到一对情侣的不一致来反衬人物心情的写景手法。
即使是纯写景,为了写静,却往往写动,却偏要写静。“所谓动中见静,愚见其静”。中国古诗中这方面例子很多,如韦应物诗句:“春潮带雨晚来息,野渡无人舟自横”。是以急雨点静。赵师秀的诗句“有约不来过半夜,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以“敲”点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艺术的辩证法,在小说的景物描写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的尾声,就是写静;微风早已停息了;枯草的颤抖声也愈来愈细,细到没有,实在是太静了,然而正当两位老人准备离开这里时,却“忽听的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飒然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哑——”的一声叫,不是使寂静的气氛。显得更加悲凉吗?而这悲凉却又带着一种悲壮。前面的静和凄凉气氛的描写,又正是给这后面的“动”,作了铺陈。这种艺术的辩证法,是我们应当好好学习的。
写小说是创造性劳动,最忌的是死板老套,以上介绍的这些方法,并不是让我们在创作中生搬硬套,而是要汲取有用的东西,进行自己的创造。
第三节 细节描写
所谓描写,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的完整描写是由许多细节描写组成的。
李准谈到细节的描写时曾说:“一个细节虽是一刹那,但有时更为重要,有时和一个情节肩负着同样作用”。“在文学创作上……我把典型细节,看作是构成人物的生命”。有的作家还说:“失去了细节的描写,就不再是艺术”。
细节之所以重要,从根本上说是由文艺的特性决定的,而文艺的特性就是形象性,形象又必须是具体的、感性的,而不是抽象的、理念的。这种具体的、感性的形象应该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形象。高尔基对托尔斯泰的作品有过这样的评价:“他描写出来的形象,使人真想用手指去碰碰它”。要达到这样高超的境界,就必须有精细入微的、真实、生动而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
一、细节描写的作用
(一)、刻画有血有肉的人物,离不开细节描写。
李准同志在叹息对刻画人物的同时,曾举过苏联电影《夏伯阳》的例子,夏伯阳用土豆和政委一起研究战术,摆阵式,夺过政委嘴上的烟斗当大炮以及当农民问夏伯阳:“你是第几国际?”夏伯阳问政委:“列宁是第几个?”政委说:“第三”。夏伯阳则大声回答:“我也是第三”。这些细节对塑造夏伯阳的形象真顶得上“一场战斗、一场戏”,顶得上洋洋万言的叙述。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那一段给孩子分茴香豆的细节,实在生动极了。孔乙己到了小酒馆,买不起好菜,只买一小碟茴香豆来下酒,孩子们围过来,他把茴香豆分给孩子们一人一个,孩子仍然不散,眼睛都看着他手里的小碟。孔乙己怎么办呢?他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去说:“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一面“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道:‘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孔乙己已经说过豆不多了,却为什么直起腰来在看豆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豆是不多了,但小孩子们的小脸却很可爱,而要豆的愿望也很迫切,于是,善良的孔乙己就又去看它的豆了。这一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孔乙己的善良以及无可告人的寂寞,而同时也抵消了他偷书被打的恶行,作者就是通过这一细节的描写从孔乙己的沦落中,找出了发光的另一面。
(二)、细节可以加强作品的真实感、立体感。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只有写出真实、具体、有立体感的形象,才可能使作品富有艺术魅力。作品的真实感和立体感,常常靠着细节的描写来完成。
如《水浒》第六回,写鲁智深从五台山到去,路过瓦罐寺的一段,作者是这样写的:鲁智深入得寺来,便投知客寮门前大门也没了,四围壁落全无。智深寻思道:“这个大寺,如何败落的恁地”直入方丈前看时,只见满地都是燕子粪,门上一把锁锁着,锁上尽是蜘蛛网。智深把禅杖就地下搠着,叫道:“过往僧人来投斋”。叫了半日,没一个答应。回到香积厨下看时,锅也没了,灶头都踏损。智深把包裹解下,放在监斋使者面前,提了禅杖,到处寻去。寻到厨房后面的一间小屋,只见几个老和尚坐地,一个个面黄肌瘦。智深喝一声道:“你们这和尚,好没道理!由洒家叫唤,没一个应”。那和尚摇手道:“不要高声”,智深道:“俺是过往僧人,讨顿饭吃,有甚利害”。老和尚道:“我们三日不曾有饭落肚,那里讨饭与你吃?”……。
这段,作者着墨不多,只用“大门也没有了”,“满地都是燕子粪”,“锁上尽是蜘蛛网”,“锅也没了、灶头都踏损”等几个富有特征的细节,把瓦罐寺的败落景象描写得让人宛如身临其境。由此可见,自然环境要描写的真实、具体、有立体感,同样离不开细节描写。契诃夫说:“描写风景的时候,应当抓住琐碎的细节,把他们组织起来,让人看完以后,一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那个画面”。我们读外国小说,常常感到景物描写写得很细,甚至有点过细,其实作家就是象风景画家那样,要画出景色的阴暗,画出立体感,使读者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获得完整的印象。
高尔基的《母亲》开头有这样一段描写:每天,在郊外工人区上空,在充满了煤烟和油臭的空气里,工厂的汽笛颤动着吼叫起来,一听这声吼叫,那些在睡眠中还没有使筋肉彻底恢复的人们,脸色阴森森的,好象受惊蟑螂似的就从那些陋小的灰色屋子里走到街上。在寒冷的薄命里,他们沿着没有铺修的道路,向着工厂中一座座高大的鸟笼般的石头房子走去。在那里,工厂睁着几十只油腻的四方眼睛,照亮了泥泞的道路,摆起一副冷淡自信的样子在那里等待他们。泥泞在脚底下扑哧地响,不时发出象是说梦话似的嘶哑地喊几声,粗暴的骂声恶狠狠地撕破了早晨的空气,而对着这些人迎面送过来的,却是另外一种响声——机器的粗重轰隆声音。和蒸气发怒的声音。高高的黑色烟囱,好象一根根很粗的手杖耸立在城郊的上空,样子阴沉而且严肃。
看了这一段描写,好象使你置身在上班工人的人流当中,看到了他们疲惫的似乎还没睡醒的面孔,听到了他们‘说梦话似的嘶哑喊叫声’。“那一座座高大的鸟笼般的房子”,也好象就在我们眼前。作者把这里的景色处处写的都是那么具体而又层次分明。工厂的房子象是“高大的鸟笼”,灯光则是“睁着几十只油腻四方眼睛,”在灯光照射下的泥泞道路上早班的工人,接着又以工人的感受来描写工厂高高的黑色烟囱,则好象“一根根很粗的手杖耸立在城郊的上空,样子阴沉而且严肃”。这些细节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活动着的画面,听到了扑哧的脚踩泥泞声,从而深深地感受到工人的苦难与艰辛。
(三)、细节描写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有些细节,初看起来只不过是随意之笔,但仔细看下去,却会发现这些细节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水浒传》第十回,写林冲再次被陆谦暗算,从天王堂调去看守草料厂。原来看守草料厂的老军说:“把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说:“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去了。”老军指着壁上挂的一个大葫芦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大路二三里,便有市井。”接着又写,林冲“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都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这些细节,初看起来,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往下一看,却处处关系着林冲的命运。一个酒葫芦和二三里便是市井的交代,使林冲离开了草料场,又因为房子太破旧了,甚至破得“摇振得动”,所以才又有被大雪压倒的可能。因为房子被压倒,林冲只好去古庙安身。由于去古庙安身,才没有被陆谦烧死,才有后来的火并王伦,使得梁山伯成为农民起义的根据地。一个酒葫芦,两间破草厅的描写,看起来是多么微不足道,然而,对人物命运乃至小说情节的发展都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样的细节描写,实在是匠心独具,我们应当很好地学习。
二、细节描写的要求&&&&&&&&&&&&&&&&&&&&&&&&&&&
在小说写作中,细节的描写是十分重要的。细节描写要服从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以具体生动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感染力为目的。因而并非任何细节都可以拿来就用。繁烦的细节,往往淹没作品的主题。选择细节起码有两个要求,一是真实、富有特征性,二是必须符合人物、故事的要求。许多作家都很注意细节的真实性,鲁迅在《寄
&戏& 周刊编者信》中,就讲到阿 Q 的帽子,他说: "阿 Q
戴毡帽,是一种黑色的,半圆形的东西,将帽边翻起一寸多,戴上头的"。他指出,阿 Q
戴的只能是毡帽,不能带 "瓜皮小帽"
。"只要在头上戴一顶瓜皮帽子,就失去了阿
Q"”。列夫·托尔斯泰寄给《战争与和平》的插图作者巴什洛夫的信中,也谈到帽子。他对巴什洛夫在插图里给巴格拉其翁戴一顶普通的帽子,表示不同意。他说巴格拉其翁不是戴一顶普通的帽子而是一顶羊羔皮帽,这是历史的装束。托尔斯泰不仅对自己的作品在细节上严格要求,对其他人的作品发现不真实的地方也不放过。高尔基在《我的文学修养》一书中谈到,托尔斯太就指出过高尔基的小说《二十六个和一个》中“火炉的摆法是不对的”,高尔基说:“的确,火炉的火影对于那是工人的身子,就不该是我描写的映照法。”并且说:“虽是这样,一看好象是很小的错误,其实也有一遗,因为这毁坏了艺术的真实”。前面我们说过,“艺术的生命是真实”,而一旦失真,也就失去了吸引力,所以,艺术家们这样认真地对待细节的真实性,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国古典小说也有许多细节描写的优秀范例。很多作品,只所以真实生动,与选用大量既真实又富有特征的细节有关。
《西游记》中猪八戒,爱占小便宜,取经途中还要有点心眼,把存的私房银子让银匠们做成针块,塞在他那扑扇般的大耳朵里。这个细节既符合人物性格又富有特征,况且只有八戒才有大的耳朵。这个细节的选择就是不一般化的。
我们应当注意的是,细节的选择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和事件的发展,只有真实和富有特征的细节才有助于表现人物;相反,一般化以及失真的细节,就会损害人物,损害作品的真实性。而真实细节,只能来源于生活。
所以,我们提倡作家到生活中去,扎根于生活之中,才有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思考与练习
1、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几种?观察你周围的人或事,分别运用这几种方法练习描写人物。
2、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什么重要作用?
3、读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并对其环境描写进行分析。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说主人公名字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