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这首诗的意思属于什么诗,算什么样的水平?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朗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这首诗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朗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东边日出西边雨,闻郎江上唱歌声,水面平静,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道是无晴却有晴.【诗文解释】  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却还有晴的地方。东边出着太阳
上帝在关上一扇门时总留着一扇窗
是这个“晴”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什么样的古诗词可以说是好的?
什么样的古诗词可以说是好的?
一直困惑的问题 
越读书越困惑的问题
说明你被教材带着走了被
那就永远都甭想知道了
的感言:...
各位对不起 
真的
其他回答 (7)

能让你一读就引起共鸣的。
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很有诗意的
一开始是觉得那些文字很华丽、看起来听起来很舒服的诗词是好的;后来便觉得那些写出了意义的、自己 想不到的是好的;再后来便觉得那些文字很平常,但写出不一般的意境是好的。
各人的观点不一样,自然选择点就不一样了,一般很容易上口,而中间又能表现不一般的意思的便是好的。
静夜里,独坐灯下,可以仔细品读,让你忘却时间的;
待到天亮,一不留神便从嘴里溜出来的,或许是好的。
所谓诗词是否好,无绝对标准。
余有两点心得:其一,公认之作;其二,体己之作。
无论那种,都得用心去品,莫非如此,又怎能流传百千年!
像&&将进酒&&啊,汉赋啊,很美的,像&&过秦论&&人家都称为西汉鸿文 ,真的很美
能见人的就是好的````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中国文学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当你老了》这首诗的女主角茅德.冈是基于什么原因或出于什么样的心理辜负叶芝一生,甚至连葬礼都拒绝参加?
《当你老了》是叶芝对一直爱慕女友茅德·冈的纯情写照,追求一辈子的爱情,两人也一点点变老,但作者叶芝对茅德·冈的感情是一生未变的。&br& 当你老了&br& --- William Butler Yeats &br&威廉·巴特勒·叶芝 (冰心译) &br&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 &br&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来&br& 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 &br&你那柔美的神采与深幽的晕影 &br&多少人爱过你昙花一现的身影 &br&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真情 &br&惟独一人曾爱你那朝圣者的心 &br&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br&在炉罩边低眉弯腰 忧戚沉思,&br&喃喃而语 爱情是怎样逝去,&br&又怎样步上群山 怎样在繁星之间藏住了脸 &br&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br&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br&&br&这是叶芝的《当你老了》里最为有名的诗句,也是他流传最广的诗歌,表达了对美丽的女演员茅德·冈的一生不懈的追求,走上了漫长的爱情苦旅,直到生命为她燃尽的最后一刻。可见,叶芝是在用整个生命,用朝圣者的灵魂,去追求他心目中永恒的爱情,让爱情达到如此神圣无比的境界。&br&&br& 有人只知道《当你老了》这首诗感人,是感动了一个多世纪的爱情绝唱。可是在它背后,却隐藏着多么沮丧的爱情悲剧。 叶芝一直等待着,即使他的意中人早已经是别人的妻子,直到52岁,叶芝才结婚。那是在已经死去丈夫的茅德·冈再次拒绝了叶芝的求婚后,叶芝终于停止了这种无望的念头。但事实上,叶芝还是无法忘记茅德·冈。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还给茅德·冈写信,约她出来喝茶,但还是被拒绝。而且,毛特-冈还坚决拒绝参加他的葬礼。世上对爱情终生执着,却又无法得到哪怕是一点点回报,只有叶芝一人了。&br&&br& 1889年,威廉·巴特勒·叶芝的目光刚与爱尔兰演员茅德·冈接触,便低下了狂傲的头,暗说:“从此,我的麻烦来了。” 而当23岁的茅德·冈得知他就是叶芝时,也是表现出超常的兴奋。 &br&&br&1891年7月,茅德·冈给叶芝写了一封信,信中提道:“两年前的偶遇,注定是我一生的幸运。若没了你的诗歌,我难以想象,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叶芝握着信笺的双手,明显感觉到了纸背透过来的灼热。他把信件揣到怀里,紧紧贴着胸膛,兴冲冲地朝着茅德·冈家的方向奔跑着,面对着一脸意外的茅德·冈,他说:“女神,嫁给我吧!” 茅德·冈似乎感到很是吃惊,半晌才惊讶地张口, “我是对你的诗充满兴趣,不是因为爱情。”叶芝还是认为,不是爱情不来到,只是因为还没到时候。&br&&br&1892年、1893年、1901年,叶芝又先后三次正式向茅德·冈求婚。但是,每一次都依旧遭到了茅德·冈的拒绝 真正给叶芝以打击的,是1903年的春天。那一年,37岁的茅德·冈嫁给了爱尔兰民族运动政治家约翰·麦克布莱德。消息传来,叶芝晕倒在地。 但谁也没想到,叶芝爱慕茅德·冈的那颗心,依然不死。 婚后的茅德·冈,生活并不如意,她和丈夫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没多久,茅德·冈就与丈夫离婚。叶芝也抓住这个时机,再度向茅德·冈表白,叶芝的求婚还是遭到了拒绝。&br&&br& 因为民族运动入狱的茅德·冈获释不久后,叶芝前往法国,再度诚挚地向她求婚。当然,一如从前,茅德·冈还是拒绝了他。 彼时,谁都认为叶芝爱得一点都不值得。但又能如何?叶芝就是这么傻。张爱玲说过:“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br&&br&1917年10月,52岁的叶芝似乎停止了这种无望的念头,与英国女子乔治·海德里斯草草结婚。 &br&1923年,瑞典传来消息,时年58岁的叶芝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用鼓舞人心的诗篇,以高度的形式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消息传来,躺在椅子上的叶芝半眯着眼睛,平静地看了看金色的阳光,很快就合上了眼睛。 &br&1938年下半年,叶芝的身体越发病弱,他开始更疯狂地给茅德·冈写信。他想约茅德·冈出来,都被茅德·冈无情地拒绝了。&br& 日,百病缠身的叶芝在法国逝世。他的遗愿之一,希望茅德·冈能来参加他的葬礼,也遭到了茅德·冈的拒绝。 叶芝死后,人们按照他的愿望,将他的遗体移至他的故乡斯莱果郡。&br&&br&他的墓志铭只是短短几句话,出自他晚年的作品: &br&&br&不惧冷眼 &br&&br&看生,看死&br&&br& 我是骑者,策马向前!
《当你老了》是叶芝对一直爱慕女友茅德·冈的纯情写照,追求一辈子的爱情,两人也一点点变老,但作者叶芝对茅德·冈的感情是一生未变的。 当你老了 --- William Butler Yeats 威廉·巴特勒·叶芝 (冰心译)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 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来 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 你那柔美的神采与深幽的晕影 多少人爱过你昙花一现的身影 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真情 惟独一人曾爱你那朝圣者的心 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在炉罩边低眉弯腰 忧戚沉思,喃喃而语 爱情是怎样逝去,又怎样步上群山 怎样在繁星之间藏住了脸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这是叶芝的《当你老了》里最为有名的诗句,也是他流传最广的诗歌,表达了对美丽的女演员茅德·冈的一生不懈的追求,走上了漫长的爱情苦旅,直到生命为她燃尽的最后一刻。可见,叶芝是在…
按时间排序
不同意此前的回答,首先挑个刺,“6,你真爱就别结婚了,爱着茅德.冈还与那个英国姑娘结婚不是耽误人家嘛,自私。”这个不符合事实,叶芝在数十年的跨度里求了3次(或者4次)婚,直到晚年茅单身后求了一次,这次被拒绝后才放弃,谈不上耽误。这段爱情确实卑微,我也很难想象如果茅没有一点反馈能让叶芝坚持这么久,金岳霖和林徽因的故事也许可以借鉴。再说茅,算是一代名媛,却绝不是一个好的妻子,所做的荒唐事让人难以启齿。只能说叶芝误将一生之爱轻许他人,这是不幸的。但情路坎坷的诗人更可能出好作品,同时也是爱尔兰的幸运。当然这种爱情不值得歌颂。
1,茅德.冈对叶芝没有一点男女之情。2,茅德.冈不爱他,何来辜负之说?3,她与他之间没有爱情,只不过是叶芝单恋而已。4,人家都说了不爱了还一直纠缠,真讨厌。5,浪漫的外表掩盖不了情商低,老是给人家压力。6,你真爱就别结婚了,爱着茅德.冈还与那个英国姑娘结婚不是耽误人家嘛,自私。7,弄得世界都认为茅德.冈不知好歹,我要是茅德.冈我也不去他的葬礼。8,感动自己很有意思吗?总结:有个屁爱情。不知道适可而止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我真不知道这样的追求有什么好歌颂的,服了。-----------------要不是以前也喜欢写情诗,俺才不会回答。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动物?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动物?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动物?
把动物这个词改了吧。诗中写的是相恋中的人。如果满意,清电击右下角“采纳答案”,谢谢!当前中国现代诗的最大毛病是什么?
&相对于因“伪叙述”、“通感”、“转喻”、“词语偏僻化”等泛滥造成的“话说不清楚”这点“病虫害”而言,“本体模糊、枝桠茂盛”是当前现代诗面临的最大、最普遍的病灶,它让中国现代诗成为了匍匐在地的地衣植物,且这种病灶在现阶段中国诗人的写作中几乎时时处处存在(自然包括本人),如果说前者是一个可以忍疼割爱刀到病除的“脓包”,后者却不是“医生”的手术刀可以解决的,必须在诗人自觉重复意识到“体虚”的前提下,采取“大快朵颐”的
“食疗”来固本培元方能解决。
什么是诗歌的“本体”?从字面所指来说,当然是令主题形成过程的主体架构,也可理解成是情节主线,但从内容来说,当然是诗人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一首诗中的“结晶”过程,诗人写一首诗除了给读者一个流连忘返的审美过程,还必须呈现给读者一个清晰的“结论”,而且这个“结论”必须是“呼之欲出”的,是诗歌身体的“流线型”自然拱出的“尖”,这是能引发读者共鸣并获得记忆的根据。否则,仅具过程之美只能引发读者即时性的审美快感,读者看完即忘在所难免。因为“结论”部分才是作者真正立场所在,也是读者参与碰撞的着力点,诗歌就是因为“碰撞”才被人记住的;而仅仅有个“结论”,诗歌便失去了与得意忘言的小说、杂文、随笔等文体的分野,读者因为不能获得审美快感也将被迫放弃阅读。此处所言的“本体”并非仅仅柏桦先生提出的主观化、客观化写作中所对应的“主体变异”,而是针对此两种写作的“呈现本体”而言的,简而言之,无论“主体”写作、还是“客体”写作都是靠内容与形式统一体来呈现的,无论怎么变异都不是“空心”写作,都是“蛋壳”和“汁液(蛋清蛋黄)”的关系,所谓好诗就是二者比例构成亲密无间恰到好处。朦胧诗之后中国现代诗便处在一路下滑中,是诗人清晰的世界观、人生观逐步被缺席的过程。假定朦胧诗的“诗歌本体”是靠“文革”这个现成的人造蛋壳硬性组装起来的,第三代在把这个蛋壳过早打破之后,并没有能力营造一个新的“蛋壳”,而是让不成形的蛋清蛋黄放任自流,结果不言而喻——“生不出孩子”!因此,现在确实该到了考虑“香火延续”的时候了。
“本体模糊、枝桠茂盛”主要以以下形式存在:
其一,形式大于内容,造成形式主义噱头&&
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所导致的泡沫写作,作为世界观、人生观的叙述主体被一些小趣味的“碎屑”所取代,这样诗歌的呈现过程由“面”的播撒转变为“线”形的曲流拐弯,诗歌“呈现本体”消失了,最后读者只记住了这种“体”的名字。这类似不争气的球员在技不如人前提下开始玩“斜”的,既然用脚踢不进球门,那干脆用手射门好了,这样世人的关注主体便由球转移到了“上帝之手”,在世人对“上帝之手”的争议中,他们跟着热闹了五分钟。类似废话体、梨花体等等形式主义作品均在此列。世界诗歌史几千年了,依然在沧桑中一毫米一毫米地蠕动,中国人就算比人家聪明,也不可能在“不过百岁”的前提下,突然弄出个破天荒的东西出来。
其二,写什么和怎么写混为一谈&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指认游戏,把某些特殊题材的旁逸斜出当成写作的全部,或者从异域偶然得到的一个小把戏加以无限夸大以忽悠本地人,最终达到豁人耳目骑着扫帚升天的目的。这类似于盲人摸象游戏,在其他人摸到象腹、象牙、象鼻等部位并对大象指认时,突然有人摸到了大象的生殖器和粪便,并大喊“这才是大象”,诸如下半身、垃圾派当在此列。本来这也可算是一种题材领域的新发现,可视作若干表达方式的一种,可以对应某些特殊领域完成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政治反讽体”,可以和前面那些摸象者的实践结合到一起令大象的概念更加完整。但遗憾的是他们把其当成了写作者的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似乎不分什么题材都非得带上点“色”与“臭味”不可,俨然成了一切诗歌的入口。结果不言而喻,只不过弄出一些造成“屁股决定脑袋”、“屎尿屁决定思想”本末倒置的“虎头蛇尾”“狮身人面”而已。
其三,本体模糊的“新朦胧诗”&&
此处所言“朦胧诗”并非八十年代的“朦胧诗”,其实北岛一代的“朦胧诗”概念是一些过气平庸诗人强加的概念,那一代人的写作整体还是以形象化来呈现诗意的,思想都浇铸在了一些真实可触的意象身上,内在还是饱满的,和唐诗宋词一脉承传。这种“新朦胧诗”是从后朦胧时期的学院派延续至今并发散到各种思辨体中,在70前名诗人诗中更为常见。他们看起来也在思辨,但他们的思辨过程却是个抽象和形象混合在一起的东西,而且在“抽象”和“形象”之间又加了俩字“调侃”。由于整体情感语境的缺失,等于把一首诗人为分割成了若干的“块”,需要读者在不同的语境模式下来确认其中的“某一块”有效,然后靠大约摸的“同情阅读”贯穿起来,终究还是用“似是而非”来诠释“形而上”,“本体”仍然模糊的无效的,只有一堆张牙舞爪的枝叶在充门面罢了。
这种毛病几乎在现阶段所有思辨诗歌中不同程度存在:
A,以欧阳江河、藏棣为代表的学院派为典型代表。
B,官刊重点栏目思辨式诗歌几乎全部存在这种毛病,更要命的是这些傻编辑把“朦胧”当成了“诗意”继续害人。
C,女性思辨式诗歌存在几率大于男性。目前中国除了路也的部分作品具备清晰透彻的思辨能力,其他知名、获大奖女性作品很少见到,因为“清晰”必须靠坚实的理性之核来充当龙骨,并不仅仅是表达方式的倾向性问题,而是思考力抵达问题,思之不足只有靠朦胧来填充,所谓跨性别写作只是一句空谈与妄想。
更为有趣的是,中国诗人和批评家为这种“朦胧”找到了一种自圆其说的理由,“诗歌不一定看懂,只要感觉到那种朦朦胧胧的张扬之美就可以了”。这真是个天大的笑话,他们把读者当成了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傻子,若果真如此,读者去听听那些声情并茂的疯子骂街、抑扬顿挫的麻雀吵架多好,何必去阅读一些不知所以然的文字垃圾。也有人为其遮丑说是某些西方经典诗歌就这个样子,纯粹胡说,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西方经典诗歌?难道张铁生翻译的?恰恰相反的是,中国的读者从来就未疏远过但丁、波德莱尔、艾略特、里尔克、拜伦、雪莱、泰戈尔们,他们写的诗中国的老百姓都看得懂。
其四,假道伐虢,虚晃一枪&
按理说,在社会意识形态朦朦胧胧时期、哲学、宗教、自然科学等发展波澜不惊时期,诗坛不太容易产生优质的长诗作品,尤其杰出的批判主义长诗作品,因为单靠一个诗人的思想拔高有效冲破一个时代的文化围困是艰难的。但咱们这些年获大奖长诗层出不穷,这让读者很奇怪,既没思想性的照耀又没感天动地的物质场景,他们写那么长究竟为了什么?难道仅仅为了欺负那几个傻评委不懂诗吗?但你若真的这么质问他们,他们就会从某首诗中找出几句说,这句我是影射了xxx现实,那句我是揭露了xxx事件……其实,这充其量还是一种“假道伐虢”的虚晃一枪罢了,诗人没能力为所映射现实建构一个强壮的本体,只能通过他类事件的语言飞白来旁敲侧击发发牢骚罢了。除了批判现实类,哲理类也是如此,很多意识流长诗,都是若干个不能有机化合的小感想组成,虽然诗歌变长了,但分量并未变重。
要想为批判现实类、哲理类建构一个有效本体,只有两条路:其一,正写,要想彰显天地大道,那么你就正面去问天、问地,就像屈原的《天问》那样;其二,反写,要想揭示人世间的大奸大恶,就像波德莱尔《恶之花》那样,用假丑恶去反衬天地大美;所谓“以小见大”只是相对的,你用不相干的蚂蚁上树、蜻蜓点水虽然也能“侧翼迂回”,但却离开了一个最给力的矛盾统一体,事倍功半。
其五,词语代替“语言”,“兔子驾辕”&&
这种“本体弱”其实就是一种“本体旧”所导致的诗歌本体的立柱无效。凡是词语含量过高的诗歌大多是没有创造力的诗人所为,受词语自身的既定义所限制,诗歌本体的纵深渗透性多向映照性被束缚了,它让诗歌变成了一个现成的、旧的东西,这在当前官刊那些所谓主旋律诗歌中存在几率更高。
我们的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所谓诗歌“就是用意象说话”,其中喜怒哀乐忧伤等等情绪词语很少出现,但现在的官刊编辑们不知道,虽说“歌德体”已很少见到,但“歌德体”所遗留的审美传统却依然存在。翻开每本官刊的头题,几乎每一首所谓开阔大气的诗,都是用“开阔”“大气”这个词语来代替开阔场景,用“伟大”“渺小”这些词语来代替伟大或渺小的这件事,用“焦虑”“烦躁”代替这些情绪本身,用“美好”“典雅”来代替美好典雅的事物……这充其量还是一种“懒汉”写作,他们把词语和“语言”混为一谈,用文章的“身体”变相取代了诗歌的“身体”,诗歌本体的质感被人为破坏掉了,诗人的创造力也被扼杀了。
尽管现代白话诗取代古代格律诗之后,诗人的写作已进入多元化时空,仅仅一个“用意象说话”已经不能概括诗歌语言的丰富性,但分清词语与“语言”却是诗人入门的第一道关。词语属于人类公共财产而“语言”才是诗人自己的,凡是过多侵占“公共资源”造出的东西,它必然是一个非艺术化的东西。(关于“诗歌语言”,本人已将其定义为“有机化、戏剧化的物像关系”,具体见本人《什么是语言,什么是语言创新》)
除了以上几种显在的“本体模糊,枝桠茂盛”形式,还有更多种潜在的“模糊”形式在我们写作中存在,总体体现为“我们写的很多东西很可能是没必要写的”,从内容到语言我们写作的可识别性正在消失。这向我们提出了两个严峻的问题:我们究竟为何写作?读者为什么读我们的诗?这是每一个写作者在写作之前都应面对的问题。
造成“本体模糊”这个毛病的根本原因分析
造成“本体模糊”这个毛病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天时不在,放任自流。
受消费时代冲击影响,娱乐文化逐渐占据时代主流,低级趣味的小品、庸俗不堪的娱乐新闻把一代人弄得不思进取、浑浑噩噩,被边缘化的诗人不但不能洁身自好激流勇进,反而也跟着破罐子破摔,很多貌似关注现实的诗歌,其实就写了一句话——“活着没意思”。这导致诗歌的本体思想高度不能有效溢出,诗人因之成了体制不管、人民不爱的孤儿。
其二,矛盾对立面消失,“矛”与“盾”分别闲置。
中国诗歌的矛盾对应物主要有三个:体制、群众、批评家,在外在矛盾对应物体制与群众逐渐淡出,缺席后,诗人就剩下了唯一一个内在矛盾对应物——批评家,但这些批评家只顾忙着写职称论文根本不读诗,这造成他们发言的逐渐无效,甚至他们根本就不发言了,除了给哥们有偿服务外,诗坛好像与他们没啥关系了。那么,不甘寂寞的诗人自然就开始“违法乱纪”沉溺于恶搞和行为艺术,诗歌的呈现本体自然被娱乐化、调侃化所消解。
其三,蔑视技术,急于少年得志&&
我对中国诗坛的少年得志者有一种骨子里的蔑视,因为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未到达成熟阶段,无法建构一个清晰的思想本体为读者服务,靠那些话说不清楚的小朦胧为人师表是不严肃的,尤其在目前白话新诗还不满百岁阶段,这种“流质体”危害更大。白话新诗相对于格律诗根本就不是一个速成的东西,格律诗本就是一种“删繁就简体”,因为让诗人集中在了最适宜格律发挥的题材领域(比如,因为哲理诗的质感得不到体现,被忽视了),这大大缩短了诗人的成熟期;但“自由体诗”的“自由”在解放诗人创造性思维的同时无疑也延缓了诗人的自然成熟期,一个连写个两行诗都有天然跨不过去的障碍缺陷的小诗人,却不几天就把各大官刊占据了、课本选入了、文学史进了、作协诗会加入了、大奖拿到了,这违背了诗歌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些所谓“名家”和整天忙着“炒八”“炒九”“炒十”的所谓“名家制造者”正逐渐沦为中国诗坛的历史罪人。
其四,网络正在成为隐形杀手&&
网络时代大大缩短了诗人的入门期,以前需要几年完成的语言奠基工程,现在几个月就完工了,而且因为阅读资源丰富多彩,为诗人模仿、借鉴、充电铺平了道路,这是“前辈们”所不能比拟的。但我们也得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写作节奏也正被网络的快速更新节奏所绑架,很多诗人为求关注度点击量正把诗歌当成方便面批量复制泥沙俱下,甚至连摔个酒瓶泡个小姐也当成诗歌素材,由于本体琐碎虽然写了很多却没给读者留下印象,每首诗之间的差别正在丧失。很明显此类诗歌都是
“不足月”的早产儿,久而久之自然成为一种无效写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日这首诗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