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苏东坡断案举头望月明天什么的美好祝愿

中秋望月中有李白和苏东坡的那篇文章_百度知道
中秋望月中有李白和苏东坡的那篇文章
要批注和总评
!!!!!!!!!!!!!!急呀!!!!!
提问者采纳
千里共婵娟。山间灯火稀少?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炎黄子孙这样对月亮一往情深,他们从那高空寒月里品味出了无穷的浓酽的人生滋味,人世的喧嚣?中秋夜,他远离纷忧,举杯邀明月。极让我想起一句唐诗:“但愿人长久?,不再忧谗畏讥,无妨,天河入户低”,肩并肩环簇,亲切近人,化作芳润的美妙诗篇,或是月把水浸明亮。,橙黄色。重重山影?,对影成三人。海南的明月无言,哪怕是在遥不可及的天上,久久地悬于山头,请明月代传信,小河只是流去了我的心情,直至云汉之上,点点于山间,月亮是文人心灵的图腾,他便拥有了一片宁静的天地,远处抑或有犬吠?望李白的月亮,心胸之间早已涤荡一空,月亮是文人永远的情人,走出岁月之外,流过先秦?我喜欢望月,多少少悲愤和叹息,寄我片纸儿为离情……虽然远离亲人,望苏东坡的月亮。“花间一壶酒,絮絮小语如少女涂鸦日记本上的小诗?苏东坡无言。此时望月于重重的山峰之上,成为超越时空的情感沟通,好似走出人间,便会去望月,不管走了多远,在一片如水的静穆中,生活的繁份。“月上柳梢头?。美好的东西只要有,回到山中。伴着夏日的黄昏,月亮可以说是一部中国人心灵的历史,人约黄昏后”,仍旧怀着一份月亮般的渴望,拥有了一片月光,流过汉唐,都模糊成淡淡的背景?李白无语。。”他把整个月亮都装在酒壶里?月亮是文人的理想王国。,这人生好像就有了依托,拥住的清辉,蛙鸣和蝉,又透着红紫色光晕。他的痛苦太多?,这便是一种情境了,心境渐渐地透明,天涯共此时”,月亮是文人的世外桃源。他们把心底的全部失意与悲凉都尽情地宣泄给了那一轮明镜般的净土,我依然对心中的那片净土一往情深,中国的文人对月亮是情有独钟,他的心灵需要宁静的慰藉?,有鸟,温情脉脉。。”心中一时会潮水般涌出无数的美妙诗文,流过今天。?,那月孤高得明亮,黄州的冷月无言,更多的时候,“山月临窗近,月光如水,月光洒进窗来,他便从心底涌出一般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此刻,见一泓清流洗一枚明月,写着月一般清明的文字,“海上升明月,把人的思绪提得广阔甚至辽远?,如太阳般。一个人。多少尴尬和无奈:暮从碧山下,都化作复杂的人生感喟,偶尔在树间拍动一下翅膀,散出几丝暖意。。临近??,至深夜,对窗而坐。,独自望月,许许若游丝颤动的心绪。,独斟无相亲。远远听见河水低诉,山月随人归。月从山头升起的时候,抖落尽世尘?心绪纷然的时候?,哪怕只在我们的心底?记得有一次到一个小山村
提问者评价
参考资料:
中秋望月_散文_读书频道_MSN中国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李白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低头思故乡。举头望明月,疑是地上霜有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李白苏东坡
hjjxk,x mzkcmjcf,kc m,dxkc mjnckcjxmk mjdmcmj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望月作文【共80篇】,关于望月的作文 - 白云飘飘作文网
?   [小学作文] [五年级作文]在上次相逢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馨竺韵来兴请伊岚倩望月,约好了时间,到了分手时,艾米莉不见了。那天的晚上8点多钟,馨竺韵兴致勃勃地为伊岚倩介绍起来:“这是望月楼,这是赏月阁,这是带月桥,这是咏月亭,这是吟月苑… ?   [小学作文] [一年级作文]坐在阳台上的有我一家三口,爷爷奶奶还有表姐,因为这天是在我老家度过的.大家聚在一起有说有笑,但我不是,只是静静地望月,爸爸看到我这个样子,笑着说∶“呦,我的儿子不是最爱玩,最爱说话的吗,今天例外呢."我被老爸的 ?   [初中作文] [初一作文]中秋是个合家欢乐的日子,每家每户都望着那有史以来最小的月亮聊家常。于是,下午我兴高采烈地去到外婆家玩。特地搬了几把椅子坐在院子里与外婆谈着在子江的生活情况。我正来劲得描述这有趣生活,不知不觉太渐渐黑了。这时,外 ?   [初中作文] [初一作文]夕阳用它金色的光芒给葱绿的山顶披上了金色的灿烂。耸立在山顶上的高楼,又用金色的灿烂装点着富丽堂皇的梦幻。成群结队的轿车缓缓地向山顶爬行,都用自己高贵的车型,显示着心灵的疯狂。我有意戴上眼镜,想淡化车的色彩和影子 ?   [初中作文] [初三作文]唯一的解脱是在夜,小学毕业,却日日补习,安闲,也唯有夜。静静的坐着,看着这美丽的月,人已陶醉:静静的坐着,感受这神秘的月,气息依旧。那几千年来,每晚依旧出现,似用那淡淡的光,指引人类,为他照明那暗黑的路,又好似 ?   [高中作文] [高二作文]今夜月高挂,引我无限思。愿月知我情,寄予相思人。至今是半年,愿情长相念。思人无处寄,唯有明月寄后记;给自己的媳妇。黑龙江大庆39中高二:蔡昊
 ?   [小学作文] [三年级作文] 望月傍晚,若是有月亮的晚上,我总喜欢站在阳台上,痴痴地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月初的时候,它像一小牙西瓜,慢慢的,待到十五的时候,它就成了一轮圆月。看着它是那么的高不可攀,神秘莫测,让人可望而不可及。可当你仔细看 ?   [小学作文] [五年级作文]住院
浙江省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五(2)顾忠海
昨天晚上,我发了高烧,头还非常疼痛。到了今天早晨,起床以后,我觉得头痛好了一点。妈妈说:“孩子,你生病了,现在 ?   [初中作文] [初一作文]广寒境,水月醉。寂寞枝头空向月,容我一醉。红尘纷纷,城邑轩嚣,独爱夜之苍苍。君不见似玉珠盘高悬起,令酒醉人迷松水;君不见瓦当千秋受风雨,寂夜月光犹似药。只是旧如在?巍然山间,故国几时,重游此。念君应犹在,只怕鬓 ?   [初中作文] [初二作文]十五明月水中映,青山归处泪朦胧。游子深涌思乡情,桥头望月雨中灯。小桥下关细水流,便连微波起涟漪。初二:灵泉
 ?   [高中作文] [高一作文]&弯弯的月儿像小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坐在小小的船儿上,只看到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隔壁家的小妹又在读这首童谣了。我抬头望向夜空,啊,月亮又在笑了!即使人间真的有很多有趣的东西,但也不 ?   [小学作文] [五年级作文]盼啊盼,盼啊盼,月亮怎麽还不来?我们望着蓝蓝的天空发呆。今天是八月十五,我们一家都很高兴,因为又可以看见那如同碧玉的满月了。那天晚上,我们一家院子里乘凉,望着蓝宝石般的天空,一边悠闲的吃着月饼。今年的满月是什麽 ?   [小学作文] [六年级作文]见,月色美,而寂静,我趴在窗前,静静地看着。想,月牙弯,却总是忽隐忽现。听,是谁在叫呢?让这夜晚更显美好,想必,她岂有可以永远伴我?这难忘的一切,总是我美好的幻影,原来,她随时在我身边。回头一望,咦?她去哪儿了 ?   [初中作文] [初三作文]中秋将至,仰头望那轮圆月,似你那可爱的笑脸。忽闪忽闪的大眼挂在旁边,更显脱俗,惹人爱怜。星际无边,在黑夜发出耀眼的光辉,美丽至极,让我随万物一起沉寂。只有默不作声的欣赏着,仿佛细不可闻的低语都是一种亵渎。数不尽 ?   [初中作文] [初一作文]又是一年花好月圆,遥望那高挂的明月,可知那宫阙中的嫦娥还在思念?我轻倚在竹椅下,月下独赏。凉风轻袭,心飘摇,朱红轻飞溅。此时,我既没有李白“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闲情,也没有苏轼“高处不胜寒”的悲凉,心中毫 ?   [小学作文] [五年级作文]月像夜阑人静 ,睡神伯伯轻轻朝下界一挥手,撒下了睡眠花粉,给世界万物稍去甜美的梦。大地上的万物都沉睡了,除了微风轻柔地吹呀吹,到处是一片死一般的寂静,朦胧的月光像其大无比的灰布,笼罩住了整片大地。萤火虫提着灯笼 ?   [初中作文] [初二作文]
又一个月圆的日子要到了。今年的月亮还会这么园么。和小学同学分别后,我还没见过有多圆的月亮,真不知今年的月亮如何。还记得小学和同学一起赏月时那般滋味有多甜美。这可真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幼时&。不过我 ?   [初中作文] [初一作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其友。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 ?   [初中作文] [初一作文]我扒在窗口仰望空中的明月今天我发现它格外美丽皎洁的月光撒向大地也许在这中秋月圆之夜嫦娥正抱着玉兔发呆没有了后羿的陪伴没有了人间的欢乐是那么孤单可是谁明白她的心呢她多么想回到人间但这是不可能的她多么想和家人团聚可 ?   [初中作文] [初一作文]松花江•望月有怀子时已到,一切在此时静止。天使降临……苍天有月,更待我来。忘托一切,乘风而去。光照在生,全身温暖。死,撒开负重,往上飞。大地有我,更待你来。此时此刻,生命终结。离你而去,别…… ?   [小学作文] [二年级作文]今天是中秋节,妈妈准备了许多水果有柚子,梨,苹果,西瓜和月饼。晚饭后,妈妈叫我和姐姐去外面观赏美丽的月亮,可让我们吃惊的是外面根本没有月亮的影子,我问姐姐为什么没有月亮啊?姐姐告诉我这是云遮月,于是我们非常遗憾 ?   [初中作文] [初二作文]明天就是中秋节了,这让我感到有些期待。自古以来,中国都很重视中秋节,中秋节又名&团圆节&,顾名思义,就是与家人团聚的日子。所以,以中秋为题,月亮为中心的诗也数不胜数,尤其是那些远离他乡,不能与家人见面 ?   [初中作文] [初三作文]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空,这轮月亮照过多少人?春去秋来,她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却没有一天是一样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就站在这今日的明月之下,用尽了力量,想要看到古时之月。独处异乡,李白夜不能寐。独倚 ?   [小学作文] [五年级作文]望月萧萧何相聚,萧萧之中织女情。何为相,何为聚?银河水中苦是情,眺望两星泪珠莹,两星何时圆,何时愉。广西北海海城区十五小五年级:许夏清
 ?   [初中作文] [初一作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吟着古人的诗词佳句,品着古人的韵喂横生,心中一股热意犹然而生。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 ?   [初中作文] [初一作文]月朗星希在中秋接那幽静的月夜里,我们全家一起来到阳台上,欣赏那十五的月亮。表弟还反剪着双手摇头晃脑地吟着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全家人逗得哈哈大笑。人们常说: ?   [初中作文] [初一作文]望着窗外那散发出宁和的柠檬黄的月,思绪不经的诱惑至那深夜&&十五月亮月,万家齐团圆。月,在这金秋八月十五日,是多少团圆的人们心中的吉祥。可月在这一天里,却是孤独的&&因为它没有群星呀!少了 ?   [小学作文] [五年级作文]望月小时候,躺在院子里,在婆婆的大蒲扇下,朝天上望:星星们眨着眼,簇拥着月亮。露水滴湿我的脸庞。远处,遍布田埂的野山菊轻飘着芬芳。多么柔和的月光!为山野轻披一件乳白的衣裳。五岁时的中秋,我在大楼的房顶上。一边吃 ?   [小学作文] [六年级作文]
中秋节日月圆圆,嫦娥奔月古流传。人借月光赏明月,月中嫦娥飞下凡。澄城县局小六年级:李博远 ?   [小学作文] [五年级作文]明天就是十五&&中秋佳节了。在此,先祝各位童鞋们:中秋快乐!我盼星星盼月亮,可算是把这中秋给盼来了!月饼,自然每年都是重头戏啦!现在的月饼各式各样,有冰皮的、胚芽的等等,可是我总是喜欢挑朴素一点的&ld ?   [小学作文] [五年级作文]天空拉上了黑色的帷幕,世界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好似上演的一场精彩的大电影结束了,夜,静极了&&天空不见一丝光,我和妈妈站在窗户旁,感受着这难得的宁静。知了也累了,在树丛中静静地休息,白天里开音乐会的 ?   [初中作文] [初一作文]再星光闪闪的夜里, 你是否在望着夜空 我是一个寂寞而孤独的人喜欢在夜里看着月光 那皎洁的月光是多么美丽啊再一个无人谈心的夜里 都是月光在陪着你们 在你思念远方亲人 而心痛的时候 望 着月光 就会消去心中的悲痛再你们开心 ?   [小学作文] [三年级作文]今天是中秋节,爸爸和妈妈早早地在阳台上放了小桌,并摆放了西瓜、红枣、葡萄、月饼等好吃的,准备献给月亮之神。我静静的爬在窗前,仰望着天空,着急地问自己:“月亮怎么还不出来?”终于,我发现月亮款款的悄没声儿地溜了出 ?   [小学作文] [二年级作文]天上月儿弯又弯,弯弯月儿像小船。我要飞到天上去,驾着小船去游玩。先看蓝天有多大,再与太阳贴贴脸,数数星星有多少,量量银河有多宽。我去邀请外星人,到我家里来联欢。我驾月船游太空,满天卫星是伙伴。铁岭市第四小学二年 ?   [初中作文] [初三作文]
夜深举头望明月,好似天边挂玉盘。我心思绪绕明月,随风直到故人边。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昆山中学三年级:梁强 ?   [小学作文] [六年级作文]望月小时候,躺在院子里,在婆婆的大蒲扇下,朝天上望:星星们眨着眼,簇拥着月亮。露水滴湿我的脸庞。远处,遍布田埂的野山菊轻飘着芬芳。多么柔和的月光!为山野轻披一件乳白的衣裳。五岁时的中秋,我在大楼的房顶上。一边吃 ?   [小学作文] [三年级作文]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一年当中,可就要数今晚的月亮最大、最亮,最圆了哟!今天天气有些阴,不知道可不可以看到月亮。我时不时地走到窗前望一望,看看有没有月亮的消息。看,看看,月亮婆婆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呢,我激动 ?   [初中作文] [初一作文]望月也许有一天的夜晚,你看着天空的月亮和明星,会想起许多的事情,有以前的、有现在的、又高兴的、有悲伤的等好多事情。有时我会觉得天空中的云彩、月亮、夕阳、明星就是一种通道,通向回忆的时空隧道,当你走上了这个道路, ?   [高中作文] [高三作文]临川一中诗雨文学社向小荷作文提供《望月寒》作者:陌扇风烟幻,一树凌乱,抛了缱绻。托诉铜雀雀不语,萧红难留蕊中,正开春至,落罢秋分。相思畔,泪眼阑珊,湿透云天。强抿朱唇更难堪,寻遍地北天南,山也遥远,水也遥远。诗 ?   [小学作文] [一年级作文]望月 晚上,我和妈妈准备睡觉时,无意中看到了窗外的月亮,于是我缠着妈妈陪我看会儿月亮! 那时,月亮已经满圆了!它是多么晶莹剔透呀!我躺在妈妈怀里,听妈妈讲着嫦娥奔月的故事,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这时,我发现 
本页仅为您呈现最多40篇望月作文,查找更多请进行搜索。
【望月作文】
 有关望月作文素材,为您提供最新的作文范文。查找望月,请到白云飘飘网。网站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精选作文。
【白云飘飘】
【其他TAG】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大文豪苏东坡的什么_百度知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大文豪苏东坡的什么
提问者采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词如果只有词牌名往往取第一句为名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
把酒问青天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凤凰语文论坛《望月》-王崧舟的乌托邦 -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望月》-王崧舟的乌托邦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苔色明镜&/i&在 10:14:00的发言:&/b&&br/&
&p align=&center&&&font face=&Verdana& size=&5&&语用焦虑与实践突围&/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Verdana& size=&5&&&&&&&&&&&&&&&&&&&&&&&&&&&& ——语用教学三个层次的厘定与整合&/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Verdana&&&&&&&&&&&&&&&&&&&&&& &font size=&4&&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font&&/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Verdana& size=&4&&&&/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4&&&/font&&/p&&font face=&Verdana& size=&4&&(四)阅读的灵魂自由与立意的广度&/font&
&p&&font face=&Verdana& size=&4&&阅读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往往是一种灵魂的牧养。他们驰骋在广袤的文字大地,发现着自己的发现、惊叹着自己的惊叹、困惑着自己的困惑、回味着自己的回味,正所谓“一切水印一月,一月印一切水”。&/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4&&学生读赵丽宏的《望月》,便能充分享受这样一番灵魂的自由。&/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4&&《望月》从“夜深人静”写起。“夜深人静”四字,点出一种时候、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于是,望月的背景由这四个字而显出一种寂寥的诗意来。&/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4&&千江有水千江月。月在天,也在江。一轮明月,化作“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化作“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上的银色的花边”。月光是点,月光是线,月光随物赋形、无处不显。&/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4&&月亮是安详的,一如望者的坐姿。洒向长江的月光,却是灵动的。闪烁,跳跃,那是月的充满活力的脉动;伸展,起伏,那是月的深呼吸。&/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4&&小外甥的出现,让笔触由自然之月转向人文之月,章法为之一变。舅舅与外甥你一句我一句地背诵起吟月之诗,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月光下的江轮上,这本身就极富诗意。&/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4&&如果说,望月是对现实、当下、眼前之月的一种对话,那么,背诗则是与过去、历史、从前之月的一种凝望。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月亮从来就不是孤立于人的生命之外的存在。月是乡愁、月是高洁、月是禅悟、月是团聚、月是宁静、月是圆满、月是生命流转的一种精神底子。&/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4&&背诗之后的谈论月亮,再次给读者带来惊喜。“月亮是天的眼睛”,可谓神来之比。这一比,不仅让作者惊讶,也令读者惊叹。但惊叹之余,读者又不得不感慨:一个眼睛如此明澈、阅读如此广泛、心灵如此敏感、想象如此富有灵性的孩子,对月亮作此一比,又有什么可以惊讶的呢?&/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4&&此时的月亮,既非当下的自然之月,也非过往的文化之月,而是直指人之心性的想象之月。&/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4&&月亮终于消失,但凝望却不曾离去。&/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4&&细读之,妙不可言。此刻凝望的,正是心中之月。也因此,幻想的翅膀无拘无束、凌空翱翔。结尾的省略号,把望月的境界推向了一种禅意的空灵。&/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4&&愈是一流的作品,愈是抒写纯粹的形而上的诗意。《望月》便是这样的作品。&/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4&&在《望月》中,学生观察江中月、回忆诗中月、想象心中月,最终望见的,亦不过是自己的那轮生命之月。文字陶冶着性情,语言窖藏着灵魂。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无为之用终将滋养出一个崭新的言语生命。&/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4&&如果说,语用教学是一座浮在海面的冰山,那么,直接之用便是人人可见的冰山之角,储备之用则正好处于海平面的上下浮动之际,时而显现时而淹没,无为之用却永远看不见,因为它永远处于海面的深处。而这,才构成了一座完整的、全然的冰山。缺哪个层面,冰山都将不复存在。而冰山的基座,亦即那永远看不见的无为之用,才是最终决定冰山的高度、深度、温度和广度的关键所在!那里,有生命在欢舞。&/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4&&一切语用,皆为生命之舞!&br/&&/font&&/p&&/div&
&p&&font size=&4&&&王老师对&望月&的理解很深刻!&/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能通过教学把这一切传递到孩子手中吗?&/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我看过王老师的公开课录像后,得到的答案是&不能&.&/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远远不能.&/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症结何在?&/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束缚太多.&/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灵魂自由与立意的广度&,王老师自己就没有在讲台上表现出&灵魂的自由&&立意的广度&,学生去追求这个,呵呵...&/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我们不谈学生,谈教子.教子,没那么多束缚了,什么&课时&&全体&都一风吹了.&/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王老师为什么不把赵丽宏带入课堂?是王老师不知道吗?嘿嘿,我看了上面引用的这段文字,我想,他不但知道,还知道得不少.&/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font face=&Verdana& size=&4&&&em&如果说,望月是对现实、当下、眼前之月的一种对话,那么,背诗则是与过去、历史、从前之月的一种凝望。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月亮从来就不是孤立于人的生命之外的存在。月是乡愁、月是高洁、月是禅悟、月是团聚、月是宁静、月是圆满、月是生命流转的一种精神底子。]&/em&&/font&&/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这段话对学生来说,够难了.&/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教子,我总得想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学得差不多说得过去,是吧?&/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为什么要扣住作者,扣住赵丽宏不放?因为他是诗人,作家.那么多课文,能真正卡上这个头衔的确实不多.写手太多了些.&/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我来诠释王老师这段话总没有赵丽宏来得贴切,是不是?&/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且听先人咏明月&&/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漫谈中国古代关于月亮的诗篇&&/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赵丽宏&&/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在人类的文学宝库中,中国的古典文学是其中的瑰宝,而中国的古诗,中国的唐诗宋词,是这瑰宝中的钻石。我们今天来欣赏古人吟月的诗篇,这些诗篇,只是中国古诗中的沧海一粟。&&/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中国古诗中写到月亮的,不计其数。古代的诗人为什么喜欢吟月?我想,是因为月亮的美丽和神奇。在人类肉眼能观察到的宇宙天象中,月亮是最美妙的,月亮挂在夜空中,阴晴圆缺,亘古如一,神秘而亲近。古人不明白月亮出没变化的科学道理,便编出很多神奇的故事,生发出很多诗意的联想。月亮出现在中国人的诗中,绝不是单纯写景,有人望月思乡,有人咏月抒情,有人借月讽喻,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际遇,诗人笔下的月光便有不同的涵义。在《诗经》中,便已出现写月亮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数千年来,一代又一代诗人用绮丽的想象和斑斓的文笔,把月亮描绘得千姿百态,展示了中国人的浪漫和想象力。&&/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strong&自然的月亮&&/strong&&/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中秋之夜,一轮满月静静普照着天下人,哪怕是在喧嚣战乱的时代,也能给人带来几分宁馨。&&/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写景的咏月诗篇非常多,我只能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大家共赏。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描绘美妙自然山水诗,其中有很多吟咏月光的名句,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这些诗,尽管只有一两句写到月亮,但我们诵读,却能感觉到通篇皆是皎洁明朗的月光。譬如他的《山居秋暝》:&&/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的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安宁美妙的心境,拥有了这样的心境,才可能发现大自然的宁静优美。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唐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妙句之一,已经成为中国人描绘宁静自然之美的名句。想象一下,银色的月光从松树的枝叶间静静流射下来,照亮了在石滩上流动的泉水,清澈的泉水反射着月光,在天地蜿蜒流动,发出晶莹的喧哗。这是何等优美宁静的景象。&&/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唐代诗人孟浩然,也有一些写月夜景色的诗句,写得清静阔大,如同一幅幅意境幽远的画,让人读而难忘,譬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刘禹锡的《望洞庭》,我以为是写月色的诗篇中很出色的一首,诗人在一个明月之夜站在洞庭湖畔遥望,把眼帘中的月下美景写成了一首七绝:&&/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这是一个无风的月夜,月光静静抚照着洞庭湖,湖面波平如镜,如同一个巨大的银盘。最富有想象力的是最后一句:“白银盘里一青螺”,湖中的小山,就像白色银盘中的一只小小的青色田螺。我们读这首诗,眼前很形象地出现了月光下宁静的湖和山。&&/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中秋之夜,一轮满月静静普照着天下人,哪怕是在喧嚣战乱的时代,也能给人带来几分宁馨。杜甫曾在颠沛流离中过中秋,他在旅途中写了《八月十五夜月》:&&/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杜甫这首诗,写在旅途中,动乱的年代,远离故乡,心情不会愉快。但是,当他看到出现在晴朗夜空中的一轮明月,还是会诗兴大发。在诗中,他没有张扬羁旅思乡之苦,而是细腻地描绘月光之美。一轮满月,如明镜飞&/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入夜空。月亮高悬在天,无法攀登,但皎洁的月光是可以亲近的。这首诗的后面四句,写得浪漫而富有想象力。月亮照在河流中,河流变成了一条银色之路,路面上似乎铺满了洁白的雪和霜;月亮照在树林中,月光如白色羽毛,在树梢上飘飞。在这样的明朗之夜遥望月宫,清晰得能数得清玉兔身上的毫毛。“瞻白兔”,“数秋毫”,在杜甫的诗中是难得的浪漫,这样美好的月光,安抚沉静了羁旅游子的心。&&/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唐代诗人李朴的七律《中秋》,也是写月夜美景的佳作。&&&&/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李朴的《中秋》,把中秋之夜的月色写得有声有色,犹如阔大壮观的画卷。我们可以欣赏这首诗的前面四句。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像一面宝镜般升起来。万籁无声,似乎连天上的仙乐也因为惊叹美妙的月色而停止了演奏。此时,整个宇宙的主角就是夜空中那一轮皎洁的满月,把无边的天地照耀得一片通明。&&/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其实纯粹写景的咏月诗非常少,所有涉及月色的诗篇,都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我们说“自然的月亮”,只是选取那些描绘了美妙月色的佳句,如果深入分析,都可以发现隐含在月色中的情感和寄托。&&/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strong&人文的月迹&&/strong&&/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明月在空中照耀着人间,这是一种永恒,人的生命一代代衰老更替,但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在相距千百年的不同时刻抬头望夜空,看到的却是同样的一轮明月。&&/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在古人的诗中,月亮是一个涵义极其丰富的意象,它代表着缤纷多彩的历史,代表着古往今来的岁月,代表着人类心中奇妙的幻想。李白写过一首题为《把酒问月》的诗,是这类诗中出类拔萃的代表作:&&/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李白的这首诗,使人想起屈原的《天问》,古人对大自然中那些难以解释的神秘现象,有过很多想象。“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全诗以问句开场,问茫茫苍穹,月亮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结下来两句,继续着诗人的疑问:“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人无法攀登明月,然而月亮却仿佛永远跟随着人的脚步和目光。后面四句,描绘皓月东升时的美妙景象,“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月亮升起时,如一面皎洁明亮的镜子飞到红色的宫阙楼顶,等云霞散尽,满世界都流动着月亮的清辉。这里的“绿烟”,是云霞的代称。接着又是诗人的对天诘问:“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夜幕降临时,月亮从海中升起,早晨,又隐没在云霞中,它到底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千古疑问,没有答案,但常问常新,激发人类的想象。下面的四句,是诗人对月宫景象的遐想和询问:“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在中国的神话中,月亮上住着玉兔和嫦娥,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国人都熟悉,李商隐写过《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白诗中对嫦娥和玉兔的想象,和李商隐的想象是差不多的,月宫美妙,但那里的生活一定是寂寞孤独的,所以李白发问,孤独的嫦娥,有谁与之为邻?其实这是明知故问,嫦娥的孤独,在寂寞的月宫中永无解脱的可能。后面的几句,是李白的名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在空中照耀着人间,这是一种永恒,人的生命一代代衰老更替,但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在相距千百年的不同时刻抬头望夜空,看到的却是同样的一轮明月。这是李白对时空、对生命、对历史的奇思妙想。读着这些诗句,抬头仰望夜空中的明月,现代人也会想,李白当年看见的,也该是这样一轮明月吧。&&/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u&李白还有一首题为《古朗月行》的五言诗,写于他在京师失意时,是以月寄情泄愤,诗中的隐喻,现代人读&/u&&/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u&不出来。[&/u&&font color=&#0000ff&&主要因为现代人一入小学,就学那前四句。往往也就这四句了。嘿嘿。-陈青]&/font&这首诗的前面那几句,非常形象地描绘对月亮的想象,也写了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双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这首诗,和《把酒问月》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用一个个提问,把读者引入神奇的境界。&&/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飞天登月,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梦想,去年,“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升空绕月飞行,实现了中国人的千年梦想。在中国的古代,不少诗人曾经梦想自己变成飞鸟,梦想能腾云驾雾,乘风飞入太空。飞上天后干什么?当然要看看天堂的景象,要看看月亮上的风光。而这样的风景,全凭诗人的想象。&/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李贺有一首著名的诗,题目就是《梦天》,诗中写的就是天上的奇景:&&/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玉轮压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陌香。&&&&/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李贺是中唐的诗坛奇才,被称为“诗鬼”,他一生抑郁不得志,只活了二十七岁。但他的诗歌却是唐诗中一座巍峨峻拔的奇峰。他诗中的悲凉情调,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生不逢时,人间无望,便幻想飞上天去寻求,天上其实更寂寥虚幻。就如李商隐所咏:“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也如苏东坡所叹:“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然而李贺因为敢大胆梦想,才写出不朽的诗篇。李贺的《梦天》,从头至尾充满了诡异和怪诞,天宫的景象,在他的诗中并非美妙完美,所有的描绘,都给人凄冷悲凉的感觉。“老兔寒蟾”在灰暗的天色中哭泣,惨白的光芒斜照着半壁月宫。“玉轮压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陌香”两句,是写天宫的绮丽,玉轮碾过之处,荧光闪烁,每一滴露珠上都映射湿润的月光,仙人们迎面而过,能听到他们身上的玉佩丁当作响,能闻到风中的玉桂清香。对天堂的描绘,也就到此为止。后面四句,是诗人对时空的怀想和感慨。人间的千年万载,在天上只是走马的瞬间,而在空中俯瞰人世,那广袤大地不过是几缕尘烟,浩瀚大海只是天仙的杯中之水,生命是何等渺小。我以为,这首诗中,最后那几句,才是真正的绝唱。在地上,在人群中,很难产生如此缥缈阔大的奇想,只有思绪飞升到高天云霄,感觉自己已成天宫的一员,在九霄云外遥望人间,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李贺没有飞天升空的经验,但他凭诗人的大胆想象,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今天宇航员的视野。这也是诗歌的魅力。&&/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strong&&情感的月光&&/strong&&/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孤寂的观众,一切都在她的注视下,她所观察到的一切隐秘、激情、悲伤和欢乐,都被转化成美妙的比喻和文字,她无声地连接起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动人的吟月诗,当然不是纯粹写景,而是借月色寄托内心的情感。这种情感,很复杂,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可能蕴涵其中。在古人诗中,明月是故乡,是亲人,是爱情,是友谊,明月是岁月,是历史,是无所不至的时空,明月是绮丽梦想,是美好愿望,是心灵的无限延伸。有一个外国评论家,在读了中国古人那些咏月诗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孤寂的观众,一切都在她的注视下,她所观察到的一切隐秘、激情、悲伤和欢乐,都被转化成美妙的比喻和文字,她无声地连接起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这样的评论,也在我的心里引起了共鸣。&&/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在明月之夜,远离故乡的游子会被皎洁的月光撩动思乡情怀。李白的《静夜思》,是中国人最喜欢最熟悉的思乡之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流传了一千多年,连三岁的孩童也会吟诵。游子思乡的文字,没有什么作品比这二十个字影响更大了。其实,此类好诗句,在唐诗中俯拾皆是,譬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都是能引动无限遐想的动人佳句。&&/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说到这一类吟诵月亮的诗歌,不得不再谈谈李白。李白的吟月诗中,还有一首影响特别大,那就是《月下独酌》。&&/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这是一首感情深沉浪漫,意象奇特,极富有想象力的天才之作,可以说是千古绝唱。作品以常人想不到的念头开场,可以说是奇峰突起,把人带入一个奇妙的情感世界。在花间月下,摆酒自酌,应该是宜人的环境,然而李白却不满足,为什么,因为孤独,身边没有一个至亲好友。于是李白忽发奇想,“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杯向天,邀请明月,月亮、我和我的影子,成了三人,这是前无古人的奇思妙想,是李白的创造。全诗率性纯真,虽然浪漫奇特,却毫无做作。对此,编《唐诗别裁》的沈德潜这样评价:“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诗,人不易学。”在李白写《月下独酌》之后,曾有很多后人也在诗中邀月,但想要超过李白,似乎没有可能了。&&/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前年秋天,在台北和一批台湾作家共度中秋之夜。从高楼餐厅的窗户可以俯瞰台北夜景,电光曳动,灯火璀璨。但是,大家的目光只是注视着天上的那一轮满月。月华如水,满世界流动着宁静和安详,中秋的明月,照耀着全世界的中国人,无论身在何方,此时,心魂都会在月光中飘飞回故乡,和亲人团圆。坐在我身边的是一位台湾女诗人,我问她,此刻,如果要你选一首诗表达心情,你选什么诗。她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她的话,引起我的共鸣,也被在座的所有人赞同。&&/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古人诗中吟咏中秋的篇章,不计其数。流传最广的,也许应属苏东坡的《水调歌头》:&&/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这首词,是苏东坡在中秋之夜把酒问月,怀念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也是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把酒问月,是受了李白的影响,但苏东坡这首词完全从李白的《把酒问月》脱化出来,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意境。这首词仿佛是诗人和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情趣,又有理趣,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诗中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感动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此词的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已成为中国人对远方亲友的最常用的祝福语。&&/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如果说,中国古代诗人中有谁在吟月的题材上可以和李白相媲美,我以为,非苏东坡莫属。因为《水调歌头》已成中秋咏月的绝唱,后人忽略了苏东坡其他写中秋吟月亮的诗词。其实,苏东坡还有一些中秋吟月的诗篇,也写得意味深长。他的七绝《中秋月》,写清凉月色,感叹人生无常:“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另一首七绝《八月十五日看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诗题中有看潮,诗中却并未见潮,诗人只是嘱咐不要锁门,等月上中天后,可以踏着月光出门去江边看夜潮,给人阔大奇妙的想象空间。必须提一下的,是《中秋见月和子由》,也和他的弟弟苏辙有关,是和苏辙的诗而作,这是古人写中秋诗篇中难得的长歌,共十四联二十八句,从月升写到月落,其中绘景抒情、记人叙事,既激越酣畅,又低回婉转,读来让人心动:&&/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苏东坡在这首诗中把明月比作天公之眼,这样奇特的比喻,前所未有。而“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这两句的气势,也是非同凡响。使我感动的,是诗人自己在月光中的影子,“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这是一个沉浸于月色的诗人,是一个既浪漫又忧伤的思想者和梦游者。&/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我想上这课文,是否可以先请赵丽宏出场,让孩子读读上面的文章。是先读课文还是先读上文?应该先读上文。&/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我非常想看到孩子在读《望月》“诗中月”(王老师语)那一段时会心的笑容。&/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王老师,划动词实在太说不过去了。&/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任课教师明明知道赵丽宏讲的是什么,为啥不去追求“灵魂的自由”“立意的广度”,你写在文章中,难道学生就能读到读懂?!你有什么“焦虑”?你用什么样的实践来“突围”?玄谈?&/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小外甥,我们的孩子,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font&&/p&
&p&&font size=&4&&&/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2:03:25编辑过]
&p&《望月》课堂营造出的语境氛围,孩子们潜移默化中学习了很多。&/p&
&p&陈老师的想法很多,不切实际,真正的乌托邦。&/p&
&p&王崧舟老师对课文结构的解析很有特点:江中月 诗中月 心中月 &/p&
&p&“千江有水千江月”月的差异,并不见得陈老师列举的这篇文章适合五年级学生课堂学习,如果作为课外补充读物,则要求学生还是有较强的鉴赏能力,而这点在目前小学阶段五年级学生身上只有少部分能达到。&/p&
&p&当前的课时划分和教学实际进度压力,让我们还是聚焦课文,课外阅读作为课后拓展,也要视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生家庭教育。&/p&
&p&教育教学在理想和现实中还是要立足现实。&/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陈青&/i&在 22:43:00的发言:&/b&&br/&
&p&&font size=&4&&&王老师对&望月&的理解很深刻!&/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能通过教学把这一切传递到孩子手中吗?&/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我看过王老师的公开课录像后,得到的答案是&不能&.&/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远远不能.&/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症结何在?&/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束缚太多.&/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灵魂自由与立意的广度&,王老师自己就没有在讲台上表现出&灵魂的自由&&立意的广度&,学生去追求这个,呵呵...&/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我们不谈学生,谈教子.教子,没那么多束缚了,什么&课时&&全体&都一风吹了.&/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王老师为什么不把赵丽宏带入课堂?是王老师不知道吗?嘿嘿,我看了上面引用的这段文字,我想,他不但知道,还知道得不少.&/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font size=&4& face=&Verdana&&&em&如果说,望月是对现实、当下、眼前之月的一种对话,那么,背诗则是与过去、历史、从前之月的一种凝望。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月亮从来就不是孤立于人的生命之外的存在。月是乡愁、月是高洁、月是禅悟、月是团聚、月是宁静、月是圆满、月是生命流转的一种精神底子。]&/em&&/font&&/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这段话对学生来说,够难了.&/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教子,我总得想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学得差不多说得过去,是吧?&/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为什么要扣住作者,扣住赵丽宏不放?因为他是诗人,作家.那么多课文,能真正卡上这个头衔的确实不多.写手太多了些.&/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我来诠释王老师这段话总没有赵丽宏来得贴切,是不是?&/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且听先人咏明月&&/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漫谈中国古代关于月亮的诗篇&&/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赵丽宏&&/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在人类的文学宝库中,中国的古典文学是其中的瑰宝,而中国的古诗,中国的唐诗宋词,是这瑰宝中的钻石。我们今天来欣赏古人吟月的诗篇,这些诗篇,只是中国古诗中的沧海一粟。&&/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中国古诗中写到月亮的,不计其数。古代的诗人为什么喜欢吟月?我想,是因为月亮的美丽和神奇。在人类肉眼能观察到的宇宙天象中,月亮是最美妙的,月亮挂在夜空中,阴晴圆缺,亘古如一,神秘而亲近。古人不明白月亮出没变化的科学道理,便编出很多神奇的故事,生发出很多诗意的联想。月亮出现在中国人的诗中,绝不是单纯写景,有人望月思乡,有人咏月抒情,有人借月讽喻,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际遇,诗人笔下的月光便有不同的涵义。在《诗经》中,便已出现写月亮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数千年来,一代又一代诗人用绮丽的想象和斑斓的文笔,把月亮描绘得千姿百态,展示了中国人的浪漫和想象力。&&/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strong&自然的月亮&&/strong&&/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中秋之夜,一轮满月静静普照着天下人,哪怕是在喧嚣战乱的时代,也能给人带来几分宁馨。&&/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写景的咏月诗篇非常多,我只能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大家共赏。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描绘美妙自然山水诗,其中有很多吟咏月光的名句,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这些诗,尽管只有一两句写到月亮,但我们诵读,却能感觉到通篇皆是皎洁明朗的月光。譬如他的《山居秋暝》:&&/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的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安宁美妙的心境,拥有了这样的心境,才可能发现大自然的宁静优美。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唐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妙句之一,已经成为中国人描绘宁静自然之美的名句。想象一下,银色的月光从松树的枝叶间静静流射下来,照亮了在石滩上流动的泉水,清澈的泉水反射着月光,在天地蜿蜒流动,发出晶莹的喧哗。这是何等优美宁静的景象。&&/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唐代诗人孟浩然,也有一些写月夜景色的诗句,写得清静阔大,如同一幅幅意境幽远的画,让人读而难忘,譬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刘禹锡的《望洞庭》,我以为是写月色的诗篇中很出色的一首,诗人在一个明月之夜站在洞庭湖畔遥望,把眼帘中的月下美景写成了一首七绝:&&/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这是一个无风的月夜,月光静静抚照着洞庭湖,湖面波平如镜,如同一个巨大的银盘。最富有想象力的是最后一句:“白银盘里一青螺”,湖中的小山,就像白色银盘中的一只小小的青色田螺。我们读这首诗,眼前很形象地出现了月光下宁静的湖和山。&&/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中秋之夜,一轮满月静静普照着天下人,哪怕是在喧嚣战乱的时代,也能给人带来几分宁馨。杜甫曾在颠沛流离中过中秋,他在旅途中写了《八月十五夜月》:&&/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杜甫这首诗,写在旅途中,动乱的年代,远离故乡,心情不会愉快。但是,当他看到出现在晴朗夜空中的一轮明月,还是会诗兴大发。在诗中,他没有张扬羁旅思乡之苦,而是细腻地描绘月光之美。一轮满月,如明镜飞&/font&&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入夜空。月亮高悬在天,无法攀登,但皎洁的月光是可以亲近的。这首诗的后面四句,写得浪漫而富有想象力。月亮照在河流中,河流变成了一条银色之路,路面上似乎铺满了洁白的雪和霜;月亮照在树林中,月光如白色羽毛,在树梢上飘飞。在这样的明朗之夜遥望月宫,清晰得能数得清玉兔身上的毫毛。“瞻白兔”,“数秋毫”,在杜甫的诗中是难得的浪漫,这样美好的月光,安抚沉静了羁旅游子的心。&&/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唐代诗人李朴的七律《中秋》,也是写月夜美景的佳作。&&&&/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李朴的《中秋》,把中秋之夜的月色写得有声有色,犹如阔大壮观的画卷。我们可以欣赏这首诗的前面四句。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像一面宝镜般升起来。万籁无声,似乎连天上的仙乐也因为惊叹美妙的月色而停止了演奏。此时,整个宇宙的主角就是夜空中那一轮皎洁的满月,把无边的天地照耀得一片通明。&&/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其实纯粹写景的咏月诗非常少,所有涉及月色的诗篇,都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我们说“自然的月亮”,只是选取那些描绘了美妙月色的佳句,如果深入分析,都可以发现隐含在月色中的情感和寄托。&&/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strong&人文的月迹&&/strong&&/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明月在空中照耀着人间,这是一种永恒,人的生命一代代衰老更替,但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在相距千百年的不同时刻抬头望夜空,看到的却是同样的一轮明月。&&/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在古人的诗中,月亮是一个涵义极其丰富的意象,它代表着缤纷多彩的历史,代表着古往今来的岁月,代表着人类心中奇妙的幻想。李白写过一首题为《把酒问月》的诗,是这类诗中出类拔萃的代表作:&&/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李白的这首诗,使人想起屈原的《天问》,古人对大自然中那些难以解释的神秘现象,有过很多想象。“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全诗以问句开场,问茫茫苍穹,月亮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结下来两句,继续着诗人的疑问:“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人无法攀登明月,然而月亮却仿佛永远跟随着人的脚步和目光。后面四句,描绘皓月东升时的美妙景象,“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月亮升起时,如一面皎洁明亮的镜子飞到红色的宫阙楼顶,等云霞散尽,满世界都流动着月亮的清辉。这里的“绿烟”,是云霞的代称。接着又是诗人的对天诘问:“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夜幕降临时,月亮从海中升起,早晨,又隐没在云霞中,它到底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千古疑问,没有答案,但常问常新,激发人类的想象。下面的四句,是诗人对月宫景象的遐想和询问:“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在中国的神话中,月亮上住着玉兔和嫦娥,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国人都熟悉,李商隐写过《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白诗中对嫦娥和玉兔的想象,和李商隐的想象是差不多的,月宫美妙,但那里的生活一定是寂寞孤独的,所以李白发问,孤独的嫦娥,有谁与之为邻?其实这是明知故问,嫦娥的孤独,在寂寞的月宫中永无解脱的可能。后面的几句,是李白的名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在空中照耀着人间,这是一种永恒,人的生命一代代衰老更替,但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在相距千百年的不同时刻抬头望夜空,看到的却是同样的一轮明月。这是李白对时空、对生命、对历史的奇思妙想。读着这些诗句,抬头仰望夜空中的明月,现代人也会想,李白当年看见的,也该是这样一轮明月吧。&&/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u&李白还有一首题为《古朗月行》的五言诗,写于他在京师失意时,是以月寄情泄愤,诗中的隐喻,现代人读&/u&&/font&&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u&不出来。[&/u&&font color=&#0000ff&&主要因为现代人一入小学,就学那前四句。往往也就这四句了。嘿嘿。-陈青]&/font&这首诗的前面那几句,非常形象地描绘对月亮的想象,也写了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双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这首诗,和《把酒问月》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用一个个提问,把读者引入神奇的境界。&&/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飞天登月,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梦想,去年,“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升空绕月飞行,实现了中国人的千年梦想。在中国的古代,不少诗人曾经梦想自己变成飞鸟,梦想能腾云驾雾,乘风飞入太空。飞上天后干什么?当然要看看天堂的景象,要看看月亮上的风光。而这样的风景,全凭诗人的想象。&/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李贺有一首著名的诗,题目就是《梦天》,诗中写的就是天上的奇景:&&/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玉轮压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陌香。&&&&/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李贺是中唐的诗坛奇才,被称为“诗鬼”,他一生抑郁不得志,只活了二十七岁。但他的诗歌却是唐诗中一座巍峨峻拔的奇峰。他诗中的悲凉情调,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生不逢时,人间无望,便幻想飞上天去寻求,天上其实更寂寥虚幻。就如李商隐所咏:“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也如苏东坡所叹:“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然而李贺因为敢大胆梦想,才写出不朽的诗篇。李贺的《梦天》,从头至尾充满了诡异和怪诞,天宫的景象,在他的诗中并非美妙完美,所有的描绘,都给人凄冷悲凉的感觉。“老兔寒蟾”在灰暗的天色中哭泣,惨白的光芒斜照着半壁月宫。“玉轮压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陌香”两句,是写天宫的绮丽,玉轮碾过之处,荧光闪烁,每一滴露珠上都映射湿润的月光,仙人们迎面而过,能听到他们身上的玉佩丁当作响,能闻到风中的玉桂清香。对天堂的描绘,也就到此为止。后面四句,是诗人对时空的怀想和感慨。人间的千年万载,在天上只是走马的瞬间,而在空中俯瞰人世,那广袤大地不过是几缕尘烟,浩瀚大海只是天仙的杯中之水,生命是何等渺小。我以为,这首诗中,最后那几句,才是真正的绝唱。在地上,在人群中,很难产生如此缥缈阔大的奇想,只有思绪飞升到高天云霄,感觉自己已成天宫的一员,在九霄云外遥望人间,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李贺没有飞天升空的经验,但他凭诗人的大胆想象,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今天宇航员的视野。这也是诗歌的魅力。&&/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strong&&情感的月光&&/strong&&/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孤寂的观众,一切都在她的注视下,她所观察到的一切隐秘、激情、悲伤和欢乐,都被转化成美妙的比喻和文字,她无声地连接起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动人的吟月诗,当然不是纯粹写景,而是借月色寄托内心的情感。这种情感,很复杂,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可能蕴涵其中。在古人诗中,明月是故乡,是亲人,是爱情,是友谊,明月是岁月,是历史,是无所不至的时空,明月是绮丽梦想,是美好愿望,是心灵的无限延伸。有一个外国评论家,在读了中国古人那些咏月诗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孤寂的观众,一切都在她的注视下,她所观察到的一切隐秘、激情、悲伤和欢乐,都被转化成美妙的比喻和文字,她无声地连接起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这样的评论,也在我的心里引起了共鸣。&&/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在明月之夜,远离故乡的游子会被皎洁的月光撩动思乡情怀。李白的《静夜思》,是中国人最喜欢最熟悉的思乡之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流传了一千多年,连三岁的孩童也会吟诵。游子思乡的文字,没有什么作品比这二十个字影响更大了。其实,此类好诗句,在唐诗中俯拾皆是,譬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都是能引动无限遐想的动人佳句。&&/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说到这一类吟诵月亮的诗歌,不得不再谈谈李白。李白的吟月诗中,还有一首影响特别大,那就是《月下独酌》。&&/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这是一首感情深沉浪漫,意象奇特,极富有想象力的天才之作,可以说是千古绝唱。作品以常人想不到的念头开场,可以说是奇峰突起,把人带入一个奇妙的情感世界。在花间月下,摆酒自酌,应该是宜人的环境,然而李白却不满足,为什么,因为孤独,身边没有一个至亲好友。于是李白忽发奇想,“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杯向天,邀请明月,月亮、我和我的影子,成了三人,这是前无古人的奇思妙想,是李白的创造。全诗率性纯真,虽然浪漫奇特,却毫无做作。对此,编《唐诗别裁》的沈德潜这样评价:“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诗,人不易学。”在李白写《月下独酌》之后,曾有很多后人也在诗中邀月,但想要超过李白,似乎没有可能了。&&/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前年秋天,在台北和一批台湾作家共度中秋之夜。从高楼餐厅的窗户可以俯瞰台北夜景,电光曳动,灯火璀璨。但是,大家的目光只是注视着天上的那一轮满月。月华如水,满世界流动着宁静和安详,中秋的明月,照耀着全世界的中国人,无论身在何方,此时,心魂都会在月光中飘飞回故乡,和亲人团圆。坐在我身边的是一位台湾女诗人,我问她,此刻,如果要你选一首诗表达心情,你选什么诗。她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她的话,引起我的共鸣,也被在座的所有人赞同。&&/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古人诗中吟咏中秋的篇章,不计其数。流传最广的,也许应属苏东坡的《水调歌头》:&&/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这首词,是苏东坡在中秋之夜把酒问月,怀念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也是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把酒问月,是受了李白的影响,但苏东坡这首词完全从李白的《把酒问月》脱化出来,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意境。这首词仿佛是诗人和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情趣,又有理趣,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诗中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感动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此词的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已成为中国人对远方亲友的最常用的祝福语。&&/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如果说,中国古代诗人中有谁在吟月的题材上可以和李白相媲美,我以为,非苏东坡莫属。因为《水调歌头》已成中秋咏月的绝唱,后人忽略了苏东坡其他写中秋吟月亮的诗词。其实,苏东坡还有一些中秋吟月的诗篇,也写得意味深长。他的七绝《中秋月》,写清凉月色,感叹人生无常:“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另一首七绝《八月十五日看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诗题中有看潮,诗中却并未见潮,诗人只是嘱咐不要锁门,等月上中天后,可以踏着月光出门去江边看夜潮,给人阔大奇妙的想象空间。必须提一下的,是《中秋见月和子由》,也和他的弟弟苏辙有关,是和苏辙的诗而作,这是古人写中秋诗篇中难得的长歌,共十四联二十八句,从月升写到月落,其中绘景抒情、记人叙事,既激越酣畅,又低回婉转,读来让人心动:&&/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font&&/p&
&p&&font size=&4& face=&楷体_GB2312&&苏东坡在这首诗中把明月比作天公之眼,这样奇特的比喻,前所未有。而“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这两句的气势,也是非同凡响。使我感动的,是诗人自己在月光中的影子,“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这是一个沉浸于月色的诗人,是一个既浪漫又忧伤的思想者和梦游者。&/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我想上这课文,是否可以先请赵丽宏出场,让孩子读读上面的文章。是先读课文还是先读上文?应该先读上文。&/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我非常想看到孩子在读《望月》“诗中月”(王老师语)那一段时会心的笑容。&/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王老师,划动词实在太说不过去了。&/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任课教师明明知道赵丽宏讲的是什么,为啥不去追求“灵魂的自由”“立意的广度”,你写在文章中,难道学生就能读到读懂?!你有什么“焦虑”?你用什么样的实践来“突围”?玄谈?&/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小外甥,我们的孩子,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font&&/p&
&p&&font size=&4&&&/font&&&/p&
&div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2:03:25编辑过]&/font&&/div&&/div&
&p&&font size=&4&&确实,我们缺少综合性的语文探究学习主题和活动,往往更多的是“贴近学生实际”“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等等的小片段、小步走的语文学习。为什么许多报道中提到:美国的孩子经常做些大人才研究的作业。如下文,来自网上的转帖,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否有所借鉴:&/font&&/p&
&p&&font size=&4&&&&&&& &font color=&#0000ff&&移民来美一年,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借来的书一边打着电脑,头也不抬地说﹕“作业。”这叫作业吗﹖一看孩子打在电脑荧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 &/font&&/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4&&  我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了。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做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4&&  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列印出来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成,也没批评,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楞﹕我看见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30岁。 &/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4&&  不久,儿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耽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一番气力,我们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电脑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么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列印出来的是十页,又是自己的封面。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超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 &/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4&&  来源:美国《星岛日报》 作者:水文 &/font&&/p&
&p&&font size=&4& face=&Verdana&&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尤其是公立中小学教育,跟中国相比,其实并不怎样:同一个年级比较,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解题能力平均来说明显比美国学生好很多。斯坦福大学的马立平博士曾经做过一个对比研究,发现23名随机调查的美国小学教师,只有9个人正确做出14除以2的答案;而72名中国小学教师,全部都做对。另外,对于“除以二分之一”的数学概念,没有任何一个参与研究的美国小学教师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所有的中国小学教师都正确答对。教师如此,学生的水平可想而知。&/font&&/p&
&p&&font size=&4& face=&Verdana&&于是,很多中国人百思不得其解:美国的中小学教育那么糟糕,为什么美国的大学那么牛?为什么美国无论是科技还是人文的创新,都远远把中国甩到后面?为什么美国基本垄断每年的诺贝尔奖?&/font&&/p&
&p&&font size=&4& face=&Verdana&&答案其实只有一句话:美国人相信“不落后于终点”,中国人相信“不落后于起点”。美国人基本不怎么管学生的初中和小学教育,中国人拼命拔苗助长,结果在学前班、小学、初中教了很多学生接受不了的东西,学生长大全忘了。&/font&&/p&
&p&&font size=&4& face=&Verdana&&美国与中国教育的差距,始于高中。&/font&&/p&
&p&&font size=&4& face=&Verdana&&第一,学制上有差距:大部分美国高中阶段是9-12年级,有四年的时间学习。中国的高中阶段其实只有两年,第三年要准备高考,基本就没多少机会学新知识了。&/font&&/p&
&p&&font size=&4& face=&Verdana&&第二,课程上有差距:美国高中是学分制的,因此可以开出比中国的高中多得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普通一个美国高中,都能开出上百门的课,跟一所小型大学差不多,这点中国大部分高中都无法相比。&/font&&/p&
&p&&font size=&4& face=&Verdana&&第三,教师的水平有差距:美国的高中,因为要开大学的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就要很高。美国的高中教师很多都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也不少。美国的教师执照课程跟中国不一样。中国读师范毕业,四年本科,能考到教师证书就能当老师。但是,美国人要当教师,无论拥有何种学位,一律要读两年的教师执照课程。要考进去读,读完还得考出来。假如是本科生,读完四年师范,还得再读两年执照课程才能当老师,比中国教师多受两年训练。同时,因为美国的大学普遍比中国的大学牛,因此,美国的正规大学出来的博士硕士的水平当然也比中国高,何况在中国,博士会去中学教书的,真是凤毛麟角,因此,在教师水平上,中国就落后一截了。&/font&&/p&
&p&&font size=&4& face=&Verdana&&第四,科目的程度有差距:美国的高中可以开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或者二年级公共课程度的科目,中国的高中基本是不会开大学程度的课的。&/font&&/p&
&p&&font size=&4& face=&Verdana&&第五,美国有重点高中,甚至有&全国重点高中&:按照成绩高低,甚至根据入学成绩高低来录取学生;在每一所高中里面,美国是按照学生的程度来分班, 有专门给能力最高的学生读的&荣誉&班(honorsclass),天才学生读的&大学预修班& (AP class),有全球承认的&国际班& (IBclass),等等。这跟中国取消&重点中学&,不按照学生的程度分班教学,全部混合在一起教的错误做法,完全不可同日而语。&/font&&/p&
&p&&font size=&4& face=&Verdana&&第六,美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医院、政府机构、商业机构,都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协调高中生的课外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因此,美国的高中生可以到大学 上课,拿大学的学分;可以到科研机构,跟科学家一起做研究;(比如,我的学生就曾经到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跟科学家一起研究中药麻黄素对脑细胞的影响。) 可以到各级政府机构去当官员的助理,议员的秘书,民选官员的竞选团队义工;在教育董事会-州或者县市的教育局的决策机构里面,也有学生委员,可以参与公立 教育的最高决策。这样的事情,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中国有哪一位省长或者市长可以让一个高中生当办公室秘书?中国有哪一家科研机构可以让高中生参与一个项 目的研究?&/font&&/p&
&p&&font size=&4& face=&Verdana&&最后,因为美国的高中可以开出很多高程度的课程,而且很多是得到资金雄厚的科研机构、政府机构或者商业机构支持的,因此,美国高中的配置跟设备,很 可能是连中国的大学都望尘莫及的。比如我们学校的生物技术课的设备,学生们可以检测市场上有哪些食物是用转基因生物做原料的。我的学生就成功地在一包中国 出产的,声称不用转基因大豆生产的零食豆干中发现了专门用于转基因的基因表达的启动子,从而证明了这包豆干所用的大豆是转基因的。这样的实验,在中国的大 学都未必能做,更不要说高中了。&/font&&/p&
&p&&font size=&4& face=&Verdana&&从上面的比较,我们就已经可以知道,中国跟美国在教育上的差距,始于高中,到了大学,更加大踏步拉开距离。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的诺贝尔奖得主 那么多,为什么美国是世界科技龙头,为什么美国那么发达:从高中开始,美国人就已经远远领先中国人,因为美国人相信:笑到最后的人,才会一马领先过终点。&br/&&/font&&/p&
&p&两种社会,所以不能简单地学习。&/p&
学习了,崇拜一下!
真不错,大开眼界。
不懈的思考才会有不停的进步。感谢您的思考为我们带来的启示。
哈哈,躲在这里,一个人谈月岂不寂寞。我想知道,赵丽宏谈了那么多月亮,,就摘录他自己一句话吧,“月亮出现在中国人的诗中,绝不是单纯写景,有人望月思乡,有人咏月抒情,有人借月讽喻,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际遇,诗人笔下的月光便有不同的涵义。”那么赵丽宏自己《望月》,寄托着他的什么心意?
hellohorry
很受用的一段文字
佩服,多么足的功课!
一个”月“,意蕴丰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越看越不会上,教什么成为最大的困惑
真实哦受益匪浅
查看完整版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东坡电视剧全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