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夏院水何氏族谱字辈

page_top.gif
续篇北松《何氏族谱》2012版前言
作者:zogeziye | 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 17:22:03.0
续篇北松《何氏族谱》2012版前言
&& 2012年北松村主编
&&&&& 北松村坐落在我国雷州半岛的徐闻县。村庄距徐闻县城43公里,村西连着一间1958年组建的大型糖厂,全村现有200多户近1000多人口。据《徐闻县地名志》上的记载:清朝乾隆十八年间[癸酉年]何姓建村始居,清代县志载名&北丛&村,建国初以当地雷州话谐音书写为北松,今人们仍呼为北丛。村中1980年通电,1990年间建好文化室、球场和自来水供水设施,2005年建好环村硬底路,有耕地2880亩,主产稻谷、菠萝、甘蔗、北调瓜菜、香蕉、竹木、等等。
&&  清朝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前,我村先祖何六吉和何六律兄弟俩的子孙携家带口于荒山结草为庐,一路南下最终选择在徐闻北松定居后,几经艰苦奋斗,这支何氏宗支终于在当地立足,并成为富足人家。大概是从清代中期开始,各房族分别修起共有十三幢雄伟四合院建筑,后来由于清末的徐闻海康地&万三三匪&作乱和解放后&文革&期间的摧残,古建筑群几乎全部被毁,现在只剩下较完整的只有一座最小规模的小院落了,是[生员]何敬宽家族子孙后代保留下来的。
我村这支何氏宗支传数代后,又有何六吉公后裔十八世何国望和何六律公后裔十八世何祖望、何禄望和何文望迁居在海康县客路镇大家村[郑家湖]开基始居(繁衍至今约有2500多人口),其后又有何六吉公另外一位后裔十八世何善望迁居本县曲界镇(高山岭)佛图村择地定居(繁衍至今约有50多人)。另有何六吉公后裔[十八世]何东望、何朝望和何六律公长子[十七世]何大受分别迁居浙江省和福建省[原祖籍地汀州府]武平县象洞乡定居;最后何六吉公后裔十八世何公望、何远望和何六律后裔十八世何宗望和何福望留在北松村定居。
据徐闻县清宣统《徐闻县志》上所记载,在徐闻北丛地,清代这支客家望族曾出武举、千总衔多人:何文英是拨补海安营千总,何恂振是丁酉科武举人和三弟何恂澄的次子何应捷是千总銜,何恂谟是清嘉庆武举人;曾出教谕、误导、武秀才等10余人是何继世、何如璋、何应琏、何带、何应会、何敬宽、何其昌、何日清、何鸿鹄等人。
&&&& 清宣统《徐闻县志》上所记载:何恂振是[1777年]丁酉科武举人,体形魁梧,相貌威武,臂力过人,善剑术和骑射,夺得乡试武举人头名,何恂振高中举人受封赐回家建设祠堂,分别在祠堂和父亲坟墓前立下受封旗杆。何文英自小性格耿直,精射术,力大善搏。少年从军,博览群书,且孔武有力,懂得兵书韬略,以英勇善战而威名大振。清乾隆年间,何文英出任海安营千总就以一箭平定了海上专门劫持商船的海寇王十一,立下大功,被朝廷提升为海南乐会营副将、游击等职,其弟何玉宇乃受职六品军功衔。民国时何树威乃广东武装团体学校毕业历任徐闻县长秘书;何荚庭历任镇长、徐闻县政府催收员等等。
现代,我村更是声名显赫,如村人何培韶1945年夏参加革命活动,1948年参加中共琼崖纵队独立团,建国后任广西北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我村人何培效,1949年春在徐闻县东区参加中共领导的武装游击队并参加渡琼作战解放海南岛。建国后任徐闻县委副书记、湛江国家安全局副局长,市政法委副书记,市民政局长、党委书记。
我村人何瑞儒是中共党员干部历任大队书记和国企领导干部;还有村人何瑞海乃是中共党员国家公务员,历任教师,管区书记等乡镇干部;何培生、何瑞奕乃历任乡镇干部,而何培生历任后坑村委会书记等,我村人教师出身的何瑞征、何瑞义、何启略等写得一手好字法,并和村里干部启灿、瑞香、瑞石、启升、启国等人一同普查收编人丁材料。还有瑞哉和启贵。特别是:何瑞窦和何启辉等前人长期精心保管完好的我村老族谱,以助续篇本谱起笔依载;还有热心帮助族人常例活动的启树,启翔,瑞英,瑞俊,建国,瑞升,启扬等人给予很大帮助。他们和培效、瑞儒、瑞保、瑞征、瑞义、启雄、启略等一并协助编著本谱出力主持和顾问,以上提及人员,为续编本谱作出了极大贡献。
我村人何瑞斌历任珠海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和历任珠海市公安局警卫处副处长,负责党和国家领导人安全警卫工作,曾12次受到各级奖励,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009年12月,何瑞斌在负责澳门回归十周年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奠基典礼现场中央代表团安全警卫工作中荣立个人三等功,现任珠海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
&&&&& 还有我村人何瑞存,是广东省[1958年]劳动模范,原是徐闻县商业车队的老司机老队长,从事安全驾驶车辆40多年,并成为徐闻县最早致富的富裕人家,他热心公益事业,经常捐助弱势群体和孤寡老人,并经常赞助徐闻县本地的文化事业和资助体育事业。
&&& 值得一提的我村人何启泽兄妹三人,何启泽是[1985届]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物理系1992年毕业,接下是弟何启东和妹何建霞都是中山大学的高才毕业生;另一位是何启谋,同是[1985届]西南政法大学毕业,何启谋先后担任广东南雄市副市长和广东省人事厅处长, 2004年还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06年获得第四届&庐山杯&全国国画大赛金奖,被授予&当代中国百杰书画家&和&德艺双馨书画家&荣誉称号。人民大会堂、台湾中正纪念堂等国内外多家博物馆都收藏有何启谋的书画。创作作品有赠送世界银行总部官员和韩国京哉道省政府,授衔中国民族书画协会副会长,中国书画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家报》编委,世界汉诗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等。我村人何启再历任武警广东总队副团级干部中校军衔,后转业广州市天河公安分局工作;何瑞俊大学毕业,中共党员干部,[2011年]任中共徐闻县城南镇委副书记;何启扬大学毕业,是中共党员干部系湛江作家协会会员著作有《泪与往事一起流》,他和大学毕业的何启聪乃中共党员干部,都在徐闻县政府县直机关内任职等等。
周边的村人现在每逢节日都按照当地习俗祭祀先人,但我村与徐闻县其他村庄不同的是:我村何氏祖上带来祖籍的一个习俗:就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在五月初四提前过节的。在2011年7月份,与祖籍分离来往约一个世纪以来,来自雷州半岛北松村和分支出的大家村、佛图村的何氏宗支代表终于和祖籍的何星球兄弟共在广东湛江&迎宾馆&欢聚一堂,联谊血缘深情。
&&&& 还有些据村中长者瑞保回顾,我村前辈在十九世代时就组建有当今社会盛行的锣鼓班和舞狮班,起初是十九世祖:[公望公之子]世称公,世通公,世美公,世祥公,[远望公之子]世乾公,世彬公,世良公等以每个&世&字辈为一房族单位组建的锣鼓班,每当逢年过节时吹吹打打地出出入入,曾显赫风气一时。后来从解放前至解放后&文革&期间因社会环境变故而解散,到1980年初,由我村老前辈之廖,培业和瑞乔牵头带领培流,瑞胜,瑞珠,启韵,启辉,启坤,培忠,启江等人,组建起新时代的北松全村锣鼓班和舞狮班每年闹元宵放烟花火箭炮等热闹活动延伸相承了祖上的文化遗产等等。宗上所述体现了我村世代人才辈出,名副其实的望族仍在当地名声显赫!
为此,我名声显赫的望族续篇族谱应和其他族人一样是更加必要的,族谱的记载是我族内的人人自身利益,是祖先繁衍我们、我们繁衍子孙后代,让子孙世代延伸相承,给子孙鞭策、考究和敬奉祖先的维一工具!所以我们也要认识族谱、姓氏、辈份和祠堂内含意义:
一、族谱是记载族内人人自身铭记的远近层次信息。它记载一个家族世系繁衍,人口播迁,家族伦理,传统文化等情况的历史文献。家之有谱,近可以起到敬宗尊祖和团结族人和睦族人和社会的作用,远可以便于后代子孙追本溯源,寻根问祖。避免因年湮代远而致世系
混淆,尊卑倒置,避免同宗于秦越,视一本为路人,甚至于数典忘祖!
二、姓氏是家族的特殊标记,也就是血脉的标记,堂号是宗支的名号,人名则是区分人群个体的符号。姓名的源头也就是姓氏的发端。辈字是区分族内辈份高低标志,人们有了名字族人就可以根据辈字次序来确定其辈份高低及族内区分称谓,辈字可团结族众,增强姓族凝聚力的作用得到了体现,统一的辈字具有维护伦理纲常和增强姓族凝聚力的重要意义。我中华每个姓族自古以来都有繁衍播迁,相互之间分散遥远,加之年代相隔长久,同姓子孙不明世系、不知根源、同宗同族也只能是路人一般,更不清楚相互之间的辈份关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中华民族各族的&辈字&就应用而生了。
三、祠堂也叫祠,自古有之,它是与寺、庙、观、庵、宫、殿、阁同类型的产物。祠堂既为家庙,又体现它的价值在于香火、祭祀;是列祖列宗和我们每人以后受子子孙孙后代供奉的地方,也是族人缅怀祖先和忠孝节义的地方,它真乃列祖列宗辈份高低贵贱齐聚一堂享受后人香火和拜祭,此外,祠堂也是族人商议决定族内事务、举办习俗活动和履行族规的地方。自人文历史以来我中华每个家族的世系繁衍传宗接代是离不开族谱和祠堂的!所以本人用最大努力和呈请以上提及多人的协助从2010年清明节至2012年正月续篇完成出本部2012版庐江郡何氏[北松堂]族谱!
&&是为序。
二○一二年正月十五日 廿七世孙何启科拜撰
Copyright中华寻根网All Rights Reserved晋陵何墅何氏家乘所载洪武、建文敕书
晋陵何墅何氏家乘所载洪武、建文敕书的发现
以及明宁远侯何福家世考
《明史·列传第三十二·何福》记载宁远侯何福为安徽凤阳人,笔者最近得到民国十五年丙寅(1926)赐策堂刊何基焯、何廷望纂修《晋陵何墅何氏续修家乘》、民国二十二年癸酉(1933)刊何琳纂修《峙玕何氏家乘》等资料,发现其中载有洪武、建文敕制两道,据此可以确定何福实出自江苏常州武进卜弋桥何氏家族。所谓晋陵,源自西晋永嘉五年(311),因避东海王越世子毘讳而将毘陵改为晋陵。晋陵县治设在今江苏常州市,大约以今武进为中心;而晋陵郡辖境相当今江苏镇江、常州、无锡三市及丹阳、金坛、江阴、武进、无锡等县地。晋陵后来主要代指今常州一带。何墅则为常州城东南三十里之所在,因何氏世居而得名。
一 关于洪武、建文敕书与何福之晋陵先世
《晋陵何墅何氏续修家乘》卷一《敕诰》载有两道与何福相关的诏敕。
一为明太祖朱元璋授何遣赋职敕: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
国朝以功爵为重,乡党以孝弟为先。朕自勘祸乱、定太平以来,未逢一善士,今始遇义乡何遣赋,盛输金帛以济军用,虽无攻城野战汗马之劳,亦有助朕救世安民之略,忠义恭敬,可励可嘉,今特授尔锦衣卫护驾指挥使,聊阐尚义之风。又悯其老,仍赐步将一员,名张天德,扶助天年。必当勤励戒谨,永守厥职,毋辱朕命。钦哉!故敕。
洪武四年九月十八日
首先,我们来弄清一下此敕受书人何遣赋的身份。在《晋陵何墅何氏续修家乘》中记载如下:
文灿 友诚三子。字子宿。为元凤阳路统制。子二:继贤、继达。
继贤 文灿长子。子:元贞,后更名观。
继达 文灿次子。子:遣赋。
观 行平一。继贤子,字诚之,号光国。任通州卫指挥使,流寓凤阳。洪武四年复归晋陵,卜居于邑西之白鹤溪。是为卜弋桥一支。配、嗣、卒、葬详载卜弋桥乘中。
遣赋 继达子。洪武初为锦衣卫护驾指挥使。徙居镇江府金坛县之時玕村。配、嗣、卒、葬详载卜弋桥乘中。
而在民国二十二年癸酉(1933)刊《峙玕何氏家乘》中记载为:
文灿 二子(继达、继贤)。
继达 二子(观、靓)。字通甫,娶徐氏。
继贤 三子(遣赋、遣诰、遣诏)。字德甫,娶冯氏。
观 自凤阳归,受廛故邑,为卜弋始祖。
靓&&居凤阳。
遣赋 峙玕始祖。
遣诰 杭州教谕。家于涌金门。
遣诏&&会稽主簿。
对照两谱之记载,则二十九世之以“继”字领起的两兄弟,其名字恰好相反。峙玕谱为支谱,且以何遣赋为始祖,又多出了兄弟二人的字与娶之信息,再从三十世所列人数看,峙玕谱记有5人而何墅谱仅列2人,因而其准确度应强于上层的总谱何墅谱,故在没有发现卜弋桥谱尚缺少新的对勘材料之前,有关资料应以峙玕谱为准。也就是说,何遣赋当为何文灿之次子何继贤之长子。而在何墅总谱中所记之何遣赋徙居之“時玕”,亦应正名为“峙玕”。峙玕今为村名,隶属常州市所辖之金坛市儒林镇。
峙玕谱中保留了更多的关于何遣赋的资料:
第一世,遣赋,字性之。娶梅氏;生三子:添孙、添佑、添忠。继赵氏,生二女:长适曹禄,代公死,今从祀于祠。次适冯时,葬北庄祖茔。公当明高祖率师伐吴,盛输金帛以佐军需,授锦衣卫护驾指挥使;又念其老,赐步将一员,名张天德,扶助天年。后天德亦卒公家,今从祀于祠。洪武四年镇守镇江路缪大亨奉大将军徐国公命送“忠义堂”匾,刘诚意伯赞公像云:“和和其德,挺挺其容。茫茫识主,赤心在胸。”
忆自元季汹汹,遣赋自凤阳徙居金沙之峙玕。厥后高帝南下,遣赋赉金帛粟米以犒军,高帝特授指挥使,因怜其老不能拜命,赐衣一袭、部将一员以扶掖宠异之,事具《东筦日记》;且与刘诚意雅善,诚意伯常(尝)题其小像云:“和和其德,挺挺其容。茫茫识主,赤心在胸。”遣赋之孙德五,洪武十八年官广文,历府县国学三十余载,出为夷陵州守。(崇祯七年礼部郎中冯曾櫿撰)
尝读《东筦日记》云,何遣赋,字性之,晋陵人,以官居凤阳。元季祸乱将起,遣赋由凤阳而卜居金沙之峙玕。明太祖经其地,遣赋尝赉金帛粟米以犒军。高祖特授指挥使,因怜其老,不能拜命,赐衣一袭,步将一员,以扶掖宠异之,且旌其闾曰“忠义”。以此知我金沙峙玕之何氏,系出晋陵而宦游凤阳,故由凤阳而迁居此也。(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季春月日裔孙钟麟谨识)
值得注意的是,此敕署款为洪武四年九月十八日,而文中却出现了“今特授尔锦衣卫护驾指挥使”之句。明实录与《明史》均载锦衣卫始设于洪武十五年,这是什么道理呢?我想,不外乎这样几种情况:1、因何墅何氏家乘曾在明弘治十八年遭火灾,现存资料为补辑,敕书在传抄过程中或许存在个别用语表述上的错讹;2、“锦衣卫”作为卫所肯定设置于洪武十五年,至于作为警卫之种类名称是否更早存在,待考;3、本敕书或为伪造。但细细分析,此敕书信息具体独特,有关事实曾收入明朝著作《东筦日记》,而又有明代礼部官员关于明太祖褒奖何遣赋之记载佐证,故本敕书应是基本可信的。
另一通制书为明建文帝朱允炆贈何福父母何观夫妇者: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威宣阃外,家传韬略之书;泽沛天边,国有旂常之典。尔原任通州卫指挥使何观,乃陕西总兵、都督何福之父。义方启后,榖似光前。积善在躬,树良型于弓冶;克家有子,拓令绪于韬钤。兹特赠尔为前将军、左都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锡之诰命。于戏!宠绥国爵,式嘉阀阅之劳;蔚起门风,用表庭帏之训。荷承庥命,用锡徽章。钦哉!
壶教凝祥,策殊勋于专阃;国常市[布]惠,扬休命于慈闱。尔陕西总兵、都督何福母黄氏,贞能守福,肃以宜家。相夫克顺,含内美于珩璜;鞠子有成,树良材于桢干。兹特赠尔为夫人。于戏!象服昭荣,聿荷恩纶之锡;熊丸遗教,永流泉壤之辉。
建文元午二月&&&日
这道制书的领受人何观,即何遣赋共祖之从兄弟,上引材料中有关于他的情况介绍。制文用“赠”字,且有“熊丸遗教,永流泉壤之辉”的用语,显然永乐元年颁制时何观夫妇己不在人世。
制中用语均为明清朝诏敕所常用。该制署款为“建文元年二月”,文中表述“原任通州卫指挥使何观,乃陕西总兵、都督何福之父”,那么何福被召回京时,是被任命为右军都督府都督,兼陕西总兵。
在本谱中还有取自原卜弋桥谱之记载:
观:字诚之,号光国。明洪武时任通州卫指挥使。以子福贵,赠前将军、左都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
福:明洪武四年授金吾后卫指挥同知。擢督府佥事。二十四年拜平羌将军。三十年拜征鲁[虏]前将军,进都督同知。建文元年迁左都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永乐元年仍命总制兵备,镇陜西、宁夏,节制河南、山西诸兵。四年移镇甘肃。七年敕封宁远侯,食禄千石。赐宝剑一口,奖谕玺书七道。
这些说明,在洪武三十年何福就己任为前将军,进都督同知,至建文元年迁为左都督。而《明史·列传第三十二·何福》本传则表述为“建文元年,还京师,论功进都督同知;练兵德州,进左都督”,但这只是第二手的材料,或许族谱中的记载更为准确。
还要说明的是,在《晋陵何墅何氏续修家乘》卷一《敕诰》里,另载有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年间对何福的诰敕(或摘要)7道,可以与《太宗实录》的记载相映证。笔者认为,上列两道洪武、建文敕谕的基本内容同样应是真实可信的。就如同各种史书所载洪武遗诏存在若干个不同版本,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其遗诏的真实性一样,这两道敕书文字不一定具有百分之百的原真性,但在洪武、建文两朝由朝廷给予江苏常州何墅何氏家族的何遣赋与何观,先后颁发了这两道诏书是完全可能的。
《晋陵何墅何氏续修家乘》所载明朝前两个皇帝这两份敕书的意义,在于确定了何观为何福之父,明确了明宁远侯何福出自这个家族,从而使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何福身处的家族环境。
在《晋陵何墅何氏续修家乘》卷十二《统宗图》中,关于何遣赋、何观共同的高祖与曾祖的记载是:
宗周&基之子。字光祖,行万八,义官。配祝氏。子二:友诚、友信。葬上漕坝西茔。公于南宋时偕兄宗英由平江之晋陵。遂何墅宗新分之祖。自二世伯典宪章公始建宗庙设谱,至系[南]宋晋康时,何氏子孙少失其序,播迁靡定,宗庙毁坏,谱牒散亡。自公返故居,招散萃涣,改建宗庙,而何氏复振。今之绳绳无算者,皆公之嫡派也。
友诚&宗周长子。行原七,字实夫。为宋节度使判官。配俞氏。子三:文焕、文荣、文灿。葬万八公墓。
寓按:胡濙谱序云公“为宋节度使胡应炎东坦”,则公配胡氏可知。而此云“配俞氏”,抑未知先配俞而继配胡耶?又未知先配胡而继配俞耶?且未知胡之误为俞耶?旧谱失考,录此存参。
由上所述可知,何福之上五代祖宋人何宗周(光祖、万八),即今晋陵何墅何氏之中兴始祖;其高祖何友诚,为宋节度使判官,仍葬于何墅;其曾祖何文灿,为元凤阳路统制;其祖父何继达,事迹不详,当仍生活在安徽凤阳;其父亲何观,显然元末仍在凤阳为官,后投入朱元璋军,升任通州卫指挥使,洪武四年回到晋陵邑西之白鹤溪卜弋桥(今属常州武进邹区镇)定居,卒葬于此。由凤阳徙居镇江府金坛县峙玕村,为明太祖朱元璋敕书表彰的何遣賦,则是何福的从叔(或从伯)。由此我们知道了为什么《明史》将何福表述为凤阳人的道理。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因为何福最后于明永乐八年落罪,《明史》本传称“福惧,自缢死,爵除”,故在当时以及终明一朝,无论是何福及其后人对其晋陵家族,还是晋陵家族对何福这位地位最高、功劳最大的人物均讳莫如深,以至不愿直接将何福与常州联系起来。至于何墅家乘登载涉及何福的敕书,直接表明何观就是何福的父亲,那肯定是在清朝以后发生的事情。《晋陵何墅何氏续修家乘》卷十二《统宗图》里,在何观名下见不到关于其儿子名字的记载,就是保留着明代谱牒的原始状态。
笔者据《晋陵何墅何氏续修家乘》与《峙玕何氏家乘》的记载,制作了自何福之高祖(上四代祖)何友诚起之六世世系垂丝图(见附录一:图1《晋陵何墅家族何观近支世系垂丝图》)。
何福之曾、祖、父三代先人在凤阳为官,其父辈或在凤阳率先投入到朱元璋营垒,或在元末回到常州,当朱元璋军攻入这里的时候,最坚定地表示了对明朝的支持,乃至给予巨大的物质帮助。在这个家族里,除了何观与何遣赋,还有其他有代表性的军职人员:
元亨&天林三子。字通之,一字荣甫。配赵氏。子:明一。徙居茅堰。洪武丙午年投曹国公麾下为军。平元之后仍充通州卫军。(何福高祖下之三从伯叔)
伯华元亮次子。初名福官,更名奭,字惟英。配横林张氏。子六:孟洪、孟澄、孟溪、孟渊、孟浩、孟清。公骁勇刚直,能挽弓三百斤。年十九岁更姓为和,投常遇春麾下,初授总旗之职。随常公柳州河水战有功,升授柳州游击,加广威将军。及常公殁,即弃职而归,躬耕南亩,隐居乐道。享年八十有二,以寿官终。葬沟西坟。(何福高祖下之三从兄弟)
明一&元亨子。字惟聪。无嗣,立明二长子鹏翼为嗣,即顶其军。故鹏翼子孙世为军籍。葬茅堰坟。(何福高祖下之三从兄弟)
明五&元济子。配王氏。子:鹏南。洪武年秋粮为限,充神州卫军。(何福高祖下之三从兄弟)
明六&元德子。子二:鹏举、鹏程。葬西大坟。兄子鹏南无嗣,公顶其军,即今下梅支其后子孙世为军籍。(何福高祖下之三从兄弟)
通一&安二子。字云峰。配赵氏。子:名益。公生于元成宗元贞六年,官指挥佥事,加昭武将军。随明太祖克武昌,以疾终。(何福高祖下之三从兄)
按:文中何元亨,其投曹国公李文忠军之“洪武丙午年”,实为元至正二十六年,为洪武纪元之前一年,此处称洪武,系点明从军之归属为朱元璋军而非元朝之军队。至于何通一,其生年载为“元成宗元贞六年”,因元贞年号只存在三年,故疑为“元贞元年”之误,元贞元年为1295年;其疾终于太祖克武昌的时候,即去世在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1364)。也就是说,按传统的纪岁方法,何通一享寿七十,其以指挥佥事职加昭武将军,系正三品加授衔。
另外,我们从《晋陵何墅何氏续修家乘》卷十二《统宗图》中,还可以查到自何观之高祖,即何墅何氏中兴祖何宗周以上,直至何墅何氏一世祖、梁代何之元间多达二十几代的历代直系先世事迹。因为与本文的关涉不大,这些名单均不在文中开列,谨附录于文后(见附录三)。
二 关于何福落籍湘潭及其后裔
《明史》卷六《本纪六·成祖二》记载:“(永乐八年八月)乙卯,何福自杀。”乙卯为二十一日。这一史实源于明太宗实录的记载。实录永乐八年八月二十一日乙卯(日)条下,赫然记载:
宁远侯何福惧罪自杀,命追削封爵。初,上以福旧人,委以心腹,命镇西陲。福虽有才略,宠禄既极,气志日骄,及从征沙漠,数违节度。群臣有言其罪者,上曲意容之,福怏怏有怨言。至是,都察院复奏之。福惧,自经死。
然而,光绪刊《湘潭县志》却记载着这位显赫而又突然败落的何福将军,居然在离其常州故里以及凤阳寄居地上千公里外的湖南湘潭神秘地留下了他的后裔:
何广,字公誉。其先祖曰何福,当明洪武时,以智勇与冯真[诚]、刘真齐名,积战功官左军都督、前将军;建文时为甘肃总兵,从平安屯淝河御燕王兵,独当一面,燕军不可犯。王以此奇之,及即位,任以边事,封宁远侯。子孙袭指挥,居银塘,世为县人焉。
笔者在湘潭民间发现了民国二十二年癸酉(1933)夏五月敦本堂刊何衢纂《湘潭银塘何氏八修族谱》,最近又得到了长沙原大贤都(今北山镇)民国二年癸丑(1913)庐江堂刊何泽濬纂《长沙何氏族谱》,两谱均列有《何福传》,何福正是此两支何氏的始祖。
《湘潭银塘何氏八修族谱》所载《福公传》几乎全文抄自《明史》,但对文尾最后几句作了重要的改动:“及从征,群臣有言其怏怏有怨言者。师还,都御史陈瑛复劾之。福惧,引疾告终于家。”特别是文后低格加书:
闻之先世相传,公智深勇沉,几莫能测。从北征还,成祖惑于谗,怒不可解。公阳告终于家,遂得释,而实归隐银塘,当时竟迄无知者。
原来何福并未如正史所记载的那样自缢死去,而是玩了一个金蝉脱壳之计,制造了一个自杀的假象,实际上潜来了湖南湘潭银塘,在这里终老。
《长沙何氏族谱》所载《何福传》,最末一段也留下了一个有意义的细节:
初,帝以福有才略,委寄甚重,宠任逾诸将。福亦善引嫌,有事未尝专决。后以有请辄行,群臣忌而劾之,因自愤缢。成祖闻之,叹曰:‘朕早知势众必谗,戒之久矣。’悯之,以荫生世其子孙。
据前引清光绪刊《湘潭县志》记载,何福有“子孙袭指挥”。据长沙谱记载,则是明成祖在闻听到何福“自杀”的信息后,由开始的震怒转而产生了几分怜悯,于是,虽然还是废掉了其世袭的侯爵,并且将其外甥女徐氏废去赵王妃的地位,但还是留了一点后路,让何福的后裔承袭了指挥之职。
值得注意的是,湘潭银塘何氏族谱记载何福于“永乐八年庚寅八月二十日辰时没”,而上引《明史》却记载是乙卯日即二十一日自缢,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二十日显然是何福家人上报的何福“自杀”的日子,而太宗实录的记载,则是朱棣得到何福自杀信息并下令追削何福封爵的日子,这发生在何福“自杀“后的第二天。《明史》撰修者使用实录中的此条资料时,误为何福乙卯日自杀,其实,所谓何福自杀是在甲寅日。当然,这个日期也并非何福的真实去世日,因为他是假托自杀,实际归隐湘潭银塘。至于何福究竟何时去世,史志家谱资料缺载,不详。
关于何福来湘潭后,其子孙在湖南的递传,两谱都有详细记载。长沙谱清乾隆五十年乙巳岁(1785)十三派孙宗润字受涵号竹溪所撰本支族谱初修原叙称:
余承先严以竟其事,不惟受氏之始未及,并不敢自宋元而溯汉唐,第以明朝水木相承确有可据之福公为始迁祖,自安徽凤阳县徙荆楚,考其隶籍,则居湘潭之银塘。公生子三,长魁一,次魁四,季魁六。魁六之后仍银塘旧居。魁一之后,徙湘阴七都。惟魁四之后,迁徙无考。或传魁四之后徙湘乡,又传徙浏阳、醴陵,但旧籍无考。信以传信者,亦疑以传疑者也。兹以星沙一支,散处东西,虽多未至数千,少亦未减数百,其可考者,自湘潭之福祖生魁一,魁一生翱,翱生在位,在位生显成,显成生仁俊,仁俊由湘阴迁长邑。俊生楠、桐、栋。桐早没,楠、栋之后历十余派于兹,因按宗以收之,订派以合之。
关于何福与夫人以及子孙,长沙谱记载:
始迁祖何福 字锡畴。明初,累功为金吾后卫同知,擢都督佥事,拜平羌将军,征虏左将军。建文朝,进左都督。永乐间,充总兵官,镇宁夏,节制山陕河南诸军,封宁远侯,禄千石。生失详。永乐八年庚寅八月乙卯日卒。葬骆驼湾飞凤山。封荫生子孙。
配 石氏&&一品夫人。生卒葬失详。生魁一。
继配 李氏 一品夫人。生卒葬失详。生魁四、魁六。
福祖长子魁一 字首先。荫生。明洪武二十二年己巳三月十七日巳时生。景泰三年壬申十一月初三日子时卒。寿六十五岁。葬失详。
配 姜氏 洪武二十年七月二十一日午时生。正统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卒。葬失详。生子二:翱、翔。
次子 魁四 传迁徙浏阳、醴陵或湘乡,失详。
三子 魁六 居湘潭银塘旧居,失详。
配 邓氏 失详。
这里记载了何福的葬处,显然是何福假托自杀的替身所葬之处。“骆驼湾”当是北方所特有的地名,经查北京丰台与河南新乡均有骆驼湾,不知谁属。不过从当时何福随成祖北征返至北京,且所谓自缢之日与削爵之日只有一天之隔这些情况分析,当应为北京丰台之骆驼湾。而湘潭谱记载何福葬湘潭“今南一区十二都二甲蟠龙山”,这是何福真实的埋葬处,但不是在永乐八年。
湘潭谱中有关于何福之李夫人以及儿子何魁六的详细信息,且有对何福之弟何禄的表述:
配李&&明封夫人。洪武元年戊申正月初五日辰时生,永乐二十一年癸卯二月十四日申时没。葬祔夫右,同向,共碑,附图。子:魁一、四、六。
禄&&徙湘阴。
配戚&&子:魁二、五
魁四&&均随任远徙。
魁六&&洪武二十三年庚午十月初七日寅时生,成化二年丙戌四月初九日戌时没。葬十二都二甲老屋围凤形山,寅向,有传。
配邓&&洪武二十四年辛未五月十五日卯时生,成化六年庚寅十二月二十三日寅时没。葬祔夫左稍下,同向,均碑,共图。子:源通、达。
配陆&&子:源澧、浚
魁五&&均随徙湘阴。
《湘潭银塘何氏八修族谱》将实际的始迁祖何福表述为第二派祖,借用或者说伪托了一个始迁祖何肇盛,并谎称此支何氏宋代即由凤阳迁来了湘潭,对此我己有专著与专文进行过详细的论证分析。笔者多年来在凤阳等地追踪何福先世未果,最近才自江苏金坛友人处得到《晋陵何墅何氏续修家乘》,两谱对照,无不丝丝入扣,证明了己经完全失去联系且互不知底的江、湘两处何氏家族实为一脉相承之何福家族。
《湘潭银塘何氏八修族谱》所载《福公传》,在开首“何福,凤阳人”一句旁加了这样的双行夹注:
按:族自宋迁潭,不忘所自,迄明犹仍江南原籍,入清朝始用湘潭籍。
这样的解释是十分牵强的。笔者判断这是为了掩饰何福为迁潭始祖的事实而虚构出的家族历史。银塘五甲何氏九世孙何人位所撰何福之孙何源通的传记称:
天性肫挚,间岁必坿南京解运舟,往修先世茔域,数十年无少懈。
凭这一条记载就可捅穿谱中之上述谎说。银塘谱认始迁湘潭祖为宋代何虞,“十九传至源通祖,今谱四世祖也”,如若此说属实,此支何氏世代居潭,则何福之孙何源通隔年即去南京上坟奉祀的先人当为二十代以上之远祖。这样的说法能使人相信吗?要知道,这与中国传统礼制的五服之祭,即祭祀一般自本人起上数五代之内的做法是不符的。据有关资料,明洪武十七年,朝廷始下诏允许庶民祀上三代祖,因而对二十代以上之远祖,何源通是不可能常年远道奉祀而数十年坚持不懈的。但他实实在在地常去南京祭祖了,那么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他祭祀的当是自己的近祖而非远祖。而且,此支何氏为江南络丝班匠户籍,这应该是明朝的概念。这一资料有力地反证了谱中关于其远祖迁湘潭记载的不实。
庐江堂刊《长沙何氏族谱》就直言何福为迁潭之始祖,除了上引文字多有出现,且比比皆是。例如清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岁(1778)孟秋月赐进士出身掌教岳麓书院沩宁王文清九溪氏所撰初修原叙中即说:
余邻邑何君灵岩,自髻年与有姻娅,知先人讳福者,以武功勘祸乱,锡侯宁远,赏延于世。其自皖江来楚,隶籍湘潭之银塘。宁远侯长子魁一,则自潭徙湘阴,裔继徙长沙,子孙日益鼎盛。
&&&&&&&&&&&&&&&&&
《湘潭银塘何氏八修族谱》关于何源通就解送粮赋船之便常去南京维修先世坟茔的说法,其中所提到的南京只是一个大的区域的概念,其具体定位则仍然是一个谜。《晋陵何墅何氏续修家乘》的出现,则准确地告诉了我们这个地方就是常州武进卜弋桥。今天,我们回过头再来看一看银塘谱中所载何福的玄孙何思仁的传记,便会恍然大悟。该文为武林钟世贤所撰:
何先生,讳思仁。余二十年前于余乡岳王墓,见有题云:“尽室逃归主和戎,小朝廷莫辨奸忠,施全当日剌果中,五国城定还两宫,无何慈圣未南渡,三字狱成敌不惧。呜呼!鄂王心事千载知,赵家天下一人误。”嗣又见有题毛公山云:“捧檄欢慈帏,母亡遂不出。得失山上云,喜惧山中日。寸草心迟迟,春晖逝何疾。劬劳同此哀,登眺心衔恤。”皆旁镌先生名,并著籍潭州。墨迹剥蚀,每求其人而不得。及司铎来潭,访知先生居家孝友,志行高洁,盖不第以诗传也。既先生嫡孙廷柏丐为之传,因索读全稿,知余乡二诗乃远谒祖墓时作也。其余皆自道性情,所得有在山巅水涯外者。其咏昭山云“云屯野戍洲兴马,水涨长江石啸猴”、苏仙岭云“桔井流芳承菽水,古来忠孝即神仙”,读此可窥见一斑矣。
钟世贤,浙江临安(今杭州)人,嘉靖中任湘潭教谕,曾主纂嘉靖三十二年(1553)刊本《湘潭县志》2卷&(北京图书馆藏)。何思仁,天顺八年甲申(1464)四月初七日生,正德九年甲戌(1514)七月十四日没。这则传记记载了何思仁“谒祖墓”途经杭州的事实,而由湘潭去常州武进,最便捷的便是途经杭州。一个半世纪以前清朝容闳所写的《西学东渐记》,便对这条古代交通途径有过详细的记载。容闳自杭州溯钱塘江而上,经兰溪、衢州、常山,改陆路去玉山,再舟行至广信,顺流而下,掠鄱阳湖南岸抵南昌,然后航路转向西南以趋湘潭。时至当代,笔者最近给常州友人快递寄去书籍,网上显示之递送路径,依然赫然开列杭州中转。《晋陵何墅何氏续修家乘》记载何福之高祖以上若干代均葬武进何墅,其父葬武进卜弋桥,至于其祖父与曾祖是客葬凤阳还是归葬何墅不见载于谱,将来找到卜弋桥谱或许可以作出解答。不管怎样,何福之后裔,间岁即回归祖居地以谒祖墓,历数代而不衰,其主要之指向地,一定是常州武进。
笔者综合湘潭、长沙以及晋陵三套何氏谱的有关信息,制作了何观以下七代世系垂丝图(见附录二:图2)。其中何观在常州武进卜弋桥至少传下一子一孙,按湖南族谱所载这一代人连续谱名的空缺推测,其孙当名何魁三,其子失名,或为何寿。当然,其孙辈可能还有魁七、魁八亦未可知。详情留待卜弋桥谱发现后再行校正补全。而关于何魁四以及何禄与何魁二、何魁五更多的情况,也有待于新谱的发现。至于七代之后的递传情况,因与本文关系不大,不再列入。
三 关于胡濙与何墅何氏家族
关于何墅何氏,其三十八世孙何表于万历三十二年甲辰岁&(1610)《肇居何墅事迹并分支别派》一文介绍说:&&&
惟吾祖万八公偕宗英于何墅居之。何墅祖居之地有石河三十余丈,上跨石桥者五。左一名寿春,左二名永丰,中名长春,右二名远丰,最右街上平桥名德隆,故何墅世称为五桥。第宅去西百步曰南堂,先哲凿池有南塘名者,后构堂依之,世号南塘。唐时杜工部甫赠何将军昌期诗云“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即此也。厥后节度友诚公长子肃政使文焕公居左,为东宅;仲子廉访使文荣公居右,为西宅。此不惟宅有东西,而军民始异矣。祖原民籍,何以军哉?文荣公孙元亨,天麟公第三子,自投曹国公麾下从戎,洪武平元之后仍补役通州。有义男梅姓者,至卫顶役。亨子明一无嗣,以明二长子鹏翼为后,鹏翼出子洋、浩、泗,今前库、茅堰、夹山为三宗,世为军籍。鹏翼公赀财数万,建前后二库,以为藏蓄之所。西河有南北二义桥,而桥之所起,朝瀚公浩以兄朝宗公洋稍歉于财,将田房家产悉让于兄,自与弟朝鲁公泗徙居茅堰,又以东西阻隔难罄友于之情,建此二桥以便往返,因构何义堂于桥侧,聂大年为之留记。
何墅与茅堰,两地相接,今均隶属于常州武进区礼嘉镇。至于何观与何遣赋所在的武进卜弋桥何氏、金坛峙(時)玕何氏与何墅何氏之关系,其四十二世孙何家龙于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673)所作《何墅卜弋分支始末》说得明白:
万八公昆季悉散各省,而公念桑梓故土,由平江返晋陵,克绵世泽。子友诚,行原七,为宋节度判官。原七生三子,长文焕,次文荣,次文灿。文焕为何墅祖,文荣茅堰祖。文灿子二,长曰继贤,次曰继达。达子遣赋为金坛时玕祖。贤子观,行平一,为卜弋祖。自平一公至今凡十五世,而与何墅、茅堰、时玕分支,则自文焕、文荣、文灿三公始,而皆出自万八公。是万八公乃何墅、茅堰、卜弋、时玕四分之共祖也。第族属既繁,四方散处,前人修辑,每以搜罗未及,遂援散佚之例,故无论万二诸公遥隔数千百里者不能悉载,即万八公后文焕、文荣居何墅、茅堰者俱详而文灿一支居卜弋、时玕者独略,此敏教公所以有骨肉吴越之痛、差讹遗失之憾也。岁癸未,余自设帐卜弋归,询之故老,核之旧谱,始得悉其所从来。则卜弋、时玕虽另建宗祠,另详谱系,而实与文焕、文荣同出自万八公者也。
从前述文字可以知道,关于何墅何氏,有大、中、小三个概念。所谓大概念,则指梁隋间何之元始迁晋陵何墅所开之族;所谓中概念,当指由宋代晋陵何氏中兴祖何万八(名宗周,字光祖)回迁何墅后,主要是其长子友诚所传下来并未外迁的家族,即包括了文焕(字子章)之何墅何氏、文荣(字子华)之茅堰何氏、文灿(字子宿)所属孙辈平一(观)&之卜弋桥何氏与遣赋之金坛峙玕何氏等分支在内;所谓小概念,特指由文焕(字子章)所传下来一直居住在何墅一带的家族小支。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项,就是永乐朝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为明成祖所指派,长期在民间寻访建文帝踪迹的户科都给事中胡濙,居然是何福的武进同乡,居然为何墅何氏家族重修家乘写下了一篇重要的序言。考胡濙其人,生于洪武八年(1375),卒于天順七年(1463),字源洁,号洁庵,卒赠太保,谥忠安。一生经历太祖(洪武)、惠帝(建文)、成祖(永乐)、仁宗(洪熙)、宣宗(宣德)、英宗(正统)、代宗(景泰),最后终于英宗复辟之天顺朝,共七帝八朝,寿考89岁。建文元年(1399)己卯科乡试连捷举人,建文二年(1400)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1403)迁户科都给事中,永乐十四年(1416)擢礼部左侍郎。胡濙此序撰于“正统六年辛酉上元之吉”,款署“赐进士第、太子宾客、国子祭酒、资政大夫、正治上卿、礼部尚书、前吏户二科给事中、邑人胡濙”。
胡濙序中这样表述何墅何氏:
远不复赘,此下光祖名宗周,伯仲八人,因胡乱华遂旦暮窜居于黄桥里者,于福州藤山者、勾曲者、玉花岭者、澄江者,复归晋陵者,俱与晋陵为雁行。氏族以晋陵著,何墅以光祖著。光祖之下友诚,友诚之下则子章、子华也。子章为故元肃政使,子华为故元廉访使。其后则两枝分析,子章之子君襄,君襄之子相之,相之之子惟信,惟信之子即孟冠,以诬逋冤疏,上得其情而释之,故为民籍;子华之子君翔,君翔之子荣甫,荣甫之子惟聪,惟聪之子公羽,公羽则入继祖荣甫之戌[戍],是为军籍。籍有军民而乘无两制,予甚嘉之。
这里所称孟冠之祖荣甫,为文荣之孙,即上文提到的洪武丙午年投曹国公麾下为军,平元之后仍充通州卫军的元亨(字通之),其子明一(惟聪)徙居茅堰。公羽名鵬翼,本为明二之长子,过继给明一承嗣。谱称其“援例冠帶。配茅堰庄氏提督总領子贤孙女,仲杰女。子三:洋、浩、泗。顶继父通州卫军”。
细细分析上引文字,我们可以注意到,胡濙在何墅何氏家乘序中采用了中概念的说法,却回避了子宿即文灿这一支,当然就不会提到何观、何遣赋,更不可能提到何福。从一般道理上讲,或许可以解释说,这是因为卜弋、峙玕己“另建宗祠,另详谱系”,但是,我仍然认为,这是为了回避获罪者何福而留下的痕迹。虽然胡濙正统六年(1441)&撰序时己高年67岁,距永乐八年(1410)&何福“自杀”己过去了31年,但何福毕竟是当朝的罪臣,即使他曾显赫于一时,可以说是何墅何氏最具影响的人物,作为同乡人的胡濙尤其不可能不熟知曾同处一朝的权臣何福,但政治的肃杀无处不在,胡濙不是无意而是有意没有去提到他。
这里提到的孟冠疏冤,在序文中还有更多的表述:
初,孟冠以诬逋事叩予,予乃悉知其履历。且谓予辨冤之艰,“情若批鳞,祸福旋转尚未可卜,吾何氏珍藏惟一家乘耳,虽颠沛流离不忍舍,置奚囊”。即出其乘,存之记室,且嘱予为序,并道其批鳞求雪之苦,以示子孙世世惟勿忘。余谓曰:“果欲勿忘,务安分守家,勤劬力学,稍得与上世增光,庶几无愧。不然,虽欲勿忘,犹忘之也。”
原来,胡濙为何孟冠“诬逋”一案,曾在朝廷与皇帝力争,形势有同批鳞,最后峰回路转,何孟冠得释而平安。正是出于这种感恩与深知之情,何孟冠才在家族重修谱牒时专程携谱向胡公求序。
所谓“诬逋”一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在《晋陵何氏续修家乘》何孟冠的齿录条中看到了这样的记载:
士贤伯谅长子。初讳孟冠。配张隍邵氏,无出;继配朱氏,子四:端、靖、竤、竬。女二:一适无锡陶,一适永定邵。洪武间缘万石长被同役李镇道指扳问军,奏奉旨,宥子孙得归民籍。居祖巷东。葬西坟。
齿录条中提到的“被同役李镇道指扳问军”,或即为“诬逋事”。但辨诬事却不会发生在“洪武间”。因为胡濙考举人、中进士以及初出仕在建文朝,只有到了永乐朝才有面折廷争的资本,因此胡濙为何孟冠辩诬,肯定是在永乐朝面对明成祖所发生的事。所谓“逋”,不是逋赋,就是逋人。这一事件最早也只能发生在所谓的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或许还在永乐朝;至于辨冤,则肯定在永乐朝。在没有得到更多的历史资料之前不便对此具体史实进行臆测,兹录以备考。
值得指出的是,胡濙在历史上被认为是圆滑之人,多为学者所不齿。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胡忠安》条说:“胡忠安福履贵盛,为本朝仅有,然其人惟务迎合取宠。”&明&沈周《客座新闻&胡忠安公格言》亦称:“毘陵白司寇昂为进士时,往候乡先达大宗伯胡忠安公,谭问处世之要,忠安曰:‘多栽桃李,少种荆棘。’”其实,结合到朱棣“靖难”成功之后所实行的报复暴政这一历史条件,我们恰好应该肯定胡濙这一与人为善心态的正面性,这与那位专以报复害人为能事的被钉在奸臣耻辱柱上的左都御史陈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胡濙不避风险为何福所在家族的成员何孟冠辨诬一事,我们看到了他“多栽桃李,少种荆棘”这一行事原则所发生的积极作用。
这里还要重提一下那个六百年来广为世人关注而又一直无解的关于胡濙是否寻访到了建文帝的话题:
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所至,亦间以民隐闻。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胡濙二十一年还朝,连夜于宣府行在到底向明成祖报告了什么,因为缺少原始记载,恐怕谁也不能给以令大家信服的解答。在这里我只是想提示一下,胡濙这次驰谒还朝之前所出巡的地方正是“江浙、湖湘”,而这些地方恰好是何福的原籍与落籍之乡,胡濙掌握了何福的真实归宿了吗?他又向明成祖报告了这些情况了吗?在“多栽桃李,少种荆棘”的指导思想之下,他对此又是如何巧尽回护之能事?
其实,早在四百多年以前,明代的李贽就己经注意到了胡濙留连湖湘这一现象:
胡忠安之忠大矣!当永乐在位之二十一年也,犹未放心于建文之逊去;而所托腹心之臣,惟忠安一人。孰知忠安一日在湖湘,则建文一日得安稳于滇粤诸山寺耶?留一建文,固无损于事永乐之忠,而反足以结文皇之宠,完君父叔侄之伦。今观公之告文皇,直言其无足虑而已。呜呼!诚哉其无足虑也,公岂欺文皇者哉!上疑始释,建文无恙,吾故以谓胡忠安之忠大矣。
李贽当然也没有对建文帝之谜做出精确解答,而且,他为滇粤间传言所蔽,思路仍然未打开。他没有想到,建文帝就躲藏在湖湘民间其实也是一种解。
综上所述,江苏常州武进何墅何氏及其卜弋桥分支,就是明宁远侯何福之祖籍先世。何福之曾祖何文灿(字子宿)走出常州,曾任元凤阳路统制,其祖父何继达与父亲何观当亦先后在凤阳为官。其父何观在朱元璋起事后投入明军,曾任通州卫指挥使,洪武四年回归常州原籍。何福继父之业,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逐渐成长为著名将帅,并被成祖封为宁远侯,复于永乐八年获罪,家人以其缢死假报朝廷,实潜隐湖南湘潭银塘,其子孙散居湘潭、湘阴、长沙等处。
何福的籍贯与家世,由于政治原因而被其家族刻意进行了隐瞒。本文拨开长达六百年的迷雾,首次披露其中的历史真相,将有助于深化对明初这位身世不凡且背景复杂的大将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揭露隐藏于其中的建文、永乐朝之重大历史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转自【江苏何氏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