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浙东大竹海游击队(三五支队)1945一1949队员名单

解放前牺牲的革命先烈名单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原籍地址入伍时间职&&& 务牺牲时间牺牲地点备注朱庆云男1888朱巷乡店前村1927上虞县农民协会主任1949.8上虞朱巷张少卿男1891.2岭南乡下湾村1945三五支队民工1945.6岭南乡许岙村何来宾男1892三溪乡何岙村1932三五支队虞东办事处干事1945.4上虞丰惠镇王雪来男1893梁湖乡华山村1945.7三五支队民工1945.7余姚梁弄王焕水男1894后陈乡前山村1943三五支队后陈横岙等五乡镇主任1944.1后陈乡箭山村建四明水库时,村庄已搬迁陈豪千男1896.4东关镇镇西居委1941新四军情报员1943江苏常熟甘汉光男1897.3肖金乡屯南村1924.7宁波总工会分管铁路工会干事宁波小教场又名大光汉卿罗祥法男1897.8越东乡大庙罗村1942.2三五支队地方民兵大队长上虞朱坤其男1898朱巷乡朱胜村1944.4三五支队炊事员1945.12北撤途中罗守龙男1898.12越东乡东罗村1942.6三五支队民兵自卫大队分队长上虞崧厦王纪法男1903陈溪乡刘生村1944.9解放军班长1947豫东朱盛茂男1905朱巷乡高潮村1941三五支队上虞城关地方工作队干部上虞丰惠镇夏建炎男1908陈溪乡大兴村1943解放军班长1947山东莱芜罗友祥男1908.3越东乡西罗村1943.2民兵大队三中队中队长驿亭乡五夫村崔长根男1909盖北乡镇海村1942.2三五支队自卫大队一排排长1944上虞沥海镇王水亭男1909岭南乡径路村1940山东华丰煤矿新民公司工作人员1947.9山东陆一鹗男1909.6华镇乡陆家一村1944浙东余上地区经分会文书1944.9余姚梁弄陈森灿男1909.7梁湖乡华光村1945三五支队战士1945.9北撤途中夏纪友男1911崧厦镇东华村1944.9崧厦地区民兵1945.8新建乡雀嘴村徐增林男1911.10丰惠镇西南门1945.2解放军战士1947.9安徽宿县叶纪瑞男1912永徐乡万岙村1945.5解放军机枪手1947.11江苏徐州刘宗歆男1912横塘乡横塘村1938.12新四军军部后方医院医生浙江义乌王炎仁男1913.12陈溪乡许天村1945.9解放军战士1947朱燧道男1913.3沥海镇居委1936八路军抗大二团团部供给股会计1942.1辽宁抚顺王幼成男1914陈溪乡虹桥村1942.5三五支队特派行动组战斗小组长1942.6上虞大齐岙徐校东男1914下管镇宝干村1945.5解放军班长1948.8豫东陈连根男1914.8陈溪乡旧宅村1942.6第三战区特派行动组组员1942.7上虞大齐岙贾禄生男1915.1横塘乡前岙村1944.12三五支队战士1945.8慈溪周巷杜泰永男1916娥江乡中利村1939.6三五支队特务长1942绍兴皇甫庄沈永苗男1916朱巷乡大陡畈村1943.3余上自卫大队战士1945北撤途中王松根男1916岭南乡径路村1941上虞县自卫大队谢桥区中队班长1945上虞杨家溪鲁银水男1916永徐乡永和村1944.7三五支队战士1945.9北撤途中陈渭苗男1916盖东乡闸头村1942.3三五支队上虞海防大队分队长上虞盖东陈生尧男1916.12岭南乡径路村1941.11三五支队排长1943余姚蜻蜓岗黎民生男1917沥东乡潭头村1943.9崧厦地区民兵1943.11沥东乡潭头罗加生男1917谢塘镇新岑村1943.4余上县崧厦税务所税收员1944上虞崧厦镇王爱周男1917崧厦镇东华村1944.9崧厦地区民兵1945.8新建乡雀嘴村张东生男1917朱巷乡大陡畈村1944解放军二十军六0师,职务不详1949永安洲战斗又名东海戴绍钧男1917.2陈溪乡下徐村1936.3四川万县生活书店地下工作者1940.5四川万县赵校生男1918横塘乡白马湖村1944.6五支队战士1945.9海盐澉浦武扬男1918通明乡黎明村1943解放军副政治指导员1946.11山东宿北沈成虎男1918覆卮乡隐潭村1945解放军战士1947鲁西陈水堂男1918陈溪乡陈家岙村1945解放军战士1948.1河南许昌城张国炳男1918下管镇西桥村1942余上办事处税务局税收员慈溪浒山许吉祥男1918.2通明乡黎明村1944解放军战士1946.10鲁南陈岳章男1918.5丰惠镇观桥村1939.5江南抗日游击纵队二支队教导员1941.4江苏东塘市阮来法男1918.6下管镇徐邵湾村1945.6解放军战士1946山东泰安王琳男1918.8通明乡东黄村1939山东华丰煤矿总工会秘书1947.5山东泰安又名黄涨财、黄梓青、王志清陈炎庆男1919皂湖乡禄泽村1944.3解放军副班长1946.10山东莱芜石浩元男1919皂湖乡倪家堡村1945.2五支队战士1946.9鲁南金京利男1919陈溪乡太平山村1945.8解放军战士1947山东滕县严梦奎男1919章镇镇三居委1945.2解放军班长1947山东考城石大海男1919皂湖乡倪家堡村1945.2解放军战士1947.12鲁南黄有根男1919通明乡东黄村1943.2解放军副班长1949.7黄庆尧男1919.12永徐乡牛栏口村1944.5解放军副排长1948.6江苏蒋伟声男1919.2道墟镇1936上饶萱民纺织厂地下工作者1942江西上饶王再夫男1920陈溪乡虹桥村1942.2三五支队特派行动组战斗小组长1942.6上虞大齐岙芦水法男1920大勤乡任叶村1944三五支队战士1945余姚梁弄孙梓芳男1920谢桥乡谢家桥村1945.5解放军副班长1947.12山东小连朱金海男1920.1朱巷乡朱巷村1945朱巷民兵队战士1947.8余姚梁弄张新发男1920.2朱巷乡大陡畈村1941上虞县东河乡民兵大队大队长丰惠镇东门外叶水忠男1921.10娥江乡叶家埭村1943解放军战士1947.2虎山口黄秀盛男1921.11陈溪乡珍坑村1941.9新四军三五支队战士1942.8黄坛周士桥男1921.2永徐乡永和村1943.2三五支队税务员1944.2上虞王顺金男1921.3陈溪乡龙镇村1944.3三五支队战士1944.5余姚梁弄叶国良男1921.5永徐乡万岙村1945.5新四军战士1945.9北撤途中陈家槐男1921.9张溪乡张村1945解放军战士1949苏北邵水潮男1921.9沥海镇后邵村1949.6上虞自卫大队崧厦区中队战士1949.9贾士尧男1922五驿乡五夫村1940新四军政工队员1942苏北徐长寿男1922横塘乡湖顶村1944上虞横塘乡地下工作者、乡干部1945.12上虞横塘杜望海男1922通明乡贾杜村1944.8解放军班长1946.6山东泰安王林堂男1922陈溪乡浪撞村1944.4解放军战士1946.7山东泰安姚生高男1922盖北乡棉粮村1941.4三五支队班长上虞沥海施水涨男1922通明乡黎明村1943三五支队战士章镇周岙村沈子宽男1922.1丰惠镇西蒲村1942.4浙东三北游击队战士1945余姚临山黎吉森男1922.10丰惠镇东光村1945.4三五支队战士1945.10北撤途中何良夫男1922.1盖北乡沿海村1943余上自卫大队战士1945.7小越镇横山村龚先清男1922.10西湖乡屈华村1945.1五支队战士1945.9北撤途中丁长林男1922.10丁宅乡上宅村1944.12解放军一七三团战斗小组长1947.7山东王店王志炎男1922.11小越镇徐陈村1944.9民兵自卫大队班长1945.8余姚天化王丁传男1922.12陈溪乡浪撞村#######三五支队战士1945.10北撤途中陈伯青男1922.2岭南乡径路村1943.1解放军班长1946山东泰安李飞龙男1922.6东关镇高贡村1945解放军战士1948豫东赵茂根男1922.7横塘乡白马湖村三五支队情报处战士上虞杨家溪徐坚男1922.9下管镇下前村解放军二十军文教干事1948河南诸庙店俞和尚男1923崧厦镇三居委1943浙东游击纵队余上特务大队战士1945.9北撤途中朱志耀男1923朱巷乡麻园村1944.3余上自卫大队战士1945.9海盐澉浦陈和林男1923通明乡后山村1944.8解放军战士1946苏北小店子倪成土男1923永徐乡牛栏口村1944.11高邮县大队侦察兵1946江苏扬州顾孟林男1923南湖乡南湖村1945.7解放军战士1946苏北盐城邵秋荣男1923沥海镇北门头1944.5解放军战士1947.2山东莱芜叶德千男1923永徐乡万岙村1945.8解放军班长1948邱屯赵水尧男1923.1横塘乡白马湖村1944.3解放军五支队班长1946.12苏北陈阿五男1923.10皂湖乡禄泽村1945.1解放军副班长1948.11窑湾沈忠雪男1923.2蒿坝乡大堡村1944.9解放军战士1946鲁南王柏寿男1923.5小越镇越湖村1944解放军班长1946.12鲁南吴锡祥男1923.7蒿坝乡蒿坝村1943.2三五支队战士余姚梁弄钱生泉男1923.8丰惠镇观桥村1945.7解放军战士1946山东济南张飞龙男1923.8三汇乡华阳村1945.3上虞县崧厦区公所干部1949.9上虞沥海章水尧男1924盖东乡东升村1943五支队战士1945.10海盐澉浦叶坤校男1924沥东乡潭头村#######三五支队战士1945.10北撤途中朱仲因男1924朱巷乡新民村1945.6三五支队民兵队战士1945.8丰惠镇西门外倪星章男1924皂湖乡倪家堡村1945.2五支队战士1945.8百官镇龙山石吉生男1924皂湖乡倪家堡村1945.1五支队战士1945.8百官龙山陈国瑞男1924.1永徐乡金星村1943.4三五支队税务员1943余姚万柏松男1924.10永徐乡娄闸村1943解放军班长1946.9山东白山洪庙章小荣男1924.1四埠乡章家沥村1946.12解放军副班长1947.12辽西蔡连根男1924.10永徐乡娄闸村1945解放军班长山东宿北梁宝金男1924.1岭南乡许岙村1943.11新四军战士海盐澉浦陈水峰男1924.11小越镇祁山村1945.1三五支队战士1945.10海盐澉浦王洪洋男1924.5盖北乡镇丰村1948.11解放军战士安徽宿县王化生男1924.6陈溪乡虹桥村1944.1三五支队战士1945.6岭南乡许岙村王伯安男1924.6陈溪乡虹桥村1944.1三五支队战士1945.6岭南乡许岙村董本仁男1924.7蒿坝乡大堡村1944.9解放军排长1948豫东王欢喜男1924.7下管镇王村1945.6解放军战士山东宿北戚炳焕男1924.8盖北乡镇江村1944.1三五支队战士小越镇横山村陈航生男1924.9谢塘镇建房村1944.8解放军战士1946山东宿北包金荣男1925通明乡包村1945.6解放军战士1945.10北撤途中郑福太男1925横塘乡郑岙村1944地方民兵队大队长1945.7上虞春晖中学俞阿牛男1925崧厦镇三居委1943浙东游击纵队余上特务大队战士1945.9北撤途中陈志元男1925盖东乡闸头村三五支队特务长1945.9海盐澉浦章金祥男1925华镇乡裴家村1945三五支队战士1945.9山东王培牛男1925通明乡凤鸣村1944解放军班长1946山北路沟王子将男1925下管镇王村1945.7解放军三支队通讯员1946.11鲁南施伯善男1925通明乡南村1944.5解放军班长1947苏北史尧清男1925通明乡车畈村1944.3解放军战士1947.7鲁南阮云龙男1925盖北乡镇江村1942解放军战士1948.2余姚上塘乡顾志权男1925道墟镇青山村1945华东一纵1948.6河南睢县姚海潮男1925盖北乡镇江村三五支队战士上虞谢塘镇孙张敖男1925.11南湖乡丰桥村1945.5三五支队战士1945.9海盐澉浦王有忠男1925.11滨笕乡笕桥村1945解放军战士1946山东宿北夏杏堂男1925.12四埠乡前庄村1944.8三五支队副班长1945.10海盐澉浦李金尧男1925.2五驿乡五夫村1944浙东纵队司令部警卫连战士1945.4岭南乡许岙村朱重庆男1925.3朱巷乡高墩村1945.6解放军战士1946苏北朱小牛男1925.5朱巷乡高墩村1944.1解放军六班战斗小组长1946.12山东宿北黄柏寿男1925.7陈溪乡珍坑村1945.5解放军战士1948.9淮南马来仁男1925.8五驿乡江下村1944.5解放军班长1947.8济宁线王家庄石早清男1926皂湖乡倪家堡村1945.2五支队战士1945.10海盐澉浦陈子根男1926谢桥乡通明村1944解放军副班长1946.12籁北庙庄李灿根男1926小越镇峧里村1948.11解放军战士1949.1天津龚新灿男1926.10西湖乡前龚村1945.3解放军战士1946.4泥沟冯宝全男1926.12联江乡冯浦村1945.8解放军战士1946.12苏北王雪潮男1926.2皂湖乡倪家堡村1945.5解放军战士1947.9山东郯城李阿狗男1926.6崧厦镇西洋湖村1942三五支队战士1945.9北撤途中黄志苗男1926.6皂湖乡黄家堡村1945.6解放军通讯员1946.11苏北王友灿男1927陈溪乡虹桥村1945.1三五支队战士1945.10北撤途中郭化球男1927丁宅乡郭家弄村1945.6三五支队民工1945.6丁宅乡前安山头村任德夫男1927百官镇三居委1945.3解放军机枪手1946.8山东赵搏贾同生男1927西湖乡贾塔村解放军战士1947.1山东枣庄王分生男1927长塘乡长塘村1944.6解放军战士1947.5山东孟良崮朱国兴男1927.12通明乡四明村1948.1浙东游击纵队虞东办事处战士1948.10余姚四明山徐杏富男1927.3丁宅乡丁宅村1945.6解放军战士1948山东沙土集王锦海男1927.4西湖乡岙底村1945.5解放军副班长1946.12苏北宋水富男1927.7南湖乡朝霞村1944.2三五支队副班长1945.5余姚第泗门陆惠方男1927.9谢塘镇宋景畈村1943.1解放军副排长1946.2山东枣庄金惠成男1928梁湖乡江坎头村1944解放军班长1947山东宿北陈和森男1928崧厦镇1943.5解放军战士1948.6白凹吕福生男1928.1三汇乡裕丰村1945.1三五支队战士1945.9北撤途中又名阿狗章德敏男1928.10道墟镇庙溇村1949.1三五支队民运干部1949.3鄞县中村杨春兰男1928.3三汇乡和平村1944.8解放军战士1946.12苏北顾永尉男1928.7华镇乡西华村1945.2三五支队战士1945.9杭州沈爱华男1929谢塘镇新岑村1947.9解放军战士1948.1余姚蜻蜓岗王根灿男1929.2陈溪乡许天村1945.7解放军战士1946.9山东赵长根男1929.3小越镇胜东村1945三五支队余上特务团班长1945海盐澉浦王新友男1930张溪乡东方村1945解放军副班长1946.5山东泰安周福全男上虞县1944华东一纵1946大简山周达明男丰惠镇1937淞沪游击纵队参谋长青浦县谢石关村杨春男上虞县华东一纵1946.12山东宿北王有寿男上虞县华东一纵1946.12山东宿北张水林男上虞县1945.9华东一纵1946.12山东宿北徐生富男上虞县1945.3华东一纵1946.12山东宿北罗焕祥男上虞县1944.7华东一纵1946.12山东宿北阿五男上虞县华东一纵1946.12门家溇庄一志男上虞县1944华东一纵1946.9泥沟鲍开朝男上虞县华东一纵1947山东泰安罗道友男上虞县华东一纵1947.1山东滕县马清良男上虞县华东一纵1947.1鲁南黄锦良男上虞县华东一纵1947.7山东滕县朱志月男上虞县华东一纵1947.7山东滕县王朝贵男下管1944.12华东一纵1947.7山东滕县左锋男上虞县#######华东一纵1947.8鲁南又名周星辉赵云良男崧厦镇1945.8解放军战士1948邱屯马茂青男上虞县1945.6华东一纵1948邱屯陈槐男上虞县1945.8华东一纵1948.11黄古山宋尧水男上虞县1946.7华东一纵1948.12王圩黄永根男上虞县华东一纵1948.8豫东钟志清男通明乡北村1944华东一纵1948.8豫东傅国监男上虞县1948.4解放军二十军,职务不详1949王老集邱管祥男上虞县解放军二十军,职务不详1949高集张国良男上虞县1945.6解放军二十军,职务不详1949高集江竹根男上虞县1948.12解放军二十军,职务不详1949.1朱小庄张烈泉男上虞县解放军连长1949.4上虞县沥东乡王水龙男上虞县1944.4解放军二十军,职务不详1949.5上海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宁波市北仑区戚家山街道-小港李家-正文信息
你所在的位置: -- 正文信息
爱国实业家李善祥传奇
发表日期: 21:33:47
阅读次数:514
来源:小港李家
字体:【】
  这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是一个不断创业不知疲倦的人,也是一个敢于标新立异的人。  在宁波甬江入海口的南岸,有一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港口村,一条小峡江从中穿插而过。在这小峡江边上有一片深宅大院,这就是靠沙船起家、以钱庄业致富的名门望族——小港李家。在近代史上小港李家人才辈出,但对于一个以实业救国、又同时是革命家庭之父的李善祥先生来讲,他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奇人。  李善祥先生1880年8月生于北京,他的父亲李濂水(),是李氏乾房李弼安次子。李濂水在清同治丁卯年(1867年)中举人、光绪丙子年(1876年)再中进士,授四品花翎,供职户部,至今北京孔庙的进士题名碑上仍保留着李濂水的题刻。  李濂水升任山西司员外郎,掌管稽察复核档案等事宜。他对公务认真负责、铁面无私、严以律己。在当时由于慈禧太后独揽朝纲,专权擅政,晚清帝国的统治摇摇欲坠。李濂水是一名正直不阿的读书人,他虽为大清朝官吏,却倾向民主思想,他的子侄们与他一起交谈时,无不感受到他那深深的爱国之心,和无可奈何的神态,这对于李善祥的影响无疑是刻骨铭心的。1895年,李濂水携善祥回宁波镇海为母亲办丧事,对清朝政府的昏庸无道,他已经丧失信心,从此谢绝仕途。父亲的知书达理,爱国忧民,在李善祥成长道路上具有重要的启蒙和榜样作用。  &  1、&& 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戒除鸦片瘾  二十五岁与孩子同读决心求知  &  守孝期满,按照李氏家规,“凡李氏子孙必学徒三年,不得坐享其成”。1899年,年青的李善祥到上海李氏“慎余”钱庄学徒。在上海滩十里洋场,有钱人是把抽鸦片当成时髦、派头。涉世不深的李善祥,禁不住学徒期间枯燥无味的日子,便与一些哥们朋友去了烟馆,从此他染上了鸦片瘾。李善祥虽然知道鸦片对人体的毒害,但是吸毒容易,戒毒难,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他23岁那年,由上海回到宁波镇海小港故乡,在父亲李濂水的书房看到丰富的藏书,有文化典籍,也有许多被清朝庭查禁的革命书刊和父亲与维新人物探讨变法来往的信函。在李善祥求知欲望最强时这一发现真是如获至宝,他抓住这一机会博览群书。书中救国拯民的道理,革命者为变法图强、拯救中华不惜肝脑涂地、血荐轩辕的精神,使他深受教育和鼓舞。决心与往昔浑浑噩噩的生活一刀两断,立志做一个无愧于国家与民族的人。这是李善祥人生观的一次改造,是他走上实业救国的一个里程碑,也就是这信念追随他的一生。  一个有作为的人一定是有头脑、有毅力、有性格的人,他认准了一条路就会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李善祥就是这样的人,要为国家富强奋斗,做一个有作为的人,他明白首先是要戒烟。当时的社会,尚无戒毒的药品,要戒毒全凭个人毅力。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三天三夜不吃不喝,看到他痛苦地呻吟,家里人都急坏了,劝他算了别再受罪了,这么大的家业,不在乎他抽些鸦片。李善祥关上门,不让任何人进来劝他。三天后等他走出房间时已象换了一个人,不但从此再没抽过大烟,而且生活也变得非常简朴,他就是靠着坚强的信念和毅力,戒掉了大烟。  第二件事就是学习。中国被列强欺负,就是因为它落后、不发达,在为国效力思想的激发下,李善祥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他要求到宁波益智学堂学习新知识。这是一所仿照国外教学的新式学校,与中国私塾学堂完全不同,学生要学习国文、数学、物理、化学、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  这一年,他已经是25岁的人了,女儿都已经5岁了,怎么能让一个成年人与孩子们一起上课呢,学校说他年纪太大了,坚决不同意,他向校长讲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必须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理由和决心,经他软磨硬泡,校方终于同意他做了旁听生。他坐在一群十几岁孩子中间,丝毫不理会别人的目光,用心学习,这也是他性格的特点——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他不但在一年内读完了中学数理化的全部课程,又刻苦自学大学数理化。为更好掌握外国科学文化,他还学习了英、日两国外语。这为他今后的事业打下文化基础。  &  2、&& 辛亥举义选为镇海县民政长  官场不合辞职去搞实业救国  &  李氏家族的名气不但是因有庞大的产业,也因出了几个杰出的革命者。如李云书、李薇庄、李征五,他们都已经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这些兄长对有着叛逆性格的李善祥有很大影响。他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熏染,由拥护康梁变法,幻想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推行新政,转而迅速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认为中国要富强就要推翻君主制。1911年10月,革命党人举行武昌起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统治中国近二千余年的封建制度宣告结束。李善祥参加了镇海县起义,(另有一说是:“经挚友唐爱陆介绍,李善祥加入了新浙江革命同志会。在1911年他与好友、同盟会的唐爱陆一起参加镇海县起义。”因这种说法没找到依据,据查唐爱陆是在武昌参加辛亥革命,1928年回镇海,李善祥自传中也未提及参加同志会及与唐爱陆有关,所以这里按李善祥自传所写)这时他在民众中小有威望,又有知识有文化,还见过世面,随后被推举为镇海县革命政府的首任民政长(县长)。1911年秋季阴历八、九月(准确时间已无法考证)宁波镇海县城内,艳阳普照,碧空如洗,在“大教场”举行镇海县军政府成立暨民政长就职大会,李善祥在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就职演说。革命志士,镇海县革命武装部队,镇海县商团各界代表六百余人参加大会,大会拍摄了一张12吋的照片作为纪念,站在司令台上方桌后边中间的一位就是民国首任县长李善祥,可惜这张照片在十年动乱的年代被遗失。  李善祥执政镇海县以后,对新政权实施新的完整的建设,建立了新的各级行政、财务、教育体制,拨款对镇海海口的要塞炮台进行了修缮。在全县范围内发动民众开展科教兴国革命运动,锐意改革颇有建树。但他从政时间不长,他所接受的民主思想往往不被封建意识浓重的乡民接纳。他不徇私情秉公而断,也让那些有钱有势的富贵人家颇感头疼。听老一辈人说有这样一件事:在李善祥任民政长时,李氏本族有一寡嫂,仗着李家有地位,兄弟又是县长,就占了人家的田地。官司打到县里,她以为李善祥是本家兄弟,一定会同情她孤儿寡母的,这官司她必赢。没想到李善祥将田地退还他人。这事惹恼了一些族人,被骂是:胳膊肘向外拐。可这恰恰是李善祥继承其父家风:铁面无私、不徇情枉法、要讲公理,反对人情大于公正。  李善祥为官清正廉洁,却遇到社会诸多方面的巨大压力,李善祥困惑了。1912年冬,父亲李濂水病逝,李善祥借父丧守孝之机,毅然辞去县民政长职务,告别了政坛。政治不是凭一颗善良正直的心就能掌握的,李善祥知道自己不是政客,他决心走另一条道路——实业救国之路。  &  3、&& 不愿迷恋上海滩十里洋场  决心投身冰天雪地东大荒  &  李善祥之父李濂水所在的户部是掌管财赋的官署,耳听心记使他从小对财务上的知识也就略知一二。李善祥为遵“不得坐享其成”家规,在十几岁就到上海李氏慎余钱庄当过学徒。这一切给他今后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李善祥要办产业是易如反掌,李氏家族在全国沿海许多城市都有钱庄、银行,在上海还有房地产,有海轮、码头、化工等企业。这时堂兄李云书已看中李善祥是个有头脑、有抱负、值得信任的人,想让李善祥代他管理他在东北买的一片土地。年轻的李善祥在分析了李氏产业状况后,决定应李云书的邀请,到冰天雪地的东北开荒造田,他决心在这里做出一番事业。  当时的东北大片土地除少量开辟为耕地外,尽属官荒。清政府持民族岐视政策,只许旗人领荒,禁止汉人耕作。直到嘉庆年间才开始试垦土地征租。光绪22年(1896年)因国力日渐空虚,难以维持,清政府终于同意在锦州一带招垦。堂兄李云书交识甚广,获知此讯,集资白银60万两,承领了锦县大凌河、女儿河一带牧马场11万亩,开办了“天一垦务公司”。其经营宗旨是,广招地户开荒耕种,待垦熟后,以高于购地价格卖与原垦农民,这样,既可鼓励无田农民垦荒,又可寻求进步的经营方式,以期达到振兴民族经济,进行实业救国的有效尝试。这样做,比较清朝为了保守其“龙兴之地”,严禁农民垦荒是历史的进步。  1912年冬,辞官后的李善祥同堂兄李云书商议妥当,毅然抛弃居家赋闲的优裕生活,离开了风景秀美的江南水乡,来到东北辽西走廊的咽喉重镇——锦州,开始了他实业救国,协助堂兄李云书经营“天一垦务公司”的生涯。  当时的锦州东部,被称为锦县东大荒。李善祥来到锦县东大荒察勘。他在凛洌的寒风中极目荒原,到处荆棘丛生,白雪皑皑,除了少部分熟荒之外,尚有一望无际的大片泛白的盐碱地,远远延伸至渤海边。李善祥估计,要将这片荒芜的处女地变成熟地,不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和代价是难以实现的,这与在江南水乡的优越生活有天壤之别。李善祥铁下心来,要求自己不怕吃苦,坚信“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一定要在这片土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  在锦县东大荒,李善祥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发挥了作用。为使垦荒种地取得成果,首先要治理这片盐碱涝洼地,排除积水,改良土壤,这需要大规模挖掘通海排水工程。因为地势低洼,鲇鱼很多,所以又称为马场鲇鱼沟工程。  鲇鱼沟工程用了三年多的时间,虽然开浚马场鲇鱼沟工程受到种种条件窒碍,尚未能通海,但是“天一垦务公司”的工程已达到预期的效果,大量的熟地开始按照公平价格卖给当地农民,阡陌纵横,麦浪滚滚。  李善祥协助堂兄李云书经营“天一垦务公司”,绝大部分土地已出售,尚有万余亩。1915年李云书将地抵押给李咏裳。  &  4、&& 创办恒康农场,最先使用农业机械耕作  最先搞股份制,探求农业先进经营模式  &  李咏裳是李氏家族产业的掌门人,他不可能自己去经营这片土地,于是聘请弟弟李善祥经营。李善祥在这锦县东大荒已有了三年的创业经验,他认为锦州是广阔天地,可以大有作为,为了实现自己“兴办实业展示才华”的理想,这正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李善祥高兴地应允了兄长李咏裳的聘请,开始留在锦州独创家业了。  李善祥掌管这片土地时,已经35岁,是中年人了。为成为内行人,他常年起早贪黑伏案攻读文化科学书籍,研究外国经济发展迅猛的原因。他是很有开拓精神的人,又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他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营方式,并与本地区实际相结合,创造出在中国历史上农业经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也创造出在辽西锦县东大荒从没达到的经济价值。  他将这万亩庄园取名为——恒康农场。  恒康农场位于今天的锦县建业乡。为了办好恒康农场,李善祥自己又投入大量资金,以美国的农业模式为榜样,成为东北第一个以先进方式经营的机械化、现代化农场。李善祥决心继续当年的马场鲇鱼沟工程,经过15年靠人力一锹一镐的挖掘,这条长近20华里,宽约5丈余,深有2丈多的鲇鱼沟工程,终于在1928年顺利通海。通海的鲇鱼沟工程,对于盐碱地降低盐碱改良土质具有决定作用和深远意义。  鲇鱼沟通海工程竣工后,锦县东大荒盐碱地得以改良,成了良田沃土。李善祥决定在辽西地区试种水稻,他从浙江宁波老家聘请会种水稻的农民,并将南方用人力脚踏的水车运到锦县。水稻的经济价值高于玉米、高粱,既高产又经济。因当年水源的缺乏,加之当时技术条件限制不能打深井,未能大面积推广栽培水稻。但这一举措,已是辽西地区试种水稻的先行和创举,也就是有了他的创举,锦州一带的水稻成为大米中的精品,为未来的辽西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善祥从报刊、杂志、图书上以及去过美国的朋友讲述中得知,美国农民使用机械耕作,并采用一系列科学方法种田。不但提高了产量,而且获得了超额利润,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李善祥深为科学种田的奇迹而震撼,他要亲身实践。  他从美国购进4-6匹马拉的新式铧犁,不仅耕作效率高,而且耕得深,能将荒草埋入地下,化为肥力。李善祥种植的主要是高粱、玉米、豆类、谷子、粳子、水稻等农作物,所生产的粮食大部分运往西海口,卖给各大粮栈供出口。经济效益颇为可观。他购买了汽车做为运输工具,有效地提高了生产力。  李善祥开设油坊,用自产的大豆制成豆油、豆饼,供出口和运销关内。办烧锅作坊,用自产高粱制酒,酒槽及米糠用来喂猪,每年可养生猪300多头,资源合理、充分地利用,既积肥又广增财源。李善祥还兴办了粉坊、砖厂等,以增加经济收入。这些“工农联合体”举措,堪称东北地区农业上独一无二的大胆尝试。  恒康农场设有窝铺三处:育新、凌河、连三台,共有农工三四百人,农忙时雇佣短工,为提高劳动效率,李善祥经常穿上布衣短袄和农工一起下田劳动。当时他已有大马车40多辆,开垦荒地四万多亩,恒康农场快速的兴旺给辽西千古荒原带来一片新气象。  恒康农场场部,是李善祥修建的一座四合院,为了便于指挥生产和防匪,前门房是他修建的东北地区农村第一座两层小楼,四周有炮台,用于防范土匪的抢劫。李善祥购置了德国产的西门子发电机,用于发电照明,这是在东北地区农村最早的用电照明。还在两层楼房安装西门子电话机通向各分场,这也是东北农村最早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用于治安防匪的电话通讯设备,这些在当年是非常罕见的新鲜事物。  这两层小楼,为辽西农村带来新的光景,当地老百姓称呼此地为恒康窝铺。小楼前一条街设有商号、杂货铺、当铺、油坊,过往的商人不断,老百姓也深受其惠。  恒康农场在二十世纪初期搞活了辽西经济,在民国初年落后的小生产经济时代,可以说是一项创举。  几年之间,恒康农场在东北地区赢得了几个第一:第一家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第一个使用现代农业机械耕作;第一次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成功。  &  5、万生酱园&& 让东北老乡吃到鲜美酱油  生生果园&& 让锦州苹果成为百果之王  &  万生酱园  自古以来,东北地区不产酱油,辽西老百姓食用的是自家利用黄豆制作的大酱、清酱、盐等调节咸淡。而恒康农场的浙江籍职工,不习惯吃东北的大酱,渴望能吃到鲜美的南式酱油。李善祥看到商机,何不在锦州建一座酱园作坊?1917年,李善祥聘请浙江著名南式酱油技师杨迪生在恒康农场试制酱油,并将生产的南式酱油馈赠给锦县县长王文藻、社会名流陆善格和朱显廷等友人,细心观察反馈情况。这些名流都是北方人,初尝此佳品,甚感新鲜适口,香馨醇厚,李善祥始知北方人同样喜爱酱油。遂决策开办酱园,大量生产南式酱油,投放市场。  1921年春,李善祥与铁路锦州站站长陈少亭、沈德福以及社会贤达陈兴武、陈浩、沈佩臣等合股创建了锦州万生酱园。地址在锦州古城东门外老马路(现为阜康里9号院内)。其中有作坊103间,账柜、技师、工人共计56人。技师杨迪生是浙江绍兴人。“万生酱园”生产的酱油全部用木桶装灌,每只木桶上印有一尺见方的“万”字。老百姓习惯称呼万生酱园生产的酱油为“万字酱油”。人们排队前来购买,万字酱油逐渐成了锦州人的生活必需品。  万字酱油选料精良,自然发酵,配料讲究,技术完备。由于手工操作,平均每天产量斤左右,其产品分为四种:太油、母油、双料母油、丁油。由于万字酱油的质优价廉,味醇鲜美,很快从锦州幅射到全东北。成了锦州著名的名贵产品,深为广大民众喜爱。锦州名士陆善格曾撰一联“名师酿成天南地北,万字誉满辽东辽西”,镌刻在锦州万生酱园作坊前。  多少年后,锦州籍沈德林老人回忆说,当年张作霖主政东北,大帅府内烹调用品首推万字酱油,常常用专车由沈阳到锦州购买。由此可知当年万生酱园的生产何等兴隆。  锦州万生酱园万字酱油开拓了市场,深受大众欢迎,同布帛菽粟一样,须臾不可分离了。  李善祥紧紧抓住万字酱油成功的市场契机,将万生酱园扩大再生产,相继制作了南式豆腐乳等许多鲜美酱菜。利润颇丰。李善祥用自己的股份所得来资助生生果园、耕余学院等其它相关事业,这是锦州地区最早以企养学,以企资农的范例。  生生果园  李善祥在锦县经营恒康农场,经常来往大连李家经营的钱庄。当时日本人已经在东北横行霸道了,他们在大连、熊岳一带种植苹果树,秋天苹果成熟,就到南满铁路线上沿站出售。日本人每市斤苹果2角多钱,而当时高粱米一市斤才1分多钱,整整是20倍。看到日本人用暴利欺压中国人,李善祥很气愤,这引发了他种植苹果的念头。经营果园,不仅可获利又可抵制日本人的水果垄断和倾销,这也是对抗日本的经济侵略。  李善祥考察锦州地区与辽南地区土壤相似,气候相同,辽南能生长苹果,锦州也一定能培育出苹果来。李善祥的足迹勘踏了锦州四周,终于相中了锦州城南山的庙沟。在罕王殿山、大岭山、架子山弧形环绕的沟岔里,这个地方清朝时曾建筑一座寺庙,因此得名庙沟。其地势依山面海,涡风向阳,光线充足,气候湿润,适宜苹果栽植业发展,李善祥决定在此地建果园。  1923年,李善祥自筹资金5万银元,随后发现资金不足,不得已增资,变卖自有财产,同时又吸纳陈少亭、沈德福等友人入股,共筹集资金30万银元(李善祥占股份3/4),购买了锦州南山地价不高、坡度很大,土层瘠薄、水源缺乏的“挂画地”800亩。加之与其相连的山头和陡坡,总计面积约2000亩。并将其命名为“生生林牧股份有限公司”,后改名为“生生苗果农园”,简称“生生果园”。李善祥自任无限股东。“生生果园”是辽西地区历史上最早大面积实施科学栽培苹果的第一家果园,是李善祥人生历程中最受人瞩目的创业成就。  &  苹果原产于欧洲中部、东南部,中亚细亚及我国新疆。起源于我国的绵苹果,在汉代已经栽培,魏晋时代已大兴于世。公元六世纪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一书中,已有绵苹果的栽培技艺记述。所以,绵苹果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1923年,李善祥成立“生生果园”时,辽宁栽培苹果还很不普及,果树苗和栽培技术还要去日本人经营的果园去买、去学。为了生生果园的繁荣和发展,李善祥从辽南日本人经营的果园花高价购买国光、红玉、元帅、倭锦等苹果树苗及玫瑰香等多种葡萄苗,又购买了日本长十郎梨、茄梨,美国樱桃等树苗,同时从关内肥城、天津、上海、无锡等地购买水蜜桃、沙田李子、杏等树苗,共计9000余株,其中80%是苹果树苗。  当时中国的果树园艺非常落后,只有简单的嫁接和刮树皮、稀果等措施,不能解决果树的品种改良、增产,以及引进优良品种和防治病虫害等问题。李善祥深知要办好“生生果园”,只有向日本、美国等园艺科学技术先进的国家学习,才能解决果园的扩建、发展等问题。  李善祥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材,他写信给大女婿俞开龄,请他帮忙引进国外良种苹果、新式农机具和农药,李善祥反复考核聘请果树栽培技术人员。每月花300块银元的高薪聘请一位日本园艺技师栽培果树。日本技师按照平原上栽培苹果的等距三角栽培方式,纵横成行,整齐好看,又能合理采光,栽植方法是先进的,但不能解决山地果园的严重水土流失和灌溉等重要问题。在日本技师传授了育苗、多种嫁接、剪枝、喷药防治病虫害,合理施肥等科学技术,为果园科学管理打下了基础后,李善祥辞退了日本技师,以月薪80块大洋,聘请燕京大学果艺系毕业的刘雄飞等人,与经理曹霄奋共同采用科学果艺技术经营果园。李善祥睁开眼睛看世界,购买了大量英文、日文果艺书籍、期刊等,以供研究。同时在庙沟南面购进坡地200亩,栽植各种果树2000余株,作为一个试验场,亲自嫁接选育,以期改进果艺科学技术水平。  李善祥决心与有经验的日本人竞争,他拜农艺师与园艺工人为师,亲自实践,处处虚心求教,每天同他们一块劳动。他善于学习与钻研,整天在果园里劳作。皇天不负苦心人,一年后,李善祥也成了行家里手,成为一名精于园艺技术的园艺师。  为防止果园的水土流失,改变生态环境,李善祥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广栽耐旱的松树。封山育林,带来了满山花草繁茂,松树成荫,植被增厚,地下水位增高,改善了小气候,缓解了果园的干旱现象,这些做法在现在看来无疑是最好的环保措施。锦州南山庙沟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新风貌,雅似世外桃源,春天繁花绚丽,夏日浓荫蓊郁,秋季硕果累累,冬天雪满山岗,好一派四季变幻的天然美景。  到1928年,锦州“生生果园”以苹果为主的各种树苗大部栽植完毕,其中苹果1.1万株,梨300株,葡萄800株,以及樱桃、李子、桃、杏等等。  李善祥知道要想把日本人的苹果赶出中国市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他鼓励、支持别人也种苹果,并无偿援助栽培技术和树苗。他说:我办果园是要与南满的日本人抗争,抵制他们的经济侵略。  响应李善祥果园计划的是曾任黑龙江省督办的锦州名士朱庆澜将军,率先建立了朱家果园。随后,曾任奉军28师师长的汲金纯先生在女儿河大架山一带建立了汲家果园。与李善祥一起从宁波来锦州的董大发(种苹果发财后改名大发),买了土地称董家山——建立了董家果园,甚至还养了牛,生产牛奶。之后,杨家果园、东王村西沟里的常家果园、西王村南沟里的泰来公司果园,二合龙的刘家果园,牛心山的李家果园相继建立,堪为壮观,锦州的 苹果业自此响誉东北,传遍神州大地。东北各地乃至关内许多城市纷纷前来锦州购买苹果,大有压倒日产苹果之势。  1930年秋天,李善祥在“生生果园”举办了一次为期5天的苹果品评会,请锦州各界人士品尝锦州苹果,当时莅临品评会的有普通民众,有在校的学生,有社会贤达,还有主政锦州的各界官员,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煞是热闹。一些人平生第一次吃苹果,还以为是锦州产的梨呢。吃罢苹果,香甜可口,回味无穷,终生不忘。人们说,白菜为百菜之王,京戏为百戏之王,苹果为百果之王,营养丰富,利于贮藏,一年四季都可食用。苹果品评会使锦州苹果名声大振。  李善祥利用“生生果园”的有利条件,经营多种养殖业,形成产业循环利用,既可降低投资成本,又可提高果树产量。他从美国购进最佳蜂种——意大利黄金蜜蜂;他从国外购进最佳品种——荷兰种猪;他从美国购进莱克亨种鸡和能够自动关闭的产卵窝;他从美国购进了一次可孵200只蛋的孵卵器,以及大量试验植桑养蚕等等,这些先进的举措堪为辽西壮举。  1930年(?时间可能还要晚些,抗战前一些),李善祥还与二哥一起(由李咏裳出资)在上海嘉定外港镇协办了一个苹果试验场,试验北果南移,不幸即将挂果时,日寇侵华,抗战随之爆发,试验只好中断,李善祥壮志未酬,但开辟了江南栽种苹果的先河。  李善祥苦心经营多年的锦州“生生果园”终于有了名气,成为他艰苦创业、实现救国之志的重要成果,这凝聚了他一生最好的年华和毕生的精力。  李善祥对果树的热爱从这件小事上也能看出,在八十年代忽然有人从香港带来几十把果树修剪刀,这是正宗英国果树修剪刀,都是钢刀,刀刃非常锋利,一问才知道是李善祥在解放初托人从英国买的,只是因为香港与内地的隔绝,使这批修剪刀埋没几十年,没有发挥作用。  在毛泽东主席的著作中提到的全国闻名的锦州苹果大概就是李善祥种植的苹果,李善祥的五女婿刘正昌说过:李善祥到大连去的时候,看见日本人卖的苹果很贵,也很好吃。他想,日本人能种苹果,我们就不能种吗?于是他回到了辽西,建起了苹果园。当时东北只有日本人栽种的零星苹果树,没有苹果园,南方更难有,李善祥的生生果园是中国人建起的第一个大规模的苹果园。可以这样说,没有李善祥,就没有锦州最早的苹果,李善祥是锦州的苹果之父。  &  6、中国要富强& 没有教育不行  办耕余学院& 教育联系实际  &  李善祥常说:“中国要富强,没有教育不行。”李善祥热心教育事业,在建立“生生果园”之初,就将建立耕余小学和耕余学院同步进行。  1927年3月,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创办了著名的晓庄师范,陶行知是一位知识渊博、德行高尚的教育家,他有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与李善祥的人生观不谋而和。李善祥闻讯精神为之一振,他早就仰慕陶先生,这正是他多年来一直思索如何培训科技人才的极好楷模。1928年春,李善祥来到南京晓庄师范取经,会见了陶先生,二人相谈融洽,大有相遇恨晚之慨。陶行知将自己创建晓庄师范的经历告诉了李善祥。他是如何带领13名学生,在一片荒野上,以帐篷做教室,课余时间平整场地,没有鞋穿时就光着脚干,亦工亦学,艰苦奋斗,终于在数年的时间内建成了晓庄师范这座宏伟的校园。面对建成的校园,陶行知曾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都吃不饱。手脑都用全,方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  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善祥同陶行知成了挚交,在陶行知身上,他获取了智慧和人生力量。陶行知书赠李善祥一首自己作的白话诗,题目是《论人要有独立的职业》,其中写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不算是好汉。”  李善祥对于陶行知的“手脑并用,结合实际,重视实际”的教育理念,“艰苦勤奋”的校风和“主动活泼”的教育方法十分赞赏。南京一行深受启迪,他决心使耕余学院成为“应用学理来指导生活,同时再以生活来验证学理”晓庄师范式的学校。  回到锦州,李善祥以南京晓庄师范为蓝本,开始在生生果园南麓创办耕余学院,亲自担任院长。扩建了原办的小学,购地300亩,聘请江南著名建筑师和生生果园经理曹霄奋设计营造。在背山面海风景秀丽的锦州南山,建筑两层教学楼、礼堂、图书室、生物理化实验室,修建了宽敞的运动场,师生宿舍和食堂。还在学校周围植果树3000株,给学生实验用。1928年,耕余果艺专门学院(简称耕余学院)开学,其办学宗旨是:培养植物学和园艺学人材,造就高等的果树培育经济型、知识型、劳动型的大学生。  耕余学院设小学、工读、研究三部。小学部还在不远的宝龙岭和水手营子两村设立了分校,吸收贫苦农民子女入学,不收学费,免费供给书籍、纸墨等学习用品。  工读部的学生是由北平、天津、上海等地,召来的贫苦失学青年及孤儿,由学院免费供衣供食,还给少量零用钱。除学习正规的史地文、数理化外,人人都学园艺技术,从事果园劳动,做到学生们亦耕亦读,教、学、做合一。上午上文化课和果艺技术课,下午以学得的文化、技术知识到果园去实习、去验证、去提高。研究部的宗旨是研究果树栽培,如何适应辽西环境以提高果艺科学管理水平。做法是融教学、科研、生产于一炉。教师队伍来自全国著名学府。他们均为一流的有志于果艺研究的高级人才,例如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介绍来的丁莘白、李文渊夫妇、沈雪之等人,其中还有共产党员;来自燕京大学园艺系毕业的刘雄飞、金陵大学园艺系毕业的张茂恩、熊岳日本人经营的果艺研究机构中颇有名气的宋香远等人,共计十多人,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不仅是学院的教师和研究员,而且是技师,既教学又亲身参加实践劳动。  为使学生锻炼成德智体美兼优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李善祥对学生提出一系列校规:珍惜时间;站着吃饭;提倡善祥装(园林工人劳动服),不许穿马褂;每天做体操、练拳术,增强体魄;演话剧,做文明新人;禁止打麻将赌博。  耕余学院的办学宗旨既重视学术和技术教育,又重视爱国主义教育。1930年学院开会追悼黄花岗72烈士,李善祥亲自为学生讲述革命党辛亥革命历史,以及孙文民主主义思想,讲到动情处,全院师生痛哭失声。经受了一次深刻的民主革命思想的洗礼。  李善祥还将“五一国际劳动节”定为耕余学院的校庆日,每年“五一”召开大会,介绍“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来历及纪念意义,以“工农劳动万岁”“劳工神圣”思想教育学生。  李善祥热心办教育,他不仅在果园办教育,他也关心其他教育事业。  在生生果园初期,李善祥发现附近村庄的很多儿童没条件读书,耽误了求学最佳时期。他就筹资建立了耕余小学,特聘当时教学质量较高的锦州铁路扶轮小学校长张景苏及教员多人,到耕余小学任教,使附近村屯贫困家庭的子女免费入学读书,使许多农工子女得以入学,成为有知识的新人。  李善祥看到江浙商人在锦州非常活跃,人数众多,他们的子女教育迫在眉睫,他和江浙会馆的几位理事商议,共同发起在锦州城里天后宫的院内创办了普善小学,不仅解决了江浙商人子弟入学问题,而且使贫困的市民子弟得以求学。李善祥为校董,校长为江济,若干年后,普善小学被锦县公署接管,改称为锦县第十九小学校。  锦州城内有一江浙会馆,长期被私人霸占。为了收回这处房产办教育,李善祥经10年的努力,至1929年才收回被侵占的房产,重新组建了江浙商帮公会,他担任会长。在李善祥、李子荣、郝炯、朱子樵等人的倡议和资助下办起了锦县私立成德女子中学(校址在锦州东门里路北,即今古塔医院位置)。李善祥将江浙会馆的房产无偿借给学校做教室52间,面积3090平方米,建校基金由校董朱庆澜及一些绅士、商号拨助现洋108万元,存于银号生息,月利2分,年获利息0.42万现洋,作为学校常年教育经费。学制初中三年。开设国文、英文、地理、历史、数学、自然、生理卫生、图画、体育和工艺等科。学校经费充裕,教学设备比较齐全。学校图书馆有《二十四史》《四部备要》《万有文库》等图书典籍合计1454种八千余册。物理仪器120种,化学机械41种,化学药品85种,生物模型5具,钢琴1架,风琴两台,这台钢琴是英国伦敦出品,音阶比东洋乐器高半音,悦耳动听,是锦州文化史上第一次引进的西洋乐器。  李善祥仗理收回江浙会馆房产,为锦州创办了学校,而他本人则得罪了人,在1932年险遭不测,几乎丧于敌手。然而,李善祥凛凛正气,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操心劳力、九死不悔。  李善祥的办学思想,在当时是别具一格,用现在的话讲是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走的是一条半工半读的教育路。李善祥三女儿保存了一份父亲亲手抄写的毛泽东主席的《实践论》,这正说明他对实践的高度重视。同时他既严格进行学术和技术教育,又十分重视爱国教育。对学生讲授列强侵略中国史和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史,以及“中山学说”中有关反抗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思想和民生主义思想,教学生高唱:“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等反帝反封建的歌曲,并以此编成活报剧,向学生和附近农民演出。  在这里,我们也必须提到李善祥的确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但有一手好毛笔字,无论是楷书还是草书都非常漂亮。当我们看到他女儿珍藏的手抄《实践论》时,都不敢相信这是李善祥亲笔抄写的,只在最后一页看到有李善祥的“一九五一年书於锦州妙沟之丘园时年七十有二岁”,时才相信这确实是他亲笔所写。  在耕余学校,他亲自为学生讲课,几何、代数、物理、化学知识,他找出一些实物,讲解什么是矿石,石英有什么用,打火石为什么能打出火花等等。父亲知识的渊博让儿女们敬佩,而这些知识有很多都是他自学得来的。  李善祥喜欢天文、地理,也常在夏日夜晚,坐在藤椅上,给围绕在身边的孩子讲北斗星、银河、各星座的知识和故事,让孩子对天文的奥秘感到兴趣,这些故事也打动了幼小孩子的心,当时就有孩子争着要当天文学家。  他的子女很小时就跟着他学习古典文学,他给子女讲《古文观止》,直到今天他的女儿还会背诵《阿房宫赋》、《桃花源记》。  他会唱京剧,喜欢唱歌。他不但唱给家里人听,还教给学生,他的子女现在还会唱父亲教的歌《扬子江》:“长、长、长,亚洲第一大水扬子江,源青海兮……”。在耕余学院教学生唱“手扳着锄头,锄野草,锄去野草好长苗”。他还给学生讲孙中山的事迹,歌颂孙中山“我们总理、首创革命”等等,这些歌曲直到今天子女们还能完整唱出来;他还经常组织学生们演话剧,如“虎去狼来”反对军阀的题材等。他组织学生法庭,由学生自己扮演法官、律师,为了锻炼学生们今后在社会上的处世能力;他成立学生自治会,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他的口才很好,说话句句在理,他周围的人也十分信服他,所以他在农场、果园都很有影响力、号召力。也正因为如此,当地的地下党对他非常信任,把果园当红色堡垒。  &  7、逃出虎口& 保持气节坚决不与日军为伍  冒着炮火& 古稀之年老当益壮出钱出力  &  日本侵略中国正是由东北蔓延到全国,他们已经占领了我国东北大部分土地,欺压奴役百姓。李善祥在那里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愤怒压在心头,在全国人民掀起抵制日货时,他规定家里不许买日货,不许用日货。“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占了锦州,要在锦州寻找投靠日寇的汉奸做代理人,以实现日本“以华制华”战略目标。日军看中了有名望的实业家李善祥,他们使出种种手段拉拢收买他。日本当局多次派人登门拜访,聘请李善祥担任锦州农会会长,几次都吃了闭门羹,李善祥以身体不好有病在身而婉言推辞。  日本当局十分恼火。想方设法要制服李善祥,将他变相软禁,不允许他出境,又派来两名日本年轻农业大学毕业生,以学习果艺为名,监督李善祥的一举一动。  李善祥为解除后顾之忧,先将妻儿老小偷偷遣送回南方。由于辽西地区1930年的大水灾,他为赈济灾民向上海银行界老朋友借贷20万银元,这笔债务尚未收回,上海方面又一再催要,无奈,李善祥只好留下来处理债务。  在这段时间里,李善祥曾遭遇过一次绑架,那是在1932年李善祥忽遭一群化装成“满洲国军”的绑架,索要钱财,后在军警与土匪交火中逃出。最后一直没查清,这是真正的土匪绑架,或因江浙会馆的房产遭人报复,还是日本人所为,此事就不了了之。但这没有吓倒李善祥,他对日本人照样不理不睬。  李善祥与日本当局斗智斗勇,软硬不吃,这一拖就是几年。1937年春,李善祥终于将上海的贷款全部收回、还清,终于能喘口气,思考着如何逃脱虎穴,返回南方。李善祥托人捎信到上海,要夫人邱天相拍一封催返电报。不多日家人发来“夫人喀血病危”的电报,他拿着电报作为理由,想方设法疏通关节,对日本当局谎称先去北京办事,什么东西也没带,答应数日即回。终于取得了日方的同意。李善祥恨不得生出双翅飞出虎穴,为了把握起见,他化好装,由锦州湾西海口雇帆船到天津,再由天津买火车票直抵上海。这才写信说因夫人生病他回上海了。果园的经营事务和全部产业托付给他人了。他就是这样避开日本人的监视,不顾东北的偌大产业,偷跑回上海。  1937年夏李善祥才回到上海,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日寇的炮火由华北向上海蔓延,事先有人劝他举家迁入外国租界,可保安全,但是李善祥认为国事大于家事,覆巢无安卵,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只要中国人民齐心抗战,就一定能将日本鬼子打回老家去,必然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他热血沸腾,决意亲自参加抗日活动。于是孤身一人,亲赴老家镇海组织抗日救亡活动。而留在上海的家小在“八·一三”凇沪大战前一天,在亲友的帮助下才匆忙登船逃往宁波。留在上海住宅里的全部家产、书画图书、文物古董都未来得及携带,据说全部被当地地痞流氓洗劫一空。  这时宁波镇海已成为炮火硝烟的抗日前哨,日军飞机轰炸,军舰炮击,当地军民伤亡极大。李善祥在小港镇镇长唐爱陆的支持下,发起组织镇海县小港镇抗敌后援会。后援会共设有宣传、救护、担架三个队。李善祥亲自担任救护队队长,并慷慨解囊, 捐出10000元(当时已不用银元,改用法币)筹集救护队的装备,用新帆布制做许多担架,购买了药品和医疗器材,聘请了有声望的医生承担医疗任务和培训救护队员。李善祥还给急救队员配置了一辆自行车,使工作起来便捷。  1937年中秋节下午,游弋在镇海口外的日寇炮舰又向港口猛轰,坚守在阵地的我国守军当场牺牲2人,重伤8人。李善祥率领小港战场救护队冒着敌人的炮火,飞快奔向战场,迅速包扎好伤员,用担架抬回小港救护队抢救,使重伤员确保了生命。  李善祥时年58岁,已年近花甲,可他仍同青年人一样,背伤员,抬担架,包扎、上药、抢救,忘记了休息,顾不上吃饭。每次日寇的轰炸与炮击,都记录下李善祥紧张工作的日程,他怀着热爱中国,热爱中国军队,热爱民众的赤子之情,每天都忙个不停,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凡是有利于抗日的事,他都带头参加。这支救护队和担架队办了有四年,一遇日寇炮击或轰炸,义务队员数十人立即集中到队部携担架和急救箱前往中弹地点,曾抢救了遭到敌机轰炸和炮击而受伤的民众和抗日队伍;  李善祥资助的救护队医疗室平时还向附近民众开放,送医送药。1937年——1939年,宁波地区曾发生两次霍乱疫情,严重危及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李善祥在上海买来许多疫苗,为群众预防注射,均免费,医疗队还深入到数十里外的偏僻农村,免费为群众打针,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霍乱大面积的蔓延及发生。  李善祥依靠个人(包括亲友)集资创办救护队医疗室。1937年秋始至1941年5月止,共计4年,帮助抗日军人、民众无数。但是救护队及医疗室成员40多人中却只有5人有薪金,2人供伙食,其它人员皆为自愿者,义务奉献。这些在抗日战争中不计名利默默奉献的热血男女青年,为中华民族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一切。  当共产党的组织在镇海发展起来时,李善祥又运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名望,为共产党员李侠民打入国民党在镇海一个机关尽了力,使这个行政机构控制在共产党的手里,这对党在浙东发展抗日武装起了重要作用。  炮火纷乱的1939年,又遭大旱,稻米失收,粮价飞涨,灾民无数,需要大户开仓赈粮。宁波行政专员俞济民束手无策,心忧如煎。有人向俞济民举荐李善祥出山,解决难题。俞济民登门拜访,言词恳切,李善祥难以推辞,慨然应允。为解救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李善祥立即上山下乡,奔走于城乡各地,向绅商士贾登门游说,动员平粜积谷余粮。李善祥自己带头慷慨解囊,而那些富绅开仓则是平粜,给一定价钱的。而这些粮款部分出自李善祥的捐献。  李善祥利用本族祠堂、庄屋,自己出钱兴办难民所、收养所,其中所长、财务、两名勤杂人员由李善祥付工资。日寇的铁蹄蹂躏着中华锦绣河山,难民日渐增多。李善祥独自出资于1938——1939年兴办了两年难民救济所,共收留无家难民100余人,供吃住,直到帮助难民找到家,有了安身之所,完成使命。随后,李善祥又办了一座难童收养所,收养近80名儿童,供给粥饭,使失去父母的孩子有了家,帮助他们度过最艰难的日子。至1941年5月,日寇由海上登陆,迅速占领整个浙东,李善祥将所有儿童安置好,各有所归,才放心转移。李善祥为了抗日救国,把自己的家产都贡献出来了。毁家纾难,可见他救国救民的大义情怀。  “皖南事变”爆发,国民党在抗日的紧急关头挑起了内战的烽火,枪杀和抓捕了大批的新四军战士,使他彻底放弃了依靠国民党抗日的幻想。他压抑不住心中的万丈怒火,在宣传队集会上满腔悲愤地指责国民党背信弃义,枪口对内不对外。他开始认清了谁是真正的抗日队伍,并对共产党有了初步的认识。  &  8、夫唱妇随夫妇俩支持抗日和掩护革命  一门十人子女媳婿参加新四军共产党  &  李善祥的夫人邱天相女士是一位爱国、慈祥和慷慨的老人。她和儿子、女儿也全部出动参加战地救护工作。当时男子都上前线,邱天相率领女人们为救护队烧水做饭、洗刷衣物和绷带等。1937年冬,李善祥发现镇海县驻军官兵军需品尚未发下来,缺少御寒军衣,他便买来布匹和棉花,夫人邱天相组织妇女同胞,日夜赶制,制出了一大批军衣、军裤、军鞋,送到镇海驻军官兵手里,她们缝制的军需品,足足能武装一个团的士兵,使爱国官兵穿在身上暖在心里,一心一意打日寇。据地下党戚允章说:李善祥先生自从七、七事变后返回老家起,靠邱夫人帮助,每年都出资制了数百双军鞋和棉背心百余件送给当地的抗日驻军,只要是抗日的部队他都支持。  1941年5月日寇占领浙东,李善祥和唐爱陆两老人,为避开日军离家到成都重庆等地,邱夫人带领二个小女儿仍留在镇海县西南山区的一个李氏坟庄房屋里,那时经常有我党我军(不公开身份)人员便衣往她处小住,有的吃一顿饭就走,有的住几天走。她心中明白,这些都是正派的抗日者,是和新四军的游击队——三五支队有联系的人。这些人也会讲有关的宣传抗日事情给她听。夫人对他们总是殷诚、热情的接待,免费供应膳宿。他们也常讲一些浙东游击队的成长、战况、胜利消息,她非常爱听。某独立中队到达离小港镇数十里地的山岭内,给养很困难,邱夫人就主动把过去剩余下来的支前军鞋约七八十双交给地下联系人,连夜派二个脚夫挑着送去,雪里送炭受到部队的欢迎和感谢。  1942年春,邱夫人为支援地下党送来布匹数捆,地下党陈志达同志(我党镇海地下县委书记)收到布后深表感激,全国解放后还特地上门道谢。  1941年夏镇海县暨整个浙东都沦入日寇手中。为支援抗日游击队,邱夫人和民主人士虞述圣先生主动和地下党联系,计划提供20来枝中正式步枪,这批枪支是抗战前民办治安自卫队的,几乎全由李氏家族出资,沦陷后自卫队解散,枪支由李氏代理人虞述圣为主隐蔽下来。游击队派三人一起去取枪。1941年8月又经邱夫人介绍到李善祥九弟处取来一支驳壳枪支援了我武器奇缺的独立中队。这些事都记载在曾为地下党的戚允章写的回忆录中。  李善祥有二子六女,在旧社会,儿子是传宗接代的,做为富贵人家,儿子要多多益善。他是在年近四十才得两子,应该是十分宝贝的。当大敌压境时,他抛弃一切私欲。在他组织的抗日后援会中,其中宣传队队长由长子李祖平担任,带领小港爱国青年近30多队员,在街头演讲,宣传抗日。这些热血青年在四面透风的村庙里演戏,教唱革命歌曲,为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日情绪,同呼口号,同洒热泪。在1938年3月大儿子李祖平离开镇海,到西南联大读书,在那他参加了地下党。  他的二女儿李又兰、三女儿李采芝,先是参加镇海小港的抗日后援会宣传队。后又一起与二儿子李祖宁,在1937年秋与小港另外十名青年一起去寻找抗日队伍,在1938年3月一起参加了新四军,那时他们三人都不到二十岁。他的四女儿李采荷在1942年6月也参加了新四军,这时她也只有16岁。  他的大儿媳程敦彦与李采芝既是新四军的战友,也是上饶集中营的难友,她在回忆自己参加抗日活动,来到新四军与敌人斗争的过程,非常感人。  他的二儿媳葛君也是解放军的干部。  他的二女婿是前国防部长张爱萍,这位赫赫有名的将军参加过红军长征,转战南北,打败日本侵略,打垮蒋介石,被称为一代儒将。  他的三女婿也是宁波人,解放前在福建音专读书时加入地下党,曾经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他的四女婿林晖也是小港人,他是与李善祥的子女一起从小港出发寻找抗日队伍的,他参加了新四军,从抗日战争打到解放战争。  在一个家庭中,有这么多的人参加抗日、参加革命,这个家庭就是一个抗日家庭、革命家庭,李善祥老人就是抗战之父。  李善祥除大女儿抗日前就已出嫁,二个小女儿年幼,尚在读小学外,其他都活跃在抗日队伍中。  日,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无条件投降。史称“八一五”光复。李善祥“初闻涕泪满衣裳”,立即从大后方回到宁波镇海小港镇。他以为从此可以安心置身事业之中了,可是国共和谈中孕育的风暴,使他迷惑。  1946年初春,因两党和谈从上饶集中营被释放回家的四女儿李艺,要奔赴苏北解放区,投身新的战斗生活。李善祥闻之,心想是什么原因使那么多青年向往共产党,为了寻找答案,他决定同女儿一道赴苏北解放区。  李善祥来到解放区,受到了苏皖边区人民政府主席李一氓的接见和热情款待。并带领他参观整个解放区。  在华东解放区和山东临沂,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将军像老朋友一样亲切接见了李善祥,并同李善祥畅谈国内形势,共进午餐。陈毅将军潇洒的风度,稳健的谈吐,使李善祥深受鼓舞。他还见到了二女儿李又兰和女婿张爱萍将军,爱婿张爱萍文思敏捷一代儒将,他非常欣赏,也为女儿有这么才华横溢、英勇威武的丈夫而高兴。  打败日本侵略者,人们意气风发,到处阳光明媚,李善祥在解放区亲眼看到军民热火朝天的劳动热情,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那么鼓舞人心,解放区人民已经是朝气蓬勃地投入新生活了。人民子弟兵高唱着“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人民拥护共产党、热爱共产党。  共产党提倡官兵一致,纪律严明,作风朴素,没有灯红酒绿,没有奢侈腐败。这正是李善祥多年来所追求的人间美好世界。早年李善祥阅读过《苏俄旅行记》,1938年他又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深为书中精辟论述折服。由春到夏,李善祥在共产党解放区参观访问达四个月,不虚此行,他心中有了圆满的答案,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期望,解放区之行坚定了他拥护共产党的决心。  1946年夏,李善祥解放区之行结束,陈毅将军派人专程护送,由解放区回到了东北阔别9年的锦州南山生生果园,这时的李善祥已年近古稀。  当时,锦州正是解放战争的前沿。李善祥在锦州各界颇有声望,当时经常有锦州的党政军高官和各界名流来园参观游览。他利用自己的身份,进一步支持党的事业,为锦州解放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锦州市地下党组织派共产党员王世跃来到生生果园,李善祥给予掩护,让他以果园职工的身份秘密进行党的工作。王世跃在果园里发展党员,经理马岑华也入了党。他们将果园当成党的组织工作基地,秘密印刷党的宣传品,以购物为掩护到城里去散发,为锦州解放做舆论及宣传工作。  “生生果园”位于锦州南山,是锦州城南军事外围的制高点。山上筑有碉堡,一个营的国民党军队驻守在这里。营部就设在李善祥的家——丘园里。这位王营长对李善祥的政治倾向不了解,所以很客气,常在一起谈论国事家常,军队官兵与李家也很融洽。  1947年冬,李善祥接待一位从大连来锦州进行秘密情报工作的同志,是李祖宁写信介绍来的解放军侦察员,他一身商人打扮,因也姓李,为消除国民党军的怀疑,对外界说是李家的亲戚,就叫他李老头。李老头在“生生果园”吃住,每天进城里洽谈商务,早去晚归,匆匆忙忙。大战前夕,敌人查得很严,李老头在李善祥的帮助下去了葫芦岛,了解锦州、锦西的国民党驻军情况。  1948年初,李善祥的二女儿李又兰所在部队派马明德来到生生果园,并给李善祥带来一封信,当天傍晚,在煤油灯下,马明德打开包煎饼用的黄草纸,洇湿后显出字来,是写给李善祥及其三女李锦的,请他们协助马明德侦察国民党军队在锦州的布防情况。  李善祥热情接待马明德,对外声称是自己的外甥来锦州经商。  马明德和李善祥共同住在丘园,李善祥三女李锦利用果园地图绘制锦州南山国民党军碉堡和驻防详细情况,缝在马明德的衣服里,让他安全地从国民党军队的眼皮底下顺利返回部队。  在决定中国命运的辽沈战役锦州战场即将打响的前夕,国共双方前沿的军事人员,竟然在丘园这同一个屋檐下活动,情况十分复杂。李善祥为了掩护共产党人,沉着应对,巧妙周旋,每天的故事情节都像生活在小说和戏剧当中。  驻守在锦州城里的国民党军中,有一名青年译电员孙元进,思想进步。他常在半夜一人偷听电台里的共产党广播内容,孙元进深感国民党部队前景渺茫,决定逃离国民党部队。在李善祥的协助下,孙元进在果园隐蔽起来,李善祥给予他职工待遇。小孙在果园工作一段时间,锦州解放后,到大连读书深造去了。  在锦州南山战斗打响前夕,驻地国民党军队有两名常在李家借物的士兵深夜扣窗要求救助,按军令临阵脱逃是要枪毙的。李善祥三女儿和学生刘正昌(后来成为李善祥的五女婿)取来便衣给他俩换上,并让他俩速到公司大院旁的苹果窑内躲藏起来。10月14日一夜激战,国民党军无影无踪。  锦州城解放了。  这两名被救助的士兵躲过了一劫。其中一名士兵急于马上回家,另一名姓葛的士兵想在果园暂时停留,李善祥收留了他,安排他当临时工,挣些工资。小葛非常感激救命之恩,曾修整丘园到办公大院的捷径小路,李善祥就以此人的名字命名,将这条小路叫“葛××路”,写在木牌上做为路标。时局稳定后,小葛返回家乡,临走时十分感谢李善祥先生对他的收留。  他的锦州果园成了我东北野战军发动著名的辽沈战役的重要秘密联络点,为锦州解放助了一臂之力。(此内容根据李善祥女儿李锦所记“李善祥在解放锦州前夕的几件事”所述)  &  9、所有财产& 献给政府和人民  清白为人& 不留一分给自己  &  李善祥的大儿子说:“李善祥不算是个实业家,因为他不重视赚钱。”综观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就是发展经济,开荒种田、种果树、办学校,无一不是为了富国。  东北解放后李善祥多次恳切要求将自己艰苦创业的南山生生果园、耕余学院及其私宅等数百间房屋无偿献给人民政府。辽西省人民政府鉴于当时的政策,对他的要求作了婉拒。但李善祥献园的决心已定,为了表示自己的真诚态度,他又要他的二女婿张爱萍将军亲笔写信给辽西省委书记喻屏,政府只好接纳了他的捐献。  在锦州市果树农场财经科帐本上记录了49年李善祥交给国家的财产,有整个果树农场、住宅及校舍几百间房产、所有的机器、不计其数的牲畜和果树。他没为自己留后路,也没给子女留财产。  1950年李善祥被选为锦州市第一届人大代表。1951年任辽西省政协委员,锦州市人民政府还聘他为政府顾问。  1952年李善祥辞去一切政治头衔,回上海定居。在上海他没有住房、没有财产,先是与儿子一家挤住在亭子间,因人口太多,又搬到女儿家。从此,他深居简出,默默地度过了余生。于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于上海,享年79岁。  李善祥一生做善事无数:  早在1906年,他就自筹资金为女子办学堂,没有钱也可以入学。他把教育事业当成终身的追求,学生不但免费读书,还供吃饭和零用钱,给国家培养了一批人材。  1918年,李善祥会同沈德福、黄吉甫等社会开明士绅创建了国际红十字会锦县(锦州)州红十字分会。经费来源靠这些人财产捐款、经本会事业及其它收入,年收入为万余银元。在1925年,军阀混战,人民群众难以度日。锦州红十字分会出资成立“锦县妇孺救济会”(地址在东街天会源院内,人称救济会胡同),在长江街常向阳和苏国珍两家大院内设粥锅,救济难民,只限妇女儿童,救济时间长达月余。  1930年秋季锦州遭受巨大水灾,他自筹十万银元,又向沪友借款二十余万,以之贷给农民及赈济贫民,使灾民渡过难关。  1937年和1938年,宁波地区两次霍乱流行。为了制止病魔蔓延,李善祥又出资买回许多疫苗,免费给方圆数十里的群众打针。  1940年7月,日寇入侵,李善祥出资组织了救护队,难童教养所,他清理出李家的祠堂、庄屋,出钱雇人,办难民所和救济所,供给粥饭,提供衣被,助他们度过最艰难的日子。  1940年浙东一带天灾断粮,他出任镇海县民食调剂委员会主任,不辞劳苦,奔走于城乡各地,向绅商士贾登门游说,动员平粜积多余粮。他自己当然带头解囊、多方采取措施使群众得以度过灾荒。  1941年日军占领镇海,李善祥与唐爱陆带领一批难民,沿浙赣湘桂川一路步行,跋涉千山万水、撤向大后方。沿途,他出资组建流亡乡人接待处多所,收容接济离乡背井、生活无着的难民。……  正像他的名字一样,李善祥是个大善人.在锦州紫荆山附近一个村落里曾经立有一块碑,上面的字是“大善人李善祥”,传说,李善祥的‘善’曾经把土匪都打动了。他的女婿刘正昌说:“这件事确实是事实。那是日本人占领锦州的时期,一群‘胡子’听说他有钱,就把他绑票了。后来听说他就是在大小凌河发大水,救助灾民的李大善人,是好人,土匪们就对他特别好,有的土匪还认他做干爹并要把他送回来。”  李善祥靠办实业发家致富,但他却没给自己的子女留下一点遗产,他的财产都用在抗日救国运动中,用在为民众救济中,用在支援祖国建设中。那时把所有财产捐献给国家,他是中国第一人。他的确功不可没。  10、一生为富国爱国而奔波& 不遣余力  始终是创新又脚踏实地&& 追求真理  &  李善祥,生于清王朝,历经军阀混战、辛亥革命、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中国历史大动荡年代,他始终能挺身于时代前列,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与广大民众站在一起。他的一生正是他所期盼的那样:为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奋斗。他没有虚度年华,他成绩斐然,尤其是对东北的贡献更是突出。  对于一个出身富商兼官僚的豪门望族家庭,却能来到冰天雪地、条件艰苦的东北,几十年过着清苦俭朴生活、在荒野上实干硬干,开创出一番事业的人,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综观他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他生命的转折点就在他从上海学徒回镇海后。  上海的学徒生涯让他染上鸦片,对当时的腐朽社会的失望,也使他丧失了生活目标。回到镇海有机会阅读到的革命进步书籍,对他思想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他新的人生观形成了,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尽自己所能富强国家。他将誓言寓于了实际。  作为一个为富国、爱国而终生奔波的人——李善祥可以说是个奇人,是真正脱胎换骨的改变,被称之为“旧时代的叛逆”。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坚定不移,不屈不挠走自己的路。  李善祥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用现在话讲就是“时尚”,有超前意识,所以他的行为总是与众不同,他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当他传扬科学、宣传民主新思想、反对封建丑恶旧习俗时,他的行为为当时的社会不能接受,常常误解为“糊涂”、“傻里傻气”。但是,有识之士却聚集在李善祥的周围,深受他的影响。俞佐宸在其94岁时撰写的“我的旧时工商业生涯”一文中提到:“我家有一位亲戚,名李善祥(就是后来在东北沈阳办苹果园,人民解放军经过该园不吃一个苹果,受到毛主席赞扬那件事的主人)。他年轻有为,立志革新,经常和我在一起.对我思想影响极大。”  李善祥参加民主革命时就大力倡导男女平等,反对女子缠足,宣传夫死可以再嫁。远在1906年前,他就认识到女子受教育的重要性,他不顾亲友、家族的指责,自筹经费开办了小港务实两等女子学堂, 号召妇女识字求学,自立自强,冲破封建牢笼,这是中国最早期创办的女子学校之一。这罕见的行动让清末的遣老遣少对他不满。  李善祥性格上的特点就是,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就一直走下去,不在乎别人的目光和非议,社会上种种非议,吓不倒他,依旧我行我素。他的大女儿采兰1900年生,李善祥坚决不让女儿缠足,六个女儿皆未缠足扎耳孔,这在当时社会富有家庭中可是少见的。可说是惊世骇俗。  他主张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在果园里办了幼稚园、托儿所,为妇女走出家庭创造条件。在他的果园里,男女是同工同酬的,这在当今社会,都不能完全做到。  在李善祥看来,人没有地位高低贵贱之分,他把果园农场的工人当成家人,一起吃饭,一起劳动。他的夫人每天要为学生做饭,还要帮工人们缝缝补补;他们的几个儿女,也与耕余学院的学生们一样闻钟即起,出操、上课、从事园艺劳动,而且在衣着饮食方面也丝毫没有特殊,是与当地农民一样吃高粱米长大的,生活非常清苦。精面白米则是教师与农艺师们的特供,连李善祥夫妇也从不分享。这正是他对知识分子的尊重,李善祥规定学生不得私摘苹果,连掉在地上的也不许拣来吃,子女们从来都带头做到。家里人戏说,“在外大把大把花傻钱,对内抠抠涩涩。”  李善祥长年穿的是粗布短衫,这是为了劳动方便,他甚至把他的“善祥”装(园艺工作服)穿到大上海高级饭店中,这可是空前绝后的新闻,引出一有趣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李善祥敢于打破封建礼仪束缚,讲究实际,他走自己的路,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像他这样平易近人的富豪老板让工人、学生十分尊敬。  他在上世纪初就提出,要反对铺张浪费的婚丧旧俗,大力提倡简朴的集体结婚,在民国二十一年二月(1931年)他亲自为兰景惠等三对新人主持集体婚礼。这张联婚典礼合影照片被保留到今天,极有历史价值。1920年,李善祥第一个妻子—著名国学大师马衡的侄女马文淑亡故,他为她举行了火葬,他并当众表示,他自己死后也要火葬。他不但积极宣传死后举行火葬,同时也付诸实施。这在当时是很大胆很了不起的创举,在社会上也引起不小的震动。在当今社会火葬还没能被所有人接受,而李善祥在上个世纪初就已经看到火葬的先进,这是将来的发展趋势,要大力提倡。  李善祥眼光的远大,表现在他的事业上更让人惊叹。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李善祥创办生生果园,就已经采用股份制,甚至连佣工都给予了股份、土地和果树,帮助立业。他们制订了《生生林牧股份有限公司试办章程》,这份章程至今还被很好地保留着。  他在开垦荒地时,注意了改造盐碱地、水土保持,资源利用,这些都是现代社会才重视的环境保护问题,他在上世纪初就都考虑到了。  他不走别人走过的路,他敢想、也敢干。但他不是蛮干,他仔细看科学书籍,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所以他办的实业都能成功。他还善于发现商机,开办了万生酱园,把南方鲜美的酱油引进东北;他敢于在寒冷的东北种水稻;他办的耕余学校就是半工半读学校,这在六十年代大肆宣传的新生事物,其实在二十年代就已经有了。他敢于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电气化,机械化,在东北这块辽阔的土地上,施展才华,完成实业救国的梦想。  中国千百年来,守着一条祖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李善祥只有二个儿子,在炮火袭击到家乡时,李善祥愤怒了,带领儿子一起抗日。当二个儿子都离开他,追寻抗日爱国之路,他没有阻拦,反而大力支持,给钱给物。难道他不知道战争是危险残酷的吗?他不担心儿子会一去不复返吗?他知道,他十分明白这其中的危险,可是他不能为了自己的家庭,苟且偷生。他在东北二十多年,在日本人的铁蹄下生活,他深知当一个亡国奴的日子是悲惨的,是丧失自尊的,只有全民发动起来,大家团结一致才能把日本人赶出中国。他不但让儿子去抗日,还支持三个女儿抗日。在他的这个大家庭中有7个人是新四军队伍的,所以称李善祥为“抗战父亲”名正言顺。  李善祥走实业救国路,是为了富强中国;他送子女参军抗日,是为了保卫祖国;他捐献所有财产,是为了建设祖国。他有这么伟大的一生,源于他的爱国精神。  这个历经几朝风云,而始终追随历史大潮与时共进的人;也是一个立志为国效忠、丹诚不泯最后终于百川归海,将自己的一切连同骨血财产都汇入社会主义神圣事业的人!  他是小港李氏家族的骄傲!也是宁波人的骄傲!  &  李名尧系李善祥的孙子(李祖平之子);李小威系李善祥外孙女(李锦之女);林放放系李善祥外孙女(李艺与林晖之女),写于日,抗战全面爆发七十周年。
版权所有:宁波市北仑区戚家山街道·严禁复制 Copyright 宁波市北仑区戚家山街道 浙ICP备号
地址:宁波市北仑区小港东海路16号 电话:(5 传真:(6 邮编:315803 您是第1678025位访问者!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45 1949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