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见汝之粪中掺蝉翅,即戒之矣 什么意思

“小古文”,打开母语教育的新天地
“小古文”,打开母语教育的新天地
——“小古文”课题组组长朱文君答《中国教师报》记者褚清源问
白话时代的儿童也应读文言
问:据我所知,小学教材中文言文的比例很小,有的版本甚至一篇都没有。你们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搞小古文教学研究?
答:教材的确存在这个问题,编者为什么如此安排,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认为,中国的小学生,必须要读一点文言文。理由有四条:
第一,文言,让白话的表达更精妙。我们现在的白话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它和文言一脉相承。上古时候,文言本是白话。古人说话就是这样“之乎者也”文绉绉的。后来,虽然白话和文言分离,但白话中一些精妙的表达往往来自文言。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当用白话表达冗长罗嗦的时候,一句文言,可能就一言以蔽之。《培根论读书》被翻译到中国,王佐良先生一句:“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凝练精准,充满诗意,远胜过这一句话的各种白话文译法。
再比如我们现在的成语,大部分出自文言。它好像文言大海退潮之后,留在语言沙滩上的贝壳,那么美好,那么诱人。使用成语,能让我们的表达简洁而文雅。再比如,一个人如果能够在日常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中,恰当地引用一些文言典故,他的语言就会变得文采斐然,典雅而富魅力。台湾的连战和宋楚瑜回大陆访问时,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讲总能引经据典,语言优雅,倾倒了无数听众,其魅力就来自于文言的功底。而我们现在大部分人说话写文章语言直白,缺少韵味,究其根源就是缺失了文言教育的根基。
第二,文言能让白话的表达更有节奏和音韵。作为杂志编辑,我每日阅读大量的稿件。但凡好读的稿子语言都节奏明快,富有音韵之美。口语表达更是如此。要想让我们的白话表达能够保持这种独特节奏和韵律之美,就必须到文言那里寻找滋养!你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三字一顿,节奏鲜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不仅四字一顿,节奏鲜明,而且一韵到底,极富音韵之美。没有那一种语言能像文言这样,充满音韵美感。
近两年,民国老课本、民国学生作文受到社会热捧,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民国的白话,其节奏和音韵保留着文言的味道,所以优雅犹存,质朴犹在。所以,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把文言譬喻为“好的白话”的母亲。认为它能使白话文“富赡奥美,而袪其俗病”,确实如此。台湾的文化传承和语言风貌比大陆好,就是因为台湾非常重视文言阅读,而大陆正相反,而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割裂了和文言的联系。现在的小学,竟然把文言教育摒弃在教材之外,可见是多么不应该。
第三,文言,是我们不能拒领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多更完整和更原生态地保留在文言之中,要想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因,从小学开始就学一点文言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我们这几年做经典诵读课题,接触了不少自小受过古诗文熏陶的老师,他们的精神气质,他们对语言的感觉,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语感犹如乐感,有没有童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将来能抵达的人生高度和专业成就。所以我说,没有文言,汉语的世界就像天空没有星光,就像花朵没有芳香。没有文言,汉语的大地就没有了母亲河。没有文言,我们的孩子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第四,退一步说,假如小学不读文言,中学也不读文言,那也就罢了。但实际情况是,小学几乎不接触文言,到了中学,文言文一下子占到了教材的20%,而且很快就要面对考试,在几乎没有铺垫的情况下,学生骤然接触这么多的文言,难度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学老师只能用教外语的方法翻译词句、讲解语法……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至此视文言为畏途,视传统文化为异类。所以,为了初中和高中的文言学习能够有个台阶,有个预备,小学也应该学一点浅易的文言,积累一定的语汇,培养文言的语感。
今天的孩子学文言也不难
问:虽然小学生应该读文言,但文言浩如烟海,又没有现成的教材,我们该让学生读什么样的文言?
答:你说得很对,文言典籍的确数量宏富,浩如烟海,而且难易差别极大,有极其典雅奥僻的,也有非常浅近通俗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从文言的海洋里,寻找那些适合小学生诵读的浅易有趣、琅琅上口、短小精萃的小古文,开发成课程,让学生在语言发展的黄金期,接受文言启蒙。
我们“新经典诵读实验”课题组从2005年就启动了“小古文”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这项研究,之所以命名为“小古文”课程,就是为了突出其选材的短小、内容的易学易教,近几年来,我们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情:
第一,精心编选了一套特别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小古文”教材。这套教材,荟萃了100篇短小精粹的小古文,其特点一是琅琅上口、适于诵读,二是内容活泼有趣,适合儿童特点。
第二,我们反复探索实验,摸索出了一套高效实用的“小古文”教学方法。
从2006年开始,我受课题组委托,定期到学校里去教小古文课,尝试把文言引入常规的语文课堂。五年下来,我教了数百篇小古文,教学年级从最初的高年段,逐步延伸到低中年段。实践证明,“文言文难读”是我们成人的主观臆断。我可以负责任地这样说:只要有合适的教材,恰当的教法,小学生读文言一点也不难,而且会比中学生读得更有兴趣,更投入。
问:为什么小学生会读得更有兴趣,更投入?
答:文言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单音成义,单字成词。所以对儿童来说,只要认识字,就能推测出词句大致的意思。他们不管你这是文言还是白话,也不管你这句子是顺着说还是倒着说。“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你完全不用把“试之以足”还原成“以足试之”,把“无自信”还原成“无信自”,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意思的理解。
为什么?是因为儿童对于文言意义的认知是整体性的,不像成人,一面对新事物,立即进入事物的各个部件,了解零件再加以组合。儿童则是把新知作为整体,迅速地纳入他的认知体系而掌握其整体特征。因此,儿童阅读文言文,即使个别字词不认识,也不妨碍他们“读过去”,获得对文章整体的感知。
这种整体认知的特性,有利于儿童理解文言语汇。教学中,遇到需要理解的字词,我常用的方法是“猜读”,就是让孩子们联系前后文,猜一猜是什么意思。令人惊奇的是,孩子们常常是一猜一个准。我个人以为,是无拘无束的想象力,或者说是一种模糊联想的能力,帮助他们灵活而准确地“猜”出了大部分词语的意思,而这种能力就源于他们对语言整体的观照和感受。
第三,前面说了,文言文相比现代文,更讲究音律的起伏有致,因此文言文大多读起来琅琅上口。儿童对音韵的感受优于成人,所以当他们读文言时,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意义,而是音韵,他们会像喜欢唱歌、读诗一样喜欢读文言。这就是为什么小学生拿到文言文,更愿意读一读,而不是解一解的原因。
老师都能轻轻松松教文言
问:“小古文”进入课堂之后,究竟应该怎么教?
答:“小古文”教学一要情趣,二要简单。
怎么做到这两点呢?选文当然是第一位的。那些有故事情节、语句特别有韵味的,儿童最愿意读。例如《龟兔赛跑》《狐假虎威》《曹冲称象》,《世说新语》里的《道边李苦》《杨氏之子》等等。现行教材中有白话文的,《晏子使楚》《惊弓之鸟》《盘古开天》《螳螂捕蝉》等,儿童在白话阅读的基础上走进文言,阅读效果也很好。
至于教学策略,不同的小古文、不同的学生应有区别,要因文因生而定。但不管怎么教,都离不开读。当然,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让儿童喜闻乐见。教《两小儿辩日》,可以模拟对话,来个“辩读”;教《杨氏之子》可以想象情境,来个“演读”。《狐与葡萄》节奏鲜明,就和学生一起打着节拍读(见后面实录)。《为学》中讲了贫富两个和尚的故事,我就引导学生读出讲故事的感觉来。不久前,我教一篇文言笑话《一人性缓》,利用小学生对故事结局的好奇,采取“猜读”的方法,不仅猜词语的意思,还猜文言句子的表达;不仅猜故事的结局,还猜人物的心理,轻轻松松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对那些韵味悠长的文言散文,不妨把传统吟诵引入课堂,带着学生曼声吟哦,感受文言特有的音韵之美。此外,“文白对读”也是一种很适合小学生的方法,教学中先读白话,再读文言,利用学生对内容的了解,快速把握文言的大意,可以避免逐字逐句的繁琐讲解。
总之一句话,腾出时间、想尽办法让学生读起来,直至熟读能诵。于永正先生谈到古诗文教学,有句话说得好:“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因为小学生的兴趣在读上,不在解上。既然如此,那就充分挖掘读的情趣,让儿童乐在其中吧。
问:我看到,在你的课例中都安排有“写文言”的环节,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写”也是为了读。小学生善于模仿,模仿读,模仿写。在教学《狐与葡萄》之后,我让学生将《伊索寓言》中的另一篇狐狸故事也照样子改写成文言。要求不高,改一句、改一篇都可以。视时间而定。这是两位学生改写的:
蝉于树端鸣,狐欲食之,遂设饵,其与蝉对立,赞之曰:“闻先生善歌,可否下树为吾歌之?”蝉觉有诈,摘叶扔之,狐误作蝉,猛扑之。蝉曰:“汝乃大错特错也,自见汝粪中掺蝉翼,遂存戒心也。”
噫,智者,善从他人难中悟其道也。
昔有一蝉,身居大树,鸣之久也。
狐欲食之,即设饵诱之。狐立蝉前,曰:“闻先生有动听之喉,可否下树令吾羡之?”蝉觉有诈,即掷一叶下,狐误以之为蝉,猛扑之。蝉曰:“汝诱我下,错也。自见汝之粪中掺蝉翅,即戒之矣。”
智者,皆能汲训于他人之难也。
问:没想到小学生能写得这么好!看来我们真是低估了孩子的能力。还想问一下,是每个孩子经过训练都能写得像模像样,还是只是一部分优秀生?
答:事实上,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几乎每个孩子都能给我们带来惊喜。仿写文言,就像模仿唱歌、模仿绘画一样,其模仿的难易度取决于被模仿物是否特点鲜明。特点越鲜明,学生越容易模仿。而且,他们没有受到任何关于文言的条条框框约束,全凭着对语言的直觉来写,以游戏的心态来写,文字反而显得浑然天成,没有雕琢之气。
激发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获得成功。“写文言”的成功,对“读文言”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因此,我的课堂上经常安排各种类型、不拘形式的写,如补写文言、续写文言、读文言写白话、读白话写文言等等,实践证明,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游戏”。
问:现在的绝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没有扎实的文言功底,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能胜任“小古文”教学工作吗?
答:老师们大可不必担忧自己文言功底不深,不能胜任教学。我们的“小古文”课程实验有一句口号:“让没有教过文言的老师也能教文言,让没有读过文言的学生也能读文言。”只要把教小古文的过程看成是和学生一起学的过程,你就能感受到教白话文所没有的乐趣。我个人的体会是,教师自己由不会到会的经验最珍贵,对教学也最有帮助。
江苏的陈学壮、周晓霞两位老师,这几年一直在跟我做小古文研究。陈老师最深切的感受是,小古文教学让他开始关注朗读、研究朗读。他不仅认真揣摩文言的朗读和吟诵,而且把抑扬顿挫、高亢低回的文言诵读方式迁移进了白话文朗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周老师在小古文的教学中,对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和方式有了很多新的认识,这些经验,对于搞好常规的语文教学也很有帮助。现在,已经有不少学校和老师参与到“小古文”课程实验中来。江苏无锡育红小学已经先行一步,成为我们的实验基地,而且已经初见成效。我们将陆续刊发他们的教学案例。如果说经典诗文是高浓度的母语营养液,那么“小古文”就是让小学生在最适合的时间获得最适合的营养。如果说语文教学的高下之分贵在创意,那么“小古文”课程将给语文老师最大的创意空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关于“小古文”答《中国教师报》记者问
“小古文”课程是全国科学规划办“十一五”规划课题“新经典诵读实验”的子课题。
“小古文”特指那些篇幅短小、浅近易懂、富有情趣,适合儿童阅读的文言文。“小古文”课程,我们的定义是——选择最好读、最有趣的“小古文”,用最好玩,最轻松的方式来学习,让小学生获得纯正的文言启蒙,让学生语言的根与母语的源头对接。
“小古文”课程的诞生,丰富了现有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填补了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空白,受到实验学校的广泛好评和热烈欢迎。
“让没有教过文言的老师也能教文言,让没有读过文言的学生也能读文言。”这是“小古文”课程的口号,我们期待着这句口号能够早日变成美好的现实。
“小古文”,打开母语教育的新天地
——“小古文”课题组组长朱文君答《中国教师报》记者褚清源问
白话时代的儿童也应读文言
问:据我所知,小学教材中文言文的比例很小,有的版本甚至一篇都没有。你们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搞小古文教学研究?
答:教材的确存在这个问题,编者为什么如此安排,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认为,中国的小学生,必须要读一点文言文。理由有四条:
第一,文言,让白话的表达更精妙。我们现在的白话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它和文言一脉相承。上古时候,文言本是白话。古人说话就是这样“之乎者也”文绉绉的。后来,虽然白话和文言分离,但白话中一些精妙的表达往往来自文言。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当用白话表达冗长罗嗦的时候,一句文言,可能就一言以蔽之。《培根论读书》被翻译到中国,王佐良先生一句:“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凝练精准,充满诗意,远胜过这一句话的各种白话文译法。
再比如我们现在的成语,大部分出自文言。它好像文言大海退潮之后,留在语言沙滩上的贝壳,那么美好,那么诱人。使用成语,能让我们的表达简洁而文雅。再比如,一个人如果能够在日常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中,恰当地引用一些文言典故,他的语言就会变得文采斐然,典雅而富魅力。台湾的连战和宋楚瑜回大陆访问时,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讲总能引经据典,语言优雅,倾倒了无数听众,其魅力就来自于文言的功底。而我们现在大部分人说话写文章语言直白,缺少韵味,究其根源就是缺失了文言教育的根基。
第二,文言能让白话的表达更有节奏和音韵。作为杂志编辑,我每日阅读大量的稿件。但凡好读的稿子语言都节奏明快,富有音韵之美。口语表达更是如此。要想让我们的白话表达能够保持这种独特节奏和韵律之美,就必须到文言那里寻找滋养!你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三字一顿,节奏鲜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不仅四字一顿,节奏鲜明,而且一韵到底,极富音韵之美。没有那一种语言能像文言这样,充满音韵美感。
近两年,民国老课本、民国学生作文受到社会热捧,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民国的白话,其节奏和音韵保留着文言的味道,所以优雅犹存,质朴犹在。所以,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把文言譬喻为“好的白话”的母亲。认为它能使白话文“富赡奥美,而袪其俗病”,确实如此。台湾的文化传承和语言风貌比大陆好,就是因为台湾非常重视文言阅读,而大陆正相反,而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割裂了和文言的联系。现在的小学,竟然把文言教育摒弃在教材之外,可见是多么不应该。
第三,文言,是我们不能拒领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多更完整和更原生态地保留在文言之中,要想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因,从小学开始就学一点文言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我们这几年做经典诵读课题,接触了不少自小受过古诗文熏陶的老师,他们的精神气质,他们对语言的感觉,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语感犹如乐感,有没有童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将来能抵达的人生高度和专业成就。所以我说,没有文言,汉语的世界就像天空没有星光,就像花朵没有芳香。没有文言,汉语的大地就没有了母亲河。没有文言,我们的孩子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第四,退一步说,假如小学不读文言,中学也不读文言,那也就罢了。但实际情况是,小学几乎不接触文言,到了中学,文言文一下子占到了教材的20%,而且很快就要面对考试,在几乎没有铺垫的情况下,学生骤然接触这么多的文言,难度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学老师只能用教外语的方法翻译词句、讲解语法……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至此视文言为畏途,视传统文化为异类。所以,为了初中和高中的文言学习能够有个台阶,有个预备,小学也应该学一点浅易的文言,积累一定的语汇,培养文言的语感。
今天的孩子学文言也不难
问:虽然小学生应该读文言,但文言浩如烟海,又没有现成的教材,我们该让学生读什么样的文言?
答:你说得很对,文言典籍的确数量宏富,浩如烟海,而且难易差别极大,有极其典雅奥僻的,也有非常浅近通俗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从文言的海洋里,寻找那些适合小学生诵读的浅易有趣、琅琅上口、短小精萃的小古文,开发成课程,让学生在语言发展的黄金期,接受文言启蒙。
我们“新经典诵读实验”课题组从2005年就启动了“小古文”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这项研究,之所以命名为“小古文”课程,就是为了突出其选材的短小、内容的易学易教,近几年来,我们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情:
第一,精心编选了一套特别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小古文”教材。这套教材,荟萃了100篇短小精粹的小古文,其特点一是琅琅上口、适于诵读,二是内容活泼有趣,适合儿童特点。
第二,我们反复探索实验,摸索出了一套高效实用的“小古文”教学方法。
从2006年开始,我受课题组委托,定期到学校里去教小古文课,尝试把文言引入常规的语文课堂。五年下来,我教了数百篇小古文,教学年级从最初的高年段,逐步延伸到低中年段。实践证明,“文言文难读”是我们成人的主观臆断。我可以负责任地这样说:只要有合适的教材,恰当的教法,小学生读文言一点也不难,而且会比中学生读得更有兴趣,更投入。
问:为什么小学生会读得更有兴趣,更投入?
答:文言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单音成义,单字成词。所以对儿童来说,只要认识字,就能推测出词句大致的意思。他们不管你这是文言还是白话,也不管你这句子是顺着说还是倒着说。“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你完全不用把“试之以足”还原成“以足试之”,把“无自信”还原成“无信自”,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意思的理解。
为什么?是因为儿童对于文言意义的认知是整体性的,不像成人,一面对新事物,立即进入事物的各个部件,了解零件再加以组合。儿童则是把新知作为整体,迅速地纳入他的认知体系而掌握其整体特征。因此,儿童阅读文言文,即使个别字词不认识,也不妨碍他们“读过去”,获得对文章整体的感知。
这种整体认知的特性,有利于儿童理解文言语汇。教学中,遇到需要理解的字词,我常用的方法是“猜读”,就是让孩子们联系前后文,猜一猜是什么意思。令人惊奇的是,孩子们常常是一猜一个准。我个人以为,是无拘无束的想象力,或者说是一种模糊联想的能力,帮助他们灵活而准确地“猜”出了大部分词语的意思,而这种能力就源于他们对语言整体的观照和感受。
第三,前面说了,文言文相比现代文,更讲究音律的起伏有致,因此文言文大多读起来琅琅上口。儿童对音韵的感受优于成人,所以当他们读文言时,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意义,而是音韵,他们会像喜欢唱歌、读诗一样喜欢读文言。这就是为什么小学生拿到文言文,更愿意读一读,而不是解一解的原因。
老师都能轻轻松松教文言
问:“小古文”进入课堂之后,究竟应该怎么教?
答:“小古文”教学一要情趣,二要简单。
怎么做到这两点呢?选文当然是第一位的。那些有故事情节、语句特别有韵味的,儿童最愿意读。例如《龟兔赛跑》《狐假虎威》《曹冲称象》,《世说新语》里的《道边李苦》《杨氏之子》等等。现行教材中有白话文的,《晏子使楚》《惊弓之鸟》《盘古开天》《螳螂捕蝉》等,儿童在白话阅读的基础上走进文言,阅读效果也很好。
至于教学策略,不同的小古文、不同的学生应有区别,要因文因生而定。但不管怎么教,都离不开读。当然,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让儿童喜闻乐见。教《两小儿辩日》,可以模拟对话,来个“辩读”;教《杨氏之子》可以想象情境,来个“演读”。《狐与葡萄》节奏鲜明,就和学生一起打着节拍读(见后面实录)。《为学》中讲了贫富两个和尚的故事,我就引导学生读出讲故事的感觉来。不久前,我教一篇文言笑话《一人性缓》,利用小学生对故事结局的好奇,采取“猜读”的方法,不仅猜词语的意思,还猜文言句子的表达;不仅猜故事的结局,还猜人物的心理,轻轻松松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对那些韵味悠长的文言散文,不妨把传统吟诵引入课堂,带着学生曼声吟哦,感受文言特有的音韵之美。此外,“文白对读”也是一种很适合小学生的方法,教学中先读白话,再读文言,利用学生对内容的了解,快速把握文言的大意,可以避免逐字逐句的繁琐讲解。
总之一句话,腾出时间、想尽办法让学生读起来,直至熟读能诵。于永正先生谈到古诗文教学,有句话说得好:“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因为小学生的兴趣在读上,不在解上。既然如此,那就充分挖掘读的情趣,让儿童乐在其中吧。
问:我看到,在你的课例中都安排有“写文言”的环节,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写”也是为了读。小学生善于模仿,模仿读,模仿写。在教学《狐与葡萄》之后,我让学生将《伊索寓言》中的另一篇狐狸故事也照样子改写成文言。要求不高,改一句、改一篇都可以。视时间而定。这是两位学生改写的:
蝉于树端鸣,狐欲食之,遂设饵,其与蝉对立,赞之曰:“闻先生善歌,可否下树为吾歌之?”蝉觉有诈,摘叶扔之,狐误作蝉,猛扑之。蝉曰:“汝乃大错特错也,自见汝粪中掺蝉翼,遂存戒心也。”
噫,智者,善从他人难中悟其道也。
昔有一蝉,身居大树,鸣之久也。
狐欲食之,即设饵诱之。狐立蝉前,曰:“闻先生有动听之喉,可否下树令吾羡之?”蝉觉有诈,即掷一叶下,狐误以之为蝉,猛扑之。蝉曰:“汝诱我下,错也。自见汝之粪中掺蝉翅,即戒之矣。”
智者,皆能汲训于他人之难也。
问:没想到小学生能写得这么好!看来我们真是低估了孩子的能力。还想问一下,是每个孩子经过训练都能写得像模像样,还是只是一部分优秀生?
答:事实上,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几乎每个孩子都能给我们带来惊喜。仿写文言,就像模仿唱歌、模仿绘画一样,其模仿的难易度取决于被模仿物是否特点鲜明。特点越鲜明,学生越容易模仿。而且,他们没有受到任何关于文言的条条框框约束,全凭着对语言的直觉来写,以游戏的心态来写,文字反而显得浑然天成,没有雕琢之气。
激发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获得成功。“写文言”的成功,对“读文言”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因此,我的课堂上经常安排各种类型、不拘形式的写,如补写文言、续写文言、读文言写白话、读白话写文言等等,实践证明,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游戏”。
问:现在的绝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没有扎实的文言功底,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能胜任“小古文”教学工作吗?
答:老师们大可不必担忧自己文言功底不深,不能胜任教学。我们的“小古文”课程实验有一句口号:“让没有教过文言的老师也能教文言,让没有读过文言的学生也能读文言。”只要把教小古文的过程看成是和学生一起学的过程,你就能感受到教白话文所没有的乐趣。我个人的体会是,教师自己由不会到会的经验最珍贵,对教学也最有帮助。
江苏的陈学壮、周晓霞两位老师,这几年一直在跟我做小古文研究。陈老师最深切的感受是,小古文教学让他开始关注朗读、研究朗读。他不仅认真揣摩文言的朗读和吟诵,而且把抑扬顿挫、高亢低回的文言诵读方式迁移进了白话文朗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周老师在小古文的教学中,对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和方式有了很多新的认识,这些经验,对于搞好常规的语文教学也很有帮助。现在,已经有不少学校和老师参与到“小古文”课程实验中来。江苏无锡育红小学已经先行一步,成为我们的实验基地,而且已经初见成效。我们将陆续刊发他们的教学案例。如果说经典诗文是高浓度的母语营养液,那么“小古文”就是让小学生在最适合的时间获得最适合的营养。如果说语文教学的高下之分贵在创意,那么“小古文”课程将给语文老师最大的创意空间。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关于“小古文”答《中国教师报》记者问―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当前位置: -
- 关于“小古文”答《中国教师报》记者问
关于“小古文”答《中国教师报》记者问
“小古文”课程是全国科学规划办“十一五”规划课题“新经典诵读实验”的子课题。
“小古文”特指那些篇幅短小、浅近易懂、富有情趣,适合儿童阅读的文言文。“小古文”课程,我们的定义是――选择最好读、最有趣的“小古文”,用最好玩,最轻松的方式来学习,让小学生获得纯正的文言启蒙,让学生语言的根与母语的源头对接。
“小古文”课程的诞生,丰富了现有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填补了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空白,受到实验学校的广泛好评和热烈欢迎。
“让没有教过文言的老师也能教文言,让没有读过文言的学生也能读文言。”这是“小古文”课程的口号,我们期待着这句口号能够早日变成美好的现实。
“小古文”,打开母语教育的新天地
――“小古文”课题组组长朱文君答《中国教师报》记者褚清源问
白话时代的儿童也应读文言
问:据我所知,小学教材中文言文的比例很小,有的版本甚至一篇都没有。你们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搞小古文教学研究?
答:教材的确存在这个问题,编者为什么如此安排,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认为,中国的小学生,必须要读一点文言文。理由有四条:
第一,文言,让白话的表达更精妙。我们现在的白话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它和文言一脉相承。上古时候,文言本是白话。古人说话就是这样“之乎者也”文绉绉的。后来,虽然白话和文言分离,但白话中一些精妙的表达往往来自文言。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当用白话表达冗长罗嗦的时候,一句文言,可能就一言以蔽之。《培根论读书》被翻译到中国,王佐良先生一句:“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凝练精准,充满诗意,远胜过这一句话的各种白话文译法。
再比如我们现在的成语,大部分出自文言。它好像文言大海退潮之后,留在语言沙滩上的贝壳,那么美好,那么诱人。使用成语,能让我们的表达简洁而文雅。再比如,一个人如果能够在日常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中,恰当地引用一些文言典故,他的语言就会变得文采斐然,典雅而富魅力。台湾的连战和宋楚瑜回大陆访问时,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讲总能引经据典,语言优雅,倾倒了无数听众,其魅力就来自于文言的功底。而我们现在大部分人说话写文章语言直白,缺少韵味,究其根源就是缺失了文言教育的根基。
第二,文言能让白话的表达更有节奏和音韵。作为杂志编辑,我每日阅读大量的稿件。但凡好读的稿子语言都节奏明快,富有音韵之美。口语表达更是如此。要想让我们的白话表达能够保持这种独特节奏和韵律之美,就必须到文言那里寻找滋养!你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三字一顿,节奏鲜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不仅四字一顿,节奏鲜明,而且一韵到底,极富音韵之美。没有那一种语言能像文言这样,充满音韵美感。
近两年,民国老课本、民国学生作文受到社会热捧,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民国的白话,其节奏和音韵保留着文言的味道,所以优雅犹存,质朴犹在。所以,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把文言譬喻为“好的白话”的母亲。认为它能使白话文“富赡奥美,而其俗病”,确实如此。台湾的文化传承和语言风貌比大陆好,就是因为台湾非常重视文言阅读,而大陆正相反,而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割裂了和文言的联系。现在的小学,竟然把文言教育摒弃在教材之外,可见是多么不应该。
第三,文言,是我们不能拒领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多更完整和更原生态地保留在文言之中,要想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因,从小学开始就学一点文言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我们这几年做经典诵读课题,接触了不少自小受过古诗文熏陶的老师,他们的精神气质,他们对语言的感觉,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语感犹如乐感,有没有童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将来能抵达的人生高度和专业成就。所以我说,没有文言,汉语的世界就像天空没有星光,就像花朵没有芳香。没有文言,汉语的大地就没有了母亲河。没有文言,我们的孩子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第四,退一步说,假如小学不读文言,中学也不读文言,那也就罢了。但实际情况是,小学几乎不接触文言,到了中学,文言文一下子占到了教材的20%,而且很快就要面对考试,在几乎没有铺垫的情况下,学生骤然接触这么多的文言,难度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学老师只能用教外语的方法翻译词句、讲解语法……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至此视文言为畏途,视传统文化为异类。所以,为了初中和高中的文言学习能够有个台阶,有个预备,小学也应该学一点浅易的文言,积累一定的语汇,培养文言的语感。
今天的孩子学文言也不难
问:虽然小学生应该读文言,但文言浩如烟海,又没有现成的教材,我们该让学生读什么样的文言?
答:你说得很对,文言典籍的确数量宏富,浩如烟海,而且难易差别极大,有极其典雅奥僻的,也有非常浅近通俗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从文言的海洋里,寻找那些适合小学生诵读的浅易有趣、琅琅上口、短小精萃的小古文,开发成课程,让学生在语言发展的黄金期,接受文言启蒙。
我们“新经典诵读实验”课题组从2005年就启动了“小古文”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这项研究,之所以命名为“小古文”课程,就是为了突出其选材的短小、内容的易学易教,近几年来,我们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情:
第一,精心编选了一套特别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小古文”教材。这套教材,荟萃了100篇短小精粹的小古文,其特点一是琅琅上口、适于诵读,二是内容活泼有趣,适合儿童特点。
第二,我们反复探索实验,摸索出了一套高效实用的“小古文”教学方法。
从2006年开始,我受课题组委托,定期到学校里去教小古文课,尝试把文言引入常规的语文课堂。五年下来,我教了数百篇小古文,教学年级从最初的高年段,逐步延伸到低中年段。实践证明,“文言文难读”是我们成人的主观臆断。我可以负责任地这样说:只要有合适的教材,恰当的教法,小学生读文言一点也不难,而且会比中学生读得更有兴趣,更投入。
问:为什么小学生会读得更有兴趣,更投入?
答:文言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单音成义,单字成词。所以对儿童来说,只要认识字,就能推测出词句大致的意思。他们不管你这是文言还是白话,也不管你这句子是顺着说还是倒着说。“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你完全不用把“试之以足”还原成“以足试之”,把“无自信”还原成“无信自”,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意思的理解。
为什么?是因为儿童对于文言意义的认知是整体性的,不像成人,一面对新事物,立即进入事物的各个部件,了解零件再加以组合。儿童则是把新知作为整体,迅速地纳入他的认知体系而掌握其整体特征。因此,儿童阅读文言文,即使个别字词不认识,也不妨碍他们“读过去”,获得对文章整体的感知。
这种整体认知的特性,有利于儿童理解文言语汇。教学中,遇到需要理解的字词,我常用的方法是“猜读”,就是让孩子们联系前后文,猜一猜是什么意思。令人惊奇的是,孩子们常常是一猜一个准。我个人以为,是无拘无束的想象力,或者说是一种模糊联想的能力,帮助他们灵活而准确地“猜”出了大部分词语的意思,而这种能力就源于他们对语言整体的观照和感受。
第三,前面说了,文言文相比现代文,更讲究音律的起伏有致,因此文言文大多读起来琅琅上口。儿童对音韵的感受优于成人,所以当他们读文言时,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意义,而是音韵,他们会像喜欢唱歌、读诗一样喜欢读文言。这就是为什么小学生拿到文言文,更愿意读一读,而不是解一解的原因。
老师都能轻轻松松教文言
问:“小古文”进入课堂之后,究竟应该怎么教?
答:“小古文”教学一要情趣,二要简单。
怎么做到这两点呢?选文当然是第一位的。那些有故事情节、语句特别有韵味的,儿童最愿意读。例如《龟兔赛跑》《狐假虎威》《曹冲称象》,《世说新语》里的《道边李苦》《杨氏之子》等等。现行教材中有白话文的,《晏子使楚》《惊弓之鸟》《盘古开天》《螳螂捕蝉》等,儿童在白话阅读的基础上走进文言,阅读效果也很好。
至于教学策略,不同的小古文、不同的学生应有区别,要因文因生而定。但不管怎么教,都离不开读。当然,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让儿童喜闻乐见。教《两小儿辩日》,可以模拟对话,来个“辩读”;教《杨氏之子》可以想象情境,来个“演读”。《狐与葡萄》节奏鲜明,就和学生一起打着节拍读(见后面实录)。《为学》中讲了贫富两个和尚的故事,我就引导学生读出讲故事的感觉来。不久前,我教一篇文言笑话《一人性缓》,利用小学生对故事结局的好奇,采取“猜读”的方法,不仅猜词语的意思,还猜文言句子的表达;不仅猜故事的结局,还猜人物的心理,轻轻松松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对那些韵味悠长的文言散文,不妨把传统吟诵引入课堂,带着学生曼声吟哦,感受文言特有的音韵之美。此外,“文白对读”也是一种很适合小学生的方法,教学中先读白话,再读文言,利用学生对内容的了解,快速把握文言的大意,可以避免逐字逐句的繁琐讲解。
总之一句话,腾出时间、想尽办法让学生读起来,直至熟读能诵。于永正先生谈到古诗文教学,有句话说得好:“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因为小学生的兴趣在读上,不在解上。既然如此,那就充分挖掘读的情趣,让儿童乐在其中吧。
问:我看到,在你的课例中都安排有“写文言”的环节,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写”也是为了读。小学生善于模仿,模仿读,模仿写。在教学《狐与葡萄》之后,我让学生将《伊索寓言》中的另一篇狐狸故事也照样子改写成文言。要求不高,改一句、改一篇都可以。视时间而定。这是两位学生改写的:
蝉于树端鸣,狐欲食之,遂设饵,其与蝉对立,赞之曰:“闻先生善歌,可否下树为吾歌之?”蝉觉有诈,摘叶扔之,狐误作蝉,猛扑之。蝉曰:“汝乃大错特错也,自见汝粪中掺蝉翼,遂存戒心也。”
噫,智者,善从他人难中悟其道也。
昔有一蝉,身居大树,鸣之久也。
狐欲食之,即设饵诱之。狐立蝉前,曰:“闻先生有动听之喉,可否下树令吾羡之?”蝉觉有诈,即掷一叶下,狐误以之为蝉,猛扑之。蝉曰:“汝诱我下,错也。自见汝之粪中掺蝉翅,即戒之矣。”
智者,皆能汲训于他人之难也。
问:没想到小学生能写得这么好!看来我们真是低估了孩子的能力。还想问一下,是每个孩子经过训练都能写得像模像样,还是只是一部分优秀生?
答:事实上,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几乎每个孩子都能给我们带来惊喜。仿写文言,就像模仿唱歌、模仿绘画一样,其模仿的难易度取决于被模仿物是否特点鲜明。特点越鲜明,学生越容易模仿。而且,他们没有受到任何关于文言的条条框框约束,全凭着对语言的直觉来写,以游戏的心态来写,文字反而显得浑然天成,没有雕琢之气。
激发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获得成功。“写文言”的成功,对“读文言”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因此,我的课堂上经常安排各种类型、不拘形式的写,如补写文言、续写文言、读文言写白话、读白话写文言等等,实践证明,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游戏”。
问:现在的绝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没有扎实的文言功底,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能胜任“小古文”教学工作吗?
答:老师们大可不必担忧自己文言功底不深,不能胜任教学。我们的“小古文”课程实验有一句口号:“让没有教过文言的老师也能教文言,让没有读过文言的学生也能读文言。”只要把教小古文的过程看成是和学生一起学的过程,你就能感受到教白话文所没有的乐趣。我个人的体会是,教师自己由不会到会的经验最珍贵,对教学也最有帮助。
江苏的陈学壮、周晓霞两位老师,这几年一直在跟我做小古文研究。陈老师最深切的感受是,小古文教学让他开始关注朗读、研究朗读。他不仅认真揣摩文言的朗读和吟诵,而且把抑扬顿挫、高亢低回的文言诵读方式迁移进了白话文朗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周老师在小古文的教学中,对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和方式有了很多新的认识,这些经验,对于搞好常规的语文教学也很有帮助。现在,已经有不少学校和老师参与到“小古文”课程实验中来。江苏无锡育红小学已经先行一步,成为我们的实验基地,而且已经初见成效。我们将陆续刊发他们的教学案例。如果说经典诗文是高浓度的母语营养液,那么“小古文”就是让小学生在最适合的时间获得最适合的营养。如果说语文教学的高下之分贵在创意,那么“小古文”课程将给语文老师最大的创意空间。
CopyRight © 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px IE6.0以上版本
地址:淮安市淮海北路115号 电话:2 制作维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苏ICP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薄翅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