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字和过秦论通假字字有什么区别

通假字与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区别--《中学语文》1987年07期
通假字与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区别
【摘要】:正 通假字是指在古书中同一时期并存的意义不同的两个字,只因声音相同或相近而人们习惯上用甲字代替乙字的现象,又叫古音通假。如“早”本义是早晨;“蚤”本义是跳蚤。两字意义不同,毫无关系。但是《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句中,却借“蚤”为“早”。象这样的字,沿用下来,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就叫通假字。“蚤”通“早”。“蚤”是“早”的通假字,“早”是“蚤”的假借义。“蚤”是借字,“早”是本字。
【关键词】:
【正文快照】:
通假宁是指在古书,}“同一时期并存的意义不同的两个字,只因声牙相同或相近而人们习惯上用甲字代替乙宁的现象,又叫古音通假。如“早”本义是早晨;“蚤”本义是跳蚤。两字意义不同,毫无关系。但是《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句中,却借“蚤”为 “早”。象这样的字,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霞;王其英;;[J];语文天地;2011年13期
韩惜花;;[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罗璇;;[J];惠州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林玉芬;;[J];成功(教育);2008年03期
余淑荣;;[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刘兴均;;[J];钦州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李品秀;李绍壮;;[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郑剑平;[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2期
辛丽文;冀伟;;[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07期
罗卫东;;[J];语文知识;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付笑萍;;[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七届医古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李沁蹊;孙建民;;[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汪耀楠;;[A];中国辞书论集1997[C];1997年
李万春;王跃明;;[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刘菲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李万春;王跃民;;[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沈春兰;;[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王全;;[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七届医古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黄作阵;;[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七届医古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金香兰;;[A];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学术论文汇编[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北京中医药大学
黄作阵;[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天津中医药大学
罗根海;[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仁乐水;[N];中华读书报;2007年
正年;[N];美术报;2003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人文系
黄作阵;[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侯乃峰;[N];中华读书报;2010年
刘永耕;[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祝爱华;[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沈叶露;[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萧调明;[N];健康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沈芸;[D];复旦大学;2010年
申红义;[D];四川大学;2006年
朱力偉;[D];吉林大学;2013年
李怀芝;[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程燕;[D];安徽大学;2005年
国一姝;[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冯靓芸;[D];复旦大学;2005年
肖瑜;[D];复旦大学;2006年
甘勇;[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周斌;[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铭;[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潘志刚;[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吴云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王楠;[D];河南大学;2011年
康晓玲;[D];山西大学;2005年
杨嵬茼;[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李瑶;[D];吉林大学;2011年
范红丽;[D];西南大学;2012年
郭爱玲;[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邓芸;[D];广州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查看: 3248|回复: 6
华和花 是通假字 还是古今字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浮花流影 于
16:19 编辑
会意。从芔,从芌。“华”的本字,上面是“垂”字,象花叶下垂形。本义:花
通“花”,花朵
华,荣也。――《说文》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尔雅·释草》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周南·桃夭》
焜黄华叶衰。――《乐府诗集·长歌行》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桃李始华。――《淮南子·时则训》
系出华氏,古无花字,通作华。后专用花为花草之花,故华姓亦有改为花姓者。――《百家姓》注:花姓
『华』俗作『花』,其字起于北朝。――清段玉载《说文解字.华注》
=====
刻了一方印 为浮花流影 花字应刻此华字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12:49 编辑
樓主您好:
& && & 拙見以爲:由於經典無“花”字!《九經字樣》“華”字詳圖版!“華”與“花”非通假字,稍有古今字之意,說“花”是後出字最恰當!!!
& && & 《康熙字典》言:『花,音譁。《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歐陽修·花品序》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稱牡丹則直曰花。 又地名。《廣州志》南海縣有花田。 又姓。唐有花驚定。《杜甫詩》成都猛將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書郞花尹。 又《韻補》音訶。《棗據詩》延首觀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榦,一歲再三花。 《說文》本作華。榮也。
& && && && &&&《唐韻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唯《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又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藝之英華。花字與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jacky5700 于
13:34 编辑
繁体字「華」 是古文字中的会意字。
像一朵花的图形
后人经过线条整齐之后变成华的隶书
之后又成为楷书
至于「花」字可视为繁体字「華」的简体字。
是一个形声字(从「化」声)
以「化」为声音取代「華」繁复的笔划
後来「花」在使用上逐渐取代原本繁复的繁体「華」字花的原意。
繁体字「華」目前的简体字写法为「华」,也是同样以「化」为声音取代「華」繁复的笔划所制订出的简体字。
=============================================
〔《广韵》呼瓜切,平麻,晓。〕
《易?大过》:“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
《诗?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于彼原隰。”
陶潜 《拟古诗》之七:“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广韵》户花切,平麻,匣。〕
《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
鲍令晖 《题书后寄行人》诗:“帐中流熠耀,庭前华紫兰。”
刘基 《〈悦茂堂诗〉序》:“于是乎春而萌,夏而叶,秋而华。”
侯方域 《郑氏东园记》:“先是园中有榴,十年不华,而是岁华。”
《礼记?郊特牲》:“天子树瓜华。” 郑玄 注:“华,果蓏也。”
《吕氏春秋?本味》:“菜之美者, 昆仑 之苹,寿木之华。” 高诱 注:“华,实也。
在线时间 小时
楼主好像引文有误。
《说文解字》中段玉裁的注应是:“华,俗作花,其字起于北朝。”
然后小可见了这么一条注释:
“华,本亦作花,同。”《尔雅·释畜》“黄白杂毛,馬丕(左馬右丕)”郭璞注“今之桃華馬”。
所以小可窃以为华花二字本为异体字,后分化而已。
在线时间 小时
樓主治印時將花字入印,即做華字。
在线时间 小时
从产生时代的先后来看,“华”与“花”为古今字的关系;从两者最初使用领域的差异来看,它们又是正字和俗字的关系。
在线时间 小时
谢谢各位解答 我觉得是古今字吧 可现在中学好多课本 都把这个归入了通假字
站长推荐 /2
請各位曾在古籍區發書的書友響應整理自己的帖子。版主將給予獎勵。
文談杯票選結束,請各位獲獎者跟帖領獎
Powered by第三方登录: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研究-语言学-论文联盟
您好,游客
背景颜色:
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研究
摘 要: 古今字是汉字在中所产生的古今异字现象,通假字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本质不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不能正确区分二者。本文建议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入古今字的概念,同时注意规范界定与表述用语。   关键词: 古今字 通假字 区分      古今字是阅读古书必须具备的知识。从文字学的角度讲,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都是汉字用字的问题,无论是传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献,用字的情况都很纷繁。这些现象都是古书注解的主要对象,也是训诂学、文字学研究的内容,当然也是《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时候不能够正确区分古今字与通假字。本文拟从古今字的概念、来源、字形特点与意义等方面入手,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古今字的概念   古今字是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古今异字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汉的发展有关系。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占80%以上,通常一个字就代表着一个词。随着的发展,语言有所发展,词义有所引申,字有所假借,原有的字担负着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记录功能,即一字兼表数义。后来,为了区别这些意义,也为了减轻原有汉字的表义负担,便以原有汉字的形体为基础,或增加偏旁、或改换偏旁,造出了新的字。这种现象就是我们所谓的古今字。   记录同一个词,古用彼字,今用此字;产生在前的叫古字;产生在后的叫今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谊”字下注云:“凡读经传者,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1]段玉裁指出,古字与今字是相对的,在时间上有先后的关系;但我们不能从字体的古与今上来理解古今字。   在古代文献的注疏中,训诂学家们常用“A,古B字”、“A、B,古今字”等形式来注释。这里的A、B所代表的是一个词在不同时期的书写形式,因为某些词已经有了新的书写形式,并且这个新的书写形式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已经为社会所认可,而旧的书写形式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在古籍中依旧存在。训诂家们认为有必要在注释古书的时候指出来。我们以《汉书注》为例来说明:   ①《汉书·高帝纪》:“沛公、项羽追北。”服虔曰:“师败曰北。”韦昭曰:“古背字也,背去而走也。”[2](P14-15)   ②《汉书·高帝纪》:“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郑氏曰:“县音悬。”师古曰:“此本古之悬字耳。后人转用为州县字,乃更加心以别之,非当借音。”[2](P59-60)   ③《汉书·武帝纪》:“氐羌徕服。”颜师古注曰:“徕,古往来之来也。”[2](P160-162)   ④《汉书·宣帝纪》:“冬十一月,匈奴呼遬累单于帅众来降。”颜师古注曰:“遬,古速字。”[2](P266)   ⑤《汉书·宣帝纪》:“朕之不敏,惧不能任。娄蒙嘉瑞,获兹祉福。”颜师古注曰:“娄,古屡字。”[2](P267)   以上五个例子中,“北”、“县”、“来”、“速”、“娄”是古字,后来产生了今字“背”、“悬”、“徕”、“遬”、“屡”。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指出了这种古今用字的不同,帮助我们疏通了文意,扫除了阅读障碍。   二、古今字的来源   古今字的产生是为了分担古字繁重的表意功能。王筠从造字角度说明了古今字的来源,以及古字与今字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分别文”这一概念。他在《说文释例》卷八《分别文、累增字》中说:“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是为分别文,其种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一则本字多义,既加偏旁,则只分其一义也。”[3]可见,古今字的产生是为了解决某些汉字一身兼数职的问题。人们或者为假借义造字,专门记录假借义;或者为引申义造字,记录引申义的某一项;或者再为本义造字,专门记录本义。①这些为假借义、引申义、本义所造的后起之字,都是从古字分化出来的。   从形体上看,古字与今字一般都有相承关系。从词义关系来讲,今字是分担了古字的一部分功能,即:或者分担本义,或者分担假借义、引申义。从语音关系看,古今字的读音应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但由于汉语古今语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天看起来有些古今字的读音变得不太相同了。例如“昏”,《说文》:“日冥也。”[4](P138)由于古人于昏时举行婚礼,“昏”就逐渐引申出“婚”的意思来。《诗经·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郑玄笺云:“亲迎之礼以昏时,女留他色,不肯时行,乃至大星煌煌然。”[5](P446)诗句的意思是,亲迎者以昏时为期,但出嫁的女子不肯依时而行,以至于夜已极深,明星灿灿之时还没有到婿家。这里的“昏”用的是本义。《诗经·小雅·我行其野》:“我行其野,蔽芾其樗。昏姻之故,言就尔居。”郑玄笺云:“樗之蔽芾始生,谓仲春之时,嫁娶之月。妇之父,婿之父,相谓昏姻。”[5](P678)这里的“昏”表示的是与婚姻嫁娶有关的意义。后来为了区别意义,另造“婚”字专门表示婚姻嫁娶的意义:《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6]这样就有了“昏”与“婚”这样的古字与今字的分别。   三、今字的造字方式   从造字的角度看,今字是古字孳乳分化的结果。上文已经论及,汉字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词义的引申、假借等原因,常常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为了明确表义,人们以已有的汉字为声符,在原来字形上加注不同的形符,或者改换原来汉字的形符造成新的字,或者略微改变其笔画,造成一个个今字。王力《古代汉语》中举出了一些古今字的例子,[7](P172)现依照几种造字的方式将其罗列于下(古字在前,今字在后):   (一)在古字上加注意符   弟悌、孰熟、竟境、队坠、涂塗、馮憑、賈價、属嘱、厭饜、县悬、共供、辟避、知智、田畋、戚慼、反返、卷捲、尸屍   (二)改换古字的意符   说悦、赴讣   (三)改变古字的笔画   大太、閒間、陳陣、错措   从书写特点看,绝大多数古字与今字之间存在着相承关系,即今字往往以古字为基础,另加意符或改换新的意符而成。②今字专门用来记录古字所表示的某一项意义,这样就解决了一词多义带来的阅读与理解上的歧义问题。   四、如何分辨古今字与通假字   从概念上,古今字与通假字不难区分。但是在具体分析时,却往往将二者混淆起来,通常容易将古今字误判为通假字,而通假字误判为古今字的情况相对较少。其原因是有二:一是二者都是语音相同或相近;二是我们常常将通假字与假借字一律称之为通假而不加以区别。   从今字的造字动机看,造今字是为了分担古字的某一项词义的记录。古今字突出了汉字的表意特点。今字或者分担引申义,或者分担假借义,或者分担本义的表意功能。这几种情况下造出的今字与古字之间,意义上、形体上都有关联,时间上有先后。我们举例来说明。   在《诗经》中常假借“锡”来表示“赏赐、赐予”这个意义,如“孝子不匮,永锡尔类”[5](P1049)中的“锡”,属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后来造出“赐”字来记录赏赐义。“锡”先有“赏赐、赐予”这一假借义,后来人们为此假借义造专门的字,造字的方式是改换“锡”字的意符,用“贝”作今字的意符,这样造字也符合今字的意义:从“贝”的字大都与财物有关。这样,“锡”与“赐”之间便构成了古今字的关系。再如,《左传》中常以“责”表示“索取”和“债务”。《说文》“责,求也”,[4](P130)是“责”的本义。后世“责”引申出了债务、要求、责任、责备等意义,[8]还被假借来表示積、蹟。[9]这样,“责”字除了记录本义,还记录其引申义,一字兼数个义项,为方便起见,人们专门造“债”字表示“债务”这个义项。
欢迎浏览更多 →
相关文章 & & &
本栏目最新更新文章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内容分类导航您的位置: &
古今字浅议
古今字是东汉大经学家郑玄提出的。在《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郑玄注:“觐礼曰:伯父实来,余人嘉之。余、予古今字。”古今字理论出现后,训诂家及文字家作为研究字义和字源的根据,然而人们对古今字和通假字、假借字则常常混淆,划界不清。因之,对古今字的产生原因及特点,及其和通假字、假借字的区别需要进一步辨析。
优质期刊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岳阳楼记通假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