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密西西比河上的玛德下游流量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

当前位置:
>>>43、读下列资料与黄河某河段与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图,回答:材料一:..
43、读下列资料与黄河某河段与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图,回答:材料一: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长1050千米,20世纪30年代由于长期缺乏治理,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灾害频发是美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为了对田纳西河流域内的自然资源进行全面的综合开发和管理,美国国会通过了成立,改变了落后的面貌。
材料二:黄河某河段与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图(1)从图中可知,田纳西河流域和黄河水能资源开发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2)20世纪30年代田纳西河流域农业发展中,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生态恶化,灾害频发,具体表现为:资源破坏:_______生态环境破坏:_______灾害频繁:_______(3)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是以__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综合开发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六方面。
题型:综合读图题难度:中档来源:天津期中题
(1 )梯级开发 (2 )土壤贫瘠;水土流失;&&洪涝灾害&&(3 )水资源;&&土地;防洪&&;发电&&;水产养殖&&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43、读下列资料与黄河某河段与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图,回答:材料一:..”主要考查你对&&河流的综合开发,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河流的综合开发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水土流失及其防治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田纳西河、长江为例): 1.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1)防洪 长江洪水灾害:主要是由于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再加上河道宣泄能力不足所致。造成洪灾的原因。首先是自然因素。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如流域内普降暴雨,南北支流同时来水,尤其是上游川江洪水也随之袭来,多股洪水遭遇叠加在一起,长江干流就势必会出现特大洪水。其次人为原因加剧了长江中下游的洪水灾害(过度砍伐,陡坡开荒等造林水土流失的加剧和围湖造田等) 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上游干流重庆奉节日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处于上游山区转人中下游平原的转换位置,控制着长江上游全部来水和来沙,并且对整个中下游洪水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三峡工程建成后,可以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如遇大于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配合分蓄洪工程及其他防汛措施,也可以避免荆江河段干堤溃决造成的毁灭性灾害。同时,由于上游洪水得到有效控制,可以大大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还可以大幅度减少分蓄洪水乱的巨大损失。因此,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特别巨大,这是其他防洪措施所难以替代的,防洪的需要,成为三峡工程的首位目标 (2)发电:长江三峡段位于我国地势从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水量大。建成后将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水电站。长江流域特别是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不中。修建三峡水电站对于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有重要意义 (3)航运:三峡工程的兴建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川江航运条件。水库建成后,险滩淹没,水流趋缓,航道加深加宽,从而使航道的通过能力提高,运输成本可降低1/3 (4)三峡工程对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调水(三峡水库提水流往丹江口水库,再引水到华北)以及库区水产养殖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2.百万移民及其安置 (1)移民安置任务的艰巨性(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贫因落后,特别是人多地少,产业劳动力容量低,使移民环境容量不足,这是移民安置遇到的最大困难 三峡地区教育、科技落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加上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乡土观念,给移民安置增加了一定难度和障碍 移民得不到妥善安置,可能会留下闹返迁的后遗症,成为影响地区社会安定的不稳定因素。 (2)移民安置条件 三峡地区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和潜在的环境容量(从宏观、库区移民结构、土地资源三方面分析) 三峡移民大多可以就地后靠、就近安置,这是三峡移民的一大特色 三峡工程建设周期长、使得安置移民的生产和生活工作有足够的时间从容进行 三峡移民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全国的支援。对三峡库区移民,国家首次实行了开发性移民的方针 (3)开发性移民 过去水库移民长期沿袭按被淹没的实物量,向移民一次性发放赔偿费的做法。由于没有帮助移民开发新的生产出路,等赔偿费用完,移民的生活往往仍没有着落,从而产生种种问题和矛盾。 开发性移民也就是通过发展经济来安置移民,即除去一次性补偿外,移民投资作为开发资金,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发展经济、广辟生产安置门路,拓展环境容量,对移民迁建后的生产生活安置作全面安排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和对策:(1)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 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中下游: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调节局地气候。此外,与火力发电相比,还可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等 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库区:水库蓄水将淹没土地、耕地;在移民开发和城市迁建过程中,处理不当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水库可能诱发地震,并使库区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加;库区和库尾的泥沙淤积加重;三峡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水库蓄水可能增加蚊虫孳生,对人群健康带来影响等 (2)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 一是不可逆转的影响,但仍可采取措施加以补救或挽回部分损失。淹没耕地、文物古迹、水生生物 二是影响较大,但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轻其不利影响。如水土流失问题、泥沙问题等 三是负面作用较小的影响。水库地震、陆生动植物的影响等 (3)三峡工程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和对策 总的来说,三峡景观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奇峰秀色还在,峭壁陡岩尚存。建成后还会出现新的景观。 通过迁移重建、原地保护、开发新的旅游区等加以保护。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生态建设:2.生态破坏: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1.地质时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灾变”。2.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3.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在扩大。 水土流失及其防治(以黄土高原为例):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脆弱的环境:快速增长的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很大。人口增加解决吃饭问题开垦陡坡、林地、草地等,造成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 2.水土流失的治理 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暴雨的冲刷 人为因素是形成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使原来的林草植物被破坏殆尽,地法恢复;开矿。露天煤矿的建设,大面积挖开原生地面,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降低,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河道滩地开矿使大量泥党小组直接进入河道,增加河流泥砂 3.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挖掘水资源潜力,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建成高产农田,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 扩大林、草地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改善天然草场和植被: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加强放牧管理,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保持水土 4.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可以看作为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从泥沙的生产到输水输沙,均在小流域内完成。可以利用小流域的经验,进行更大流域的治理。 重点: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秤体系。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三者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工程见效快,工程养林草,林草治根本,林草固工程;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业技术是关键 模式:见第二册选修课本P63页 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水土流失现状:
当前我国水土流失状况表现为三个特点:1、面积大,范围广。根据遥感调查,全国现有土壤侵蚀面积达到35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2%。水土流失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而且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从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9.1万km2,占全国的2.6%;中部地区51.15万km2,占全国的14.3%;西部地区296.65万km2,占全国的83.1%。2、强度大,侵蚀重。我国年均土壤侵蚀总量45.2亿吨,约占全球土壤侵蚀总量的1/5。主要流域年均土壤侵蚀量为每平方公里3400多吨,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甚至超过3万吨,相当于每年2.3cm厚的表层土壤流失。全国侵蚀量大于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吨的面积达112万km2。根据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以及流失强度综合判定,我国现有严重水土流失县646个。其中,长江流域265个、黄河225个、海河71个、松辽河44个,分别占41.0%、34.9%、11.0%和6.8%。从省级行政区来看,水土流失严重县最多的省份是四川省,97个;其次是山西省,84个;然后依次是陕西省63个,内蒙古自治区52个,甘肃省50个。3、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全国几个主要水土流失类型区的情况各有不同:①东北黑土区: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等省区,为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坡耕地上。这一地区地形多为漫岗长坡,在顺坡耕作的情况下,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经测定,东北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表土0.4~0.7cm,初垦时黑土层厚度一般在80cm左右,垦殖40年后减至50~60cm。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黑土层已完全消失,露出下层黄土,当地称为“破皮黄”。②北方土石山区:分布于北京、河北、山东、辽宁、山西、河南、安徽等省市。大部分地区土层浅薄,岩石裸露。土层厚度不足30cm的土地面积占本区土地总面积的76.3%。③黄土高原区:分布于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宁夏、河南及青海等省区。区内土层深厚疏松、沟壑纵横、植被稀少,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这一区域是我国土壤侵蚀量最高的区域,有11.5万km2的土地侵蚀量大于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吨。④北方农牧交错区:分布于长城沿线的内蒙古、河北、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由于过度开垦和超载放牧,植被覆盖度低,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交替发生。⑤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重庆、陕西、甘肃及西藏等省区市。地质构造复杂而活跃,山高坡陡,人地矛盾突出,坡耕地比重大。耕作层薄于30cm的耕地占18.8%。由于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强降雨作用,滑坡、泥石流多发。⑥西南岩溶区:分布于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土层瘠薄,降雨强度大,坡耕地普遍,耕作层薄于30cm的耕地占42%。有的地区土层甚至消失殆尽,石漠化面积达8.80万km2。⑦南方红壤区:分布于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岩层风化壳深厚,在强降雨作用下极易产生崩岗侵蚀。⑧西部草原区:分布于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由于干旱少雨,超载过牧,过度开垦,草场大面积退化,沙化严重。治理对策措施及建议: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总的思路应该是:努力不欠新账,加快清还老债。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各类生产建设活动造成新的人为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对历史上已经形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地区要加大治理力度,加快治理进程。(一)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坚决遏制新增人为水土流失
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各类生产建设活动将会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为此,应当加强预防保护工作。一是加强重点预防保护区水土资源保护。对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和山地灾害易发区,需要严格控制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有特殊情况必须建设的,应充分进行水土保持方案论证,切实采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二是依法强化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对扰动地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都应当实施水土保持方案管理。监督管理部门也要加强跟踪检查,做好验收把关,保证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同时,需要在法律中严格有关的管理制度,明确处罚措施,使水土保持违法案件能够得到查处,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三是加强水土流失防治的社会监督。采取政府组织、舆论导向、教育介入的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并充分发挥各级人大的作用,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同时不断强化群众监督,唤起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大力营造防治水土流失人人有责、自觉维护、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氛围。四是需要尽快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占用破坏,谁恢复补偿”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补偿制度。同时,对于水土流失区的水电、采矿等工业企业,要建立和完善水土流失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山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的水土流失治理。
(二)大力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突出抓好坡耕地和侵蚀沟综合整治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为非常成功、有效的一条技术路线,应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在当前我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情况下,生态建设应尽快改变偏重单项措施的做法,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特别是应把坡耕地和侵蚀沟综合整治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优先解决群众生计问题,实现综合效益,以弥补以往建设的不足。
实施坡耕地和侵蚀沟综合整治一举多得,一是可以从源头上控制水土流失,对下游起到缓洪减沙的作用;二是能够改善当地的基本生产条件,解决山丘区群众基本口粮等生计问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坡耕地改造为梯田后粮食单产一般可以翻一番,黄土高原坝地的单产一般为坡地的4倍;三是可以增强山丘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当地特色经济奠定基础;四是可以有效保护耕地资源,减轻对土地的蚕食,为守住国家18亿亩耕地的红线做出贡献,保障粮食安全。坡耕地和侵蚀沟整治是目前我国建设基本农田最具潜力的一个途径。
(三) 加大封禁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能力
发挥生态自然修复能力是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一项有效措施。在人口密度小、降雨条件适宜、水土流失比较轻微地区,可以采取封育保护、封山禁牧、轮封轮牧等措施,推广沼气池、以电代柴、以煤代柴、以气代柴等人工辅助措施,促进大范围生态恢复和改善。在人口密度相对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可以把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小范围高标准的人工治理,增加旱涝保收基本农田、人工草场,解决农牧民的吃饭、花钱问题,为大面积封育保护创造条件。
(四)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确定防治目标和关键措施
根据各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类指导,分别确定当地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目标和关键措施。黄土高原区,应以减少进入黄河的泥沙为重点,将多沙粗沙区治理作为重中之重。措施配置应以坡面梯田和沟道淤地坝为主,加强基本农田建设,荒山荒坡和退耕的陡坡地开展生态自然修复,或营造以适生灌木为主的水土保持林。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重点是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在溪河沿岸及山脚建设基本农田,在山腰建设茶叶、柑桔等经果林带,在山顶营造水源涵养林,形成综合防治体系。东北黑土区,应有效控制黑土流失或退化的趋势,使黑土层厚度不再变薄,生产力不再下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治理措施应以改变耕作方式、控制沟道侵蚀为重点。西南岩溶区,重点是抢救土地资源,维护群众基本的生存条件。应紧紧抓住基本农田建设这个关键,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提高环境承载力。西北草原区,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和有效利用水资源,控制地下水位的下降。对已经退化的草地实施轮封轮牧,有条件的建设人工草场,科学合理地确定单位面积的载畜量。对主要风沙源区实施重点治理。
(五) 加强领导,强化地方政府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责任
水土流失是一个综合的自然与社会经济问题,水土保持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在政府层面确立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落实防治责任,研究防治的重大问题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在政府统一协调下,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综合防治当地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既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的主要形式,也是土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程度的集中反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全局性的和深远的,甚至是不可逆的。
一是导致土地退化,耕地毁坏,使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又加剧了这一矛盾。我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平均每年约100万亩。北方土石山区、西南岩溶区和长江上游等地有相当比例的农田耕作层土壤已经流失殆尽,母质基岩裸露,彻底丧失了农业生产能力。根据这次科学考察,按现在的流失速度推算,50年后东北黑土区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将丧失殆尽;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增加一倍。
二是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对我国防洪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水土流失导致大量泥沙进入河流、湖泊和水库,削弱河道行洪和湖库调蓄能力。黄河水患的症结在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年下游河道又淤积泥沙92亿吨,致使河床普遍抬高2同时,由于水土流失使上游地区土层变薄,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增加了山洪发生的频率和洪峰流量,增加了一些地区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机会。泥石流是水土流失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陡峭的地形、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和高强度降雨是形成泥石流的三个必要条件,植被破坏、陡坡开荒、生产建设过程中的乱挖乱弃等不合理活动都会导致径流增加,加大泥石流发生的频率,扩大泥石流的规模,加重危害程度。
三是恶化生存环境,加剧贫困,成为制约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降低耕地生产力,不断恶化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制约经济发展,加剧贫困程度,不少山丘区出现“种地难、吃水难、增收难”。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往往也是最贫困地区,我国76%的贫困县和74%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多数革命老区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困难。赣南15个老区县中,有10个是水土流失严重县;陕北老区县25个,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同时,我国西南、西北许多少数民族区也多为水土流失严重区,贵州省铜仁地区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1个民族县,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7个民族县,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
四是削弱生态系统功能,加重旱灾损失和面源污染,对我国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水土流失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一方面,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干旱灾害;另一方面,水土流失作为面源污染的载体,在输送大量泥沙的过程中,也输送了大量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等面源污染物,加剧水源污染。全国现有重要饮用水源区中作为城市水源地的湖库,95%以上处于水土流失严重区。水土流失还导致草场退化,防风固沙能力减弱,加剧沙尘暴;导致河流湖泊萎缩,野生动物栖息地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
水土流失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根据这次科学考察和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水土流失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约相当于GDP总量3.5%。
发现相似题
与“43、读下列资料与黄河某河段与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图,回答:材料一:..”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8965723888789378104321163772182808图中甲河为长江,乙河为莱茵河,读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甲、乙两河特征比较表河流长度(千米)径流量(亿立方米)干支流通航里程(万千米)河口航道水深(米)河口地区通航能力(万吨)流域面积(万平方千米)甲~3.30.15-0.322.4材料二:近日,瑞士科学家与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一起,从三峡到上海的长江各水段采集了100多份水质样本。科研人员发现,长江污染严重。他们认为长江目前的受污染程度相当于30年前的莱茵河。材料三:目前长江干线货运量已超过欧洲的莱茵河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居世界第一。(1)甲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上游应重点搞好____建设;中游应整治江河湖泊,防治____;下游应综合治理____。(3分)(2)莱茵河流经的世界著名工业区A是指____。20世纪60年代起该工业区出现的主要问题:____、____。试分析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所应采取的措施。____。(5分)-乐乐题库
&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内容、综合治理措施知识点 & “图中甲河为长江,乙河为莱茵河,读图及相关...”习题详情
186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6.6%
图中甲河为长江,乙河为莱茵河,读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甲、乙两河特征比较表河流长度(千米)径流量(亿立方米)干支流通航里程(万千米)河口航道水深(米)河口地区通航能力(万吨)流域面积(万平方千米)甲630096005.75105180乙13207900.163~3.30.15-0.322.4材料二:近日,瑞士科学家与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一起,从三峡到上海的长江各水段采集了100多份水质样本。科研人员发现,长江污染严重。他们认为长江目前的受污染程度相当于30年前的莱茵河。材料三:目前长江干线货运量已超过欧洲的莱茵河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居世界第一。(1)甲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上游应重点搞好&&&&建设;中游应整治江河湖泊,防治&&&&;下游应综合治理&&&&。(3分)(2)莱茵河流经的世界著名工业区A是指&&&&。20世纪60年代起该工业区出现的主要问题:&&&&&、&&&&。试分析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所应采取的措施。&&&&。(5分)生态环境(水土保持)  &水患  &&环境污染(各1分,3分)&
本题难度:较难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山东省新泰市汶城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分析与解答
习题“图中甲河为长江,乙河为莱茵河,读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甲、乙两河特征比较表河流长度(千米)径流量(亿立方米)干支流通航里程(万千米)河口航道水深(米)河口地区通航能力(万吨)流域面积(万...”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图示甲河流表示我国长江,由于长江上游的植被破坏严重,故导致了水土流失加重,故长江上游的综合整治主要针对水土保持。长江中游地区由于长期的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了河流洪涝灾害多发,故防治洪涝灾害是国土整治的重点,下游地区由于工业发达,故水污染严重。(2)莱茵河的下游流经德国鲁尔工业区。鲁尔区工业衰退的原因主要从科技、产业结构、环境、世界能源问题等方面分析。治理措施主要针对原因,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科技、调整产业结构,整治环境污染等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我国长江流域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德国鲁尔区的形成发展、衰退和综合整治的相关内容分析,注意答题的完整性。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图中甲河为长江,乙河为莱茵河,读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甲、乙两河特征比较表河流长度(千米)径流量(亿立方米)干支流通航里程(万千米)河口航道水深(米)河口地区通航能力(万吨)流...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图中甲河为长江,乙河为莱茵河,读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甲、乙两河特征比较表河流长度(千米)径流量(亿立方米)干支流通航里程(万千米)河口航道水深(米)河口地区通航能力(万吨)流域面积(万...”主要考察你对“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内容、综合治理措施”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内容、综合治理措施
与“图中甲河为长江,乙河为莱茵河,读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甲、乙两河特征比较表河流长度(千米)径流量(亿立方米)干支流通航里程(万千米)河口航道水深(米)河口地区通航能力(万吨)流域面积(万...”相似的题目:
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上游干流河段,发源于云南省东部,其上游称南盘江。东出云南沿黔桂边境东流,后又穿越广西的西北部和中部。至广西象州县石龙镇与柳江汇合后才改称黔江。读红水河流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红水河被称为我国水能资源的“富矿”,与此相关的主要流域条件有&&&&①流域降水条件
②流域气温条件
③流域地形条件
④流域植被条件A. ①③
D. ③④2.红水河和黑龙江流域航运量不大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A.降水、气温
B.地形、气温
C.地形、降水
D. 资源、地形&&&&
日宜万铁路开始运营。宜万铁路穿过恩施大峡谷,被称为“世界最难修的铁路”,是我国沿长江铁路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宜万铁路工程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A.山区气温低,冻土发育B.经济落后,资金技术不足C.线路长,工程最大D.地表崎岖,地质条件复杂【小题2】下列关于宜万铁路建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使全国铁路网的布局更加合理B.降低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能力C.带动了三峡库区经济发展D.促进了东西交通联系【小题3】有关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省区均为我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B.重庆与武汉的城市地域结构主要受河流和地形影响C.人口分布特点为中部稠密,东西部稀疏D.恩施大峡谷是自然景观,为典型的流水堆积地貌&&&&
读下面材料,回答下面问题我国水能蕴藏量约6.8亿千瓦,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我国电力工业主要有水电和火电两种形式,其中火电是主体。田纳西河流域可开发的水力资源达457万千瓦,目前装机容量为414万千瓦,水力资源利用率约为90%。【小题1】我国河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小题2】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是&&&&【小题3】田纳西河两岸能够形成一条“工业走廊”,主要得益于&&&&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便利的航运条件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图中甲河为长江,乙河为莱茵河,读图及相关...”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图中甲河为长江,乙河为莱茵河,读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甲、乙两河特征比较表河流长度(千米)径流量(亿立方米)干支流通航里程(万千米)河口航道水深(米)河口地区通航能力(万吨)流域面积(万平方千米)甲~3.30.15-0.322.4材料二:近日,瑞士科学家与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一起,从三峡到上海的长江各水段采集了100多份水质样本。科研人员发现,长江污染严重。他们认为长江目前的受污染程度相当于30年前的莱茵河。材料三:目前长江干线货运量已超过欧洲的莱茵河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居世界第一。(1)甲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上游应重点搞好____建设;中游应整治江河湖泊,防治____;下游应综合治理____。(3分)(2)莱茵河流经的世界著名工业区A是指____。20世纪60年代起该工业区出现的主要问题:____、____。试分析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所应采取的措施。____。(5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图中甲河为长江,乙河为莱茵河,读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甲、乙两河特征比较表河流长度(千米)径流量(亿立方米)干支流通航里程(万千米)河口航道水深(米)河口地区通航能力(万吨)流域面积(万平方千米)甲~3.30.15-0.322.4材料二:近日,瑞士科学家与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一起,从三峡到上海的长江各水段采集了100多份水质样本。科研人员发现,长江污染严重。他们认为长江目前的受污染程度相当于30年前的莱茵河。材料三:目前长江干线货运量已超过欧洲的莱茵河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居世界第一。(1)甲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上游应重点搞好____建设;中游应整治江河湖泊,防治____;下游应综合治理____。(3分)(2)莱茵河流经的世界著名工业区A是指____。20世纪60年代起该工业区出现的主要问题:____、____。试分析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所应采取的措施。____。(5分)”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密西西比州立大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