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韵部中平声韵有30个,分别有什么含义

平水韵中平声的三十个韵部是什么意思?古代的词是如何限韵的?_百度知道
平水韵中平声的三十个韵部是什么意思?古代的词是如何限韵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常插梅花醉的‘里’跟‘醉’好像不是同声韵 ‘醉’是去声古词好像同声就可以,而‘里’好像是‘入声’古诗就只能用一韵了?(可是我看李清照的 年年雪里
古代有些字的读音和现在不同了,如果会粤语或潮汕话的话,读一下,里和醉就都是去声
其他类似问题
平水韵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平声韵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平声韵
在诗词中,句尾押韵有压韵和韵。 平声即、,仄声是、。压阴平、阳平韵的是平声韵,压上声、去声的是仄声韵。
韵,是汉语中读音为平声的单字归类。古今韵书都对汉字读音作了分类,凡划入平声的,都称为平声韵。“平声”是汉字声调的一种,与“”相对应。
古代将汉字分为(如平水韵):平、上、去、入。在这里,平,就是平声,与、、相对应。
现代汉语也将汉字分为四声,、、上声、去声。这与古代的划分不区别,主要是古今语音变化造成的。
平声韵的主要特点是发声比较平和。唐宋时期,为了科举需要,当时政府开始大规模韵书,以作为用字标准。平声韵是古韵类中最大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这是因为平声字多,为了便于排列,分成上下两卷,平声下卷,并不表示上下平声有读音上的区别。
在现在汉语中,阴平、阳平,都属于。上平声15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在“”上中,“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字,它们只表示韵母的。至于“东”、“冬”这两个韵(以及其它相近似的韵)在读音上有什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我们只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在写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起初是限于功令,在科举应试的时候不能不遵守它;后来成为风气,平常写律诗的时候也遵守它了。
在《》里,有这样一段故事:叫香菱写一首的律诗,指定用。香菱正在挖心搜胆,,的时候,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这一段故事可以说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的诗体。)用韵的严格。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宽韵如支韵、真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窄韵如江韵、佳韵、肴韵、覃韵、盐韵、咸韵等。窄韵的是比较少见的。有些韵,如微韵、删韵、侵韵,字数虽不多,但是比较合用,诗人们也很喜欢它们。
做诗所依据的韵书,一般指《》,平、上、去、入一共106韵。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
共有106个韵:30韵,29韵,30韵,17韵。一般只用平声韵现代汉语的读音系统,采用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制定的语言文字规范。旧体诗创作,一般采用中华诗词学会制定的“”,该系统将汉字分为十四个,每一部中都有、、、。同一韵部中的阴平、阳平,就是该部的,可以在一首诗中作为押的字。,古汉语的第一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第一二声。
平声韵,普通话中属于平声的韵母。
诗歌中一般指押平声韵的字。
如《》二、四句末字“流”“楼”,
《》一、二、四句的“期”“池”“时”,都是押平声韵的字。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请问那字平水韵是平声字吗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事事艰.那字是平声字吗?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请问那字平水韵是平声字吗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事事艰.那字是平声字吗?
请问那字平水韵是平声字吗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事事艰.那字是平声字吗?
“那”在平水韵中有四种读音:【下平5歌】〖姓〗【上声20哿】〖通哪〗【上声21马】〖那里〗【去声21个】〖助词〗陆游的“早岁那知事事艰”中的“那”意通“哪”,属上声20哿.平水韵用字平仄辨
平水韵用字平仄辨
&安徽淮南&
个韵部,已经把相当数量的汉字按其读音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且上去入三声都作仄声使用。大家也知道了很多字的古今读音是不同的,为什么还要辨别平仄呢?
个韵部的韵字对号入座就行了。写诗用韵就像和诗限韵一样,用的韵字只要不出所选的那个韵部就算成功了,当然还要注意入声字对诗里格律的影响。但实际远非如此,要复杂得多。笔者写诗使用平水韵已经很多年了,谁知越用困难越多,疑难的事层出不穷,很多问题解释不了,以致到了不敢下笔的程度。只好自己到处去查资料,边学习边提高边用韵,恐怕这也是业余诗词爱好者的一个通病。笔者这篇文章就是对于平水韵中某些用字的平仄如何加以辨别,和对某些字的使用方法与诗友们交流一下,权当笔者先扔出的一块小砖头吧。
【一】,有些普通话读单音,平水韵读平仄多音的字的平仄辨。
),醒xing字,现代读仄声。平水韵属下平九青,上声二十四迥。
文天祥《英德道中》
。乾坤正风雨,轩冕总泥途。自叹鸢肩薄,谁怜鹤影孤。少年狂不醒,夜夜梦伊吾”。诗中的醒字用在第七句的脚节,是仄声。用于睡觉睡醒了的醒,或者清醒的醒。
岑参《醉里送裴子赴镇西》
黄庭坚《次韵杜仲观二绝》
),望wang字,现代读仄声,平水韵属下平七阳,去声二十三漾。
牟融《寄范使君》
徐凝《七夕》
李德裕《忆平泉杂咏.忆野花》
。晓忆东溪雪,晴思冠岭霞。谷深兰色秀,村迥柳阴斜。怅望龙门晚,谁知小隐家”。望字用在第七句,格律为仄仄平平仄,所以应当还是仄声。
孟浩然《途中遇晴》
思字读仄声,而思字用于相思、思亲、思念等为动词的时候,应该读平声。
),叟sou字,现代读仄声,平水韵属下平十一尤,上声二十五有。
温庭筠《渭上题三首》
。所嗟白首磻溪叟,一下渔舟更不归”。叟字在这里是第三句的脚节,应当是仄声。
白居易《答崔十八》
。我有商山君未见,清泉白石在胸中”。叟字在第一句,格律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应当是仄声。
于武陵《斜谷道》
【二】,很多平水韵中没有的字的平仄辨。
白居易《病中赠南邻觅酒》
曹树龙《含鄱口》
。拟似巨鲸张海口,西江不吸吸鄱湖”。“劈”字是对着的意思,普通话应是第一声。格律说明在这句诗里是仄声,虽然平水韵中没有这个字,但是《中华韵典》标明古代劈字读入声。
和凝《柳枝》
。不是昔年攀桂树,岂能月里索嫦娥”。“嫦”
”,“ia”,“ua”的汉字,有很多就不在平水韵中,其中包括茶、拉,爸、妈、槎、褂等等在内的,共有136个常用字。如果把新韵中所有不在平水韵中的常用字都统计出来,数量恐怕令人吃惊。实际上我们日常写诗时,经常会使用平水韵以外的汉字,但都是按照普通话的读音来决定其平仄的,显然也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古今读音毕竟是有去别的,有的平仄不同,有的原本是入声字而没有纳入入声韵部的等。从理论上讲,凡是平水韵表中没有的字,都必须在古诗中找到证明,看看古人是如何辨明平仄而使用这些字的。确定了这些字的平仄,我们当然可以很方便地使用这些字了。只是要查阅大量的古诗,工作量太大了。
【三】,读音在普通话和平水韵中都是平仄双声字的平仄辨。
),为wei字。
),相xiang字。
),间jian字。
【四】,普通话读平声,平水韵读入声的字的使用。
;(B)八捌剥逼憋鳖瘪(瘪三)拨钵拔跋白薄雹鼻、勃渤博搏膊帛泊驳伯箔舶;(C)擦插拆吃出戳撮察;(D)答搭滴跌督咄达得德狄荻迪的(的确)涤敌嫡笛籴迭谍堞牒碟叠毒独读渎犊黩夺度踱铎;(F)发乏伐筏罚阀佛弗怫拂伏茯服幅福辐蝠;(G)疙胳鸽搁割骨刮鸹郭聒蝈轧阁格蛤革隔嗝膈葛国掴帼;(H)喝黑嘿忽惚淴唿豁合盒颌核.涸阂合阖貉囫斛滑搳活;(J)击迹唧积屐绩缉激夹结接揭掬鞠撅及汲级极吉亟急疾嫉棘集瘠藉籍颊嚼孑节杰劫洁诘捷竭截睫局菊决,诀抉觉珏绝倔掘崛厥獗镢爵嚼;(K)磕瞌哭窟壳咳;(L)勒捋;(M)抹摸没膜;(N)捏;(P)拍劈霹撇瞥朴泼泊扑仆枇璞;(Q)七戚漆掐切曲蛐屈缺阙;(S)撒(撒手)塞(瓶塞儿)杀刹(刹车)失虱湿叔淑刷说缩朔勺芍杓舌十什石识实食拾蚀孰塾熟赎俗;(T)塌剔踢帖(服帖)贴凸秃突托脱;(W)挖屋;(X)夕汐矽吸昔惜析淅晰息熄悉蟋锡膝蜥瞎歇蝎楔、削习席袭媳檄匣侠峡狭硖辖胁协挟穴学;(Y)压押鸭噎壹揖约曰;(Z)匝咂扎摘汁只(一只)织粥拙卓桌涿捉作(作坊)杂砸凿责则泽择贼扎;(挣扎)轧闸铡宅翟着折哲蜇蛰辄辙执直值殖侄职妯轴竹竺烛竹逐灼酌茁镯啄琢卒族足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摘:谈谈近体诗的押韵&&&作者:榆林市各界人士联谊
旧体诗是讲究韵律的,押韵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对于近体诗(律诗、绝句)而言,押韵更是有其定规,从而构成近体诗的格律之一。本文着重谈谈近体诗的押韵问题。
一、古代用韵标准的衍变及“平水韵”
写诗、填词、制曲,自古以来用韵及韵的标准不同。《诗经》、《楚辞》及古代歌谣,多为顺口押韵,自然天籁,大体叶韵谐声。随着诗歌创作的发展,从魏晋时代起,审音辨韵的韵书开始出现。六朝时期,沈约、周颐、王融、谢朓等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要求诗歌的音律应“宫羽相变,低昂互节”,并提出了“四声八病”说,从而促使六朝韵书大量产生,由此促成了集大成的韵书著作《切韵》。《切韵》是唐代陆法言编写的,总结了当时语言的实际情况,兼顾古音、方言,成为后世韵书的圭臬。此后,唐代的孙愐著《唐韵》,为《切韵》增字加注。宋初,陈彭年、丘雍等人奉真宗之命修《广韵》,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共分为二百零六个韵部,收字二万六千余。《切韵》、《唐韵》现仅存零章残卷,《广韵》是今存时代最早的汉语音韵学著作,对研究中古语音极具价值。此后还有《集韵》等多种韵书出现,都不过是《广韵》的增删改变而已。
上述韵书虽然也可供作诗时检韵选字用,但基本上属于音韵学著作。专门为作诗目的而编著的,则是按“平水韵”编写的几部韵书。“平水韵”的得名,是由于金人“平水书籍”(平水为地名,即今山西临汾;书籍为官名)王文郁编写了《平水新刊礼部韵略》;二十三年后,宋代平水人刘渊编出《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二书均与“平水”有关,因而被称为“平水韵”。其分韵为一百零七部,是继承《广韵》的传统,合并调整其韵部而产生的。后来的各种诗韵,都按此韵书编写。到元末,阴时夫作《韵府群玉》,据平水韵而再合并两个独用韵,成为一百零六部,明清至今一直成为诗人用韵的依据。清朝康熙皇帝命张玉书等人依平水韵编《佩文韵府》,更加巩固了平水韵的地位。《佩文韵府》按平水韵分韵,收字一万零二百余,每字下均有注释,并收有大量词语,词语下又罗列若干包含该词语的诗文句子等,篇幅十分浩大,使用不便。为此,当时又编了一部《佩文诗韵》,分韵、收字与韵字的排列均与《佩文韵府》相同,只是不收词语,从而大大减少了篇幅,较便于使用。此后,韵书的编写仍源源不断,比较著名而为人们常用的有《诗韵珠玑》、《诗韵集成》、《诗韵合璧》、《诗韵全璧》等,也都遵循《佩文韵府》的体例,即平水韵。
对于近体诗写作而言,无论唐人依《唐韵》,还是其后依平水韵,都有严格的规定:一首近体诗,韵脚字只能同属一个韵部,一般不允许采用相邻韵部的宇(即所谓“通韵”,如“冬”与“东”、“盐”与“严”等),只是首句入韵的韵字可以用通韵(这在唐代是偶然见有,到宋代才普遍畅行);如果该用本韵字的地方用了另一韵的字,就叫“落韵”或“失韵”,是严重的诗病。
平水韵一百零六部如下:
上平声: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上 声: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尾 六语 七雨 八荠 九蟹 十贿 十一轸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铣 十七小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 二十一马 二十二养 二十三梗 二十四迥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寝 二十七感 二十八琰 二十九兼
去 声:一送 二宋 三绛 四置 五未 六御 七遇 八霁 九泰 十卦 十一队 十二震 十三问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谏 十七霰 十八啸 十九效 二十号 二十一个 二十二驾 二十三漾 二十四敬 二十五径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 二十九艳 三十陷
入 声:一屋 二沃 三觉 四质 五物 六月 七曷 八黠 九屑 十药 十一陌 十二锡 十三职 十四缉 十五合 十六叶 十七洽
二、近代以来用韵标准的变革与新声韵
语言是逐渐演变的。平水韵的体系到了元代时就和人们的口语有了很大距离,到明清两代更是严重脱节。宋元之间,入声已经消失,同时平声分化为阴平、阳平。此外,韵母的面貌也有了不少变动。许多字本来是不同韵的,变为韵母相同或接近的了;相反,一些字本来是同一韵的,却起了分化。比如,“东”“同”“中”和“冬”“农”“宗”,本来分属“东韵”和“冬韵”,不能相混;“渔”“居”“渠”和“愚”“须”“躯”本来分属“鱼韵”和“虞韵”,也不能互通。但元代以后,这些不同韵的字逐渐变成同韵母的了。分化方面,比如“佳”“街”“牌”,本同属“佳韵”,却变得差异很大。总的来看,由本来异而变为同的情形比由同变异的情形要多,这就形成实际口语韵要比平水韵少得多的状况。但从元至清作诗押韵却不允许采取现实音韵,一律依据同现实音韵大相脱节的平水韵,对作诗者来说实在是一件苦事。明清人已很难知道“东韵”与“冬韵”、“鱼韵”与“虞韵”、“真韵”与“文韵”、“寒韵”与“删韵”、“江韵”与“阳韵”、“庚韵”与“蒸韵”等,彼此有什么不同。于是要作诗,就只好记住这些韵各自所含的字,否则就极易失韵。
正因为如此,近代以来不少人想以新的诗韵替代平水韵,使诗韵与实际语言相一致。起源于民间的十三辙,以及1941年公布的《中华新韵》都是这方面较好的尝试。1965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了《诗韵新编》,就是根据《中华新韵》改编的。后来用新韵作诗的人,多以这本书为依据。近二十多年来,传统诗词得到很大发展,推行新声韵也成为大势所趋,各种新韵书陆续问世,其中不乏佳作,为逐步形成权威的新韵书开了先河。
为解决平水韵与现代汉语脱节的问题,促进声韵改革,推行新声韵,中华诗词学会整理出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于2004年公布试行。这个简表的制订依据下述原则:
一是韵部划分的依据为普通话。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并且为了便于记忆,提出可用两句七言韵语来代表14个韵部:中华诗国开新岁,又谱江涛写玉篇。
二是韵部划分的标准为“同身同韵”。“同身”是指韵身相同。韵母的开头部分(即i、u、&)称为韵头;中间的元音部分称为韵腹;韵腹后的辅音部分(即n、ng)称为韵尾。韵身包含韵腹与韵尾。将韵身相同的字归于同一韵部,使音韵划分有了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和尺度。
三是平仄区分的原则为“只分平仄,不辨入声”。每个韵部中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字,即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字,即为仄声字。不另区分入声字。
四是多音字的归属原则为“音随意定,韵依音归”。对于多音字,根据其不同的读音,分别归属于相应的韵部。在使用时,根据该字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确定其读音,从而确定其所属韵部及其平仄划分。
同时,中华诗词学会还提出“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的用韵原则。指出创作旧体诗,提倡使用新韵,但不反对使用旧韵(如平水韵)。但在同一首诗中,对于新旧韵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使用新韵的诗作,一般应加以注明。
《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得到了广泛认可,目前已成为许多人创作新声韵诗词的依据。
中华新韵十四韵部如下:
一、麻a ia ua
二、波o e uo
三、皆ie &e
四、开ai uai 
五、微ei ui
六、豪ao iao
七、尤ou iu
八、寒an ian uan &an  
九、文en in un &n
十、唐ang iang uang
十一、庚eng ing ong iong 
十二、齐i er &
十三、支(-i)(*)零韵母
十四、姑 u
三、目前近体诗创作中存在的几种基本押韵形式
目前诗词界多数人认为,中华诗词学会提出的“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的用韵原则,符合目前诗词创作的实际。就近体诗而言,目前的创作实践体现了这一原则,大体存在下述三种情形:
一、遵从新声韵的十四韵部,用韵标准倾向于宽。有人甚至认为,十四韵部中的“文韵”与“庚韵”虽有前后鼻音之别,但实际读音差别并不很大,因而两韵可以合并;将这两韵合并押韵的诗作,也每见诸报刊。但在两韵合并未取得广泛共识前,还是应当力避合并,坚持十四韵部。
二、遵从平水韵,用韵标准倾向于严。事实上,作者写诗不完全是为了拿给别人欣赏诵读,许多情况下是作者的一种自娱自乐行为。有的作者偏好用窄韵、险韵,以为非如此不能充分体验写诗的乐趣,应是无可厚非的。
三、遵从“适当放宽,宽而有度”的用韵原则。即依据平水韵而适度放宽。具体为:平水韵中的30个平声韵,一东、二冬通用,三江、七阳通用,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用,六鱼、七虞通用,九佳、十灰(半)通用,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用,十四寒、十五删、一先、十三元(半)通用,二萧、三肴、四豪通用,五歌独用,六麻独用,八庚、九青、十蒸通用,十一尤独用,十二侵独用,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通用。采用这个用韵标准应注意五点:1、东、冬韵中韵母为“ong”的字(少数韵母由ong转化为eng者除外)不可与庚、青、蒸通用;2、庚、青、蒸三韵的韵母为eng或ing,均含有收声g(属后鼻音),真、文、侵三韵的韵母为en或in,不含g,因而不通押;3、侵韵撮口,故独用;4、半通用的非全部可以通押,如十三元的园、言、轩等可通一先但不能通十一真,昆、门、魂等可通十一真,但不能通一先;5、保留入声字。
上述几种用韵标准,目前都可分别采用,作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顺便说一下,填词、制曲同写诗的押韵标准有别。清人戈载编有《词林正韵》,把词韵分为十九部,其中平、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目前许多人填词依此为押韵的依据。制曲用韵则多依据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该书把平水韵的一百零六部归并为十九部。&
由于北曲中没有入声,因而把平水韵中的入声字分别归入平、上、去三声;又由于曲韵是平、上、去三声通押的,所以不另立上、去两声韵目。当然,与作诗一样,填词、制曲也可以不按这些韵书押韵,而选择新声韵标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水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