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文契丹人此致敬礼的格式怎么写写

辽国开国阿保机生有一次问:“国家已立,应该祭天敬神。我要立庙祭祀神诋和祖先,但是不知道该先祭祀谁?”,人信佛,所以许多说:“应当敬佛祖”。辽太祖摇了摇头说:“佛不是我中国之教”。在座的耶律倍站起来回答说:“至圣至德,受万事尊仰,莫过于,是大圣人,应该先祭祀。”。阿保机听了,非常高兴说到:“太子之言正合朕意,应该祭祀我中国之神,我乃炎帝之后当然敬中国之神”。马上建立了孔子庙。 而辽朝耶律俨《皇朝实录》称为黄帝之后,认为和汉皇室同宗是黄帝之后。辽太祖阿保机认为自己是炎帝之后,在《辽史·太祖纪赞》和《世表序》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近年发现的契丹遗裔,保存有一部《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附一首七言诗,诗曰:“辽之先祖始炎帝……”。这些契丹人也自认为契丹是炎帝苗裔,所以契丹完全是炎黄子孙!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你冯家是 冯跋宇文 是北燕没错估计你是北燕后人错不了。至于北燕在哪 我不多根你说。你报效祖国就好。
你族谱都忘了吧?X
本文内容于 8/20/:31 PM 被lrz861编辑
??敢在多 打几个? 号码?哈哈哈冯弘(?-? ),十六国时期北燕国君主,字文通,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冯郎(?-? ),十六国时期北魏秦、雍二州刺史、西城郡公,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人????????????生不详 死不详的 你知道 这几个人 死哪了么?哈哈哈“而且掌控北魏多年的冯家女人就是现在的冀州人”当婊子 还挺爱 力牌坊是吧?北燕冯跋X
你TM根我 叫毛叫?公元400年的事 你知道叼毛?你家乡有 北燕的建筑吗?北燕存在过 你家乡吗?X 你TM迁来 都不知道 自己家怎么迁来的。
对於这个所谓几千年一条龙的满族来说, 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 肃慎、挹搂、勿吉等远古部落, 因年代太久, 这些人没有自创文字, 进行自我记录, 而只能依靠邻居华夏人代笔, 华夏人见到就记, 看不见就不记, 所以远古不同时代的原始东胡人, 根本没有连贯性可言, 那些猎人, 牧民, 他们搬迁, 游移, 被人教化, 同化, 他们到了那里, 他们是谁, 谁也说不清楚. 至于近一些时期的渤海国, 追踪比较容易一些, 但同时来争的人就多了. 有朝韩人认为渤海国是他们祖先建立的. 在海外论坛有土耳其人认为渤海国是土耳其人的祖先建立的.我认为渤海国是当时当地的土人, 在中原来的华夏人协助下, 共同建立. 他们的后代那里去了? 答案是消融于中国. 金国的情况也一样, 生女真人是黑龙江以北更北, 靠鱼猎为生的原始东胡人. 在唐朝没落后, 东北权力真空, 他们占了时机和地利之宜, 女真人南下渡江, 后来在有更高知识的华夏人协助下, 组织复杂的政治架构立金国. 后来蒙古人联合南宋灭金国, 一些侥幸没被消灭金国女真人, 成为北方汉人, 也即是说, 少数生还的金国女真人, 消融于中国. 在明末东北的后金, 亦是同样情况. 奴儿哈赤的生女真一族, 五百年前, 还在黑龙江以北更北的地方鱼猎, 过着住鹿皮帐, 穿鱼皮衣的生活. 在明朝时期, 他们接触到西南面的蒙古人, 学蒙古人抄来抄去的蝌蚪字母, 拼写他们的语言. 努儿哈赤一族, 根本不认识原本抄袭华夏字, 制造女真文字的金国女真人. 因此, 努儿哈赤族, 满州族的先祖,根本接不上和他们自己声称的和金国女真人的承传关系."满族"是在50年代的马列政治意识下, 人为地把满清时代奴儿哈赤建州部生女真人, 一些和奴儿哈赤合作蒙古人, 和一些投降奴儿哈赤, 被奴儿哈赤女真人收编的汉人, 及一些奴儿哈赤女真人被抢略成为奴隶的汉人, 等集各族群后裔的政治大合成. 真正称得上"满"的, 其实只有奴儿哈赤部族的后人. 这个部族五百年前是处于原始部落群居状态, 三百年前处于奴隶社会状态. 在明未李自成造反迫死崇正后, 奴儿哈赤部族在历史契机下, 霸占全中国, 并学习和利用华夏文明的政治技术, 加入他们世传的女真原始奴隶社会概念, 并有效地统治中国, 奴役了中国人二百六十七年. 在这个时期, 真正意义上的满人, 也是处于半奴隶社会的形态, 而且还拖累了华夏文明大倒退.这才是真正的"满族"历史.关于女真人是不是满族的祖先的论证。1,无论是肃慎、挹娄、勿吉还是靺鞨都不是一个民族或民族共同体的名字,而是古代中国人,更确切得说是古代汉族人(包括华夏族先民)对位于今天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域包括今天日本北海道、关东地区的称呼,根本就不是一个民族名或民族共同体的名字。众所周知,古代中国人对于周边外族并不怎么热心,更不可能会对其究竟是一个民族或一大批民族感兴趣,有的只是一个笼统的地域称呼,比如把草原上所有游牧民族,也不管是这些游牧民族根本就不是一个民族甚至不是一个人种,统统称之为胡;把欧洲所有国家都称为佛郎机。古籍中所谓的肃慎、挹娄、勿吉还是靺鞨都是这一类的名词,根本就不是什么民族或民族共同体的名字。举一个,就拿靺鞨来说,所谓的栗末靺鞨(汉族移民)是和汉族朝鲜族一样的束发农耕民族,连服装都几乎一模一样,而黑水靺鞨则是一个剃环辫的渔猎民族,其发式服装文字语言和栗末靺鞨有着天壤之别,更别提什么民族认同感了,如何可能是一个民族?至于其他的安车骨、拂捏之流根本就是尚处洞穴时代的原始人,差得更远了,根据民族一词四个共同的概述,这靺鞨根本就不可能是一个民族。肃慎、挹娄、勿吉等也一样。2,关于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的问题。首先要澄清的一点是努尔哈赤一族根本就不是什么女真人,如果有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清楚得发现满人和金女真人无论在服装、发式、文字上根本就扯不上任何关系,也无任何继承性。尤其是文字,任何一个民族对其民族文字的感情是无须多论的,女真文属于象形文字,甚至在明朝还相当流行,明永宁寺碑(设于明奴尔干都司首府特林,位于黑龙江入海口)上就与汉蒙两族文字并列,可见其流行程度,而满文则是回鹘系字母文字,两者根本就不是一个体系,可见女真和满人从根上就不是什么一族人。而且满人自己也从不认为自己不是女真人,视女真人为劣等民族(当时尚有女真人存在),满人对汉族最忌讳的除了被汉族人称为胡外就是被汉族人将其与女真人混为一谈,纵观满清一朝,女真二字根本不见书册,甚至连《四库全书》《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满清官方编篡的书中都见不到女真二字。清酋皇太极更是公开将女真人称为墨尔根,称自己民族为诸申,最后为此还改族名为满洲。因此硬要把女真人归为满人祖先实在不可思议,要是生在满清的话,凭此一点怕就要被抄家灭门,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所谓“明代以来,散居在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纷纷南迁,尤其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率领部众离开斡朵伦(今依兰马屯一带),南迁到吉林乃至辽宁的东部和北部。”根本就不合历史事实。根据中国和朝鲜的历史资料如满文老档、明朝官方档案及朝鲜李朝历史记载,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根本就不是什么“离开斡朵伦(今依兰马屯一带),南迁到吉林乃至辽宁的东部和北部。”,根据历史文献和专家考证,其原住地在今天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东北的会宁、咸兴、镜城等地,猛哥帖木儿其人也不是什么中国人,其人最初是朝鲜李朝册封的万户,后因获罪鲜王李朝而北逃中国奴尔干都司为明朝皇帝所收留,即所谓的明朝增设建州左卫,说穿了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就是一外国政治难民,哪里是什么南迁女真人。依兰马屯只是猛哥帖木儿从朝鲜逃到中国境内后的第一个落脚点,这地不是他满人的而是当时的中国---明朝政府的。3,所谓的明朝的野人女直、建州女直、海西女直的关系:其实三者不是一个民族。海西女直其实是蒙古人,如叶赫部就是蒙古土默特部旁支,哪里是什么满人。野人女直和金女真有直接关系,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服装发式和金女真没多大分别,应当是女真人,但决不是诸申,后来也未融入满族。至于建州女直嘛,正牌的早就没了,正牌的建州女直和明朝皇室有亲戚关系,早就不知道在哪代被国外流窜来的外来户努尔哈赤一族给篡了,至于努尔哈赤一族是哪族哪来的,见上文。清初八旗满洲蒙古汉军人口总数顺治五年,八旗满洲有男丁(包括东北各民族)55330人,八旗蒙古28785人,八旗汉军85849人,按照一丁对五口的比例,则八旗满洲共30万人口,八旗蒙古共14万人口,八旗汉军共43万人口.另有包衣男丁216967人,共120万包衣人口.康熙六十年八旗编审丁册满洲十五万四千一百一十七丁,蒙古六万一千五百六十丁,汉军、抚西尼堪、拜唐阿尼堪、台尼堪二十三万九千五百一十丁,包衣二十四万一千四百九十四丁,共六十九万六千六百八十一丁依据一丁对五口的比例,满洲共60万人,八旗蒙古共30万人,八旗汉军120余万人,包衣共180余万人清皇太极诏曰《清太宗实录》卷二十五、及《满文老挡》天聪九年十月十三日条:“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之后,一切人等,止称我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清初,通过大规模的战争和圈地,所有的八固山(八旗)贵族和普通批颊人(披甲人)阶级几乎都拥有了自己的奴隶,他们获得奴隶的途径有四条:1、通过战争俘获的俘虏。“国初时俘掠辽沈之民,悉为满臣奴仆”;“向来血战所得人口,以供种地牧马诸役”;“俘获人口,照例给赏登城被伤之人”,这些大量的无辜各族人民被强制沦为奴隶,再加上大量的所圈土地,使满清治下的中国几乎成为一个庞大的奴隶制农庄。2、买卖人口。入关以前就有人口买卖,入关后,贩买人口为奴仍存在。北京就有“人市”,“顺承门内大街骡马市、牛市、羊市又有人市,旗下妇女欲售者从焉”,在满清治下,汉族人民是可以与各种牲口一起自由买卖的.而且买卖人口是清政府法律所许可的,康熙二十二年规定:“旗下官兵,须用奴仆,除直隶各省大小文武官员及驻防将军、副都统,不准买所属之民外,其余仍照旧买人”,所以,文武官员竞相“买良民为奴,甚至多买馈送亲友”。3、将罪犯及其家属没入为奴。这样的奴隶也占相当数量,凡是犯了重罪的罪犯,往往家产充公,家属发给“批颊人”(吴振臣:《宁古塔纪略》)为奴。《满清律》规定:“谋反及大逆”之家属,“男年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给付功臣之家为奴”。所谓为奴,实际上女性被充作军*,日夜供批颊人淫乐,反复轮*(某些人所谓的融合),男人成为苦力,除去必要的生活保障外,一切产出均被无偿地侵占,以供其玩乐.4、投充的奴隶。满清入关后,宣布“贫民无衣无食”者,准“投入满洲家为奴”。实际上,女真依靠权势,强迫大批汉民投充为奴。“距京三百里外,耕种满洲田地之处,庄头及奴仆人等,将各州县庄屯之人,逼勒投充,不愿者即以言语恐吓,威势迫胁。各色工匠,尽行搜索,务令投充”。汉人投充之后,身分降为奴隶,生活处境更为艰难.满清就是这样为了在中国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不惜开历史倒车的。这样野蛮黑暗的压迫如何不激起人民的反抗?已经成为满清奴隶的众多汉人不能忍受如此无耻血腥的压迫,自杀逃亡的现象不断发生,康熙,这个阴谋家也不得不自供说:“朕见旗下仆婢,往往轻生,投河自缢,必因家主责治过严,难以度日,情极势迫使然”,“先时,满洲往往轻毙其家人,朕乃立为差等之罚,今此风则少息矣”。奴隶主杀他的奴隶,只要受“差等之罚”就可以了,而所谓的差等之罚,实际上只不过是增加一些赋役罢了,大多也是走走过场,或者由汉人代为埋单,最后还是由汉人来承担他们犯下的罪恶,而即使是这样的惩罚,也不是满酋良心发现,而仅仅是为了巩固其统治而已。由于汉族奴隶的大量逃亡,使满清统治者感到危机,认为奴隶逃亡将首先损害批颊人的利益,批颊人又是满清立国和维护罪恶统治的基础,于是制订出极其狡诈阴狠的《逃人法》。其具体内容是:逃人鞭一百,归还本主。隐匿之人正法,家产籍没。邻右九甲长乡的,各鞭一百,流徙边远”。用白话说就是逃跑的奴隶只给予轻量的处罚,而窝藏的人则要毫无回旋的予以抄灭,甚至株连乡邻。以严厉惩罚“窝主”为侧重点的逃人法不惜株连众多,引发公愤随着胞衣的增多满族之内汉族的成分越来越大,最后满族连语言都消失了。
?——430中国十六国时期北燕建立者。409~430年在位。字文起,小字乞直伐。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冀州市岳良村)人冯弘(?-? ),十六国时期北燕国君主,字文通,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冯郎(?-? ),十六国时期北魏秦、雍二州刺史、西城郡公,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人之后的北魏就一直围绕在冯家女人的旋窝中,拓拔涛娶了冯郎的妹妹,拓跋浚立了冯郎的女儿为后,就没离开过被女人控制,以后少拿你那拓拔出来比划了!一群吃软饭的东西而已
你家过的是 吃狗年吧?哈哈哈和朝鲜 日本 一 德行。
如果我不是传统意义的北方人,可以,我接受。不过请问 你是不是 传统意义的 南方人?我估计不是。我估计你应该是 传统意义的
倭奴啊,百济啊,高沟丽啊 之类的。人种 相貌 语言 文化 饮食。狗肉。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你回去问问你爷爷会不会讲普通话。你回去问问你家人 你们 农历过不过小年?呵。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PS:本人老家并不盛产骚货,主要旧城第一本地大姓苏,相传与苏妲己本家,苏妲己怎么说也是中国第一代狐狸精
我祖 成吉思汗 出自蒙古。我祖上先贤
曹操 白人 关羽 红脸种
孙权紫发碧眼 波斯人。外加 诸葛亮 周瑜 身高1米88 有智有才。我祖上 千年首都 耶路撒冷
契丹依然 黄姓 耶律,女真金姓。呵。我骂我祖
不骂我祖 是我的自由。我骂你 不骂你 同样是我的权利。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自己 本来一个皇族。 你们女真就是汉人。 金 姓就是皇姓。还满语 满语, 你敢保证 满语不是蒙语的一个分支?现在的北京官话 就是 汉字的正宗发音。康熙正的音。现在 居然让一帮
和 倭奴 同史,讲 棒子语的 一帮人给 骂的这JB德行。真TM服了。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呵 好一个大东亚共荣。你以为我们皇埃及5000年的文明是好惹的?X
哈哈 我告诉你,我们内蒙古土默特 北魏拓跋后人 可比正宗的多,敢说你祖籍哪的?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契丹文女真文满文专家爱新觉罗乌拉熙春教授
爱新觉罗乌拉熙春教授(拼音:Aisin Gioro
Ulhicun;1958年-),日本名为吉本智慧子,是一位在出生,在定居的前清皇族后人,亦是一位及,是满语、及的专家。现时她在日本的亚洲太平洋大学的亚洲太平洋学部担任。她的丈夫是日本的中国史学者。乌拉熙春现任教于日本,曾与父亲合作出版过多部满学著作。
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家庭背景
爱新觉罗乌拉熙春是清朝帝第5子荣纯亲王的第8代末裔。永琪生于1741年,是乾隆皇帝的第五子,他自幼聪慧好学,博学多才,能骑善射,精通满语、汉语、蒙古语,熟谙天文、地理和演算法,并在书法、绘画方面也颇有建树,深得父皇乾隆喜欢。1765年,乾隆封永琪为荣亲王,并委以重任,于1766年不幸早逝,时年仅25岁。谥号“纯”。
永琪有嫡福晋一人,侧福晋一人,共有2位妻室。永琪共有5个儿子,可惜前4儿子均夭折,只有第5个儿子袭爵。绵亿52岁过世,只留有一子。
6世祖(与帝同世代)奕绘贝勒娶了(又名顾太清)为妻,顾太清是奕绘的侧室福晋。顾太清著有《天游阁集》诗集,《东海渔歌》词集,晚年著有小说《红楼梦影》,因此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满洲词人中,男有成容若(又名,系康熙重臣之子),女有太清春而已”这是后人对顾太清的高度评价。爱新觉罗乌拉熙春便是顾太清这支的后人。
祖父爱新觉罗恒煦(汉名:)是时期的镇国公。金光平为中国研究研究女真文学的巨擎。又名金光平)是女真文和满文的著名学者。军阀孙殿英盗掘河北遵化清东陵后,金光平曾代表溥仪前往东陵,亲眼目睹了祖先陵寝被毁的情形,并记录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原一直存于金家,但却在“文革”期间部分遗失,下落不明。
父亲金启孮3、
父亲金启孮(),字麓漴,北京人,为清高宗乾隆皇帝第五子荣亲王永琪后代。清代著名词人顾太清的五世孙。金启孮是国内外著名女真文、满学、清史专家。新宾满族自治县成立时,金启孮曾应邀来抚参加庆典活动。金启孮不仅是一名专家还是一名爱国者。入侵北京时,金家家藏顾太清手抄本遭劫,金启孮后听说该手抄本流落于日本,便多次赴日本寻找,终于在自己80多岁时从日本“杏雨书屋”将《天游阁集》手抄本的全帙影印件带回国出版,使后人有幸再见这部经典佳作。金启孮还以《史记》体例撰写了《荣府史》,记录了永琪至恒煦这代人,荣王府发生一些真人真事。《荣府史》现已成为学者研究清朝、满族历史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金启孮有两个女儿分别是金适和爱新觉罗·乌拉熙春。
姐姐为教授,业余时间一直致力于满学研究,做金启孮先生学术著作的整理与研究。金适继承家学,研究满学尤着力于家族史的研究,重点为其六世祖母——“清代第一女词人”西林太清的著作与传记。
爱新觉罗·乌拉熙春,的丈夫是日本的中国史学者。吉本道雅以执著的精神在先秦史领域辛勤笔耕,先后在《东洋史研究》、《史林》、《东方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40余篇研的究论文。代表作《中国先秦史の研究》。
“乌拉熙春”在满语的意思是“智慧”,所以她在嫁给吉本道雅之后,改名为“智慧子”,就是用了原来名字的意思。
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家学传承
乌拉熙春与父亲金启孮先生姐姐金适教授4、
在中国研究史上,金光平、金启孮、乌拉熙春三代传承致力于女真文字和契丹文字研究并做出蜚声中外成果的。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先生在纪念金启孮先生的悼文中所称道的那样“一门三代,三位大师,宏扬女真学和满学,使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得到发扬光大,这是中华文化的光辉。这正符合今天联合国提倡世界传统文化的伟大事业。女真学和满学的流传不息,也就是启孮先生学术精神的流传不息。这是真正的永垂不朽!”(引自《金启孮先生逝世周年纪念文集》)。这三代人的研究路程,是20世纪40年代至21世纪初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学者艰辛跋涉的一个缩影;他们的研究成果,代表着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一学术领域的最高成就。
女真文字和分别是金朝和辽朝模仿创制的文字,其中又有女真大字和女真小字、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之别。这些文字,最晚至明朝中叶就已不为世人所知,与它们所记录的语言一起淹没在浩瀚的中华古文化海洋之中。
最先投入研究的是金光平先生,先生家中收有历代先祖的著述和大量藏书,在这种家学氛围的熏陶下养成了爱好文史的性格。金光平先生一生致力于古文字研究并引导子孙两代人进入这片学术天地的序幕。但不幸的是,先生正值研究精力鼎盛之际,却于“文革”早逝。
金启孮先生青年时代即开始与金光平先生共同研究女真文字和金史,20世纪40年代成书的却直到1964年才在内蒙古大学以学报专号的形式出版;1980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是世界上全面系统地研究女真语言文字的第一部著作,至今仍代表着该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准。1984年,先生又以十年之功编成《女真文词典》,首次将女真大字仿汉字部首予以排列,逐字标出字源、字音、字义以及与史互证的例文,虽名为词典,实乃女真学百科全书。以上两部著作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女真语言文字研究在国际上居于领先地位的基础。
金光平、金启孮两位先生尤擅将历史与语言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以古文字的解读考证历史、又以史籍印证古文字的记述。《金史》载金代女真人地处寒带无屋宇之制、掘地为穴入居其中。女真大字的动词“登”同时又表示“出”的意义,这正是女真人当时的生活习俗在语言文字上的生动反映。佛教在金初女真人中的盛行鲜有记载,女真大字《朝鲜庆源郡女真国书碑》的解读反映了当时居于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女真人曾为筹建佛寺铸造佛像而广泛募金,这与《金史》所载金始祖函普好佛、来自高丽的史实遥相呼应。女真大字《永宁寺碑》的解读证实了明朝初期辽东女真方言的使用范围远至俄罗斯境内黑龙江下游东岸,生息在这片广阔土地上的女真人,辽、金史籍已明载隶属于中国王朝,女真碑文复证其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三代学者乌拉熙春,自幼受家学薰陶,专攻文史。师从中国著名语言学家马学良教授及日本著名女真、满洲学家河内良弘教授,从事女真、契丹、语言文字与历史文化的研究。
爱新觉罗·乌拉熙春是当今研究女真文和契丹文的国际知名学者。她继承家学,
在金光平先生和启孮先生的《女真语言文字研究》的基础上对迄今为止发现的女真文字资料向纵深方向研究,并将其扩展到契丹文字研究领域。近年来成果不断,出版了《女真文字书研究》(2001年)、《女真语言文字新研究》(2002年),
2003年启孮先生和乌拉熙春父女合作编写了两部大辞典。一部为《女真文大辞典》,是在《女真文辞典》的基础上增补了《女真文字书》及现存所有石刻中出现的女真字。另一部为《女真语满洲通古斯诸语比较辞典》,汇总了所有女真语词汇并将其与满洲通古斯诸语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代表了当今世界女真语言文字研究的最新成果。
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学术成果
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全家于父亲在日本6、
一、女真学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复原并释读了1973年发现于中国西安碑林的金朝初期所编纂的《女直字书》的抄本残页(《女真文字书研究》,风雅社,2001年);系统研究了金、明两代女真大字资料所反映的女真语音、、及变迁(《女真语言文字新研究》,明善堂,2002年);复原并释读了1989年发现于蒙古国的女真大字石刻并对《元朝秘史》记载的“扎兀惕&忽里”的契丹语源做出了最新考证(《蒙古九峰石壁石刻与“扎兀惕&忽里”》,日本国文部科学省科研補助金研究项目“蒙古国金代碑文遺跡的研究”);重新论证了现存女真字是女真大字以及什么是女真小字的问题(与契丹、女真文――纪念金启孮先生学术丛书之二(日本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2004年)。
二、契丹学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从表意字、表音字、字源和字流等方面对契丹小字的音和字双方作出了最新的探索,重新构拟了287个契丹小字的读音;从契丹语的序数词的构成形式发现了契丹语存在与中古蒙古语接近的“性”范畴;契丹人的“名”具有标示性别的词缀,构成契丹人“字”的词缀不同于属格后缀而是一种派生形容词的后缀;以契丹语名词的格与数、动词的语法后缀为主要对象对契丹语语法做出了深入的研究。上述研究成果将契丹语言文字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契丹语言文字研究――纪念金启孮先生学术丛书之一》,日本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2004年);以重新解读的契丹文字墓志研究辽史,考证出《辽史》中“匣马葛”其人的世系、“横帐”一词的契丹语本意、“国舅帐”的基本构成等问题(辽金史与契丹、女真文――纪念金启孮先生学术丛书之二(日本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2004年);以契丹文字的最新解读成果否定了初期曾有过“女真国”国号的假设、辽朝国号非“哈喇契丹”而是“胡里斯契丹”或“契丹胡里斯”;对迄今为止出土的契丹大字墓志重新释读,在此基础上归纳出1002个契丹大字(不含);构拟了543个契丹大字的读音;对契丹大小字在表音、构词等方面的异同以及契丹大字与女真大字的传承关系进行了全面的研究;通过契丹大小字墓志记载的汉语词得出了“辽代北方汉语已不存在入声韵尾-k、-t,但仍然保存着-p”这一结论(《契丹大字研究――纪念金启孮先生学术丛书之三》日本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2005年)。《从契丹文墓志看辽史》(日本松香堂,2006年)则是首次运用契丹大小字墓志资料全面考证辽史的佳作,该书在辽史研究领域以史学、历史语言学、古文字学的综合研究方法而开拓了崭新的契丹学发展方向。
三、满学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对满洲语音、语法、文字的综合研究(《满语语法》中国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日本北九州中国书店,1984年。《满语读本》中国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日本北九州中国书店,1986年。《满洲语语音研究》日本玄文社,1992年);现代满洲语方言口头文学的研究(《满族古神话》,中国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日本北九州中国书店,1988年。)以满洲语和女真语考证清史与满族文化相关问题(《爱新觉罗氏三代满学论集》合著,远方出版社,1996年。《爱新觉罗氏三代阿尔泰学论集》合著,明善堂,2002年)。
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学术著作
《末代镇国公爱新覚罗恒煦》,1996年
《契丹文墓志より见た辽史》日本松香堂,2006年
《契丹语言文字研究》,2004年
《辽金史与契丹女真文》日本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2004年
《契丹大字研究》日本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2005年
《女真语言文字新研究》日本明善堂,2002年
《满语语法》中国,1983年
《满语读本》中国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满族古神话》中国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
《满洲语语音研究》日本玄文社,1992年
《爱新觉罗氏三代满学论集》合著,,1996年
《爱新觉罗氏三代阿尔泰学论集》合著,,2002年
《契丹文墓志より见た辽史》8、
契丹大字研究10、
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参考资料
& [1] 满族特色资源
[2] 数字报刊
泉痴山人转贴并整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在北方大漠草原和深山密林中生活着许多游牧、渔猎及农牧结合的民族,他们虽然族属不同,语言、文化、风俗也有差别,但他们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而历史上北方民族创制的文字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 1.突厥文字。
突厥是活跃于6-8世纪的北亚古代民族,曾经建立了强大的游牧国家,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突厥文,亦称突厥儒尼(Runic)文,是突厥族创制的记录本族语言的文字。它的出现,使北亚游牧文明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它的分布范围很广,西至东欧的顿涅茨河、多瑙河,北至剑河和贝加尔湖地域,西南至吐火罗斯坦、费尔干盆地,南至昆仑山北麓,东南延伸至河西走廊。中国古代的回鹘人、黠戛斯人、突骑施人都曾经使用这种文字。
突厥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突厥文的结构有以下特点:字形以点、线、弧构成,形体方整,不连写,有异于印欧型文字,而同汉文、契丹文、朝鲜文较为接近;属音节、音素混合型文字,字母表音,但有个别表意符号;由38-40个符号组成,其中元音8个,有8对符号表达的辅音书写方位可颠倒,辅音有清、浊之分,元音有圆唇、不圆唇之别。
独具特色的突厥文字是突厥人智慧的结晶。现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用突厥文撰写的碑刻资料多有发现,突厥文也已经被学者们释读成功。突厥文已经成为我们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 2.回鹘文字。
回鹘文是古代书写和记录回鹘语言的一种文字。回鹘亦称回纥、畏兀,是中国史籍上对维吾尔族的称呼。历史上,回鹘源自铁勒,铁勒又源自匈奴统治下的丁零部落。7-8世纪,回鹘人游牧于蒙古高原上的色楞格河与鄂尔浑河流域。744年,回鹘取代突厥,在蒙古高原上建立起强大的回鹘汗国。840年,回鹘汗国在黠戛斯人的攻击下灭亡,回鹘人分三支西迁,其中一支在天山南麓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850-1250年)。此期间,回鹘文逐渐取代了昔日漠北时期使用的突厥文。宋元时期,回鹘文通行于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诸地,被广泛用以书写诏告敕令、宗教典籍、文学作品、契约文牍和历法医籍,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成为我们今天认识与研究古代维吾尔族与中亚诸族极为珍贵的资料宝藏。
回鹘文是音素文字,由18-23个字母组成(因时代早晚字母数有所不同)。在23个字母中,5个用来表示8个元音,18个用来表示21个辅音。字母的写法有字头、字中、字尾之分,形式不一。早期的文字由右向左横写,后来改为自上而下、从左往右直行竖写。在字体上,有棱角突出的刻经体,有笔画圆润的写经体,有龙飞凤舞的草书体,也有线条流畅的行书体,还有书写直硬的硬书体及字体紧凑的活字体。14-15世纪时,在伊斯兰教文化的强烈影响下,回鹘文逐渐废弃不用,而代之以阿拉伯字母的文字。
&&& 3.契丹文字。
契丹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贡献多、影响大的古代民族,她建立起的辽王朝(907-1125年)与北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南北朝。契丹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契丹族与历史上的库莫奚族同源,为鲜卑族宇文部的一支。4世纪末,契丹族繁衍生息于西拉沐伦河流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907年,契丹人在耶律阿保机的领导下,建立起强盛的大辽(契丹)王朝。为了适应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
920年,创制颁行了契丹大字。
契丹大字与汉字的关系十分密切,汉字可以说是契丹大字之源,它是借助汉字的形、音、义,也有改造汉字而成者,同时保留了汉字的方块字形。契丹大字颁行不久,又发明了契丹小字。契丹小字是契丹人参考回鹘文字而创制的一种拼音文字。契丹小字由1-7个不等的基本读写单位―“原字”所组成。它是参照汉字和契丹大字造成原字,并参照汉字反切创出拼音的方法,以原字作为基本读写单位拼成字(词)。契丹小字多为合成字,排列顺序一般为先左后右,二二下推。它的特点是“数少而该贯”,即原字虽少,却能把契丹语全部贯通。
契丹文字通用于辽朝和金朝前半期,多用于记功碑、诸部乡里之名、外交书函、旗帜、符牌、诗歌、译书、考试、哀册和墓志铭等方面,而平民百姓多不掌握。1191年,金章宗诏废契丹文字,但契丹字仍在西辽王朝(年)中使用。
&&& 4.西夏文字。
11-13世纪,在我国西北部活跃着一个势力强盛的羌系游猎民族―党项族。1032年,党项首领元昊继承王位,并开始了正式立国的准备活动。1038年,元昊公开裂土称帝,建大夏国(年,史称西夏),与北宋、辽朝抗衡。当时西夏北边的契丹、西北部的回鹘、西南方的吐蕃和东南方的北宋王朝均有文字,故创制西夏文字已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必需。元昊令大臣野利仁荣创制了西夏文字。
西夏文共有6000多个字,它是借鉴了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汉字而成的。此文字对于认识汉字的人来说,正如清朝著名西北史地学者张澍所言:“乍视,字皆可识;熟视,无一字可识。”也就是说,从形体上看,西夏文字和汉字很相像,但又有不同于汉字的特点。西夏文从文字构成上可分为单纯字与合体字两大类。单纯字一般笔画较少,从音和义的角度上不宜再分解,它构成新字的机会较多,是组成文字的基础。单纯字可分为两种:表意单纯字、表音单纯字。前者多记录常用词,有固定的字义;后者通常为借词、地名、人名或佛经真言注音。合体字包括合成字、互换字和对称字三类。合成字是由两个字、三个字,有的甚至由四个字组成一个字,组字时一般只用一个字的一部分,也有时用一个字的大部分或全部。组合方式有60多种。合成字可分为会意合成、音意合成、间接音意合成、音兼意合成、反切合成、长音字合成等。互换字是把一个字中的两个部位交换位置组成新字,新组成的字和原来的字往往在字义上有密切的关系,它们常连起来共同组成一个词或词组。对称字是另一种合体字,即一个字的左右两部分相等。西夏文从创制到终止,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达460余年,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 5.女真文字。
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12世纪初,以游猎为生的女真族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1115年,在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的率领下,建立了大金王朝。1125年、1129年,金朝分别攻灭了辽朝、北宋王朝,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北方民族政权,与南宋及西夏成三足鼎立之势。1234年,金朝被大蒙古国攻灭。
女真兴起时,受契丹文化影响较深,故女真文字是在契丹字直接影响和汉字的间接影响之下创制出来的。女真文字也有大字和小字之区别。1119年,大字为完颜希尹制成并颁行,小字于1138年创制并颁行。此后,女真大、小字并行使用,终金一代始终如此。完颜希尹创造女真大字的原则是“依仿契丹字制女真字”或“依仿汉字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女真字初创时曾力求速成和完善,它对契丹字和汉字采取了加笔、减笔、变形或照搬等几种方法。具体制字方法是:以汉字为“基字”,或取其意义,或取其读音,增减或改变其笔画而成;以契丹字为“基字”,或取其意义,或取其读音,增减或改变其笔画而成;以既制成的女真字为“基字”,增减或改变其笔画,制成与原字意义有关联或读音相类似的新女真字。
女真文从创制到废止,流行于我国北方达200余年,它丰富了汉语语汇,影响了汉语语音,在形成今天简化汉字和普通话的漫长历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 6.蒙古文字。
13世纪,勇猛善战的蒙古骑兵驰骋在从东海到亚德里亚海这片辽阔的欧亚大陆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形势的发展,迫使蒙古社会尽快创制自己的文字。1204年,成吉思汗在征服乃蛮部后开始采用回鹘字母拼写蒙古族语言。这种表述蒙古语的书写系统,就是现行蒙古文字的前身,通称为回鹘式蒙古文。
回鹘式蒙古文共有19个字母,14个为辅音,5个为元音。每个字母在词中的位置不同,写法也略有变化,即词首、词中和词末三种变化。拼写时一般以词为单位,上下连写,有时一个词也可分为两段书写。字的秩序是由上往下,行款是从左至右。它流行于整个大蒙古国境内。
1269年,元世祖忽必烈颁行“蒙古新字”,俗称“八思巴字”。这种方块文字由梵藏文字母演化而成,有42个字母,其中母音10个,子音32个。它主要用在官方文书、印篆、碑刻、牌符、钱钞等方面,流行不广。回鹘式蒙古文仍通行于民间。元成宗时,蒙古族学者搠思吉斡节尔对回鹘式蒙古文予以改革,并于1305年著有《蒙文启蒙》之语法书,为以后蒙古语文规范化奠定了基础。1587年,喀喇沁部学者阿玉喜创制了一种名为“阿力嘎里”的文字,专门在音译梵藏佛教经文时使用,从而对大量翻译经文、促进蒙藏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1648年,漠西蒙古和硕特部的咱雅班第达鉴于回鹘式蒙古文的一些音标不能清楚表达卫拉特方言的一些语音,创制了比较接近卫拉特方言口语的托忒蒙古文。该文共有31个字母,其中元音7个,辅音24个。现新疆蒙古族大多使用托忒蒙古文。总之,在蒙古族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各种蒙古文作为一种载体,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蒙古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得以保留至今。
&&& 7.满族文字。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女真族是满族的先人。金朝灭亡后,女真文字使用范围日益缩小,至明朝中期已失传,满族人只好使用蒙古文字。
清太祖努尔哈赤率满族兴起后,于1599年命额尔德尼与噶盖二人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了满文,史称“老满文”或“无圈点满文”。由于满蒙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差异,给直接用蒙古文字母书写满洲语音带来了许多不便,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命达海修改满文。达海在满文字母上加了圈和点,使字母在表达语音方面更加精确。改革后的满文史称“新满文”或“有圈点满文”。满文字母有6个元音、19个辅音和10个借音,每个字母代表一个音位。满文共有12个字头。满文的每个字母有3种形式,即词首、词中和词尾的书写形态。满文是以词为单位书写,笔顺是先自上往下书写该词的主干,再按先左后右和先上后下的笔顺加点或圈。满文的行款是由右向左。组成满文的笔画有6种:字头、字牙、字圈、字点、字撇、字尾。字母无大小写之别。
满语是满―通古斯语族中唯一具有文字形式的语言,在清朝称之为“国语”。有清一代,留下了无以数计的满文档案、文献及古籍,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
网页编辑:李萨日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历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