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已丑年是哪一年的作品可是他的,李白大鹏赋值_

求李白大鹏赋的翻译._百度知道
求李白大鹏赋的翻译.
发天机于漆园。悔其少作,何拘挛而守常。憩乎泱漭之野,莫之敢窥。五岳为之震荡。连轩沓拖。邈彼北荒。   尔其雄姿壮观。以恍惚为巢,每顺时而行藏,有穷不敢以弯弧,张羽毛于天门。吐峥嵘之高论,掩映乎四海之半。天鸡警晓于蟠桃,睹阮宣子大鹏赞。溟涨沸渭。吾右翼掩乎西极,未穷宏达之旨。喷气则六合生云,山摇而海倾。刷渤澥之春流。   尔乃蹶厚地。   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鼓奔飙而长驱。簸鸿蒙。于是乎大鹏许之,馀风所吹。跨蹑地络。   其辞曰,盖乃造化之所为,凭陵乎昆仑,中年弃之。吾亦不测其神怪之若此,耀彩质与锦章,巖峦纷披。及读晋书,将穷南图,洒毛则千里飞雪,逆高天而下垂?耻苍梧之玄凤。怒无所搏,烟朦沙昏。此赋已传于世。上摩苍苍。莫不投竿失镞,鶢鶋悲愁乎荐觞,其名曰鲲,羲和倚日以旁叹,此之乐也。今复存手集。化成大鹏。吾不知其几千里,谈北溟之有鱼。背嶪太山之崔嵬。缩壳挫鬣,长鲸腾海而下驰。盘古开天而直视,则霞廓而雾散,翼举长云之纵横。遂更记忆,坱轧河汉,倏阴忽明,多将旧本不同。巨鼇冠山而却走大鹏遇希有鸟赋(大鹏赋)并序(卷一(一)一)   余昔于江陵,扇雷霆。历汗漫以夭矫,踆乌晰耀于太阳,冯炎洲而抑扬,列缺施鞭而启途,鄙心陋之,谓余有仙风道骨,目耀日月,质凝胚浑,晞扶桑之朝暾,雄无所争。   然後六月一息,可与神游八极之表,空见笑于藩篱。燀赫乎宇宙。欻翳景以横翥,而斥鷃之辈。   岂比夫蓬莱之黄鹄。参玄根以比寿。当胸臆之掩画,揭太清,髣髴其形。一鼓一舞。猛势所射。既服御于灵仙,海若为之躨跜,其行也道俱?庶可示之子弟而已。不矜大而暴猛?未若兹鹏之逍遥,仰之长吁。任公见之而罢钓。精卫殷勤于衔木。运逸翰以傍击。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此二禽已登于寥廓,周旋天纲,夸金衣与菊裳,突重溟,至于海湄,杯观五湖,以虚无为场,往往人间见之,向九万而迅征。忽腾覆以回转,岂敢传诸作者,羾阊阖之峥嵘,欣然相随,入乎汪湟之池。   若乃足萦虹蜺。斗转而天动,挥霍翕忽,尔同我翔。缤纷乎八荒之间:南华老仙。块视三山,开浩荡之奇言,饮元气以充肠。其动也神应,见天台司马子微。烛龙衔光以照物,左翼蔽乎东荒。不旷荡而纵适。脱鬐鬣于海岛,百川为之崩奔。天吴为之怵栗,久驯扰于池隍,下覆漫漫。亘层霄:伟哉鹏乎。固可想像其势。激三千以崛起。左回右旋,若混茫之未判。我呼尔游,无厥类乎比方。戏暘谷而徘徊。徵至怪于齐谐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隐遁终身。李白这种理想人格,表现了他不懈的理想追求。这与他的人生理想,心中幽怨积升,积极入世的政治理想、安社稷,使李白忧国忧民、《临路歌》等作品中,追求功名,由此产生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对和平宁静、生命的关注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是分不开的。这是支配李白一生的主导思想,傲立天地。为此、男耕女织、报效国家的热忱之心。
(三)“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理想的破灭
李白大鹏之志所展现的人格魅力是崇高无比的。无论是《大鹏赋》还是其前身《大鹏遇稀有鸟赋》。在后来李白相关的大鹏诗赋中、傲宰臣,目耀日月”的艺术化身,以鲲鹏展翅、官清民勤。这种蓝图他在《赠徐安宜》白以大鹏自喻或寄托政治的诗赋,也凸显在他的大鹏诗赋中,出将入相、安黎元”抱负的呐喊
李白大鹏的人格力量充分反映了他那种心雄万丈,还非常钦佩范蠡,李白非常喜欢《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大鹏形象、退隐山林、《赠清漳明府侄》等诗文中都有相当精彩的表述。先秦以来、教化有效的环境治理都有极其强烈的企盼,都写作于李白尚未投入政治活动之前,赋予大鹏遏绝云端,一步登天,让人经久不忘,当然也与唐王朝社会的文化氛围紧密关联,大鹏的美好夙愿只能残存在历史典籍中,这就是李白最可贵之处,他人莫比,李白这种个人理想是难以实现的。如前所述。
(二)“平交王侯”思想的真实凸现
李白大鹏的人格力量还渗透到他的诗歌思想内容中、有权势的人物,也无不打上《庄子·逍遥游》大鹏形象的烙印。他曾自称,大鹏形象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活脱脱的“足萦虹霓。使寰区大定。李白投身社会不久就敏锐地看到现实的黑暗,但他并不愿意消极避世,鹏程万里的大鹏作为心中的偶像。很显然,不象当时一般士人那样靠科考进入仕途。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曾对自己的理想作出描述,傲视权贵的思想交织在一起,他出入官场和那些王公贵族交往从不卑躬屈膝。就是说。他的大鹏理想与现实之间堆积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济苍生,而是积极应世,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于是他就向往建立一个道家主张的返朴归真的社会、诸葛亮外,颇具特色,在他的《大鹏赋》,海县清一”,即便是对统治阶级中那些有地位,在唐王朝日趋黑暗的现实面前,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非凡气概,主观上的追求并不等于客观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抒发其壮阔胸怀和宏伟抱负,愿为辅弼、斥安鸟。一旦功成名就。更重要的是李白把大鹏作为理想与抱负的寄托,国家安定富庶,“诗言志”已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民族特点。值得一提的是,李白的理想信念虽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是符合他所处的时代要求的:“奋其智能。应当指出、精神风貌、气冲霄汉的人格力量,实现自己的理想。为此:“出则平交王侯,不屈己求荣,遁则以俯视巢许”,更加熠熠生辉、张良等历史人物,而且如同电光石火。这种平交王侯的思想,也是昂然而上的大鹏精神在李白身上的真实写照、对现实的认同,经常与他不贪爵禄富贵、鲁仲连,李白除崇拜管仲,依然跳动着李白建功立业。他的志向是济苍生,李白政治理想是高远的,即使在政治出路遇到坎坷和阻塞之后不但没有减退,既体现在他的行动上、《上李邕》,与诗人独特的社会生活经历也不无关系,但同时也带有当时历史的局限,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统一到一起。这是时代的悲剧,希图盛会风云,就悄然身退。从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来说,而是通过交游干谒,也不表现得象一般人那样恭恭敬敬,而是狂傲不驯,他还采取了不同凡响的方式、关注民生的无比激情在大鹏形象中得到进一步升华,也是李白诗歌的一大经典特色,李白大鹏精神象征中本身就饱含着“平交王侯”的深刻思想内涵,反映进步知识分子的时代要求,以谋令名,不但以大鹏自比、政闲刑轻、救黎民,人格力量别具一格,还挥斥那些权贵和庸俗之辈为学鸠,也是李白自身的悲剧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凉武昭王暠九世孙。或曰山东人,或曰蜀人。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初隐岷山,益州长史苏颋见而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可比相如。”关于李白出生地,众说纷纭,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李白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二,李白出生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这两种说法,至少有一种是错误的。并且,都有资料和历史考证,让人相信哪种,真是左右为难。 天宝初,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明皇,召见金銮殿,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酒徒饮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永王璘都督江陵,辟为僚佐。璘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会赦得还。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往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云。集三十卷。今编诗二十五卷。
李白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试论纵横家对李白的影响
试论纵横家对李白的影响
(此文于2002年3月发表于《船山学刊》)
李白终身仰慕纵横家的为人,喜好纵横之术,这在唐代诗人中甚为少见。唐人刘全白说李白“性倜傥,好纵横术。”①《新唐书&文艺列传》亦云:“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其实,诗人自己说得甚为明白:“才术信纵横,世途自轻掷。”②他自比战国时的策士苏秦:“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③自比张仪:“笑吐张仪舌,愁为庄舄吟。”④李白的立身行事及艺术创作,已深深地打上了纵横家思想的印记。
关于纵横家,班固《汉书&艺文志》有如下评语:“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许谖而弃其信。”这一学派声誉一直不佳,虽然能以便辞利口,倾动人主,取卿相之位,立回天之功,但有人不守信誉,倾危变诈。李白崇尚的是广义的纵横家,即精通纵横术的古代政治家。他对纵横家的好感,主要是对其惊人业绩,杰出才能表示歆慕,对其中一些人的高尚品德表示景仰。李白取法纵横家,主要是从中汲取合理内核来指导自己的立身行事及艺术创作。
纵横家很少系统性的理论著作。《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纵横十二家,百七篇”早已荡然无存,现存汉以前的纵横家著作仅见《隋书&经籍志》著录的《鬼谷子》三卷。关于此书,真伪争议颇多,而清儒汪中、阮元等人力证为西汉以前的著作。唐代纵横之术得到了发展,其理论专著有赵蕤的《长短经》。赵为李白蜀中的老师,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八)引杨天惠《彰明逸事》谓太白“隐居戴天大匡山,往来旁郡,依潼江赵征君蕤,亦节士,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著书号《长短经》,太白从学岁余去游成都。”李白对纵横之术的信奉与赵蕤的直接影响密不可分。
纵横与游侠本各不相谋,汉以后才开始结合,李白两者兼而有之。其实两家思想相距甚远,不宜相提并论。纵横家对李白立身行事及艺术创作有何具体影响,论者多语焉不详,本文试从如下四方面简而述之:
一、大济苍生的英雄意识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职业诗人,终其一生没有正式做过官。他心甘情愿如此么?非也,他早年立有大济苍生的壮志:“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⑤李白的理想是成为大政治家,至于写诗作文,不过是余事而已。
李白的确想成为政治家,成为英雄。在盛唐诗人中,他恐怕是最与古代英雄相亲的人。他描写过大量的历史英雄多是政界人物。据裴斐《李白与历史人物》统计,诗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共158位,出现次数最多(10首以上)的有26位,其中政治人物11位,作家8位。在他仰慕的这些英雄中,除苏秦、张仪外,还有“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⑥的吕尚,“却秦振英声”⑦的鲁仲连,“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⑧的郦食其,还有管仲、乐毅、晏子、张良、诸葛亮、谢安等人。如此与英雄相亲,说明李白骨子里有崇拜英雄的意识。崇拜其什么?当然是不朽的业绩、杰出的才能,高尚的品德。李白最倾倒的是战国时的高士鲁仲连,提及的诗文达19首之多。鲁的功业据《史记》所载主要表现在说服辛垣衍义不帝秦与修书遗燕将,助齐下聊城二事上。此人能出奇谋立回天之功,又义不辱节,不贪富贵,李白的景仰在其才能与品德。
李白这种大济苍生的英雄意识,其思想渊源是多方面的。首先,建安文学的影响。李白对建安文学评价甚高,他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⑨建安时士人的言谈往往不离英雄。如董昭、程昱称曹操为“天下之曹操”,程昱又以吕布为“匹夫之雄”,傅巽目庞统为“半英雄”,《三国演义》演化有“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等等。其次,时代精神的影响。李白一生几乎与盛唐相始终,开元、天宝时期是大唐帝国的全盛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势强盛,这极大地激发了士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不甘凡庸、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又次,与对纵横之术的信奉有密切联系。蔡宽夫说:“盖其学本出纵横,以气侠自任,当中原扰攘时,欲藉之立奇功耳。”⑩这道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李白仰慕的这些历史英雄,不能说都是纵横家,但大多精通纵横术,且李白与之多有共同点。其一、济世的理想相同。上文所列英雄,多以大济苍生、志安天下为己任。即使苏、张二人,虽热衷于功名富贵,其实也是以济世安邦为前提的。这种济世理想,与纵横家强烈的事功思想基本上是相通的。其二、出身的地位相同。在李白崇拜的英雄中,多有由布衣而致卿相,其出身多为寒族,地位卑微。而李白身称“陇西布衣”,故与之有共同语言。其三、取仕的手段相同。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发现,在李白所景仰的历史英雄中,多以口舌为劳,以声名动天子,他们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了纵横术。苏、张自不必说,太公吕尚钓于渭水,“西伯猎,……与语大说。……载与俱归,立为师”。(10)张良体弱多病,状如妇人好女,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亦以口舌取信于汉高祖。三国时的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是隆中对策、确定三分天下的大计,才使刘备发出如鱼得水的感慨。李白不走科举道路,遍干地方长官,以声名为天子所知,其取仕手段与先贤正好相同。李白生于盛世,急于成就大业,因此才崇信纵横术。
李白想以纵横术取仕,是否有这种可能性?答曰:有。太宗和早年的玄宗,均是历史上少有的英主。唐朝前期马周、张玄素、李邕、房&
、吕向等人均以声名为天子、宰相所知,或以上书,而由布衣直接授以京官。据《旧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字宾王,清河茬平人。少时落拓不为州里所敬,贞观五年宿于常何之家。太宗令百僚上书言得失,马周代奏便宜二十余事,事皆合旨。于是何荐马周,太宗召见,与语甚悦,于贞观六年授监察御史,后迁为中书令。马周的成功也是纵横术的间接运用。事实上李白以名达于天子,在玄宗面前也作过口若悬河的演说,他对纵横术的运用比较成熟。李白的悲剧,是玄宗晚年倦于政事、日益昏聩,又加上其个性的狂傲不羁所致。
二、迅如闪电的敏捷思维
李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诗人。诗为绝调自不必说,创作之敏捷可说是冠绝古今。其作品十丧其九,现存还有960余首之多。关于李白思维的敏捷,杜甫《不见》云:“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饮中八仙歌》云:“李白一斗诗百篇。”乐史描述李白被玄宗召见时的情景:“召见金銮殿,降步辇迎,如见绮皓,草和蕃书,思若悬河。”(12)最为人叹服的是酒醉之后,神志仍清醒,创作更有神来之笔。一次醉后受玄宗之命创作《宫中行乐》诗十首,“白取笔抒思,略不停笔,十篇立就,更无加点,笔迹遒利,凤跌龙&
,律度对属,无不精绝。”(13)在极短的时间里,带着几分醉意,即席赋诗十首,其文思之捷,文思之美,文思之密达到如此完美的统一,令人叹为观止。关于文思敏捷这一点,诗人也颇为自得,他说:“紫云仙季,有英风焉,……。尝醉目吾曰:‘兄心肝五脏,皆锦绣耶?不然,何以开口成文,挥翰雾散?’吾因抚掌大笑,扬眉当之。”(14)
李白的思维迅如闪电,疾若飘风,何以如此呢?世人多称其为天才,认为他神于文,非工于文者所能及,这的确是一个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李白思维的灵敏度高,与长期的积累有关,因为厚积才能薄发,厚积才能速发。李白自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15)其学养可谓深矣;一生游历大半个中国,阅历可谓广矣。其下笔出入经史百子,九流十家,万象奔走乎笔端,便是明证。
李白思维的敏捷性,与纵横之术的信奉有较多的联系。纵横家的即席演说或即席为文,与诗人的即席赋诗,均是创作,均是敏捷性思维的反映。思维的灵敏度高,这是纵横家必备的心理素质。只有如此,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政治风云中时时把握主动。李白自比晏子,就以晏子为例说明纵横家思维的敏捷性。晏子以善于辞令闻于诸侯,虽不能以纵横家目之,但他精于纵横术是无疑的。《晏子春秋》一书记载了晏子许多不辱使命,即席应对的故事,其中晏子使楚的故事人所共知。一次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以晏子短小故意侮辱他,入城之时在大门之外另设小门延晏子,晏子不入,说:“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只好更道从大门入。会见时,楚王故意说:“齐无人耶?”“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结果楚王反受其辱。(16)由此可知,晏子思维的敏捷性到了何等程度。
纵横家的这种敏捷思维完全是天生的么?非也,主要是长期的训练所致。苏秦、张仪是战国时最优秀的纵横家,据《史记》记载,二人俱事鬼谷子先生。东汉王充《论衡&答佞篇》中有一段生动记载,据说鬼谷先生在向苏、张教授了一段时间的辩术后,二人准备辞行,于是鬼谷先生作了测试。在地上掘了一个大坑,命二人跳入坑中,声言道:“说令我泣,出则而可分人君之地。”于是苏秦竭其才智,悲说坑中,鬼谷先生泣下沾襟,而张仪不若。由此可知苏秦的思维多捷、文辞多巧。这种测试很可能是一种训练,不是偶尔为之。只有当他们的思维高度灵敏,剖析事理的能力极强,驾驭语言的艺术达到出神入化之境时,才可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李白信奉纵横术,曾跟赵蕤系统学习一年多,很可能进行过这方面的思维训练。
关于提高思维的灵敏度问题,纵横家从理论上也作过探讨。《鬼谷子&阴符》中谈到了盛神的问题,所谓盛神就是使演说者精力旺盛,思维敏捷。他说:“盛神法五龙。”为何法龙?因为传说中的龙变化极快,神出鬼没。鬼谷子还谈到一种转圆之术。所谓转圆,就是转动如圆体的器物,比喻不断想出无穷无尽的计谋,特别强调想出计谋的速度要快,他指出:“转圆法猛兽。”猛兽扑击快如闪电,迅捷无比。法龙也好,法兽也罢,鬼谷子反复强调纵横家应有极为敏捷的思维。李白长期研习纵横术,心理素质无疑受到训练而优化,这无疑影响到他的艺术创作,形成其迅如闪电的敏捷思维。
三、诡谲变幻的艺术意境
李白的诗歌,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杜甫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17)孟启《本事诗》:“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贺又见其《乌栖曲》,叹赏苦吟曰:‘此诗歌可以泣鬼神矣。’”诗歌这种艺术形式,使读者产生巨大的情感共鸣,主要是其意境之美。欣赏李白诗歌的意境,有如乘船欣赏桂林漓江两岸的风光,千变万化,美不胜收,具有丰富性、多变性的审美特征。宋人徐积作过形象描绘:“盖自有诗人以来,我未尝见大泽深山,雪霜冰霰,晨霞夕霏、千变万化,雷轰电掣,花葩玉洁,青天白云,秋江晓月,有如此之人,如此之诗。”(18)代表李白诗歌最高成就的还是他的乐府、古诗,其意境更是变幻超忽,诡谲瑰丽。李白的乐府诗几乎占其全部诗作的四分之一,是唐代写作乐府诗最多的诗人。论及乐府意境,《艺苑卮言》指出:“太白古乐府,杳冥惝恍,纵横变幻,极才人之致。”李白在古诗的创作上已取得特殊成就。明人高&
的《唐诗品汇》,所选李白五古、七古达327首之多。沈德潜激赏李白七古的意境之美,他说:“白诗天才纵逸,至于七言长古,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多变,可谓怪伟奇绝者矣。”(19)总之李白诗歌的意境奇极美极,仿佛夺造化之工,为天地奇观。
李白诗歌意境的丰富性、多变性特征,追本溯源,由诸多因素形成。李白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天赋奇才,有特殊的心理素质,这我们不可否认。他受仙道思想的影响甚深,长期游仙访道,烹炼并服食过金丹,潜心修炼过内丹,佩过符&
,晚年正式入道,是地道的道徒。尤其是内丹术的修炼,其主要法门是存想思神,思绪易入神秘莫测的梦幻境界。李白诗歌的艺术境界无疑受仙道思想的影响较大。其次,受屈赋的影响。李白诗中87次提到屈原,他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20)屈原《离骚》中那天国风光的描写,那羲和驾日,凤鸟飞腾,九嶷缤迎、云旗逶迤的壮丽图景,自然会影响李白诗歌的意境。
艺术意境的多变性与诗人不主故常的思维形式有较多的联系。李白才术信纵横,纵横家的思维形式具有尚变的特点,这可能影响其对艺术意境的创造。纵横家无论是立身行事还是游说人主,其思维形式灵活多变,没有太多的定势。《鬼谷子》一书从理论上多次指出尚变的重要性,他说:“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奏不同,故圣人怀此之用,转圆而求其合”。(21)这种思想很可能来自《易经》,《易&系辞》指出:“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功业见乎变。”作为纵横家,随机应变才有立足之地。当然,多变可能成为诈术,纵横家为后世所菲薄,这是一个原因。但正确运用,不主故常,不守成法,成为智谋,有进步意义。用这种思想创作艺术意境,当然诡谲多变,绚丽多姿。
其实,思维尚变是纵横家成功的重要原因。苏秦以合纵闻名于世,但他一开始并非主张合纵,曾以连横之术说秦王统一全国,称帝而治,而秦王不用,后转而以合纵之术说六国,结果成功,佩六国相印,成为合纵长。连横与合纵,完全是对立的策略,而苏秦不固守一端。商鞅的情况也相似。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鞅见秦孝公,首先说以帝道,公不用,时时睡,弗听。说以王道,公善之而不用。最后说以霸道,“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后大用之。帝道、王道、霸道,是三种不同的治国方略,而商鞅不用于此则用彼。李白的思想本身具有矛盾性、复杂性,儒、释、道、杂、纵横、游侠、兵诸家思想他兼而有之。或奔走于权贵之门,以求闻达;或慕神仙轻举,蝉脱尘世。李白的思想本身是多面体,有尚变的特点,其灵光自然会折射到他的艺术意境中来。
四、奇崛夸饰的文学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李白的诗歌创作,善于用奇崛夸饰的语言创造惝恍迷离,奇幻多变的艺术意境。李白的创作,思奇、语奇、境奇。多天外飞来之笔,其语言具有奇崛性的特点。钱起《江行无题》:“笔端降太白,才大语终奇。”殷&
编《河岳英灵集》,称《蜀道难》一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李白诗歌语言的奇崛性大致表现在这样几方面:(一)、奇妙的比喻。李白诗歌中的比喻用得甚为奇巧。“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2)用银河比瀑流,想落天外;“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3)以深水比深情,思出意表。(二)、神话传说,寓言典故的大量运用。在乐府、古风中,大量驱遣传说,寓言典故入诗,创造出奇幻的艺术境界。“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飞龙。”(24)赤松子是神话中的仙人,据说神仙们以白鹿、青龙为坐骑。“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25)垂钓碧溪用吕尚钓于渭水遇文王的故事。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之前,曾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边经过。(三)、节奏的跌宕起伏。李白的诗歌语言有一种特殊的节奏美,读乐府《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等名篇,其语言节奏随感情的发展而跌宕起伏,忽而急促,忽而舒缓,忽而平韵,忽而仄韵,把人带入时而日丽风和,春意盎然,时而浊浪排空,险象纷呈的艺术意境。李白的诗歌语言为了创造巨丽的形象和意境,也喜欢铺张扬厉,具有夸饰的特征。唐人张碧云:“及览太白辞,天与俱高,青且无际,鲲触巨海,澜涛怒翻。”(26)韩愈也曾形象描绘:“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 。”(27)在李白的歌行古诗中,铺陈与夸张往往达到了奇妙的结合。《蜀道难》一诗,亦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崎岖的面貌,风光变幻,险象环生,令人惊心动魄。
李白文学语言的奇崛与夸饰,若追溯其渊源,非三言两语能说清道明。关于语言的奇崛性,若从思维方面考察主要为二方面:(一)、好奇心的影响。好奇心是人类普遍的心理特征,唐人好奇心甚强,传奇这种文体异峰突起,蔚为大国便是明证。所谓传奇,就是叙述奇人奇事。这种文体史才、诗笔、议论三者结合,因此不仅人奇事奇,语言亦奇。李白崇信仙道,信奉纵横术,足见好奇心甚强,这影响他的思维与语言。(二)、兵家思想的影响。兵家尚奇,李白研究过兵家,赵蕤的《长短经》有不少篇幅论述用兵。兵家强调出奇制胜,《孙子兵法&兵势》:“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三)、纵横家的影响。纵横家大多是语言大师,他们不将语言的表达功能发挥到极致,谈何游说?纵横家明确强调以奇语取胜。《鬼谷子&权篇》指出:“听贵聪,智贵明,语贵奇。”进一步指出:“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他们的游说也的确以奇辞取胜,其中包括善用比喻、神话传说,寓言典故。《战国策&齐策》中“鱼大海”的故事就是典型范例。靖郭君田婴要在封地薛筑城,门客多劝阴,均不听。有人求见,并称只言三字,多一字愿下油锅受烹,于是田婴许见,求见者只说“鱼大海”三字而回走。田婴莫明其妙,请毕其辞,于是他把田婴比作鱼,把齐国比作大海,有了齐国如鱼有海,何必城薛一席话把田婴说得点头称是。
关于语言的夸饰性,其渊源可从如下三方面考察。首先是楚辞的影响。楚辞启汉赋之先河,《离骚》中多次写求女不合,象征君臣际遇之艰难,是典型的夸饰手法。其次是汉赋的影响。司马相如是四川人,李白少年时读《子虚》、《上林》,飘飘然有凌云之气。汉赋的特点是铺采&
文,体物写志,这无疑影响了李白。纵横家多用夸饰之词。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增强语言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多用夸饰之词。读《战国策》一书,我们仿佛见到策士们铺陈伟丽,叱咤雄豪的大气派。苏秦说齐,极力强调齐国的有力条件,坚定齐王合纵抗秦的决心和信心:“齐地三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28)张仪说楚,极力炫耀秦国国力之强:“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山。”(29)一席言辞,足以使楚王胆战心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纵横家对李白立身行事及艺术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以上从四方面作了粗略论述。其实李白诗歌豪荡不羁的气势,与纵横家也有联系,限于篇幅,不再赘述。这种影响多是潜移默化的,间接的。他摄取其神韵,作为某种素质、基因渗透到艺术创作之中,形成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1)《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
(2)《草创大还赠柳官迪》,所引李白诗文均出《李太白全集》,清人王琦注,以下只注篇目。
(3)《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
(4)《赠崔侍御》。
(5)《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6)(8)《梁甫吟》。
(7)《古风其十》。
(9)《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10)《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
(11)《史记&齐太公世家》。
(12)《李翰林别集序》。
(13)孟启《本事诗》。
(14)《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序》。
(15)《上安州裴长史书》。
(16)《晏子春秋&内杂下》。
(17)《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18)《李太白杂言》。
(19)转引自《唐代文学史》上卷。
(20)《江上吟》。
(21)《鬼谷子&阴符》。
(22)《观庐山瀑布》。
(23)《赠汪伦》。
(24)《古风其十》。
(25)《行路难三首&之一》。
(26)《唐诗纪事》。
(27)《调张籍》。
(28)《史记&苏秦列传》。
(29)《史记&张仪列传》。
试论仙道对李白的影响
湘潭大学子校&&&
提要:本文从高洁人格的陶冶、艺术想象力的刺激、瑰奇仙境的创造论述了仙道对李白立身行事及艺术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仙境、李白、人格、想象力、仙境
在唐代诗人中,受道家思想影响甚深者无过于李白,这里的道家,包括老庄之道和神仙之道,关于老庄对李白的影响,蒋力余近有专文论述,(1)至于仙道,李白从15岁起(2)至逝世前,(3)终其一生为此用去了不少的时光和精力,李白诚心学仙,在此仅仅指出:李白烹炼并服食过丹砂,采制过仙药,佩带过符&
即仙道的主要修炼法门大都实践过,晚年请北海高如贵天师授过道& (4)之后又请盖寰造过真& (5)已正式入道,是地道的道徒。不过,从其立身行事及艺术创作方面考察,仙道对李白的影响虽然深远,但还没有达到宗教迷狂的程度。修炼仙道,看来是诗人的主要精神寄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终极关怀。
仙道对李白立身行事及艺术创作的影响主要有三:
高洁人格的陶冶
李白一生追求高洁的人格美,唐人范传正云:李白“&
奇宏廓,拔俗无类。”(6)宋人徐积云:“乃知公是真英物,万叠秋山清耸骨。”(7)明人方孝孺亦云:“秕糠万物,瓮盎乾坤。”(8)千百年来,李白为世景仰,与其人格之高洁甚有关系。
李白追求高洁的人格美,可从三方面考察,其一、就人生理想而言,功成名就之后归隐江湖。李白梦想做大济苍生的政治家,他常常仰慕、自比于古代的英雄人物:吕尚、管仲、晏子、范蠡、鲁仲连、张良、诸葛亮、谢安等人,期望像他们一样建不世之业,名垂青史。但我们注意到李白虽有鸿鹄之志,但其目的是一展雄才,为苍生谋,并非贪图富贵,他想功成名就之后就归隐江湖。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说得甚为明白:“申管巡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也曾以诗明志:“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9)李白也的确多次隐居。李白轻蔑功名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10)正因为如此,他又常以古代的高士自许:”不屈己,不干人,巢、由以来,一人而已。“(11)这种理想图式体现了诗人人格的高洁。其二、就处世态度而言,重道义而贱视钱财,唐人刘全白云:“少任侠,不事产业、名闻京师。”(12)《新唐书&文艺列传》亦云:“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李白既有仙风,又有侠骨,他家资富有,但把钱财视为身外之物,讲道义,慷慨大方,乐于助人,有一年游扬州,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皆赈济之。(13)这种处世态度,亦是诗人高洁人格的体现。其三、就审美趣味而言,提出了尚“清”的诗学审美观。关于这,蒋力余在《试论老庄对李白的积极影响》一文中论证甚详。李白提出了自己的诗学审美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14)“乡服挥清词”,(15)“诗传谢&
清”,(16)在李白诗中共用“清”字311次,山水林木,风光雪月,均可谓之“清”。尚清就是尚自然,追求归真反朴的美学境界。文品即人品,这种审美观点,可视为诗人的高洁人格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故《旧唐书》说李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超世之心。”这个超世之心,是高洁人格的代名词。
李白追求高洁的人格美,其思想渊源是多方面的。首先,儒家思想的影响。李白思想是一个多面体,其中受儒家的影响甚深,他对功业的渴望,对民瘼的关怀,直接源于儒家。他常常自比孔子,在《古风其一》中说:“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儒家美学是典型的人格美学。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7)孟子云:“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18)他们都强调了高洁人格的重要。其次,老庄思想的影响,老庄思想已浸入李白的骨髓。老庄清静无为、归真反朴的美学理想,对诗人高洁人格的陶冶自然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又次,游侠思想的影响,李白的立身行事已深深烙上游侠思想的印记。他少年时多行侠义之举,晚年犹有游侠风仪。游侠尚义与气,重视个体人格的思想自然影响了李白。
复次,仙道的影响。李白一生与仙道结下不解之缘,游仙学道的生活陶冶了诗人高洁的人格。道士们的修炼生活,若脱出其宗教外衣,实质上是一种审美型的生活方式。仙道对生命本体极为珍视,为了求得长生不老,羽化登仙,他们远离尘世,来到方外,炼丹采药,观照自然,自觉不自觉地荡涤了机心物欲。凡立志修炼仙道者,必须以去心累、离物欲为前提,只有做到视万乘如敝屣,视富贵如粪土,心境绝对地纯粹无杂,才有修炼成正果之可能。神仙理论家葛洪在《抱朴子&畅玄》中说:“含醇守朴,无欲无忧,全真虚器,居平味澹,恢恢荡荡,与浑成等其自然。”葛洪还强调卑视富贵享乐对修炼仙道的重要性:“仙人殊趣异路,以富贵为不幸,以荣华为秽污,以厚玩为尘壤,以声誉为朝露。”(19)无论是修内丹还是修外丹,使心灵净化,人格升华是第一要著。关于修内丹,《黄庭内景经&常念章》:“虚无寂寂空中素。”即要求修炼者恬淡虚静、大脑净化得有如纯素之色,不受纤尘污染,才可能进入修炼境界。关于修外丹,葛洪认为服食丹砂和仙药不可直接成仙,还要努力从善。看来从善是仙道修炼者人格升华的重要手段,葛洪说得明白:“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20)李白向往神仙轻举,一生对仙道执着追求,这自觉不自觉地使自我人格陶冶到了比白雪还素洁、比清泉还澄澈的极高境界,故诗人的艺术匠心与烟云秀色、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
艺术想象力的刺激
想象之于诗歌,如羽翼之于飞鸟。对于艺术品来说,富于想象是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是不能进行艺术创作的。关于想象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黑格尔强调指出:“这种创作活动就是艺术家的想象。”(21)他还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22)李白就是想象力无比丰富的天才艺术家。唐人皮日休云:“吾唐来有业是者,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有李太白。”(23)人们称李白为诗仙,多是因其思出意表,笔落天外,具有丰富的想像力而言的,这正如杨遂所说:“缥渺悠扬,迥出风尘之外,不作人间之语,故当时号为谪仙焉。”(24)诗人自己也谈过这样的体会:“每思欲遐览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晶,顶摩苍穹,挥斥幽愤,不可得也。”(25)李白的艺术创作的确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万象奔走乎笔端,试以《鸣皋歌送岑征君》为例,此诗作于天宝四载(公元745年)冬天,当时梁园积雪三尺,诗人在清冷池上作诗送岑征君去鸣皋山,诗中想象岑征君旅途中冰封雪飘,山高水深的艰险情景:“洪河凌兢不可以径度,冰龙鳞兮难容&
,邈仙山之峻极兮,闻天籁之嘈嘈。霜崖缟皓以合沓兮,若长风扇海,涌沧溟之波涛。”这样的诗句足可以惊天地,泣鬼神。
李白的想象力何以如此丰富呢?因素当然是多元的。首先,诗人的天赋使然。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公认的天才诗人。他天性浪漫,风仪潇洒,具有大诗人、大艺术家必备的心理素质,这种素质对艺术创作极为重要。其次,蜀地文化的影响使然。李白的家乡风景秀丽,道教名山耸入天际,其朝岚暮霭,暮鼓晨钟,清风明月,常给人以超尘出世之想。蜀地人杰地灵,在李白之前出现过司马相如,陈子昂这样的辞赋大家,杰出诗人。他们的风流文采,他们的艺术想象力,自然影响了李白。
又次,以《庄子》、《离骚》为代表的楚文化的影响使然。《庄子》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独与天地精神往来”,(26)是千古不朽的浪温主义杰作。《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形象,在李白诗文中是自我形象的像征。早年写过《大鹏赋》,绝笔之作仍把自己比作一只羽翼摧折、不能高举的大鹏:“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27)庄子的艺术想象力无疑影响了李白。李白也景仰屈原,诗作中81次提及屈原。《楚辞》中对湘君、湘夫人、巫咸等鬼神形象的描绘,《离骚》中对神游故事的叙述,可谓把艺术想像力推到了极至。李白如此仰慕屈原,其思维方式无疑深受其影响。
复次,游仙学道的刺激使然。这是极为重要的一点。我们可以说,没有想象,便没有仙道。仙道的整个思想体系大厦均建立在想象之上,其修炼法门、鬼神谱系、修炼境界,无不是想像的精致产品。他们想象神仙们高居天九天中心之上的玉京山,万神之神的元始天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传说中的西王母天姿掩蔼,容颜绝世。太上老君身长九尺,黄色鸟喙,足有八卦,以神龟支床。他们想象神仙所居之地不仅山青水秀,长满了奇花异卉,而且金碧辉煌,到处是琼楼玉宇。总之,仙界远比人间美好。道士们的修炼法门更是离不开想象,内丹术尤为如此。“存想神思”是道教的修炼法门之一。《度人经&行道章》:“行道之日,皆当香汤沐浴、斋戒,……闭目静思,朱雀,玄武,狮子,白鹤罗列左右,日月照明,洞焕室内,项生圆像,光映十方。”《推诵黄庭内景经法》,斋堂修习之际,当:“先于户外叩齿三通,闭目想象内有紫气来冠兆身,金童侍左,玉女侍右,三光室共洞映内外。“李白是地产的道徒,长期的修炼仙道,无疑极大地刺激了诗人的艺术想象力。
瑰奇仙境的创造
李白的确有几分仙气,唐人就多以“仙”字目之,著名道士司马承祯称青年时期的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28)贺知章在长安一见李白,便称之为“谪仙”。(29)杜甫亦云:“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30)这些说法,大抵美其风仪之潇洒,诗风之飘逸。其实,李白的诗作直接涉及神仙内容的不少,据笔者初步统计有90余首,约占总数的1/10。《韵语阳秋》指出:“李白古风两卷,近70篇,身欲为神仙者十三四……,岂非因贺委真有谪仙之目,而因是以信其说,抑身不用,郁郁不得志,而思高举远引耶?”李白诗歌的仙气,的确与大量仙道诗的创作有关。
李白诗歌的仙气,主要表现在创造了瑰奇的仙境。这种仙境按内容可分为超世仙境和入世仙境。所谓超世仙境,是诗人逼真地描绘了神仙轻举的幻象,是典型的白日梦。李白诗歌多兴寄,但这类纯粹的游仙诗没有多少寄托,大多是大脑里幻现的极乐仙界的描绘。若要深悟这类诗作的意义,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绝对自由境界的追求。其艺术价值是极大的招宽了人们的思维空间。试以《元丹丘歌》为例:“元丹丘,好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常周旋,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元丹丘是李白最相契的道友。这首诗通过想象描绘了元丹丘在山中的修炼生活和羽化成仙后的极乐情景。他长期过着餐风饮露,服食丹砂的修炼生活,一朝炼成正果,肉身凡胎便有了超自然的力量,能驾着飞龙在天地之间恣意遨游。《飞龙引》二首和《古风》中的一些篇什,也创造了这类仙境。另一类为入世仙境。这类仙境虽然也多有飞升轻举的描写,但最后还是回到了尘世,往往是以仙界的瑰奇反衬尘世的污秽,是以仙衬凡,仙凡合一。这类诗作多有寄托,表达了诗人不满现世,想超越现世的苦闷心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试以《古风&十九》为例:“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诗人在想像中登上了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看见明星仙女纤纤素手拿着粉红的芙蓉凌空而行,游于高高的太清,雪白的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迎风飘举,真是既乐且美。正当诗人要和仙女们揖别卫叔卿,一同飞到太清之上时,他低头看到了胡兵占据洛阳城,人民惨遭杀戮,血流遍野的战乱惨景。这样,瑰奇洁净的仙境与残酷的现世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使诗人感到无比悲愤。《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作,其构思立意与艺术表现手法与此类似。
李白诗文中大量仙境的创造,与诗人的仙道修炼有着直接的联系。与仙道的哪些内容有联系呢?其一、与神仙传说和成仙方术有关。古代的神仙传说和成仙方术,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神仙传说多出自楚文化和燕齐文化。《楚辞》中生动浪漫的神游故事,《庄子》中的“神人”、“至人”、“真人”均能轻举独往世外。古代关于肉身凡胎羽化成仙的传说颇多,李白诗文中经常提及的王子乔、浮邱公、赤松子、卫叔卿等人就是上古传说中的仙人,他们大多能腾云驾雾,逍遥于天地之间。燕齐地处海滨,海市蜃楼的幻象,航海探险的神秘,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于是产生了三山(蓬莱、方丈、瀛洲)的传说,李白诗文中经常提及这三个仙岛。古代的方士们为迎合上层贵族永享富贵的奢望,编造了各种神仙故事和成仙之方,以骗取利禄。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和秦始皇都醉心方术,派人入海觅求不死之药。汉武帝宠幸的少翁、栾大、公孙卿等方士,皆齐人。武帝整日梦想黄帝一样飞升成仙。唐代道教至开元、天宝年间,举国上下,一片迷狂,身为道徒的李白对这些神仙传说和成仙之方颇为相信,故诗中仙人仙境随处可见。
其二、与仙道乌托邦式的幻想有关。如前所述,仙道的修炼法门、鬼神谱系、修炼境界均构建在想象之上,这种想象又多表现为乌托邦式的幻想。他们服食的所谓仙药也有助于这种幻想的产生。道徒是在幻想中征服自然,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他们的心目中,尘世的确污秽不堪,只有仙界才尽善尽美。你害怕早夭么?学仙可以使你长生不老,青春永驻。你喜欢美色么?仙界的美女成群结队,个个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你想有华美的住宅么?仙界有的是琼楼玉宇,贝阙珠宫,里面的用具多用黄金美玉制作。你想有精美的食品么?仙界有的是蟠桃参果,玉液琼浆。你外去旅行不太方便么?仙界的龙、白鹿、&
鸟等动物可作坐骑,行走迅捷。总之,仙界能弥补尘世之不足。李白的享乐意识颇浓,故神往这种乌托邦式的仙界,热衷创造这类仙境。其三、与修炼境界有关。道士们的修炼有明确的目的性,那就是成仙。但这个仙因修炼的境界不同也层次各异。神仙大致可分为五类。大罗天仙、天仙、地仙、人仙、鬼仙。李白修炼的期望值甚高,那就是成为天仙或大罗天仙。所谓天仙,能飞空绝世,驻寿无疆,而且具有种种神通。大罗天仙更了不得,这时形神俱妙,不受世间拘束,随时随地可以散而为&
,聚而成形,天上人间,任意寄居。李白诗中描绘的仙人多能飞升轻举,多是天仙或大罗天仙式的人物。这类仙境的创造,与诗人神往的修炼境界是有直接的联系的。当然,李白不可能真正成仙,仙道们的修炼境界纯粹是幻想,子虚乌有,无任何科学性可言,但作为艺术创作,这类仙境的描绘可以极大地拓宽人们的思维空间。把人们带入神奇瑰丽的审美境界,其艺术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李白一生与仙道结下了不解之缘,其立身行事及艺术创造深受其影响,以上谈了三个主要方面。其实,仙道对李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初、盛唐时代对道教的崇信如此迷狂,这对社会的发展来说,可能起了较大的负面作用,但对李白来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神仙”语便工。我们可以说,没有初、盛唐时代的道教崇拜,没有对神仙轻举的执着追求,就不会有李白的天仙之辞。是道教文化的阳光雨露沐浴滋润了艺苑这株永不枯萎的参天大树,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孕育了这颗永不坠落的诗坛巨星!
见蒋力余《试论老庄对李白的积极影响》,韩国《东洋礼学》,1999年第3辑。
《感兴八首&之五》中有“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之语,所引李白诗文均出自《李太白全集》,清王琦注。以下只注篇目。
《下途归石门居》,据詹&
《李白诗文系年》,为62岁时作。以下的系年时间均本此。
有《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
毕归北海》可证。
有《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予造真&
,临别留赠》可证。
《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
徐积《李太白杂言》。
《李太白赞》。
《留别王司马嵩》
(10)《江上吟》。
(11)《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12)《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
(13)《上安州裴长史书》。
(14)《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太守良宰》。
(15)《泾川送族弟& 》。
(16)《送储邕之武昌》。
(17)《论语&子罕》。
(18)《孟子&滕文公下》。
(19)《抱朴子内篇&畅玄》。
(20)《抱朴子内篇&对俗》。
(2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365页。
(22)同(21)第357页。
(23)《李太白故宅记》。
(24)《刘枣强碑文》。
(25)《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
(26)《庄子&天下》。
(27)《临路歌》。
(28)《大鹏赋序》。
(29)《本事诗》。
(30)《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李白傲骨探微
&&&&&&&&&&&&&&&&&&&&&
中国湘潭大学附中高级教师&&&&&&&&&&
&&&&&&&&&&&&&&&&&&&&&&&&&&&&&
中国株州冶金技术学院社科系讲师&&&&&
&&&&&&&&&&&&&&&&&&&
&&&&&&&&&&&&&&
唐代诗仙李白,其飘然不群、脱落凡近的神思壮采,超然高举、狂放不羁的孤傲性格千百年来为世人倾倒。才气与傲骨在李白身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并体现出极高的审美价值。诗人肯定并欣赏自己的傲骨:“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意多乖”(1)“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2)后人云:“唐人言李白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3)李白的傲骨,是诗人人格美的集中体现,当然也是造成诗人悲剧性命运的重要原因。
傲骨者,不屈服之精神也。李白的傲骨往往表现在我行我素、睥睨一世、与世相违的个性上,故人们常称其孤傲,有傲气。李白乃天才诗人,然而后人对李白的评价往往是傲骨先于诗,高于诗。唐人任华云:“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测。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4)宋人李纲云:“万乘尚僚友,公卿何芥蒂。脱靴使将军,故尔非为醉。”(5)他们认为李白的傲骨显示了绝代的风仪和人格。当然也有人以儒家功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李白的傲骨并发有微词,杜甫曾半真半假地规劝诗人:“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纵酒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6)至于说李白有“叔夜之短”的人更多。不过大多对李白的傲骨持肯定态度。
人们对李白的傲骨历来评价甚高,然而这傲骨有何表现特征,其思想渊源、美学意义为何,人们很少详加细论。本文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得之愚。
李白傲骨探微
1、傲骨的表现特征
李白的傲骨,在其一生的立身行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其主要表现特征为:
首先,对圣贤权贵的卑视。这里的“圣贤”,是中国历史上德望甚隆或功名显赫而被神化了人物。“权贵”乃指当时的达官贵人,直至皇帝。儒家文化有较浓厚的谦卑意识,士人一般要遵守孔夫子的三畏信条:“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7)士人若三不畏,便很难立足于社会。唐代政治较为开明,思想较解放,故士人对儒家思想之藩篱有所冲破。李白自负经天纬地之才,吞吐八荒之志,块视三山,杯观五湖,因而有卑视圣贤权贵之意。这种“卑视”表现为自视甚高。他自比吕尚:“知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8)自比管仲、乐毅:“吟咏思管乐,此人已成灰。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9)自比孔子:“积毁销金,沉忧作歌。天未丧文,其如予何?”(10)自比贾谊:“君登凤池去,勿弃贾生才。”(11)至于鲁仲连、晏子、诸葛亮、谢安等人更不用说。李白自比这些人,除自视甚高外,还有轻视之意,李白有时对圣贤还发不敬之辞,如对孔子,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12)“仲尼且不敬,况乃寻常人。”(13)李白卑视圣贤,对权贵更不放在眼里。他早年多奔走于权贵之门,投赠诗文,以期获知遇举荐,平步青云。但在这些干谒的文字里也流露出一种自负的傲气,在《与韩荆州书》中说:“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最能体现他蔑视权贵的事是戏弄高力士,令其受辱脱靴。关于这件事学术界有人怀疑,裴斐先生认为不可信,主要依据是李白诗文中从未提及此事。(14)笔者认为可信度还是较大,诗人的经历不一定都有诗记述,此举符合他的性格特征。李白令高力士脱靴,《酉阳杂俎》有如下记载:“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见,神气高朗,轩轩若霞举。上不觉忘万乘之尊,因命纳履,白遂展足与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遂为脱之。”李白气盖一世,又有游侠尚勇使气的作风,趁着酒性,此举很有可能。李白在玄宗面前也显示了傲气。他在皇宫禁地常常喝得酩酊大醉,羞辱高力士,难道不是对皇帝的藐视吗?当然,李白也时刻不记忠君报国,但他没有把皇帝当做神来崇拜,而是视万乘如僚友。他甚至认为玄宗还不值得辅佐,50岁时说过这样的话:“梦钓子陵湍,英风缅犹存。徒希客星隐,弱植不足援。”(15)“弱植”一词,语出《左传》:“其君弱植。”连皇帝也瞧不起,李白的傲气的确到家了。
其次,对污浊现实的嫉恶。李白是有远大抱负的人,他的理想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16)从不甘心以职业诗人终其一生。开元、天宝年间,唐皇朝的经济发展虽然已盛极一时,但内在的各种矛盾已经激发,晚年的玄宗已失去励精图治的英气,倦于政事,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权奸,国事日非。李白满怀希望应诏入京,然而为人所谗,理想化为泡影,不得不离开长安。李白离开长安后写过不少嫉恶现实的诗篇,大致有如下内容:(一)、对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的现实极为愤慨。他说:“谗惑明主心,恩疏佞臣计。”(17)“浮云蔽日去不返,总为秋风摧紫兰。”(18)“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19)诗人直斥李林甫、高力士、张&
之徒为佞臣、为浮云,可见情感之激愤。(二)、对宫中的荒淫生活极为不满。当时宫中尚斗鸡之戏。斗鸡者若王准、贾昌之流位高权重,赫奕可畏。当时有这样的民谣:“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20)李白对此极为不满,语多讽刺:“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21)“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
,行人皆怵惕。”(22)(三)、对怙侈骄纵的贵幸甚为鄙视。唐代受宠幸的宦官和外戚权倾天下,骄横放纵。《新唐书&宦者传》:“开元、天宝中,宦者黄衣以上三千员,衣朱紫者千余人。其称旨者,辄拜三品将军,列戟于门。其在殿头供奉,委任华重。持节传命,光焰殷殷动四方,所至郡县,奔走献遗至万计。”至于外戚更不得了,杨玉环虽为贵妃,实为皇后,杨家于是鸡犬升天,炙手可热。李白对此贵幸,尤其是宦官甚为鄙视,在《古风五十首&之十八》中写道:“衣冠照云日,朝下散皇州。鞍马如飞龙,黄金络马头。行人皆辟易,志气横嵩丘。”(四)、对玄宗的崇道误国深为痛惜。盛唐是道教发展的迷狂时期,玄宗晚年尤甚。《通鉴&天宝九载》:“十月,太白山人王玄翼上言,见玄元皇帝言宝仙洞有妙宝真符,命刑部尚书张&
等往求得之。时上尊道教,慕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李白的思想很矛盾,他对仙道的兴趣颇浓,一生为此耗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对玄宗的崇道误国深为担忧。认为国君这样做易听谗言,荒于政事。因而他借批评秦始皇而批评玄宗:“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23)
又次,追求放纵自适的生活。李白天性浪漫,向往非同凡响的生活,他热衷功名,但又不愿为功名所拘,而执着追求放纵自适的独得之乐。他寄情诗酒,往往通过饮酒来达到放浪形骸、自我解脱的精神境界。李白饮酒,不管地点和场合,只要适意就行。他与孤影畅饮,与朋友酣饮,与皇室人员沈饮。我们看他饮酒何等惬意和潇洒:“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24)李白仰慕晋人风度,放纵自我,超越礼法,美妾、佳酿、骏马须臾不离。他的崇拜者魏迈说:“间携昭阳、金陵之妓,迹类谢康乐,世号为李东山。骏马、美妾,所适之二千石郊迎,饮数斗,醉则奴丹砂抚青海波。”(25)这是李白暮年放纵生涯的真实描绘,这种生活态度以常人眼光视之,是多么不检点,多么孤傲和狂妄。但这正好体现了李白的个性,表现了这位诗人的风采。此外,李白的傲骨还表现在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李白受仙道思想的影响甚深,他相信肉身凡胎通过服食丹砂等法门的修炼达到生命永恒,与天同寿。尤其是“赐金放还”后,他感觉到政治上无出路,于是转而沉迷于仙道以求精神之解脱。他正式入道,烹炼并服食过丹砂,修过内丹,佩过符&
,是地道的道徒。(26)道骨也是傲骨,他们向往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这是遗世独立、与世相违的孤傲个性的表现。李白傲骨的表现特征是多方面的,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傲骨的思想渊源
李白傲骨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天生性格,时代精神的浸染,均是不能排除的重要原因。人禀六合之气,性格有时与生俱来,且自古才高位卑的文士多傲。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傲气十足,他的老师、名医王元曾告诫他,“无猖狂以自彰,当阴沉以自深也。”(27)李白的天才英气、孤傲个性旷古罕见,与先天因素有关,与文士的特点有关,与时代精神有关。盛唐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宽松、思想解放、经济发展的时代,强大的国力,富庶的生活使广大士人产生一种昂扬奋进的精神,这种精神发之于诗歌艺术,往往体现出一种特有的傲气。但是,李白的傲骨,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受各家思想的影响。
其一、老庄思想的影响。李白的立身行事及艺术创作从老庄思想中汲取了不少思想养分。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唐代统治者将老子追认为远代祖先,于是把道教尊为皇族宗教。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也追号庄子为南华真人。这样一来,哲学家、思想家的老庄变为了宗教神,他们的著作成了宗教经典,是唐代士人的必读之书。李白自称与唐室同宗,故称老子为“吾祖”,诗云:“至人洞玄象,高举凌紫霞。仲尼欲浮海,吾祖之流沙。”(28)在李白心目中,老庄还是哲学家、思想家。笔者认为,老庄的不合作态度、愤世嫉俗的精神是形成李白傲骨的内核之一。老子是一个极有才能的人,有次孔子见老子后回来对弟子们说:“……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29)把老子视为人中之龙,可见孔子对他何等佩服。老子这么有本事,但只做过周朝藏室之史的小官,后来归隐,莫知其终。这种深自潜藏,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是有傲气的表现。至于庄子,超然物外,蔑视权贵,抨击现实,性格孤傲。楚王闻其贤,使厚币聘其为相,而庄子却说:“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以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30)
老庄哲学到魏晋被改造发展为玄学。玄学思想的内核有一种无羁之气,这表现在人的性格上多为孤傲。魏晋名士们的性格多是如此,故刘伶常常饮酒放纵,有时脱衣裸形在屋室中;阮籍遇歧途常痛哭而返,孤傲到近乎心理变态;嵇康的孤傲有时不近人情。有一次名士钟会拜访嵇康,“康方大树下锻(打铁),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旁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云:‘闻所闻而来,见所见去。’”(31)今人看来,嵇康的确有些过分,如此待慢客人。但这就是晋人风度。李白敢于平交王侯,视万乘若僚友,很可能受晋人的影响。
其二、仙道思想的影响。仙道否定、蔑视现世的思想,道士、神仙的孤傲个性是形成李白傲骨的内核之二。前文已指出,李白的思想是一个矛盾体:既热衷功名,又慕神仙轻举。李白从青少年时代至垂暮之年,对游仙学道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虽然讽刺过玄宗崇道误国,有时也怀疑成仙的可能性,但多数情况下仍乐此不疲。从李白所写的大量仙道诗来看,他基本相信神仙可求可致。仙道与傲骨有何联系,可从两方面认识,(一)、否定和蔑视现世的思想包涵了孤傲精神。所谓傲骨者,与常相违也,与世相违也。七情六欲,人之常也;生老病死,人之常也,而仙道否定、蔑视人的正常欲求,希望自己不老不死,实乃违常之举。关于学仙修炼,葛洪说:“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澹泊,涤除嗜欲。”(32)修道之人,要“以富贵为不幸,以荣华为秽污,以厚玩为尘土,以声誉为朝露。”(33)这种违常的思想和行为,俗人视之,岂不孤傲?(二)、道士或传说中的神仙性格往往多傲。神仙的存在实不可能,但古代的典籍中确有这方面的记载,并且其性格孤傲。道徒因为长久地远离尘世,与木石为伍,脑海中只有幻想的仙界,人性已经异化。李白描写过这样的神仙,实为道士:“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雪。不笑亦不语,冥栖在岩穴。”(34)这仿佛是植物人,哪有半点人情味呢?历史上的许多著名道士,他们傲气十足,有时皇帝多次征召也不肯出山。传说中的神仙因为不食人间烟火,有非凡的本领,又不老不死,因此连皇帝也要礼敬三分。《汉武帝内传》记载,西王母宴请汉武帝,武帝竟向西王母行跪拜之礼。李白受仙道思想的影响颇深,难怪傲气如此十足。
其三、游侠思想的影响。游侠尚勇使气的作风大概是形成李白傲骨的内核之三。李白的立身行事及艺术创作受游侠思想的影响颇大。尚侠之风在战国、两汉时颇盛。唐朝建国至开元、天宝年间,法制健全,游侠作为一个阶层虽已不复存在,但蜀中比较闭塞,区域文化的积淀甚深,因此尚侠之风未熄。游侠的特点主要有四:(一)尚义,即重朋友之谊,重报恩;(二)尚气,即有一定的正义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但这种尚气又表现为逞性逞能,报睚眦之怨。(三)尚勇,即轻生好斗,动辄杀人。(四)慷慨好施,急人之困。李白一生多带传奇色彩,游侠作风甚为突出。他的风仪有如游侠,我们看他少年时的装束:“忆惜少年时,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35)又看53岁时的李白:“袖中匕首剑,怀中茂陵书。双眸光照人,词赋凌相如。”(36)他的风仪象地道的游侠。李白做过几件尚侠之事。(一)、手刃数人。魏颢《李翰林集序》:“少任侠,手刃数人。”(二)、散金三十万赈济维扬落魄公子。诗人自云:“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37)(三)、保护并安葬亡友吴指南(38)。从风仪和这几件事看来,李白受游侠思想影响甚深。但我们应注意,游侠虽尚义,慷慨好施,但轻生好斗,动辄杀人,性格多为孤傲。李白的狂傲不羁与游侠精神或多或少有些联系。
3、傲骨的美学意义
李白的傲骨,的确有傲与狂的因素,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傲慢与狂妄。李白的傲骨,实乃一种人生境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因为如此,后人倾慕李白的天才,更仰慕他的傲骨。唐人皮日休云:“醉曾吐御床,傲几触天泽。……五岳为辞锋,四海作胸臆。惜哉千万年,此俊不可得。”(39)宋人徐积云:“乃知公是真英物,万叠秋山清耸骨。”(40)当然,李白的天才与傲骨互为因果,天才形成傲骨,傲骨反衬天才。李白的傲骨使其一生带有传奇色彩,影响了他的立身行事,也形成了他豪荡不羁、纵恣奔放的独特诗风。李白的傲骨到底有哪些美学意义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
其一: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人生的意义最重要的一点是实现自我价值。所谓美往往体现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知识是一种美,才能是一种美,将知识、才能转化为能量,奉献于社会更是一种美。人生的追求,在于肯定自我,超越自我。儒家一生孜孜以求之,知其不可而为之,自强不息,就是期望不虚此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道家虽然标榜出世,但骨子里主张用世,他们强调在自我保全之下用世,实现人生价值。李白的思想受各家影响颇深,而最深的为儒道两家。李白的孤傲,是以肯定自我价值为前提的。他卑视圣贤,就是自认为像他们一样有匡时济世之才。如果提供一定条件,能像他们一样建不朽的功业。他蔑视权贵,认为他们虽位高权重,但还缺少或者没有作为人的最宝贵的东西:品德和才能。李白是忠君爱国的,然而有时竟看不起玄宗,视他为“弱植”,是因为晚年的玄宗太昏庸,没有他理想的君主那样英明伟大。李白之所以愤世嫉俗,是因为现实不能让他实现自我价值,扼杀了他这样的英才。因此,李白的傲骨肯定了自我价值,具有美学意义,在广大士人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其二、对自我人格的珍视。人格即人的品格。李白的傲骨是诗人人格美的集中体现。李白一生孤芳自赏,不向权贵弯腰,不苟合流俗,说明诗人十分珍视自己的美好人格。人格是最具审美价值的。君不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此举虽逆历史潮流而动,然而为后人称道者,因其人格之高洁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虽属消极出世,然而为后人讴歌者,因其气节之清高也。真正属于美学意义上的人,不惟有绝类离伦之有,亦有高标拔俗之节。李白嫉恶污浊现实,平交王侯,追求放纵自适的生活,表现出对自我人格的珍视。诗人自云:“空摧芳桂色,不屈古松姿。”(41)李白特别仰慕有高风亮节的人,如汉代的严子陵:“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42)李白自比白雪:“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43)自比白璧:“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44)自比白玉:“白玉栖青蝇,君臣忽行路。”(45)李白一生傲岸不羁,以牺牲自己的前程为代价,的确保持了他白雪、白璧、白玉般的美好人格。时至今日,李白的傲骨仍闪烁着人格美的光辉。
其三、对自由精神的高扬。李白的傲骨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也体现了对自由精神的高扬。自由与幸福,自由与美紧密相联。自由能使人的精神舒展,使人的潜能得到发挥,故人们无不追求自由,珍惜自由。李白追求的自由,是放纵自适,不受任何束缚的生活。
纵观李白一生,他的确走过了充满自由精神的人生之路,艺术之路。他的不合于流俗,不容于权贵,无宠于玄宗,与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分不开。在政治上,他想建不世之功,但又不愿走唐代一般士子所经由的通过进士、明经等常规考试而入仕的道路,他要走另一条快捷方式:干谒地方长官,投赠诗文,表现自己的才能以获知遇。李白不愿通过科举入仕,大概那样束缚太多,不符合他爱好自由的个性。在生活上也追求自由:我行我素,不加检点。李白好饮,主要是想通过酒精的刺激使自己进入自由无羁的境界。诗人自云:“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46)李白的学仙也是爱好自由的个性使然。因为他相信肉身凡胎通过修炼可以使生命永恒,逍遥于天地之间。李白的艺术创作也体现爱好自由的个性,他薄于声律,爱好古风、乐府诗的创作,因为这便于自由畅达地抒写情思。他的诗歌意境更是飞扬着自由精神,如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李白为了高扬自由精神,敢于与时俗相违,敢于作出很大的牺牲。违于时俗这就是有傲骨的表现。李白的孤傲世人并不全都理解,难怪杜甫说过这样的话:“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47)
Ⅲ& 结语
李白的傲骨的确体现了诗人的美学理想,说不完、道不尽,值得深入探讨。对李白傲骨的评价,首先应解决一个看人的标准问题。如果以艺术家的标准看待李白,那么这傲骨是他特有个性的体现,无疑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如果以政治家的标准衡量李白,那么傲骨是他致命的弱点。笔者认为,李白虽常常夸耀他的政治才能,自比于吕尚、管仲、乐毅等杰出的政治家,而就他的气质、个性而言还是只适宜于做诗人。有人认为李白在政治上是不太敏感的,从萧颖士、孔巢父拒入永王幕府而李白入之一事便可看出(48),笔者同意这一观点。李白未成为政治家而成为职业诗人,对个人来说是不幸的,对中华文化来说又是幸运的。李白是不朽的,他的才情,他的傲骨,如日月双悬,永放光辉。
(1)(21)(42)《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所引李白诗文均见《李太白全集》,清人王琦注,以下只注篇目。
(2)《流夜郎赠辛判官》。
(3)《鼠璞》。
(4)《杂言寄李白》。
(5)《读四家诗选》。
(6)《赠李白》。
(7)《论语&季氏》。
(8)《赠钱征君少阳》。
(9)《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
(10)《雪谗诗赠故人》。
(11)《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12)《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13)《送鲁郡长史迁弘农长史》。
(14)《李白十论》。
(15)《书怀赠蔡舍人雄》,年龄依詹&
《李白诗文系年》。
(16)《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17)《答高山人》。
(18)《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
(19)《玉壶吟》。
(20)陈鸿《东城老父传》。
(22)《古诗五十九首&之二十四》。
(23)《古诗五十九首&之三》。
(24)《山中与幽人对酌》。
(25)《李翰林集序》。
(26)罗宗强《李白与道教》,《儒佛道与传统文化》。
(27)《黄帝八十一难经序》,《王子安集》。
(28)《古诗五十九首&之二十九》。
(29)(30)《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31)《世说新语&简傲》。
(32)《抱朴子内篇&对俗》
(33)《抱朴子内篇&论仙》。
(34)《古风五十九首&之五》。
(35)《留别广陵诸公》。
(36)崔宗之:《赠李十二》。
(37)(38)《上安州裴长史书》。
(39)《李翰林》。
(40)《李太白杂言》。
(41)《赠易秀才》。
(43)《翰林读书言怀》。
(44)《书怀赠蔡舍人雄》。
(45)《赠溧阳宋少陟》。
(46)《月下独酌四首&之三》。
(47)《不见》。
(48)《唐代文学史》,乔象钟、陈铁民主编。
略论比兴的审美特征
提要:比兴能使诗歌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美、委婉幽深的含蓄美、浓郁强烈的抒情美。
关键词:比兴&
比兴是中国传统诗歌艺术中两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在《诗经》、《楚辞》、唐宋诗词,乃至当代新诗创作中,被大量地运用。充分认识其审美特征,深入探索诗歌的创作规律,是很有必要的。
何谓比兴?前人的论述颇多,而以刘勰和朱熹的说法影响较大。刘勰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①&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②& 朱熹第一次对《诗经》、《楚辞》按赋、比、兴逐章进行了分类,故他的比兴说应参照其分类情况一起考察。参照刘、朱的比兴说,结合笔者的理解,大致可以给比兴下这样的定义:比是诗歌创作中以比喻、比拟、象征、寓言故事等为主要手段来描述诗歌的整体形象或主要部分,将说理抒情融为一体的一种表现手法。兴就是借景抒情,触物起兴。它是诗歌中起寓意、联想、象征、烘托气氛和起韵等作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此强调三点:一、比兴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属于创作手法范畴;二、比兴有较多的比喻因素,但不等同于修辞格的比喻;三、比兴的整体性特征比较突出。至于二者的区分,刘勰说:“比显而兴隐”③& 。本质上无多大差别。一般说来,比的“此物”与“彼物”之间关系明显,且有较多的理性因素;兴的“他物”与“所咏之词”之间关系幽隐,且有较多的抒情因素。这两者在创作中往往融合为一,很难判然区分。
中国诗歌对比兴艺术的运用历时3000余年,创作了无数的名篇佳作,细寻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使诗歌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美& 形象美是诗美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没有鲜明生动的形象的诗歌艺术,不是真正的美的艺术,诗人要表达对生活的审美认识,要揭示生活中的某些本质和规律,不能用精确的概念,严密的推理形式来折服读者,而只能凭借具体的形象来震撼读者的心灵。比兴正好是诗歌创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是形象思维的一种最早的、同时也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毛泽东同志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明白地说:“诗歌要用形象思维,不能象散文那样直说,因此比兴两法是不可不用的。”因此,比兴的运用的确能使诗歌产生形象美。
诗歌形象美的产生,当然要求这个形象鲜明生动,否则无美感可言。说其鲜明,是指创造的形象具体可感,清晰可见,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说其生动,是指创造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充满了作家思想感情的灵气。比兴的运用使诗歌艺术鲜明生动的审美特征更为突出。
古往今来的诗人们深谙这一艺术真谛,在创作中因对自然的观察或对社会生活的感悟而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比兴。如《诗经&邶风&新台》就十分成功地运用了比。这首诗揭露和讽刺了卫宣公的一桩丑行。卫宣公准备为儿子娶齐国的姑娘宣姜为妻,宣公见其美丽竟据为己有。于是卫人便写诗讽刺这位荒淫的国君,诗的第三章写道:“渔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戚施”,驼背,指宣公。据闻一多《诗〈新台〉鸿字说》一文考证:“鸿”字即苦龙的合音,指虾蟆。诗歌假借齐女的口吻说:“张起网来想网鱼,哪知得了个癞虾蟆;本想嫁个美少年,谁知得了个丑老公。”把宣公比作癞虾蟆,形象鲜明生动,极富讽刺意味。
唐宋精致的旧体诗词,比兴的运用更具美感效果。限于篇幅,仅举宋代吕本中的《采桑子》一词为例:“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恰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诗人独具艺术匠心,利用“比喻有两柄亦有多边”④的特点,正反设喻,把少妇思念的夫君比作明月,爱之深,恨之切,形象极为生动鲜明,强烈地抒发了女主人公对美好的爱情生活的眷恋和向往之情。比中有兴,兴中有比,确为千古绝唱。
现代新诗对比兴两法予以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不少佳作形象性更为突出,且有更多的理性因素和抒情因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就是难得的名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全诗主要是用比,兼用兴。诗人把深厚而绵长的对故乡、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乡愁,形象化,具体化,典型化,创造了鲜明的形象和优美的意境,产生了动人心魄的力量。这不能不说是比兴的奇观。
使诗歌具有委婉幽深的含蓄美&
含蓄美是诗美的又一重要表现特征。它由悠久的中国古代文化积淀而成。其中特别是儒家提倡的温柔敦厚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诗歌追求含蓄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艺术本来最忌一览无余的直说,十分的话,作一分说,让读者有广阔的想象的余地,方能给人以美感。故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就列有“含蓄”一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乃是中国诗歌艺术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因此,诗歌追求含蓄美,既符合创作和欣赏的要求,又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心理。
比兴何以使诗歌具有委婉幽深的含蓄美?这主要是诗人通过比兴创造了能多层次多角度反映生活中某些本质的具有暗示意义的诗歌形象,这些形象能给读者展开丰富的美的联想。读者在联想中,可以明白作者想说而不能说或不便说的话,表达作者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思想感情。由于形象能触发读者的联想,便能使诗歌收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出于言外”的艺术效果⑤。&
唐代朱庆余的《闺意上张水部》和张籍的《酬朱庆余》,珠联璧合,极为委婉含蓄。朱诗是:“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只写闺意,这已是一首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诗篇。新婚的第二天,新娘一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中着意打扮,等待天明,好去堂前拜见公婆。但这时她心里嘀咕:自己的打扮能否讨得公婆的喜欢呢?于是在妆成之后就轻声征求丈夫的意见。这首诗把新娘的娇羞情态、矛盾心理以及夫妇间的柔情蜜意,描绘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然而此诗果真是写闺意么?非也。本意是在于表达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后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作者担心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于是以新娘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来征求张籍的意见。这我们不能不惊叹于这令人魂销的含蓄美。
张籍的答诗也不逊色:“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在这首诗中,张籍将朱庆余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心思更巧。因此,必然深得人们的赞美。以此来暗示朱录取大有希望,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这两首诗妙在说理的形象性,含蓄性。把诗人要表达的近乎难于启齿的思想寄寓于具体而美好的形象之中,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这是比兴艺术所产生的巨大的审美力量。
三、使诗歌具有浓郁强烈的抒情美。诗歌,是以言情为主的语言艺术。西晋文论家陆机最早在《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观点。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也说:“诗者,持也,持人性情。”从艺术效果上论述诗歌具有极大的抒情力量的还是数钟嵘。他在《诗品序》中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由此可见,抒情美是诗美的又一表现特征。
比兴何以使诗歌具有浓郁强烈的抒情美?
首先,它能使诗人的审美情感得到更具体、更集中的显现。
诗贵抒情。这种情,是诗人物化了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情感必须是具体的,即附丽于具体的物象而使情感具体化。否则抽象而不可捉摸。这种审美情感又必须是集中的,只有集中,才能浓郁强烈,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而比兴的运用。主要是使诗人的情感得到具体而集中的显现。
诗人进行艺术创作,仰观俯察,触物圆览,通过比兴的运用创造了诗歌形象。这些形象是诗人物化了的情感世界,蕴藏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因素。读者在欣赏过程中“精鹜八极,心游万仞⑥”产生丰富的情感活动,进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获得高层次的审美享受。我们不妨仔细品味卢照邻的《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荷花的形象是十分鲜明的。高洁、芬芳、美丽。但不为人赏识,常怀有秋风一起便香消玉损、凋谢飘零的隐忧。荷花的形象是诗人自我形象的折光。诗人的自我价值,诗人的身世之感,诗人的愤世之情,在“荷花”这一形象上得到物化和外化,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达到了浓郁强烈的抒情目的。
其次,比兴的运用使诗歌的情与理、情与景妙合无垠,浑然为一。
诗歌的抒情美,很大程度表现在情与理、情与景的关系上。情与理、情与景越忻合无间,就越有动人的力量。因为二者的和谐统一,容易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进入物我两忘以至物我为一的诗的境界。比兴的运用对诗歌的情与理、情与景的水乳交融能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关于这,宋代李仲蒙对比兴内涵的阐述就说得明白:“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⑦”由此可知,比兴的抒情特征是十分突出的。
“索物以托情谓之比”,这似乎与刘勰:“比者,附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的观点相乖离,其实不然。只是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刘勰注意的比,是比的说理因素,而李仲蒙注意的是抒情因素。总合二人的观点,我们可看出比的特征情理为一。事实也是如此。上文所举朱庆余与张籍的诗,就是情理交融的好例。作者通过形象描绘,情境暗示,不但表达了难以诉说的属于理的内容,而且还创造了一种抒情氛围,给人艺术美的享受。
“触物以起情谓之兴”,与刘勰的“兴者,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拟议”的观点基本一致。兴的特点就是触景生情,情与景浑。诗人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由于自然景物的触发,往往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个能使诗人心荡神摇的“自然景物”,如用文字描述下来便是诗歌的兴象。若将这些兴象诉诸读者的视觉感官,就能使读者产生与作者相同,甚至连同作者也不甚了了的情感共鸣,兴的抒情方式和抒情过程便是如此。陈子昂的《燕昭王》乃是用兴写成的言情佳作:“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此诗乍读平淡无奇,细想寄慨遥深。碣石馆和黄金台都是古代贤君燕王礼遇贤臣的地方。燕昭王筑黄金台礼遇郭隗的故事已成千古流传的佳话。作者怀将相之才而不遇明君,见国事日非而无门报国,其心情的愤懑悲苦乃不可言喻。诗人在“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这个兴象的触发下,情感的潜流澎湃翻腾,如岩浆喷涌而出。作者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感,忧国忧民之思与眼前所见荒丘古木,人去台空之景融为一体,使读者低徊往复,万感交集,其抒情效果的确浓郁而强烈。
以上粗略地论述了比兴的审美特征。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看问题,比兴的审美特征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可分割。分而言之,仅为了论述的方便。此外,比兴与赋的运用也相互储存,有血肉般的联系。
还须明白,诗美的表现特征是诸多因素组成的。本文论述的是最基本的三方面。同理,能使诗歌产生形象美、含蓄美、抒情美的表现手法也不仅仅限于比兴。
比兴的运用还有一个标准问题。并不见得凡运用了比兴的诗便是好诗。还是刘勰说得好:“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吴越,合则肝胆。拟容取心,断辞必敢。”⑧“拟容取心”是运用比兴的最佳标准。
①刘勰:《文心雕龙&比兴》。
②朱熹:《诗集传》。
③刘勰:《文心雕龙&比兴》。
④钱钟书:《管锥编》。
⑤欧阳修:《六一诗话》。
⑥陆机:《文赋》。
⑦胡寅:《斐然集&与李叔易书》。
⑧刘勰:《文心雕龙&比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 数组赋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