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大全中的名城

历史名城 开封
  开封古称大梁、汴梁、东京、汴京,位于河南省东部,是我国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曾有魏、梁、晋、汉、周、宋、金等七个王朝建都于此,史称七朝古都。再加上西汉时的梁国、后宋和明朝(今则以夏朝、大齐和后宋),又称十朝古都。开封是中原地区黄河沿线重要的历史文化国际旅游城市。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开封享有七朝都会、文化名城、大宋故都、菊城之盛名。遍布市县的名胜古迹,依稀可寻的古城风貌,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绚丽多姿的秋菊,显示了古都汴京“十朝古都”的风韵和魅力。开封拥有众多旅游景点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纪录、中国纪录,获得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百年名校河南大学坐落于开封市。开封素有“北方水城”之美誉,城内湖泊纵横,分布广阔。为提高和改善开封市城市景观和环境,发展城市旅游经济,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开封市政府确定了“四河”连通“五湖”的“宋都水系工程”这一宏伟蓝图。开封市水系二期工程位于开封市老城区的西部,连通龙亭湖(东湖、西湖)景区与包公湖(东湖、西湖)景区、铁塔湖,阳光湖,西北湖,清明上河园,是城市“水上文化链”和生态旅游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南起包公湖,北连龙亭湖及清明上河园,全长约1600米。所处区域,是开封市重点危旧房改造区域,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差,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道路交通极为不畅。因此,结合水系二期工程,将其周边进行改造,彻底改变城市环境面貌,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并以此为契机,形成老城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周边用地改造范围西至城墙,东至迎宾路两侧,南至向阳路,北至清明上河园及龙亭湖。总用地面积为2474.4亩,其中,保留地块面积为612.7亩,道路面积为479.4亩,可开发利用的用地面积为1382.3亩。开封是中国八大古都之—,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形成较早,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集中体现了古城悠久的历史传统与丰富的文化内涵。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开封凭借河湖纵横、灌溉发达、气候温和、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是中国最早开发的地区,其城垣宏大,文化灿烂,古人曾有“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的诗句。北宋时期,开封作为国都汴京(东京),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商业和城市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面积最大的大都市。其建设规划思想独特,宏大的城垣分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郭,三条护城河。城内交通水陆兼容,畅通无阻。在布局上、打破了封闭性的坊里制,代之以商住开放的城市街道形式,实行坊市合一,扩大市民阶层,使其人口达到150余万。因为非农业人口的增加,所以带动了城市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域内外贸易繁荣发达,成为“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大都市。这一建筑布局。对宋以后封建王朝都城建设影响深远。东京的园林也极具特色。史载东京城宫苑御园、寺观有100余座。“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著名的皇家名园“艮岳”,集中国名岳大山诸特色于—园,园内植奇花珍木,放养珍离异兽,史家称其为中国园林史上承前启后的杰作。开封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包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38处,市级26处,县级136处。闻名遐迩的铁塔、相国寺、包公祠、延庆观、禹王台、繁塔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作为河南三大石刻集中地之一,开封馆藏和各名胜古迹中保存着上自汉代、下止民国的各类石刻珍品1000余件,是研究历史、科学技术和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近代的考古发掘中,在开封的万隆岗遗址中,在尉氏县县城西南的断头岗,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早期裴李岗文化遗址。考古发掘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在开封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夏朝(帝杼)曾在开封一带建都232年,史称老丘。商朝曾在开封一带建都27年,史称嚣。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公元前361年,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迁都大梁,这是开封有明确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建都。魏惠王迁都大梁之后,他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今郑州圃田)开凿鸿沟、引圃田水入淮河。水利既兴,农业、商业得到极大发展,日趋繁荣。他还修长城、联诸侯,国力日盛,乃得称霸于诸国,使大梁城与秦国的咸阳、楚国的郢都并列,成为当时国内最发达的名都大邑。魏国在大梁建都,历六世136年。在这136年里,曾发生了孟子游梁、窃符救赵,以及孙膑、庞涓等诸多故事,也给开封遗留下不少古迹,不愧被人称为开封古城第一都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开封作为败亡国的国都被降为浚仪县,属三川郡。“浚仪”作为开封的名称,一直沿用了八百年左右。 公元534年东魏孝静帝时,设立梁州辖陈留、开封、阳夏三郡。北周武帝建德五年,改梁州为汴州,这是开封称汴之始,由县治改为州治,失落了数百年的开封重又慢慢的恢复了元气,开封也成为北魏对南部各朝作战的水运线上的八个重要仓库之一。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和天保十年(559年)分别建了著名的建国寺(大相国寺)和独居寺(今铁塔一带),佛文化的发展对后来的东京文化的勃兴做了前期的准备。隋炀帝时期开凿的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大运河的中段就是联通黄河与淮河的汴河。位于汴河要冲的开封,又是东都洛阳的重要门户,占尽天时地利的开封迅速发展。进入唐代之后,开封也是水陆便捷的大都会,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汴州总管,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汴州一度改为陈留郡。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李唐的宗亲李勉到汴州任节度使,他增筑周围达22里的汴州城。后来李希烈叛乱时,靠汴州城阻叛军数月。永平节度使李勉扩建汴州城,规模宏大,坚固宽广,是今日开封城的雏形。五代时期,除了后唐之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 称之为“东都”或“东京”,这一时期的开封正式取代了洛阳成为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后梁定都开封十七年,时间虽短,但开封的租赋较轻,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同时,梁定都开封,使中国的政治中心从西部转向东部平原地区,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923年,后梁灭亡,继起的后唐定都洛阳,开封仍置宣武军。936年,石敬瑭灭唐,建立后晋,又从洛阳迁都开封。947年后晋亡。后汉立国仍定都开封,951年,郭威发动澶州(今濮阳)兵变,灭后汉建后周。郭威勤政爱民,大力改革使后周出现了新的气象。954年,周世宗柴荣即位。柴荣在郭威的基础上,整顿朝纲,改革弊制,在内政和军事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他三次征伐南唐,夺得“淮南十四州”的土地,并恢复了江淮漕运,使开封经济进一步提升。955年,他又发动10万民夫在原汴州城外筑外城。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开封城北40里的陈桥驿(现属新乡市封丘县)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历经9帝168年,是开封历史上最为辉煌耀眼的时期,经济繁荣,富甲天下,人口过百万,风景旖旎,城郭气势恢弘,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史书更以“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来描述开封。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中国的对外交通已由汉唐以来的丝绸之路转向东南沿海的海路,火药、印刷术等中国的发明由此传向世界各地,开封以其泱泱大国的气象,跃居为那个时期世界上最为繁华的著名都城。靖康二年(1127年)金国灭北宋后,称为“汴京”。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到中都大兴府,改汴京为“南京开封府”,为金国陪都。1155年,汴京宋故宫发生大火,建筑几乎毁尽。正隆六年(1161年)初,完颜亮南下侵宋,一度以“南京开封府”为统治中心,贞祐二年(1214年),金宣宗为避蒙古军锋,迁都“南京开封府”。天兴二年(1233年),金哀宗在开封被蒙古军围困的情况下,逃出开封,迁都归德府(今商丘市)元灭金后,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于开封。元朝末年,“天下义军共主”小明王韩林儿率领的红巾起义军,曾在开封建立“龙凤”大宋农民政权。明朝初年,朱元璋为定都何地犹豫不决,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徐达带领北伐军攻取山东和河南,此时许多人向朱元璋建议定都汴梁。四月朱元璋来到汴梁考察,并将汴梁改称为开封府,考察结果令朱元璋满意,于是决定定地于此,并把应天也定为都城,实行两京制。但在八月初二时,明朝的北伐军大破大都(今北京)。八月下旬,有鉴于形势有变,在权衡开封的利弊后,朱元璋最终决定定都南京。公元1368年,朱元璋改汴梁路为北京开封府,公元1379年,罢北京称号,封第五子朱橚就藩开封,称周王。“天下藩封数汴中”周王本身也很贤明,再加上开封府是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的治所,开封成为中原第一都会,开封城也仅次于北京和南京,是国际性大都市。满清统治中原后,于公元1662年重修了开封城池,并将河南省治、开封府治均设置在开封。由于开封在明末遭遇的严重破坏,与历代相比,清代开封的经济黯然失色,手工业、商业、服务业都呈衰落的态势。但是,开封毕竟是省会,它仍具备商品集散地的重要作用。清代末年,开封是河南境内重要的革命中心。*********************************************************开封古城墙全长十四点四公里。历史上曾多次被淹没。至清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再次修复,即现存的开封城墙,仍保持着元、明时代的建筑风格与规模。为维护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城市总体风貌,当地政府自一九九四年始对古城墙进行整修。按照文物保护部门的规划,陆续恢复几座城门。西:大梁门(俗称西门)北:安远门(俗称北门)南:南薰门(俗称大南门)东:仁和门(俗称曹门)、丽景门(俗称宋门)开封历史上最早的城墙,是建筑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魏都大梁城。与今城墙部分重合,稍偏西北。公元前365年,魏惠王为了实现控制中原之目的,把都城由安邑(山西省夏县)迁于此地,并修筑了一座大梁城。如今的开封城墙始建于唐代。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时任永平军节度使兼汴州刺史的李勉重筑南北朝时的汴州城,是如今开封城墙历史的开始。据《北道勘误志》等文献载,扩建后的汴州城周围达20里155步,有城门7座,把汴河圈入了城内。这次重筑后的汴州城,实际上已奠定了今日开封城墙的基础公元960年,北宋定都开封,史称东京城,历经九代帝王168年,形成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相套的宏大城郭。据史记载:北宋后期,东京外城周长50里165步,高4丈,宽5丈9尺,居住人口达150余万。经金、元、明、清各朝代,开封城几经战火、水患,一代名城逐渐湮没于历史长河。今开封城墙系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高8米,宽5米,周长14.4公里,青砖结构,与东京内城规模大体相近。虽不及宋城之宏大,但仍为仅次于南京城墙的国内第二大城垣,并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梁门俗称西门,始建于唐建中二年(781年)。明初,朱元璋升开封为北京,为明都南京之陪都,改西门为大梁门,今大梁门系于1998年重建,是开封市唯一重建的一座城门,成为古都的重要象征。城门基采用青砖结构,设拱形门洞三个,城楼采用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雕梁彩绘,古朴典雅,雄伟壮观。城门北侧现已探明多层古城马道,为开封独特的城摞城历史,提供了又一重要佐证,现已被辟为古城墙博物馆。五代时期,除后唐外,梁、晋、汉、周皆定都于开封。在这一时期,统治者没有对汴州城进行大规模营建,只是对原有的7座城门分别更名。北宋时期,开封城墙作为东京城重要组成部分(皇城、里城和外城)之一的里城,不断得到增筑,其规模壮阔,气势雄伟。北宋灭亡后,汴京城曾两度作为全国的首都。金宣宗完颜珣将开封城向南北两面分别进行了扩筑,使北宋内城向南扩了350米,到今大南门一带;向北面扩筑了750米,至今开封城墙北段。金人扩筑后的东京里城,确定了今日开封城墙的规模。数百年来,开封城墙历经水患与兵燹。整修后,往日颓毁的残垣已不复见,初步再现了历史上壮观的雄姿。1997年,开封市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群策群力,修复古城墙。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共募集100多万元。不到1年,其标志性工程——大梁门便巍然屹立在城墙的西端。在以后的时间内,市政府又多方筹资,修复了安远门(北门)和新门(小南门)。修复完毕,开封城墙将以更加完美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开封龙亭是开封文物古迹的一个代表。其实,它不是亭,而是建筑在一座高达13米的巨大青砖台基之上的殿堂。龙亭坐北朝南,高踞在台基之上。从地面到大殿有36丈高,代表36天罡;72级台阶,代表72地煞。台阶中间是雕有云龙图案的石阶。登上平台,四周有石栏围绕。大殿是木结构,重檐歇山式建筑,很壮观。游人登上平台,入殿观看陈列的文物后,多在石栏前眺望开封古城景色。龙亭前有一条笔直的大道,道旁有两个东西对峙的湖,东为潘湖,西为杨湖。开封是中国八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安阳、郑州)之一,为我国七朝古都(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朝),其中作为北宋王朝的都城达167年之久。当时的宋京极为繁盛,宫殿建筑很辉煌。可惜金人侵占开封时,宋皇宫建筑大部分被烧毁了。后来,又经过多次兵燹和黄河决堤,宏伟的宫室已荡然无存。在过去皇宫遗址上只留下了龙亭这座建筑物,而这座龙亭却是清代所建。传说,东湖为宋朝“太师”潘美的府第,他陷害忠良,是个奸臣,所以,潘家湖的水是混的;西湖为宋朝抗辽名将杨业的府第,他舍身救国,是个忠臣,所以,杨家湖里的水是清的。这个说法虽没有科学根据,但反映了人们对忠奸的态度和感情。现在龙亭,潘、杨两湖,以及龙亭后面的假山花园,都辟为龙亭公园。从龙亭前的大道,过潘、杨两湖,再往南,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两旁店铺林立,这条大道历史上是一条宽阔的御道。现在这条大道已仿照《清明上河图》的模式改建为“宋都御街”,长约400米,两旁的店铺全部是仿宋建筑,主要出售土特产品、工艺美术品和书画。宋代著名的樊楼也是按照“三层相高、五楼相向、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的格局加以恢复,主要经营高档食品及北宋皇宫御菜。这条街与龙亭公园连成一片,成为一个具有宋代特色的游览点。开市内水面比较多,有关方面正计划将这些水面用河道贯通。这项建设一旦实现,游人就可以乘船从铁塔等地来到龙亭游览,就会更有趣味。目前该水系已经完成。另水系二期工程位于开封市老城区的西部,连通龙亭湖(景区)与包公湖(景区),是城市“蓝色文化链”和生态旅游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南起包公湖,北连龙亭湖及清明上河园,全长约1900米。上世纪80年代,在夏日一个暴雨天的夜晚,龙亭后墙坍塌,后经修复还原。原龙亭后墙体与地面呈90度直角,在后期维修过程中,现代建筑工艺始终无法恢复前人所设计的90度笔直墙体。现在的游人浏览到龙亭后墙,很容易发现修补的墙体与原墙体的差异,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关于龙亭的传说较多,其中关于龙亭最近的一个传说是这样:在龙亭后墙坍塌的那个雨夜,传闻不少开封当地人看到天空一条银龙从开封的正北方腾空而起没入云端,第二天就惊闻龙亭坍塌的事故。后来又传闻修复龙亭后墙体的过程中发现,龙亭之下的13米巨大青砖台基竟然是空心的。其中悬挂着一口巨大铜钟,在铜钟下发现一条死去的巨蟒。开封当地人事后常说这是开封这座经历七朝古都的古城有盛转衰的转折点。虽然传说存在封建迷信的成分,但是也为龙亭这座文物古迹添抹了一丝神秘的色彩。在龙亭台阶下西侧有几间侧殿,利用这些侧殿搞了一个反映宋代历史的蜡像馆蜡像馆(2张),这是中国的第一座专题蜡像馆,占地面积为410平方米。该馆将北宋皇朝九帝执政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技等方面的重大事件,用九组蜡像表现出来。组蜡像都是根据史实精心设计的,如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一组蜡像,端坐在中间御座上的是北宋第六代皇帝宋神宗赵顼。宋神宗身穿一件浅黄色的龙袍,腰围红色玉带,头微向左方,注视着坐在左侧的一位大臣。并凝神倾听他的讲话。这位大臣就是被宋神宗提拔为宰相、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坐在另一侧的则是另一位大臣司马光,他是反对变法的,这时他正在低头沉思。这些历史人物的服饰,包括衣服的颜色,帽子的款式、玉带的样式等等,都是经过考据,尽量做到比较符合历史的实际。而在工艺上,蜡像的肤色、毛发、眼珠、神态表情,都比较逼真。龙亭大相国寺位于开封市中心,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原名建国寺,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纪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赐名大相国寺。北宋时期,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占地达500余亩,辖64个禅、律院,养僧千余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水浒传》描写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就发生在其所辖之地。后因战乱水患而损毁。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目前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迹。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在此创“建国寺”,后遭水火两灾而毁,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唐初,为歙州司马郑景住宅。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慧云和尚寄宿安业寺,发现原郑景宅池内有楼殿幻影,认为此地很有灵气,便募银建寺。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慧云到濮州(今山东鄄城北)铸了一尊一丈八尺高的弥勒佛像,于睿宗景云元年(710年)请回开封,翌年,慧云靠募捐购买郑景宅院造寺,在挖基时掘出旧建国寺碑,遂沿用“建国寺”名。第二年(延和元年),睿完敕令改名为相国寺,并赐“大相国寺”匾,习称相国寺。昭宗大顺年间(890-891年)被火焚毁,后重修。宋太祖年间(962年)五月又遭火灾,后又重建。北宋时相国寺为开封最大的佛寺,深得厚遇。自至道元年(995年)开始大规模扩建,到真咸平四年(1001年),用了七年时间才完工。扩建后的相国寺占地545亩,殿阁庄严绚丽,僧房鳞次栉比,花卉满院,被赞为“金碧辉映,云霞失容”。寺院住持由皇帝册封。相国寺成为皇帝平日观赏、祈祷、寿庆和进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被誉为“皇家寺”。不少国外僧人来相国寺进行文化流活动。宋太祖时,印度王子曼殊室利出家为僧,后来到中国,在相国寺居住多年。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朝鲜的崔思训带了几位画家来寺,将寺内所有壁画临摹回国。神宗时日本僧人成寻也曾在此居住。宋徽宗时,徽宗将“大相国寺”匾额赠送给朝鲜使者。另外每年举办五次“相国寺万姓交易”庙会,使该寺成为进行政治、商贸、社交、文化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宋以后相国寺日趋萧条,明洪武二年(1396年)敕修,后又遭水患。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两次进行修缮,并被赐“崇法寺”金靖十六年(1537年)重修资圣资圣阁。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又重修。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泛滥,开封被淹,建筑全毁。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重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并复名相国寺。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藏经楼。康熙十六年至二十一年又增建中殿及左右庑廊。乾隆三十一年(1776年)又重修,现存殿宇均为那时所建造。嘉庆二十四年重修“智海禅院”,道光、光绪年间也作过一些零星修整。民国初年(年)曾翻修八角殿、改建法堂。民国十六年(1927年)冯玉祥将相国寺改为“中山市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刘峙将省立民众教育馆迁人相国寺。1949年后,相国寺又得以重修、恢复。现存相国寺为中国传统的轴称布局,主要建筑有:大门、天王殿、大雄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等,由南至北沿轴线分布,大殿两旁东西阁楼和庑廊相对而立。藏经阁和大雄宝殿均为清朝建筑,形式上重檐歇山,层层斗拱相迭,覆盖着黄绿琉璃瓦。殿与月台周围有白石栏杆相围。八角琉璃殿于中央高高耸起,四周游廊附围,顶盖琉璃瓦件,翼角皆悬持铃铎。殿内置木雕密宗四面千手干眼观世音巨像,高约七米,全身贴金,相传为一整株银杏树雕成,异常精美。钟楼内存清朝高约四米的巨钟一口,重万余斤,有“相国霜钟”之称,为开封八景之一。相国寺现存来自马来西亚的佛舍利一粒,洁白完好,珍藏佛经两部,分别为清乾隆版《大藏经》和日本版《大正藏》。相国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殿和藏经楼。天王殿五间三门,飞檐挑角,黄琉璃瓦盖顶,居中塑有一尊弥勒佛坐像,慈眉善目,笑逐颜开,坐在莲花盆上。据说,他就是未来佛,二亿四千年后将作为释迦牟尼的接班人降至人间。两侧站着四大天王,他们个个圆目怒睁,虎视眈眈,大有灭尽天下一切邪恶之势。持珠握蛇者为广目天王,他以站得高、看得远而得名;手持红色宝伞者是多闻天王,他以闻多识广著称;持宝剑者是增长天王,他希望世间善良的心、善良的根大大地增长起来;最后怀抱琵琶的是持国天王,他弹奏着八方乐曲,护持着万国和平。天王殿北边是一片花园假山,景致幽雅,颇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妙。再往北走,便是赫赫有名的正殿——大雄宝殿。大殿重檐斗拱,雕梁画拣,金碧交辉。大殿周围是青石栏杆,雕刻着几十头活灵活现的小狮子,令人喜爱。殿内巳无神像,常有文物陈列及文化艺术品展览,供游人参观鉴赏。过了大雄宝殿,便是罗汉殿了,俗称“八角琉璃殿”,它结构奇特,系八角回廊式建筑,别具一格,世所罕见。殿内回廊中有大型群像“释迦牟尼讲经会”,五百罗汉姿态各异,造型生动,他们或在山林之中,或在小桥流水间,或坐或卧,或仰头,或俯首,形态逼真,情趣无限,堪称艺术杰作。罗汉殿中间,有一木结构八角亭高高耸立,内有一尊四面千手千眼观音木雕像,高6.6米,是在乾隆年间,由艺术巨匠用一株白果树雕刻而成,每面有6只大手,200余只小手,手心有一只慧眼,总共1000余只,故名千手千眼佛,传说,古代有一位明君,身患重病,敌国趁机进犯,举国不安,而众医又久治不愈,形势十分危急。有一个仙人下凡,路过此地,指点说只有亲人的双手双眼作"药引子",才能治俞国一的病。国王的三公主深明大义,毅然为父王献出了生命。佛祖深为感动,特封她为千手千眼观音,专为万民除灾解难,百姓拥戴三公主,为其塑金身,香火不断。藏经楼位于整个寺院的后半部,这是一座两层楼阁的建筑,雕梁画拣,富丽堂皇。原为珍藏经卷之处,因天灾兵火,经卷文物大多散失,尚有相国寺传法手卷八帧,现存于开封博物馆,天王殿如今该楼为开封书画院的活动场所,楼上楼下布满了各种风格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供游人观赏选购。寺内东角有个亭子,悬铜钟一口。高2.67 米,重5000余公斤,铸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是该寺的珍贵文物。该钟霜天一杵,钟声悠扬深远,声震全城,因此“相国霜钟”为汴京八景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依循古制,几度维修,宝刹重光,再现辉煌。大相国寺自1992年起恢复佛事活动,并复建了建钟鼓楼、放生池、山门殿、牌坊等建筑。如今的相国寺,不仅以它古往今来的盛名为人们所向往,而且成了开封元宵观灯,重阳赏菊,盆景观赏,花鸟鱼博览及各种文化娱乐中心之一,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人。大相国寺建筑宏伟,高僧辈出,闻名避迩,吸引着众多的中外僧侣和使者前来参拜和切磋佛法。尤以唐宋为盛。其中突出的人物有日本真言宗的开山祖师弘法大师空海,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曾居于大相国寺内。他学问渊博,且精通汉文,参照中国草书偏旁,创立了日文字母"平假名"并作《伊吕波歌》传世,对中日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现大相国寺设有“空海大师堂”,1992年由日本爱媛县集资铸空海铜像一尊,安放寺内大师堂。大相国寺作为一座弘扬佛教文化、对外开放的旅游胜地,现巳添置了宝鼎、隆藏经等,同时将不断充实和完善。经过多次论证,确定了“南改北扩”的发展思路,即在前院重建山门、钟鼓二楼,对原市群艺馆进行改建,使其建筑风格和大相国寺浑为一体,藏经楼后建禅房、库房、佛学班、舍利塔、资圣阁。力争5至8年内完成各项规划,使大相国寺成为名符其实的国际名寺,以呈昔日风彩。天波杨府位于风景秀丽的河南省开封市杨家湖畔,东依北宋皇宫遗址龙亭风景区,西临中国翰园和清明上河园。占地2.6公顷,是为纪念和颂扬北宋忠臣杨家诸将业绩,于1994年重建的一座仿宋园林楼阁建筑。据史书记载,天波杨府是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府邸,因位于京城西北隅天波门的金水河旁,故名天波杨府。为表示对杨家世代抗辽报国的敬仰,宋太宗赵光义曾下御旨:经天波府门,文官落轿,武官下马。杨业为国捐躯后,改为家庙,名曰“孝严寺”。历经多次毁复,至民国废于日军战火。新建的天波杨府由东西中三个院落构成。中院为杨府主体建筑,依次建有大门、照壁、钟鼓楼、过厅、天波楼、东西配殿、后殿、回廊。陈展有杨家将群塑、佘太君庙、杨家兵器等大量实物资料。西院为杨家花园,由亭、台、假山、小溪组成,园内花木繁茂,幽静典雅。东院是校场,为杨家操戈练兵演武之地。设有点将台、帅旗、马厩等。整座建筑结构匀称,古朴典雅,庄严肃穆。********************************************************铁塔位于开封市东北角归远门里原开宝寺东侧.这座铁塔的建造同一颗舍利有关.相传释迦佛舍利被古印度的8个国王均分.其中摩陀国中的一份在200年后被信仰佛教的阿育王所有.据说他取出佛舍利分藏在8.4万个小塔内,运送到各地,其中一部分传入中国.浙江宁波的阿育王寺就是因为得到一份阿育王的佛舍利而建造的.到了五代时期.占据浙江一带的吴越王将阿育王寺的佛设立迎入杭州供奉,.后来宋朝军队逼近吴越,当时吴越王降宋,宋太祖赵匡胤就把佛舍利供奉在东京的滋福殿中,后来又命人在城内开宝寺的福圣院中修建了当时被称为"京城之冠"的13层木塔,用作供奉,这座就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开宝寺塔.开宝塔在建成55年后毁于雷火.1049年当时宋仁宗重修开宝塔,这次重修,换了地方,由福盛院改到了上方寺.为了防火,材料由木料改成了砖和琉璃面砖,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铁塔。铁塔原名开宝寺塔,始建于北宋皇祐元年,即公元1049年,八角十三层,高55.63米,是开封仅存的两处北宋地面文物之一。因其通体镶嵌褐色琉璃砖,颜色近似铁色,从元代起,民间俗称为“铁塔”。 史书上说,开封铁塔的前身是座木塔,位于开宝寺福胜院内,始建于太平兴国七年,也说是公元982年,建成于宋太宗端拱二年,谓之福胜塔,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有金光出相轮,车驾临幸,舍利乃见,因赐名灵感塔”,是宋太宗用来供奉吴越国进贡的阿育王佛舍利用的。负责设计和监造的,是当时著名的木工喻浩。喻浩曾任杭州都料匠,“有巧思,超绝流辈”,著有《木经》三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木工专著,惜其散佚,今已不存。喻浩擅长营造,但仍虚心好学。他十分赞赏唐人所造的相国寺门楼。多次自谦地对别人说,楼门别的部位他都能造,只是对于卷檐不解其意。所以他每次到相国寺楼门下,就仰起头仔细观看,站得累了就坐下看,坐得困了就躺下看,反复琢磨以求其理。他还为相国寺圣容殿前东西两旁的古井建造了井亭,极其工巧,为相国寺十绝之一。喻浩在林林总总的建筑群里,尤善建塔,他在杭州建梵天寺塔时,就科学地解决了木塔的稳定问题,为时人所注目。这次奉命为京都开宝寺督造木塔之前,为求缜密,曾先造一个小样。施工时,外设帷幕,暂隐其形,外面只闻斧凿之声,“凡一月而一级成”。遇有上下榫不合之处,喻浩环绕塔式边看边切磋,毛病一旦找准,旋及拿起巨棰撞击数十下,即皆牢整。灵感木塔监丞、画家郭忠恕看后经过测算,从一级至上层,余一尺五寸,收杀不得。问题提出后,喻浩因此而魂萦梦绕,数夕不寐,通宵达旦的认真核对,最后结果应验了郭忠恕所言。次日刚刚黎明,喻浩即叩郭家之门,长跪以谢。喻浩督造的灵感木塔,八角十三层,也有说十一层的,高360尺,上安千佛万菩萨,塔下作天宫,奉安阿育王佛舍利小塔。塔初建成时,远远望去,塔势偏西北倾斜,有人惊奇地问他,他说:“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如今的铁塔不仅被西北风吹正了,而且已向东南方向倾斜71厘米。可见他的用意精细,谋筹深远。此塔极其伟丽,在京师诸塔中最高,且制度极精。“其土木之宏壮,金碧之炳耀,自佛法入中国,未之有也”。被赞为“一时之盛观”,“天下之冠”,“巨细精巧,近代所无”。喻浩也因此饮誉“造塔鲁班”之称。可惜喻浩设计、监造的这座华美绝伦的灵感木塔,仅存世56年,就于宋仁宗庆历四年六月,遭雷击而焚毁了。灵感木塔被“天火”焚毁后,宋仁宗曾派人将塔基掩埋的佛舍利掘出,迎入宫中供奉,令京王公贵人瞻礼,争施金帛。随后又送还开宝寺。传言佛舍利在内廷时,曾发光显灵。潜心于“神道设教”的仁宗赵祯又想重建灵感塔。当时不管是太宗时建的木塔还是仁宗时建的琉璃砖塔,都要从国库中支出巨额资金,属于重大建设项目,要召开大会商议,应相当于现代的专家论证会,大多数官员是赞同的,因为在封建社会,皇帝是金口玉言,可也有不怕死的谏官直言反对,如在木塔建好时,大家都在赞美说“其土木之宏壮,金碧之炳燿,在佛法传入中国之未之有也”。可耿直敢谏的谏议大夫田锡在奏本中说:“众以为金碧荧煌,臣以为涂膏衅血”,就是说建塔是浪费人民用血汗换来的金钱。当仁宗提出来佛舍利不能永久存放在皇宫,要建塔供奉时,主持谏院的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首先上书反对,对主张重建灵感塔的种种论点逐条批驳。他说,有人以为舍利在内廷发光,就是显灵应验。那么,舍利连自己居住的灵感木塔都不能佑护,大火袭来,一夕而尽,还算什么神灵。对于舍利发光的物理现象,蔡襄是一无所知,解释不通的,只好归结到“妖僧”身上,他说:“枯久之物,灰烬之余,或有光怪,多亦妖僧之所为也。”接着,蔡襄又批驳了灵感木塔系太宗皇帝主持所造,“祖宗”督做的事,不能更改,理应修复的观点。他说,昭应宫、上清宫都是先朝所置.天火焚烧,满室皆空,到现在也没有修复,不是也没有人非议吗?专司向皇帝进谏奏事的谏院右正言官余靖也是多次谏言,抗声力争,反对建塔,认为佛舍利连一塔都不能保护,何况能藉福以民哉!建塔之风乍起,朝堂上云涌浪卷。毕竟是臣下投反对票的太多,仁宗只好息事宁人,暂缓建塔。但是,争论毕竟是争论,皇帝一心想建塔,到底是谁也阻挡不住。“仁宗皇佑元年,诏重建灵感塔藏舍利”。灵感塔的重建,就这样随着这封诏书的颁布正式施工了。重新修建的琉璃砖塔高55.63米,八角十三层。在近千年前就具有高超的建筑技术价值、精美的建筑艺术价值和技术含量很高的建筑科技价值。从建筑技术看,虽然用的是铁色琉璃砖,但建筑手法确是使用中国传统的墙倒屋不塌的木架结构的原理营建的。塔几十米高,当时又没有脚手架,没有现在的龙门吊,那是使用什么方法修建的呢?争论不休,有说用竹竿搭架的,有说用堆土法,还有的说是内建法等等。铁塔通身用28种不同形状的结构砖组合,在柱、枋、斗拱等咬合的结合处都是用特别烧制的有榫、有卯的子母砖紧紧的扣合在一起,严丝合缝,浑为一体,如铁铸一般。所以在900多年中,历经了37次地震,18次大风,15次水患,而巍然屹立。特别是“宋神宗熙宁元年夏五月京师开化坊醴泉出,自秋七月至冬十一月地震者六、数刻不止,有声如雷,楼橹民舍摧折压死者甚众。”铁塔确安然无恙。元代开宝寺除铁塔外,殿宇建筑毁于战火。到了明代,从明洪武十六年,到明万历十八年多次对铁塔进行修缮,并重新修建了寺院的山门、钟楼、殿宇等,恢复了昔日宏伟壮丽的规模,寺院改名为祐国寺,特别是在明天顺元年英宗皇帝赐“祐国寺”匾额,影响很大。铁塔也随之称为祐国寺塔。到了清代,寺院改名为大延寿甘露寺,因寺名太长,铁塔仍保持原名为祐国寺塔。特别是在塔身内每层塔门对面的塔身墙壁正中,镶有48尊明代祐国寺时修砌的黄色琉璃阿弥陀佛像,佛像旁刻有“命赐上方祐国禅寺……”字样。从建筑艺术上讲,铁塔可称上是一座非常完美的巨型艺术品,远望,铁色琉璃瓦遍饰全身,色调具有铁打铜铸的深厚气质,而且整座塔身上下收分比例协调自然,视觉差比例匀称美观,气势惊人。而走近细看,遍身装饰都是琉璃浮雕艺术品,各种花纹砖有50余种,有佛像砖,有菩萨、飞天、五僧、立僧、供养人、伎乐等;有动物图案砖,有狮子、云龙、降龙、双龙、麒麟等;有花卉砖,有宝相花、海石榴花、莲荷花、牡丹花、芍药花等,还有璎珞、流苏等装饰花纹砖。而在挑角、拔檐、转角等处采用各种艺术装饰砖,有嫔伽、麒麟、套兽、云龙猫头、重檐滴水等,共20多种,如每一个挑角处都是人头鸟身的嫔伽领头,后有独角脊兽,下面是蝉肚老角梁伸出套兽头,套兽口含风铃,勾列出非常美丽的曲线。可以说每块砖都是做工精细、栩栩如生,非常完美的琉璃艺术品。铁塔有技术含量很高的科学技术价值。在建塔选材上就吸取了其前身木塔雷击烧毁的教训,而采用了绝缘的、不导电的琉璃瓷砖,避免了大雨雷击的可能性。瓷砖另一个特点是应压强度高,坚固牢靠,在塔门的设计上也是独具匠心,不用发券的半圆门,而采用上尖下方的圭形门,用五层云纹砖逐层收压,其外观象佛龛,而更为坚固。日,侵华日军以铁塔为目标发动猛烈的炮火袭击,塔身中弹七、八十发,塔身北侧遍体鳞伤,第八、九层被打穿了外壁,留下了2个2米大的深洞,而铁塔渗透着开封人的铮铮铁骨,像一位威武不屈的战士巍然屹立在古城大地。日,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来汴视察黄河时,顺便游览了铁塔和龙亭。游览铁塔时陪同毛泽东主席的原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在塔侧向毛主席介绍说:“塔上的大窟窿是1938年日军侵占开封时,用大炮打的。”毛主席说:“这座铁塔名不虚传,代表我们中国人民是打不倒的,他们把它打不倒,我们把它修起来。”在毛主席的关爱下,1953年7月,省文物局把维修铁塔列为中南的名胜古迹重点修缮工程。1954年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考古人员对铁塔进行全面勘察设计,1956年成立了由市政府建设科工程师田延寿等人组成的铁塔修复委员会,由中央文化部和省计划委员会拨21万元专款,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制定了维修方案。特别是铁塔硫璃砖的质量要求特殊,其砖胎为耐火钢粗瓷胎,其釉面为铁色硫璃瓷釉,先后联系北京、天津、江西景德镇等砖瓷厂均无法烧制。最后在烧制宋瓷的河北省邯郸市彭城镇日用陶瓷厂找到专家和老工人,经10多次研制,才成功地烧制成和铁塔基本相同的铁色琉璃砖。于日开始动工,到10月底全部修复竣工。同时还安装了104个铁铸风铃,增装了洞门铁栏和避雷针。千年宝塔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太宗所建木塔是用来供奉阿育王佛舍利的,仁宗重建铁塔也是用来供奉存放在宫中的佛舍利而重新修建。那我们开封铁塔下有没有地宫?有没有收藏珍宝呢?宋代笔记明确记载的答案是“有”。《佛教对宋太宗的影响》一文写到:“所以他在塔成之日,肩舆微行,亲自手奉舍利塔,安放於灵感塔之下[天宫]。当时开封士庶闻讯围观,据说见'白光起小塔一角,大塔放光,洞时天地。士庶焚香献供者盈路。’”。综上所述建塔的目的就是供奉佛舍利的,而且是太宗亲手把佛舍利等宝物放入塔下[天宫]之内的。据载,木塔雷焚毁后把佛舍利收回皇宫,建琉璃塔后又放入地宫,上述的内容依据,是参照宋代笔记《杨文公谈苑》,欧阳修《归田録》、《玉壶清话》等笔记得知的。那么宋代笔记不是正史记载的是否准确呢?答案是应当是准确的,因为宋代的文人笔记不是故事传说,不是杜撰,更不是道听途说,而应是他本人记录的亲历亲闻之事。所以说现在的铁塔下不但有地宫,而且应藏有佛舍利。目前南京大报恩寺、长干寺地宫出土文物展,将在南京市博物馆盛大开幕,出土的阿育王塔被誉为“惊世大发现”。那么开封开宝寺塔据宋代笔记记载在地宫内也保存着装有佛舍利的阿育王塔,能不能发掘已成为开封市民关注的焦点。因铁塔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动一砖一瓦都要经国务院批准。经口头请示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因目前科学发掘的依据,保护的条件还不成熟,暂不能发掘,根据专家的意见,我们这一代应把现存的铁塔保护好,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更宝贵的遗产。铁塔地宫应留给下一代,让他们去研究开发。开封铁塔是宋都开封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是文物价值最高、份量最重的宝物。所以,在我市现有的1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唯有铁塔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我市的镇市之宝铁塔,是当之无愧的国宝。铁塔公园铁塔公园清明上河园是一处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龙亭湖西岸的宋代文化主题公园,同时也是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基地。它是以画家张择端的写实画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按照《营造法式》为建设标准,以宋朝市井文化、民俗风情、皇家园林和古代娱乐为题材,以游客参与体验为特点的文化主题公园。集中再现原图风物景观的大型宋代民俗风情游乐园,再现了世界闻名的古都汴京千年繁华的胜景。2009年,清明上河园成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座以绘画作品为原型的仿古主题公园。是国家黄河黄金旅游专线重点历史文化旅游景区。清明上河园的主要建筑有城门楼、虹桥、街景、店铺、河道、码头、船坊等。园区按《清明上河图》的原始布局,集中展现宋代诸如酒楼、茶肆、当铺、汴绣、官瓷、年画等现场制作;荟集民间游艺、杂耍、盘鼓表演;神课算命、博彩、斗鸡、斗狗等千年(汴京)东京城京都繁华街市风情。[3]并根据宋氏历史故事表演“文包武杨”及宋代婚礼习俗等节目。晚间的大型晚会《东京梦华魂》把游东活动带向高潮。游人亦可换作宋装,手持宋币,尽情感受古人生活习俗。今天定时表演节目:包公迎宾、杨志卖刀、林冲怒打高衙内、燕青打擂、李师师艺会情公子、王员外招婿、宋式民俗婚礼、编钟乐舞、马术、气功绝活等20余个。新开放的清明上河园二期工程,反映了宋朝皇家园林建筑的宏伟,晚间的《东京梦华》大型专场水上实景大宋风情歌舞晚会,把穿越千年历史的游园活动推向高潮,令人流连忘返。清明上河园清明上河园清明上河园宣和殿宣和殿开封府,包公办公的衙门。开封府为北宋时期天下首府,威名驰誉天下,包龙图扶正祛邪、刚直不阿、美名传于古今。一曲“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开封有个包青天”令人荡气回肠,引起几多瑕思神往。宋代古开封府已被水患冲毁,重建的“开封府”位于开封包公湖东湖北岸,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气势恢弘,巍峨壮观,与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互呼应,同碧波荡漾的三池湖水相映衬,形成了“东府西祠”,楼阁碧水的壮丽景观。开封府为北宋时期天下首府,威名驰誉天下,包龙图扶正祛邪、刚直不阿、美名传于古今。一曲“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令人荡气回肠,引起几多瑕思神往。重建的开封府,位于开封包公湖东湖北岸,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气势恢弘,巍峨壮观,与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互呼应,同碧波荡漾的三池湖水相映衬,形成了“东府西祠”,楼阁碧水的壮丽景观。开封府依北宋营造法式建造,以正厅(大堂),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清心楼,牢狱,英武楼,寅宾馆等五十余座大小殿堂。在开封府,您除了能够看到大批珍贵史料,轶事和陈展外,还能够看到“开衙仪式”、“包公断案”、“演武场迎宾表演”、“喷火变脸”等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真切地体会到“游开封府,品味大宋文化;拜包龙图,领略人间正气”。朋友,您想体验府衙文化,亲睹包公威严,了解大宋逸闻传奇吗?请游开封府。开封府景点 图册(18张)我们现今所看到的开封府,是以宋代开封府衙为原型重新修建的主题文化景区。它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与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遥相呼应,形成了“东府西祠”楼阁碧水的壮丽景观。是国家4A级景区。在建筑形式上,开封府依照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修建,布局规整,庄重典雅,高挑的屋脊、精细的彩绘,处处体现了宋代的建筑风格。它以府门、仪门、正厅、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清心楼、牢狱、英武楼、寅宾馆等五十余座大小殿堂、楼宇,根据陈展内容的不同,大体分九个展区:1、以仪门、鸣冤鼓、戒石、大堂等为主题的府衙文化区;2、以梅花堂包拯倒坐南衙为主题的包拯传说文化区;3、以太极八卦台、三清殿为主题的道教文化区;4、以典狱房、牢狱为主题的刑狱文化区;5、以桂籍堂、拱奎楼为主题的教育科举文化区;6、以英武楼、校场为主题的游艺文化区;7以清心楼历任府尹事迹为主题的府尹人文文化区;8、以宋太宗、宋真宗为主题的潜龙宫帝王文化区;9、以范公阁、曲桥、明镜湖、弦月山为主题的休闲文化区。作为主题景区,开封府坚持动静结合,雅俗共赏,历史与演义相映成趣的经营理念。在开封府,您除了能够看到大批珍贵史料,轶事和陈展外,还能够看到精彩纷呈的“开衙仪式”、“包公断案”、“榜前捉婿”、“演武场迎宾表演”、宋式舞蹈“荷韵”等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丰富的府衙文化内涵和历代开封府尹政绩陈列展,使您能真正体会到,览开封府,品味大宋文化;拜包龙图,领略人间正气.!延庆观,原名重阳观,是为纪念全真教创始人王诘而兴建的。金末重阳观已毁。元太宗五年(公元1233年),全真教徒受丘处机遗命,重修重阳观,历时近三十年,规模宏伟,殿宇壮丽,元帝赐名“大朝元万寿宫”元末又毁于兵火,仅存斋堂一座。明洪武元年(公元1373年),更名延庆观。玉皇阁系观内原存斋堂,因屡遭水患,基部宇末地下三米多深,经挖掘整修,恢复了原貌。建筑共三层,通高18.25米,全用青砖,琉璃构件仿木建造,不是梁架,颇似一座蒙古包,内供明代真武铜像一尊。延庆观位于包公湖东北部,是中国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宫观。建于元太宗五年(公元1233年)。原名重阳观,系为纪念道教中全真教创始人王喆在此传教并逝世于此而修建。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改名延庆观。现仅存玉皇阁部分。玉皇阁高13米,坐北朝南,采用仿木结构,均用砖砌成。外观下阁上亭,上圆下方,造型奇特,是一座集蒙古包与阁楼巧妙结合,具有元代风格的建筑。阁内供有真武铜像一尊,亭内为汉白玉雕玉皇大帝像。如今,新修建有东西道房、三清殿等,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庆观与北京的白云观,四川的常道观并称为我国的三大名观,堪称为中原第一道观。它是为了纪念道教全真派的创始人王喆即《射雕英雄传》中全真七子的师傅——王重阳而修建的。延庆观的前身为重阳观、大朝元万寿宫,于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更名为延庆观,观名一直沿用至今。现由开封市延庆观繁塔文物管理所管理。延庆观内部壁画(3张)延庆观主体建筑玉皇阁,又名通明阁,坐北朝南,通高18.25米,用青砖和琉璃瓦件构成,结构严谨,富于变化,共为3层,下层为方形,4坡顶,室内下方上圆,4角砌出密集斗拱,顶似蒙古包,中层呈棱状,8面壁体上附加相互连接的8座悬山式建筑山面。上层为8角阁室,南北各辟1门,室内置玉皇及左右侍臣石雕像。阁顶作攒尖式,琉璃瓦顶上施铜质火焰玉珠。结构奇特,色彩绚丽。玉皇阁是一座汉蒙文化巧妙结合的、具有元代特征的明代无梁阁,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了。它在中国道教史、建筑史、艺术史、民族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它的存在也使开封地区自宋朝以来的古建筑保持了宋、元、明、清的完整序列。1984年进行修缮,现景区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保存基本完好。院内建筑呈中、左、右三路分布格局,中路为二进院落,从南至北依次为穿心殿、玉皇阁、三清殿;左路有六十甲子殿、八仙醉酒殿廊等;右路是重阳殿。寺院坐北朝南,在建筑上保留了宋元时期汉文化同蒙古文化融合的显著特征。最著名的景观有:汉白玉雕玉皇大帝、玄武大帝铜像、蒙古骑狮武士、八仙醉酒图、木雕、砖雕。其中有“三绝”属独有奇观:三层中的玉皇大帝,观内原存文物,雕刻精细,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蒙古骑狮武士:蒙古武士头戴尖顶卷边毡帽,脚穿筒靴,身穿皮毛衣服,纹路清晰,充分体现了汉蒙文化的结合。玄武大帝铜像: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造,高1.96米,重一吨。真武即玄武,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为道教所信奉。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玄武为真武,称“真武帝君”。金世宗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重阳祖师带领马、谭、刘、丘四祖师西归原,途宿汴京太宁坊王氏客店,在开封传道,不久羽化,后人为纪念重阳祖师,在他羽化的地点汴京太宁坊王氏客店修建了一座重阳观,作为纪念全真教开山宗师之所。 步入元代,全真教绝处逢生再度崛起,达到鼎盛时期。长春祖师派郝祖之徒栖云真人王志谨主持重阳观教务,并在这里大兴土木,经过十年的营建,形成广袤七里,规模宏大,气压诸方的道教圣地。元帝赐名为万寿宫。元末红巾军攻占开封,万寿宫毁于战火。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恢复道观,改名延庆观。延庆观是隋大业年间605—618四川青城山腰第三混元峭壁间的“天师洞”的别名,这个“天师洞”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传道的地方,开封延庆观沿用天师洞的别名,表明它与道教圣地有着源远流长的继承关系。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道观被黄河水淹没。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赵足行等人倡约善男信女捐资重修延庆观。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黄河决口水涌入城,道观又一次被淹没,水退后于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再度重修。 光绪二十年和三十四年又两次修葺两次使道观稍具规模。其布局自南向北为大门,背为戏台。大门两侧有左右两掖门,入门为吕祖殿三间﹙祀吕洞宾﹚,殿东西各置厢房三间,陪房五间,殿后为三清殿五间及东西厢房各三间,后为玉皇阁,阁西有道房三间,东偏院为三官殿﹙祀天、地、水三官﹚三间。玉皇阁传说紫云缭绕的荆紫山顶,有一座屹位于悬崖边的八角亭式角宇,名曰:“玉皇阁”。但据明代正德十四年所立的“重修金子山玄天上帝殿记”的碑文记载,“玉皇阁”原名叫“玄天上帝殿”,为什么匾额上写的是“玉皇阁”呢?这里面有一段赵登科梦游灵霄殿的神话传说。相传,祖籍新安县井沟村的一位秀才,姓赵,名良辰,字登科。后迁居济源县南窑村。他虽是一个文人,却擅长经营煤矿开采。几年来,家业越来越大,只是三十出头的人了,跟前还没有一儿半女,心中常闷闷不乐。他本着行善积德的思想,经常为民修桥补路,为神建庙塑像,颇受乡里百姓尊崇。他的妻子也经常焚香祭拜,希望神灵保佑赵家能香火不断。走廊嘉庆元年的春天,赵登科和夫人渡河回原籍探亲,又到荆紫山上的“玄天上帝殿”进香。晚上住在“通仙观”里。这天夜里,睡到半夜时分,他在朦胧中看到一位白须飘胸的老人,手拿一拂尘来到床前。他急忙起身相迎,只听那老人说:“我是太白金星,奉天帝之命,来请施主到灵霄殿一叙。”说罢,就带着赵登科腾云驾雾上了天界。赵登科定睛一看,只见天界里金山银海,琼楼玉宇;彩虹横跨天河,奇花异草四溢,连石头和树木都别具一格;三步一阁,五步一亭,金光闪闪,辉煌耀眼;仙女们成群结队,唱歌跳舞,悠闲自得。 来到灵霄殿,只见风调雨顺四大天王气宇轩昂地站在两边,赵登科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吓得他浑身发抖,两腿发软,战战兢兢地来到天帝面前说:“我是凡民赵良辰,安分守已,从无干过伤天害理的事,不知道天帝叫我有啥事?”天帝听罢说道:“常有兵将来报,知你敬神爱民,此来不为别的事。我为天帝以来,千山拜,万民敬,享尽了人间香火,实无所怨。只是百姓一直称我为'玄天上帝’,我感到有些不合心意。听说人间吴承恩在《西游记》里把我称为'玉皇大帝’,我比较满意。想劳你把荆紫山上的'玄天上帝殿’改成'玉皇阁’,不知如何?” 赵登科一听,连连称是,急忙说:“谢过玉皇大帝,小民一定尽心尽力。”天帝听了回答,喜颜悦色地对文武百官说:“从今天起,都要改称号为'玉皇大帝’。”回头又对赵登科说:“此桩心愿,望你牢记。别无他事,这就送你回去。”说罢,让太白金星送赵登科返回下界。送到南天门外,太白金星对赵登科说:“修建玉皇阁,功德无量。你日后将多子多孙。”说完,对他吹了口仙气,他便从天上落了下来。惊醒后,赵登科觉得奇怪,天一亮就请住持道长杨生钦圆梦,道长听后连声说:“恭喜施主,贺喜施主。”赵登科问:“哪儿来的喜呀?”道长说:“这是天意啊。玉皇大帝托你修建道场,是因为你行善积德,有了善缘,才托梦给你。望你早日完成玉皇大帝的心愿,以圆满你的功德,日后必得善报。”赵登科听了心中暗喜。于是,就同住持道长杨生钦和杨三光等几个道长商量、拟定修建玉皇阁事宜,筹足银两,很快就开工了。第二年(嘉庆二年)春天建成后,赵登科还在“玉皇阁”门上刻了一幅:“在昔一朝骑白爵,于今万古莅青霄”的楹联。后来,赵登科果然得了三子九孙,依次列在赵氏的家谱上。多少年来,玉皇阁一直完好地挺立于荆紫山绝顶。新安县政府已将其列入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新安县的重要旅游圣地之一。禹王台,又名古侯台,位于开封城外东南约1.5公里。是开封游览胜地,现辟为禹王台公园。禹王台公园位于开封东南隅,占地400余亩。园内林木茂盛,环境幽雅的禹王台公园现已成为古都开封的一处主要浏览胜地。园内原有一土台,风景幽雅,绿树成荫。相传春秋时,晋国大音乐家师旷曾在此吹奏乐曲,故后人称此台为“吹台”。后来因开封屡遭黄河水患,为怀念大禹治水的功绩,于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在台上建禹王庙,故吹台被改称为禹王台。此后,明、清两代对台上的建筑物曾多次修葺。 现今禹王台公园内的主要景点有:纪念师旷的古吹台;康熙亲书“功存河洛”牌匾的御书楼和乾隆御碑亭;为纪念李白、杜甫、高适三位大诗人登吹台吟诗作画而建的“三贤祠”;纪念大禹治水的禹王殿;纪念三十七位治水功臣的“水德祠”等。除了文物古迹,公园内还有辛亥革命烈士纪念园、牡丹园、中日友好樱花园、芳春园等浏览景区。园内苍松翠柏,古树参天,奇树佳卉,花团锦簇,亭廊楼阁,风光旖旎,鸟语啁啾、景色宜人。登临其间,令人游目骋怀而心旷神怡。“梁园雪霁”、“吹台秋雨”,从明清至今被誉为著名的汴梁八景之一。林木茂盛、环境幽雅的禹王台公园现已成为古都开封的一处主要浏览胜地,是名副其实的千古名园。今日禹王台上,经过修葺后主要建筑有禹王庙、三贤祠、水德饲和御书楼等。 禹王庙是座精巧的二进庭院,大殿北壁镶嵌有清光绪年间河南巡抚刘树赏摹刻的峋嵝碑,文字奇古,字体怪异,为书法爱好者所珍视。三贤祠和水德祠是两个小院,分别位于大殿东西两侧。三贤祠位于殿东边,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是为纪念唐天宝三年(744年)李白、杜甫、高适三位大诗人在此台相会,饮酒赋诗,留下了《梁园吟》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而建。明代著名诗人李梦阳和何景明在开封活动时间较长。御书楼位于禹王庙南面,是清康熙皇帝为禹王庙写匾额“功存河洛”的地方。此楼是为纪念皇帝书定御书及悬挂御书所建。2013年匾已不存,楼房还在,楼下东壁嵌有康有为登吹台时的诗作,字大如拳。禹王台周围有回廓环绕,壁上镶嵌有大量的石刻题记。在禹王庙正殿后面,有座御碑亭,亭中碑上刻有清乾隆皇帝南巡开封吹台时亲笔写的一首诗。 古吹台下有环水河,名为莲花池,是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开凿的。古吹台后有一水榭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繁塔因位于开封城外东南1.5公里的繁台上而得名。繁塔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繁塔建于宋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原为9层,因其高大雄伟,加上繁台宽阔,所以每到春季,繁台上桃李争春,百花吐艳,绿树繁茂,殿宇峥嵘,人们常在此春游赏花,烧香拜佛,饮酒赋诗,从而形成之一的“”。 原为9层的繁塔由于人为原因,被封建当权者拦腰截拆铲掉,最后剩下3层。直至清朝初期,人们才在三层繁塔上部修成一个平台,又在平台上修建了一个七级实心小塔,使繁塔呈三层大塔上面摞小塔的奇特造型,一直延存至今。 繁塔下部三层高约25米,是一座六角形的楼阁式佛塔,最底一层每面宽13.10米,从下往上,各层逐级收缩,到第三层呈平顶。平顶上的七级小塔高约6.5米,约为下部一层的高度。从大塔的底部到小塔的顶部,总高为31.67米。繁塔的内外壁镶嵌着佛像瓷砖。塔表面的每一块砖都是一市尺见方,为凹圆形佛龛,龛中有佛像凸起,一砖一佛,佛像的姿态、衣着、表情各具特色。其中有端坐在单莲座或束腰莲座中的佛像,有手执各种法器的佛像,有骑着青狮的文殊和骑着白象的普贤二位菩萨,还有生着六臂或十二臂的观音菩萨。其佛像表情细腻,形象生动逼真。塔基南北均有拱门,皆能出入,但互不相通。从南门进入观之,为六角形塔心室,有木梯可上至三层;从北门进入沿踏道也可上至三层。欲从第三层登上大塔平台,须出洞门,由外壁踏道盘旋而上,这就是人们称谓的“自内而上,自外而旋,登于其巅”的说法。 繁塔内各层镶嵌有各类碑刻200余方,碑刻以宋代为主。其中以宋代书法家赵仁安所写的“三经”最为著名。“三经”分别存于塔内上下两层。南门内则第一层东西两壁镶嵌刻经6方。东壁为《金刚经》,西壁为《十善业道经要略》。第三层南洞内东西两壁镶嵌着《圆觉经》。以上皆为楷书,有欧、柳书法之长。“三经”刻石四周均饰有莲瓣开花纹图案,其雕技精妙。塔内琳琅满目的宋代石刻题记,不仅是研究繁塔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研究佛学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樊楼位于宋都御街北端,位于宋都御街北端,又名,是1988年重建的一组庭院式楼阁,也是开封目前最大的仿宋娱乐中心。是根据史书记载,于1988年复建的一组庭院式楼阁。相传樊楼为北宋东京七十二家酒楼之首,风流皇帝与京都名妓常在此相会,小说《》对此楼也多有描写。宋代诗人刘子翠曾留下过“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承平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的赞美诗句。樊楼由东、西、南、北、中五座楼宇组成。灰瓦青砖,雕梁画栋,陈设富丽堂皇,古朴典雅。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全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