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七年文学川主在金龟庙召开了什么会

新聞/百科全書
重庆市 - 1 個結果發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關於與「重慶市」名稱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詳見「」。
本文介紹的是重慶直轄市全境。關於重慶城區,詳見「」。
從南濱路隔江眺望解放碑中央商務區夜景。
重慶市,簡稱巴和渝,別稱山城、渝都、霧都、橋都,中西部唯一、、世界溫泉之都,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中心、藝術、文化、教育、科技等中心,水、陸、空型綜合交通樞紐。。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3000多年,是巴渝文化發祥地。因古稱「渝水」,故重慶又簡稱「渝」。元年(1102年),改渝州為恭州。16年(1189年)正月,之子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為皇帝,稱為「雙重喜慶」,遂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而得名。
1891年,重慶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埠的內陸通商口岸。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時期,定重慶為戰時和永久,重慶同、、一道被列為世界四大指揮中心,為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重慶為中央直轄市,是、駐地和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54年,西南大區撤銷。198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成為全國第一個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實行。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准恢復設立重慶直轄市,6月18日正式掛牌。
重慶市地跨北緯28度10分-32度13分,東經105度11分-110度11分之間的同的過渡地帶,地處中國內陸,,渝東北、渝東南接湖北、湖南,渝南接貴州,渝東北、渝西接四川,渝東北接陝西,轄區東西長470公里,南北寬450公里,轄區總面積8.2403萬平方公里。 重慶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直轄市,面積上類似一個省,是一個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為一體的組團式城市,其中主城區建成面積為877.78平方公里。
位於和長江以北的是(上海浦東、天津濱海後的第三個國家級新區)、重要的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重慶擁有渝新歐國際鐵路、西永綜合保稅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西部地區第二座實行72小時免簽的城市。
因古代流經重慶的稱為,故重慶古名為,至年間,改名為。於十六年(公元1189年)2月於,光宗為孝宗第三子,封恭王,其就是;按宋代制度,由入嗣者,其原封邑即稱為「潛邸」,例於即位大典中升為府,故同年8月就升恭州為。對於命名為重慶現有三種解釋:
宋光宗封在恭州,是為一慶,後又由恭州承嗣大位,這是二慶,故美其名曰「重慶」
宋光宗即位時,其祖母尚在,稱壽聖皇太后,其父親孝宗稱,這二位均臨視了光宗的登基慶典,故曰「重慶」,於是恭州就被命曰「重慶」府
明代《蜀中廣記·郡縣古今通釋·重慶府》所載:「重慶者,以其介紹、順二慶之間也」,即因重慶之南為(治今),之北為(治今),重慶介乎其間,所以稱「重慶」。
距今兩萬年至三萬年的末期,已有人類生活在今重慶地區。先秦時期,諸侯國先後在今重慶地區的枳、江州、墊江建都。
五年,更元九年,入蜀滅巴之後,屯兵江州,築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合處附近。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
時候巴郡稱,為刺史部所管轄。魏晉南北朝時期,巴郡先後是荊州、益州、巴州(信州)、楚州的一個下屬單位。
開皇元年,以渝水繞城,改楚州為,隸屬信州,這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唐代延續「渝州」之稱,為劍南道夔州都督府轄區。
時,屬路管轄,崇寧元年,渝州改為恭州。淳熙十六年,升。至此,重慶得名迄今已八百餘年。
南宋景定二年,蒙古中統二年,蒙古軍攻破,宋軍退守重慶,彭大雅出任重慶知府。為防禦之需,彭大雅竭盡全力拓修重慶城,向北擴至邊,向西擴至今、一線,範圍大致比李嚴擴建的江州城擴大了兩倍,奠定了此後直至明清重慶古城的大致格局。
、、三代,重慶府之稱延續,為四川行中書省、四川、管轄。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禮堂
日,英國以「滇案」為藉口,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煙臺條約》,其中規定英國可向重慶派駐領事。日,中英簽訂《新訂煙臺條約續增專條》,確定重慶作為通商口岸。隨後英商開闢從宜昌到重慶的輪船航線。日,重慶海關在朝天門附近設立。
1895年,在中被打敗,根據當年4月簽訂的《》中規定,重慶成為中國第一批向日本開放的內陸通商口岸。與此同時,英國和法國分別在重慶建立了領事館區,並一同強行劃出了部分地盤作為駐軍和安置僑民的區域。在重慶南岸區彈子石附近於1901年先後建立了水師碼頭和兵營。1902年,在枇杷山上建立了俄羅斯公館。1912年,在上建立了德國公使館。
1911年(宣統三年),由於修建案擱淺,爆發了震驚中外的。1913年,四川軍政府廢府設道,以道統縣。廢重慶府,置川東道。
1921年(民國十年),在重慶設置督辦處,任命為督辦,籌辦市政。其時重慶市區範圍未定,權以巴縣城關即今渝中半島部分及原江北縣城附近一帶居民區為轄區。1922年(民國十一年),將商埠督辦處改為市政公所。1926年(民國十五年),又改為商埠督辦公署,拓展城區,開始進行城市建設。1927年(民國十六年),又將商埠督辦公署改為市政廳,任市長,劃定重慶兩江上下游南北兩岸30華里為市區。但無明確邊界。
1929年(民國十八年)重慶從巴縣分離,正式建市,編制為國民政府二級乙等歸四川省管轄,首任市長。
1916年)至1935年升為院轄市之前,先後7次在重慶設立四川省長行署、四川省長公署、四川督軍公署、四川省政府。是當時四川省實際上的政治中心。 1936年改設四川省代為管理的一等院轄市(即地區代管的直轄市),並管理、地區。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5月5日,南京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甲等中央院轄市(即),重慶亦是繼、、、、後第六個中央院轄市,轄區範圍大致為今,而北碚(ㄅㄟˋ)市(今北碚區)為中央和所在地。
1941年朝天門的下江移民
韓國臨時政府舊址
1937年7月打響後不久,便陷入被動,為防止首都被攻陷後陷入混亂,政府於1937年11月頒布《移駐重慶宣言》,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6日,國民政府主席,遵循遷都大計,交代屬下的文官、參軍兩處幹員,清點好中華民國印信旗幡等重要器物,連夜登船,先離而首途。並於12月1日正式辦公,僅僅13天後日軍便攻破。 於日正式成為。
1937年9月,駐紮重慶的部攻入日租界,宣布收復租界。1938年,、、、、、駐中華民國大使館移駐重慶。 1940年再定為永久。1941年12月,政府在重慶發表文書與宣戰,德國大使館關閉。
1941年12月,流亡政府遷入今辦公,經過許可,重慶成為年間韓國流亡政府的臨時駐地,韓國政府臨時辦公場所隨其不斷遷址而時有變化,如楊柳街、石板街,吳師爺巷1號,蓮花池街38號(該處現有「舊址」供參觀)。
在1937年到1944年間,重慶作為戰時首都,來自、、、、、等中下游地區的百萬移民遷往重慶及其周邊地區,這一群體被重慶本地居民稱作「下江人」。同時,數以萬計的企業、學校,近8萬噸黃金都搬遷至重慶,因此重慶成為戰爭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
另外,空軍的作戰飛機,美國志願飛行團「」都曾經駐紮在重慶。
在抗戰中,重慶共組織62萬人,占川軍總數的一半還要多,是川軍的絕對主力。出川作戰的57個師中,有一半以上的部隊均是嘉陵道籍士兵。
遭到轟炸後的重慶
據統計,在重慶大轟炸中,日機空襲重慶共達218次,出動飛機9513架次,投彈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傷14100人,炸毀房屋17608幢,有30所學校曾被轟炸。國民革命軍空軍出動3117架次,擊落日機191架,擊傷400餘架,擊斃日軍飛行員375人,中國軍隊損失飛機277架,有224名空軍飛行員在空戰中犧牲。
重慶市消防人員殉職紀念碑一側
後在渝中區鄒容路與五四路口設立「」昭示國民政府與重慶人民抗戰到底,願戰敗而亡不願投降而亡的決心。在渝中區人民公園有,在都市廣場附近亦有。
日,位於重慶市公共防空大隧道中,躲避日軍地毯式戰略轟炸的7764名市民窒息死亡,釀成「」。
據1980年代不完全統計,重慶的戰時首都遺蹟有近400處,隨著重慶數十年大規模建設,有些遺址已不復存在。現存有代表性的遺蹟主要有兩類,一是、等要人的官邸、舊居;二是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戰在渝留下的紀念地,如、簽訂的舊址。位於重慶南山上的黃山國民政府遺址與總統官邸和位於渝中區的遺址是重慶抗戰文化中具有代表性。
1945年,中日戰爭結束,國民政府還都。在其後的中,雖未規定中華民國首都之所在,但卻以法律形式規定重慶為永久陪都,國民政府在1949年播遷台灣後,重慶作為的永久陪都之法律地位,至今依然有效。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為避免內戰、爭取和平,政府()同在重慶進行了為期43天的和平談判,史稱「」。
日,重慶市區較場口在舉行「慶祝政治協商會議成功大會」時發生騷亂事件,、稱其遭到「毆打」。、、和新聞記者及勞協會員等六十餘人也被「打傷」。中共官方後來稱其為,而方面則稱之為「」。
日,重慶發生火災,延燒十八小時,死亡近萬人,全市精華損失大半,指出為縱火。同月九日,南岸大火,焚毀八十餘家。日,總統令公布政府將於10月15日第二次移渝辦公。
日,由穗飛,各首長由穗遷渝。日,宣布正式在渝辦公。日,各界歡迎政府遷渝大會。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重慶的打響。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直接授權對關押於、的中共政治犯進行「最後解決」,400多中共政治犯被處決,後被稱為「11.27事件」。
日,國民政府由重慶遷往成都。
日,進入重慶,隨後成為駐地(一年半以後撤銷),為西南大區代管的中央,而當時西南大區駐地亦設在重慶。1952年6月,經過2年的突擊式修建,連接省會與當時的中央重慶的完工,成為1949年以後修建的第一條鐵路線。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命令嘉獎西南鐵路工程局兩年修通成渝路,實現了四川人民40年的修路願望。為此親筆題寫「慶賀成渝鐵路通車,繼續努力修築天成路」。
1954年7月,西南大區、撤銷,首府北碚市併入重慶,重慶市從直轄市降為省轄市,重新與四川省合併。
康莊-重慶談判時毛澤東曾訪問的地方
1964年,爆發,開始,重慶成為三線建設的核心城市。從1964年至1968年4年間,從、、等地內遷三線職工27萬餘人,占重慶當時企業職工的1/4以上。1965年和1979年,全國重點控制鐵路工程和相繼通車。1975年,重慶主城區三線建設內遷而來的外來職工達到最高峰,總人數43.5萬人,占當時重慶市區人口的1/4。1969年-1972年期間,重慶地區出現,市區工業受到嚴重破壞,部分街道被夷為平地,由於兵工廠眾多,重慶是全國武鬥最嚴重的地區[來源請求],其間不但有大量軍工廠工人和半軍事化院校學生參與,而且使用了諸如自行反坦克炮、火箭炮、坦克、軍艦、重型登陸艇等重裝備,造成非常大的損失。武鬥中共計死亡1170人,傷7000餘人,失蹤600餘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億元,其中發生在九龍坡區幾個軍工企業間的楊家坪武鬥轟動全國,現沙坪壩區沙坪壩公園保留有全國唯一留存的紅衛兵公墓。1982年,八個縣併入重慶市,重慶市成為。1992年重慶闢為沿江開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慶市代管四川省、和。
日,在第五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將原重慶市、、、合併設立的議案;同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政府機構正式重新掛牌。 2005年10月,第五屆在重慶召開,並指定重慶為常任主辦城市。共有41個國家和地區、123個城市參會。日,發布《國務院關於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號),把重慶市確定為「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使重慶市在「農轉非」等統籌城鄉的體制問題的改革上可以先試先行。 日,重慶作為經濟管理區正式掛牌成立。這也是繼浦東、濱海之後中國第三個國家級開發區。
2012年2月,重慶發生,導致重慶市委書記下台,該事件引起海內外對重慶市的高度關注。此後,國務院副總理接任重慶市委書記,標誌著重慶「」時代的終結。但是,和影響了投資者對重慶的環境的研判,對重慶市的招商引資工作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目前書記由委員兼任;為;重慶市人大常會主任是;重慶市政協主席是。
重慶市中心夜景.
重慶市地跨北緯28度10分-32度13分,東經105度11分-110度11分之間的同的過渡地帶,地處中國內陸西南部,上游地區,渝東北、渝東南接、,渝南接,渝東北、渝西接,渝東北接,轄區東西長470公里,南北寬450公里,轄區總面積8.2403萬平方公里。 重慶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直轄市,面積上類似一個省,是一個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為一體的,其中建成面積為877.78平方公里。
處於和交匯的河谷中。其中地勢以山地為主,以北的和則以平原為主,位於主城區西部的市區,虎溪和西永片區,以及白市驛片區以平原為主,南部的和也以平地為主。重慶全市地處地區,其北部、東部及南部有、巫山、、環繞,地貌以、為主,南北向長江河谷逐級降低,坡地面積較大,有「山城」之稱。
位於兩江交匯處的
流經重慶主要有、、、、、大寧河等。長江幹流自西向東橫貫全境,流程長達665公里,橫穿巫山三個,形成、及(湖北省境內),即。、穿過重慶市的主城區,並在朝天門交匯,這兩條河流合稱「兩江」。
重慶市屬,年平均氣溫約在14-18℃之間。主城區年平均氣溫為18.2°C,東南部酉陽土家族自治縣14.9°C,東北部海拔較高的城口僅13.7℃。最熱月份平均氣溫26-29℃,最冷月平均氣溫2-8℃,氣溫呈現出由西部河谷及沿江地帶向東北部、東南部遞減的趨勢。重慶市年平均降水量較豐富,大部分地區在毫米,降水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總降水量的70%左右。重慶市年平均相對濕度多在70%-80%,在全國屬高濕區。年日照時數小時,日照百分率僅為25%-35%,為全國年日照最少的地區之一,秋、冬季日照更少,僅占全年的35%左右。由於重慶多沿江河谷地區,加之重工業較發達,重慶多霧,年平均霧日是104天,被稱為「霧都」。年日最高溫≥40℃天數78天,居全國省會級大城市首位,是「」之一。
極端高溫℃(℉)
平均高溫℃(℉)
平均氣溫℃(℉)
平均低溫℃(℉)
極端低溫℃(℉)
㎜(英寸)
平均降水日數(≥ 0.1 mm)
重慶市降雨量與溫度關聯圖,顯示出典型盆地氣候
重慶區域內分布有5種,二級保護植物22種,三級保護植物25種,已建的31個,49個,各類42個,森林覆蓋率約為35%。重慶面臨水土流失、森林數量減少、礦產資源不合理利用以及農村生態失控的問題。重慶區縣地區的生態面臨著的影響,三峽大壩修建後,上升的水位淹沒土地,造成用地流失和生物棲息地受損、地質結構被改變,其對重慶區縣生態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重慶在年間連續遭遇旱災和水災,有觀點認為,災害的發生與三峽工程有關。
是一座重工業城市,加上地理環境特殊,重慶曾經面臨嚴重的空氣污染,主城區尤其嚴重。而且,經濟發展帶來的汽車尾氣污染則成為新生的環境問題。為此,重慶極力發展公共運輸事業。自2000年以來,重慶主城區關停或搬遷了大量的污染嚴重的工礦企業,並大量種植綠色植物,環境和空氣品質已有大幅上升。
重慶市雖然依山傍水,但是因為以前工廠在全市普及,環境在以前管理不過關,導致城市污染嚴重、空氣不佳。之前,重慶市政府有一項名為「森林重慶」的工程,計劃在十年之內,打造全國「十佳宜居城市」。經過近年來大力開展的環境治理及生態改善措施,重慶市已經成為國內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明、清至民國24年,治設於首縣,川東道、重慶府、巴縣於一城,在城內以下設黨、坊、廂。明代,城內設8坊2廂。城中8坊為:太平坊、仁壽坊、壁仙坊、安靜坊、通遠坊、龍台坊、忠孝坊、宣化坊;附廓2廂為:內江廂、外江廂。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城中改編為若干黨,黨轄若干坊,共29坊,近城改編為15廂。
重慶府在明代尚曾領有今(原屬重慶府,即定遠縣)、、、、(重慶府瀘州,含所轄三縣)、(原屬夔州府、重慶府,即新寧縣)、(原屬夔州府、重慶府,即達縣)、(原屬夔州府、重慶府,即東鄉縣)、(原屬夔州府、重慶府,即太平縣)、今(原屬夔州府、重慶府)
清代中後期及民國初期,所轄共11縣2州1廳合稱為重慶十四屬,計有、、、、、、、、、、共11縣;、共2州;1廳。 目前除外均在近重慶市所轄內。
1946年,作為當時中華民國的首都,在還都前,重慶市轄18區。日,國民政府再次移渝辦公,重駐原國府路舊址,重慶市政府即從國府路遷至中山二路曙樓(現兒童醫院)。
1950年4月,重慶市人民政府決定將原18個區合併為7個區,加上北碚行政管理處所改建的第八區,共8個區。1951年1月,決定將重慶市第八區(北碚)劃歸,建立北碚市,將川東行署璧山專區的劃歸重慶市,同時將巴縣的第四區(青木區)所轄的青木、鳳凰、同興、井口、蔡家、歇馬等7個鄉劃歸北碚市。6月和1952年4月,又將轉龍、青木兩鄉劃歸北碚市。重慶市轄7區1縣。日,西南軍政委員會發出命令,將江津專區的、和涪陵專區的劃歸重慶市。1952年8月,重慶市人民政府決定將第七區併入第六區,但因長江分隔,管理不便,隨即於10月初撤銷其合併決定。10月,重慶市各區行政區划進行了調整,調整後設5區4縣。
1953年1月,原屬四川省的北碚市劃歸重慶市,3月改設為重慶市第六區;巴縣、綦江縣、江北縣劃歸四川省,長壽縣劃歸四川省;重慶市第四區的魚洞鎮和原北碚市的青木、鳳凰、興隆、關口鄉劃歸巴縣,巴縣人民政府移駐魚洞鎮。5月,重慶市第二區的人和、龍溪、大石3鄉劃歸江北縣。重慶市轄6個區。
1954年7月,西南大區、川東行署區撤銷,川東行署區首府北碚市併入重慶,重慶市從直轄市降為省轄市,重新併入四川省。 1955年1月,經批准,從、和劃出26個鄉1個鎮,建立,由重慶市管轄,8月,南桐礦區正式成立。重慶市轄7個區。同年10月,重慶市及各區人民政府根據《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改稱人民委員會。同時,市人民委員會決定市屬各區的稱謂除南桐礦區外改排號為按地名相稱.第一區改稱;第二區改稱;第三區改稱;第四區改稱;第五區改稱;第六區改稱。 1959年初,四川省人民委員會正式批准江津專區的巴縣、綦江縣、涪陵專區的長壽縣劃歸重慶市。重慶市轄7區3縣:市中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南桐礦區;巴縣、綦江縣、長壽縣。
1965年2月,重慶市人民委員會決定將九龍坡區管轄的九宮廟、新山村、躍進村3個街道辦事處轄區劃出,單獨設置。12月,重慶市大渡口區正式成立。重慶市轄8區3縣。1968年,重慶市及所屬各區縣政權機構均改稱為革命委員會。1975年3月,國務院決定將江津地區的大足縣雙路公社全部、元通和土橋兩公社各一部由大足縣劃出,成立,由重慶市管轄。重慶市轄9區3縣。 1976年1月,四川省革命委員會決定,江津地區的江北縣劃歸重慶市。重慶市轄9區4縣。1980年3月,重慶市及所屬各區縣行政領導機構陸續恢復人民政府名稱。1983年2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撤銷,將永川地區所屬8縣劃歸重慶市。1993年4月,南桐礦區更名為萬盛區。1994年12月,市中區更名為渝中區。
日,在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將原四川省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合併,設立中央的議案。同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政府機構正式掛牌。2011年10月,國務院批覆同意重慶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撤銷萬盛區和綦江縣,設立;撤銷雙橋區和大足縣,設立。至此,重慶原有的40個區縣,減少到了38個。
日,國務院批覆同意重慶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撤銷潼南縣,設立;撤銷榮昌縣,設立。
重慶市行政區劃
Yúzhōng Qū
七星崗街道
Yǒuyáng tǔjiāzú
miáozú Zìzhìxiàn
Dàdùkǒu Qū
新山村街道
Tóngnán Qū
Jiāngběi Qū
Tóngliáng Qū
Shāpíngbà Qū
覃家崗街道
Xiùshān tǔjiāzú
miáozú Zìzhìxiàn
Jiǔlóngpō Qū
楊家坪街道
Róngchāng Qū
Nán'àn Qū
Bìshān Qū
Běibèi Qū
北溫泉街道
Diànjiāng Xiàn
Qíjiāng Qū
Wǔlóng Xiàn
Dàzú Qū
Fēngdū Xiàn
Yúběi Qū
雙鳳橋街道
Chéngkǒu Xiàn
Bānán Qū
龍州灣街道
Liángpíng Xiàn
Wànzhōu Qū
陳家壩街道
Kāi Xiàn
Fúlíng Qū
Wūxī Xiàn
Qiánjiāng Qū
Wūshān Xiàn
Chángshòu Qū
Fèngjié Xiàn
Héchuān Qū
南津街街道
Yúnyáng Xiàn
Yǒngchuān Qū
中山路街道
Zhōng Xiàn
Jiāngjīn Qū
Shízhù tǔjiāzú
Zìzhìxiàn
Nánchuān Qū
Péngshuǐ miáozú
tǔjiāzú Zìzhìxiàn
重慶市天際線
重慶主城區沿江景色
在重慶,除了以上正式的行政區劃,還存在有、經開區、高新區等多種說法。事實上,除屬於在註冊的,作為省級行政單位的國家一級經濟開發區——外,北部新區、經開區、高新區並不是重慶市的行政區劃,而是中設立的縣級經濟管理區,並未在民政部註冊。這三個區域只成立有管理委員會,沒有、、、等縣級國家機構。
由於重慶恢復直轄時與30年之前老的直轄市所對應的區域已經有較大不同,恢復設立的重慶直轄市所轄區範圍遠大於其它直轄市,而且轄區內70%的面積是原屬於、、三個地級市的鄉村地區,已經不符合普遍的城市的概念。因此「重慶」、「重慶市」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重慶市指,即、、、、、、、、九區,有「主城九區」之稱,「市區」、「主城區」、「城區」皆指主城九區,主城區以外的其他區縣均稱作「區縣」。 廣義的重慶指現在重慶所轄的所有38個區縣,這樣等的組團式城市叫做「大重慶」。
在1954年重慶直轄市時期,重慶全市只有6個區2個縣,加上當時的地級市市被稱作主城9區,即重慶的核心區;而年間的四川省治下重慶市時期,管轄範圍是「九區十二縣」,被稱為「老重慶」,直轄後四川省其他幾個地級市劃歸重慶市管轄。
重慶南坪上海城夜景
2011年,重慶GDP達到10011.13億元,次於,高於;按城市計算居全國第七。第一產業增加值844.52億元,增長5.1%;第二產業增加值5542.8億元,增長21.8%;第三產業增加值3623.81億元,增長10.8%。重慶的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在薄熙來主政期間一度有「重慶模式」的說法。
重慶經濟在直轄後最顯著的問題在於直轄時併入了大量欠發達地區,造成地區落差過大,帶來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城鄉居民收入落差高達500%(2008年),落後的農村經濟嚴重制約了重慶的經濟發展。雖然重慶市直轄前的11區4縣市人均GDP已突破44000元(2010年),而重慶主城區9區人均GDP已經突破85000元大關。其中人均收入達到了24480元(2011年)居中國非沿海省份縣級行政單位第一位。然而郊區很多落後區縣的人均GDP僅不足5000元,只與和相當,其中經濟最落後的是國務院2008年發布的貧困縣中最貧困的10個縣之一。重慶都市核心區占重慶轄區面積的9%,卻占有了重慶92%的產值,這從側面反映了重慶城鄉巨大的貧富差距。
重慶是中國對外貿易最活躍城市。2013年前八月重慶市外貿進出口總值為412.1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9%。其中,出口283億美元,增長9.1%;進口129.1億美元,增長38.5%。外貿進出口總值排名全國第10,在西部12省市中排第1位。
重慶農業資源豐富,生長6000多種各類植物,其中藥用植物比較突出,是全國重要的中藥材產地之一。人工栽培的植物560多種,主要是水稻、玉米、小麥、紅薯四大類,尤以水稻居首,經濟作物上有油菜、花生、油桐、烏桕、茶葉、蠶桑、黃紅麻、烤菸等,果樹主要是柑橘、梨、李、桃、枇杷、龍眼,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被稱為「黃連之鄉」,涪陵區被稱為「榨菜之鄉」。除了種植業,重慶畜牧業、漁業、農林牧漁服務業皆有所發展。
重慶是中國內陸地區工業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重慶自從《》簽訂後開始發展現代工業,是中國中西部地區最早興起近現代工業的城市。重慶的工業目前主要以為主,是全國三大重工業中心之一,輕工業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高速發展。在國內企業中,超過70%的特大型股份制企業的前身均是三線建設時期內遷的大型工廠。
重慶的工業得益於30年代、60年代從上海和武漢內遷的大量企業。重慶重工業的結構主要以船舶、冶金、汽車與軍工、精密儀器為主。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為重慶市最大的中央管轄工業企業。重慶自主品牌的重工業企業市值超過100億的還有大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建設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鐵馬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嘉陵工業集團、長江電工(集團)有限公司、力帆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隆鑫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宗申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長江電工股份有限公司、望江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渝安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
重慶自有品牌的輕工業發展較重工業晚,早期主要集中在食品、製藥、家電等方面。從20世紀90年代起開始起步。一度形勢良好,當時曾出現了輕工業「五朵金花」(華陶陶瓷、冷酸靈牙膏、重慶啤酒、奧妮洗髮水、北盛玻璃器具)。在21世紀初重慶輕工業經歷了較大的調整之後,目前主要以醫藥、醫療產品、廣告產品、電子工業、復合材料、食品工業為主,發展態勢良好,在國內具有較高的競爭力。其中制藥是重慶輕工業的支柱,西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是重慶主城區數十家上市公司中唯一一家輕工業企業,除此之外,民營企業中,美心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藥友製藥有限責任公司是創收超百億的公司。 。
重慶的外資企業主要是汽車工業和電子工業為主。從1985年初引進第一家外商投資企業——重慶與五十鈴合資組建的慶鈴汽車公司,到2012年底,重慶外資企業已累計批准超過8000多家,截至2012年4月,入駐重慶的世界500強企業達到244家。
其中較早進入的獨資企業有、等。合資企業諸如長安、、、建設等則有數百家之多。
日,筆記本電腦出口製造基地及其亞太結算中心、產業基地等重大項目在重慶落戶,兩個項目建成投產後,將年產2000萬台外銷筆記本電腦,加之還有電子業代工巨頭、、英業達、將先後入駐重慶,將形成超2000億元的龐大產業鏈集群。2012,落戶重慶的世界500強企業達到225家(位居中西部第一)。
2012年,以電腦為主的電子工業將取代汽車、摩托車產業成為重慶第一支柱產業。
作為重慶恢復直轄時,併入重慶的原涪陵、萬縣、黔江州三個地級市所稱為的新重慶地區工業基礎較為薄弱,這部分地區占重慶市總面積的72%,然而工業產值僅占重慶全市的9.5%。最大的企業和僅有的兩個的上市公司為位於涪陵區的涪陵太極集團和烏江集團。作為新重慶地區的重要建設方向之一,工業企業由向這些地區外遷,是必經之路。
重慶是中國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2012年全市金融業增加值915.65億元,增長20.8%,占全市生產總值的8.0%,居全國各城市第四位,不良資產率僅1%左右,位居全國前三。擁有銀行、證券、保險和各類金融中介服務等功能互補的金融組織體系,金融機構數量為西部各地之首。自從簽訂後,、在上世紀初進入重慶,1933年和1934年,在和小十字街分別修建了川鹽銀行和重慶金庫。後由於1953年重慶併入成為,眾多銀行遷往和,重慶銀行業進入了40餘年的蕭條期
目前重慶中資全國性大型銀行7家,中小型銀行19家;中資區域性中小型銀行27家,其中村鎮銀行24家;外資銀行分行19家;金融和融資租賃公司5家;擔保公司153家;小額貸款公司157家。重慶本地的銀行有、和等。。中國人民銀行在重慶設立有營業管理部。
保險業目前已經有美國利寶、中美大都會人壽和中新大東方人壽三家大型外資保險機構在重慶CBD設置地區總部。其中美國利寶更是將中國總部設於此。重慶的保險機構以27家的數量在中國大陸僅次於、、,位居第四。
金融機構存貸款方面,截至2012年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19423.90億元,比上年末增長20.4%。其中,人民幣個人儲蓄存款餘額8361.64億元,增長19.6%。本外幣貸款餘額15594.18億元,增長18.2%。其中,個人消費貸款及透支4025.00億元,增長22.0%。
位於的沃爾瑪超市
重慶的零售業是比較發達的產業,在本地企業和外資企業之間競爭激烈。
重慶巨型百貨商店有本土的重慶百貨股份有限公司和新世紀百貨,兩家同屬重慶商社集團,另有茂業百貨、美美時代廣場、百盛購物中心、、萬千百貨、大洋百貨、novo百貨、等外地或者海外企業參與競爭,重慶特有的步行街文化和組團式的發展模式,造成了百貨業在國內少見的空前繁榮。
而超市業上,除了重慶百貨和新世紀百貨、百盛百貨、立丹百貨自辦的超市外,精品超市如ole、遠東精品超市、外資的和沃爾瑪、麥德龍在重慶也是不斷擴張。多方資本的競爭使得重慶超市業發展迅速,每年有大量門店開張,價格戰、促銷戰時有發生。在便利店市場中,重慶擁有全球著名的、等連鎖便利店,還有本地一些小型連鎖便利店,已形成初步較為成熟的規模,並在不斷發展中。重慶家電零售業則是中國家電巨頭和強力競爭和本土的商社電器參與的格局。酒店行業在重慶成立直轄市後有了較大的進步,多家酒店在重慶陸續開業,目前已是中西部五星級酒店最多的城市。
2008年末重慶市常住人口為2839.00萬人,總人口3253.32萬人,常取其概數說「三千萬重慶人」,但事實上戶籍人口只有800萬人,占重慶全市人口不到1/4,其中城市人口641萬人,城鎮化率82.7%。重慶全市城鎮人口1361.15萬人,城鎮化率49.99%。
重慶人口以為主體,此外有、、、、、等49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為175萬人,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有113萬人,其次苗族約52萬人,主要分布在重慶東南地區。
2008年下半年後,流動人口情況發生重大改變。由於經濟危機,東部地區工業出現蕭條,重慶市迎來西部務工流高潮。據重慶市公安局統計,2008年8月-12月僅4個月間,重慶市共新增外來暫住人口173萬,至日,重慶市共計外來暫住人口已達到524萬,實際流動人口超過900萬,是整個中國內陸地區流動人口數量最多的城市,也是僅次於、、的第四大流動人口居留城市。其中外來人口數量位於前五的地區分別是、、、、。
重慶全市老年人口462萬,率16%,人均壽命75.98歲。2008年,重慶年滿100周歲的老人已上升到956人。
重慶市的外來、外出人口流動數量大。內外地來渝工作獲得暫住證的人口在2009年達到524萬,是一個實際已經容納了900萬外來流動人口的特大型人口凈流入城市,其外來務工人員數量占重慶主城區實際居住人口的一半,僅次於、和,是全國第四大流動人口居留城市,其自身即存在外來務工人員問題;而另一方面重慶市郊縣農村居民如原、和其原所轄縣等等地區離開居住地外出務工人口卻有437萬。
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於經濟實際上較發達的與直轄時併入的地區貧富差距過大,造成了經濟學上所謂的「地區牆」,相對發達的重慶主城區本身人口密度在近幾十年接納了眾多外來人口後已經達到峰值,無論是城市規模還是社會保障已經無法容納更多務工人員,由於市區激烈的競爭使得眾多遙遠區縣的農村人口在當地反而無法謀生,被迫外出務工。而且重慶郊區農民工在外地的常住率和戶籍遷移率高,甚至在達到了17%,大量戶籍遷出甚至直接導致重慶郊區戶籍人口的下降,一方面這些郊區人口通過打工購房或子女就讀就業後成為重慶市區里的戶籍人口,一方面則通過遷徙外地務工就業購房後獲得其他地區的。鑒於此問題,重慶在全國首先實行了戶籍改革政策。
重慶各區縣人口數據(2010年末)
28,846,200
32,151,705
12,579,000
11,122,841
147,681.37
重慶市境內流行的主要語言是,包括、及黔北三片。其中包括在內的絕大部分區縣都使用成渝片川東方言,而入聲保留的岷江小片主要流行於和,黔北片流行於。另外,重慶市境內還零星分布有及的。除漢語外,重慶市境內還擁有、的使用者,主要集中分布於渝東南原黔江地區的、、、、等地,重慶市境內的苗語分屬苗語黔東方言和川黔滇方言,土家語屬土家語北部方言。
重慶南開中學校內的三友路
重慶的現代教育發源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的基督教傳教士創辦了"私立求精學堂",即現在的。次年,川東道守創辦了"重慶洋務學堂"。此後,重慶知府於三十年(1904)創辦官立重慶府中學堂。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又創辦了的前身川東師範學堂、西南政法大學的前身重慶公立法政專門學校。
至清末重慶各類學堂已初具規模。既有大學堂,又有大量的中小學堂,還有實業學堂、幼稚園,以及專門為貧苦子弟設立的半日制學堂,全市各類學堂多達1200餘所。
隨著抗戰戰事吃緊,大量高等院校內遷。這些內遷到重慶,享有盛譽的高等學校後來構成了和的前身。而為抗戰儲備技術人才,國民政府在當地亦成立了眾多新的軍事配套學校,如當時為保密化名「世維公學」,實際卻是培養武器設計製造人才的秘密21廠技校,後來該校即成為四大校之一的。
目前,重慶有高等院校34所,其中西南大學、重慶大學 是國務院教育部直屬大學,另有名聲在外。而、和、則為專業院校, 在西南地區交通行業頗有建樹,重慶理工大學 為下屬的傳統四大校之一,而則是負責研發中國3G制式-的負責單位。在中學上教育上,有、創立的、人民教育家創立的等歷史名校外,還有、等中學。
重慶目前擁有1000多家科研機構,60多萬科技人員,主要以研究電子計算機、光學儀器、武器控制、機械自動化為主。重慶目前擁有8個、10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重慶市的宗教信仰包括、、、和和其它,其中最重要的民間傳統信仰為信仰。川主是巴蜀地區的本土鄉神,川主廟曾遍布今重慶市內各州縣。重慶至今還保留有江津塘河川主廟會和石蟆川主廟會等民間川主祭祀活動。重慶宗教信徒共計172餘萬人,約占全市人口總數的5%,其中佛教信徒約80萬人,天主教信徒約31萬人,基督教信徒約27萬人,道教信徒約3萬人,伊斯蘭教信徒約1萬多人,神職人員665人。 其中佛教和天主教是重慶市區內較普遍的宗教信仰,每到和,朝拜華岩寺的群眾常常需要排隊進入470畝面積的華岩寺景區。而每到和,渝中區若瑟堂亦時常因為信眾過多而需要在大廳外排隊進入。
重慶市的治安由重慶市公安局主責,另有平民組成治安協勤協助,在重慶市的分支亦是維護治安的力量。重慶市公安局於日成立交通巡邏警察總隊,稱為「交巡警」,兼備交通管理、刑事執法、治安管理之職能。重慶過去問題嚴重,對市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構成了威脅,也對重慶的形象造成了負面影響。而警隊成員的腐敗則或多或少的加劇了這個問題。2009年,重慶市政府展開了,逮捕了黑社會組織的首領和為黑社會提供保護的官員、警員,治安狀況大有恢復,成功打造了一個治安良好的城市氛圍。根據2010年全國各省區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考評結果,重慶綜合考核得分為93.48分,被評為最安全的城市。重慶市政府對於治安問題提出了「平安重慶」的目標。
重慶市形象標誌:人人重慶
日,「人人重慶」標誌被確定為重慶城市形象標誌。「人人重慶」標誌由設計師設計,由兩個歡樂喜悅的「人」字重疊加成為一個簡體的「慶」字組成。取意「雙重喜慶,以人為本,攜手並進」。城市形象標誌多用於外界宣傳,而非城市的官方徽章,這一點有別於市徽,但在一定意義而言,重慶城市形象標誌仍被視為市徽而存在。
重慶城門指古代環繞渝中半島的城牆門,九開、八閉,共十七座城門。
重慶大劇院夜景
川劇是重慶主要的戲劇,重慶川劇自成一格,被稱為渝派川劇。重慶川劇院是重慶川劇的重要機構,由它創作的劇目《金子》是最具代表性的渝派川劇。另外,重慶有重慶京劇院等其他地方戲劇表演機構,和重慶話劇團。和,以及各個區縣的劇院是進行戲劇表演的主要場地。
重慶歷史悠久,加之特有的民風民俗,形成了獨特的文學。從重慶主城區到巫山這一段,航道崎嶇艱難,水流湍急,礁石密布。古時江上船隻多靠人力推撓或拉縴航行,拉動船隻前進的工人被稱為,縴夫少則十幾人多則數百人,只有用口號來統一指揮,這樣的口號既是指揮勞動的號令,也是縴夫描繪生活的載體,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口頭文學形式,被稱為「川江號子」。由於現代航運技術的發展,縴夫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川江號子」得以保留,在重慶有專業的川江號子表演團體。
重慶在期間是的首都,被占領地區的大量人口移民至此,其中不乏知名的作家,這一時期在重慶誕生的文學作品數量多。重慶在期間,是和發生激烈政治鬥爭的城市。於是,描寫這一段歷史時期的文學作品具有相當的規模,例如小說《》、《一雙繡花鞋》。
重慶本地的著名文學家有、和等。
重慶是長江上游水路交通樞紐,重慶的碼頭文化主要包括方言藝術和茶館文化。袍哥文化是指哥老會、天地會、袍哥會等民間秘密結社內部的江湖義氣對城市文化的那部分影響。重慶市館藏文物近30萬件,現已建成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重慶歷史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合川釣魚城博物館、史迪威舊居陳列館、紅岩革命紀念館、歌樂山烈士陵園、中國民間醫藥博物館以及萬州、涪陵、銅梁等區縣博物館共40多個。重慶大劇院、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設施項目先後啟動。重慶擁有這樣的全國著名藝術類高等院校,其所在地九龍坡區黃桷坪是重慶的創意藝術聚集區,有大量的藝術工作室、藝術品商店和相關培訓機構,有501藝術中心 這樣的藝術集市和黃桷坪塗鴉藝術街等景觀。重慶最著名的藝術家是,現任四川美術學院院長,其最著名的作品是油畫《父親》。重慶雕塑藝術發達,其中位於石板坡長江大橋的《春、夏、秋、冬》是重慶的標誌之一。
重慶飲食以麻辣的川菜為主。川菜特點是大量使用辣椒,原材料新穎,菜品富於創新。重慶最有名的是重慶火鍋。重慶火鍋又被稱為麻辣火鍋、毛肚火鍋,起源於重慶的屠夫在冬天將屠宰後剩下的邊角料放在鍋里煮,以此避寒去濕。 重慶是的發源地之一,並對火鍋這種飲食文化影響較大。2007年3月,重慶市榮獲中國烹飪協會授予「中國火鍋之都」稱號。
除火鍋以外,重慶亦是較有特色的飲食。用料為與北方麵條完全不同的含鹼水麵和時蔬,麵館分布較廣,從都市商務區的臨街小巷到郊區的臨街門市。重慶小麵善於使用、等普通的調料,經過各家小麵師傅精確掌握比例,使其風味獨具一格,但由於麵條含,北方食客通常不習慣食用,而南方食客則認為口感奇佳。小麵是重慶人極少數以麵食為材料的食品之一,當地富豪駕駛之類的名貴跑車前往小麵館的情景常見,重慶民間亦有網友發起「百強小麵」的活動。
另一方面,重慶也受到了外來飲食文化的影響。在重慶各大休閒娛樂區雲集,而重慶當地生產的山城啤酒比較出色,每年亦有啤酒節活動。快餐方面,除和等常見洋快餐品牌,當地快餐企業也比較流行。
重慶擁有一家廣播電視集團、一家報業集團,和多家雜誌社。廣播電視集團稱為,該集團擁有6個頻道和等12套頻道,以及其下屬的平面媒體重慶廣播電視報。報業集團稱為重慶日報報業集團,下屬、重慶晚報、重慶晨報、重慶商報、熱報、渝報、新女報、時代信報、健康人報、三峽都市報、巴渝都市報、武陵都市報。另有外省華商報集團旗下的重慶時報在市內發行。
另外,重慶的IT媒體計算機類媒體數量與質量在中國占有相當分量,位於重慶的《》、《微型計算機》、《電腦迷》等在計算機界具有相當知名度。重慶市還擁有兩大網絡媒體,華龍網和大渝網。華龍網最初由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建立,2008年後,重慶市委將華龍網與重慶廣播電視集團所建立的視界網合併,成為新的華龍網,視界網曾經使用的域名均指向華龍網寬頻頻道。大渝網是由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和合資開設,並與QQ結合,成為重慶網民獲取重慶及各地新聞主要的窗口之一。
1949年後重慶修建的第一個大型體育場館位於,1951年由主持修建,1956年5月竣工,占地約12萬平方米的,為中國第一座現代意義上的綜合體育場。目前主要的大型場館有、重慶、重慶、南岸奧林匹克中心。重慶湧現出的優秀運動員有圍棋六料世界冠軍、多次奪得奧運冠軍和世錦賽冠軍的、羽毛球奧運冠軍李雪芮和羽毛球世界冠軍張亞雯。重慶當地的足球俱樂部有。在以前的和現行的中,重慶力帆足球俱樂部曾經有過良好的戰績,但是近年來,由於各種原因,重慶足球隊頻頻失利。2014年,重慶力帆足球俱樂部在中取得27輪不敗的優秀戰績,並以冠軍身份升入次年的中國足球超級聯賽。此外,世界盃拳擊賽組委會選擇重慶作為的比賽常任舉辦城市,至今為止已經連續三次舉辦世界盃拳擊賽。
洪崖洞吊腳樓民俗建築群
重慶城依山而建,兩江環抱,平地缺乏。由於地勢的緣故,絕大多數的建築都需沿著山坡依次建造。而傳統的重慶沿江民居,都是由幾根木料撐著的一間木樓的「吊腳樓」。吊腳樓是重慶獨有的傳統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東漢以前。近年來由於經濟快速發展,這一建築形式已在重慶市區絕跡,僅在和中山鎮等古鎮里保留有原汁原味的古老吊腳樓建築。新修建的洪崖洞吊腳樓民俗建築群即意在恢復此項傳統建築。另外,在南津街的沿岸也新修了大量的臨江吊腳樓風格的房屋,頗具傳統的重慶沿江民居特色。
重慶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歷史上對重慶移民文化形成和發展起到重要影響的移民主要有三次:清初、時期內遷移民和時期內遷移民。大規模移民潮使得重慶人口迅速增長,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重慶城市人口增長至約30萬人,城市人口規模逐漸趕超四川政治中心成都。抗戰時期隨著戰區移民的不斷湧入,重慶的人口急劇增長,到1945年市區人口已達125萬人,其中移民人數占一半以上。三線建設時期,來自、、、等省市內遷至重慶的移民約有50萬人。移民不斷內遷到重慶的同時也帶來了各地的移民文化,並與重慶本地文化不斷融合形成新的重慶文化。湖廣填四川運動中的移民文化增強了重慶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在語言、服飾和生活習慣等方面相互影響。抗戰時期,大批高等院校以及學術文化機構的內遷和大批文人學者的到來,活躍了重慶的學術文化氛圍;同時這一時期「」群體在重慶逐漸確立,「下江」文化成為陪都重慶重要的文化組成。
歷史上內遷至重慶的外來移民在重慶各地修建了大量會館。興建會館之風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在重慶盛行,各省移民各按籍貫在重慶分別建立會館。從乾隆年間至光緒十七年(1891),重慶建有八大會館,即南華宮(廣東)、列聖宮(浙江民館和商館)、天上宮(福建)、禹王宮(湖廣)、萬壽宮(兩江)、江南館(江蘇地區)、三元廟(陝西)、山西館(山西商館)。光緒十八年(1892),雲南、貴州來渝商人亦建立了會館性質的"雲貴公所"。各會館設首事一人,主持館務。其職責是維護本省商人權益,參與地方有關各項活動。現保留最完好的是位於重慶渝中區的。
解放碑步行街
步行街是重慶的一大特色。解放碑步行街位於渝中半島解放碑中央商務區,是全國第一條商業步行街,1997年建成,建成時占地2.24萬平方米,經過2004年改造後占地為4.17萬平方米,步行街內擁有各類特大型商場27個。與全國其他各大城市不一樣的是,重慶主城區各組團都有一條以上的大型步行街,比如:觀音橋步行街、楊家坪步行街、沙坪壩步行街。重慶主城區的各條步行街不管在數量還是銷售額上都在全國排名前列,一度是其他城市爭相學習的榜樣。除主城區大型的步行街以外,區縣也有商業步行街發展,如萬州區高筍塘步行街和合川區久長路步行街等。
重慶是西南地區重要的之一,中國國務院核准的國家級交通樞紐,鐵路、水路、公路、航空等運輸方式發展迅速。
重慶鐵路系統發達,原設有,1957年5月因建成撤銷,現屬管轄。 目前重慶市境內擁有、、、、、、七條電氣化鐵路幹線,、、南涪鐵路三條支線鐵路。 在建有、、、。 計劃建設渝昆鐵路、渝長鐵路、渝西鐵路、鄭萬鐵路、重慶外環鐵路西環線等。
目前,重慶市主城區內有及各一座。重慶最大客運站新建設中。重慶郊區縣還有數十個二等及以下客運站,其中最大的為二等客運、黔江站和萬州站。
貨運站是中國第三個建成投入運營的貨櫃中心站。重慶鐵路貨櫃中心站的投入運營的標誌著重慶從此擁有國家級鐵路物流基地。與此同時,位於沙坪壩區的和九龍坡區的停止貨櫃貨運功能。 還是渝新歐國際鐵路的起點,最近幾年,中國大陸到歐洲的部分貨物通過重慶中轉至歐洲或從歐洲通過重慶中轉至中國大陸其他城市。重慶已經成為特色鮮明的內陸對外轉運橋頭堡。
夕陽下的重慶渝北湖濱西路
經過重慶的國道有五條,重慶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公路交通樞紐之一。重慶公路「零公里」點標誌在渝中區的朝天門。
重慶第一條高速公路是1995年建成通車的,到了2012年末已建成高速公路2000多公里。重慶擁有圍繞主城區的一條內環線高速公路,一條環繞主城區的繞城高速公路,另外,包含更大範圍的三環高速正在建設中;同時,重慶有十條通向區縣及周邊各省的高速公路。 重慶是全國4個擁有兩環以上繞城高速公路的城市之一,高速公路密度為西部各省級行政單位之首。因重慶山嶽較多,幾乎每百公里高速公路就約有60%屬於隧道路段,因此高速公路修建難度較大。
2013年,重慶主城9區私家車保有量超過160萬輛。
重慶地勢崎嶇,擴寬現有道路困難,道路修建成本高昂,以重慶內環快速公路為例,其修建總成本突破200億元,超過北京和上海的內環高架路修建成本。
為解決交通堵塞問題,重慶修建了多種交通系統,如在江北區CBD率先模仿地下交通樞紐系統修建了中國大陸地區第一個地下交通樞紐系統——江北觀音橋地道(2006年3月建成)以及在南岸區的南坪地下汽車通道系統(2010年8月建成),其它如沙坪壩區南開城下穿式分流道、渝中區牛角沱—兩路口高架式分流道(在建)等。
截止到2014年,重慶尚未執行個人乘用車限牌限購限行等措施。相較於其它已實行相關措施多個城市,重慶城市交通擁堵尚在可接受範圍之內,從2014年1月發布的數據來看,在2012年重慶市主城區平均車速為24.9公里/時,晚高峰為23.9公里/時,早高峰為23.925.8公里/時,周邊區縣為37.5公里/時,遠快於國際擁堵警戒線低於20公里/時的標準。
由於重慶地勢多水,長江、嘉陵江貫穿市區而過,多數區縣的中心城市建在長江、嘉陵江或者其支流畔,轄區內小型河流亦是不計其數。因此重慶的橋樑數量與密度遠遠高於其他城市。
重慶的第一座跨長江的大橋是1964年修建的小南海長江大橋,而第一座跨長江公路橋則是1977年動工,1980年完工的石板坡長江大橋。在隨後的28年中,重慶的跨長江橋樑數量已經超過長江上其他城市的橋樑數量總和,已建成的共有16座和9座嘉陵江大橋。 由於重慶橋樑建設發展迅速,重慶又被稱為「中國橋都」。
正在建設的重慶市東水門長江大橋北橋墩
正在建設的重慶千廝門嘉陵江大橋(2013年五月)
重慶市嘉陵江大橋及重慶軌道交通二號線牛角沱站
重慶境內長江上的
朝天門地區即將拆卸的重慶港建築
重慶擁有被譽為「黃金水道」——長江的航運便利,水運一直是重慶最主要的對外運輸方式。目前重慶港是中國中西部吞吐量最多的港口。在竣工後,萬噸級船隊可以直達。重慶寸灘國際貨櫃港是目前國內內陸航運最大港口,同時萬州港和涪陵港在重慶水運體系中也占有重要位置。重慶南港大渡口貨櫃碼頭擁有保稅區32公頃,每年進出口貨物價值百億以上。目前長江水運通道外貿貨運量極高,僅在2008年,重慶市對外貿易進出口中,長江水運占總運量的97%,占貨物總值的87%。
重慶江北國際機場
自民國以來,內曾經先後有多座機場投入使用。重慶全市現有三座民用機場,分別是、、、另規劃有重慶巫山神女峰機場和重慶武隆機場。
建於兩路鎮的,於1990年投入使用,在此之前,1949年後重慶市曾一直使用位於的軍民兩用機場,在建成前,進出重慶的航班都在此起降。 分別有國內和國際兩個特大型航站樓,是中國最繁忙的十大機場及世界最繁忙的百大機場之一,並成為中國內地第九個突破2000萬客流量的機場。1992年4月國務院將重慶江北機場升格為「國際定期航班機場」,並改名為。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在2011年12月開始建設東航站樓和第三跑道,預計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 、和以該機場為主基地。
位於五橋鎮,是重慶目前使用的第二座民用機場。於2005年投入使用,為4D級機場,有飛往國內27個城市的航班,年接待能力為60萬人。兩機場間有通勤大巴轉運乘客。
重慶主城區內的主要公共運輸工具是公交汽車和計程車,區縣城區內頁擁有規模不等的公共汽車和計程車服務,重慶是國內第一個全面禁止城區所有公共運輸工具,包括公交車和計程車以及近郊區間運行的長途班車使用汽油的城市,公共汽車和出租汽車以及公運出租貨車均使用CNG天然氣為動力,相對環保,全城一共有220家加氣站。重慶公共汽車共有458條線路,分屬於重慶公交(控股)集團、重慶交運集團等公司。
主城九區有12000輛,區縣一共8700餘輛,共計20000餘輛的出租汽車同時也在為市民服務。計程車主要車型有:天語SX4三廂、SC羚羊三廂、長安福特MONDEO三廂天然氣版、長安轎車志翔弱混版、桑塔納、富康、捷達等天然氣版。主城區與區縣的計程車塗裝不同,為黃色、渝南地區為綠色、部分區縣為紅色。 重慶目前是中西部計程車價格最高的城市,而且重慶計程車面臨著嚴重的運力不足的問題,公共汽車也是如此。在重慶,時常出現公共汽車過於擁擠和尖峰時間計程車極難打上的情況,或者計程車路間等待時間過長的情況。
重慶計程車起步價為?10/3公里,超過3公里後,每500米?1,即每公里?2,運行行駛時速低於12公里時,滿5分鐘加收?1,不滿5分鐘不收費,之後,每滿2.5分鐘,加收?1,不滿2.5分鐘不收費;單程行駛超過25公里後,每公里調整為?3,仍按500米計費一次,即?1.5/500米。夜間(23:00–06:00),起步價?11/3公里,行駛超過3公里後,每500米?1.15,即每公里?2.3,行車時速低於12公里時,滿5分鐘加?1.15元,不滿5分鐘不收費。之後,每滿2.5分鐘,加收?1.15,不滿2.5分鐘不收費。行駛單程超過25公里後,每公里調整為?3.45,仍按500米計費一次,每次?1.73。
重慶軌道交通二號線
一輛三號線列車駛出首末站
重慶主城區已經投入使用的有四條軌道交通線路和一條索道交通線路。目前在還有數條延伸線路及軌道4、5、10、環線線路在建,規劃有18條軌道交通線路。 為中國第一條跨座式膠輪單軌高架線路,也是西部地區第一條城市軌道交通線。到2008年底,重慶軌道交通二號線共搭載了一億人次的乘客。目前軌道交通一號線日均載客17萬人次,二號線日均客流量11萬以上。
軌道交通是重慶市區主要公交方式之一,重慶目前運營的軌道交通與國內大多數其他城市的軌道交通不同,重慶的軌道交通二、三號線為日式單軌跨坐式交通線,但一號線和之後規劃的軌道線則均為地鐵。目前規劃有18條軌道交通線,線路總長超過820公里。截至2009年10月,重慶市最先建成投入運營的是軌道交通二號線,而一號線於2011年7月,三號線於2011年9月交付使用。
目前另外已經動工的線路有四條。2004年軌道交通二號線一二期工程完工後,於2008年新開工軌道交通三號線(包括延伸線),至2010年共計開工4條軌道交通線路(包括延伸線)。目標是用20年的時間,建設513公里的軌道交通線路。
截止2013年底,、、、、部分已建成,延伸線也在建設之中。
其中第一條建成的是,它是中國西部地區第一條城市軌道交通線,也是中國第一條跨座式單軌。於日正式運行。重慶是全國第一座擁有跨坐式單軌列車的城市。因重慶地勢複雜,每條軌道線路均有100米以上的高差,最高的軌道交通4號線(規劃中)有250米的垂直落差。
從南岸區遙望重慶渝中半島
重慶是全世界範圍內為數不多的,將作為公共運輸工具的城市。
目前重慶市有一條過江索道,聯絡著長江兩岸,位於主城區:
長江索道:建成時間1986年,從渝中區新華路站跨長江至南岸區上新街站,南岸有休閒娛樂區,北岸臨近。
過江索道在建成初期極大地方便了河流兩岸的通勤,但是在各大跨江橋樑修通之後,索道的乘客日益減少,然而,隨著重慶夜景的聞名,以及索道附近休閒娛樂區的興起,過江索道重新發揮出了價值,成為旅遊景點。
歷史上曾存在的過江索道:
:建成時間1983年,自渝中區滄白路站,橫跨上空,與江北區金沙街站相連,北岸有新建成的和,南岸有洪崖洞風景區。已於日正式停運,2013年12月底,重慶嘉陵江索道拆除。
嘉陵江索道的基樓位於規劃中的的線路上,面臨拆除或者搬遷的危險,索道作為重慶市民的,拆除事件在重慶市民中引起廣泛的討論,類似於的拆遷爭議。
重慶市凱旋路電梯
重慶亦是世界上少有的將遠程作為公共運輸工具的城市,主城區有一處自動扶梯和一處升降式電梯,均位於主城區的渝中區,可通用公交IC卡。皇冠大扶梯:連接菜園壩和兩路口;長度為112米。凱旋路垂直電梯,連接凱旋路和較場口。
無論是主城區還是區縣,多是河流穿城而過,因此重慶交通比較發達。但隨著跨江大橋的修通,多數渡輪已經停止運營。
宜居暢通卡是重慶公共運輸系統中使用的便捷支付手段,它可以用於主城區及部分區縣的公共汽車、兩江索道、城市電梯、輪渡支付以及電影票、超市等小額支付領域,重慶市政府通過宜居暢通卡向重慶市民提供優惠,普通市民可以獲得公共汽車、軌道交通9折的折扣,並且納入1小時換乘優惠,而中小學生獲得的折扣更多。
四面山望鄉台瀑布
重慶既有山、水、林、泉、瀑、峽、洞等為一體的壯麗自然景色,又有巴渝文化、移民文化、三峽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造就的人文景觀,旅遊資源豐富。重慶全市共有自然、人文景點300餘處,其中有,國家地質公園,13個,6個。
自然風光尤以聞名於世。 5A級風景區、、武隆喀斯特旅遊景區、、黑山谷、
古戰場遺址
—公元1259年,號稱「上帝之鞭」的鐵騎進攻釣魚城,在此負傷,不久而亡。釣魚城因此被歐洲人譽為「東方的」。
(,2006年)、、、、
仙女山、、龍水湖、金刀峽、黑山谷、、、茶山竹海
、雲柚樓 蔣介石公館、永川野生動物世界、海昌加勒比水世界、永川樂和樂都
著名人文景觀有、、等。另有、洪崖洞、中山古鎮這樣的地方特色集市。結合重慶特有的歷史、地理條件,、兩江游。除此之外,重慶有18個、檔案館48個、文化館41個、藝術表演團體95個、公共43個。
其中創建於1947年的前身為羅斯福圖書館和西南圖書館的,現已擁有館藏300餘萬冊,並形成了在中國國內外頗具影響的三大特色館藏:民國時期出版物、古籍線裝書、聯合國資料。成為中國出版物收集最全、保藏最多和最完整的圖書館,地區古籍線裝書收藏數量最多、質量最好的圖書館,中國兩個最早的文獻寄存館之一,現該館也是中國少數幾個聯合國文獻全托館。
重慶軍政名人不少,如名將、、;中共將領(重慶江津)、(重慶開縣),中國國家主席(重慶潼南)等。 重慶籍的科教人士有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業農、、;中國工程院院士,航空航天專家;教育家曾吉芝、理學家譙定、桓淵、。 重慶籍的金融和實業家總經理、楊粲三、等。 重慶籍的運動員;棋手;鋼琴家作曲家也是重慶人。 重慶同樣誕生了一批流行文化的藝人,如、、、、、、、、、等。
截至2013年11月重慶市及下屬區縣已經分別正式與30座城市(省、州)互相結為。
沃羅涅日市
扎波羅熱州
普馬蘭加省
杜塞道夫市
布里斯班市
南特倫德拉格郡
科爾多瓦省
安特衛普省
釜山廣域市中區
維也納市一區
切爾卡塞市
韋恩斯伯勒市
弗拉基米爾市
從加拿大於1998年在重慶市設立總領事館以來,重慶現實際有外國領事機構10個。另有2個國家計劃在重慶開設領事機構。
領事機構名稱
駐重慶總領事館
重慶、四川、雲南、貴州
駐重慶總領事館
重慶、四川、雲南、貴州
駐重慶總領事館
重慶、湖北、湖南、陝西
駐重慶總領事館
重慶、四川、雲南、貴州、陝西
駐重慶總領事館
重慶、四川、雲南、貴州
駐重慶總領事館
重慶、雲南、貴州
駐重慶總領事館
重慶、四川、雲南、貴州、陝西、甘肅
駐重慶總領事館
重慶、四川、雲南、貴州
駐重慶總領事館
重慶、四川、雲南、貴州
駐重慶總領事館
駐重慶總領事館
駐重慶總領事館
重慶、四川、陝西
重慶市人民政府. . 重慶.
(中文(簡體)?).
《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重慶兩江新區的批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日發布
重慶地方史資料叢刊《重慶簡史和沿革》鄧少琴等編著 重慶地方史資料組 1981年6月 第75頁
. 重慶市政府公眾信息網.
(簡體中文).
. 重慶風情網.
(簡體中文).
中英《烟台条约》第三端第一款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張瑾. 《抗战内迁大移民》. 《紅岩春秋》. 2006, 第3期 (簡體中文).
劉鳳凌. 《浅谈抗战时期重庆“上下江人”的风俗文化融合》. 《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 第21卷第1期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唐潤明. 《老照片凸显重庆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紅岩春秋》. 2009, 第3期 (簡體中文).
. 中國空軍網.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魏岳江. 《威震日寇的美国空军“飞虎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國防科技(湖南)》. 2005, 第10期 (簡體中文).
. 重慶旅遊信息網.
(簡體中文).
. 重慶旅遊信息網.
(簡體中文).
. 中國消防視頻網.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據《》第四冊895頁
總統府公報第226號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國務院辦公廳. . 中央人民政府網站.
(中文(簡體)?).
. 重慶日報.
(簡體中文).
. 重慶市政府公眾信息網.
(簡體中文).
. 重慶市氣象局.
(簡體中文).
. 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 .
. 重慶渝北環保網.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黃中模,管維良主編.中國三峽文化史.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6.第266頁
重慶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總編輯室.重慶市志 第一卷.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12.第688-689頁
. 網易新聞.
(中文(中國大陸)?).
. 南方周末.
(簡體中文).
. 重慶市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
(簡體中文).
. 重慶農業農村信息網.
(簡體中文).
. 重慶晚報.
(簡體中文).
. 重慶晚報.
(簡體中文).
. 重慶商報.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 重慶晚報.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 重慶市政府公眾信息網. 日
(簡體中文).
. 重慶市政府公眾信息網.
(簡體中文).
. 重慶市政府公眾信息網. 日
(簡體中文).
. 重慶市政府公眾信息網. 日
(簡體中文).
. 新華網. 日
(簡體中文).
. 騰訊網. 日
(簡體中文).
. 中國新聞網. 日
(簡體中文).
翟時雨. 中篇第四節:四川話的分區//《漢語方言學》.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
. 重慶市政府公眾信息網.
(簡體中文).
. 西南大學.
(簡體中文).
. 重慶大學.
(簡體中文).
. 重慶理工大學.
(簡體中文).
. 重慶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
(簡體中文).
. 重慶市公安局公眾信息網. 日
(簡體中文).
. 新浪網. 日
(簡體中文).
. 騰訊網. 日
(簡體中文).
. 騰訊網. 日
(簡體中文).
. 重慶市公安局公眾信息網. 日
(簡體中文).
. 平安重慶網. 日
(簡體中文).
. 新浪網. 日
(簡體中文).
. 中國經濟網.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 中國校園文學先鋒網.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 新華文摘.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 第一零售網.
(簡體中文).
. 華文報刊網.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 重慶晚報.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 新浪網. 日
(簡體中文).
. 搜狐. 日
(簡體中文).
. 網易. 2009
(簡體中文).
. 重慶航空.
(簡體中文).
. 新浪網. 日
(簡體中文).
[ 重庆出租车起步价涨至10元 成西部最贵]. 中國日報網. 日
(簡體中文).
. 網易. 日
(簡體中文).
. 搜狐. 日
(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
. 上海市政. 2005年3月
(簡體中文).
. 金黔旅遊.
(簡體中文).
. 華龍網. 日
(簡體中文).
. 新華網. 日
(簡體中文).
. 重慶城市通卡支付有限責任公司.
(簡體中文).
. 重慶圖書館.
(簡體中文).
. 中國國際友好城市聯合會.
(簡體中文).
. 重慶市政府網.
. 荷蘭駐華大使館.
地圖/衛星照片
| 抗日戰爭以前 |
| 1949年後
概況 | 地貌 | 河流 | 氣候 | 生態 | 行政區劃
| 工業 | 農業 | 金融業 | 零售業和酒店業 | 當地企業
概況 | 人口 |
| 教育 | 宗教 | 治安
概況 | 飲食 | 媒體 |
| 文學 | 體育
概況 | 城市景觀 | 人文 | 自然 |
| 文化設施
| 橋樑 | 水運 |
| 渝城一卡通
(戰時首都)
1937年-1945年
註:此為1949年以前統治時所使用的分區,現已不用。
1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時屬於日本領土,直到日本戰敗投降撤離始由接收實際統治至今,稱為「台灣光復」;詳見、與。 2 即。現早已成為主權獨立且國際普遍承認之,中華民國政府亦然,並於2012年5月發新聞稿表示其非中華民國之「固有疆域」。
3 外國在華殖民地,香港直到1998年以前屬;澳門直到1999年以前屬
本文是根據許可。它使用的材料從而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七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