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游地府征讨辽东 战死的总兵都有谁

人杰6:华夏十大勇士--李世民
-----接上篇《》-----
&&&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他名字的意思是“”。陇西人,祖籍赵郡隆庆,、、、。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使百姓,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推向鼎盛时期。
出生地:&&&&&&&&&&&&
陕西省武功县
出生日期:
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道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道得失。
3、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一人之虑?
4、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委任责成,各尽其用
逝世日期:
大唐太宗皇帝
主要成就:
文韬武略,平定天下
任贤纳谏、宽厚爱民,创贞观之治
生平简介:
话说隋朝末年,隋文帝杨坚病逝,二儿子隋炀帝杨广即皇帝位,本来继承的是老爸幸苦打下经营的一片大好河山、国泰民安太平盛世,结果,不听臣下忠言劝谏,好游幸玩乐,极尽铺张奢华之能事;好大喜功,耗尽天下之民力财力,修建了许多浩大的“形象工程”。以至于后来有人甚至认为他不是个昏君,而是个相当有作为的皇帝,你秦始皇不就修了个长城吗?我杨广不但修了长城还要修大运河,比你牛吧!来看看广哥的“政绩”吧:
发民夫100万修长城;为乘龙舟下扬州游乐,发掘京杭大运河,先后发民夫100万修通济渠,发民夫500万穿永济渠,以至于工程需要做工的男子供应不上,不得不征妇女服徭役;车驾巡游北方边境,随从甲士50万,马10万匹,旌旗辎重,千里不绝,乘坐周长2000步的移动宫殿(车)游历边境,以至于突厥胡人惊以为神,10里外下马跪迎;乘龙舟游幸扬州,龙舟四层,高四、五十尺,长二百丈,上修宫殿朝堂,随行宫人百官人等乘船数千艘。共用挽船士八万馀人,舳舻相接二百馀里,骑兵随两岸而行,旌旗蔽野,五百里内令地方官献食,极尽水陆珍奇美味,满载各船,以至后宫厌食,大部分食物丢弃埋掉了;广哥几乎无日不造宫室,两京及扬州,苑囿亭殿虽然多,时间长了也厌倦了。每次游幸,左右顾盼,没有满意的,浑身不自在。责令拿天下山川地图来,亲自浏览,以求可以建造宫苑的名胜风景区。
想必老爸杨坚复生,面对如此“政绩”,不禁也会骂儿子一句:“败家玩意儿!”吧。
之后三次对高丽的讨伐,调动天下百万兵马,征集天下百万民夫造军械、献马、运粮,加之军事上的溃败,后方势力的反叛,耗尽国力,百姓不堪苦役,穷困潦倒,流离失所,导致天怒人怨,天下大乱,盗贼蜂起,终至于亡国。
大业末年(公元615年),炀帝北巡,被东突厥围困于。各地的朝廷军队纷纷前去营救。在此队伍中,出现了一个年仅十七岁的少年身影,他就是右骁卫将军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
李世民自幼聪睿,深谋远虑,临机果断,不拘小节,城府深不可测。之围,主将采纳了他的疑兵之计,虚张旗鼓。当时东都及诸郡援兵亦至,迫使突厥始毕可汗解围而去。下面是他的一生的主要功业总结。
第一战,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初试锋芒,,说反老爸。
李渊镇守太原。高阳贼帅魏刀兒来攻太原,李渊带领数千兵马与贼兵遭遇,被数万贼兵包围了好几层。李世民以轻骑突围而进,弯弓射箭,所向披靡,救李渊于万众之中。之后联合来增援的步兵,父子俩又奋力击贼,大破贼兵。
当年,突厥兵入寇马邑,李渊派出防御的将领出师不利。李渊害怕朝廷治罪,非常忧虑。李世民私下对老爸李渊说:“现在主上无道,百姓穷困,晋阳城外皆为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之日不远了。不如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赐良机也。”李渊大惊道:“你怎么敢这么说!我现在就举报你,把你扭送官府!”
李世民慢慢地说:“我观天时人事如此,所以才敢发言;若一定要举报我,不敢不死!”
李渊说:“我怎么舍得告发你呢,你要谨慎闭紧嘴巴。”第二天,李世民又一次说服李渊:“现在盗贼蜂起,遍于天下,大人奉诏讨贼,贼能尽吗?不讨贼,终不免获罪。大人假设能讨尽贼,则功高却得不到封赏,更加危险了。唯有昨日之言,可以救祸,这是万全之策,请不要怀疑。”
李渊叹口气说:“我一晚上思索你的话,非常有道理,现在家破人亡任由你,化家为国也由你了!”
第二战,隋义宁元年(公元617年),不进则退,直捣长安。
李渊与刘文静、裴寂、李世民商定起义策略,乘李密率领瓦岗寨起义军围困东都洛阳,西京长安空虚之机,总三万人马,西向兵发长安。隋将宋老生帅精兵二万屯霍邑,大将军屈突通将骁骑数万屯河东以抵御李渊军。适逢大雨不止,军不得进,又有传言说突厥与刘武周乘虚偷袭老巢太原。李渊召集众将商议退兵。李世民分析了前后敌人的弱点后说:“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应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现在遇到小敌,就打退堂鼓,恐怕一起起义的人四散而去,回去守太原一城之地,沦为贼寇,自身难保了。”李渊不听,急令左部开始出发。天黑李渊已经在帐中睡下,李世民又一次入谏,不得入。在帐外嚎啕大哭。李渊不得已又把儿子招入帐中问他怎么回事。李世民说:“现在我们是为了正义出兵,前进则克敌,退后则兵散。兵散于前,敌人乘机杀戮在后,将死之日,何以不悲痛呢?”
李渊醒悟,笑道:“我的成败全在你了,不用多说,任你所为了。”
八月雨停了,晒干盔甲行装后,义军直取霍邑。李世民带数十骑至城下,举鞭指麾,好像要围城之状。宋老生大怒,引兵三万出城,李渊李建成军正面诱敌,宋老生挥兵直取李渊,李建成混乱中掉下马来,众兵撤退。李世民帅骑兵突袭宋老生背后,手杀数十人,两把刀都砍缺了,血水灌满两袖,洒掉血水继续战斗。宋老生兵大败被杀。攻克霍邑城。李渊听从李世民兵贵神速的建议,直达长安附近,关中豪杰争相归顺义军,象集市一样热闹。获新归顺义军13万,总兵力合二十馀万。军令严整,秋毫无犯,于是一举攻下长安。俘获的隋朝将领中的李靖向来与李渊有不和。李渊进城后要杀了他,李靖大声呼喊道:“公兴正义之兵,欲平暴乱,为何因私怨而杀壮士呢?”在李世民的坚持下,李渊才放弃杀李靖。
这个李靖可了不得,后来为大唐南征北战,平定西蜀南粤东突厥。立下盖世功劳。被民间神话为玉皇大帝天庭里的“托塔李天王”,也就是哪吒三太子的爹。
第三战,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巩固,减灭势力。
&&& 势力盘踞,唐武德元年,薛举号称30万大军进攻关中,双方发生三次激战。最终李世民在浅水原彻底打败薛军。
第四战,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击败刘武周,收复太原。
却说李渊西进长安,留四儿子李元吉守老巢太原。晋北势力刘武周伺机进攻并州兵逼太原。李元吉骗司马刘德威说:“卿以老弱守城,我以强兵出战。”结果,元吉带着家眷连夜逃回长安,太原失陷。关中震骇,李渊欲放弃河东之地退守关中,李世民请兵出战。与刘武周大将宋金刚相持于柏壁。采取避其锋芒,坚壁不战的策略,耗尽敌军粮草,宋金刚退走,李世民率军追击。大破敌军,一昼夜行二百馀里,一日八战,皆破之,俘斩数万人。最终收复了太原。宋金刚、刘武周兵败后相继被杀。
第五战,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定中原一狮擒二虎,减灭王世充、窦建德。
当时,盘踞在中原势力有洛阳的王世充势力,河北豪杰窦建德的势力。李渊命世民引兵击王世充。军至新安,李世民帅轻骑前去侦查王世充军营,猝与敌军相遇,众寡不敌,道路险扼,被王世充军所围。李世民左右驰射,皆应弦而毙,擒获敌左建威将军燕琪,敌军才撤退。李世民回营的时候,尘埃满面,自己的兵士都认不出他了,欲不让入营,李世民脱下头盔自言,才得进入。
先前收降的刘武周的降将大多叛逃而去。诸将也怀疑尉迟敬德,于是把他囚禁军中。屈突通、殷开山谏言李世民说:“敬德骁勇绝伦,现在囚之,其心必怀怨望,留之恐为后患,不如杀之。”
李世民释放了尉迟敬德,将其引入内帐,赐与黄金,对他说:“丈夫意气相投,不要以小嫌介意,我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你应该体谅。若一定要走,以此金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
李世民以五百骑行战地,登魏宣武陵。王世充帅步骑万馀猝至,围之。猛将单雄信引槊直冲李世民,敬德跃马大呼,横刺单雄信坠马,王世充兵稍稍退却,敬德掩护李世民突出重围。世民、敬德帅骑兵回来接着打,出入王世充阵中,往返如入无人之境。屈突通引大兵接应,王世充兵大败,仅自己逃脱。李世民对敬德说:“公回报我何其快也!”赐敬德金银一筐。
洛阳外围战,王世充帅兵2万出城布阵以待唐兵,李世民身先士卒,精骑数十直冲其阵后,敌阵大乱。后来因长堤地形阻断,与诸骑失散,将军丘行恭独随李世民,王世充数骑追上来,李世民坐骑中流矢而毙。丘行恭回骑射追者,发无不中,追者不敢上前。下马让李世民乘坐,丘行恭于马前步行执长刀,跳跃大呼,斩数人,突阵而出与大军相会。两军日战四回合,王世充兵撤退。世民纵兵掩杀,直抵城下,俘斩七千人,于是围城。唐兵昼夜攻城旬余不克,城中欲倒戈投降的人也有十三次之多,均未成功被杀。将士疲惫思归。李世民坚持不退兵,言退兵者斩。
河北窦建德帅十馀万兵,号称三十万,来救洛阳之围。诸将建议腹背受敌形势危险,不如撤兵。李世民认为洛阳守军已是苟延残喘,窦建德士气正胜,应该据险关遏其咽喉,挫其锐气,则不战自退。于是,分兵围困洛阳,亲帅骁勇3500人据守虎牢关。李世民帅骁骑五百出城诱敌,派李世勣、程咬金、秦叔宝埋伏于道旁。自己只带领4骑和尉迟敬德前往敌营,世民对敬德说:“我执弓箭,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能耐我何!”碰见敌兵,世民大呼:“我秦王也。”引弓射之,毙其一将。建德军中大惊,出五六千骑来追;从者皆失色,李世民说:“兄弟你们先走,我与敬德殿后。”于是按辔徐行,追骑将至,则引弓射之,立毙一人。追者惧而止,止而复来,如是再三,每来必有毙者,李世民前后射杀数人,敬德杀十多人,追者不敢复逼。世民慢慢后退引敌兵进入埋伏中,伏兵四起,大破之,斩首三百馀级。
窦建德受阻于虎牢关月余不得进,将士思归,李世民遣将抄其粮道。王世充相继遣使告急请救洛阳,使得窦建德下定决心,倾营而出与唐兵决战。列阵二十里,鼓行而进。李世民诸将都很害怕。敌将王琬乘坐隋炀帝的宝马良驹出阵前夸耀。李世民说:“他所乘坐的真是一匹良马呀!”
尉迟敬德请求去把宝马抢回来。李世民说:“岂可因一马而丧猛士?”敬德不听,与三骑直入敌阵,擒王琬,引其马而归,众敌军没有敢抵挡的。敌兵列阵了大半天,又渴又饿,都坐下休息,抢水喝。战阵变成了坐阵。唐军乘机掩杀,一场混战。窦建德中槊坠马被擒。将士皆溃败而去,所俘获五万人。
唐军押着窦建德到洛阳城下,死守的王世充被迫投降。横行中原的两大势力被消灭。
洛阳隋将十余人被擒问斩。李世勣与隋将单雄信是生死之交的好朋友,愿意以自己的官爵保单雄信不死。李世民不许。李世勣流泪而退。单雄信说:“我就知道你不办事!”
李世勣说:“我不惜余生,与兄一起死。但是既然以身许大唐了,不能两面俱到。况且我死之后,谁来照顾你的老婆孩子呢?”于是割下自己大腿一块肉给单雄信吃,说:“此肉与兄同化为土,也算不负往日的誓言了!”
房玄龄经常跟从李世民征伐,参谋帷幄,军中多事,和杜如晦一样剖决如流。世民每破军克城,诸将佐争取宝货,房玄龄独收采人物,致之幕府。又将佐有勇略者,玄龄必与之深相结,使为世民尽死力。
第六战,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击败刘黑闼。
刘黑闼是窦建德的部下,他打着为窦建德复仇的旗号,在起兵反唐。李世民指挥了平定其第一次起兵的战役,仅仅两个月就取得了胜利。
第七战,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决战玄武门,登九五至尊。
有人游说李渊说:“突厥之所以屡寇关中,是因为子女玉帛都在长安之故。若焚毁长安不做首都,则胡寇自然平息了。”
李渊认为对,派遣人寻找地方准备徒都。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裴寂都赞成其策,萧瑀等虽知其不可,而不敢谏。秦王世民入谏说:“戎狄为患,自古有之。陛下以圣武龙兴,光耀中夏,精兵百万,所向无敌,怎么能因胡寇扰边,就迁都以逃避,使四海蒙羞,为百世耻笑!那霍去病乃是大汉朝廷一将,犹志灭匈奴;何况儿臣我厉兵秣马,假如给我数年的时间,就可以将突厥颉利可汗打败,擒拿于阙下。如果不行,迁都也不迟。”
李渊说:“好。”李建成说:“昔日樊哙欲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也不想想以汉高祖之雄也曾30万大军被匈奴困于马邑,秦王之言不跟樊哙这厮一样是吹牛吗!”李世民说:“形势各异,用兵不同,樊哙匹夫,何足道哉!不出十年,必定漠北,不敢虚言!”
李渊于是停止迁都事宜。李建成与李渊的嫔妃因共同诽谤李世民说:“突厥虽屡为边患,得贿赂就撤退了。秦王外托御寇之名,内欲总兵权,其实是想篡逆谋反!”
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喜。李世民就没有这样做。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绝了。于是,宠妃们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话,讲秦王的短处。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
李世民多次立功,建成和元吉更加忌恨,千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有一次,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据说李世民刚喝一口,突然一只燕子飞过,落下一粒燕子粪在杯中,李世民就不喝了,忽然感到肚子痛。别人把他扶回家里,他一阵疼痛,竟呕出血来。李世民心里明白,一定是建成在酒里下了毒。&(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只救了李世民的燕子可堪称“神燕”了!)
建成、元吉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时候,突厥进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代替李世民带兵北征。唐高祖任命元吉做主帅后,元吉又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元吉指挥。他们打算把这些将士调开以后,就可以放手杀害世民。有人把这个秘密计划报告了李世民。世民感到形势紧急,连忙找他舅子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商量。两人都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说:“兄弟互相残杀,总不是件体面的事。还是等他们动了手,我们再来对付他们。”尉迟敬德、长孙无忌都着急起来,说如果世民再不动手,他们也不愿留在秦王府白白等死。李世民看他的部下十分坚决,就下了决心。&当天夜里,李世民进宫向唐高祖告了一状,诉说太子跟元吉怎么谋害他。唐高祖答应等明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进宫,由他亲自查问。&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只等建成、元吉进宫。没多久,建成、元吉骑着马朝玄武门来了,他们到了玄武门边,觉得周围的气氛有点反常,心里犯了疑。两人拨转马头,准备回去。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着马赶了出来,高喊说:“殿下,别走!”元吉转过身来,拿起身边的弓箭,就想射杀世民,但是心里一慌张,连弓弦都拉不开来。李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支箭,把建成先射死了;紧接着,尉迟敬德带了七十名骑兵一起冲了出来,尉迟敬德一箭,把元吉也射下马来。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听到玄武门出了事,全部出动,猛攻秦王府的兵士。李世民一面指挥将士抵抗,一面派尉迟敬德进宫。唐高祖正在皇宫里等着三人去朝见,尉迟敬德手拿长矛气吁吁地冲进宫来,说:“太子和齐王发动叛乱,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秦王怕惊动陛下,特地派我来保驾。”高祖这才知道外面出了事,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宰相萧瑀等说:“建成、元吉本来没有什么功劳,两人妒忌秦王,施用奸计。现在秦王既然已经把他们消灭,这是好事。陛下把国事交给秦王,就没事了。”到了这步田地,唐高祖要反对也没用了,只好听左右大臣的话,宣布建成、元吉罪状,命令各府将士一律归秦王指挥。过了两个月,唐高祖让位给秦王,自己做太上皇。李世民即位,这就是唐太宗。
第八战,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西北望,射天狼,灭东突厥,尊为天可汗。
隋末唐初,突厥始毕可汗趁中原地区战乱不休,开始重新崛起,屡次发兵甫下骚扰,支持刘武周、梁师都、刘黑闼等割据势力。唐高祖李渊为集中精力统一全国,对突厥采取优容策略,并曾考虑迁都以避之。玄武门事变后,突厥颉利可汗认为唐太宗李世民初登帝位,内部矛盾尚未全部解决,统治秩序还未安定,遂与突利可汗合兵20万,长驱直入,很快进至长安城西渭水便桥北。唐太宗亲至桥南,与颉利隔水对话,责其负约。唐军主力继至,军容严整。颉利见唐军有备,不敢决战,遂与唐太宗结盟后退兵。
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经常带领诸将和士卒在显德殿前练习射箭,对他们说:“戎狄侵盗中国,自古有之,祸患在于边境不安宁,而皇帝安逸享乐忘记战备,所以敌寇来了就不能抵御。现在我不让你们修建池塘建造林苑,而专心练习射箭,闲居无事,则当你们的老师,突厥入寇,则当你的将领,或许中国之民就可以安居乐业了!”于是每天带领数百人教他们在显德殿前射箭,李世民亲自在将士当中测试他们的射箭本领,射中多的赏给弓、刀、帛等物品,将帅也反过来测试李世民。群臣多谏言说:“按律法,带兵刃到皇帝御架所在者绞死。现在使卑下之人张弓搭箭于皇宫之侧,陛下亲在其中,万一有狂夫偷袭陛下,出于不意,这种做法不是以社稷为重啊。”李世民不听,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在朕的疆域之内,都是朕的人民,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以诚相待,怎么对朕的宿卫之士加加猜忌呢!”自此以后,人人皆思自强自励,数年之间,都成了精锐的战士。
三年十一月,突厥军进扰河西,被肃州(治酒泉,今甘肃酒泉)、甘州(治张掖,今甘肃张掖)守军击败。唐太宗以此为借口,于二十三日诏命并州都督李绩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为金河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检校幽州都督卫孝杰为恒安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共率兵10余万,皆受李靖节度,分6路反击突厥。
  四年正月,李靖率3000骁骑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进屯恶阳岭(今山西平鲁西北),乘夜袭占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颉利可汗未料到唐军突至,认为李靖敢孤军深入,定有主力随后,慌忙将牙帐撤至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李靖又派间谍离间其部众,颉利的心腹大将康苏密挟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孙杨政道至定襄降唐。颉利见康苏密降唐,不敢停留,继续率部向阴山撤退,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遭到兵出云中(今山西大同)的李绩大军截击,大败。颉利退屯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一带),收集余众数万。颉利自觉已不是唐军对手,即派执失思力为特使,到长安向唐太宗谢罪请降,表示愿举国内附。实际上企图待草青马肥之时,再转移到漠北,伺机东山再起。唐太宗派鸿胪卿唐俭等去突厥抚慰,令李靖率兵接应。
二月,李靖引兵至白道与李绩会合,相与定谋,认为颉利虽败,兵力尚多,若任其逃往漠北,依附于薛延陀等部,则很难追歼;今唐俭在突厥,颉利懈而不备,如选精骑袭之,可不战而擒之。李靖令李绩统大军继后,亲率精骑万名,各备20天口粮,连夜出发,向铁山疾驰。李靖军至阴山,遇突厥营帐千余,尽俘之以随军。颉利见唐使前来抚慰,以为安然无事,未加戒备。初八,李靖派苏定方率200骑兵为前锋,在浓雾掩护下衔枚疾进,至颉利牙帐七里才被发现,颉利乘千里马先逃。李靖率大军跟进,突厥军溃散,被歼万余人,被俘男女10余万。
三月,四方臣服,四夷君长(周边国家的皇帝)抵达长安宫殿,请与李世民上尊号为天可汗。
贞观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与从太上皇高祖李渊在未央宫喝酒。太上皇命突厥颉利可汗起来跳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之后笑着说:“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突厥是唐朝最大的边患,作为同时存在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遭到毁灭,建立单极世界就变得容易多了。唐朝的另一个著名将领侯君集奉命带兵修理骄横的。侯君集通过夜袭击败了吐蕃军,斩首千余。吐蕃军退兵后,松赞干布做了颉利可汗也做过的事:派使者谢罪求和。但是他没有放弃和亲的请求。可能是被他的执着感动,7年后他的要求终于得到了满足。贞观十五年(641年),。贞观八年(634),吐谷浑(青海胡人势力)犯唐,唐军再次远征,途中缺水,就刺马饮血,终于袭破可汗伏允的牙帐,伏允丢下老婆孩子溜之大吉,不久在沙漠中被部下所杀。吐谷浑从此被纳入唐朝的势力范围。
第九战,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顽强的高丽,不胜也算失败。
高句丽虽然向新成立的唐朝朝贡,但实际上却对唐朝持怀有敌视态度。到后来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为援助处于高句丽和百济围困中的新罗,并统一被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地区,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放话给薛延陀:我们父子都要去打高句丽,长安空虚,你要是想犯贱只管放马过来!这么生猛的话,薛延陀当时就吓得气短了一截,不敢来攻。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军向辽东进军。唐太宗在路上对手下人说,四方基本安定了,就剩下这一块地方了,趁着我还没死,良将们还有精力,一定要解决掉。
  夏季,暗渡陈仓,突然出现在下,高句丽士兵大骇。营州都督和优秀将领也率兵进入辽东,击败高句丽兵,斩首数千。四月,唐军攻破高句丽盖牟城,俘虏两万多人,缴获粮食十多万石。五月,另一路唐军从渡海攻破高句丽,八千人。上百年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得以在鸭绿江边阅兵。
  不久,和李道宗所部进逼辽东城下。高句丽军数万来援。有人建议说高句丽军多唐军少,应该坚守。可是李道宗说仗着人多以为我们不敢拿他们怎么样,我们就是要攻击他们,杀杀他们的锐气。李绩说我们被派来就是负责替皇上扫马路的。现在马路不干净,我们怎么能躲呢。于是唐军处于劣势却猛烈出击,高句丽兵始料不及,被冲乱阵型大败而归。唐太宗大军兵到后,把辽东围得水泄不通,日夜攻打。乘着刮南风的机会,唐太宗指挥士兵点燃城池西南楼,顺风放火。高句丽军抵挡不住了,辽东陷落。唐军杀高句丽兵一万多人,俘虏一万多人,此外还有百姓四万多人。
  攻克辽东后,唐军继续向白岩城进发。乌骨城派兵一万支援,被唐军击退(此战唐军只用了800人)。六月,白岩城不战而降。唐军继续向安市进发。高句丽将领高延寿等人率领靺鞨、高句丽兵十五万来救援,被击败。高延寿向唐军乞降,来到唐军军营,一进门就跪下,挪动膝盖向前,拜伏在地。小而坚,在城主的抵抗下,唐军围攻数月不克。而这种方式过去一直是唐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最终唐太宗决定暂时停止这次出征。9月,唐军班师。这次征伐高句丽,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在唐军,战士阵亡的约2000人,损失最大是战马,损失了七八成。
此战虽重创高句丽,但是战事旷日持久,耗费巨大,最终却未能灭亡高句丽。因此,唐太宗认为这战属于战败了,痛心地说:如果魏征还活着,肯定不会让我进行这次远征。但这战的意义还是比较重大的。为今后唐朝彻底征服朝鲜打下了基础。
最好的时代,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直言之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与后来唐玄宗的“”并肩而立。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
  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君臣和谐,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魏征死后,太宗为他自制碑文。太宗常常思念魏征,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李世民于649年7月驾崩于长安含风殿,享年50岁,葬于今陕西礼泉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谥号为“文皇帝”。当时,为大唐平定西域立下汗马功劳的胡族猛将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请求为太宗杀身殉葬,高宗李治告诉他们太宗生前有旨不许殉葬,才作罢。
后人评价:
后人评价的方面很多,但是奇怪的是,这样一位伟人在后世竟然没有在一些有名诗歌中出现,象杜甫的诗歌中曾经评价三国蜀相诸葛亮“”。以李世民之盖世才华与功业在诗歌中的地位竟不如一个地方割据势力的权臣诸葛亮。仔细分析一下,原来唐诗鼎盛时期正处于封建社会,一般老百姓连名字都要与皇帝的避讳,帝王鉴于其特殊身份是一般人不能妄加评价的,犯忌啊。历代帝王的评价除了史学家歌功颂德外,一直是文学诗歌的禁区。
直到现代,才有毛领袖润之先生的《沁园春.雪》提到,“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嘿嘿,毛领袖仰俯天地遍历古今,雄主英皇,竟被他挨个拨拉过来。以他改天换地的才华和功业自然是盖过一切帝王。但是论及晚年治国之道,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哥动乱浩劫,论虚心纳谏,民主之道,他比李世民差的不止一点半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说的谁呢?论个人乃自况,有人以为是人民群众。但是人家是一个个的数,你来一群与一个比算怎么档子事?年代不同,条件不同,你不能用现代人拿着机关枪与古代人拿着冷兵器去比武吧,所以“虎踞龙盘今胜昔,…”若论到个人身上,完全是无知自大和意淫。
既然没有在别人作品中,就看看自己的吧。在出现唐诗300首之前,李世民也写过很多诗,大部分都是即景诗,四平八稳,平淡无奇,不甚出名。只有一首诗,基调昂扬奋发,风格雄浑豪迈,是可以代表自己平生功业与志向的自况:
【还陕述怀】& 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
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
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
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
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
今来宇宙平。&
黯然销魂手的评价:
1 勇气指数 10
论在冲锋陷阵,身先士卒,英勇杀敌方面,从来都是无所畏惧的,李世民曾经对尉迟敬德说:“我执弓箭,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能耐我何!”,在武力值不是顶尖的情况下,有如此勇气,也算一员勇将了,虽然几次身处险境,但最终由于身边猛将的护卫,终于安然无恙,正是这种不惜身、不怕死的勇气,在将士们中树立起英雄无畏的榜样,所以文臣猛将无不敢效死命,众志成城,天下无敌;在运筹帷幄,用兵决策方面,表现出来的勇气则是属于领导层面的勇气,这种勇气是决定团队成功与否的关键;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的事情是看到自身的缺点,承认自己错了。在虚心纳谏,接收别人的批评,勇于直面自己的过失方面,在封建社会的民主治国方面,李世民已经是做到的极致,以其帝王的特殊身份,不得不佩服其博大的胸襟与勇气。
2 忠义指数 7
说服老爸造反,杀兄弑弟,对突厥早期的城下之盟,对后代把关不慎,导致武则天后来的女皇专权等等,这些事情往往为后世所诟病,认为李世民是个伪君子。但是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对臣民的推赤心于腹中的坦诚和信任,谋臣猛将愿效死节的忠诚。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唐盛世。人无完人,至少他在处理某些事情上确是有不妥之处。
3 武力指数 7
曾经被瓦岗山“飞将”单雄信直接冲击的场面,幸得尉迟恭救架,算不上武力高强;“闲居无事,则当你们的老师,突厥入寇,则当你的将领。”对于骑射功夫,敢于当别人的老师,掩盖的近战肉搏能力方面的不足,冲锋陷阵,手刃敌军,而几度临危不死,除了运气好点,武力应该至少在中上水平。
4 智力指数& 10
行军打仗、运筹帷幄、齐家治国,造就大唐盛世,脑子好使啊!李世民在路过邺城时,曾经撰文祭魏太祖曹操,评价曹操说:“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馀,万乘之才不足。”。以曹操之智力,也只是比将才略高,当皇帝则欠缺,所以有赤壁之败,三分割据,携天子令诸侯,一辈子不敢篡位。
5 技能指数& 12
杰出的、、、。多才多艺,文武兼备,智勇双全,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就是说他的。
6 软(人际)指数& 12
独到的人格魅力,一种高山仰止的个人亲和力,能汇聚各类人类精华资源,走上成功的颠顶。使谋臣遍野,猛将如云,推赤心于人腹,以诚实待人,以美德服人,四海咸服,死后,连胡族猛将都愿意为太宗杀身殉葬。其赤诚之心,真是感天动地啊!
7 草根指数& 3
李世民出身于上层,而且不是普通的上层,他的祖上七八代,都是高官,甚至有王、有公。追溯起来,李世民一家族,七八代都是在最高层。或是高官,柱国、国公、甚至为王。李渊后来建立唐朝,这个“唐”字,原来与他家族早有关系,他的祖父是唐国公。
在这样的高层生活,自然产生一种高层的视野,而且是积累许多代的视野。起点高,加上其自身过人的才华与胆识,后天的努力,成就自然比诸多草根起家的帝王要高出很多。“赢在起跑线”对孩子的教育启发很大。
8 背运指数& 3
时势造英雄,然而隋朝末年18路反王72路烟尘,最终群雄寂灭,唯我独存!借中原群雄互相掐架之机,剑走偏锋,从太原取关中,策略得当,运气也好的不得了!
9 影响力指数& 12
金戈铁马,荡气回肠,无数的帝王用剑创造了赫赫武功;典章制度,著书立史,众多的君主用笔书写辉煌文治。俱往矣,往事越千年,一个个帝王都已随着历史长河滚滚而逝。谁才是千古一帝?!&
除隋之乱,比迹汤武;&
致治之美,庶几成康。&
听断不惑,从善如流,&
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文治武功,四海咸服,
内圣外王,民心所向,&
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壮烈(精神共振)指数& 8
唐太宗能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创「贞观之治」。是中国人千年称颂的好皇帝。几百年后,英勇抵抗外族入侵中国的民族英雄岳飞的理想:“若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矣!”在李世民的王朝里几乎都已经实现了。只恨岳飞没有生在隋唐,逢英主,尽忠义,可以死而无憾了。
综合指数:84
销魂封号: 战侠& 文武大圣
&&内圣外王
-----接续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太宗游地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