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名人的瑞忠运景福后面是什么

明清时期湘潭高塘李氏家族[日期:2007.. - freeboy的主页
明清时期湘潭高塘李氏家族
[日期:]&来源:李氏族谱网&&作者:李氏族谱网&[字体:大&中&小]&&
湘潭高塘李氏家族简史
一、高塘李氏家族在高塘的发源
有关高塘李氏家族在高塘的发源,高塘李氏九修谱有两篇史料足以得到考证。
史料一:(载九修谱卷三十家传一章)。
湖茫公讳祥,元至治三年(公元一三二四年)癸已生于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明洪武初大乱,甫夷海内,户口繁稀不一,天子诏移民,公乃奉户帖迁湘潭光泽乡高塘而延家焉,从农为业,时年五十矣(据户帖)。先人世系无徵,第传为湖茫之裔(据十世孙腾芳云阳墓碑)。湖茫故李氏望族,源出唐西平王第十子讳宪为江西监察史,逐占藉焉(据十四孙氵亭&&&&&&&&&&世系考)。自公由湖茫奉帖来迁,我李氏之著藉於潭,历五百年而绵延未艾者,皆公一人贻谋也。士鲠原修谱叙云:“卜屯之初,非有井牧之基,口不盈入,以农事起家。至五世始,三析其居,则公之肇造草味,垂裕后昆,其德器必大过人者。惜隐于农而才不见用,无所表暴於当时而终。明之世又未有家乘记录,公私著述,无可取徵,后之食德服畴者,缅旧日之川,原徒慕遗徵於高山水长焉&”。尔公子二人,应一、应二,应二生荣庠,荣庠子三人,添佑、添贵、添福,添佑生彦坊,彦铭、彦聪。添福生彦文,彦实、彦泰。二世应一,四世添贵,五世彦坊,彦文俱无嗣。五世析居,彦铭仍居高塘,彦聪居张塘,彦实居留田,李氏之分三大支自此始厥。后居高塘者,子孙繁衍,簪缨科第,名震湖湘,非张塘、留田所能媲。故二支虽各有分地,而后世称述望族,第以高塘李氏举之云。
诗赞曰……略
史料二(载九修谱卷二十三遗文一章)。
洪武勘合户帖
户部洪武三年十一月廿六日,钦奉圣旨,说与户部官知道,於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薄户帖,你每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的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看的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勘来了。我这大军於今不出征了,都教他去各洲县下著&&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便拿来做军比,到期间有司官史隐瞒了的,将有司官处斩。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做军。故此,除钦遵外,今给半印勘合户帖,付本户收执者。
一户李祥,系潭州府湘潭县上光泽乡农户,计家六口,男子三口,成丁一口,本身年五十岁。不成丁两口,生男甘保十一岁,郎公保八岁。
妇女三口,大一口妻阿肖,四十四岁,小两口女秀婢年十四岁,辰婢一岁。
事产:瓦房三间,田三十亩一分五厘九忽,地一亩七分三厘三毫八忽,正米三石七斗。其田座落土名大弯塘下东塘南山西路北自己屋。右户帖付李祥收执准此。
洪武五年月日
阅完以上两篇史料,得知高塘李氏在高塘发源的概况,即洪武初年,高塘始祖李祥自江西南昌府丰城迁来,湘潭高塘迁来之初六口之家,百业待举,可想始祖夫妇当时创业之艰难。李氏先祖居住江西,源出唐朝西平王李晟第十子李宪派为江西监察使,久任职未离,世代相传,逐占藉,高塘始祖李祥乃李宪世传之后裔。
二、高塘李氏家族人口的发展、支派形成和居住的分布
1、人口的发展
高塘李氏是人口繁衍兴旺的家族,九修谱世系目一本,把各代男性的名字分支派录上,并把历代男性人数的多少进行了统计,现将各代人数多少列表抄录如下:
高塘李氏家族后人的发展各支派并不平衡,彦铭一支后发展最旺,其中又以彦铭下的七代志荣,八代绍武最发。至十八代,绍武一支人口达1118人,占高塘李氏该代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彦泰一支至九世止。彦实支二十代仅29人,彦聪支至二十代仅四人。这几大支后人较少,主要是八代、九代、十代、十一代先人亡故或无嗣的较多。参看“明清时期湘潭高塘李氏分支系列图表”,便知族人人口发展的概况。
2、支派的形成
随着世代的延伸,人口的发展,家族之中亲疏形成。到清朝康熙年代,李氏族人大多家业兴旺,族人各户捐钱建起了高塘李氏宗祠,捐田为宗祠族产,祭祀始祖及其以后有影响的人物,随后各支派也建起各支派的小祠堂,祭祀各支派的祖先。我们家属若川支,是以我们的直系先祖十四代若川来命名的,祠堂设在和尚坳里,民国卅七、八年仍有祭祀活动。若川之兄中行,他的后裔也成为一个支派,同样建起了他们的祠堂,并拥有一定田屋山族产。高塘李氏家族各支派全都如此,因此各支派系列自然地形成了。
3、居住的分布
始祖李祥奠基于高塘,随着人口的发展,居地随之扩大,扩大各支派先人居住何地,九修谱没有记载,故无法准确考证。根据葬地和居地相距不远的规律,经过对九修谱邦字派(十五代)的查阅,显现了先人居住的大致情况,请看下表:
&二都肖山塘、牛角弯一带
&二都畔田湾黄荆坝&&一带
&七都三甲东华塘、老鸭冲
&四都一甲周家垅、蔡家坝金盆湾一带
&二都十甲左家山
&五都蛇形山二都麦田一带
&四都、五都、六都
&丁塘弯、巷子塘一带
&二都木鱼山梦田、杉树山
&左家山一带
&丰盛塘、小栗塘、茅塘冲
&十七都木形山,四都唐家山一带
&天鹅山一带
&四都饶家湾一带
&二都、七都
&四都大塘弯二都横塘
&善化六都二都小栗塘
&七都五甲梁箭坝、黑石头、清明塘一带
&小栗塘一带
&庞家冲一带
&宁乡四都九区大栗塘
&黄彼冲如云巷一带
&刘家田一带
注:一、绍武下、绍惟下……表示以下为该大支的小支
&&&&二、都甲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农村的行政单位,例如土段&西塘一带是二都十甲。
九修谱遗文、建置、遗迹几文中,也讲到了少数先人的确切住址。遗文载九房分约,绍武住黄彼冲,绍芳、绍冠住弯子冲,绍鼎绍良住新田,绍魁住横塘冲。遗迹一文中讲到丁家冲是十代腾芳的住所,也是十三士鲠始修族谱之所。金盆湾曾有一幢擬万楼,是十三代先人天象的住所,鸭婆垅是清朝乾隆壬子举人家福的住所,横塘是霍山支家震的住所,黄荆坝是子厚支之纯的住所,上山塘是若川支光柄晚年从戒处。其他像蔡家坝双箭楼等几处大屋民国期间都是李氏先人居住着。
总之高塘李氏族人历代大多居住在高塘、塔岭方园几十里的范围内,少数族人或为官、或经商或从军去邻县、邻省也有一些,九修谱中有一些记载,情况复杂、恕不续载。
三、高塘李氏家族的族产
九修谱对家族共有的产业称建置。据谱载,明朝时期,高塘李氏还未建祠堂,也没有公田族产。十代腾芳私建了忏心寺和四面佛庙,高塘李氏后人为祭祀腾芳,把忏心寺和四面佛变成了祭祀腾芳和求神拜佛的场所,此两处就逐步转为高塘李氏公产了。至清康熙五十四年,来仪、云卩皆、子厚、试可首置荆塘田。乾隆九年,云卩皆&又和诸弟暨从子置马家山田。乾隆二十年,殿英、汉、邦慧、邦桂倡捐建祠于马家山先茔前(绍武坟前),即今栗塘近处,乾隆二十一年落成。二十三年李氏有祠始此。乾隆三十年,士鲠妻赖氏捐田一顷,后各户续捐田亩,择族贤经纪其事。族田租谷为每年祭祀修造经费,余兀增置祀田高塘村。高塘分属十一代迎昌,传新、友、楚、景四公,后四房子姓修旧庐为祠宇,以祭四公,是高塘李氏支祠的最大者。后支祠益多,并有捐义田,捐建桥道,捐建庙宇寺观者。来仪裔光柄独捐田一百亩作塾田,为李氏私立忏心学校作为办学经费。李氏历代贞节烈女族上为之建坊,(即牌楼)先后久积,百十里内皆有高塘李氏家族建造的名迹。族产者,它包括祠堂、族田、墓山、墓庐、桥道、遗迹。寺观、金石、匾。据九修谱载,现分类抄录如后。
1、祠堂(即家庙,祭祀某支派先祖据地)
&&栗塘宗祠——乾隆二十三年(1746年建成祭祀始祖)
&&&高塘村祠——二都八甲祀十二世新、友、楚、景四公
小栗塘祠——二都十甲祀十一世奕昌
左家山祠——二都十甲祀十一世之盛
菖蒲山祠——二都十甲祀十一世迎昌。
蝴蝶山祠——下四都一甲,祭十二世王禹及其妻黄氏
安寺波祠——二都九甲杞十三世仁麒
饶家弯祠——下四都二甲祀十三世世骏
半山庵词——下四都二甲仙女山茶坳祀十三世士鲠
毛家冲祠——下四都三甲祀十三世鸣鸾
高岭祠——二都四甲祀十三世廷骥
茶园坳祠——下四都一甲祀十三世天象
太平庵祠——下五都一甲祀十四世兆鳌
塔岭祠——二都八甲祀十四世泗
菱角塘祠——二都十甲菱角塘正屋一间祀十四世浴如
东衡塘词——六都八甲祀十四世讠卓。。
梅梓塘祠——下四都六甲祀十五世邦橙
山星坝祠——下四都五甲祀十六世家毅
法华祠——二都八甲祀十六世家祜
茨坳祠——二都九甲祀十八世光铄
老屋塘祠——下五都六甲祀十九世大阅
红霞冲祠——北六都七甲祀十九世大亮
文庄祠——忏心寺西廊祀十世腾芳为全族通祀之所
2、族田(族田分祭田、义塾田、殡兴田、将田租出收得的租谷作相应的开支)
祭田——迁潭祖祭田四百五十亩。下属各支祭田从九修谱统计共二千一百八十一亩,用于祠堂清明节和七月半祭祀和修造祠堂屋。&
义塾田——湘潭高塘李氏私立忏心学校原塾田一百亩,同治年间,来仪支先人光柄捐田一百亩作塾田,用于办学经费,凡高塘李氏子女到该校就读,可得到减免经费。
殡兴田——共六十二亩,供李氏族人穷者葬坟占地经费。
3、墓庐、墓山
墓庐(专祭祀某先人,规模较小的屋宇)
斗笠塘墓庐——下四都八甲祀十三世起凤(来仪)
黄荆坝墓庐——二都十甲祀十四世净(若川)
……九修载墓庐五十五处,略
墓山(在族上有影响的先人的葬地记载,包括坟山地点,占地尺寸,朝向等),谱载四百四十三处现选两处发坟载后。
绍武墓山——二都九甲马家山上,李氏宗祠后(栗塘往北若三里)此坟后人发旺(摘抄)
绍郁墓——葬二都八甲朱砂园,郁自通阴阳,墓地是他自己看定,葬后发孙辈腾芳朝廷为官,曾孙为六品官,坟经后人修整,墓门题“骑鹤还来”。(谱记详细,此摘抄)
4、寺观、石坊
寺观(拜佛的庙,由李氏族众或个人捐建)
忏心寺——湘潭城城西&&&&&&&&太平庵——下五都
四面佛——忏心寺近旁&&&&&&&&茶庵——下五都即关圣庙
扶敬寺——城外&&&&&&&&&&&&&&稠泉庵——下四都
奇缘庵——城北&&&&&&&&&&&&&&文峰塔——二都
真静庵——二都&&&&&&&&&&&&&&法华寺——二都
如云庵——二都&&&&&&&&&&&&&&定福庵——二都
文昌阁——下五都即擬万楼&&&&半山庵——下四都
龙安寺——下四都
文昌阁——下四都崇福庵旧址
石坊(又称牌楼)
三世宗伯五岳耆英坊—敕赐封礼部尚书。
熊湘人瑞鹤采天褎坊——为士鲠继妻赖氏建建三义井
两世冰操坊——为御虬妻姜氏,子涵妇张氏建,原建昭潭书院,后移通济门直街
瑶池冰雪坊——为之关妻周氏建,在城西张家坪
松柏同贞坊——为光园妻周氏建在瞻岳门外。
5、桥道——高塘李氏宗族出资修建
栗塘桥——二都,下五都交界处(现存,离栗塘约20米处)
官步桥——二都以腾芳曾路经得名
杰灵桥——下四都
墈头桥——王禹(友德)独建
缉麻桥——淙妻刘氏以自己纺缉得钱资建
杉树巷石路——下五都康熙间,楚德独修四百丈,嘉庆间家析续修,子妇王氏又续修
姜畲义渡——友德独修数次
&&&&饶家山庄——世骏故宅,下四都龙安峰下……它有箭楼二,居正屋之两旁,相传为盖藏之所,时国家康阜,族故丰裕,世称高塘四十八楼,此其一。
因园——亦在叶溪,大番归吴西,因其先世楼榭池沼,辟为呤弄处,园得以因名。叶溪,又称叶溪坝,高塘之盛,自县城西郊二、三十里沿水大宅,崇丽罕匹,皆李氏一姓之业……&&&
石洞——康熙间王禹奉母避难处。
精舍——在上山塘光柄晚年从戒处。
复性堂——鸭婆垅家福住宅。
林阳别墅——河东柳溪旁宗洛与妹宗澐弄歌娱乐处
丁家冲老屋——康熙间士鲠始修高塘李氏族谱所。
……九修谱载遗迹四十一处,略
释迦牟尼文佛铜像
消灾寿乐师铜像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铜像
以上三尊俱高丈余,由腾芳捐造(民国后期放在四面庙内,笔者曾见)。
广殊师利菩萨铜像
观世音菩萨铁像
阿弥陀佛铜像
观世音菩萨铜像
以上也是腾芳捐造,都放四面佛庙内,另还有后世捐造的铜像、石刻、香炉、铁花瓶、铁罄、铁钟、字帖等大多也放在四面佛庙内,民国时期此庙香火很旺。
&“如登春台”&匾&,王禹&&书
“岁政应天”&匾&田龙书,放天府庙
“佛政平泉”&匾&家祜书,放忏心寺
四、高塘李氏家族修谱史
明朝期内,十代腾芳著“宗族便览”,记史简略。另有家族内一些名人墓碑,载述某人或家族某段的历史。
清康熙五十一年,十三代先人士鲠独资倡修,仁麒、世骏、鸣鸾、廷骥、天象协作,谱修成,高塘李氏有谱此始。
越三十五年,即乾隆十一年,天龙、邦桂及各行诸人同力,至乾隆十三年修成,此二修。
乾隆二十二年适宗祠建成,复议续修族谱,举其事者,渟、漟、邦纯,此三修。
乾隆五十五年,全族仍推渟主其事、邦良、邦俊等四十余人协力此四修。
嘉庆二十五年,推编订为邦宣、家联,同修邦模、邦诚等,此五修。
道光八年,距五修后八年,族议有遗碍处,急于更新,族人复议,增修谱牒,家赒家杰任编定,此六修。
同治初元,距六修三十余年,续修族谱始于咸丰,至同治四年始刻成书。族支派渐繁,而中又多事故。故推延岁月。编订家赛、树之、之钅皇&&&&&&&&&&&&&&&&&&、&&&&&&&&&&&之霜等,光柄校对,从事者三、四十人,此七修。
八修在光绪壬寅年,编修过程未见记载。
民国十五年,首推大纶,大蕖主其事,光毅任主修,后因经费来源和民国十六年农运冲击暂停。后大纶不愿任职,大恳接代,光毅中途病故,大恺接任其事,后又几经人事变更,至民国十八年修成,此九修。
&&&&据九修谱载,八修谱共费银二千余两,九修谱共费银四千余两,可见修谱之难。
世次,即我高塘李氏的字派,一字一代,按序下推。十五代之前,族人就定下了字派,从十五代起开始用字派取名,如邦忠、家音、之翔等都是按邦、家、之、光的顺序来取的,九修时对字派作了点修改,定为:
邦家之光&&大宗维翰
克广德心&&介尔景福
皇恩多士&&文武是宪
昭格列祖&&永钖祚胤
九修谱卷二十三载先祖遗文十一篇,计二十八页,其中包括洪武勘合户帖、云阳墓碑,又云阳墓碑,分约四份,宗祠田山屋捐置原始,高塘祠山纪略,光柄存祀缘起。现造选几份录之。其中所录四份分约中,三四百年前先人对后人所嘱,现在读来仍有一定教育意义。
1、九房分约
立分书人李绍惟、绍武、绍郁、绍宪、绍良、绍芳、绍魁、绍冠,义兄李绍鼎,系十二都民。故祖父讳赞,生父讳志荣,娶母张氏,生绍惟,母故续娶付氏生绍武,付氏亦故,又娶任氏,生绍郁、绍宪,庶母王氏生绍良,戴氏生绍魁,郭氏生绍芳、绍冠。先父止分父祖田七亩,兀载粮三斗五升,祖屋半间。后父勤俭,陆续制买土名横塘冲、流水塘、丁家冲、窑门冲、上山塘、下山塘、黄彼冲、苦竹塘、南头冲、新田山、油炸冲、柳家坡、祖居门首等处税田,起立房屋五处,内有丁家冲、黄彼冲二处屋宇墙垣俱未装修,绍惟、绍武二人搬去自行措备,费银一百二十两。修砌砖墙、完全居住、有祖基、老屋基,父经营创立,前后瓦房、茶堂、天井偏厦两栋、楼屋一栋,各计四横三间。周围包廊,天井,茶堂,修葺完全,欠费银二百两。两栋至嘉庆十八年十月初三日,不幸父故,临终嘱说家资产业我勤俭苦创,你兄弟九人,有先后生的,倘后分家,义男绍鼎、幼男绍芳、绍冠,每人俱与半分。嘉庆十九年二月内,绍惟兄弟情愿公分各营,思父命应当遵从,而兄弟虽有长幼,财产不论尊卑,请凭亲友史经陈麓,房兄李凝祖、绍琦等合从而议,将数内田产、屋宇、财谷、什物俱作九份均分,众见无私,开具数目。写立分书,一样九张,各收一张。自分之后,兄弟俱要同心友爱,后先济美庶,不负祖父勤创之心。今立分书,子孙永远执照,计开屋、地、田、粮、财谷计什物数目如后:
绍惟搬丁家冲……
绍武搬黄彼冲……
绍芳绍冠搬弯子冲……
绍鼎绍良搬新田山……
绍魁搬横塘冲……
绍郁绍宪住老屋……
(以上各自分得的田山什物均略抄)
父在乘积三千石,数内存留六百担,营葬父归山,除六百担拨补绍惟、绍武先借粮银修理房屋围墙之数,又分六十担与义兄绍鼎、庶母郭氏分二十担,小妹秀贞、妙秀各十担,妙聪七担,出嫁妹黎宪妻七娘十担,其余均作八股均分。
&&&&&&&&&&&&&&&&&&&&&&嘉靖十九年(1524年)二月十二日
凭房叔:李志銮&&&&&&&&&房&&兄:凝&祖、凤&祖&&&
房&&弟:绍琦、绍虎&&&&亲友史经:陈麓&&&&&代笔:付友文
2、周氏给三子分约
立分书人李阿周氏,同男李舜、李孚、李爱、系本县二十二都民,故民李绍郁妻。男夫存先娶乐氏,生男李舜,同夫创立产业。乐氏身故续阿生李爱、李孚,兄弟三人。嘉靖二十八年不幸夫故;阿抚男守制到今。服满三年之外,切思粮差重繁,人口浩大,阿系妇流,难以管顾,母子商议情况,请亲房叔伯李绍儒、绍武、绍宪、侄李先、李简、李策,并亲友周王禹、周王告、黄德恕等到场,却将故夫存日,起立住房前后三栋,茶房、偏房,左边横屋一栋,右边横屋一栋,前后二门周围砖墙并铙家庄屋一栋。夫存分受祖田,并已身创买土名朱砂围、主湖塘、羊角塘等处军田四佰五十八亩一分七厘,注荫塘坝田已过割未推收,一共军粮四十石九斗九合二勺,外又该子军粮三石九斗,帮纳粮折银五厘。整庄屋茅屋八所,围禁山场栽植杉树。大小仓厫耕牛猪栏,鸡栖、铜锡器皿,桥鼓台杌、椅桌农具什物等项氏,从公议处。不论长幼,以作三分均分。其田采取竹签、梽木签、杉荆签为记,众证眼同,临田沿丘察看,肥瘦宽窄,高低相应,拈阄为定。并信银轻重,照田均作三份各管。不许推调,各毋异悔,如违者执氏据断定。自此分爨之后,务宜母子相亲,兄弟友爱,克勤克俭,操持成家,保守正谓,上不负先人创业之心。下则之,今恐久后难凭,立此分书三纸各执,永远为照。计开:……。(兄弟分田屋山情况&略抄)&
……陈家冲水田二十亩与大姐丢真管,收租装该嫁正粮二石四斗六升整,一夫置神前铁罄一大口,桌一张,系三分照顾。一夫恩养大小男妇十八人,李舜分受男妇大小十人,李爱,李孚分受大小男妇八人,一家大小水牛六头,兄弟三人各分两头,所有仓廒、牛栏、器皿、农具什物等项,凭证另单分讫。
皇明嘉靖三十一年(1553)年岁君壬子
十一月十八日
立分书人:李阿周、李舜、李孚、李爱
凭亲伯叔:李先、简、策、符
见证亲友:周瑀、周浩、黄德树。
见证叔:李绍鼎、秀祖、绍芳、凝祖、绍晖、绍魁、绍琦
代笔人;付友文
3、磷给三子分约
吾自八岁过房抚养,不幸遭逢乱世,不忠不孝,其罪深矣。后到已丑年间,复从生母,仍旧合同兄弟四人,自耕三载,於庚寅年九月,娶尔母文。又至甲午分居,各立得受。父遗荒熟田四十亩,以为家业根本。初分十余年,内无侍女,外少耕丁,尔母有炊茶扫地之困,予有负薪挑水之劳,其苦惟天可表。直到五十六、七岁上,稍有可受人置业,二十余年得田二千余亩,人屋等事亦非值千金。八旬以前每与汝母议及将田地分给三男,兹汝母已故,特请凭族戚作三股均分,尔等仍宜齐心好顺,当念承父母之物,不可轻视易费,吾受别人田屋,用尽多心,在人都是甘心自愿,在我亦非傥来之物。又养人一切从宽,凡事出于天良,自有天然自悦。自分之后,俱听父言,一概各宜自重,谨守存知。
计开田亩……。略
又批嘱云:余一生好静,不喜纷华,待我身后,不论时日,只在三晨一七安葬,与尔母同茔。不许题主开堂,多博宴客,致多杀生命。道场虽世俗之尚,亦是一场虚事。凡我遗言,出于本心,祗要齐心听受,就是孝子顺心。如有一房返念者,自有祖宗照鉴。批嘱尽言,只求善终,听后天命。
凭侄:百振、仰文、云卩皆
凭戚:文月清、郭在虞、姜君茂
&&&&&&&&&&&&&&&&&&&康熙四十六年(1708年)十二月十五日
&&&&&&&&&&&&&&&&&&&&&&&&&&&&&&&&&&&&&父楚德亲笔
4、世骏给四子分约
立分关父莲峰,字霍山。氏忆予兄弟六人,承先大人分析后各兴家立业,一堂和气,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真可谓式好无尤者。予不德,不能如兄弟家业,寥寥有千亩余田,仆婢牛马,仅可应用,虽曰苟合苟完何,莫非祖宗功德之所至也。今吾老矣,年近七旬。惟冀我后人接踵而启,将予所缔造一一关分四房,聊为恒产根本,其中有不一者,俱已品清,立关为据。惟原儿辈体祖先忠厚传家之心,以为心,一在兄弟和好,和好则内乱不生,自无外侮之祸。一在持家勤俭,勤俭则积蓄有余,心余掣肘之虞。一在处世公平,公平则族戚咸服,庶不致有刻薄之名,恶毒之称矣,斯三者,予之后,望于儿孙者也。至若读书成名,在儿孙各自愤力,非笔楮所能及者也,所更嘱者,孤孙邦持,(后改名邦和),母子相依,苦衷难白,惟愿儿辈加力扶持,尚得卓立成人,伊父感佩如九泉,即汝母亦暝目如地下矣。尔男勖哉,无负我望,无虚我嘱,则幸矣。老夫虽死,死且不朽又何必拘拘留此不死之身,以作天地间无用之物耶。特关分晢如后,各执一为据。
长男湛:分管下四都住宅门首,东冲塘,望仙桥自耕田四十亩,红皮塘,荷叶坝各佃田九十四担,实竹塘及十一都三望冲佃田租一百八十七担。
二男洪:分管下四都住宅门首,仙女山,驾马塘自耕田四十亩,曾家塘等处各佃田租九十四担,实竹塘及昭山各佃田一百八十三担。
三男渤:分管下四都门首仙女山,驾马塘自耕田四十亩,本塘各佃田租九十四担,十一都鸭子滩。上五都白廷。下五都朱家托,下四都老屋冲各佃田一百九十担。
四房孙邦持:分管下四都住宅门首,东冲塘、望仙桥,自耕田四十亩,本境红皮塘、荷叶坝各佃田租九十四担,六都官冲田租一百四十担,下四都龙蛇桥田租四十七担,下五都尚家托田租三十二担,内有田九亩系邦持自置。
以上四房田地俱照关分管,至饶家弯住宅、人丁牛马等件早已分定,不必复赘。另有两处,一在上四都昭港田二十五亩付长女张门,一在上五都板桥田二十七亩付晚女刘门,其二女嫁奁从媵,当已齐备,亦不赘。
凭兄:子厚、弟直臣、苏门、千日、仰文
凭侄:京川、元章、乃植
侄孙:维山
&&&&&&&&&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廿六日
5、光炳从祀缘起
光炳暨弟光晓原存费家山墓庐前祭田三十亩,该支为仰给遂生计,将存田扫售。此次九修家谱,族人佥以光炳身席丰厚,能慷慨捐田,兴建族中义学善举,身后虽入主文庄祠崇祀配享,而该支裔已无专奉祀产,致掛扫费终付缺,如不无深感爰。沿腾给资掛扫例,每岁由宗祠经理给谷三担,由该支裔领取,作光炳、光晓掛扫之资,以明念功而垂久远。
民国己巳冬月
七、高塘李氏历代的为官者
始祖来潭,以农为业,后世勤耕重教,使家业兴旺,部份农业型的家庭转为了书香门第,人才辈出。从九修谱的职官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历代先人在外为官的情况。
十代&&&腾芳,绍郁之孙,四岁受书父孚,十三岁赴童子试,二十四岁举于乡,二十八岁中万历壬辰进士,官至一品,在朝廷任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等职。
十一代&宗巨,六品官,在南京户部司主事。
&&&&&&&之玮&六品官,把总职
十三代&&天龙(新德子)士鲠(友德子)彪(珙子)均六品
十四代&&静川(士鲠子)五品。
&&&&&&&&藻(麒长子)七品知县。
十五代&&邦定&&六品,安徽泗州任职(六安支先人)
&&&&&&&&邦宣&&八品(于野支先人)
&&&&&&&&邦命&&九品,(直臣支先人)
&&&&&&&&邦相&&七品,四川仁寿县知县(音黄支先人)
&&&&&&&&邦诏&&&九品,(殿英支先人)
&&&&&&&&邦纪&&&九品,(子厚支先人)
&&&&&&&&邦橘&&&九品,(仰文支先人)
十六代&家赛、家赡&&六品(子厚支先人)
&&&&&&&家福&&七品(千日支先人)
&&&&&&&家杰&&八品&家茂&八品&四川达县典史(苏门支先人)
&&&&&&&家杞&&八品&(介钖支先人)
&&&&&&&家序&&九品(兰似支先人)
&&&&&&&家振&&从九品(来仪支先人)
&&&&&&&家耾&&家楫&&家寅、家贶、家果、家宜、家宇、家祾,均为从九品
十七代&&之鍠(家赛子)、三品,山西司主事,江西清吏主事(子厚支先人)
之镕&&五品&&花翎同知,之樾八品(子厚支先人)
之翰&&六品&&(直臣支先人)
之炯&&八品&&&候选训导&&之植&&九品(苏仁支)&&&&&&&&&&&&&&&&&&&&&&&&&&&&&&&&&&&&&&&&&&&&&&&&&&&&&&&&&&&&&&&&&&&&&&&&&&&&&&&&&&&&&&&&&&&&&&&&&&&&&&&&&&&&&&&&
之旭&&候选从九品(百振支先人)
之坑&&之艾&&之金&&之涟&&观之&&之霖&&之植&&
之韦&&之绶&&之界&&之洛&&之畹&&之瑛&&之枚均为从九品
十八代&光麟&&官名昌麟&&一品&&贵州镇总兵,上江协副将,诰受武显将军。(齐川支先人)
光訚&&三品&&补用参将(茂溪支先人)
光莹&&四品&&江西即补知府(作舟支先人)
光毅&&六品&&布政司经&&(方位支先人)
光华&&光荣&&六品(准恭支先人)
光宗&&六品&&(青川支先人)
光瑞&&六品&&(监如支先人)
煜光&&光诚&&六品(方位支先人)
光澡&&八品(周万支先人)
光灿&&光綝&&光灿&&志廉&&光莹&&八品
光及&&光铣&&光察&&光淞&&光绵&&玉泉&&光谟&&锡光&&谔光&&登云&&耿光&&光柄(若川支人)&&光钧&&春光&&光睸&&恕&&光陆&&光烈&&光埜&&光黼&&光谔&&光辉&&光旮&&光垣&&光节&&光铄&&光极&&光祚&&光清&&光祥&光豫&&光云&&以上从九品
玉泉,江西万载县典史&&光奎四川内江泽县典史。庆霖四川石泉县典史,以上未入流。
十九代&&大有一品&&诰受武功将军&&晋授振威将军(云从支先人)桂成&&二品
大岁&&四品&&授昭武都尉
得生&&大瑜&&大滋&&大蕃&&大玫&&大霖&&大缙&&大干&&大棣&&大质&&五品
镇大&&大萌&&大榜&&大宪&&六品
大涟&&&&沛棠&&大质&&七品
大溥&&锡华&&大荣&&大炎&&大荃&&大模&&大炯&&大纶&&大俊&&大生&&大受&&大枋&&克成&&大梅&&以上九品
二十代&&宗和&&例授昭武都尉(玉仙支先人)
宗钺&&六品(应宿支先人)
果宗&&诰授奉政大夫(鲁源支先人)
阳宗&&新州&&六品
国斌&&宗典&&宗琱&&五品
宗源&&七品
宗渭&&八品
宗栋&&宗权&&宗智&&宗海&&宗兵&&宗显&&宗彝&&九品
宗顺&&世袭云骑尉
注:一品、二品……九品,是民国以前朝廷在基层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通过考试、考察,按德才,把人才分为一至九品,朝廷或地方官缺任在这些被评上品位的人才中选拔。
八、高塘李氏的德才兼备者、艰苦创业者、英勇善战者
1、德才兼备的十二代先人—新、友、楚、景四公
玉,字新德,母孕十有三月而生。明天启三年(一六二四年)生,长大后遭明季之变(李自成起义),徭役繁重,锋镝频惊,高塘为潭宁往来孔道,所居常为流寇所掠,玉率家人避棲山谷,去则复还其居。父没时,有溃卒屯聚村中,搜村中棺木做马槽,玉急哭,仓猝与诸弟抬之宅后,负土埋之成茔,后之见者,群以为天赐之吉壤也。后重农节用,家渐饶裕,其时遭际清平,暇则与子弟论学,并救苦扶贫,性出自然,无所为而为之者。初艰于无嗣,抚弟景德子来仪为子,后又抚楚德之子翼鹗(百振)为子,年五十八生天龙,年八十又举子飞雄。享年九十有二,子天龙考为进士,飞雄考上康熙举人。
禹,字友德,幼时与群儿嬉戏,遇事纷争,能据情开陈是非,使争者顿息,父老皆异之。稍长从师读书,提出学古人之学期于身体力行,多诵亦未见有益。当时中原板荡,朝野交讧,概然曰:“世将大变,生聚恐难保,犹望荣名耶”。与兄商量保家之策。清顺治初年,南方未定,寇往军来,军去寇至,四野剽掠。军到责供军饷,所在田园荒芜,死伤逃亡,户口零落,唯高塘附近无恙,仍禹之功,防御备也。在禹的组织下,视一方如一家,济缓急,通有无,丁壮耕其田,守其隘。村中多设望楼,有警即鸣,屡经寇盗,村中未有大创,保住了村中平安。甲寅吴三桂叛,湖湘振动,时家人益众,母陈年益高,命家人奉石洞避之,自居守防一如先时。吴逆驻扎湘中高塘,官吏催饷,并兼征役,一时应付,终日奔忙。后曾有郭公子军号称义军,突驰至村塔岭,约千余人,盘踞骚拢,禹知其伪,密布乡勇以击之,郭知有备,疾奔去,自此居民稍复。年六十,举乡中总干,又推为族长,精明强干,不管公私,均务劳为先。凡有利而便于人者,如社仓、渡舟(数修姜畲义渡)、桥梁、道路、名迹。有婚丧事求助,终夜坐不就寝,乐于助民,当地惠颂不绝如人。族党纠纷,以理剖析,使各心服,虽受杖而不怨言。乡之谚曰:“包工一笑黄河清,李公一语泰山定,然泰山可撼,李公不可移也”。享年八十有五,无疾而终。后人立祠蝴蝶山,祭祀禹及妻黄氏。子:士鲠、世骏、仁麟、鸣鸾,均有才学。
磷,字楚德,迎昌第三子,生遭明季之变,兄弟艰贞自守,赖以保全,勤俭起家,躬致富盛。淡于荣利,不以封殖自私,济人之困,善乐施捐,修本邑黄龙巷石路四百丈。享年九十有三。子三:试可、轶群、六安。
王常,字景德,迎昌第四子。性敦朴,诸兄才望藉甚,门第清华,王常谨守家园,不与外事。享年六十有二。子三:于野、扶九、六飞。
2、才华出众,为高塘李氏奠基立业的十三代先人
十二代人德才兼备,家庭经济宽裕,并重教于下一代,使十三代人如来仪、百振、天龙、飞雄、士鲠、宗彪、世骏、仁麒、鸣鸾、试可、轶群、六安、于野、扶九、六飞等均成为有学识有才干的一代,他们始修了族谱,始置了族田,始建了宗祠。九修谱家传一章载录了他们事迹,今选记载来仪,百振的抄录如下:
起风,字来仪,生父景德。新德五十八无子,过继给新德为子。来仪多才博学,胆识过人。当滇越据衡州,湘上屡被蹂躏,高塘俱村落特甚。来仪率亲易避之,又恐田园遭难,来回奔驰故里,多方维持,得以堂室无损。乱平,差役繁重,竭力支应,不贻使亲忧。年二十六补县学,乡中文名藉甚。来仪谨朴,如平时处己,方正里党有事,咸取决焉。尤喜济人困危有事来求者,无不乐应之。往往棕鞋竹杖,悠游里中,无富贵骄人习气,待人极和煦,人见之者,如严师,如慈父焉。明先宗伯腾芳所建忏心寺四面佛阁,久而烟圮,其田遭寺僧窃典,来仪为之一一清厘,使其复故。修葺祠宇,广植竹木,旧业一新,独其力为多。享年八十有七。子:淮,字中行,净,字若川。生前居于麦田。
翼鹗,字白振,生父楚德,过继新德为子。积学能文,补邑诸生,子:泳,濂,雍正甲辰科与来仪子净同考上举人,里党荣之。
3、穷困潦倒,发奋艰苦创业者——绍郁裔十四代先人讠卓。。&&&。&&&&&
讠卓。。&&&字方周,讠卓。。&&&父昂,豪爽好施,虽薄有田产,但时际海内初定,兵革未息,役繁负重,而家益贫。讠卓。。&&&&&&四岁丧母,九岁父昂亦故,家产荡然无立锥之地,兄弟各依人求生。讠卓。。&&&&&&&&童年即知力作以自给,省口体之欲,一日探望从母,从母怜其孤寒,自贫苦无所给,予盐&&一束,讠卓。。返之不自食,分作小束,以小贩卖出。同里有刘佑周者,家小康,讠卓。。以贩鬻频往,知刘长者少赢,即寄刘处。刘异其少若老成,谓其妻曰。“李儿虽贫孤,后必大,吾无子,仅此弱息(一女),非此人莫托也。因以女许讠卓。。,遂馆于刘以居积。讠卓。。体貌魁伟,未曾读书,而性豁达,明大义,凋落至此,勤俭耕作,他说,“仕宦偶然也,而传家唯耕读最耐久,胡可忽也。”先是九世妣王氏谕葬处,田庐故广,鼎革后悉为他人有,讠卓。。疚然在心。甫有积,即购还祀田八亩,距所居三十余里,早夜往还耕种,霜晨雨夕,不少辛劳。田之附近,多先人冢,渐次赎还其山地。与人交易,尚信义,不贪人多,数十年间,力致丰裕。刘老年无嗣,讠卓。。&&&生尽养,丧尽礼,一如亲生。讠卓。。。五子:邦蘅、邦藿、邦藕、邦蕃、邦芾,均有才德。(讠卓。。后人发旺,至二十代有309人,后人立祠东街塘祭祀讠卓。。)。
4、爽直无伪,慷慨为义的十八代先人光炳
光炳字云谷,幼惊敏,人不能欺,喜其爽直无伪。争投之业益赢,置膏腴田千亩,自负节约,不以资财自负。勇于为义,常独增饰家庙,襄辑家乘。清同治间,捐田百亩,为族中建义塾,择老重董其事,而已不与,劂后,倡建宗善堂於西湖,既而族中创立主敬堂,医药贫民,亦耗重金,舆名由是大著。晚年精力旺盛,发声宏亮,遇事侃侃剖辩,不遮饰,不喜势利人,而远近敬服,无论识与不识者,都尊以大阿公。八十一岁终,葬半山庵下费家山。(光炳后裔李克均解放初期任高塘李氏私立忏心学校校长,克均之父祝轩解放前在族上很有威望,和先父翰荣有来往)。
5、高塘李氏先人从军,英勇善战累立战功者
大有,字余庆(十九代云从支先人)。先父习儒未就,清咸丰初从蒋益澧援广西没于军。大有孤贫落拓乡里,其母晏氏敦促,不久母没,大有愈窘。同治二年,同里郭松林为准将,大有往投,从克江苏,逝江发逆,赏蓝把总,剿荆俱匪,援江阴皆有功,任守备五年。一次郭松林以偏师克复臼口,离大营百里,捻侦其无援,悉从包抄,郭力战被创,大有亦伤,乃与兰相渔乘夜舁郭松林突围归大营,统帅服其胆略,保奏都师花翎。郭松林解甲归藉大有亦回藉,宗族乡党罕有知者。后捻军攻破应山、孝忠、延入黄安,命郭松林复出,大有亦从战。临事审机,东捻削平,升游击补用加勇后,时皖、鄂、豫、东、苏五省太平,军师请解兵归农,大有归原藉一年,无有知其屡立战功、为湘淮军健将者。后又随曹氏甫行,聘左宗棠下,赴西安平乱,大有善观敌情,施以计谋,使乱平息。光绪二年,白彦虎帅陕甘悍回扰关外,宗棠檄锦堂出关,仍挈大有取道哈密,喻天山,进古城,屯木垒,图进取,收回古牧度、乌垣、乌鲁木齐,追及盐池,抵戈壁北路。由于战功累累,加封肃州中军游击兼办西路军装,嘉谷关防金补金塔副将,因病未赴任,不久卒于军中,时年四十五岁。西塞苦寒,犒赏常耗私财,大有为将十余年,家无一亩之业,身后取给而已。
大戴,册名桂成,(士鲠裔)咸丰十年,应幕楚军,援皖,援江,俱以敢战者著绩。后从左宗棠督陕,转运军粮,为关内平乱累立战功,官至花翎副将。光绪十年,调赴台湾领楚军驻平安海口,并带镇木票左翼练军十三年,为台抚所倚重。既而中东有事(可能指鸦片战争),不久和议成。大戴孑然自海上归,屏息剑声,不复侈谈兵事,(对议和不满)。居无何为,友招至桂林,旅游东粤,病卒于旅途,年五十七岁。
大荣,字东升,少读书,负壮志。光绪初,堂兄大有以军功任职肃州,大荣徒步去投,因典书记,任职日久,感非其志也。时关内太平,湘军不复用,惟关隘防军卒未奏裁,大荣因往投之,防卫近十年,得以九品职。甘州提督重其才,升肃西右旗营官。适有逆贼侵扰,大荣领兵请剿,身先督战,不料贼众被贼军所围,大荣浴血奋战,力不能支,为贼所获至死不屈,时光绪二十一年十月初七日。后朝廷封陕甘昭忠,并予立传,世袭云骑尉兼恩骑尉。
九修谱以两本的篇幅,记录了九十多位先人的事迹,从军为将者达五六位先人。篇幅所限,仅选以上若干编。
九、高塘李氏的贤妻良母贞节烈女
1、八代绍郁妻周氏
绍郁妻周氏,二十六岁婚娶,生爱、孚二子。孚生之夕,郁梦见天门开,一紫衣人驱一麒麟入室而诞孚。郁喜曰:“此子决兴吾家,但吾不及见也。”子幼,周氏独撑门户,衣麻衣田泥中立,有破其渎血者,衣麻衣水中立,终其身麻衣不去体。备极艰难,匍匐以身覆翼其子,数十年如一烈丈夫,扶门户无缺,年六十五卒。时长孙腾芳十六岁矣,周氏呼其名而泣曰:“汝祖之梦,当在于汝勉旃。腾芳成名为官后,被追赠一品夫人,葬二都鸭婆垅。
2、十二代友德妻黄氏
友德妻黄氏,性贞静,喜朴。瑀少性内向而急燥,黄氏济和顺,屏去纨绮,躬操家务,尊敬长辈,盛暑严寒,从不松懈。一年粮荒,自饮糠食,节粮孝敬家母。处妯娌和而任劳。天象生值吴逆之乱,寇盗蜂起,所过村落,横掠烧杀,居民窜匿山谷,一闻儿啼哭,即&&括无遗,故孩提多弃之道,或溺于水中,以求自活。黄氏仓皇避难,不以襁负为累。同者曰:“快弃之。”黄氏曰:“舍而避患,吾心忍乎。”得以无恙。黄氏子六,孙二十余人,孙女十余人,均入学就读,家中读书声朗朗。黄氏有姐嫁王,早孀而贫居,隔百里,每春秋佳日,烟云薄暮,则长望而思,移时涕下,其子体其志,时往探望,而馈遗之晚矣。瑀晚年在乡硕德望重,常忙于乡中事,黄氏犹慇慇然以佑之,多行善事,于时门庭日盛。享年七十八岁,葬蝴蝶山,坤山艮向。后人建蝴蝶山祠,祭祀瑀及黄氏。
3、十三代来仪妻陈氏
陈氏婚娶初时,值兵乱之后,田庐骚然,差役繁重,其长辈身经离乱,感慨时艰,常诫诸子曰:“救贫莫于俭。”陈氏则缟衣綦中,率诸子以俭焉。又曰:“起家莫于勤。”陈氏则终日纺绩,率娣妇以勤焉。陈氏孝顺长辈不亚奴婢,玉年高望重,性故好客,车马往来,络绎不绝。时期宾至,陈氏无不殷勤招待,室内外清扫洁净,玉耄老,既倦于勤,来仪佑父操持家政,崇尚礼法,陈氏实与有力。教子甚严,常训曰:“宁朴毋华,宁俭毋奢,创家难,保家亦不易。”享年六十岁,改葬四都八甲松树弯。
4.&十三代士鲠妻赖氏
赖氏,年十七婚娶,时前妻和前妻第二子均没。鲠年迟暮,最有声望,门前车幅如流,内政急需经画,赖能一曲当夫意。逾年子洸生,甫六月而鲠卒,自是内抚幼子,外操家政,男事女红如一身。后洸能读父书,列名之均,始得稍宽,怀抱弄孙而乐。无何洸子殇,赖孤苦勤劳甚于在昔,惟与子妇黄氏力持门户,一如夫在时。时宗祠初建,祀产未丰,赖与子妇黄氏相谓曰:“吾命薄而守志也,今仰承夫业而成其未竟之志可乎。”慨然指横塘埂田一顷奉为先人蒸赏,取给之用。其处事之达于大体。乾隆三十一年有司上其节行,赐坊三义井侧,兀曰:“清标彤管。享年九十一岁,葬五都一甲上方塘,乾山巽向。
5、十七代之关妻周氏,十八代光锦妻成氏
周氏年未三十夫没,遗孤子光锦、光铄、教以礼义,无愧母仪。请旌建坊。其子妇成氏,光锦妻也,事周氏有深爱,周氏善病,侍疾不离,饮药必先尝而后进。咸丰初,发逆(太平天国)窜湘潭,所居适当其冲,惊报频鸣,土匪乘机劫掠,居民鸟兽散。成氏以姑病废不可起,日夕左右,将事如故。邻居临避难告成氏曰:“某村烧也,成不答,邻居去。又来一居民告曰:”某人虏矣,成氏曰:“某无姑则去,今姑病在垂危,倘去,不忍不孝也。”直守其姑,亦无害。享年八十一岁。
6、十七代之缥妻黄氏
黄氏小夫二十一岁,不及事君舅君姑,事夫如事父、事师。生三子二女,之缥对其少教,黄氏则拳拳家学,惟恐诸子坠失。时奇贫,粥不能饱,白水煮清蔬淡食而已。夜无油,有事燃松脂,否则暗室围坐,卧无被护败絮。黄氏勤劳拮据,未曾有慼容,惟诸子稍涉荒嬉,即时涕泣垂诫。日见子女环父侧问学,乃欣然有喜色,常诫诸子:“毋丧心术,毋坏品行,吾望尔勤学,非必以富贵期汝,但令立心行事,如汝父吾愿适矣。”黄氏晓大义,明礼法。如周恤,当极贫时,常置一瓮放厨中,每炊视米之多少,必取掬许投其中,如妇女及老弱丐者,取以给之。谓诸子女曰:“我家固非能济人,蓄此以给穷困,亦不费之惠也。”及三子成家立业,用稍舒,命诸子于里中修古冢,拾遗字,救溺女,并于四都六甲捐田二十亩,以修古冢。先夫八年卒,时之缥已七十矣,哭之哀亲状,而自惭福薄云。
7、十八代光栩妻罗氏
君姑年高,食饮艰于下咽,罗氏侍食常噎哽。见君姑食未饱,不敢食,君姑饮未嚼,不敢饮。家甚贫,无以佑甘脂,则昕夕纺绩,积钱以买回。凡姑所嗜者,力为备。隆冬甚寒,衾襥先为母温之,然后扶掖如寝,如是者垂二十年。后罗氏年跻上寿,耳聪目明,精神完固,亦如少壮。识者皆谓为行孝之报云。
8、十八代光园妻黄氏
黄氏本名家女,素娴书计,有智略。君姑孀居多病,黄氏上奉孀姑,外操家政。家境不宽,黄氏缩衣减食。至咸丰初元,姑谢世,长子继逝,黄氏茹苦含辛,独立撑柱,时次子已成立,黄氏恐以家常纷其读书志,不令假手,故终其世,凡簿书钱谷诸未令其子亲之。其后田业千亩,积谷万担,皆其经营而力致之者。一生清苦自励,晚年虽居境极丰,而所食粗粒,所衣布素甚。黄氏安之若素,待人复甚宽,每岁佃租所入,亲自持筹,综其大数而已。佃农之狡者,或故短其升斗,或以他物塞量中,明知之亦不较也。一日有穿仓廒而盗其谷者,其子侦之以告,黄氏曰:“鼠也”。年六十岁,士绅以节行上及身荷旌建坊,终年七十八岁。
9、贞节烈女四十姑
四十姑,十八代光蓉之女,父少司道家言,因以为业,母徐氏病暗,不利言语,四十姑幼厄如家,备极艰苦,然聪慧端谨,犹有大家风。继遭父丧,家贫无依,其叔择黄氏子婚嫁,时黄仍童也。黄母早寡,夫兄已授室,姑妇素不相容,终日不和有声,四十姑婚未久,微觉其姑孀居有败行,继而知其所私来往甚密,四十姑常避之,姑喜其解事。姑私见四十姑娴雅,欲并污之,先令其姑调以游辞,导其入彀。四十姑正颜不答,强之则拒之以正言。姑见事已败露,因羞成怒,日以危词相逼,诟辱不端。四十姑知终不免,昼夜难防,亦知夫庸懦,无能相庇,计为自裁,自刎而死,时黄氏密其事,邻里畏祸不言,母族故无有知,以致节烈久湮,可哀也。过其十余年,始得其同里儒士备说其颠,真相才以大白。四十姑,李氏之女,真也烈也。
九修谱列女傅一卷,记载了历代四十位先母的杰出事迹。篇幅所限,仅选以上若干篇。(文中称姑舅者是丈夫的父母。)
十、明清时期高塘李氏历史综合概述(编者撰写)
高塘始祖李祥、肖氏,在洪武三年(1371年)从江西南昌丰城奉帖来湘潭高塘建基立业。高塘村田源广阔,潭宁要道贯穿全村,乃一方繁衍生息的丰厚宝地,李祥初来异地,创业之艰难可想而知。
李祥、肖氏有子二人:应一、应二。应一无嗣,应二配胡氏生荣庠。三世荣庠配甘氏生添佑、添贵、添福。四世添贵无嗣,添佑配杨氏生彦坊、彦铭、彦聪。添福配梁氏生彦文、彦实、彦泰。五世彦坊、彦文无嗣,彦泰至九世止。五世三晰而居,彦铭居高塘,彦聪居张塘,彦实居留田,居高塘者后人最发旺。
至八代,全族人口发展到四十八人(只计男性),家业开始兴旺。从九修谱载“九房分约”,“周氏给三子分约”中,看到七代志荣起立房屋五处,拥有田地四百五十亩,积谷三千担。八代绍郁妻周氏给三子分家时有军田五百八十亩,山屋农具齐全,顾男女仆人二十八个,这说明家境已达到比较富裕的程度,由此我们可以窥测到,明嘉靖时期(1520年前后)高塘李氏家族多数或少数族人家产的概况。
明朝经历了二百六十多年,高塘李氏繁衍了十二、三代人,人口发展到一百三十人,族中三大支派又生出以八代先人命名的小支派。由于部分族人家业的兴旺,开始重教育如下一代,从九修谱“家传”和“烈女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先人的这种意向和付出的努力。十代先人腾芳步入朝廷为官,开始了高塘李氏部份先人在外做官的历史,这是此时期的先人重教的结果。
明朝还没有建祠堂,修家谱,腾芳编了宗族便览,并修建了忏心寺和四面佛庙,为以后修谱和开展宗族活动起了重要作用。忏心寺到清朝同治年间改成了宗族的私立学校,培养了李氏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直至1949年湘潭解放才停办,五五年前后因城市的扩建而拆毁。总之,明朝期间李氏族人虽未来得及修谱和建立宗族公产,但在经济上开始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高塘李氏的十一代、十二代、十三代人,生活在明灭清建的动乱年代,从九修谱“家传”和“列女传”中,可以看到先人遭兵祸、遭匪掠,屡屡避难的情景。此时期的先人为保护家业,为抚育后代付出了更多的艰辛。
随着改朝换代的结束,族人开始安居乐业,部份族人的家业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九修谱家传第二有这样一段文字:“时际康雍两朝,国家全盛,我李氏以农桑发迹,富甲乡邦,才隽丛生,弦歌比户,游庠序掇巍科,数十年间,蝉联弗绝,衣冠之盛,轶于前明宗伯时”。十二代先人楚德在康熙四十六年给三子分家时,家有田二千余亩,人物等事亦非千金。十三代先人世骏老年时也是田产千余亩,仆婢牛马仅可应用,(见世骏给四子分约)。从这些有限的史料中我们同样可以窥测到此时期部份族人家业概况。随着部份族人家庭经济的宏厚,家庭中重教下一代已成风气,致使后人人才辈出。十二代新、友、楚、景四公很具有文化素质,德才兼备。十三代人在父辈诗书礼义的熏陶和重教下,成长出更为优秀的一代。士鲠、天象、田龙、飞雄均为清国学生,在外任职。鸣鸾、仁麒、世骏、来仪、百振为清县学生,在地方上和戚族中威望很高。绍武下策之裔迁居小栗塘、菱角塘一带,至十二、三代也是“田盈万亩,乐善好施,禀承家学,先后皆补诸生”(九修谱载语)。因为高塘李氏此时期家业丰厚,人才济济,为宗祠修谱,捐田建祠具备了基本条件。
康熙五十一年(1713年),士鲠独资修谱,高塘李氏有谱从此始。同一时期,建祠也进入筹备阶段。康熙五十四年,来仪、云阶、子厚、试可首制荆塘田。乾隆九年,云阶又伙同诸弟及从子制买马家山田,皆预为祠田计。乾隆二十年,飞雄、汉、邦慧、邦桂倡捐建祠于马家山先茔前(即今栗塘往北若三里),经始于乾隆二十一年,乾隆二十二年冬落成(1747年)高塘李氏有祠从此始。乾隆三十年,士鲠继妻赖氏捐横塘田100亩,后李氏族人又继捐田亩,至此,族田数量可观,择其贤能经管族业,将田佃出,收得租谷为祠堂祭祀,修理经费,余兀增置高塘田,修旧庐为祠宇,祭祀新友楚景四公。
高塘李氏十三代、十四代人始修族谱,始建祠堂,始制族田,他们是高塘李氏族业的奠基者,不愧为有能力的几代。
高塘李氏族人发展至十五代,开始用世次取名,邦、家之、光四代,大多生活在清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约130年,因处于清朝中期,社会较为稳定,前人又为这几代人创造了较好的基业,因此这段时期成为高塘李氏的鼎盛时期。光字派人口发展到1526人,87个支派,各支派支祠相继建立,高塘李氏大小祠堂二十三处,除栗塘宗祠和高塘支祠外,余下的都是这几代人兴建,高塘李氏的六处石坊,五十五处墓庐,2181亩祭田,二百亩义塾田,六十二亩殡兴田(又叫义山田),十六处寺观,四十多处遗迹大部是这个时期建成或购制。从李氏族业的发展,我们也可以推测到高塘李氏部份家业的兴旺。九修谱介绍饶家山庄,有这样一段文字:“下四都龙安峰下,世骏故宅,它有箭楼二,居住室两旁,相传为盖藏之所。时国家康阜,族故丰裕,世称高塘四十八楼,此其一。”九修谱遗迹一文介绍因园也有一段记载:“亦在叶溪,大番归自吴西,因其先世楼榭、池沼、辟为吟弄处,园得以因名。叶溪,一名叶溪坝,高塘之盛,自县治二、三十里,沿水大宅,崇丽,罕匹,皆一姓(李氏)之业,世擅有十二坝之称,叶家坝居其一”。以上两处记载,证实了民国时期老人们传说的“高塘李氏先人埋了猪婆地,发了四十八楼,从乡里走到湘潭城不要踩别人的地皮。”埋了猪婆地未见得是真的,高塘李氏先人居住的一些大屋总共有四十八个箭楼却是真的,从乡里(叶溪坝出发)走到城里不要踩别人的地皮也应当是真的。我们家附近带有箭楼的大屋如双箭楼,株树山、蔡家坝等,民国时大多是李氏居住着,解放后分给当地贫苦农民,至一九五五年后陆续化整为小、各家重建。
从十八代光字派看,九修谱记载该代六品官有八位,六品以下九品以上有四十二位,当时李氏之兴旺,这是一个重要标志。
光字派之后,按世次是大、宗、维、翰,大宗两代生活在清朝的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太平天国的起义,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使社会动荡不安,税役加重,人民生活自然下降,生活在这时期李氏族人同样受到影响,从九修谱“家传”中反映出部份族人家业中落,弃儒从商,弃儒从军者有之。大有之父,大有本人,大戴、大荣都先后从军,战死疆场,反映出此时期的动乱。九修谱遗文“光炳存祀缘起”一文,述说光炳暨弟光晓,原存费家山祭田三十亩,后因该支裔为仰给遂生计,将存田扫售,无力复制。塅西塘原老屋道光三年前是李姓族人居住,道光三年十一月初二由李阿唐卖给了谭姓(见克强屋后遗留碑文)。由此我们看到了此时期高塘李氏产业中落的迹象。当然从全局看,并非每户李氏都面临破产,只是大多处于维持现状略有下降的局面。处于这样的局面,宗族在维修祠堂,保持正常的祭祀外,其他如寺观遗迹等已无力维修,年代久远,大多破败或消失。李氏族人原来资产丰厚者仍过着小康以上的生活,而多数家底薄的族人自然生活在争取吃饱穿暖的贫穷线上。
从始祖来潭建业,到清朝结束,历经了五百四十余年,繁衍了二十一代子孙,由李祥一人发展到一千八百七十人。初来时田三十亩,屋三间,发展到有众多的祠堂、寺观、遗迹,二千多亩族田,多处修建的桥道,及分布在方园几十里李氏各家拥有的田屋山产业。一代一代众多的为官者,在湘潭范围内实为远近闻名的兴旺的大氏族,这是历代先祖考妣艰苦创业的结果,高塘李氏不愧为湘中旺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姓的来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