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职等级副宪是多大的官职

清朝的巡抚、总督等官职相当于今天的什么职务,具体负责哪些事情?
最近在读高阳的《胡雪岩》,被里面的官名搞的糊里糊涂,求高人指点,最好能把清朝的官名和现在的省长市长类比起来,感激不尽。 比如一个省里有巡抚、抚台,还有一个一般由旗人担任的岗位,都是怎样一种关系?还有漕运的粮食为啥都要运到北京去?北京当时人口不是很多啊?
按时间排序
大体是省长级别,具体职责和履职方式差异很大
竟然把我党类比为晚清王朝,此乃知乎最腹黑的一个问题
说的挺全面的,有几个很小的细节再补充一下。巡抚负责一省的一切,所以不仅对应“省长兼省委书记”,还有该省“卫戍区总司令” (这个比喻不太恰当)这样的职责。《胡雪岩》里面的王有龄之所以自焚,就是因为封疆大吏“地在人在,地失人亡”。反例则是何桂清,身为两江总督,弃城失地,在上海洋场躲了两年,洪杨乱平之后解往京师枭首弃市。山东和山西有巡抚而无总督,但是因为这两个省地理上的原因,在实际情况中受“疆臣之首”的直隶总督影响很大。反倒是河南巡抚号称巡抚首缺,盖因没有婆婆管。四川是唯一一个有总督而无巡抚的省份。督抚虽然没有隶属关系,但是如 所说,总督所挂都察院衔高过巡抚,所以督抚同城是很尴尬的事情。如果再加上驻防将军,互相倾轧的情况对谁都是个不小的挑战,如广州,福州。满清的目的正在于此,希望督,抚,与满缺的驻防将军互不统属,以利分而治之。
对原来的回答做一些补充和纠错。在清朝总督的全称是“总督某某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有几个地方的总督,因管辖范围称呼会有区别,比如直隶总督全称“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两江总督的全称是“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统辖事务”。一般提到地方总督都是八大总督,第九总督东三省总督是光绪末年才设立,历史非常短,在这之前,东北是将军辖区。巡抚的全称是“巡抚某某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各镇、兼理粮饷”,具体到某个省,因管辖事务不同叫法也会有区别。先期总督是正二品、巡抚是从二品,但总督巡抚都有加衔,实际品秩要看加衔,一般总督加尚书衔,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抚加侍郎衔,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具体是挂在哪个部,惯例总督是兵部,巡抚则不一定,实际情况要看当时管辖事务的重点。加衔后总督是从一品,巡抚是正二品。到乾隆后,加衔成为定例,总督加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巡抚加兵部右侍郎兼右都御史。这个加衔的原因,一是遵循明朝时的惯例,而在明朝,总督、巡抚是临时性的官员,都是从六部、或者都察院特派到地方的专务钦差大臣,二是扩大权限,便宜行事。另注意,加的这个都御史,都是右,不是左。右都是加衔,而带左的,才是都察院的正式馆员,都察院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长官为左都御史,尊称为总宪,相当于中纪委书记,左副都御史尊称为副宪,都察院的御史是言官、也是京官,在都察院,左右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我很久以前曾自娱自乐过这种古今职官对照,刚才花了好些时间总算找出来了。现在回过头看感觉有些地方不太妥当,不过权当娱乐,我就放出来吧,不要太当真就好:文职:正一品: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太师、太傅、太保:中顾委主任从一品: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中顾委副主任吏部尚书:中组部长户部尚书:民政部长礼部尚书:都育部长兵部尚书:国防部长刑部尚书:司法部长工部尚书:建设部长理藩院尚书:国家民委主任左都御史:监察部长正二品:总督:大区第一书记、大军区司令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河道总督:水利部长漕运总督:交通部长、粮食部长从二品:内阁学士:国务委员侍郎:副部长翰林院掌院学士:中央党校校长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省长正三品:宗人府丞:中纪委书记左副都御史:监察部副部长通政使:国务院秘书长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团中央第一书记太常寺卿: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顺天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尹:上海市长按察使:省政法委书记从三品:光禄寺卿:中央警卫局后勤部部长太仆寺卿:中直机关管理局局长盐运使:省盐务局局长正四品:通政使司副使:国务院副秘书长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太常寺少卿: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鸿胪寺卿: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上海市副市长道员:副省长武职: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中央警卫局局长掌銮仪卫事大臣:三军仪仗队队长从一品:内大臣:中央警卫团团长驻防将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大军区司令提督:省军区司令九门提督:北京卫戍区司令正二品:副都统、总兵:军长、军分区司令銮仪使:三军仪仗队副队长从二品:副将:副军长
抚台和巡抚是一回事,只是一种敬称。清朝的总督巡抚等官职详情,@珠帘寨主 @郑骥 @黑色菠萝 已经说得比较详细了,补充发言专门说说各种“台”。制台:总督,全国9名,最高级别封疆大吏。权限 ≈(地方局第一书记 + 大军区司令)*50%品级:从一品 ≈ 政治局常委或政治局委员河台:河道总督,1名。权限 ≈ 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品级:正二品 ≈ 政治局委员或中央委员漕台:漕运总督,1名。权限 ≈ 北京、济南、上海铁路局局长( + 青帮保护神?)品级:正二品 ≈ 政治局委员或中央委员抚台:巡抚,全国16名。权限 ≈(省委书记 + 省长 + 省军区第一书记)*70%品级:从二品 ≈ 政治局委员或中央委员藩台:布政使,巡抚第一副手。权限 = 省长品级:从二品 ≈ 中央委员或中央候补委员臬台:按察使,巡抚第二副手。权限 = 省政法委书记品级:正三品 ≈ 中央候补委员或省委常委学台:学政,巡抚副手之一。权限 = 省教育厅厅长品级:不加品 ≈ 省委委员道台:道员,全国百来个,地区行政主官。每个行省分为三五不等的道,比现在的地级市要大得多,类似于49年前后的苏北行署区、皖南行署区等。权限 ≈ 市委书记*5品级:正四品 ≈ 省委委员提台:提督,全国15名,地方最高军事主官。权限 = 省军区司令/舰队司令品级:从一品 ≈ 少将 ≈ 中央候补委员镇台:总兵,全国83名,提督下属军事主官。权限 = 师长品级:正二品 ≈ 大校
总督巡抚都是起源于明朝的地方官职,最初是中央政府临时性委派管理某一个或者几个行政区域内的军政事务的高级官员,后来逐步成为有比较固定辖区,比如明朝的三边总督、蓟辽总督等等。清朝入关以后沿袭明代制度,巡抚为一省最高的行政长官,兼管军务,而总督则是为数省最高的军政长官,但是早期总督辖区不固定,比如浙江早年单独有总督,到乾隆后才设立浙闽总督,又如洪承畴曾经担任过湖广、广西、广东、云、贵五省总督,以后再也没有过如此大的总督辖区。一般来说清朝的总督辖区在乾隆年间才算正式固定下来。总督的全称是“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某某等地事务”,巡抚则是“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某地事务”加兵部尚书、侍郎头衔是为了可以管理军官(清制提督以下带兵武官见兵部尚书侍郎用堂参礼,也就是武职从一品的提督见文职正二品兵部侍郎也要按属下见直辖上司的礼节)加都察院都御使、副都御使的头衔则是赋予督抚一监察大权,因为御史可以望风言事,直接参奏各级官员。总之督抚基本上是军政司法大权一把抓的封疆大吏,相对来说本意上总督是以军务为主,兼管行政;而巡抚则反之,但是清乾隆、嘉庆以后则这种区别基本上湮灭了。理论上来说督抚之间只是品级有差异,并没有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但实际上巡抚的行政施法,尤其是军务的处理上是要听直辖总督的“主裁”的。顺便说一下,清朝河南、山东、山西三省是没有直辖总督的。
关于这个,我还有些发言权,最近就在读大量晚清史研究的书。按清朝定制,总督统辖一省或数省事物,职能是综治军民,统辖文武,管辖官吏,修饬封疆;巡抚掌握一省军政与民政。从上面来看,他们的工作其实或有交叉重叠,职权分别不大,名义上的权限则总督(多省)〉巡抚(一省),实际上互不隶属干涉,往往还出现相倾轧的情况。然而事实上,1851年太平军兴之前,督抚权力并不很大,@黑色菠萝所说的情况只适合于这之后。督抚之下有专管财政和考核的布政使,有专管司法和弹劾的按察使,分别隶属中央六部中的吏部、户部、刑部,而不向督抚负责,实际上存在三宪分立的情况。胡雪岩的崛起在太平天国之后,那时候为剿太平军,原属中央政府的权力下移,逐渐转到地方督抚手里。最先下移的是军权和财权,后来大部分人事权力也下移。也就是说在胡雪岩发迹的时候,巡抚权力相当于省委书记省长和小军区司令一体,而总督是大区的一把手加大军区司令。漕运则是在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运河运输财政收入,有专人负责,称为漕运使。运到北京是宫廷需要,也供百官及维持。在军事上,险要之地由八旗驻防,归八旗将军统辖,各省则有绿营,属提督节制,亦非督抚下级。出处:《晚晴社会与文化》
给题主一个小小的建议:高阳的《胡雪岩》和唐浩明的《曾国藩》、《张之洞》、《杨度》可以放在一起读。《胡雪岩》应该放在最后,因为高阳的语言与唐浩明的语言是不同的,高阳更诗意化,唐浩明更平白,所以读唐的三部曲能够对晚清官场有一个简单的了解,而后再读《胡雪岩》,就可以充分品味高阳小说的文字之美。接下来解答问题,抚台是巡抚的尊称,巡抚头衔类似于今天的省长,但权力比省长要大很多。现在的省长仅仅负责“政”的一部分责任,而我们目前的社会是党大于政的,所以省长如果不进常委,那么基本可以说只是个空架子。巡抚不同,巡抚统筹地方行政、军师、司法权力,所以说,巡抚更像“省长兼省委书记”。另外还有一些title,这四本小说里面会涉及到。总督:总督的全称是“都察院左右都御史”,而巡抚是“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前者是从一品,后者是正三品。所以一般来说,总督是比巡抚要大的。但实际上却经常出现吊诡的情况,因为总督通常是负责相邻数省事务的,也就是说,由总督来协调两省事务,可是总督和巡抚之间是没有隶属关系的,只有官位的大小。(也有一些省是只设立总督或者巡抚,如直隶总督,山东巡抚)所以到了红毛子大乱中华的时候,晚清在军事上的协同作战就显得很被动,两江总督(江苏、安徽、江西)、两广总督(广东、广西)、湖广总督(湖北、湖南),七个省的,设置了十个权职上相互监督但互不隶属的职位,这种架构,怎能抵挡得住上下一气的太平天国,所以南方的半个中国尽数“沦陷”,与这种官位设置不能说没有关系。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类似于今天的军区司令员,是从一品。提督分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清朝一共设立了12个陆路提督和3个水师提督。提督要受到总督或者巡抚的节制的,这种情况可以以今天“党政军”这种顺序的优先级来理解。到了晚清,八旗羸弱,汉人担任军中高官的比例越来越高,但是九门提督除外。九门提督,比较特殊一点,因为事关京城防务,所以都主要由旗人担任。布政司:全称“承宣布政使司”,从二品,负责民政、田赋、户籍。直白点,就是搞钱。和平盛世的时候,顶多出现些贪贿之事,到了闹腾的时候,布政司的作用就很明显了。打仗需要钱,所以在几本小说里,总可以看到总督、巡抚这些官阶比布政司还大,反而求着布政司。这其中,《胡雪岩》中布政司出现得最多,因为胡是负责给钱的,布政司是负责收钱的。这几个官阶应该是出现最多的,其他类别的量十分大,在此不迭叙。具体可以参考以下链接:清朝官职各等级正从官员补服图案有什么差别?
清朝官职各等级正从官员补服图案有什么差别? 10
从一品到九品,怎么区分正从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清代官阶 一、官员的品级: 清时官阶分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从之分,所谓“九品十八级”。不能列入九品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末入流”。列表如下: 1、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2、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3、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5、正三品——(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6、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7、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8、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9、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省知州;(武)守备 10、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11、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12、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卫千总 13、正七品——(文)翰林院修编,各部院七品笔贴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14、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15、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16、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17、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贴式,县主簿;(武)外委把总 18、从九品——(文)翰林院待诏,刑都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19、末入流——(文)京、外县典吏,驿丞,河泊所所官;(武)无末入流
二、官员的服饰 品级——顶戴—————————蟒袍————补服(文/武) 一品——珊瑚—————————九蟒五爪——仙鹤/麒麟 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锦鸡/狮子 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九蟒五爪——孔雀/豹 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雪雁/虎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八蟒五爪——白鹇/虎 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鹭鸶/彪 七品——素金顶————————五蟒四爪——(溪鸟)鸟和(束力鸟)鸟/犀牛 八品——起花金顶———————五蟒四爪——鹌鹑/犀牛 九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蓝雀/海马 末入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黄鹂/无
三、官员的称呼 大学士—————中堂 太子少保————宫保 吏部尚书————天官、冢宰 礼部尚书————大宗伯 户部尚书————大司徒、大司农 刑部尚书————大司寇 兵部尚书————大司马 工部尚书————大司空 左都御史————总宪 左副都御史———副宪 通政使—————银台 御史——————侍御、都老爷 郎中、员外郎——部郎、郎官 主事——————主政 总督——————制军、制台、制宪、督宪、部堂 巡抚——————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抚宪、部院 河道总督————河台、河帅 漕运总督————漕台、漕帅 学政——————学台、学院、学宪 布政使—————藩台、藩司、方伯、东司 按察使—————臬台、臬司、廉访、西司 盐运使—————盐司 道员——————道台、观察 知府——————太守、太尊、黄堂、五马 同知——————二府、分府、司马 通判——————别驾、三府 知州——————牧、刺史 州同——————州驾、州司马 州判——————别驾、州司马 知县——————明府、令、大令、宰、邑尊、邑宰、邑令、令尹、大尹 学官——————教官、校官、学老师 县丞——————左堂、二尹、捕厅 主簿——————三尹 吏目——————捕厅、右堂 典史——————捕厅、右堂、廉捕、少尉、少尹、少府 巡检——————捕厅、巡政、分司 提督——————军门、提台 总兵——————总镇、镇台 副将——————协镇、协台 另: 正一品——文官: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武官: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武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武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官: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 武官:副将 正三品——文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 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 武官:参将 从三品——文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 武官:游击 正四品——文官: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各省道员 武官:都司 从四品——文官: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 武官:城门领 正五品——文官: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 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官:守备 从五品——文官: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 各省知州 武官: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官: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 京县知县、各省通判 武官: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官: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 武官:卫千总 正七品——文官: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 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 武官:把总 从七品——文官: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 武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官: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 武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官:翰林院典簿、府训导、州训导、县训导武官: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官: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簿 武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官:翰林院待诏、刑部寺狱、州吏目、巡检 武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官:京县典史、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 武官:无 我国清代文武官员穿着补服,在服饰的前胸和后背正中均缀饰一块绣有飞禽或走兽的丝筛,称“补子”。它又因丝绣的技巧,染工的技法,成了艺术珍品。 饰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等级的方法最早源于唐代女皇武则天时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绶制和色制,是以佩饰的数量和服装的颜色等来区分等级。武则天把饰有动物纹样的绣袍赐给文武官员,以此来作为品级官位的区别。这种创意一改朝服等级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 清早期,只有武官为补服制,而补子可随意缀织于朝衣、短褂、皮褂、马褂之上。到了顺治九年后,对补服的制作有了改变,几乎全盘承袭了明朝的定制,只有个别纹样有所删改。各级官员补服为石青色,款式也一致,为圆领、对襟、平袖过肘、身长过膝,区别仅在于补子形状和纹样的不同。 清代的补子直接袭于明朝,但也有所发展和变化,二者的主要区别,首先在于型制上。明代补子施于袍,清代补子用于褂。明服为团领衫,前胸补子是完整的一块,清服是对襟褂,前胸的补子被一分为二。明代的补子既有单独缀织到补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织绣在补服上的,清代则为单独织绣成后再缝缀到补褂上的。明代的补子大约40厘米见方,清代的补子稍小,约30厘米见方;再有就是明代的补子多以红色等素色为底,金线绣花,清代的补子则是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五彩织绣,色彩艳丽。明代补子四周多为光边,清代补子四周加工精细,多采用花边,并具有装饰效果。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补子,多绣有一对飞禽,清代的禽兽均绣单只。 明代的补子只饰于前胸后背,清代宗室的圆补有的不仅饰胸,还有的饰于两肩之上。 缀绣在清代官服上的补子,是识别官员等级的一种标识。它只不过是绣工的复杂程度和颜色的差别。补子随着官职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因此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种珍贵的文物藏品。 官员所缀绣的补子图案各有不同,主要以文官采用飞禽饰样,武官采用走兽图案,用以显示出武官的威武气势。而官员的元配夫人为朝廷命妇,亦可随夫婿官阶,可在正式的霞帔胸、背部分缀有补子。 补子分圆补和方补两种。圆补用于贝子以上皇亲者,上为五爪金龙纹,分别饰于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后背。方补均用于文官和武将等官员。 文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口若悬河为鹭鸶,七品为(氵+鸡)(氵+束+鸟),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 武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绣犀牛,八品与七品相同也是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清代的补服制度严格,任何人不得逾越。年羹尧的儿子因穿了四团龙补服一项,在给年羹尧定罪时,就有这一项:“非其人,不得服其服,顺礼也。” 当时,也有官员因自己的职位低,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私自找绣工制作的。加工厂清廷三令五申禁止私自制作比自己官职高的补子,但为了利益仍有造假之事发生。制作这些补子的机构,是皇家专门织造绸锦缎的织造衙门。皇家织造衙门聚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他们用各种绣丝彩料,运用和继承精湛的织绣技术手法,织绣出了誉满天下的传统服饰。这些补子如今已成了珍贵的文物和艺术珍品了。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清代官衔 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种,武官分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四种。 文官大夫为五品以上官员,郎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员,佐郎为从八品以下官员。 正 从 一品 光禄大夫 荣禄大夫 二品 资政大夫 通奉大夫 三品 通议大夫 中议大夫 四品 中宪大夫 朝议大夫 五品 奉正大夫 奉直大夫 六品 承德郎 儒林郎 七品 文林郎 征仕郎 八品 修职郎 修职佐郎 九品 登佐郎 登佐郎 从六品和正七品中如系吏员出身可为宣德郎,地位与正六品等,正从九品同称登佐郎。 武官中将军为从二品以上官员,都尉为正三品至从四品官,骑尉为正五品到七品官,校尉为正八品以下官员。 正 从 一品 建威将军 振威将军 二品 武显将军 武功将军 三品 武义都尉 武寅都尉 四品 昭武都尉 宣武都尉 五品 武德骑尉 武德佐骑尉 六品 武略骑尉 武略佐骑尉 七品 武络骑尉 武络佐骑尉 八品 奋武校尉 奋武佐校尉 九品 修武校尉 修武佐校尉
我要的是正从补服图案的差别
文官秀飞禽,武官秀走兽。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武官一品麒鳞,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上百度查下就知道了
正和从绣的图案都一样。只是他官帽上的顶带和花翎不一样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官职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