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什么站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预览(按enter键查看全诗)
手机访问:
& 送孟浩然之广陵
词牌名大全
年代:唐 作者:
右军殁后欲何依,只合随鸡逐鸭飞。未必牺牲及吾辈,大都我瘦胜君肥。
以上为随机展示
《送孟浩然之广陵》
年代: 作者: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分类标签:
又题:黄鹤楼送之广陵[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的朋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着首诗中的第三句,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孤帆远映碧山尽”,并且竭力称赞他描写入微。此后不同的版本往往就出现不同的写法,不过无论是何者,都不失为绝佳诗句。◆------------------------------------------------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开头两句本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但这种交待被“烟花三月”这个鲜丽的意象感觉化了。李白不是有过一个“梦笔生花”的故事吗?想不到作为他的天才之象征的做梦中笔头生花,竟生成了送别时的三月烟花,赢得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天空也被明丽的世界感觉所感动了,它变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何尝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它牵引着的是海阔天空的生命向往。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也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名楼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恒的情景,便成了盛唐诗人的旅游豪兴的诗化象征。(光明日报 杨义)------------------------------------------------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象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再说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余恕诚)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邮箱:
李白简介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的其他作品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分类:&& 更新:&& 阅读:&& 作者:未知&& 来源:互联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让我们动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令我们落泪,“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诗句催我们奋起……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来体会李白的心路历程。&&& 二、浅尝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引出课题:&&& 过渡: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诗仙”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他诗篇的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 背景材料: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李白有一位挚友叫孟浩然。孟浩然是何许人也?“诗仙”李白对他的赞美是“吾爱孟夫子”;“诗圣”杜甫对他的赞美是“清诗句句尽堪传”。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信同学们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 2、出示诗句:&&& 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 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题)&&& 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 之:到,去。&&& 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3、学习前两句。&&& 学生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 地名:扬州&&& 4.学生质疑: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 A、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西方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意思。&&& B、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注意到了吗?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5、让学生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 6、指名答,看书上配图。&&& 三、品读古诗。&&& 1、自由读诗,读完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过渡: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背景材料: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 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过渡:如今又将面临分别,这时候的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会说什么?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出示课件)&&& 齐读最后两句。让学生试着理解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解释“尽:穷尽,消失”“天际:天边”的意思。&&& 2、学生质疑:&&& a、.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 b、为什么又唯见呢?&&&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自由读诗。&&& 指名回答问题a和b。&&& 3、师总结。&&& 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4、(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 深情朗诵全诗。&&& ( 师生同读)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老师也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四:精彩回顾&&& 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全班配乐诵读。&&&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与诗人对话,得到了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课的课后小练笔是把古诗中动人的友情写出来,可以加上自己大胆的想象。&&&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 黄鹤楼――――――――→广陵&&& 李白 依依惜别 孟浩然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网友同时还浏览了:
四年级语文教案相关子栏目
&&&&&&&&&&&&&&&&&&&&&&&&&&&&&(7)&&&(6)&(7)&&&(5)
海量教案推荐栏目
本站最新海量教案
&&&&&&&&&&
本站推荐海量教案
&&&&&&&&&&
网友热评海量教案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解】:
1、黄鹤楼:建在湖北武昌西边的黄鹤矶上,下面就是长江。
2、烟花:指暮春浓艳的景色。
3、碧空尽:指船消失在水与蓝天相接的地方。
【韵译】: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
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
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评析】:
这是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
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
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
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
人送别画。“烟花三月下扬州”,蘅塘退士评曰:“千古丽句”。在理。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相关内容:查看更多>>当前位置:>> >>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送之广陵》由创作,被选入《》。这是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烟花三月下扬州&,蘅塘退士评曰:&千古丽句&。
  前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写作者在黄鹤楼向老朋友浩然辞别,辞别的时间是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这是送别的具体实情,是叙事描写,是客观情感。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栏目。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传说三国时期的费t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的《 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8、下:沿江顺流而下。
  9、尽:消失。
  10、唯见:只能见到。
  11、天际:天边。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春光灿烂,知心朋友扬帆启程,诗人站在楼上,凝望孤帆渐渐远去,直到它完全隐没在青天绿水之中。最后只见滚滚江水流向天边,诗人的感情也随着江流而起伏。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在十年后,李白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烟花在扬州的另一种解释为柳絮。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吗?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并称为&大李杜&,且与并称为&小李杜&。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公元701年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名叫李客,为任城尉。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英汉对照】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A FAREWELL TO MENG HAORAN& ON HIS WAY TO YANGZHOU
You have left me behind, old friend, at the Yellow Crane Terrace,
On your way to visit Yangzhou in the mi
Your sail, a single shadow, becomes one with the blue sky,
Till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on its way to heaven.
------分隔线----------------------------
唐诗三百首相关文章
《贼退示官吏?并序》是一首斥责统治者横征暴敛的诗。诗序交代了历史背景。全诗揭露了...
《宿王昌龄隐居》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全诗善于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深长的比兴寄喻...
这首诗在山水景物的描写中,融入游子飘泊之感。由于心情孤寂,山水也不免染上一层凄凉...
 Copyright &
习古堂国学网()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