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研究mhc有哪些重要国防动员的意义有哪些

怎样理解MHC分子,它有何生物学作用?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怎样理解MHC分子,它有何生物学作用?
怎样理解MHC分子,它有何生物学作用?
近年来对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发现,MHC 的基因表达产物 MHC 分子在免疫应答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一方面,MHC 分子直接参与抗原提呈细胞 (APC) 对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的提呈;另一方面,在 TCR 特异性识别 APC 所提呈的抗原肽过程中,必须同时识别与抗原肽结合成复合物的 MHC 分子,才能产生 T 细胞激活信号,即 MHC 限制性.MHC的生物学功能:1.提呈抗原、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1) 提呈抗原供T细胞识别,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2) 介导T细胞在胸腺中的分化、成熟.(3) 疾病易感性个体的主要决定者(4) 调控机体免疫功能2.参与固有免疫应答MHC免疫功能相关基因参与对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调控(1) 补体基因——补体编码(2) 非经典Ⅰ类基因——调控NK细胞活性(3) 炎症相关基因——调控炎症反应
MHC分子作为代表个体特异性的主要组织抗原,在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MHC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参与胸腺对胸腺细胞的选择作用,对机体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参与免疫细胞相互识别,对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的遗传限制等。有关Ⅲ类抗原C2、C4和B因子的功能请参见有关补体系统的内容。
一、MHC与胸腺对胸腺细胞的选择作用
成熟的、有功能的T细胞必须经过在胸腺中阳性选择和阴性...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11:47:32&&&来源:&&&评论:&&
MHC以其产物结合并提呈抗原肽供TCR识别,必然涉及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结合。前面提到,MHCⅠ、Ⅱ类分子接纳抗原肽的结构,是位于该分子远膜端的抗原结合槽 (图8-3, 8-5)。不同点是,Ⅰ类分子凹槽两端封闭,接纳的抗原肽长度有限,为8~10个氨基酸残基;Ⅱ类分子凹槽两
一、抗原肽和HLA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
分析从HLA分子抗原结合槽中洗脱下来的各种天然抗原肽的一级结构,发现都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与MHC 分子凹槽相结合的特定部位,称锚定位。该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 (anchor residue)。图8-7是两种小鼠MHCⅠ类等位基因分子各自接纳的抗原肽,其长度为八和九个氨基酸残基。八肽锚定位在p5(锚定残基Y和F)和p8(锚定残基L);九肽锚定位在p2及p9,p2的锚定残基为Y,p9为V、I、L中的一种。由此得出,两种I类分子接纳抗原肽时,各自有特定的共用基序(consensus motif),分别为x-x-x-x-Y/F-x-x-L和x-Y-x-x-x-x-x-x-V/I/L(x代表任意氨基酸残基)。
&&&&&&&&&&&&&&&&&&&&&&&&&&&&&&&&&&&&&&&&&&&&&&&&&
二、抗原肽和MHC分子相互作用的特点
特定的MHC分子可凭借所需要的共用基序选择性地结合抗原肽,在这个意义上,两者的结合具有一定的专一性。由此推知,不同的MHC等位基因产物有可能提呈同一抗原分子的不同表位,造成不同个体(带有相互有别的MHC等位基因)对同一抗原应答强度的差异。这实际上是MHC以其多态性参与和调控免疫应答的一种重要机制。
深入研究发现,MHC分子对抗原肽的识别并非呈现严格的一对一关系,而是一种类型的MHC分子可以识别一群带有特定共同基序的肽段,由此构成MHC分子与抗原肽相互作用的包容性(flexibility)。这一包容性可表现在不同层次:首先,共同基序中以 &x& 表示的氨基酸,其顺序和结构可以改变;其次,同一MHC分子(特别是Ⅱ类分子)所要求被提成肽段的锚定残基往往不止一种氨基酸,结果是,符合某一共同基序的肽段数量可以相当地多,造成一种MHC分子有可能结合多种抗原肽,活化多个抗原特异T细胞克隆;最后,不同MHC分子接纳的抗原肽,也可以拥有相同的共用基序。例如,在HLAⅠ类分子中至少已经确认了A2、A3、B4、B44四个家族,这些家族中的成员可选择性地共同识别拥有相同或相似锚定残基的抗原肽。这意味着,能够被某一HLA分子识别和提呈的抗原肽,也可被该家族其他分子所提呈。这一点,对应用肽疫苗或T细胞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提供了便利。
将本文分享到下面的网站:
相关热词搜索:
延伸阅读: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免疫学里的MHC是什么意思?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免疫学里的MHC是什么意思?
免疫学里的MHC是什么意思?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编码主要组织性抗原的一组紧密基因连锁群,生物学意义:赋予成熟的T细胞具有MHC限制性.ADCC 效应中文名称是“抗体依赖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物质免疫应答性及其方法的生物20世纪40年代在近交系小鼠间的皮肤移植排斥反应发现基因分布于不同的染色体上,在小鼠上定位于第17染色体H-2基因,在组织不相容引起的移植物排斥中起主要作用由此小鼠H-2称为MHC.人的MHC称为HLA 位于第6染色体短臂长3600kb,HLA1类基因远离着丝点按序包括BCA三个座位,HLA2类基因靠近着丝点由DP、DQ、DR三个亚区组成.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编码主要组织性抗原的一组紧密基因连锁群,20世纪40年代在近交系小鼠间的皮肤移植排斥反应发现基因分布于不同的染色体上,在小鼠上定位于第17染色体H-2基因,在组织不相容引起的移植物排斥中起主要作用由此小鼠H-2称为MHC。...
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机体认识自己,辨别非己的一个过程,为免疫应答打下基础。
MHC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英文缩写。且不同生物类型的MHC的名称有所不同。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MHC-Ⅰ类分子抗原呈递机制的研究新进展
MHC一I类分子分布在有核细胞的表面,它提呈抗原给CDS+T细胞,是启动细胞免疫应答的关键。MHC一I类分子属跨膜糖蛋白,其重链(a链)分子量为45kD,有3个胞外区al、:、2、a3,轻链甲Zm)与a3以非共价键结合。MHC一I类分子与经蛋白酶降解处理后的抗原多肤在内质网(ER)中装配成MHC一I类分子一多肤复合物并表达于细胞表面,供CI)8+T细胞识别。此过程可被分成3个步骤。抗原的降解处理 胞质中对抗原蛋白的降解过程是一具有高度特异性且被精确调控的过程,这可避免正常自身蛋白被非特异性破坏。当抗原进入机体后,宿主细胞首先要识别抗原,然后才被蛋白酶(主要是蛋白酶体)降解为适合肤相关转运蛋白(’fAP)转运和适合于与MHC一工类分子结合的抗原多肤。由于MHC一l类分子的多态性以及不同MHC一}类分子所结合的多肤类型明显不同。因而,对抗原蛋白的降解作用实际上是使之满足与MHC一1类分子结合的要求。LI抗原蛋白在胞质中被识别 抗原蛋...&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背景和目的]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起病隐匿、转移早、治疗后容易复发,五年生存率始终在60%以下。鼻咽癌发病主要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环境(主要为化学致癌物)及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EBV病毒感染是目前公认的鼻咽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编码蛋白从致瘤、抑制免疫、促进肿瘤转移、抑制肿瘤细胞调亡等方面促进肿瘤的发生。EB病毒的BCRF-1基因片段编码vIL-10与人IL-10有83%的同源性,具有和人IL-10类似的免疫抑制作用,但缺乏免疫调节作用,vIL-10可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免疫应答,从而促使肿瘤逃逸机体免疫监视。在肿瘤免疫应答过程中,MHC-Ⅰ类分子限制的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在阻止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肿瘤抗原是内源性抗原,首先由低分子量多肽((low molecular ...&
(本文共146页)
权威出处: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类分子限制性提呈抗原在细胞免疫应答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对其抗原加工呈递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基础免疫学研究的热点。内源性抗原主要通过MHC-Ⅰ类分子途径加工处理,由于所有有核细胞均表达MHC-Ⅰ类分子,因此所有有核细胞均具有通过该途径加工处理抗原的能力。1抗原在细胞质中的降解完整的抗原必须首先在胞浆中降解成多肽。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胞质内的泛素-蛋白酶体对抗原肽产生起到主要作用。在抗原蛋白底物的特定氨基酸残基附近裂解,对中性、碱性以及天冬酰胺后的肽键切割活性较高,结果是保证了正确的C-端,产生的合适肽段进一步由内质网膜上的跨膜蛋白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TAP)转运至内质网,经内质网氨肽酶1(endoplasmicreticulum aminopep...&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中药注射剂因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目前在临床危重急救、心脑血管等疾病、恶性肿瘤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然而,近年来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尤其是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如鱼腥草、双黄连、清开灵注射液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地制约了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但是,目前国内外药物免疫毒性评价指导原则仅仅局限于动物模型的评价,并且只针对免疫抑制和接触性过敏进行评价,不涵盖药物诱导的系统性过敏和自身免疫疾病。现有报道的中药注射剂引发的过敏性休克等,在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多为阴性。由此看来,现有的平价方法可能不够敏感,或是实验动物与人类的免疫系统存在较大的差异致使动物实验无法预测免疫毒性。如何在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预测过敏反应等免疫毒性是科学家面临的巨大挑战。1.研究目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因为其生理学与生物进化等方面与人类最为接近,所以成为目前生物技术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最常用的动物模型之一...&
(本文共128页)
权威出处:
CTL前体细胞的TCR特异性识别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膜上MHC-Ⅰ类分子-肽复合物,是CTL活化所需的第一信号。细胞膜表面MHC-Ⅰ类分子-肽复合物的表达密度是CTL的活化与否及活化程度的首要决定因素。如何有效激发CTL介导的特异性细胞免疫,是目前基于CTL表位的肽疫苗研究中急待解决的难题,其中的关键环节是如何将外源性肽疫苗有效投入APC内的胞质溶胶提呈途径(即经典的MHC-Ⅰ类抗原呈递途径),最终使APC表面呈递足够数量的MHC-Ⅰ类分子-肽复合物。MHC-Ⅰ类分子参与呈递的抗原绝大部分是内源性合成的存在于胞浆(及胞核)内的蛋白分子;而外源性抗原以内吞方式被细胞摄取后,大多数进入MHC-Ⅱ类抗原提呈途径。因此从理论上讲,若将外源性肽疫苗有效导入APC胞浆(及胞核),则可以提高抗原肽进入MHC-Ⅰ类限制性呈递途径的效率,最终提高APC膜上MHC-Ⅰ类分子-肽复合物的数量。我们以往...&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研究表明: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ation cell,APC)在呈递和处理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时存在不同的途径即MHC-Ⅰ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途径和MHC-II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И)途径。经典的MHC-I类途径认为内源性合成蛋白在胞浆降解后,转运到内质网与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后转运的细胞膜上,活化CD8+ T细胞;而外源性抗原被APC细胞内化后,与MHC-II类分子结合形成MHC-II类分子肽复合物,转运到细胞膜上,活化CD4+ T细胞。然而这两条途径并非完全的分离,事实上,外源性抗原同样也可以进入MHC-Ⅰ类分子处理途径,这种现象被称为交叉呈递(cross presentation)。最初Bevan等人在1976年发现抗移植物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存在此抗原递呈途径...&
(本文共169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
MHC是由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组成,定位于动物或人某对染色体的特定区域,呈高度多态性。其编码的分子表达于不同细胞表面,参与抗原递呈,制约细胞间相互识别及诱导免疫应答。
不同种类哺乳动物MHC及其编码产物的名称各异。小鼠的MHC称为H-2复合体。人类的MHC通常称为HLA基因或HLA复合体。其编码的分子表达于白细胞上,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antigen,HLA)。1958年Dausset等发现,多次接受输血的患者、多产妇和用同种白细胞免疫的志愿者血清中,存在不同特异性的白细胞抗体,用这些抗体鉴定出许多不同特异性的白细胞抗原,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共分成两类:
&&& 第一型:MHC
class I(MHC
I)位于一般细胞表面上,可以提供一般细胞内的一些状况,比如该细胞遭受病毒感染,则将病毒外膜碎片之氨基酸链(peptide)通过MHC,提示在细胞外侧,可以供杀手(Kill)T细胞等辨识,以进行扑杀。在这个时候,病毒已被视为“自己”组成物质(内源性)的一部分。同时,自己细胞中被代谢分解的蛋白片段,也被MHC
I递呈,让别的细胞认出这是自己物质属性的抗原。
第一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第一型人类白血球抗原)由一个跨越细胞膜的α链和一个连在这个链上的、细胞外的β2微球蛋白组成。整个分子由四个区组成,其中三个区位于α链上(α1-α3),β2微球蛋白组成第四个区。分子位于细胞膜外的部分(α1和α2)组成一个凹坑,肽可以粘在这个凹坑里。粘在这里的肽一般是在里被拆除的蛋白的残片。免疫细胞(比如CD8+
-T细胞)可以检验这些被粘在细胞表面的肽,来区分自身和外来的细胞。所有含有细胞核的身体内的细胞都有第一型人类白细胞抗原
&&&&&&&&&&&&&&&&&&&&&&&&&&&&&&&&&&&&&&&&&&&&&&&&&&&&&&&&&
抗原(绿色),8-11个氨基酸长
&&& 第二型:MHC
class Ⅱ(MHC
Ⅱ)只位于抗原提呈细胞上,如巨噬细胞等。这类提供则是细胞外部的情况,像是组织中有细菌侵入,则巨噬细胞进行吞食后,把细菌碎片利用MHC提示给辅助T细胞,启动免疫反应。MHC
Ⅱ递呈“非己”物质的信息,区别与“自己”的物质。
第二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由一个α链和一个β链组成,两个链都穿过整个细胞膜。在细胞外这个分子有四个区(α1、α2、β1和β2),其中α1和β1组成一个凹坑,容纳10-30个氨基酸长度的抗原。第二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比第一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稍大些。只有吞噬性的细胞(比如吞噬细胞,只位于抗原提示细胞又名:抗原呈现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上,如、、已活化的T细胞、和皱壁上皮细胞,M细胞等)的表面,有第二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第二型人类白细胞抗原)。在巨噬过程中被分解的蛋白质的肽,被粘在第二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结合位中。
70年代R.M.津克纳泽尔等在小鼠实验中,发现杀伤
T细胞在杀伤感染病毒的靶细胞时,只能杀伤同系感染靶细胞,而对不同系的感染靶细胞则无杀伤作用,称这种现象为遗传限制性。
随后证明杀伤T细胞与靶细胞的MHC必需一致才有杀伤作用,因此又称此现象为MHC限制性。这揭示了MHC在T细胞识别异种抗原中的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证明T4的T细胞在识别异种抗原时受MHCⅡ类分子限制,而T8的T细胞识别异种抗原(指已经进入宿主细胞的病毒)时受MHCⅠ类分子限制。这种限制性的机制是:T细胞通过其抗原识别受体,可同时识别异种抗原决定簇和自己MHC分子形成的新的复合抗原决定簇。
第一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供CD8 T细胞识别内源性抗原。
第二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供CD4 T细胞识别外源性抗原。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系编码主要组织相性抗原的基因群,是早期从组织器官移植实验中发现的,也是当今免疫遗传学的主要内容。
已发现,在人群或同种动物不同个体间进行皮肤移植时出现的排斥反应,具有记忆性、特异性和可转移性等免疫反应的基本特征,故从廿世纪40年代起就确认移植排斥反应是一种典型的免疫现象。
引起排斥反应的抗原,称移植抗原(transplantation antigen)或组织相容性抗原(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此等抗原存在于细胞表面,无器官特异性,不同个体间其抗原特异性互不相同,但同卵双生及纯系动物不同个体之间,其抗原特异性完全一致。
现已证明,MHC不仅控制着同种移植排斥反应,更重要的是与机体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及某些病理状态的产生均密切相关。因此,MHC的完整概念是指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基因群。
MHC多态性的意义:
.扩大种群对抗原肽的提呈范围,有利于维持种群的生存与延续。(HLA产物的多态性主要表现在,抗原结合槽里递呈的氨基酸残基在组成和序列上不同)
.不利于器官移植中供体的选择。
Ⅰ类基因区包括HLA-A、B、C位点的,编码HLA-A抗原、B抗原和C抗原等经典的Ⅰ类抗原(分子)。近年来相继发现大量与Ⅰ类基因结构相似的基因,已被正式命名的有HLA-E、F、G、H、J、K、L。其中HLA-E、F、G基因可编码非多态性的Ⅰ类样抗原(或非经典Ⅰ类抗原),但它们的确切功能尚未清楚。HLA-H、J、K、L则属于假基因。
现在证明,在Ⅱ类基因区内存在与内源性抗原处理和递呈相关的基因,即LMP和TAP。LMP又称蛋白酶体相关基因(proteasome
related gene),由LMP2和LMP7两个基因组成,其编码产物LMP(low molecular mass
polypeptide or large multifunctional
protease)与内源性抗原的处理有关。TAP为多肽转运体基因,包括TAP1和TAP2两个基因,其编码产物TAP(transporter
of antigenic peptides)与抗原肽的转运有关。
Ⅲ类基因区内已定位的至少有36个基因,其中与免疫系统有关的基因有C4B、C4A、C2、Bf、肿瘤坏死因子(TNF-A、TNF-B)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分别编码C4、C2、B因子、TNF-α、TNF-β和HSP70分子。在C4B两侧,还有与免疫系统无明显关系的CYP21B和CYP21A两个基因,编码21-羟化酶。大多数Ⅲ类基因产物合成后分泌到体液中去。HSP70主要在胞浆内,与其他蛋白质肽链的折叠、转位有关,亦可见于MΦ(巨噬)细胞和B细胞的内体(endosome)和膜表面,其作用为阻止内体中抗原的降解,并使之与Ⅱ类分子联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防动员的意义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