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沅君 隔绝在文学和学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因素有哪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内的冯沅君与像
冯沅君(日-1974年),原名淑兰,于生于祁仪镇,是哲学家和地质学家的同胞妹妹。字德馥,笔名淦女士、漱峦、大琦、吴仪、易安等,现代女和,大学一级教授。
1917年冯沅君考入。1922年毕业后考取研究所研究生,并于1927年毕业。1932年与丈夫留学,1935年在文学院获博士学位。从法国回国后她先后在、、、、任教。曾任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副校长。
著有短篇小说《卷葹》、《春痕》、《劫灰》,古典文学论著《》、《南戏拾遗》、《古剧说汇》等等。
1924年春,在上海创造社的刊物上,接连发表了淦女士的一组反对封建家长、旧礼教对妇女的迫害,歌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小说:《》、《》 、《》、《》。四个短篇虽独立成篇,但犹如当今的电视系列剧,有着相同的主题:抵抗家长的包办婚姻,争取自由的爱情婚姻;相似的女主人内心解不开的情结——母爱和情人爱的无法调和。
这组异军突起的新小说刊出后,以其鲜明的反封建立场,对自由爱情的大胆追求和热烈向往,在青年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书写这组反映时代青年“公意”,喊出时代青年“呼声”的作者淦女士,就是正在读研究生的冯沅君(当时叫冯淑兰)。
1926年,四个短篇结集后取名《卷施》,编入先生编辑的《乌合丛书》之六,由北新书局出版。 冯沅君写作的时间极其短暂,作品数量也不多,只有十几万字,但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
冯沅君一生从事古典文学研究,主要成就在古剧研究方面。《古优解》、《古剧说汇》是她的卓越的研究成果。
《》是研究古优的。论述的是古代社会中“优”这类人的地位、职能、特点,本属于社会学的命题,然而,古优实与后世的戏曲有关。运用中西比照的方法,得出了“古优”是一种供君王贵人娱乐的奴隶的结论,并进而提示出古优与后世优伶的渊源关系。从而使王国维提出的论断提到了具体的论证,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些现象和疑问,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由此可见,《古优解》是一部古代社会学和戏曲史学的经典性的学术著作。
《》收入了冯沅君1936年到1945年10年间写的有关中国古代戏曲的考证文章。《古剧四考》和《古剧四考跋》,包括《勾栏考》、《路歧考》《才人考》和《做场考》,分别考证出了宋元时期的剧场、演员、剧作家及其社团和演出等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其中还对元杂剧的重要作家关汉卿、马致远、钟嗣成等人的生卒年代作了新的考定。《说赚词》及的《说赚词跋》、《〈天宝遗事〉辑本题记》及其跋文,《金院本补说》及其跋文,分别考证了与元杂剧有直接关系的赚词、诸宫调、金元本的曲词、体制及其演变,以及作品、演唱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丰富了对宋金元明戏曲及其演变的认识,对研究中国戏曲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冯沅君学术成就的另一方面是和陆侃如携手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他们联袂合作的第一部著作是《中国诗史》。这部诗史以史为序,着重论述诗体的兴替和评论风格不同的重要诗人,展示出中国诗歌发展的面貌。冯沅君将当时尚不登大雅之堂的元明散曲及清代俗曲,当作中国诗歌的主流,而不论述元明清三代诗词,虽然有失偏颇,但也不失为一家之言。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将以前不为学者重视的散曲、俗曲编入到了诗史中来,拓宽了文学史研究的视野。
1956年,经两位先生修改校阅,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中国诗史》修订本。被评论界称为第一部有系统的诗歌史,进入改革开放年代,仍然被学术界所看重。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了《》,1996年山东大学出版社印制了精装本,1999年百花文艺出版社作为20世纪经典学术史之一出版。
冯沅君陆侃如在五十年代中期,编著成一部新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中国文学通史。
1957年,两位先生又应中国青年出版社之约,撰写了更为简约的《》,不仅在国内出版,还翻译成了英文和罗马尼亚文,把中国文学史介绍到了国外。
冯沅君先生从事大学教学工作半个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二十五年,一直在任教。
《冯沅君传》,严蓉仙著,2008年8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ISBN978-7-02-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发朦抉微_得未曾有_从_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_看程千帆的研究方法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中国民族文学网
→ [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发布日期:&&作者:F文 辑【】研究员 国内学者刘锡诚,山东昌乐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员。作为理论家和探索者,近年在民俗文化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间文艺学学术史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其近著《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和《民间文学:理论与……
《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
刘锡诚& 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 笔者以百年民间文学学术史上是否存在着流派和流派的消长为切入点,对学术史进行了深入的耙梳与研究,并力求在各流派下选择有代表性的代表人物加以评述。这是一个全新的角度和体系。为此,作者曾于2003年夏天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两岸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期间约集一些同行进行过座谈,并在《文艺报》上发表过由华中师大文学院的研究生李丽丹同学撰写的座谈报道。参加座谈的朋友,对我的&流派&观点的提出、特别是对民间文学学术史多元构成的设想,是有不同看法的。2005年我又邀请10位海内外相关学者以《民间文学学术史百年回顾》为题举行过一次笔谈,以切磋百年民间文学学术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后得到《民间文化论坛》杂志主编的支持在该刊上发表。这些交流和切磋促使我做更多的思考,也更坚定了我的看法:一部中国民间文学的百年学术史,其学科内部,大体上是两种思潮:一种是以文以载道的中国传统文学价值观为引导和宗旨的文学研究和价值评判体系;一种是以西方人类学派的价值观和学术理念为引导的评价体系。这两种思潮几乎是并行或错落地发展,既有对抗,又有吸收,从而形成了多种学派共存的格局。而学科外部,由于属于下层民众所传承的民间文学,始终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上层文化或主流文化处于对抗的地位,在对抗中又互相吸收、融合,虽有一大批文化名流提倡,但始终未能获得西方社会那种人文条件,民间文学始终处于被压抑和被忽略的地位,故而,尽管学科已有了百年的发展史,却仍未能够达致成熟与完善的境地。
&&& 笔者所持的学术立场是:民间文学是文学;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民间文学因其创作多是不自觉的、是群体性的、是口传的,故而在诸多方面与作家文学不同,而是特殊的文学。具体说来,一,民间文学首先是文学,是民众的集体口头文学,具有共时的类型化和历时的流变性特点;二,研究百年民间文学学术史,不仅需要普通文艺学的武器,还要借用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武器&&理论和方法;三,打破&民俗学80年&体系成说,建立独立的百年民间文艺学学术史体系;四,展现文化对抗与文化融合的文化发展大背景下的民间文学学术发展历程的特殊性。然而,通观已有的民俗学史类著作或俗文学类著作,多以历史发展线索和大事纪的记述为特点,而缺乏或不重视对民间文艺学思潮和对有代表性的学者的学术思想的评论。笔者则力求把每个有代表性的学者放到一定的时段(历史背景上)和学术思潮中间,对他们的学术思想或著作的创见作出简明扼要的历史评价。把百年多种学者学术的学术思想排列与组合起来,就成为笔者所重构的学术发展史。
&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作为概念& 第二节& 民间文艺学流派的消长& 第三节& 学科与国情& 第四节& 民间文艺学学科体系
第一章& 现代民间文艺学的滥觞期()
第一节& 神话学&&现代民间文艺学的第一页第二节& 梁启超&&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学人第三节& &求新声于异邦&&&& (一)格奥尔吉耶夫斯基《中国人的神话观与神话》&&& (二)白河次郎、国府种德合著《支那文明史》&&& (三)高山林次郎《世界文明史》和《西洋文明史》& (四)编译本《东洋文学史》第四节& 蒋观云的《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第五节& 夏曾佑:进化论的神话观第六节& 鲁迅的神话观(一)神话的发生发展和消亡(二)神话的幻想(三)神话与文学的关系(四)中国古神话仅存片断问题(五)诗人为神话之仇敌(六)结语& 第七节& 周作人早期民间文学研究&&&&& (一)神话传说研究的利器(二)以类型理论和比较方法研究本土故事(三)抨击占验旧说& 阐发儿歌新见第八节& 孙毓修的童话故事论第九节& 梅光迪:文学革命自当从民间文学入手
第二章& 歌谣运动的兴衰()& 第一节& 北大歌谣研究会与启蒙运动&&&&& (一)启蒙运动中诞生&&&&& (二)歌谣研究会派的历史贡献&&&&& (三)思想分歧未果而终第二节& 刘半农:歌谣运动的首倡者&&& (一)歌谣运动的开台锣鼓&&&&& (二)比较研究的提出&&&&& (三)中国民歌史上第一次科学采集(四)在法国的歌谣情结& 第三节& 周作人20年代的民间文学理论&&&&& (一)修改刘半农拟订的搜集方针&&&&& (二)提出歌谣分类方案&&&&& (三)对五行志派的批评&&&&& (四)发起&歌谣与方言&讨论&&&&& (五)为神话的辩护&&&&& (六)矛盾的立场与不确定的价值判断& 第四节& 胡愈之与胡寄尘&&&&& (一)胡愈之与《妇女杂志》&&&&& (二)胡寄尘与《小说世界》& 第五节& 董作宾:乡土研究的先驱&&&&& (一)&母题&的引入和比较研究的实践&&&&& (二)家乡歌谣学应时而生&&&&& (三)考订与考订者&&&&& (四)综合研究模式的尝试&&&&& (五)余绪& 第六节& 乡土研究派其他学者&&&&& (一)&歌谣迷&白启明&&&&& (二)刘经C:从歌谣研究妇女问题&&&&& (三)孙少仙:城市歌谣的特点与变迁&&&&& (四)张四维:歌谣代表了时代的民众的精神(五)台静农的淮南歌谣研究(六)钟敬文的歌谣传说研究(七)寿生:歌谣研究要重视实地调查第七节& 顾颉刚的吴歌研究&&& (一)吴歌的搜集与编订&&& (二)歌谣的变异性&&一个实证的结论&&& (三)历史民俗视角&&& (四)歌谣乡土研究的典范&&& (五)吴歌之&名&与&实&&&& (六)吴歌史研究:风格与特点&&& (七)结语第八节& 孟姜女故事研究&&& (一)孟姜女故事研究的原委&&& (二)孟姜女故事研究的成果&&& (三)转变:历史的考察&&& (四)辐射式传播:地理的考察&&& (五)用历史的眼光看历史、用传说的眼光看传说第九节& 胡适的民间文学理论与实践&&& (一)比较研究法&&& (二)&双重的文学&观&&& (三)关于古代的故事诗&&& (四)历史演进法与古史传说的研究&&& (五)滚雪球与箭垛式第十节& 《歌谣》停刊第十一节& 顾颉刚与&古史辨&神话学&&& (一)&古史辨&派形成的文化背景和学术渊源&&& (二)层累的神话观&&& (三)历史演进法&&& (四)神话的人化与历史化&&& (五)结语第十二节& 杨宽的神话分化说&&& (一)&分化融合说&的提出和内容&&& (二)器物创制与推原神话&&& (三)研究方法及其渊源第十三节& 茅盾的神话研究(一)神话研究的历程(二)中国神话的演变:历史化与仙人化(三)中国神话的再造(四)神话时代的宇宙观(五)结语
第三章& 学术转型时期()&&& 第一节& 中研院史语所民间文艺组&&&&& (一)民间文艺组的组建&&&&& (二)收获时却遭遣散&&&&& (三)最后的遗产:绥远采风第二节& 民族学调查中的民间文学&&&&& (一)《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 (二)《湘西苗族调查报告》&&&&& (三)《广西瑶歌记音》第三节& 人类学派及其成就&&&&& (一)人类学派神话学的传入&&&&& (二)文学研究会及其《小说月报》和《文学周报》&&&&& (三)徐蔚南与《民间文学》&&&&& (四)谢六逸的《神话学ABC》&&&&& (五)黄石的《神话研究》&&&&& (六)林惠祥的比较神话研究&&&&& (七)人类学派神话学说在中国的本土化&&&&& (八)人类学派的历史贡献与局限第四节& 民俗学派的崛起(上)&&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 (一)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与《民间文艺》&&&&& (二)《民俗》周刊&&&&& (三)民俗学者群的民间文学研究&&&&& (四)罗香林的《粤东之风》&&&&& (五)贡献与局限第五节& 民俗学派的崛起(下)&&杭州中国民俗学会&&&&& (一)杭州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 (二)钟敬文的民间文学学术思想&&&&& (三)娄子匡对民间文学事业的贡献&&&&& (四)杭州中国民俗学会的溃散第六节& 民间文学理论的建设&&&&& (一)陈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 (二)王显恩《中国民间文艺》&&&&& (三)杨荫深《中国民间文学概说》第七节& 陈梦家的神话研究第八节& 《歌谣》周刊的再起&&&&& (一)《复刊词》&&新的纲领&&&&& (二)梁实秋的&浪漫趋势&论&&&&& (三)一个缺乏深度和新意的时代
第四章& 战火风烟中的学科建设()
第一节& 沦陷区北平的民间文学研究&&&&& (一)《歌谣》的停刊与学界的分化&&&&& (二)沦陷后的民间文学研究第二节& 上海、香港、北平:俗文学派的崛起(一)郑振铎的民间文学&俗文学观(二)赵景深的故事研究(三)许地山、阿英、冯沅君(四)黄芝冈、杨荫琛、叶德均(五)孤岛时期上海的民间文学出版&&& 第三节& 社会&民族学派&&&&& (一)南溪:中央研究院系统的学者&&&&& (二)昆明:边疆研究群体&&&&& (三)贵阳:吴泽霖和社会学家们&&&&& (四)社会&民族学派的贡献与局限第四节& 大西南的民间文学采录&&&&& (一)刘兆吉的《西南采风录》&&&&& (二)光未然和袁家骅的《阿细的先鸡》&&&&& (三)陈国钧的《贵州苗夷歌谣》&&&&& (四)张亚雄的《花儿集》&&& 第五节& 中国民俗学会复会&&&&& (一)当地学人于飞和樊t&&&&& (二)中国民俗学会的复会&&&&& (三)《风物志集刊》&&&&& (四)顾颉刚与《文史杂志》&&&&& (五)罗香林的《中夏系统中之百越》&&&&& (六)报纸副刊、文艺刊物与民间文学研究&&&&& (七)《说文月刊》的学术贡献&&&&& (八)成都:期刊与研究第六节& 神话的考古和史学研究&&&&& (一)常任侠 :神话考古与图像研究&&&&& (二)徐旭生:三大集团说与古史神话系统&&& 第七节& 闻一多的民间文学研究&&&&& (一)民歌研究:寻找丢失了的真意&&&&& (二)神话研究&&&&& (三)对闻一多神话研究的批评&&& 第八节& 朱自清的歌谣研究&&&&& (一)把歌谣故事纳入现代学术&&&&& (二)歌谣研究&&&&& (三)西南联大与《西南采风录》序&&&&& (四)歌谣与新诗(五)与俗文学派的姻缘&&& 第九节& 薛汕与柳州《民风》&&&&& (一)柳州:《民风》双周刊&&&&& (二)重庆:《金沙江上情歌》&&& 第十节& 程憬的神话研究&&&&& (一)遗稿《中国神话研究》&&&&& (二)《研究》在神话学史上的地位&&&&& (三)&古史辨&派神话观的延伸&&&&& (四)重建中国神话体系的努力&&&&& (五)《山海经》乃古巫觋之宝典(六)谶纬与神话的关系第十一节& 孙作云的神话研究& (一)神话研究的历程& (二)跨学科多元综合研究& (三)图像神话学的探索& (四)训诂考据与图腾主义& (五)&凿破混沌之功&与&行之太过&第十二节& 胜利后的北平民间文学界& (一)《华北日报&俗文学》& (二)重启歌谣和神话研究& (三)寥落的民间文学出版物第十三节& 胜利后的上海民间文学界& (一)民间文学出版的复苏& (二)丁英和上海民歌社& (三)李白英和中国民俗社(四)文艺界对民间文学的关注第十四节& 香港的民间文艺活动(一)钟敬文与方言文学(二)收获期的薛汕第十五节& 解放区的民间文学搜集研究& (一)柯仲平、林山和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 (二)周文和陕甘宁边区大众读物社& (三)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四)晋冀鲁豫和晋绥边区(五)东北解放区(六)董均伦、钱毅及其他(七)改造旧秧歌旧说书(八)解放区的民间文学研究&&& 第十六节& 何其芳的民间文学理论与实践&&&&& (一)开设民间文学课& 编订陕北民歌选&&&&& (二)民间文学观&&&&& (三)民族形式论争与民间文学问题&&& 第十七节& 37~49年民间文学运动的特点&&&&& (一)民族精神的体现&&&&& (二)有组织的科学调查&&&&& (三)多学科、多学派、多角度的研究&&&&& (四)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被空前强调
第五章& 建国后17年的民间文学搜集研究()&&&&& 第一节& 群团时代&&& (一)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成立与文艺研究的确立&&& (二)《民间文艺集刊》&&& (三)《民间文学》月刊&&& (四)民间文学丛书第二节& 调查采录&&& (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民委系统的搜集采录&&& (二)沿海地区诸省市的搜集采录&&& (三)西南中南少数民族地区和老区的搜集和采录&&& (四)英雄史诗及西部地区的搜集工作&&& (五)东北三省的搜集采录&&& (六)汉族民间叙事诗的新发现&&& (七)古文献中民间文学作品的辑录第三节& 民间文学理论的主导思潮&&& (一)阶级斗争格局下的民间文学理论&&& (二)民间文学界的几次大讨论第四节& 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开拓&&& (一)理论研究概述(二)丁山的神话研究(三)钟敬文的民间文学研究及&民俗学派&的沉浮(四)《中国民间文学史》的出版与对郑振铎俗文学观的批判(五)何其芳:反&主流论&的中坚(六)毛星:对文学史模式的颠覆(七)贾芝的《民间文学论集》(八)天鹰的歌谣论著(九)孙作云神话研究的开拓
第六章& 新时期的民间文学理论建设()
&& 第一节& 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一)给&孟姜女冤案&、《格萨尔》等平反&&& (二)对新民歌运动的评价和反思&&& (三)对&改旧编新&的批评&& 第二节& 民间文学的考察与采录&&& (一)第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三)第三阶段第三节& 重要民间文学成果揽胜& (一)第一届全国民间文学作品评奖()获奖作品& (二)第二届全国民间文学作品评奖()获奖作品& (三)《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 (四)《中华民族故事大系》& (五)《中国新文艺大系&民间故事集》& (六)《中国民间故事精品文库》& (七)《江南十大民间叙事诗》& (八)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 (九)蒙古族史诗《江格尔》& (十)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 (十一)赫哲族史诗《伊玛堪》& (十二)《贵州民间文学资料》第四节& 故事家和故事村&& (一)故事家&& (二)故事村第五节& 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 (一)学科建设概述&& (二)学术会议&& (三)学术期刊的繁荣&& (四)比较研究的进展&& (五)田野考察与参与研究(四)多学科研究&&&&& 第六节& 神话研究&&&&&&&&& (一)袁珂:神话考释与广义神话论&&&&&&&&& (二)创世神话研究&&&&&&&&& (三)古典神话流变研究&&&&&&&&& (四)神话的重构或复原&&&&&&&&& (五)新文化学派&&&&&&&&& (六)潜明兹:神话之文学研究&&&&&&&&& (七)少数民族神话研究&&&&&&&&& (八)神话思维研究&&&&&&&&& (九)问题与倾向第七节& 传说故事研究&&& (一)故事学的守望者&&& (二)传说研究&&& (三)比较研究&&& (四)类型研究与形态研究第八节& 史诗和叙事诗研究&&&&& (一)史诗叙事诗研究概述&&&&& (二)史诗叙事诗研究的特点
附& 录:(一)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百年回顾(笔谈)(二)百年民间文学理论著作要目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转引自()”。专题的相关文章 ?
? 作者的相关文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冯沅君 隔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