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戏《关于中国梦的剧本》剧本

庆祝上海戏剧学院建校六十五周年
当前位置:&&&&/&
写意中国梦――评《中国梦》
这出剧带给我们太多惊喜了,真的没想到还可以用这么多特别的方式诠释中国梦。对观众来说,这是一场集大美于一体的视听盛宴。
开场由一段富有中国韵味的古筝声将我们引入情景。说到这音效,实在不得不赞美一下,全程的现场音乐伴奏别出心裁,古筝的或悠扬或急促,配合着演员的表演,把观众的情绪都带动了起来。而舞台上垂下的一根根绳子整齐排列,就好像横在空中的琴弦,弹筝人&躲&在后面,若隐若现,中国的含蓄美,朦胧美就在不经意间丝丝流露。
最特别的,是该剧诠释中国梦的方式。讲述的是一个在中国小有成就的山间姑娘明明,在接到远在美国的外公寄来的赴美机票后,放弃了自己的艺术梦,放下了自己的乡情,去了美国以后发生的故事。刚到美国的明明,不仅胆怯甚至还有些自卑。为了挣钱,她全身心投入开餐馆,天天惦记急于证明自己,急于融入美国文化,却恰恰忘了在自己身上最闪光的,就是她的中国风味。所幸的是她遇到了john,一个整天忙于查找卷宗的美国律师。但其实,明明最思念的是家乡,而john也本是研究庄子和中国哲学的博士,最终因难找工作而放弃专业学法律。最后,john劝明明放弃餐馆,表示要在经济上支持她继续从事中国艺术,追寻她的内心去逐梦,而明明又劝说john别在当律师了,希望他去向全世界更好地介绍和弘扬中国哲学。其实把他们紧紧相连在一起的就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有着一个中国梦。
在明明和john或者是明明和mark的对话里,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和碰撞。明明一开始极力反对mark说&shit&,可mark总是无意间说了出来,慢慢地明明不由地开始shit起来,这其实也是暗示着明明对异国文化的接受度越来越高,难道不也象征着中国与世界的来往也越来越多吗?在梦中的明明回到了家乡,看到了志强。志强告诉她,小河就要消失了,因为大坝即将把小河拦下。这是促进现代化的举措,乡下人也即将迎来高压电。但明明却舍不得那条小河,志强也忍不住最后放一次排。我想小河也许象征着一种传统,象征着根吧。这是一种暗示,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建设现代化的同时,也不能忘了我们骨子里有的东西,那是与众不同的,我们中国人独有的。
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我已经有些分不清到底哪些是梦境,哪些是现实。因为是一场梦中梦,戏中戏。现实中的john其实就是梦境中的刘志强,而这两个名字都各自富有中西方特色,是很常见的名字,可见编剧的用心至极。而在观看过程中,鲜少有观众离席,我想不仅仅是因为舞台设计的华美,而更是因为剧本的特别。相较于唱红歌演红剧,《中国梦》更贴近我们的生活,结合了当代背景。一开始我以为这是响应党的十八大和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经过一番查探才知道原来早在1987年,编剧孙惠柱就第一个提出了&中国梦&的理念,该剧以独特的立意、构思以及深入的人物刻画,造成了中国剧坛最大的话题。而今天的《中国梦》仍然让我们不禁陷入沉思。
该剧中融入了大量中国元素,《长相思》、《小河淌水》、《庄子》&&尤其是运用庄周梦蝶来引导人思考什么是中国梦。而中国梦,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梦,就连john这个美国人也有一个自己的中国梦。就像现在的中国,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的光芒越来越耀眼。我相信,总有一天,中国梦会像美国梦一样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中国梦会成为人人向往的梦想。明明是这样对john说的:&john,我爱你。你的未来会比我的更有意义,你的工作也比我的更有价值!你更懂中国文化,而且你是美国人。真的,快去写你的书,做你的报告,说你的中国梦去!让世界上那些向往着美国梦的人也做一点中国梦吧!&编剧的眼光是如此深远,即使在今天,而不是1987年,他的思想依旧是超前的。
回到剧目的最开始的部分,还记得john说把观众们召集在剧院里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告诉明明,她应该坚持自己的梦想,她的艺术能够走向世界!明明是千千万万个华侨的缩影,也是中国梦的缩影。&&
是的,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一定也会走向世界,因为我们有《中国梦》这样的好剧!(文:周依妍& 图:佳奇& 编辑:榕树)
图为《中国梦》剧照上海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官网,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上..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上海戏剧学院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孙惠柱(上海戏剧学院院长)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收藏 查看&孙惠柱(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韩生,男,教授。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上海舞台美术学会会长、上海创意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演艺虚拟空间合成重点实验室主任。[1]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51年毕业院校上海戏剧学院、纽约大学主要成就文华舞台美术奖、田汉戏剧奖等代表作品话剧《大桥》、越剧《家》、《蝴蝶梦》等
孙惠柱 ,1951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戏剧艺术》主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主任,兼任世界一流学术刊物《戏剧评论》(纽约)特约编辑(1988年起)及该刊中文版《人类表演学系列》主编(2007年起),英国《戏剧与表演研究》(全英大学戏剧系学会会刊)顾问编委(1999年起),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005年起),教育部艺术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戏剧影视广播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1969年赴江西插队。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业余戏剧创作,74年进江西高安师范学校,76年回农村教书,77年考入大学中文系。
1979年跳级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读研。
1981年获文学硕士留校。
1984年赴美,85年获纽约州立大学人文硕士,90年获纽约大学人类表演学博士。
1989年起先后在北美四所大学全职任教(多伦多约克大学89-90,北岭加州州立大学90-92,波士顿塔夫兹大学92-95,明尼苏达马开勒斯特学院96-99);教授以西方戏剧为主的世界戏剧史、文学、理论、剧作、表演等课程。
1993年起任博士生导师,并任导演。 1999年回国任教。人类表演学、跨文化戏剧、戏剧叙事学 《话剧结构新探》(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  《戏剧的结构:叙事性结构和剧场性结构》(台北书林出版公司,1993年)  学术散文集《感悟美国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戏剧的结构与解构》(台北书林出版公司,2006年)  《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谁的蝴蝶夫人?戏剧冲突与文明冲突》(商务印书馆,2006年)
在中、美、加、英、俄及新加坡、香港、台湾发表中英文论文一百余篇,包括:   《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三大体系审美理想新探》(《戏剧艺术》82/1,入选王朝闻主编的《中国新文艺大系·理论卷》等四种论文集),
《话剧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实验》(与丁罗男合写,《文学评论》82/2),   《黄佐临的戏剧观》(与龚伯安合写,《戏剧艺术》83/4),   《论戏剧表演的四种方法》(《文艺研究》84/5),   《美国的导演和剧作家之争》(《外国戏剧》85/2),   《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在中国舞台上及其美学意义》(台北《文星》86/11;英文,董保中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戏剧》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87年),   《三大体系在中国剧坛及其美学意义》(北京《戏曲研究》第29辑)   《观演关系与社会效果》(英文,新加坡《表演艺术》89/5),   《舞台与生活之间的模糊界线:中国的“贫困戏剧”》(英文,陆润棠编《中西比较戏剧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90年),   《纪君祥&赵氏孤儿&,伏尔泰&中国孤儿&及莎士比亚&汉姆雷特&比较》(英文,佛罗里达大学编《文本与演出》92年),   《世界华人戏剧:传统与革新》(英文《戏剧评论》94/2),   《面具还是面孔:四个作品的文化身份分析》(英文《戏剧评论》94/4)   《大众传媒时代的后布莱希特戏剧》(《戏剧艺术》94/4;英文《国际布莱希特学会通讯》97/1),   《罗马圆形剧场的联想》(《戏剧艺术》95/4),   《电脑时代的影视和戏剧》(上海《海上文坛》95/10),
《美国家庭剧与家庭价值观的悖论》(北京《戏剧》95/4)   《&中国梦&:东西方文化的戏剧性对话》(英文,Patrice Pavis编《跨文化表演读本》伦敦Routledge出版社96年)   《毛猿的喜剧与人的悲剧:奥尼尔过时了吗?》(廖可兑编《奥尼尔评论集》北京外语教学出版社97年),   《政治表演与国际传媒》(英文《戏剧评论》97/4)   《娜拉的男人走了以后怎么办?》(《戏剧艺术》98/3),   《周信芳》、《袁雪芬》、《裴艳玲》(牛津大学出版社英文《国际舞蹈大百科全书》,主编Selma Jeanne Cohen,1998)   《戏剧电影电视剧在美国文化中重新定位》(《戏剧艺术》98/5),   《中国戏曲表演的悖论》(英文,剑桥大学出版社《新戏剧季刊》99/1),   《重在表演:社会表演学导论》(《戏剧艺术》99/3),   《话剧的大与小》(长春《戏剧文学》99/12)   《一个古老故事的超越当代的意义》(《戏剧艺术》2000/3),   《论现代戏剧的三大体系与面具/脸谱》(《戏剧艺术》2000/4),   《跨种族表演的魅力与问题》(英文《戏剧评论》2000/4)。   《熊佛西的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及其现实意义》(《戏剧艺术》2001/1,《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5),   《西方不同政见者伏尔泰的跨文化戏剧》(英文,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东方与西方》,2001/1)   《欧美戏剧市场运作的三种模式》(《文艺研究》,2001/3),   《娜拉走了以后去哪里——评跨文化的〈玩偶之家〉》(王宁编《易卜生与现代性》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戏剧艺术》2002/1)   《看戏、游乐与托夫勒的“体验业”》(《文景》2002/3)   《中文系与写作》(《文景》2002/4)   《后现代——戏剧?》(《文景》2002/5)   《新世纪的戏剧与体验业——兼与朱寿桐先生商榷》(《文汇报》)   《解释者与合作者——从阐释学看导演的创造》(《戏剧艺术》2003/1)   《&波斯人&、战争、东方主义》(《文景》2003/4)   《美国人的国家剧院梦》(《上海戏剧》)   《戏剧高等教育的两种模式及其前景》(《戏剧艺术》2004/1)
《西方文化批评者伏尔泰的跨文化戏剧》(中央戏剧学院:《戏剧》2004/1)   《“细菌”和“营养品”》(《文汇报·文艺百家》)   《&狮子王&与世界新秩序》(《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3,《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1)   《西方人的&蝴蝶夫人&情结》(《东南大学学报》2004/6)   《战争、灾难与美国戏剧》(《文景》2004/7)   《摹仿什么?表现什么?》(《文汇报·每周演讲》9/19/2004)   《文明冲突与戏剧冲突——兼评亨廷顿和赛义德的文化理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暴风雨&和殖民叙事》(中央戏剧学院:《戏剧》2005/1)   《盛大的节日,集体的思辩——希腊戏剧的启示》(《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1)   《阿瑟·米勒——充满悖论的戏剧大师》(《文景》2005/2)   《跨文化戏剧展现东西方文明冲突》(上海社科院《社会观察》2005/3)   《&图兰多&与东西方性别之争》(《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2)   《社会表演学与人类表演学:哲学基础及实践意义》(《戏剧艺术》2005/3)   《传统·历史学·人类表演学》(《文景》2005/7)   《犹太母题遮蔽下的同性之爱——&威尼斯商人&的文化冲突》(《社会观察》2005/8)   《白领话剧:一种新的商业戏剧》(《文汇报·文艺百家》)
《创意产业之创意何来?》(北京《艺术与设计》2005年第八期)   《戏剧的快乐与沉重》(上海《文景》2005/11)   《&奥赛罗&与京剧:双向的文化借用》(英文:纽约《戏剧评论》2006/1)   《社会表演学与和谐社会》(《解放日报·思想者》)   《连接台北、上海和西方的马拉松轮回——从赖声川的&如梦之梦&说起》(英文:纽约《戏剧评论》2006/2)   《易卜生与比昂逊:文学的生态平衡?》(《文景》2006/7)   《黄佐临的客观写意说》(《文景》2006/10)   《全球化与上海的跨文化戏剧》(《社会观察》2007/3)   《话剧百年的时尚风景》(《社会观察》2007/5)   《百年话剧与先锋戏剧》(《文景》2007/10)   《喜剧的新路与话剧的繁荣》(《戏剧艺术》2007/6)   《警惕红卫兵思维——论人类表演学是否帝国主义》(英文:纽约《戏剧评论》2007/4)   《规范VS自由:社会表演学的哲学探讨》(《人类表演学系列:平行式发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中西戏剧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解放日报·思想者》)   在美、中、新加坡多家报纸杂志发表的英、中文专栏评论包括:   《中国要对话,不要教训》(明尼阿卜勒斯Star Tribune,97/3/10)   《大家都上大学,谁来挖沟?》(克利夫兰Plain Dealer,97/5/28等六家美国报纸)   《难道中国在对美国以毒攻毒?》(圣保罗Pioneer Press, 97/7/17)   《美国人可以向亚洲学生学习》(圣保罗Pioneer Press, 97/10/14)   《美国大学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圣保罗Pioneer Press, 97/12/28)   《〈悲惨世界〉与戏剧教育》(《文汇报·文汇时评》)   《多一点公益文化》(《文汇报·文汇时评》)   《〈悲惨世界〉与文化产业》(《上海商报》,《新疆经济报》)   《文艺评奖为什么?》(《文汇报·文汇时评》)   《草根文化的意义》(《文汇报·文汇时评》)   《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建设——兼为上海的文化建设进言》(《文汇报》)   《艺术节的意义在于文化的公共性》(《文汇报·文汇时评》)   《终极戏剧:中国人如何直面自己?》(《上海壹周》)   《端午的拯救和传统的发明》(《文汇报·文汇时评》)   《大学还应是社会的创意孵化器》(《文汇报·文汇时评》)
《创新:对话文化挑战独白文化》(《文汇报·文汇时评》)   《从儿童戏剧的参与性看都市文化》(《文汇报·文汇时评》)   《社区文化考量城市生活质量》(《文汇报·文汇时评》)
《“文化金字塔的”的“中端建设”》(《文汇报·文汇时评》)
《为市民艺术家喝彩》(《新民晚报》)   《呼唤作为艺术的都市公共美术》(《文汇报·文汇时评》)   在上海报纸发表的评论:   《舞台上的孩子》(《艺术世界》2001/6)   《疯马:世界上最大的雕塑》(《艺术世界》2001/7)   《狗魅之魅》(《文汇报》)   《揭开浪漫的面纱——&长恨歌&赏析》(《文汇报》)   《脸的背后——观&面孔被撞扁以后的疯狂奇遇&》(《新民晚报》)   《一个美妙的童话——&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观后》(《新民晚报》)   《对话的魅力和陷阱——话剧&奥里安娜&观后》(《新民晚报》)
《以人为本为人写意——观加拿大多媒体剧&震颤&》(《新民晚报》)   《高朋满座白日梦——观荒诞剧&椅子&》(《新民晚报》)   《黑土地上的奇葩——观话剧&秋天的二人转&》(《新民晚报》)   《“惊悚喜剧”来了——看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生新戏&该谁负责&》(《新民晚报》)   《“疯皇帝”和“骚姑子”的韵味——观话剧&李亚子&》(《新民晚报》)   《剧作家之死》(《第一财经日报》,P.C5)   《喜剧细胞满台跳——观陈佩斯的&阳台&》(《新民晚报》)   《可爱的配角——观话剧&午夜的哈瓦那&》(《新民晚报》)   《“啥也没”,就是笑——观闹剧&糊涂戏班&》(《乐》杂志Time Out, Shanghai,2006/2)   《尊严让人肃然起敬——观话剧&晚安,妈妈&》(《新民晚报》)   《文献魅力胜硬编——话剧&情书&观后》(《新民晚报》)   《切肉的刀舞出了诗意——观喜剧&秀才与刽子手&》(《新民晚报》)
《欢蹦乱跳的活化石——假面喜剧&一仆二主&观后》(《新民晚报》)   《别具一格的母亲——评姚剧&母亲&》(《新民晚报》)   《朴实故事亦动人——观话剧&临时病房&》(《新民晚报》)   《鲁迅精神,怒其不争——谈越剧&梁祝&的新演绎》(《新民晚报》)   《&超级笨蛋&很聪明》(《新民晚报》)   《于连:偶像化的洋装白领——话剧&红与黑&的得与失》(《新民晚报》)   近年来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及应邀作专题讲学:   《历史上的跨文化戏剧》(英文课题召集人,美国戏剧研究学会96年会11月)   《〈中国梦〉与跨文化文学》(讲座,复旦大学外文系“白菜与国王讲座”97年6月)   《欧美现当代戏剧》(系列讲座,中国戏曲学院97年6月)   《跨文化表演的魅力与问题》(英文论文,美国戏剧高教学会97年会8月)
《文化交流与政治》(英语讨论主持人,明尼苏达州奥德威剧院98年4月)   《剧作家与作曲家》(英语讲座,明尼苏达大学音乐系98年5月)   《文明会不会冲突?》(讲座,复旦大学“新世纪论坛”99年6月)   《一个跨文化的〈玩偶之家〉》(论文,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易卜生国际研讨会”99年6月)  《环球莎士比亚》(英语专题讨论,奥地利“萨尔兹堡研讨会”2000年3月)   《社会表演研究》(讲座,南京大学2000年9月)   《社会表演研究》(讲座,浙江大学2000年11月)   《跨文化戏剧研究》(讲座,浙江大学艺术学系2000年11月)   《野蛮人、圣人及舞台——西方跨文化戏剧中的东方》(英语讲座,伦敦Roehampton大学2002年2月)   《〈狮子王〉:多元文化还是文明冲突?》(英语讲座,英国Exeter大学2002年2月)   《莎士比亚在中国》(英语讲座,英国Exeter大学2002年2月)   《〈蝴蝶夫人〉与〈狮子王〉:两个跨文化戏剧的个案研究》(英语讲座,英国威尔士大学2002年2月)   《人类表演研究:西方与东方的视角》(英语讲座,英国威尔士大学2002年2月)
《娜拉的丈夫走了以后怎么办?》(论文,复旦大学与奥斯陆大学“易卜生研讨会”2002年9月)   《布莱希特与跨文化戏剧》(英语演讲,纽约巴德学院“布莱希特研讨会”2003年10月)   《大学的戏剧教育:学术与实践》(演讲,厦门大学“戏剧戏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2004年3月)   《人类表演学和社会表演学》(演讲,中央戏剧学院2004年12月)   《文明冲突与戏剧冲突》(论文,上海社科年会2004年12月)   《&暴风雨&与殖民叙事》(论文,复旦大学“莎士比亚与中国”研讨会2004年12月)   《京剧和布莱希特》(英语讲座工作坊,耶鲁大学戏剧学院2005年2月)   《导演的理念和流派》(演讲,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戏剧研究生课程班,2005年7月)   《社会表演学和中国的戏剧教育》(论文,南京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研讨会2005年7月)   《美国戏剧教育与社会表演学》(演讲,北京大学外语学院“美国戏剧与英语戏剧教育”研讨会2005年8月)   《全球化与上海的跨文化戏剧》(论文,上海“白玉兰国际戏剧论坛”,2006年3月)   《戏剧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刍议》(论文,中央戏剧学院“亚洲戏剧教育论坛”,北京,2006年5月)   《上海戏剧学院的教学模式》(英语演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国际戏剧高校校长论坛,2006年5月,马尼拉)   《大戏剧观与人类表演学》(演讲,上海戏剧学院国际戏剧高校校长论坛,2006年10月)   《创意经济与市场机会》(演讲,CFO上海论坛2006年会,上海国际会议中心,2006年11月)   《表演研究的四种范式》(英语演讲,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日)   《百年话剧与先锋戏剧》(演讲,江苏话剧百年庆典讲坛,南京大学,日)   《戏剧与教育:从独白到对话》(英语主题演讲,四个国际艺术教育学会与香港政府联合组织的“世界创意峰会”,香港,日)   《抓住世博机遇,发展社区文化》(演讲,世博局“世博进社区”活动开幕式,日)   《舞台上中西文化的碰撞》(演讲,上海外国语大学,日)   《戏剧·体验业·前景》(演讲,山东艺术学院,日) 主讲课程  92-95,塔夫兹大学 (一学期课程):戏剧创作,本科生,每周3课时;西方古典戏剧,本科生,每周3课时;西方现代戏剧,本科生,每周3课时;亚洲戏剧,研究生、本科生 ,每周3课时;表演入门,本科生,每周4课时;人类表演研究,研究生,每周3课时;西方跨文化戏剧,研究生,每周3课时;中国戏剧,研究生,每周3课时;亚洲戏剧美学,研究生,每周3课时;莎士比亚与京剧,研究生、本科生,共80课时;导演,本科生、研究生,共100课时。   95年5-8月,新加坡剧艺工作坊(暑期密集型讲习班):初级剧作,全国报名遴选,共50课时;高级剧作,资深剧作者,共50课时。  96-99,马开勒斯特学院(一学期课程):表演入门,本科生,每周5课时;戏剧创作,本科生,每周3课时;西方跨文化戏剧,本科生,每周3课时;人类表演研究,本科生,每周3课时;导演,本科生,共100课时。   97年5-6月,中国戏曲学院:西方现代戏剧,本科生研究生,共40课时;导演工作坊,本科生,30课时。   99年-,上海戏剧学院:文化艺术研究:范畴与方法,研究生,每周2课时;戏剧学研究:范畴与方法,研究生,每周2课时;人类表演学,研究生,每周2课时;美国电视的道德分析,研究生,每周2课时;表现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生,每周2小时;社会表演学,研究生,每周2课时;西方戏剧文化,研究生,每周2课时;莎士比亚与社会表演,研究生,每周2课时;西方编剧理论史,专业必修,每周3课时;跨文化戏剧,专业必修,每周2课时;戏剧理论史,专业必修,每周2课时;西方导演流派,全院选修/专业必修,每周2课时;社会表演研究,全院选修,每周2课时;戏剧学,表演专业必修,每周2课时;独幕剧创作,编剧专业必修,每周2课时;大戏改编,编剧专业必修,每周2课时;美国电视,专业选修,每周2课时;结构与改编,专业必修,每周3课时;戏剧概论,专业必修,每周2课时;大戏创作,本科毕业班,每周2课时。   2003年4月,新加坡实践戏剧学院:布莱希特式表演。   2001年暑假、2003年寒假、2004年暑假,北岭加州州立大学:戏剧与演出,3学分课程。
在塔夫兹大学指导通过三名博士生(一人后任耶鲁大学本科戏剧系主任,一人任加州大学助理教授),两名硕士生;在上海戏剧学院指导通过6名博士生,8名硕士生;现正指导7名博士生,3名硕士生。1993年个人得塔夫兹大学研究奖金赴意大利参加尤金尼奥·巴勃的“国际戏剧人类学校”工作坊任戏剧编导顾问;  1994年得纽约亚洲文化协会(洛克菲勒家族创办)资助在塔夫兹大学主持“莎士比亚与京剧”国际工作坊,请上海戏剧学院教师教授京剧基础并联合导演京剧风格《奥赛罗》,指导学生写研究论文,翌年率四博士生赴纽约首届“人类表演研究国际研讨会”发表总题为《亚洲戏剧的表意性》的系列论文;   1995年个人得美国国家文科基金会研究(NEH)奖金回国研究“中国非国营剧团戏剧”,所得材料用于两篇论文《中国的“地下现实主义”戏剧》和《大众传媒时代的后布莱希特戏剧:一个跨文化的考察》分别发表于美英学术刊物;   1997年个人得马开勒斯特学院研究奖金到中国戏曲学院主持戏曲与西方戏剧相结合工作坊。   2001年得中国国家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三年研究基金,写作专著《从西方跨文化戏剧看文明的冲突与交流》。   《熊佛西的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及其现实意义》(《戏剧艺术》2001/1)获得“田汉戏剧奖”论文一等奖(2002年6月)。   剧本《中国梦》(《剧作家》2002第一期)获得“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2003年9月)。   2004年得上海哲学社科科研项目三年基金,写作专著《社会表演学研究:表演在非戏剧情景中的运用与滥用》。   2005年得上海市委宣传部省部级科研基金,进行“纽约和新加坡:特大型城市公益文化体系建设研究”。   《戏剧高等教育的两种模式及其前景》(《戏剧艺术》2004/1)获得2005年7月教育部“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在人民大会堂颁发的艺术教育论文一等奖。   越剧《心比天高》获2006年中国越剧节银奖,2007年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2007年巴黎中国戏曲节“最佳创新奖”,2007年浙江省戏剧节最佳剧目奖、最佳编剧奖。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大家都在看
戏歌《中国梦》,演唱:杜喆 姜亦珊 方旭 翟墨。
 大家都喜欢
 最受关注的热门栏目
视频集介绍
国家/地区:
视频简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中国梦话剧剧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