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之人范仲淹苦读第二段段意》

您现在所在位置:>>浏览作业
作业:《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
作业标题:《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
作业内容: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积累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3)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写的场面。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课前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课前诵读古诗,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课之前,首先全班齐读或自由读教师提供的范仲淹的三首诗词,分别是《江上渔者》《渔家傲o秋思》《岳阳楼记片段》(教师先不点明作者是谁)。教师逐首简单讲解三首诗词的内容及写作手法,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杰出的文学才华,从而产生想更多地了解他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经历,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一、诗情导入,了解人物1出示出自《岳阳楼记》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贴板书) &&A.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后,点明课前赏析的古诗词的作者均是范仲淹)B.出示ppt:(作者画像,介绍范仲淹,板书:范仲淹)  &C、从这句千古名句中,你感受到范仲淹的什么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胸怀)2、范仲淹为了实现心中这一抱负,在少年时代就刻苦读书。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范仲淹的故事》(板书:的故事),一起去感受范仲淹胸怀天下、刻苦读书的精神。&&&&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请你小声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不会读的生字可借助拼音或问老师、同学。2、思考:想想文章主要写了范仲淹的什么事情?(二)检查反馈: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闭门不出&贫寒&&&划粥割齑&&&于心不忍&&&千载难逢&&&和衣而眠&佳肴&&&&&&&只身  只得  只煮米粥  一只3、教师问: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吗?三、学习交流,品读感悟1、指名学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问:从这个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过渡:范仲淹为了实现心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胸怀,在少年时代就刻苦读书。2、请学生自由默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范仲淹的哪些言行使自己受到感动?在有关语句中做上记号,并写下自己的感想。(课件出示要求)3、引导交流品读。(一)第一个故事“只身求学”。(1)指名学生读课文。(2)这一段讲了范仲淹的什么故事?(指导学生用小标题形式来概括并板书:只身求学)(3)范仲淹求学的哪些行为让你深受感动?教师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相机渗透教学以下内容:①出示句子: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教师:对比读,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读书十分刻苦吗?生:从“累了……饿了……”出示句子:累了……饿了……,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此句。A、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引导学生用句式“&&&&&了,就用&&&&&&&&&”来说话。(课件出示)B、指导感情朗读,从中体会范仲淹只身求学的艰苦。生: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教师:“废寝忘食”是什么意思?一个“苦”字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4)师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二)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过渡:那时,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课文第三自然段就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他的读书生活。(1)学生轻声读课文。问:你认为最能代表范仲淹清苦生活的是哪个词语?(指导学生概括并板书:划粥割齑)让学生用直线从文中划出&“划粥割齑”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谈谈个人感受。师:范仲淹对于这种极其艰苦的生活,介意吗?哪些行为让你受到感动?教师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渗透教学以下内容:范仲淹他怎么样读书?就“凌晨鸡鸣即起”引导学生积累成语“闻鸡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积累成语“废寝忘食”,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  (2)师再次追问:“同学们,生活如此的艰苦,范仲淹攻读诗书始终不曾松懈,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三)第三个故事“拒绝佳肴”。(1)师:范仲淹生活如此的清苦,他的好友想帮助他,先是送银子后是送佳肴(板书:佳肴),可是范仲淹都——(补板书:拒绝)这是第五自然段讲述的内容。在这一段里,有令你们感动的语句吗?(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范仲淹说的话,第三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四)第四个故事“闭门不出”。(1)师:公元1014年,真宗皇帝路过应变天府,当全城轰动之时,范仲淹却怎么做?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引导小结板书:闭门不出)(2)师生对话让学生换位体验。教师扮演同窗对一个学生叫道:“仲淹兄,快去看哪,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让学生扮演范仲淹回答。)教师扮演范老师问一个学生:“仲淹,快去看哪,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让学生扮演范仲淹回答。)(第四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4、课文读到这儿,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怎么了解到人物的这些品质的呢?(总结出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的写作特点。)四、课堂总结,想象对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为范仲淹少年时代就十分刻苦学习的精神而深感敬佩,为他那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而感动。此次,想象范仲淹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有什么话要与他说,你们之间进行一场对话,请写下来。五、走出课堂,阅读收集:1、课外阅读文章《范仲淹教子》、《范仲淹和&岳阳楼记&》。2、收集有关历史上名人胸怀天下、刻苦读书的故事,或者关于这方面的名言警句。板书设计:&&&&&16、范仲淹的故事          只身求学   &&&&&&&&&&&&&&划粥割齑&&&&先天下之忧而忧拒绝佳肴&&&&后天下之乐而乐  &&&&&&&&&&&&&& 闭门不出&&&&选中了《范仲淹的故事》参与比赛,有我执教,反思整个过程,感触颇深。&初次试上:整节课下来,发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课前没有让学生查阅范仲淹的个人资料以使学生对范仲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导致在课堂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范仲淹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只是从文章字面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不能从更多的方面加以了解,从而不能对1著名心理学家陈尔寿说:“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好法。”因此,整堂课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1)诵读古诗,走近范仲淹;&(2)读中感悟,发挥想象,与范仲淹对话;&(3)交流汇报,了解范仲淹的相关故事,感悟其精神。2一是采用交流汇报资料的方式,学生或手抄报、或诗歌朗诵、或讲故事的形式了解范仲淹胸怀天下的志向,学生喜闻乐见,兴趣浓厚;二是发挥想象,与范仲淹对话,让学生站在现在的角度,与范仲淹进行对话,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3四个故事(“只身求学”、“划粥割齑”、“拒绝诱惑”和“闭门不出”)的学习过程中,渗透本文写作方法:通过抓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让学生既见其“表”又知其“里”,由“知言”到“会意”。引领学生抓“行为”——只身求学、划粥割齑,去品味范仲淹好学上进、发愤苦读的精神,抓“言语”——“笑了笑说、随口一说”,去感悟范仲淹清苦自励品质、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通过情感诵读、想像画面去激活学生思维,体验范仲淹刻苦读书的生活,实现情感的升华,同时,在品味语言文字中渗透本文的写作方法,引领学生行走在“读”和“写”的大道上。三、教学反思:反思一:在审视自我中反思:其次,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第三,打破学科的“篱笆”,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反思三:&在相互借鉴中反思: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多与同行交流,尤其是同一备课组的的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在活动中细心体会,积极思考,汲取精华,为我所用,同伴互助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之路。&&&
作业分数:
评语:写的很全面、实用性强,能理论结合实际,继续努力
推荐状态:
王翠霞 评为优秀理由:写的很全面、实用性强,能理论结合实际,继续努力王翠霞 推荐到培训理由:请输入不超过300字的评语...
作业题目:【校本研修在岗实践作业】提供一份教案
作业要求:(1)职初教师(或初级以下职称):在骨干教师指导下设计一节课,提供修改后教案;
(2)合格教师(中级职称):与教研组合作,设计一节课,观察反思,改进一节课提供改进后教案;
(3)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指导职初教师同上一堂课。提供示范课教案和对职初教师课指导意见。
作者姓名:黄波
所属班级:小学语文1班
所属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
创建时间:上传时间:
百家讲坛范仲淹1:(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yín)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fū)!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y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编辑本段译文&&&&庆历四年(1044年)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很多长年荒废的事业都兴&&&&
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从前的规模,在上面刻上唐代贤人和现代人的诗赋,(他)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用来记述这件事.&&&&我看那巴陵郡的美丽的景色,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容纳长江的支流,水势浩大,宽阔无边.早晨阳光灿烂,傍晚雾霭阴沉,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我登上岳阳楼所见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他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这里往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水、湘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吏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聚集在这里.(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的日子,连着整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浊浪冲天,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也隐没了踪影: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别人说自己坏话,害怕别人讥讽自己(的情感),满眼凄凉冷落,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至于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季节,湖面波平浪静,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 ,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水波动时,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闪着金子般的光点,湖水平静时水中月影好似沉下一块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一种心胸开阔,精神愉悦,荣辱得失全部忘却(的感觉),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它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那在朝廷当高官就为百姓担忧:在僻远的江湖就为君王担忧.这样做官时也担忧,不做官时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编辑本段相关试题&&&&表现了“古仁人”在不同处境中都忧国忧民的句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编辑本段注释&&&&(1)选自《古文观止》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shì)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现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2)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本文句末中的“时六年”,指庆历六年(1046),点名作文的时间.
(3)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任岳州太守.滕子京,名宗谅,字子京,范仲淹的朋友.谪,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巴陵:郡名,即岳州,治所金在湖南省岳阳市.
(4)越明年:过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越,过了.
(5)政通人和:政事通顺,百姓和乐.政,政事:通,顺利:和,和乐.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6)百废具兴:各种该办而未办的事都兴办起来了.废,该办而未办的事.具,通“俱”,全、皆.兴,兴办.&&&&(7)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就.增,扩大.旧制:原有的建筑规模.
(8)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作文,创作文章.以,用来
(9)予观夫巴陵胜状:夫,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胜状,胜景,美好景色.
(10)衔(xián)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衔,衔接.吞,吞纳.浩浩汤汤(shāng):水波浩荡的样子. (11)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涯,边.际涯:边际.(际、涯的区别:际专指陆地边界,涯专指水的边界).
(1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或早或晚阴晴多变化,一天里气象变化多端.朝,在早晨,名词做状语.晖:日光.阴,暗.气象,景象.万千,千变万化.
(1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这.则,就.大观,雄伟壮丽的景象.
(14)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备,详尽,完备.矣,语气词“了”.之,的.
(15)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那么.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16)南极潇湘:南面直达潇水、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南,向南.极,尽,到……尽头.&&&&(17)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迁客,被贬谪流迁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
范曾手书 岳阳楼记 全文
也称诗人为骚人.会,聚集.于,在.此,这里.
(18)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观赏自然景物的触发的感情,怎能不会有所不同呢?览,观赏.得无……乎,莫非……吧,大概……吧.异:不同.
(19)若夫淫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下文的“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论述.“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又如”.霪(yín)雨,连绵不断的雨.霏霏(fēi),雨(或雪)繁密的样子.霪,过多.
(20)开:放晴.
(21)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阴冷.号,吼叫:浊,浑浊.排空,冲向天空.
(22)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光辉,光芒.
(23)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岳,高大的山.潜,潜藏.形,形体.
(24)樯(qiáng)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樯,桅杆.楫,桨.倾,倒下.
(25)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冥冥:昏暗的样子.
(26)斯:这,在这里指岳阳楼.
(27)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则,就.有,产生……(的情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京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去,离开.国,京都.去国,离开京都,也即离开朝廷.畏,害怕,惧怕.忧,担忧.谗,说别人坏话.讥,讥讽.
(28)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萧然,凄凉的样子.感,感伤.极,到极点.而,表示顺接.
(29)至若春和景明:如果到了春天气候暖和,阳光明媚.至若,又如.春和,春风和煦.景,日光.明,明媚.
(30)波澜不惊:波澜平静.惊,起伏.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31)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万顷,极言其广.
(3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沙鸥,沙洲上的鸥鸟.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指美丽的鱼.鳞,代指鱼.游:指水面浮行.泳,指水中潜行.
(33)岸芷汀兰:岸上的香草与小洲上的兰花(此句为互文).芷:香草的一种.汀:水边平地.
(34)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35)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而或,有时.长:大片.一,全.空:消散.
(36)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照耀千里.
(37)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是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38)静影沉璧: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壁.璧,圆形的玉.
(39)渔歌互答: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答,应和.
(40)何极:哪里有尽头.极:尽头.
(41)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
(42)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都忘了.偕,一起.宠,荣耀.
(43)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此指端着.临,面对.
(44)洋洋:高兴得意的样子.
(45)嗟夫:唉.嗟夫为两个词,皆为语气词.
(4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心,思想感情.
(47)或异二者之为:或许和以上两种人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异,不同于.为,心理活动.二者,这里指前两段的“悲”与“喜”.
(4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
(4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中做官担忧百姓.意为在朝中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
(50)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意思是远离朝廷做官.下文的“退”,即指“处江湖之远”.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51)是:这样.进:在朝廷做官.退:不在朝廷做官.
(52)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他们一定要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其:指“古仁人”.必:一定.
(53)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编辑本段成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心旷神怡”: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旷:开阔:怡:愉快.
“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政通人和”:政令推行顺畅,人民团结: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百废具兴”:许多被废置的事业又都兴办起来.现在规范词形写作“百废俱兴”.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薄暮冥冥”:傍晚时天气昏暗.
“霪雨霏霏”:形容细雨连绵不绝的样子.
“春和景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
“波澜不惊”:是岳阳楼月夜里风平浪静时的景色. 现在一般的说法是“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会自乱阵脚,不惊不诧.
“一碧万顷”:一片碧绿,广阔无际.顷,极言其广.
“岸芷汀兰”: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
“宠辱偕忘”: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编辑本段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夫
1)予观夫巴陵胜状 那
2)夫环而攻之 发语词,不译
3)未几,夫鼾声起 丈夫
1)予观夫巴陵胜状 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雄伟景象
1)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尽
2)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此乐何极 穷尽
3)感极而悲者矣 十分
1)去国怀乡 离开
2)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3)委而去之 逃离,逃亡
1.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
2.或以钱币乞之《伤仲永》有人
1.浊浪排空 天空
2. 长烟一空 消散
1.政通人和 顺利
2 ,北通巫峡 通向
词类活用&&&&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作郡的长官)
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古今异义&&&&1.气象万千(古义:事态 今义:天气变化)
2.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 今义:微小)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
4.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
5.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6.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
通假字&&&&1.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托付)
2.百废具兴(通“俱”,全,都)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分松滋、太平等长江支流,烟波浩淼,湖山辉映,自古以 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之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2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何等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3~4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3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霪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怎能不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呢?
第4段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古文观止》的作者总评本文说:“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这一评语确实道出了本文的精神实质.
编辑本段文章分析
中心思想&&&&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勉励友人,警策自己.
主题&&&&“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一提起岳阳楼,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范仲淹,千古名文《岳阳楼记》,
想到其中表明范仲淹宽阔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会赞颂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可以说,人们把太多的目光和关注给了范仲淹,而很少会有人想到功不可没的滕子京. 既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
后世影响&&&&影响力洞穿史册,成为延绵千年的治国理念之一,政事通达、人心和顺成为后代无数治国理政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后世有“居官警语”云:“善为治者,贵运轶民之隐,达民之情.”“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隔阂.”“上下之交”而不“隔阂”,其核心就是个“通”字,揭示了“政通人和”的关键所在.
编辑本段问题研究
文章理解&&&&1.本文的立意和构思有什么特点?&&&&据史料记载,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作记,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并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但《岳阳楼记》却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篇看似闲笔漫叙,实际上却大有深意.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15年)进士,两人交谊颇厚.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他到岳州后,“愤郁颇见辞色”,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落成,他却回答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可见他的情绪极为低落.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
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据《宋史》记载,他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欧阳修给他写的墓碑文也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语,而藉《岳阳楼记》一文广为人知.“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即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就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范仲淹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逆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范仲淹的从政生涯,始终践行了这一信念.例如,天圣七年(1029),3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来.又如,景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3.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本文全篇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4.本文的句式是如何骈散结合的?&&&&这篇记文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散句骈句的运用,依文章内容而变化.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文字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5. 文中的“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那作者为何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结合作者当时被流放的背景,显然“古仁人”在某种情况下也是作者的理想所在.作者所提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想境界也应合了“古仁人”拥有的坚定意志和不为外界所动摇的品格.也表明这一类人的境界是不为自己进退而悲喜的.所以在文中议论这个人物.
6.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7.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8.“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的修辞是:对偶、借代
9.总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10.衔(xián)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横无际涯是空间描写
1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的作用:承上启下
文章分段段意&&&&第一段:1交代写作背景:2叙述了重修岳阳楼的作记缘由
第二段: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第三段:览物而悲者
第四段:览物而喜者
第五段:点明文章主旨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千古名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理解性默写:
1、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2、由写洞庭湖的浩瀚气势过渡到写迁客骚人不同情怀的句子: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迁客骚人见到不同景物产生了不同的感情,写悲情的句子: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表达欢喜的句子: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4、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浩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5、作者为什么略写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
6、由古仁人旷达的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得出的论断是:是进亦忧,退亦忧.
7、作者认为“迁客骚人”的作法不可取.联系全文,说说他肯定的古代圣贤的作法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表明了他的旷达胸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伟大的抱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与“悲”照应的八个字: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与“喜”照应的八个字: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9、在第二自然段中总领下面两个自然段的句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10.领导干部要实践“三个代表”,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一般迁客骚人在外界条件好,个人境遇顺利时,便会产生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回答:因物而喜):而外界条件恶劣个人境遇不顺时,便会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答:因己而悲)
12.总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重修岳阳楼后的变化的句子: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4.文中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浮光跃金.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静影沉璧.
15. 洞庭湖的万顷碧波曾引发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描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尽显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展露出作者的宽阔胸襟.&&&&16.作者认识到“古仁人”异于常人的超然情怀形成的原因是他们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7.表达作者忧国忧民思想的句子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8.阐述古仁人之心(或古仁人志趣)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9、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20、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千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1、由“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幅对联,你一定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2、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3、周总理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4、“进亦忧,退亦忧”是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5、文章的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6、抒发作者宿志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7、什么是心系天下的情怀?早在北宋年间,范仲淹就在《岳阳楼记》中告诉我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8、表现古仁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9、《梁惠王下》中“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在本文中把这句话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0、朱镕基总理在视察洞庭湖时,要求有关部门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以重现洞庭湖昔日美景.请写出描写洞庭湖昔日美景的句子: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广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31、全文的中心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2、“古仁人”们的思想感情不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的原因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3、请写出文中一处写景的语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4、“二者之为”的具体内容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和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5、请写出文中一处议论的语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6、第四段中抒情的句子: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7、写鱼鸟自由闲适情态的句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8、通过写“花草鸟虫”来展现春景美的句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39、范仲淹高度概括对岳阳楼所见“巴陵胜状”的描绘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0、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本文中也有与之境界、情怀相似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1、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42、阐述作者主要观点的一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3、“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唐贤今人诗赋.
44、突出滕子京政绩(赞美滕子京)的句子: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45、能体现作者作记缘由的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46、文中与“前人之述备矣”照应的句子: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此”指代的内容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8、文中引起下文写景抒情的句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49、说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作者在此提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更高的理想境界?
答: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虽然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3、作者的旷达胸襟与政治抱负之间的关系:因果关系.
4、“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是进亦忧,退亦忧”这句话中,“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6、这段话中所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议论.作用:点明主旨,抒发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7、“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答: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以及对滕子京遭贬谪的慰勉.&&&&8、如何理解“进亦忧,退亦忧”一句?
答:“进亦忧”照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照应“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表达了古仁人不念自己的处境,而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文中的作用:.请再写出一句你从课外读到的与此意思相似的诗句或名句.
答:作用:体现本文主旨.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位卑未敢忘忧国.
10、作者巧妙地用两个设问句来逐层深入地阐明论点.第一个设问句先从反面说,后从正面说,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得出“是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句,将文章推向高潮,从而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
1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句的修辞:对偶. 全文: 1、“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之情”为什么不同?
答:他们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产生或喜或悲的感情(或“以物喜,以己悲”
2、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对滕子京的劝勉和规谏.2、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答:“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的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用自己的话概括“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并指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第一种:远离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诽谤和讽刺的悲伤. 第二种:胸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辱偕忘的喜悦. 目的: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
5、本文共五个自然段,其中叙事的是第1段,写景、抒情的是2、3、4第段,议论的是第5段.
6、出自本文的成语:百废具兴 、政通人和、心旷神怡.
文章第二段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题目,此外还有什么作用?
答:“衔”和“吞”把远山长江与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同时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景
7、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8、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一种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因己而悲”的感情: 一种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因物而喜”的感情. 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概括各段的大意: 1交代作记的缘由. 2描写洞庭湖远景,生发议论,引出两种情景. 3——4、描写阴晴两种天气的景色极其感受. 5、阐述古仁人之心,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
10、联系全文,说说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看法或理解.
答:范仲淹的这句话体现了忧君思想,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11、文章略写巴陵胜状,详写览物之情,试简述其原因.
答:写景不是本文的目的,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12、“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区别在哪?
答: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3、本文的议论点明了作者的“忧乐”观,这种“忧”“乐”与前文“迁客骚人”的“悲”“喜”是否一致?为什么? 答:不一致.作者的忧乐观是以天下为基础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迁客骚人的悲和喜是以自己的得失和外物的好坏为前提,是以物喜,以己悲.
1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地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答: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15、“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体会.
答:任选其一即可.谈体会既要联系全文,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如选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来谈:选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来谈:选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政治报负及民族责任感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16、文章除了对“迁客骚人”与“古仁人”进行了对比的描述之外,还在哪些方面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加以简要分析.
答:1洞庭湖阴晴自然景物描写方面2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3古仁人的忧乐观.
17、“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骚人”是什么意思?根据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举出曾到过岳阳楼的“迁客骚人”之作.
答: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读完选段之后,我们仿佛看到了滕子京在为巴陵郡的复兴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你从他的身上能学到什么呢?请结合实际简要回答.
答:学到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言之成理即可.
19、你如何看待作者所追求的“古仁人之心”?
答:紧扣“古仁人之心”的含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谈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20、文章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作用?
答:和后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古仁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21、本文在写作上采用了那些手法?请写出两点.
答:1、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2、运用对比.
22、读了本文,你可能联想到我国古代许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人物,请举出一位,并写出他的类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一句名言来.
答: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3、为何要写滕子京被谪,政绩却很卓著?
答:1、说明滕子京是一个好官.2、为后文议论做铺垫.3、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赞美和对当政者的不满.4、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
1.构思巧妙,叙事·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
2.用对比的手法写景状物抒怀.
3.骈散结合的语言形式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编辑本段作者
简介&&&&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祐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
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宁变法”(即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晚年他还创立了苏州府学,延续千年,即今江苏省苏州中学.
范仲淹一生的论著很多,诗,词,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爱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等.
人物生平&&&&范仲淹 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又移任青州.这里的冬寒,加重了他的疾病.第二年(1052年)调往颍州,他坚持扶疾上任.但只赶到徐州,便在五月二十日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这时范仲淹积蓄已尽.一家人贫病交困,仅借官屋暂栖,略避风雨.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器哀悼.范仲淹死后没有选择葬在苏州,而是选择了河南洛阳伊川.据说一方面其母改嫁无法入苏州安葬,一方面他是效仿唐代三朝居相的姚崇.另一个原因乃范的先祖是汉代的清诏史汝南范滂,他的十代祖范履冰在唐武则天时曾任宰相.所以范仲淹曾在给兄信中说过:“我本北人,北人淳厚.”他葬伊川后,长子纯佑、次子纯仁(任过宰相)、三子纯礼和四子纯粹及九孙、六曾孙也葬在他夫妇周围.
北宋皇帝闻讯后难过万分,追加范公为兵部尚书,并亲书褒贤之碑.纪念范公的碑文由曾支持他变法的文学泰斗欧阳修撰写.两年方成,热情饱满,词语生动.
范公的勤奋,正直,为国为民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也成为中华民族品德的代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千千万万人,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先忧后乐”精神已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树立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目中.
文学成就&&&&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欧阳修曾称渔家傲为“穷塞主词”.著作为《范文正公集》.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
“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尧臣的《灵乌赋》(大概是在景祐三年(西元1036年)他同欧阳修、余靖、尹洙诸人因言事被贬谪的时期所作.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当时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要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灵乌赋》为范所作的同名答文)中强调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显了古代士大夫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即现今所谓的“知识分子的良知”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一记叙文.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岳阳楼记》是其传颂千古的名作.文章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诗歌方面,坚持风雅传统,诗风古朴,有散文化及多议论的倾向,以《四民歌》为代表.词存五首,《渔家傲》为其名作,写戌边生涯,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及忧国思乡的悲凉情怀表达得协和统一,开拓了宋词的表现领域.有《范文正公集》.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对偶句赏析
《岳阳楼记》骈文味道很浓,词藻华丽,音韵铿锵,多用对偶句以写景状物.现将文中对偶句分析如下.
“衔远山,吞长江”.
这个对偶句由两个动宾语组成.动词“衔”、“吞”相对:有动态和活力,表现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形容词“远”、“长”相对,名词“山”、“江”相对,对仗极工.六字写洞庭湖,是粗线条的大写,极壮阔,极见气势.从修辞看,既是对偶,又是拟人.试想:湖中之山那么远大,却像把一片饼干衔在嘴里一样:万里长江却可以把它一口吞下,形象多么生动,气势多么磅礴.六字描绘“横无际涯”的洞庭,堪称绝唱.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这两个对偶句,均由两个主谓短语组成.第一句“北”和“南”是表示方位的名词相对.“通”,通向:“极”,到达,动词相对.“巫峡”、“潇湘”,名词相对.第二句“日星”、“山岳”是并列关系的名词短语,两者均为主语.谓语“隐曜”、“潜形”是两个动宾短语.两个句子不论从词组看,还是从每个字看,都是相对甚工的.
从意义上,第一句写岳阳楼的地理环境,交通四通八达,故“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为下文写雨、晴两段作铺垫.第二句极写雨中迷蒙的日、星、山、岳,渲染萧索悲凉的气氛.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这个对偶句也是两个主谓短语.“沙鸥”、“锦鳞”,名词相对.锦鳞,代鱼,以局部代全体,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格.“翔集”、“游泳”,动词相对.这句写洞庭湖景物的优美,可与毛译东《沁园春》名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并读.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耀金,静影沉璧”.
这两个对偶句极写洞庭月夜的壮观、优美,用以衬托登岳阳楼“心旷神怡”、“其喜洋洋”的心情.两句均由两个主谓短语组成.“长烟”、“皓月”是偏正式的合成语,用作主语.谓语“一空”、“千里”,论对仗,从字面看是很工整的.担从词义分析,则“一空”──完全消失,是偏正短语,而“千里”则为数量短语,这种对仗属宽对.
第二句,论对仗是极为工稳的.“浮光”、“静影”作主语,两词均为偏正式合成词.“跃金”、“沉璧”均为动宾短语作为谓语.用“跃金”来描摹有风时湖面上浮动的月光,用“沉壁”来描绘无风时倒映在湖中的月影,不仅词藻华丽,比喻形象,且意境也极为优美.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这个对偶句,上下句均为两个动宾式组成的并列短语,对仗甚工.写“迁客骚人”面对“满目萧然”的阴雨,“连月不开”的洞庭景色所产生的“感极而悲”的心情,极深沉,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从上述分析,本文所运用的对偶句,不仅对仗工整,含意深刻,且句法多变多样,多姿多彩.这一特色和全文其他因素共同组成这篇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佳作.
编辑本段关于岳阳楼
岳阳楼&&&&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夜景
岳阳楼是以东汉末年&鲁肃阅军楼&为基础,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于军事上.自唐朝始,岳阳楼便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和风流韵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工艺美术家亦多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洞庭景物,使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
现在的岳阳楼为1984年重修,沿袭了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时的形制.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2001年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长江黄金旅游线上湖南境内的唯一景点,是岳阳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岳阳旅游业的龙头.
范仲淹逸事(王耀辉)&&&&范仲淹在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之前,其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大体是在攻苦食淡的艰难生活中度过的.景德初,仲淹随继父至淄州(今山东淄博),就读于长白山澧泉寺,每日里只以粟米熬粥,待冷凝之后分为四块,早晚各吃两块,至于佐食的菜肴,就更谈不到了,常常只能“断数茎,入少盐以啖之”.二十三岁时得知身世,感泣辞母,只身赴南都应天府(今南京)书院,其后直到进士及第,更是过了五年的“人不能堪”的苦读生活.据仲淹《年谱》,仲淹在应天府书院“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宋史》列传第七十三记仲淹这一段时间的生活,与《年谱》所记也大体一致.其实,即使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之后,相当一段时间,他的生活状况也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晚年在《告子弟书》中仲淹回忆这一时期的生活时就谈道:“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这应该是确实的.天禧元年徙集庆军节度推官离开广德时,仲淹无一点积蓄,只得卖掉唯一的一匹马以充行资.
(选自《范仲淹:忧乐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岳阳天下楼(吕雅贤)&&&&岳阳楼为岳阳城西门城楼.它屹立洞庭湖畔,枕巴山,瞰洞庭,一派虎踞龙盘之势.岳阳楼自古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因三国时岳州曾设为建昌郡,故又有“三昌古楼”之称.
岳阳楼始建于何时?清以前修志皆谓“莫详其始”.清同治《巴陵县志》始据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巴丘“郡城乃鲁公(肃)所筑”之说,推测“岳阳楼或曰鲁肃阅军楼”.光绪《巴陵县志》从之.后人亦多采此说.但亦有研究者持异议.熊培庚《岳阳天下楼》云:
鲁肃系东吴横江将军,驻守巴丘,自可能筑城楼.但所筑很可能为“谯楼”.周祈《名义考》云:“门上为高楼以望曰谯……古者为楼以望敌阵,兵列于其间,下为门,上为楼,或曰谯门,或曰谯楼也.”当时岳阳地当要冲,需筑谯楼以望水域敌船.且《三国志》载:孙权于“夏四月(赤乌三年)大赦,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鲁肃屯守,正合此形势.故推测说鲁肃始修城楼(谯楼)可,而谓其修阅兵楼则不可.
岳阳楼的扩建、定名和声名远播,始于盛唐张说.张说(667—730),字道济,又字说之,洛阳人.历仕唐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武后时因忤权贵,流配钦州(今广西钦州).玄宗时,召为中书令,封燕国公,后罢为相州(今河北成安、广平等地)刺史.开元四年(716)贬守岳州.此时张说饱经风霜,年近半百,乃借扩修岳阳楼,以寄情销愁.竣工后,因其在天岳山之南,遂定名为岳阳楼.楼成之后,张说“每与才士登楼赋诗,自尔名著”.不久,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著名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宋庆历四年(1044)滕宗谅谪守巴陵,岳阳楼又为之改观.滕宗谅(991—1047),字子京,河南府(今洛阳)人,与范仲淹同为大中祥符进士,曾擢天章阁待制.因其负才尚气,崇尚改革,故屡遭谪徙.庆历三年,因遭诬陷而被降知岳州.在任三年后,调苏州,卒于任所.滕子京虽愤郁满怀,却励精图治.在岳阳迁建文庙,维修南湖紫荆堤,并筑偃虹堤,以防止洪水冲击岳阳楼.欧阳修写《偃虹堤记》赞之.而他最大的功绩,则是继张说之后又重修了岳阳楼.他以张说为表率,寄情托志于土木之中.故“郡寮禀落成之日,子京云:‘落其成,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明《岳州府志》).新楼增其旧制,刻历代名人诗赋于其上,并于楼北建燕公楼,专祀张说.滕子京犹觉不足,以为“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于是请名家作《洞庭晚秋图》,连同亲拟《求记书》一并寄好友范仲淹.范欣然命笔,遂有《岳阳楼记》传颂千古.
岳阳楼后几经兴废,清光绪六年(1880)再建.为三层、四柱、纯木、飞檐,其盔顶为我国古建筑中所少见.现建筑为年按历史风貌重修.同时改建了周围“南极潇湘”、“北通巫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四座牌坊,刷新了“怀甫”、“三醉”、“仙梅”三座辅亭.楼内陈设也有所充实.在江南三大名楼中,唯此楼旧貌依然.
岳阳楼始建于唐朝,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宋代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为之作“记”.他跟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56官方微信
扫一扫发现精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范仲淹苦读阅读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