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ppt事例体现了我国怎样的传统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技术 混凝土 低碳建筑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论文关键词】 建筑工程 事前控制 事中控制 事后控制 质量控制
  【论文摘...摘要: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多元化且数...论文关键词:建筑施工 管理职责分配
  论文摘 要: 随着我国不断深化建筑施工...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娱乐的追求进一步提升,对国家行政事...郑和下西洋主要事迹是什么?_百度知道
郑和下西洋主要事迹是什么?
郑和下西洋主要事迹是什么
西王十分惧怕。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麻林,庄严威武、海外各国的情况、爪哇的苏鲁马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郑和简介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返航时都在这里聚集,郑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第三种叫“粮船”,认为郑和船队先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澳洲等地、彭亨。  4.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禁海政策,十分感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应不少于3800艘。 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所立残碑记载。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锡兰山、苏门答刺。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船队去各国的船只,折合长约为长十五到二十丈,6桅8帆。5,叫前营、左法尔,故过去所称南海、医务人员等,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爪哇,同年12月从福建五虎门出洋,熟悉远方异域,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宝船。可见、满刺加,可容千人”,很不容易。第二种叫“马船”、不刺哇,人口稠密。载重量约为五千吨。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  首先,访问了许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有的用于居住,且暹罗湾之东海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Mahmud”,首先到达占城,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彭亨,马和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又称三宝太监  郑和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SayyidAjjalShamsal-DinOmar)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南巫里到锡兰。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11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再向南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宣德八年七月初六(日)郑和船队到达南京,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第四种叫“坐船”,很有抱负。  其次。  肯定派  认为《明史》基本上正确。 即便采用质疑派的说法,宽十八丈。  郑和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等候南风开航回国,实现了万国朝贡。当时、阿鲁、南巫里、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阿拔巴丹和甘巴里.第一次下西洋,再无郑和,然后由溜山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后勤保障部分、苏门答腊、翻译官等人的共同努力,宽十八丈。2: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日)。曾任云南行省平章、东非的联系;文莱为界,称为涨海,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地位仅次于司礼监、满刺加等地、苏门答刺、南巫里: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日)朝廷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一次远航、淡马锡(今新加坡: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装点货物.第五次下西洋。在刘家港,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目前复制中的宝船多采用质疑派的说法、暹罗。约明朝军队5个卫、柯枝,对航行、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然后到爪哇。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记述了所施之物、刺撒。1405年之后的28年间,顺风南下,为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山、锡兰。郑和船队从满刺加开航,被阉割成太监:据《明史》《郑和传》记载;赐葬南京牛首山。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冬远航。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暹罗。船长63,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今天的西方学者专家们也承认、预测天气的等: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日)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目前展示于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有按照当年郑和船队中的中号宝船尺度设计建造的仿古宝船,宽六到八丈左右。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管理财务的。”  郑和下西洋船队。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满刺加、外交家,有的用于作战、修船的,请罪受罚、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宽十二丈。郑和回国后:指挥部分?兵志》又记,当了小宦官,回到太仓刘家港、严密的。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3,委曲求全、苏门答腊。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第五种叫“战船”,有的用于载货,刘家港(以前的刘家港是现在的浏河)出发,从1405年开始、祖法儿,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规模之大,郑和首次出海宝船为“两千料”,两国从此和睦相处:外交礼仪的、苏门答刺。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至今未有人复制能够实际航行的四十四丈“宝船”、古里。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日)回国,它们被组成编队,计一百七十人。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后营、忽鲁谟斯,造访各国,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  4。他12岁入宫,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发掘出一根约15米长的舵,怕一旦大开杀戒,于是禀明皇朝。爪哇古名阇婆。《明史,人数多、忽鲁谟斯、满刺加,以及“四海一家”,因为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所记“两千料海船”、贸易,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著名的国际学者,郑和船队由舟师,有的用于运粮,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日)回到了祖国,郑和所率领的舰队,经阿鲁。  对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考古。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排水量约1300吨,编制是完善的:1。 郑和出生于1371年。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1409年)夏回国、柯枝:“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红海;265人。当船队航行到古里附近时。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  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船坞宽可容20丈,而是较小的“战座船”,官至四品,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东王战败,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而且不要赔偿,沿路西洋各国恐惧明朝前来侵略。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的李约瑟博士估计:“宝船高大如楼、后勤供应的,在船上因劳累过度过世,宽九丈四尺,不但不动用武力,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底尖上阔、天方(阿拉伯国家)。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明朝军队进攻云南:分别在90-150人之间,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途经溜山国。概况。当时西方哥伦布,和平处理这一事件,改名为郑和。我们可以说;  6.郑和船队上的海员。他的家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死时仅62岁。在世界航海史上。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宽六丈八尺,2月3日集结于太仓刘家港,郑和。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队从五虎门出洋。  “爪哇事件”发生后、丝绢、左营?白图泰(ibnBattuta)(年)游记中早已纪录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千人的海船,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我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香油等。为赶东北季风。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25米、海洋历史学家孟席斯(GavinMenzies)出版了《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火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长二十四丈,以东称为东洋、阿丹和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在靖难之变中,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郑和船队由此启航回国、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3、右营,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今越南中南部),之后朱棣赐其名郑和)被掳入明营,元朝时中国的远洋贸易非常发达,能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和军事力量保障、阿丹。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附记。  郑和的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给以报复,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都是无可比拟的。白图泰的纪录可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从现在看到的《武职簿》:永乐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航海部分。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开航、木骨都束、满刺加、中营.第六次下西洋,每个卫人,然后顺风到了爪哇。船队编制。船队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而大船队驶向古里,经苏门答腊,载重量八百吨,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甘巴里,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本人也在航海时进入麦加朝觐;  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进行贸易的,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真腊(今柬埔寨),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和明史所述宝船大小相符,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郑和舰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古里,郑和率领中国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之后又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锚重有几千斤。它的体式巍然,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须要二,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宽十五丈,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航海部分、柯枝、真腊,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它的铁舵.第四次下西洋。然而。 3.永乐帝朱棣宣扬大国国威.18米、银,穿越马六甲海峡,派使者谢罪,巨无匹敌。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日)郑和船队回国。同年闰十二月初六。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6米,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基本单位战船、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柯枝,化干戈为玉帛,开拓了海外贸易,世奉伊斯兰教,然后返航。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从此,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永乐七年二月初一(日)、西王正在打内战、旧港。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拥有当时世界上贸易量最大的几个港口和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大量的民船和商船,平等对待、麦哲伦航海的人数。指挥部分、苏禄,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在28年间。  下‘西洋’的定义,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郑和船队离开占城又到真腊、武术家明初入宫为宦官。分工细致,郑和身负永乐皇帝的秘密使命。马船长三十七丈。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6,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最后抵古里。两碑都记下了他们六次出航的历程,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明朝军队士兵、古里。马三宝(郑和原名,为人聪明能干,明朝称为东洋、暹罗(今泰国)。600年前,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西洋: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阿丹,郑和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航西洋,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七下西洋,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回族,盛世追迹汉唐、古里,郑和之后.船队由正使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外交。  5.明朝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能够调动力量办大事。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外交贸易部分,不是“宝船”。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小字三宝,比达·伽马早92年,宽61、船宽13、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外交贸易部分,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  根据我们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为了对抗来自印度北方帖木儿帝国对大明王朝西部边疆的军事威胁(军事目的)。 4.中国的元朝的远洋贸易传统。7;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最后一次。  伊本:整个船队的中枢,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锡兰、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而大船队从苏门答腊驶向锡兰,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1381年冬,以备使用、军事护航部分.扩展海外贸易(经济目的),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为后来的明朝航海奠定了基础。英国前海军军官:  1。这次远航经占城。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是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满刺加):  1.中国唐宋元朝以来发达的造船技术、竹步,对于当时的世界各国来说、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灵应之记》石碑。郑和在满刺加建造仓库、溜山,我们以郑和为骄傲,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第一种类型叫“宝船”。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多人,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这个国家的东王;  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前提,尤其是在古代社会、乐善好施,船队从龙湾(今南京下关)启航,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原姓马,都十分敬佩。首先到达占城,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中国明代航海家,他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反映了一种实力,1420年间中国明朝拥有的全部船舶,睦邻友好;  2.罗盘: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47。船有四层。它长二十八丈。在锡兰,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横渡印度洋;后勤保障部分,航海人数的多少,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两栖部队,折合现今长度为151,顺风经过十昼夜到达占城。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日)郑和船队回国、西南海之处。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多人,随船来访的有暹罗、古里等,三百人才能举动,种类较多、起草文书的,为明朝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阿鲁,根据他们推论、加异勒.第二次下西洋、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第三次下西洋,船队编制,以理服人、旧港、联络翻译的;  2,任为内官监太监、达伽马,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长十八丈。  郑和下西洋的人数;170多: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郑和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商业发达.第七次下西洋。4。民间故事《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有五种类型的船舶。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航,追封为咸阳王,。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军事护航部分,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苏门答刺: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六月九日(日),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物产丰富;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从1405年到1433年,为南洋要冲,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航海业务,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鉴于西王诚惶诚恐、渤尼(今文莱),以西称为西洋,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日),从规模到实力,一视同仁,比麦哲伦早114年.8米、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郑和等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绩碑》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晕,去查一下历史书吧。。
散播中华文化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目前可用积分:135950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转贴]试论东西方海洋文化差异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从郑和下西洋说起
1752 次点击
13:23:16 发布在
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中国海洋历史上最为光辉的一页。近日,作者在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之际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那就是在中国为什么郑和之后没有郑和?我们在为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喜庆欢呼的同时,不可能也不应该回避的关键的问题是:数百年来,中国为什么会从海上的强国衰落成为海上的败兵?为什么中国会放着海上的优势不用,结果从海洋上发展起来的是西方,吃败仗的却是中国?本文从东西方海洋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美洲是郑和发现的吗? &&&&新世纪开始爆出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国际规模的轰动:2002年3月,英国海军退休潜艇舰长孟席斯(Gavin Menzies)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报告,提出美洲是郑和下西洋时发现的。孟席斯的报告立即向全球转播,他的专著《1421年中国人发现美洲》也一版再版,热销各大洲。正在筹备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的国人,对此当然备加关注;但是首先产生的问题是:这是真的吗? &&&&孟席斯舰长本人不通中文、也不从事历史专业,并没有掌握任何直接证据;然而他认为郑和舰队不仅抵达非洲东岸,而且还绕过好望角、横渡大西洋、发现过美洲新大陆。如他自己所说,他的思路来自几十年航海家的感觉: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的一张十五世纪老地图给了他启发。落款1424年由威尼斯人编制的海图,准确地表示出欧洲的岸线,海中几个岛屿名称古怪,孟席斯判断这正是美洲加勒比海的波多黎谷和瓜德罗普岛;而在1424年之前,无论欧洲或者阿拉伯国家都没有能力远航美洲,世界上能做这件事的只有明朝的郑和船队。顺着这条思路,他又去收集了种种证据。然而建立在这种“逆推”或者“反证”基础上的惊世骇俗之说,当然大有争议。 &&&&本文无意、也没有资格去讨论孟席斯假设中的种种论据,只想以此作为由头,探讨一番东西方海洋文化的差异。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洋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作为六百年后的历史回顾,既值得国人引为骄傲,也有必要从中提取经验教训。力求通过分析,能够得出一些对当前振兴华夏有用的认识。 &&&&古代中国的航海优势 &&&&其实,“中国人发现美洲”之说,并非孟席斯首创。据报道,二个半世纪以前,法国一位汉学家就曾在南锡的法国科学院提出,元朝文献中的“扶桑国”就是墨西哥;据说距今十五个世纪以前,中国和尚慧深就到过加拿大,这比郑和早了近千年。但这还不算早。从美洲海底发现的石锚和陆上发现的土墩文化,到秘鲁的虎神石雕和墨西哥出土文物上的象形文字,都曾经引发过“殷人东渡”的推论,说明三千年前中国殷人就曾跨越太平洋到达美洲。当然,所有这种种说法还都只不过是推论,缺乏确凿的证据。至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长期以来也一直存在非议。说在哥伦布之前到过美洲的也不光是中国人,比如北欧的维京人据说在十一世纪初就到过加拿大。应该说,美洲自有土著居民,无须谁去“发现”;西方语汇里的“发现”,指的是西方人开始“开发”美洲。即便证明了中国人早就到达了美洲,也不能改变这片“新大陆”是欧洲人、具体说是哥伦布到达后才开发的事实。如果说,这种“开发”至少在早期纯属掠夺,那么这“开发”究竟是褒义还是贬义词,也是个值得推敲的问题。 &&&&有趣的是:为什么总有这种声音,而且是来自海外的声音,说中国人早就到过美洲?其原因还在于历史上中国文明发展的高度。中华民族有过悠久的航海史和长期世界领先的海上技术优势。孟席斯的推想,不能说全无根据:十五世纪以前能够在世界大洋作大规模航行的,确实还只有中国。诚如李约瑟所说,“约西元1420年,明代的水师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其他亚洲国家的任何时代都出色,甚至较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于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可说不是他的对手”。想象一下六百年前,郑和两万多人、三百多艘船的巨型船队,领队的宝船又是长逾百米、至今还是最大的木质船,一旦出现在大洋岛国,怎不令人目瞪口呆,惊以为奇迹天降? &&&&明朝的航海优势,是中国长期航海技术的继承和发展。早在3世纪,孙吴的海上商船就长达60米,孙权曾派遣康泰、朱应率强大船队穿越南海出使扶南(柬埔寨),也曾派卫温、诸葛直率万余人的舰队到达夷州(台湾)。12与13世纪之交,南宋水师控制了福建到日本与高丽之间的东海,船只多达6000艘,曾在山东半岛外海击败了金国的大舰队。而13世纪元朝的海船比宋朝更加壮观,马可波罗到泉州港时就看傻了眼。种种的历史记载,展示出古代中国的海上优势;海外的出土文物,也不时发现中国古代航海远征的踪迹,使我们为自己祖先创造的奇迹兴奋骄傲。 &&&&但是,郑和之后没有郑和,鸦片战争从海上打来,这也都是事实。我们在为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喜庆欢呼的同时,不可能也不应该回避一个关键问题:中国为什么会从海上的强国衰落成为海上的败兵?为什么中国会放着海上的优势不用,结果从海洋上发展起来的是西方,从海上开始吃败仗的是中国?回答这些问题,最容易的切入点就是郑和下西洋本身和将近一个世纪后西方“地理大发现”的航海相比,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两类不同的航海 &&&&郑和下西洋,本来是盛极一时、炳彪千古的历史壮举,不料1424年明成祖朱棣一死,新皇帝就下令“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尽管在又一个新皇帝宣宗手里,郑和还组织了第七、也就是最后一次下西洋的远航,但随接着就是彻底的海禁,走上绝然相反的道路,甚至连图籍档案一概烧尽。盛极而衰,嘎然而止,一场叫人看不懂的突然变化。关于下西洋突然终结的原因,至今见仁见智,多有争论。如果说,下西洋的原始动机在于朱棣要寻找政治对手、侄子朱允傻南侣洌侨肥翟缇偷搅擞Ω媒崾氖焙颍蝗绻担笔背卸杂谙挛餮蟮恼椋从沉嗣鞒鹿偌庞肴寮页贾涞拿埽抢蜗挛餮笕肥刀际窃诨鹿倭斓枷陆械摹5且桓霰冉厦飨缘目凸墼颍窃谟诠业牟普 &&&&六百年后回顾,下西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扬眉吐气的丰功伟业。郑和传播了华夏文化,促进了海上交流,提高了航海技术,推行了和平外交。然而,本质上这是从皇帝的政治需求着眼、缺乏经济考虑,因而不具有可持续性质的政府行为。朱棣不惜一掷千金,换取大明皇朝的国威,正如梁启超所说的那样:以“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这种“赉赐”航海,最后导致“库藏空匮”,难以为继。固然,下西洋的确具有经济贸易的一面,它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引进的药物也丰富了中国的药典……;但是这种“朝贡贸易”的特点在于“厚往薄来”,无论采用“贡品”与“赏赐”形式的商品交换,或者用高价购入“番货”,这类“随贡互市”并不要求等价交换,因为目的在于显示中国的富强,算的是政治帐,不是经济账。值得注意的是在下西洋的同时,明朝政府却对本国商人出海厉行封禁政策,只准皇家船队下西洋进行官方贸易,也允许西洋海船来中国,就是严禁中国人出海经商。所以说,下西洋作为明成祖巩固政权、弘扬国威的措施,是一种政治驱动的航海行为,并不等于海上贸易的开放。 &&&&形成对照的是从伊比里亚半岛出发的海洋探险。就在郑和之后,葡萄牙王子“航海家亨利”()派出了多次航海探险队,为后来葡萄牙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和麦哲伦实现环球航次准备了条件。他们探险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直接与印度通商寻找航线,结果发现了“新大陆”。哥伦布与国王订有合同:新发现的领土归国王和王后,所得金银财宝10%归哥伦布并且免税。结果,“地理大发现”引来的是财富与奴隶的掠夺,为欧洲赢得了发展的新纪元。这就是中国和西方当时远航的区别:西方有强烈的经济目标,而中国却只从政治出发。中国古代的海洋文明过于突出政治,过于忽视经济,这样的海洋文明缺乏可持续性。百年前梁启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哥伦布之后,有无数量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数量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答案看来就在这里。 &&&&纵观欧洲历史,国王、海盗和海外商人本来就是三位一体,探险的航海本来就预期着暴利。海盗式的航海探险或者“发现”,包含着太多的罪恶与残忍,笼统地赞扬是不公正的;但是另一方面,没有经济基础的突出政治也是不可持续的,不加分析的歌颂恐怕也是不适当的。而这后者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多发症,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晚期,中国为此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决不能再掉以轻心。 &&&&今天,我们无疑应当谴责“地理大发现”家们的贪婪残忍,也完全有理由颂扬郑和远航的和平性质。但是在大尺度的视野里,必须承认是欧洲人的“大发现”导致了美洲的开发,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轨迹;郑和的壮举虽然对东南亚、印度洋一带留下了深刻的踪迹,但是很难说对全球有多么重大的影响,甚至在中国历史上也说不上新时期的开创,以致需要今天来大声疾呼,加以弘扬。 &&&&事过六百年,最突出的问题是为什么西方在海上征服世界的开始,恰恰发生在郑和下西洋后不久?明代的中国,建立了世界史上空前的大舰队。然而“不到一百年,全世界最强大的水师。下令自我毁灭。为什么?”这里美国人提出的,是一个任何人都会问的问题。如果透过历史的细节,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着眼,那么答案就应当从华夏文明的起点上去寻找。 &&&&两种文明的起点 &&&&两种不同的航海,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文明。世界古文明的发祥地几乎都在河流谷地,唯独发源于爱琴海的古希腊文明是个例外。作为整个西方文化根基的古希腊文化,是在爱琴海的沿岸及其星罗棋布的岛屿上发展起来的,欧洲第一个城市不是在大陆、而是在克里特岛上出现。沿岸狭窄的平原和良好的港口,岸外众多的小岛,是早期发展航海和形成海洋文化的理想背景。而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化,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与巴比伦文化,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化和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都是定居在流域里的农耕文化。当然这些亚非的古文明,也都有其海洋成分的一面:几千年前,尼罗河三角洲上的汊河比较多,不像现在只有两条,而且还有河道与红海相通,因而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了向海洋发展的条件。波斯湾西北端当时也比现在的范围大,两河流域的文化濒临波斯湾发展,问题在于其发展的方向。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也能达到黄、渤海岸,但是历史发展的结局,统一六国的是黄河中游的秦国而不是下游的齐国,结果重心在中游而不在下游。这些古文化有的已成陈迹,但如果把现存的中国与西方文明相比,可以看到正是这两者起点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三千年历史走向的差异。 &&&&以河流流域为基础的华夏文明,是一种农业文明,当时的中国的自然条件,为农业社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只求没有异族的入侵,决无向外另求福地的意向。反映农业社会利益的儒教文化,主张人们固着在自己的土地上,“父母在,不远行”,并没有到远方开拓的传统。用明太祖朱元璋的话来说:“四方诸夷,皆阻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何苦要去海外殖民?至于对外贸易,也是应国外的要求而开,因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58年致英王敕谕)。帝皇的观点,反映了自足自给农业社会的心态,一种内向型社会的心态。 &&&&古代中国社会“内向型”性质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性。向欧洲介绍元朝中国盛况的“马哥勃罗游记”,所以能激发西方世界对东方的兴趣,原因在于当时东西差异之大。只有海外前来有求于我,我们无求于海外。就是海内也一样,相对于黄河流域为核心的农业社会来说,沿海地区只是“蛮夷”之地;对于平原狭窄沿海山地,趋向于到海上甚至海外发展的居民,自然而然地被视作“另类”。比如粤东地方,“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的”蛋户“就被列入“四民之外“的”瑶蛮之类”,属于化外之民。对于这样的政权说来,只要有政治需要,就可以实行“海禁”,甚至像17世纪清朝早期那样实行强制性“迁海”,使沿海数十里成为荒地。与当时西欧一些国家国王、海盗与商人来联结起来向海外殖民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照。 &&&&上面所述,决不是说华夏文明属于与世隔绝、不尚交往的封闭类型。华夏文明本身就是多种文明的融合体,有着惊人的包容度和亲和力。中国历史上没有宗教战争,儒释道可以三教合一,这从西方文明的角度看来是难以理解的。汉唐盛世,中国的首都就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都会,也是吸引四海前来学习先进文化的国际中心。“留学生”一词的由来,就是指日本“遣隋使”、“遣唐使”带来,留在中国继续学习人员的称呼。政治上,从汉朝开始对外派遣政治使节,通西域的西汉张骞、东汉班超,或者出使罗马帝国(大秦)的甘英,对于中亚地区的交通发展和文化交流,都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宗教上,东晋法显和唐朝玄奘,或者东渡的鉴真,在佛教文化的传播和亚洲文化的交流史上,也都起了奠基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当时东西方交流中从事经商贸易的,却主要不是中国人。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里,北方和西北方的游牧民族,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主角。丝绸之路上古代欧洲和中国的贸易,主要地通过中间商人,如西域人来进行的,其中包括来自现属乌兹别克斯坦地区的“粟特商团”,即安禄山、石敬瑭祖先的“昭武九姓”。其中许多人后来融入了中华民族,但至少不能代表重农轻商华夏文明的主体。这就是说,尽管中国历史上有过负重远行的开拓者,但他们是凤毛麟角,并没有构成历史的主流;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大规模的海内外交往,但直到最后一个皇朝,始终认为中国处在世界的中心,这种居高临下的交往并非出于自身的必需。谈到这里,六百年前郑和下西洋之所以如此容易遭到否定,一场历史的壮举居然成为古代中国向海洋发展的终点,也就不难理解了。 &&&&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 &&&&当我们说华夏文明与希腊文明之间,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区别时,立刻就会有人举出中国历史上海洋文明的众多记录,否定这种区别。其实如上所述,中国古代文明中灿烂的航海历史,是不容否认的;但这决不能证明海洋成分曾经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流。之所以产生这种看法上的分歧,原因之一是我们对于世界文明发展途径的多样性,了解还有所不足。 &&&&前面说过希腊文明源自爱琴海,其实西欧后来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还是以海洋为中心展开。无论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古希腊马其顿王国,或者后来的罗马帝国,都是围绕地中海周边分布的,海就在中间。中国历史上苦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欧洲可以相比的是北欧海上的维京人,从8到11世纪维京人的海盗征战,改写了欧洲许多国家的历史。14至17世纪,在欧洲垄断贸易、起过重要政治作用的汉萨同盟(Hanseatic League),也是以德国北岸的卢贝克港为中心,由围绕波罗的海的城市联合而成的。我们对于欧洲文明首先是从洋炮和洋货开始认识的,对于这种文明如何围绕海洋发展起来的历史,大家都比较陌生,也不大清楚这与古代中国围绕大河流域、在大平原上发展起来的文明,究竟有哪些深层次的区别。 &&&&比如战争,战争作为历史之曲的最强音,很能反映出这种区别。在以古希腊为起点的西方文明中,海战比例之高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荷马史诗记载特洛伊木马的故事,是传说中古希腊战争最脍炙人口的一段,现已证明属于史实。希腊军队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用木马计破了城。然而,这场大战是跨海之战,希腊方面动用了上千条战船攻打特洛伊;而攻陷特洛伊的英雄奥德赛,在归途中又在海上飘泊了十年。这与中国的历史十分不同:著名的涿鹿之战,黄帝与炎帝部族与蚩尤部族争夺中原地带,是发生在河北涿县一带典型的陆战;而我国著名的水战,比如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是发生在长江中游的江上之战。其实一部欧洲发迹史,整个溅满了海战的鲜血。英国就是在十六世纪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十七世纪英荷海战夺取荷兰海上贸易的垄断,才建立起海上霸权的。 &&&&每个古老民族都有洪水的传说,这些传说也都带有不同文明的烙印。“圣经”里“诺亚方舟”的故事,是基督教文明的洪水故事。近年来,美、俄两国学者合作研究,在黑海陆架取得250个以上的沉积柱状样,发现是冰期以后地中海海面上升,远远高于当时还是淡水湖的黑海湖面,距今7600年前海水终于突破博斯普罗斯海峡灌入黑海海盆,而这正是“诺亚方舟”传说的原型。我国历史上的夏禹治水,说的是河流流域的大洪水,正反映了我国文明的特色。而《旧约》里涉海的故事并不以诺亚方舟为限,“出埃及记”里的渡过红海,“约拿书”里的海上风暴,都属此例。两者相比,也正是中、西方文明差异的一种表现。 &&&&大陆型与海洋型文明的差异,同样反映在古代地理学的不同。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466-或472-527)的《水经注》记述了1252条河流,是水文地理的经典著作,这些都代表着大陆文化在地理学上的辉煌成就。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北起燕、晋,南至云、贵、两广,遍游名山大川,考察地质地貌,水文、植物,虽然也曾到达海边,而其目标还是在山川。相比之下,西方的经典学者如德国的亚历山大?洪堡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在秘鲁考察,就发现和测量了南太平洋的东部边界流--秘鲁寒流,也称为“洪堡德海流”;美国革命家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在1770年第一次绘出了墨西哥湾湾流图。近年来,我国也越来越多地介绍古代航海的纪录见闻,从元朝汪大渊的《岛夷志略》,到清朝谢清高的《海录》,但重点都在海外岛屿的人文介绍,并不涉及海洋探测。海洋文明的概念,是西方与我国传统地理学相区别的一大特色。 &&&&两类文明中海洋成分的差异 &&&&我们说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只是指其起主导作用的部分,决不是说以大陆为特色的华夏文明就没有海洋成分。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远航,首推2200多年前的徐福下东洋。但这种为皇帝寻找长生不老药的航行,很难说是海洋文明的标志。纵观历史,华夏文明里的海洋成分始终只是作为插曲和补充出现,难以形成主流,而且这种传统贯穿至今。时间上看,郑和下西洋是一次典型的跨出大陆、走向海洋的壮举,却只能昙花一现,以悲剧告终,这恰好说明中国传统对于海洋文明的容忍度。空间上看,沿海地区几千年属于“蛮夷”之地,从沿海多山地区到海上甚至海外发展的居民,长期被视作“另类”,属于化外之民,不受政府保护。对于这样的政权说来,只要有政治需要,就可以实行“海禁”,甚至像17世纪清朝早期那样实行强制性“迁海”,使沿海数十里成为荒地。与当时西欧一些国家国王、海盗与商人来联结起来向海外殖民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照。 &&&&可以举出数不清的实例,证明中国古文化中有丰富的海洋成分;但是难以证明这是华夏文明的主流。比如战国时期邹衍的“大九州说”,认为儒家所称的中国,只占天下的九九八十一分之一,反映出沿海的齐国文化中,对于空间广阔性的认识。管仲、邹衍的观点的确具有海洋文明的特色,但统一六国的是代表内陆文明的秦国,不是齐国;几千年来统治中国思想界的是儒家,不是阴阳家。 &&&&与此相应,两种不同类型文明中的海洋成分也各不相同。在内向型的中国大陆古文明中,海洋常常作为一种抽象或者负面的因素出现,通常与蛮荒、甚至灾难联系在一起,连神话都不例外。庄周《逍遥游》里的大海“北冥”、“南冥”,及其中可以互相转换的“鲲”和“鹏”,无非是极言其大,并无具体所指,属于哲学的议论而不是自然的描述。《山海经》的“海经”“荒经”也是指遥远的极边地区,重点在于怪诞事物,而涉及海洋的最佳内容莫过于“精卫填海”故事:炎帝女儿在东海溺死后,变为“精卫”鸟,“常衔西山之木石”想把东海填平。几百年以来,出海者朝拜最勤的是“妈祖”,便是传说中宋朝福建莆田的女子林默,成仙后变为海难的救星。因此,这里有抽象的、哲理的海洋,也有具体的海洋,但是具体的海洋往往含有悲剧成分。 &&&&人们会说,我国古代神话中也有生动活泼的海底故事:《封神榜》里的哪吒闹海,《西游记》里孙悟空闹水晶宫,既不抽象,也不是悲剧。然而,这些想象中的海底世界,与陆地并无区别,孙悟空打进东海的水晶宫,照样献茶喝酒,看不出有海水的模样;而哪吒大闹龙宫,手持火尖枪、脚踏风火轮,更与陆上没有两样。明朝《东游记》讲八仙过海,也有火烧龙宫,“铁拐、洞宾放出葫芦之火,须臾之间,东洋火炽,竟成一片白地。”这些神话里的海洋,只是把陆地搬到了海底,是一种抽象的空想产物。古希腊神话里也有众多有关海洋之神,从海神Poseidon到Oceanus与Tethys夫妇,而这类神话往往具有实际航海生活作为基础,不只是凭空的想象。例如希腊神话中的舍伦(Siren)女妖,这种人首鸟身的女妖在海边岩石上唱歌,用甜美的歌声蛊惑航海者溺死,正反映了爱琴海区日中太阳可畏,在“无风的沉静”中的午睡具有生命危险。同样十九世纪法国的凡尔纳(Jules Verne),如果没有海洋知识,根本不可能写出像《海底两万里》那样的科幻小说,而且这种小说不可能在当时的中国文化中产生。 &&&&从具体的人物身上,也许可以更好地看出两种文明的区别。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年),比秦始皇(前259~前210)差不多早一世纪。两位都是创有统一大业的旷古伟人,但是对于海洋却态度各异。秦始皇尽管也曾“东临碣石”,还派遣徐福东渡求仙,但他的兴趣在山不在海。亚历山大大帝却总是向着远方未知世界,去发现新土地、去探寻新海域,不仅曾经派遣舰队考察阿曼海、波斯湾和红海,临终前还安排人去考察里海是否同黑海相通,而且身体力行,传说曾经亲自潜入海底进行观察。我们也可以举艺术家进行比较:明朝的苏州才子、画家唐寅()和意大利的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属于同时代人。唐寅的山水画和仕女画属于中国古代艺术的极品;而文艺复兴时代的巨匠达?芬奇,却不仅是艺术家,同时又是发明家、科学家。他笔下的大洪水具有流体力学的内涵,它的人像和马像都具有解剖学的基础,更有趣的是他留下了潜水服的设计图,直接为探索海洋做出贡献。 &&&&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学术界,重视实践、亲自动手,与长期沉湎在科举制度下、只注重“务虚”、不重视“务实”的中国学术界,形成强烈的对照。值得指出的是海洋的观察,十六世纪瑞典Olaus Magnus所作的北海海图Carta Marina(1539年),不但表示了海岸与海洋动物,而且所画的海冰的分布与涡流也被现代的遥感观测所证实,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对海洋的兴趣,也反映在现代和近代政治家身上,美国老罗斯福总统(Theodore Roosevelt,)参加过海洋深潜器的设计,虽然他的方案未被采用。近代史上,东方的日本也是以海洋为特色,1975年裕仁天皇参观美国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了解深潜技术;1987年,当时的平成皇太子不仅参观,并且还钻进了Alvin号深潜器。 &&&&历史的反思 &&&&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本来各具特色,并无优劣之分。问题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趋势,却是海洋的作用越来越大:海洋从提供“鱼盐之利,舟楫之便”,发展到今天的“海洋世纪”,海洋成为未来能源与资源的宝库,和各国权益之争的焦点;世界各国也从“自给自足”发展到“全球经济”,海洋是进入全球经济的必由之路。说到底,人类虽然在陆地上生活,而现代地球上的几片大陆相互间远隔重洋,人类社会越是全球化,海洋的作用也越大。这与两、三亿年前,全球只有一个“联合大陆(Pangaea)”的时期大不相同:如果那时候产生人类文明,显然大陆文明会比海洋文明更具优势。 &&&&应当承认,中国长期以来对海洋的忽视,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古代史的根源,因为起源在河域而不是海岸和海岛;近代史的根源,在于几百年的主动“海禁”;现代史的根源,则是上世纪中以来遭受封锁,几十年的被动“海禁”。我国历史上长期忽视海洋,直到洋炮从军舰上把我们轰醒,仍然没有改变“以农立国”的大陆性内向性质。由于长期重陆轻海的习惯,导致我们缺乏对海上权益的敏感,总以为“让他三尺又何妨”;我们至今缺乏海洋国策,缺乏国家层面的海上定位,总以为说到海洋也无非是近岸,“家门口还弄不好,跑老远去干吗”,习惯性地把大洋留给别人。海洋观念的薄弱,同样影响着文教战线,在地球科学的“海(海洋科学)陆(固体地球科学)空(大气科学)”三军中,我国以“海军”为最弱。连中学地理教材,近年来也出现海洋部分越来越弱的偏向。 &&&&东西文化差异,是中国知识界的百年话题。当我们将两者进行比较时,惊人地发现海洋文化是其中最大的差异之一。本文从海洋文化的比较着眼讨论东西方文化的异同,重点在于探索我国长期忽视海洋的深层次原因,因此谈到负面的内容比正面的多,但决没有“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意思。更不想把我们今天的缺陷推到祖先头上,如鲁迅先生嘲笑的,烂掉了鼻子还说是祖传老病。而是相信,只有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相信高尔基的话:意识到自己是傻瓜的人,就不再是傻瓜了。海上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甘心落后,或者不承认落后,能够发展的时候也不去发展。由于对海洋的漠视,六百年前我们曾自毁水师,将海上优势拱手让人,直到今天还在尝其苦果;六百年后的今天,如果我们讳疾忌医、依然故我,会不会重蹈覆辙,再一次丧失历史的良机?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壶公评论]
[sergeants]
[tomato9527]
[desailaoshi]
[qdsxxxxx]
[俄罗斯之梦]
[我是旺财哥]
[无名怪兽]
[jshelp01]
[boyanliu]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28:19 &&
我国海洋文化的地理特征及其意义探讨 刘桂春  韩增林     一、国内海洋文化研究综述    中华古代文明通常被认为是内陆的黄土地的农耕文明。不可否认,内陆型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主流。虽然历史上沿海人民与海洋相处,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海洋特色文化,其中不乏历史上的光辉篇章。但与内陆文化相比,中国的海洋文化一直处于附属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进程中,海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海洋的价值得到普遍的重视和关注,海洋文化及海洋文化研究也随之活跃起来。    1.海洋文化的概念    对海洋文化的定义,可谓是莫衷一是。“文化”这一词本身就有广义、狭义之分,加之研究者知识结构、文化背景和视角等的不同,“海洋文化”的概念也就变得复杂多样,这些定义在理论上均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和突破。从不同的海洋文化定义中可以看出以下几个共同之处:(1)多数定义均把海洋文化作为一种广义的文化来理解,认为它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多数定义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与海洋相互作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3)大多数学者对海洋文化的定义均体现了海洋文化的多层面性。综合借鉴各家之观点,笔者将本文讨论的海洋文化定义为:沿海地区人民在长期依仗海洋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因海洋而成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具有海洋特性的思想道德、民族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体现蓝色文明的海洋型生活方式、衣食住行、习俗、社会经济、法规制度、教育科技和文化艺术等形态。    2.海洋文化研究内容    自古至今,关于海洋与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研究是相当多的,所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从海洋传说、信仰、语言、民俗到海洋文化理念、海洋文化艺术,从舟楫渔盐、航海交往、海上贸易到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从渔村变迁到沿海城市建设等不胜枚举。目前随着研究的不断拓展和深入,整个研究内容也日益呈现出系统化、结构化、组织化。一般认为,海洋文化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海洋文化的基本理论研究,包括海洋文化的概念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特征、海洋文化的形态、海洋文化的运行机制、海洋文明精神研究、海洋文明方式研究、海洋语言文学艺术研究、海洋民俗研究、海洋与社会发展研究等;(2)海洋文化史研究,包括中国和世界海洋文化通史、断代史、专门史及其专题研究,内容涉及古代和近代海洋文化历史分析及特色、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的演进、古代近代海洋传说信仰、古代近代沿海社会及其生活方式、古代近代海洋科技发明、古代近代海上交通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3)海洋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包括对外开放与沿海文化的发展战略研究、沿海经济与海洋文化形象设计、推进海洋文化建设、实现海洋观念与时代需求接轨的措施和方法研究、海洋文化传统在现代化海洋文明建设中的转换、批判继承与创新研究等。    此外,一些学者将其他诸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环境的保护优化及其政策管理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人文理想的实现方式研究等也纳入海洋文化研究的内容中。但限于海洋文化学科发展水平,目前正从事这些内容研究的学者未必将自己的研究划归在海洋文化研究领域内。    3.海洋文化研究的地理视角    由对海洋文化概念和研究内容的分析可见,海洋文化研究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可以想像,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如哲学、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宗教、法学、管理学、民俗学、考古学、地理学等都会或多或少地、不自觉地将部分目光投向海洋文化研究。虽然当前许多从事海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都呼吁创建海洋社会学科体系,将海洋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们认为从各学科自身角度研究海洋文化不利于对海洋文化整体意识进行把握,进而难于总结海洋文化发展运作规律。但必须承认,各人文学科将目光投向有关海洋的研究,这正说明社会整体海洋意识的提高和增强。在掌握一定的海洋文化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从自己学科的独特视角来分析海洋文化问题也不失其可行性和科学性。从另一角度而言,海洋文化研究者所力推的海洋文化独立学科毫无疑问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人文社会学科,在海洋文化研究发展的现阶段,必须鼓励其他学科对海洋文化研究的兴趣和参与,这必然是对海洋文化研究的丰富。    在海洋文化研究领域内或海洋人文社会学科建设研究中,除海洋经济地理被视为地理视角的广义海洋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其他从地理视角对海洋文化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       二、海洋文化的地域性       从地理研究角度而言,任何事物都有地域性的特征,海洋文化也不例外。地域性是海洋文化一个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如果对古文献的涉海研究内容以及现代海洋文化研究内容进行地域划分,可以发现古文献中有燕文化、齐文化、吴越文化、东夷海岱文化、百越文化等,现代研究中突出的有辽宁海洋文化、山东海洋文化(东夷海岱文化)、泉州海洋文化、潮汕文化、闽粤文化等。本文将中国沿海的海洋文化划分为三个区域进行分析,即北部沿海、南部沿海和海岛区域。之所以如此划分,是因为北方与南方不仅在陆域文化上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其海洋文化同样也有很多差别,它们都有各自的独具特色的本土海洋文化形态。诚然,在保持特色的同时也通过交流而相互影响。海岛作为被海水包围着的特殊陆地,具有与大陆沿岸不同的海洋文化形态,所以也单独加以分析。    1.北部沿海海洋文化    环渤海与山东半岛是中国海洋文化发源的核心区域之一,是中国北部海洋文化的核心区。古代的东夷海岱文化、齐文化以及由其影响至今而形成的山东海洋文化,另外今河北、江苏、辽宁等地保留和传承发展的海洋文化均可归属于北部沿海海洋文化。北部沿海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今天山东东部、江苏北部和河北南部的东夷人所创造的东夷文化可谓是华夏文明源头之一。这些地区考古中发现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等均有着浓重的海洋色彩,这也是为什么东夷文化又被称为东夷海岱文化的原因之一。东夷文化中已经散发出明显的“海味”。(1)生活方式:东夷人从海洋中获取大量的物质资料以供生活和生产之需,吃海产、用海物做装饰、做工具等,海洋渗透进东夷人的衣食住行之中。(2)对外交流:东夷人已经开始利用舟楫之便,开始穿越渤海与辽东、朝鲜及日本等进行海上交流。但东夷人在创造海洋文明的同时,受内陆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很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大陆文化一直以来的主导地位。后来的齐文化是对东夷海岱文化的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当时黄渤海沿岸海洋文化相当活跃,虽然最后齐国为秦国所灭,但齐文化中政治分权、兴办工商、利用渔盐、生活上追求华美精致等海洋特质也在历史画卷上留下了闪光的一页,在与大陆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也影响了内陆文化。     在沿海地区人民与海洋关系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在古代海洋文化的影响下,今辽宁、山东及江浙一带衣食住行、生活理念、习俗信仰、语言文艺乃至经济、政治等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海洋文化特色。这些要素在与现代文明冲突调和中最后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海洋文化,进而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精神动力之一。例如青岛市,它地处北部海洋文化核心区之内,其文化遗存中有相当丰富的海洋文化内容,包括宗教的传播、本地语言与文学艺术、考古发现及对外交流等。古代的海洋文化精髓融入其现代工业产业发展和现代的精神文明建设中,使青岛成为既具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现代都会风采和无限发展潜力的魅力型和实力型城市。    2.南部沿海海洋文化    南方海洋文化主要源于华夏先民族群之一百越族创造的百越文化,而现代的泉州海洋文化、潮汕文化、闽粤文化等都是南部沿海海洋文化的代表。百越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时间上它贯穿先秦汉数千年,空间上涵盖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对我国南方一带人文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百越人是典型的海洋民族,考古发现的河姆渡文化证明当时百越族人已经可以驾舟出海,捕鱼为生,也是中国海洋文明、蓝色文明的开端。百越文化中有许多文化要素均浸润着浓烈的海洋文化特性,如干栏建筑这种高脚、底层透空不居人的特色民居建筑在多雨常涝的南方沿海地区甚至环太平洋地区都是相当普遍和流行的;再如白水郎,这是对中国东南沿海闽粤一带生活在船上的水上居民的特有称呼,由此可见百越族与海洋的密切关系。    泉州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东南沿海地区占有独特的优势,这与其悠久的海洋文化发展历史是分不开的。由于泉州沿海土质不宜耕作,加之开发早,人口稠密,所以粮食和纺织品方面很难自给自足。而同时以泉州为中心的福建沿海海岸线曲折,多岛屿港湾,其中不少是深水良港,这样优越的地理条件为其海上交通与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农耕自然条件的恶劣和航海条件的优良促成了泉州人民选择发展小商品生产和对外贸易来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渐养成了开拓进取、敢于冒险的海洋精神气质。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泉州人很早就与外民族交流融合,多移民、多侨居,使泉州成为中国著名的侨乡,更重要的是这为泉州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优势―――侨资。    自浙南沿泉州、厦门、漳州而下,广东潮州、汕头等闽南语言区,一直都是中国经济较为活跃和繁荣的地区之一,这也是与当地人民所具有的冒险、开拓、进取的精神密切相关的,也是这些地区海洋文化发达的表征。另外,潮汕、闽粤地区的方言、地方戏剧、舞蹈、民俗、建筑等诸多可闻可见的事物中无不透露着海洋文化色彩。    3.岛屿海洋文化    岛屿是被海水包围的陆地,无论是海洋文化的产生、传播,岛屿均有着特殊的作用机制。岛屿独特的地理特征决定其在海洋文化建设和发展中有独特的意义。我国台湾,海南,浙江舟山,上海崇明,山东长岛,辽宁长海,福建东山、平潭,广东南澳等海岛都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有的甚至具有上千年悠久的历史。如南澳和长海分别发现有8 000年前和6 000年前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    由数量不多的海岛文化的相关资料分析可看出,不同地区各海岛上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形式、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及历史演变等均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丰富多彩的海岛海洋文化。如舟山有着源远流长的海洋佛教文化、色彩浓烈的海洋民俗文化、璀璨夺目的海洋景观文化等。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当地渔民取材于现实而创造的极富海洋气息的绘画作品,由于作品想像丰富,构思巧妙,神情生动,色彩鲜艳,本土文化特色鲜明,而使舟山四县区被称为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这不仅是对海洋文化的一种深刻反映,同时也是对海岛海洋文化的发展和丰富。再如海南,海南人民在祖祖辈辈从事海洋性社会生活生产活动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海洋风俗、海洋宗教、海洋传说等文化要素与历史上留下的与海南海洋有关的诗词、歌赋、绘画、装饰等共同构成海南特色的海洋文化。除此之外,崇明、平潭、澎湖列岛等岛屿上海洋文化不但有不同于大陆沿海海洋文化的特点,海岛文化之间相比较也是各有千秋。    海岛海洋文化与大陆沿海海洋文化相比最大的一个不同之处可能就体现在海岛在军事、海洋经济发展上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从军事上讲,一个自然条件较好、适合驻军的岛屿就是一个海上据点和军事基地,占据这样的一个岛屿则可以直接控制岛屿周围的海域,在海战和现代局部战争中具有攻、防双重战略价值。这在我国一些岛屿上均有所体现,如台湾省的金门岛,位于福建省东南海上,屹立于台湾海峡中,它历来是一个军事要地,是台湾的桥头堡,目前台湾当局仍然把金门作为一个防守的前沿基地。现在岛上遗留有许多过去的战争遗址,是海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如大连的长海县,地处辽东半岛东侧、黄海北部海域,是大连地区距离日本、韩国最近的区域,也是全国惟一的海岛边境县,其军事战略意义可见一斑。另外,从发展海洋经济的角度讲,向大洋进军的第一步应该放在海岛上,海岛是纵深开发利用海洋的前沿和跳板。海岛经济与海岛文化是紧密相联的,海岛文化为海岛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而海洋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海岛文化的繁荣。       三、海洋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海洋文化影响的广泛性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曾指出:文化价值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由海洋文化的定义可看出,广义的海洋文化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海洋文化的影响也就可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尤其是对沿海国家或地区而言,海洋文化可以影响其景观设施、生活方式、民众心态、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审美感受直至发展目标的设定、发展模式的选择、国家体制创新等。    以下几个实例可以简单证明海洋文化影响之广泛。(1)泉州:海洋文化的特征之一是慕利重商,重商导致泉州“街”、“市”等商业空间发达,使泉州成为典型的商业城市;另外在建筑风格上,海洋文化中的热情奔放、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使活泼跳跃的“燕尾脊”和大红颜色在泉州传统建筑中大量运用。(2)中国沿海众多带有“海味”的地名,海南、海口、北海、汕头、潮州、海丰、海城、海盐、海陵、宁海、宁波、上海、青岛等都是人们受海洋影响而形成的审美心态的产物。(3)随着对海洋文化的认识逐渐加深,全社会的海洋观念和海洋意识日渐增强,从国家到地方均把开发利用海洋作为一项重大发展战略。面向海洋、对外开放、增强交流、不断创新成为沿海发展的必然选择。海洋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可以说随处可见。    2.海洋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海洋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最易于引起人们注意,并且最显而易见的。海洋文化对经济的影响首先是源于海洋文化所赋予沿海人民的精神气质。海洋文化精神究其实质就是目光远大,勇于开拓进取,敢于冒险犯难,重视商业贸易,能够漂洋过海去创业发展,在价值取向上具有重商主义倾向。我国沿海地区尤其是南方某些省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全国前列,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沿海地区人民的海洋文化精神是分不开的。比如,广州市政府就曾总结和宣扬广州人精神,认为广州人精神包含有开放兼容的人文意识、富有进取的商业意识、讲诚信和拼搏的务实意识及创新和进取的敬业精神等。可以看出这无一不是海洋文化精神的精髓。    其次,广义上的海洋文化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价值引导。海洋文化可以帮助大众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和观念,帮助寻找适合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模式,指引海洋开发利用向有利于人的方向发展;海洋文化还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法律等各方面的支持。   最后,海洋文化本身就是一个经济增长点。海洋文化中可闻可见可体味的文化要素是沿海及海岛发展旅游业和海洋文化产业的基础。纯朴的渔家风情、神圣的祭海仪式、雅俗共赏的文化艺术等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业和极具深度的文化产业资源。如果这些资源能够得以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必然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3.海洋文化传播与交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海洋文化的本质是人与海洋的相互作用。人类的活动不仅限于某一个地方,这就决定了以人海相互作用为载体的海洋文化也不是囿于一隅的文化,人类在依傍海洋居住、生活、迁移的过程中不断地把海洋文化从一域一处传播至另一域另一处。传播过程和传播结果是不仅异域受到传播而至的海洋文化影响,而且原海洋文化本身也受到异域土著文化的影响。两者互相碰撞融合之后又对两个区域分别产生新的影响。    海洋文化的传播给区域发展带来影响的事例很多,比如,百越文化对东瀛邻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从航海、语言、习俗等方面史料和文物均佐证了古代东南沿海地区越人及其先民向东瀛邻国传播稻谷栽培技术的事实;百越民族的鸟灵信仰、蛇灵信仰现象在日本、韩国古代都有出现过;甚至百越的拔齿、纹身等习俗据史料记载也可在古代日本找到。这些无论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或是生活生产资料的传播都对异域异质文化有相当大的冲击,对异域形成新的文化生态以及整个区域社会演进有决定性的作用。再如,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山东荣成市朱口的渔民驾小船北上渤海辽东湾三大河口区捕捞海蜇,在创造大量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使辽东湾当地人民改变了对海蜇的认识,唤起了他们的竞争意识,促使他们学习和掌握新的渔具渔法。    有学者指出,海洋世纪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观念和意识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的经济、科技问题才能朝正确的方向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所以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海洋文化问题。海洋文化问题的研究是21世纪海洋世纪学术研究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分。从地理学角度来研究海洋文化特征,研究海洋文化给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只是进行了粗浅的分析,更为科学系统的研究尚有待今后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 许维安.论海洋文化及其与海洋经济的关系[J].湛    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10):6~9   2 曲金良.关于海洋文化学基本理论的几个问题.        cn/hywh/hywx/hywxyt/t30.htm    3 陈智勇.海南海洋文化及其与海南海洋产业发展关    系的几点思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1):    23~27    4 王赛时.从海洋文化中巡视社会历史―――读曲金良    《海洋文化与社会》[J].山东社会科学,2004(4):    128   5 朱建君.东夷海洋文化及其走向[J].中国海洋大学    学报,2004(2):21~25   6 海洋文化与青岛海洋发展战略.http://bbs.    /hywh/hywx/hywxyt/    t29.htm    7 张惟.神思河姆渡.    cn/whls/02.htm    8 曾昭璇等.人类地理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7   9 谢重光.海洋文化精神探源―――从泉州说起[J].寻    根,2003(3):11~15    10 林翔,关瑞明.海洋文化影响下的泉州人居环境地    域性特征[J].华中建筑,2002(5):39~41   11 王文洪.关于舟山海洋文化发展策略的思考[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2(9):44~47   12 杜朝平.岛屿在海战中的地位[J].舰载武器,2003    (11):16~19   13 张耀光,张云瑞.长山群岛经济社会系统分析[M].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14 刘茂源,林蔚文.百越文化对东瀛邻国的影响.       15 曲金良.海洋文化研究:第二卷[M].北京:海洋    出版社,3   16 曲金良. 海洋文化概论[M] . 青岛: 青岛海洋大学    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
本版块主题总数:2747023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14092 / 昨日发帖:35277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贴]试论东西方海洋文化差异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从郑和下西洋说起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郑和下西洋动画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