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鞅是谁的:谁的成败这篇文章里,对于如何品读历史,说说它是怎样表达作者的观点的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商鞅:谁的成败
犹犹豫豫的行为不会成名,犹犹豫豫的事业不会成功。您此前定下的变法理念,施行它,不要怀疑,不要顾忌天下人的议论。何况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謷于民。就像俗语说的:“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可与乐成功。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什么是法?对人民有利的就叫法;什么叫礼?有利于事业的就叫礼。所以,对于圣人来说,只要可以治国,不法其故;只要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看商鞅的这番演讲,圣贤语录、民间俗语、名言警句喷涌而出,平心而论,他还真是一个大演说家,颇有希特勒墨索里尼的风采。
我们稍微把他的这番演讲做一番整理,你会觉得他说的真是有理有据:
第一,做事不能犹豫不决,做人不能优柔寡断。
第二,智慧和道德高出常人的人,命中注定要被人非议和污蔑,不必在意。
第三,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所以,人多不是力量,真理才是力量。敢于坚持真理的人才有力量。
第四;大多数人材质平平,德行一般,智不能料事,德不能担事;眼光不能看得远,胸襟不能容得多。所以,这些人不是我们事业依靠的力量,恰恰是我们需要抵制的阻力。
第五;做小事,可以和众人商量,做大事,只能自己决断。
第六,法也好,礼也好,其本质不在于一些条文和制度,而在于这些条文和制度背后的价值——治国和利民。价值永恒,条文和制度随时可变。
看了他这六层道理,我们还不得不佩服:说得真好。并且,正如商鞅所说,它们来自于“俗话所说”或古人的名言——也就是说,它们是社会事实的总结,是古老智慧对历史经验的概括。因此,他不仅说得有理,还说得有据,并且他这六层道理,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说得慷慨激昂,富有激情。
在这样的一番裹挟着名言警句的集束轰炸面前,本来就没有道德优势和知识优势的甘龙、杜挚一下子就被炸得晕头转向,只能被动挨打,最后丢盔卸甲,一败涂地。
我们也一样,看到这一番宏论,立即佩服得五体投地,坚定地站在他这一边。
商鞅赢了。一场由他设计、由他主导的改革在秦国拉开了序幕。
但是,十九年后,商鞅输了,输得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但是——又一个“但是”——我们今天的历史教材和一些学者常常这样告诉我们:虽然商鞅本人失败了,他的政策却在秦国取得了成功,秦国终于灭尽六国,一统天下。
那么,秦国灭了六国,到底是谁“成功”了呢?
六国当然失败了,六国的老百姓从此必须忍受更加残暴的政权,也失败了。
但是,秦国人民赢了吗?他们赢了什么?
结论是:只有嬴氏一姓赢了。
不。我们再稍微耐心一点,只要再等十六年——这点时间对于一个朝代来说一点都不长,对于一个已有五百多年立国历史的秦国来说,更是一点都不长。
十六年后,嬴氏也输了。
秦,从秦非子算起,近七百年;从秦襄公算起,有五百多年——几百年的兢兢而强,几百年的发愤图强,几百年的不息自强,几百年的好胜争强,拿强用强——强到最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一统天下,唯我独尊,谁知道最后,竟是瞬间崩溃一败涂地?
这是一个从来不问人民幸福,只追求国家强大能攻,以满足贵族集团无厌贪欲的国家。在他们单一目标追求“强大”的历程中,他们应该听听一个思想家冷峻的声音: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道德经》76)可惜的是,这样的功利第一工具第一的国家,是不需要思想家的。
一个有数百年历史,有一百多万军队的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输给了草根陈胜吴广,输给了半文盲项羽刘邦。还输给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秦朝灭亡之后,自汉至清,从陆贾贾谊开始,没有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同情歌颂秦朝,没有一个朝代的官方意识形态肯定秦朝,甚至,没有一个野心家、暴君敢于公开声明自己效仿秦朝。是的,秦朝,几乎在所有的时间里,被所有的人,毫不留情地抛弃。
结论:商鞅变法,结果是:所有的人都输了。
为什么?为什么?这是为什么?
我们还是回到原点,来看看,在商鞅振振有词的演说中,在他这满是格言警句的“道理”中,有一个东西是贯穿始终的,那就是对一般人智力、德行的蔑视,对他们存在的忽视,对他们意见的藐视,对他们权利的漠视,对他们力量的轻视。
也许,商鞅对一般人德行和智力的这些观察和结论,符合某些事实甚至基本符合事实,社会现实在某些程度上也可以印证他所说的话,人类历史的实践和经验也能佐证他的观点,甚至一个从政者按他所说去做,还真的就能“成功”,但是,他忘了一点:对于政治来说,光有事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价值;对于一个人来说,光有“成功”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仁义。
人类世界,不仅仅是事物的总和,也不仅仅是事实的总和,它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价值。
事实,再加上价值,才构成人类世界。否则,就是动物世界。
价值,才决定人类世界的性质。
在人类世界的构成中,抽掉了价值,就没用了意义。这样的世界,不值得我们维护,它也必然崩溃。
是的,我们可以在事实上证明人与人有着地位和相应的影响力、智力和相应的能力、德行和相应的感召力——等等上的千差万别,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在价值上贬低他们,轻忽他们,歧视甚至剥夺他们。地位、智力和德行上的差异不应该也不能导出权利的差异。何况地位、智力和德行的差异往往恰恰是是由于权利不同造成的,是结果不是原因。所有人都有诉求利益的权力,所有人都应该得到关心,这才是政治的价值,才是政治家的仁义。政治家和政客的区别,在于:有无价值优先之坚持,有无公平正义之理念,有无一视同仁之关心。
政治家必须是思想家。思想家的价值就在于他比一般人更为突出和坚持价值。思想的价值不仅在于思考真相,更在于判断是非。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就是说,作为一个君子,他应该首先考虑价值问题,否则就是小人。小人喻于利——小人只讲得失、成败、利害。商鞅就是小人。
孔孟老庄这样的人,为什么在先秦诸子中脱颖而出,超越商鞅这些“事功”突出的人,获得了后世更多的推崇和关注?
拆穿了说,从事实判断的角度说,孔孟老庄岂能不知在教育不能普及的那个时代,普通的、没有受教育的广大民众在智识上、德行上与精英阶层的巨大落差?他们岂能不知,在政权不能开放的那个时代,普通的、没有政治参与机会得不到从政操练的广大民众在政治能力和政治理想上的懵懂无知?对此,他们默许甚至认可、维持现有的等级秩序(这是历史的不可超越性),但是,从价值判断的角度,他们同时认可人在终极意义上是平等的,所有人都是值得关爱和尊重的,他们从来不会鼓吹漠视普通人对幸福的追求,不会轻视普通民众的力量,从来不会鼓吹为了所谓国家的利益而牺牲个体的利益,儒家宣称:“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这是政治良知;道家则宣布:“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这是小民自保。政治而能有此良知,小民而能如此自保,这世界,才是人的世界,而不是地狱!
在商鞅对普通民众的藐视、漠视、歧视里,暗含着他自己未来的命运,暗含着在他的理念下成长壮大的秦国、秦王朝的命运。
是的,他从来不在乎人民的幸福,他只追求国家的强大。抹杀个体以统一意志,残害百姓以成就一姓,他成功了,在他的理念指引之下的秦国,果然强大到灭了六国,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强国——但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商鞅真该听听这样的声音: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道德经》30)
而那最初揭竿而起者,正是陈胜吴广及其手下的戍卒,一群被商鞅蔑视、漠视、歧视、无视,看起来任人虐使的小民!
有功利而无道——
这样的大国,真的大吗?
这样的强国,真的强吗?
有幸的是,作为后来人,这些,我们都看到了。
但是,我们真的明白了吗?《品读历史――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历史事实》(2) - 三河口高级中学留言板
《品读历史――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历史事实》(2)
第二章 真的是“红颜祸水”吗?
红颜祸水这句话堪称千古名言,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然而,真的是“红颜祸水”吗?中国男人最爱把祸乱国家的历史罪责往女人身上推,尤其是大难临头之际,女人就成了他们的替罪羊……
1.妲己误国,还是殷纣亡国?
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是商朝亡国之君。几千年来,人们都把商朝灭亡的原因归在妲己身上,因此出了一则成语:“助纣为虐”,其实并非如此,妲己即便是帮助纣王做了坏事,总还不至于因她而亡国吧!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一个弱女子真的有如此威力吗?
其实,这只是殷纣为自己开脱的一种借口,他没有勇气面对自己所犯的过错,就使妲己替自己背负着千古骂名“红颜祸水”,殷纣做伤天害理的事,难道是妲己胁迫他,还是威逼他?一个真正的明君不会被他人左右,会以民为重,他应该懂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更不会因为女色而荒废国家大事。
从古至今,人们却一直认定妲己是狐狸精,迷惑殷纣残暴无道,使他荒淫无度。如果没有妲己,商纣王就不会草菅人命;不会有酒池肉林;就不会做亡国之君。仿佛没有了妲己纣王就会是一位有道明君。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即使没有妲己的出现,以他的本性同样还会做个亡国之君,在妲己没有进宫之前,殷纣要选美,难道贤惠姜皇后没有劝过他吗?国家灭亡,纠其原由,应首推国君的治国不力,把一个政权的灭亡完全算到一个女人的头上是不公平的。
在那个时代,一个女人的力量终归是小的,妲己是个人,并非是狐狸精。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单凭一个妲己,要想颠覆朝廷那是不可能的。
商纣王之所以迅速败亡,根本的原因自然是殷商统治政治腐朽,横行暴敛,严刑酷法,导致丧尽民心,众叛亲离。其次是对东方进行长期的掠夺战争,削弱了力量,且造成军事部署的失衡。三是殷商统治者对周人的战略意图缺乏警惕,放松戒备,自食恶果;四是作战指挥上消极被动,无所作为。加上军中那些临时仓促征发的奴隶上阵起义,反戈一击,其一败涂地也就不可避免了。商朝的亡国绝不是因为妲己一个女人的缘故,决定商朝存亡的而是纣王。
有一次,纣王与妲己在鹿台上欢宴,命所有的妃嫔,聚集在鹿台下脱去裙衫,赤身裸体地唱歌跳舞,恣意欢谑。纣王与妲己在台上纵酒大笑。而姜后宫中的嫔御七十二人,掩面哭泣不肯裸体歌舞。妲己说:“这些都是姜后身边的官女,她们在怨恨大王杀了姜后,还听说她们私下作乱,准备谋杀大王!妾刚开始也不信,现在看她们竟敢违抗大王的命令,看来谋反的传闻不假!应当对她们施以严刑,好使其他人不敢起谋逆的心!”
纣王说:“什么才称得上严刑?”
妲己说:“依小妾之见,可以在摘星楼前,在地上挖一个方圆数百步,深高五丈的大坑,然后将蛇蝎蜂虿之类丢进穴中,将这些宫女投入坑穴,与百虫嘬咬,这叫作虿盆之刑。”
纣王大笑,立即照妲己的话做了一个虿盆,将这些宫女全部投入坑中,一瞬间从坑中传出揪心的悲哀号哭。纣王大笑:“要不是皇后的妙计,不能灭此叛妾!”
纣王的儿子殷郊听说此事,忙去鹿台进谏纣王说:“法令是为人有罪而设,现在众妾并没有谋逆之罪,却加以极惨的刑罚,这都是妲己误惑圣聪,以致使天下百姓知道父王是无道之君。请斩妲己,以正朝纲!”妲己说:“太子与众妾同谋,所以妄图诋毁妾,请大王做主。”纣王立即喝令侍卫处死殷郊,比干慌忙劝阻说:“太子是国家的根本,不可随意加刑。”纣王才没有杀死太子,但依旧把他贬谪到了荒远的地方。
梅伯入觐见纣王说:“姜皇后没有过错却被处死,太子无罪过而被贬谪。请大王召回太子,复立东宫,臣愿代死!”
妲己说:“梅伯是太子一党,因此才狼狈为奸。”
纣王问:“那怎么对付这些人?”
妲己说:“群臣轻侮大王的尊严,都是因为刑法轻薄的原因!依妾之见,可铸一个空心的铜柱,里面烧火,外涂油脂,让犯人裸体抱柱,皮肉朽烂,肋骨粉碎,如此他们才知道畏惧,朝中也不再有奸党了!”纣王立即依妲己之言竖立铜柱,把梅伯光着身子绑在铜柱上,一瞬间把他化为灰烬。妲己又说:“可以再制一个铜斗,也加火在里面。罪轻而不至于处死的,让他们以手持熨斗,则手足焦烂,这样可以区别法律的轻重。”妲己是一个不喜欢笑的美人,但是她听到犯人的惨叫,就像听到音乐一样的大笑。纣王为了博得妲己一笑,滥用重刑。于是纣王立铜柱、铜斗各数十,置于殿前,凡是敢违命的大臣,立即用刑。此后,再也没有大臣敢劝诫纣王了。
纣王见众臣畏刑不谏,与妲己更是得意忘形,旦夕荒淫欢宴。常在摘星楼令三千多男女裸体混杂其间,追逐戏谑。妲己道:“这样玩时间长了没意思,不妨在台下挖两个坑穴。一个引酒为池,一个悬肉为林,令各嫔妃裸戏于酒池肉林,互相扑打,胜者浸死在酒池中,败者投于虿盆内。”纣王大笑说:“就依此言。”每天会许多宫女被折磨至死。
纣王整天沉于酒色,时时刻刻不离妲己,他对妲己言听计从,只要妲己所憎恶的人不分好坏就加以诛灭。纣王又在朝歌与邯郸之间纵横数千里内,每隔五里建一所离宫,每隔十里建一个别馆,与妲己同乘逍遥车,白天在车上欢谑,夜里张灯结彩,管弦歌韵,做长夜之饮。这时,已经快到了冬天,妲己与纣王在摘星楼上狂欢,远远地看见岸边有几个人将要渡河,有三个老年人挽裤腿正在水中,但一些年轻人却不敢下岸。
纣王问妲己:“河水虽然冰寒,但老人尚且不怕,年轻人却那么怕冷,这是怎么回事?”
妲己回答:“妾听说人生一世,得父精母血,方得成胎。若父母在年轻时生子,那时他们身体强健,生下的孩子气脉充足,髓满其胫,即使到了暮年,耐寒傲冷。假如父老母衰时才得子,那他们的孩子气脉衰微,髓不满胫,不到中年,便怯冷怕寒。”纣王大为吃惊:“竟然有这种事?”
妲己说:“大王不信的话,就将此一起渡河的人,砍断他们的胫骨看一看便知。”纣王就命人把那几个过河的人捉到楼下,每个人砍掉两条腿,果然如妲己所言,老年人的骨髓满,年少的却骨空。
纣王极为高兴说:“爱妾料事如神!”
妲己说:“妾不但能辨老幼的强壮,即使妇女怀孕是男是女,妾一看就知道!”
纣王问:“怎么才能知道?”
妲己说:“这也与父母的精血有关,男女交媾时,男精先至女血后临,属于阴包阳,因此会生男;如果包阴,生下的孩子必为女。”
纣王不信,妲己说:“大王不信妾的话女血先至男精后临,就属于阳,可以搜取城中的孕妇验证。”纣王立即下令命人捉十个孕妇,集中在楼下。妲己一一指着说,哪一个怀的是男胎,哪一个怀的是女胎,哪个怀的是双包胎。纣王令人剖开孕妇的肚子视之,果真如妲己所说一个不差。
后来,纣王在妲己的挑唆下,将伯邑考醢为肉酱,比干忠心直言,并指责纣王杀皇后、杀大臣、谪太子,斥责妲己的暴政,要纣王改过以新朝纲,劝谏说:“不修先王的典法,而用妇言,大祸不远了。”纣王对比干的忠言大怒,要杀他。妲己在一旁说:“妾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比干自诩为圣人,剖开比干的心看看如何?”纣王依照妲己的话,将比干剖其心。自此之后,朝廷上再没有几个忠臣了。
纣王暴虐的行为令天下诸侯起兵以讨伐。在天下大乱之际西岐的周武王攻入朝歌,纣王虽有兵数十万,但早已人心离散,临阵倒戈。纣王自知江山难保,他登上鹿台,身衣宝物,自焚而死。妲己最终也被姜子牙所斩。
后来,人们都对妲己痛恨不已,骂她是狐狸精,她就落一个红颜祸水的罪名,妲己虽然不是一个有道德的妃子,但还不至于亡国吧!其实,真正决定存亡的应该是纣王。如果如纣王本身廉洁公正,勤政爱民,那里还有心思陪美女呢?更何况,即使妲己还是出现在纣王身边了,那睿智如他又怎会对妲己听之、认之,这亡国的危险自然不存在了。
在那时期,女人除了传宗接代,最重要的责任便是博得丈夫欢心。在这个意义上说,妲己作为纣王众多后妃中的一个,却能脱颖而出,得到纣王的专宠,这是她必须要做的工作。至于她心地善恶的问题,狐狸精之说,不能够全然相信。就算她真的心如蛇蝎,但她毕竟只是纣王的一个妃子,她的世界就只有后宫那一片天地,纣王设不设置酷刑,增不增加赋税,并不是由她一个女子能够决定的!都说是妲己教唆商纣王为祸,可商纣王作为一个自诩为天的男人,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君王,难道就这么容易听人摆布吗?
中国的“君子”信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商纣王不听忠言,听信谗言,是其身不正;让妲己为祸,是治家不严;敛财增赋,是治国无方。终使百姓苦不堪言,而奋起反抗,导致国灭家亡,天下大乱。这一切都是因为纣王的不智、不才、暴虐所导致的亡国,让妲己担当祸水的罪名实在有点太不公平了吧!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亡国之君把责任都推到一个女人的身上,无论女人长得再漂亮,她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主宰朝政的是男人,手握兵权的也是男人。女人只能在后宫里抛几个媚眼,而不能走到前廷来叱咤风云。她要想得到什么,改变什么,这些都还要依靠男人。妲己能够靠得着的男人只有殷纣王。殷纣王虽然力大无穷,但他的威严却不怎么样,你看那些大臣为了一个妲己,就敢一个接一个地向他发难。他还有什么威风可言?他既没有威严又没有威风,妲己能依靠他什么呢?再则,把天下搞得大乱对妲己又有什么好处呢?难道她喜欢做一个被世人唾弃的罪人吗?
更何况商朝建国几百年了,国富民强,人才济济,朝中文武大臣,皆经纶满腹、文韬武略的匡国济世之才。然而,却被周灭了。男人不去思自己的过失,却把这一切归罪于妲己这个弱小的女子,这实在高看了苏妲己。在女人只是男人附属品的时代,宁要说历史是由一个女人改变的,实在是荒谬绝伦。商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商朝末年,纣王把主要精力都用于经营长江下游的东南地区,而忽视了中原一带,使得周人得以乘隙而入,加之纣王无道,诸侯国之间的明争暗斗,商贵族之间的尔虞我诈,以至于天怒人怨,商的灭亡也就再所难免了。
每一个朝代的灭亡都有它自身的原因,但中国的专制文化却总是让人们遗忘从帝王将相身上去寻找谬误。总把江山沦陷或事败,归咎于美女身上,以一句“红颜祸水”开脱,不敢承担作为一个统治者甚至是一个男人的责任,如果没有像妲己这样的祸水,似乎他们的江山就能永久不衰。为什么许多人总把昏君身边的这些女人看作“红颜祸水”,一个国家的存亡都是由一个女人决定的吗?
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一个弱女子,竟然有亡国害人君命的能力,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真是为那些冤屈的“红颜”感到深深的叹息。其实,倾国倾城的从来只是君王治国无方形成的,而并非红颜颠覆历史王朝。红颜不是祸水,美丽也不是罪过,一切都在于君王的错。
2.褒姒真的是“烽火戏诸侯”的罪魁祸首?
褒姒或许真的有倾国倾城之貌,周幽王或许是个好色之徒,或许二者兼而有之。因为君王好色,自古而然,可是有一点令周幽王不悦的是,就是这位美人从来没有喜色的容颜。周幽王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听信了谗言,于是就有了“烽火戏诸侯”之事,因此加速了西周的灭亡,这能够怪褒姒吗?
褒姒的“笑”确实和西周的灭亡有关,但不是她的笑使西周灭亡,设法让褒姒笑的人,才是西周灭亡的罪魁祸首。褒国一直都相安无事,不料褒国不知如何惹恼了周幽王。周幽王要率众亲征褒国,吓的褒君赶快给幽王奉供金玉财宝和美女良妾才求得宽恕。褒国供送的美女,其中有个叫褒姒的女子到了后宫,幽王对她是百般的宠爱和信任。幽王废掉名门正娶的申王后和正式册立的太子宜臼,扶持褒姒为王后。褒姒很美,但是她每天都眉黛紧颦,郁郁寡欢。周幽王为了博得红颜一笑费尽心思。幽王召乐工鸣钟击鼓,品竹弹丝,宫人歌舞进临,褒姒毫无半点悦色。又命司库每日进彩绢百匹,撕帛以取悦褒姒。褒姒虽爱听裂绢的声音,依旧是愁眉不展。幽王下令有人若能使褒姒一笑者,赏千金。
大奸臣虢石父献计说:“在城外,五里置一烽火墩用来防备敌兵,如有敌兵来则举烽火为号,沿路相招天下诸侯的兵来勤王。假如诸侯来了却没有敌兵,皇后必然会笑!”幽王听虢石父之计,于是,遂与褒姒驾幸骊山,在骊宫夜宴,令城下点燃烽火台。刹那间火焰直冲霄汉,诸侯乍见焰火冲天,急忙调兵遣将,驱动战车,连夜前来勤王。没多久,列国诸侯皆领兵至,一路烟尘滚滚,却未成见到一个敌寇的踪影,只见幽王与褒妃在城上饮酒作乐,诸侯面面相觑,卷旗而回。
幽王又一次下令燃起狼粪后,就带着侍从拥着褒姒住到镐京东郊的骊山别宫寻欢作乐。不久,但见山下大道上风尘激扬,骊山下旌旗遍野,人头攒动,车阵隆隆,战马嘶鸣,各路诸侯勤王之师纷纷来到,褒姒惊喜万分,终于开怀大笑,褒幽王更是喜不待言。各路诸侯见幽王与褒姒只是寻欢作乐,十分愤怒,只是敢怒不敢言,每一个都垂头丧气回了国。以后幽王又搞了几次假敌情,几乎很少人来,于是大家就不再信任烽火台。
公元前770年,西戎杀进镐京,周幽王一伙仓皇逃向骊山,烽火虽然为燃,但没有一位诸侯勤王前来相救。西戎兵追到骊山,杀了周幽王,掳了褒姒,一把火烧了镐京,胜利归回。
如果周幽王是个勤政爱民的明君,他会为美人博一笑而做出如此荒缪之事吗?他亡国的耻辱、罪过,反而被转嫁在这个不苟言笑的冰美人身上,不觉得对褒姒太不公平了吗?
周幽王如果没有褒姒,周朝在他手里就会繁荣富强吗?也不会,因为他的本性即是贪婪好色,娇奢淫欲,识人不清,即便没有褒姒,饶是昏庸如他,也只会听信小人谗言,任用奸臣,从而导致国家灭亡。褒姒的出现并不是扭转了周朝的命运,只是加快了其最终结果的产生而已。
西周灭亡,犬戎叛乱是客观原因。其实当周厉王即位,暴政天下时,西周就有灭亡的征兆。而周幽王是个无道的昏君,他即位更是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周幽王每天沉迷在女色之中,对国家大事置之不理。不听忠言,还将忠臣打入牢狱。在他眼里,只有那些献美女的人才是忠臣。即使褒姒颇有心机,她也只能篡夺后位而已,国事她一点也不懂。她的职责只是取悦周幽王。至于“烽火戏诸侯”之事,并非出于她本心。虽说幽王是做给她看的。幽王只要她一笑,就心满意足矣。倘若周幽王是明君,西周能富强就已是难事,何况他又那么昏庸呢?
从古至今,不少文人都是谴责褒姒乱政,你可知,如果周幽王不昏庸,不拿国家大事来开玩笑,又怎会做一个亡国之君的下场?再看下当前的网游,依稀也是褒姒一事的再现。从网游来说,其本身是无害的,但大多数商家在里面加入的暴力色情或是消极的因素却使其成为一种“杀人”利器。就如同罂粟花一样,本身只是一种美丽的植物,但被谋取暴利的人提炼以后,就成了鸦片这种害人的毒品。也如同刀具一样,我们不允许把它随身携带到大众场合,但不表示它本身是个祸源,如何使用才是最重要的。佛家有云:“万法唯心造”。好坏之分,存乎一心。就像鸦片也可济人也可害人,一切都在于你自己。
人们都怪褒姒亡国,那应该怪她什么呢?怪她不该有美丽的容颜,而使幽王疯狂迷恋于她,不能自拔?还是怪她不该生性太过冷情,而使得幽王非得大费周章,烽火戏诸侯,以博得美人一笑?不觉得这些理由太荒谬了吗?
“烽火戏诸侯”这场闹剧,而使褒姒扬名古今。但是在整个事件中,她是无辜的,她并不处于主导地位。甚至,她连一个参与者都不是,从始至终她不过是一个旁观者。
褒姒天生是一个冷美人,不爱笑。这虽然算不上什么优点,但还不至于是缺点吧?更何况“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本是无人能改变的事实,周幽王却非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悬赏千金,叫人出谋划策,最后甚至动用关系到国家安危根本的烽火。一国之君责任重大,本不可有丝毫大意。周幽王沉湎于酒色,不勤政爱民,这已是极大的过失了。竟然为了博得美人一笑而公开戏弄诸侯,导致身败名裂,国家破败灭亡,这只能说是自食其果。
而褒姒她只不过是政治上的工具,在历史中承担了本不属于她的苦难而被冠以“红颜祸水”的称号。她自幼孤苦伶仃,被褒国的姒大领养,故称褒姒。当在颠沛流离、疾风苦雨中长大的苦命儿褒姒当出落得亭亭玉立时,危险也随时降临。褒国国君因柬周幽王被囚,其子为使乃父得以生还,将貌美的褒姒作为礼品献于幽王,其父立时安归。周幽王为搏其一笑,如殷纣王造酒池肉林,男女裸逐,彻夜长饮,终以淫暴亡国一样,不惜妄举峰火,失信诸侯,以致国败身亡。而褒姒则在万人唾骂声中零落成泥碾作尘了。她们都是因为美貌冠绝天下而在国家危难之时作,为有用途的工具献于敌人,以受辱之躯得一方平安,使国人免受战争之苦,这些屈辱和痛苦本来就不应由她们承受,世人非但不体谅,反而对她们人唾骂。
不知是谁将“褒姒一笑而失周天下”的罪名强加于一个弱女子的身上。红颜一笑又何以亡国?褒姒无辜地成为了周幽王的替罪羊,实在是悲哀。西周的灭亡不能说与褒姒毫无关系,而那个千方百计让褒姒“笑”的人,难道就与亡国无关了吗?
传说周宣王在位时便有女妖精灭国的谣言。这想必也是因为当时政治腐败,人们不堪其苦,希望这个朝代早些灭亡,又受到前代妲己灭国的影响而编造的。出人意料的是周宣王捉妖没有捉到,反而送上了自己的性命,可想而知,那时就有亡国的征兆。但偏偏谣言的应验在比周宣王还要昏庸的周幽王身上,自己亡国不说,反而还让一个女子为他担起亡国的罪名。
俗话说:“君子好色而不淫。”如果周幽王只是喜欢美人,那也谈不上什么大错,如果被褒姒的美貌迷得神魂颠倒,那就是昏君了。传说周幽王唯一的遗憾,就是褒姒整天面无喜色。若是事实,那便是贫苦出身的褒姒不愿以身奉事这位无道的昏君了。
幽王只觉褒姒是位冷美人,于是想出千金买笑点子来。终于有人提议点燃烽火台,等诸侯们的兵马到来,看到并无敌兵,定会乱哄乱串,引人发笑。“君无戏言。”这烽火台是万万不可轻易点的。谁知幽王竟昏庸到极点,用了这一计策,终于点燃了烽火。诸侯们被如此戏弄当然万分气恼,当再点燃时,却再没有诸侯到来了。据说褒姒看到这种场面竟真的咧开嘴冷笑了一声:“亏你想得出这种主意!”烽火戏诸侯,只为换来红颜一笑。
即便是毒药也要饮,那便是真的诱人了。固然相信褒姒这样的美人可以让幽王迷恋欲狂,不顾一切,但怕是幽王根本不知道事态的严重吧。他把江山社稷当成儿戏,如此昏君早晚必会亡国。
昏庸的周幽王为了宠爱褒姒,盲目地废除了王后和太子。引起了乱子使得镐京被攻,当兵临城下时点燃烽火台,众诸侯只以为幽王与褒姒逗乐,再无人带兵前去。
城池尽失,平王东迁,西周被东周代替。但实际上,周朝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大国,自西周灭亡就结束了。东周连地盘都保不住,怎么看都已经风光不在。
纵观西周灭亡到底与褒姒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她作为一个贫寒女子,又哪来把握自己命运的权力。她不过是一个玩物而已,她的一颦一笑难不成真能决定西周的兴、亡、成、败吗?
功业、政权这些都与女人无关,唯独亡国偏偏就与女人有关!若是褒姒知道在这多少年以后人们依然是把国破家亡的责任推倒她身上,该有何感想?女人是无罪的,错在男人,不该为了博得美人一笑,拿江山社稷当儿戏,实在是咎由自取。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对待女人的态度是极其复杂的。一边说红颜祸水,一边又盼望着红粉知己;一边希望家有贤妻,好男人得有责任心,一边又说温柔乡是英雄冢;一边渴望事业有成,一边又高歌要美人不要江山!不管怎么说,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是不会相信一个女子有亡国的力量。如果不是君王昏庸无道的话,即使有在多美女来迷惑,也不至于亡国吧!
3.真的是西施亡吴吗?
千百年来,西施亡吴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历史定论。但是有两点值得怀疑:一是吴王夫差好大喜功,连年穷兵黩武,大肆挥霍,掏空了吴国国库;二是越王勾践忍辱复仇的决心之大,如果二者缺一的话,恐怕再有几个西施也难以亡吴吧!
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开战,结果越军大败,越国国王勾践向吴国国王夫差乞降。吴王夫差不听大夫伍子胥“杀掉勾践,以绝后患”的劝告,却采纳被越王买通的权臣的主张,允许越国投降。把勾践夫妇和越国大夫范蠡囚禁在姑苏虎丘,当夫差的马夫。勾践君臣忍辱偷生,装得非常恭顺,夫差以为他们已真心臣服,3年后就把他们放回越国。
勾践安全回到越国后,立志复国,卧薪尝胆,励精图志。范蠡按照越王勾践的要求,在民间寻觅美女。担任这个历史重要任务的美女,不仅要有美丽的容貌,而且还要常人没有的胆量,要机智经过几番挑选,范蠡选定了西施和郑旦。当范蠡初次见西施时,就被西施的美貌所打动,而西施对这位年少英雄、气度不凡的将军也是一见钟情。范蠡从头到尾向西施说明了选美的原委,西施被范蠡的那份爱国热情所感动了,表示愿意担此重任。
勾践亲自接见她们,并命人教她们歌舞各种礼仪、化妆和礼仪,让人为她们讲解历史、时局和权谋。勾践还亲自给西施面授机宜。勾践把神圣的政治任务交给她们,交待了三件大事:沉溺夫差于酒色之中,荒其国政;怂恿夫差对外用兵,耗其国力;离间夫差和伍子胥,去其忠臣。
西施颇具爱国主义情怀,时刻牢记自己来到吴国的政治使命,她用尽浑身解数让吴王对她言听计从,夫差果然对她宠爱有加,言听计从。
吴王夫差还命人为她建了馆娃宫,在馆娃宫附近修了玩花池、玩月池、吴王井、琴台,还有采香径、锦帆径和打猎用的长洲苑等;还修了响屐廊,就是在地上凿一个大坑,把一口大缸放进坑里,然后在上面铺上木板,再铺平。夫差让西施穿着屐在上面走,锤铺有声,所以叫响屐廊。
到了春天,夫差就和西施到采香径、玩花池游玩;到了夏天,夫差就和西施在洞庭的南湾避暑,享受自然的“空调”。南湾有十多里长,两面环山,吴王将此处取名为“消暑湾”,并令人在附近凿了一个方圆八丈的白石池子,引来清泉,让西施在泉中洗浴,起名为“香水溪”;秋天两人一起攀登灵岩山,看灵石,赏秋叶;到冬天下雪的时候,夫差与西施披着狐皮大衣,令十多个嫔妃拉车寻梅,全然不顾嫔妃们汗流浃背,每次都要尽兴后方才返回。如此挖空心思地玩乐,可见吴王夫差此时的心思已不在朝政社稷上了,而在西施身上。
吴王夫差对西施是越来越宠爱,而西施时刻想着怎样让吴王高兴,怎样让吴王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自己身上,好让吴王能成无道之君,荒废国事。庆幸的是,她有一个得力的助手伯韶。伯韶是吴国的大夫,深得吴王宠信,为人奸诈贪婪。越国利用他的这一弱点,经常给他送些金银珠宝,有时也给他送美女,因而他对越国也是死心塌地,与西施两个一道说越国的好话。
夫差自从得了西施,就一直住在姑苏台,一年四季享乐游玩,已经不理政事。朝中大臣有劝谏的,都被他或训斥,或驱逐,或罢官,于是大家渐渐也就不敢说了。只有老臣伍子胥,见吴王如此无道,就在姑苏台下进谏劝阻,但吴王还是不理。伍子胥觉得吴王如此势必取祸,劝谏又不听,于是称有病不再上朝。
当时,越国在勾践的治理整顿下,国力日益增强,军队也已训练有素。吴王夫差感到威胁,想要征伐越国,被伯韶大夫巧言阻挠。
后来齐国与吴国关系恶化,夫差想要攻打齐国。伍子胥认为,越国才是心腹大患,不宜远征齐国。但伯韶大夫却力主攻打齐国,并保证出师必捷。
一向与伍子胥有矛盾的伯韶大夫置国家安危于不顾,乘机挑拨吴王和伍子胥之间的矛盾。结果吴王将伍子胥赐死,提拔伯大夫为相国,还要给越国增加封地,被勾践谢绝了。公元前482年夏初,越国伐吴,大获全胜。
从古至今,西施在人们心中是亡吴的罪魁祸首。这种说法未免太过偏激。西施只是一个弱女子,她有何神通能灭了吴国?吴国之所以被灭,最重要的原因是越国方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励精图治,深得民心。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从而一举灭吴。夫差宠爱西施,不理朝政,原因还在于他自己。西施不过是一个工具罢了,她不过是加速了吴国的灭亡。没有西施,吴国照样还会灭亡。罗隐有诗辩西施之冤云:家国兴亡自有时,时人何苦咎西施!西施若解亡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当时吴国有两个大臣,一个是伍子胥,一个是伯海饺嗣苤刂兀嗷ペ佟T诙源魇┱饧虑樯希杭χС郑樽玉慵峋龇炊浴A酱蟪既绱瞬缓托常夤拿司涂上攵恕
而西施却是无辜的,为了两个男人的花言巧语以其柔弱之肩承担了助越灭吴的重任,成就千古第一美人计。而那两个男人范蠡和勾践,一个是西施的情人,一个是西施的越王,两个七尺须眉却要靠女人来复国!带着幻想带着责任的西施成功了,可后来呢?“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善良的人民是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的,于是有多情人就幻想着是范蠡带着西施泛游五湖,经商致富,两人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去了。可是历史是残酷的,西施实际上是被沉水而死的。女人就是这样被男人玩弄于股掌之上,需要的时候,可以是巾帼英雄,也可以是替罪羔羊红颜祸水,总之国家的胜、败、兴、衰都是由一个弱女子来决定的。
俗话说:冲冠一怒为红颜。也许中国的男人,已经习惯了把责任交给女人来承担。
比方说,仗打败了,便叫女人去“和亲”;国家亡了,就拿女人来“顶罪”。
这种不负责任,很没有道理,国家的政治军事大权,可一直是掌握在男人手里的。女人即便要破坏,要捣乱,又有多大能力呢?又有多少可能呢?正所谓:“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被剥夺了参政议政权力的女人呢,如何能对天下兴亡,国家成败负责?
女子长得漂亮有罪吗?帝王身边的女子是否就不能生得如花似玉?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帝王身边的女子自然须得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而这会不会因此而影响国政并不是取决于女子的美丽程度,而是与帝王自身的修养、品性直接挂钩。所以说,帝王爱美女令国家灭亡,错并不在女子。女子只是一个玩物,一个替代品,她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更决定不了一个国家兴衰。错在男人不该沉于美色,荒废国事,使自己成为亡国之君。
西施看起来是一个柔弱女子,吴王夫差没有想到她那柔弱的肩膀竟承担着复国的大业,而终日沉湎在她的美色之中,终于断送了自己的江山。当越王勾践统一了吴越疆界以后,对于西施,是否会以“红颜祸水”来杀了她还是会贪图美色占有了她?两种可能性都有。幸好越王勾践还没来得及下手,一个重情重义的男儿范蠡把西施带走了,从此隐居于江湖。
由此可见,真正亡国的罪魁祸首并非是那些红颜,只不过是那些帝王本身品性不端,昏庸无能。可笑的是,千百年来,这多少“祸国”的罪名都统统加到了“红颜”的头上。又有多少自诩爱国志士义愤填膺的唾骂女子祸国。人们就这么冠冕堂皇的把这顶沉沉的帽子压给了那些弱不禁风、柔弱无骨的女流之辈。实在为她们感到不公,难道没有这些祸国的女子就不会亡国了吗?
在我国历史上十分奇怪,一方面是男尊女卑,另一方面却把国家衰亡这样大的事情归罪于女人,称女人为“红颜祸水”。使无辜的女人为昏庸的男人背黑锅,卷入男人争权夺利的漩涡,成为男权的工具。由此可见,并非是西施亡吴!
4.赵飞燕妖魅,还是成帝昏庸?
千百年来,人们把赵飞燕视为狐狸精,用妖魅来迷惑成帝,导致国衰民弱。事实是这样吗?赵飞燕真的是十恶不赦大罪吗?虽然她称不上贤妃,但还不至于因为她导致国衰民弱,她只不过是其中的受害者,成帝昏庸无道,整天沉于女色,不理朝政。成帝昏庸不是任何一个人能够改变的,如果说赵飞燕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那么,三国中的刘禅又是如何亡国的呢?
赵飞燕原名宜生,是汉代著名的舞蹈家,因其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故人们称其为“飞燕”。
赵飞燕小时候家里很苦,出生后便被父母丢弃,三天后仍然活着,父母也觉得奇怪,就开始哺育她。稍大后,父母相继去世,她便同妹妹一同流落长安,沦为官婢,后被送入阳阿公主府,开始学习歌舞。她天赋极高,学得一手好琴艺,舞姿更是出众,一时名满长安。
有一次,汉成帝经过阳阿公主家,公主盛宴款待汉成帝,唤出几名美女歌舞助兴。汉成帝见其中有一个清尘脱俗的女子,歌声清脆,舞姿优美,汉成帝为此意荡神摇,便把她带回了宫中,让她成为昭阳殿的新主人。
赵飞燕在宫中深受成帝的宠爱,没过多久,她又把妹妹赵合德推荐给汉成帝做婕妤。
自从赵合德进宫后,汉成帝便渐渐把心思移到她身上。赵合德不仅有美貌,肌肤雪白、光滑,而且性情温柔,更有魅力。汉成帝称赵合德的怀抱是“温柔乡”,并感叹说:“吾老是乡矣,不能效武皇帝求白云乡也。”
赵飞燕姐妹入宫后,一场新旧之争遂在后宫展开。这场后宫之争的结果就是许皇后被废,皇后位置空缺。于是赵飞燕闹着让汉成帝立她为后。可是汉成帝册立赵飞燕为后的想法,遭到了皇太后王政君的阻拦。后由皇太后姐姐王君侠的儿子淳于长从中斡旋,赵飞燕才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后的宝座。
永始元年,赵飞燕被立为皇后,同时晋赵合德为昭仪,把昭阳殿赐给她居住。汉成帝为了取悦新皇后,令工匠在皇宫太液池建造了一艘华丽的御船,叫“合宫舟”。
一天,汉成帝带着赵飞燕一同泛舟赏景。赵飞燕穿着南越所贡云英紫裙、碧琼轻绡,一面轻歌《归凤送远》之曲,一面翩翩起舞,汉成帝令侍郎冯无方吹笙配飞燕歌舞。舟至中流,狂风骤起,险些将身轻如燕的赵飞燕吹倒,冯无方奉成帝之命救护,扔掉乐器,拽住皇后的两只脚不肯松手,飞燕则继续歌舞。此后,宫中便流传“飞燕能作掌上舞”的佳话。
汉成帝始终没有儿子,这让朝堂上下无不忧心。赵氏姐妹专宠十余年,久无子息,且始终没有生育的征兆。赵飞燕知道,要想做永久地皇后,就必须生下一子,继承帝业。因此她焦灼地盼望着有个孩子。为了增加生育的机会,她常趁汉成帝夜宿赵合德处,秽乱宫廷,招引一些少年侍郎、宫奴与她奸宿,但始终没有怀怀孕。
赵氏姐妹自己不能生育,也不许别的妃嫔生育。宫中有个叫曹伟能的女官,怀上汉成帝的孩子,临产时,赵合德命中黄门田客拿着皇帝诏书,毒死曹姬,取走婴儿。那婴儿被乳母张弃抚养了11天,即被宫长李南持诏书取走,不知下落。
后来,一位许美人也怀孕了,汉成帝暗中派御医去探视,又赐3粒名贵的养身丸药,作保胎之用。许美人生了儿子后,赵合德得知,大闹一场,最后胁迫汉成帝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儿子。
绥和二年三月,酒色侵骨的汉成帝在赵合德的怀抱中暴死,孝元王太后与大司马王莽“治问皇帝起居发病状”,赵合德畏罪自杀。
赵飞燕因为帮助成帝的侄儿刘欣即位,新帝感恩,仍旧尊她为皇太后。六年后,哀帝逝世,大司马王莽以赵飞燕杀害皇子之罪,迫其自尽。
因此,她们也就有了红颜祸水之说,但这完全是她们的错吗?
赵氏姐妹是由江都冗王的郡主与冯万金私通所生。母亲不要她们,生父又早逝,两姐妹只得终日破衣烂衫,流落街头,吃尽了苦头。后来,机缘巧合,被成帝的姐姐阳阿公主带回了府,以歌舞伎的身份在府中学习歌舞,直至被成帝带回宫。对于拥有这样童年生活的赵氏姐妹,要想要求她们深明大义、温婉贤惠实在是难上加难。苦难的生活,使她们只会考虑如何活下去,如何过得更好。成帝用这样的人当皇后,能怪赵氏姐妹吗?
赵飞燕与他人私通,主要为了怀孕生子,在那个时期,是母以子贵。当年许皇后,就是因为没有子嗣,失去宠爱后,便轻易被废。许皇后的结局令赵飞燕深深恐惧,于是千方百计地让自己怀孕,在各种方法都无效的情况下,赵飞燕选择了与他人私通……
赵合德与成帝纵欲,并不是由她能决定的。而是成帝天性浪荡,好酒好色,多情纵欲,赵合德又有何罪呢?或许赵氏姐妹犯的最大过错,便是逼成帝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可是成帝的儿子是死在成帝手上的。在那个时代,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利,不受任何人的威逼、胁迫,赵合德只是成帝后宫众多妃子中的一个,根本无力逼迫成帝做任何事。而成帝却一心只想哄美人开心,不考虑骨肉亲情、社稷后嗣,做出禽兽不如的事来。赵合德在整个事件中起的只是一个导火线的作用。成帝对赵氏姐妹的迷恋,早已超出常人所想,宁肯掐死自己的儿子,来博得美人的欢心,这样的皇家历史真是很少有的,莫不然就是成帝有病?
汉成帝的死许多人都认为是赵姐妹谋害死的,然而分析起来,其实并非如此,因为事实证明,如果没有了成帝这个顶梁柱,她们二人的地位也就保不住。掌权的王莽乐意看到赵飞燕姐妹胡闹,底线是不威胁到他们的政治利益。从政治立场上说,赵飞燕姐妹不但是外戚王莽夺取刘汉政权的工具,而且还是王莽篡权的替罪羊。就她两人而言,入宫见妒而采取的自保行为,属于后宫中司空见惯的事情。她二人的一生虽然也被某些封建时代的历史学家扣上“淫荡”的恶名,归于红颜祸水一类,但她们从来也没有干预过朝政,也未谗害过朝臣。只有毒杀有孕宫妃,断绝皇嗣,才是她们对于汉成帝刘骜犯下的罪过,然而这归根到底是汉成帝咎由自取。汉成帝死后,由于没有子嗣,只好由侄子继位,就给王莽创造了夺取刘汉政权的机会。
“成帝善修容仪,升车正立,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临朝渊嘿,尊严若神,可谓穆穆有天子之容者矣。博览古今,容受直辞,公卿奏议可述。遭世承平,上下和睦。然堪乎酒色,赵氏乱内,外家擅朝,言之可为於邑!”在世人眼里成帝没有错,而错在赵飞燕这个祸水。
凡事有果必有因,汉成帝在还是太子时就是一个出了名的好色之徒,就算他没遇到赵飞燕姐妹这一祸水,以他的禀性,也一样能遇到王飞燕、张飞燕,而且即使在成帝身边有贤德的许皇后,还有被太后赞之为:“古有樊姬,今有班钡南突莸腻樱谎膊荒芄嫒昂妥柚钩傻郾换鏊S纱丝杉琅萑徊皇腔鏊热艟饕辛撕蒙模敲疵琅捅涑闪嘶鏊
男权社会中,男人们努力维系绝对的精神优越感,俨然是女人一生献身的偶像和精神主宰。无奈精神上的怯懦,使他们不敢正视自身灭国丧家的失败,同时又无力拂逆对情欲的渴求。所以一方面他们乐此不彼追逐美色,一旦失败就毫不犹豫将一切责任推给女人。
中国是个没有忏悔和反省道德传统的国家。“不迁怒,不贰过”,就是在大圣人孔子的三千弟子中,除了颜回,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做到。不思反省自讼,只会责任推脱给女人,只不过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能,来宽慰自尊心的失落。
在西方国家就提倡忏悔和反省,那个引起两国血战十余年的绝色美女海伦,就不被称为“红颜祸水”,反而被当作美、爱和性的完美统一;那个让英国爱德华国王不爱江山只爱美人而为之逊位的美国寡妇,她也不被看作是“红颜祸水”,反而被看作是爱情至上的现代灰姑娘;中国就恰恰相反,事成,自然归功于仁人志士;事败,全部都推到女人身上。
将失败的责任推给女人是最容易行的通的,因为男人们拥有独家话语权,而女人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则是一个失语的部落,根本就没有为自己辩白的权力。
西方人对美色是坦然无畏,甚至是敬慕慑服的。而中国人对美色同样充满欲望,同时对这种欲望也充满恐惧,表现出一种欲拒还迎的虚伪和矫饰。
事实上,男权社会里,任何一个政权的灭亡其责任都在男人,即使有女人在一旁挑唆君王,他也不应该对女子言听计从,这只能说他昏庸,如果昏君亡国是在所难免。所以,只有那些不正常的人,才相信女人应该负上国家灭亡的历史责任。由此可见,并不是赵飞燕妖魅,而是成帝昏庸。
5.貂禅并非是除董卓之人
貂禅是我国四大美女之一,她有着闭月之雅称,玲珑之美赞。俗话说,自古红颜多薄命。三国中的貂禅是悲哀的,妙龄少女,正是为自己未来规划美好事情和充满憧憬的时候,但是她却成为了政治和权利场上的牺牲品,成为了那些所谓政客、忠义报国之辈手中的一颗棋子。生逢于东汉政权岌岌可危的乱世之中,她没有任何的选择。难道美丽就是一种错误吗?生活在由封建思想组成的东汉时期,成为利益上的牺牲品,美丽就是一种错误。有歌为证“为报答司徒大义深恩,拼舍着如花似玉身,错过了豆蔻年华,辜负了锦绣青春。
司徒王允一直想为国除害,除掉董卓。一天晚间,他执杖信步来到后园,正为无计可除董卓而仰天垂泪,忽听有人在牡丹亭旁长吁短叹。王允过去一看,原来是府中歌伎貂蝉。貂蝉自幼被王允收养于府中,学习歌舞,美而聪慧,王允待若亲女。王允起初以为她是为儿女私情而深夜于此长叹。后经询问,方知她是蒙王允养育之恩,常思报效。王允见状,计上心来,便把貂蝉请到画阁中,向她流泪跪拜说:“汉家天下全寄托在您的身上了!奸臣董卓,阴谋篡位;朝中文武,束手无策。董卓有一义儿,姓吕,名布,骁勇无比。董、吕二人都是好色之徒。我打算用连环计:先将你许嫁吕布,然后献给董卓。你便从中找机会离间他二人反目成仇,让吕布杀掉董卓,为国家除掉大患。不知您同意否?”貂蝉当即表示甘愿献身实施“连环计”。
次日,王允便请良匠以家藏宝珠数颗嵌饰金冠一顶,使人密送吕布。吕布受冠大喜,即亲到王允宅致谢。酒至半酣,王允叫貂蝉盛妆而出,与吕布相见。吕布仗着几分酒意,与貂蝉眉来眼去。王允趁机指着貂蝉对吕布说:“我想将小女送给将军为安,不知将军同意否?”吕布大喜过望,拜谢而回,只盼王允早送貂蝉来。
几天后,王允趁吕布不在,便请董卓次日来家中赴宴。王允又唤貂蝉出来以歌舞助兴。董卓很快便为貂蝉绝妙的舞姿和娇美的容颜所倾倒,称赏不已。王允逢时便说:“这是我家歌伎貂蝉。我想将她献给太师,不知太师肯收留否?”董卓闻言大喜,再三称谢。席散后,王允即命先将貂蝉送到相府,然后亲送董卓回府。
等到吕布前来打探,王允又骗吕布说:太师已经带貂蝉回去与你完婚。
次日清晨,吕布到相府打探消息。董卓侍妾告诉吕布:“昨夜太师与新人共眠,至今未起。”吕布闻言大怒。董卓一日入朝议事,吕布执戟相随。吕布趁董卓与献帝交谈的机会,策马径到相府来见貂蝉。貂蝉请吕布至后园凤仪亭互诉衷肠。貂蝉泪汪汪地对吕布说:“自初见将军,我即暗暗以身相许。谁想太师起不良之心,将我占有。自入相府,我即痛不欲生,只因未与将军一诀,故忍辱偷生至今日。今日既已与您相见,我当死于君前,以明我志!”说罢,即手攀曲栏,往荷花池便跳。吕布慌忙抱住貂蝉。
董卓在殿上,回头不见了吕布,心中怀疑,忙辞了献帝,登车回府。寻入后园,见吕布正与貂蝉在风仪亭下共话。画戟倚在一边。董卓勃然大怒,大喝一声。吕布忽见董卓来到,慌忙便跑,董卓抢过画戟,挺着赶来。董卓体胖赶不上,便掷戟刺吕布,吕布打戟落地,夺门而逃。
董卓回后堂问貂蝉说:“你为何与吕布私通?”貂蝉流泪说:“我在后园看花,吕布突然而至,我见其居心不良、动手动脚,便欲投荷池自尽,却被这厮抱住。正在生死之间,幸亏太师赶到救了性命。”董卓说:“我想将你赐给吕布,何如?”貂蝉闻言大惊,哭道:“妾宁死不辱!”边说边抽下壁上的宝剑就要自杀,董卓连忙劝住。
董卓即日带貂蝉还坞,百官俱拜送。车已去远,吕布凝望车尘,叹息痛恨。王允装作惊讶地问道:“这么长时间,太师还未送给您?”吕布恨恨地说:“已被老贼占为已有了!”王允佯装不信,吕布便将前事一一说给王允听。王允听罢,半晌不语,良久才说:“想不到太师做出此等禽兽之行!”因请吕布到家中商议。商议问,王允又激吕布说:“太师淫我之女,夺将军之妻,诚为天下耻笑。然而我是老朽无能之辈,无所谓;可惜将军盖世英雄,亦受此污辱!”吕布怒气冲天,拍案大叫:“誓杀董贼,以雪我耻!”王允见时机成熟,便说:“将军若扶持汉室,便是忠臣,当流芳百世;若助董卓,便是反臣,当遗臭万年。”吕布闻言即拔刀刺臂出血,誓杀董卓。王允跪谢说:“大汉天下,全仰仗将军了!”
随即,二人又请仆射士孙瑞、司隶校尉黄琬共商诛董卓之策。最后决定请当初为董卓劝降吕布的李肃奉献帝诏书前往坞请董卓入朝议事。同时让吕布奉献帝密诏,带领甲兵伏于朝门之内,待董卓入朝时诛杀之。
李肃因怨董卓不迁其官,因而慨然依计至坞,奉诏宣董卓入朝。董卓即排驾回朝,群臣迎遏于道。到北掖门,董卓所带军兵尽被挡在门外,只让董卓及其车夫进入宫内。吕布率伏兵一拥而上,将董卓刺死于殿门之前。随后,王允、吕布等又派人擒杀董卓死党李儒等人,并派军前去查抄董卓家产人口。
从古至今,人们都把貂禅当成除董卓之人,其实,并非如此,貂禅只不过是其中的牺牲品。董卓生性残暴,吕布又英勇善战,一个董卓就够王允绞尽脑汁,想尽办法除掉他了,保单再加上吕布,王允就更没有办法了。可是,当他夜晚为此事发愁时,又看见自己养的歌妓,还说:“愿做任何事情,报答他的养育之情”,因此,挑拨离间的美人计就出现了。美人计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是因为王允知道吕布和董卓二人皆是好色之徒。而又根据吕布的前车之鉴,为了一匹赤兔宝马就充丁原投董卓并认之为义父。那么,如此好色的父子两个面对如此美丽绝伦的貂禅,又怎能不化玉帛为干戈呢?而且,当董卓的军师要王允用宝马收服吕布时,董卓还舍不得他的马;怎么又可能再次把自己得怀的美人拱手相让,献于吕布呢?这就是王允巧用美人计杀了董卓的内幕,而非是凭着貂禅的美貌就能解决的事,主要是因为他父子二人迷恋于貂婵的美色,而导致最后的父子互相残杀,使王允的计谋得逞。
四大美女中的貂婵虽做了与西施同性质的事,但她又与西施不同,她是从小就是被义父司徒王允作为棋子而训练出来的。从王允不认识貂蝉就可以看出,因为她是一颗棋子等到用到的时候,主人才会想起她。而这时的貂蝉刚好可以作为瓦解董卓、吕布父子俩的权势与力量这个黄金组合。因此,她为了报恩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也让世人欣赏了一场“凤仪亭父子大醋战”,两个男人丑态尽显。
只要细心一点,我们不难发现,貂婵决非真正祸水,而令董、吕二人最终发展到不顾父子情义,相互反目的地步是他们本身的色欲,而好色正是使董、吕两人上当,王允成功的因素。
《三国演义》中风仪亭事件,如果把董、吕二人换成诸葛、张飞,女主角貂蝉不换,还会出现象董卓提戟掷吕布那样的丑事么!王允的离间计还会成功么?
如果诸葛、张飞有与董、吕一样的过分色欲,那就会出现同样的醋战场面,如果不具备董、吕二人的色欲,就不会出现那种醋战场面。所以,一件事的成与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要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要求。一个是在幕后指使,老谋深算的王允;一个是倾城倾国,楚楚动人的貂禅;一个是贪恋美色,杀父夺娇的吕布。此三人,缺一不可。单有貂禅一人,既无人指使她混入敌方,又无人为她吃醋,大事焉能成就?因此并不取决于红颜貂婵,而是取决于男人的色欲。说俗点,如果他们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就算貂婵再美,他不吃你那一套,看还能不能瓦解董、吕父子,让王允的计谋得成?
貂婵亦是位热血女子,是极勇敢、聪明的。为报主之恩,她依然领命,只是她所用的手段比男子特殊一点,因为她不具有持刀杀董卓的能力。这点从王允对貂蝉说自己的计划时就可看出。
允跪而言曰:“百姓有倒悬之危,君臣有累卵之急,非汝不能救也。贼臣董卓,将欲篡位;朝中文武,无计可施。董卓有一义儿,姓吕,名布,骁勇异常。我观二人皆好色之徒,今欲用‘连环计’:先将汝许嫁吕布,后献与董卓;汝于中取便,谍间他父子反颜,令布杀卓,以绝大恶。重扶社稷,再立江山,皆汝之力也。不知汝意若何?”貂蝉曰:“妾许大人万死不辞,望即献妾于彼。妾自有道理。”允曰:“事若泄漏,我灭门矣。”貂蝉曰:“大人勿忧。妾若不报大义,死于万刃之下!”允拜谢。
从这点又再次看了貂婵只是争权者用来对付他人的利器而已。作为政治纷争的牺牲品,她比西施更不幸。她对于世事的许多东西都没有尝试过,就先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这对女人来说,是最大的不幸!她无疑是一名受害者!又哪能谈得上是害了男人的祸水,真正害董、吕二人的,其实是他们自己过分的色欲。
在一个专制独裁的古代社会,这样的美丽不可芳物的可人儿不可能按照“出价最高者得”的市场经济规则来配置,而是按照“暴力最强者得”的规则来配置。也不是按照美女的意愿行事的,也不是谁的钱多谁就可以得到美女,而是谁拥有最强的暴力谁就可以得到美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因此,貂禅如此天资绝色的民间女子只不过是受命施计颠覆的一个棋子,被送到董卓府,成为离间董卓与吕布父子的红颜祸水,而非是除害董卓之人。
自古人称“红颜祸水”。倾倒众生的红颜,只因自己的美貌遭人妒忌,便被人们冠以各种各样的罪名,仿佛一切罪过皆源自红颜。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在古代女子的地位非常卑微导致的。
古代的男人软弱无能,凡事惧怕,总是不愿承认自己的过错,一旦错了,总喜欢将错误往红颜身上推。谁让她们长的美丽迷惑自己呢?这就是男人的借口,他们从来都没有想到是自己的错。尤其是所谓的“英雄”,仿佛犯了天大的罪过也无关英雄,只因为“英雄难过美人关”。红颜有错,而英雄无过,于是一切的矛头全都指向红颜。红颜惟有睁着无辜的双眸无力地辩解,惟有一死,才能平息人们心中的愤恨。外貌是天生的,是生下来就不能改变的事实,如果能够从头再来的话,那些所谓的“红颜祸水”应该也不愿意让自己生的这般美貌吧!
千百年来的封建压迫,令女人们没有一丝一毫的地位,所谓“三从四德”,不过是为了满足男人们大男子主义优越感的产物而已,而红颜更是深受其害。试问有多少红颜惨死其中?红颜是权贵们手中的玩物,是男人们掩饰自己的替罪羔羊。从第一个将罪过往红颜身上推、第一个说出“红颜祸水”这四个字的人开始,就注定红颜的悲惨命运。并非红颜自己愿意“薄命”,并非红颜真的“薄命”,并非真的“天妒红颜”,而是因为,红颜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就像貂禅是没有选择的参加这场政治斗争的游戏一样。
再者,难道说只要哪个皇帝宠幸哪个美人,这个国家亡了,就说是“红颜祸水”了,刘禅宫廷中没有绝世佳丽,不照样亡国?还成了亡国奴、阶下囚!亡不亡国根本不关美人的事,只能怪他自己,好色及昏庸!自己没能力却把责任全推到美人身上。由此可见,除董卓之人并非是貂禅所为。
6.杨贵妃真的是安史之乱的引发者?
究竟是谁导致了“安史之乱”?世人必定会认为与杨贵妃逃脱不了关系。其实中国传统社会的男人有时真的无耻,一遇到说不清的事就全往女人身上推,或做事后的评论家,或做事前的预言家。如果真的是这样,又怎么会发生“安史之乱”呢?
可指出唐玄宗晚年荒于政事,沉迷女色,以致政事日坏;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当国,致使朝政日非。加上安禄山与杨国忠不和,将相争权,国事益不可为,遂有安史之乱的发生。
中国的历史很有趣,一旦江山移主,朝廷动乱,一切的罪孽都归于女人身上。
我国古代的皇帝都拥有无上的权力,于是他们就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天下美色困在深宫院子里,怕这些女人又和别的男人沾染,于是建三宫六院给个名分把这些女人都锁在里面。意思就是说现在这些女人都是寡人的了,要是谁去染指,就是跟寡人过不去,知道了,轻者人头落地,重者满门抄斩,诛灭九族。哪个男人吃了雄心豹子胆敢去沾染?所以大部分进宫廷得不到皇帝宠爱的女人都一边叹红颜老去,一直到老死在里面;或则按照皇族的安排进尼姑庵伴青灯木鱼为一生;或者如果太宠爱谁,荒废了朝政,形成了“春霄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情景。那么这时,如果长时间下去,国家灭亡了,就会称这女人为“红颜祸水”。而杨贵妃就是这样的例子。
如果“安史之乱”真的是由杨贵妃引起的,若杨贵妃真的那么有心计,她若真的想“祸国殃民”的话,只要她挑挑眉梢,抛抛媚眼,唐玄宗会不顺从她意吗?可是她有怎样呢,她只是一个“新承恩泽”的新欢而已,她只是放纵恃宠的一个贵妃而已,她根本就是一个无心于政事,只一心醉迷于享乐于荣华的女人而已。
但是,很荒唐的就是她被人们称为引起“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唐玄宗在杨贵妃入宫后,简直高兴极了,曾对宫中人说:“我得到杨贵妃,如获至宝”。俗话说:“爱屋及乌”因此,只要是和杨玉环扯上关系的杨家亲戚,通通升官发财。杨玉环有三个姊妹,都长得貌美如花,因为贵妃的关系,在同一天分别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而贵妃的远房哥哥杨钊,原本是一个市井之徒,也因为贵妃的关系,入宫为官,并有幸得到玄宗帝为其赐名――国忠。因为杨国忠善于逢迎拍马,同时又善于搜刮民财,因此深得玄宗的信任,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不久竟在奸相李林甫病故后,坐上了宰相的位置。杨国忠在当了宰相之后,由于太过专权霸道,结怨太多,因此,为他自己和杨贵妃埋下了仇恨的祸根。再加上唐明皇宠信杨贵妃,不顾百姓劳顿,岭南快马送荔枝往长安,终究弄得众叛亲离,江山破碎。
而整日沉湎于歌舞酒色的唐玄宗纵欲行乐,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可这样一个有史以来最大的政治包袱,李隆基却无奈地让杨玉环这个非政治性的柔弱女子一人来承担这一切后果,而且身为一代帝王,却连一丝商量的余地都没有。“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为什么?只因为他曾经沉迷于她的美色之中,所以她就是万恶不赦的罪人吗?只因为她有绝代的姿色,所以就成了殃民之“祸”?可以说杨贵妃是安史之乱的牺牲品。酿成安史之乱的罪魁应是唐玄宗,要平息这场叛乱,将士就要讨个说法,而唐玄宗是至高无上的皇帝,自然而然灾难就只有降到杨贵妃头上。
其实,她的确是“祸”,但其根源并非是因为她的美色。说她是“祸”,完全是因为唐玄宗的迷色误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可是身为一国之主,要美色的前提,是要先把他所统治的国家治理好,但是每个帝王都很难做到这些,因为当国家灭亡时,都要把罪过推到自己所宠幸的女人身上。而唐玄宗也是如此,以杨玉环来稳军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李隆基没有胆量担当治国平天下这一重任的懦弱表现。“既而玄宗狩成都,肃宗受禅灵武。明年,大凶归元,大驾还都。”一死而中兴国家,死亦得其所。虽然在传记中是这样记载,可是联系其最初描写唐玄宗的沉迷于女色,到记叙最后无奈的放手,都可以看出作者对杨玉环所寄寓的深切同情。同时,还形象的暗示了我们,唐玄宗的色迷心窍,昏庸无能,才正是这一悲剧的根源。杨玉环也只是一介小女子,她无力反抗自己的命运,若唐玄宗不贪美色,不理朝政,又怎会在晚年离京逃亡,一世英明尽毁?
安史之乱后,杨贵妃被吊死了,安史之乱平息了。也没人敢说唐明皇好色,反正就算是好色,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了。修史的大概也是为了讨好皇族,顺其自然的把一切的罪名都加在杨贵妃的身上,反正历史上有关“红颜祸水”之说又不是第一例,多一例又有何妨。天下有谁敢说修史的胡言乱语,那简直就是跟大唐过不去,逆臣贼子,人人得以诛之!在各方面支持下,而杨玉环这个从不过问政治的女人也就顺理成章地背上了“红颜祸水”的罪名。倘若唐玄宗能同时兼顾社稷与美人,做个爱江山也爱美人的帝王,也不至于因为一场叛乱,差一点断送大唐江山,最终连心爱的女人也保不住,眼睁睁地看着她向死神走去。历史辗转了千余年,把一场叛乱的罪过,强加给一个无辜的女子,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杨贵妃“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帝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玉环的美丽,估计是谁都不能抗拒得。而由于她的美丽,“春霄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不但如此,“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样,唐玄宗怎么能治理好国家?最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而衰,和杨玉环的受宠不无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杨贵妃当然是“红颜祸水”了。
因为,令玄宗神魂颠倒,荒废朝政;千里运送荔枝,劳民伤财;杨家权倾朝野,为乱朝纲的是杨玉环,没有杨玉环这些就不会发生。
杨贵妃喜欢吃荔枝,这本不是什么错,谁没几样爱吃的东西呢?但是,她是贵妃,是三宫六院三千宠爱集于一身的贵妃,皇上为了让她欢喜,就不惜代价运荔枝入长安,而劳民伤财。所以这是罪过。再加上贵妃喜欢的是离长安很远的南岭,且不易保鲜的荔枝,因而有得多费一番心力,所以是罪上加罪。这样的推理,是否有些可笑呢?
再说,杨家乱朝关杨玉环什么事啊?古语有云:“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杨玉环已入宫,严格说已不再是杨家人,那杨家人做什么,与她也没多大关系。有人说,杨家是因杨贵妃而显荣,可是能任命授爵的只是皇帝,没有皇帝的玉玺,杨家什么也得不到。唐玄宗作为一国之主,却识人不清,袒护私情,末了,却又将责任推给杨贵妃,实非君子所为。
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唐代者在太平盛世中怠于政事,生活腐化奢侈,“爱屋及乌”,宠臣当政等几方面因此连在一起所导致的,而非是杨玉环一个小女子能够引起的。
再者,天宝乱政与杨国忠专权有很大关系。杨国忠并无治国辅政的能力和智慧。他在当上宰相之后,专权独断,任人唯亲,横行霸道,比其李林甫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杨国忠为了自己的私欲,发起了两次战争,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结。而每次交战都要用许多的军费开支,可谓是劳民伤财,渐渐的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造成了唐玄宗晚年社会的局面混乱。“安史之乱”暴发的一部分原因也是由此而引起的。因此,有一部分的责任应该归罪于杨国忠。
而杨玉环平时深居前出,对政事少过问,不似其他朝代的妃子,恃宠而骄,过问朝政。那么,杨玉环会被世人误认为“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在于,杨氏的外戚势力日益膨胀,就像上述所说的一样,杨国忠总揽朝政,得罪了不少人。而杨玉环的内宠和杨国忠的外宠,有时可以彼此加以利用,彼此依靠。在对待安禄山的问题上,杨贵妃就常常陷入斗争的政治漩涡。
其实,杨玉环本身也是深受其害的。因为杨玉环原是唐玄宗与武惠妃之子寿王的妃子,本身也不比成为皇上的妃子差多少,一样的是享受荣华富贵。如果当时,唐玄宗有一点点的廉耻之心的话,他就不会让“父夺子妻”的这种事情发生,杨玉环也就不会成为道士,也就不会成为贵妃,更不可能会有杨氏的外戚势力在朝廷中为虎作伥,更不会有后来的“安史之乱”的事情发生了。
就因为唐玄宗的见色忘义,不顾自己和武惠妃的多年感情,也不顾父子之间情义人,更是将自己足可以做自己女儿的22岁的儿媳杨玉环夺来做自己的老婆,来满足他个人的私欲;这对杨玉环本身就是很不公平的,更何况在“安史这乱”之后,把所有的转过全部都推到她一人身上,以一句“红颜祸水”就让她认罪伏法,上吊而死。
因此,之所以会引发安史之乱,主要是因为唐玄宗贪恋美色,认小人作乱。再者天宝时候唐玄宗的宠幸小人,任由节度使权力坐大,不理朝政,同时好大喜功,疏忽边防,完全没有了开元时候的进取心。而且重用蕃将,使安禄山身兼重兵及三镇节度使,易于造反,更任由杨国忠与安禄山冲突,最后爆发安史之乱。他认为当今已是开元盛世,国富民强,无须下大功夫理朝政。他的心思便转到了杨玉环身上。这一点和他的好色是分不开的。倘若玄宗不宠爱杨玉环,还是像从前一样治理国家。试问,又怎会引发安史之乱,生灵涂炭。玉环又怎会惨死在马嵬驿,含冤而去?可怜杨玉环做了替罪羔羊,含恨九泉。杨贵妃是美女,唐玄宗要宠幸她,但是假如换了一个美女,唐玄宗还会不会干出那种宠爱美女不理政事的情况呢?古代的皇帝,无论是“明君”抑或“昏君”,九成以上都是好色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康熙、乾隆哪个不是娶了一堆老婆生了一堆儿子?只不过他们那时候各种矛盾还不尖锐,没有因为宠爱女色而直接亡国罢了。这么说来,像杨玉环、妲己的事情就好解释了:这个错误80%以上要归罪于那些好色的男人!没有那些人的好色,这些“祸水”不会被推到这么高的位置;没有那些人的好色,这些“祸水”也不会成为国家破败的导火索!所以,危害最恶劣的,是男人的好色。因此,安史之乱的引发者并不是杨贵妃所为。
[] 作者:王宇 来源:/books/fre0908022.html
导师之家导师的建议美文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鞅是谁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