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贼王古代兵器是什么官道是什么开始兴起建立的?

说说古代官场
说说古代官场
你想了解中国古代的帝王将相是如何成败兴衰、州官府台又是如何升降浮沉吗?如果有时间你可以读一读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史》,其中包括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这是清朝乾隆皇帝钦定的正史。后来加上《新元史》和《清史稿》已是“二十六史”了。从《史记》到《清史》这四千多万字的浩瀚历史著作,都是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中国古代帝王将相、官吏贵族和社会各界突出代表人物的历史。是一幅幅从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人物画卷。也是一套官场争斗的历史丛书。你可以从中除了获得不少历史知识外,还能学到不少谋略和权术。
为什么暴君邪臣也能坐上帝王之位;贪官奸佞也能出将入相;君子贤臣能执政治国、小人贼子也能升官发财;宦官可以取宠、奸人可以弄权;忠臣也会成罪人、国贼也能变有功?其中不知有多少权谋和权术之道。其实历史上官场中无论忠奸正邪获得成功者无不有其谋略和权术。尽管他残暴狡诈,但只要他能推动历史发展、对社会和人民有好处,也就是说其功大于过,那他就是智者、谋略家,而反之他就是奸佞、阴谋家。世上事物都有两重性,人无完人。秦始皇和隋炀帝都是历史上的暴君,都施行暴政、滥杀无辜,一个修筑万里长城、一个开掘南北大运河,也都劳民伤财,使不少人家破人亡,当然这两大工程也有它积极意义的地方。可是现在人们往往把秦始皇称为政治谋略家而把隋炀帝称为奸诈的阴谋家。我想原因是:前者是靠雄图大略来一统天下,开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朝的人。后者是靠杀父诛兄来谋朝篡位,并极其荒淫无度作恶多端的人吧。另外同样是目无君上的赵高和曹操。可是指鹿为马愚弄君臣的赵高是祸国殃民的奸贼;而带剑入朝夹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却是足智多谋的奸雄。虽然都是“奸”,但一是篡权夺国的乱臣贼子,一是要治国平天下的乱世英雄。总之,不管人们如何评价,要在官场中取得成功都要有权谋和权术。这是历史事实所证明的结论。
春秋五霸那个没有贤能之处而得成霸业呢。虽然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但如果秦始皇没有睿智和胆识能统一中国驾驭群臣?汉武帝没有雄才大略能开疆拓土富国强兵?唐太宗没有文治武功之才能建立大唐开明盛世?宋太祖没有机变权谋能改朝换代得统天下?刘邦身为一介小小的亭长却能打败兵强马壮的西楚霸王;朱元章只是一个落泊的和尚却能夺取元朝的江山。王莽能用和平演变方式掠取刘氏宝座;武则天能改变李家王朝成为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康熙能从八岁开始稳坐帝位六十年;慈禧能手操大权垂帘听政四十多个春秋。为何布衣出身的蔺相如能让功高权重的老将军廉颇向他负荆请罪?三朝元老的汉相陈平既能扶助吕后又能恢复汉室?只是开封府尹的包公却敢不畏强权执法如山?身为南海县令的海瑞却敢蔑视权贵冒死进谏?功高位重的郭子仪如何得以永保乌纱?不露锋芒的曾国藩怎样能够功成身贵?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却官居宰相?贪滥奸诈的和绅却得宠于乾隆?历史上林林总总的官场成败的经验教训的确令人读之不尽、学之不完……
李宗吾的厚黑学说:“古代成为英雄豪杰的人,不过脸厚心黑罢了。”金庸先生也说过:“卑鄙小人取得成功,这在中国历史上好象是条规律。”我想这虽然不是绝对的,但也好象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不管是善于纵横捭阖的英雄,还是善于韬晦忍让的智者;不管是善于伪装钻营的小人,还是充满正气傲骨的勇士。要取得成功除了有胆识外都不可缺少权谋和权术。无论在官场、战场和商场都要讲究谋略和具体运用的技术。战场是围绕着胜败而生死拼搏,讲的是战略和战术;商场是围绕着钱财而你抢我夺,讲的是智谋和手段;官场是围绕着权力而明争暗斗,讲的是权谋和权术。历史上的官场就是给那些帝王将相、贵族官吏表演的大平台。
中国古代历史遥遥数千年,历史著作浩如烟海。如果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人,光想通读那几千万字的正史也是比较困难的。我想在此书介绍一些官场中的历史人物故事,使人在闲暇中得以消遣和一点收益吧。
一、中国古代官场制度概述
1、 历代官场制度特色
中国历史上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大约归纳有:禅让制、世袭制、客卿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
上古时代,中国处在原始社会时期。国家机构尚未形成,人们只是在氏族首领带领下生活。传说中的首领先后有“开天辟地”的盘古氏,“筑巢定居”的有巢氏,“人首蛇身、炼石补天”的女娲氏,“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定嫁娶、作八卦”的伏羲氏,“种五谷、尝百草”的神农氏(即炎帝)。此外还传说有什么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所谓“三皇”)等。这种氏族社会除了首领和他的助手外还没有什么管理机构和官员。远古氏族的首领主要是由大众推选有才能的人担任。
大约五千年前,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带领部族从西北地区进入居住在中部的炎帝地区,与入侵的南方部落首领蚩尤大战于涿鹿(今河北涿鹿县),结果大胜并将蚩尤擒获。后来炎黄二族又发生冲突,黄帝得胜,从而入主中原,代替炎帝神农氏成为统一中原各部落的首领。由此中华后人便称为炎黄子孙。黄帝时设有左右大监,监察各方诸国,还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来治理人民。这都还是传说中的人物。
黄帝时代中国开始从原始社会逐步向奴隶社会过渡。从黄帝到舜的时期选拔首领基本上是属于禅让制,即通过各部落联盟推选再由前任禅让产生。传说黄帝的长子昌意品德不好,结果他把帝位传给道德高尚的孙子颛顼。由于颛顼十岁就到穷桑国协助过他的族兄少昊辅理国政,他多谋善断,文静、深沉、通达、明理,显示出非凡的政治才能,于是二十岁时黄帝便把帝位让给他。颛顼继位后,开始进行政治改革。他安排一名叫重的人专门主持天神、一名叫黎的人专门主持臣民。从此“绝地天通”,即“司天”、“司地”都有专人负责不再互相混淆。同时还有八位才子辅理国政,号称“八凯”。这些都是官吏的初型。
接替颛顼帝位的帝喾是颛顼的族子,即黄帝另一个儿子玄嚣的孙子。他十五岁就开始辅佐颛顼执政,也显示出政治才能,到三十岁正式登位。他仁厚而威严,慈惠而守信,自我修身,天下归服。帝喾时设有五行之官:“以勾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蓐收为金正、玄昊为水正、后土为土正。是五行之官,分职而治诸侯,于是化被天下。”此外还有八位才子辅政,号称“八元”。
帝喾死后其儿子挚继位,执政不善。而他的同父异母弟唐尧德盛,各部落的诸侯都拥护他。帝挚只在位九年就只好让位给帝尧。可见这时代的帝位还不是世袭的,而必须经过部落联盟公举。司马迁说:“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他德高望重,人民心向他,就象葵花向太阳。当时推选首领也是以德才为标准的。
尧帝年老时非常认真地挑选接班人。尧对群臣说:“哪一位能理顺国家大事?”放齐说:“太子丹朱聪明通达。”尧说:“唉!他不讲道德,又好争讼,不能用!”尧又说:“哪一位可以呢?”讙兜说:“共工广泛地聚集民众,做了不少事情,可以任用。”尧说:“共工会说漂亮话,实际行动却违背正道,对神明貌似恭敬,实际上却极为轻慢。不可重用。”又有人推荐鲧去治水,尧说:“鲧常违反命令,危害同族,不可任用。”后来尧还是听从首领们的意见,试用鲧来治水。鲧治水九年,毫无成效。尧在位已七十年了,他请求各部落首领推荐接替他的人选,并说:“无论是达官贵人,至亲至友,还是被疏远和隐居的人,全都要向我举荐。”于是大家在百姓中推荐了一位尚未娶妻的人,名叫虞舜。他是个盲人的儿子,父亲心地险恶,后母愚悍奸诈,弟弟骄纵不法。舜能用孝行与他们和睦相亲,使他们人心向善。于是尧对他进行考验。尧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与女英嫁给舜,通过他对待妻子的态度来观察他的品德。舜把两个妻子安置在妫水入河处,让她们遵守作媳妇的礼节。尧对此十分满意。便让舜负责推行五教,使百姓能按五教行事。又让他按五教整饬百官,使百官都能遵章守法。又让他在国门招待各方使者,国门充满了肃穆的气氛,各方诸侯和远道而来的宾客都十分钦敬。尧又让舜进入山林川泽,遇到暴风雷雨,舜仍能前进,不迷失方向。尧认为舜是伟大的,召见舜说:“你考虑问题周到,说过的事,都能建功立业,已经过了三年,你登上帝位吧。”舜一再推让,帝尧已经年迈,就让舜代行天子之政。尧去世后舜还是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但诸侯都不去朝拜他而朝拜舜,告状的人不找丹朱而找舜,赞美首领的人不讴歌丹朱而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吧。”从这以后才回到国中登上天子之位。这故事说明帝尧时代已经把古代禅让制执行发展到高峰了。
舜六十一岁才正式登上帝位,在位三十年。相传也是一位好首领,经常到各地巡视,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最后还死在出巡途中的苍梧乡间。他“以宾礼众贤”,请来不少贤人在身边助理政事,并委任以职务。如他根据四岳十二牧的推举,任命弃为后稷,教民种植;任命捶为百工,教民工艺;任命益为山泽之官,教民林渔业;任命契为司徒,教化万民;任命皋陶为法官,施治刑政;任命禹为司空(工),管治水等等。还画五刑,制订惩治恶人的刑法。舜所建立的管理机构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国家统治机构,只是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过渡形态的氏族管理机构。当然已是即将发展成为国家统治机构的雏型。
司马迁的《史记》把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称为“五帝”。他们的继任方式是在氏族部落联盟推选的基础上的禅让制。这是原始社会公有制的产物,由于当时生产力很低,人们必须推举有德才、有能力的人来带领大家共同创造物质财富,否则大家都不拥护他的。如黄帝不传位给品德不好的儿子而传给品德高尚的孙子。而帝喾的大儿子挚虽然继位了,由于能力缺乏也当不久。就象舜让给尧的儿子丹朱继承帝位一样,禹也曾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然而诸侯全都归顺禹,后来禹才登上帝位。另一说法是:舜在临终时也曾想把酋长职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夏禹却认为不能破坏氏族成员民主推选的传统,逼舜禅让而成为新的酋长继承人。这样夏禹就是以治水有功为资本并利用民主推选的传统来实行夺权,从而打开了官场斗争的序幕。因此随着私有制和国家机构的产生,就有官场中的权力斗争出现。从夏朝开始中国就由原始社会发展为奴隶社会的国家了。
夏、商、周、春秋时期,国家统治机构的统治者们都是实行世袭制的。奴隶主贵族凭血统关系,世代为官。国君帝王如此,诸侯、卿、大夫也如此。也叫继承制。
随着奴隶社会的私有制出现,土地、财物以及奴隶等属于奴隶主私人所有,他们为了永远拥有财产而实行继承制,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这种世袭的继承制对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国君而言却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的末期。
大禹接替舜即位后,称国号为“夏后”,故称“夏禹”。这时,三苗起兵向“夏后”进攻,禹亲率五千士兵抵抗,结果平息了三苗的叛乱,把三苗的战俘分配给有功的夏族部落贵族作为奴隶。禹战胜三苗之后,“四方归之,辟土以王”。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史家左邱明说:“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可见这时已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涂山大会诸侯之后,禹把九州州牧(即当时我国中原一带分为九州,州牧是后人的称呼,即州的首领)贡献的青铜铸成九个鼎。他把九鼎置于宫门外,表示国家拥有九州之地,以此作为国家政权的象证、作为王权的象征。班固说:“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夏德衰,鼎迁于殷。殷德衰,鼎迁于周。周德衰,鼎迁于秦。秦德衰,末之社亡,鼎乃沦伏而不见。”这禹铸九鼎的传说表明禹已建立了统治国家的政权。尔后禹利用这种权力机器诛杀了表面臣服,实际仍独霸一方的南方防风氏首领。从此各方诸侯无不慑服。夏禹对所征服的部落,实行“任土作贡”的政策。即仍旧由被征服的部落他们的酋长自己管理,而按土地肥脊征收不同的贡赋。由此可见夏禹是奴隶制的夏王朝的创始人。
据说夏禹曾选定皋陶为继承人。因皋陶早死,又改以伯益为继承人。过了七年,夏禹死了,大家却拥戴禹的儿子启为王,曰:“吾君之子也”。说明夏启已控制了天下。虽然也遭到有扈氏的反对,启以奉上天的意旨去讨伐他们,一举击败了有扈氏,把战俘充当奴隶,巩固了政权。从此开创了世袭制的先河。
这种世袭制虽然是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取代氏族社会的禅让制,而它一产生随之也带来难以克服的弊端。它标志着中国最先从原始社会发展为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但它又维护着奴隶社会延续一千六百多年、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三百多年。这样慢长的历史不知有多少为了继承王位而产生宫廷中的明争暗斗、骨肉相残。几乎每朝每代都有所出现。
自夏启开创世袭制而登上帝位后,不久就发生了内乱,他的儿子们互争帝位。于是启放逐了小儿子武观到黄河西岸。武观率众叛乱,启派彭伯寿征西河,活捉武观。后来启把武观处死。这是第一个为了继承王位而骨肉相残的牺牲者。
更可笑的是中国第一个封建帝皇,却是被人偷梁换柱的继承者,他并不是什么皇家的血脉,而是一位商人的儿子。据说战国时代,有一位大商人叫吕不韦,他在赵国经商时,遇到了被祖父秦昭王送到赵国作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吕不韦以其商人的眼光不愧是慧眼识“真货”,他认为这个异人非同一般,日后必成气候。于是他决定在这位异人的身上下一笔赌注,做一笔获得一个国家的“买卖”。这吕不韦不仅会经商赚钱,还是个有政治头脑的人。他能看到当时秦国日益强大,以后必成霸主。他曾经问其父亲说:“耕之利几倍?”答曰:“十倍。”又问:“珠玉之利几倍?”答曰:“百倍。”再问:“立主定国之赢几倍?”答道:“无数!”接着他便把打算使异人回秦国继位,以赚取“立主定国”的“大利”的计划说出来,并断言:“此奇货可居也!”于是他用商人的手段给钱让寄人篱下、穷困潦倒的异人吃喝玩乐和在邯郸交友花销。还忍痛割爱把自己十分宠爱的美艳而能歌善舞,并已怀胎两月的赵姬送给异人作妻子。不久赵姬生下一个胖小子,取名政,这就是日后成为统一中国、功垂千秋的秦始皇。他其实是吕不韦的儿子。异人虽是当时秦国太子安国君柱的儿子,但现作为人质,日后不一定能继承王位。为了让异人回国,吕不韦照样用商人的手段收买了太子的宠妃华阳夫人。当时华阳夫人正为没生有儿子发愁,吕先用钱财买通华阳夫人的妹妹,从而得以接近华阳并巧言说服她收异人为嗣子,华阳夫人因怕日后无子而失宠,也怂恿安国君柱立异人为自子的嫡嗣,使以后能继承王位。后来他又出重金贿赂赵国重臣,将异人混在自己的家仆中,深夜逃出赵国,回到秦都咸阳并让异人换穿楚服去晋见本为楚国人的华阳夫人。使得华阳夫人非常高兴,象对亲儿子一样对待异人。秦昭王死后,安国君继位,没想到只坐了三天王位又一命呜呼了。于是异人便登上王位成为庄襄王。赵姬被封为王后,立政为太子,华阳夫人为王太后。吕不韦便官拜相国权顷朝野,还封为“文信侯”。庄襄王死后,吕不韦立即扶太子政登基。当时秦王政只有十三岁尚未成人,国家大政全由太后赵姬和吕不韦两人操纵。太后还命秦王尊吕不韦为“仲父”,其实是亲生父亲。吕不韦运用商人的手段来玩弄政治并利用继承制使商人的后代成为君王,真是千古一绝。
一代暴君的隋炀帝杨广,为了获得继承皇位,而不惜残忍地弑父杀兄,把病中的隋文帝两腿撕裂、活活肢解而死,后来甚至把骨肉亲人几乎杀害光。而一代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为了保存自己也不得不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久迫使父亲李渊退位当太上皇,自己便得以登上皇位。
宋太祖赵匡胤和清圣祖康熙都曾经是一代雄主,晚年也都死得不明不白。据说赵匡胤是死于与其弟赵光义密谈的“斧声烛影“之夜,死后他的弟弟赵匡(光)义找出太祖生母杜太后曾在临终时要太祖百年后不传儿子而传位给弟弟的遗嘱,因此“名正言顺”地登上帝位。而传说康熙却死于其第四子爱新觉罗·胤慎进奉的一碗参汤之后,接着胤慎又勾结隆科多篡改康熙临终时的遗诏,把传位“十四子”的“十”字改为“于”字,从而当上雍正皇帝。
这种世袭的继承制,也使得不少帝皇的后妃为自己有儿子能继承皇位而生死相搏。传说宋真宗时代的刘妃,为了有个儿子而用“狸猫换太子”的办法将李妃的儿子换为己有,并诬李妃产妖孽使其被贬入冷宫。明朝宪宗时,有个万贵妃曾生下一个儿子,不久却死了,从此没有生育。他怕其他宫妃生了儿子,夺去她的宠位,遂与太监汪直、梁芳等勾结,凡发现宫妃怀孕,就逼她们堕胎。她仗着宪宗是她带大的,对她非常迁就,连皇后也都怕她,俨然是后宫的主宰。有的嫔妃生下皇子,也被她害死。有个宫女纪氏怀孕,万贵妃又逼她堕胎。因纪氏人缘较好,宫女们都设法保护她,并对万贵妃说:纪氏不是怀孕而是患腹胀病。结果被万贵妃贬入冷宫,而在冷宫秘密生下皇子。万问讯,又派太监张敏去溺死皇子。张敏不敢妄下毒手,却把婴儿藏起来,直到六岁才告诉宪宗。宪宗把他迎入宫中,立为太子,封纪氏为淑妃。对此万贵妃十分嫉忌,不久就用计毒死纪氏,又迫死太监张敏。皇太子因得到皇太后的保护才免于一死,后来便成为孝宗皇帝。据说纪氏是广西贺州的一名瑶女,从小便被俘进宫中。孝宗即位后,把生母纪氏追封为孝穆皇太后,并在贺州的桂岭建造其先人墓,至今还有那墓的遗迹。
春秋、战国时期,除国君是世袭外其他的官员开始由国君主从平民中选拔任用将相、士卿、大夫等官员。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历史上叫客卿制。
曾经辅佐齐桓公振兴齐国、称霸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管仲,他年青时家境贫寒,仕途坎坷,三次做官,三次被罢免。后来得到鲍叔牙的鼎力举荐,齐桓公才任用这个曾企图射死他的管仲为相。可见齐桓公开始时是个开明、有气量的君王。但后来害死齐桓公,让其暴尸六十七天而无人收殓,使得齐国动乱、霸业衰落的奸臣易牙,也是出身平民,由于他狡诈、狠毒、善于谄媚,还凭一手烹调技术得到齐桓公宠信,成为齐国的权臣。因齐桓公一句玩笑话,说“不知人肉的滋味怎样?”他为了表示忠心,将自己三岁的亲生儿子杀了做成蒸肉给齐桓公吃。管仲临终前曾劝齐桓公不要用易牙、开方、竖刁三人。齐桓公不听,结果落得杀身暴尸之祸。可见当时的官场斗争已经有很多明堂了。
在秦国实行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商鞅,青年时代曾在魏国宰相公孙痤门下当食客,后被提拔为中庶子。公孙痤曾经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做他下任宰相,惠王不用。公孙痤死后,魏国西部的秦国国君孝公发出“招贤令”,罗织人才,说凡能出奇计强大秦国者,必赐予高官厚禄。商鞅立刻奔秦,通过多次向秦孝公游说,获得孝公信任被提拔为左庶长要职,全权实施变法。
隐居吴国二十年,潜心钻研,写出《孙子兵法》的古代“武圣”孙武,由于得到吴国大夫伍子胥的推荐,被吴王阖闾任命为将,他为兴吴破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的大夫范蠡曾是布衣出身;游说六国合纵来抵抗秦国的苏秦,也曾是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后来成为六国的宰相;凭一张“三寸不烂
”之舌而游说四方,瓦解苏秦的合纵战略,辅助秦惠王实施连横大计的张仪,曾是楚相昭阳的门下食客,一次楚相丢了一块玉璧,大家都怀疑是贫困的张仪偷的,把他痛打一顿而赶出去。后来,他到了秦国却当上客卿乃至相国。不畏强秦为赵国“完璧归赵”、在“绳池之会”使赵王不受秦王之辱的蔺相如,也出身贫贱,曾是赵国一个大宦官的家臣,后来也官拜上卿,成为赵国的宰相。
当时许多将相门下都养有一批食客。如合称战国四君子的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都热情招揽款待各方宾客,门下都有食客三千。这些食客有才能的也可以任用为官。
客卿制又比世袭制进了一步。它打破了只在诸侯和士大夫中选用人才,开创了从平民布衣中选用官员,拓宽了用人的贤路。由于世袭制,诸侯世代继承为官,君主也无权任免。象西周初期按公侯伯子男的等级封了一千二百多个诸侯国,乃至东州时期诸侯各自为政,周天子也无法管理。出现诸侯混战,互相兼并,到春秋初期已并为一百六十余国。还先后有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这春秋五霸。他们目无周主,仗着国家强大而夹天子,令诸侯。到春秋末期已并为十余国,而战国时期只剩下七国争雄了。也可谓乱世出英雄。因互相争倂,各国都需要人才。开明君主就得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也不管是来自那国的人。只要有才能都可以任用,乃至人才辈出,涌现了不少贤相良将以及诸子百家的能人。
两汉时期,一些开明皇帝实行察举制。即朝廷提出需要某种人才的名目,如什么“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孝廉”、“秀才”等。由大臣郡守国相进行考察推荐,所谓“举贤良”、“举孝悌”、“举孝廉”、“举秀才”等。每年举荐若干名到中央政府机构,先试用,后授官。这实际上是一种保送制。
西汉时期的文帝、景帝和武帝,都是汉朝的明君。曾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文治武功”的强盛时代。先后辅佐文帝和景帝,提出“务农桑,薄徭赋,广蓄积,实仓廪,备水旱”和“削藩”措施巩固中央统治的晁错,也就是从太常掌故(掌管文献的小官)经过一步步察举提拔起来,乃至官拜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官高权重。
汉武帝非常注意招揽人才。公元前140年,武帝十六岁即位,因太年青,朝中大权掌握在祖母窦太后和母亲王太后手中。但他却跃跃欲试企图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他曾下诏书给丞相御史列侯太守等,让他们推荐人才。结果各地推荐了一百多人,他又作了分类,品德优良者为“贤良”,文词见长者为“文学”。但由于遭到窦太后等一批皇亲国戚的反对而未能任用。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汉武帝终于摆脱了束缚,继续推行由郡国推荐“贤良方正”的政策。他下令郡国每年都必须把“明当时之务”的人才上报朝廷,并把推荐人才带到中央考核,量才录用。前128年又下诏说:“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罪)。而察廉不胜任也当免(罢官)。”
主父偃出身贫寒,精通长短纵横之术,怀才不遇,游历齐、燕、赵、中山等诸侯国,不为所用。后来到长安直接向汉武帝上书,深受武帝赞赏,并对和他同时上书的徐乐、严安说:“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立即任命三人为侍中(管理宫廷车、骑、门户的侍卫)。主父偃不断为汉武帝出谋划策,一年被提拔四次。汉武帝还不计品流重用常靠卖柴度日的朱买臣、牧羊人卜式、商人桑弘羊、奴隶出身的卫青、降俘金日蝉等,他们都为汉武帝时代做出卓越的贡献。由于武帝注重实行察举制,一时涌现了不少人才,如大将军卫青、霍去病、霍光,外交家张骞、苏武,大经学家董仲舒,大史学家司马迁,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大农学家赵过(推行“代田法”提高产量)等不胜枚举。
后来由于举荐的官员往往察举不严,逐步使察举之人名不副实,当时还流传这样的民谣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这是对察举制的讽刺。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实行察举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为“九品中正制”。即由朝廷向各地派出专门负责鉴别和选拔人才的官员,郡叫“中正”,州叫“大中正”,负责把当地人士按照品德才识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以备国家量才录用,这叫”九品官人法“。
曹操也是个善于用人的明主,他曾多次下求贤令,提出“唯才是举“的方针,发出“举贤勿拘品行令”。认为即使有缺点的人,也不能废置不用,甚至提出对“不人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之人,也要大胆录用。陈琳曾为袁绍写文章痛骂曹操,甚至骂及曹操父祖辈。后归曹操,曹操也能释前嫌,唯才是用。由于曹操执行“唯才是举”的方针,结果身边的文武贤人济济,史称“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魏文帝曹丕又把曹操的求贤政策制度化,确立了“九品中正”制。在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其原籍的“中正”,负责察访和推荐士人,分列九品,作为授官封职的根据。这样,士人品定的权力,操纵在朝里中正手中,依人才定优劣以分品第。这一制度执行的初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如,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基本做到“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这对挑选人才充实政府机构,起过某些积极的作用但九品中正制在后来实行中变质,形成品评人物只看门第出身高低,并不看重实际才能,选官的权力由世家大族控制,形成了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一般老百姓根本没有做官的希望。还是维护世族门阀的统治。这时“举贤良”的察举制也还同时使用。
以上的客卿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其实都可以称为征辟(聘)制,只是征辟的方法有所不同而已。
由于“九品中正制”妨碍了中小地主阶级的进身之路,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这对于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也不利。公元607年,隋炀帝杨广开始实行进士科,用考试选拔官吏,这是中国科举制度的开始。它使魏晋以来的以门阀高低做官的制度,逐渐被新的取士制度所代替,为一般的中小地主进入仕途打开了门径。隋炀帝是个文学家,他创立进士科是以文学取士,以考诗赋为主。但他又是个暴君,十分嫉贤,不许别人的诗作超过他。若有写诗比他好的便被他杀掉,这对选拔人才又起了阻碍的作用。
唐代除开设进士科,又增设秀才、明经、明法、明算、明书等许多科目。秀才科不久又被唐高宗李治废除。明经即明晓经书,明法就是懂得法律,明算就是经通算术,明书则侧重书法。其中最重要的是进士和明经两科,进士又高于明经。
唐时科举考试每年一次,考前各地举子先向礼部报名,投递履历表,叫做“投状”,所以后来进士第一叫做状元。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和时务策,录取与否既看成绩,也靠名人推荐。因此唐代很多诗人都当过官,象张九龄、王维、元稹等还官至宰相一级。进士考试最初由吏部主持,后来改归礼部,所以称礼部试。礼部试及格后,有时皇帝还亲自考一次,这是殿试之始。新进士录取后,照例在长安杏园举行宴会,叫做探花宴,选进士中年少俊秀者二三人为探花使或探花郎(后来以此称殿试第三名为探花),又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以资纪念。唐时中了进士,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要想得到实际的官职,还须经过吏部的“选试”,如果选试通不过,只好等待或者到地方官那里去当幕僚。例如韩愈中进士以后,就三次“选试”不曾通过,也许是不懂官场之术吧。唐代已开始实行考试中姓名弥封、进场搜身等保密措施。
宋代基本上沿袭唐制,但又有所发展:一是多科并为一科。宋初科目比唐时还多,除进士、明经等外,又有九经、五经、三史、三传、三礼等十来个科目。王安石变法,并其他科目为进士一科。二是考试内容侧重经义。唐时以诗赋取士,王安石认为浮华不切实用,改试经义,即解释五经的意义,实际上就是后来八股文的始俑。三是考期定为三年一届。唐至宋初,每年一次,间或两年一次,宋英宗以后固定为三年一次,元明清三代遂为定制。名额也扩大许多,唐时每科进士不过二三十人,宋时通常在二三百,最多达到五六百人。四是进士分列等级。唐时尚未分,宋以后分为一甲二甲三甲四甲五甲,每甲无定数。元顺帝以后只分一二三甲,一甲只限三人。五是殿试成为定制,并且一概取录。唐时殿试仅偶尔为之,宋时成为必须经过的阶段,由皇帝主考,所以称为“天子门生”。唐至宋初,通过礼部试后,殿试如不及格,尚有落选的可能。宋仁宗以后,改为殿试不再黜落,而且一经取中,便可做官,不再经吏部选试淘汰。六是增设乡举一级考试。唐时应进士试的人,由学馆或地方推举,通称举子,或者举人,并不一定通过地方考试。宋以后,应礼部试之前,必先试于本乡州府,元代也是如此。不过和明清乡试不同的是,宋元乡举及格之后,并不成为一种固定的身分,举子如应礼部试不及格,下一届还必须应乡举考试,而明清时期乡试及格成为举人之后就不再参加乡试了。
元代蒙古贵族有做官的特权,无须通过考试,所以开国之初不重科举。中叶以后,为了笼络汉人,才开科取士。但分为左右两榜。蒙古人、色目人为右榜,只考两场,题目容易。汉人、南人为左榜,要考三场,题目较难,所以元代汉人通过科举取得官职非常困难。
明清科举制度更加完备、严密。在考试等级上固定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分别录取秀才、举人、进士,在考试内容上以八股为主,在保密手续上更为复杂繁琐。
秀才,是明清时期参加最初一级科举考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正式称呼是生员,又叫诸生、庠生,俗称秀才,这和汉唐时期的秀才含义已大不相同。
在没有取得生员资格以前的应试考生,不论年龄大小,从十几岁到五六十岁,一律称为童生,所以有“白发苍苍老童生”的笑话。童生考秀才,要经过三次考试:县试、府试、院试,统称童生试,又叫小考。
县考由知县主持,考期多在每年2月。童生先向本县衙门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三代履历,并且由同考的五个童生具连环保,叫做“五童结”。还要由本县秀才中的廪生具保,叫做“廪保”保证不是冒籍、匿丧,保证出身清白,不是娼优皂隶的子孙,才能参加考试。
县试共考五场,第一场考八股文两篇,清代加试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由于县试只是预考性质,一般录取从宽,第一场及格后即可参加府试。第二场以后各场,考生可以自愿参加,带有参考性质。县试及格称“出案”,第一名称为“县案首”。
府试由知府主持,考期多在4月,一般经过县试及格后方能参加。考试办法与县试大体相同。也是考一场,及格后即可参加院试,第二场以后各场自愿参加。府试第一名称为“府案首”。
院试由中央政府委派的官员主持。明代称为提督学院,或提学道,清代称学政,俗称学台。由中央政府各部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三年一任,每省一人,地位与本省总督、巡抚平等。学台衙门在省城,但院试在各府。院试基本上是两场,考八股文两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第二场为复试,考八股文一篇,试帖诗一首。院试及格,就取得了秀才资格,被送入县学或府学学习,身份叫做县学生员或府学生员,文雅的说法叫“游泮”(因为学宫门前有半圆形池水叫泮水),通俗的说法叫“进学”,第一名叫“院案首”。进学之后就换上秀才的制服,明代戴方巾,清代帽尖用银顶,身着蓝袍,俗称蓝衫。进学之后,秀才要拜学官为老师,接受学官的教育和管理。
举人,是明清时期参加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文雅的称呼叫做孝廉,这与汉代的孝廉性质并不一样。
全省的考试叫做“乡试”,因为在秋天举行,又叫“秋闱”,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遇有国家庆典,临时增加一次,叫做恩科。乡试之年叫大比之年。
乡试的考官,与学政同样须从进士出身的各部官员和翰林中选任,不过品级比学政要高。参加举人考试的必须是秀才,包括贡生、廪生、增生、附生、监生等等。捐监和荫监虽然没有参加秀才考试,但由于出钱买了生员身份或因为先辈的荫庇,也可以参加举人考试。如《儒林外史》中的周进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分别是捐监和荫监。
乡试共考三场,每场三天,与秀才考试一天一场不同。第一场在八月初九,第二场在八月十二,第三场在八月十五。第一场考八股文7篇(四书3题、五经4题),第二、三场考表、判、策、论及试帖诗各若干题篇。
乡试第一名叫做“解元”,原是解送朝廷之意。明代才子唐伯虎就中过解元。放榜后,新科举人应邀参加巡抚衙门的宴会叫鹿鸣宴。然后新贵门就纷纷拜老师,认同年。一般称主考官为座师,称阅卷官为房师。同年中举的考生为同年。每一新科举人由政府发给衣帽旗匾银20两。清制,进士、举人帽用金顶,宗祠可以树旗杆,挂匾额。
中举以后,就算正式进入统治阶级。其地位为秀才所望尘莫及。一般秀才不能做官,虽然贡生肆业期满可以做学官,但考试很严,机会很少,通常只能教书成为乡村知识分子,所以往往叫穷秀才。举人就不同,可以参加会试,以求上进。会试一次不中,可以要求担任教职,做学官。会试三次未中,可以参加大挑,候选知县。所谓大挑并非经过考试,而主要是看相貌,看口才。挑上的人,常常发往急需用人的地方,如治河工程之类,以后补知县试用。即使不出去做官,在家也可以称乡绅,交结官府,包揽词讼,横行乡里,欺压百姓。例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之前,没人瞧得起;中举之后,就被称为老爷,知县、地主都和他结交,还有人送田产、送房屋、送奴仆,几个月间,就成了大财主。
进士,在宋元明清时期都是参加全国范围科举考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也是所谓科甲出身的最高身份。参加会试的必须是举人。
明清时全国性考试称为“会试”。每三年一届,在乡试的次年3月举行。时届春季,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会试考官由皇帝钦命,主考官叫做总裁,设正1人,副3人,由一、二品大员担任,均须进士出身。同考官18人,叫做十八房,由翰林进士出身的司官、科道担任。会试也是考三场,每场三天,三月初九为首场,十二为二场,十五为三场。考试地点在北京贡院。由皇帝亲自出试题。会试放榜在4月15日,因为正是杏花开放时节,所以叫“杏榜”。榜用礼部印,张挂于礼部大堂前。会试取中后叫做“贡士”。第一名叫“会元”(不等于状元)。
会试之后接着举行殿试。虽然殿试没有取不取录的问题,但十分重要,因为它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状元、榜眼、探花等名次由此产生,所以人们特别重视。殿试地点不在贡院而在保和殿。虽说是皇帝主考,其实皇帝并不亲临考场,只是虚设御座。行礼如仪后,由大臣宣读考题。明清时殿试只出一题,不试八股而试策论。策论有一定程式,开头结尾都是颂圣之辞,中间谈实质性问题往往空泛。
殿试后由阅卷大臣首先拟出前10名人选,进呈皇帝亲自决定1至10的名次。前三名通称一甲,一甲第一名称状元,又称殿元,一甲第二名俗称榜眼,一甲第三名俗称探花。一甲三名统称鼎甲。第四名即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前10名名次决定后,皇帝首先接见,叫“小传胪”。第11名以下名次由读卷大臣排列,分为二甲三甲两类。然后皇帝于太和殿接见全体新进士,叫做“大传胪”。礼节特别隆重,全体文武大臣都要出席。除御旨宣布全部名次外,同时宣布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然后,鼓乐仪仗,将新进士名单以黄绫榜公布,张挂于长安街,所以老百姓把中进士叫做“金榜题名”。如果有人乡试、会试、殿试都取第一,集解元、会元、状元于一身,就叫“连中三元”或“三元及第”,那是莫大的荣耀。
殿试之后还有朝考,目的是分配官职。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例授编修,其余按会试、殿试、朝考三项总成绩分别授翰林院庶吉士、各部主事和知县等职。
从唐代以后,科举科目除文科外,还有武科。清代有武院试、武乡试、武会试、武殿试。及格者分别为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殿试以后也按成绩分为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各级考试内容分别有骑射、步射、舞刀、掇石和默写武经七书(《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李卫公问对》、《黄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韬》)等。顺治年间,武状元授参将,武榜眼授游击,武探花授都司,二甲授守备,三甲授署守备。
进士出身,叫做两榜出身;举人出身,叫一榜出身。统称科甲出身,这是明清读书人认为最荣耀的做官道路,被称为正途。其他途径如捐班、恩荫、杂佐等等,则称为异途,而其升迁提拔远非正途出身所能比拟的。可见科举制中的官场,尽管有严格的制度,也是弊端百出的。有的捐官、买官、骗官也能飞黄腾达。有的祖辈是功臣也可以世袭当官。这就是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和“朝中有人好做官”了。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光靠考一些八股文,也不一定能选出真正有才能的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公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