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硬是,也能,笑写一篇关于微笑的诗歌立志的诗歌

英语励志诗歌朗诵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英语励志诗歌朗诵:However mean your life is,do,英语励志诗歌朗诵" />
您当前位置: &
英语励志诗歌朗诵
However mean your life is,do not shun it and call it hard names.It is not so bad as you are.It looks poorest when you are richest.The fault-finder will find faults in paradise.Love your life,poor as it is.You may perhaps have some pleasant,thrilling,glorious hourss,even in a poor-house.The setting sun is reflected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alms-house as brightly as from the rich man'the snow melts before its door as early in the spring.I do not see but a quiet mind may live as contentedly there,and have as cheering thoughts,as in a palace.The town's poor seem to me often to live the most independent lives of any.May be they are simply great enough to receive without misgiving.Most think that they are above being sbut it often happens that they are not above supporting themselves by dishonest means.which should be more disreputable.Cultivate poverty like a garden herb,like sage.Do not trouble yourself much to get new things,whether clothes or friends,Turn the old,return to them.Twe change.Sell your clothes and keep your thoughts.不论你的生活如何卑贱,你要面对它生活,不要躲避它,更别用恶言咒骂它。它不像你那样坏。你最富有的时候,倒是看似最穷。爱找缺点的人就是到天堂里也能找到缺点。你要爱你的生活,尽管它贫穷。甚至在一个济贫院里,你也还有愉快、高兴、光荣的时候。夕阳反射在济贫院的窗上,像身在富户人家窗上一样光亮;在那门前,积雪同在早春融化。我只看到,一个从容的人,在哪里也像在皇宫中一样,生活得心满意足而富有愉快的思想。城镇中的穷人,我看,倒往往是过着最独立不羁的生活。也许因为他们很伟大,所以受之无愧。大多数人以为他们是超然的,不靠城镇来支援他们;可是事实上他们是往往利用了不正当的手段来对付生活,他们是毫不超脱的,毋宁是不体面的。视贫穷如园中之花而像圣人一样耕植它吧!不要找新的花样,无论是新的朋友或新的衣服,来麻烦你自己。找旧的,回到那里去。万物不变,是我们在变。你的衣服可以卖掉,但要保留你的思想。 ------------Tell me not in mournful numbers, 请别用哀伤的诗句对我讲;L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人生呵,无非是虚梦一场!For the soul is dead that slumbers 因为沉睡的灵魂如死一般,And 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 事物的表里并不一样。Life is real! Life is earnest!人生是实在的!人生是热烈的!And the g人生的目标决不是坟墓;Dust thou art , to dust returnest,你是尘土,应归于尘土。Was not spoken of the soul.此话指的并不是我们的精神。Not enjoyment , and not sorrow, 我们的归宿并不是快乐,Is our 也不是悲伤,But to act, 实干That much to-morrow.才是我们的道路,Find us farther than to-day.每天不断前进,蒸蒸蒸日上。Art is long , and time is fleeting. 光阴易逝,而艺海无涯,And our hearts , though stout and brave. 我们的心哪&&虽然勇敢坚强,Still , like muffled drums , are beating却像被布蒙住的铜鼓,Funeral marches to the grave。常把殡葬的哀乐擂响。In the world&s broad field of battle,在这人生的宿营地,In the bivouac of Life,在这辽阔的世界战场,Be not like dumb,driven cattle!别做无言的牲畜任人驱赶,Be a hero in the strife!做一名英雄汉立马横枪!Trust no future.howe&er pleasant!别相信未来,哪怕未来多么欢乐!Let the dead Past bury its dead!让死去的往昔将死亡一切埋葬!Act,act in the living Present!上帝在上,我们胸怀勇气,Let us,then,be up and doing,让我们起来干吧,With 下定决心,不管遭遇怎样;Still achieving,still pursuing不断胜利,不断追求,Learn to labour and to wait.要学会苦干和耐心等待。&
上一篇:&下一篇:
《英语励志诗歌朗诵》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原文链接:
长大导航()旗下| 站长邮箱:|
《英语励志诗歌朗诵》|友情链接:例文:生活需要正能量现代社会的节奏快速跳动着,许多人都忙忙碌碌地过完一天又一天,为事业、学业和家庭而奋斗着,因此堆积的压力就越来越多。很少有人有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健康的为人处事。因此,生活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所以,生活需要“正能量”!何谓“正能量”?这词原本是天文学的专有名词,后来英国的学者把它当做心理学著作的标题,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正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才带有正能量,和他们交往你也会觉得很快乐。的确,这不仅是“正能量”的含义,更是现在都市人缺乏的一种生活态度!现代人每天都忙碌着,压力也随之而来。学生有来自家长和学校的压力,白领有来自职场的压力,结了婚的成年男士有来自家庭的压力......这些压力无处不在,每一刻每一秒都压得人无法喘息。有些人没有旷达乐观的态度,也不懂得去宣泄情绪,那么结果往往是会误入歧途,酿成大祸!“小悦悦”事件让人们看到了人性冷漠与残忍;“瘦肉精”、“毒馒头”、“三鹿奶粉”等食品安全问题更是让人们看到了道德的缺失,良心的泯灭!从这些事件中透露出了人们品德的坏败,没有任何的责任感与道德观,不顾及别人的生命,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手段,甚至拿老百姓的日常饮食开玩笑!俗话说:“民以食天!”如果我们的饮食链出了问题,那有多少人的健康会受到威胁?这又将导致多么严重的后果啊!这些人还有什么“正能量”可谈!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像他们一样违背自己的道德与良心,没有积极、乐观、健康的为人标准,那社会哪还有人情味!每个人都带着假面具冷冰冰的对待他人,试问一下,如果你处在这样的社会中,过着这样的生活,会感到快乐,温暖,舒服吗?所以,我们的生活才需要“正能量”,需要有快乐的面孔出现,需要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我们能像“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一样助人为乐,为社会无私奉献,善良正直,那么社会遍地将开满和谐之花!因此,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拥有“正能量”吧,多一点乐观,少一点埋怨;多一点积极,少一点放弃;多一点健康,少一点冷僻,那么我们的生活才会快乐,才有意义!相遇时间宛若一条无情的河流。我们就像站在岸上的人,在看着那些曾经遇到的人,慢慢地远去,慢慢地、慢慢地在眼前消失。——题记在外面吃过晚饭,爸爸、妈妈叫我一个人散步回家,天下着蒙蒙细雨,我一人独自走着。雨中行走似乎比平时增添了几丝雅趣。雨滴在地上,发出滴嗒、滴嗒的声音,我毫不在意继续前行,这时,一个老人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抬头望望他,只见他上身穿着一件红背心,脚上穿一双军用胶鞋,满是尘土的皱巴巴的裤子让人一看便知是来城市打工的,他的脸上浮现出缕缕被生活压出的皱纹,肩上重叠的扛着着一把锄头和一把铲子,在微弱的路灯下,他显得饱经沧桑。他发现我在注视他,便对我笑了笑,我醒过神来,也对他笑了笑,老人的笑是那样的淳朴,他的笑给了我难以磨灭的印象,看着他满是泥泞的双手,我猜想他一定是干了许多搬运砖块的活吧!在雨中,老人的微笑是多么的慈祥、憨厚,我知道,像他这样从农村到城市打工的人十分辛苦,不但要牵挂远方的妻儿老小,还要忍受老板的责骂,低声下气的工作,甚至还要冒着生命危险的工作,就是为了让在远方的家人过上好一点日子,想到这里,我又望了望老人,我似乎还看到老人苍老脸上的一丝无奈与淡淡的思乡之愁。雨水朦胧中我与他的这次相遇仿佛是上天安排的,虽然只是刹那间的对视,却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人活在世上的辛酸与痛苦、责任与亲情,我想,那位老人年轻时一定也是血气方刚,想凭自己的双手去打出一遍属于自己的天下,可惜,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老了,并未实现年轻时的心愿。现在的他可能只是过想平平凡凡的生活,最后安安静静的死去,也许是我的想象吧!老人的一笑,好像一盏灯火,燃起了我对明天的追求,也许我会鹏程万里,也许我会穷困潦倒,但是只要我对生活怀着满腔热情,那么,我相信我就一定能一番大的作为,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我就一定会替自己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天空,哪怕等待我的是荆棘坎坷,只要我咬咬牙,笑一笑,便总会过去,风雨过后的彩虹终有一天会出现,老人的笑是一个提示,也是一盏灯火,燃起了我对生活的斗志,我不想像他一样面对生活显示出平庸,我不会静静的死去。这一次的相遇,我永生难忘??试题分析:第一题,本题可根据引导语的提示填题,写自己一次经历,谈对生活的感受,点明“生活需要”什么。也可自选内容填题,比如填“正能量”。“生活需要正能量”这是个不错的题目。了解当前流行语“正能量”的含义,意为能促人奋进促动事业发展的美好的情感、思想、道德情操。此题适合写议论文。要分四层来写,第一层,可先略谈人的本性有两种成分:善与恶,如健康的细胞与不健康的细胞(比喻说理),然后引出如何扬善弃恶“凝聚正能量”即培养自己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思想情操这一话题,摆出观点:“生活需要正能量”。第二层,重点分析为什么“生活需要正能量”。分析说理,社会是个大家庭,每个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面而生活,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每个人才有幸福的生活,而和谐健康的社会,需要每个人自己输送“正能量”——“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照应前文),第三层,可以谈谈如果“凝聚正能量”,可先从每个人“自己”说起:读书,接触美好的事物,汲取先进的文化,感受健康的思想,培养美好的情操,此之谓在个人的心灵中“凝聚正能量”,可举例说明历史上一些伟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在青年时代注意“凝聚正能量”。然后由个人谈到社会,社会要多宣传美好的事物,多倡导先进的文化,健康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凝聚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第四层,文章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点题:“生活需要正能量”,提出希望,希望每个人都凝聚正能量,发挥正能量。第二题,“遇见”,这类看似平常的文题,其实包含丰富的含义,实写一件事,与某人相遇,可虚写与某美好事物的“相遇”。“遇见”,即“相遇”,并不是指一般的接触,而是指令人心灵受到感染、震动等的接触。相遇的双方可以是人与人,也可以是人与物;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可以是快乐的,也可以是忧伤的。此题宜写成回忆性散文,深情回忆曾经发生过的难忘的“相遇”,通过具体的动作、对话等描写,表达内心的深刻感受。角度一:写自己与现实生活中选材的某个人相遇。这个人可以是你的亲人,也可以是你的老师、同学或陌生人。要选取相遇后心与心发生了碰撞,产生了美好情感的事,这样的材料才符合”相遇“的内涵。比如你只身在外,身处困境,遇上了一位好心人,他热心地帮助了你,你感激万分。这样的相遇确实值得回味。角度二:写自己与某种物相遇。这种物可以是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只要你与它相遇时产生了难忘的感情就行。例如你在忧伤时独自来到野外,发现了一种很不起眼的小草,它虽小得可怜,却乐观地随风摆动。它给了你启发,让你从忧伤中振作起来。这种相遇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角度三:写自己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相遇。在阅读中认识了某个人物,被他的精神所感染,被他的遭遇所震撼,为他的行为所折服。那么就可以写与这个人物的相遇。例如阅读《鲁宾逊漂流记》,被鲁宾逊坚强不屈的精神深深感动,经久难忘。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写作题
请以“走在成长路上”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叙事要完整,写人要生动;要有适当的议论、抒情。(2)文中不得写出真实的班级名和人名。(3)不少于600字。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写作题
写作(40分)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在谈论什么是幸福。穷人说:“幸福就是现在。”富人望着穷人的茅舍,破旧的穿着,轻蔑地说:“这怎么就叫做幸福?我的幸福课时百间豪宅,千名奴仆啊。”世事无常,一把大火把富人的百间豪宅烧得片瓦不留,奴仆们各奔东西。一夜间,富人沦为了乞丐,正当三伏,汗流浃背的乞丐路过穷人的茅舍,想讨口水喝。穷人端来一碗清凉凉的水,问他:“你现在认为什么是幸福?”乞丐眼巴巴地说道:“幸福就是此时你手中的这碗水。”确实,幸福就是现在。现在的幸福可能是干渴时的一碗清水,饥饿时的一块点心,苦闷时的一句安慰,危难时的一把帮扶……请以“幸福就是现在”为题,写一篇作文。(“现在”可以是“今天”,也可以是“昨日”“前天”等一个较近的时间段。)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一律用“×××”代替。(2)请以“&&&&&&&&&&&&&&&&&&&&&&&&改变了我”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③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一律用“×××”代替。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写作题
请以“我与&&&&&&&&&&&&有个约定”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在横线处填入合适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内容具体,感情健康真实;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标点正确,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文中请不要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写作题
作文(65分,书写占5分)自律是什么?自律就是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反省。自律能让我们克服惰性,抵制诱惑,学会战胜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你在学习和生活中,约束、管理、反省过自己了吗?你在自律中获得怎样的感悟?请以《自律》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⑴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⑵不少于600字。⑶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写作题
依依垂柳,郁郁繁花,嫩嫩春笋,茵茵小草……万物被温暖照亮,生机勃勃,尽情展示大自然的绚丽。在青春旅途中,你也常被温暖照亮,眷眷亲情,殷殷师恩,醇醇友爱……让你坎坷变坦途,郁闷变快乐 ,单调变精彩,蓬勃向上,纵情演绎成长的浪漫。请以“被温暖照亮”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写作题
命题作文人生是一次远航。起锚时的林林总总,那岸上的斑驳,那港湾的纷杂,深深烙进你的心底。当你在漫无边际的海上漂浮,从心底荡起的思绪便来慰劳你的寂寞;当你在翻腾咆哮的浪谷间争斗,从心底迸发的潜力便来支撑你的肌骨。人生历程像一本本日历,不同时间段折合成册。初中毕业在即的你,在装订你的这段历程时会梳理出怎样的册页呢?请以“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请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2、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4、不少于600字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歌手林宥嘉的《你是我的眼》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其中有这几句歌词:“你是我的眼带我领略四季的变换你是我的眼带我穿越拥挤的人潮你是我的眼带我阅读浩瀚的书海因为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就在我眼前。”是啊,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总有一些给予我们帮助、启发、教育……的人。他们或是亲人或是朋友或是师长……他们就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眼”。 请结合自身经历,以“你是我的眼”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文章中不得出现校名、人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代替。(2)不少于600字。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写作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十三四岁,诗般年龄。我们率真,我们自信,我们积极进取,我们充满希望。在与亲人、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在获取知识、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明白,生活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也有忧伤。我们学会了理解和分享,懂得了感恩和担当……在这个年龄,我们正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请以“在我们这个年龄”为题,写一篇文章。(55分)&&[提示与要求]&&&(1)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思考、感悟。&&(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3)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励志诗歌朗诵稿
您当前位置: &
励志诗歌朗诵稿
发布:&|&分类:&|&
  歌朗诵稿    《当幸福来敲门》    (一)    当幸福来敲门  我把它请进屋  象重逢的朋友  可是  我将告诉它走错了地方    (二)    朋友  你该循着乌云哭泣的方向  跨过那条血河  你可以把那些无辜的难民  带到天底下任何角落  山洞,地穴,海底  哪怕象爬虫一样的活着  只要不听到心惊肉跳的炮声    朋友  你还可以跟着那忧郁的星星  翻过那座荒山()  山后有一群我见过的孩子  不必带什么麦当劳肯德基  带上面粉、棉衣和一缕春风  顺便捎上我送他们的彩笔  教他们画出绚丽的梦    朋友  那单调乏味的敬老院  你也可以去呆段时间  也许不须带什么  只用你十足的耐心去倾听  听他们唠叨流逝的光阴  有时间返到繁华的十字街头  看一看城市流浪的人儿  多半能碰到流浪的猫狗  你会唱让孤独悄悄溜走的歌么    朋友  那些有权有势有钱的人家  你不妨都走一走  倘若嗅到那些豪宅有罪恶的血腥味  就留下你从天堂带来的那瓶  能洗净心灵的纯净水    (三)    让我把你送走吧,朋友  你是否记住  我这十平方的陋室  软绵绵的席梦思  暖和和的棉褥  香喷喷的馍馍  热腾腾的蔬菜  温一壶米酒  点一支香烟  泡一杯四季春  窗户亮灿灿  当我清晨睡醒  眺望深不可测的天空  琢磨还未褪色的旧梦  心中就涌起欢欣    请你别忘我四肢健全  可以经常尽情地唱歌跳舞  可以为人们摄下难忘的瞬间  可以赴需要帮助的地方作志愿者  可以去女儿感到快乐的地方作陪伴  现在我兴奋地写着自由诗  真的,我已经幸福分页: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为你推荐的文章:
本文标题:本文地址:
Powered By ZBlog | 鄂ICP备号-3 |《大话中国当代诗歌》——西川、西渡、张桃洲《关于诗歌的声音》&&&&&&&&&&
发布者:&|&
浏览(5733) 评论
&|&发布时间: 11:14:17&最后更新时间: 19:09:53
本作品所属分类:
文章类型:普通
主讲:西川、西渡、张桃洲主办:上苑艺术馆主持:程小蓓&程小蓓:诗歌活动是“上苑艺术馆”建成后的常规活动。年初筹划的内容是《诗和画》,想将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华人艺术家(诗人、作家、画家、批评家等)邀请来做定期访问、驻馆交流创作,同时就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作一些深入的讨论,然后结集成书出版。目前这个诗歌议题是否可以从观察者和参预者的身份出发,对文革后三、四十年的中国诗歌发表言论。今天请西川、西渡、张桃洲主讲《关于诗歌的声音》。&西川:朗诵,在国外的诗人都必须朗诵。但有不同的情况,俄国诗人不合仄押韵就没法读,当时米沃什“坚决不翻俄国诗人的诗歌”,布洛斯基翻译过很多米沃什的诗,米沃什只翻过布洛斯基一两首诗,我听过俄国诗人的朗诵,俄国诗人几乎是不写合仄押韵就不知怎么写诗歌,有些诗人追求现场效果,追求当时听众的反应,洛尔佳就这样的诗人,但我们国家,朗读,外国作家都得朗读,外国小说家也得读,在大庭广众下读自己小说,我听过各种各样的朗读,我们国家读是把声音弄响亮了,弄成话剧腔,听过录音里的,庞德朗读声音飘,自己打鼓,有点象祭司,嘴里卷舌,艾略特字正腔圆,对英语在英国的尊重,努力克服做为外地人的口音,所以后来他谈传统的问题,有人的朗诵,一句话读半天,显得犹犹豫豫,停半天,也听过急风暴雨的读法,大多数还是老老实实的读,极端的像耗子啃东西的读法,还有跟鸟叫样的读法,各种各样的读法,我们国家基本上是演话剧的读法,在看的诗歌,我们不要具体诗歌,在朗诵里,我们很多也没要。我们说“视觉的诗与听觉的诗”主要可能还是指诗歌本身的音乐性。我不是抓住一首诗歌就读,什么诗歌适合朗读?是比较简单的,让别人听的时候,不允许你反复看,必须语言非常简单,而且不能太长,如果太长,语言肯定有高潮起伏,声音要硬一些,太软的东西,朗诵的效果不太好,同样一句话,不同的表达,效果不一样,拿翻译的举例,史蒂文斯的诗歌,李文俊的译法,“大河在流淌,鹉鸫必定在飞翔”另一个译法“大河在流,飞鸟一定在飞”,后一种译法没占到中文诗歌的声音的便宜,诗歌的声音可能大家不是太感兴趣,中国现代诗歌的声音我很感兴趣,我觉得诗歌应该有声音,像瓦雷里《海滨墓园》,本身感觉到一种音乐性,这个东西对西方诗人不成问题,我们也能经常发明一些观念,有时也成问题了,尤其是翻译的诗歌,音乐性可能差一些,经常让我们读不出来,比如洛尔佳的《梦游人的谣曲》,西班语,我看过英译文,戴望舒把它翻成“绿啊,我多么爱你的绿色,绿的风,绿的枝条,船在海上,马在山中”。英译文的节奏“Green,green,I&want&to&green"跟戴望舒文人化的节奏很不一样。我自己,之所以要写诗歌,可能是83年北大朗诵会,现场效果非常好,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赢得掌声,3000人的礼堂,坐得满满的,可能人来疯,也可能是嗓门,我记不清陈东东还是肖开愚,说“西川,你的嗓门太大”,要关小一点,可能对声音在乎,使诗句变得有点粗糙,米沃什说诗歌的本质是粗体,诗歌应该像大河奔流,这也是个人的趣味了。使文字本身过于时间化,可能有粗糙的成分。声音的大小,对我来讲是常识的问题,从古代诗歌到现在,各种声音。欧阳江河,发明出好多说法,他发明出“看的韵脚”,我不太明白。韵脚是传统的,不是简单的押尾韵,比如行中韵,比如转韵时做的铺垫工作,这是手艺活了,实际上我们在做这个事情,简宁跟我谈过,“你的诗行里边做了好多手脚”。我可能会有名声,这人朗诵不错,我会朗诵某一类的诗歌,面对不同的人,方法也不太一样,诗歌朗诵里有表演的成份,诗人不光写诗,围绕诗歌,有很多东西,如一个画家,除了画画,还要挂出来,布置展台。我个人可能有这种癖好,我认为所有的诗人都应该把声音留下来,一个人的诗写得很有个性,读起来就毫无个性,有一种个性通过怪僻取得,最好是诗歌本身的音乐性,昨天跟食指说起平仄的事,从单音节到双音节,平仄可能不太好用了,平仄里的基本规则还是可以使用的,古诗里有各种规矩,如一行诗歌里记孤平,如果不是特殊需要,即使现代诗歌里,孤平也是有问题,有意想这么干,当然也可以,考虑声音,要注意中文本身能承担什么?中文这种语言,一个句子最长能长到多少?持续多少以后就听不见,过去的旧诗,从3言,到4言,5言,6言,7言,9言,到唱戏,大概11、12言,没有更长的了,中文句子长度有限度,感觉西方的更长一些,中文的句子长度就在那了,不光是朗诵的问题,有一个读的问题,它的限度在哪?有一阵子,诗的语言写得很复杂,中文能承担多复杂的句子,中文的有限性本身能提供什么,米沃什曾经谈到过这个问题,他说波兰语本身缺乏规则,不准确,他发扬它的柔韧度,是它的缺陷引发的,对中文的限度没有感觉的话,扬长避短也很难做到,中文也不是无限的,中文适合讲传奇,它不是盘旋式最后走到逻各斯的那种,由于四六文的习惯,句子蹦跳使我们接受真理的方式也不一样,更多是顿悟,不是严密的、推理的、逻辑的,中文本身的限度。中国当代诗歌和传统诗歌,当我们属于某个谱系,我们同时也属于谱系的缺点、有限性,不用去找,全在你那,中国古诗歌的优点没有,缺点全有,意识到问题以后,开始想辙,我的写作有变化,有具体的考虑,为什么曾经用诗节来写,是向外国的诗人学习,诗歌如果不能完满地节制的,至少应该半节制,后来对诗歌的观念不一样了,开始不在乎了,不立志做诗人了,做个什么都行,不必非死在诗歌上,对诗歌这个词,看法也不太一样了,但保留了文本本身的音乐性,不仅是和谐的乐音,也有急刹车,故意弄乱,防止不要把诗歌写得太好。前两天跟北爱尔兰的一个诗人,说起一个英国诗人,说他把诗歌写得太好,好是什么?比如修辞的完美、连声音都没有敌意,诗歌不包括敌意肯定有问题。&&&&我好像跑题了。&&&&&程小蓓:我最开始喜欢中国当代诗人的诗歌时,是柏桦和张枣。为什么他们的诗歌吸引我?是他们诗中的声音,它不是在朗读的时候,是在我看它们的时候同时就有声音在我的脑子里发出来了,或是轻盈的、优雅奇妙的、空旷的音响,或是一些神经质的跳动的节奏发出来,那声音是一种能与我的心灵相联系的感觉。另如孙文波的诗歌重得像泥石流,他自己朗读还行,要别人读出来就不对了,那听的感觉没有看的感觉好。还有是“异型诗”它是一个问题,你读的时候感觉不到,比如肖开愚有些诗歌,左边整齐,还是右边整齐,听的时候,没这种感觉,必须在纸上看。&西川:张枣诗歌里的幽雅,我不知道是属于文字、是修辞还是声音,我说不清楚。柏桦的诗歌语言速度很快,像琼斯,赴死的心态。文波的是诗另外一种,就像说到开车,有的抓地,有的不抓地,柏桦的诗歌是不抓地,孙文波的诗歌是抓地的,我觉得这是不一样的。如果从声音看,有大声的小声的,低声的、囁嚅、唠叨,都是声音,没有人敢写一首唠叨的诗歌,要写也可能挺好玩。诗歌里的重和轻,卡尔维诺谈到过,我觉得都可以,布洛斯基的诗歌就非常重,重到沉闷,有些诗歌的轻也不是我们想的那么轻,像西内的诗歌,我理解跟好多人不太一样,西内表面上是写家乡的那点事,避开很多事情,西内每一行,每一个词,都可以词源学解释,朝向两个方向,一个是日常生活,一个是每一行,特别难懂,有爱尔兰语的词汇,但词汇本身的节奏感很强,我能感觉到。翻译对中国诗歌的影响,是很有趣的现象,外国的大诗人,通过翻译觉得是这么写,他实际不是这么写,读到他某一方面的优点,另一方面没读到。读起来是什么样,和看起来,说不好。皮肤感觉不完全是声音的问题,也不光是节奏,是用的词汇表,是农业文明的,还是工业文明的。用简体和用繁体写诗歌,感觉不一样,横着排和竖着排,感觉不一样。当代诗歌的书写,古诗歌是书法书写,当代诗歌的书写是竖的写、还是横的写,用什么笔,用什么字体,一张纸承担多少行字,当代诗歌必须找到书写方式,作为艺术品的书写方式。在古代文化中是互相牵动的,书法、书写方式、纸、诗歌,诗歌不仅是它自己的事。当代诗歌更多跟是钢笔、电脑、书籍,互相扯。说到诗歌怎么排例的问题,具体诗,像阿波里奈尔写下雨,加拿大的一个写具体诗,从本质上没什么区别。杜尚说“我和修拉之间的断裂,远远超过了我的后辈和我之间的断裂”,杜尚把美术从架子上搬下来以后,现在各种各样的表演、行为,观念艺术这些东西,都没有从修拉到杜尚那一步跨得大。形式是很有意思的。我们中国诗人更关心的,还不是这个,中国诗人表面上弄得激进,其实并不太激进,形式方面的实验,国家相对滞后的道德秩序,使他对道德问题的关注远远大于对形式问题的关注。如果我们要开始关注形式的话,诗歌看的这一块,指的还不是排列,它是指文字之间的质地、关联、推进、弯弯绕、直来直去。&西渡:新诗的声音问题,一直是没有很好地解决。搞古典的,对新诗的批评,集中在这个问题上比较多,新诗不能念,记不住,不能走向大众,不能让更多的人喜欢。搞古典的人指责非常多。到现在没有解决方案。很多人都想解决,但到现在还没有很好的方案。我开始写诗的时候,很少考虑声音的问题,更关注视觉形象、语言的质地,追求诗句的凝重感、雕塑感,后来发现声音还是很重要的问题。有时有很好的意思,想要表达,没有找到一个声音的基调,就没法串起来,把意思变成诗歌的东西,有时就只能写成文章了。新诗从胡适开的头。但胡适自己的诗歌受文言影响很大,很拘束,他理论上提出要打破旧诗的拘束,话怎么说就怎么写。到郭沫若开始采用非常直白的自由诗体。新月派发现自由诗体的缺陷,提出了在声音、形式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闻一多就提出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在实践上采用了一种非常整齐的方块诗歌,押韵,结果是失败的。因为这些要求不符号现代汉语自身的特点,字句整齐了,声音并不整齐。针对声音的标准单位问题,闻一多提出“音尺”,卞之琳提出“顿”。闻一多的“音尺”有些机械,卞之琳的“顿”考虑了一定的灵活性,它短可以到一个字,长可以到4个字,不强求字句的整齐,而是强调内在的声音整齐。但这个标准怎么掌握,很多时候变成人为的处理。弗洛斯特提出“意义之音”,诗歌的声音随意义变化。同样的词牌,可以填出岳飞的《满江红》,也可以填出柔婉的东西,风格非常不一样。诗歌的声音问题不是简单靠某个人为的方案就可解决的。很多人提出研究唐诗宋词,它在这个问题上怎么解决的,为新诗提供借鉴。但我觉得这不是一条非常好的路子。解决新诗的声音问题,需要研究现代汉语自身的规律。林庚提出,古典诗歌存在一个贯穿诗经、楚辞、乐府诗、唐诗、宋词的规律:半逗律,一个诗行分成两部分,前后两半,4言“杨柳依依”,5言“春风吹又生”,7言“故人西辞黄鹤楼”,行中一半的地方有一个较长的停顿。他自己也按半逗律写了很多诗。我觉得他的实践,不太成功,半逗律可能并不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律,腔调跟古代差不多。按这个要求来构建新诗的诗行,一行就要相对完整,这么一行一行下来,跨行就不行了。他把这个叫标准诗行,按这个模子来写,所有的诗行都可以复制出来。他的东西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吴思敬认为郭小川就是按林庚的这个理论写作的。&&&&&杨小滨:这实际跟西洋音乐的2字拍和4字拍一样,7言诗和5言诗实际可以看作是4字拍和3字拍的区别,最后那个字占了两拍。&西渡:很多人意识到这个问题,解决的方案不是沿着这路,而是沿着另外的路子,来探索诗歌声音问题的解决。追求个人语调,当代诗歌做出了很多探索,也是当代诗歌的成绩,张枣、臧棣,都形成了他们自己的个人语调,不是从整齐的字句、押韵去解决,而更多、融入口语本身的节奏,形成个人的语调。在这个问题上,我也感到迷惑。我写《林庚和格律诗理论批评》,对他的方案提出了批评。另一方面,我也按他的方案试着写过一些东西,看他的方案可行不可行。结果发现跟我的写作方式距离比较大,很难把我要表达的意思装到他的诗行里,4言,5言,7言,9言,11言。&&&&西川:卞之琳他们,关于传统的讨论,老人喜欢立规矩这个事,真说不好。&程小蓓:关于语调语气,前些的年我写小说《你疯了》,用了三种语言方式:一种是模拟疯子——精神分裂症,没有分寸的,节奏快,调侃的,起伏很大,全是句号;一种是文学青年式的,很飘,很华丽,很幼稚,没内涵;还有是一种界于生死临界状态那种,虚幻的,很泛但有延展性,有颜色,语言有透明感。我在用小说对语言做实验。&&&&食指:新格律诗,为什么讲“顿”?歌的句子分节,根据歌来的,外国的歌词很整齐,有音乐性,节很整齐,词在里头,就天然的音乐性,在低音部里头,2个字,是不是能讲平仄,这个音部和下一个音部能讲平仄,古人说话平仄搭配得比较好,白话难找,搭配更有音乐性,比较整齐的格律诗歌,比较整齐的音部,讲究平仄搭配,形成声音的回廊,韵更重要,为什么?换韵属于技术,太严,“时不利羲,骓不逝,骓不逝羲,可奈何,虞羲虞羲奈若何”项羽能讲吗,可气在那,一气贯穿,李白写怀素,“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漂亮极了,它是一种气,回肠荡气,和平仄有关系。&&&&&徐德凝:我有个朋友他搞“绝学”,他说中国的一些好东西丢了,他说6、7岁的孩子就有老师教他,“……(唐诗)”。他把唐诗谱上调然后唱出来,确实能唱,“……(唱唐诗)”它确实有谱,就要这效果,这样就谁都能读诗了。有个处长背唐诗,都背到日本去了,他说从“五四”后就丢了,遗憾。&姜涛:到诗歌内部来谈,语言内部谈,古诗和新诗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古诗是吟唱、诵读的文化,它不分段,必须读,靠韵来区分意义单元,一句一句很完整,一句话把事说完,现代诗歌一句不完,很多是跨行的,不是吟唱、诵读的文化,而是个人的书面文化,要分行,要标点符号,不一样,古诗是唱的,新诗是说的,说的和唱的节奏是不同的,声音效果不完全是音乐性,可能大声朗诵,自白,非常多元,而唱的效果是音乐性,它必须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才便于流传、接受。新诗是个人的书面文化,是默读的,可能不发声音,声音效果变得非常复杂。加拿大人写〈〈阅读史〉〉,对经典的接受的不同方式,当我们大声朗诵甚至唱经典的时候,我们活在一个集体里,现代文化对经典的接受是阅读,阅读发展的是自由联想的空间,每个人经典的意义理解不同,古诗是大家在一个声音、一个模式里,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是教养的一部分,新诗是纯文学、先锋文化,它的功能慢慢丧失了,何其芳他们要把新诗的文化形态改变了,新诗不仅是纯文学、先锋文化,也是大众的东西,必须变成一种音乐,能流传,刚才西渡讲的,如果新诗不能唱,就不能流传,必须顺耳才行,不需要复杂的东西,但阅读新诗你必须有复杂的心态去面对它,是默读的文化。&&&&&杨小滨:这蕴涵比较普遍的问题,你怎么去追求最大化的感性自由,每个人都有声音发出的癖好、习惯和要求,任何一种限制某种说话的方式的要求,都值得警惕。&&&&&张桃洲:诗歌的格律、声音这个话题,进入现代以后谈得特别多,比如我们熟知的陆志韦、新月的那帮人,到当代后80年代初卞之琳还在谈,90年代郑敏也是一提再提。我的基本态度是,关于这个问题不可能一次性解决。人们提出了很多方案,什么“音组”、“顿”、“调”、“半豆”等等。我想与其提出一个一劳永逸的固定设想,不如比较一下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不如从实践出发分析一下有哪些可能性。大家在谈这个问题时,很容易把古今、中外合在一起谈,喜欢举外国的例子,举古典诗歌的例子。其实新诗和古诗、西方诗歌的差异太大了。这里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语言问题。昨天朗诵会上金辉朗诵了孙文波、肖开愚、张曙光、臧棣等五位诗人的诗歌,听上去像一个人的诗,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一向对朗诵持保留意见,阅读文字和朗诵文字显然是两种不同的对待诗歌的方式,朗诵是另外的效果。我觉得大家谈诗歌的声音,过于看重表面的音响了,这正是受了朗诵的影响。我曾写过几篇谈新诗格律和声音问题的文章,这里不想再复述,有一点我坚持认为,现代汉语的限制在诗歌的声音这个问题上的重要性应得到充分考虑。我觉得不是字数的多少、句子的长短决定了诗歌的声音,而是怎么组合的。西川刚才讲词法,我反倒觉得关键问题是句法问题,在这点上新诗与外国诗有一点趋同。为什么呢?因为新诗在语言上是欧化的,受了西方语法的影响,读的时候非常拗口、繁琐,并不符合口语的习惯(这也说明口语诗的局限)。比如昌耀有的句子非常长,但并不阻碍我们对它的韵律、它的声音的轻重欺负进行把握,这主要是因为他的诗句里有一种内部的韵律组织。这表明对于新诗来说,外在的声音已不太重要。因此,与其探索一种形式化的、表相的音响,不如深入到声音底下去探个究竟。我个人认为,新诗格律或声音是一种内在化的东西,而非外部的音响、节奏之类。我们读一首诗,感觉有韵律在里面,而不一定要读出声来,这就够了。人们常常拿弗洛斯特的一句话“诗是翻译中失去的部分”来表明声音的重要性。其实这里面有不少误解,因为有很多人将“失去的部分”理解为外在的音韵、声音。一首西方诗翻成汉语诗,经过语言的转化后,原有的声音、脚韵的确是失去了,但我更愿意用巴赫金的“语调”来理解这种“失去的东西”。巴赫金认为“生动的语调仿佛把话语引出了其语言界限之外”,“诗人掌握词语并学会在其整个生涯中与自己的周围环境全方位的交往过程中赋予语词以语调”。语调是一种综合的韵味,超越了一般的所谓节奏、音韵。按照巴赫金的说法,一个语调放在不同语境里会生出不同的意义,这里的语调既包含了诗人的情感和体验,又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一种特别的上下文关系,甚至它还包含了倾听,总之非常复杂。语调对一件作品的个性的展示十分重要,它也许是风格意义的,但似乎又超出了风格的范围,诗人、小说家和其他文体的写作者实际上都应该重视。具体到一首诗而言,我们会发现,某一首诗的外形也许是十分杂乱的,但我们读过之后有感觉,这主要是其中隐藏的语调在起作用,它把一首诗贯通起来、激活了。相反,有的诗表面上很有节奏、朗朗上口,但其实空洞无物,枯燥乏味。对于一首诗的语调我们一定要仔细地辨析,这就是“倾听”,但并不是朗诵意义的倾听,而是用心灵的耳朵去听。弗洛斯特本人非常强调诗歌声音的建构,但他所理解的声音是多层次的,更多建立在语调的基础上。比如,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个自然诗人,其实错了,布罗茨基就认为弗洛斯特的诗是“令人可怖的”,这里“可怖”的涵义不仅仅指主题,而且更主要的是诗的语调,布罗茨基是从语调上听出弗洛斯特的“可怖”的。弗洛斯特表面上写田园风光,写大自然,是一种咏叹、讴歌的调子,但他诗里更内在、更深层的东西,是一种非常悲观的对自然、对生命、对无形的恐惧,可以说渗透了一种强烈的悲剧意识。所以美国评论家特里林也说,弗罗斯特“在诗中想象的世界是一个可怕的世界……我常常觉得《望不远也看不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完美的一首诗,请你们读读这首诗,看除了被感觉到的空寂之外,是否还有什么东西在向你发出警告”。因此,弗洛斯特诗里有一种不易觉察的语调,一种深沉的悲音,可能被人们忽略了。当代的很多诗人把自己的语调放在诗歌里面,大家只注意协调、清爽,深层的语调建构却没有实施起来。我觉得以后的新诗发展,肯定是一种包含了语调的写作,而不仅仅预设、实验什么多种多样的韵脚、格律。当然,就新诗晦涩的前景而言,只要诗歌夹杂着我们对不可知命运的沉思,其语调就不可能是亢奋、乐观的,其本质是一个悲音,它的内核是悲观的,因为它不是一种胜利者的声音,而是一种很低沉的东西。&&&&&宋琳:嵇康〈声无哀乐论〉,声是没有哀乐的,声和音的区别,声音本身,瑞士文体学家,谈诗歌声音和意义的关系,诗歌有两个因素,声音和意义。说阅读,如果我们把新闻稿子分行,不是诗歌,诗歌有音的层面,区别于新闻体、一般的散文,内容的问题,声的层面可以分析,音的比较复杂,不仅是诗歌,按现代诗歌来理解,汉赋,四六文都是诗歌。&&西川:布洛斯基认为弗洛斯特是“格律的大师”,米沃什认为弗洛斯特“非常懂得讨好听众”,读一本书和一篇文章,有感觉,保持这么长时间,现在一本书怎么弄?&&&&&宋琳:刚刚张桃洲说现代诗歌是阅读的诗歌,这是比较现代的概念。通过视觉,模拟一种个人语调,个人语调也是风格。刚刚说到昨天金辉朗读他们五个诗人的诗歌,像是一个的诗,但如果由他们自己来朗诵,我们就能辨析,还是有差异的。(讨论)&&&&&&姜涛:语言差别很大,竖排,还是横排,要满足英文的需要,现代诗歌一句话可以说一半,跨行的技巧,如“我伸出手来抱你”、“深深地唤你”,典型的,形成张力,马拉美的,来自意义。&&宋琳:马拉美是绝对的,他认为文字在纸上污染了诗歌,极端的,艾略特〈荒原〉复杂的诗歌还是可以诵读。&张桃洲:西方语言有它自己的一个基础,那就是音形义合一。而现代汉语自身是有限制的,废名就说过“新诗的音乐性从新诗的本质来说是有限制的”,他所说的“散文的文字,诗的内容”的确抓住了现代汉语的某些本质特点。我觉得谈这个问题时,不应把中西诗歌混杂起来谈。&宋琳:句法和建行,朦胧诗人注重意象,后来的诗人讲究句法,黄庭坚说要学杜甫的句法,在句子的层面建构诗歌。牺牲声音,我不觉得是限制,汉语只有400多个音,音乐性没有这方面的限制,意义复杂未必不能诵读,诗歌是声音的艺术,声音也是一个形象&崔卫平:古代诗歌以方言流传,现在大统一的国家和政治经济的需要,都变成普通话,书面形式只有一种,阅读的方式只一种,但方言很多,方言里隐蔽了很多想象力和自由,昨天那么多诗人朗读诗歌,西川和老郭(食指)朗诵读得最好,为什么?因为普通话对他们来说是母语。其它人用普通话读诗就差一些。谈声音,就不得不把国家意识形态造成对方言的扼杀考虑进去,方言里都有歌唱的因素,像歌一样,北京话,说得跟唱一样,方言都有歌的成分,要我说普通话一点歌的成分都没有,要我说方言,我也可以说得跟唱的一样。“反击右倾翻案风”时,我一口气写了20多首“诗歌”,我用了三个民谣的方式胡诌,那是完全是普通话无可替代的自由。同样,一些说方言的电影,很不错,电影局却通不过,要改成普通话,一改,全不对了。我们学诗也用普通话,这是个限制。诗歌的音乐性,存在这个维度,声音有其方言的存在。&&&&&程小蓓:这个孙文波可能会有些体会,他写诗基本都是用四川方言在写,如果由他自己也用四川方言读出来,很有意思。但要别人读有时就觉着不对。有一次湖北省电台请一个话剧演员读他的《祖国之书》,读得他在跳脚。&孙文波:非口语诗歌都是统一体的诗歌。上海诗人用上海话写诗歌,可能看不懂。杜甫是河南人,孟浩然是湖北人,今天用普通话,文化统一体的产品,这里有语言政治问题。肖开愚和我用四川话写,四川话是北方语系,问题不很严重,比如四川电视剧〈傻儿师长〉,喜剧,好看,幽默。但如果用四川话写正剧,或用四川话拍青春偶像剧,如一个人在那里抒情,“我……”很难听。再如在电视上看新闻,四川女孩子平常说话,不觉得难听,当这女孩作为目击者,发生了车祸,旁边一个人去采访她,她叙述事情的时候说的话,在电视上一播,就觉得特别难听。但看电视剧《傻儿师长》〈山城棒棒军〉,就不觉得了。&杨小滨:用上海话写诗歌,也可以,但上海话的文化传统不存在,方言的限制,胡适的诗歌根本就不是白话,包括郭沫若的诗歌,他的语言交织。&宋琳:国家意识形态把方言同化掉了,方言只保留了口语,没有书面语,古代诗歌是方言写作,《诗经》是北方方言,《楚辞》是南方方言,我们不可能再设想用方言写作,四川诗人用四川方言,为了抗议意识形态对方言的压抑,有人有这种态度。福建人方言就更麻烦了。我们被口语化,没有书面语,口语中有一套修辞,应该能利用,方言是否能抒情,这个我们还没有研究。我们最大的问题是,假如方言的书面语写作延到现在的话,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张桃洲刚才讲《楚辞》的华美,传统没有传递下来,不仅现代汉语,在古代的影响也很弱,历代诗人入门读书,读〈史记〉《楚辞》,风格的影响非常之微。&杨小滨:普通话不是方言,是官方话语。用纯粹北京大爷的话来念西川的诗歌,也是很奇怪的。&崔卫平:一个城市,有不同区域,如北京南城的方言,比较土,一个城市其不同的生活的区域。&杨小滨:为什么用四川话报新闻,会别扭,如果把四川话定为官方,就不会别扭了。&孙文波:我给你说,我说的成都话,和石光华说的完全不一样。我住的区域有各地来的人,我是陕西人,他住的是四川人区域,他说话就有成都地区的市景味。如小胡用四川话写的诗〈太太留客〉,它就有喜剧效果,他用的词汇本身具有一些东西,即使不刻意追求喜剧效果,不是四川人读,也能感觉到。&张桃洲:〈太太留客〉不懂四川话的话,那效果可能领悟不到。这是肯定的。&西川:这现在变成一种策略了,越是方言的越是全国的,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崔卫平:语境不一样,我在香港看过张弛拍的广告,变成广东话,太可笑了,张弛好多东西都没了,很古怪,声音很有意思。&孙文波:李吉人的小说很不错,但他是用四川话写出来的,在接受范围和扩展影响上,比巴金,用书面语写小。这说明了某种问题。&崔卫平:翻译把声音丢掉了,把俄语方言,英语方言丢掉了。&孙文波:一个书面词汇,在阅读的音量上在不同语言中不一样,像“我”这个词,普通话和陕西话,一个读出来是“我”,另一个变成了“厄”。不同语言中不一样,书面语的效果不一样,音的轻重不一样。我有时候想,如果用河南话读杜甫的诗歌是什么效果,用陕西话读王维,是什么效果?&张桃洲:我在南京,听有的人会用古典音读,把所有的诗歌都读成是一个调子。&孙文波:你湖北省人,你用湖北话,或江西话,朗诵陶渊明“悠然见南山”是什么音响效果?&崔卫平:某个城区的方言,每个地方都有地方语言和地方官话,比如我父亲讲话,我女儿闹闹能听懂,父亲能转化成地方官话,可是我母亲讲话,我女儿听不懂,她不会转化成官话。官员使用的语言是官话,一个阶层使用的语言,董建华的广东话,我就听得懂,其他的生活用语,那些有用的话,我却听不懂。&西川:朗诵会站着念,还得站直了,肯定制约了说话方式。&杨小滨:非常大众化的,不知是不是革命时期留下的文化形态,我就喜欢听室内音乐,不是按大型的活动的要求你的方式去进行。&崔卫平:有一个捷克作家,68年去了加拿大,在大学用英文讲福克纳,但他写小说全部用捷克文,他说自己没有一个讲英文的情人,他说英文没有性感,捷克语,比如玛丽亚,有20多个用法,英文是交际的,这对创作来说,是一个维度。就这个问题出一本书很有意思。&孙文波:电视上有个节目,朗诵古诗歌,一个老头,长胡子,仙风道骨的,他读出来的诗歌我听了特别别扭,我想如果是当时的诗人,听见后人这样朗诵他的诗歌,肯定要晕过去。我自己有亲身体会,我到湖北,电台请我和肖开愚做一个直播节目,已经录好了一盘别人朗诵我的一首诗,请当地话剧团的演员读的,我听了后,当时就在想我怎么把诗歌写成了这个样子?&西川:有个语调问题。如搞民间美术的,剪娃娃,这是这个样子,那是那个样子。对写作者和传播者,有完全不同的需要。传播者必须有一个样式才知道怎么弄。他的话提醒了我,他说“任何东西只要有形式就变成奴役了”。像卞之琳,林庚,他们一直在找一个传播方式,跟中国的文化大众化,搅在一起了。&孙文波:对新诗歌格律化的努力,总体上说是失败的努力,闻一多、林庚找了很多方法,写豆腐块,半韵,什么都做了,就是不成功,为什么?古代汉语是单音节,很确定,现代汉语音节不确定,可以单音节,可以双音节,可以多音节,要找规律非常困难。他们当时是否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或没有足够去注意,或是难度把他们搞住了,要不就是他们做这个工作太早了,古典诗歌,从4言,到5言,7言,用了上千年,是慢慢发展过来的。&西渡:在民间,从4言,5言,到7言,经过非常漫长的时期,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林庚是人为的,没有大量实践的磨合,还是从外在的方面探索声音问题。我觉得还是桃洲谈的“语调”是内部的声音,沿着这个路子去解决新诗声音问题,我觉得更有前途,可以形成丰富多彩的声音,表达比较复杂的内容。&宋琳:建行的需要,是不是有一个浓度问题,古代总有名句,提炼出一个佳句,我们记住的,从篇章独立出来,就可以欣赏,现代诗歌散文化,语言本身要求,使诗歌有更大的含量,比如复杂性,不仅是声音层面上,林庚他们,希望在视觉上平衡、对称,意义层面上,意义和声音是不是有天然的对应,到晚唐诗歌达到无以复加,近乎完美。&姜涛:有韵问题,〈尚书〉也有韵,是为了方便,刻甲骨,便于背诵,文字本身决定,但现代不存在了。&宋琳:现代更多双音节词来构成,基本的单位,单音节词作为词根还发生作用。&孙文波:杜甫有很多名句,为这个民族提供了最多警句,像“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都是可以复述,很高级的东西。我对西川说过古诗比现代诗歌好写,因为是两句一顿,今天写两句,明天再写。&西川:古诗歌有一个呈能的东西,有一次郑愁予,说到秋千,他能写出几个句子来,当代诗歌不是这么写,不是抖机灵,怎么呈能。古诗歌是生活方式,要呈能。&孙文波:现代诗歌是一个整体,是由一整首诗来确定它的成立,而不是一两行漂亮的句子在诗里面就行了的。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真的很喜欢这些讲座,看着过瘾。对于我,都是很新鲜的知识。两个讲座的选题——年龄与声音都很妙。想诗人才有这样的敏感,直抵问题的本质。真是大善事!
:&( 16:38:45)&
问好小蓓!
:&( 16:21:32)&
前几日读了大半,今日重新读完,非常好!这也是小蓓先生对诗歌的一大贡献!致敬!
:&( 23:30:15)&
问好程老师。上苑办的会越来越红,你倾注了自己的心血。
:&( 21:29:10)&
西川果然高,上苑无限好。
:&( 09:30:14)&
好详实的记录,学习了。
:&( 20:22:12)&
呵呵,文字记录呀。
:&( 14:34:48)&
诗与歌相同的是都有音律。
:&( 12:37:24)&
非常值得崇尚的一种诗歌态度400){this.width=400}' src="/image/smile/2/61.gif">虽然我还没有细读,就有这样的感觉400){this.width=400}' src="/image/smile/2/6.gif">
:&( 06:51:58)&
我看它们的时候同时就有声音在我的脑子里发出来了,或是轻盈的、优雅奇妙的、空旷的音响,或是一些神经质的跳动的节奏发出来,那声音是一种能与我的心灵相联系的感觉——深度认同小蓓老师的感觉!是这样一种一见钟情、瞬间被吸入的感觉,这样的声音,或许已然不只是音律本身,音律之外,更有一股气的贯通,一种义的确立,一种身心互融的灵犀之遇,被唤醒的真切之感!
:&( 20:45:31)&
有模有样了!真不错。
:&( 20:25:15)&
想亲临现场一样,清晰的介绍,让我饱餐一顿,对诗歌有了更深的认识,程老师博学,问好!
不忍心看这样的画面
:&( 17:19:58)&
拜读老师精彩。很想到宋庄讨扰。周末愉快!
:&( 15:59:15)&
上苑论诗,精见纷呈,这样的诗坛纵论活动很有意义,拜读以上各位诗人的发言开眼悦耳,增长文学知识,很期待《诗和画》结集成书!
周末问好程老师!
:&( 12:06:09)&
14 篇, 1 页 1
(必填)&&&&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发表(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谭笑诗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