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如何学好政治中国政治 历史

万安二中王丽芬初中历史工作室
当前位置:&&&
怎样学好中国古代历史
上传: 曾建群 &&&&更新时间: 8:08:47
中国古代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朝代更替频繁,跨度时间长,头绪多,许多学生不能掌握好,近年来,随着新教材和新课程的实施,强调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朝代的连贯性进一步减弱,有的朝代和内容不再出现或者只是作为了解内容(例如东汉和唐朝的安史之乱),这就更增加了学生掌握和教师授课的难度,本文试图从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不同层次之间历史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入手,通过归纳、比较、综合,使相关联的历史系统化、规律化、层次化、整体化,从而使广大师生特别是初学者达到整体把握以及认真复习中国古代史的目的。 一、以国家的分裂和统一为主线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 《三国演义》上说过一句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纵观中国古代史,正是在统一&&分裂&&统一的交替中最终走上统一的,在学习时要把握好。同时要掌握分裂与统一的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每次分裂或统一的时间、包含的朝代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分裂或统一的原因、对社会生活以及整个历史发展进程造成的影响,最后根据史实得出结论: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看,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长期的,中华民族是在不断统一与融合中形成的一个和谐团结的大家庭。在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封建社会,有四次比较大的统一: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都咸阳),结束了春秋战国的混战局面;西晋(266&&316年,都洛阳),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隋朝(581&&618年,都长安)结束了南北朝对峙局面;元朝(年,都大都(今北京)),结束了宋金西夏的分裂局面。这里强调的一点是,对于分裂与统一的评价,要客观,不要一边倒,分裂虽然对于一个国家各方面的发展造成了危害,但也加强了民族大融合,同时分裂孕育着统一因素;对于国家统一,应该充分肯定其进步作用,中华民族只有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才能发挥更大的聪明才智,才能具有更大的创造力,团结和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旋律。 二、以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应该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措施。总的趋势是:从秦始皇开始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后,中国历代君主都进行沿袭和加强,使之更加完善,更加为统治阶级服务,到明清两代达到高潮。学习时,除了理顺专制制度产生、发展、确立、强化、完备、衰落、灭亡的过程外,更重要的是分析其出现的根源,评价其作用,对于其作用,也要一分为二,不要非此即彼,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能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对外交流,例如,康熙帝时期评定葛尔丹叛乱,汉高祖时期促进经济发展,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同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还有许多消极影响,特别是表现在对文化的摧残、统治的腐败、社会发展的停滞等方面等,例如秦始皇制造的&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唐朝中后期出现了&宦官专治&;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等。而具体到某一朝代的中央集权统治措施,就可以具体到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一些比较开明的统治例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要从奖励农耕、轻徭薄赋、提倡文化、提倡节俭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对于一些朝代的黑暗统治,特别是一个朝代的后期出现的腐朽统治,主要从严刑峻法、苛捐杂税、穷兵黩武、闭关锁国等方面分析,找出对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危害。 三、以经济重心先北后南为线索掌握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史的内容比较广泛,可以从经济发展的条件、统治者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的表现等去把握,但是一条主线不能忽视,那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先北后南(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这既是一条发展线索,也是一条发展规律。对于各朝各代统治者的经济政策(例如汉文帝、汉景帝的经济政策、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等),可以用列表式进行比较掌握和对比,说明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社会经济发展概况(例如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可以从农业(生产工具、引进农作物、耕地面积、农学著作等方面)、手工业(分为丝织业、陶瓷业、造船业的发展以及有关著作等方面)、商业(部门、市场、商业中心、货币发展等方面)、贸易(从贸易中心、港口、货物等方面)等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源泉,在掌握和复习时要放在重要地位,从中找出经济发展的规律,为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四、从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和谐的高度掌握和学习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史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从秦始皇建立秦朝就奠定了我国民族融合和团结的基础,从历史上看,民族关系最活跃的时期就是封建社会,这就奠定了民族关系在古代史中的地位。在学习时,先把民族关系(冲突和融合)最活跃的时期重点掌握,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族内迁&,隋唐时期的吐蕃、回纥、靺鞨、南诏与汉族的关系,宋朝时期的契丹、党项族、女真族等民族与汉族的和战。具体学习可以从民族所在地,建立的政权、和汉族的关系、该民族的历史沿革等分析学习。民族关系是一种历史现象,是民族融合和交流的重要内容,联系今天西藏部分不法分子的叛乱,学习民族关系历史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学习民族关系史还可以以主要人物为中心进行学习,这样掌握可能更清晰(如松赞干布、怀仁可汗、阿骨打等)。另外我国古代民族发展史上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和亲政策,例如汉朝昭君出塞、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许多学生尤其是初学者没有从历史角度分析学习,认为是汉族可耻的事情,我要从全面和历史的高度看待历史上的和亲政策,克服民族狭隘主义,其实这是民族融合的一个载体,是民族关系友好交往的表现,不管什么事,只要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产生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繁荣就是进步的。 五、以开放和友好的眼光看待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历史 中国古代社会从总体上说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虽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但毕竟不能影响整个中国古代史),对外关系内容丰富而且复杂,主要可以分为反抗外来侵略、政府互派使节、民间友好交往、援助邻国、闭关锁国等,学习时,可以按照某一朝代理顺对外交往方式,然后分析结果和影响;也可以一某一重大事件为载体进行学习,例如汉朝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还可以以某一历史人物为载体学习,例如郑和下西洋;还可以以汉唐的对外开放和清朝的闭关锁国进行对比学习,得出结论:&开放则国兴,封闭则国衰&的历史经验,这对我们今天的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也是一个佐证。 六、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包括文学、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建筑、书法绘画、农学、史学、数学、艺术等,内涵极为丰富。学习时可以以一个历史阶段为线索,掌握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发展情况,例如繁盛的隋唐文化;可以以某一方面为线索,例如绘画,把中国古代的绘画发展历史掌握清楚;还可以以中外文化的交往(特别是中国文化对外国的影、影响)为主线进行学习,例如唐朝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这里要说明的是,文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反应,是依赖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而产生的,反过来,社会发展又受到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反作用,学习时要处理好内在联系,选择好学习的角度。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商品编号:
京 东 价:
[定价:¥]
在线客服:
服务支持:
吕思勉中国政治史/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
加载中,请稍候...
商品介绍加载中...
扫一扫,精彩好书免费看
服务承诺:
京东平台卖家销售并发货的商品,由平台卖家提供发票和相应的售后服务。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加载中,请稍候...2013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方法建议及知识点完全总结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33页
文本预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方法介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以历史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因此,它既是历史课,更是政治理论课。所以,本课程学 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应当是在学习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总体面貌和基本线索有一个大体了解的基础上, 着重做到 “两个了解” , 懂得 “三个选择” 。 同学们由于在中学阶段都已经系统学过中国近现历史,对有关的历史事实、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对历史发展的脉络, 还不能完整地把握,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主要经验,还不能准确地理解,对与“三个选择”有关的历史情况,也还缺少深入的了解,并存在着 若干困惑。根据这些情况,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同学们应在补充历史基本知识的同时,要着力注意弥补对近现代史把握方面的不足之处,以 期能在原来所学近现代史知识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一步。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 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领 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这是中国近 现代史的主线。紧紧抓住这一主线,是学好这一课程的前提。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在学习中,同学们要开阔历史视野,注意点、线、面的结合,加强对各种政治方案的比较。比如要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审 视中国近现代史,注意联系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和世界大势论说中国问题;除政治史外,要注意加强对各个时期经济、文化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 情况的了解;进一步通过比较研究(包括各种社会力量的政治主张、建国方案的比较,各种社会思潮的比较等),来认识与“三个选择”有关的 问题。 在学习中,还要注意各种历史观点和政治观点的表述,以历史事实为根据对某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分析,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从而锻炼 自己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法硕联盟
是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清华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在读法律硕士学长创办的网 站。自 2007 年成立以来,以在读学长多、法硕信息多、vip 会员分数高等优势享誉全国,特别是论坛法硕考前押题更是被全国法硕考生奉为考前 必看资料(2012 被媒体报道) 。加入付费
第1页/共33页
寻找更多 ""如何才能学好政治与历史?_百度知道
如何才能学好政治与历史?
我比第一名落后了21分,我其它门都还行,好的加50分?
(求好的方法,只是我的政治历史考的很差,我该怎样学好各门工课期末考试
最好把其它的四门也告诉我,好的再加20分!
提问者采纳
这一点我以前吃了很大的亏!努力吧,“万变不离其宗”,我以前历史政治一般就五十分多一点,举个例子,我的政治和历史成绩飞涨,这点可以多看点例题。,而忽略了内容,我中考历史是满分,很多选择题中不清楚的知识点在书上可是有原文的。很多时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第三点,做题的时候要仔细!可以在没事的时候多翻书。现在想了一下分为一下几点原因,反正虽然不是太差但还是与最好的有差距,我以前用的是历史的《题典》:首先,提的问题目时“请问这位老人生活的变化和近代中国签订的哪个条约中的哪些内容有关”。,我以前错的。但是初三总复习以后,不要认为弱科永远都是弱科,还不错!每次拉分的都是这两课,特别时正文后的小字,在以前你自认为背得很熟练时,满分六十分,其实知识的掌握时很不牢固的,没有一道是需要动笔的!要有信心,历史考试时列举了一位老人在南京马关辛丑各个条约签订后的生活状况变化。,你不要忽略书上的每一句话,不要以为时文科就可以马虎,题目也很典型很多时候地方期末考试题都是上面的原题,如果时间紧没时间做题可以买一本全部是例题讲解的书!其次!怎么样背都考不好,背书背得太死而不会运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同学只答了哪些条约我以前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几乎接近满分了,即使背得很熟练了还是,两科加起来就是接近十分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1人觉得有用
其他6条回答
政治要多做多背历史记住时间
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书,要朗读出声,你不好把他当一种压力,要当做一种玩,就是好玩,很快你就学到了。在有就是没事的时候多看看百家讲坛会有很多收获的。记得加分哦!~
1.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2.注意理解,注意背。3.多做练习题,增强记忆。4.多积累一下课外知识。5.文科要培养应用能力,多进行辩论很有效果!
把书吃了``吃那门那门好```买贵点的`味道好```
从一个老师的角度去说,成绩不理想就是用功不到位.可能你也很用功但方法正确吗? 要学好文科必须做到几点:1.听话(一定要听老师的话,相信老师任何时候任何一句话都是为学生好,老师说到的就一定要做到)2.用功(文科的东西以背为主,但一定要理解着记忆)这就涉及到3.听课(无论想学好哪一科上课都应认真听,老师讲的东西都非常的重要,如果上课溜号了,那你在课下用几堂课的时间都补不回来)但还是有的知识不明白怎么办?那就4.多问(只要有疑问就要解决,千万别留着,不好意思问是很多学生都犯的毛病,所以才会学的似会非会,考试成绩就是不理想)以上的道理我想你也都会明白,但就看你有没有真正的做到,这才是最关键的.希望你学习进步
把书多看几遍,特别是书中的例子,都是帮助理解的,很重要!背题时,多想那些例子。总之,书中例子是关键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如何学好历史?如何学好历史?
提问:级别:幼儿园来自:广东省珠海市
回答数:2浏览数:
如何学好历史?如何学好历史?
如何学好历史?
&提问时间: 10:20:30
最佳答案此答案已被选择为最佳答案,但并不代表问吧支持或赞同其观点
回答:级别:六年级 10:32:54来自:河南省平顶山市
祝你在历史方面取得好的成绩!!
一、历史课堂学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
我们常说,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当然,这四种习惯对其他任何学科的学习也都是实用的,只不过对历史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学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学习就会轻松自如。历史教师更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历史教材阅读“九到位”
历史学习一定要提高历史教科书的阅读能力。学生往往是抛开课本背笔记,丢下教材看资料;即使看书,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这样是很难学好历史的。历史阅读要全面、仔细,要提高阅读能力,既要快速浏览,也要重点解读。还要带着问题去研读。老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历史阅读指导,甚至要用学语文的方法去学历史。
(1)阅读课前“说明”,明确学史目的
高一历史“说明”中提到:“高中教材的编写,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习的全面发展,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素质好的合格的毕业生。”这段话,让我们明确高中历史学习的目的,积极的心态,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当然,“新课标”对历史学习目的另有表述。
(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
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本册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编写的,阅读目录可以对该专题有个立体的了解。
(3)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
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明确该章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常读导言还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
每节正文字,显然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主体,因此要高度重视。每节都有相应的子目,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高中学习,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读正文,要注意领会理论性的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正文的阅读应带着问题去研读。如“鸦片战争”这一节,要思考: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林则徐为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在课文正文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5)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
小字每课时也有1000字左右,学生学习最易忽视。小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虽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却可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有些小字是较高的理论分析,对我们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维有很大帮助,如《中国近代史》下册第9页有关“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形成。一些注释,除了扫清文字障碍处,还介绍某些学术观点,也不妨阅读一下,以启发思考,拓展思维。更何况,小字、注释,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可以激发我们学史的兴趣。
(6)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节材料1—2条材料阅读,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还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如洋务运动一节引用曾国藩话:“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认识他办洋务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至于“勤远略”,只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材料的阅读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而且要结合课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
古人治史,尚且“左图右史”,我们学习历史更要结合地图。课文本身有地图,另有单独的历史地图册,边读史书,边对照地图。如有些地图是战争形势图,体现战争动态过程,结合地图用彩笔勾勒,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便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空间观念。近些年高考历史试题加大考查历史地图的比重。学生学习历史最忽视读图,所以要格外重视。
(8)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想象力
高中历史每节里的图画4—6幅,课前还有约20幅彩图,此外还有些表格。这些图画有历史人物画,遗址图以及历史场景等。多读图画可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使新学的历史知识更直观,更立体,更丰厚。这些图画不少还是艺术精品,可以给我们以美感。
(9)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
课后的大事年表要反复读,每章节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记。只有记住年代,才能对庞杂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学生最怕记年代,因此要探究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
以上只是要求历史阅读要全面,要到位。而历史阅读的方法还很多,需要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总结。
三、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总结了历史学习三步曲。这三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再到面,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便于进行高效、系统而有趣味地历史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三步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诸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都要了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这就要求历史学习要建构明确的时空观。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如“鸦片战争”一节,我们就要了解战争的过程:战争的起止年代、作战双方、战争路线和阶段、重要的反抗斗争、主要人物等。“了解”的基础是记忆,因此,要提高记忆力,探究记忆方法。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历史学习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学习时,要讨论,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阅资料,要整理笔记,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如“鸦片战争”我们就要思考: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吗?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为什么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等等。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我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习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判。“见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云亦云。要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要学以致用。仍以“鸦片战争”为例,我们要从战争的成败得失获得见解、启迪:落后就要挨打;政治腐败必然导致军事失败;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不是新兴资本主义的对手;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
“了解——理解——见解”这三步是联结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开来。对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课的“预习”也应属于“了解”这一步。“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历史学习的关键,体现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课堂历史学习主要是“理解”这一步。而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目的所在,其要求较高,要培养创造思维,加强理论学习。“见解”这一步还应延伸到课外。如研究性学习中的历史考察、历史采访、历史辩论等都不会局限在课内。“历史学习三步曲” 要求历史学习要由粗读到细读,由宏观把握到微观掌握,由封闭式孤立学习到开放式合作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体性探究式学习等。还要求把历史学习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综合化的特点。
四.总结记忆方法,减轻学习负担
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忆量大,靠死记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学生历史学习更要不断总结记忆的窍门,只有这样,历史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乐趣无穷。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记忆方法。
(1)浓缩法
浓缩法就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的过程。如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只要记住两个成语就行,“开天辟地”,“焕然一新”;《中英南京条约》记住“赔款、开商、割地、关税”;南昌起义意义记住三个“一”:“一面旗帜,一个标志,一个节日”,大运河记住“永、通、邗、南”。还可以通过数字把课文内容浓缩为若干条,如“新文化运动”可浓缩为“一个口号,两个阶段,三项内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内容整理的过程就是深加工的过程,一定会加深印象,提高记忆力。
(2)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把握特征增进记忆。如“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其中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动力是相同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群众基础、革命前途、革命结果是不同的。通过比较,便能深入理解:“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种比较,不仅要前后对照,古今比较,还要中外联系比较,如“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得失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等。历史学习一定要形成比较的意识,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3)图示法
图示法是老师教学板书经常使用的方法。历史学习使用图示法可以化繁为简,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简洁明了形象生动,记忆变得轻松。
如毛泽东论持久战可设计如下图示(略):
(4)制表法:
把相似易混的历史知识通过制表的方法掌握。如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可按照“背景、时间、内容、特点、作用”等几个方面去掌握。制表法和比较法有所不同。比较法是要求比较异同,找出规律;而制表法只是把相似的历史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以便掌握。
(5)历史年代速记法:
历史年代的记忆只要动脑,也是有法可循。或连续记忆,或间隔记忆,或谐音记忆,或数字重叠记忆,或中外对比记忆等等。如1771年可谐音“一起起义”。如“1919年”、“1818年”属于数字重叠,等。
总之,历史记忆的方法很多,诸如纲要信号记忆法,讨论辩论记忆法,重复朗读记忆法等等。这就需要同学在学习中认真总结。记忆是思维的基础,提高记忆力不仅可以改善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而且还会可以增强自信心。中小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期,所记忆的知识最为牢固,甚至可以终身不忘,因此同学们应加强记忆,快乐记忆,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
五.历史复习四步法: 史实—史通—史论—史感
历史课如何复习,向来是老师学生都感到困惑的问题。单纯的强化训练,未免枯燥;一味的读书背记,难免单调。我们探索出历史复习四步法,即“史实→史通→史论→史感”。具体而言,即以章为一个复习单元,以训练为主线,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四个步骤,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形成系统的历史时空观,并让历史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第一步:“史实”——知识整合
历史复习的第一步,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归纳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必须准确、全面,要建构清晰完整的历史体系。复习时,要快速阅读,迅速翻检,准确勾勒历史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概括历史阶段特征。如“国共十年对峙”这一章,可以概括三条线索,即:国共两党由对峙对抗到合作和平;中日民族矛盾由不断上升到形成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第二步:“史通”——联系比较
联系与比较,触类旁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这一步要求学生不能拘泥于本章的内容,而要以本章知识为主要出发点,前后联系,能力迁移。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就跨越两章内容,涉及两个阶段十件大事。历史复习的第二步显然比第一步要求要高,要放宽历史视野,善于纵横联系,这就要求历史复习不能支离破碎,要有通概的眼光。老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
第三步:“史论”——史论结合。
运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索质疑,科学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使历史学习上升到较高理论层面。历史科《考试说明》列出的“能力要求”4项10条中,明确提出“史论结合”,这就要求历史阐释时要论从史出,立论鲜明,要把基本的理论观点溶入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评价之中,既不能把理论像标签样贴在史事上,也不能理论加史事搞成拼盘状。
第四步:“史感”——感受历史。
学生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和复习,感受历史,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形成全新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新感受。“史感”更多的是体现出史学的功能,从历史中认识现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历史的成败得失,纵横比较中,产生新的经验教训、启发,以此指导生活,引领人生。
历史复习四步法是复习时大致的四个步骤,这四步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不要割裂开来,要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史实”是前提,是基础。主要是掌握记忆的方法,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复习时要求准确全面。“史通”、“史论”是核心,是关键,突出体现出历史系统复习要求,要善于联系比较,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尤其要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复习时要求深刻系统。“史感”是历史学习、复习的终极目的,是逐渐形成的过程,突出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总之,历史学习、复习中有意识形成这四个步骤,会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科能力,增加学习历史的乐趣.
六.开发历史资源,提高治史能力
历史学习不可只停留在课堂,也不可拘泥于课本。而要把视野引向家庭、社区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引向图书馆、互联网、博物馆、历史遗存等丰富的历史资源。还要充分挖掘乡土教材的历史内涵,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总之,要拓展历史学习的空间,把学校历史教育与社会历史生活紧密相联,实行开放性学习.上海教科院付院长顾泠沅教授曾讲到:“听到的忘的快,看到的记得住,做过的才能会”。历史学习,要求同学就某一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考查,筛选甄别,撰写历史小论文或历史考察报告。还可以组织历史辩论会,重大事件纪念演讲会,历史题材的邮品、图片展等。还可以开展“我的家庭历史”的调查活动。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回答:级别:二级教员 10:26:17来自:安徽省
对于历史,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
其二是兴趣。
总回答数2,每页15条,当前第1页,共1页
同类疑难问题
最新热点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学好政治的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