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作者写诗人马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时是怎样的

徐志摩是怎样的一位诗人,他的“单纯信仰”和人生理想是什么?《为要寻一颗明星》怎样表达了诗人在理想受挫时的心态和处境。请分析这首诗
徐志摩是怎样的一位诗人,他的“单纯信仰”和人生理想是什么?《为要寻一颗明星》怎样表达了诗人在理想受挫时的心态和处境。请分析这首诗
赏析:
现实使他大失所望,他要寻找自己的理想。《为要寻一颗明星》是作者追求理想的宣言。他表示,即使付出“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的代价,也要“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为要寻一个明星”。诗人要寻的“明星”是“盼望一个洁白的婴儿出世”。因而在剧痛的昏瞀中,母亲“仿佛听着上帝准许人间祈祷的声音,她仿佛听见天使们赞美未来光明的声音。”为此,她忍受着,抵抗着,奋斗着,沉浸在“一个完全美丽的婴儿出世的盼望中”。这里虽然写的是中国母亲的盼望,其实又何尝不是诗人自己的盼望呢? 馨香、美丽的婴儿无异就是徐志摩一刻也不宁静地追求的理想的社会。诗人曾经说过:“不论是谁,不论是什么力量,只要他能替我们移去压住我们灵性的一块昏沉,只要他能替我们一种新的自我意识,能启发我的潜伏的天才与力量来做真正创造的工作,建设真的人的生活与活的文化———不论是谁,我们说,我们都拜倒。列宁、基督、洛克佛拉、甘地;耶苏教、拜金主义、悟善社,共产党,三民主义; ———什么都行,只要他能替我们实现我们最需要最想望的———一个重新发现的国魂。”从这个时候起,诗人就在“左一个颠簸,右一个颠簸”(《谁知道》)的路上,开始了他“冒险———痛苦———失败———失望”的追求过程。为了实现自由的理想,为了寻找闪亮的明星,诗人义无反顾,勇猛前进。 (我给你转载来的,我自己不太喜欢这首诗。只爱其句)

单纯信仰是“爱,自由,美”,额在他的爱情和死去的结局就都体现了这三个。
人生理想,其实我觉得好象没有人真正谈论过他的人生理想。因为他写的诗,现在听闻都是他的风流爱情故事。
而我还是认为徐的人生理想就是单纯信仰。在人海茫茫中寻求自己灵魂的知音。寻找美,活在自己所想象的诗人的自由。
其他回答 (1)
中国现代诗歌流派简述

初期白话诗派 1917年,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诗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八首。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推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三人的白话新诗,被称为“现代新诗的第一次出现”。其后,周作人、康白情、俞平伯、刘大白、朱自清等人竞相尝试,李大钊、鲁迅、陈独秀也写新诗,形成了体现文学革命最初实绩的“五四”新诗运动。他们因在否定旧诗、探索新诗、致力于诗的自由化、白话化方面显出共同的有意的努力,且在诗歌风格方面有一致之处,我们将其称为初期白话诗派。代表作有:《尝试集》(胡适)、《冬夜》(俞平伯)、《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卖布谣》《田主来》(刘大白)、《三弦》《月夜》(沈尹默)、《草儿在前》《别少年中国》《鸭绿江以东》(康白情)、《小河》(周作人)



初期浪漫主义诗派 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诸诗人组成的新诗派别,他们用磅礴的气势、创造的精神、心灵的激情和罗曼谛克的宣泄开了一代诗风。代表:郭沫若、田汉、成仿吾、郑伯奇、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后三者后来融进了现代主义诗潮)。作品以郭沫若的《女神》最为出名。



“为人生”诗派 1921年成立的文学研究会,是二十年代阵营最强影响极大的文学社团,其主要成员朱自清、叶绍钧、刘延陵、俞平伯等紧接着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文学研究会的诗人以“为人生”为核心的诗歌价值观念,因此常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 派。主要代表作:诗集《踪迹》(朱自清)、《歌者》《永在的真实》(徐玉诺)、诗集《春水》《繁星》(冰心)。



“湖畔”诗派 1922年3月,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等在杭州西子湖畔组成了湖畔诗社。其后,又有魏金枝、谢旦如(谵如)、楼建南(适夷)等人加入,形成了湖畔诗派。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现了对爱情的憧憬和对自然的向往。代表作:《妹妹你是水》(应修人)、《伊的眼》(汪静之)、《落花》(冯雪峰)、《月夜》(潘漠华)。



新格律诗派 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开始是个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其后,因提倡现代格律待而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1925年,闻一多回国,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于日创办《诗刊》,积极提倡现代格律诗,团结了一大批新诗人,如刘梦苇、朱湘、饶孟侃、林徽音、于庚虞、蹇先艾等人,形成了新月诗派。其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新诗的格律化,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代表作:《死水》(闻一多)、《示娴》(刘梦苇)、《采莲曲》(朱湘)、《再别康桥》(徐志摩)。



象征主义诗派 象征主义诗潮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其主张:“诗不是为了说明,诗是值得表现的”,表现的题材领域是生、死、病、残、梦、幻、爱、欲,追求的风格是“幽深、晦涩和含蓄”,即“从意象的联结、企图完成诗的使命”。中国象征诗派的开创者是李金发。代表作《弃妇》。另外还有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



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是新月派与象征派的合流。其代表是:戴望舒、施蜇存、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曹葆华、番草、废名、侯汝华、金克木、李白凤、林庚、玲君、路易士、吴奔星、辛笛、徐迟、孙毓棠、南星等。代表作:《雨巷》《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戴望舒)、《预言》(何其芳)、《断章》(卞之琳)、《乡愁》(李广田)。其中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被称作“汉园三诗人”。



中国诗歌会诗派 此派因诗歌团体而得名。中国诗歌会是左翼作家联盟领导的革命诗歌团体,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穆木天、任均、杨骚、蒲风等。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捉住现实”是其宗旨。这一流派的诗人还有王亚平、温流、关露、石灵、田间、柳倩、林林、袁勃、雷石榆、窦隐夫等。代表作:《动荡的故乡》《六月流火》(蒲风)。



七月诗派 由《七月》杂志(1937年9月创刊于上海)得名,指活跃于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等杂志以及《七月》丛书的诗人群,主要有鲁藜、绿原、冀汸、阿垅、曾卓、芦甸、孙钿、方然、牛汉、天蓝、彭燕郊、邹荻帆、庄涌、杜谷、贺敬之、胡征、化铁、艾青、田间等人。代表作:《为祖国而歌》(胡风)、《我爱这土地》(艾青)、《给战斗者》(田间)、《纤夫》(阿垅)等。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中国文学领域专家湖畔诗人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湖畔诗人
湖畔诗人(The Lake Poets),是指十九世纪英国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他们的诗作中的词句赞美大自然的、抒发缠绵的爱情、歌颂纯真的友谊,多带有清新自然、青春亮丽、富有的特点。也指20世纪初的一个与前者有着一定相似性的诗派。外文名The Lake Poets别&&&&名湖畔诗派,湖畔派职&&&&业诗人主要成就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人物,,
应修人冯雪峰湖畔诗人是指、、、
汪静之等人,是中国20年代新诗一团体。他们于1921年左右开始写诗,1922年春在杭州成立,1922年4月出版诗合集《湖畔》,同年五月出版的个人诗集《蕙的风》,后1927年出版《寂寞的国》。1923年出版诗合集《春的歌集》。所作诗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友情、爱情的纯真。他们诗中的真纯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另一表现形式。湖畔派后有、(谵如)、楼建南(适夷)等人加入,编辑出版湖畔诗人—汪静之刊物《支那二月》。
受所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所译介的《》影响,、、、等人的小诗也曾风行一时。其中,冰心的《》、《》两集和宗白华的《》影响较大。稍后于&湖畔诗人&出现的-成员之一,是现代诗坛的又一重要抒情诗人。他的诗采取半格律体诗的形式,具有一种整饬、节制的美。其诗意象明净简约,于平易之中蕴含激情,并富于哲理性。20年代他即以《》一集获得了给予的&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评价。40年代,他更进一步探索诗艺,写出了更具开创意义的《》。华兹华斯是英国早期的代表。指居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三诗人、、结成的诗歌流派。
他们都在华兹华斯的故乡,西北部内的湖区居住过多年,都写过不少歌咏的,都有“回到大自然中去”的思想倾向。在1817年8 月号的《》中被他们的共同笔友弗朗西斯·杰弗里戏称为湖畔派或湖畔学派。拜伦贬称他们为“湖畔人”。一般说,代表消极浪漫主义倾向,代表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湖畔派诗人在与的斗争中有过贡献,在诗歌的艺术上有较深的造诣,但其历史地位远不及重要。他们早年向往,以后转向保守立场,主张恢复封建宗法制。在文学上,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歌颂大自然。通过缅怀中古的淳朴来否定现实的城市文明。其中的《.序言》成为英国的宣言。他的代表诗作是《》 。的代表作是《古舟子咏》 ,充满神秘怪诞色彩。的长诗《审判的幻景》是谄媚之作。
英国的开端,是以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在一七九八年出版的合集《》为标志。华兹华斯于一八OO年在诗集再版时撰写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的第一篇艺术宣言。由于他们对古典主义传统法则的反叛,提倡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故又称之为“浪漫派的反叛”。《抒情歌谣集》英国运动的开端,以华兹华斯和在一七九八年出版的《抒情歌谣集》为标志的。
当的消极倾向日益明显的时候,青年诗人、开始登上文坛,向湖畔派诗人展开论争。拜伦在一八O九年完成的讽刺长诗《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中,不仅回答了消极浪漫主义者操纵的刊物《》对拜伦诗作的攻击,而且还严厉地谴责了湖畔派诗人的消极倾向。由于他们敢于向湖畔派诗人作斗争,因而被英国绅士们斥之为撒旦(恶魔),所以文学史上称拜伦、雪莱和为“恶魔派”。
一般说,湖畔派诗人代表消极浪漫主义倾向,代表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虽然湖畔派诗人在与的斗争中有过贡献,在诗歌的艺术上有较深的造诣,但其历史地位远不及撒旦派重要。柯勒律治主要代表有、和。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德兰湖区,先后在和文德美尔两个湖畔居住,以诗赞美,所以有“&之称。
华兹华斯()Wordsworth,William,英国诗人。日生于北部昆布兰郡的一个律师之家,日卒于里多蒙特。8岁丧母。5年后,父亲又离开了他。亲友送他到家乡附近的寄宿学校读书。1787年进,曾在1790年、1791年两次访问法国。其间与法国姑娘阿内特·瓦隆恋爱,生有一女。1795年从一位朋友那里接受了一笔遗赠年金,他的生活有了保障,也有了实现回归大自然夙愿的可能,便同妹妹多萝西移居乡间。1797年同诗人相识,翌年两人共同出版《》。年间与柯尔律治一同到德国游历,在那里创作了《采干果》、《》和组诗《》,并开始创作长诗《序曲》。1802年与玛丽·哈钦森结婚。此时开始关注人类精神在与大自然交流中得到的升华,并且发现这一主题与传统的宗教观实际上并行不悖,因此重新皈依宗教。同时,在政治上日渐保守。
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在年。随着声誉逐渐上升,他的创作逐渐走向衰退。到了1830年,他的成就已得到普遍承认,1843年被封为英国。由于他与柯尔律治等诗人常居住在英国西北部多山的湖区,1807年10月的《》杂志称他们是。
早期诗歌《晚步》和《素描集》中,对大自然的描写基本上未超出18世纪的传统。然而,从《》开始,一反18世纪的诗风,将一种崭新的风格带到诗歌创作中,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时代。他为《》的再版所写的序言被认为是的宣言。他的作品还有《不朽的征兆》以及由《序曲》和《漫游》两部分组成的性长诗《隐者》等。
他是诗歌方面的论家,虽然主要论著只是《》第二版(一八○○)的序言,但那篇小文却含有能够摧毁十八世纪的炸药。
(Robert Southey)是“”三诗人中才气较差的一位。他生于托一个布商家庭,年青时代思想激进,饱读、的著作,在学习时曾因撰文反对校方体罚学生而被开除学籍。进后,他更醉心法国大革命,写史诗歌颂革命,后来还与柯尔律治计划在美洲的森林里建立乌托邦社会。但中年后的政治态度却变得十分保守,还热衷于趋附权贵,成了的御用文人,并因此获得“”的称号。1821年他以桂冠诗人身份作颂诗《审判的幻景》颂扬去世不久的英王,攻击拜伦、等进步诗人,称他们是“恶魔派”。拜伦作同名讽刺长诗一首,对乔治三世和骚塞作了尽情的揶揄奚落。
骚塞写过几首富有东方色彩和异国情调的叙事长诗,也写一些中古风格的歌谣以抒怀的短诗。前者虽有激情和冒险情节,但显得冗长拖沓、矫揉造作;后总体成就也不高,但有少量几首尚可一读。湖畔派的艺术主张集中体现在和柯尔律治共同创作的《》再版《序言》和第三版附录《诗的措辞》中。在诗歌题材上,他们主张写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强调诗人的内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诗体方面,主张发展民间诗歌的,采用民间口语,发挥诗人的想象力。
华兹华斯说诗必须含有强烈的情感,这就排除了一切应景、游戏之作;诗必须用平常而生动的真实语言写成,这就排除了“诗歌词藻”与陈言套语;诗的作用在于使读者获得敏锐的判别好坏高下的能力,这样就能把他们从“狂热的小说、病态而愚蠢的德国式悲剧和无聊的夸张的韵文故事的洪流”里解脱出来;他认为诗非等闲之物,而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同人心一样不朽”,而诗人则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卫者,是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这样崇高的诗歌理论过去何曾有过?但光有理论不足以服人,需要新的诗歌来体现它!
湖畔派的理论和实践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对英国诗歌的改革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他们否定诗歌的社会作用,美化中世纪的田园生活,提倡、、神秘主义;把“听天由命”看成是人的“天性的永恒部分”;拜伦和对此进行过激烈的批评。是“湖畔诗人”的领袖,在思想上有过大起大落——初期对法国大革命的热烈向往变成了后来遁迹于山水的自然崇拜,在诗艺上则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以至有人称他为第一个现代诗人。 他们的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运动的发展,因而英美评论家将华兹华斯的《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的小诗清新,长诗清新而又深刻,一反新古典主义平板,典雅的风格,开创了新鲜活波的诗风。他的十四行诗雄奇,他的《序曲》(1805)首创用韵文来写自传式的“一个诗人的心灵的成长”,无论在内容和艺术上都开了一代新风。华兹华斯关于自然的诗歌优美动人,他的这类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寓情于境,情景交融.这种风格的体现是作者通过对诗歌的题材、诗歌所用的语言以及对诗歌所用的、诗体和作者对诗歌词汇的选择体现出来的.
他不仅创立理论,而且本人就实践理论。他与柯尔律治合作的《》这本小书所开始的,不止是他们两人的文学生涯,而是一整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对于中国读者,却不是一个十分熟悉的名字。能读英文的人当然都看过他的若干小诗,如《》,但不懂英文的人却对他的诗没有多少印象,原因之一是他的诗不好译——诗比叙事诗难译,而华兹华斯写得朴素、清新,也就更不好译了。原因之二是,他曾被评为“反动的”的代表,因此不少人未读他的作品,就已对其人有了反感。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他那类写大自然的诗在我国并不罕见,他的思想也类似老庄,因此人们对他无新奇感。但他是值得一读的。除了历史上的重要性之外,他有许多优点,例如写得明白如话,但是内容并不平淡,而是常有神来之笔,看似普通的道理,却是同高度的激情结合的。法国大革命就曾深深激动了他,使他后来写下这样的名句:
幸福呵,活在那个黎明之中,
年轻人更是如进天堂!
——《序曲》第十一章
他的极其灵秀,名句如: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他的,如与一位名叫露西的姑娘有关的几首,也是极其真挚,极其动人,无一行俗笔,用清新的文字写出了高远的意境。他能将复杂深奥的思想准确地、清楚地表达出来,民歌体的小诗写得精妙,白体无韵诗的运用更在他的手里达到了新的高峰,出现了宛转说理的长长诗段。用这样的诗段他写出了长诗《丁登寺旁》 ,表达了大自然给他的安慰和灵感;接着又经营多年,写出了一整本诗体自传,题名《序曲——一个诗人心灵的成长》,开创了自传诗的新形式。在十四行诗方面,他将的豪放诗风发扬光大,用雄迈的笔调写出了高昂的激情。1、英国,是指十九世纪英国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有()、()和()。
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开端,是以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在一七九八年出版的《》为标志的。华兹华斯于一八OO年在诗集再版时撰写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向古典主义宣战的一篇艺术纲领。由于他们对传统法则的反抗,宣扬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故又将湖畔派诗人称为“浪漫派的反抗”。
湖畔派诗人起初都同情法国革命,随着革命的深入,由害怕革命而退却,进而逃避现实,迷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的安慰与寄托。和华兹华斯曾先后被敕封为,其中骚塞甚至公开与青年诗人拜伦、为敌。
2、中国的的诗歌与英国的湖畔派诗人的作品在风格上有相似之处,其最有特色的是歌颂爱情的诗歌。20世纪20年代,中国创作又一次进入了一个繁荣期。“五四”前后,在民主、科学观念的影响下,沉睡的国人开始醒来,追求个体解放、。《伤逝》主人公子君喊出“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吼声。《沉沦》主人公大胆宣称,“知识我不要,名誉我不要,我所要的就是爱情,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以《小河》、的《》为肇始,的大幕徐徐拉开。1922年4月,湖畔社在杭州成立,他们多写情诗,显示出争取婚姻自由、反对的勇气和激情。、、、四诗人,专事爱情诗写作,相继推出诗歌合集《湖畔诗集》、《春的歌集》,掀起了“五四”爱情诗创作的一个新高潮。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③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写作背景:作者在荒郊中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歌。(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试题及解析
学段:初中
学科:历史与社会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写作背景:作者在荒郊中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歌。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点击隐藏试题答案:
(1)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找老师要答案
考拉金牌语文教师
考拉金牌数学教师
考拉金牌英语教师
大家都在看
热门知识点 & & &&
请选择你的理由
答案不给力
关注考拉官方微信提问回答都赚钱
> 问题详情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悬赏:0&&答案豆&&&&提问人:匿名网友&&&&提问收益:0.00答案豆&&&&&&
(2 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发布时间:&&截止时间:
网友回答&(共0条)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4.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6.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你可能喜欢的
[] [] [] [] [] [] [] [] [] [] [] []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①诗中作者创造了一个情调凄凉的清寂境界。诗人离开混浊的帝京,来到这水清如镜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可是对于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来说,终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所以人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悒郁的情绪。
②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飞过,倒影在清溪之中。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人如身入其境。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的题目。(11分)
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碧白,山青花欲然。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小题1】请分析“燃”“又”两字的妙处?(6分)
【小题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与“情”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分析。(5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安徽省宣城中学高二下期5月月考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8分)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①宿置酒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③。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④。【注】①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隐士。②松风:古琴曲,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③河星稀:银河中星光稀微,指夜已深。④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不谋虚名蝇利。【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起首两句中的“暮”和“归”两字表明,直到天色已晚,诗人这才踏上归途。B.三、四句意思是说,诗人看到青翠的山岭被夜色笼罩,油然而生苍茫寥廓之感。C.“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两句中,“入”和“拂”两字赋景物以人的情态。D.最后几句意思是说,主客在欢言挥酒、长歌曲尽之下,不知不觉就到夜深了。【小题2】从全诗来看,令诗人“陶然”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江苏省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10分)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①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②。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③,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④。
【注释】①斛斯山人:隐士,作者的朋友。②翠微:青翠的山坡。③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③机:世俗的心机。
1.“美酒聊共挥”句中的“挥”改为“饮”好不好?为什么?(3分)
2.“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结合全诗分析,让诗人“醉”的原因除了酒,还有哪些?(4分)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届安徽省高二下期5月月考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8分)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①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③。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④。
【注】①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隐士。②松风:古琴曲,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③河星稀:银河中星光稀微,指夜已深。④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不谋虚名蝇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起首两句中的“暮”和“归”两字表明,直到天色已晚,诗人这才踏上归途。
B.三、四句意思是说,诗人看到青翠的山岭被夜色笼罩,油然而生苍茫寥廓之感。
C.“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两句中,“入”和“拂”两字赋景物以人的情态。
D.最后几句意思是说,主客在欢言挥酒、长歌曲尽之下,不知不觉就到夜深了。
2.从全诗来看,令诗人“陶然”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小题(6分)
新 年 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为南巴尉时所作。
1.(3分)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2.(3分)这首诗的尾联是怎样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明这首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