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拜物教批判理论萨特的悲观倾向理论

终于看完了厚厚的法国贝尔纳.亨利.列维撰写的哲学研究《萨特的世纪》。  《萨特的世纪》分成三部分:第一部为“世纪名人”,第二部为“公平地对待让-保罗.萨特”,第三部为“时代的疯狂”。该书从多个角度,结合历史事件分析了萨特的思想、理论、行为、作品。看完后,发觉萨特就是一个魔鬼与天使复合的矛盾怪人。  先来简单说说萨特。萨特,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作家、评论家,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1943年出版的精彩而又冗长的《存在与虚无》。我想,能够完完整整地读完《存在与虚无》的人并不多。  《萨特的世纪》中说萨特的历史是象一个断裂的两个人,前后矛盾,“可以说在一生中获得了第二次生命的作家”,“一只脚踩在河的这一边,另一只脚踩在河的另一边;而且他这样做,不仅没有因两岸的差别而感到痛苦,不仅没有失去阵地,反而更加扩大了两岸的差别,树立了自己卓越的地位”。  萨特成名于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39年还应征入伍,1940年被德军俘虏,亲历了法国被德国所灭的痛苦。然后被放出来,之后做教师,又做自由撰稿人,发表了大量的著名的文章,包括哲学、小说、评论等。我们可以想像,萨特的年代是世界剧烈动荡和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的思想和理论在矛盾中变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萨特特立独行。  你看,萨特是存在主义最著名的宣传家。他把存在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解决方法的个人补充。当初,萨特的哲学和理论能够引进中国,也与他自认为“马克思主义者”很大关系。学者的思想及阵线本不是什么问题,但萨特的一些特立独行却是举世瞩目的。萨特被推选为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他的举动却让世人吃惊。他拒绝接受这个奖项和附带的2600万法郎,因为他说,他不希望被贿赂,不愿意被资产阶级的机构收买。试想想,这种思维是不是与我们的文革时期的思想有相通之处?萨特还说,瑞典科学院此前从未把这个奖项授予给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作家。其实,时至今日,我们应注意到,诺贝尔和平奖,会颁给巴尔戈乔夫、达赖等,证明评审委员会还是有很明显的意识形态问题。这方面,萨特还是很有见地的。所以我们对诺贝尔奖的神圣性不要太迷信。  二、萨特魅力四射。  萨特很有女人缘。但想不到的是,萨特身材矮胖敦实、眼斜视、麻子斑斑点点。如果在街上碰到,你不会认为他是帅哥。但萨特却很有自己的想法,他为弥补外形缺陷,他有意识地锻炼肌肉,形态还算过得去。他觉得“人格”是最重要的,他博爱、宽宏大量、幽默。他还锻炼出一副好嗓子。所以,人们评价他拥有一颗“金子脑袋”、一副有表现力的嗓音、一份良好的幽默感、一种出其不意的交谈能力,因而,他总能博取众多魅力女性的青睐。  萨特在做中学哲学教员时,学生欢迎他,欣赏他洒脱的仪表谈吐、自然的教授风格。萨特还与学生打成一片,特别在课余时间能够与同学们一起吃喝、打球、玩乐。最为显现他的自由风格的是有个学期末,他与一帮学生出去狂欢,竟还逛了妓院。由此,萨特的魅力是无法挡的。  三、萨特特别的爱。  萨特最爱的女人是西蒙娜.德.波夫娃,外号“海狸”。  萨特的爱很特别,因为他们两人的爱要透明,却不要纯洁。他们怎么“爱要透明,却不要纯洁”呢?他们可以有其他爱人,但要把他(她)与其他爱人的交往详细写给对方看。  萨特生命中有很多女人,这可能与浪漫的法国男人性格有关,何况还是聪明的有魅力的哲学家。但萨特与其他女人,他认为只有讲给“海狸”听,他与这些女人的关系才有意义,甚至于才会存在。他与其他女人上床,或勾引其他女人,都会写信详详细细地,一五一十地,任何隐秘的细节都不放过,全部告诉“海狸”。萨特对性的享受,不是借别人来完成的,而是通过文字的叙述来完成。够特别吧?  四、萨特矛盾撕裂。  萨特因抵抗德国侵略和反法西斯、反反犹太人而名闻天下。当然还有他的哲学理论:存在主义。萨特强调人是“存在先于本质”的,萨特否认普遍的人性,认为人的真实存在只有在个人与他人的和社会隔离起来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句名言,我们现在好像也在经常使用。但无论他的理论、学说给他带来多少荣誉,他却总在矛盾中撕扯着自己的作品。  萨特说:“无论我多教条,我还是怀疑一切,除了‘我是怀疑者’,我不怀疑。”但由于他的怀疑,他的后期,经常会有否定自己的先期的理论和作品。《萨特的世纪》中说他“像这样自己打自己屁股的事,在历史上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在批判自己的作品时(如剧本《肮脏的手》),会曲解书中的意思,强加给作品另外一种意思,好像作品的作者是另外一个人一样。  萨特的矛盾,与他的“他人即地狱”理论有莫大关系。“他人即地狱”是萨特流传深广的思想。萨特认为,个体有了自由,必须面对他人。两个人不能成为一个人,其根源就是人们的意识多样性。你想的和我想的不一样,这使人们常常觉得恐慌。因为“我看见我所设定的世界突然间从我的手指尖逃脱了,逃向另一个人的设计之中,这个人不断地注视着我,因为我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他也企图设计我,于是我被迫要变成他者的存在,我原始的堕落就是因为他者的存在造成的。”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沙发自坐。呵呵
  看来,书话里看哲学的人、谈哲学的人不多。:(
  萨特确实是一个特别的人
  萨特哲学观点的确耐人深思而又精妙无比,颠复了我们即往所受的的教育和理念。比如: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即合理、他人即地狱……。设想—下:存在的可能性都烟消云散还有本质吗……;任何事物的存在总会有内在的理由,合理也许并不合法……;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人有共性但更多的是差异性,你想要充份表达自己的个性吗,他人都有可能成为障碍,放大了的障碍我们可能驯服,但哲学家们苦若地狱……。也能体验:离开人群和社会的片刻,那是自我意识最自由的时刻。可人也有拒绝自由,倾向群体的本性……。  
你之文又让我思考这些问题,很有趣也值得。  萨特、加缪等存在主义大师,也有言行不—之处,他们也是人,好像我更欣赏那位地中海之子。我们应读点哲学,更能多元的了解社会和生命,也能了解自我,少随波逐流,清醒地向死而生。
  养拙斋主:谢谢您!
  四、萨特哲学时尚  什么叫时尚?可能现在一问年青人,他(她)会向你投来鄙夷的目光:连时尚你都不知道?可是,你再问他们一句:什么是哲学的时尚?他(她)是否会瞠目结舌?!哑口无言!  哲学的时尚,意思是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哲学风向。萨特在40-70年代,享受着时尚的荣光。但当他的书卖出来去时,他的存在主义已经成了过时的东西时,他已经不是时尚与潮流(当然是哲学)的领导者时,他并没有放弃,他依然在写他的小说,在哲学界保持着权威。但那已经不是荣耀的光环了,是神的光晕。  现在的文人是否有这样子的坚持?  我有时会感叹我们现在生活上哲学学习的缺失,可是在萨特的时期,人们会读或假装去读他的哲学著作,把他的哲学当成是生活的实用手册或求生指南。当然,那是一个动荡的时期,人们要找到力量的源泉,无疑,哲学是一件强大的武器。唉,现在的年青人,只会在游戏里寻找“武器”。却并没有去寻觅思想上的武器。哦,只有无聊的韩O寒的烦客体。  
  不好意思,上面的那段应是第五点。  如果大家还有兴趣的,我会陆续谈谈萨特的哲学与学术。
  六、萨特旅游标签  最近网络上流传的NBA球星来华时讲的语录,甚是搞笑,都是基本“雷”同,都是“……热爱中国、姚明很棒、以后想参加CBA、我的鞋很好……”。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些球星都是来旅游和推销他的球鞋的,听他讲的那些,听听就可以了,不要太当回事。  早几年,有个美国诺贝尔得奖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来华访问(好像是首次),带来一片国人的膜拜,但他留下的并不是NBA球星厚颜无耻的奉承,只是鄙夷的目光和轻蔑的口吻。他认为中国的经济与美国的经济相差太远,无可比较之处。当然,这些言语经过我们的媒体的过滤,已经是很客气的了。他的火速而匆忙行程,千篇一律的演讲,看出他对中国的毫无感情,也不知他为何要来中国?  来看看二十世纪50、60年代的萨特吧。他说他去旅游(那可真的好像是旅游,因为他还写了很多游记),他去了纽约、古巴、莫斯科、中东、拉丁美洲、西班牙,还去了北京!他说北京也有“动人的一面”,说这个城市“太奇怪了,不能只是简单地说爱它”。那是1955年9月的北京。他还参加了北京官方组织的革命群众的大游行。  但萨特去这些国家“旅游”,已经不是一般的旅游者,也不是普通的作家了,以当时他的声望,他已经是一个标签,一个象征了。他去巴西,说是代表戴高乐来的,其实他是反对戴高乐政策的人;他去中东,是作为协调的使者;去古巴,成为了卡斯特罗的好朋友。卡斯特罗真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很多与他交往过的,都会从心里喜欢他。  那些从苦难的弱小的被压迫而翻身的国家,都会以巨大的热情来看待他、接待他、欢迎他、颂扬他。他的每次旅游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全球性的轰动。当时,他代表了自由、真理,他是全球的道德权威,各个国家都争先恐后地想得到他的惠顾。50、60年代,那些民族解放运动,所有大大小小的革命组织,所有由受害者或游击队组织的势力集团,所有造反的、遭人非议的、受迫害的大学生联合会都试图与他联系。  萨特写游记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们现在写游记的很多,一般都是注重当地的民俗,而忽视旅者和主人的内心反映,没有从深处体会异地的境况,而只是留意异国情调。我们看萨特写的游记,不得不承认,萨特是个了不起的旅行家。他的《阿尔布玛尔王后》游记,虽没有最终完全写完,但已经可以与他的成名作《厌恶》相提并论了。因为他用非常的笔尖,加上细心的体会,专门把一些以往人们肯定的画面与他实际看到的进行比较,运用否定概念,“抹杀城市的真实生活,幻想者和逝者”。我们写游记,有这样子的勇气吗?  
  版主,请把这些小广告封了吧。
  沙岗先生读书广泛,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我比不上的。我觉得存在主义可以诞生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不论这个人是否读过存在主义的著作。我认为每个人都有可能发现自己只是个“西西弗”,在做着不知道为什么的事情,这样,痛苦就在平凡人的心中扎根了。农村里上吊、喝农药的事情,证明农民也不是麻木不仁,也知道痛苦。所以,存在主义的诞生是必然的。先生以为如何?我喜欢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深得我心,奈何为学日短,领悟只有这些。
  哲学有不同的流派,也不能说谁优谁劣。关键在于学习,自己能理解到位就行。  至于农民上吊、喝农药等事,不能简单斥之为愚昧。因为当痛苦没有可以排解的时候,自杀或许是最好的解脱。这个,也是我认为中国缺乏宗教关怀的最大问题。这个就不详细说了。  早段时间,本人遇到事业波折时,看《叔本华论说文集》,让我渡过了心理难关。  学习哲学对于你我等有莫大帮助。大家互相学习吧。
    !!  
  我觉得萨特“言过其实”,不太不喜欢这个哲学家。
  加缪,阿隆都要比他好很多,不过萨特名声响。
  萨特与加缪本是好朋友,萨特还说过,如果这个世界上他只有一个朋友了,那就是加缪。可惜后来,他们还是闹翻了。据说,原因是萨特身边的一个女人,加缪喜欢并发动了攻势……
  言过其实,本身就是哲学家的特点……
  七、萨特哲学小说  萨特是被人们当作哲学家来崇拜的。但我认为他的小说最能体现他的哲学原理。他的哲学经典《存在与虚无》其实是很难让人读完读懂,但他的小说却富含他的哲学精髓。如《厌恶》等。  有些人说他的小说很糟糕,因为哲学使他的小说变得很滞重。其实,恰恰相反,他是一个十分出色的小说家,小说视角独特、风格奇异、感情变化莫测。萨特发明了属于他的新的形式和风格。这里,哲学是风格和形式的助推器。  我们可以看到,他没有掺杂着自己的哲学思想的早期小说《一次失败》、《耶稣猫头鹰》,是落入俗套的小说,做作、幼稚。  但我们再看看《厌恶》,他的哲学思想深入其中,但哲学并没有压倒文学,没有使文学窒息。哲学让小说产生了更好的效果,是哲学使文学这个“视觉的工具”变得威力更大。萨特是个非常注重实际描写的小说家,根据人物的形体,将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因为萨特坚信,文学的美也是哲学信念导致的结果。概念控制着形象,理论指导着美的创造。萨特之所以能够看得到,能够指给人看,能够描写事物,首先是因为他从哲学上真正地理解了事物。  萨特除了小说的创作外,还喜欢创作剧本。因为萨特是哲学家,我们才可以在《心灵之死》中,看到同一境况的六种场景交织在一起。又因为他是哲学家,他从哲学上创造了世界破碎成无数个意识的概念,而且每一个意识都是一个绝对的宇宙。  萨特,他使哲学成了很好的观察视角,成了内心的眼睛,成了操控目光的机构,而且在这目光的指引之下,也成了操控观念和真理的核心。  想想,我们现在的文学创作,是否缺乏了一点哲学上的造诣呢?  
  这个人身上有很多的符号:  他是一个现代派人物;  他是马克思主义者;  他是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  他是结构主义的对手;  他是弗洛伊德的对手;  他见证了中国、古巴革命的胜利,甚至见证了柬埔寨的革命;  他是最后的人文主义者,却又是最初的后人文主义者。  他就是萨特。  
  觉得口号太多了,高大全的萨特意义不大,用几话肯定或者否定萨特都是很简单的事情,但这样做就对自己太过高估了。萨特在哪些地方感动过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顶!  惭愧,手中萨特数部,浅尝辄止,终未深研。向沙兄学习!
  谢谢滨城一石的批评,我会注意改正。  谢谢塞林格格剑苇的鼓励。你的古文翻译,不错。只惜无暇细看。
  最喜欢萨特的一点是,永远忠于自己,只听从内心的召唤。也喜欢他和波伏瓦的关系,人类爱情史上的一次可贵实验……
  八、萨特反对悲观  你说他虚伪也行,但他的欢乐显而易见的。人们总说哲学应该是严肃的,甚至带点悲观色彩。但我观察到,萨特的作品,包括他的言行,还是以欢乐为主。萨特爱取笑,还有些轻浮(特别是看到漂亮女孩子时),经常不注重仪态,兴高采烈的,象小年青一样起哄,讲一些粗野的话,做出小丑般的动作。人们会忌惮他的身份和声誉,同时觉得他的言行有点难以想像。  柏拉图的名言:愿笑受到诅咒。  卢梭说:我们要向欢乐开战。还说:真理在眼泪中,在怀念中,在沮丧中,在孤独中,在死亡中。  萨特最反对柏拉图和卢梭这种观点。萨特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他的思想和举动都带着无拘无束的翅膀。如果你们以为萨特是顶天立地的正统学者,能够预言正确世界所有发展的方向,以为他是世纪的巨人、是思想的引路人,一呼百应,救民众于水火,那你们错了。    有朋友批评我都是给萨特唱赞歌、说一些口号式的好话。我在此说一下我学习、读书的思路,我一般是先学习别人的优点,然后再挖掘他们(作品)的不足,所谓经验教训,一个都不少。当然,因为水平有限,而且对萨特的研究还不算深入,所以只看到他的优点,他的不足之处还要深层次探究。  我学习哲学的路上,发现一个最大的受益是,在你悲观失望时,哲学可以让你快乐并更强大。正如柏格森说的,哲学是教人走向“纯粹欢乐”。学习萨特是这样,学习悲观主义色彩浓厚的叔本华时也是这样。前段时间,在我失意伤心的时候,是靠一本《叔本化论说文集》摆脱忧愤和积郁的。  学习哲学,我慢慢明白,生活不是悲剧,哲学也不是哭哭啼啼的学问。  
    学习。
  谢谢喜欢哲学的朋友苏阿仑和慕秋哲。
  很有见地啊,学习
  九、萨特文学思考  我早前写了一个帖子《令人看轻的文人――从讨论的视点可看出》,波澜不惊。帖子主要是针对现在有些人(主要是文人)缺乏人文关怀,却争斗于鸡毛蒜皮小事,关心低劣娱乐。一时气愤,在开会前10分钟一挥而就,立贴出。当然,观点可能有失偏颇,帖子也没有引起波浪,但也听到不同的声音。  恰好,现看到了萨特对文学的观点与思考,与大家一起学习一下。萨特写了一本书,叫《什么是文学?》。这本书,是萨特所有作品中受到诽谤最多的一本,也是人们误解最深的一本。  《什么是文学?》没有说文学应当为政治事业和政治斗争服务,没有期待文学产生为正义、真理和善良而斗争的诗歌和小说(这是别人诟病和非议萨特此作品的主要方面)。其实,作为成熟的文学创作者,大家都不需别人来说教。  《什么是文学?》解答了三个问题:  1、写什么?回答:今天。  萨特虽然没有鼓励作家们跳上政治舞台,用他们的小说捍卫某条路线,可他要求作家们拥抱时代,而时代也鼓励他们做某些事。他鼓励作家们紧紧抓住属于自己的时代。  我们现在的作家,却困惑于现实。我有时会想,现在的作家(文人)总有这样那样的借口,对现代说不敢写,不想写,写了也不想(敢)发表。其实,他们总是看到现在的黑暗面,却没有看到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如同玻璃樽里的苍蝇,看到光明,看不到出路。最简单的事实:总在狂呼贫富悬殊,看到了阶层断裂的危险,却看不到原先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君不见,平均主义已经折磨我们多少年了?我们现在不是富者太多,而是贫者太多! GDP超日本并没有改变我们赤贫人口超五千万的事实。  2、为什么(为谁而写)?回答:为今天而写。  为当今时代而写,而不是为了任何其它的时代。萨特把当今时代作为自己的目的,要为这样的时代而写。作家不是要面向未来的、遥远的,梦中的时代,而是要坚定、果断、明确地面向他所处的时代。作家不满足于讲述他生活的时代,还要下定决心为这个时代而仗义执言。  我们这个时代其实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创业时代,也可以说是思想、观念,乃至经济、社会剧烈变化的时代,为什么总有那么些人,说没有办法写到东西。他们看到了禁锢,却看不到自己的短视、近视、偏视。在充满变化的中国,并不是只有西方发达国家才有的先进与进步,我们虽不说要抱着之前五千文明不放,但我们国家的发展之路,难道就不能超越那些被认为难以超越的对象?  我最近在看《菊与刀》时,再狠狠地思考了这个问题。  3、写给谁看?回答:给多数人。给绝大多数人。萨特认为,哲学是写给广大公众看的,严格说是写给所有人看的。如果不是这样,那它就毫无价值,文学也是这样。  文学的生命力在哪?在广大公众里。文人的创作根源在哪?在广大公众里。孤芳自赏,只会带来茕茕孑立,顾影自怜。算了,这方面,大家应该都比较清楚,我也就不铺开说了。  
  十、萨特的意识与事物。  我们还是回到萨特的哲学讨论上来吧。  可以肯定的是,早期的萨特有着某种形式的二元论。在事物与意识的对立中,他倾向于站在意识一边。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到,要让主体摆脱消融于物质和自在中的危险,他赞颂了自由的,仿佛脱离了世界的意识,他拒绝认为意识是“事物”,哪怕是有思想的“事物”。萨特还说过,“没有意识就没有意义;因此,没有主体就不会真正有事物;事物等待着意识的发现,只有被意识发现,事物才是存在的”。  萨特就是这么一个怪人,在不同或相同的作品可能有不同的论点。萨特马上又修改了这一预期理由中可能存在的天真或偷懒的成分。萨特在其他的文章或相同的文章里,将视角颠倒了过来,或者将问题搞得十分复杂,让人很难将这一视角说成是“唯心主义”或“人道主义”的视角。  萨特强调说,意识是有尊严的。但是,事物也存在着。事物不仅仅独立地存在着,而且存在于意识的上游,而意识则将事物记录在案。萨特终于清醒过来,事物终究还是具有物质性的,而没有事物的意识却是一个空洞的场所,是一片虚无――意识需要有事物才能够存在,而事物却只需要自己。《存在与虚无》明确说:“存在是等于虚无的”。  萨特一遍又一遍地强调意识的优先权。不过,他不满足于告诉我们说,意识是第二位的,是迟到的,他不满足于反复说事物在意识“到来”之前便已经存在了,他尤其还向我们保证说,意识是贫乏的,存在的份量、充实、尊严和丰富都是从另一边,从“自在”一边,也就是从事物或身体的一边回流过来的。事物的“存在”,意识的“虚无”……他还认为事物是粗暴的,不合时宜的。事物不仅仅是意识之前的“材料”,意识要向其“显现”看齐,向存在的平静的内容看齐。  虽然萨特认为意识是第二位的,但为了让意识成为事物的意识,他又把意识的地位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人们以为萨特是唯心主义,以为他将心灵放在了指挥一切的位置上,让心灵指挥着对世界的普遍审查,但由此以来,他却成了在拉大两个范畴的差距上向前走得最远的当代哲学家。  事物为什么是不可理解的?为什么意识,无法识破事物的秘密呢?传统的唯心主义说:主体、意识和自我具有“超验性”。萨特作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说事物的中心是令人看不透的黑暗,事物的内心具有内在性,具有诗意的厚度,是人所看不透的。萨特在别人不知不觉中,对唯心主义的结构模式进行了最为彻底的解体。他说,事物不能还原为特征,因为事物潜在的表现和现象是无限的,从而颠倒了关系,扰乱了哲学的规则。真正的超验性是事物的超验性。具有超验性的,不是意识,而是事物。可以看出,萨特不是唯灵论者,不是对意识、对主观性、对人着魔的怪人。他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十一、萨特的心理阴影  为什么萨特总是提到他在《存在与虚无》末尾的“伟大的道德”,却只有几句“注释”,而不写一部自己的道德经?另外,为什么他没写一本关于自己的自传呢?虽然有《文字》,但《文字》所记载的事情止于他十二岁。《文字》有一个很奇怪的故事情节:一个像国王一样受着宠爱的孩子,原打算长大以后娶他漂亮妈妈为妻,母亲的再婚在孩子心中成了莫可名状的猝然一击。首先,这个故事是一个真实,是萨特人生中的一个真实。萨特是一个相信自我超越的哲学家,他相信他的生活,他从“自在”这片令人恶心的沼泽中最终地挺身而出,那是他的最终的尊严。但弗洛伊德的学说却让他看到了可怕的现实!弗洛伊德理论不仅仅想把人们淹没在人格论的深渊中,不仅仅比别的理论更加纠缠于各种各样的秘密,更加注意用什么样的手段将秘密披露给其他人,而且还宣扬自我的内在性,说自我是淹没在冲动的海洋中,这些冲动还在不知不觉中控制着自我。相信,这种哲学上的痛苦来源于萨特心中难以逾越的真实体验,也是他没有写传记的一种合理的说法。  萨特说,他没有任何事要隐瞒。通过他的哲学理论,他没有内在性,因此也就没有什么秘密。他没有主体性,没有意识上的褶皱和曲折,因此也就不需要有值得保护的阴暗和隐秘之处。这是萨特反人道主义的极限,但同时也是其后果。说来,萨特有时“纯洁”得有点变态:他与美女扬卡.朗博兰第一次约会时,他把她带到旅馆的房间,她想拉上窗帘,萨特却说:“我们的事应当在光天化日之下干。”他要真诚,他要纯洁,他不惧于把一切展示给人看,却成为别人眼中的魔鬼。茨冈评价萨特说:什么都说了吗?真的什么都说吗?算了吧!萨特和所有的人一样,一辈子都在对别人撒谎,对自己撒谎,对有的人耍点花招,对别的人拖延点时间,轮流着将他们推进别人看不见的黑暗。  
  十二、萨特勤奋多产  萨特被喻为写字机器、写字怪物,他的经历就像一架真正的创造的机器,一架积累文学的机器。他把自己的故事,别人的事、别人的梦,甚或别人的书,通过自己这台机器把它们揉合在一起,不间断地从机器中吐出文学材料。  我们很奇怪,像萨特这种通过数量从而在文学上达到优秀的人,他是如何做到的?他有时就是拼命地写,一点也没有节制的迹象。有点像发了疯一样的激情,有点像发育得过于肥胖的身体,像心灵和肉体混合在一起而大量外溢一样的文笔,这是一种释放自己的方式,用雄辩来掩盖文笔,那些感觉与思想如同洪水一样泛滥成灾。所以,本来是要写一篇文章,后来却写成了一本书,本来是要写一篇前言,后来却写成了杰作,萨特像个专栏作者一样,他写作的主题五花八门,无所不包,他把周围让他感到厌恶的一切生活都用文字捕捉起来。  最典型的是,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布鲁马特租住带有家具的屋子,单独一个人,什么人都不见,可能只在吃饭的时候停一下,他不断地写,好像一台永动机,写得两手发黑,自喻为“戴着黑手套的人”,因为他连洗手的时间都不放过。他说他与凡人的社会隔绝,全心全意于另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只不过是别人的文字和他自己的文字。  令人吃惊的是,萨特对自己的草稿从来不看第二遍,态度之轻浮令人吃惊。校样也几乎不怎么改动,对引述的文字从不核对出处,也不管是否准确。其实,只要他看一遍,这些错误、弱点、重复,就可以在发表前发现。但他一点儿也不在乎。萨特根本不看批评文章;不审查翻译的版本;不关心出版的印数,销售账也不过问;不与人讨论出版合同;不要求特殊待遇。人们喻之为“潇洒”!  
  “闲闲书话”,包含了三个意思,第一是“闲”,而且不仅仅是“闲”,是“闲闲”,重叠而着紧于“闲”字;第二是“书”,即与书籍有关;三是“话”,就是让你有说话表达的地方。既然如此,书话里对哲学,或对萨特本人的兴趣不大,我就草草收场,以萨特对书籍的观点作结此帖子。
  十三、萨特与书籍  有人来到萨特的住所,非常吃惊,他屋内几乎没有什么书,没有他的书,也没有别人的书。只在主要的房间里摆了一个书架,上面按字母顺序摆放着一套七星丛书。  萨特认为,书籍放在图书馆里让公众看,才是适得其所,要不然就应当在头脑里,与特有的、处在运动中的思想材料融合在一起。  萨特认为,一本读过的书就是一具尸体,只能把它扔了。他就像笛卡尔一样,笛卡尔也没有书,并引以为荣。“萨特的屋里只有一只取暖的炉子。萨特的桌子上干干净净。”  哈哈。  
  谢谢看过《萨特》帖子的“十年未醒”。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大拜物教批判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