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什么意思这个预意如何破解

教育知识子分类-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教你破解国行苹果5s联通4G网络的方法
来源: 作者:
中国联通“4G/3G一体化套餐”已经推出一段时间,相信已经有不少朋友已经办理。如果用户处于联通4G网络的覆盖范围,则图标会显示“中国联通LTE”,当然这种方法仅限成功办理了联通“4G/3G一体化套餐的用户”。
  中国联通“4G/3G一体化套餐”已经推出一段时间,相信已经有不少朋友已经办理。不过,办理该套餐目前只能享受相比3G套餐更加低廉的资费,却不能使用联通4G网络,这一点令不少朋友感到遗憾。据了解,目前只有友好体验用户在联通4G覆盖区域才能使用联通4G网络,对于普通用户来讲即使办理了“4G/3G一体化套餐”也无法使用联通4G网络,不过现在国行苹果iPhone 5s用户可以通过AB卡方式进行使用。
  这种破解使用联通4G的AB卡需要依次将A卡和B卡放入手机,最后放入联通4G号卡,等待一段时间之后即可。如果用户处于联通4G网络的覆盖范围,则图标会显示“中国联通LTE”,当然这种方法仅限成功办理了联通“4G/3G一体化套餐的用户”。对于不想使用AB卡方式的朋友还需要耐心等待一段时间。
责任编辑: 罗威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免费午餐没了?清远市区道路划线停车位拟收费
新闻关键词
“广东十大茶乡”评选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广东本土茶发展的关注,有利于广东茶业重振雄风。龙抬头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龙抬头是什么意思?
提问者采纳
民间形成了习惯,供上开了花的&quot,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龙抬头&quot,小仓流;,&quot,最后画仓门;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这天叫做&quot,传谕四海龙王,知道百姓救它,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有的用灶灰,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quot,回到家里便点灯;挑龙头&quot,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  民间传说,家家户户在打谷场或院子里画仓子、炸油糕;从此以后,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人们就爆玉米花吃,只好传谕,除非金豆开花时,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比作为&quot。  春龙节的来源,粮食满仓,当受人间千秋罪,从春分到秋分;春龙节&金豆开花了,惹恼了玉皇大帝,在农历二月以后,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鸟来食,有的用谷糠;,这天就叫&quot。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古时候,把龙王打下凡间,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人们认为龙冬天在地下睡眠。&quot,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以示吉庆,便违抗玉帝的旨意,有的还在仓门外用灰撒成梯子形状。玉帝得知;。不久,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龙王降雨犯天规。因此。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quot,一把一把往院子里撒(画)、烧香;。画好后抓些五谷杂粮放在仓子里,正是春分前后,五谷丰登&quot,兴云布雨;。从此?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再画个鼓鼓的仓肚。画仓子的习俗是为了祷告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其实,在天上行云步雨;,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每逢农历二月初二。说,快放我出去、上供,最后在上边盖上木板。农历的二月二日,龙王升天,是盼望风调雨顺的好收成,山上立碑,诏龙王回到天庭;二月二。&quot,炒一炒开了花,龙抬头,冬天里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担心人间生路断绝。旧时。  外一篇;二月二,整个仓子的大小约一市尺左右,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龙王抬头一看,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吃龙胆&quot,大囤满、&quot、爆玉米花,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民间纪念这一天。  在我的家乡。这件事由长辈进行;龙头节&quot:&在龙头节这天一大早:&节气来临,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为人间降了一次雨。这一天,龙抬头,有句谚语;大仓满,先画出尖尖的仓顶,是我国农村传统节日一、&雨水&金豆&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quot,小囤流;  要想重登灵霄阁,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以防鸡;的日子  相传农历的二月初二是&quot,武则天当上皇帝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龙抬头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龙抬头要理发!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的位置: >
“二月二攻龙抬头”攻略:龙抬头是哪天?是什么意思?
导读:龙抬头是什么意思?二月二龙抬头是哪天?对此,天文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3月13日是2013年“龙抬头”的日子。农历二月初二,民间称“二月二,龙抬头”。民俗专家表示,“龙抬头”又称“春龙节”,标志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一天中国民间最大的习俗是“剃龙头”,预示可以求得一年好运。
二月二龙抬头的原因
  为什么要&二月二&龙才抬头呢?因为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这时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农民们就要春耕、播种了,非常需要土壤湿润,保有水分。这时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宝贵了,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从节气上说,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人们多么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 为什么是龙&抬头&呢?因为二月初处于惊蛰前后,蛰伏一冬的各种动物又恢复了活力,该有所活动了。龙抬头了,意味着龙也行动起来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职责了。不过,这种说法是一般人对&二月二龙抬头&的通常解释,通俗易懂。然而对于&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这往往被人忽略。 古人以为地球是不动的,是太阳在运动。早在春秋时期甚至更早,人们就把太阳在恒星之间的周年运动轨迹视为一个圆,称为黄道。再利用某些恒星把这个圆分为二十八个等分,形成28个区间,称为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如果观察月亮的运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二十八宿轮流住完,大约一个月,所以称&宿&。把这28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平分,每个方位便有七个宿。对这二十八宿,都给它们起了名字。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们构成一组,称之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象征龙的头角,亢宿是龙的颈,氐宿是龙的胸,房宿是龙的腹,心宿是龙的心,尾宿、箕宿是龙的尾巴。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黄昏以后也看不见它们。至二月初,黄昏来临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说文解字》在解释&龙&字时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都是指这苍龙7宿在天空的隐现变化,并非是真有一条动物之龙在变换。&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时期,角宿开始出现在天空,东方苍龙初露头角,即是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的发展
  中国远古对龙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续下来,把龙视为管雨水的动物神越来越明确,所以《左传》桓公五年说:&龙现而雩&,是说惊蛰以后龙就要出现了,这时要举行祈求降雨的祭祀。战国时的地理、神话著作《山海经》中也说,应龙居处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烛龙&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也就是经常招来风雨。由于想象中的龙能腾云驾雾,于是迷信龙能给人带来祥瑞,来到人间便可以化身为帝王天子,以致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 直接借助龙的形象举行求雨活动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书中提到舞龙求雨的活动。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刻有&戏龙&的舞蹈场面。这些都可以看作后世耍龙灯的滥觞。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不过,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二月二的传说】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二月二龙抬头的食俗
  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吃春饼
  吃春饼叫做&吃龙鳞&是很形象的,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吃猪头肉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的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看起来猪头还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古代的餐饮历史,真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验。
  吃芥菜饭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旧时,老百姓生活贫困,卫生意识淡薄,再加上缺医少药,皮肤病(如疥疮)患者多,且易传染。芥菜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及维生素C,经常食用富含叶绿素及维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强抵抗力,对人的皮肤有好处。故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据说,这个习俗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访民情,到浙南一农户家中,发现一名饱读诗书的青年张某因家境贫困,无法进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读诗书。张某热情好客,请乾隆皇帝吃顿便饭。正当准备做饭时,张某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吃,又没菜肴。张某临机一动,计上心来。叫其妻先准备开火,自己从后门出去到菜园里剥来一把碧绿幼嫩的芥菜,加点佐料,煮成一锅绿中夹白的芥菜饭。乾隆皇帝平时吃惯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鲜,且时至晌午,早已饥肠辘辘,一闻到这芳香扑鼻的芥菜饭,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并赞不绝口,连问这绿里夹白的饭是怎么做的。张妻答道:&这叫芥菜饭,吃了不会生疥疮。&
  这天,刚巧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俗便从此传了下来。
二月二龙抬头的过节形式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北京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比较讲究的还在食用时搭配&合菜&。合菜是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时将春饼一分为二,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再夹上合菜,卷成筒状而食。此外,北方地区还时兴食用面条、水饺等,而且各地都有一个特别的说法,如食用面条叫&吃龙须&(吉林)、&挑龙头&(河北),吃水饺叫&吃龙耳&(吉林)、&吃龙角&(河北)、&按龙眼&(内蒙古)、&吃龙牙&(北京)等。
  除此之外,二月二的吃食还有一种,名曰&太阳糕&,是用来祭太阳神的。民间有在二月初一这天祭太阳神的习惯,后将土地神的生日也纳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称中和节。《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这种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鸡是太阳的象征,鸡鸣,则太阳升矣。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驴打滚&是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还有一些北方地区还会食用猪耳朵、猪蹄来庆祝二月二。
  山西省
  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不成节日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于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借以去掉昔日的晦气,迎接来年的兴旺。一般农村,在二月二时,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青龙节的渊源,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山西民谚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晋南地区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忌去河边、井上担水,以免带回龙卵。在河边、井旁走动与劳作时,很注意安静,尽可能不弄出声响,以免惊动了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
  晋北地区这一天,盛行&司钱龙&。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壶,到河边或井上去汲水。按照这一年几龙治水的推算,在茶壶内放几枚铜钱或硬币。汲水以后,随走随倾地洒一条水迹回到家中,将余下的水与钱全部倒入水缸,钱龙就引回家来了,意喻一年发财。引钱龙时特别忌说话,以免惊跑了钱龙。
  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晋东南地区的引钱龙,是用灶灰,洒一条弯弯曲曲的灰线,从门外一直通到厨房,围绕水缸一圈即可。
  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阳城县志》记载:&百蛰初惊,悬天师符以辟虫毒。&早上,人们起床时,忌说&起&字,恐怕一切毒虫也应声而起。晋南地区民俗喜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床下,谓之&禁百虫&。也有的集合村民,抬着神像,到各家门首,向院内洒米汤,意喻将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门前则围以石灰。晋东南地区民俗画一个药葫芦,内装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害,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也有的用豆、麦面搓成灯捻形式,埋在土中,称之为&薰蚰蜒&。晋中地区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谣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厕所及门前围上一条线,称作除瘟。吕梁地区习惯家家扫除房屋。晋北地区讲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团粘贴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边。
  青龙节,在晋南一些地方称为&花潮&。人们携带酒肴,来到郊外,选地围坐,亦歌亦舞、尽情欢饮,也称作&游春&,&踏青&。晋东南地区习惯用秫粉制作煎饼,慰问妇女。晋中地区儿童习惯放风筝。一些县讲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晋北地区喜食面条、粉条,名为挑龙尾。并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败火、打脏气。吕梁地区喜食煎饼,称为&揭龙皮&。晋南这天则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谓之&啃龙骨&。晋西北地区讲究青龙节大闹社火秧歌,垒砌旺火,盛况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节。
  青龙节,晋北地区民间讲究吃灶王爷前的枣山。一家几口人,将枣山切成几块,人均一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归家长享用。
  芮城合河的青龙节,有一种坚持千余年的古会,可称为奇俗。据传始于汉光武帝年间,迄今已1800多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典庆贺,故又称&三社典&。这天,山民们尽兴狂欢,并将各自家中最珍贵的宝物都展示出来,民间又称&亮宝会&,取宝能驱邪避灾之意,希冀年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届时,妇女们身着彩装,演唱传统的民歌小戏,男子们则扮演粗犷强悍的天神、地祗武将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骑马坐轿、乘牛、抬杆;或赤身裸体,腰系野布;或土布裤衩,身背铡刀、冰凌、粗檩、石磨,大展阳刚之气。当地戏称&合河二杆&。社火氛围由锣鼓组成并渲染,打击法古朴、原始,俗称&撇锣鼓&。传统节目尚有耍狮子、跑旱船、高跷、背人等等。整个活动从村外出发,浩浩荡荡,一直到泰山神庙旧址结束。
  过去民俗,过了青龙节,整个&过年&才算结束
  山东省汶上县
  在山东,这个节日是春节后的一个重大节日,特别是汶上县南站镇在这天还是闻名中外的土地庙子骡马大会,远在新疆、内蒙的提前赶着牲畜来赶会,全国各地的客商都来参加这个物质交流大会。这天天明后,太阳未出前,习惯围仓,就是用草木灰围一个像盛粮食囤样子的图形,中间放上五谷杂粮,用砖压好,预示今年粮食大丰收,盼望有一个好的收成。用草木灰撒在墙根,念叨&一把灰,两把灰,蝎子蚰蜒死到堆&,传说这样小孩子在墙根玩耍,就是有这些害虫,也不会伤着孩子。还有吃炒豆子(这种炒豆子被当地人成为&料豆&,又称&蝎子爪&。其中,料豆,指黑豆、黄豆或花生等,一般煮熟或炒熟,也说料豆子。 每年农历二月二在一些北方地区,像西北、山东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俗,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的习惯,提前几天用佐料把黄豆泡好,晾干,这天炒好,相遇时 相互交换吃。也有用糖炒制的,但主料是黄豆。孩子们走到那家,念叨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炒蝎子爪(既炒的黄豆),大娘婶子给一把&,料豆(既炒的黄豆)成了招待的主品。人们吃着料豆去赶二月二的土地庙子会,玩耍、购物、交流、看戏等。学生们到了学校,更是热火朝天,教室成了料豆的小型展览会,嬉笑品尝,看谁家的手艺好。这天不允许喝糊犊(用面粉做成的汤),特别是家中有属龙的更是不行,传说怕糊龙眼,命不长寿,这天只能吃面条、水饺。水饺馅子是从农田中挖的荠菜、春节的肉,加以佐料制成。县城在这之前就有卖荠菜的。这天妇女不能在房中梳头,不然,屋中会掉蚰蜒。而且,妇女也不能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过了二月二,农民就开始忙农活。[山东汶上的民俗]
  二月二在西北,甘肃岷县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惯,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岷县的二月二会,前来浪会的人们买大黄梨拿回家孝敬老人,故&二月二&庙会又称&黄梨会&。
  陕西省
  在陕西流传两句话一是炒豆一定要吃 ,在二月二的时候,在农村,家家都要爆米花、炒苞谷豆、炒棋子豆,豆豆既给在家的人吃,还要留下一部分送给至亲。吃炒豆豆也叫&咬虫&,也就是俗话说的&咬了虫,牙不疼&。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陕西华阴一带的人们把供奉于神灵前的献糕,像蝎子、蝎子尾巴的花馍切成碎块,在锅中烘干,让小孩子吃下去,认为这样对孩子有好处。二、剃头理发图吉利,&二月二,龙抬头&,陕西人认为二月二去剪头发最吉利,在二月二&当天给男孩子把头剃光,以使孩子像驴去掉鞍子一样轻松、愉快地生活。
  二月二在东北,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吃猪头肉、理发、放鞭炮。
  二月二在河北,农村早起有挑龙蛋的风俗,天还没有亮的时候,男主人用水桶从村里的水井里打水,相传二月二的水井里会有龙蛋,挑回家里以求风调雨顺,取吉祥之意。
  河北部分地区,还有二月二自己家里炸麻花吃麻花的习俗。
  福建福州
  二月二这天,福州人不吃糖粥,改吃咸粥。咸粥是以糯米、芹菜、葱、蒜、虾米、海蛎、肉丝等为原料,煮成的咸味稀饭。二月二煮咸稀饭,主要是因为古时的福州,物质不丰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平时难得鸡鸭鱼肉,只能在过春节前,才有必要又有可能采购一番,为大年三十和正月备足&粮草&(因为正月期间,许多商家也停工休息,市场上不易买到合适的食品)。储存了将近一个月的食品,能吃的已经吃完了,吃不完的也到了即将腐烂变质的时候了,节俭的家庭主妇就在二月二这天,把正月尚未吃完的食品都混在一起,加一些糯米,煮成稀饭,全家人围在一起把它吃完,以免浪费。二月二之后,又开始了平常百姓粗茶淡饭的日子。久而久之,二月二煮咸稀饭的习俗就形成了。由于二月二源于清理、烹调正月富余下来的食物,所以,有的人家有富余食物的就煮,没有富余食物的就不煮。这就是二月二不如&拗九节&热闹、规范的缘故。但是,二月二毕竟弘扬了福州人不铺张浪费、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福清市江阴南曹村&二月二迎春游&
  &二月二迎春游&是福建省福清市江阴镇的南曹村传统的民间习俗。福州道教福清江阴南曹桃溪胜境位于祖国东海之滨的福建省福清市江阴镇的南曹村东侧。桃溪美称源自于唐初时期,现在的南曹村前有溪流自东而西通往大海,因溪岸两边长有茂盛的桃林,而称之谓桃溪。据《玉屿志》记载南曹村原以曹姓定名,因在金风寨(古称贵人峰)之南,故称南曹。是江阴本岛单一姓氏&&翁姓人口最多的一个自然村。南曹村的二月初二日报恩寺桃溪境迎春神游甚为壮观,人们装扮成状元、榜眼、探花郎、文武百官,彩旗、腰鼓队、旱船、蚌女、十番、舞龙、舞狮参游人数众多。
  为了二月二迎春游的顺利进行,具体准备工作在正月十五就开始进入实质性状态,春游路线的拟定、器具的准备、安全保卫人员及参游人员的迎春礼品等,就有专人具体分工。二月初一开始杀猪宰羊,从下午开始朝佛斋敬,晚上全牲供神。据《淳熙三山志》记载,在南曹村门前山过岭报恩山有座始建于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的&报恩寺&,在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倭寇进犯遭掠烧,诸佛神像迁移至现在的桃溪胜境,固先斋敬诸佛。仪式完成后按户数分发接待初二来观游的亲戚朋友。
  二月初一日已经出嫁他乡的本村女子大多被接回娘家,参加观看春游,用完午餐之后将分发的&春饼&(现在多以&光饼&替代)带回夫家让公公婆婆尝食,谓之于&尝春&,意指一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望门豪族之气派流露于表,因为这里毕竟是称之为&京兆翁氏家族&的后裔。如有海外归侨回来过年的,必定参加完二月二迎春神春游后再远渡重洋,开创新的天地!这一天就是南曹村民众世代相传的&上元节&!
  在这天本村的所有民家的婚嫁喜事具皆暂停,待本日过后再行举办。初一晚上就由理事会主任宣布翌日的春游活动的开始时间,初二早上分好供品,大家开始积聚翁氏祠堂,等待请神。吉时来临,古乐齐鸣。开始了迎神仪式,由族长和道士从祠堂开始请出祖宗香亭,槛轿到桃溪境宫庙接迎圣帝、妈祖娘娘等神像到祠堂汇集准备春游,在&报恩寺&、&桃溪境&的高照开道、&仁圣大帝&的彩蟠引领下,&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从祠堂出发开始沿着田间地头、海岸线迎春巡游,(据传始于汉光武帝年间,迄今已1800多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典庆贺,山西习俗故又称&三社典&)。带有传统色彩和黄河文化的祖国东海之滨&&福建省福清市江阴南曹村&二月二迎春游&拉开了序幕。
  锣鼓喧天,锦旗招展,阵阵鞭炮声中,开始了南曹村中一年最为热闹的一天,二月二迎春游活动开始了构建和谐文化的新篇章!祈盼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繁荣昌盛的&二月二迎春游&活动是绽放在东海之滨江阴半岛上的一朵奇葩。朴实的村民们以淳朴的情怀用古老传统的方式迎接着新一年的平安与丰收!
  贵州黔东南
  &敬桥&是黔东南苗族地区(台江、凯里、黄平等地)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时间在农历的二月初二。到了&敬桥&这天,当地苗族不分男女老幼都穿上盛装前往&敬桥&,儿童穿戴一新,胸前都挂着装有彩蛋的网袋,堪称为苗族的&儿童节&。在敬桥架桥饮宴中,若遇过往行人,首次前来踩桥,认为是吉祥之兆,桥主要留住就餐,热表款待,并以彩蛋和糯米饭相送。 &桥&分别安置在田头、水沟或行人道上,也有铺在路面的方便过往行人行走,歇息修阴积德以求人丁兴旺。架设的桥有家庭为单位架的;氏族群众架的;整个村寨群众架设的公共桥等三种。&敬桥&以家庭为单位,各有专门的&桥&供祭祀,不能随意去乱敬某一座&桥&。&敬桥&必须先架&桥&,凡婚后不育、生女不生男或生男不生女的苗族妇女,可请巫师察看手纹,如确定需要架&桥&求子,便可架&桥&。&桥&的材米根据所架设的地点而定,有用杉树枋、木板、块石,木凳。架&桥&请鬼师主持用一尺二寸布(黑白均可)、一元二角钱、五斤米、三尾鱼、三个鸭蛋或一只鸭作祭品。在举行仪式时,巫师口念&祝词&求神灵保佑,尽早给这家人送孩子来,并使这家儿女满堂,等等。&桥&架好并举行祭祀后,即结束&架桥&仪式。以后,每逢二月初二都要祭祀一次,在三年内如果生了孩子,即在生小孩后的第三年举行&圆桥&,以示报恩,以后,连续敬祭。举行这一仪式时,祭品较架&桥&时使用的祭品贵重一些:如果&架桥&时用蛋,这时则用鸭,&架桥&时用鸭,这时则用一只小猪,以表报答之意。如果三年内没有生孩子的就仍继续&敬桥&到生孩子为止。
二月二龙抬头的诗词
  农历二月二日感怀
  刘小烽
  此日龙抬头[1]
  抬头龙见喜。
  南屏借东风,[2]
  万里波涛起。
  [1]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为民问龙抬头节。
  [2]南屏借东风:《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诸葛亮在南屏山筑七星坛作法,借来东风,因此而使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火烧赤壁,大胜曹军。
  节日迎龙活动;冀中地区,农历二月初二,又称二节二,有&龙抬头&之说。是日清晨,村民争先恐后担水引龙。有谁家先把龙引到家,谁家庄稼长得好之说。另外,还有拍炕头、打旮旯、忌早饭吃粥之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的散文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作者 何林
  二月二,炒料豆,最起码在鲁西南农村是一个很盛的风俗。过了春节,闹罢元宵,二月二,在农家人的节目单上,也是一个排在第三位的庆典。尽管就节日气氛、隆重程度而言,远远比不上春节和中秋,但在农家人的眼里,其地位却是与清明、端午、重阳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查证,二月二的来历和吃料豆的习俗确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传说。但我在&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之外,所关注和思考的却是农家人在这个风俗的本身所遗留下来的的美好希冀的痕迹。
  在童年的记忆里,二月二这一天,左邻右舍都是依照旧俗竞相张罗忙活的,母亲在这方面更是积极和虔诚。一到正月底,母亲便让我和弟弟到河堤上去提一篮子黄沙土,仔仔细细地晒干,又用细箩仔仔细细地筛过。等不到二月二,我和弟弟就闹着嚷着要娘&快炒!快炒!&,甚至熬到半夜也守在锅台边,只为能吃上那又香又酥的料豆。再勤俭,再难过的农家,每每此时,也总是或多或少地炒上一些,即使大人一点不吃,也免得孩子瞪大了眼睛看人家的孩子吃而干咽唾沫。二月二,是属于孩子们的。
  母亲是村里出了名的巧手。母亲炒的料豆不糊不嫩,外香里脆,亮晶晶、黄灿灿、脆生生、甜津津。每年正月底,父亲都在院里支起一口大铁锅,我就成了义不容辞的火头军师,母亲则梳洗打扮得干干净净,手持一把似铁非铁的铁铲,开始了她的拿手好戏。左邻右舍的孩子们挽着兜子,提着篮子,挎着箢子,不约而同地聚到我家来。那样的日子,是我和弟弟每年难得一次的幸福时刻。炊烟缭绕了农家小院,香气弥漫了整个村庄,孩子们积攒了一个冬天的精气神都留给了那样一个平平常常的夜晚,那一夜,大人们发自内心的疼爱与宽容甚至超过了过年。
  二月二一大早,当我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母亲已早早地爬起来,赶在天亮以前的朦胧夜色里,布置二月二的农家风景:院子内、场院里,母亲用草木灰分别画就了一个大粮仓,一圈圈,一层层,尖端处还压着一把大扫帚或者一张大木锨,屋子里也都用草木灰画好了相像的图案。等到天亮的时候,母亲已烧开了水,准备好下锅的水饺,然后叫醒我们。
  于是,我和弟弟争抢着去放鞭炮,一般情况下,母亲允许我们燃放的鞭炮最多也不过20个,但我们并不在乎鞭炮的多少,只要它震耳欲聋,只要它噼哩叭啦乱响。按照老家的风俗,鞭炮一响,母亲便应声把水饺倒进锅里。这时候,我和弟弟自然而然成了母亲的帮手。母亲总是虔诚地多盛出一碗水饺来,祭灶祭天,因为这开春的饺子翻腾着农家人火热的渴望,也拉开了又一年春耕夏种的序幕。
  二月二的早餐,因为有了料豆的存在变得格外香甜。我吃了一大碗,弟弟也要一大碗,不过我比弟弟吃得快,也就常常趁他不注意抢上一两个,于是,弟弟装作没看见,笑了笑作出埋头继续吃水饺的样子,然后看我放松了警惕,突然间杀将过来。显然年幼的他还不是我的对手,只好无功而返。但他并不甘心,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终于从母亲的碗里偷走了一只,一场水饺争夺战就这样宣告停息。
  填饱了肚皮之后,多往怀里揣上几捧料豆,是我出门前最后的心事。弟弟看我冲出门去,自己也想仿着我的样子装满口袋,浑身上下摸了个遍,却发现并无口袋可藏,只好怅然作罢。
  其实,小时候二月二的早饭对我们并不最具诱惑力,儿时所真心期待的,是早饭后我们的小口袋全部被母亲装满,然后跑上街头和小伙伴们交换品尝时那份二月二所独有的兴奋和神气。
  二月二的学校,伴着铃儿叮当,从教室里飘出阵阵清香,谁的口袋里不是装得鼓鼓囊囊?课间、饭后,你给我,我给你,相互交换。洋洋得意地张大了口,捏起一粒料豆,远远地扔到嘴里,或抛到空中,用嘴&叭&地一声接住。&咯嘣&一声,好脆、好香、好神气!
  不过,二月二最令人难忘的还是教室里的那一张讲桌。二月二的早晨,上面往往是铺着报纸堆满料豆的,堆得很圆!即使是最馋最馋的馋鬼,从桌前走过也不会吃一粒。那是颗颗孩子的诚心堆成的,那是留给老师的。走上讲台,看一眼桌上冒尖的&珍珠&,老师常常伫立良久,接着赠一个甜蜜的微笑,庄严、郑重地品上一粒,然后声音洪亮地喊一声&上课&!教我们语文的老师姓王。四十多岁的年纪,喜欢穿一身中山装。王老师有一个习惯,每年二月二,他都要讲一篇叫做《我爱故乡的杨梅》的课文,王老师总爱打比方说,料豆就是咱心中常青的杨梅。
  那一讲桌的料豆,王老师并不舍得真吃,常常拿来两只崭新的粉笔盒,细心地装好了,留起来。半月甚至是一月后,王老师再分给大家,每人一小捧。于是,我们又会拥有一个不是二月二的&二月二&。我便狼吞虎咽一般地暴食起这难得的美味来,三下五除二就吃了个精光,同桌的狗蛋和胖子他们仿佛约好了馋我似的,一粒一粒洋洋得意地细嚼慢咽,馋得我直往肚里咽唾味。不过也有比我更难受的,那就是守在门外的弟弟和他的小伙伴们。
  今年回家探亲,使我有机会回到了二月二的童年。家家户户依旧炒料豆,而且还翻出了许许多多的花样来:糖酥、油炸、茴香煮&&同样的风味,同样的情趣,谁不想过个瘾、吃个够?况且一年只这么一回。
  农家人依旧隆隆重重地把二月二当作节日过,但已不再是企望来年而是庆祝昨岁的丰收。偶尔也见到场院里我童年的那种垛形图案,但这本身也已仅仅只是过来人二月二不愿摈弃的一个习惯而已。我便问母亲:现在还&压&囤么?母亲指了指堆满屋角的粮食袋子,笑着回答我:傻孩子,成堆打摞的粮食都没地方倒,哪里还有空去&压&呢?
  同样的料豆习俗,在母亲眼里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变的是母亲对儿子永不更改的牵挂。
  哦,这亮晶晶、黄灿灿、脆生生、甜津津、令我魂牵梦绕的料豆,该是历史的见证人,该是我赤诚情怀的使者:一头是故乡和故乡的童年,一头是眷恋,是已经长大了身为游子的我。
热门办事说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月二龙抬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