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争锋中下上海六院官网是那上海六院官网

我的美女俏老婆最新章节
本站及时更新,请收藏本页面.香港商战风云录(上)
&&&&&&&&&&&&&&&&
/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 
生大厦基址。在湾仔旺地,何东建有东生大厦、东城大厦和承业大厦等多 处大型物业。何东这么多的物业,全部出租。租息不菲,随着地皮上涨,何东的庞大物业群所值,不断向天文数飚升。何东在数十年间,一直是香江首富与 最大地主。  都说何东置业,眼光标青(出色)。不管中国与世界如何动荡不安,何 东对英国在香港的稳定深信不疑。遇到不景气,别人抛售物业,何东就趁低大量吸纳。何东学生时代的同学,不少在港府任职,何东通常较他人早知政府即将出台的市政规划,他便会在政府拟建的街道和物业旁边,买下 较廉价的地皮,等地价炒高后,再出售。  何东有雄厚的资产为后盾,加之为人诚实,银行家普遍认为,何东爵 士是华商中最具信用的人。汇丰大班捷逊曾说过一句这样的话:“贷款给何东爵士,就像钱放进了保险柜。”  人赚钱,赚小钱;钱赚钱,赚大钱——何东深借此理。他不像某些保 守的华商,伯向银行借钱,仅靠自有资金缓慢发展。何东财富急剧膨胀, 就是建立在负债经营基础上的。  能获得汇丰无限贷款的,仅怡和、太古等三四家洋行。何东是华商中 第一人。  除地产,何东还在香港、马尼拉、雅加达、西贡等地大举投资糖业。 何东在股市亦是一名常胜将军。他买的多是有潜质的冷门股。他购入 大量香港大酒店的股票,积极参与大酒店改组,结果大酒店股价大涨。仅此一项,何东得益差不多够重建一座大酒店。 何东拥有多家公司的股票,数额或多或少,但由于他在商界的崇高声誉,他被置地、广东澳门轮船公司、黄埔船坞公司、锦兴纺厂、电车公司、 情和轮船公司、中印航运公司等十多家港埠公司吸收为董事,或推举为董 事长。  何氏庞大商业王国的确立,也必然会给他带来相应的政治地位。威廉·罗 便臣就任港督期间,现任华人议员何启律师滞留上海。罗便臣就决定任命何东为立法局议员,以补何启的空缺。但由于何启提前回港,此事只好作 罢。继往港督卜力,曾打算任命何东为市政卫生局议员,其时何东正准备前往欧美,只得婉谢。卜力聘请何东担任太平绅士,太平绅士均由有地位 的香港居民担任,不需像议员那样每周出席例会。  这以后,何东因身体虚弱,没有再接受担任港府公职的邀请,只任港 府顾问一职。  1915年,英皇乔治五世授予何东爵士勋章。何东成为英国爵士,其地 位在一般的英人中间,也显得高人一等。
大解悭囊 何东虽然热衷进入洋人上流社会,但他时时牢记他是炎黄子孙。他对中国的政治风三,莫不表现出极大的热忱。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携家眷逃到香港。清廷 出重金悬赏杀康有力的头,并宣告匿藏者同罪。康有为最初躲在驻港英军  兵营,因多感不便,何东冒着生命危险,接康有为一家到他家来往。事后, 中报记者采访何东,何东说:“我赞同康先生的改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何东捐钱成立中国救援基金,为革命党人提供资助,并在香港开办发屋,为华人剪辫理发。  1922年1月香港海员大罢工,要求改善待遇,增加工薪。香港海运停顿, 货物堆积在码头,进港船只又滞港压舱。何东担心香港经济停滞,积极从 中调和。港英当局被迫答应适当提高工人工薪,但仍有少数海员及港务工 人阻挠复工。何东答应私人支付工人罢工期间的一半工薪,将罢工浪潮平息下去。  1925年夏天,为抗议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暴行,省港工人举行大罢工。 罢工后,香港垃圾如山,污水遍地,行无车乘,食无饭庄。罢工封锁了交 通,香港的粮食肉菜来源被切断,市面供应紧张,抢购之风席卷香港。香 港成为“死港”、“臭港”。  何东站在买办资产阶级立场上,对大罢工持反对态度,他说:“这样罢 工,香港几十万居民要不要过日子?港无宁日,经济就不可能像西方那样 发达,富人先倒霉,接着穷人会更穷。”  何东想像上次那样从中调解,工人领袖对他不予理睬。何东虽不赞成 罢工,但他却去港府施加压力,要求港督改善华工待遇。罢工结束后,何东发动华商捐资,恢复香港供水供电、清扫垃圾。 何东热衷政治,但他的政治头脑远不及他的经商头脑。军阀混战,内地民不聊生,何东优国忧民,奔走大江南北,竟游说成各派军阀坐到一起举行圆桌会议。何东被推举为12人委员会主席。何东要求各派军阀化干戈 力玉帛,像西方那样,通过议会选举参政,共同治理中国。何东的奢望, 显然是一厢情愿。  那时,军阀为了让南中国首富何东资助军费,派员来游说何东,说一 番将在中国实行西方民主的谎言,以博何东所好。何东听得高兴,便慷慨 解囊。何东北上时,受到直系军阀吴佩革国宾规格的接待,何东途经各站, 都有仪仗队迎送。人们分析,吴佩享一定得何东不少好处。  军阀的作为总令何东失望。不过,何东并没泯灭爱国政治热情,抗日 战争爆发前夕,何东捐资10万港元,买了一架英制战斗机赠给中国空军。 其后,何东多次捐资给香港的慈善组织,以解决逃港难民的衣食与医疗。 何东一生悭吝,但他对慈善事业从不惜悭囊。他设立皇仁书院奖学金; 资助港府创办香港大学;开办跑马地宝觉义学;设立贫民医院;他出任东 华医院首席总理期间,解囊建新院,添置设备;香港米荒,何东运来白米, 救济饥民;东江大水,华北旱灾,何东发起港埠华人捐款赈济灾民,捐款最多者,当属何东。 何东是战前香港最大的华人慈善家。何东亦是香港公认的华商领袖,他对华商在香港的崛起,起了很好的表率及促进作用。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中叶,何东在港的影响与声望,无任何华人可与 他论伯仲。  第十二章 冯氏简氏 银号世家创东亚  冯平山、简东浦是香港第一代华人银行家。他们掘得的第一桶金都是 来自银号,冯平山的银号叫维吉,简东浦开办德信银号。古老的银号为何 能在洋人银行的挤迫下生存,其中大有奥秘,冯氏简氏则是深谙其奥秘的 人。1919年,他们合伙创办东亚银行,经数十年发展,东亚是今日香港华 资银行的名号。             罗文锦家族 在本世纪初,香港有四大家族之称,他们分别是何东家族、罗文锦家族、利希慎家族和高可宁家族。  罗文锦家族是靠做买办起家的。家族先祖罗富华是混血儿,娶曾氏为 妻后生罗长肇、罗长业。罗长肇在19世纪后叶任始和洋行买办,是何东胞 弟何福的同事兼好友。何福将侄女施氏许配给罗长肇,施氏生有罗文锦等 四男。  罗长肇曾被港府委任为太平绅士,光宗耀祖,显赫一时。但是,港人 称罗氏家族,不叫罗富华家族,亦不叫罗长肇家族,而以罗氏在港年三代罗文锦之名代表其家族”原因安在? 这是因为罗氏家族多出状师(律师),是香港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状师世家,其中以罗文锦最著名。  罗文锦于1893年生于老家番禺,13岁赴英留学,1915年参加律师考试, 获全英第一名。罗文锦回港后开始律师生涯,深得同业的好评。  何东夫人张静蓉见罗文锦学识渊博,将长女锦姿许配罗文锦为妻。因 是香港两大华人世家结亲,婚礼隆重之极,港督梅含理前来祝贺。罗文锦在政界青云直上,28岁,被册封太平绅士。39岁,任国防绅士及卫生局议员。42岁,任立法局议员。48岁,英皇授其勋衔。53岁,任行 政局议员。55岁,英皇封其为爵士。  罗文锦以敢言而著称,为谋取港人利益尽心竭力,是华人公益事业的 热心人与牵头人。罗文锦胞弟罗文惠、幼子罗德工等数位家族成员,亦是香港法律界,政界风云人物。 在香港,世家特指受过英皇恩泽,授衔封爵,有钱有势,发迹达三代以上的家族。自香港开埠至今,真正称得上世家的仅 十几个家族。其中冯平山家族、简东浦家族是因创办了东亚银行而著名港埠的,冯、简两家族又谓之银行世家,或银号世家。 银号是中国旧式的金融机构。北方多叫钱庄,南粤则普称银号。金融史家称,银号是规模大的钱庄。其实不尽然,就像今日,一家小小的商店常冠以商场之名,能说商场就比商店大? 在香港,财力雄厚的外国银行林立,小小的钱庄简直就无人侧目。钱庄改银号成为时髦,规模虽不可与银行同日而语,总还有一个“银”字吧。 不过,银号的经营方式,仍是旧时代的沿袭,融资放贷,担保立据,究其本质,又跟现代银行无异。早期港埠银号老板,梦寐以求的事,莫过于创立一家现代方式的银行。冯氏简氏创办东亚银行,有一段漫长过程。
平山爱银 冯平山是广东新会人,1860年生于小康农家。冯平山读过两年私塾,因家境式微,15岁便孤身乘船前往泰国。叔父在曼谷开了一家唐货店,经营中国的杂货,冯平山做学徒坐店。 冯平山勤奋好学,一年后即能独挡一面。叔父渐让平山做掌管店面、算帐清盘等更重要的活。冯平山深感学识浅薄,发誓有机会要重续学业。  1879年,19岁的冯平山回省港办货,以后频频往返中泰之间。回国期 间,冯平山抽空向老先生学习古文。半年之后,竟能在帐簿写下流利准确 的文字。叔父颇为惊讶,认为冯平山日后必成大器。冯平山正是19岁那年回家成亲的,其妻李氏,仅与冯平山匆匆见一面,便草草结婚——冯平山要赶回曼谷鼎助叔父生意。 两年后,一位龚姓华商见冯家生意蒸蒸日上,对冯平山大力赏识;认为他前程无量,便要将女儿许配给平山为妾。冯平山担心乐不思蜀,忘掉 家中的发妻,便谢绝龚老大一番好意,高泰回到新会乡下。冯平山岳丈见婿回乡,分外高兴,与平山道:“在家千样好,出门万般难。世上72种行业,数耕种最为牢靠,无优无险,平平安安。”冯平山遂与 岳丈合种甘蔗园,对岳丈安贫乐道的思想颇不以为然。碍于长辈尊严,冯 平山不与他争执,心里却常常思念着经商发财。  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将他们含辛茹苦种植的甘蔗摧毁。冯平山提出 外出经商,岳丈知其在外闯荡,跑野了心,不再阻拦。冯平山携带现洋,辗转入川。 冯平山千里迢迢,往返于川粤之间,生意愈做愈大,自置了运货的船只,在重庆设立了安记商行。  1906年,46岁的冯平山在广州开设了安隆银铺,这是冯平山第一次涉 足民间金融业。冯平山涉足金融,是他经商时饱尝借钱之苦。于是起念, 待我发达之日,一定要做钱老板。  冯平山做上银铺老板,常常为资金短缺捉襟见肘,他始知,小小的银 铺老板,谈何发达。  冯平山是贫寒出身,经历过数十年磨难,他笃信一个道理,生意不伯 小,就怕人懒。好吃懒做,金山银山都会吃空。冯平山惨淡经营,勤俭持家,家底日益殷实。 辛亥革命成功,可眨眼间又是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冯平山举家迁往香港,开设维吉银号。 其时香港的金融业,是洋人银行的一统天下,冯平山在开设银号前,作过一番调查。原以为十里洋场的香港,老式银号无立锥地。可香港的银号,虽铺小财薄,照样开得红红火火。究其原因,是洋人银行歧视华商造 成的。除了何东等少数华商巨头,一般的华裔商贩,休想到洋人银行借到 一文钱。老式银号仍有广阔的市场,能够在大银行的石屎森林的夹缝里求 生。银号遍地开花,也就意味着竞争异常激烈。船多塞港,同行是冤家。冯平山奉行以和为贵,从不与同业产生龊龋。冯平山有不少同业朋友,其中与德信银号老板简东浦交往最密。
东浦含银 与冯平山相比,简东浦家族算地道的银行世家。简东浦父亲简老大原在广州经商,广州是中国开放最早的商埠,有很多洋人开的商行。简老大是个乐意接受新事物的人,他知道跟外国做贸易是未来商界的潮流,地位 高,收益丰,就跟一位传教士学英语。简老大聪颖敏悟,很快就能与英人 简单会话。  太平天国时期,起义军数次迫近广州城。简老大随着难民流亡逃往香 港。最初在亲戚家的金山行帮忙,简老大利用与洋商打交道的机会,加紧 学习英语。总行设在印度的正金银行来港开设分行,需要聘用华人买办。 简老大力挫群英,端上外国银行的金饭碗。这一年,简东浦出世,都说他是含着银匙来到人间的。 简老大成为高等华人,有意让简东浦继承父业——将来做一名捧金饭碗的银行买办。简老大深知自己的英语不地道,送儿子进洋人办的小学读 书。简东浦中学未毕业,就去了正金银行设在日本横滨的分行。他没有做买办,买办雇的是日本人,简东浦做见习帐簿员。后又做过汇兑、贷款等 部门的职员。本世纪初,简东浦回到香港,他没有依循父亲的心愿去做一名买办,而是自立门户,开办德信银号。 那时买办是非常时髦的职业,实惠与名声远非一般的华商所能比拟。简东浦其志不在银行买办,而是银行家。 德信银号未成为简氏家族的银窖。简东浦负担很重,既要积蓄钱谋求未来的发展,又要养活一大家人。沉重的家庭负担,到他创办东亚银行时仍未减轻半分。据简东浦儿子简悦强回忆:那时,除了我们14个兄弟姐妹 之外,还有伯父留下的8个子女、祖母姑母等20多人,全靠我父亲一人的收 入。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有入不相信,说开银行的还没有钱吗?我只 能这样回答,银行里的钱是自己的吗?  简东浦没有接受太多的教育,所以很重视对子女的培养,只要子女有 读书的潜质,就让他们一直读下去,直到大学毕业再去留洋。简东浦舍得 出学费,但对子女的生活费却很抠。上学的地方离家宅所在的育贤坊很远, 需在外面吃饭。简东浦给孩子每天3仙钱,只够在西营盘三多里跟卖苦力的 华工一样吃素面。如孩子考了好成绩回来,简东浦才会破费一番,带孩子 到数里之外的连卡佛吃大众西餐。  简悦强回忆道:吃这种西餐,对我们来说已是非常高级的享受了。别 人说我是含银匙出身的,你说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家说是世家,但实际生 活,与世家相比甚远。  简东浦常常向孩子灌输勤俭的美德。他常常流露出商场失意的心态, 跟妻子孩子倾诉生意赔本的事。一家人时时笼罩在危机感中,把金钱看得 比什么都珍贵。当有一天,简东浦与友人合伙的东亚银行在极繁华的皇后大道中开张时,一家入这才如梦初醒:原来我们家这么叠水(有钱)!共创东亚  简东浦的德信银号确实赚了不少钱。但简东浦不能拿这些钱垫作家用, 他必须作为实现银行家抱负的资本。  冯平山的维吉银号也是华人银号中的佼佼者,到1918年,他业务扩大, 还另设分号——亦安银号。简东浦出身银行世家,从小又到日本的银行做见习生,精通银行业务。冯平山觉得,银号迟早会遭淘汰,未来的世界将是现代模式的银行。未雨 绸缨,冯平山认为,从现在起,就应在银号推行银行的经营方式,等资本 雄厚了,再改为银行。于是,冯平山就去德信银号,向简东浦请教。 因是同业,彼此都认识,但没有深交。简东浦了解冯平山的为人,做人厚道,虚心好学。他对冯平山不存戒心,把自己的学识经验毫无保留地 告诉冯平山。  他们常来常往,所涉的话题不仅仅是银行业务。与他们常处一道的还 有李氏世家的成员李冠春。李冠春也是吃银行饭的,他在洋人银行做买办。三人都对外国银行垄断香港的现状不满,决定合伙办一家华资银行,与其竞争。  1919年,东亚银行在银行商行林立的皇后大道中开业。资本金60万港 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数目。不过,与汇丰、渣订、有利等金融寡头 比,东亚连小老弟部排不上,有不少银号老板断言,东亚竞争不过洋人银 行的,不如趁早收山,免得把老本都亏掉。  三人也都知道无法与汇丰渣打竞争,所以就不必与其竞争,而是吃他 们不屑吃的业务。一般的华商很难到洋人银行贷到款,甚至连仅有的两家华资银行(广东银行、康年银行)也对华商持下信任态度,贷款手续非常烦琐,需调查 了又调查,拖好些日子才贷出款去。生意不等人,急干借钱的华商,只有 转求银号,而银号资本单薄,又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造成的空档,就是东亚的生存之道。 三人原都有稳定的客户,对他们的家底信誉了如指掌。他们前来贷款,只要认为投资方案可行,所贷数额适度,就会马上贷出去。东亚的这一做 法,很受客户欢迎。  为吸引存款,东亚采取利率稍高于其他银行的制度。银行赚的是存款 贷款之间的差额,存款利率高,盈利会相对减少。东亚认为,银行最怕的 是呆帐烂帐。因此,贷出的每一笔钱,都要能收回。  东亚从不染指捞偏门的行业,这些行业容易赚钱,也容易亏钱,虽有 保人或财产抵押,仍需冒风险。  即使熟悉的客户,经营状况都在时时刻刻变化。东亚的大部分工作, 放在走访客户上。客户上门借钱,他们心中早有底,很快就能确定该借不 该借。  东亚稳步发展,业务愈做愈活。它不仅没倒闭,而且是现存的少数几 家早期银行中的大型华资银行。冯平山、简东浦靠东亚致富且著名,冯平山曾任东华医院及保良局总理,被港府任命为太平绅士。简东浦也出任过太平绅士,并在华人团体兼 任过要职。功成名就,他们到晚年,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后代风光 冯平山娶有一妻二妾,传下五男六女。风头最劲者,是四子冯秉芬。冯秉芬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学院,50年代,出任市政局议员。60至70年代, 任立法局行政局两局议员1971年,册封为英国爵士,其后,英皇伊丽莎白 二世封他为终身议员名衔。  东亚银行成立后,因简东浦更熟悉业务,渐渐包揽大权。1923年,冯 平山与友人李石泉组建安荣置业;1925年,冯平山去西贡开办东南兴号。从这两点,可知冯平山渐渐淡出东亚。到30年代初,冯平山在香港及海外的实业已达10多处。  1931年,冯平山病逝。冯秉芬继承父亲衣钵、经营父业7年后,于1938 年改组为冯秉芬集团。目前,该集团业务包括日用消费品、视听器材、家 用电器、洋酒及运输服务等。冯秉芬长期担任集团主席,日常事务则由他 的两个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儿子打理。  简东浦的儿子简悦强爵士出生于1913年。1934年,简悦强从香港大学 毕业,原以为会像他堂兄那样,进父亲主理的东亚银行做事。简东浦说, 家里已有这么多人吃银行饭,你还是做律师好。于是简悦强就去伦敦大学 读法律,毕业后,回港开业做律师,律师是香港最容易步入政界的职业,1951 年,38岁的简悦强成为立法局议员。1966年,简悦强又任行政局议员。  1963年,出于家族事业的需要,简悦强入主东亚,任东亚银行董事局 主席,一直到1983年卸任,是简氏家族成员任东亚最高位时间最长的一个。 这一期间,香港的华资银行有数十家之多,东亚名列前茅。简悦强卸任后, 又出任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1979年,简悦强获大英帝国大十字勋衔,这是其时香港华人所获的最高荣誉,在历任港督中,唯有麦理浩曾获此衔。1983年,简悦强被瑞典皇 家授于爵士衔。世家均与港府有根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从简悦强的经历窥其一斑。简悦强与葛量洪、柏立基、戴鳞趾、麦里浩等四任总督都有私人情谊。  1974年,简悦强赴英参加会议。正巧麦里浩总督回苏格兰休长假。麦 里浩约简悦强去他家牧场玩,聊天中,谈到香港的贪污问题,都觉得应成 立一个专门组织来对付。回港后,麦理浩开始组织廉政公署。谁能相信, 震惊世界的香港廉政风暴,竟是在苏格兰的一座小山上闲聊时发起的呢?  第十三章 李氏家族 百年沧桑百年春  李石朋是个背气的人,住屋屋塌,行船船翻。他一文不名来到香港, 连吃饭都成问题,却要去跟娃娃一道学英语。他梦想做买办,结果他儿子 李冠春圆了他的买办梦。他赤手空拳在香港打天下,死时留下万贯家产。 他有一妻二妾,却要孤身一人客居异国。他最怕后代成二世祖,却偏偏出 了个二世祖。
早期华人社会 东华医院——这是第一间华人慈善医院,成立于1372年,由香港富有华商发起、捐款及开办,专门为孤老贫困的华人提供免费医疗。1911年,华商筹款兴办的九龙广华医院和东区东华医院,与原有东华医院合并,称 为东华三院。  保良局——由著名华商与东华医院总理倡议、筹款设立(1878年)的 华人组织,目的是拯救被拐骗陷入妓寨的妇女幼女。  伍廷芳——香港第一位华人议员(1880年),广东新会人,曾留学伦敦 林肯法律学院。回港从事律师业。  黄胜——香港第一位华人太平绅士(1883年)。太平绅士为治安委员的 别称,均为知名人士担任。黄胜留学美国,是早年香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 孙中山——他虽未在香港任公职,他的求学生涯及早期革命活动却在 香港,孙中山为广东中山人,幼时在美国檀香山读书,1883年来香港,先后在拔草书室、皇仁书院念中学。  1886年考入广州南华医学堂。1887年转入香港西医书院,于1892年毕 业,开始革命生涯。早期香港,有四大买办家族,他们是:何东家族。罗文锦家族、莫仕扬族、李石朋家族(其中一说无李石朋家族,为韦玉家族,韦王为有利银 行买办,1884年任官守太平绅士,1896年任立法局议员)。  港督梅含理曾说过这样的话:买办是沟通中西商贸的桥梁,没有买办, 就没有英国在华的利益,也不会有香港的繁荣。买办身份显贵,收益颇丰, 个个都是香港的世家望族。  严格他讲,李石朋家族还不算买办世家,李氏先祖在香港并非做买办 发家,而只是第二代家族成员做过买办。但李氏家族作为香港的世家望族,绝对够格。
因祸得福 李氏家族在香港已传五代。第一代传入是李石朋。  李石朋生于1865年,广东鹤山人氏。李石朋父亲是个中等地主,妻妾 成群,李石朋为妾所生。俗话道:“千贯家财,三代而斩。”这一方面是指 富家后代会出二世祖;另一方面子孙满堂,遗产摊到每人手中伤剩无几。 除非是员外之类的巨富,才有可能荫庇数代。李石朋19岁那年,父亲病逝。按照乡间传统,嫡出男丁优先继承遗产,李石朋为后妾所生,结果只分得一间摇摇欲坠的旧牛舍。父亲留下的大屋不再有李石朋的份,他必须带妻子与长男(李冠春)迁出去。 搬家那天,一阵轻风,破旧的牛舍颓然倒塌。幸亏没伤着人,但一家无家可归。李石朋寄住在异母的兄弟家,寄人篱下的日子深深刺伤李石朋的心,他萌生出门闯荡的念头。 李石朋告别泪水汪汪的妻子与褪褓之中的李冠春,踏上了一条完全陌生的人生之路。是福是祸,心中一片迷偶。那时,出远门闯荡的家乡人, 或贫穷潦倒,客死他乡;或发财致富,衣锦还乡。李石朋原打算取道广州下南洋,考虑到妻子孩子生活毫无着落,就滞留广州。开初做佣工,后来帮主人做点生意。摸到了门槛,就独立做小生 意。李石朋非常俚吝,他日后做长途贩运的本钱,完全是从牙缝里抠出来 的,多年后,成为巨富的李石朋告诫儿子道:“富人都是省出来的,想买马 票中彩暴富,是痴人做梦。那时广州天天下雨,我遮(伞)都舍不得买一顶(把)。”  1888年,李石朋在广州东堤码头见回港的船客普遍买大串大篓的水果 上船。李石朋想,他们绝不是买去带船上吃的。就过去与港客搭讪。港客 道:“香港的水果贵得吓人。”李石朋怦然心动,我为何不贩一船水果去香 港发大财?时值西瓜上市,李石朋倾其几年的积累包租一艘木船,满载西瓜与希望扬帆下香港。 李石朋与船主都没有装瓜的经验,西瓜全部堆放在船舱盖板面上。船进入伶汀洋,风浪渐大,船颠簸不已。西瓜顺着盖板的一个缺口往舱里滚,船失去重心,一个巨浪就打翻了船。幸得过路的船把他两人救起。李石朋 倾家荡产,数年的血汗全泡在海水中。  船主回到广州,跟李石朋家乡人谈起翻船之事。消息传到鹤山家中, 妻子哭得两眼通红。李氏家族的人说:“石明这下算彻底完了。”谁知道,没多年功夫,李石朋成了香港的百万富翁呢!李石朋死于1918年,葬礼极其排场。李石朋的坟墓在广州三元里,耗资17万港元。这笔钱, 若在当时的鹤山县城,足以盖一幢鹤立鸡群的宏伟大厦。李石朋的寿棺并 不在坟冢之下,而是置于秘密暗道的密室,以防盗墓——传说陪葬物有不 少金条银元,供劳苦一生的李石朋在冥府享用。  专家人说当年的李石朋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他遭遇过两次大难,一 次是塌屋,一次是翻船。翻船事件,成为李石朋留港发展的契机。
苦学英语 翻船后的李石朋满腹沮丧来到香港。船在湾仔码头泊岸,李石朋立即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顿时忘却了心灵的惨痛。  一幢幢西式洋楼拔地而起;街市上,鲜亮的洋货琳琅满目;招牌、门 牌、路牌多标有英文;雍容华贵的番婆番妹从街上走过,留下阵阵异香。 广州已是繁华的都市,可广州的繁华与香港相比,总有三分抹不去的土气。 李石朋决定留在香港发展。他知道世界上唯有英国最发达。香港归富庶的英国治理,一定比广州有更多的发财机会。 李石朋仅剩3块做盘缠的银元,他住进西营盘的低档华人客栈,然后去寻找工作。他只在码头找到扛包的苦力活,李石朋种田出身,自然不怕吃苦,但他认为做这种活永远出不了头,第二天就没去开工。香港做生意的 机会委实不少,可他又拿不出本钱。走投无路之际,李石朋看到天主教堂的哥特式尖顶。他想起广州的传教士,传教士乐于助人,就像中国庙里的和尚一样以慈悲为怀。李石朋就 进去求见神父,在庄严肃穆的教堂,李石朋突然觉得为谋生发财之事求助 神父,实在有些卑劣。他临时改变主意,拜神父为师学习英语——在英人 管辖的香港若懂英语,如虎添翼。西格神父是个中国通,他听李石朋说明来意,满口答应。李石朋立即回广州,卖掉不动产,带40块银元重返香港。 西格神父安排李石朋到教会办的圣若瑟书院读低级班。李石朋已经25岁,牛高马大,而同级的同学多是10岁上下。已有妻室的李石朋,常受到 这些乳臭未干的孩童的耻笑。但很快,李石朋脱颖而出,成绩让这些孩童刮目相看。西格神父对李石朋的大分与好学赞叹不已。一年后,李石朋便可协助西格神父辅导同级同学。 李石朋靠打零工维持生活。西格神父知道李石朋经济窘迫,免去他学费,李石朋无法报恩,帮助神父做杂务。李石朋在书院偏重英语、数学, 这两门课对日后的发展,极有实用价值。丰石朋慢慢在香港结识一些朋友,不少朋友笑话李石朋,说他胡子大把,还老着脸跟娃娃厮混一起。李石朋以古书中的一句话自慰: “燕雀焉知鸿鹊之志?” 香港奇缺精通双语的人才,一些懂英语的华人都有高级职业,由此而进入香港的上流社会。李石朋中途辍学——西格神父告诉他,学外语须从 小开始,现在他这个水平,恐怕很难在短期内达到通译的水平。  李石朋是个很讲实际的入,他不能把岁月耗在遥遥无期的学业上,马 上重返社会谋职。李石朋受聘于和发船务公司做业务员,和发是刘氏家族的私产,刘老大靠一艘木船起家,脐手既足创下这份家业。李石朋很快熟悉了业务,把 交予他的事情打理得井井有序。刘老大渐渐把和发业务全盘交李石朋管理, 自己颐享天年。  李石朋只要稍稍有空,就去圣若瑟书院旁听英语,李石朋凭着夹生的 英语,为刘老大拉了不少洋商的货物,和发的船只几乎就没闲置过。  刘老大常常感叹,他的儿子有李石朋一半能干,他就是现在离世,也 毫无遗憾。  刘老大没熬过年就病逝,死前要李石朋辅佐他大儿子秉管家业。并当 着儿子的面说:子以后公司的业务,全由石朋说了算。”  李石朋做了和发的总经理。克绍箕裘的刘公子,确实做到了让李石朋 全盘管理和发业务。但刘公子却大把将和发的盈利拿去挥霍,他常常泡在赌坊妓寨。他还做过一夜风流天子,由众妓分别扮演三宫六院的娘娘贵妃。  和发的财权仍控制在刘公子手中,银号不见刘公子的手印、印鉴就不 付钱。刘公子挥霍尽了和发的盈利,连流动资金也拿去还风流帐。李石朋 叫苦不迭,公司业务分外萧条。  公司破产在即,刘老大的小儿子与公司客户瑞先生,游说李石朋买下 和发股份。李石朋犹豫不决,这时,银号冻结了和发的资金,刘公子一筹莫展,找李石朋商量。瑞先生从中协调。和发船务公司被李石朋买下。李石朋付出的现金,刘氏二兄弟六四开。老大很快将分得的家财挥霍殆尽, 老二开了一间杂货店,日子还算过得去。和发到了李石朋手里,发展势头在华商同业中首屈一指。李石朋将公司更名为和发成船务公司,迁址到永乐坊(今上环永乐街)。当时,船运、 港务、仓储中心在中环至铜锣湾。众人多不解,这就像把香火店从庙街迁 到书院街。  1890年的深秋,英皇室干诺公爵在中环投入第一块填海石,遮打爵士 喊了10多年的大规模填海计划终于正式开工。第一期填海工程在中环、湾仔铺开,上环至西营盘填海工程列为第二期,要晚好些年开始。港府下令, 将第一期填海区的码头全部迁往上环至西营盘。  丰石朋捷足先登,已在上环安下写字间,并在海边建临时码头。同业 恍然大悟,待他们赶来上环至西营盘租房租滩,租金已飚升。上环至西营盘没有深水码头,洋轮只能锚泊在西环的海面上。李石朋在填海奠基仪式前两天,低价买下四艘驳船,加上原有的驳船,就拥有一 支颇大的驳船队。李石朋会英语,不用船务买办,自己上洋轮与洋商洽谈 驳运业务,和发船务公司的生意日益红火。  李石朋偿还了债务,购下一栋华商建的小洋楼,就回鹤山老家接妻子 孩子来港居住。李石朋回家时,给他的每一个异母兄弟送了一份厚礼。李石朋的成就,让他们惊羡不已,纷纷要求李石朋带他们去香港发财。李石 朋最后只带了妹夫出来,妹夫做人机灵,念过几年洋学,李石朋的公司正 需要这样的帮手。
望子成龙 李石朋自己没做成买办,便把圆其买办梦的希望寄予儿子身上。李石朋虽是富商,仍属老式财主,进入不了西人的上流社会。  又是西格神父帮了李石朋的忙,让他6岁的长子李冠春进圣若瑟书院上 学,李石朋对儿子的要求,就是要把英语学好,其他科目可以不计。李石 朋从不在家辅导儿子英语,他深知自己发音不准,怕误了儿子的大事。  李冠春是个神童,没多久,就能用标准的英语与鬼仔(洋人小孩)简 单会话。西格神父与李石朋说:“李冠春聪颖过人,好好努力,等他稍大时, 我送他去英国留学。”李石朋听后,兴奋得几夜睡不着。李石朋下怀疑李冠春日后成大事的能力,担心的是李冠春成二世祖。刘老大的大公子也是个聪明人,由于刘老大过于溺爱,养成了他大手大脚、 贪图安乐的陋习。结果,把一间好端端的公司,折腾得帐面空空。  李石朋让李冠春上学,不但不给坐轿钱,连中餐的饭钱也不给,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方可成人上人。另外,李冠春放学回家,也下让他闲着,要他帮厨于做公司员工的晚饭。  这般折磨儿子,李石朋毕竟有些于心不忍,一天,李石朋给儿子3仙钱 留着吃午饭。儿子推辞不要,说:“除开头几日,我一日也没饿过肚皮,还 常常能吃到猪手(猪蹄)。”  原来,不足7岁的李冠春,竟捻熟生意经。他辅导成绩差的富家弟子, 以换取一顿午餐。富家弟子知道李冠春喜欢吃猪手,常到书院外的熟食档买猪手犒劳李冠春。  李石朋发现儿子做生意的天份,高兴得不行。儿子不但英语会胜过我, 今后生意也会比我做得大。第二年,李石朋妹夫与李石朋分道扬镳。妹夫跟李石朋一年多,熟悉了船务,也拥有一批客户。妹夫的英语水平较李石朋高,他觉得呆在姐夫 的公司挺受委屈,就自立门户,把自己的船务公司开在和发对面。  李石朋骂妹夫忘恩负义。妹夫说他够对得起和发了,像他这样的英语 人才,洋行都要高薪聘请,而和发却像对跑腿的马仔一样对待他。李石朋与妹夫势不两立。李石朋在同业中,诉说妹夫过桥拆板。妹夫就出高薪,把和发的业务骨干挖去。 李石朋陷入窘境,就叫8岁的儿子辍学,帮他打理业务。李冠春委实不凡,两年后,填货单、记帐、安排船期、与洋商谈判,皆是一脚踢,13岁 时,就担任和发公司经理。晚年时的李冠春常向他孙子讲述那段历史,他很少言及他如何出类拔萃,而是说日子如何艰辛,一天只能睡三四个钟头。那时他奢望的是,安 安稳稳睡个三天三夜。有一天晚间,他站在码头上候船,站着站着就睡着 了。等落到海里灌了一肚的咸水,才昏头昏脑爬上岸来。尽管忙得四脚朝天,李石朋仍规定儿子每日必须自学两个钟头英语。 尽管李冠春已成为少年船务实业家,李石朋仍希望儿子能进洋行吃洋饭。本世纪初,李石朋一位朋友何君考上了东方汇理银行买办,只需有人 事担保和缴纳保证金,就可正式成为买办。东方银行在1884年宣告破产。其后,总行重组东方银行,继续开业。东方银行一蹶不振,到本世纪才渐有起色,排名仍落在汇丰、渣打、有利 之后。不过,对只能窥视其门的华商来说,东方仍是一家了不起的洋行。 银行买办的职权是:与华人富商打交道,既充当通译,又行使贷款发 放权。因此,在欲贷款的华商眼里,掌握生杀大权的买办无疑是赵公菩萨。买办的收入是向华商提取佣金,贷得愈多,得利愈多。但是,如客户无力 偿还贷款,买办必须代其偿还。因此,保证金是一笔很大的数目,贷款额 的大小与保证金的多少有直接关系。也有的买办因物色错了贷款对象,不 但丢夫了买办饭碗,还会倾家荡产。  考上银行买办的何君正在发愁之际,李石朋伸出援助之手。他联合他 未来的亲家郭泉(永安公司创始人)做何君的担保人(担保人必须是有财 富有地位的人),并且借一笔钱给何君做保证金。李石朋这般热心,自然有其目的。他想让何君为他儿子李冠春日后成力买办铺路。何君做上买办后,李石朋让李冠春每日去圣若瑟书院学半天 英语。  投桃报李,何君为报李石朋大恩,为李冠春进入银行倾心尽力,1906 年,18岁的李冠春进入东方银行做见习职员。两年后,由何君举荐,做上银行买办。  从鹤山乡间走出来的李氏家族,终于成为香港的买办家族。李氏家族 在港埠名声鹊起,李冠春带父亲李石朋去过几次洋人的社交场合。  1919年,李冠春与好友冯平山、简东浦创办了东亚银行。李氏家族又 多了一个名衔:银行世家。常言道:朋友间莫做生意。三人台办东亚,渐渐有隙。冯平山先淡出东亚,不久,李冠春亦渐渐疏于东亚的管理。不过,东亚仍是三家合股的,其中以简家所占股份额最大。 李石朋没看到东亚银行成立,但他知道儿子在与友人筹办东亚银行。李石朋相信李冠春一定会成功。到李氏第三代,李氏家族压倒简氏家族,秉掌东亚管理大权——此乃后话。 在李冠春任东方买办期间,李家由此而得便利不少。李石朋从其他银行获得大量贷款,均是李冠春在别家银行做买办的朋友提供的。和发公司 船队迅速扩展,航运触须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及南洋。和发最主要的航线是香港至安南首府西贡。安南即今日越南,当时为法国殖民地,物产丰富,商贸发达。李石朋在办理船务时,因李冠眷的引 荐,与西贡东方汇理银行的大班相识。辛亥革命后,李石朋便在西贡办实 业,在资金上得到西贡东方银行的鼎力支持。  李石朋建了一问机械化碾米厂,规模为西贡米业之最。李石朋派人到 安南农村大量收购稻谷,制成优质米,用自己的船运往香港。李氏家族成了香港最大的进口米商。 李石朋在香港有三位妻妾、七个子女。他却孤身一人呆在异国他乡。时人与后人有种种猜测。一种说法是,李石朋为漂亮的安南妹吸引,乐不 思蜀;另一种说法恰恰相反,李石朋要做苦行僧,他当初来香港创家业也是只身一人,现在他要重在西贡创一份新家业。  李石朋在唐人街旁购买了大片土地,成立南和行,主理香港西贡间的 进出口贸易。李氏家族在安南的庞大基业,在70年代越南共产党接管南越 时被全部没收。  李石朋劳累成疾,于1918年暴病碎亡,留下800万港元遗产。港市发行 之初到今日,膨胀率逾100倍。李石阴的80O万元,大约相当于今日的近10亿港元。李石朋白手起家,在20多年时间拥有数亿家身,在当时,没有几 人可与他比肩。李石朋创下的庞大家业,由长子李冠春克绍箕裘。
家族轶事 李冠春做上买办,很为李家争了脸面。李石朋出身微寒,把名与利看得一样重。他对比子的指望,是端牢买办的洋饭碗,不必为多赚佣金而去冒险。  凡遇到要向华商发放大笔贷款,李冠春都要禀告父亲,让父亲与他共 同抉择。  那时的华商,仍沿袭中国古老的商业风气——债不过年。若还清债务, 商家便在年三十夜悬出一盏灯宠,以示庆贺;若无力偿还,则年都不敢呆 在家里过,要逃到别处躲债。有一年临近除夕,一个华商给债主逼得没办法,向李冠春求救,李冠春答应借他10万元。这位华商为感激李冠春,请他去塘西吃花酒。塘西是 当时的红灯区,青楼妓寨林立,吃花酒就是叫寨姐(妓女)作陪的销魂宴。 正巧李石朋从广州回来,此华商就把李家父子一道请上。迸了妓寨, 寨姐都亲呢地与这华商打招呼,喊他干爹。此华商也一一叫寨姐的艺名,看来他是这里的常客。在宴厅落席,一人旁边有一个妖冶艳丽的寨姐作陪。李氏父子哪见过这种场合,李石朋只敢埋头吃菜,李冠春被寨姐撩倒神魂颠倒,不能自制。 散席后,李冠春依然恋恋不舍,痴痴迷迷。李石朋道,一个人迷于女色,花天酒地,信用就不会好到哪里去,做生意必败。  李石朋的话,既是不信任这个华商,又是告诫儿子。李冠春悟出父意, 就把谈妥的贷款意向撤回。  李石朋并非要求儿子做苦行僧,他是认为把钱花在寨姐身上冤枉。那 时的富有华人普遍有一妻多妾。娶妻取德,娶妾取色,两者互相补充,充分满足一个富有男人的欲望。李石朋的正妻已为李家繁衍香人,园此对他来说,下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理由不成立。富贵后的李石朋为色娶妾,也 是个见色心喜之徒。  李石朋只娶了两个妾,这在当时不为多。有据可查,在华商中娶委最 多者,是大买办何东爵士的胞弟何启棠。何启棠娶了30个妾,在家族人的劝阻下,才“适可而止”。  李石朋虽然仅娶两妾,却是做一次娶的,在当时颇为轰动,成为众华 商之笑谈。  李石朋第一十妾身世不详。第二十妾是他家的妹子(婢女)。有钱人家 普遍蓄婢,妹仔小时做丫环使女。成大女后,若无姿色,让她嫁自家的男仆,或另择人家出嫁;若姿色可人,主人就娶她为妾,谓之肥水不流外人田。  在李石朋准备张罗娶第一个妾时,派去鹤山老家侍候李石朋老母的妹 仔来到香港。数年不见,妹仔出落成迷人的靓妹。李石朋便起念娶她为妾。 李石朋虽成了富翁,但悭吝的习性不改。为了省做酒席的钱,就一次把两 个妾娶了。  李石朋传下六男一女。其中正妻生下李冠春、李少彭、李子芳;第一 个妾生下李兰生,第二个妾生下李月嫦(女)、李作忠、李作礼。李月嫦长 大后,嫁给澳州富商郭泉的三子郭林褒。  李石朋忙于商务,下像开初督促李冠春那样重视儿子的教育。他认为 李冠春已为家庭赢得荣誉,其他儿子只需稍懂一些英语,就能像他一样做生意发财。 李家六子,唯有李子芳读了大学(香港大学),李子芳后来做上立法局议员,成为李石朋家族进入政界的第一人。  李石朋娶妾时已40多岁,妾才十几岁。两位妾,他最疼爱第二十妾。 第一个妾姿色要平庸许多,且不会撒娇,不怎么得宠。  在六子中,李石朋最器重的数李冠春,最溺爱的数第二个妾所生的李 作忠。李作忠不喜欢读书,呆在家里玩耍。李石朋就命令第一个妾所生的 李兰生休学,在家专门陪异母弟弟李作忠做游戏。  大年初一这一天,李作忠要李兰生陪他做主仆游戏。李作忠从不把他 这个哥哥当一回事,李兰生气不打一处出,不答应做仆人。李作忠在兄弟中称工称霸惯了,哭哭啼啼,跑到和发公司,用墨笔写一行大字在铺门上: “李兰生父亲快要死去。” 父亲李石朋知道后,脸色十分难看。母亲气得边哭边打李作忠,骂李作忠好不懂事。 据说,李石朋独身一人久留西贡,与家中纠纷有关。李石朋死于富年(53岁),家族入迷信,认为是李作忠咒死了父亲。李作忠母子在家族中的地位一落干丈。 幸得李作忠同母姐姐李月嫦嫁给极有财势的郭家。李月嫦把倍尝世态炎凉的母亲接去郭家往。李作忠与同母弟弟李作礼在家呆不下去,东渡美国,在美国定居。李石朋的六子中,就他两人没有在香港发展。 李兰生在李作忠失宠后,在家中的地位大有提高,父亲死后,家族掌门人李冠春派他做和发船务公司的经理。他热衷赛马,拥有40多匹马,是 最大的华人马主。后来他独立创业,成立维记牛奶公司。李冠春的同母弟弟李子芳,大学毕业做上东方银行买办,后又任东亚银行经理。其后,在政界青云直上,先任太平绅士,几年后(1940年)做 上立法局议员。李子芳在家中的权威不如李冠春,在社会上的声誉却胜过 李冠春。  李冠春最伤脑筋的,是他另一个同母弟弟李少彭。父亲离世后,李冠 春任命李少彭主理西贡南和行。李少彭吃喝嫖赌,没多时,为躲赌债逃回香港来。 李冠春不放心弟弟打理西贡业务,把他带在身边打点家族生意。李冠春仍未辞东方买办一职,举荐李少彭进东方银行做他助手。一天,李冠春 发现买办帐号有大笔款未入帐,一查,原来是他亲弟李少彭做的手脚,携巨款带女友到上海游玩去了。  幸亏发现及时,巨款追回。两兄弟日后不和,李冠春骂李少彭是二世 祖,李少彭指责大哥是孤寒鬼(吝啬鬼)。
家族遗风 君子之泽,二世而竭,难怪说书人常会说到“员外的公子成叫花”的折子。透过李少彭的作为,李冠春深感二世祖败家的可怕。  李冠春以家族掌门人的身份,在家族中推行“后代求学成才”战略。 李氏家族第三代、第四代均受过良好教育,专业人才辈出。李冠春的用心是:即使家族倾家荡产,后代有一技在身,亦可在社会安身立命,甚至前途无量。 李氏家族的后代几乎个个都有大出息。要论风头最劲、起伏最大的,恐怕要数李福兆。香港股市没有他,一定会大为逊色;香港证券史漏掉了他,就不成其为证券史。第十四章 先施永安 窝里斗难分难解  先施、永安两大百货公司,店面开一起,商品一样,标价一样。看似 亲如兄弟,实际上竞争得很厉害。我到广州开分行,你也到广州开分行; 你到上海建大楼,我也到上海建大楼。从南打到北,步步紧逼,斗得天昏 地暗。两大公司老板,都是中山同乡,都是来自澳洲,可谓典型的“窝里 斗”。
香港地召小考 在80年代前的历任香港总督或最高行政长官中,唯有义律与杨慕琦没有留下地名、物名。义律对英国占领香港功劳最大。杨慕崎是历任港督中,吃苦头最多的一位。他任职期间,正值香港沦陷,他被日军俘虏,并投入 监狱达数年之久。也正是这个原因,英政府不肯让他名垂图册。香港收复, 驻港最高军政长官夏悫留下一条以资纪念的街道——夏悫道。代理总督庄 士敦、金马伦分别留下庄士敦道与金马伦山。与其相比,港英当局对义律 和杨慕琦实在不公平。夫贵妻荣,有不少总督夫人在香港留下“永恒”的芳踪,如葛量洪夫人健康院、柏立基夫人健康院、戴麟趾夫人健康院、麦里浩夫人运动中心, 等等。凡是英国认为对香港开埠与治理“有功”的人士均有地名、物名作为纪念。如中环的歌赋街、歌赋山,表面上看,这个地名极具中国特色,且 有诗意。其实,歌赋是一个英国海军中将的音译名,他在鸦片战争中,牵 领舰队攻打广州。  歌赋的继任者德忌笠,留下两处地名:德忌笠街与赤柱的德忌笠角。 签订《南京条约》的“有功”人士,除史书上常提到的首任港督钵甸乍, 还有做他后盾的英国东印度舰队司令柏加,柏加便在香港留下柏加山这座 “丰碑”。远东海军司令汤麦斯科汽朗,在与清朝水师作战时没多大的“功 劳”,鉴于他身居高位,就在中环的一条狭窄小巷留下他的名字——阁麟街。 粤语与国语发音差异很大,所以这个译名让人摸不着头脑,还以为街上有 中国的古迹呢。  先施、永安——香港的两家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规模最大的华资 百货公司。  先施马家、永安郭家,都是广东中山县人;都是在澳洲掘第一桶金; 都是本世纪初在香港创办百货公司。早期的香港人,出了先施,一转身就 进了永安。在上海南京路,两家公司的巍峨身影相挽相叠。  香港人如是说:你找到了先施,就找得到永安;上海人如是说:你看 到永安大厦,也就看到了先施高楼。先施、永安,真是形影不高,亲密无间。 然而,人们又发现,两家竞争很激烈。你率先推出价格不二,我就标榜一口价;你卖美国丝袜卖得盘满钵满,我也赶进美国丝袜大赚特赚;你 把触须伸到广州、上海、武汉,我就大举进军广州、上海、武汉;你出高招来个季节大减价,我就亮出妙策炮轰跳楼大甩卖。先施、永安大概算最典型的窝里斗。百货争锋  在马家未来香港抢闸(源于赛马术语,其意与抢滩同)前,香港早就 有专营百货的洋行。  香港开埠之初,洋商皆热衷于进出口贸易,而不屑零售的这类小本生 意。那时西人少,人数众多的华人又穷得仅够聊生,零售业盈利微薄。随着人口的增多,经济的发展,唐人街出现许多华人店铺。这类店铺均以卖中国货为主,西人颇感不便。所需日用品,大都要去印度甚至英国亲自选 购,或者托人捎来。  1850年,英国小船商托马斯·阿·拉姆和友人尼恩·克拉沃德创办连 卡佛百货公司。最初的连卡佛,设在中环的海滩边上,仅一间简易木屋。因是独一无二的销售英货及西饼的小店,宾客盈门,生意十分兴旺。  这条海滩,以后成为繁华的德辅道。连卡佛今非昔比,成为早期香港 零售业的霸主。除百货外,还经营餐饮,连卡佛西餐蜚名港岛,很多上流 华人也到连卡佛开洋荤。香港最早的华文报纸《中外新报》称连卡佛洋行: 做视港岛,谁与争锋?先施马家  1874年,一位少年跟随两位青年徘徊在香港街头。在连卡佛西餐馆前, 洋人与高等华人迸迸出出,诱入的香气扑鼻而来,这位少年下由地抽着鼻 子。他稍稍迟疑,又紧跟着大人的步伐。他们来到华人熟食档前,一人买 了一只糯米鸡(广式粽子),狼吞虎咽。  这位少年就是马应彪,时年14岁,一位来自珠江三角洲的农家儿子。 早年香港,像这种来港谋生的广东农民不知其数。除非饿死在香港街头, 人们绝不会侧目。谁能想象,数十年后,这位少年创建起闻名港九的先施 百货公司,成为百货巨头连卡佛的竞争对手呢?  眼下,他们还不是来香港谋生的,而是去遥遥万里的澳洲。马应彪随 他的堂兄,从家乡中山县沙涌村出发,日夜兼程步行到澳门,去澳洲的班 船已开走。他们横渡伶仃洋,辗转香  香港是中转金山的大本营。1848年,美国西部发现大金矿;而澳洲大 金矿是1853年发现的。为了区别两处金山,人们把美国称为旧金山,把澳洲称为新金山。早期去金山的华工华人,经香港中转的达200多万。 马应彪同堂兄乘上利兹号班轮。统仓里,全是去新金山淘金的华人。现在的淘金热已不像开初那么兴盛。人们赋予淘金另一种含义:去金山赚 钱。澳洲新内地地广人稀,除了采矿业、种植业、牧业外,几乎没什么工业。最初,马家兄弟分散在英国人办的农场牧场做工。澳洲(澳大利亚) 当时是英殖民地,英国人垄断了澳洲的经济。  马家兄弟在澳洲稍稍站稳脚,马上就有家族人或家乡人投奔他们。澳 洲劳工缺乏,工作很好找。劳工主要来自印度、吕宋、中国。土著居民是游猎民族,并且与英人的对抗情绪很强烈,英人无法雇用他们劳作。马应彪几乎什么工作都干过,几年后,已是一位强壮的小伙子。他常常望着广袤苍茫的大地,扪心自问:“我来到远离家乡的金山,就是这样淘 金的吗?”大概在80年代初,马应彪与同乡在悉尼创办永生公司。说是公司,其实是几个散在街头的小蔬果档。大家独立经营,然后交出盈余的一部分存 入公司。待有了一定的积累,他们便开始经营澳港之间的蔬菜瓜果贸易。 悉尼是澳洲第一大港,人口有40余万,这在当时已是相当大的城市。 悉尼的经济主要是航运港务、进出口贸易、农牧产品粗加工,等等。华商多集中在悉尼,永生公司是华商的核心之一,中山会馆就设在永生楼,光临的华商自然不限于中山人。 悉尼有数十个蔬菜瓜果档,有的属于本公司家族成员的,有的独立于公司之外。永安郭乐也是靠经营蔬果档起家的,最初他的货源来自永生蔬 果公司。那时,永生的蔬果批发生意已相当大,拥有6艘海船往返澳港之间。一趟航程约30多无,永生公司每周都有于鲜蔬果到岸。  其间,马应彪多次来过香港,他明显感到香港的发展势头比澳洲强劲。 香港华人居多,跟广东连得很紧密,一点也没有异地他乡的感觉。  马应彪决心来香港发展。他从永生公司退股,得了一袋金粒。那时的 华侨普遍不信任银行。同时,英资银行歧视亚洲侨民,只吸收存款,而拒绝贷款,这样就愈加造成亚洲侨民与银行的隔阂。华侨赚了钱,都自己存起来。那时,盛产黄金的澳洲金价比较便宜,华侨除留下流动资金,余款 都用来购买粗制的金粒。马应彪那一袋金粒有多少?现在已无法考证。我们只能推算,价值绝对不少——这是他在澳洲苦干20年的血汗。  1894年,34岁的马应彪重返香港,马上开设了永昌泰金山庄,继续经 营港澳间的贸易。他对这种生意轻车熟路,游刃有余,便经常游览香港的 街市,结交商界朋友,思谋开辟新的生意。那时的零售业,英人的连卡佛一枝独秀,但它有一个明显的缺憾,经销的都是洋货(其中以英货为主),顾客也主要是洋人和富有华人,升斗小 民不敢问津。华人店铺则是为这些升斗小民服务的,但商品没有明码标价, 买卖双方要颇费一番口舌才能成交。有部分批发商也兼零售业务,但品种 较单一,并且大都没有专为顾客设置的柜台货架。  马应彪认为可模仿澳洲的商店在香港汗一家百货店。他向从事零售业 的朋友宣讲他的构想,朋友反应很冷谈。结果,与马应彪合伙的,大都是非零售业的各界商人。他们是马应彪同乡马永灿;澳洲华侨蔡兴、郭标、欧阳彬、司徒伯长;美国华侨郑于生; 香港富商林毓良等人。因发起人与大部分股东是澳洲归侨,习惯上把先施 公司看成澳洲侨资。  公司共12股,集资2.5万港元,马应彪为最大的股东。这在当时的香港, 是资本金较小的民间公司。从这点看。众股东对所成立的百货公司井非十分有信心,多抱着试试看的心理。 马应彪是先施的首任司理(总经理)。先施的来由,取自英文“诚实”一词的译名。上任后的马应彪马不停蹄去找铺位(铺面),租入后,请工人 装修花去2万元,剩下的5千元只能买少量的百货。马应彪的做法是,品种一定要多,数量可少,等收回现金马上去进货。这种无奈之下的做法,成为先施今后的经营方针,除了非常时期,先施很少压库。  1900年1月,先施百货公司在皇后大道中172号开张营业,这是香港第 一家华资百货公司。先施一露面,就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市民面前——破 天荒地雇用了女店员。  男女店员共25名,这是马应彪效仿澳洲英人商店的先进做法。但连卡 佛的老板不是不知道女店员的独特效应,因为香港的华人店铺皆无女店员, 连卡佛老板担心产生“恶果”,不敢造次。  那天,前来看稀奇的市民络绎不绝。先施的女店员皆长得十分标致, 服饰一致,均脸含微笑。那时,妇女只能从事佣人、寨姐之类的低等职业;在渴望谋生的妇女眼里,能进先施这样的高级店做事,高不可攀。马应彪 很顺利就招到了较高素质的职业妇女,经过短期职业训练,正式上岗服务。 这一招果然奏效,先施之名很快就传遍了小小的港岛。  围观的人愈来愈多,致使无法做生意。在这种情况下,马应彪请华民 政务司派警察来维持秩序。虽是冬天,警察却被围观者挤得满头大汗。华民政务司只好通知马应彪,暂时把女店员撤下。 连卡佛老板发现香港的华人很容易接受新事物,从第二天起,陆陆续续在各分店推行女店员站台制。先施的女店员,也是这个时候恢复站台的。 马应彪还有几项改革举措:实行周日轮体制,实行价格不二,等等。虽然先施的名气闹得很大,月底盘点,帐面亏了卒。究其原因,是华人顾客不适应明码标价。他们认为,还下来的价格才合算,先施的一口价,使 顾客转到其他的华人店去。另外,周日休息制,要多开1/7的工薪。部分股东主张议价,并要求取消周日休息制,说别的华商的店伙计,都是逢年过节才有休息的。马应彪坚持这两点,部分股东便要求退股。马 应彪说:“你们再等两个月,没有转机再退不迟。”  只一个月,先施就扭亏为盈。尽管盈利很小,但证明马应彪的主张是 可行的。先施的营业额开始稳步上升。到8月份,强烈的台风将先施的二三楼摧毁,襁褓之中的先施陷入夭折的困境。先施另租铺位营业。鉴于政府新颁 布的建筑条例,建筑高度受到限制,加之资金短缺,股东意见下合,先施 的建楼工程拖到1904年才完工。  先施重新在原址开业,生意日渐兴旺。但由于风灾造成的虚空太大, 想彻底转机,尚需一段时间。先施多灾多难,致使好些年无人觊觎百货业。  1907年春季的一日,澳洲华裔郭泉来拜访马应彪。他们是同乡,又先 后到澳洲淘金,两人相见,自然十分亲热。在茶铺里,马应彪谈到先施的 现状与挫折。郭泉说他想到香港做点小生意,若不成,就回澳门去。  其后几天,郭泉经常到先施的铺面购买小玩意,跟店员聊天,目光还 不断地在铺面徜徉。马应彪想:莫非郭家想做百货生意?
永安郭家 郭氏家族是中山县竹秀园堡人,世代务农,属小康之家。  祖公郭沛勋有六子,他们依序是:郭炳辉、郭乐、郭泉、郭葵、郭浩、 郭顺。据郭氏宗谱载,郭沛勋目光远大,常训导儿于好男儿志在四方的理  念。1883年,长子郭炳辉在父亲的激励下,去澳洲悉尼闯天下。  1890年,中山遭受水灾,郭家田地损失惨重。18岁的二子郭乐向父亲 借得盘缠,辗转香港,乘上一艘三桅船。经过30多夭的颠簸航行,抵达澳 洲墨尔本。  墨尔本华人较少,郭乐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他做了几天散工,就去 悉尼投奔大哥。  郭炳辉在一家同乡办的农场做工,他为人老实,没有心计,来澳洲谋 主已有7载,没有像别的华侨那样发达起来。  郭炳辉叫弟弟郭乐踉他一起做工。据郭乐回忆,他与大哥每日3时左右 起床,一直干到天黑,天天如此,从未休息过一天。劳动强度比在中山老 家要大得多,人简直不如牲畜。  郭乐愈干愈下如意,牢骚满腹,说这个同乡,其实还不如洋人,若我 们在洋人的农场,赚的比这还多。郭炳辉却很满足,说在澳洲赚的钱,比在家种田多得多。又说同乡办这个农场很不容易,都是家乡人,就该帮他 一把。  大哥大概永远也走不出固有的概念,郭乐干了两年,就跟大哥分道扬 镳。郭乐说:“为别人赚钱,就不如为自己赚钱,若还想有大出息,就该请别人为自己赚钱。”大哥很赞同郭乐的说法,但他不敢进城冒险。大哥把积蓄全文给郭乐,令郭乐很感动。 郭炳辉第二年劳累成疾,客死他乡。数十年后,成为巨富的郭乐想起大哥的人生惨剧,脸呈戚色。他说大哥是个好人,他没享过一天福,甚至连发财的希望部没看到。他走出了第一步,又始终走下出第二步。有好些 华侨都是这样,到死都没有成就什么。  1892年,郭乐离开农场到悉尼城区。他见有不少华侨摆蔬果档,一问, 大部分还是中山人。郭乐也跟着开蔬果档,除部分本地蔬果外,来自香港 的蔬果全是到永生公司进购。  永生的蔬果生意做得好大,老板之一马应彪,已是中山同乡会的大人 物。郭乐认识了马应彪,因为两人年龄、地位都有较大的差距,交情不算密切。  郭乐守着小小的蔬果档,手中数着过往的银钱,心中有不可言喻的乐 趣。他并不满足,他最现实的愿望,就是像马应彪那样开一家蔬果批发行, 做一名成功人士。日,郭乐与好友欧阳民兴、马祖星、梁创、孙智兴等人集资1400英镑,开办了一家永安果栏。永安的业务范围与永生差不多,永安 成为日后永安集团的最早字号。  曾有一种较流行的说法,说马应彪去香港发展,是给永安果栏挤走的。 这不是事实,马应彪离澳回港要早3年(1894年)。郭乐任永安果栏的总经理,他担任这一职务一直到他离澳换马(换人)为止。郭氏兄弟离澳回港发展的第一入不是郭乐,而是他的胞弟郭泉。 郭泉是郭氏六兄弟中最晚来澳洲的一位。他最初是去美国檀香山发展,他在回忆录中如是叙述他远渡重洋的动机: “至余年十五,初解世务,见乡人远赴东西洋谋生者日众,不禁童心跃跃,不甘雌伏于方圆数十里之间里间。先父亦嘉余有远志,乃于是年三月,命余束装随邻乡人赴港,放洋而至檀香山。” 郭泉赴香港去檀香山是1894年,时年15岁。 郭泉为人机灵,被一位美国律师收为做杂役小工,郭泉有机会学习一些简单的英语会话。一年后,他转到英国驻檀香山领事馆做小工。又一年 后,他利用攒积的钱做小生意。从郭泉频频跳槽,可见他是个不安分的人——这种入往往有较大的出息。 檀香山人口稀少,尚未开发,几乎无生意可做。郭泉见无利可图,只干了一年就回到中山老乡,再作长远计较。  父亲给郭泉作主,第一天相睇(相亲),第二天过礼,准备新房5天, 第7天就拜堂结婚。那时华侨回乡成亲都是速战速决的。不少人,拜堂的第2天,又重涉大洋。 不知什么原因使不安分的郭泉竟在老家呆了两年。他与发妻生下一男一女。其时,二哥在澳洲的永安果栏生意渐佳,急需人手。郭泉的三个弟弟郭葵、郭浩、郭顺立即赴澳洲。  1899年,郭泉也来到澳洲,在二哥的水果栏做事。郭泉一干就是5年, 这期间,永安果栏后来者居上,把永生蔬果公司给压了下去。  一天,郭泉对二哥郭乐说:“兄弟最好不要老窝在一块发财,应多辟几 条财路。”郭乐说:“我正是这样想的,兄弟间,应分分合合,合台分分,不管怎样,兄弟到老总是兄弟。” 郭乐拿出1000英镑,给郭泉做头本。郭泉收下来,却这样说:“算我借的。”  郭泉去了斐济,成立生安泰公司。公司经营百货,还开垦荒地数百英 亩,种植香蕉等热带瓜果。成熟季节,一般一船运往悉尼,交二哥的果栏 批发。  郭泉经营了3年,赚了一笔较可观的钱。郭泉不满足现有的成就,他设 想开辟一条更大的财路。他自然想起香港,他几次出洋或回国,均在香港 滞留过。香港的洋轮穿梭进出,高楼一幢接一幢拔地而起,一定有很大的 发展前景。  斐济的生意交胞弟郭葵主理。郭泉于1907年开春回到香港,时年28岁。 郭泉在香港考察数天,认为百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他很敬佩马应彪, 认为他是个目光远大的人,虽然现在先施挫折颇多,今后肯定是香港百货业的巨头之一。 拜访过同乡细叔马应彪(马应彪较郭泉年长19岁),郭泉频频出现在先施公司,郭泉离店后,立即把价目记下来。郭泉在斐济经营过百货,已积 累相当的经验。  马应彪自然洞悉郭泉的意图,他未作任何表示。百货不是需港府特批 的专利行业,谁都可以做。马应彪不怕竞争,怕的是恶性竞争,如刺探情报、互相挖角、流血甩卖,这样不是你死我活,就是两败俱伤。  开办资本16万港元,股东是郭氏兄弟及澳洲的几位好友,公司名称是 香港永安有限公司,主营百货业。董事长是在澳洲的郭乐,郭泉任总经理。日,永安百货在皇后大道中167号开幕。 先施在172号。先施、永安,近在咫尺!永安也雇用了女店员,也是卖中档的洋货国货。但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的差异。永安的女店员,除了站门口迎接客人的那位长得靓外,里面的几位均相貌一般,不过她们都笑得温馨得体,使顾客不会产生与漂亮女 店员打交道常有的拘谨。货架与柜台里的商品摆得既整齐,又突出。商品 的类别虽一样,但花色、商标与先施不完全相同。  先施是唯一的同业,马应彪当然会收到请柬。前去祝贺开业的包括中 山籍的所有商人。马应彪站在人群后面,等仪式结束,他随人流进入店面, 久悬的心如释重负放下。  只要是同一类别、同一商标的商品,永安的标价与先施一模一样。这 证明,永安今后下会与先施恶性竞争。马应彪这才觉得,年龄较他小一辈的郭泉,实在是了不起。
联手竞争 船多旺港,店多旺市。皇后大道中的一小块地方,相对开了两家百货公司,使这块地方成为香港中档百货中心。顾客看了这家转那家,把两家 的生意都带“火”了。两家的生意都渐入佳境。两家心照不宣形成了价格同盟,这成为两家能长期共存的主要基础。 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虽是同乡,虽都来自澳洲,在商言商,他们谁都想争第一,并且是在对方眼皮底下试比高低。  1909年2月,先施改组为有限公司,资本金增至20万港元。先施大楼, 地下至四楼,全部做铺位,规模之大,商品之多。列同业之冠。1912年,郭乐回到香港鼎助弟弟。郭乐任永安总监督,郭泉任副总监督。这一年,永安总行迁至德辅道中,楼高五层,铺位较原来扩充两倍, 资本金亦扩充两倍,在香港百货业奇峰突起。  1913年,先施通过扩股增资,资本金增至80万港元。两年后,先施在 德辅道中购得一块土地,遂大兴土本。1917年,德辅道中73—79号,突兀 起一座六层高的先施大楼(总行),建筑为欧式风格,比古典式样的永安大 楼更高更气派。先施率先采用升降机载客,大台附设咖啡露大座、酒吧、菜馆,入夜后增设歌舞杂耍表演。先施成为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场所。 先施大楼独领风骚20余年,到40年代初,永安使出大手笔,在德辅道中永安中心现址购得一片地皮,地皮面积4万平方英尺。永安在此建起气势宏伟的商业城,前后铺面共30 间。《南华早报》说:“大凡人间能享受到的 东西,永安商业中心皆有。”此话虽有夸张,但足见永安服务设施之全、综 合性之强。  在永安创建之初,先施的一些股东,指责永安是先施的跟屁虫。这句 话传到郭泉耳里,郭泉说,我在斐济就这样做的,难道我为了标新立异, 弄老太婆站柜台不成?至于为什么要在皇后大道中和德辅道中设店,这里 是香港的旺市,有钱人多,难道要把店开新界乡下去才对?  有股东劝马应彪给一点颜色给永安瞧瞧,马应彪说,店多旺市,永安 不来别家会来,虽然竞争会激烈,但我还是最欢迎郭家这种守行规的对手。 严格他讲,先施、永安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两家的微妙,大概数大新的人最清楚。 大新百货公司成立于1911年,行址在德辅道中,也是澳洲华侨资本,资本金40万港元,大股东是蔡英辉、蔡昌、蔡子昌等,故叫蔡氏大新。在大新成立前后,蔡氏兄弟对先施、永安作过调查对比。 表面上看,两家如出一辙,其实大有奥妙。 两家在同一商标型号的商品,标价一模一样,但转季价就大不相同。并且,两家尽量避免进一家的货,这样,定价就有较大的灵活性。 两家的店员,都是6港元的月薪,但花红不尽相同,彼此都各有高低。 两家都不互相挖角,绝不聘用对方辞退或辞职过来的人。但两家在物色新人上,殚精竭虑,各有奇招。 究竟鹿死谁手呢?大新发现:竞争,使两家都不敢松懈,锐意改革,奋发进取。结果两家都愈斗愈强,愈斗愈发。所以,大新的经营方针,也 是建立在公平竞争的基点上的。  大新虽是新手,大新的众老板,均是澳洲侨商中的强手,因此,先施、 永安都不敢掉以轻心。真正使先施、永安感到威胁的,是有着“上海流氓大亨”之称的杜月笙举资进军香港的百货业。1938年11月,以杜月笙为董事长、胡士澄为经 理的中国国货公司,在香港立足开业。  传闻之中的黑帮头于社月笙杀人如麻,在国货公司开张前,杜月笙宴 请香港商界人士,先施、永安的老板因是同业,也到会祝贺。在宴席上,杜月笙慷慨激昂,发表了一通爱国讲话,言称为抗击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提倡国民使用国货,国货公司理当身做表率,就是亏本也要奉行爱国主张。 散席后,极少坐到一块的马家、郭家聚一块商议,猜不透杜月笙此话是真是假,如真是这样,我们以卖洋货为主的方针要不要变?  先施、永安都是纯粹的商人,不同国事。从他们自身的商业利益上讲, 他们很不愿放弃洋货。  国货公司果然依照杜老板的政治主张去经营。同时,“上海流氓大亨” 杜月笙,并未在香港的业界耍流氓,国货公司的店员,一面卖国货,一面 宣传爱国。  先施、永安不知所措。这时,日军已占领中国半壁山河。在新界的省 港边境线以北,日军屯兵扎营,对港九虎视耽耽。先施、永安、大新、国货、连卡佛都顾不上互相竞争,而是考虑该如何生存下去。 先施公司从本纪初开始,渐渐成为马氏的天下。除马应彪家族,还有马永灿家族。后来,扩股增资,马炎漳家族加盟。他们都是中山同乡,只是不是同一宗族。 马氏各家族很齐心,紧密得如一家人。  马家与郭家的竞争,不仅限于香港的百货业,几乎处处都并肩竞争。 先施向港外、业外发展,始于1912年。这一年,先施斥资40万港元, 在广州长堤设立五层高的先施百货大楼,为广州同业的巨头。1914年,先 施在中国第一大都会上海,兴建南京路先施百货公司,规模之大,货物之多,令上海同业刮目相看。老上海人,无人不知先施。  其后,先施又在上海广州等地,大兴土木,建旅店,开办家私(家具) 工厂、化妆品厂等。  1915年,先施涉足保险业,开办先施保险置业公司、先施人寿保险公 司。此外,先施还把触须伸到国外,在新加坡、日本、英国、澳洲设立保险分行及百货分店。到30年代,先施集团已成雏形。各公司总管均由马氏各族的人担任。  先施鼻祖马应彪的儿子全在本集团服务。马应彪很重视对儿子的培养, 他绝不因为是自己的亲子而优待。据马应彪第九个儿子、现年80多岁的马 少聪回忆,他们兄弟都是从见习生干起的,或站柜台,或打杂,月薪与店 员一样,都是6港元。  现在我们看看永安的状况。永安也是从1915年起涉足保险业的,创设 永安水火保险公司、永安人寿保险公司。  1917年,郭氏兄弟集资250万港元,到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开设永安百 货公司。永安公司与先施公司几乎是同时告竣的,与在香港的情形一样,又是近在飓尺,如一时并肩的巨人。那时,上海人说去广东人的百货店白 相(逛),一定是指先施、永安这两家。  1921年,郭泉在上海考察,觉得纺织业潜力很大,于是与郭顺等人创 办上海永安纺织公司。这是永安最大的投资项目,集资600万港元。开业3年后,织布厂、纺纱厂、印染厂增至5家,全盛时共9家。其中设在上海吴淞的纱厂气势宏伟,员工逾2万人,是中国最大的纱厂。 永安的惊人业绩,与银行的大力资助分不开。最初,郭氏兄弟攀结上华商领袖何东爵士,由何东担保,获得汇丰的贷款。透支由最初的60万港 元增至后来的200万港元。郭泉与香港富商李石朋结为亲家。李石朋长子李冠春在东方银行做买办,得李冠春鼎力推荐,郭氏兄弟获得向数家银行贷款的便利。  1931年,永安公司设立永安银行。永安以银行为核心,渐形成永安集 团。  永安在香港、上海、广州拥有多处分行、分店、工厂、物业。这些分 支机构,有不少与先施处在一条街上。从20年代起,很难说谁紧跟谁,只能说英雄所见略同。 先施、永安对外很团结,一致以广东商人的面目出现,仿佛是兄弟连襟。  当时没有富豪排行榜,无法用数据来明确谁居第一。不过,据老一辈 港商言及,永安后来者居上,规模资产均超过先施。
共存共荣 在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香港沦陷时期,两家损失惨重。内地及香港收复后,先施、永安重振雄风,事业如日中天。其中,永安还斥巨资,在上海南京路原址重建永安公司大厦。 水安大厦的油漆气味未散,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先施、永安卷资迁往香港。 其时,大批人涌向香港,香港人心惶惶。对经商一向独有情钟的马家郭家,比任何时候更关心政治。港府、报纸、电台、民间的说法都不一样,他们无所适从,不敢相信“政治”。他们 同时也不敢相信上帝(两家成员,多信基督教),而相信“混战”了数十年 的竞争对手。  数十年的竞争,使两家都产生这样的直觉,只有两家相厮一块,才能 共存共荣。传说两家当家人会面,是在西环一家偏僻食肆。马家说:“如果你们不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医六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