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唐五代王维 表达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

您的位置:教案&&&第四章 隋唐五代文学&&&第三节 王维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
教研室: 中国古代文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
授课专业和班级
使学生了解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
王维山水田园诗
王维的“诗中有画”
教具和媒体使用
多媒体课件
讲授法、讨论法
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作业和习题布置、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及课后辅导等内容
时间分配(90分钟)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小结、思考题、参考文献
盛唐气象——神来、气来、情来
秋水芙蕖,倚风自笑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讲&& 授&& 内&& 容
一、盛唐气象
盛唐诗歌是唐诗的最高峰,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诗歌史上的“盛唐气象”,是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里提出的。林庚先生曾经就此作出精彩的阐述:
“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止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这是植根于饱满的生活热情、新鲜的事物的敏感”;“它也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形象的飞动,想象的丰富,情绪的饱满,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河岳英灵集序》)。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如殷璠所说的“神来、气来、情来”,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这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开元十五年(727)前后,是盛唐诗风形成的关键时期。盛唐诗在开元十五年以后形成声律风骨兼备的风貌,可从其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理解。这一时期的诗歌以抒写积极进取的理想和表现日常生话的感受为两大基本主题。前者多反映在边塞游侠、感怀言志一类题材中,后者多反映在山水行役、别情闺思一类题材中,但这两大主题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盛唐诗人虽在艺术上各有偏精独诣,但以兼长各类题材者为多。而他们所讴歌的风骨则体现在各类题材中,大体说来,盛唐诗的风骨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涵:
首先,诗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初唐诗人往往将探究天人变化的思维方式融会于诗歌中的人事感叹,这种思维惯性也一直延续到盛唐。从张说、张九龄、王维到李白,都能在对于天道变化、人事兴废的思考中观察时代,审视自我。但是山河长在、生命不久的清醒认识所激起的是对于生命和光阴的加倍珍惜,以及及时建功立业的坚定决心。这种明确的人生目标,驱散了笼罩在初唐诗里的朦胧和惆怅,使他们的诗歌情调更为爽朗,境界更为高远。
其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热情中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和铮铮的傲骨。进取的豪气和不遇的嗟叹相交织,讴歌盛世的颂声与抗议现实不平的激愤相融合,给他们继承的建安风骨带来了新的时代内容。“济苍生、安社稷”,向往建立不朽功名的积极进取精神,虽是从建安以来就贯穿在进步文人诗中的一条红线,但盛唐诗人的理想又有其时代特色。由于唐代开国一百多年以来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加上统治阶级又给各阶层的士子开放了进入政权的大门,并采取多种措施造成推崇济世之才和王霸之略的社会空气,这就培养了一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也大大湫发了他们起于屠钓、风云际会的幻想。因此盛唐诗歌中充满了布衣的自尊和骄傲,以及凭个人才能和毅力可以取得一切的希望和自信。他们的怨愤往往是“耻作明时失路人”的牢骚,在仕途遇到坎坷时,他们的不平之气主要是针对那些权贵和出身高门的“纨绔子”而发。即使当他们觉察到社会存在的弊病时,也没有失去对时代的信心。可以说,对理想政治的讴歌,追求功名的热情,蔑视权贵的自信和英雄失路的不平,是构成盛唐诗人浪漫理想的主要内容。
再次,赞美独立的人格和高洁的品质,在出处行藏的选择中大力标举“直道”和“高节”,使他们追求功名的热望减少了庸俗的成分,增添了理想的光彩。开元诗人普遍将节操和干进联系起来,看重进取功名及显达之后所应具备的操守。以“玉壶冰”和“澄水”、“清泉”比喻清白的品格,成为开元诗里最常见的比兴形象。无论进退仕隐,都要保持清白和正直,这就是他们反复歌唱的“直道”。“穷则独善其身”,本是历代文人诗的一个重要主题。而在盛唐诗歌中则表现为在处世上保持独立不媚世的人格和内心世界的自由。盛世的安定繁荣给大多数寒门地主展示了光明的政治前景,同时提供了尽情享受人生的物质基础,使他们能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因此不论个人目前遭遇如何,都能以健康开朗的心情,从容达观的态度,充满青春活力的想像体味人生,欣赏自然。他们在隐居、羁旅、交友、宴游等日常生活中表现了崇尚真诚纯洁的道德理想,爱好淳真朴素的审美趣味。这与魏晋士大夫矫情任放的名士风度以及南朝士大夫庸俗空虚的精神状态恰成鲜明的对照。盛唐诗歌的动人力量正来自这种远大的理想、高尚的人品和真挚的感情。&&&&&&&&&&&&&&&&&&&&&&&&&&&&&&&&&&&&&
盛唐诗歌声律的完备也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首先,声律完备主要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五言律诗在初盛唐之交定型以后,至盛唐逐渐打破对仗呆板和句式单调的局面,出现了在五律五排中破偶为散的趋向,参照古诗句法,使律对从拘谨板滞变为自由活泼,可说是盛唐律诗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也正说明人们驾驭声律对仗已经从必然走向自由。七律的形成原晚于五律,在武则天后期到中宗时的宫廷应制诗中才开始得到发展。开元年间七律仍然不多,基本上处于由歌行体的流畅向工稳过渡的状态中,到杜甫手里才完全成熟。但这种特殊形态给盛唐七律带来了后世元法企及的声调之美。
其次,古体的兴起及其与律诗的判然分界,与提倡建安风骨有关,但也反衬出声律的完备。从陈隋到初唐,古体渐渐律化,古体和律体几乎不分。陈子昂、宋之问虽然写作了许多汉魏式五古,但神龙至开元初,五古仍较少有人问津。开元十五年以后,张九龄首先创作大量咏怀的五古长篇,在诗坛上崛起的一批新进诗人也多用力于五古的写作,其中王维、李颀、王昌龄、高适、储光羲等数量最多,到开元后期,五古已形成以散句为主,间以偶句、风格清新秀朗的特色。天宝年间,又出现了创作七古的高峰。李颀、王维、高适、岑参、李白、杜甫的七古都达到很高的水平,同时改变了初唐七古与七言歌行不分的状况。此外,八句体五古的独立、五言绝句中古绝的增多,也是盛唐诗坛古诗兴盛的征象。
再次,歌行和绝句的兴盛,是盛唐诗达到高潮的最重要的标志。初唐的七言歌行将七言乐府重叠复沓、反复咏叹的特征发挥到极致,使这一时期的歌行和乐府一样,以其声调的宏畅流转之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盛唐的七言歌行沿着初唐后期“稍汰浮华,渐趋平实”的方向发展,由繁复丽密转向精练疏宕,减少了初唐歌行常用的顶针、排比、回文、复沓等手法,转为以散句精神贯穿全篇,因而不再以悠扬宛转的声情见长,而以气势劲健跌宕取胜。篇幅则由初唐的尽情铺排转为节制收敛,从而形成骨力矫健、情致委婉、繁简适度的艺术风貌。此外,杂用古文楚辞句式的杂言歌行也更加自由活泼,雄逸豪荡。盛唐歌行在李白和社甫手里发展到极致,纵放横绝,极尽变化,“几于鬼斧神工,莫可思议”(朱庭珍《筱园诗话》),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
绝句一跃成为盛唐诗坛上最活跃的表现形式。五言绝句有古绝、律绝和介乎二者之间的齐梁体三种形式,其中律绝的数量最少。七绝则大多为律绝,从而形成了五绝格调偏于古、七绝格调偏于近的特点。盛唐绝句恢复了与乐府的联系,篇幅短小、意味深长、语言纯净、情韵天然。它们大都能学习民歌直接发自内心的自然音调,以及单纯明快、不假思索的新鲜风格,又比民歌更自觉地将个人的感受结合于民族共同情感,用平易凝练、朴素流畅的口语概括出人们生活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从而为人人理解,代代传诵。
总的说来,盛唐诗歌兼取汉魏兴寄和齐梁清词,主张在丰满的形象描绘中体现出风骨性灵。除直抒胸臆外,各种题材都可以有所寄托,许多边塞诗就是抒写立功理想和不遇之慨的言志诗。它们将魏晋边塞诗中过于理想化的色彩和齐梁诗中哀怨之情多于英雄气魄的特点结合起来,歌颂了真实而有感情的英雄。很多山水诗乃至闺情官怨诗也是有所寄托的咏怀诗,它们兼取魏晋诗偏重言志寓意和齐梁诗极貌写物的表现艺术,形成融情意于鲜明形象的特色。许多赠人送别诗延续了齐梁诗多写日常生活的传统,但善于在普通的生活中提炼人情的普遍现象,以透彻明快的语言概括人生的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汉魏诗气象浑沦的长处与齐梁诗情致委婉的特点相融合,英雄气魄和牧歌情调的统一,使盛唐诗形成了壮丽雄浑和天然清新的共同风貌。
二、王、孟与山水田园诗
(一)盛唐山水诗繁荣的原因
由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和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在南北朝基本上分道而行,到唐初王绩开始合流。至初盛唐之交,描写山水别业的风尚盛行于朝野,沈宋、吴越诗人、二张在山水诗创作中取得的成就已为盛唐山水田园诗开了先河。因而山水田园诗在各种题材中最先得到发展。当然,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繁荣,还有它的社会原因和思想基础:&&&&&&&&&
首先,盛唐取士的路径较多,除了科举以外,征召辟举也是一种辅助的办法。君主为了粉饰太平,热哀于招隐士、征逸人,一些文人怀着起于屠钓、风云际会的幻想,把隐居山林,学道求仙当作求官的一条终南捷径。
其次,繁荣的经济和安定的社会为大多数地主提供了寄傲林泉的物质条件和安逸环境。盛唐的隐居有多种方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高蹈避世的隐居。有的隐居是为入仕做准备;有的隐居是在得第之后等候选官,或者罢官以后暂时赋闲、待时再选;有的隐居只是在假日的“休沐”,因为朝廷经常鼓励百官在假日寻找风景优美的地方游乐,并供给食宿,这在当时被称为“朝隐”,也就是亦官亦隐。而所有这些隐居方式的前提是山林别业在官僚地主阶层中的普及。从初唐到盛唐,均田法逐渐废弃,庄田又成为主要的土地占有形式。在朝的官吏多有郊馆山池以享受边官边隐的雅趣;连一般地主也有别业山庄,作为他们求仕之前或失意之后暂且“独善其身”的隐居之所。
再次,唐代南北统一,交通方便,文人游学观览的风气十分流行,当时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诗人不曾做过长途旅行。各地州县官又大多爱好文学,所到之处,总有文人聚会迎送,赋诗留别,大量的山水诗和送别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因此山水田园诗的兴盛正是盛世气象最突出的表征!
盛唐山水田园诗继承了陶谢山水田园诗的精神旨趣,在大自然中追求任情适意、快然自足的乐趣,领会老庄超然物外、与大化冥合为一的境界;从东晋以来形成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在盛唐进一步与仙境和禅境相融合,促使许多抒写方外之情的山水诗形成了优美空静的意境,这一题材因与封建士大夫逍遥世外的生活密切有关,有些诗歌难免流露慵懒孤冷的消极情绪。但与南朝山水诗相比,盛唐山水诗又增添了新的内容,不但境界阔大,情调也较为健康。祖国雄伟壮丽的名山大川开拓了诗人们的眼界和胸襟,鼓舞了他们奋发进取的热情,净化了他们崇尚真挚淳朴的审美理想。因此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使盛唐山水田园诗呈现出不同于历代山水田园诗的崭新面貌。
在艺术上,盛唐诗人继承了陶渊明重兴寄和感受、谢灵运重观赏和刻画的传统,重视妙悟,直寻兴会,形成寄情兴于自然美之中的基本表现方式,同时力求以精练短小的篇幅表现出雄浑壮美的气象和开朗深远的意境,把六朝以来繁细的小景刻画变成简约的大景勾勒,把面面俱到的铺叙变成捕捉主要感受的构思,从单纯追求形似发展到表现山水景物的神韵。加上在意象的组织提炼和虚实关系的处理等方面的表现艺术也达到了完美纯熟脚境地,从而使盛唐山水田园诗形成了清新闲雅、空灵淡泊、富有韵外之致的特色,而意境美也因此成为盛唐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盛唐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并取得高度成就的作家,主要是孟浩然和王维这两位大家。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家,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家于蒲(今山西永济),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从15岁起,他游学长安数年,并于开元九年(721)擢进士第,释褐太乐丞,因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此后他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曾先后隐居淇上、嵩山和终南山,并在终南山筑辋川别业以隐居。他也向宰相张九龄献诗以求汲引,官右拾遗,又一度赴河西节度使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还曾以侍御史知南选。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乱起,至德元年(756),叛军攻陷长安,他被迫接受伪职。次年两京收复时,他因此被定罪下狱;但旋即得到赦免,不仅官复原职,还逐步升迁,官至尚书右丞。不过,王维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退朝之后,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761)卒于辋川别业,年六十一。
与当时许多想建功立业以扬名不朽的才士一样,王维早年对功名亦充满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他在《少年行》中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其《送张判官赴河西》诗则云:“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声调高朗,气魄宏大。王维赴河西节度使幕时到过塞外,他出塞前后写的诗,如《从军行》、《观猎》、《出塞作》、《送元二使安西》等,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其《使至塞上》云:&&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以英特豪逸之气融贯于出色的景物描写之中,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那无尽的长河、广阔地平线上的落日、大漠孤堡上的烽烟,透露出诗人走马西来天尽头的豪迈气概。但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王维的艺术造诣精湛,艺术品味极高。在山水田园诗中,他诗、书、乐、画兼擅的艺术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他的山水田园诗不仅“诗中有画”,而且是绘声绘色的“有声画”。
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讲究“经营位置”和布局构图。王维以画人诗,遂使他笔下山水田园景物的布局错落有序,富于图画美。如《终南山》诗,在“连山到海隅”的崇山峻岭之中,平添“隔水问樵夫”这一笔,是以小衬大,更“见山远而人寡也”(《唐诗别裁》卷九)。又如“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将“双凤阙”置于“云里帝城”的背景之间,更显其巍峨壮观;把“万人家”置于雨中春树的氛围之中,愈见京都的繁华富庶和春意盎然。绘画艺术构思讲究虚实相间,常留虚白,供读画者再创造。王维深谙此道,不仅在描绘山水景物时,往往从虚处落笔,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状江水浩渺,山色空濠,有以少总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诗人在表情达意时,追求画外意、韵外致,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不言情而将诗人超然出尘的意兴和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表现得神完意足。
绘画以线条、色彩为艺术语言,用以抒情达意。王维充分调动绘画的这些艺术手段来塑造意境。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都用落日、孤烟为主要景物,绘状的却是大漠和村落渡头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而各见精彩。大漠孤烟,狼粪所燃,经风不散,不斜而直。长河直烟,纵横线条交错,可见大漠之广袤无垠;河长日圆,长圆相映成趣,整个画面给人壮阔苍茫的审美感受。渡头落日,已成残缺,着一“余”字,预示日落的动态;墟里之烟,袅袅而升,着一“上”字,富于生活情趣,整个画面给人和谐、宁静的审美感受。可见诗人善于通过勾勒物体线条横竖、圆直的变化,塑造出截然不同的意境。此外,王维也善于运用色彩的浓淡、光线的明暗等绘画语言来抒情达意。如“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用明丽鲜艳的色彩表现盎然的春意和诗人欢欣喜悦之情。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中光色明暗的对比,所表达的则是诗人的孤寂和清高。他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像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日落昏暗,愈显江湖之白色;潮来铺天,仿佛天地也弥漫潮水之青色。一是色彩的相衬,一是色彩的相生。日色本为暖色调,因松林青浓绿重的冷色调而产生寒冷的感觉,这是条件色的作用。红叶凋零,常绿的林木更显得苍翠,这翠色充满空间,空濛欲滴,无雨而有湿人衣之感,这也是条件色的作用。至于“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则淡远迷离,烟云变灭,如水墨晕染的画面。王维以他画家的眼睛和诗人的情思,写物态天趣,宁静优美而神韵缥缈。&&&&&&&&&&&
王维还善于捕捉和描摹大自然的音响来刻画景物,创造意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其中竹林浣女的嘻笑喧闹及其动竹之声是实写,石上清泉的流水声、舟穿莲摇的划船声是虚写,构成的是一幅生机勃发、诗意浓郁的秋景。而同是状“山中秋色”,“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早秋山中作》)两句,则是借助蟋蟀、秋蝉的鸣叫声,渲染萧瑟的气氛和诗人落寞的心情。王维偏爱清幽寂静的境界,又善于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都是以鸣声表现“山更幽”的境界和诗人清心入静的禅趣。
总之,王维是以诗人的灵感、画家的眼光、乐师的听觉创作山水田园诗的,所以他这些诗就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绘芦绘色的有声画。当然,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融画人诗,描摹声响,都离不开语言。王维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语言,才能达到上述艺术境界。他的诗中有“细枝风响乱,疏影月光寒”(《沈十四拾遗新竹生读经处同诸公之作》)之类的精细刻画,也有“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之类的大笔濡染;既有“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之类的炼字,也有“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酬张少府》)之类的口语。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自然生动,不事雕琢。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1、如何认识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
2、如何认识佛教对王维的影响?
参考文献: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唐诗综论》,林庚,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张燕瑾、吕薇芬主编,杜晓勤撰,北京出版社,2001。
《唐才子传校笺》,傅璇琮主编,中华书局,。
《王维集校注》,[唐]王维撰,陈铁民校注,中华书局,1997。
《唐诗宋词十五讲》,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葛晓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葛晓音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郁轮袍》
宿世谬词客,
前身应画师。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的解释_百度知道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的解释
并说说“白云无尽时”的理解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对于禅味浓厚的诗。 独坐幽篁里 一诗,其境也是封闭的,朋友之间的关心。从而融合在无尽的大自然变化之中,遥指远山,但是其诗的意境还是封闭的;&lt。 拿 床前明月光 一诗来说,白云缥缈,而每一句都是按事情的发展情况平平淡淡的写出,不着一点做诗的痕迹,山;&gt,海,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所以,这个画景并不是作者有心去采摘来的,使诗的形式上做到精美。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虚明,楼等。  回过头来再说道与这首诗的联系,道的味道就很重,还有就是白云无尽时的感叹忧伤。  但是。 开始只是在路边相遇友人,成为人世与自然的一个分子。   唐代诗人王维,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因为佛是主要让人从内心修起,使得这个故事虽然以但去莫复问为结,只是选取一个景点。  禅味在诗中表现为一种空静;中的道提倡的是一种无为的思想,朋友相见苦涩的喜悦,因为每一句话都是写的诗或是诗中人物很自然的话语,许多都很注意诗的格律与对仗,就是他的 送别 下马饮君酒诗,然后将外围的事物都模糊化了。这首诗又表现了情。但是,一种不加人为雕琢的思想,却是诗所含有的东西。在此基础上,为了弗持的绵绵不绝的思想。下马饮酒,此诗来得很自然,大多数人知道他对佛学有所领悟,却有一种道的味道,其境意无穷尽。这首诗我不知平仄是否合律,以求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此诗也是诗中有画,却反映了许多内容,感到了自然变比的奇妙,这是这首诗的天成自然与无为特点,然而他的意境却是无限遥远的。 如果将诗划类的话,面对的是青山无尽头,而其意缈缈,而带来的思虑就更多了,使诗味无多,整诗精美,但是却更由于 这个不问,我想此诗应做为叙事诗;道德经&gt,问答,此诗虽然提到白日,从而勾起了思乡之情,舒叙了一个生活上很细微的情节,而其境只是床前一片月光?  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然后问话,灵智的精美感,使得心灵得以净化。所以,随心记事而情在,以通向禅觉。 感到的是面对人世的繁杂与不适,思想感觉到了天地万物的宏大,然后是意境上对仗,一种取于自然的思想,使意境无比的精美,看似景远。再拿白日依山尽来说,&lt,从而使诗具有灵性,而理性突起。 虽然来得自然得宛若随便,白云无尽时,所以,归卧南山陲,做到动静相宜,一般的诗的意境都具有某种封闭性。而这些都来自于诗外,虚明兼空。   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 人面对这些,最后还有一种大道通幽微的思想,朋友回答。白云无尽,问君何所之,只是由月光泄落床前。而且使成了说理诗,王维的这首送别诗则不然,一种周而复始,白云绵绵不绝而变化无穷的自然,但是整诗却不对仗,正是由于他的无为,这首诗以极平白的语言写出来,人生缥缈,仿佛月光一样玲珑剔透,在他的许多诗中有一种禅静的空明灵静的感觉,但是正是这些句子,同时饮酒,思想也感觉到了一种缈小而微弱,参与着人世的变迁与大自然的变化。  君言不得意,以及朋友的失意,此诗的意境就是相对封闭的,从而形成白云无尽时。 这首诗它来源于生活的片段,但是诗的味道很浓送别  唐五代&#8226,黄河,最终收到了一个固定的楼里,生而弗有,正如王维的别的诗一样,而是适时碰在一起了,不经雕琢而天成; 王维   下马饮君酒。  但去莫复问,在他的有些诗中
你这是抄的吗?
这个权威的解析。我找的。
我无话可说!
孩儿,别把别人的帮助当成你的本钱。好像人们很在乎那么几个分值似的。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送别诗[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
&& 送别诗,
送别诗[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
是抒发离别之情的诗歌。如《》、《》、《》、《》等等。“爱别离,怨憎会”,是佛家所说的人生大苦之一,正因如此,古往今来,许多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
送别诗[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
表达的是离别时的留恋,不舍和伤感的愁绪。重在对友人的劝慰,激励和关心。&例:《》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积愤或表明心志。&例:《》综合型:既有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劝慰警示之意。
送别诗[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宋之问的、柳宗元的《》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表露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此诗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送别诗[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 托物寓情,形象生动就是采用托物或比物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情谊或情怀。情谊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要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施展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寓情在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句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名家赞道: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此外,比较有名的托物寓情的诗句还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这比通常的带口信报平安,泛泛的自我表白,要形象深刻多了。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谊。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典型的句子,莫过于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笙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送灵澈返竹林寺,虽不长,却句句如画。虽然字面上找不出一个情字,但从画面中仍可感受到诗人的情意。首先,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挚的情谊。如“青山独归远”这句,“青山”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则显示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这首诗勾勒的是一种闲淡的意境。这种意境又是和诗人当时官场失意、萌生归意的心情吻合的,或者说是当时诗人心情的写照。由此可以说,该诗看似无情却胜有情。 运用名言,直抒胸臆送别诗运用种种手法言情,并不排除在诗中选用恰当的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关键是这种语言是否真切,是否具有“芬芳悱恻之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几句诗:“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如果缺乏如此四句诗,特别是前两句,这首诗就不能长期广爱青睐。同样,如果没有“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佳句,(其一)也不能广为流传。这些名句并非孤立的,它同是一首诗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个亮点。总之,把借景抒情等手法与选用至理名言直诉胸臆有机结合起来,便大大有助于从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上来深化诗意,从而把情言响、言高、言深。
送别诗[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日暮&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月&月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如白居易《琵琶行》的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秋风萧瑟,江边送客,本想与朋友举杯畅饮,说说离别的话,不想醉眼朦胧中,只看到茫茫的大江中倒映着惨白的月亮。“江浸月”这个意象,写出了秋夜江边的萧索景象,更渗透着朋友分别时的忧伤和凄凉的心情。以月亮作为离别的意象,无论是圆月还是残月,其意象一定是凄凉的。特别是像柳永那样醉酒后与友人分别,酒醒时船泊在远离友人的“杨柳岸”,面对的是“晓风残月”,自然就更加伤感万分。即使是像苏东坡那样洒脱的人,能够高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难掩“人有悲欢离合”的怅然心境。在古人的心目中,月亮还有一个特别的功用,就是不同的地方时由照着的,因此月亮就像一面明镜,能够映照异地的朋友、亲人。所以李白可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将自己对朋友的忧愁和担心,通过明月传递给贬谪路上的好友,伴随着好友,为好友分忧。&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总是带着离别之人感伤的离恨别绪,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江淹作《别赋》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而“南曲”和《南浦》词牌多被用来写惜别伤离之情或羁旅愁怀。&  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阳关曲&王维在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时,写下了“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这首送别诗一出,便传遍了大江南北,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后人。朝雨、轻尘、客舍、柳色、阳关、故人、饮酒、高歌,王维将中国古代送别诗的各种意象整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新的境界,缠绵的曲调,深情的歌唱,寄托着朋友深深的牵挂和祝福。从此《阳关曲》(又叫“渭城曲”)就和《折杨柳》一样,成为友人离别诗经常唱的一首乐曲,这个意想便一直陪伴着依依不舍的远行之人。如苏轼中的起首几句:“客路相逢难,为乐常不足。临行挽衫袖,更赏折残菊。佳人亦何念,凄断阳关曲。”再如陆游诗中的句子:“残年做客遍天涯,下马长亭便似家。三叠凄凉渭城曲,数枝阆中花。”两首诗都有常年客居他乡的意思,但苏诗觉得既然常年在外奔波,就劝送别的佳人不必以分别为意,不要凄凉地老唱这“阳关曲”;陆诗则觉得自己飘泊天涯处处家,即使是听到凄凉的“渭城曲”,好像也没有了那种生离死别的感觉,既然到了阆中,就看看阆中的花吧。其凄凉境况,比苏轼更甚。&  在中国古代的离别诗中,除了上述这些意象,还有渡口、歧路、杯酒、秋风、帆篷、夕阳、古道、落花、飘蓬等等。可以说中国古代离别诗无数,离别的意象也非常丰富。虽然离别诗多包涵着伤感情绪,但我们仍可以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送别诗[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大致可以分为:谢别、恋别、壮别和阔别等几种。 谢别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送别,从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同时也写出两人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恋别如: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 壮别如:的《》:“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更多的是对友人的羡慕。 阔别如: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一改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
送别诗[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
代表人物及诗作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送灵澈上人》、《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5]、《送别》、《山中送别》(《》)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赠汪伦》、《》、《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春夜洛城闻笛》、《忆秦娥·箫声咽》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青门柳》高适:《别董大》骆宾王:《》郑谷:《》
送别诗[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
1.():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送别诗(白居易:《》)3.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7.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8.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9.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11.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12.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13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王勃:《江亭夜月送别》14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15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年代:隋作者:隋无名氏)16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17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18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樽酒,耻为游子颜。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陆龟蒙:《别离》)19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20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2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2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23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24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25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26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27送别诗隋无名氏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28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29《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30《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次
参与编辑人数:2位
最近更新时间: 00:14:45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维是什么派诗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