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历史与秦朝与隋朝相似外还与什么时候

当前位置:
>>>下列对隋朝与秦朝相似之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都是短命王朝B...
下列对隋朝与秦朝相似之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都是短命王朝B.都城都在长安C.都因暴政而亡D.都是统一王朝
题型:读图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B本题考查的是隋朝和秦朝的共同点。秦朝的都城在咸阳,隋朝的都城在长安,故B不正确。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对隋朝与秦朝相似之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都是短命王朝B...”主要考查你对&&陈胜吴广起义,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农民起义推翻秦朝(楚汉之争、刘邦建国),秦朝的疆域&&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陈胜吴广起义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农民起义推翻秦朝(楚汉之争、刘邦建国)秦朝的疆域
大泽乡起义:又名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是秦末农民战争的序幕。公元前209年,秦朝廷征发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起义,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最终被秦军镇压而失利。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功绩: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虽然前后只有六个月时间,但在中国历史写下了壮丽的篇章。陈胜吴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首举义旗,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其“奋臂为天下倡始”的首义精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造反思想,“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的斗争气魄,鼓舞着后来千千万万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虽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秦王朝,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础。陈胜吴广起义:君主专制: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王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焚书坑儒:秦朝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焚毁书籍、坑杀儒生的措施。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颁布焚书令,凡秦书以外的史书以及非博士收藏的“诗、书、百家语”全部焚毁,民间只准保留医药,卜书、种树之书;民间藏书限期交官府焚毁,谈论诗书者处死。公元前212年,以“谣言以乱黔首”捕捉方士和儒生460人,全部坑杀与咸阳。焚书坑儒是秦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极端手段,对文化造成重大损失。书同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令丞相李斯,中书府令赵高等对文字进行整理。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出小篆;程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更为简化的字体,整理出隶书。两种形体的文字均在全国推广。车同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的主要特点:1、皇权的至高无上,皇帝的决策与执行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帝位的终身制和皇位的世袭制;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权利的高度集中,地方自主权限有限。2、两对基本矛盾贯穿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的始终: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二是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2)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政和监察。(3)地方上推行郡县制2、经济上:(1)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2)统一度量衡3、思想文化上:(1)统一文字(小篆-隶书)(2)实行“焚书坑儒”。4、军事上:(1)北击匈奴,修筑长城。(2)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兴修灵渠。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的表现:&“皇帝”名字的由来: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觉得自己的功德超过了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号,显示不出不出他的伟大,也不能让后代明白他的豊高德厚。於是他招集了李斯和博士们商议改帝号之事。丞相王绾禀奏:“三皇五帝的名称,是天下共主,实际上本身所占有的领土,不过方圆千里,而自商周称王后,才真正拥有天下,而且周维持了八百年的朝代,所以臣认为王的称号最好。”   秦王嬴政不悦,道:“我不要商朝七百年或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而是要万世永传的朝代。”李斯上奏道:“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内都已成为郡县,法令由中央统一,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的事,所以陛下的功业为三皇五帝所不及。臣认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贵,臣建议称泰皇。”秦王政一听高兴的说:“泰皇仍与以前分别不出来,我看,去“泰”留“皇”,采上古“帝”号,称“皇帝”。我称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另追尊庄襄王为太上。”就这样,赢政被称为“秦始皇帝”,通称“秦始皇”。
&楚汉之争:秦朝灭亡后,原来的农民反秦领袖刘邦和项羽为争夺统治权进行了长达4年的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结果,项羽连战失利,在乌江自刎。刘邦因势利导,终于战胜了项羽,登上了西汉皇帝的宝座。楚汉之争历时四年,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巨大,前所未有,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刘邦建汉: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国号为汉,史称西汉,刘邦是为汉高祖,定都长安,重新建立了地主阶段统一的政权。刘邦和项羽的对比(楚汉之争刘邦胜利的原因):1、刘邦胜利的原因:运用正确的战术,分化收买项羽的部下,切断项羽的后路;刘邦善于用人,把各地反对项羽的势力联合起来,做到守有贤相,某有良臣,战有猛将,力量由弱变强,终于战胜项羽;刘邦有比较稳定的关中做后方,无后顾之忧。2、项羽失败的原因:迷信武力,刚愎自用。不听从部下意见,嫉贤妒能,导致身边的能臣良将纷纷转投刘邦;残暴好杀,导致众叛亲离,日益孤立;虽然地盘最大,但是周围十余个王国矛盾重重,明争暗斗。楚汉战争的历史典故:1、破釜沉舟:钜鹿之战中,项羽渡河后将渡船沉于水中,捣毁做饭用的锅灶,每个士兵仅带三日口粮,表示与秦军血战到底,义无反顾。项羽率领的这只起义军与秦军交战中“无不一以当十”,最终大败秦军,击垮了秦王朝的主力部队。2、约法三章: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大军进入关中,刘邦进入咸阳后,宣布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得到关中各阶层人民的支持。鸿门宴:项羽入关后,驻扎鸿门,刘邦自知不敌,采纳张良的计策,亲至鸿门拜见项羽,卑辞求和。项羽设宴招待,企图在宴会上杀死刘邦,刘邦巧妙周旋。伺机逃脱。
楚汉之争形势图: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1、秦朝灭亡之前,刘邦、项羽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反抗秦朝,而且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继续领导秦末农民战争,因而是代表劳动人民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性质上是属于农民战争。2、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一个称“西楚霸王”,一个称“汉王”,二人不再是农民起义领袖,其战争目的是争夺皇位,因此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夺取权力的战争。
&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秦朝的疆域:秦王朝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秦王朝的建立,在我国古代历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由此开始的政治、经济制度在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由秦代开创的各种制度以及辽阔的疆域、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古代世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所以,“秦人”同后来的“汉人”、“唐人”一样,成为了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民的的代称,欧洲人到今天仍称中国为China,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就是由“秦”演变而来的。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对隋朝与秦朝相似之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都是短命王朝B...”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682651852511857741769661952691853041。商鞅变法的真实历史作用    
显王三年(前三六六年)     秦败魏师、韩师于洛阳。    五年(前三六四年)     秦献公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斩首六万。王赐以黼黻之服。    七年(前三六二年)     秦、魏战于少梁,魏师败绩;获魏公孙痤。〔师大崩曰败绩。)         ---------资治通鉴。周记三                 很多人认为,商鞅变法让秦国由弱变强。如果我们看了上面的历史记载。早在商鞅变法之前的秦献公时期, 秦就未逢败绩,几万几万的消灭当时最强的魏国军队,甚至还歼灭了魏和其他国家的联军,这些当时所有各国最好的战绩,让周天子也表示了震惊。比那个时候首都都被魏国攻下的赵韩(也是七雄之一)强太多了。可以说,秦在献公时期已经是最强国。要知道,当时的魏国还没有遭到马陵和桂陵之战的削弱。实际上,只有在最强国的最强将军--吴起的时候,魏国才能击败秦,占领几个城池。所以,秦在商鞅变法之前,根本不象我们认为的那样很弱小,反而是个军事强国。之所以当时魏被看作最强国,是因为秦风俗象蛮族,人民贫穷,文化落后,所以根本没有被计算在文明之内。          为什么秦在战国初期突然强大起来了呢?因为战国时期的作战方式和春秋不同,春秋时期作战,决定胜负的主要是少数贵族驾驶马拉战车进行的决斗,普通农民在战争中只起很小的辅助性作用,这些农民基本上连金属武器都没有。而到了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战争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战车作用大大下降,已经配备了金属武器的农民步兵成为了战争的主力。而风俗尚武,个人战斗力比六国人强大的多的秦因此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秦是在和魏国吴起军队的战斗中领略到了这种东方发展起来的新战斗方式,一旦他们把这种方式应用在自己军队中,发现自己几乎立刻就变成了一个无敌强国。         秦献公时期发现自己天下无敌,所以秦孝公才要商鞅变法,因为秦国现在觉得完全有可能去掠夺东方丰富的土地和财富。它也知道会经常面临华夏国家的联合反抗,所以,自己不但要最强,而且要比几个国家加起来还强才行。商鞅变法的成功,就在于他把本来就很强大的秦国军队以最严密,最彻底的军国主义方式组织起来,全国变成了一个大兵营,民政仕伍组织就是军队的组织形式。这个很象满清把他们的强悍的军队以八旗制度严密组织起来,蒙古人把全国军队以10人队,百人队,直到万人队的方式组织。这样就有很显著的军事扩张效果。             但是成吉思汗变法(他还制定了蒙古法令---大扎撒),努尔哈赤变法和商鞅变法都只适合于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时期,而且只适合搞军事扩张,不适合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虽然保障了满族的快速扩张,没有人觉得八旗制度是17世纪的先进制度吧?         为什么呢?因为军事扩张的动力是来自外部的。秦的耕战政策,如果只有耕,不可能让士兵完全满意,因为无论怎么奖赏,总的来说,赏给他们的东西都不可能大过他们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毕竟不从事生产的官员自己要留下不少。最多给积极耕种的人少收点赋税。这样他们不会对政策有太大的积极性。         但是战就不同了,以牺牲六国人的利益,在原来宗法制地方推广奴隶制为代价,秦人只要发挥自己的特长,砍几个头颅,就可以立刻变成一大块土地的新主人,还拥有替自己服务和耕种的私人奴隶。这种暴利很让人满意。当然,与此同时,秦与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也不断积累,快到爆发的程度了。         这个也就是为什么秦明显极其成功的变法无人仿效,而扩张效果远不如秦的魏国李悝,吴起变法却有不少国家跟进。大家都觉得即使学习秦,自己的士兵没有秦那样的个人蛮勇素质,战这个利益诱惑也不可能真正有多少人能拿到,也就起不到效果。所以各国都毫无争议的把秦的成功只归功于风俗,没有看作是制度的先进。比如,战国策魏策三:朱己谓魏王曰: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同知也,非所施厚积德也。”         统一之后,秦面对的敌人不再是富饶的东方六国,而是蛮荒之地。匈奴的荒漠土地和南越的热带丛林都不可能让秦的士兵拥有太大兴趣,而且这些地方人口稀少,没有多少奴隶来源。所以秦的士气下降的很快。军队战斗力自然也也大不如前,这个和六国人民积累的巨大不满加在一起,秦的突然灭亡就不奇怪了。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2:百代都行‘秦’政法          所谓秦政法指的是什么呢?很多人把郡县制,由最高统治者决定官位升降归功于秦。其实这个是六国先实行的,而且在六国多数国家都有,可能只有楚国的世袭贵族势力比较大一些。这方面例子很多,县的设置应该已经普及。甚至中山这样狄人建立的国家行政区划也是以县为基本单位的。至于郡,我记得远在战国初期的魏占领了秦的几座城以后,就设置西河郡,吴起做郡守。赵国的上党郡,代郡,燕的渔阳郡,辽东,辽西郡也是很有名的。秦统一以后设置的36个郡,一部分是秦新设,但大部分都是沿袭六国原来的建制。六国的行政区划只不过没有秦那么纯粹而已。比如齐就给孟尝君封有封地,但这样的封地和商周时期已经不同了,封地只是小部分和补充性的,而且只是把几个县的租赋固定赐给封君,往往可以收回。而后来的大多数朝代也都没有那么纯粹,大多数都有世袭的王侯爵位和领地,直到明朝都还很明显。有的时候这些领地还很强大。还有六朝的庄园制等,这些都不是秦政制所能涵盖的。所以,从这点来看,后代的制度更象六国中的一些国家。而郡县制的推广是战国时代已经完成了的事情,不是秦的功劳。          秦政法中重要的仕伍保甲制也是关东六国先普遍实行的。秦的不同之处是用法令明确规定了在保甲内部实行连坐的惩罚。但这个很难称为一种历史的进步措施。在历史上的具体施行中,是否实行连坐也主要看皇帝的个人意志。                       我认为秦政法的主要特点,六国所不能代替的,是它对法家原则的彻底贯彻,有着把权力极力往最高统治者一个人手中集中的明显趋势。这个就是法家宣传的一个观点,最高统治者手中拥有的权力越多,对国家就越有利。但是这个观点在历史上秦灭亡以后,马上就被取消了。大部分时期的通常观点认为,皇帝并非神话中那么英明神武,大公无私,永远正确,对皇帝的权力是应该有一定限制和纠正的。 一直到宋朝这个观点在实践中都是起很大作用的。在这些年代,很多人甚至认为,理想的政治应该是皇帝无为而治,只起国家的象征作用,而把具体的政务交给丞相去处理。              但是元朝以后,由于受到有浓厚蛮族色彩的蒙古统治风格的影响,制度设计中提高了皇帝的个人作用,皇帝的绝对权力也有大的增长。当然,在政治原则上,人们还是认为多多少少应该有一点限制,实际上达到秦始皇那样权力的皇帝也几乎没有。值得注意的是,同时中国的发展也越来越停滞和落后。              历史上起限制皇帝个人绝对权力作用的包括儒家官员,诸侯王,外戚,军阀,世族贵族等阶层,这些都是法家和秦始皇这样的皇帝所深恶痛绝的。总的来说中国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六国那样的专制主义国家,而不是秦那样的极端专制主义(极权)国家。当然秦那样的极端专制主义偶儿也有回潮,但都在短时间造成了巨大灾难,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全国人口减半 ,而且持续时间都不长。                      我觉得中国后世实行的制度在原则上是齐政法,即儒法结合,德刑并用,用儒家来平衡法家的过于集权倾向的制度。这个在稷下学宫得到了充分的讨论,而非秦的独任法家。其观点集中在管子这本书里,中国后世的制度受其影响非常大,非常明显,不但原则一样,连盐铁专营,重农,均富这些细节都一模一样。汉代开始的时候,政治类似于楚国的封君强大,汉武帝以后象齐国。从贾谊和桑弘羊的主张和实践开始,中国的政治基本上都是以管子为指归的。只不过因为秦的统治让法家名声太臭,不便于把这个法的部分公开说出来而已。              齐也是郡县制和分封制混用的。所以,如果一定要指出后代的制度和战国时期的哪个国家最相似,我觉得是齐。百代都行‘秦’政法是一个以讹传讹的不正确说法。秦起到的作用只是把已经普遍实行郡县制的各国纳入唯一的一个统治体系。
  3:统一的秦朝削弱了匈奴          战国末年匈奴的势力其实很小,赵国在长平之战后被大大削弱,但李牧依靠赵的部分兵力就能大败匈奴,而且在战国时期的各国混战中,匈奴也没有能够浑水摸鱼,捞到一些好处。             但到秦朝灭亡的时候,匈奴就已经非常强大了。这个是为什么呢?实际上,一城一地之得失对游牧民族并不是很重要。蒙恬北逐匈奴,声势很大,但并没有象李牧那样消灭匈奴的多少有生力量,匈奴领教了中原先进武器和战术的威力,提高了眼界后,带着被一个庞大帝国猛烈进攻所带来的危机感,被迫离开生活条件较好的河套地区,逃往大漠,和其他游牧民族展开了争夺漠北有限资源的生存斗争。                秦朝时期,长城边境实际上是一个由秦朝军队监管的劳改营。很多汉人由于受不了繁重的劳役和残酷的虐待,只能往就近的匈奴地区逃跑,(往内地跑容易被抓)匈奴因此获得了先进的技术和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这些都让他们在和东胡,月氏,坚昆,丁零这些更原始落后的游牧部落的战斗中居于优势。这些先进的东西匈奴不能够全部吸收,但只要吸收一部分,对付那些极其原始的游牧部落就足够了。              历史记载显示,当时匈奴那里不但有中国的高级知识人员做参谋,还有不少工匠替匈奴人工作。(主要是冶铁)。显然,匈奴有比其他游牧民族先进的多的武器装备。因为中国的冶铁技术公认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很难想象其他游牧民族也掌握了这项技术。               同时,秦始皇统一中国让匈奴也有了利用自身实力统一漠北的概念,认识到了统一可以大大扩张自身的权力。               因为这两个因素,就在秦统一中国的10几年里,匈奴的势力也快速的猛烈增长,以前从来没有统一过,甚至连这个概念都没有的漠北,被匈奴所完全控制,控弦数十万,在加上中国当时在秦的暴政和秦末战争中已经筋疲力尽,此消彼长,匈奴一下就成了东亚最强大的势力。到了汉初,中国也不得不对匈奴的嚣张表示忍让了。               当时的一个习惯,人才对中央政权不信任,(因为第一个中央政权给人留下的印象太糟)。直到汉这个中央政权建立起来,人民还是一遇事,非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对匈奴和南越的发展都有快速促进作用。现在考古资料证明,南越本来在秦末还是一片蛮荒,(以前只是部落)但只过了几十年,文明程度已经非常高了。南越王墓即为证明。               南越达到的技术和文明水平,不可能是仅靠赵佗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就能在这么短时间把文明提升好几个等级。 匈奴对中国人才的利用当然不如本身就是汉人的赵佗, 但吸收一部分可以加强他们本身已经有的军事上的骑射优势。              所以,秦朝统一天下的10几年是匈奴崛起的关键时期。秦始皇对匈奴的发展实际上起到了间接的促进作用。  
  4:秦始皇统一文字      据说中国自古只有一种文字系统,即从甲骨文一脉传下来的汉字,             第一个问题,秦始皇需要统一文字吗?战国时代各国在个别字型上可能有差别,但在整体上不折不扣的属于同一系统的文字。中国是象形文字,从来没有形成过外国那种建立在不同语言基础上的不同的字母文字。              还有,秦朝有效统治整个中国的时间很短,只有10年左右,而一种文字从确立到被民众广泛接受需要较长的时间。特别是在古代技术和教育不发达,民众对传统很固守和信从的情况下. 请问,秦朝的政策能在这么短时间产生这么大效果吗?以至后来的汉朝已经不需要去特意推行同样的政策了。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其他大帝国,如罗马,波斯同样需要行政文书的一致性方便统治,却没有形成中国那样成功的统一的文字?(尽管这些帝国有长达几百年时间去推行统一文字)             我相信周朝时已经有比较统一的文字(商朝只有甲骨文),计量标准和道路尺寸。因为周朝可以说是一个标准化的国家,连各级官员的服装,礼仪,享受都有细致规定。             车同轨,书同文、这条后世许多人挂在嘴边,据说是秦始皇首创的功绩的话,出自《中庸》右第二十七章,所谓今天下,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此《中庸》一书,乃由孔老夫子之孙子思所著,。孔老夫子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就算他的孙儿子思异常长寿,,最迟也只可能活到公元前四百二十年左右。那还是战国初期,比秦始皇横扫六合独霸天下早出二百余年。                      可见,在子思的时代,(他明确的说是‘今天下’)各国在政治上是分裂的,但在文化,文字,车轨距离,道德目标方面还是有公认标准的,是基本统一的。这应该是继承周代文化和制度的结果。从世界历史上看,发明一种新的文字绝非容易之事,特别是在不依赖于字母的地方,新的种类的文字的出现在整个世界上加起来都是屈指可数的。要说后200年各国突然形成了自己的文字,显然很荒谬。                   还有就是秦始皇的统治只延续了10年左右,要说他的强行规定真的起了那么大作用的确不太可能。文字这东西是长期和广泛的文化习惯,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很多学习以前文字的人都还在,反秦之后却没有听说谁主张恢复固有文字的。虽然秦的政策那么不得人心,但恢复文字却根本没有成为各国遗民留意的一个问题。              中国文字由于自身的特点,导致‘合’远比‘分’要容易的多。字母文字是基于读音的,如果语言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就会形成不同种类的文字。中国的象形文字却截然不同,能够超越语音的分别,表达同样的含义,因此,反倒会成为不同语言居民之间交流与联系的纽带。                    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唯一的文明,周围都是蛮族。而这种优越的文明是和中国的文字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拒绝这种文字,就等于自绝于文明,向低等的蛮族文化靠近。而且中国的文字的构成是复杂的,很难发明一种不同的文字,却同样复杂到能够准确表达中国主要经典的微妙意思,比如诗经,周易,尚书等。             春秋战国时各国会盟,孙武给吴王上书,秦始皇读韩非子的文章,诸子百家游走各国,吕不韦召集各国人士编同一本书,商人四处活动都没有听说需要翻译,也没有发现过有翻译这种专门人员。当时的文字差异应该不会太突出的。起码在当时人看来没有太大的困难互相阅读。因为当时各地人的口音有很大区别,(比如中原人就经常抱怨楚国的语言是鸟语,根本听不懂)如果文字上也有很大区别,那么其互相交流就会很困难,这种困难在历史上会留下明显的印记。              在我读过的先秦历史资料中,从来没有发现过当时人有‘赵字’,‘赵文’,‘赵书’,或‘齐字’,‘齐文’,‘齐书’这样的类似提法。这说明当时人自己觉得各国文字间的区别还没有到那么显著的程度,以至需要用不同的专门词汇来命名。这样的提法我在看英雄这部电影的时候第一次听到,感觉十分突兀,而电影里的提法显然是张艺谋为了情节的需要编的,没有历史根据。                             秦始皇“书同文”措施是统一使用秦小篆,但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与小篆同样产生于秦统一前的隶书,远比小篆优越的多。隶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正因为如此,虽然秦始皇规定统一使用小篆,但远比小篆简省易写的隶书却成为风行民间的通用文字。。比如1975年发掘的湖北一座民间墓,据考证,墓主死于始皇30年,即(公元前217年),那时“书同文”的政策已实施4年之久,而墓中留存的简上文字却仍旧是隶书。如果云梦这个当时已经被秦国治理了60多年的地方尚且没有被秦始皇的小篆所‘统一’,六国那些只被秦统治10年左右的地方更不可能有什么实际效果。                   那么隶书是否如史书所说是秦始皇的狱吏程逸发明的呢?四川省青山川县境内的一个战国墓中发现的两件木犊,记载了公元前309年的条文,就是用隶书写的。这距秦始皇统一中国要早近一个世纪。因此,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狱吏程逸才造隶书,也是说不通的。                    在秦朝,中国文字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认为,当时中国主要有两种字体,一种是‘高级’的复杂尊贵型字体。这种字体主要在政府上层使用,还保持着一些商周时期文字具有神圣性的观念。正如我们在青铜器,结盟文书,碑文铭刻这些比较重要场合的考古证据中发现的那样,他们故意使用比较复杂和古老的字型,就象今天使用印章的做法,来象征政府不同于普通人群的权威。由于政治的分裂,各国的高级文字可能在字型和风格上有较大的区别,就象每个人的印章都希望有个人风格一样,但基本上都应该属于篆体。这种字体的使用范围显然比较狭窄。             还有一种是被上层人士认为‘低级’的简易通俗型文字, 即早期隶书,它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情况被打破,为了适应文字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还有方便交流而在民间逐渐发展起来的。这种文字交流和使用的范围更广,更频繁,在各国之间,隶书的区别应该并不大。                      秦大力强调和宣传的是他们用自己发明的小篆,统一和消灭了各国的‘高级’文字。在当时,这是政治统一的非常重要的象征。在古代史家心目中记述这件事的时候,他们看重的也应该是这种政治象征作用,他们几乎不可能有我们现代人所想象的那种统一不同种类文字,以深谋远虑的加强内部交流,防止文化分裂的想法。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觉得有这种需要。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强加的。             秦的小篆的使用范围,以考古资料来看,同样是非常狭窄的。主要是在那些最重要的政府公文和最高级的场合(如碑刻)中使用。甚至在秦朝政府里,那些级别不高的中下层官吏也是用隶书来工作的。 不仅是因为小篆不方便,会降低行政效率,而且我想,如果有人级别不够而使用小篆,在当时的观念中实际上就是冒犯了上级的特权,甚至有可能被治罪。                     同时,秦也有模仿周朝的动机。秦和周一样,是从陕西出发征服天下的,虽然很多具体政策和周代不同,但让人象征性的把秦和周联想在一起,对加强秦的合法性是有好处的。所以秦才大力宣传自己和周一样,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政策,所以李斯才以西周的文字为模板,创造小篆。由于看重的只是象征作用,所以在实际的行动中,推行文字统一的措施并不彻底。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字数有个,而秦朝政府规定的小篆字数只有3300个,里面还包括复字,显然是不够用的。其他的诸如统一车轨,度量衡这些措施我觉得应该也差不多,其象征作用远大于实际效果,在历史上发挥了多大影响值得探讨。                   为了政治需要统一官方文字是自然的。但是这绝不等于说没有秦始皇的这个政策中国就会象世界其他地区那样形成多种文字。秦朝统一时期,由于不信任,在六国新设郡县当官的都是来自秦国的人,六国人当官的几乎没有,所以,秦始皇主要在政府推行的政策对那些地方知识阶层的影响不会很大。             秦汉以后,各国贵族不是被消灭,就是降为平民。他们自己就自然的觉得,没有资格再继续使用过去那种‘高级’文字,(那象征着造反)同时也缺乏使用那种文字的场合。所以也没有人呼吁恢复本国文字。汉朝初期的皇族和功臣中间,绝大部分都出身于下层人士,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所以他们对小篆这种复杂的字体很难有耐心,加上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这些都有利于隶书的自由发展。这就是汉朝中国文字产生‘隶变’,隶书成为唯一的广泛通行文字的原因。              如果现在中国政府公文只用隶书,不用楷书,草书,行书,就算是统一了文字吗?楷书,草书,行书,隶书难道是不同文字间的区别吗?由此可见,说秦始皇统一文字本身就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文字游戏,是极不准确的提法。中国的文字本来就一直是统一的,区别的只是在个别时候个别字有不同的字型,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字体风格而已。中国文字在历史上发生的只有同一文字的演变过程,从来没有分裂和统一的过程。
  5。秦朝和隋朝为什么同样很快灭亡?  
读历史的人很容易注意到秦朝和隋朝历史的相似性:都是长期分裂后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其开国皇帝都残暴和好战,都异乎寻常的喜欢滥用民力,王朝的延续时间都很短。为什么有这样的相似性,大家却仅仅归咎于统治者经验的缺乏和性格的缺点。其实我觉得这两个王朝面对问题时的类似解决思路应该加以考虑。             最近看了一个资料是关于秦朝法令的考古资料(之所以不说法律,是我认为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即睡虎地秦简。里面明确谈到关于服劳役者没有按时到达的处罚。秦的《徭律》规定:“失期三日到五日,?;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按情节的轻重罚一个盾牌和盔甲,并非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死刑。何以历史的记载和考古资料如此不吻合?                         有没有可能,秦朝的残酷法令是后来的汉朝为了宣传自己而故意给秦朝造的谣言呢?这种情况在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中的确发生过不少。但是,在这里我觉得可能性很小。在秦朝,短短的10年左右,从事了大量惊人的工程。包括军事运输,道路,宫殿,陵墓,长城等等,很多人被作为囚犯无偿的服这些劳役。如果按照秦朝纸面上温和的法令,他们根本找不到足够多犯罪的人作为长期囚犯,这说明法令从一开始就已经被政府自己给破坏了。                   虽然陈胜本人的地位和信誉没有任何特别之处,但他很容易的就让几乎所有在场的人都相信了他的话,而径直去从事造反这样杀头的重罪,除非大家已经从其他渠道了解到了实际情况,否则难以解释。             而且我们注意到,整个起义的过程发展的异常迅猛,秦朝的法令已经严苛到了一个让人难以承受的程度,不是只有陈胜所部这样认为,整个关东的人都有这个感觉。                   我觉得,可以从秦朝法令的性质上来解释,法家对法令的原则是:只要有利皇帝和统治阶层对下面控制的法令就是好法令。从法令的公平性上来说,商鞅时代的法家还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说法(但是也漏掉了一个最关键的人物---最高统治者自己),但到了秦始皇时期,法家的法令已经越来越对上层有利,同样的罪行,等级越高,惩罚越轻。而且权谋之术最受重视,只要能够掌握和巩固权力,什么手段都是可以的,破坏法令的公平性更是不在话下。             所以,中国名义上的法律只是皇帝和统治阶级单方面政令的固定化,和欧洲政府与人民之间签订的契约法完全是两回事。他们可以任意根据自己的意志来制定法令,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随时修改法令,乃至破坏法令。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考察历史上的实际情况如果以纸面上的文字为准,绝对会误导人。             所以,我认为大的多的可能是,秦朝的法令被秦始皇的政府故意破坏和扭曲了,他们故意的要超越法令去杀害和伤害六国的民众。绝大多数民众很可能根本不知道真正的法令是怎么规定的。             秦朝的政策有这么一个出发点,即认为自己是中国的征服者,而不是统治者。因为他们某种程度把自己看作是和中原文明不同的蛮族国家,而这一点已经被其他中原国家所公认。军队的成员都是秦国人,这是明显不信任的表现,六国的人则负责缴纳苛捐杂税和服繁重的劳役,并且因为一些小事被判做奴隶和囚犯。            这是一个系统的政策,秦始皇的意图是,首先,让六国的人在劳役中多死点,多伤点,起码也累的没力气反抗,也没空去想反抗的问题。六国的人死的越多,伤的越多,秦朝本身就越安全。            把他们全部控制在军事化管理的劳役和囚犯队伍中也是安全措施之一。            还有一个措施就是发动对外战争,面对同样的敌人有助于培养内部的命运共同感。同时,镇压六国的人也更加方便,即使他们只有很小的不满迹象被发现,也可以用战争非常时期,或者勾结外敌作为加重刑罚的借口。            这样,一箭三雕,有反叛嫌疑的人被拖疲,拖垮,拖死了,对帝国和皇帝有用的大量工程也建立起来了,外患也被削弱,何乐而不为呢?         这种意图当然不会明确说出来,但秦朝政策的主要制定者李斯对二世说的这段话:故明主能行督责之术以独断于上,则权不在臣下,然后能灭仁义之涂,绝谏说之辩,荦然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如此,群臣、百姓救过不给,何变之敢图!(资治通鉴秦纪三)说明秦的确有类似的思路,即通过专制政策让需要被控制的人成天忙着应付各种不测灾难,从而没有机会去考虑反叛。              秦始皇实行的政策已经让人很难忍受了。但人民终究还一点希望可以安慰自己活下去,那就是秦始皇的继承人改变他的政策。但是二世即位后还是继承他父亲的政策,而且二世还很年轻,这样人民就只能绝望了。                 隋朝也有类似的情况,隋朝同样是长期分裂后的第一个统一王朝,对新占领土地上的人也同样不信任。他们同样从事大量的工程和对外战争。而这些政策实际从隋文帝时期已经开始。不同的是,他们让新土地上的人参军。在征伐高丽的行动中,我们一次就看到了一支超过110万的大军,其数量多的有点过分,而对手只是高丽这样的小国。显然这会对后勤运输和物资供应造成沉重的负担,而这些负担会转嫁到普通民众,特别是和高丽临近的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地区人民身上。这个地区是前北齐的根据地,一向对来自关陇地区的北周,隋,唐政权抱有敌意。实际上,一直到藩镇时期,这里的藩镇都是最顽强,最难对付的。              隋朝的王薄(也是河北人)和秦朝的陈胜一样,意识到了当时政府故意让他们去送死的意图。所以他写了《无向辽东浪死歌》,发动起义。             出征高丽虽然声势浩大,但其指挥和战略却给人很草率的感觉。一旦遇到挫折,缺乏应变措施。最后被打的大败而归,据说只有几千人逃了回来。对于一个强大的,正在蒸蒸日上的王朝来说,这样的惨败实在有点出乎意料。我觉得,隋炀帝可能对胜负不是很放在心上,胜了固然好,败了消耗的主要也是那些新征服地区招募的士兵,而这些地区年轻力壮的人被认为是对新政权有威胁的。总的来说隋朝怎么样都不吃亏。              所以,秦朝和隋朝都是被认为自己被故意残酷虐待的民众所推翻的。在国内外还有类似例子。前秦的苻坚刚刚统一北方,就不顾自己最信任的王猛和苻融的劝告,坚持要带着一只庞大的足以‘投鞭断流’的军队去攻打东晋,其目的应该也是为了消灭内部的不安定因素,让五胡中氐族以外的士兵去和东晋的汉族人拼个你死我活。不过这次刚一接触,还没有互相消耗,这些异族士兵就反叛了。             波斯帝国建立起来后,执着的派遣一支当时看来数量惊人的军队不断入侵希腊。其中大部分都是异族的军士。战国时代的日本统一以后,丰臣秀吉两次派大军入侵朝鲜。他认为无论胜败,消耗其他大名供应的军队(如果不打外战,其总数可能超过了秀吉亲自控制的军队)对他是有利的。值得注意的是,隋朝,波斯,秀吉的对外战争都不止一次针对同一目标,而且都失败了。  
  有点意思
  太多了,就第一文说说  商鞅的耕战国策,不能简单和蒙古、满族的军制相类。因为这个国策,更多是一个政治经济制度,而非单纯的军事制度。  商鞅的耕战国策,起源于法家李里的分析,要求国家有多少地,出多少粮,养多少军队,然后再去扩张多少土地,产更多粮食,养更多军队。  这样的制度下,国家主要的收益不是来自掠夺,而是土地的增多(而蒙古、满族在汉化前,其国家利益主要来自掠夺)。这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战的政策-生产资料(土地)、物资(粮食)、军事力量(军队)。法家在试图建立一套体系,确保经济能够正确地支援军队。  而蒙古、满族等游牧民族,显然没有意识到需要去建立这样一套体系
  百代都行‘秦’政法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谁有资格做候选人?  汉袭秦制,后代又多袭汉制,自然成了百代都行秦政法。  那秦袭谁呢?按照LZ的说法,是六国,尤其是齐。  问题在于,齐只是一个王国,地方诸侯,没有资格做帝国的先师。  这就好比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说继承中华民国、清王朝、明王朝,但是不能说继承江西苏维埃或者东北张学良-档次错了。  所以秦要袭,只能去袭周-周王朝也是帝国。然后就制度上而言,两者差距太大,所以秦帝国是首创-至于它首创时借鉴了哪些,就不好说了  此外,秦法制的根本在于建立君权至上、帝王祭天、法令约束臣民、以郡县治理、皇亲无分封、天下皆王臣的制度。这些制度在之前,即使六国,也没有完整实行的。例如齐国,他就没有君权至上、帝王祭天,而且也分封王亲,存在层次分封
  书同文。  这么说吧,普通话之外,北方各语系其实大致都听的懂  但是,普通话依然是官方教学和发言的标准  秦的伟大是不得不如此。它是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要统一,只好去规范所有人必须用某种文字-再小的差异都不容许!
  秦国为什么能在商鞅变法前就战败了魏国?道理很简单,因为秦献公时期,他老人家就开始改革了,虽然效果不凡,但谁叫我们的历史课本说到这里只提到这个秦国外来的和尚,我们的历史总是这样,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却总是归公于那么一两件事,一两个人,就像说到恐龙,就想起白垩纪(那是它们步入黄昏的时代)
  我们的历史总是这样,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却总是归公于那么一两件事,一两个人,就像说到恐龙,就想起白垩纪(那是它们步入黄昏的时代)  ----  蒽/我也有这种感觉
  秦的伟大是不得不如此。它是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要统一,只好去规范所有人必须用某种文字-再小的差异都不容许!  --------------------  不要动不动就用伟大来形容。
  行秦法?    楼主别光看史书,不看百家    看看韩非子吧,很实用,很严厉,适合改革,但却不能长治久安.    高压下必有反诶....
  楼主写的很好!    历史爱好者QQ群    专门为广大历史爱好者创建的QQ群    欢迎各位真正喜爱历史的同趣们加入!
  很好!
  秦朝的灭亡,并不是那么的简单,秦始皇也不是人们传说中的暴君,他没有杀功臣,并不是那么的残暴.秦朝的灭亡,应该是亡于秦二世,亡于赵高.
  现在出土的秦简这么多,好好看看就逐渐明白了,传世文献关于秦朝的东西还是太少。
  楼主请不要有意无意的在问中离间秦和华夏文明的关系!    秦是华夏文明的一个支脉,可不是后来那些鲜卑垃圾或者女贞杂碎一样,从什么西伯利亚的荒原上走来,也敢自称黄帝子孙的远系!这叫不要脸!    
  好文章,看来下了不少功夫。
  看到第5条 我想到了抗美援朝,罪过,罪过,还好我爷爷侥幸留条命,今年85啦
  我觉得LZ是搞错了    打战赢了,不完全表示国家强大,秦国民风彪悍,善战,也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楼主有自己求实的独立思考,佩服。不过,第五条感觉思考的不够,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用的主要是自己的军队,将领也是亲信,不会蠢的把自己的实力拿去消耗的。苻坚肥水之战后自己的军事实力也是受到巨大损失。
  秦是华夏文明的一个支脉,可不是后来那些鲜卑垃圾或者女贞杂碎一样,从什么西伯利亚的荒原上走来,也敢自称黄帝子孙的远系!这叫不要脸!  -------------  黑与白,华夏与野蛮经常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中间有过度阶段/  秦就是属于这样介于两者之间。
  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用的主要是自己的军队,将领也是亲信,不会蠢的把自己的实力拿去消耗的  -------------  的确没太仔细。我在去看看资料。
   秦是华夏文明的一个支脉,可不是后来那些鲜卑垃圾或者女贞杂碎一样,从什么西伯利亚的荒原上走来,也敢自称黄帝子孙的远系!这叫不要脸------------------------------------------------------------此言甚是,正名很重要啊。  要按某些混水摸鱼者的理论,不光是秦,汉,三代都是“少民”哪。周是“西岐”,商是“东夷”。而且他们都不是“汉族”嘛。听听,多有理有据。虽然那个时代的西岐,不过是河南西边的陕西,东夷,是陕西东边的河南,跟汉朝人定义的东夷(辽东)十万八千里
  我还说什么新观点呢,前年我看了一本书,上面说的比这个详细多了,别说这些观点了,还有很多其他的,大家可以去书店看看,潇水写的,《谁杀死了秦帝国》。  作者似乎对秦朝有点异样的情感,不知老秦是把你怎么得罪了?在秦朝,匈奴和秦的实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到了汉朝,刘邦大傻瓜打了一个败仗,让后人认为匈奴强大。至于送这个那个,文成公主不都嫁了小松吗?难道唐太宗时打不赢吐蕃?这只是策略,手段。不能说明匈奴强大,也就更不能说明匈奴在秦朝十几年间发展壮大。
  秦没有得罪我,但现在很多人还在搞对暴君的个人崇拜,说明是有遗毒的。
  要按某些混水摸鱼者的理论,不光是秦,汉,三代都是“少民”哪。周是“西岐”,商是“东夷”。而且他们都不是“汉族”嘛。听听,多有理有据。虽然那个时代的西岐,不过是河南西边的陕西,东夷,是陕西东边的河南,跟汉朝人定义的东夷(辽东)十万八千里  ---------------  先搞清楚华夏和蛮族区分的标准才能说清楚这个问题。是地域还是血缘还是文化,到底哪个是华夏与蛮族的区分标准?我认为是文化。
  ding /
  ding .
         秦朝的政策有这么一个出发点,即认为自己是中国的征服者,而不是统治者。因为他们某种程度把自己看作是和中原文明不同的蛮族国家,而这一点已经被其他中原国家所公认。军队的成员都是秦国人,这是明显不信任的表现,六国的人则负责缴纳苛捐杂税和服繁重的劳役,并且因为一些小事被判做奴隶和囚犯。  ====================================================  有点疑问,据我所知。好象大泽乡起义的陈胜吴广都是楚国人吧,被征发到边塞去守边去的,而并非劳役,因为大雨误期才被迫起义的吧。
  这第五点不对,这样做的人无一例外失败了,并没有巩固他们的政权。
  作者:无上宗师令东来 回复日期: 17:42:23    
    楼主请不要有意无意的在问中离间秦和华夏文明的关系!        秦是华夏文明的一个支脉,可不是后来那些鲜卑垃圾或者女贞杂碎一样,从什么西伯利亚的荒原上走来,也敢自称黄帝子孙的远系!这叫不要脸!  ---------------  你才真是忙不迭离间中国各民族  秦人是当地的土豪,的确可能和周属于同族,但是周和商人可不同族。。。得,周商谁是蛮夷?  此外,从墓葬发掘看,秦明显有蛮族来源和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也就是说秦也算一个较文明的蛮族)  春秋和战国,中原诸侯也都认为秦楚都是蛮夷
  秦的文化和东方各国区别很大。
  秦和商是一个族,同属东夷族。后来周人赶走了商人,一支在东南建国是为宋,一支去了东北是为高句丽,一支迁到西北也就是秦人了。自打周族坐了中原,修订文化,以正统自居,不接受周文化制度的都是蛮族了。
  请阅读/index.php    /sort.php/21  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 汉唐史论 / 秦国秦代
  秦和商是一个族,同属东夷族。后来周人赶走了商人,一支在东南建国是为宋,一支去了东北是为高句丽,一支迁到西北也就是秦人了。自打周族坐了中原,修订文化,以正统自居,不接受周文化制度的都是蛮族了。  ---------------  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文化。  
秦的耕战政策,类似于现代的土地承包制,最大限度调动农民积极性,只要东西多就行,别管是国家的还是自己的,反正肉烂在锅里。  
而且秦朝的军功就是唯一的晋升渠道,要当官只能凭军功,类似于考公务员。即使匈奴有了工匠,一样无法制造像弩箭一样复杂的装备,游牧民族的金属来源都成问题。即使是到明朝,蒙古人还抢铁锅呢
  这个没有什么说头。抢的动西不归自己谁还会用命去抢。蒙古那些也一样。    至于资源。  内蒙古已探明的黑色金属矿主要有铁、锰、铬,其中铁矿资源最丰富,目前已发现大小铁矿产地254处,累计探明储量17.12亿吨,居全国第9位,储量集中于包白和集二两条铁路沿线。其中白云鄂博以富有铁和稀土等多种金属共生矿而成为世界罕见的“宝山”。铬铁矿探明储量180万吨,居全国第二位。  蒙古地下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有煤、铜、钨、萤石、金、银、钼、铝、锡、铁、铅、锌、铀、锰、磷、盐、石油等80多种矿产,其中煤蕴藏量约500-1520亿吨。此外,萤石蕴藏量约800万吨,铁20亿吨,磷2亿吨,金3400吨、银7000吨、石油30-60亿桶。森林资源较丰富,木材蓄积量为12亿立方米。(资料来源:1999年1月、2000年2月和2001年1月蒙古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   
  秦和商是一个族,同属东夷族。后来周人赶走了商人,一支在东南建国是为宋,一支去了东北是为高句丽,一支迁到西北也就是秦人了。自打周族坐了中原,修订文化,以正统自居,不接受周文化制度的都是蛮族了。    ---------------    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文化。  我说的就是文化,即秦还保留了不是周族的文化,在商朝时那是正统。后来商下野,周上台,不遵循周文化的人,也就被主流社会看做异类了。
  商是重鬼神的,看不出秦和商有什么联系。
  草原有资源,问题是找不找得到矿石?会不会冶炼矿石?会不会锻造金属。有资源是一回事,能不能使用又是另一回事。
  所以需要技术和知识。这样汉族的工匠作用才重要。/
   商是重鬼神的,看不出秦和商有什么联系。    因为有了有了变化,应该是受周的影响,否则宋国为什么不被看成未开化国家呢?秦人的先祖给周王养马,立了功才被封到秦地,至少他是受过周文化熏陶的。所以秦人只是被中原国家看成半开化,而不是戎狄
  我觉得商鞅变法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使得秦国吸引人才,自那时起,不断有各国的人才入秦,为秦出谋划策。
  文化是不停变化的。秦和中原比较隔绝,和游牧民族交往很多。再加上人口当中本来留下的周遗民就少,越来越受戎狄的文化影响也不奇怪。
  都是那些军事和外交方面。实用技术方面的人。重视文化和思想深度的学派都没有去秦国。除了法家,就只有纵横家去秦。
  受戎狄影响没错,但上层人士向往的是中原文化,秦穆公大力引进先进文化,提高秦国国际声誉。有这样一股力量在,和中原的交流就不会停止。毕竟谁也不喜欢被别人说成是野蛮人。    
  商鞅之前,秦只有穆公时期试图朝东发展,其他时期都是和东方隔绝的,除了在边境上与东方各国偶尔打仗以外,没什么交往。主要和游牧民交往。
  我认为商秧只是推动秦国向前走了一步,但不是绝对的。秦国君臣也不是笨蛋。
  先搞清楚华夏和蛮族区分的标准才能说清楚这个问题。是地域还是血缘还是文化,到底哪个是华夏与蛮族的区分标准?我认为是文化。  -----------------------但是有人非得说瓢虫装是“唐装”,屎壳郎大将军是“民族英雄”,清兵屠杀的百万无辜生灵是“必要的牺牲,融合的喜剧”,游牧部落是高贵的狼血,华夏是羊血,破坏生态污染地球,满屏幕辫戏,这样的话“文化现实”下,是不是得先告诉某族成天惦记着对主体民族进行种族灭绝的阴谋是违反人类法律和道德地县的,再来跟正常人谈“文化”。
  狼图腾早就被批臭了。
  文化的融合和血统的融合不是一回事。和平交往中文化才有真正  的融合。
  应该说是借鉴。
  文化的借鉴才是王道。
  广州东设印务有限公司提供宣传单张 名片 折页 画册 产品手册设计 杂志排版 书籍书刊排版与印刷送货一站式服务  联系人:梁生 固定电话:020- 联系手机: 客服QQ:
  作者:阿富汗的猫 回复日期: 18:20:32 
  看到第5条 我想到了抗美援朝,罪过,罪过,还好我爷爷侥幸留条命,今年85啦    我也一样,第一反映就是抗美援朝
  这个---毕竟分裂时期不长,不到40年,所以那些措施不必那么极端。
  加一个  6。法家指导与秦的政策         西方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没有人性本恶的观念,在基督教成为国教以后,才从宗教故事中引进了原罪概念。所以西方的人性恶观念是来源于宗教的预先设定。恶的范畴包括所有上帝创造的人。                       而法家的人性恶观念是从现实人群的行为当中观察总结出来的。阅读法家的书,我发现法家的恶具体所指很 明确,实际上,看来看去只包括一个范畴,即有人削弱或者篡夺了君主的权力,损害了君主的利益。只有这种行为叫做恶,所有的恶行似乎都是围绕着君主一个人进行的。                   以前我也觉得很困惑,为什么法家会犯这么明显和致命的逻辑错误,简直就象韩非子说的自相矛盾。如果人性都是恶的,为什么法家还拼命的把权力往君主一个人手里集中,难道不怕浩大的权力把一个人的恶放大无数倍,造成惨重的灾难?为什么法家主张把官员都换成法家出身,难道法家不怕一群恶人因为垄断官位而朋党为奸?法家思想难道是商鞅,韩非子这些本恶的人搞出来的一个大阴谋?                  现在我自己觉得搞清楚了,我是犯了一个张冠李戴,不知类的错误。把西方的人性观和法家的简单雷同了。法家其实也有一个不容置疑的预设观念,不容质疑到法家觉得不用说大家都清楚,所以一旦背景变化了,现在人都不知道。这个在法家看来明白无误,无须证明的预设是:这个天下所有的东西(权力),在根本上都是属于君主的,接着推论出,天下所有的个人利益,都应该是服属于君主利益的。 权力的基础在于土地。一个君主占有的土地上的所有出产,包括自然生成的和人工生产的,所有人和控制这些人的权力,在概念上,都是这个君主家里的财产。                   所谓的公心,就是只为君主利益着想。所谓的私心,就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所谓的恶,就是不经过君主的同意,用自己的方法途径拿了君主的东西(包括权力)。                   每个人都应该听从君主对属于君主的物质分配的安排,只有这个才是唯一的合法利益。违反了这个原则就是违法。因此,所有的人都可能是恶的,惟独君主完全没有这种可能性。君主可能犯重大错误,从而给整个社会造成重大灾难,但那不过就象你不小心打破了你家的液晶电视。是大遗憾,但不是恶行。法家自我标榜为君主利益的守护者,全心全意只为维护和增值君主的家产服务,而在此过程中,受到的赏罚完全听从君主的安排,即使不公正也不会有任何怨言,法家就是大公无私的典型。因此真正的法家也不会为恶。人性恶中的人实际上是指排除了君主和法家自己的其他人。                  请看一个法家津津乐道的例子,《外储说右下》篇记曰:“秦大饥,应侯请曰:”五苑之草著、蔬菜、橡果 、枣栗,足以活民,请发之。‘昭襄王曰:“吾秦法,使民有功受赏,有罪而受诛~~~~~~~~夫使有功与无功俱 赏者,此乱之道也。夫发五苑而乱,不如弃枣蔬而治。’:”~~~~~~夫生而乱,不如死而治,大夫其释之。“               这个残酷的法令表现了法家的严格的产权意识。灾民快饿死了,但这个是人民自己的需要,不是君主的需要。没有做多余的贡献,却想要拿君主分配给你之外的东西,就是非分之想,是私心。如果昭襄王答应了这个请求,开了这个口子,就会破坏法家的整个秩序系统,是走在动乱的道路上。因之此,‘生而乱,不如死而治’,那是绝对不允许的。          儒家把国家看作一个家庭,君主是家长,人民是家人,所以不主张明确的财产分割,因为这样伤感情,但原则上家人多多少少有一份。法家把国家也看作一个家庭,君主是主人,人民是仆人,所以的东西都是主人的。               这样看来,一统君主‘肴函为宫,四海为家’的观念就毫不奇怪了。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历史上秦实施的政策。                抢劫和偷盗行为是某些人把君主分配的东西自己再分配,褫夺了君主的分配权,所以违法;私斗不但不能增加君主的财富,反而造成了财富内部的消耗,绝对禁止。                 耕是有效利用现有土地,是内部增值;战是抢夺其他君主的产业,是外部增值;商人是靠把君主家的东西从这里拿到那里来挣钱,所以基本上多余。除了少数情况,有些物资是只能在特殊地点生产,大家又都确实需要的。这个可以得到例外的批准。比如养马,因为能够培育好马的好牧场不多;比如丹砂,附近必须有矿。                  修长城,就象古代人喜欢在产业周围扎个篱笆,现代人喜欢在窗户上加个铁栏杆,虽然知道不可能完全防止外面的人进来抢你的东西,但有了这个,还是觉得安心许多                  秦始皇想的很周到,还在在坟墓里仿造了一个全天下的模型,这样他到了阴间,就可以眼见为实的向祖先报道他挣下的这个大家产的具体情况。
  我觉得你分析的不对,狗屁不通
  天涯总免不了开口就臭的人。
  煮酒很久没有这样的文章和讨论了
  多谢LS兄弟支持。
  秦朝和隋朝都是被认为自己被故意残酷虐待的民众所推翻的。  ——————————————————————————    受到残酷虐待的陈胜吴广,只是起义,现在说的“打响了第一枪”,推翻秦朝不是由他们完成的,这是公论。完成这个事的是项羽和刘邦集团,这俩一个是旧贵族出身,一个是秦廷的基层官僚,难说在不在“残酷虐待的民众”之列。在秦亡过程中,旧贵族(项梁项羽等)、旧领主(武臣、魏咎、田儋等)所起的实际作用比陈吴这类平民乃至贱民阶层的影响大得多。    这是对“民众”这个泛称的联系,有些“民众”自己就干了不少不亚于秦二世的残酷虐杀,这显然不是由秦政造成的。
  不是秦始皇统一的地方。而现在在中国版图内的。都存在着民族问题。而秦始皇统一了的地方从汉开始。基本上就一直没有民族问题了。封狼居胥。狼居胥现在在JB地方啊。
      受到残酷虐待的陈胜吴广,只是起义,现在说的“打响了第一枪”,推翻秦朝不是由他们完成的,这是公论。完成这个事的是项羽和刘邦集团,这俩一个是旧贵族出身,一个是秦廷的基层官僚,难说在不在“残酷虐待的民众”之列。在秦亡过程中,旧贵族(项梁项羽等)、旧领主(武臣、魏咎、田儋等)所起的实际作用比陈吴这类平民乃至贱民阶层的影响大得多。        这是对“民众”这个泛称的联系,有些“民众”自己就干了不少不亚于秦二世的残酷虐杀,这显然不是由秦政造成的。  ------------  断章取义。
  者:luckwood 回复日期: 21:22:52 
    不是秦始皇统一的地方。而现在在中国版图内的。都存在着民族问题。而秦始皇统一了的地方从汉开始。基本上就一直没有民族问题了。封狼居胥。狼居胥现在在JB地方啊。  --------------  和秦始皇有什么关系?这些东西有逻辑联系吗?我还可以说司马迁  旅游过的地方都是现在中国领土,没有旅游过的都不是。     
  请注意逻辑。不要简单的用一个侧面的例子就下那么大结论。秦统一地方是农业和游牧业的气候,地理分界线,以前的战国长城也在这条线上,以后的各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分界也在这个线上,这个是天然条件决定的,没有人故意去那样做也自然会形成这种局面。不是和某个朝代,甚至仅仅和某个皇帝政策决定有关。
   楼主想得挺深的,顶!     我复制下来,回家细细看。
  长见识
  ding .
  楼主的文章很是激活了些脑细胞,完全支持的是第四、五条。    其他四条的不同意见正在构思中。
        有点新意    
  作者:巅东狂猪 回复日期: 16:44:46 
    楼主的文章很是激活了些脑细胞,完全支持的是第四、五条。        其他四条的不同意见正在构思中。  ----------------  欢迎。
  《中庸》是秦汉时期托名之作,并非孔子孙子所写,楼主以假托时代的作品推理略晚于孔子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书同文显然站不住脚
  重要的是文化
  防止少数对汉族有敌视的人分化汉族  
7。对秦的历史评价为什么在现代突然转向?      
中国古代2000多年,秦始皇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典型暴君,顶多再联想起一些孟姜女的悲惨故事。到了近代,中国人在西方冲击下对传统文化失去了信心,开始打倒儒家。作为替代,曾经反儒的秦始皇被推了出来。就象尼采打倒了基督教的上帝和道德,马上就用政治强人--超人的崇 拜来代替一样。尼采批判基督教和道德,说这些东西都只能软化德国民族精神,只能妨碍希特勒那样坚强的超人实现权力意志。   
这些人主要是在日本学习的,受到日本的很大启发,日本当时是军国主义国家,又在搞对天皇神 化。秦作为古代的军国主义被赞颂,秦始皇被当做中国的天皇来神化,首先改造历史,创造一些 秦始皇的神话,统一的历史作用,个人的历史作用,统一文字等等,功劳放大一百倍,错误缩小一百倍。一个圣明君主而不是暴君就被改头换面的塑造出来了。     
这是因为人类总是需要精神寄托的,精神寄托有两种,一种是超现实的上帝,安拉。佛主,天意等,一种是现实的人,主要是皇帝国王这些政治强人。西方人崇拜上帝,就不那么崇拜国王。古代崇拜 天和道,对于君主的狂热崇拜就不显著。   
儒家的天道被打倒后,人民的精神就感觉空虚了,于是 就用对于秦始皇,汉武帝这些超人的崇拜来填补空白。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宗教。这种对于皇帝的崇拜是非理性的,即使指责其罪行的证据再充分,道理再清楚,崇拜强人、的人也不可能改变崇拜 对象,除非用其他的信仰或宗教来取代。
  有些想法很有趣。我比较赞同第一条,几年来断断续续写一个商鞅的贴,在很大程度上也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条似乎把题目写错了。  第五条完全不同意,我以为秦法之所以严酷,完全是因为君权的独尊地位——这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妥协的机会。在过去的一个帖子《韩非的板砖》里,说到过这个。
  关于“书同文”,我想主要是强化了文字的规范性,减少了异体字,这个功绩不必夸大,但也不该忽视。    又看了看后面的,感觉水平明显下降。希望楼主别太着急,慢工出细活才好。
  这个观点很不新,很可笑,谁认为商殃变法前秦国国力弱,恐怖只有作者自己这么认为,自欺欺人吧。
  楼上的;  作者説的对
  秦穆公时,秦国就很强了,战斗力非同一般。    商鞅的变法,让秦国在短时间内国力和军力大涨,傲视群雄,一统天下。法法,迁都,统一度量衡,社会风气,后世没有哪次变法如此的彻底
  商鞅的变法的作用,我觉得有点象天魔解体大法,是靠燃烧自己的血来获得强大的爆发力,如果能够不断抓到别人来吸血的话,还能维持一段时间,如果后来找不到吸血的对象(秦),或者吸到的血不如损失的血多(纳粹德国),就只能自爆了。
  作者:1230 回复日期: 16:37:08 
    楼上的;    作者説的对  --------------  多谢。我真的很讨厌反驳这些人的故意找茬。故意歪曲你的意思,自己树个明显错误的观点来栽成是我的观点,然后再来反驳。这样他们就永远正确了。很这些人说话一点意义都没有。
  我以为秦法之所以严酷,完全是因为君权的独尊地位——这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妥协的机会。在过去的一个帖子《韩非的板砖》里,说到过这个。  ------------------  这个要从中西方对法的理解不同上说起了。中国和西方关于秩序的基本观念,思考的出发点不同。从古代开始,西方就认为,世界的秩序是被外在于可见世界的理念世界或者上帝先安排好的。君主也是受这个外在秩序控制的一个因素。可能比其他因素重要,但不是世界中其他因素的决定力量。所以,西方的法律也是外在和独立于君主的。如果比喻的话,西方的法律就象是宇宙中的万有引力,在无处不在的引力调节作用下,各个星球被大致固定在稳定的位置上。君主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大和重要的星球而已。         而中国的秩序观念---道,是内在于这个我们现存的物质世界的。君主是天之子,是宇宙的中心,是道的焦点所在。所以,君主就是秩序的来源,当然也是法令的来源。在法家的观念中,君主的位置就象太阳系中的太阳,法令就象阳光。其他行星能够被照亮,完全是太阳的功劳。秩序之所以能维持,完全是君主的功劳。君主的权力不应该受任何限制,君主的权力越大,法令就越有威慑力,执行起来越有效。         所以,法家的观点是,法令内在和附属于君主,是君主权威的有机组成部分,服从法令就是服从君主。如果有人认为应该用法令来约束君主的绝对权力,就象试图用阳光来遮蔽太阳一样,对法家来说是极端荒谬可笑的。用任何方法来约束君主权力,根本就是一个假命题,不在法家的考虑之列。  
    这个要从中西方对法的理解不同上说起了。中国和西方关于秩序的基本观念,思考的出发点不同。  -----------------------------------   好强大,受教了
  LZ好文,顶一个
  主要区别:是君主专制的法治还是民主的法治。  后世多是民主的法治,但秦国的法律执行力度,至今没哪个国家比得上
  谢谢。
  作者:xajh2001 回复日期: 17:45:42 
    商鞅的变法的作用,我觉得有点象天魔解体大法,是靠燃烧自己的血来获得强大的爆发力,如果能够不断抓到别人来吸血的话,还能维持一段时间,如果后来找不到吸血的对象(秦),或者吸到的血不如损失的血多(纳粹德国),就只能自爆了===============同感。残民以逞
  刚不可久/
  主要区别:是君主专制的法治还是民主的法治。  ----------------  君主专制后面的那个法治应该打引号。这个法治和西方法治的区别,与君主专制和民主的区别一样大。并列起来很容易搞混淆,让大家以为只有前面形容词的不同。
  可惜了扶苏,也可惜了秦
  秦不可惜。必然的。
  再补充一点我对于三位一体法,术,势的概念。    
西方的观念中,法律是独立于君主的。是从商业社会的契约观念发展出来的。法律就是整个社 会的大契约。中国的概念中,法是专制国家不断发展的结果,是王权的延伸。法就是君命,君主就是法的来源。君主要有法必须要有‘势’,即权力作为基础。  而法,是贯彻君主意志的一种方式。术是另一种方式。当国家变大,君主不可能直接命令每个人,也不可能把每天都需要固定命令大家做的事情每天宣布一次命令的时候,把君主的命令用文字固定下来,传递出去,这个就诞生了法。     
所以,在法家的思维系统中,法就是王权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权力(势)是法令的基础和依 靠,皇帝的权力越大,法就越有效,权力越小,法令就越无力,所以强调法令首先就要扩张和膨胀皇权,这个是必需的条件。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儒家把法令的作用限制在较小的范围,这样做本身就是为了限制皇权的恶性膨胀。    
而术的实施范围是三种。1。控制那些可以直接接触到,直接控制的人。2。要让别人高深莫测 ,目的比较邪恶,不能公开的事情;3。必须预防而不是事后处罚的行为。这个范围之外的用法。      
法家之所以那么害怕和提防君主身边的人,就是因为他们可能危害君主而篡夺权力,在法家自己 的观念中,法对于这些人是没用的,或者用处很微弱。因为他们一旦篡夺了权力,也就掌握了‘ 势’,而掌握了权力,他们自己就是法的来源了,法对他们能够有用处吗?即使没有夺权成功, 大臣刺杀了或者伤害了皇帝,事后用法,即使五马分尸,对于尊贵的皇帝来说补偿也是完全不够的。 在法家自己看来,对付他们还是应该用术。     
  关于秦的六个问题之一  楼主想得深刻,我也不能敷衍,所以回复得很是慢了些。  1. 商鞅变法的真实历史作用  a) 秦在战国初期突然强大的原因是秦及时地适应了战争方式的重大变化,配备了金属武器的农民成为了战争的主力,而这之前是少数贵族的车战。  b) 魏国李悝和楚国吴起变法的失败在于己方的民众不如秦民的尚武风俗。  c) 秦统一后,耕战国策之中的外部战利下降而导致秦军士气和战斗力下降。    
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战国初期突然强大”。  
我们先来温习一下秦的封国史:   
周灭商之后,论功行赏分封天下之时,还根本没有秦,他们在养马,赐姓嬴。一直到西周灭亡,周幽王被北方的犬戎逼得逃难东迁时,当然,按照中国史书的一贯写法是:“一笑倾城,二笑倾国”的褒姒女士有幸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得为亡国背黑锅的女人。 由于诸侯对周天子无耻“烽火戏诸侯”的鄙视,根本就不肯出兵勤王,而这时的嬴氏族虽毫无勤王的名分,但依然出兵护送。可是周幽王却终于一命呜呼了,嬴氏族的投资眼看着就要打了水漂, 秦襄公毅然压宝周平王:“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迁。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尊王攘夷的第一人非秦襄公莫属,这位秦老祖这时无比英明地果断决定转向拥立新君 - 他赌赢了,他选择的周平王成功上位,感激之余,立即册封嬴氏为诸侯,“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歧以西之地……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可封地是‘歧以西’,此时则正是灭了西周的戎狄撒欢之处 - 这应当能排得上人类史上前十的’空头支票’了,这相当于我跟你说:送你五百亿美圆,你去美国国家联邦银行提,就说是我让拿的。你老兄拿得到吗?!可周平王还真就是这么说的。  
秦的传奇就是这样开始的,他们不仅真的拿到了,最后还把整个美国国家银行给完全搬进自己家了。  
秦建国之初,虽然拿着周平王的御赐画中之饼却饿着肚子,周平王赐给秦的土地,实际上布满了戎狄部落,秦国要事实上存在,就必须先处理戎狄,将‘画中之饼’变为‘真实之饼’。最初几年的斗争,均以秦国的失败而告终。秦襄公有一次率兵攻到属于自己的封地--岐山,但未能立足,只好又退回 &西垂&故地。直到秦文公即位后的第四年(公元前762年),秦人才占据了岐山,真正拿到了周天子赐给的封地。  
如果以赵魏韩三分晋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的话,那么‘秦穆公嬴任好’这个春秋五霸之一,则是睡在了另一个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姬重耳’的卧榻之旁。这两霸之间的恩恩怨怨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掰扯得清的。  
所以,秦并不是“战国初期突然强大”的,而是一直都很强!  
可当中原诸侯们面对一个能够击败令中原天下都心悸的戎狄的秦时,却表现出了一种很奇怪的心理优势:只有比蛮夷更蛮的人才能打败蛮夷。哪怕是他们被秦揍趴下了N回,却依然顽强地坚持这一莫名其妙的观点。  
在史书描写春秋诸侯军力时,喜欢用百乘千乘万乘这样的量词,而到战国后期索性就直接省略了千和万之后的’人’了。  
但楼主说这是’农民’就太过模糊了,’农民’是个职业,不是政治身份。  
政治身份可不只是象现在这样说说而已,责任和权利是对等的。能够为国家而战的只有作为贵族的’仕’和普通国民的’民’,他们才有上赋纳税的资格,而诸如’野人’或’奴’(这里的’奴’与我们现代语义下的’奴隶’完全不是一回事!) 对国家根本就没资格’上赋纳税’,连户籍都没有,更别说是哪门子的’保家卫国’了。  
是否配备金属武器也无关紧要,因为在战场上就算我是用牙咬,赢了也得作数不是?  
对于如何解决’增民(有政治身份的民)’,秦的政策是’外引民迁地,内分户抬籍’-外引民迁地是弱敌强己之举,可这互挖墙角的事等到全天下都在干时就成效递减了。  
剩下的另一条出路‘内分户抬籍’,商鞅变法牛B之处在于’强分户功抬籍’ – 在春秋战国史上能够说道一下的变法只有魏国李悝,楚国吴起和秦国商鞅这三次变法, 这六个字看着简单明了,却只在秦成功地贯彻了下去。  
为什么?  
与其他诸侯相比,秦实在是个年轻得令人难以接受的投机爆发户 – 东周灭亡西周开篇时,才位列于诸侯。  
年轻,有年轻的优势,历史并不是我们自以为是的张屠户,没了它我们就只能吃带毛肉的。  
秦的年轻使得它的贵族集团远没有诸侯大哥们的贵族集团那般可怕到令人束手无策 – 比后世的藩更为可怕,这些贵族集团是诸侯的乱世立足开疆拓土之本,也是国家改革的巨大羁绊,内乱的沃土。’封建制度’灭亡的本质便是具有封地军政财特权’贵族集团’的崩溃。  
秦年轻旺盛的生命力撑得住变法带来的阵痛。  
楼主说’ 魏国李悝和楚国吴起变法的失败在于己方的民众不如秦民的尚武风俗。’- 更是不能赞同,’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女人连饿死都不怕,男人又怎会不尚武呢? 趋利罢了。他们失败的原因以后得闲再说吧。  
楼主认为’ 秦统一后,耕战国策之中的外部战利下降而导致秦军士气和战斗力下降’,那你有没有想过斯巴达呢? 斯巴达的灭亡可能有无数种解释,但绝不可能归结为外部战利下降’军队士气和战斗力下降’。根据秦律,有仗打,便有军功,有了军功自然有利,楼主说’战利下降’可有足够的史料证据呢?比如,统一前一颗敌首授一爵,现在变成两颗敌首授一爵了。  
  儒家的天道被打倒后,人民的精神就感觉空虚了,于是 就用对于秦始皇,汉武帝这些超人的崇拜来填补空白。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宗教。这种对于皇帝的崇拜是非理性的,即使指责其罪行的证据再充分,道理再清楚,崇拜强人、的人也不可能改变崇拜 对象,除非用其他的信仰或宗教来取代。   ===========  排这个,一直很讨厌汉武帝,不明白怎么总有些人一提起他就象打了鸡血般的兴奋,汉武帝好大喜功,把文景的底子都败光了。鞑子打仗能还抢抢汉人的粮食和资源,打匈奴汉朝倒是获得什么好处了?花钱挣吆喝的买卖。  还是现在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引为豪的东西,如果不竖一些和他们有关系的偶象,他们是活不下去的。
  2:百代都行‘秦’政法   
我认为楼主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理解不够透彻。  
我思考的前提是:我不认为古人比现代人傻,东周的悲剧还历历在目,各诸侯不可能对‘封建制’的缺陷毫无认识。  
封建的本质我认为在于三权:封地军权、行政权和财权的统一。  
对于东周来说,‘封建制’是成立的,各诸侯都是三权统一。但对于各诸侯来说,‘封建制’是不成立的:他们实行的是剥离了‘军权和行政权’或是仅剥离了‘军权’的“分封制”,尤其是军权是必须被诸侯自己控制的。  
所以,我认为东周的灭亡是‘封建制’灭亡的标志,而整个战国时期(还是以赵魏韩三分晋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和以后都是‘郡县制’。这一点上,我与楼主观点一致:“而郡县制的推广是战国时代已经完成了的事情,不是秦的功劳。”  
但楼主的儒法之争我却又不能赞同了,甚至可以说目前所有的儒法之争我均认为是胡扯淡,立足点全都错了: 儒法之间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何来之争?儒的脚从来都只能站在‘怎么立法好’或是‘什么法好或不好’的道德指导层面上,绝到不了‘要不要法’的操作执行层面。  
从制度设计上来说,不论儒还是法,皇权根本就不可能被制度内部的其他力量限制得住。  
  3:统一的秦朝间接的促进了匈奴? (你的原句错了?)  
若是我们拉长历史来看游牧民族的兴衰与农耕民族关系,楼主的这一结论着实令人觉得莫名的忽然,相当地莫名,相当地忽然。  
  5. 秦朝和隋朝为什么同样很快灭亡?   那么唐呢?唐太宗呢?   不过,顶你这句:“秦朝的政策有这么一个出发点,即认为自己是中国的征服者,而不是统治者。”  
  6. 法家指导与秦的政策    ‘以前我也觉得很困惑,为什么法家会犯这么明显和致命的逻辑错误,简直就象韩非子说的自相矛盾。如果人性都是恶的,为什么法家还拼命的把权力往君主一个人手里集中,难道不怕浩大的权力把一个人的恶放大无数倍,造成惨重的灾难?为什么法家主张把官员都换成法家出身,难道法家不怕一群恶人因为垄断官位而朋党为奸?法家思想难道是商鞅,韩非子这些本恶的人搞出来的一个大阴谋?’  
  1. 法不容情,无所谓善恶。  2. 法家思想里根本就不存在朋党一说,完全是个莫名其妙的法家伪命题。朋党不朋党,说不清道不明的,遵纪守法,不殉私情就行。  
  儒家的天道被打倒后,人民的精神就感觉空虚了,于是 就用对于秦始皇,汉武帝这些超人的崇拜来填补空白。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宗教。这种对于皇帝的崇拜是非理性的,即使指责其罪行的证据再充分,道理再清楚,崇拜强人、的人也不可能改变崇拜 对象,除非用其他的信仰或宗教来取代。     ===========    排这个,一直很讨厌汉武帝,不明白怎么总有些人一提起他就象打了鸡血般的兴奋,汉武帝好大喜功,把文景的底子都败光了。鞑子打仗能还抢抢汉人的粮食和资源,打匈奴汉朝倒是获得什么好处了?花钱挣吆喝的买卖。    还是现在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引为豪的东西,如果不竖一些和他们有关系的偶象,他们是活不下去的。  ==========================================================  汉朝对匈奴战争是为了消除匈奴威胁,创造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来发展我们的文明,汉武帝本人的确好大喜功,但是他的对匈战争从长远看来,是完全正确的,你不能因为他没去抢劫匈奴就说他没什么功劳啊,这不是强盗逻辑吗?再说就算想抢,匈奴人也没什么东西好抢的,抢劫的收益绝对不会有怀柔的收益大。
   怎么不回复啊?
   楼主呢?     跑到哪里去了啊?
  不好意思,对不住,最近比较多事。没怎么上天涯,过段时间再回复吧。毕竟你的看法比较多。
呵呵,难得碰到同类人,无妨,想这些东东是颇费些时日的。
   先搞清楚华夏和蛮族区分的标准才能说清楚这个问题。是地域还是血缘还是文化,到底哪个是华夏与蛮族的区分标准?我认为是文化。  ========================我吐,你还是先去管管你同胞的狼图腾吧,是谁先开始骂人,说我们是卑贱的羊血,你们是高贵的狼血,你们杀我们是保护生态呢,这书都能出版,我们对某族和某教的狠毒程度也算心理有底了。  再说,你认为就算数?古人把不把血统当第一要义是一回事,事实上存不存在具有一定的稳定的共享血缘,文化,政治社会的民族是另一回事。要那么算,中日首先是一个民族咧,还轮不到螨虫蒙古呢,原来东条桑是我们的同胞啊,东乡桑,一生伏首拜阳明那个,就更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了
楼主不会从此就成太监了吧?
      
继续等待!
  额…楼主被你吓跑了?楼主是觉得功课做得不够吧 但有新意 有新的想法就很不错了啊
  不好意思,最近不习惯上天涯。
  楼主说’ 魏国李悝和楚国吴起变法的失败在于己方的民众不如秦民的尚武风俗。’- 更是不能赞同,’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女人连饿死都不怕,男人又怎会不尚武呢? 趋利罢了。他们失败的原因以后得闲再说吧。  -------------  生命也是一种利益。楚国人未必把其他利益看的比生命重。而秦生活艰苦,贫困,长期和戎狄作战,这样才培养出来尚武精神。                             楼主认为’ 秦统一后,耕战国策之中的外部战利下降而导致秦军士气和战斗力下降’,那你有没有想过斯巴达呢? 斯巴达的灭亡可能有无数种解释,但绝不可能归结为外部战利下降’军队士气和战斗力下降’。根据秦律,有仗打,便有军功,有了军功自然有利,楼主说’战利下降’可有足够的史料证据呢?比如,统一前一颗敌首授一爵,现在变成两颗敌首授一爵了。  ---------------  秦的灭亡原因很多。我只是说秦的军队士气下降的原因。匈奴,南越这些地方地广人稀,条件艰苦,秦军的消耗比获得的多,能够斩的脑袋少,国家没有理由给他们奖赏了。  
  但楼主的儒法之争我却又不能赞同了,甚至可以说目前所有的儒法之争我均认为是胡扯淡,立足点全都错了: 儒法之间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何来之争?儒的脚从来都只能站在‘怎么立法好’或是‘什么法好或不好’的道德指导层面上,绝到不了‘要不要法’的操作执行层面。     从制度设计上来说,不论儒还是法,皇权根本就不可能被制度内部的其他力量限制得住。  ------------  这个不太清楚你的意思。  
  若是我们拉长历史来看游牧民族的兴衰与农耕民族关系,楼主的这一结论着实令人觉得莫名的忽然,相当地莫名,相当地忽然。  -----------  怎么拉长来看,你说我莫名的理由呢?  
  1. 法不容情,无所谓善恶。    2. 法家思想里根本就不存在朋党一说,完全是个莫名其妙的法家伪命题。朋党不朋党,说不清道不明的,遵纪守法,不殉私情就行。    ---------------   法律的基础是道德,没有 善恶,法律用什么标准来制定呢?
朋党不是思想,是一种政治现象,就象宦官不是哪种思想培养出来的一样。
  比较认同SUBWOLF的观点。  1.秦灭六国不同于罗马帝国的扩张。他是对周天下的承继。  2.秦与匈奴的关系不应该再以“中国”观点视之。在世界的东方是一个统一的秦帝国,在西方是一个强盛的罗马帝国,两极之间是游牧民族的天堂。游牧民族对着两个帝国渴望的是财富。
  我也没说秦灭六国同于罗马帝国的扩张。秦是反周的,或者说,法家是坚决反周的。周的关键东西,比如分封,德治,礼乐,宗法,全都反/
  不光是游牧民族渴望财富。秦人也渴望财富/
  汉武帝打击匈奴,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震慑西域诸国。    当时匈奴强大时,西域各国都要看匈奴的脸色。    就好比今天如果中国能击败俄罗斯和美国,那整个天下谁不得唯中国马首是瞻。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