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大学大同师范分校美术系的系书记是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提示:本条目的主题不是。
大同大学(Utopia University)是民国时代一所著名的综合性私立大学,尤以“理工”著称,时有"北南开,南大同"之美誉,1952年在院系调整中被撤校。
1911年11月,任教于北京(清华大学前身)的、等11名教师,因不满学堂外国主事的办学方式,辞职南下成立了立达学社,并制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社旨,力图改革中国旧式教育。
胡敦复-大同大学的创建人和校长
日,胡敦复和他的立达学社同仁募捐私款在上海南市肇周路南阳里租屋,创办了大同学院。“大同”,系取义《礼记·礼运篇》中“天下为公,是为大同”之意,以“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为校铭,以“研究学术,明体达用”为宗旨,西文译作Utopia School(意为改良的新式学校)。当年招收学生91人,由立达学社社长胡敦复亲任院长。1914年1月,学校迁址。
大同大学早期办学无比艰辛,因为其办校经费不向社会募捐,不接受私人或团体赠款,仅靠立达学社社员自筹,所以几乎难以为继。后来学社同仁改变了“但忧毅力不充,不患度支之不足”做法,开始接受社会资助,学校各方面才得以有较大发展。也正是办学经费的紧张,造就了大同教员刻苦耐劳、精神贯注和学生朴素好学、奋发向上的优良传统。
1922年9月,大同学院被政府立案,改称大同大学,为私立性质,在校生约600人。在20世纪20年代,大同大学发展成为中国最好的私立大学之一。学校占地90亩,有15幢教学楼。1920年代的教育部报告称:“综合言之,此次视察六校(复旦、沪江、大同、大夏、光华、暨南),……据视察结果,办学精神,极为贯注者,为大同、沪江二校。理学院办理较有成绩者,亦为沪江、大同二校。……”
1930年,大同大学南车站路校址扩至110余亩,先后落成大礼堂、图书馆、体育馆、科学实验室、学生宿舍等17座建筑,拥有运动场、绿地等,建筑颇具规模,图书仪器充实完备,学生人数近千人,教育事业大有发展。
在大学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大同大学于1928年开始创办附中。日,上海市教育局准予中学部立案,改称附属中学,除教室、宿舍分开外,行政和经费仍与大学统一办理,大学预科停办。至1939年又分附中一院和二院,其分别是以后上海市和的前身。《三十年之上海教育》1935年对大同大学(包括附中)的评价为:"该校办理,处处经济,绝不浪费。教员刻苦耐劳,精神贯注,学生朴素好学,教师辅导学生自动研究,尤为可贵"。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因连天炮火和飞机轰炸,大同学府被毁于一旦。1937年10月,华界沦陷,大同被迫从南市迁至租界,借中国无线电工程学校及位育小学继续上课。大同师生没有经济实力转移到后方,胡敦复只好率领部分师生留守孤岛上海,再次依靠立达学社社友员、团结广大师生员工,在学校董事会的支持下,开始了第二次艰苦的创业历程,使“大同”获得了新生。
1938年9月,租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律师公会大厦为临时校舍。中学部979人,大学部850人。后大学部改借公共租界光夏中学校舍。1939年9月,新闸路新校舍建成,并附设附中二院(高中部),律师公会校址称附中一院(初中部)。1946年11月,原上海南市大同校舍修复部分竣工,附中一院迁回南车站路,即今上海市大同中学;大学部及附中二院(即今上海市五四中学)仍在新闸路。
大同大学在抗战爆发后毅然创办工学院,从1941年至1952年,工学院共毕业学生2228人。至1940年代,大同大学已发展有商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和工学院四个学院,下设14个系,学科涵盖史、地、文、哲、经济、会计、化学、化工、土木、电机、机械等领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
至1948年,大同大学部学生人数已达2700人,中学部学生达2500人,在当时上海公立和私立学校中占第一位,是1912年初办时学生人数的50倍。
在其四十年的大学历史中,大同一直是上海乃至全国私立大学中的翘楚,享有“北南开,南大同”的美誉。大同大学(含附中)先后培养出39名两院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6人,其中1人为双院士。
如今,“大同大学”虽然已成为名词,但是那段辉煌却铭刻于史册。在我国内忧外患频仍的年代,胡敦复带领十多位教书先生,白手起家创建“大同”,在没有外援、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两度将其发展成为一所我国著名的现代高等学校,其特殊性在我国别无多得。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胡敦复在美国接受记者采访时总结了大同大学办学的六条经验:“1.降低办学费用,使有更多的钱用于教学与科研。2.有一支热情而有能力的工作班子,使开支降低而工作效率增强。3.有一个能事先规划周详的领导班子。4.有良好的信誉,博得人们的信赖。5.取得广泛的信誉后,需要的时候,就容易向外筹款。6.组织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他们不为名利,热心教育。”他的成功的办学经验,对于我国当今的高校建设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文学院(文学系、史地政治系、哲学教育系)
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
商学院(经济系、银行系、工商管理系、会计系)
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
附属中学一院(初中部)、附属中学二院(高中部)
1952年10月,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大同大学撤校停办。商学院并入,文学院并入,理学院并入,工学院相关科系分别并入、和,附中一院和二院独立为大同中学、五四中学。
  胡敦复(),江苏无锡人,数学家、教育家,辛亥革命后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大同大学校长。
  在26岁生日这天,胡敦复终于创办了自己的大学。
  那是1912年的3月19日,在上海南市区肇周路南阳里,这所名为“大同学院”的大学挂出了牌子,教室是几间租来的民房,连三角板和酒精灯这样的基础教具都配不齐全。就连开办的经费,都是由校长胡敦复和他下属的10多位知识分子出钱凑的,总共228元。
  自从1911年中华民国创立以来,经费短缺,就一直是这个新生国家教育事业的通病。有数据统计,年,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每年经费不过500万元,一些公立学校长期罢课请愿,教职员工才勉强领到部分薪水。
  但即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为辛亥革命后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私立大学,大同学院的“寒酸劲”,也实在少见。
  为了积累资金,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这所大学的教工们一致约定,在这儿教书和办公,不取分文报酬,大家的生计,则靠在外面兼课来维持。不仅如此,他们还自愿将在外面所得报酬的20%捐给学校,以补贴各种经费开支。
  在大同学院早期,胡敦复的捐款超过万元。另一位数学系教师吴在渊,捐款达5500余元,他在此工作20余年,“生活困顿,穷巷陋室、家徒四壁,木箱当桌,食盐代菜,却日则教书,夜则译著,乐此不疲,有重金聘他,亦婉言谢绝”。
  如果不是因为胡敦复,这些知识分子原本可以过上很优越的生活。要知道,在那个年代,400元钱就可以在北京买下一个三进的四合院。而且,他们大都有显赫的留学经历,比如文学院的5名教师,有4人分别毕业于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都是国外名牌大学。在当时,他们都是各大高校争相高薪聘用的“抢手货”。
  教育家胡敦复本人也不例外。作为美国康乃尔大学数学系最早的中国留学生之一,他回国后参与了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前身)的创办工作,并担任首任教务长。
  但在那儿,25岁的胡敦复却留下了并不愉快的回忆。作为一所由美方出资创办的大学,美中教员的待遇悬殊,相差足有10倍。学校还开设了美国史地、政治、公民等课程,并要学生将美国历届总统、历史上的名人,以及所有的州、州首府,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川都一一背诵出来。
  一年后,胡敦复和11名中国教师便辞职南下,他们的目标,是创办一所“不附庸于洋人,在学术上独立,真正属于中国人”的大学。“大同”这个名字,则取《礼记·礼运》中“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之意。
  虽然“贵”为校长,胡敦复也一样上课。这个“脸蛋圆圆”的无锡人,是公认的全能教授。据说在创办学校的困难时期,数学、物理、国文、英文、哲学、拉丁文,甚至声韵学,哪门课没有人教,他就去顶。
  据长子胡新南回忆,胡敦复唯一不懂的是化学,也只有化学系没有他可教授的课程。因此胡新南报考这所大学时,特意选了化学系,以避开父亲的严格管教。谁知他最终还是没能逃掉,因为大一新生有一门必修课——逻辑,教授这门课的正是父亲胡敦复。
  在胡敦复和同人们的努力下,仅过了不到10年时间,无论是规模还是教学质量,“大同”均已步入国内第一流高等学府之列。它拥有17座校舍和正规的运动场,在国内首倡男女同校同班,首先采用学分制,它还拥有现代中国最早的近代物理实验室,聘请了中国第一个留美的数学博士,并先后培养出17位后来的中科院院士。
  在当时,“北南开,南大同”,已经成为报上流传的口号。胡敦复也被称为“中国第一流教育家”,“社会中人无不知大同之敦复先生者”。
  不过,在1952年10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同大学被取消了建制,被拆解并入复旦、同济、交大、上海财经学院、华东化工学院等院校。而校长胡敦复,则早在3年前离开大陆,前往台湾。
  晚年的胡校长,力图在台湾和美国恢复大同大学,但始终未果。1978年,他带着“淡淡的遗憾”,平静地离开了人世。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曾有人看见,他独自坐在正午的窗前,拿着一张学校创办初期教工合影的黑白照片,用手指摩挲了一遍又一遍。
  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同胞三兄弟,在我国现代教育与科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们不仅创建了辛亥革命后由中国人办的第一所大学--大同大学,而且是中国科学社的主要发起人及重要成员,对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本文介绍了他们艰苦办学的故事,从中可见我国早期归国留学生的志向和情怀。
  愤然辞职南下办学
  日,上海南市区肇周路南阳里挂出了"大同学院"的牌子。这天正是其首任校长胡敦复先生26岁生日。而大同学院能在沪上问世,也直接源于胡敦复勇抗外侮的感召。
  胡敦复回沪前,是清华学堂首任教务长,该学堂专门培训在全国选拔的留美学生。学校里美国教员与中国教员待遇悬殊,不仅工资有近十倍之差,居住条件更有天壤之别。而且,美方一定要在清华开设美国史地、政治、公民等课程,并要学生将美国历届总统、历史上的名人,以及所有的州、州府,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川都一一背诵出来。这些,引起了中国教职员的强烈不满。
  为维护自身权益,身为教务长的胡敦复与同在清华任教的朱香晚、华绾言、顾养吾等11人,于1911年夏成立了立达学社。
  暑期开学后,胡敦复即主张清华学生应多读理工科课程,这与美籍教员要多念英文、美国文学和美国史地的意见发生分歧,于是,美国公使出面干涉。胡敦复遂以"不能遵办"愤然辞职,随即离开清华回到上海。紧接着,立达学社十余名社员也集体辞职,于同年10月南下申城,与胡敦复聚会于沪埠,遂酝酿由立达学社出面,创办一所不受外国人干涉的学校,定其名为"大同",系取义于《礼记·礼运篇》中"天下为公,是为大同"之意。
  当时的上海,新学虽比较发达,但除了南洋公学等少数官办的带有大学性质的学校外,绝大多数都是教会学校,而少数官办学校请的也是洋教员,用的也是洋教材。因此,创办一所不附庸于洋人,在学术上独立,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大学,是胡敦复早已萦绕心头的志向。
  胡敦复的父亲胡壹修和仲叔胡雨人都是清末民初时期无锡地区的教育家和水利事业家。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在江南学校挑选15名学生出国留学,这是继留美幼童归国后我国首次公派的留美学生,胡敦复与大妹胡彬夏皆通过考试被选中。9月,胡敦复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数学,1909年毕业后,适逢清廷成立游美学务处,即被招回国参加留美学生选派工作,后被任命为清华学堂教务长。像梅贻琦、金邦正、秉志、胡适、赵元任、竺可桢、张子高、周仁等著名学者,都是经他的手选送美国留学的。
  胡敦复与十余位立达社友创办大同学院,可谓白手起家,开办费就是他们自己的捐款,而所有的钱也就是228元。就靠这笔钱,他们租下了几间民房做教室,开设了预科和普通科,首期招收的学生不过百人而已。
  为了积累资金,扩大学校规模,社员们约定,在大同教书和办公,不取分文报酬,大家的生计则靠在外面兼课来维持,不仅如此,他们还自愿将在外面所得报酬的20%捐给大同,以补贴各种经费开支。这样一来,这些本应生活得很好的优秀知识分子,不得不生活在困厄之中,一个个节衣缩食,住斗室,穿敝衣。一年之后,大同学院将所收学费和社员捐薪加在一起,有了一定数目的积蓄,便在肇周路附近的南车站路北首自建校舍。迁入新校址后,学校决定除扩大预科外,再增设英文、数理专修两科及大学文、理、商科。这样,学校开始向完全大学发展,对资金和师资的渴求则更显得刻不容缓了。
  兄弟加盟"奇童"助力
  胡明复、胡刚复是胡敦复的胞弟,他们兄弟姐妹九人,后多有成就,明复排行老三,刚复次之。
  1901年,明复和刚复考入徐家汇南洋公学附小,第二年升入南洋公学中学,当时的代校长张元济很喜爱这对兄弟,称他们为"奇童"。1910年,胡明复顺利通过了第二批庚款留学直送生的考试。赴美后,胡明复先在康奈尔大学读文科;1914年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专攻数学,并于1917年获博士学位,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数学博士。他的博士论文"具有边界条件的线性积分--微分方程",在《美国数学会会刊》发表,也是中国学者在国外发表的首篇现代数学论文。
  胡刚复则于1918年夏获哈佛物理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统称为"X射线的研究",在当时是世界科技前沿课题。后论文分为三篇在权威杂志《物理评论》上发表。他是我国第一个从事X射线研究的科学家。
  学成之后,等待他们的当然是锦绣前程。北京大学和南京高等师范都向他们发来了聘约;同时,他们的美国导师也希望他们留校工作,继续他们的研究。可是,兄弟两人却责无旁贷地于1917年底和1918年秋先后回到上海,加入了大同学院的创建队伍。他们在大同同样不取薪水,同样须将在外面代课收入的一部分交给学校做资金积累。胡刚复在寄给美国母校的信中说:"1918年夏我的研究工作暂告完成……我终于决定离开我愉快逗留过八年多的美国回到自己的祖国担任教师一职了。我国十分贫困,物资缺乏,生产落后,急需振兴实业。由于经费和物资短缺,致使教育事业也难以推动……今后我的一生将面临艰苦的斗争了。"
  胡明复到大同伊始,便全面挑起了校务和教学工作的重担。胡敦复作为校长和立达学社社长,其主要精力放在尽可能多地为大同积累和募集资金上。除社会活动外,他还以身作则尽量在外多兼课兼职,不仅受马相伯之邀,去主持复旦公学(后改大学)教务,还长期在南洋大学(后改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任教。
  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办好大同,胡明复住进了学校,从教学安排、人事调配,到学校的基建改造,他一一过问。那时,大同的基建任务十分繁重,有些新开设的系科就等着教室上课。为加快进度,节省资金,胡明复就自己动手设计,至今仍坐落在新闸路、西康路口的大同大学旧址校舍,就是胡明复亲自绘制图纸的。大同的经费一直入不敷出,为维持正常教学,胡明复不得不将自己的积蓄垫入。他们这些早期庚款生留学期间,每月生活费就有80美金,同学中有人因为善于攒钱甚至成了"小财主"。胡明复则早已将省下的一部分生活费用在了创办《科学》杂志上,现在他又将几乎所有的积蓄都投进了学校。有人统计,他十年间垫费总数达二万余元,真可谓"毁家兴学"了。
  不幸的是,日,平日无暇的胡明复抽身赶回无锡为婶母送丧,因天气炎热在溪中游泳,居然溺水而亡,年仅36岁。
  著书立说满目桃李
  胡敦复自主办学的目的,就是要为中国争独立的学术地位。他曾在与吴在渊合著的《近世初等代数学》一书的序言中剖明心迹:"自立之道奈何?第一宜讲演,第二宜翻译,第三宜编纂,第四宜著述。"在大同学院成立不久,胡敦复便领衔成立了"大同学院丛书丛刊"编辑部,编辑成员有胡敦复、朱香晚、吴在渊、胡明复、胡刚复等14人,都是学贯中西的饱学之士,大同所用的教材和参考用书,大都由他们自己编写。
  胡敦复率先垂范,先与夫人华桂馨(早期留美生)最早合编了初中算术教科书,之后与吴在渊合编了《算术》一册(1922年)、《几何》二册(1923年)、高中《几何学》一册(1925年),后均由中华书局出版。30年代,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他与荣方舟合编的《平面几何学》、《立体几何学》,以及他与范会国、顾澄合译的大学丛书之一的《积分方程式之导引》。胡敦复还独立编写了《新中学几何学》等。这些工作为我国早期的大学和中学的教材建设起了奠基作用。
  胡刚复则着力创办和主持大同物理系,当时,国内的物理学教授可谓凤毛麟角。他通过南通实业家张謇父子的捐助,在大同创建了我国最早的近代物理实验室,其中有用以测定光波和光的折射率的迈克耳孙干涉仪,有测量电子电荷的密立根油滴仪等,其设备之先进与丰富,在国内私立大学中是绝无仅有的。同时,胡刚复也是大同在外面兼课最多的教授,先后兼任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上海交大、厦门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北洋大学,以及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长年累月地在沪宁和南北地域之间穿梭奔波,风尘仆仆,异常艰辛。
  值得指出的是,胡刚复还创办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物理系。日南京高师失火,物理实验仪器全毁,为使实验不致中断,胡刚复曾将大同大学的实验仪器和教具乘车带往南京。因为他深知,要培养一名科学家,必须让他在学习期间接受扎实的实验训练。1936年,胡刚复还应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的邀请,出任浙大文理学院院长,抗战中浙大文理学院在胡刚复主持下办得兴旺发达,1944年10月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李约瑟博士前来参观,大为赞叹,回国后在大学委员会演讲中称中国的西南联大和"浙大"可与牛津、剑桥和哈佛相媲美。
  作为开创中国物理学教育的一代宗师,胡刚复可谓桃李满天下,早期学生有吴有训、严济慈等,稍晚有钱学森、吴健雄、卢嘉锡等,都是中国现当代科学界叱咤风云的人物。
  在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因连天炮火和飞机轰炸,大同学府被毁于一旦。大同师生没有经济实力转移到后方,胡敦复只好率领部分师生留守孤岛上海。同时,再次依靠立达学社社友和学校董事会的支持,作第二次艰苦创业。经过几年努力,大同又逐渐恢复起来,坚持到抗战胜利之后,又得到较大发展。据该校校史资料统计,至1948年,大同大学部学生人数已达2700人,中学部学生达2500人,在当时上海公立和私立学校中占第一位,是1912年初办时学生人数的50倍。
  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大同大学所属各院系分别划归复旦、交大、同济、财大、华师大等高校,而中学部和则保留下来,即现在的大同中学(原大同大学附中一院)和五四中学(原大同大学附中二院)。
  已过花甲之年的胡敦复,应儿子之邀于1949年去台湾休养,后接受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之聘出任客座教授,1962年在该校退休,日在西雅图逝世,终年92岁,安葬在西雅图华兴利长青公墓。
  胡刚复在新中国先后担任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教授。1966年3月因阑尾炎开刀引起交叉感染,使病情恶化,于3月26日逝世,终年74岁。
  中国物理学会为纪念他在发展我国物理科学、培养物理人才方面的重大贡献,于1987年设立了"胡刚复物理学奖",以奖励有突出成就的物理学工作者。
  大同大学是民国时期上海十分有名的私立大学之一,创办认为著名教育家胡敦复等人,尤以理工著称,有“北南开,南大同”之美誉。另一方面,立达学社——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知识分子团体——创办与维持大同大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同可谓“爱国办学的范例”。
中国人自己的大学
此非吾愿别京华
  1911年1月,清政府批准成立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该学堂专门培训在全国选拔的留美学生,胡敦复被任命为清华学堂第一任教务长。
  胡敦复()数学家、教育家。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其父胡壹修及仲叔胡雨人都是清末民初在当地兴办新学有影响的教育家和水利事业家。1907年,胡敦复与大妹胡彬夏皆通过考试,成为我国首次公派的留美学生。9月,胡敦复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数学,1909年毕业后,适逢清廷成立游美学务处,即被招回国参加留美学生选派工作。从1909年8月至1911年6月,他在游美学务处主持考选了仅有的三批直接留美学生,共180人。他们中后来很多人都成为中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如梅贻琦、竺可桢、胡刚复、胡明复、胡适、赵元任、姜立夫等,说明胡敦复选才有方。
  1911年1月,清政府批准成立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该学堂专门培训在全国选拔的留美学生,胡敦复被任命为清华学堂第一任教务长。当时,清华学校里美国教员与中国教员待遇悬殊,不仅工资有近十倍之差,居住条件更有天壤之别。
  为维护自身权益,胡敦复与同在清华任教的平海澜、朱香晚、吴在渊、顾珊臣、郁少华、张季源、顾养吾、华绾言、周润初、赵师曾等11人,于当年6月组织立达学社。学社以“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为宗旨,胡敦复任社长。
  暑期开学后,胡敦复即主张清华学生应多读理工科课程,这与美籍教员瓦尔德主张多念英文和美国文学、美国史地的意见发生分歧,于是,美国公使出面干涉。他遂以“不能遵办”愤然辞职,随即离开清华回到上海。吴宓评价胡敦复“为人才学极富,且就任以来办事亦极有条理,但诸种举动皆嫌过于专制,自拿主意,不与众商量,所以同那些美国教员很不和睦,而且性气高傲。”如此看来,辞职也是在情理之中了。10月,辛亥革命爆发,立达学社十余名社员也集体辞职,南下申城,与胡会和。
心怀大同聚申城
  日,由立达学社创办的大同学院在上海南市区肇周路南阳里挂出了牌子,这天正是其首任校长胡敦复先生26岁生日。
  当时的上海,新学虽比较发达,但除了南洋公学等少数官办的带有大学性质的学校外,绝大多数都是教会学校,而少数官办学校请的也是洋教员,用的也是洋教材。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立达社员们颇能看清时弊,办学者敷衍了事,不重学生德育之培养,学生在校专攻洋文为留学作准备,并不注意科学与传统学问之吸取。对此,《大同创办记》有这样记载: 在慨社会不良,官立学校办事者皆以外粉饰而内敷衍为事,偏重智育而置德育于不问,才乃为济恶之端。教授成绩,以学生之能否全行升级为标准。课程中体操、图画、手工、唱歌等项,无九十以下分数。学生于重要课目,或成绩虽劣,乃无降级留级之患。所重专在外国语文,而科学、国文退居附庸之列.教育都类机械,而学者天赋之能力无自发展,以为无人出而改良,种族将日就退化。
  因此,创办一所不附庸于洋人,在学术上独立,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大学,不但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更要培养学生们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成为早已萦绕在胡敦复等立达人心头的志向。“大同”,系取义《礼记.礼运篇》中“天下为公,是为大同”之意,以“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为校铭,以“研究学术,明体达用”为宗旨。大同学院是中国知识分子执著追求教育救国、科学救国道路的产物;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我国最早成立的一所高等学校。
“爱国办学的范例”
众人拾柴火焰高
  经费短缺是民国教育事业的通病。年,全国公私立大专学校每年经费不过500万元,一些公立学校长期罢课请愿,才勉强领到部分薪水。北京政府“十余年来,全国教育沦于破产,教育经费未能保障独立,军需支出浩繁,动辄牵及教费。罢课罢教,时有所闻”。
  作为上海地区一私立大学,大同学院既没有政府的扶植,又没有大资本家的援助,凭借的完全是这十多位知识分子的捐助。创建早期,为维持扩展校务,立达学社不断修改章程,以筹集款项。
  开办费就是他们自己的捐款,而所有的钱也就是228元。就靠这笔钱,他们租下了几间民房作为教室,教具是临时凑的,书籍仪器少得可怜。后因时疫,迁南市丰记码头陈姓房屋内上课。
  为了积累资金,扩大学校规模,身为校长的胡敦复多方奔走筹集资金;立达学社社员们也约定,在大同教书和办公,不取分文报酬,大家的生计则靠在外面兼课来维持,不仅如此,他们还自愿将在外面所得报酬的20%捐给大同,以补贴各种经费开支。吴在渊曾回忆道:
  创办大同之议初兴,社员戚戚知之者,殆无不自以为狂而交相劝沮。同人以为苟能段力有余,即不患度支不足。乃相约定议,同居沪渎之同人皆委其身于本校,一年以内,即冻馁亦不可离校而行。教者不假外求,薪俸全行捐纳,经费即勿庸有所顾虑。同人皆慷慨乐行,而敦复、在渊且愿终身服务皋校。于是一切不顾,救然进行。
  一年之后,大同学院将所收学费和社员捐薪加在一起,有了一定数目的积蓄,便在肇周路附近的南车站路北首购地九亩,自建校舍。落成的第一座楼,题名“近取楼”,是为纪念立达学社,取之于“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近取诸身,远譬诸人”句,铭志学社耕耘;第二座楼,题名“自考楼”,是为纪念校长胡敦复的功劳,取之于易经“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第三座楼,题名“自试楼”,是纪念“大同”的有功之臣、数学家吴在渊,取之于易经“鱼跃在渊,自试也”。 1914年夏天,大学学院学生迁入南车站路401号新址上课。
困厄危难显精神
  为了“大同”的建设发展,这些本应生活得很好的优秀知识分子,节衣缩食,住斗室,穿敝衣,吃粗羹,乘电车,不得不生活在困厄之中。
  截止到日,立达学社15位社员中,捐款超过千元的有9人,发起人中只有3人捐款不足百元,可见大多数社员非常关心社务特别是大同大学的发展。其中胡敦复贡献最大,捐款超过万元,占总数的1/4强。其次吴在渊到此时捐款达5500余元,他在大同大学工作20余年,生活困顿,穷巷陋室、家徒四壁,木箱当桌,食盐代菜,却日则教书,夜则译著,乐此不疲,有重金聘他,亦婉言谢绝。曹惠群虽然不是发起人,但他与顾珊臣、平海澜一样,到此时捐款超过4000元。张季源与平海澜堪称伯仲,情谊不啻兄弟,大同开办第二学期,两人迫于家计而又不欲放弃义务,于是由平海澜在大同任课,张季源就事于外,所得薄俸,除捐助大同外,又量力补贴平海澜,颇具古人之风。可以说,这些早期立达学社社员为大同的发展可谓鞠躬尽瘁。当然,后来入社的社员,如胡明复,对大同的捐款也不少。
  但另一方面,为了大同的发展,社员长期过着艰苦的生活,积劳成疾。到1935年,已有顾珊臣、华绾言、吴在渊及后来发展的胡明复四位社员不幸英年早逝,为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耗尽了心血。他们爱国忧民的赤忱、坚定办学的决心、百折不挠的毅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值得钦佩。
董事会制度
  随着大同的进一步发展,其社会影响日益增大,社会捐助、政府资助成为重要的款项来源,立达学社社员们后来不再捐款,大同也日益走上独立的发展道路。
  日,立达学社会议决定:立达学社社长不得并任校长,校长不得并任立达学社社长,曹惠群、朱香晚分别担任了大同校长、立达学社社长。并通过校董会组织大纲,成立董事会,拟聘校董:马相伯、吴稚晖、蔡孑民、胡孟喜、杨荫杭、张澹如、杨杏佛、陆伯鸿、赵晋卿、徐新六、张菊生,票选社员为校董:叶上之、平海澜、朱香晚、华绾言、吴在渊、胡刚复、胡宪生、曹惠群。
  董事会作为学社代理机构管理大同,将大同与学社的关系进行了法律上的界定,大同由独立的董事会管理。到1930年代,大同收入一般由政府拨付、学生缴费、社会捐助、租息、杂项收入和其他等项组成。大同的经费来源表明:创办人并没有将大同作为一个赢利的机关或企业来经营,反而需要社员常常捐助巨款来维持其发展。可见,即使在这样一个民穷财尽、动乱不堪的年代,一批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们,还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国人的文化素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贡献,因此大同也被誉为“爱国办学的范例”。
  从1911年底酝酿创办大同至1949年离开大陆,将近40年中,胡敦复一直把创建、发展大同作为自己的主要事业,两度出任校长(、)共长达20年,还一直担任大同大学董事会董事。胡敦复作为校长和立达学社社长,其主要精力放在尽可能多地为大同积累和募集资金上。除社会活动外,他还以身作则尽量在外多兼课兼职,不仅受马相伯之邀,去主持复旦公学(后改大学)教务,还长期在南洋大学(后改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任教。不仅如此,在编写教科书方面,胡敦复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与吴在渊合著的《近世初等代数学》一书的序言中,胡敦复剖明心迹:自立之道奈何?第一宜讲演,第二宜翻译,第三宜编纂,第四宜著述。
  大同学院成立不久,胡敦复便领衔成立了“大同学院丛书丛刊”编辑部,编辑成员有胡敦复、朱香晚、吴在渊、胡明复、胡刚复等14人,都是学贯中西的饱学之士,大同所用的教材和参考用书,大都由他们自己编写。
  胡敦复率先垂范,先与其夫人、早期留美生华桂馨女士最早合编了初中算术教科书,之后与吴在渊合编了《算术》1册(1922年)、《几何》2册(1923年)、高中《几何学》1册(1925年),都是针对当时初中采用的新学制教科书混合数学而编写的,该书可以补足初中几何未竟之学程,采用的学校较多,后均由中华书局出版。20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他与荣方舟合编的《平面几何学》、《立体几何学》。1935年,他和范会国、顾澄合译的《积分方程式之导引》,被商务印书馆列为我国最早的一批“大学丛书”之一。他独立编写的《新中学几何学》被教育部审定为高级中学用教科书。40年代,他编写的《英文宝库》第1~5册,被教育部审定为中国初中教科书。此外,他还为多部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作序或校订。他的这些工作,为我国早期的中学教材建设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胡敦复编写教材,一般都经过亲自试讲,是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结合。在苏步青眼里,“胡敦复是很好的教育家”。上海市原市长汪道涵说:“我曾听过胡敦复教授讲授微积分,胡先生学识丰赡、讲课清晰。当年创校时,以‘大同’为名,就有着美好的深意。‘大同’很有名气,培养出许多人才。”胡敦复20世纪30年代的学生李立柔、黄正中教授回忆说:“这门课(指微积分)他教了多年,已经熟透了。但是,每次上课前仍然必须备课,从不马虎上阵,学生们都愿意听他讲课。”
  胡敦复博闻强记、精力过人,他在“大同”,除教数学外,还先后教过英语、拉丁语、哲学、国学、物理等多课,哪门课缺教师,他就教哪门课,人称“全能教授”,而且教学效果都很好。苏步青曾评价胡敦复:“非常和气,非常聪明,当时我们议论,数学家中英语最好的就是胡敦复先生,他的文学也非常之好。”
  1941年,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全国设置部聘教授,以奖励在大学任教授10年以上,且教学确有成绩、声誉卓著,对于所任学科具有特殊贡献者。经反复酝酿,决定第一批部聘教授在24个学科中遴选30人,其中中国文学、数学等6科各2人,其余各科皆1人。在这30人中,还包括当时在敌占区暂不正式公布姓名的2人。胡敦复当选为数学科和敌占区的两个2人之一,在记录的名单中,敌占区的部聘教授实际只有胡敦复1人,这是对他过去30年教学成绩的充分肯定。
兄弟同心, 助力发展
  在胡敦复的动员下,他的弟、妹:胡明复、胡刚复、胡范若、胡芷华;堂弟、妹:胡宪生、胡卓;子女:胡宜南、胡新南等亲属,在国内外学成后到大同大学服务多年,他们也都全力支持父、兄的事业。其中尤以被元济称为“奇童”的胡明复()、胡刚复()兄弟贡献最大。
  1910年,胡明复顺利通过了第二批庚款留学直送生的考试。赴美后,胡明复先在康奈尔大学读文科,1914年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专攻数学,并于1917年获博士学位,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数学博士。他的博士论文《具有边界条件的线性积分——微分方程》,在《美国数学会会刊》发表,也是中国学者在国外发表的首篇现代数学论文。
  胡刚复则于1918年夏获哈佛物理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统称为“X射线的研究”,在当时是世界科技前沿课题。后论文分为三篇在权威杂志《物理评论》上发表。他是我国第一个从事X射线研究的科学家。
  学成之后,等待他们的当然是锦绣前程。北京大学和南京高等师范都向他们发来了聘约,同时,他们的美国导师也希望他们留校工作,继续他们的研究。可是,兄弟两人却责无旁贷地于1917年底和1918年秋先后回到上海,加入了大同学院的创建队伍。他们在大同同样不取薪水,同样须将在外面代课收入的一部分交给学校做资金积累。胡刚复在寄给美国母校的信中说:“1918年夏我的研究工作暂告完成……我终于决定离开我愉快逗留过8年多的美国回到自己的祖国担任教师一职了。我国十分贫困,物资缺乏,生产落后,急需振兴实业。由于经费和物资短缺,致使教育事业也难以推动……今后我的一生将面临艰苦的斗争了。”
  胡明复到大同伊始,便全面挑起了校务和教学工作的重担。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办好大同,胡明复住进了学校,从教学安排、人事调配,到学校的基建改造,他一一过问。那时,大同的基建任务十分繁重,有些新开设的系科就等着教室上课。为加快进度,节省资金,胡明复就自己动手设计,至今仍坐落在新闸路、西康路口的大同大学旧址校舍,就是胡明复亲自绘制图纸的。大同的经费一直入不敷出,为维持正常教学,胡明复不得不将自己的积蓄垫入。他们这些早期庚款生留学期间,每月生活费就有80美金,同学中有人因为善于攒钱甚至成了“小财主”。胡明复则早已将省下的一部分生活费用在了创办《科学》杂志上,现在他又将几乎所有的积蓄都投进了学校。有人统计,他10年间垫费总数达2万余元,真可谓“毁家兴学”了。
  胡刚复则着力创办和主持大同物理系,当时,国内的物理学教授可谓凤毛麟角。他通过南通实业家张謇父子的捐助,在大同创建了我国最早的近代物理实验室,其中有用以测定光波和光的折射率的迈克耳孙干涉仪,有测量电子电荷的密立根油滴仪等,其设备之先进与丰富,在国内私立大学中是绝无仅有的。同时,胡刚复也是大同在外面兼课最多的教授,长年累月地在沪宁和南北地域之间穿梭奔波,风尘仆仆,异常艰辛。他曾兼任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上海交大、厦门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北洋大学,以及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还创办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物理系,并在抗战期间主持浙大文理学院,被李约瑟博士称为可与牛津、剑桥和哈佛相媲美。作为开创中国物理学教育的一代宗师,胡刚复可谓桃李满天下,为我国科学和科学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早期学生有吴有训、严济慈等,稍晚有钱学森、吴健雄、卢嘉锡等,都是中国现当代科学界叱咤风云的人物。
  与一般私立大学主要发展方向为文商法不一样,大同大学一直以理工闻名沪上。大同这一办学特色自然与立达学社社员教师群体的学问背景有极大的关系。社员教师群体中前期是文理各半,后期以理工为主,总体上是以理工背景为特色,如在中国近代数学发展史上有重要贡献的胡敦复、吴在渊、胡明复,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胡刚复,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曹惠群、陶慰荪等。
  所以在办学方针上,也以吸引理工人才为主,例如数学方面的张镇谦、高扬芝、范会国等,物理、化学与工学方面的顾静徽、叶蕴理、戴岂心、曹简禹、郑昌时等,此外,物理研究先驱吴有训,数学家、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何鲁,数学家、吴文俊恩师武崇林、无机化学家顾翼东等人都曾在大同任教。教师群体的理工特色与学校发展的方向也是一对互相促进的因素。与发展文商法仅需一本讲义、一张黑板、一支笔不一样,发展理工必须花费大量经费购置实验仪器与设备,这是大多数私立大学不发展理工科目的主要原因。但正是由于大同在整个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独树一帜,发展理工,致使其在吸引有志理工的学生方面尤其独到的优势,这自然适应了教育市场的需要。
第一个发展高潮
  1912年学校创办时,首期招收学生仅91人,教职员10余人。初设普通科和预科,开国文、数学、物理、化学、英文等课程,学生可根据文化程度自由选读。普通科设高中、初中(高中2年,初中4年),预科设文、理科(均2年)及英文、数理两专修科(均5年,招初中毕业生)。1914年迁址后有学生126人,同时因感国家急需人才,决定再办大学预科,为出国留学作准备;自1916年起,先后增设英文和数理两个专修科,后来又设大学文科、理科及商科。
  鉴于“大同”十年的发展,1922年,北京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大同学院改名为“大同大学”,有学生563人,增设商科及教育科。校长一职仍由胡敦复担任,直到1928年曹惠群出任大同第二任校长。1928年,增设测绘专修科,9月大学部的文理商各科相继正式改为文、理、商3个学院。文学院设文学、教育、政治3学系;理学院设数学、物理、化学3学系;商学院设经济、会计、商业3学系。日,上海市教育局准予中学部立案,改称附属中学,除教室、宿舍分开外,行政和经费仍与大学统一办理,大学预科停办。1937年增设工学院,设电机、化工、土木、机械各系。其中数理、电机两系的教学质量更蜚声全国。
  20世纪20年代,大同大学成绩显着,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社会中人无不知大同之敦复先生者”,称“胡敦复为中国第一流教育家”。到了30年代,学校已成为上海地区极具规模的私立完全大学,其规模和教学质量均可列入国内第一流高等学府。基地发展到110余亩,建有校舍17座及运动场、绿地等, 建筑颇具规模,图书仪器充实完备,全校大、中学生近千人,其中大学部学生300多名。1935年,《三十年之上海教育》对大同大学的评价:“该校办理,处处经济,绝不浪费。教员刻苦耐劳,精神贯注,学生朴素好学,教师辅导学生自动研究,尤为可贵。”
  此时的“大同”主要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①资金自筹,教学自主,不受任何外力的干涉;②在国内首倡男女同校同班,胡敦复的堂妹胡卓是“大同”的第一个女生,1916年入学;③从开办之日起就采用学分制,是国内率先采用学分者,为国家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创造了条件;④师资队伍整齐,虽然至1916年,全校教职员总共21人,到1932年才32人,但精兵简政,个个学有专长、人人都能登讲台授课,大家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确保了良好的教学质量。
第二个发展高潮
  在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因连天炮火和飞机轰炸,大同学府被毁于一旦。10月,华界沦陷,大同师生没有经济实力转移到后方,胡敦复只好率领部分师生留守孤岛上海,再次依靠立达学社社友员、团结广大师生员工,在学校董事会的支持下,开始了第二次艰苦的创业历程,使“大同”获得了新生。
  他们从南市迁至租界,借中国无线电工程学校及位育小学继续上课。1938年9月,租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律师公会大厦为临时校舍,此时,中学部979人、大学部850人。后大学部改借公共租界光夏中学校舍。1939年9月,新闸路新校舍建成,并附设附中二院,原在律师公会大厦的附中改称附中一院。抗日战争胜利后,附中一院迁回南车站路劫后校舍,即今上海大同中学;大学部及附中二院(即今五四中学)仍在新闸路。
  1945年11月,校长胡敦复辞职,胡刚复任校长,并于日由渝飞沪到校视察。至1948年,大同大学部学生人数已达2700人,中学部学生达2500人,在当时上海公立和私立学校中占第一位,是1912年初办时学生人数的50倍。1949年10月校长胡刚复北上,由平海澜担任代理校长。1951年2月,中共蓬莱区委调闻人馨来校任党支部书记、政治教师。
无限风流尽吹散
  1952年10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同大学建制被取消,其中商学院并入上海财经学院,理学院并入复旦大学,工学院相关科系分别并入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和华东化工学院,文学院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如今,“大同大学”虽然已成为名词,但是那段辉煌却铭刻于史册。在我国内忧外患频仍的年代,胡敦复带领十多位教书先生,白手起家创建“大同”,在没有外援、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两度将其发展成为一所我国著名的现代高等学校,其特殊性在我国别无多得。上世纪70年代后期,胡敦复在美国接受记者采访时总结了大同大学办学的六条经验:“1.降低办学费用,使有更多的钱用于教学与科研。2.有一支热情而有能力的工作班子,使开支降低而工作效率增强。3.有一个能事先规划周详的领导班子。4.有良好的信誉,博得人们的信赖。5.取得广泛的信誉后,需要的时候,就容易向外筹款。6.组织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他们不为名利,热心教育。”他的成功的办学经验,对于我国当今的高校建设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徐慕云()原名徐长虞、徐州市人。著名戏剧理论家、戏曲教育家。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
林迪生()原名林攸绵,浙江三门县人。教育家。1921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专修英文。
周煦良()安徽至德(今东至)人。著名英国文学翻译家、教授、诗人、作家。1920年入上海大同学院。
何挺颖()生于陕西省南郑县。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925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
林淡秋()生于浙江省宁海县,原名林泽荣。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1922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
钱临照()江苏无锡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年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物理系。 许思园()无锡西门外人,原名寿康,号思玄。著名学者。16岁考入上海大同大学。
顾功叙()浙江嘉善人。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地震学会的发起人之一,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29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
杨承宗(1911-)生于江苏省吴江县。中国放射化学家。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获理学士学位。
葛一虹()生于上海嘉定,原名葛曾济,字作舟,号巨川。著名戏剧理论家、翻译家、戏剧史家、出版家,新中国戏剧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32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专攻物理化学。
侯毓汾 () 女,江苏省无锡市人。著名的染料化学家,我国染料化学专业的创始人。1935年上海大同大学化学系毕业。
于光远(1915-)生于上海。经济学家,1955年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学部委员。年在上海大同大学学习。
殷之文()江苏吴县人。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在上海大同大学土木系学习。
徐光宪(1920-)生于浙江绍兴。无机化学家和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9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化学系。
朱维衡(1919-)浙江杭州人。电机工程专家。194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
陈敬熊(1921-)浙江镇海(今宁波)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7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
钱正英(1923-)女, 生于上海。水利水电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年在上海大同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
周毓麟(1923-)生于上海。计算数学家、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
沈天慧(1923-)女,浙江嘉善人。半导体材料学专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49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化工系。
查全性(1925-)生于江[3]苏南京。著名电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2年大同附中毕业并入大同大学深造。
丁石孙(1927-)江苏镇江人。数学家。年在上海大同大学学习。
徐志磊(1930-)出生于上海。核武器工程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年上海大同大学肄业。
倪嘉赞(1932-)浙江嘉兴人。化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化学系。
此外,大同大学附中也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翻译巨匠傅雷、漫画家华君武、钱其琛、曾培炎以及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刘建航院士、工程热物理学家和热工教学家王补宣院士、天文仪器与方法专家朱能鸿院士等都曾就读于此。
Ma, Xueqiang. . . 19 November 2012
(Chinese).
Lu, Xianliang. . . 19 April 2009
(Chines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西大同大学英语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