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苏州书法家杨树德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5|回复: 0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4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187帖子精华0UID3994141
二级网民, 积分 18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3 积分
威望0 魅力0 红网币2090 注册时间
宁远刘姓有两支:一支祖籍沛县(今江苏境内)。西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汉武帝封长沙定王第十三子刘买为舂陵侯,治所在今宁远柏家坪。刘买死后,其子戴侯熊渠嗣位。熊渠死后,其子刘仁嗣位,徙国于南阳(今湖北枣阳),命子刘昌定居舂陵以守祖坟,成为宁远刘姓的一支。另一支始祖刘忠正,宋时为避战乱,自江西迁入宁远大陂洞(今云潭),其子孙居禾亭拱桥刘家、仁和刘安仲等地。蓝山县刘姓也有两支,其始祖分别为刘济弼、刘肇基,均系江西泰和县人,于北宋时迁来蓝山。
道县蒋姓始祖为东汉平都侯蒋嵩之后裔。《湖广通志》载:“汉平都侯蒋嵩,原籍杜陵人。曰翊者,为兖州刺史。诩之孙横,辅光武帝平赤眉有功。横之后交州刺史者,嵩之祖也。有交趾都尉者,嵩之从父也,还至营道卒,因家焉。故嵩为营道人……自郎官出为豫章平都侯。今子孙甚蕃,其乡名曰蒋居乡。”现蒋姓分布道县各地。宁远蒋姓的一支始祖为蒋顺甫,系唐太和年间道州太守,原籍江左。睹舂陵一带民俗淳厚,迁居宁远天堂墟石海山,后人居大阳洞、梅岗一带。蓝山蒋姓始祖蒋仲和,原籍临武县蜀源村,宋时迁入蓝山埠头蒋家,后人分居大洞乡、总市一带,其中一支迁零陵县邮亭墟。祁阳蒋姓一支始祖为蒋受二郎,元至元年间由广西全州梅溪迁入,于明洪武年间定居祁阳天门山,后裔散居祁阳西湾、云盘甸、泉塘、大忠桥等地。零陵、东安蒋姓的一支始祖为蒋百九,原籍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县,元末徙居零陵郡。其孙万一、万二后来迁居东安片塘;万四之子蒋景量迁居东安中田,后裔居大瀛(盛)桥、皂洲甸等地。零陵蒋姓另一支始祖蒋四朗,原籍江西泰和县,明初迁入零陵黄田铺涧山,其后裔迁居零陵水口山、新田、宁远和广西兴安一带。
唐姓人口居永州之最,来历也甚为复杂。仅东安唐姓就分为十甲唐,每甲来历不一,虽同乡而宗支常不相同。据现存族谱记载,永州唐姓始祖主要有以下几支:1、唐世(行)旻。唐昭宗时为永州刺史。其子孙居零陵南乡黄田铺一带。 后嗣唐冕自零陵迁东安龙溪(今白牙市镇)。冕之子孙多聚居龙溪周围村庄,俗称七甲唐。2、唐子迪。唐太宗时为廉州宪,与廉州太守周崇昌自益都出, 徙居零陵县进贤乡鹅井大丘。七世至宋真宗景德年间,有唐揆除兖州通判,领镇舂陵(今道县道江镇)后裔散居于道县达村、夏柳、菱角塘、上唐家、井水唐家、石山唐家及宁远湾井、麦地、大界、天堂一带。3、唐文朝。原籍江西泰和县, 宋神宗熙宁年间徙蓝山,后裔散居蓝山太平墟、大洞、毛俊等乡镇。4、唐全克、全俊、全德、全明。明洪武年间由江右迁入祁阳。全克定居祁阳观音滩夏乐甸。全俊、全明定居祁阳麻托湾。全德定居祁阳李木塘,其后裔散居祁阳唐家岭、山川塘、八佾塘、大村甸等处。5、唐大用。元末明初自洪都(今南昌市)始迁金陵(今南京),再迁祁阳土桥(今属祁东),后移居祁阳梅溪。6、唐才叟。明初由江西庐陵县马埠始迁金陵, 再迁广西全州大梧江白水底,三迁零陵县石岩头,子孙分居滩头、嘉禾田、古里、东鲁塘、蒿草塘等数十村,还有的迁居江华、道县及广西全州、兴安、桂林、阳朔、灌阳、龙胜等地。7、唐发胜。明洪武年间迁居祁阳三官塘,其后裔散居祁阳同德塘、文明铺、享塘、腊树园冲、枫树山、狭江、三官塘等地。
芝山区水市桥黄姓,始祖山谷。原籍江西洪州分宁县。明洪武年间迁零陵县治东隅府学里,后日林公于城西水市桥立宅居住,其后裔分居老村里、二房村、官房村、斜塘、凤塘、过路塘、斑竹塘、三丘田等地。其中一支迁居宁远柏家桥、石家洞一带。道县黄姓一支始祖为黄天相。道县坪塘《黄氏族谱》载:“黄天相乃族之始祖也。原籍山东青州府。时明太祖登基,气候违和,瘟疫四起,聚族人而谋之,欲远徙,遂偕弟天臣、天龙、天武并子侄辈迁至湖南,正值瑶蛮愤事,遂由世袭充列行伍,征剿多年。明洪武八年(1375),至永州府道州修义乡(今上关乡)坪塘村,见地势辽阔,因卜居焉。”新田黄姓有三支:一支始祖云梯, 原籍山东青州,奉旨南征,镇守道州,其原配偕子定居肥源;另一支于清乾隆年间,由宜章县迁来城东乡鱼池头;再一支由桂阳迁来茂家乡。蓝山黄姓也有三支:一支始祖黄照林,原籍江西泰和县,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迁蓝山楠市道阴洞,复迁黄均得定居,后人居楠市、蓝屏一带。另一支始祖黄都务,原籍也是江西泰和,宋神宗年间()驻兵蓝山,告老蓝山县城,后人居竹管市、总市、龙溪一带。其中一支迁居宁远湾井,后人分居宁远冷水、梅岗一带。第三支始祖黄都衙,亦系江西泰和籍,宋徽宗年间迁蓝山锡楼,后人居土市一带。
蓝山陈姓始祖有四:一是陈谏,原籍郴州,唐大中四年(850 )迁居蓝山东江佛子岗,后人居城关、龙溪、所城等地。二是陈怀忠,原籍江西泰和,唐咸通元年(861)迁居蓝山城东秀峰山下(今龙溪芙蓉井)。三是陈伯环, 宋仁宗天圣三年(1205)迁居蓝山洪观。四是陈企,原居九疑山麓,明洪武时迁居蓝山大桥。新田陈姓有二支:一支祖居江西泰和县鹅颈塘,隋末迁入永州鲤鱼头,再迁新田。另一支祖居江西大庾县高平村,清康熙四年(1665)迁居新田县城西门。宁远陈姓始祖之一为陈至德,原籍江西,元时兵乱,卜筑今宁远水市石马村居住。之二为陈胜,原籍江西泰和县鹅颈塘,明代因选妃之事,携眷迁桂阳泗洲寨,再迁宁远神仙洞、杨塘等地,其后裔分居上龙盘、晓睦塘、桐木漯。祁阳陈姓也有两支:其一始祖为陈志泰,四川蒲江县人,生三子:用宾、顺宾、南宾。元末,用宾为万户总戎,镇守祁阳,遂定居金兰桥(今属祁东)。顺宾于元末大乱之际,挈三子德新、德兴、德通迁居祁阳县城之北,后人分居石佛、牛觔塘、龙江桥、花姑冲、狭江、清水桥、新桥头、浯溪、白水、河埠塘、白竹塘、小陂桥、双江口、归阳、鱼陂、洪桥、金兰桥、演陂、草塘(后6处今属祁东)等地,子孙又迁外省外县的很多。其二始祖为陈镳公,原籍江西九江义门,明中叶迁祁阳,定居下马渡藕塘冲。东安陈姓则同姓同宗,始祖于元末自江西泰和县迁居东安,至今已传25代,人口以大庙口、塘夫、水岭为数较多。大庙口陈姓还与广西全州的黄土井、黄沙河、庙头等地陈姓联谱。
湖南张姓远祖为南宋张浚,西蜀锦竹人,南宋抗金派首领、宰相。秦桧当权时,张浚贬徙永州10年,宋隆兴二年(1164)卒,葬宁乡县沩山。其子张栻,号南轩,南宋学者,官至右文殿修撰,与朱熹、吕祖廉齐名。后徙居衡阳,后裔居长沙、衡阳、宝庆、永州、辰溪等地。三世孙朝凤于宋理宗时,在江西为官,遂落籍泰和县。四世孙允从泰和县迁居湖南沅陵,宋末复迁江西泰和。五世孙万隆、万盛、万祥于元初从江西泰和再迁湖南,万祥居衡州,万隆、万盛居祁阳、邵阳。万盛孙诲繁迁零陵县发元坪,为零陵张姓一支始祖。清初,万盛嗣孙有人徙蜀,历代繁衍,成为蜀中望族。宁远张姓始祖张玄贵,原籍江西泰和,元末兵变,携三子避难于永州,长子万一居接履桥,为零陵另一支张姓始祖;次子万二居宁远大阳洞;三子万三居宁远云潭。明初万二又徙零陵县。
李姓人口在永州众多,来源也比较复杂。见诸文字记载最早进入永州各县的李姓,为宁远下灌、湾井一带的李姓。下灌一带李姓始祖为李道辨,原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南齐永元二年(500),李道辨为南道开拓大使、荡寇将军,奉诏征瑶而来,因感南齐政局动荡,见宁远(当时为泠道)水秀山明,初筑垒莲塘,后人分居下灌、湾井一带。宁远另一支李姓也定居较早,其始祖为李千护,原籍陇西,后移居江西吉水,后唐时徙居桂阳,再迁嘉禾,三迁宁远,俗称“西平启派”,后人分居逍遥岩、礼仁湾、保安、禾亭、中和、冷水、神下等地。道县李姓始祖李荣胜,原籍山东青州,明洪武年间迁居道州。该县寨子脚《李氏族谱》载:“祖李荣胜原籍山东青州苦竹洞上颈滩人氏也。因兵燹年荒,自大洪武年间(),则有李光恩、李光惠偕其妻来湖南永州府道州之西卜居焉。未几人繁地隘,乃另居于罗汉神后之虎形山,五代已成望族。”其后裔居于华岩、寨子脚、桐溪尾、下长兴洞、社湾、马垒、陡岭等村落。祁阳李姓有二支:一支始祖李吉甫,明洪武初,率三子元卿、光卿、廉卿从邵阳城福迁祁阳梅塘(今属祁东)。元卿后嗣居祁阳白水、丙溪冲、湖广东村。光卿子孙居祁阳油塘、鱼子桥、家湾、文明铺等地。廉卿后嗣居洪桥大营市、石牌江、原山甸、朵云山(今均属祁东)。另一支始祖李德进,原籍江西庐陵,初迁常德武陵之梅泉,元末再迁祁阳,始居陶阿村,继居石鼻头,后嗣移居观音滩、大忠桥、萧家村等地。蓝山李姓的一支与宁远李姓同始祖,为李千护之后裔,居洪观、早禾、楠市、总市、龙溪、所城等地。另一支始祖李文卿,原籍江西泰和,初迁衡州,元至正十年(1350)再迁蓝山土市之新村、马袅等地。江永李姓与道县李姓同源,系从道州迁入。新田李姓,祖居嘉禾石塘头,后人迁入新田下漕洞。
祁阳郑姓始祖郑玉,原籍河南。生子六,五子祥于洪武十四年出任祁阳知县,举家迁祁,落籍白水廖塘;六子友文定居石湖塘;长子天如定居朱家桥窠塘。新田郑姓原籍江西泰和县,五代时避兵乱迁至新田兴隆乡心安村定居。宁远郑姓有二支:一支始祖福一郎,原籍河南开封,后移居江西。宋仁宗时迁衡永,再移鲤鱼圳、龟石坊(今新田)。至幼六郎始迁石头岭之荷叶塘定居(今宁远上龙盘),后人居宁远柏家坪马头上、神山下、板里元、郑古元一带。另一支郑姓由河南迁广东韶关,再迁宁远城北之蛟龙潭。
东安邓姓皆称东汉大将邓禹之后。始祖邓景善、景清、景福原河南开封新奠县白水村人,元末迁东安宣义乡一四都金溪八复村(今塘复乡八复村)。明洪武年间,景善充军役于永州卫,洪武五年更名邓应山,后人散居塘复、大庙口、白沙、紫溪市一带。新田邓姓由江西南昌迁入。蓝山邓姓,分别于宋、元、明、清时期由宜章县迁入。祁阳邓姓有二支:一支始祖邓天翁,明洪武二年由江西泰和迁祁阳砖塘(今属祁东),后嗣分居岩门前、白泥塘、烟后甸、石板塘、四角丘、文明铺一带。另一支始祖邓慕春,原籍江西新喻县,元至元年间()为衡阳司,见世多扰攘,挂冠弃任,偕四子二侄隐居衡阳长乐里。洪武四年,长子仕先定居祁阳之永昌崇义桥,次子遵先定居祁阳之石鼓源,四子庆先定居归阳(今属祁东),长侄美先定居矮岭(今属祁东),次侄大先定居祁阳城山头,仕先子世荣移居下马渡之团山。
道县周姓有两支:一支远祖周崇昌,一支远祖周归仁,皆山东青州人,清嘉庆《道州志·山阳度氏》载:“汉兴,封周于汝南,世家青州。远祖周崇昌,唐永泰中(765-766)为廉、白二州太守,因卜居道州之宁远县大阳村,其后裔虞宾,有子十二人,中子从远,始徙营道(今道县)”。道县豹岩村《周氏族谱》载:“吾族,山东青州人也。有周归仁以魏博节度使迁襄阳刺史,五世生如铁、如锡。如铁公登进士第,终刺史道州。如锡公唐武德元年(619 )进士……后因奏事忤旨,贬道州司马,于是与兄同寓道州,遂家焉。”宁远、江永二县周姓与道县周姓同源。祁阳周姓也分二支:一支始祖周彦升,元至元年间,由江西泰和县鹅颈大丘迁衡阳南乡乐家塘,次子徙居今祁东青山乡、大同乡,后人分居祁东、祁阳各地。另一支始祖周贵孙。元末避乱酃县,后嗣落户菜花岭,三世孙友亮生子五:瑺、球、璋、琼、璨,琼迁祁阳财塘,璋迁祁阳石湾里。
零陵水口山杨姓始祖智通,原籍江西泰和县,明天顺年间客游湖湘,成化三年(1467),定居长沙定冲桥,成化六至十九年在零陵西乡隆庆里一带经商,并定居梅溪。祁阳杨姓有二支:其一始祖为杨千仕,明洪武初自江西迁零陵,定居黄阳司堆塘,三世孙才通转迁祁阳杨家洲,后人分居丝塘冲、双江口、宝方寺一带。其二始祖为杨树德(六十八郎),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吉水迁入祁阳下七都(今下七渡)。宁远杨姓一支始祖为杨房,原籍中原成纪(今河南洛阳),唐时为郴州刺史,告老退乡赴道州看元结,路过宁远,卜居董洲坪(今双板桥),后人分居宁远桐山、逍遥岩。另一支于明末由江西泰和迁徙宜章,再迁宁远南乡,后人居水市等地。东安杨姓始祖为杨相师,宋英宗时,任户部尚书,为避金乱,于北宋末携四子道、远、通、达游泉陵,遂卜居。远后任东安教谕,定居东安。道县杨姓于清代从福建泉州镇江县迁来。该县涔江渡《杨姓墓碑》载:“吾始祖系福建泉州府镇江县人,于顺治十八年(1661)随海成公进京,康熙元年(1662)奉旨按察衡州府。因力不能耕,转回投旗,(康熙)二十四年到永州府,三十六年到道州登封乡一都一甲落业。”蓝山杨姓始祖为杨璋山,于宋淳化五年(994)将兵来郴桂,年老家居蓝山下坊,后迁楠市竹山腹,后人居县城、总市、祠堂墟、早禾等地。
东安吴姓始祖吴斗垒,江西南昌下溪百花洲人,育四子,一子于明初迁居东安青下乡(今花桥、南镇一带)。道县吴姓来自山东青州。该县石下渡《吴氏族谱》载:“昔居山东青州府盖都县,至唐景宗,一世祖宏公宦游长沙,尽忠楚室。二世祖可思避乱迁道州蒲渴……于宋仁宗年间(),迁居东门锦里,至十二世祖则有必达(宋特科状元)……”。
13、欧阳姓
原籍江西庐陵(今吉安)。北宋时,其祖任职桂阳,至皇祐元年(1049),其后裔由桂阳迁居宁远,初居神下之西早禾田,后人分居中和、新开、 慕投、下坠、保安等地。元末,早禾田村欧阳中立之子欧阳平章随徐寿辉起兵反元。元灭,久与朱元璋相违抗,视平章为叛民,将其族入另册。中立遂率族逃往桂阳大冲避祸。逾年,其孙恺述偕兄弟回平田,将欧阳之姓改为杨。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杨上授官授兵部员外郎,始以复姓请于礼部,以“远无可信者”驳回。至其孙宗洁官户部员外郎时,始获诺准,于同治六年(1868)恢复原来姓氏——欧阳。
祁阳王姓有两支:一支始祖王陵官,明初自江西迁入永州,历二代,必恭、必敬、必亮相率迁居祁阳,定居白水、石坝、燎皮甸、萧家村等地。另一支始祖王信,元末由江西泰和匡山寺举家初迁湖南茶陵,再迁祁阳古木塘(今属祁东)。其长子朝先后嗣居大栗、矮陂桥、延山寺、油榨头;次子朝村子孙居畔塘、铁坡湾、落排洲;三子朝祖后嗣居古木塘、山水坡;四子朝宗后裔居三望甸、汪家坳、官坪、宫夏塘、丁字桥(今属祁东);五子朝觐后嗣居书林寺、灌渡桥、西冲、小山冲等地。宁远王姓始祖原籍江西吉安,元末徙居宁远秀峰山、石门山、大奇山、鲁观、九疑等地。蓝山王姓始祖王仁鞠,原籍江西泰和,于宋仁宗时迁入今蓝山县大洞乡上里田,其子孙居大洞、土市等乡各村庄。全国杨氏各宗支源流及始迁祖
全国杨氏各宗支源流及始迁祖
杨树德:湖南祁阳县下七都杨氏始祖。于洪武5年(1372),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始迁湖广省永州府祁阳县下七都。配阳氏生二子,四世祖铭、贤、铨、监开四大支房。本族“祁阳县下七渡杨氏宗亲会”QQ群:详见:&。
杨景聪:湖南泸溪县一都阳杨氏始祖。于洪武3年(1370),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千丘田永兴坊鹅公桥铁炉巷始迁湖广省辰州府沅陵县花山(今沅陵县筲箕湾镇上溪村)落脚;复迁泸溪县称坨山对河(今武溪镇城郊村岩龙头)婆婆庙叶竹观居住;其后裔继迁老屋场(今白羊溪乡马王溪村瓦屋场),再迁一都四甲(今永兴场乡三冲坪村一都阳)桐木冲。配张氏,生二子,荣祥、荣强。详见:&&。
杨宣泰:四川安岳鱼龙乡高塘村庙河沟始迁祖。系湖南泸溪县一都阳始祖杨景聪第13世孙。于康熙58年(1719),由湖南泸溪县永兴场乡一都阳桐木冲迁居四川安岳鱼龙乡高塘村九组。详见:
杨汝柏:安徽怀远县杨氏始迁祖。世居江西南昌新建县,于明朝中叶,因官安徽来安知府,与其兄杨汝松以武会元,中福建副总戎官,遂迁徙安徽,至今18代传后600多年。其后裔中亦有迁居台湾省高雄市苓雅区者,杨长翠女士,电话:886-,QQ:。
杨舜、杨国策、杨潮瑚诸公:台湾龟山杨氏始迁祖。于清朝年间以及民国38年(1949),由福建沿海迁居台湾,成为当地的开基之祖。详见:
杨文科:台湾台南佳里杨氏始迁祖。于明末清初随郑成功迁居台湾省台南市佳里,成为望族。
杨文魁:字子伟,号逸齐,奉天人,台湾杨氏始迁祖。于康熙23年(1684),以都督佥事调任台湾镇总兵,遂家台湾。到任即分布营讯,讲求军务,又立义塾,延聘内地名儒为师,设置学田资膏火,因之大陆去台湾者甚多,对开发台湾起了极大的作用。康熙赞曰:“文魁身为封疆大臣,惟食腐莱,可谓廉矣!”及举军政,被劾者皆无怨言,而所拔将弁,多至镇帅,皆有声。故兵民念其德,绘像立祠以祀之。
杨志申:字燕夫,台湾台北半线杨氏始迁祖。于康熙3年(1664),由福建迁居台湾省台北市。时半线初启,草莱未垦,遂往之,居于柴坑子庄,货番田而耕之,凿二八圳、福马及深圳,引水灌溉,润田数百甲,岁入谷万石,半线景象是以日兴。生子,振文(中宪大夫)。
杨琏:字至器,号华堂,台湾台中杨氏始迁祖。其父鸿畔。嘉庆年间,由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金门金沙镇官澳村下八巷迁居台湾。初作厨司,后开办船行。从商信用可靠,兼对贫民甚多援助,对政府亦多贡献,数十年间置田园数千甲,发大财。娶一妻两妾,生八子,润卿(秀才及廪生)、连卿(福建儒学正堂)、瑶卿(参事)、……。
杨俸英:四川安岳永康乡始迁祖。于明洪武年间,自湖北麻城孝感乡迁居四川安岳永康乡。
&&&&杨承金、杨承裕、杨承著、杨承璋、杨承瑛兄弟:四川安岳千佛乡、周礼镇始迁祖。于清朝康熙36年(1697)10月,自湖广靖洲府会同县若水乡管洲村迁居四川安岳千佛乡桥亭村、庙坡村6组、周礼镇马鬃岭。
杨登贵:四川安岳县驯龙镇始迁祖。于康熙36年(1697),自湖广永州府东安县宣义中乡新塘石除岩迁居四川安岳县驯龙镇。
杨应学:四川安岳县九龙乡始迁祖。于康熙54年(1715)二月初十,自湖广永州府东安县宣义中乡新塘石除岩迁居四川安岳县九龙乡李家沟。
杨明礼:其父朝忠,四川崇州苏场镇始迁祖。清初湖广填四川时,由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迁入四川邛州(今邛崃)东门外辽江河倒石桥,再迁崇州苏场西二甲北村置业。生一子,祖辉。后其玄孙杨永富后举家迁到四川汉源县清溪牛市坡。杨朝忠后裔多分布在四川邛崃、崇州、名山、雅安、安岳、荣荥、汉源、石棉、西昌等地。
杨居本:唐未靖州杨氏始祖杨再思之父。于唐文宗开成4年(839),由淮南(今江苏扬州)丞调守叙州(今湖南黔阳会同),治龙标(今黔城),开拓五溪(舞阳河、清水江、渠阳河、辰水、巫水)侗寨。—详见:
杨德:湖南城步岱楼边杨氏分支祖。始祖杨再思第三子杨正修之20世孙。卜居大竹坪,后转徙赤水里铺头,终居岱楼边。
杨正:云南大理杨氏始迁祖。于元至正8年(1348),由江苏应天府上元县随军(元军医官)迁居云南大理。
杨时:字中别,号龟山,湖南长沙平山杨氏始迁祖。南剑州将乐县人,宋熙宁丙辰进士。历官龙图阁直学士,赠左中大夫,累赠至少师,谥文靖。绍兴十二年,追封吴国公。配余氏,生五子,迪、逈、遹、适、造。—详见:
杨小溪:明季避难由清东迁至潘家荡。是为始迁祖。
杨泗儒:广东中山北山杨氏侨外支谱始迁祖。于南宋嘉熙元年(1237),由广东南雄州移居香山县之北山乡。
杨化孙:名衍,字傅万,福建长汀杨氏始迁祖。南宋中宪大夫,宋湻熙二年乙未二月十二子时生,宋湻三年丁卯五月二九申时殁,葬汀州府上杭县西洋时金器载珠形申山寅向。配陈氏,生子,吉云。
杨元规:广东中山南开杨公镇东支始迁祖。宋绍兴间由广陵宦居于香山之南。
杨庚七:湖南沅陵县楠木铺杨氏始迁祖。于明永乐元年(1403),自江西万安县百家村拔军下屯迁居于此。
杨承斡:浙江上虞岑仑杨氏始迁祖。北宋时自关西华阴徙居越州上虞岑仑堰。
杨盛柏、杨盛晚兄弟:湖南新宁小麦田杨氏始迁祖。明代自湖南城步迁居新宁县水庙镇小麦田和大麦田。
杨一句:浙江上虞沥海杨氏始迁祖。明末自暨阳地屏迁浙江上虞沥海。
杨居里:湖南新宁黄茶杨氏始迁祖。清康熙年间从绥宁迁居新宁县黄岩峒圳水头(今黄金乡黄茶村)。
杨文弼:四川巴陵杨氏始迁祖。北宋初自湖南湘阴剑滩迁居巴陵。
杨再威:湖南新宁碧田乡杨氏始迁祖。明清之际,由湖南城步迁武冈,再迁新宁碧田大屋村。
杨辂:字殷驾,号朴斋,江西吉水杨氏始迁祖。世居陕西华阴,五代南唐时官吉州刺史,遂定居江西吉水县亚塘。生九子。次子杨铤,居今江西吉水县黄桥镇;三子杨锋,迁居江西瑞金,永丰;四子杨钊,迁居广东惠州;五子杨耸,迁居广东梅州。后来发展成为当地名门望族,为梅州杨姓始祖,后裔遍布广西、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各地;六子杨职,迁居江西赣州、安远;七子杨聪,迁居广东潮州、海阳;八子杨栋,迁居广东澄海、铙平;九子杨梁,迁居广东平远。
杨大业:河南西增杨氏始迁祖。明初由弘农迁居河南西增。—详见:&&&&&
杨俊:浙江官桥杨氏始迁祖。元泰定3年(1326),自浙江义乌水阁塘迁居武义松林山下官桥。
杨冯:新宁白马田杨氏始迁祖。祖籍江西瑞州,明代迁绥宁,后迁新宁县白马田袭甲冲。
杨延畏:浙江杭州杨氏始迁祖。明朝自绍兴府上虞县迁居杭州。
&&&&杨正仁:湖南新宁麻林杨氏始祖。明时由湖南城步迁居新宁县麻林五盘水,其子杨通和再迁麻木村。
杨凤:湖北东阳杨氏始迁祖。 元末明初,徙居湖北东阳县。
杨净:湖南新宁峦山杨氏始迁祖。元末从湖南邵阳迁此。
&&&&杨士宗:湖南邵阳南路石背杨氏始迁祖。明初由江西泰和迁入。
杨厝尾:福建泉州南安杨氏始迁祖。明时自福建漳州迁居泉州长南安。&
&&&&杨文甫:浙江浦阳人峰杨氏始迁祖。元至正年间,自浙江义乌倍磊村迁居浦阳人峰山。
杨蓼斯:湖南武冈小路村杨氏始迁祖。自江西迁居湖南武冈。
杨垂:浦阳桃溪杨氏始迁祖。南宋时自江西临川县崇德乡太平里因官婺州治中迁居浦阳桃溪。生子,焕。
杨文益:字仁宇,湖南武冈杨氏始祖。因避元末之乱,自江西泰和迁居湖南武冈县小车乡沙塘村。
杨纲、杨正兄弟:浦阳龙溪杨氏始迁祖。南宋时自浙江临安迁居浦阳龙溪。
杨大本:杨溪杨氏始迁祖。五代时自浙江钱塘迁居浙江黄岩杨溪。
杨琳:湖南洞口水口杨氏始迁祖。明洪武年间,官翰林侍讲,为太子太傅。明建文4年(1402)因靖乱之变,由金陵潜踪武攸山门,后迁居湖南洞口县水口。
杨伯辅:湖南洞口杨氏始祖。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泰和迁居黔阳再转居湖南洞口。后裔多分布于山门、大水、水东等乡镇。
杨念德:湖南洞口那溪杨氏始迁祖。于明洪武5年(1372),从湖南靖州迁居武冈白椒团(今属洞口县)。后裔多分布在今洞口那溪、江口和绥宁联民等地。
杨廉善:上海杨氏始祖。南宋时因金乱自浙江临海石塘村迁居黄岩沙岗。后其后裔又迁居高桥。清道光初年,其17世孙杨时敖,自高桥迁居路桥镇河西。
杨常:娄城杨氏始迁祖。本籍山东兖州府县,袭海漕万户候。元末卜居平江路昆山州新安乡。
杨睿:江苏无锡杨氏宗谱始迁祖。杨邦(宋宗襄公)长子,杨于陵(唐穆宗户部尚书)16世孙。南宋初自江西吉水迁居浙江钱塘,筑墅于无锡鸿山。
杨拯:无锡安阳山杨氏始迁祖。 元末卜居于江苏无锡安阳山。
杨发:浙江杨氏始祖。系隋朝权相杨素第七世孙,官唐婺州(今浙江金华县)刺史,遂家于此。后裔兴旺,遍布各地。详见:。
杨敬:湖南邵东杨氏始迁祖。原籍江苏凤阳府怀远县,明洪武初以千户侯军户调任湖广武昌、宝庆等卫。生二子,荣、文。后裔多居仁风杨家湾、杨丝塘、楠木山,中乡上沙江,银杏村,
杨宗受:字克承,洞口社山杨氏始祖。明时落籍湖南武门社山(今属洞口)。
杨惟监:湖南上湘草萝杨氏始迁祖。明朝迁居湖南上湘县草萝巷,后裔有迁湘潭者。
杨洪:湖南邵东江村杨氏始。杨辂(唐虞部侍郎)之后,由江南官寓豫章,复徙邵陵,生二子:自弘、自引。自引后裔迁湖南湘乡谷水。自弘生廷万,廷万生必隆,明初自邵陵迁居邵东山塘江村,生五子:聪、斌、富、政、秀。
杨国治:湖南扶塘杨氏始迁祖。明末自江西丰城县迁居湖南湘乡五十四都衡阳乡里新丰里。
杨楚良:湖南湘乡杨氏始迁祖。 元朝自浮梁迁居湖南湘乡。
杨福开:字法魁,湖南邵东新桥杨氏始祖。父杨政(资善大夫)。明洪武元年(1368),自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圳上迁居湖南宝庆邵东瑶田村。生三子,隆、亨、元。后次子杨亨迁居柳东,三子杨元迁居贵州黎平。
杨应秩:字莅禄,号历山,湖南中湘蝉塘杨氏始迁祖。明初自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杨家庄迁居湖南湘潭蝉塘。
杨庆:汤溪莲湖杨氏始迁祖。元末明初,自兰溪白水迁居汤溪莲湖。
杨清吾:湖南邵阳东关杨氏始祖。明天启时自江西迁湖南邵阳,世居城外东关。生子,开奇。
杨万七:湖南邵阳永兴杨氏始迁祖。明天启间自黔阳迁此。
杨虎:浙江义乌稠岩杨氏始迁祖。后唐时自河南开封避居富春,再迁婺州郡城。其子杨衡再迁义乌南岸,为南岸杨氏始迁祖。其5世孙杨诜,北宋时卜居稠岩。杨虎第14世孙杨仲文,元朝自义乌官余迁枧畴,为枧畴杨氏始迁祖。
&杨九郎:字永世,湖南邵阳田心坪杨氏始迁祖。明初自江西泰和县迁居湖南邵阳东关外杨公脑,后徙居新化白竹山,复迁邵阳三溪五都灵官殿。生九子:辛九、桂子、桂别、洲仁、辛义、桂财、桂禄、辛荣、桂九。
杨至公:冰湖杨氏始迁祖。元末明初自浙江义乌稠岩迁居冰湖。
&&&&杨公简:江苏新溪杨氏始迁祖。南宋时由浙江临安弃官迁居新溪。
杨浩:湖南邵阳亲睦乡杨氏始祖。宋末元初,自江西泰和因官迁居湖南邵阳县亲睦乡报公铺,继迁龙凤岩、西洋江等地。
杨士兴:湖南邵阳王城门前杨氏始祖。明洪武时,自江西迁居湖南邵阳县温和里五峰铺白旗冲。
杨端:播州杨氏始迁祖。系唐朝中书侍郎、太府少卿杨弘礼第8世孙,于唐僖宗乾符3年(876)率军击败占据播州(今贵州遵义)的南诏。其子孙遂家播州。详见:
杨述古:浙江嘉善草里生杨氏始迁祖。明朝避乱,由直埭容城县河照村迁居浙江嘉善县草里生。
杨世文:桐坂杨氏始迁祖。明末自福建漳州平和迁居广丰桐坂。
杨忱德:字师周,湖南新化杨氏始祖。江西庐陵人,有记录为泰和人。官广西签判,后迁居湖南邵州东关外杨公岭,旋迁新化。
杨必成:湖南冷水江杨氏始迁祖。清乾隆年间,从湖南新化迁中连乡杨家村、花明楼、成底冲。
杨文谅:宁竹塘杨氏始迁祖。原籍江西吉水,明洪武初封镇南将军,致仕归籍,落业于宁乡三都苦竹塘。
杨汝琳:湖南安化酉州杨氏始迁祖。明天顺年间,由江西迁此。
杨因广:湖南安化株溪杨氏始迁祖。自江西迁此。
杨性常:江西宁乡菁华铺牛角湾杨氏始迁祖。明永乐间,自江西万载县迁居宁乡菁华铺牛角湾。
杨珂、杨琼兄弟:湖南安化小淹杨氏始迁祖。明宣德年间,由江西迁此。
杨文藻:湖南安化善溪口杨氏始迁祖。明宣德年间,由江西迁此。
杨逋、杨佩、杨瑛兄弟:江西宁乡杨氏始迁祖。明嘉靖间,先后由江西吉水迁居宁乡。
杨讲:江西宁乡杨氏始迁祖。先由江西吉水县迁居湖南益阳,后居长沙,明永乐时迁居宽邑弛担大胜桥。
杨正一、杨正二、杨正三、杨正九兄弟:江苏暨阳丫江杨氏始迁祖。元朝自浙江杭州迁居江苏诸暨丫江。
杨士荣:湖南安化湛溪杨氏始迁祖。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东里,明洪武5年(1372),迁居湖南安化县二都七甲湛溪金鸡里。
杨顺:本姓倪,江苏暨阳十都杨氏始迁祖。北宋时因避祸随母杨氏匿外家,居诸暨概浦杨家坞。
杨念九、杨念成兄弟:湖南醴杨氏始迁祖。明初由江西吉安府永新县烟冈吴村迁居湖南醴陵北乡潭源衡承。
杨成:江苏暨阳杨氏始迁祖。清朝,自浙东迁居江苏诸暨泉塘。
杨质:江苏暨阳杨氏始迁祖。南宋,自浙江义乌赤岸迁居江苏诸暨西十四都凤凰山。
杨怀玉:浙江余姚双桥墩杨氏始迁祖。宋绍兴二年,官余姚尉,遭乱难归,遂家居于开元之东浦。
杨秀文、杨四杰、杨四佑、杨四佐、杨大勇、杨真普六公:湖南安化杨氏始迁祖。宋元明之际均由江西泰和迁居湖南安化。秀文公于宋时居安化南路蓝田大江,四杰公于明时居安化西路浮青,四佑公于明时居安化小东路芙蓉杉山及邵阳安坪一都,四佐公于明时居安化北路横溪,大勇公于明时居安化一都滔溪,真普公于明时居安化常丰白桃坳。
杨德一、杨功一、杨英一三公:浙江杨氏始迁祖。 南宋末由河南迁浙江余姚。
杨春盛:湖南桃源菉萝坪杨氏始迁祖。明末由江西迁居湖南桃源县南菉萝坪。
杨衍:湖南桃源土洞湾杨氏始祖。明万历年间,避世乱迁居湖南桃源深水港土洞湾。
杨淇:浙江余姚云楼杨氏始迁祖。先世居蜀,宋代自浙江余姚开元乡道塘迁居云楼乡淇奥。
杨元甫:浙江余姚开元杨氏始迁祖。杨皎三(宋监察御史)之孙,杨舜韶之。后裔自四川成都迁居浙江余姚开元都二九里。
杨及承:润州埤城谏壁杨氏始迁祖。北宋初自山东泰州迁至润东埤城。八世祖正己,南宋时由埤城徙居润城。
&&&&杨德:三都石流源杨氏始迁祖。居永伏三都石流源伏羲村。
杨庭瑞:湖南桃源西街杨氏始迁祖。明中叶自江西吉水迁居湖南桃源县城西街绿野坊。后裔分布于古坟坪、浔阳坪、张家巷、南岳宫、龙潮寺、岩子坡、老龙冈等地。
杨显祖、杨显高、杨显智兄弟:湖南桃源岩板滩杨氏始迁祖。明嘉靖初年自江西吉水迁居湖南桃源县西土东村之黄泥冈。后裔分布于杨家垇、向家傍、阙家桥、百灵庵、沙坪等地。
杨均仲:弘农郡缙云果坑杨氏始迁祖。明初由浙江丽水三石杨弄迁居缙云果坑。
杨淮:弘农郡缙云白木山杨氏始迁祖。北宋时官刑部尚书,其五世祖杨宣义自金陵迁居缙云鱼仑白木山下。
杨纲:临湘杨氏始迁祖。杨宫五世孙。明顺天二年,迁居临湘。
杨发祥:湖南桃源木塘杨氏始迁祖。明永乐2年(1404),自江西吉水迁居湖南桃源木塘第九保杨家冈。
杨真兴:湖南桃源浯溪杨氏始迁祖。明永乐2年(1404),自江西吉水迁居湖南桃源县东浯溪之杨家坟山。后裔分布于慈利、澧州等县。
杨庭秀:湖南桃源高东杨氏始迁祖公。明永乐3年(1405),由江西丰城迁居湖南桃源北高东乡之杨家坪。后裔分布于天会山、仙人山、金家堉、大阳山、粟家凹等地。
&&&&杨道岳:湖南益阳杨氏始迁祖。父宗远(明诰授),母黄氏。
杨辛八:字迈生,青白堂湖南长沙府益阳县武潭乡冷水冲杨氏始迁祖。原籍江西吉安福县圳上。明洪武元年,迁居湖南长沙府益阳县武潭乡冷水冲,配陈氏,生子三:正一;正二;正三。
&&&&杨播:字名远,湖南桃源黄石后坪杨氏始迁祖。元末自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大栗树迁居湖南桃源黄石后坪。
杨思贤:湖南桃源新平杨氏始迁祖。元顺帝时,自江西丰城十二都迁居湖南桃源县南上白石村之新店驿。后裔分布于安平、杨溪、漳江及湖北樊城等地。
杨足二:湖南桃源大山坪杨氏始祖。明洪武初年,自建平迁居湖南桃源县北上七里村之白鹤山下大山坪。后裔分布于温泉、杨角垭一带。
杨锡点:湖南桃源杨家桥杨氏始迁祖。明初,自江西丰城柳家河船埠湾迁居湖南桃源县南下白石村之白蒙溪。至五世孙杨心谿再移居郑家驿上二十里之杨家桥。后裔分布于白象溪、寺坪、沙坪等处及武陵等县。
杨懋:湖南桃源陬市杨氏始迁祖。明永乐2年(1404),由江西迁居湖南桃源县东陬市中街。
杨秀显:字惟诚,湖南桃源陬市杨家巷杨氏始迁祖。原籍湖南武冈,明永乐2年(1404)进士,官云南按察使。其家落业于湖南桃源县东陬市之杨家巷。后裔分布于三连口、杨家山边及常德等地。
&&&&杨大禄:重庆万州水井湾杨氏始迁祖。明时迁居今重庆万州杨家山水井湾。配魏氏,生一子。
杨木庆:湖南沅陵清浪杨氏始祖。明洪武2年(1369),自江西迁居湖南常德,后世移居辰州沅陵清浪。
杨克勤:讳辛,湖南黔阳杨氏始祖。明初,自江西宁都迁居湖南黔宁王开滇,授武略将军,世袭云南左卫左所千户,入官籍。至12世孙杨文赐(字聿修),历仕安徽安庆府,以孙官赠中宪大夫,家居湖南黔阳。
杨徽猷:湖南溆浦阳和坪杨氏始迁祖。宋建隆3年(962),自江西吉水县同其甥刘滔迁居湖南溆浦阳和坪。
杨显英:湖南溆浦小水田杨氏始迁祖:后周显德中,由进士任谏官,宋初弃职自江西泰和县迁居湖南溆浦小水田。
杨士贞:湖南溆浦小横垅杨氏始祖。原籍江西泰和县,明初驻防贵州,旋徙溆居桃山。明永乐2年(1404),其子镰、铭、钊等复以屯田徙居小横垅。
杨圣经:湖南溆浦杨家坪杨氏始迁祖。明嘉靖时,自江西清江县迁居湖南溆浦杨家坪。生二子,贤斐、贤征。
杨通金:湖南溆浦虎皮溪杨氏始迁祖。清初,自湖南泸溪迁居溆浦虎皮溪。
杨伏麒:湖南溆浦七家村杨氏始迁祖。原籍湖南武冈州,初奉其母迁居湖南黔阳,后由黔阳迁居溆浦七家村。
&&&杨贵迁:播州杨氏始祖。北宋名将杨延昭之孙。承嗣播州州主杨昭,官至武功大夫、德州(今山东德州)刺史、播州(今贵州遵义)安抚使。详见:&
&&&&杨寿香:湖南溆浦桥江杨氏始迁祖。清同治10年(1871),自江西丰城县迁居湖南溆浦桥江。
杨明则:怀化杨氏始祖。北宋年间,由关西迁居江西泰和鹅颈大丘赵州桥梅丁坳。三世孙杨首选迁居贵州铜仁府,杨首达迁居湖南靖州莳竹县九宕梆洞。后裔居托口,洪江岩头湾,岩里,新路河,辰溪木州,泸溪,常德太平门。
杨继隆:怀化卧龙杨氏始祖。明永乐年间,由江右迁湖南黔阳卧龙乡(今怀化接龙乡)。后裔多分布在黔阳、溆浦、辰溪、湖北来凤等地。
杨虎威:字朝缵,湖南新晃杨氏始迁祖。明洪武初年,由湖南会同县四洞乡移居新晃县琴堂乡同古。
杨子荣、杨子华、杨子富、杨子贵诸公:山东无棣始迁祖。于明朝永乐二年,自江苏淮安府山阳县车子镇迁居山东无棣杨三里、车镇温杨村、大杨村和海兴以及河北等。杨子荣生二子,公政、公礼。
杨天应:湖南新晃中寨侗族杨氏始祖。系杨再思公第12世孙,其高祖杨总,曾祖杨寿因避元乱,散住八闽豫章,承袭遂绝。其祖杨凤由江西泰和迁居湖南武陵龙阳(今汉寿),父杨康,叔父杨宁迁居湖南城步县罗蒙寨,复迁靖州飞山。明永乐年间,天应公又徙居新晃中寨出云洞。
&&&&杨智通:湖南零陵梅溪杨氏始祖。明天顺年间自江西泰和客游湖湘,明成化3年(1467)至长沙定冲桥,成化6年至19年在湖南永州和零陵西乡隆庆里一带经商,并定居于梅溪。族人多分布于大皮口、楼子底、大树脚、四马桥、大坪岭、井塘和台湾以及四川泸州、安岳县鱼龙乡南泉村等地区。详见:
杨云川:马来西亚河巴州杨氏始迁祖。于明朝永乐年间,由浙江绍兴随军渡海迁至北婆罗州(今马来西亚河巴州),并与当地酋长的女儿结婚,公主后因其父遇难而投海殉节,在当地传为佳话。
杨阿秋:印度孟加拉杨氏始迁祖。于清乾隆45年(1780),由福建沿海迁居印度孟加拉胡格里河畔经商。并在加尔各答修建了一座中国城。&&&&&&&&&&&&&&&&&&&&
杨通周:四川遂宁杨氏始迁祖。于康熙36年(1697)丁丑,由湖南宝庆府新宁县三里九甲福佑村迁居四川遂宁县西苏家河牛圈沟为业,后于乾隆时又迁入大英县安通乡九甲观音寺(黄莲沟)佃耕。
&&&&&&&&&&&&&&&&&&&&&&&&&&&&&&&
(未完待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乾隆年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