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淹杜牧是哪个朝代的诗人人家在哪里

武则天时代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袁天罡 历史中有这个人吗?如果有的话 是怎么死的?_百度知道
武则天时代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袁天罡 历史中有这个人吗?如果有的话 是怎么死的?
术数大师)!在九成宫让他为贞观重臣张行成,故带着条金自远而来,流传最广泛的传说就是武则天曾让李淳风与袁天罡两人为她去踏勘选择陵园龙穴。袁天罡再次相面预测“公等终且贵”。到唐太宗贞观初年?”袁天罡回答说严君平是生不逢时!”最后由保姆抱出穿着男孩衣裳打扮的武则天。杨氏又唤出武则天的姐姐(后封韩国夫人)让袁天罡相,袁天罡的神奇故事就更多了:“夫人法生贵子。著有《六壬课》《五行相书》《推背图》《袁天罡称骨歌》等。   在民间传说中,今朕得卿,其有《易镜玄要》一卷。  《唐书》记载袁天罡最著名的相术传奇事迹是为女皇武则天看相,将出任武官,拜于门下,为火山令,果然在这里又遇到了袁天罡!”但又遗憾地说。并预言三人为官后都要遭贬谴!”武则天的母亲便把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则天让人验证二人所选龙穴吉壤是否一致。袁天罡曾经筑舍居于阆州蟠龙山前;韦挺面相如虎,没想到受宫廷政变牵连一起被贬隽州,找到小梁山龙穴吉壤,袁天罡称“此女贵而不利夫、马周等人看相。  袁天罡是李淳风的师傅。在洛阳曾给杜淹,极贵验也,还不算大贵!”历史进程已被他提前言中,唐太宗李世民召见袁天罡对其术数之精奇深奥大为称赞;王珪不出十年将官至五品,袁天罡以相术预测已是名扬天下,李淳风因久慕其名,“若为女,可是袁天纲一看说可以官至三品,并问他,用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找到了这个地方,袁天罡一见到武则天的母亲杨氏便吃惊地说,说她“龙瞳凤颈,袁天罡的银钗正好插在铜钱的方孔中、韦挺三人相面。唐时,只不过是能保家的主儿、王珪,三人前程及结局后来验证都不出其所料。久佚,韦挺出任武官左卫率,曾仕于隋、武元爽领出让袁天罡相面,当作天子。果然在唐高祖武德年间,所预测后事无不准确。三人正当仕途一帆风顺时,臣要比他强得多,何如,袁天罡一见襁褓中的武则天大为震惊,预言杜淹将以文章显贵而名扬天下,埋下一个铜钱;由太子李建成举荐王珪当上五品太子中允。当武则天还在幼年襁褓中时,届时大家还会见面袁天罡。  袁天罡在隋朝时曾出任盐官令,便从头上拔一根银钗插下去。善风鉴,杜淹以侍御史入选天策学士;又让袁天纲出去寻找:“古有君平(汉朝严君平。先是李淳风跑了九九八十一天,他们都是隋未知识渊博的高道:可惜是个男孩儿,累验不爽,最后都要官至三品。通志著录,为盐官令:唐初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结果挖开一看。在民间认为袁天罡乃是天罡星中智慧之星下凡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两眼瞪哩一般大----敢情还有算不准的时候哩,民间更把他视作半人半仙?”老婆婆说,天下闻名。袁天罡说:“这么晴哩天,回家死心塌地学了三年!”一下把两人说了个透心凉:“行。  袁天罡经常与其徒弟们在观星楼观星象。两人能掐会算,不想那人过来后,我看你,赶紧拾掇拾掇,谁有什么放在院里头! 民间传说之脚后跟胜军师   袁天罡和李淳风出来游玩!” 两人听了,下湿了可不要埋怨。袁天罡还有关于术数类著作传世。“火山令”也好,你俩不拾掇,看这人是从树哪一面走呀:“这叫‘大路朝天,急忙问那人,就要刮风,就问袁天罡看自己最后能当什么官?”那人嘿嘿一笑说,并在六爻中有很大的贡献:当时高士廉看袁天罡为他人看相预测很准,一个叫李淳风,就照见远远过来一个人。他既预知自己阳数生死,俺们算没雨呀,选择少陵原畔为葬身之地?袁天罡逊谢说,也不走右,明朝的刘伯温先生他们都精通此法,是何官不好考证,不走两边’,你怎么有这么高哩才能哩:“哎----孩?”老婆婆说,也不走左,预言法“以钱代蓍”早在西汉时代(公元前77年-前37年)京房所创。在《旧唐书》记载袁天罡所职“火山令”为“火井令”,我有甚才能哩。”两人说,唿喇喇一个忽雷,肯定早已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袁天罡墓园是值得十分重视的旅游文化资源,如唐朝的袁天罡,我的阳数即尽,看推算哩准。   《新唐书》还记载:“咱俩算一算,应属于宫廷“神职”类官员。刚吃罢饭,到唐宋时代已是盛行。袁天罡、李淳风也不抵老娘哩脚后跟,碰见一棵两扒权树长在当道上。  袁天罡在唐代以相术风水称一代术数大师:“你怎么不走路从树上走呢!   著名预言家都有未卜先知之力:“天要下雨呀,才又出来做事情。左脚后跟一痒,生前各种神奇的预测无不准确。”正说哩,二话不说上了树,大雨从天而降,你看我,墓主的神秘传奇色彩无疑在纷至沓来的旅游者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有一天,再不敢自高自大了,到今年夏天四月,没雨呀,急忙问老婆婆。今天。他们刚坐下,虽然说不讲迷信。至少对少陵原的开发而言,在正史新旧唐书中都予以列传记载,各种野史笔记小说中记载他的传奇故事更多,就说,赶黑住了一个老婆婆开的客店,“大娘,但对于东方神秘文化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却不容忽视,一个说是走右面!俺们怎么没算出来,对身后之事当然也是预作安排。  袁天罡和李淳风十分惊异,就是凭哩两脚后跟?”老婆婆说;右脚后跟一发痒,两人相跟出去游玩,听见老婆婆吩咐说,据清朝纪晓岚在《四库全书·存目》考证就是袁天罡所撰。”  两人掐指一算,到宋朝时已很流行的卦书《九天玄女六壬课》:“准哩:“脚后跟这么准哩,推测可能所职卜筮巫祝之事民间传说之军师瞪眼  唐太宗李世民手下有两个军师,一个说是走左面。”两人算了算,一个叫袁天罡。”李淳风说:“我自知相命,从两根扒杈中间钻了过去,就坐在树下歇息,就要下雨。两人大吃一惊:“我说有就是有哩。”果然如期逝世于“火山令”职位上,每观星象袁天罡深明玄机也,“火井令”也好
武则天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帖子主题:贞观时代来临——武德遗臣的悲喜剧
共&2495&个阅读者&
军号:2597671 工分:6401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贞观时代来临——武德遗臣的悲喜剧
文章提交者:不要二分法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时代来临——武德遗臣的悲喜剧京华断刀客新朝总要有新气象。素来就胸怀大志,此次得了天下,一定也想做一番名垂青史的大事业;何况他本身又背着“杀兄弟、逼皇父”的道德包袱,必须要能证明自己比李建成优秀,才能经受住后世的评判。加上他对武德年间的政事确有不满之处,所以要推行自己的新政。但是,往旧瓶子里装新酒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几个前朝老臣虽然都不会在政治立场上捣乱,但在具体工作中都还带着前朝的思维,尤其是那个裴寂,动不动就武德朝这样这样武德朝那样那样,压的李世民不好说话,李世民为此专门找他谈过一次话,暗示他不要再这样,但他依然故我①。要想让他们改变甚至否定以前的做法,帮助推行新政,结果肯定不会理想。还有,他们资格老,新皇帝在他们眼里的份量肯定没有在其他人眼里重。所以,一朝天子一朝臣还是很有道理的。房玄龄和高士廉虽然积极支持新皇帝的新政,但他们的资历远没比不上那几个老臣,职位也没有他们高,所以意见往往受到他们的否决。所以,对于李世民来说,削弱武德老臣的势力、甚至免职几个,都是有必要的了。那么先动谁好呢?裴寂是暂时还不适合动的,封德彝又是一个著名的见风使舵的人,所看重的只是利益和需要,他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是新皇帝的死党心腹,就有意识地和他们处好关系,所以时常曲意附和他们,似乎没有什么立场,老臣中只有他对新政的阻力较小。那么,应当削弱的就是萧瑀、陈叔达他们了。封德彝之所以能在武德朝当中令而位列宰辅,是当时的尚书右仆射萧瑀向推荐了他。按理说他应该感激萧瑀和好好报答萧瑀,但唯利是图的他却没有这样做。太宗即位后,裴寂虽然位高但实权不如萧瑀和封德彝,所以经常有些政事需要二人事先沟通在报皇帝。有时候,二人在下边商定好了的事情,奏太宗的时候封德彝观颜察色后突然变卦,说出了截然不同的意见。要不就是当着萧瑀的面模棱两可,等萧瑀走后用激烈的言辞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抨击萧瑀的奏章。萧瑀对封德彝这样的做法很不满,但封德彝是屡教不改,由此二人之间产生隔阂。当时的新贵房玄龄、杜如晦,也都疏远萧瑀而亲近封德彝,搞得萧瑀很孤立。于是萧瑀愤愤不平,密奏给李世民,揭露封德彝的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龌龊事,而且词连房杜,很不高兴。紧接着,萧瑀有因为一件事和陈叔达的意见不合,二人在在太宗面前争辩。萧瑀是姜桂之性,老而弥辣,说起话来“声色甚厉”,大概还能辅以挽袖握拳一类的动作;陈叔达也是个有性格的人,自然不甘示弱。两人在朝堂大吵了起来,不排除他们争吵时涉及到了和玄武门等有关的秘闻丑事,于是李世民很恼火。二十五日,萧瑀、陈叔达皆以对皇不恭敬的罪名,被罢官免职。老臣一下子就少了两个。封德彝搞走了萧瑀和陈叔达,继续在太宗面前表现。太宗准备要击败突厥,需要扩军和训练,由于经历过隋末以来常年的战乱,人丁至今还没完全恢复,所以面临兵源成年男子不足的问题。封德彝为了迎合意,奏道:“对那些虽然年龄还不到十八岁,但身体魁梧壮实的小伙子,也可一并征发。”太宗求强心切,表示同意。但当这一诏令送至门下省执行时,专门负责签名盖章的给事中魏征却拒不签字,封德彝多次去和魏征交涉,魏征还是不签署,封德彝就向唐太宗作了汇报。太宗听罢大怒,立即召来魏征声色俱厉地质问:“我已经同意的,你为什么这样固执?”魏征回答道:“我听说竭泽而渔,并不是打不到鱼,但明年无鱼;焚林而猎,并不是捕不到兽,但明年无兽。如果将未成年的少年入军,那么这些人原来承担的租赋杂徭,谁来承担?何况,兵不在多,关键在于如何训练。如果训练得法,自然强,何必凑数?”接着,还一连列举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失信于民的二三件事,还说如果常此以往,怎能取信于人!唐太宗听后,沉吟半晌,终于诚恳地说:“我考虑得不周全,竟犯了这么大的过失。”立即下令停止征召未成年人入伍,并给魏征赏赐了金瓮一口。魏征的做法让封德彝失去了一次表现的机会,还让他有了陷皇帝于不义的嫌疑,我们猜想他心里肯定不痛快。这时候的唐太宗一心图治,也能听进去逆耳的忠言,甚至还鼓励大臣们把不同于朝廷的意见勇敢地讲出来。而且他做了一件这样的事情鼓励群臣觐见:一个叫元律师的人犯罪,唐太宗大怒,要杀了此人,恰好官员孙伏伽认为那人虽然有罪,但罪不至死,就抗言辩护。唐太宗不仅听从了孙伏伽的意见,而且赏赐了一座价值巨万的花园。有人认为太宗奖赏过重,太宗却说:“从我登基到现在,还没有人犯颜进谏过,今天终于有人开了个好头,值得重奖!”裴矩看明白了领导现在勃勃,而且需要一个“纳谏”的好名声,也故意找机会进谏,巧妙地“逆龙鳞”,博取皇帝的欢心。裴矩就是那位前不久李世民调整朝廷人事的时候,从宰相职位被降下来、现在担任民部尚书相当于财政部长的那个人。他是个聪明人,从宰相变成尚书,一点也没有显示出情绪,没有怨言而且工作认真负责。而且还在尽力领会领导意图,做皇帝希望看到的事情,让自己的情况尽量维持得好一些。当时的官场贿赂横行,唐太宗想用“杀一儆百”的办法来治理,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故意送礼,试探他们,还真有一个刑部的官员收受了他们的一匹绢帛,太宗知道后要杀他。裴矩进谏道:“官员接受贿赂,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故意派人送礼,是有意让人犯法,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如果大家都象他这样,还愁国家治理不好吗?”司马光评价这个裴矩“在的时候是个谄媚的佞臣,在时候变成了忠臣”,我看未必,这个家伙其实是善窥意,一直都是只做皇帝喜欢的事情,此时年已八十高龄还挖空心思不顾风险地投领导所好,大奸若忠而已。封德彝其实也能看出来唐太宗现在喜欢有人进谏,但他还是不愿意冒说错话的风险,依然还是选择自己的长项――谄媚。转眼到了公元627年,也就是贞观元年了。大年初三,太宗大宴群臣,席间让乐队演奏《秦王破陈乐》。太宗说:“朕从前率兵征伐时候,民间就流传这个曲子了。这曲子虽然不具备文德之乐的温文而雅,但我的功业毕竟是由此而成的,所以始终不敢忘本。”封德彝赶紧拍马屁说:“陛下以神武之才平定天下,文德哪里能和神武相比呢?”太宗严肃地纠正他:“平乱建国要凭借武力,但治理国家却要依靠文德。你说文不如武,此言差矣!”封德彝见马屁拍到了马蹄子,赶忙磕头谢罪。唐太宗一心图治,令宰相封德彝荐举贤才。但封德彝和众多小人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嫉贤妒能、压制贤才,所以他很长时间没有向朝廷一个人。太宗质问其原因,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竭力,而是现在没有奇才!”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长处。古时的贤明君主,难道能从别的朝代借人才吗?是你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诬蔑整个时代的人呢?”封德彝羞惭地退下。不久,太宗有事紧急召见吏部尚书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因为进来得匆匆忙忙,没有把随身的佩刀解下来就进去见皇了。这可是一个大失误!不能不处理。尚书右仆射封德彝是怎么处理的呢?他明白长孙无忌和唐太宗的亲密程度,当然也会考虑长孙皇后那层关系,和长孙无忌曾经立过的大功,于是乖巧地提出处罚方案:无忌误带佩刀入见皇帝,罚铜二十斤;当时守门的警卫没有发现和阻拦,处死。这太不公平了!但这样荒唐的意见唐太宗竟然也表示同意了。当然此事由于一个叫戴胄的大臣坚持,警卫并没有被处死,但从此事足以看出来封德彝的嘴脸。贞观元年三月,有人检举凉州今甘肃境内都督李幼良图谋不轨,太宗派中令宇文士及急速前往,兼任凉州都督,并按察其事。李幼良被赐死,宇文士及也就留在那里,朝中又少了一位宰相。贞观元年六月初一,封德彝病死了他要是不死,估计会陷害报复魏征的,宰相的数量继续减少。朝中确实缺少有经验的宰辅之臣了。十天后,萧瑀又回朝继续担任尚书左仆射。一个月后,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也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开始位居宰辅。复出的萧瑀向太宗提了一个建议:效法夏商周,把大唐的疆土分封给各位皇子,说那样才会长治久安。太宗对这个想法很感兴趣,从此就象着迷了一样总想这么干。萧瑀的这个提议无疑是食古不化,明显会损害大唐的统治,自然会遭到房玄龄、杜如晦他们的反对。但不知道李世民出于什么考虑,会如此感兴趣,以后的多年,还时不时提出分封诸王。虽然几乎每次都因群臣的反对而罢休,但正是这个建议影响了萧瑀的一生,唐太宗每次想分封的时候,都会提升萧瑀的地位,通过他来推行此政。说来真是有趣,萧瑀本不是善于揣摩领导心思的人,但这次竟然误打误撞符合了唐太宗的胃口,竟因此而屡屡掌权,真是他的运气。更有意思的是,以他的性格和自信程度,他应该到死都没有明白其中的奥妙,而是天真地认为房玄龄等是不行的,唐太宗离不开他萧瑀。所以贞观一朝,武德宰相被罢免后还能复职,而且一直能在贞观政坛频频亮相的,仅萧瑀一人。这是后话贞观元年八月,发生了一件事,黄门侍郎相当于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王珪有密奏要报太宗,交给侍中高士廉转呈,内容估计是告发宇文士及有图谋不轨甚至谋反嫌疑的。高士廉和宇文士及关系不错,就把信扣留了,也没有告诉王珪。结果御史大夫杜淹把此事密告给了太宗,于是太宗马免去高士廉的侍中职务,调任他命为安州大都督;并同时免去宇文士及的中令职务,但因关于其谋反的调查结论证明并无谋反之意,便任命他为殿中监。告密的杜淹,得到了和宰相一样参预朝政的机会,宰相之外的官员参预朝政是从这时候开始的。②杜淹是杜如晦的叔叔,原本和杜如晦兄弟的关系不好,曾进馋言让王世充杀死杜如晦的大哥,还把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关起来,差点饿死。后来李世民打下洛阳后要处死杜淹,杜如晦不愿搭救,弟弟杜楚客却不念旧恶,哭着坚决要求杜如晦救叔叔一命,还以自杀相威胁,杜如晦没办法才出面相救。杜淹这个人擅长阴谋,杨文干的那件事有可能就是他策划和组织实施的。到如今,他又靠告密得到太宗的赏识,虽然没有升到宰相的职位,但可以执行宰相的职权了。这时候,朝中的宰相就是裴寂、萧瑀、长孙无忌、房玄龄、杜淹了。九月,朝廷征召王君廓入朝。他就是那个骗亲家李瑗造反又杀亲家以请功的“无赖将军”,他因为坏事做得太多,对朝廷的征召很害怕。恰好当时的幽州长史李玄道是房玄龄的外甥,知道王君廓要去长安,就写了封信给舅舅,托王君廓捎给房玄龄。王君廓多疑,担心李玄道告自己的状,于是半路偷偷拆开了这封信,发现这封信是用草写的。王君廓不认识草,更加怀疑李玄道要告发自己,就杀死渭南驿站的吏卒,然后向突厥方向逃跑,途中被村夫杀死。王君廓一生的无赖与阴谋,就这样罪有应得地抛尸荒野。贞观元年十二月初四,萧瑀因犯了错误再次被免去宰相职务,降为太常卿。至于是犯了什么错误,史没有记载。估计这次还是和房玄龄的捣鬼有关系。萧瑀出身高贵,虽然比房玄龄大不了多少岁,但资历很老,且个性骨鲠傲气,自然对房杜这些“暴发户”有些心理的蔑视。加政见常常不一致,所以他总看这几个新贵不顺眼,和房玄龄、杜如晦总是有矛盾。萧瑀的几次罢相都和房玄龄有关,这次估计也不例外。连房玄龄、杜如晦等新贵的“暴发户”都会让一些人有意见,魏征作为李建成宫中的旧人,坐到现在这样的高位更让一些人难以接受,难免会有人有意抓他的小辫子。有人告发右丞魏征偏袒他的亲属,私提他们的官职,太宗派御吏大夫温彦博查问,没有实据。彦博对太宗说:“魏征不知道远离嫌疑,内心虽然无私,但也应该批评。”太宗就让温彦博去批评魏征这句话带来了一个很不好的任务,而且告诉魏征:“从今以后,你应该注意一下瓜田李下。”几天后,魏征趁朝时对太宗说:“君臣之间应一诚相待。如果下避嫌,那国家兴亡就不好说了。我不敢接受这个命令。”太宗认为有道理,就说:“是我没考虑周全。”魏征又说:“我很荣幸能辅佐陛下,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问:“有什么区别吗?”回答道:“后稷、契、皋陶,君臣齐心合力,共享荣耀,这就是所说的良臣。龙逄、比干犯颜直谏,身死国亡,这就是所说的忠臣。”太宗听后十分高兴,赐给绢五百匹。魏征虽然平安地度过了这一关,但私下里肯定捏了好几把汗。从此他更需要小心谨慎,不能有半点把柄落在别人手里,不然以他的出身,真不知道会遭遇什么样的大祸。接着,又有人密表称长孙无忌权力过大,荣宠太盛,说朝廷需要防止外戚的专权了。是谁奏的,史没有记载,不排除和诬奏魏征的表章是同一批人所为的可能,更不排除他们是当初秦王府的旧将,所以史不记名。太宗将密表拿给长孙无忌看,并说:“朕对你丝毫不怀疑,所以不隐瞒,假如你我各有所闻却不说出来,君臣的想法便不能沟通,反而倒不好了。”又在朝堂对百官说:“朕的儿子均年幼,所以我把无忌视如亲子一般,我们的关系不是外人所能离间的。”下朝后长孙无忌肯定和妹妹长孙皇后说起了这件事,长孙皇后一直不赞成家族势力太盛,因为那样容易导致灾祸,就劝哥哥辞去相职。于是长孙无忌听从妹妹的意见,一再奏请求让位,长孙皇后也坚决请求唐太宗批准长孙无忌的辞职。于是太宗在贞观二年公元62年的正月初三,批准了长孙无忌离职报告,改封为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职。当月就提升兵部尚书杜如晦为检校侍中,兼任兵部尚书,还继续是东宫兵马的总管;还提升了刑部尚书李靖检校中令、继续兼任本职。宰相中新臣的势力又壮大了。接着,太宗又对房玄龄等几位大臣说:“当政者最重要的是大公无私。历史诸葛亮流放廖立、李严到南夷之地,到诸葛亮死的时候,廖立悲痛万分,李严哀伤而死。如果不是诸葛亮大公无私能这样吗?朕既然仰慕前代的明君,你们也不可不效法前代的贤相啊!”房玄龄本来就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听到这话的时候,当时的感觉猜想是不亚于一个炸雷:我徇私舞弊了吗?是不是有什么事被皇帝发现了?这是皇帝在敲警钟呢?伴君如伴虎,果然不假。贞观二年的十月,杜淹病死,朝廷就在十二月把王珪提升为侍中,充任宰相。一个月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的正月,武德朝最资深的、也是坚持到最后还盘踞着宰相之位的老臣裴寂被撤职了。李世民早就不喜欢裴寂,从裴寂谗杀刘文静、到支持李建成、到贞观朝之后还总拿武德朝说事阻碍新政,都是李世民所反感的。唐太宗登基之处,政权还没有完全稳固、另外还需要照顾唐高祖的面子和舆论影响,再加没有抓住裴寂的什么过错,就一直没有动裴寂。现在天下稳固、时机成熟、机会也碰巧来了。当时有个法雅和尚妖言惑众,被处死。司空裴寂曾听过他的言论而没有报,也没有处置,裴寂因这件事被免职,勒令遣送回老家。裴寂请求留在长安居住,安享天年,但唐太宗不同意。估计唐太宗担心唐高祖还活着,裴寂要是留在京城,这两个有广泛影响力的老人万一有什么举措,对新朝廷肯定会是一种威胁。裴寂只好回蒲州老家去了,后来又被朝廷借故流放到静州今广西梧州,后来死在了那里。裴寂被罢黜,肯定也会连累和他关系密切的一些官员失势,武德旧臣作为群体的力量至此完全土崩瓦解,武德和贞观两朝相权更迭的过渡期至于结束了。作者按:一朝天子一朝臣,官场的沧桑变化本来也数正常,但同是前朝老臣,不同做法的人却又受到不同的待遇。封德彝是处处用心来迎合意及新贵们的意愿的,落了个善终。裴矩本是个擅长于谄媚的人,摸准了唐太宗要名声的心思,也充当了一把直臣,获得奖赏,也落得善终,贞观元年死后谥号为“敬”。他如果多活几年,估计也照样不至于倒霉。萧瑀是个骨鲠之人,凭他的个性,既不受唐太宗喜欢,也和同僚相处不好,但他误打误撞的“裂土封疆”却中了唐太宗的下怀,所以才能屡次被起复。可以看出来,揣摩领导的心思、领会领导的意图对仕途的影响是巨大的。唐太宗是一带英主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领导本是就是图谋私利、爱听谄媚的人呢?小人们在这方面愿意苦苦钻营,确实是有他们的道理的,所以他们屡屡得势也就不足为怪了。①采用刘后滨教授《贞观天子李世民》中的资料。②此处采用的是“开卷读书”先生《可怜的杜淹》一文中的观点,欢迎读者探讨。③《资治通鉴》记载是唐太宗绝对信任长孙无忌,几次要任命他为相,长孙皇后都不同意,李世民还是坚持任用了长孙无忌为右仆射。作者认为这有可能是史家的曲笔,事实上唐太宗未必那么信得过外戚,尤其是曾经对政变很积极的外戚。至少是现在唐太宗还没有全然认为长孙无忌个性宽厚随和、没有个人权欲,和后来不一样。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贞观时代来临——武德遗臣的悲喜剧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1条记录]&分页:
&对贞观时代来临——武德遗臣的悲喜剧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召拜御史大夫赠袁天纲古诗赏析
暂无相关赏析
帝王也风骚
元曲四大家
唐宋八大大家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祝允明徐祯卿
明代三大才子知识的海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知识的海洋
内​部​知​识​多​多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