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小说有好多配角是古代名人如李隆基和武则天的关系、大禹、李白 都成仙了。

李白的经历 【范文十篇】
李白的经历
范文一:李白的人生经历
日 星期日 17:43
作者:李兆振 来源:新语文
盛唐气象,孕育了一位狂傲不羁的诗人,他以超脱世俗的人性智慧,谱写了盛唐的最强音。政治上的失意苦痛,铸就了飘逸洒脱、傲岸不拘的诗仙和“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酒仙。现在让我们来追寻他的人生的不同阶段,探究李白——这位距今一千三百多年的旷世奇才、人间仙人的情感历程。
一、少年——逸
意气风发 仗剑任侠 心雄万夫
1、漂泊家族、异域生活,形成独特性格。
2、良好家境、蜀中道教,影响人生取向。(《上安州裴长史书》、《感兴八首》)
二、青年——狂
狂热自负、悲喜更迭、侍君荣亲、始终不渝
1、志在宰辅 游历拜谒——狂热自负(《大鹏赋》)
2、安陆成家 渴求荣亲——失意窘迫。(《南轩松》、《白头吟》)
3、别妻离女 两次拜谒——悲多喜少(《长相思》、《登新平楼》)
4、谒见狂客,举荐未果——惆怅失落(《侠客行》、《蜀道难》)
5、干谒韩朝宗 无功而返——愤愧落魄(《寄远十一首》、《古风》十五首)
三、中年——醉
踌躇满志 傲岸不屈 折翅而返 痴心企盼
1、壮年失妻 愧对家人——痛心裂肺(《庭前晚开花》、《客中作》)
2、金门传诏 供奉翰林——踌躇满志(《南陵别儿童入京》、(《春日行》)
3、奸佞当道 进谏未果——傲然而返(《月下独酌》、《行路难》)
4、赐金放返 盼君将悟——痴心不改(《将进酒》)
5、入道受箓 炼丹求仙——渴盼再诏(《梦游天姥吟留别》、《寒夜独酌有怀》)
四、暮年——愤
抑郁愤懑 命运多舛 矢志报国 壮心不已
1、勇闯幽州 以诗陈情——忧愤难载(《北风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远别离》)
2、幕府从军 竟成附逆——悲愤难抒(《万愤词投魏郎中》、《上崔相百忧章》)
3、流放夜郎 半途赦返——怨愤怅然(《流夜郎赠辛判官》《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吹笛》、《下江陵》)
4、矢志平乱 壮志未酬——壮怀幽愤(《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金陵崔侍御十九韵留别》)
5、暮年归隐 魂归当涂——感慨悲歌(《田园言怀》、《宣城见杜鹃花》、《悲歌行》、《笑歌行》、《临终歌》)
才华横溢、孤独漂泊、始终不渝追求理想的李白,尽管在每个人生阶段李白都有他特别彰显的个性,但他的“逸”、“狂”、“愤”、“醉”始终交织、贯穿和影响了他的一生。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李白从江夏到豫章(今江西南昌)与夫人重聚。李白在一生的最后几年中,穷愁潦倒,生活十分凄凉。但他对时局的变化还是始终关心的。上元二年,当东南地区又告吃紧,朝廷派李光弼出镇临淮(今安徽泅县)
时,61岁高龄的李白,仍不肯放弃这最后的报国机会,打算赶往临淮,参加李光弼的军队。可惜走到半路就病倒了,未能如愿。第二年,李白在安徽当涂与世长辞。
李白一生政治上不得志,在贫病中死去,但他以杰出的诗歌创作,为自己树起了一座丰碑。他继承了屈原和庄子开拓的浪漫主义传统,反对齐梁柔靡诗风,在诗歌革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他的诗留传下来的近千首,各体皆备,都有脍炙人口的名篇,尤以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成就最大。其诗气象宏大,格调雄浑,感情豪迈,境界开阔,清新自然,余味无穷。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把中国诗歌艺术推向顶峰,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正如韩愈所说:章在,光焰万丈长。”
当时的社会决定,就算他活着,也很难实现自己的抱负! “李杜文
范文二:李白名字的来历: 李白一生下来,父母便商量着给儿子起个可心的名字,左思右想,觉得没有 合适的,父亲说等到周岁时抓抓周再说吧。 周岁那天,李家桌子上摆满各种物品,妈妈抱着李白,让他用小手去抓。 李白一手便抓向《诗经》 。这—来起名就更难了,儿子要做诗人,名字更该风雅。 —拖再拖,李白 7 岁进学了,父亲决定为儿子定名。 这年的春天,风和日丽,百花争妍。父亲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吟出两 句: “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 ”下两句让李白母子二人各添一句。母 亲想了一阵说: “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白不等母亲说完便随口吟出: “李花怒放 一树白。 ”父亲一听拍案叫绝,觉得李白的一句清丽自然,超脱不俗,远胜他们 夫妻的三句。称道赞赏中,心为之一动:李白诗句的第一字与末一字合起来“李 白”天成自然,做我儿的名字还有比这更好的吗?李白的名字就这样定下来了。
范文三:李白与杜甫并称中国诗歌的两坐高峰,后世之中没有人能够企及。一个被尊为诗仙,一个被尊为诗圣。两个人的诗各有千秋。可是就人生命运相比,李白比杜甫要幸运的多。李白自幼出生富贵,从小锦衣玉食。不用为生计而奔波劳累,整日纵情山水。过得好不自在。在此我们也很庆幸李白没有堕落为一个纨绔子弟,要不我们就会为欣赏不到那些佳作而憾恨了。李白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满腹经纶。成年之后更是能经天纬地。他英明远播。天宝二十八年,李白奉命进京授封。他本人兴喜若狂,应为他以为借此机会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留名青史。可是上天不希望一个天才就此隐去,于是和他开了一个玩笑。李白进京后皇帝并没有让他参政,而是让他写一些诗歌,供贵妃跳舞之用。着使他感到颇为恼火。一生正气的他又怎么会催眉折腰呢,一气之下他与官场决裂。投身与祖国的名山大川中,现实与理想矛盾折磨着他。于是他往往借酒浇愁。杯杯下肚斗酒诗百篇。从此以后他的诗变有了灵魂。负着酒的醉意在山水之间翩翩起舞。一代诗仙从此万古留名。
范文四:个人简历
专业:机 电 一 体 化 学校: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姓 基 本 情 况 性 学 专 爱好 特长 求 职 意 向 技 能 专 长 技能 培训 教 育 背 景 社 会 实 践
名 别 历 业
李玉白 男 大 专
汉 四川 团 员 照 片
政治面貌 毕业学校
机电一体化
新疆轻工学院
足球、计算机、音乐 希 岗 语 能 能 望 位 言 力 力 机械制造、工程师助理。 数控机床操作等相关职位。机械维修 英语三级 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各种基本办公操作。
3.12 在校培训中心培训 AutoCAD 15.6 12.6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和静高级中学
2013 年暑假在校勤工俭学;
自 我 评 价 联 系 方 式
本人性格开朗、思维活跃,极富创造力,易于沟通, 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责任 心和团队精神;能吃苦;诚恳;认真、热情、正直、善良、果敢;自信:我相信自 己能胜任这份工作;踏实:我可以从基层干起;坚韧:我对生活从不低头。 虽然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却有着一颗拼搏不服输的心。我愿以我的才智、热 情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赢得贵公司的青睐。请给我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我将给你一 个无悔的选择。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范文五: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一说出生于碎叶城(唐代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少时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一说即出生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他一生喜好云游四方,由于一生中在青莲此地居住时间最久,在青莲的生活也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有很深的影响,所以后人称之为青莲居士。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享年61岁。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越州(会稽郡),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的道观紫极宫。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士,过着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将李白称为“诗仙”。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将进酒(3张)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白,本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喜欢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开元十三年(725),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范文六:第 1 O卷 第 1期  21 0 2年 1月 
西 南 农 业 大 学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 lo   o t we tAgrc lur lUn v r i So i l inc   ii n   o r a   fS u h s  iu t a  i e st y( c a  e e Ed to ) Sc
V o .1 N O   1 0, .1
J n 2 1  a.02
李 白诗 歌 英 译 历 史 
周  蓉  
( 南 工 业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南 株 洲 湖 湖 42 0 ) 1 0 0 
摘  要 : 白 诗 歌 蕴 涵着 丰 富 的 中 国传 统 文 化 , 过 英 译 , 白诗 歌 对 西 方 文 学 和 文 化 产 生 的影 响 是 中 国 古 典 文 化 西 传 的 重 要 成  李 通 李
果 之一 。  
关键 词 : 白 ; 歌 ; 李 诗 英译 
中 图分 类 号 : 1 .   H3 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5 7 ( 0 2 0 17 3 9 2 1 ) 1—0 0 —0   15 2
李 白是盛 唐最 杰 出 的诗 人 之 一 , 的诗 歌 飘 逸  他 豪放 、 想象 瑰 丽 , 中国乃至 世界 诗歌 的发展史 上 都  在 有 着重 要 的地 位和 深远 的影 响 。李 白诗 歌 已被译成  多种 文字 , 仅英 译 而言 , 便不 乏 名家名 篇 。本 文试 图  在 已有研 究 的基础 上 , 统 回顾 李 白诗 歌 英 译 的 历  系
史发展 。  
但 不管 怎样 , 这些 译 者 在 促 进 李 白诗歌 传 播 方 面 做 
出 了宝 贵 的 尝 试 。  
二 、0世 纪 前 半 叶  2
2 O世纪 开始 , 白诗 歌 的英 译 进 入 了新 纪 元 , 李   许 多著 名 的译者 开始 进入 这一 领域 。与 之前 的译 者 
2 0世 纪 以 前 
作为 1 8世 纪 的 诗 人 、 治 家 , omeJn y s 政 S a   e n n 
是 第一 位 翻译唐 代 诗 歌 的人 , 中就 包 含 着李 白的  其 诗 歌 。在 其后很 长 一段 时 间李 白诗歌 的英 译 出现 了 
断层 , 到 Sr o nF a cs a i 直 i J h   rn i D vs出现 , 翻译 李 白     他   诗 歌 的数 量虽然 不 多 , 一些 成 果 却 具 有 很 高 的 翻  但 译 价值 。D vs的李 白诗 歌 英 译 版 本 出 版 后 到 1  ai 9 世 纪初 , 些译 者在 李 白诗 歌 英 译 方 面 做 出了 卓 有  一 成 效 的努 力 , R. Do ga 尤 为 突 出 。在 其 译 本  以 K. u ls 中 , o ga 对 李 白诗 歌 中 的语 言特 征 额 外关 注 , D u ls 为  了使 英语 读 者能 吟 唱 出原 诗 , 甚 至 提 供 了原 诗 的  他
拼 音版 。   在 这 一 时 期 中 , 方 学 者 还 开 始 关 注 李 白 其 人  西
不 同, 2 从 o世纪 开始 大部 分译 者
都 有一 定 的准则 来  指 导他 们 翻译 , 他们 大致 上可 以分 为两 类 : 类 主张  一 将 李 白的诗 歌译 成 自由体 , 另 一 类则 主张 将 其 翻  而 译 成律诗 。  
P u d、 a e o n W ly、Ay c u h、Lo l 、 n e 和  so g we l By n r
Ob t aa属 于第一 类 。P u d大 概是 这 一 时期 最 著 名  on
也 最惹人 争 议 的译 者 , 其 于 1 1 在 9 5年 出版 的《 州  神
集 》 ,2首 李 白 的 诗 歌 被 以 R h k ( 白名 字 的 日 中 1 ia u 李  
语 发音 ) 名 义 翻 译 出 来 。尽 管 P u d并 不 懂 中 的 on  
文, 但他 的翻译却 受 到 了西方 社会难 以置信 的欢迎 。   Wae 也 是 自由体 译 诗 的拥 护 者 , 1 1 ly 其 9 6年 在 伦 敦  出版 的著 作《 中国古诗 选一 百七 十首 》 纳 了李 白的  收 两 首译诗 。三年 之后 , 他又 翻译 了 2 O首李 白的诗 歌 
并 于 收 录 于其 1 1 9 9年在 伦 敦 出版 的著 作 。除 了翻  译, l Wae y还 在其 1 5 9 0年 出版 的 著 作 《 歌 与 诗人  诗 李 白》 中对李 白及 其诗 歌进 行 了评论 , 以他 自己独  并 特 的视 角 向西方介 绍 了李 白。   Ay c u h和 L w l 于 1 2 so g o el 9 1年 出版 了他 们 的  合著《 花笺 》 这本 古 典 中国诗 歌集 中收 录 了 8 松 , 3首  李 白诗 歌 , 于受 P u d影 响 , 们 也 采 用 自由体  由 on 他
及 其诗 歌 。传教 士 J sp   d is是 第 一 位发 表关  o e h E kn
于 这方 面研 究论 文 的西方 学 者 。18 8 8年 , 在 C i 他 h—  
n  e iw第 1 aR ve 7卷 第 一期 发 表 了文 章 《 人 李 白》  诗 。 同年 , 又发 表文 章《 白及其 诗 歌 》 在这 篇文 章 中  他 李 , E kn 不仅 翻译 了李 白的诗 歌 , 且 对 其 主题 和风  d is 并
格进 行 了评论 和 分析 。然 而他 的一 些研 究结 果 却是 
错误 的 , 例如 , 他认 为《 晁 衡 卿 》 中 国并 不 出名 , 哭 在   而是 在 日本 留存 下来 的 , 事实 上 , 首诗一 直在 中  但 这 文版 本 的李 白诗 全集 中占有一 席之 地口 。 ]  总 的来说 , 这 一时期 , 白诗 歌英 译 的数 量并  在 李
不 多 , 且 译 者 在 挑 选 诗 歌 时并 没 有 统 一 的 标 准 。 并  
收稿 日期 :0 1 0—2  2 1 —1 2
翻译 诗歌 , 这本 书 对 于 激起 西 方 社 会 对 李 白诗 歌 的  产生 浓厚 兴趣 起 了很 大的作 用 。继《 花笺 》 松 出版之  后 , y n r 中 国学 者 江 亢 虎 于 1 2 B
n e和 9 9年 联 合 出版  了《 山 : 国诗集 》 这 本 诗集 是 在 蘅 塘 退 士 的《 玉 中 , 唐  诗三 百首 》 基 础 上 翻译 的 , 中收 录有 李 白 的诗  的 其
作者 简介 : 周
蓉(92 )女, 1 8一 , 湖南 祁 阳人 , 南 工业 大 学外 国语 学 院讲 师 , 究 方 向 : 译 理 论 与 实 践 。 湖 研 翻  
西南农业 大学学报( 会科 学版) 社  
投 稿 网址 ht :/ bjtS U c   t / x gx. W .n p
21 0 2年 1月  
歌 。由于不 受 原诗 韵 律和 形式 的 限制 , y n r的译  B ne
诗 给 人 感 觉 既 精 致 又 优 雅 , 第 一 次 出 版 之 后 即 受  在
方学 者认 为 是 “ 代 中 国诗 歌最 优 美 的翻译 ”l , 古 _ 尤  4  
其 是 其 中 的《 干 行 》 西 方 受 到 了 高 度 的 赞 扬 ,   长 在 美
到 了评 论 家们 的高 度好 评 。   与 同时 期 的 其 他 著 名 的 李 白 诗 歌 译 者 不 同 ,  
Ob t 是 一 位 享 有 盛 誉 的 日本 籍 译 者 , 9 2年 他 出  aa 12
国著 名 诗人 J me  ih a sWr t曾 经 赞 叹 这 首 译 诗 甚 至  g 比 P u d的翻译 还 要好 。许 的英 文 译 作 还有 《 on 中诗 
英 韵 》 《 诗 词 六 百 首 》 《 宋 诗 一 百 五 十 首 》 这  、古 和 唐 ,
版 了著作 《 白诗 集 》 吕叔湘 认 为 Ob t 李 。 aa英译 李 白  
些 译作 中都 收 录有 李 白的 诗歌 。   这一 时期 李 白诗歌 翻译 的另一 个 特点 是许 多汉  语 学 者参 与进 来 , 这使 得 李 白诗 歌 英译 在 中 国更 学  术 化 也更 严 谨 。徐 仲 杰 和 孙 大 雨 是 其 中 的 代 表 人  物 。徐仲 杰 曾在 中 国许 多 一流 大学 担 任教 授 。1 9   90 年 , 出版 了《 他 唐诗 两百 首 英译 》 中共收 录 了 2 其 O首 
李 白的译 诗 , 这 本 书 的前 言 中 , 提 到他 花 了 2  在 徐 O
诗 歌 的 的语 言和 精髓 都 可 以和原诗 相 媲美 J 。  
和上 述 译 者 不 同, H.A.G ls 和 W . .B  i e J .
Fec e 坚 持 李 白 的 诗 歌 应 该 翻 译 成 律 诗 。 1 2  lth r 93 年 , ls出版 了 中 国文 学 选珍 》 《 国文 学 史 》  Gi e 和 中 , 分 别收 录 了 2 1首 和 9首 李 白的译 诗 。和 Gi s一  l e 样 , lth r在 他 的 翻 译 中也 坚 持 律 诗 这 一 形 式 。 F ec e   13 9 2年他 通过 上 海商 务 印书 馆 出版 了其 著 名 的《 英  译 唐诗 选 》 在 这本 翻 译 著 作 中共 收 录 了 3 , 6首 李 白   的 诗歌 。次 年 , 又 出版 了《 他 英译 唐 诗选
续 集 》这 其  , 中又包 含 了 1 6首李 白的译 诗 。值得 注 意 的是 , 一  这
多年 时 间试 图将 中 国古 典 诗歌 翻译 成 英文 。和徐一  样 , 大 雨 也 是 一 位 有 着 严 谨 的 治 学 态 度 的译 者 。 孙   19 9 7年 , 出版 了《 诗 文 英 译 集 》 其 中收 录 了 4  他 古 , 2 首李 白的译 诗 。孙 在 翻 译 李 白诗 歌 时 态 度 非 常 严  谨 , 首 四 行 的 《 眉 山 月 歌 》 尽 然 加 了 五 个  一 峨 他
注 释  。  
时 期 中 国 的译 者 也 发 表 了 自己 的作 品 。 除 了 江 亢  虎, 蔡廷 干 的 一 些 译 作 也 为 人 们 所 熟 知 , 于 1 3  他 92 年 在芝 加哥 发 表 了 自己的 译 作 《 唐诗 英 韵 》 其 中 收  ,
录 了 李 白 的 3首 诗 歌 。  
在 这 一 阶 段 , 来 越 多 的 中 国译 者 开 始 参 与 到  越
李 白诗 歌 的英译 , 这些 中 国译 者 也 通 过 他 们 可 贵 的  努 力并 以他 们 的译 本 向 西 方 世 界 介 绍 着 李 白的 诗  歌 。他们 对 于李 白诗 歌英 译 的贡献 不 仅在 于 翻译 实  践 , 理论 方 面 同样如 此 。 在  
这 一 时 期 , 国译 者 翻 译 的李 白诗 歌 无 论是 从  美 质量 还是 数 量上 都 开 始 超 过 英 国 译 者 , 致 这 一 现  导 象 的原 因也许 可 以解 释 为在 美 国蓬勃 开展 的新诗 运  动 。这场 新诗 运 动在 高 潮 时曾 以古代 中国诗 歌为 武  器 , 图摆脱 英 国诗 歌传 统 的束缚 。 试  
四 、 白诗 歌 英译 及 研 究 的 目前 状 况  李
从 2 纪晚期到 现在 随着 一 系列 权威 的论 文 和  O世 著 作 的 出版 , 对 李 白诗歌 英 译 的研 究 越来 越 系统  针 化 , 越 来 越 严 肃 。2 0 也 0 0年 ,o n Mi{r和 J sp   Jh   no oeh S M. a . L u出版 了《 国古典 文学 翻译 选 集 》 中 。这 两 名  作者 中前者是 香港理工 大学 的教授 , 而后者 是香 港 岭  南 大学 中文 系 系主 任 。这 本 选集 代 表 了西 方 学 者 在  中国文学方 面 4 0年来 学术研 究 的成果 , 0 著作 的第 一  章都 是关 于李 白诗歌 的英译 , 中还 详细 列举 了 中 国 其  
诗 人和西方 评论 界对李 白诗 歌的评 价 。  
参 考 文 献 
三 、0世 纪 后 半 叶  2
在 这个 阶段 , 汉学 中 心从 欧洲 转移 到 了美 国 , 许 
多 中国译 者联 手 美 国译 者 在这 个领 域 开始起 主导作  用 。在这 些译 者 当 中刘 师舜 是 杰 出 的代 表 之 一 , 他  在 16 9 7年 发 表 的《 国古 诗 一 百 零 一 首 》 中 被联 合 国 
认 定 为 中 国古 典 文 学 的 代 表 作 , 部 作 品 就 收 录 了
  这 李白 1 2首 译 诗 。Arh rC o e 则 在 李 白诗 歌 英  t u  o p r
译 方 面做 出了新 的尝 试 , 其 1 7 在 9 3年 出 版 的 《 白 李  
和杜 甫 》 李 白和 杜 甫 的译 诗 以 比较 的 形 式 出 现 。 中   另 外柳 无忌 和 罗郁 证合 著 了《 哗集 : 国诗 歌 三千  葵 中 年 》 这 本 书 中收 录 了 1 首 李 白的译 诗 , , 9 并且 对 诗人  和译 者都 做 了详 细介 绍  。  
[ ] 宋 柏 年 . 国 古 典 文 学 在 国外 [ . 京 : 京 语 言 学  1 中 M] 北 北
院 出 版 社 ,9 4 5  5 . 1 9 :6 7  
这 一 时期 , 于 翻译 诗 歌 是 采用 自由体 还 是律  关 诗这 一 争论 仍在 继续 , 显 良是前 者 的发 言人 , 许  翁 而 渊 冲则 是后 者 的代 表人 。与 大 多 数译 者不 同 , 显  翁 良主张 将古 代 中 国 诗 歌 翻 译 成 散 文 。1 8 9 5年 在 其  去世 三 年之 后 , 的 作 品《 诗 英 译 》 以 出 版 。在  他 古 得 这本 书 中 , 显 良将 其 主 张运 用 于 李 白 的 《 情 》  翁 怨 、 《 夜 思 》《自遣 》 三首 诗 歌 的翻 译 当 中。许 渊 冲  静 、 这 认 为在 翻 译 李 白诗 歌 时 最 重 要 的 是 保 持 原 诗 的韵  律 , 于 18 他 9 7年 出版 了《 白诗选 》 这 本 著作 被 西  李 ,
[ ] 吕叔 湘 . 诗 英 译 笔 录[ . 京 : 华 书局 ,0 2 7 . 2  中 M] 北 中 2 0 :4  
[2 许 渊 冲 . 诗 英 韵 探 胜 [ . 京 :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 3 中 M] 北 北  
1 992: 56  1 .
[] 许 渊 冲. 白诗 选 [ . 沙 : 南 人 民 出 版 社 ,0 7  4 李 M] 长 湖 20 :
21 . 4  
E] 孙 大 雨 . 诗 选 [ ] 上 海 : 海 外 语 教 育 出 版 社 , s 唐 M . 上  
20 07: 2— 31   31 3.
责 任编 辑 : 徐继 红 
范文七:摘 要:李白的诗给人游扬雄肆,飘逸脱俗之感,读起来十分畅快,他一生所作之诗何其之多,其中有一类诗是关于游侠的,我们称之为游侠诗,透过李白游侠诗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结合唐朝的历史,笔者在这里谈谈李白游侠诗创作的根源。  关键词:历史 李白 游侠诗  一、对李白游侠诗的分析  综观李白的游侠诗可以看到,李白更多的是将游侠骑骏马、配宝剑、执金鞭、酣畅喝酒、重承诺、浪迹江湖的性情形象化,象征化。在《古风》中,李白写道,“鞍马如飞龙,黄金络马头”[1] 在此,李白向我们描写了一位形象鲜明的游侠,他骑的鞍马如风驰电掣般的飞龙,而且,这匹马装配精良,用黄金来笼络马的头部。在《行行游且猎篇》中,作者写道,“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2]在这里,李白描写了一位手执金鞭的侠士,他拿着从鞘子里抽出来的鞭子,喝着酒,在半酣状态下去远郊游冶。在这首诗的结尾,李白还写道,“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3]写出了李白对游侠人士的钦羡之情。  《侠客行》[4]更是集中写出了李白对游侠的象征性描绘,以及自己的称颂之情。在这首诗中,李白向读者展现了一位赵国的侠士,骑着白马,手里拿着胡缨枪和吴钩,辗转混迹于江湖之间,但见不平之事,便“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战事过后便扬长而去,不曾留下名姓。喜欢结交信陵君之礼贤下士之辈,和他饮酒交谈,就像朱亥和侯嬴那样的侠士一样,喝完酒后,许下重于五岳的承诺,“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然后救急于危难之间,纵然身死,亦无所辞。  李白在《结袜子》中写道,“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5]作者在这里是歌咏历史人物高渐离刺杀秦皇、专诸刺杀吴王僚一事。既是对已故历史人物豪侠之事的赞叹缅怀,也是个人行侠心志所向。  在《结客少年场行》[6]中,在这首诗中,作者谈到了荆轲和秦舞阳受燕国太子丹之命去秦宫刺杀秦始皇之事。作者无不有写到荆轲所骑骏马的雄姿,如拥有“黄金瞳”的眼睛,有绿鬃,主人公荆轲“十五学剑术”,身上的行装也是“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而实际上,荆轲也是一介平民而已,哪来的金钱买这么奢华的衣服,这无不是对游侠的象征性描写。在后面的诗句里,作者更多的是对游侠行侠仗义的称颂描写。  这样的诗篇在李白的诗作中屡见不鲜。又如《白马篇》云“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7]在这首诗中,作者也是称颂手握宝剑,以龙马为坐骑,身着明珠袍,嗜酒的游侠之士,在酒酣之后,仗剑杀人,快意恩仇。  二、唐朝时期游侠精神象征的形成是李白游侠诗创作的根源  如果说在战国秦汉时期,游侠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社会群体的存在的话,那么到了唐朝时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态势和精神文化体制的奠基和开创时期,所以,一切尚处于一种混沌组合建设的状态,这种情况具体表现在政治方面便是政治体制的频繁变幻,经济制度和改革的大量出现,文化思想的百家争鸣,这种百家争鸣不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随后的秦汉时期也长期存在着,如今经古文之争等等,只不过没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那么激烈,没有出现那么多的思想流派。这一切表现在社会形势上,便是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不惟是上层政治权力之争,我们知道,在战国后期,全国处于七大政治力量的控制之中,这便是战国七雄的齐、楚、秦、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也就是六方地方势力,中国是一个宗法制度极其发达的国家,这六个国家不惟是政治的集合体,也是依靠地方宗法制度来维系的,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和文化各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得到地方统治者和人民的拥护,地方国家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在秦始皇“六王毕,四海一”之前之后,都不乏各国豪杰之士的刺杀,谋害,尽管大多没成功,但是它却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六国遗民对其国家原有体制的眷恋。因此,说秦朝被人民力量推翻了,不如说,秦朝是被六国遗民共同推翻的。  在一种统一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最后形成并达到发达和巅峰状态之前,国家和地方的矛盾是经常出现的,并外显出来,当然,这并不是说,在国家体制相对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来说极其完备的唐朝,其国内没有矛盾,而是说,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国家体制达到极其完备的时期,统治者更能够将矛盾通过各种制度和措施来化解,防患于未然。  因此,在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程度是远没有达到唐朝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程度的,这在事实上为社会上混迹于江湖的游侠之士的仗剑江湖提供了一种契机和条件。因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社会经常出现混乱和动荡,因此,豪侠之士多成为人民对抗政府的急先锋,并且往往成为新王朝建立的功臣,比如,为西汉建立立下大功的韩信、张良等等。而中央对周围地区的战争,比如,对匈奴的战争,又在客观上转移了国内矛盾的视线,渴望建功立业的游侠之士期待以自己的武艺为国家建立功勋。  这种情况在唐朝时期已然发生了变化。因为唐朝距离中国国家制度和文化的原典奠基时期已经几百上千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国家管理措施已经慢慢在唐朝成形,并达到一个巅峰,唐朝时期实现了空前的大一统,政治开明,经济大发展,文化昌盛,社会和谐,国家管理有序,因此,国内矛盾相对于战国秦汉来说小了不少,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游侠,一个作为社会动乱时期行侠仗义,和政府作对,和社会上不义之行为作抗争的群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基础,所以,一些文人雅士,对游侠的吟唱称颂,更多的是基于一种精神上的。李白的游侠诗即是基于此种情况。
范文八:历史文化景观是产生于过去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景观,作为人类的创造物,它具有超自然的“人为”特性,不同于物质的化合与分解、生物的遗传与进化,无法在地质运动过程中自然生成,人类的创造性既可以体现为历史进程中“无中生有”式的增添,例如各种房屋、园林的构建,也可以体现为“点石成金”式的升华,例如自然景观的意义生成。历史文化名人遗迹以文化景观的存在方式联结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它是静态的,同时也是动态的。我国大陆保留着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遗迹,成为今人游览、观赏的胜地。其中,与李白有关的景区和景点多达数十个,作为历史存在的李白所具有的文化价值通过这些景观得以彰显和延伸。研究李白与历史文化景观之关系,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古代文学领域,还体现于对当代人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提升。      一 景因人而生:李白效应造就大批物质文化景观      按照文化地理学家的解释,“自然景观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文化景观则是说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团,为满足某种实际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了自己所创造的景观。”①“人类按照其文化的标准对其天然环境中的自然和生物现象施加影响,并把它们变成文化景观。”②与李春修建赵州桥有所不同,李白对文化景观形成的贡献更多地显现于精神层面上的施加影响,即通过意义生成、意义阐释的方式提高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文化含量,他的人生实践活动与精神特质对历史文化景观的建立与衍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具体而言,李白对于文化景观形成的重要作用首先表现在景因人而生,李白效应造就了大批物质文化景观,“李白”二字早已由一个专用名词升华为中华文化景观之源。李白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游历中度过,足迹遍布半个中国,所到之处留下不少著名诗篇以及相关传说。后人出于对伟大诗人的仰慕和缅怀,采用各种文献记载与民间传说,沿着其行迹指示的路线或修建不同类型的纪念性建筑,或通过命名的方式借特定的自然山水景物表达对李白的怀念与景仰,李白遗迹成为中国最具有观赏价值的历史文化景观之一。目前我国保留李白遗迹较多的地方有位于四川江油西南的青莲镇,此为太白故里,其中太白遗迹有太白祠、陇西院、粉竹楼、衣冠墓、洗墨池、磨针溪、月圆墓等③;湖北安陆被称为太白“第二故乡”,白兆山为李白“酒稳安陆、蹉跎十年”之地,太白遗迹有李白读书堂、太白林、洗笔池、洗脚石、谪仙桃崖等;安徽当涂乃李白逝世之地,有李白墓、捉月台、横江馆、采石矶(今马鞍山市境内)、太白楼等闻名天下。除此之外,还有山东济宁的太白楼、浣笔泉,安徽贵池的李白钓台,安徽泾县的踏歌岸阁、武汉的搁笔亭等。   后人修建李白纪念堂馆或以李白之名命名自然风景区,其根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可信度较高的各类历史文献(包括正史如《新唐书》、前人诗文如李阳冰《草堂集序》、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以及各地方志等)的相关记载,据此而出现的物化景观诸如太白祠、太白楼、李白墓之类具有较强的实指性。尽管后人的还原、复制未必完全符合历史的本相,但由于融注进真实而丰富的历史内涵,特定的空间便成为一个追问历史、沟通古今、传承文明的“文化场”,一部实物化的历史教科书,后世之人能够在这里获得大量的关于诗人自身以及那个时代的历史知识。第二类是诗人的创作行为以及名篇名句,据此修建或命名的景观具有鲜明的写意性,例如桃花潭、踏歌岸阁、拥翠亭(系李白独坐敬亭山题诗处)、闲云庵(敬亭山中,取“孤云独去闲”之意)、搁笔亭(黄鹤楼旁,清代孔尚任因李白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之史事命名),人们观赏的重点往往不在于求实和寻真,而是借助眼前之景走进诗人情感世界的深处,在一种触景生情的阅读氛围中领略品味李诗所创造的优美意境。第三类是流传各地的李白传说,据此而形成的众多景观例如江油的磨针溪,安陆的洗脚石、古银杏树(传说为李白亲手所栽),贵池的李白钓台,重庆万州西山半腰的太白岩(相传为李白旅居时的读书处),重庆石柱万安山的太白崖(相传李白流放夜郎途中的题诗处),当涂的捉月台等,作为情感的物化,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李白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关于李白是否到达夜郎,学界尚存争议,但是这并不妨碍贵州境内出现多个与李白有关的碑、坟、台遗迹。广大游客即使是专业研究人员也不会因为怀疑、计较民间传说的可信度而拒绝接受景观本身所传达的文化信息,人们往往怀着浓厚的兴趣去聆听那些可能是捕风捉影的故事,努力去搜寻历史留下的蛛丝马迹,从中感受诗人特殊的人格魅力,进一步认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   景因人而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其中李白效应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灵魂作用。      二 景因人而显:自然名胜与李白之存在      李白对于文化景观形成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以“李白之魂”提升自然景观的文化品位与知名度。“李白之魂”具体表现为李白在审美活动中体现出的巨大创造力以及不可重复的精神活动特征。“表灵物莫赏,蕴真谁能传”,自然山水由景物演变为文化景观,需要经过一个由自在的自然向人为的自然转化的过程。自然景物只有经人的发现和欣赏,价值才得以彰显,美才得以升华。在交通甚不发达的古代,众多原生性的自然景观本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由于位处尚未开发或未充分开发的边远地区甚至是蛮荒地区,人迹罕至,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其人文价值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与发掘,自然也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开发与利用。某些著名作家由于特殊的历史际遇,得以进入原生性景观区域之中,他们以超越常人的审美眼光审视山川景物,贯之以生命激情,纯自然景观由是转化为被感知、被体验的自然,它引起作家心灵的震荡与情感的回应,在满足主体生命需要的同时被赋予了美的意义。作家的描写和吟诵,一旦进入文学传播领域,山水之美名便凭借名人效应而远播四方,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与亲临,从而成为观赏胜景。诚如清人叶燮《原诗?外篇下》所言:“天地之生是山水也,其幽远奇险,天地亦不能自剖其妙;自有此人之耳目手足一历之,而山水之妙始泄。”黄山、九华山风景之于李白,便是如此。   位于安徽南部的黄山旧名黟山,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改名为黄山。唐以前黄山由于地处偏远之区,交通极为不便,虽载于古史甚早,但闻见者甚少,故知名度不高。中国历史上诗人咏黄山之传统正始于李白,他先后创作了《登黄山凌?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得齐字)》、《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等诗,以后者最为有名,诗中对松、石、峰的描绘已经初步显示了黄山的风景特色,“三十二莲峰”、“仙人炼玉处”和“白鹅岭”即分别是今日黄山著名景点莲花峰、炼丹峰和白鹅峰。从盛唐至明清,历代文人留下了两万余首歌咏黄山的诗词以及一批以黄山为描写对象的游记散文,而李白正是这沿传不绝的黄山文学之源头。   位于安徽省西部青阳县的九华山,更值得一提。此山的得名与扬名,与李白有着直接关系,宋代陆游《入蜀记第三》云:   二十三日,过阳山矶,始见九华山。九华本名九子,李太白为易名。太白与梦得皆有诗,而刘至以为可兼太华、女几之奇秀。南唐宋子嵩辞政柄,归隐此山,号九华先生,封青阳公,由是九华之名益盛。④   清人周?《王阳明先生九华诗册序》亦云:“九华之山,自太白更名,而名始高。自梦得称为尤物,而名始震。”说法大同小异。李白为九子山易名之事,诗人在《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诗序中有明确记载:
     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华。按图征名,无所依据。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阙名贤之纪。虽仙灵往复,而赋咏罕闻。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时访道江汉,憩于夏侯?之堂,开檐岸帻,坐眺松雪,因与二三子联句,传之将来。⑤   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显赫声誉与崇高地位,确保了他的易名之举不受非议和否定,他的赞美引发了后世文人的连锁反应。李白之后,又有刘禹锡惊叹“九峰竞秀,神采奇异”,且“惜其地偏且远,不为世所称,故歌以大之”,所作《九华山歌》中有“九华山,九华山,自是造化一尤物”句。李、刘之后,吟咏九华山的诗歌日益增多,中晚唐时期先后有柴夔作《望九华山》,杨鸿作《晴望九华山》,林滋作《望九华山》,孟迟《发蕙风馆遇阴不见九华山有作》,郭夔作《九华山》,霍总作《郡楼望九华歌》,王季文作《九华山谣》,李中作《舟中望九华山》。至宋,九华山已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宋僧宗杲《游九华山题天台高处》诗云:“名山笑我生天晚,一首唐诗早擅名。”名人效应造就了名山,名山又不断引来大批文人墨客的登临观赏,范仲淹、王安石、苏辙、杨万里、王阳明、汤显祖等著名作家接踵而至,留下了500多篇(首)歌咏九华山的诗词文赋。名人效应的叠加,不但极大地彰显了九华自然之美,而且不断增加该景观的历史文化承载量,导致相关文学作品内涵的增值。   安徽宣城境内的敬亭山享有“江南诗山”之誉,历代文人吟颂此山的诗文数以千计,其中以南朝著名诗人谢?的《游敬亭山》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为最早,也最为有名,据《宣城县志》载:“敬亭(山)自谢(?)李(白)有赋诗,遂有名天下。” 正可谓景因人而显。若论艺术成就以及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李诗显然超过谢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触景生情的李白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深邃意境。正是有了李白的深情倾注,宣城的一山(敬亭山)一水(桃花潭)才成为富有灵性、名扬天下的文化景观。   一生好往名山游的李白,既善于发现美,也善于歌咏美,他的览胜经历和相关创作从来都是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拿李白说事”已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种极为引人注目的现象。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后代便不断有人登台追问“李谪仙今安在哉”(宋?梁栋《凤凰台》);李白多次游览采石矶,后代便有人希望“夜来采石渡头眠,月下相逢李谪仙”(宋?薛师石《渔父词》);前有李白咏庐山瀑布,后有苏轼称道:“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绝句》);前有李白惊叹“西岳峥嵘壮何哉”,后有杨维桢“更呼山东李谪仙,搔首问青天”(《华山高》)。至于清康熙年间剑州知府乔钵作《翠云廊诗》云:“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休称蜀道难,错莫剑门路。”尽管是《蜀道难》的翻案文章,却仍然是以李白为信息聚焦点。直至抗战期间,陈毅率部东进取道宣城,面对敬亭山仍然不忘追问“李谢诗魂今在否?”(谢指南朝诗人谢?)今天,各地方政府建立的旅游网站在介绍本地的风景名胜时,毫无例外地打出名人牌,纷纷利用名人效应吸引游客的视线,强化旅游宣传效果,其中,李白名字出现的频率极高。   建设好历史文化景观的当代意义,不仅仅在于借助名人效应,开辟旅游资源,提高知名度,增加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纪念、追忆场所,它负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传统,充当着沟通古今、传承文明的桥梁,有限的空间浓缩进多样的文化信息,伟人的著作提供着丰富的精神食粮。现代人暂时离开喧嚣的尘世到此一游,收获的除了历史知识的增长之外,还有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净化。从这一意义上讲,李白遗迹和相关景观堪称文化宝库,后人神游其间,似乎是在与诗人进行交流与对话。李白酷爱自由、亲近自然的人生态度,热爱家乡、珍视友情的伦理品格,率真任性、直抒胸臆的创作风貌以及怀才不遇、客死他乡的生命悲剧,无不构成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以此反思过去,审视当下,将有助于今人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认识世界,评判生活,荡涤心灵尘埃,完善自我人格。      注释:   ① 王恩涌编著《文化地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页。   ② 美国地理学家卡尔?索尔语,转引自王恩涌等编著《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4页。   ③ 见臧维熙主编《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下文引此书不再注明出处。   ④ 宋?陆游:《入蜀记》,台湾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72页。   ⑤ 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448页。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树凯
范文九: 2008年1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an.,2008第31卷 第1期   JournalofShanxi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   Vol.31 No.1?古代文学研究?
李白诗歌的历史意识
(太原师范学院中文系,山西太原030012)
摘 要:真正的历史意识只有当人们穿越时间的屏障开始解释活生生的人时才得以存在。李白特别善于以同
一空间景物的变化,来显示时间的无情、抒发人世沧桑的感慨。李白在对历史进行清醒反思的时候渗透着强烈的现实精神。在许多诗歌中,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纷至沓来,交错辉映,不同的命运对照、反衬,历史的规律和人生的感悟从历史的碰撞中流露出来。李白不少具有历史意识的作品,是对于民族精神的更新、重铸。这类诗歌表现出一种博大、激越、浑厚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李白;诗歌;历史意识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2008)-
基金项目: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BZW019)《李白的精神与艺术世界新探》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瑞君(1962-),男,山西寿阳人,太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第31卷 第1期                                        张瑞君:李白诗歌的历史意识
2008年1月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1卷 第1期                                        张瑞君:李白诗歌的历史意识
[1]王夫之.:卷三[M]..
[2].人论[M].甘,.,1985.
[3][M,1979.
5] [M].清诗话续编本.
HistoricalAwarenessinLiBai’sPoems
ZHANGRui-jun
(ChineseDepartment,TaiyuanNormalCollege,Taiyuan030012,China)
Abstract:Therealhistoricalawarenessexistsonlywhenlivingpeopleareinterpretedbeyondtime.LiBaiispar2ticularlygoodatdisplayingthemercilessoftimeandthevicissitudesoflifebydescribingthechangeofthesceneryinonespace.Hissoberthoughtoverhistorymanifestshisstrongrealism.Amidmostofhispoems,figuresofdifferentperiodkeepshowingup.Throughthecontrastandconflictbetweentheirdifferentfortune,peoplecangetsightintotherealityoflifeandthelawofthedevelopmentofhistory.LiBai’smanyworksofhistoricalawarenesssensearethereinterpretationofnationalspirit,andthusattainarich,vigorousrealmofart.Keywords:LiBhistorysense
(责任编辑 魏晓虹)
范文十:李白走遍壮丽的河山,吟诵出无数名诗佳作。今年是李白诞辰1310周年,让我们一起跟随他的足迹游历祖国。   李白故居位于绵阳江油市青莲场,据说是李白度过青少年时代的地方,前有匡山如屏,后倚天宝,太华诸山,峰峦蜿蜒,山明水秀。主要景点有陇西院、太白祠、李白衣冠墓、磨针溪、洗墨池、粉竹楼、月圆墓等。   在一片树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庭院。典雅的门楼、平展的青石板地面、繁茂的花木、雕花的窗棂等,将庭院衬托得庄严、肃穆和大气。这里,就是李白故居――陇西院。我们可以在这个美丽的地方,重新追忆诗人李白的豪情人生。      【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好到什么程度,好到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星光四射,炫人眼目,再无人敢写庐山瀑布。   庐山的瀑布群最著名的应数三叠泉,旧有“未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三叠泉瀑布之水,自大月山流出,再过五老峰背,经过山川石阶,折成三叠,故得名三叠泉瀑布。   站在三叠泉瀑布前的观景石台上举目望去,但见全长近百米的白练由北崖口悬注于大盘石之上,又飞泻到第二级大盘石,再稍作停息,便又一次喷洒到第三级大盘石上。白练悬挂于空中,三叠分明。      【黄鹤楼/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一个极具诗意和情调的名字。濒临长江之滨,雄踞蛇山之首,“拔地倚天,耸翠如屏”。登楼远眺,极目千里;俯瞰江汉,气势磅礴,有“天下绝景”的盛誉。   “烟花三月下扬州”。盛唐的春天,李白豪情万端地咏唱,孟浩然满怀期望地顺流而下,直奔江南。就这样一次相送,成全了扬州春色无边。   于是,文人墨客们总是无比神往扬州,把扬州编织在他们长吟短叹的杯盏中。      【张家界】   “功成拂衣去,归于武陵源。”武陵源隶属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索溪峪、天子山、杨家界四部分组成。总面积三百六十九平方公里。素以峰、谷、水、林、洞著称。武陵源是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县级行政区,张家界市的核心景区就在武陵源区境内。   张家界自然景观奇特,举世罕见。峰奇,奇在千姿百态,景色各异;山秀,秀在云遮雾锁,郁郁葱葱;谷幽,幽在幽静深奥,幽在秀丽沉静;洞神,神在妙趣横生,妙在各有瑰宝。难怪李白叹道:“功成拂衣去,归于武陵源。      【长江三峡/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游山看水,总觉得哪儿也比不上长江,两岸层峦叠嶂、奇峰突兀,这里发生过无数名垂青史的历史事件,岁月更替,然青山不改,江水依旧。   白帝城位于长江北岸。它一面靠山,三面环水,背倚高峡,前临长江,雄伟壮观,是三峡旅游线上久享盛名的景点。白帝庙内,历代的诗文和碑刻甚多。其中有著名的春秋战国之交的巴蜀铜剑。隋代碑刻距今已有一千三四百年的历史了。      【四川/蜀道】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的《蜀道难》,吟咏的是从都城长安到蜀地(今四川省)的蜀道的极为艰险的路程。这首诗在他100多首乐府诗中是成就最高的,不仅在李白的整个诗中,即使在全唐诗中,也堪称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四川多奇山,据不完全统计,光是海拔5000米以上的极高山,四川就多达97座。这些极高山摄魂夺魄,陡峭挺拔,它像一道道屏障,既护佐着四川盆地的风调雨顺,同时也因为山势的艰险,曾也一度阻碍了四川与外界的联系与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端午唐李隆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