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颂 屈原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写橘树的

评屈原《橘颂》的象征手法_中国作家网
评屈原《橘颂》的象征手法
作者:李锦文
  摘要:文章分析了屈原《橘颂》借写橘树而歌颂人们刚正不阿的美好品质,同时指出这也是诗人自我性格的写照。
  关键词:橘树;象征手法独立不移;刚正不阿;诗人人格的自我写照。
  《橘颂》系屈原《九章》中的一首,借写橘树而歌颂人们刚正不阿的美好品质,也是诗人自我性格的写照。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蕴宜修,怀筚狻
  以上第一段描写橘树生长在南国独立不移的生活习性:后土皇天培育美好的树种,橘树来到这里适应于这种环境。天赋本性不能移植,只能生长在江南的土地上。根深蒂固,难以迁移,再加上志向专一。绿色的叶,白色的花,枝叶茂盛逗人喜爱。枝条层层相叠,并有尖锐的刺,结着圆圆的果子。青色与黄色相间,花纹色彩辉煌灿烂。橘子的内质精纯洁净,似乎可以担负重任。橘子的香气浓郁,修饰得体,与一般的树不同,它出类拔萃。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其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以上第二段从橘树联想到品格正直的年青人。写年青人像橘树一样至诚可以参天地,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写照:哎呀你这年青人的志向,真是奇异啊!像橘树一样独立而不迁移,难道不是可喜的吗?橘树根深蒂固本来就难于迁徙,你的胸怀宽阔广大,不求利禄,没有世俗的追求。清醒地独立于世,即使把你放在横渡中流,也不随波逐流。坚贞自守而不为外物所动,谨慎行事,始终不犯过错。坚持好的品德而没有私心,可以与天地比并。我愿意和你共同成长,同逝岁月,和你做个长久的朋友永远相处。善良美丽而无邪念,性格耿直而讲情理。你虽然年青,却可以成为我的师长。你的行为可以与伯夷相比,我愿意效法你的榜样。
  这是一篇借物赋志的诗歌,名义上是写橘树,实际上是写人,写有志的年青人,而这种年青人又是虚设的,实际上是诗人的自我写照。陈本礼在《屈辞精义》上说:“天下惟至诚可以参天地,一橘之微,何至颂言若此?此大夫自写照,欲与天地同垂不朽也。”因此可以说本诗借写橘树独立不移、品格正直的年青人至诚可以参天地的品性,发抒自己刚正不阿,不同流合污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
  它的艺术特色是采用象征的手法,用橘树来象征品格高尚的人们;运用联想和想像来谋篇布局。
电话:010-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网络工作室橘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样的顺序写橘树的郭沫若
橘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样的顺序写橘树的郭沫若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中国文学领域专家  《橘颂》在我国悠久的诗歌长河中,开以物寄情之先河,明为写橘,而意旨却远在橘树之外。橘刺有如荆棘,其花也无桃李芙蓉之艳色,其木既非上等佳材,又非园林观赏之树,但其品格却极高,其叶常绿不凋,其木虽非栋梁之材却也坚实。固守江南,有如君子之坚贞不二,枝上的&剡棘&亦如刚正不可狎侮的正人。花虽小,却洁白芬芳,沁人心脾,其果更是色香味俱佳的上品。叶、皮、籽皆可入药。对此,用美辞大加赞扬。作者笔下的橘树,是美的化身,崇高伟大,令人景仰膜拜,甚至连枝杆上扎人的&剡棘&也成了这美的形象的一部分,使人读后对橘树顿生景仰倾慕之情,这在《楚辞》乃至以前的《诗经》都是独一无二的。不是对橘树&&也即是作者所要咏颂的对象有着无比深厚感情的人,是不可能写出这等空前绝后的佳作的。那么,作者所要咏颂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呢?王逸在《楚辞章句》中云:&自喻才德如橘树,亦异于众也。& 后世学者,大多以此为据,就连大理学家朱熹在《楚辞集注》中亦云:&屈原自比志洁如橘,不可移徙是也。&清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也认为:&固此物类为之颂,以自旌焉。&总之,他们认为《橘颂》乃屈原早期作品,《橘颂》即自颂。比王夫之稍后的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认为此篇&作文之时不可考,然玩卒章之语,愀然有不终永年之意焉,殆亦近死之者矣。&他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看法,但也没有作出明确的结论。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值得商榷。《橘颂》不是屈原的早期作品,也不是他的自颂之辞。
  屈原是一位品德十分高尚的人。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称赞他&其志洁,其行廉。& 屈原自己也常以尧舜禹汤为楷模,像这样一位&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的廉洁君子,怎么会用&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这样的措词,毫不掩饰地赞颂自己呢?屈原在《离骚》中表示:&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他不过是想为君王当一名马前卒或开路先锋而已。他为后人要做的,也只是&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他愿像园丁那样,亲自耕耘,施肥浇水,栽培众多的香花美草,为社会转移风气,为国家培养人才。他从没把自己作为参天立地的伟人,让人顶礼膜拜。屈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民生各有所乐兮,吾独好修以为常。&(《离骚》)他具有先天的内美,又时时注重后天的修身,谦虚、谨慎是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他决不会用通篇的溢美之词来赞扬自己。
  再看&颂&这种文体,有无自颂的功能和先例。《说文》云:&颂,貌也。& 并将&颂&和&貌&互为转注,可见颂的古义是作仪容解。段玉裁注:&六诗一曰颂,《周礼》注云:&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天子之德,光被四表&&于是和乐兴诵,颂声乃作。&& 段玉裁认为&颂&即&诵&,这样,颂除言姣好的容貌以外,还包涵了两层意思:一、歌功颂德,对某事某物某人施以赞美之辞,这种赞美可以超越外表的&容&;二、通诵,即诵读。&以声节之曰诵&,高声诵读,吟咏有节。直至今日,我们在举行仿古祭礼时(端午节祭屈仪式即是典型一例)仍然是高唱颂文,配之以乐。这种颂文具有上述两种功能,即其内容是歌颂某神某事某物的,其形式是配之以乐,用高声吟唱表现的,这就成了一首颂歌,极为动听悦耳。段玉裁又引《毛诗&序》云:&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以颂专系六诗,而颂之本义废矣!& 可见到了《诗经》时代,&颂&的本义(即貌)已经消失了,已成为宏扬美德,告之神明的专用字。而颂歌一般又应是后人为前人而唱,或为尚在的君王、师长、尊者而唱,或为名山大川、灵异之物、一方神祉而唱,或为某一值得纪念的事件而唱。所以,古人举行祭祀或某项大典,一定要事先写好一篇文,以供典礼进行时高声吟唱,这不是颂歌,也就是祭歌、赞歌。自《诗经》三颂开始,已经成了一种专门文体,多为四言,如《诗经&周颂中的《维天之命》《维清》等,是周王祭祀先祖周文王时所唱的乐歌。《诗经&鲁颂》中的《閟宮》是告祭祖庙时歌颂鲁僖公伐淮夷获胜的乐歌。《诗经&商颂》五篇基本上都是宋君在祭祀列祖列宗时为先王们唱的颂歌。通观《诗经》之颂歌有两大特点:①都是王侯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时专用的乐歌;②基本上无祭臣下之内容。《周颂》之《臣工》《噫嘻》也只是在举行&王耕藉田之礼时成王告诫臣下和农奴的歌辞&,更无自颂之先例。就是屈原以后班固的《车骑将军窦北征颂》, 傅毅的《西征颂》,更后些韩愈的《伯夷颂》等,和《诗经》颂歌相比,虽在句式上有些变化,但仍一脉相承,无一是为自己歌功颂德的。《橘颂》从内容到文体,都与《诗&颂》是同一类型的诗篇,所以,它绝不会是屈原为自己写的颂诗。
  解决了屈原不可能作诗自颂的问题,再看《橘颂》究竟颂的什么?先说屈原为什么独爱橘树。《考工记&总序》云:&橘逾淮北为枳&&此地气然也。&《晏子春秋&杂下之十》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这说明橘树对水土、气候适应性强,有顽强的守土性,决不流于异域。这种习性,是屈原极赞赏并推崇的。&陟陞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忽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他自己也是至死不离开故土的。这是橘树和屈原品性的一致。《史记&楚世家》云:&(怀王)三十年,秦复伐楚,取八城,秦昭王遗楚书曰:&&&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敢以闻下执事。&楚怀王见秦王书,患之。欲往,恐见欺;无往,恐秦怒。&昭睢谏王毋行,王用子兰言往会,&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楚怀王)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藩臣,不与亢礼。&&要以割巫、黔中郡,王怒,弗许,秦留之&&。(顷襄王)二年,怀王亡逃归,秦觉之,遮楚道,&&遂与秦使复之秦。怀王遂发病。顷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 怀王宁可受辱囚秦,不愿割地以求全,且冒死要回归自己的祖国,这不正是橘树的高尚品格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又载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多次表态:&恐美人之迟暮&。(《离骚》)&与美人之抽思兮,并日夜而无止。&(《抽思》)&思美人兮,擥涕而伫眙。&(《思美人》)足见屈原与怀王关系之密切,所以,屈原要借赞橘树来颂怀王。《史记&货殖列传》云:&江陵千树橘&&此其人与千户侯等。& 足见江陵一带橘树之多,且在经济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拥有橘树,则相当于封侯了,江陵朝野,对橘树是何等的崇拜、爱护,几至当成国宝了。吴郁芳先生在《楚社树及荆、楚国名考(载《求索》1987年第3期)一文中考证橘树即楚之社树,&橘&&楚&二字同韵通假,&楚人以社树之名名其国。《橘颂》作于楚宗庙中&。吳郁芳先生这一考证是很有价值的,遗憾的是他把《橘颂》的作者误作伯庸了。其实是屈原把楚的社树&&橘树当成国的象征,君王的化身,而以橘喻人的。这就是他虽爱兰、蕙、芰、荷,也只穿插在各篇中加以赞颂,而独钟橘树,专作本篇以颂的原因。
  众所周知,屈原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传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学体裁&&骚体。这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飞跃。但是《橘颂》却不同,它是屈赋中唯一完全仿照《诗经》&颂&体的一篇。有人据此认为本篇是屈原早期作品,其实不然。但是为什么独此一篇不用骚体呢?我觉得这要从骚体和颂体的功能上找根源,骚体是当时盛行的文体,读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但却不宜配乐颂唱,至少在当时是这样的,这就无法作为最高统治者用于祭祀等重大典礼的乐歌了。而屈原领三闾大夫之职,掌王族三姓。三闾大夫不仅是楚国独有的官职,也是屈原独有的官职,这个官职究竟司管何职,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历来都没有弄得很清楚。为《楚辞》作注的鼻祖王逸也只是笼统的说:&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楚辞章句》)根据王逸这极其简单的叙述和屈原的作品,我理解为两大职责、一个目的:一是序谱属,谱者,《说文》云:&籍录也。&《正义》云:&谱,布也,列其事也。& 即记录一个家族的历史,一般由掌管该家族宗祠者为之。三闾大夫应当是掌管王室三姓的宗祠并录其历史者。战国时君国合一,国君的先王之庙,公卿祠堂,即是国家的社稷之庙,天地之坛。王逸在《楚辞章句&卷三》中也说屈原&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谲诡,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 国家之社庙,何等神圣之地,非主管者焉得&周流罢倦,休息其下。& 在这神圣的先王之庙里,每年都要举行几次大的活动,比如祭天、祭地、祭先王等,举行这些活动时,是必需写祭文的&&即前面所说的乐歌。《橘颂》即是屈原为这一活动所写的乐歌,在这首乐歌里,他即颂了国,又颂了君。三闾大夫的另一个职责是率贤良,詹安泰先生说:&这是一个负责管教楚王的同姓宗族(昭、屈、景),贵族子弟的官职。管教得好坏,对将来掌握统治政权,处理国家大事,有决定性的作用&&。&(见1957年作家出版社《楚辞研究论文集》203页)屈原在《离骚》中也多次阐述自己负责教育和培养王室后代。《橘颂》作为祀典的乐歌用过以后,不是一篇很好的教材吗?这两个职责,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厉国士&,向王室宗亲,贵胄子弟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自然要宣揚祖国的可爱,君王的伟大。屈原就是用橘树的高贵品格来激励国士,发扬忠贞不二,矢志不移的斗志。也正因为屈原所司之职掌管了楚王室的国庙宗祠,所以《橘颂》这样的祭歌,也只能由屈原来完成,不可能由别人代替,鉴于它的特殊用途,屈原也只能用颂体而不能用骚体来达到这一目的。
  为了说明《橘颂》即楚颂,我们再来细读一下《橘颂》的文本。全诗共18句、144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从篇首至&纷蕴宜修,姱而不丑兮。& 共八句,名为颂橘,实为颂国。&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言天地钟灵,生此嘉树,惟服楚地,为君王专享。胡文英《屈骚指掌》云:&自古帝王即以此为美树,而惟橘是用也。&&受命不迁,生南囯兮。& 言橘树受天地之命,生于江南,志不可移,节不可辱。很明显,南国即楚国,橘树即楚的国树。&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言楚建国历史深远,犹如橘树根深蒂固,难徙难迁,矢志如一,深得南地民心。以下五句,写橘树汲取了楚地营养,生长繁茂,果实累累,实是赞颂了楚国的繁荣昌盛。&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写橘树拥有绿叶白花,纷然茂盛。&曾枝剡棘,圆果摶兮。& 写橘树枝杆层叠,杆上有刺,象征武也,枝上有果,象征文也,言楚文武全能,人才济济,独领风骚。&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橘叶青果黄,相互映衬,灿然而明。言楚君臣一体,循章治国,灿灿然立于群雄之中。&色精内白,类任道兮。& 橘果外澄黃,内精白。精,明智也,白亷洁也,言楚明君贤臣,自古循道而治。&纷蕴宜修,姱而不丑兮。& 本句没有直接写橘,而是对前七句作了概括性的总结,起了承前启下的作用。王逸《楚辞章句》云:&纷蕴,盛貌也,丑,恶也。言橘类纷蕴而盛,如人宜有修饰,形容尽好,无丑恶也。& 其实是总结性的赞颂了楚国。第二小节从&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至结尾,共十句,赞颂了楚王。:&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尔&当指怀王。&幼&《说文》云:&少也。&赞美楚怀王有如橘树,自幼秉承天赋,出类拔萃,志宏节高,独立不变,诚可喜也。&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橫而不流兮。& 承上&独立不迁&言橘树固守江南,一但脱离江南,宁为枳不为橘,喻指怀王见欺于秦,宁为囚,决不答应以巫、黔中之郡,割让于秦。胡文英《屈骚指掌》注云:&言物之可喜者,以其求利泽于人,故随所徙者皆生。橘之不然者,以廓然无求于利泽。& 橘固守江南,怀王固守楚,是为可喜者。&苏&悟也,怀王入秦,始知被欺。&横&纵横,&流&从也,言怀王醒悟,怒拒秦之割地要挟,正气凜然。&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指怀王囚秦后,闭门思过,幡然醒悟,终没有一错再错,割地赎身以求荣。这是一种无私无畏的崇高品德,故&参配天地,通知神明,使知之也。&(王逸《楚辞章句&卷四》)有如橘树,得楚地之灵气,足以参立于天地之间。&愿岁並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全诗唯此两句是屈原自白。屈原与楚怀王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这在《离骚》《思美人》《抽思》等篇中可见一斑,怀王见欺于秦,对屈原是莫大的打击,但怀王宁愿受囚,绝不屈服于秦的淫威,使屈原更加崇仰怀王。&谢&即代谢也。屈原表示不管岁月的代谢和发生什么意外情况,愿与怀王共荣辱,长为友。&淑&即善也,&离&通丽,喻指美德,屈原表示要学习怀王的美德,如橘之强梗,不淫不屈,忠于故土是也。&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年岁虽少言崇高的品格像橘树那样自幼而然,先天秉赋,非积习勉强。伯夷,商末孤竹君长子,孤竹君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不受,二人同奔周,阻武王伐商未成,武王灭商后,二人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伯夷之性如橘,怀王之壮举又如伯夷。这两句总括全诗,颇具号召力,我们见到了遍地的橘树,即如见到了古伯夷,见到了囚于异邦的楚怀王,我们要以他们为师长,教育后人,以他们为楷模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忠于楚国。
  以物颂国颂君,在《诗经》中也是有先例的,如《周颂&天作》即是典型一例。《天作》全诗仅七句27字,是周王祭祀岐山所唱的乐歌。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周族祖先古公亶父因受戎狄侵逼,自豳迁居岐山之下,据传周初有凤鸣于此,故又名凤凰堆,山高如柱,能兴云雨,润万物,周之先祖在此苦心经营,以得天下,乃周之发祥之地。《天作》既歌颂了岐山之高大,又歌颂了先王开垦基业之伟绩,并告诫子孫,要效法先王。岐山实像征了整个周之天下,颂岐山即为颂周&&周颂。与《橘颂》两相比较,有一处差异,即《天作》中直写了太王、文王。而《橘颂》中只有一处,仅用&尔&字,没有直写怀王的地方,这不奇怪,这篇颂歌是屈原为顷襄王举行祀典而写,甚至很可能是顷襄王登基大典的乐歌。而顷襄王熊橫和其弟令尹子兰又是怀王见欺于秦的罪魁祸首。《史记&屈原列传》就载:&(秦)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及,不如无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 可见为怀王入秦事,屈原与子兰已存怨隙,以致后来遭放逐之祸。所以屈原不能直写怀王。屈赋其他作品中对怀王不也是以&美人&、&灵修&称之吗?综上所述,屈原作《橘颂》绝非自颂,写橘树也不是自喻,而是以橘树喻楚国,喻怀王,《橘颂》实际上是&楚颂&、&楚怀王颂&,是他为楚之祭典所写的乐歌,当作于任三闾大夫之时,怀王见欺囚秦之后,自身被放逐江南之前。
相关热词搜索:
延伸阅读:橘颂的意思_拼音是什么_怎么解释_组词_汉辞网
-& 在线查询橘颂的意思、拼音是什么,怎么解释、组词:
前一篇: 后一篇:
橘颂的意思:
【词语】: 橘颂
【解释】: 《楚辞?九章》篇名。战国楚人屈原作。篇中通过对生于南国的橘的颂扬,表达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志愿,是一篇托物自喻之作。全篇都用三言和四言句,与《九章》其他各篇句式不同,为作者的早年作品。
◆查看更多:关于词语
的意思;含有
大家都在看:
&&&相关词语(橘组词、橘的组词、橘字组词、颂组词、颂的组词、颂字组词):
《汉语大辞典》中华辞海(界面见下图),提供词首、词尾、词中、释义等查询方法,含有解释、拼音。
下载网址:
更多内容请查看【汉语大辞典】。关于橘颂是什么意思,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Copyright(C)2005 汉辞软件工作室&张新主 版权所有 电话: Email:QQ邮箱 QQ:7117780
软件著作权登记号: 备案号:沪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橘颂郭沫若阅读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