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 王国维(三则)三种境界的例子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王国维“境界说”视野中的“真景物”与“真感情”——《人间词话》“境界涵义论”献解之三.pdf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2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2013年 2月
阅 江 学 刊
Yuejiang Academic Journal
? 语 言 文 学 艺 术 研 究 ?
王国维“境界说"视野中的“真景物”与“真感情"
? ? 《人间词话》“境界涵义论”献解之三
周祖谦,张连武
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 050024
摘要:学界关于王国维“真景物”、“真感情”的阐释历来多有分歧,其实,这是两个包蕴丰
富、需要多维解读的概念。所谓“真景物”,是指诗人以自由空明的心态直观把握外在景物,经
由创造性的艺术传达而写之于诗词中的 自然、逼真、富于特征和审美价值的感性图景;“真感
情”则指创作主体以审美的眼光观照自身对宇宙人生真诚、激动的情感反应,并通过独创的诗
艺形式表现出的个性化的人类情感。王国维认为,写出“真景物”和“真感情”的诗词文本都可
称之为有境界。“真景物”与“真感情”都是含有“情”、“景”两种质素的艺术存在,只是两者之
中的情、景各有不同的特性和迥异的组合形态。“真景物”、“真感情”既可以指一首诗词的整
体,也可以是其中的个别诗行或词句。
关键词:王国维;境界涵义论;真景物;真感情
中图分类号:1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分类号:301-0092-08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
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
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第六则这段引文
是《人间词话》定稿全部文本中仅见的一处明
确阐述“境界”指谓的言说,我们视之为王国维的
“境界涵义论”。该论以高度浓缩的形式提示了
王国维“境界说”的精义所在。解读这段文字需
要厘清其中所涉相互连带的三个问题:如何看待
境界创造者观照和把握的对象;“真”概念何所
指 ;怎样理解堪称有境界的“真景物”、“真感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人间词话》十则教案1-免费语文教学资源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人间词话》十则教案1
作者:符豪良&&加入日期:09-04-18
《人间词话》十则
宁乡四中&&& 符豪良
教学目的:&
&&&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课时数:1节&
一、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宋?范仲淹《渔家傲》
不错,阅读诗歌就是要去欣赏诗中的景,品味景中的情,我国现代著名国学家王国维就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他深入地研究中国诗词,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主要收录在他的《人间词语》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间词语》十则,感受这国学家的智慧。
作家作品介绍:(一位同学朗读)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国学大师,被鲁迅誉为“研究国学的人物”,郭沫若称他是新史学的开山。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
其学术研究涉猎广泛,成就甚高。著有《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其中《人间词话》共六十四则,是其最有影响的著作,融中国传统古典文论和西方美学于一体。行文流畅自然,见解独特,精辟阐释了“境界说”。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人间词话》十则
三、1、本文谈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境界
四、2、围绕“境界”提出了哪些独到的观点?(你读到了什么?)
境界的意义
境界有“造境”与“写境”& &&&&&&&&&&&&二则
境界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三则
境界离不开“情”与“景”
成功者必经的三种境界&&&&&&&&&&&&&&&&& 七则
词的境界取决于作家“心”的境界
只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才能写出有生气,有高致的作品&&&& 十则
五、3、在第二则中作者说诗歌的境界可分为“造境”与“写境”,那么他们有何区别?
“造境”: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其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
“写境”: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客观自然描写而成,更贴近现实。
判断下面两首诗,哪首诗的境界是“造境”哪首诗是“写境”?(或让学生举例)
《月夜》杜甫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雨霖铃》 柳永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六、4、齐读第三则,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
'以物观物'
北宋邵雍的哲学用语。“圣人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能反观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在邵氏这里,“以物观物”是指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去观察认识事物,并且尽量排除个人的情感偏好[6].王国维显然吸收了邵氏的这一思想,但同时他又对之进行了转化改造,将之引入到审美创造的领域。作者当时的心理较平静没什么激情王国维称这种心境为“物”这时凭直觉去观察外物称为“以物观物”.这时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情感由于这种情感是由外物引起的、传来的所以说“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有我之境: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内心不宁静或喜或悲)观察外物,并把这种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景物被上明显的情感烙印。情显在景上。
无我之境:作者的心境完全融入客观景物之中(内心宁静平和),为外物所吸引达到忘我的境界,不带着“有色眼镜”观察外物,外物以本来生机勃勃的面目呈现在诗人眼底,情隐于景下。景物上没有明显的情感烙印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见冯延巳【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庭院十分深远到底深有几许?杨柳被罩住雾烟,象重重帘幕无法指数。豪家贵人的车马挤满游冶之处,楼高却看不见章台去路。
雨势很猛,风刮很大,正是三月春暮,拟用门关住黄昏,却无法把春天留住。满含泪眼问问春花,春花却不答语,零乱的落花已经飘飞过秋千去。
[2]见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漫雾遮没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之处。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 &&& 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3]见陶潜【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六、下列境界中,哪句是“有我之境”?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迁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无我之境)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融化在碧玉,丝绦这美好的意象之中。
•& &周邦彦“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极佳。(王国维也有评价,“此真得荷之神理者”)柳永“重湖叠t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极佳。Dr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我之境)故国沦亡,“花溅泪”“鸟惊心”是作者“感”和“恨”情感迁移的结果。
七、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三种境界”的理解(齐读)
第一境界以“西风凋碧树”,比喻恶劣的形势。说明只有下定决心“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才能排除干扰,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取得成功的基础。&&&&&
第二境界以“衣带渐宽终不悔”,形象描述如何努力奋斗。说明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坚持奋斗,执着追求。
第三境界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指出经过多次周折,反复磨练,人就会逐渐走向成熟。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你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你能豁然领悟。三个阶段,多个比喻,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文艺、人生等规律性问题。结构巧妙,见解独到,寓意深刻,行文流畅,比喻贴切,引人遐想。(齐读)
相关资料:
第一则强调指出有境界的作品,才能“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论断有力,言简意赅。第三则对比分析词的境界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受外界事物感染,带着“我”的情绪看待“物”,谓之“有我之境”;沉浸于“物”之中,“我”“物”泯然合一,谓之“无我之境”。分析精辟透彻,形象地发展了前人的“情景”说。[1]见冯延巳【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庭院十分深远到底深有几许?杨柳被罩住雾烟,象重重帘幕无法指数。豪家贵人的车马挤满游冶之处,楼高却看不见章台去路。
雨势很猛,风刮很大,正是三月春暮,拟用门关住黄昏,却无法把春天留住。满含泪眼问问春花,春花却不答语,零乱的落花已经飘飞过秋千去。
[2]见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漫雾遮没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之处。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 &&& 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3]见陶潜【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4]见元好问【颖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第六则借用形象的比喻描述艺术创作、学术研究的历程,综述人生奋斗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以“西风凋碧树”,比喻恶劣的形势。说明只有下定决心“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才能排除干扰,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取得成功的基础。第二境界以“衣带渐宽终不悔”,形象描述如何努力奋斗。说明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坚持奋斗,执着追求。第三境界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指出经过多次周折,反复磨练,人就会逐渐走向成熟。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你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你能豁然领悟。三个阶段,多个比喻,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文艺、人生等规律性问题。结构巧妙,见解独到,寓意深刻,行文流畅,比喻贴切,引人遐想
]见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o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6]见柳永【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7]见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职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 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浙ICP备号&浅谈《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
《人间词话》一书是近代极负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他提出的&意境&理论,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中集大成的理论思想。而他感悟到的三种境界尤为睿智、精辟。以下摘录关于三种境界的正文之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⑴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⑵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⑶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三首词之出处:⑴鹊踏枝&(晏殊)栏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天长水阔知何处。&&&&⑵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⑶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赏析:&&&&善于读书的人,能在同样的语句中感悟到别人没有感悟到的东西,从而与作者在感情上进行交流,取得精神上最大的满足。王国维博学多才,以他独有的视角,从宋人词句中归纳了&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经历的三种境界,探骊得珠,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同与赞赏。从原词来看,晏殊的&昨夜西风&,写秋日怅望;柳永的&衣带渐宽&写别后相思;辛弃疾的&蓦然回首&写乍见之惊喜。王国维发挥了充分的联想,使词为我用,以比三个境界。王国维所谓三种境界,第一种即叩门前茫无头绪、求索无门的疑惑与痛苦。第二种是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为径、上下求索的执着与忍耐。第三种则是功夫到处,灵犀一点、参透真谛、已入门中的喜悦与释然。王国维的这段话,鞭辟入里、贴切浑融,其深致款曲已经不止于词话的范围了,假使晏、欧诸公在世,想也无容置喙,不得不叹服王氏的才情与睿智吧。只是这三种境界又有几人能够通通尝到呢?未上高楼,已先自叹息驻足了,更何消说为伊憔悴、蓦然回首呢?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是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是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是啥?如何理解?请给出正确答案!
王国维所谓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即入门前茫无头绪,不知所措,求学无门的疑惑、彷徨和痛苦,第二种是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为径、上下求索的执着与忍耐。第三种则是功夫到处,灵犀一点、参透真谛、已入门中的喜悦与释然。附原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诈也。 

的感言:很好,给分吧!
其他回答 (2)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句出自北宋晏殊的《鹊踏枝》(又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原为念远怀人之作,王国维却将其化为人生之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意为:一夜秋风,吹尽了树叶,独自登上高楼,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而此处是指:一个人治学,首先要高瞻远瞩,立志高远。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出自北宋风流词人柳三变的《凤栖梧》(又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原也是怀人之作,意指深情专注于意中人,为了她,骨瘦形销,衣带渐宽,绝不反悔。而我们呢,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学’消得人憔悴”。即要覃思苦虑,孜孜以求,犹如热恋中的情人热切地、不惜一切地追求着所思。这种执着的追求精神,对于痴情者固然需要,对“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更是不可缺少。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出自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百千人群中只寻找一那个,却总是踪影皆无。正在没有什么希望之时。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还未归去,正在那里等待!这里是指,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一朝顿悟,发前人未发之秘,辟前人未辟之境,犹如在灯如海、人如潮的灯节之夜,千追百寻终于找到了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一样。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汗水赢来的掌声,是有心血浇灌出来的鲜花。
概括起来,用通俗的话讲,这三种境界就是:立下大志,不懈努力,终获成功。而关键在于第二境界,这不纯粹是意志的磨练,还是一种人生的考验。引用路瑶的一句话,“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中国文学领域专家当前位置: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 谈《人间词话》的美学价值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最新范文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排行榜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推荐范文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相关范文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谈《人间词话》的美学价值
查阅次数:311次
发布人:admin
谈《人间词话》的美学价值摘要:《人间词话》是中国美学史上一部承前启后的论著,因其观点新颖,见解独到,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中蕴藏着的那些独树一帜的美学价值为日后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有人高度评价《人间词话》道&开启的先锋理论后继乏力,几成绝响。&还把王国维比做&&维新变法&式的人物&。[1]《人间词话》中&拈&出的&境界&一词之所以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重要美学范畴与王国维对它所作出的创造性研究是分不开的。本文粗略地回顾了&境界&这个美学范畴的发展,强调了&境界&在《人间词话》中的地位,尝试从美学角度逐一分析了组成&境界说&理论体系的各个组件,并提取了《人间词话》中超出传统&境界&的一些崭新的东西,并分别进行了论述。通过对&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造境&、&写境&、&隔&、&不隔&等一系列美学范畴的分析,初步探究了《人间词话》的美学价值。关键词: 人间词话 美学价值 境界 审美《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著作,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人间词话》所体现出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为中国美学建构起的&境界说&理论体系。一、《人间词话》建构起完善的&境界说&理论体系&意境&、&境界&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朔到老庄时代,《庄子&秋水》篇中提出的&意致&以及为我们熟知的《庖丁解牛》中&神遇&的境界,成为了&意境&、&境界&的萌芽,也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块基石。到了唐代,在佛学思想推动下,王昌龄在阐述&诗有三境&的过程中从诗歌艺术层面上第一次提出了&意境&的概念[2],此后不断被人们所援引和发展。到了清末,王国维好像站在中国古典美学史时间的终点,&蓦然回首&,给&意境&来了一次理论上的总结,他的《人间词话》把&境界&作为独立的审美世界来看待,并高明地为&境界&注入了不同于传统的全新的思想――消解了(虽然不是自觉地)这一范畴所蕴涵着的以和谐为指归,以&情景妙合&为标志的古典审美理想,而代之以情与景主客二分,蕴涵着矛盾冲突的以&真实&为标准,以&自然&为理想的新的审美观[3]。把&意境&说推向了一个顶峰,为中国美学建立起&境界说&的理论体系。&词以境界为最上&[4]一句统领全文,明确了&境界&成为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核心地位,反映了他论诗词以境界为主的理念,这一认识在古典美学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王国维认为宋代严沧浪的&兴趣&说以及清代王阮亭的&神韵&说,只是说到了诗歌的表面形式,并未入门,他们的理论都&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来得全面深入。《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虽然从形式上看有支离破碎的感觉,但通过他对&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造境&、&写境&、&隔&、&不隔&等一系列美学范畴的阐述,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他运用美学思想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审美角度划分了&境界&,强调了&隔&与&不隔&的审美趣味,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的创作方法,推出了&真&的审美标准,提供了&三种境界&的审美体验,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境界说&的理论体系,巩固了&境界&这块美学基石。1、&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审美角度王国维从情感的表现形式的不同,把境界划分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两种境界,这一提法拓展了前人的审美角度。他先举例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和秦观《踏莎行》中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所表达的境界是&有我之境也&。同时还举例了陶潜《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元好问《颖亭留别》中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的境界,指出这样的境界就是只有&豪杰之士能自树立&的&无我之境也&。从他所举的这些例子来看,这两种境界都肯定了物我相融,只是侧重点有所轻重。在&花&也&不语&的&有我之境&中,&花&被拟人化了,让人明显感觉到抒情的强烈。审美主体&我&感情外露,让&花&和人一样双眼流泪、&不语&,使得悲伤和忧愁的情感随着&物&化成&人&的过程中达到情景交融。这种&以我观物&的审美角度出发所营造的境界带有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而在&无我之境&里,主观色彩显得较为隐晦,勿须&物&的帮忙就能表达出那种说不出来的情感,情感随着审美主体的&我&已被融入到客体所营造的意境中。从&以物观物&的审美角度出发营造的&无我之境&,陶潜勿须&菊&、&篱&、&山&等景物动情、表白,我们同样可以体会到那种&悠闲自得&、&物我两忘&的味道。这种与物俱化的境界从创作技巧上更为高明,物我浑然合一仿佛天成。王国维总结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可以看出,&无我之境&并非没有&我&、排斥&我&,否定主观情感,相反在这个境界里更多的蕴含了只有通过意会才能体味到的感觉,所展现的是情感内蕴的画面。只不过是&无我之境&中&我之色彩&没有像&有我之境&那么很直观、明显地被发现。2、&隔&与&不隔&的审美趣味&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对美学的一个贡献,对这一美学范畴的阐述颇费一番笔墨。&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已。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他并举例道,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意境清晰,通俗易懂,写出了浓浓的春意,薛道衡的&空梁落燕泥&不加雕琢,写出了少妇寂寞孤苦的心情,这就是&妙处唯在不隔&。王国维十分推崇&不隔&,反对&隔&。他主张&词忌用替代字&。王国维举例说&桂华流瓦&本来意境颇佳,可是用&桂华&替代&月&后,感觉有拼凑文字之嫌。这并不是意境不足的原因,而是用词不当,画蛇添足。&桃&字偏用&红雨&、&刘郎&等词代替,&柳&也非用&章台&、&灞岸&等词代替不可,这人为造成的拼凑感、障碍感影响了情感的交流,这些&隔&,使得诗词不自然、不真实,不能&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他提倡的&不隔&要求文学作品首先要在字面上不去追求华丽的词藻,而是通过象用&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之类用最普通、最明白的词语就能表达出美好的意境。不仅如此,王国维进一步阐明了&隔&的另一个原因,他例举了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说明此处引入&二十四桥&的典故造成了意境上的模糊,还指出&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的&商略&、&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的&说&,这些拟人化的修饰手法的加入留下了人工的痕迹。他认为如果使用的修饰令人费思量,这也是&隔&,据此认为姜夔虽然&格韵高绝&,终因这些人工的加入使得&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审美主体人与真事物真感情之间存在着一堵无形的&障碍&,这种隔断影响境界的生成,他感叹道&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王国维十分强调&隔&与&不隔&审美趣味。虽然王国维认为&不隔&不仅仅是&语语都在目前&,他还进一步阐述了&&隔&与&不隔&之别&还在于是否做到了&意境两忘,物我一体&,融合不自然就是&隔&。他阐述道,在情感上&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以及&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表达了那种能抒发感叹人生短促、要及时行乐的真切感情。在景物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以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表现了那种以自然的真淳为精神归宿的境界。而且&情&与&景&交互相融,达到了&意境两忘&的高度。可以这样说,&隔&在语言运用上表现为拼凑,在景物描绘上表现为朦胧,在情感表达上表现为隔断。而&不隔&则表现为情景交融、意境两忘,物我一体。3、&真&的审美标准&真景物&、&真感情&词语在《人间词话》中只提及一处:&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但是足已明确&真&已经成为王国维境界说的审美标准。这里的&真&显然指景物和感情两个方面,既要有景物,又要有感情,这比单纯把景物比作境界,视野更为开阔。正如他写到的&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百不失一。& &真&不是王国维首创,古人早有&真&的概念,但是王国维提出的&真&将这一审美范畴扩大了,没有停留在前人&真&只是真景与真情的交融的理解层面上。王国维认为&真景物&必&求之于自然&,&豁人耳目&,再通过诗人的&生发&而&脱口而出&,并且&无娇柔装束之态&,才能体现景物的&真&,&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使得&境界全出&的原因关键在于诗人的&生发&体现了景物内在的美。在他的《人间嗜好之研究》中谈到&真正之大诗人则又以人类之感情为其一已之感情&,在《文学小言》中又深赞屈原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所谓的&真感情&,已经被他上升到&人类之感情&的高度。他的确超越了前人,而且真景物、真感情与现实密切相关,较之&兴趣说&、&神韵说&更容易捉摸。倡导&真&,成为王国维境界说的生命。在&真&的理解上王国维还有一个独到见解,&甘做一生拼,尽君今日欢&、&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等这些词句受到了王国维的肯定。这种不在形式上回避&艳语&,主张从本质上判断诗词的&雅郑&的标准正应了他的&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只要能表现&真景物、真感情&即使&淫鄙之尤&也可以。&雅郑&的关键在于一&真&字。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王国维对&真&这个审美标准是十分重视的。4、&造境&与&写境&的创作方法王国维从境界说的创作方法角度提出了&造境&和&写境&这个审美范畴,同时又鲜明地指出据此可以划分出&理想&与&写实&二派。&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按王国维的论述,&写境&是用写实的手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身所处忠实地反映出来的意境,取之于自然。而&造境&则可以通过虚构夸张的艺术手法创造出来的意境。这一范畴的提出既继承中国古典文学以《诗经》为源头的浪漫主义和以《离骚》为源头的现实主义两个文化分支发展的特点,又是他用西方思想重新审视中国古典文学的新尝试。从字面上看&理想&的&造境&仿佛要优于&写实&的&写境&,其实两者是浑然不分的。他认为大诗人&造境&&必合乎自然&或者&写境&&必邻于理想&,虽然&颇难分别&,但也并非原样照搬或胡诌乱造,但都&必求之于自然&、&必从自然之法则&。王国维补充道&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造境&与&写境&的不同只是因为他们表达的内容侧重点和表现手法不同而已。这正是&造境&重&理想&,&写境&重&写实&。5、&三种境界&的审美体验王国维主要从以上几方面阐述了他的&境界说&美学思想,完善了&境界说&理论,特别是他对&三种境界&的高度概括为我们提供了极佳的审美体验。王国维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借用了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凤栖梧》和辛弃疾的《青玉案》三首名词中的妙句,概括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在第一境中,&高&和&尽&写出&大事业、大学问者&首先必须能高瞻远瞩,树立高远的目标。&望尽天涯&,虽然感到前人的成就已经&凋碧树&,但又感到前方任重而道远。一个&独&字既表达了其求索的孤独、悲壮,又反映出对成功与否十分迷茫的复杂心态。在第二境中,&不悔&、&憔悴&表达了探索的艰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一个&渐&字描写了其探索过程的漫长和为事业、学问而上下求索的执着精神。第三境中道出了经历了第一、二境的艰辛万苦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及对人生哲理的顿悟。&蓦然回首&一词暗示了成功虽是偶然但也是&大事业、大学问者&经过&众里寻他&的磨练后成功的必然。而&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成功指明了另一个方向:独到之处常常出人意料,并非一般人认为的灯火辉煌之处。王国维推崇的这种入门前的茫然、敲门时的执着和入门后的悦然这&三种境界&的审美体验早已超出了诗词范围,他的这个&三种境界&审美体验是对&境界说&的独特思辩,无疑是&境界说&的一个质的飞跃。二、《人间词话》赋予中国美学一些崭新的东西《人间词话》建立了&境界说&的理论体系,但它的美学价值并非仅局限于这个体系本身的建立,还在于他没有局限于前人的视野赋予了一些崭新的东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确立了&境界&作为美学本质范畴的地位。他是这样描述&境界&的美学范畴的:&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并强调&有境界,本也。& [5]有境界成了美的最高要求和最终目标,他认为有境界自然也就会有气质、有格律、有神韵。他在整理书稿最终付印成书时特将此句列为篇首,可见他对&境界&地位的重视。2、明确提出情感划入境界的对象,并突出一个&真&字。王国维十分明确地写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如果只写&红杏枝头春意&、&云破月来花影&那也仅仅是有境而无意。&闹&和&弄&成为点睛之笔,&闹&字点出了诗人迎接春天的欢愉的心情;&弄&字露出诗人对于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即使红杏怒放、淡云拂月的景色再美,缺少了情的景终究不能&自成高格,自成名句&。&情&与&景&是构成王国维&境界&理论的二元素,王国维还十分突出了一个真字。&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倡导&真&,成为王国维境界的生命,他提出的真景物、真感情与现实密切相关,较&兴趣&说、&神韵&说容易捉摸,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他的境界既要反映客观的现实,也要体现主观的情感。3、归纳出三种不同的审美意象。王昌龄的&诗有三境&说提出过三种审美意象:&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但&物境&、&情境&和&意境&是三个意象并列,而王国维则更高明一些:&夫古今人词之以意胜者,莫若欧阳公,以境胜者,莫若秦少游。至意境两浑,则惟太白、后主、正中数人足以当之。&王国维为我们展现了&以意胜&、&以境胜&、&意境两浑&三种不同的审美意象,同时,我们发现无论是意胜于境,还是境胜于意都不是最高的审美意象,&意&和&境&互相融汇、水乳交融、才能形成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审美世界,既境界。4、融汇了中西方美学思想。《人间词话》尝试了用西方的一些如叔本华和尼采的美学思想来评述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品,试图对中国美学思想作出新的解释,使中西美学思想融汇贯通。如他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他的&隔&与&不隔&的审美趣味吸纳了中西方重视艺术直觉作用的美学思想的影响,更是继承了严沧浪的&兴趣&、清代王阮亭的&神韵&等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的影响。王国维通过这种美学尝试,把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相融合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为以后中国美学研究确立了一个基本的模式。5、高度推崇超功利的文学审美情趣。自古以来,功利主义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要传统。在孔子时代就有&兴观群怨&说,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汉代《毛诗序》也提出过诗歌的&美刺&作用,唐宋文人又提出 &文以载道&,明确把文章视为宣道的工具。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透出超功利的审美观点。[6]他认为在审美的欣赏中摆脱日常的功利关系而得解脱,强调审美的非功利性和文学的独立价值。例如他提出&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他把&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境界和&宝帘闲挂小银钩&与&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境界进行了对比,向传统表明了这样一个审美立场:不论你构造的场面壮观宏大与否、选择的场景细微朦胧与否,这并不是判定一个境界是否优劣的标准,在审美的世界里是平等的,超功利的。王国维给我们的美学体验提供了一个新的审美角度,使我们在审美的欣赏中得以摆脱日常的功利关系而得解脱。《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经过西方美学思想的洗礼后,纳故吐新,以全新的眼光对中国古典文学所作的评论,成为一篇重要的美学著作。为&境界说&注入了不同于传统的美学思想。当中所阐述的&境界说&为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体系完善了一种极具审美价值的表现形态,其美学价值成为中国美学史由古典转向现代转化过程中的不可缺失的一环,这正是现在继续探究其价值的动力。引文注释[1]引自胡明著,《一百年来的词学研究:诠释与思考》,载《文学遗产》,1998年02期[2]引自董学文主编,《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P294[3]引自张芳/张天曦著,《王国维对中国美学的贡献》,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6月[4]引自王国维著,《人间词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9月第1版,本文其它引用《人间词话》词句又未注名出处的均指该版本[5]引自王国维著,吴洋注释,《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6]引自黄开发著,《王国维的文学功能观及其现代性》,载《江淮论坛》,2000年5期参考文献[1]周锡山编校,《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2]王国维著,《人间词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9月第1版[3]王国维著,吴洋注释,《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4]董学文主编,《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5]庄子著,周素平/张克平注译,《南华经》,三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