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掳夺白种女人家里挂驯鹿角?

您的位置:>>>正文
蒙古驯鹿人过着原始生活 每隔两三周迁移一次
  在蒙古国北部库苏古尔省的库苏古尔湖正西约50公里处,有一个叫查干诺尔的地方,这里生活着一个独特的&驯鹿人&群体。驯鹿人现在仍然保持着原始的生活方式,他们主要依靠放牧驯鹿、打猎以及制作手工艺品为生,整年迁徙于库苏古尔湖畔的原始森林中。近日,记者从乌兰巴托驱车近千公里来到库苏古尔湖区,与驯鹿人一起生活了几天。
  驯鹿人每隔两三周就迁移一次
  蒙古国的驯鹿人最早是从俄罗斯迁徙而来的,他们生活在海拔米终年积雪的原始针叶丛林中。这里的气候非常寒冷,冬季气温约为零下29-53摄氏度,夏季约为12-23摄氏度。驯鹿人因此一年四季都穿猎皮缝制的衣服。近几年,由于气候变暖,驯鹿人也开始穿着蒙古传统服装蒙古袍。
  驯鹿人居住的房子呈圆锥形,用22-38根针叶松木搭建而成,外面则用驯鹿皮覆盖,以利于保暖。驯鹿人的住房如此简易,是因为他们要随着季节的变化,每隔两三个星期就迁移一次,以便找到适宜驯鹿生活的草场。
  驯鹿人的饮食比较单调,主要食物有驯鹿肉和其他肉类,以及用发面烤制的饼。烟、酒是驯鹿人的生活必需品。当他们有钱的时候,即使家里没有了做饭的面,他们也会考虑用钱买烟买酒。驯鹿人中的女性也非常喜欢吸烟,很多女孩从14岁开始就吸烟。
  驯鹿人的手工木雕技术精湛,无论雕刻人物还是动物,个个栩栩如生。每一件作品要刻制作者的名字,绝对不会出现相同的两件作品。因为驯鹿人信仰萨满,而蒙古的萨满仪式要戴面具,面具采用红、黄、蓝、黑、白等,意在激起人们对神的敬畏与崇拜。所以举行萨满仪式的人物像是驯鹿人雕刻的主要对象之一,这些人物像形态各异,惟妙惟肖,令人叹服。
  70%的驯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这些保持着特有传统的驯鹿人面临着许多困难。专程来库苏古尔湖边参加驯鹿人那达慕的道尔吉老人告诉记者,目前生活在这里的驯鹿人不足200人,放养的驯鹿仅有600头左右。除疾病外,自然死亡、野兽袭击等也是驯鹿减少的重要原因。
  近几年,由于驯鹿数量不断减少,驯鹿的价格大幅度下跌,70%的驯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他们面临着缺少食品和药品等诸多困难。据查干诺尔县县长达瓦尼玛介绍,十几年前一公斤鹿角可以卖到125美元,近几年都只能卖到5000图格里克(1美元约合1200图格里克),下降了几十倍。据蒙古官方2003年的统计数字,蒙古33%的驯鹿人生活极度贫困,38%的驯鹿人生活贫困。
  值得欣慰的是,近来蒙古政府将实施向驯鹿人提供生活、医疗等各个方面的帮助,同时也要让驯鹿人的子女享受教育,以逐步提高驯鹿人这个特殊群体的素质,改善他们的贫困状况,让驯鹿人享受现代人的生活。
《环球时报》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社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任编辑:董博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24小时点击排行
24小时跟帖排行
环球今日推荐
(C) 环球网迟子建《群山之巅》:屠夫为何将斩马刀挂在厅堂的墙上
08:01:00来源: 分享:
字号:大中小
原标题:《群山之巅》 (节选)(金台悦览·在大地 读小说)
长篇小说《群山之巅》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
迟子建,1964年生,1983年开始写作,1990年到黑龙江省作协工作至今。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六百余万字,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清水洗尘》《雾月牛栏》《踏着月光的行板》《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曾获第一、第二、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等。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新作《群山之巅》,分“斩马刀”“制碑人”“龙山之翼”“两双手”“白马月光”“生长的声音”“追捕”等十七章,叙写了一个位于群山之中、叫做龙盏的集镇,以相互联结的方式,写下生活其中的人物群像以及他们交缠的命运。
本期“金台阅览”栏目推荐阅读,节选自《群山之巅》第一章“斩马刀”。
龙盏镇的牲畜见着屠夫辛七杂,知道那是它们的末日太阳,都怕,虽说他腰上别着的不是屠刀,而是心爱的烟斗。
只要太阳好,无论冬夏,辛七杂抽烟斗是不用火柴的。他的两个裤兜,分别装着一面拳头般大的凹凸镜,和一沓桦树皮。抽烟斗时他先摸出凹凸镜,照向太阳,让阳光赶集似地簌簌聚拢过来,形成燃点,之后摸出一条薄如纸片的桦树皮,伸向凹凸镜,引燃它,再点燃烟斗。当然,取天火不那么容易,阳光灿烂的夏日,凹凸镜瞬间就把火给他盗来了,而隆冬时节,北风呼啸,太阳精气不足,火来得就慢。不过辛七杂也不怕慢,他说用太阳火烧的烟斗,有股子不寻常的芳香,值得等待。那面凹凸镜在他身上,像他雇来的长工,被吆来喝去,尽兴使唤着。
除了烟斗和凹凸镜,辛七杂的宝贝还有形形色色的屠刀——那是他赖以为生的家把什,他也不能不爱吧。但他的这种爱,却是牲畜们的恨!他在龙盏镇做了几十年屠夫,身上那股挥之不去的血腥气,对有着灵敏嗅觉的牲畜来讲,就是一条隐秘流淌的死亡之河,再熟悉不过了。所以他去江边,在岸边吃草的牛马羊见了他,不管身处的草地多么肥美,也要扬蹄奔向别处;他走在街巷中,晒太阳的猪见了他,趴着都哆嗦,有的甚至遗下尿来;而邻家的狗逢了他,不是缩头缩脑地溜回主人身边寻求庇护,就是讨好地凑向他,用舌头舔他的鞋子,好像在为自己争取永久的死亡豁免权。辛七杂不穿皮鞋,不然,他都不用擦皮鞋了。
辛七杂不宰也不吃家禽,说它们弱小无力,对它们下手下嘴太残忍,所以龙盏镇的鸡鸭鹅是不在乎他的。鸡看见他,照旧溜达它的;鸭子也敢晃着膀子与他并行;而那公主似的大白鹅觅食时,发现他的裤脚沾着牲畜的碎肉,会毫不客气地探出长脖子,取而食之。
辛七杂的屠宰用具齐全,杀猪刀,杀牛刀,宰羊刀,剔骨刀,刮毛刀,解牛刀等,大大小小,形制不同,但无一不是锋利的。他爱惜屠刀,从来都是自己磨刀。青灰的长方形磨刀石,摆在屠宰棚西北角,像块巨砚。他磨刀时,将方脚矮板凳放在磨刀石上,横跨着它,像在驯马。
这些手工打制的屠刀,都出自王铁匠之手。如今王铁匠还活着,可他的铁匠铺早就黄摊儿了。跟铁匠铺一样消失了的,还有供给制时期的供销社,粮店,以及弹棉花和锯缸锯碗的铺子。而这些店铺,在三十年前的龙盏镇,还是名角。
屠刀也得吃喝,也要睡觉,这是辛七杂一贯的说法。屠刀吃什么呢?在辛七杂眼里,它们最爱牲畜的油脂,所以屠刀越使越锋利,而放置久了,就会饿出锈来。屠刀睡觉时呢,跟人一样得盖被子,被子要轻便、隔潮、透气,不然它们会喘不过气来。辛七杂用过屠刀,擦拭干净后,会将它们依次摆放在屠宰棚南窗的松木条桌上,蒙上一块油渍渍的白麻布。南窗照见月亮,屠刀上的白麻布便透进月光了,辛七杂说月光是最好的擦刀布。
有两把刀,辛七杂近年是不碰的,一把是七寸长的杀猪刀,还有一把是斩马刀。辛七杂最初宰猪,都是百八十斤的,七寸的屠刀游刃有余。后来的猪呢,即便属于绿色养殖,买来的饲料中,也难免有各类添加剂,一头当年的猪,少说也能长到二百斤,用七寸刀结果它们,明显局促了。为了打制九寸杀猪刀,辛七杂还破费不少,给王铁匠买了一箱高粱烧酒,让他回到废弃的铁匠铺,重启烘炉。王铁匠的力气江河日下,拉风箱时气喘如牛,在铁砧上锻打烧得红彤彤的屠刀时,抡铁锤的胳膊像遭遇了狂风的树,颤抖不已。所幸他技艺未失,淬火回火恰到好处,那把九寸杀猪刀,形态大方,刀身厚薄适中,亮白如雪,刀尖弧度优美,锋利无比,为他续写着一个铁匠的传奇。九寸杀猪刀在握,辛七杂为它镶嵌上柞木刀柄后,又求绣娘镌刻花纹。
辛七杂使用的屠刀的木柄,为防滑而镌刻的花纹,均出自绣娘之手,这把九寸杀猪刀当然不能例外。为此,他给绣娘送去了两斤自制的牛肉干,一包花茶。辛七杂晒的牛肉干味道好,但是出名的难嚼。别看绣娘上年纪了,牙齿仍是冲锋陷阵的勇士,消受得起。绣娘也没白吃肉干和茶,她给这把杀猪刀,雕刻了两只展翅的鹰!鹰那刚健的羽翼,在刀柄上留下细密幽深的纹理,华美,耐用。九寸杀猪刀出世后,七寸杀猪刀虽说还和其他屠刀一起摆在桌上,但已派不上用场了。
另一把闲置起来的屠刀是斩马刀,不过它不在屠宰棚,而是挂在辛七杂家厅堂的墙上。王铁匠说斩马刀是旧时步骑两用的战刀,杀人的兵器,杀马并不适用,所以当年辛七杂让他打制斩马刀时,他抵制过,说这样的刀命相不好。但最终他拗不过辛七杂,或者说抵御不了他接二连三奉上的酒肴,打制了这把刀。它形制如剑,一搾来宽,长约一米,水曲柳的刀柄上,镌刻的尽是天上奇迹:闪电纹和彩虹纹。为了试锋刃,辛七杂曾和王铁匠携其入林,砍向一片春天的红柳。刀起刀落之际,一片红柳倏然折腰,倒伏在林地上,宛如落霞。辛七杂将斩马刀磨得雪亮,挂在厅堂的墙上。那面墙从此就拥有了一道永恒的月光,从未黯淡过。辛七杂说,他手中的屠刀,没有不沾血迹的,他要拥有一把干干净净的屠刀,不然睡不踏实。
这把没沾过一滴血的斩马刀,那些年杀倒的,不是红柳,就是碧草,锋刃横溢着植物的清香气,好像他家吊着一只香水瓶。不过自从辛七杂的父亲辛开溜,说他在山中发现了一条白蛇后,辛七杂的老婆就不让他拿斩马刀出去了,说白蛇都是得道成仙的,万一伤及它,神灵降罪,家里就会遭殃。
辛七杂不待见父亲,在龙盏镇人心目中,他是个贪生怕死、假话连篇的人,不足尊重。可辛七杂心疼老婆,这个比自己大六岁的女人命苦,为她娘家和辛七杂父子操碎了心,没多少欢乐,所以他凡事都依她,不给她添堵,斩马刀便束之高阁了。月亮好的夜晚,辛七杂起夜路过厅堂,总要多看它几眼。月光在刀上行走,似在燃烧。他曾将烟斗凑向它,企图点燃,可斩马刀上的月光,一副舞娘的姿态,无意做播火者,根本不理会他。
雪藏在岁月之河的斩马刀,并没有伤到辛开溜说的白蛇,可还是在冰消雪融时节,闯下大祸!
这事还得从辛七杂的养子辛欣来出狱说起。
而说辛欣来,不得不说辛家复杂的家史。
辛七杂的父亲辛开溜,在户口本和身份证上的名字,是辛永库。他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祖籍浙江萧山,九旬之身了,腿脚依然灵便,夏季采药,冬季烧炭,一顿能吃两个馒头,是龙盏镇最高寿的人。关于他的履历,他自说的是一套内容,民间流传的是另一套内容。他青年时代参加过东北抗日联军,这本该辉煌的一笔,于他却是一抹伴随一生的阴云。在传说中,他做了逃兵,可他一直辩称自己是个战士,被冤枉了。人们之所以相信他做了逃兵,理由很简单,辛永库在东北光复时,娶了个日本女人,人们因之唾弃他,包括他的儿子辛七杂。没人叫他辛永库,都叫他辛开溜。“开溜”在这儿的方言中,是“逃跑”的意思。
辛七杂对母亲并无太多的记忆,她在他六岁时就失踪了。印象最深的,是她有一张白皙的脸,长长的脖颈,高高的发髻,夏天喜欢擎一把印有菊花图案的油纸伞,冬天下雪时,则喜欢偎在火炉旁,在一册泛黄的纸页上,哼着忧伤低沉的小调,描画着什么。
母亲是日本人,父亲是逃兵,这让辛七杂自幼受尽嘲笑,也让他对父母心生憎恶。他成年后找对象,对媒婆开出的唯一条件,就是这个女人不生养,他不想让不洁不义的血脉流传。
媒婆跑断了腿,也没物色到一个不想生养的女人,但辛七杂的故事却随着媒婆的嘴,传遍了这一带的乡镇,人们都夸他是条汉子。
辛七杂二十六岁时,一个姑娘挽着个包袱,黄昏时分找上门来。
这姑娘又高又瘦,梳两条麻花辫,长瓜脸,眉毛疏淡,眼角下垂,大鼻孔,肥厚的紫嘴唇,尘灰满面,只有眼睛是清澈的,身上散发着一股咸腥气。她见着辛七杂,说她叫王秀满,来自长林镇,三十二岁,因家贫,貌丑,没工作,一直嫁不出去。听说辛七杂要找一个不生养的姑娘,她背着父母,去卫生院做了结扎术。术后刚恢复,见今天日历牌的日子是红色的,太阳也好,于是投奔他来。辛七杂明白那股咸腥气,是她一路走来,汗水湿透了衣衫所至。从长林镇到龙盏镇,步行得一小天儿呢。
不等辛七杂答应,王秀满放下包袱,抱柴点火。院子有两棵白桦树,时值秋天,落叶堆积。王秀满引火就不用桦树皮,而是用金黄的落叶了。她说用它点火,省了桦树皮,还干净了院子。灶火咝咝燃起后,她问辛七杂想吃什么?辛七杂没吭气,转身去仓棚舀了两碗面,将面盆端给她,说葱花油饼和面条都中,看你哪样在行吧。王秀满扎上围裙,和了面,将面板支在里屋的炕沿上,取来擀面杖,拉开阵势,熟练地擀起面条。她擀面条时,两条麻花辫在肩头鼓槌一样跳跃着,分外喜人。那锅又宽又长又匀称的汤面,因为放了油渣和白菜,鲜香可口,俩人蹲在灶台前,“噗噜——噗噜——”地吃个底朝天。吃完面,刷过碗,天黑透了。王秀满打着饱嗝,舀了一盆清水,洗了脸,从包袱里取出桃红色对襟花袄,换上,幽幽地问辛七杂,这样的新娘,你愿意要么?辛七杂一股热泪涌上心头,顾不得点头,抱起王秀满,上了温暖的火炕。
第二天早晨起来,王秀满梳洗后对辛七杂说,昨晚你在我身上动了刀子,今生今世我就是你的人了!咱啥时去我家,跟父母言语一声,取来户口簿,登个记,名正言顺过日子吧。辛七杂尝到了有女人的甜头,快活地答应了。王秀满又说,都说你爹是个逃兵,你瞧不起他,可不管咋的,他是老的,咱是小的,我得去叫声“爹”。
王秀满的提法,让辛七杂不悦,但他还是把她领到后院的父亲那儿。
辛七杂带着王秀满走进父亲的院子时,辛开溜正在灶前打苞米面粥,他抬头见儿子领着个女的来,心中明白了八九分。这些年来,辛七杂为履行赡养义务而给他送吃的用的东西,不是放到大门口,就是隔着门楼撇进院子。辛开溜养的狗听见动静,就得充当家丁,进屋给主人报信,提醒他取回东西。
辛七杂见了辛开溜,也不叫爹,开门见山地说:“这姑娘叫王秀满,从长林镇来,为我做了结扎,我得娶她了,跟你吱一声。”
王秀满望着面容清癯,头发花白,眼神凄凉的公公,动情地叫了一声“爹”。辛开溜抽了一下鼻子,没有答应。倒是那条依偎在灶台前烤火的黑狗,殷勤地站起来,朝王秀满摆摆尾巴,哼哼两声。辛开溜低下头,用勺子使劲搅了几下苞米面粥,叹了口气,再用勺子敲了下锅沿,抬头仔细打量王秀满。他见这姑娘像根干柴棒,老气横秋,五官不济,心上为儿子屈得慌;再一想她还不能生养,他握勺子的手就哆嗦了。王秀满倒不介意辛开溜对她的冷漠,当勺子从公公颤抖的手中滑落的一瞬,她眼疾手快地上前接住,一副要做辛家掌勺人的姿态。
辛开溜明白这个儿媳不能不认了,只好屈就,苦着脸从箱子里翻出三百块钱和二十尺布票,递给王秀满,让她做套衣裳,买块手表。钱是他在山上窑厂烧炭攒下的。
王秀满一看辛七杂阴云满面,知道若拿了公公的钱物,阴云会化作惊雷,劈在她脸上,连忙说自己缝好了婚服,而且有太阳和月亮这两块天表,根本不需手表,坚辞不要。
事实证明她不要对了。
辛七杂带着她一出父亲的门,就跺着脚对她说:“你要了他的钱和布票,小心我剁掉你的手!”
王秀满缩了下舌头,吓得把手抄在袖间。
辛七杂又说:“太阳月亮能当表使,牲畜也能!早晨公鸡叫晨,中午驴子叫午,晚上牛羊叫着回栏,你听它们的动静,就知什么时辰了!”
王秀满赶紧点头,说太阳月亮是天上的表,牲畜是地上的表,她记住了。
跟辛七杂过起日子,王秀满才知道,辛七杂也是一块表。无论冬夏,他早晨六点起炕,起来后不洗脸,先坐在窗前闷头抽袋烟。黄烟是自种的,兑了罂粟粉,很香。冬天的早晨,六点还黑着,她醒来的时候,朦胧中会闻到奇异的香气。她看不清他的脸,迷迷糊糊之中,那不寻常的香气,不止一次让她以为来自天上。辛七杂吃晌饭,是正午十二点。一到那时,他的肚子会像钟摆一样,准时打点,咕咕叫起来;而他劳作一天,喜欢泡个热水脚,这通常是晚上九点了。所以从辛七杂抽烟、吃晌饭和洗脚上,一天的三个准确时间段,王秀满也是清楚的。
婚后辛七杂依然做屠夫,种黄烟去卖,王秀满则去生产队干活挣工分。由于父母一身的病,弟妹六个,王秀满年终分红所得的钱,都贴补娘家了。这还不算,辛七杂还得倒贴一些。只要手头宽绰点,王秀满就回娘家。去时大包小裹的,肩上扛着粮食,手里拎着猪肉、白糖或是干菜,兴致勃勃;回来时则像个遭强盗洗劫的旅人,两手空空,满面疲惫。她奉献给娘家的,除了钱物,还有力气。她每次回去都像牛似的,拼命干活。
王秀满顾娘家,辛七杂从无怨言,他明白支持她,她会更恋他。但辛七杂很少陪媳妇去长林镇,有数的几次探访,都不很愉快。岳父岳母一见他,就像见了刽子手,面目冰冷,又恨又怕。他们对女儿为他做了绝育术,一直耿耿于怀,总拿话敲打他。
婚后头两年,王秀满嘴上不说,眼睛却是无声地说着孩子的事,路上遇见小孩,总想抱抱。女人们生了孩子,会在门楣挂上红布条,她路过这样的人家,就迈不动步了。那样的红布条,无疑是生命的火焰,令她神往!终于有一天,她向辛七杂提出,能否抱养一个孩子?不然有天走了,都没个后人给他们摔丧盆子。辛七杂想了半宿,子夜时分把王秀满叫醒,说家里有个孩子也好,他脊梁刺挠了,也有个抓痒痒的,抱养一个吧。只是近的不能要,免得孩子大了,知道了底细,再回到亲生父母那儿,他们的辛苦和感情就白付出了。辛七杂的话,让王秀满以为是在做梦。她点起蜡烛,照向男人,说:“刚才说话的是你吗?”辛七杂说:“不是我,还能是鬼?”王秀满就吹了蜡烛,脱个精光,钻进辛七杂被窝,给他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最美的报答。
辛欣来就这样来到了他们家。
他究竟从哪儿来?连辛七杂也不知道。那几年王秀满为了收养一个可心的孩子,不断外出。最终她风尘仆仆抱回的男孩,像只孱弱的小猫,出满月了,才七斤重。她告诉辛七杂,小东西的妈妈是上海知青,跟当地人有的孩子,返城前遗弃了他。至于孩子的父亲是谁,她也不知道。只是告诉他,这孩子的父母永远不会认他。孩子的归属不会起波澜,辛七杂也就放了心。
他们对辛欣来视如己出,百般疼爱,家里好吃的,好穿的,都可着他用。王秀满对他尤为娇惯,总是抱着,他两岁了还不会走路。辛欣来自幼孱弱多病,一年得去卫生院扎好几次针,比同龄孩子瘦小许多。因为他上学总挨欺负,王秀满三度让他休学。别的孩子小学毕业用六年,他用了九年。
辛欣来是在与同学打架时,从对方的骂声中,知道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从此他变得孤僻,行为异常。辛七杂让他挠脊梁,他下死手,挠出血痕,疼得他龇牙咧嘴的,再不敢向他要这享受;王秀满差他打酱油,他把买回的酱油,倒进井里,井水浑了,吃这口井的人,都骂辛家养个孽子。辛七杂和王秀满见他这样,也就不吩咐他做事。他十六岁小学毕业后,把书本文具扔到坟场,说是鬼才念书呢,彻底告别了学校。
辛欣来成了龙盏镇最游手好闲的人,除了吃就是玩,辛七杂绝望地跟王秀满说,瞧他这德性,咱们没的那天,他兴许连丧盆子都懒得给摔!王秀满有苦说不出,只能垂泪,说是前世欠了他的,老的才给小的当奴才。辛欣来是活不干,还整天怨气冲冲的。他嫌辛七杂是个屠夫,家里没好气息。嫌王秀满做菜太咸,把他的嗓子齁哑了。嫌他小时营养不良,个子没长高,其实他一米七以上,在男人中也算中等个了。他还嫌自己长得难看,大饼子脸,眼睛小得像是没生,嘴巴跟猪嘴一般难看,鼻子歪斜得像是年久失修的门框。他这样发牢骚时,辛七杂也不客气,对他说你模样差,这可怪不得我,得找你亲爹算账去,你这棵歪苗,是他撒的种子!
辛欣来也不是不想找生身父母,可他们就像隔世的彩虹,无影无形。王秀满只告诉他生母在上海,其他的一概不知。在辛欣来看来,养母把他抱来,等于把一个身在金窝的孩子,生生扔进了草窝!在他心目中,生父一定是成功人士,非官即商,生母典雅富贵,是上海滩的阔太太。他这个被遗弃的小少爷,本该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一旦气不顺,他便嚷着去上海寻亲,逼问王秀满他亲生母亲的下落。养母说不出,他就拿餐具出气,摔碗,砸锅,撅筷子,简直成了灶房的魔鬼。辛七杂伤透了心,劝王秀满把知道的都告诉他,让这混账哪来回哪去。可王秀满说,她并不知道他亲生父母是谁。
辛欣来看不上龙盏镇,说这镇子比鸡屁眼还小,就不该在地球上存在。他十九岁离开镇子,去外闯荡,说是要干番大事业。可人们从他每年回乡的变化上,看不出他有什么造就,衣着依旧花哨廉价,腕上是假冒的金表,随身的包是人造革的,谈吐依然浅薄,里外都没质的变化。不过他在五官上倒是大动干戈,染了黄毛,把四环素牙拔掉,镶了满口雪白的烤瓷牙,还给歪鼻子做了矫正术。即便这样,也没谁高看他一眼。辛欣来二十一岁时,因与人在深山种植罂粟、贩卖毒品而获刑三年,出狱后他安分了一段时日,在龙盏镇筷子厂做工,过着朝九晚五的规矩日子。然而好景不长,一年半后,他嫌拣筷子把他拣得眼花了,撒手不干了。他出去一年多,再度入狱,这次是因为在山中吸烟,引起森林大火,又吃了三年牢饭。
辛欣来二进宫出来,正值春天,被囚禁了一冬的树,也在春风中出狱了,新绿满枝。辛欣来回到龙盏镇,对养父说他两次入狱都冤,外面的世界并不好,他想留在龙盏镇发展了。辛七杂以为浪子回头了,特意取太阳火给他点了颗烟,说:“小子,这就对了,哪里不活一辈子?跟我学着宰猪吧。”
近些年靠打“绿色”牌,龙盏镇人过上了好日子,就连辛七杂的小屠宰场,因为用传统方法屠宰,也被冠以“绿色屠宰”的名称,生意红火。辛欣来奔三十的人了,无一技之长,别无出路,只好应允,跟着他宰牲口。劳作一天,他们父子会围桌而坐,在夕阳下喝上两口。辛欣来酒一落肚,就会唠叨他两次入狱如何冤。他说种罂粟固然犯法,可罂粟壳都卖给了酒店和饭馆,他们做火锅底料、炖肉,哪个不悄悄用?凭什么用的人不治罪,却让他坐牢?辛七杂年轻时也种过罂粟,除了抽烟斗用,秋天还熬制大烟膏,咳嗽或是拉肚子时使。就是现在,政府明令不许种罂粟了,他也在园田的花圃中,悄悄掺杂几株,反正罂粟花落得快,没谁在姹紫嫣红的花中,特别留意到它。待罂粟熟了,他会连壳带籽研成粉末,兑在烟丝里。所以在这个案子上,他是同情辛欣来的。至于他第二次入狱,按辛欣来的说法,他并没在林中吸烟,火灾根本不是他引起的。辛七杂问他为什么认罪?辛欣来苦着脸说:“那帮家伙审我时往死里揍,还不让人睡觉,一天只给一顿饭,饿得我前胸贴着后脊梁,谁受得了啊。我想睡囫囵觉,一天吃三顿饭,不挨揍,就这么着认了。反正我在外吃的,也不比牢饭强多少。”
辛七杂并不相信辛欣来的话,就像他不相信父亲说他不是逃兵一样。
辛欣来跟养父干了不到俩月就厌烦了,又张罗着离开龙盏镇了。他背着行囊上路时,王秀满正坐在院子的白桦树下洗猪肚。辛欣来说他这次想去上海,问她生母的名字,他想在上海的报纸登个寻亲启事。王秀满头也没抬,依然忙活她的,辛欣来生了气,取下厅堂的斩马刀相威胁,说:“你是不是活腻了?”
王秀满仰起头,负气地对辛欣来说,这把刀没宰过牲畜,只斩过红柳绿草,要是死在它手里,跟花花草草一个命,也算走得美!只可惜你天生是个孬种,没那个胆儿!
王秀满的话激怒了辛欣来,他大喝一声,将斩马刀挥向她。
这刀闲置多年,依然锋利无比,“咔嚓——”一声,王秀满身首异处了。可怜她的头颅落地的一瞬,还努力朝向辛欣来,似乎还想望他最后一眼。
作案后的辛欣来在午后炽热的太阳下,战栗不已。他扔掉斩马刀,进屋取了条天蓝色印花枕巾,罩在养母的头颅上,然后用凉水洗了把脸,换掉沾染了血迹的衣裳,将抽屉里的两千多块钱悉数卷走,抽了支烟,走出家门,去了石碑坊,强奸了他一直觊觎的小矮人安雪儿,这才逃亡。
他强奸安雪儿,等于把龙盏镇的神话给破了。
《 人民日报 》( 日 24 版)
责编:海闻
关键词:王秀满,1983年,刺挠,厅堂,辛欣
分享/关注:
国家频道精选
海外形象展播曾属于中国的蒙古国真实印象(组图)
你永远是我手心里最美的画卷唯美动植物欧阳宇<我爱上了仓央嘉措>[转载]你用过的厕纸是扔进马桶还是扔进纸篓?情到深处两茫茫写给创业者的13句话言论自由的法律底线怎样用普通单反拍出专业效果早教7法防止无故死机或者速度变慢2012全球最美的20家书店人人都能快自己速治疗打呼噜女人嫁给什么人不后悔世界各国战斗机猛图青海昆仑山口(组图)高清电影----透视性魅力(儿童慎入)看看这些图片就知道琉球群岛是我们中国的!(精)《咬文嚼字》发布“2012年十大语文差错”
曾属于中国的蒙古国真实印象(组图)
纪念碑前的蒙古女孩
  蒙古国地处蒙古高原,东、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北面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为邻。蒙古是一个地广人稀的草原之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人。人口以喀尔喀蒙古族为主,约占全国人口的80%,此外,还有哈萨克族、杜尔伯特、巴雅特、布里亚特等15个少数民族。喇嘛教为国教。还有一些居民信奉土著黄教和伊斯兰教。
  蒙古民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善于骑马,因此也被称为“马背民族”。蒙古人爱马,并将其视如珍宝,在蒙古的国徽上就画有一匹骏马。想了解蒙古国,就要了解当地的生活。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蒙古,来看看首都乌兰巴托街头的景象吧。
鸟瞰乌兰巴托
街头的交警
文字   现在,蒙古国主要使用西里尔蒙古文
  通用俄文
  喀尔喀蒙古语为官方语言。
  俄语也很常用
  156.65万平方公里
喀尔喀蒙古族为主,约占全国人口的80%,以及杜尔伯特(占2.7%)、巴雅特(占1.9%)、布里亚特(占1.7%)、达里岗嘎(占1.4%)、扎哈沁(占1.1%)、乌梁海(占1%,蒙古、突厥人中均有该 部落)、达尔哈特(占0.7%)、土尔扈特(占0.5%)、厄鲁特(占0.4%)、明阿特(占0.2%)、巴尔虎(占0.1% )等部族和少数内蒙古人(察哈尔、乌珠穆沁等)构成。
蒙古国的少 数 民族主要有突厥系的哈萨克人(占5.9%)、霍屯人(占0.2%)、查唐人、图瓦人和少数俄罗 斯人、乌兹别克人和华人。
  图格里克
  币值换算 1图格里克=100蒙戈
  币值: 1、2、5、10、15、20、50蒙戈及1图格里克,辅币名称: 蒙戈
乌兰巴托街头的汽车
50年代中国援建的百货大楼前的时髦女孩
地理与气候
位于亚洲中部的内陆,蒙古的南、东方向与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壤,北与俄罗斯联邦相邻。蒙古属典型的大陆型气候,早晚温差大,冬季最低气温可至-50℃,夏季最高气温达35℃。蒙古春季(五至六月)较短,一直到五月中旬方才天气转暖,树木发芽,草原变绿。夏季(七至八月)昼热夜凉,紫外线强,游沙漠地区尤为如此,阴雨天和夜晚时天气会骤然变凉。秋季(九至十月)天气变幻无常,有可能突然变冷,甚至下雪。
冬季(十一至四月)天寒地冻,漫长的冬天几乎每天都在飘雪,最冷时可达摄氏零下五十度。
蒙语称白月,日期与藏历新年相同,是蒙古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以前称为牧民节,只在牧区庆祝。1988年12月,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决定,春节为全民的节日。
7月11日。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党起事,7月10日,在库伦(今乌兰巴托)成立君主立宪政府。外蒙后定其次日为“国庆日”。日,蒙古国庆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国庆易名为国庆节-那传统那达慕开幕式上的骑兵达慕。那达慕,蒙语意为“游戏”或者“娱乐”,原指蒙古民族历史悠久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现指一种按着古老的传统方式举行的集体娱乐活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1922年起,定期在每年的7月11日举行,成为外蒙古庆活动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每年的7——8月是外蒙古的夏季,相对温暖,但早晚温差大。期间可用5天时间在阿翰盖(Arhangay)地区的山中和大草原上旅行,体验蒙古游牧生活。白天可参加“摔交节”、观看箭术表演和赛马,晚上则住在当地人的蒙古包里。还可以去参观艾登祖(Erdenzuo)佛教寺庙,或花5天时间骑马到游牧部落特萨藤(Tsaaten)人聚居的蒙古北部,那里的人还住在传统的帐篷里并刺痒驯鹿群。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现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县蒙古族在燃灯节的—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据传,蒙古族的建筑手艺是鲁班传授的,四月初二是鲁班向蒙古族“旃班”送“艺经”的日子。因此,每到这一天,蒙古族泥、木、石工匠都要欢聚一堂,共叙尊师爱贤、发展建筑业的体会。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举行,是纪念蒙古族祖先成吉思汗的节日。
人类发展指数:0.691,世界排名:116位
乌兰巴托郊区的民房
库苏古尔湖、蒙古国乌兰巴托市军事博物馆、国家历史博物馆、博格多汗宫博物馆、蒙古自然博物馆、呼德阿日勒、库苏古而湖、三美山、额尔德尼召庙、甘丹寺、温德府营地、中央广场、博格达汗冬宫、博格达山、库布斯古勒湖、蒙古帝国首都哈勒和林遗址......
蒙古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信奉萨满教。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毗部时,萨满教仍为主要宗教。据史书记载,蒙古帝国成立之初,在上都举行的各种祭祀活动都是由萨满(即巫师)主持的。
吐鲁(西藏)归顺元朝以后,藏传佛教(喇嘛教)萨斯迦教派法王八思1253年谒见大汗忽必烈,忽必烈即帝位后封其为国师。此后,元朝历代皇帝均继续聘封八思巴的转世人为国师,喇嘛教遂在宫廷逐渐盛行起来。但是,广大蒙古族人民仍信奉萨满教。一直到16世纪,格鲁派喇嘛教传入蒙古,蒙古各部首领先后皈依喇嘛教。他们秉承清王朝的旨意,在政治上、经济上大力扶植喇嘛教,并大量兴建寺庙。这样,蒙古从统治阶层到普通百姓,由信仰萨满教纷纷改信喇嘛教。以后的数百年内,喇嘛上层拥有与世俗封建主同等的经济地位和政治统治势力。喇嘛教成为渗入蒙古社会每一角落,支配全蒙古族人民精神世界和世俗生活的唯一宗教。1921年前后,蒙古有寺庙1118座,喇嘛逾10万人,占总人口的1/6(男性的1/3)。蒙古人民革命后,信教的人逐渐减少,乘余的寺庙也不多了。不过,喇嘛教仍在蒙古老百姓的信仰中占有主要位置,牧民凡移营、婚嫁、生老病死,有时还要请喇嘛卜凶问吉。乌兰巴托的甘登庙,仍有喇嘛百名,定时诵经。朝拜者络绎不绝,但多为牧区来的信徒。除喇嘛教以外,蒙古有极少数人信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街头上的酷小伙
街头带枪的保安
  礼仪文化
  献哈达
  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蒙古国民族服饰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
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热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
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首都富人的婚礼,要在结婚礼堂举行,花费约合人民币10万元
蒙古是个倡导西餐的国家,正餐是牛排+冰淇淋。
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献茶敬酒照例以长辈、老人为先。有时也会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而先客后主,客人接过来茶碗来要放在长者面前。献茶要站起身双手奉上,不能坐着献茶。晚辈如果是男性,敬酒时作单跪姿势。客来敬茶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按蒙古人传统,来家就是客,一律茶、食招待。除非客人忙得等不及烧茶,也得要品尝点奶食品才能上路,如果到一个蒙古人家里而什么也不吃就走,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不尊敬。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这时客人应该向老人献上礼物,分糖果给小孩。客人献过礼物,主人家的家长开始给客人敬酒。如果家长年高辈长,一般会由少辈人代替。晚辈忌讳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但必须接过酒杯并酹酒之后,将杯放在桌子上。如果客人好喝酒,长辈便会借故回避,给机会让同辈人饮酒娱乐。多么好喝酒的老人,也不能同青年人一道饮酒。即使大规模喜庆,也必须按年龄、辈分、地位、性别分开坐。避席的长辈待年轻人饮到差不多时返回,与客人共同斟满一杯酒放在桌子上,大家开始用饭。如果主人以整羊席待客,则先由长者动刀割肉。和客人一起吃饭的,必须是家庭主事人。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客人吃过茶,先向长辈一一敬酒,长辈们接过第一盅酒,照例说几句吉祥的话,用太阳指蘸酒弹酹。
  如果客人辞行,全家人会都来送别,有时主人家的老太太会用牛奶酹祝。
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孩子。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蒙古包的西北隅和灶口处是不能贸然去坐的。要沿房门西侧坐在门里或被主人让到正北沿东一排坐下。不论天气多冷,不得在火盆上烤脚、磕烟袋、吐痰和进出跨越。客人的鞭子、棍子之类禁忌带入室内。
在草原的有些地区,蒙古人家妇女生了孩子,总要在屋檐下挂个标志,如果挂的是弓箭,说明生的是男孩;挂的是红布,说明生的是女孩,即寓男用弓箭、女用针线之意。凡遇这些标志,客人须注意,不要贸然闯进妇女坐月子的屋里。
蒙古族人民尊重礼仪,习惯成自然,至今仍然如此。一事一物,无不依据其礼为之,敬长慈幼,同胞相见,长幼有序,宾朋有礼,客至如归。当然其礼仪之表达形式,随着时代的前进,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丰富,有所改进,如鞠躬、握手礼、互赠纪念品等等,均在蒙古族中盛行起来。 可以想见,洋溢在蒙古人民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中的那种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下,我们感到的将是那种心地憨厚,热情好客的民族美德。
破旧的国际列车,烧火还用木柴
蒙古族有猎狗打猎的习俗。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只好猎狗——“台格”,也就是经阉割的短毛细狗。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
当第一次出猎调驯猎狗时,先往狗鼻子里灌注狐狸热血,使其与狐狸和狼成为冤家对头。如果是专门猎取狐狸和狼的猎犬,那么就要禁忌猎兔子。否则在追逐狐狸时一旦遇到兔子就会失去主要目标。
一只训练有素的猎狗必须领会以下几点:吹口哨、示意、招手、指点、呼唤等暗示和要求。一只好猎犬不仅能抓住野外奔跑的狐狸,而且能把窜进洞穴的狐狸从洞中咬住尾巴拽出来。
蒙古国儿童从小就会骑马
猎狗每日喂一次食。在喂米食的同时,还要适当补充一些兔肉和羊肉等肉食,但须将肉煮熟加盐放晾后才喂。猎狗喂食量要少,掌握一定的标准,切忌喂得太饱。在冬季数九天,为预防狗掌冬裂需用蒜泥涂于狗掌。进入五九天,须将猎狗拴于带汉渍的鞍屉上进行控腹吊膘。
秋末白露时节,开始吊控乘马和猎狗。吊好之后,猎人们选一个叫作“红喜鹊”的能见红色的日子出猎。到达狩猎地点后,先祭祀神玛乃汗,然后才开始打猎。牵猎狗的人一般都牵两只以上猎狗。近十名猎手的狗加起来就有三四十只。他们排列前进在宽三五华里的地段,有的人见猎物就撒狗,有的则只作准备先不撒狗,等到节骨眼上才撒狗。每只猎狗平均一天能抓到二三只狐狸。用猎狗打猎不以猎狗所抓到猎物之多少进行分配,仍按传统习俗凡参加者都能分到一份猎获物。
十个“一分钟”健康长寿不是梦锚文本要怎么做?民间不传手相秘籍管理者十句最不应该说的话针的分类睡前三步纤腰操完美瘦腰[图]路再难?也要走?挫折再多?也要微笑面对感情被懂得是一种幸福,等待着被懂得是一种缘分!你的舍得和不舍
1.做菜要热锅凉油。很多人是锅稍微热了就加油,然后把油烧到冒烟为止,这样炒出的菜是好吃,但你不知道这样的油对人体危害很大。植物油里面含有的反式脂肪很少。但是,油温过高
感冒了 按摩这几个穴位超管用(图)
来源:凤凰网冬天气温骤降,很多人不适应寒冷的冬季,或没有及时加减衣物,不幸感冒了。感冒了怎么办呢?中医认为,身体有几大穴位常按摩,可
大团圆:张爱玲和那些痴情女人 日 09:11:42  来源:新华网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关闭】大团圆 陶方宣 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0-02 定价:24.00内容简介自
在一日三餐中,只要加入一些蜂蜜,就可以避免脂肪在人体中积聚下来,可起到减肥的功效呢。蜂蜜是一种天然的营养品,性和,润肺润肠。它包含可以燃烧人体能量的优质糖分、维生
馆友寻找战士: 您好!您的文章美艳空姐如此养成于日已被360doc选入休闲怡情频道的美女明星栏目。360doc代表全体馆友感谢您的辛勤劳动和慷慨分享!360doc个人图书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蒙古人掳夺白种女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