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的儿子妃子及其事例 还有他的女儿儿子的具体事例

事例2、汉武帝的贞操观
事例2、[转]汉武帝的贞操观&&
由《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再嫁的情节谈汉人之贞操观
&&&&&&&&&&&&&
古语有云:“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像贞节要比生命还重要。其实这话是北宋时的程颐说的。是不是封建社会对女人一直都那么要求的呢?
我们一直都在误解,以为古代的人对妇女都是要三从四德的,都是一定要受到封建礼教禁锢的。但实际上在很多朝代,社会对女性还是十分宽容的。并不是说一定要女子做到“烈女不嫁二夫”,而是允许其自由的寻找人生的第二春。
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里面讲到,刘兰芝被婆婆逼回娘家之后,竟然接二连三的有人上门提亲,而且来提亲的人家越来越好。先是县令请人来给儿子提亲,后来太守也来给儿子提亲。我们看来这些情节居然在古代发生,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在一些教参上有人这样分析,这些官员不是给儿子娶媳妇,而是给自己纳妾。而最近在央视播出的同名电视剧《孔雀东南飞》上则这样解释:太守的儿子看中了被焦家休弃的刘兰芝,但太守夫妇坚决不同意。认为刘兰芝是一个嫁过人的弃妇,配不上他们的儿子。之所以同意请媒人去刘家提亲,是因为他们的儿子对刘兰芝痴心一片,不惜以绝食抗争。
我们在读古人的作品时,一定要知人论世,而不要想当然。只有我们对汉代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就会发现汉代的人对女子再嫁的看法其实是很开明的,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可能有人会问:“有什么证据说明汉人对女子再嫁是抱开明的态度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下面列举几个很著名的例子:
其一,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薄太后出身卑贱,她是私生女。薄太后的父亲是吴地人,和魏国宗室的女子魏媪私通,然后生下薄姬,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
大约在秦末农民起义时,魏豹趁机自立为魏王,魏媪把女人薄姬送进宫,成为魏豹的宫人。后来当时著名的相士许负给薄姬看相,说她会生天子。结果魏豹觉得天命在自己这里,不识时务地和刘邦对抗,结果给刘邦大将韩信曹参生擒。薄姬成为刘邦战利品,和魏豹的其他嫔妃一样被刘邦纳入自己后宫。
在刘邦的后宫佳丽中,薄姬是属于籍籍无名备受冷落的那一类,刘邦压根就没有想到要宠幸她。幸运的是薄姬当年结交了两个朋友,她们同是魏豹的姬妾,一个叫管夫人,一个叫赵子儿。她们交情好的时候,曾经说过陈胜年轻的时候说过的话:“苟富贵,勿相忘。”不想管夫人和赵子儿却先得到刘邦的宠幸,但她们却早已经把当年的誓言当成了笑话。一个她们两个在和刘邦happy的时候,想起当年的誓言就忍不住发笑。结果这一笑不要紧,却成全了薄姬。刘邦很好奇问她们原因,她们也没有隐瞒,把薄姬的事情说了出来。
刘邦听了薄姬的事后,禁不住动了恻隐之心,当日就召薄姬进来宠幸。后来的情节发展有点令人惊讶。不是后人为了说明汉文帝的不凡来历,就是薄姬绝顶聪明。不过根据她的经历来看,八成是后人为了汉文帝而抬举了她。据史书记载,薄姬见到刘邦时,说自己梦到有龙据在胸前。刘邦一听不禁龙颜大悦,他不就是真命天子了吗?当时他正在和项羽争天下,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兆头。于是就说要成全薄姬,就宠幸了她。
也许是薄姬在刘邦众多的姬妾之中,太不起眼了。刘邦宠幸了她一次之后,就把她忘到九霄云外了。不想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也许是冥冥中上天早已经注定,也许上上天可怜薄姬。刘邦的一次宠幸,竟让她怀上了孩子,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薄姬生下了一个儿子,他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而薄姬因为备受冷落,所以她在后来激烈的后宫争斗中幸免于难,并且在儿子被代王后可以允许和儿子一起到代地。也因为薄姬外家没有什么势力,儿子刘恒在吕氏覆灭后,被陈平周勃等老臣立为皇帝。
其二,汉武帝的母亲王娡王太后。王娡是槐里人,她母亲叫臧儿,是原来的燕王臧荼的孙女。臧儿先嫁给槐里的王仲为妻,生个儿子名叫王信,还有两个女儿,其中长女就是王娡,次女叫王息姁。后来王仲死了,臧儿又改嫁给长陵田氏,生了儿子田蚡、田胜。
王娡嫁给金王孙为妻,生了一个女儿。臧儿找人为子女算命,结果说她的两个女儿都该是贵人。臧儿觉得只有宫中才能富贵,因此想把女儿送入宫中,就把女儿从金氏家中强行接回。金王孙觉得很荒唐,又很愤怒,不肯和妻子断绝,臧儿就把王娡送进太子宫中。
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很宠爱她,封为美人(汉朝嫔妃的一种称号)。王娡后来生了三女一男。三个女儿后来分别获封,长女封平阳公主,次女封南宫公主,三女封林虑公主。当男孩还在胎孕的时候,王美人对太子说,她梦见太阳投入她的怀中。太子说:“这是大贵的征兆。”孩子还没降生时汉文帝就去世了,汉景帝即位后,王美人生下这个男孩,即后来的汉武帝刘彻(小名彘儿)。在这同时臧儿也把她的小女儿王息姁送进宫中,王息姁生了四个男孩,后来都封为王。可惜王息姁没有什么福气,很早就去世了,好像好运应该要降临到王娡头上了。
但是现在是很残酷的,王娡在宫中一直都没有什么机会的。因为薄太后为了外家的利益,景帝做太子的时候,祖母薄太后选了一个薄氏的女儿做他的妃子。到景帝即位,这个妃子就被立为薄皇后。但皇后没有生子,也不受宠爱。薄太后一去世,薄皇后就被废了。即便这样,幸运也没有降临到她王娡头上。汉景帝最宠爱的妃子是栗妃,她为汉景帝生下了长子刘荣,被立为太子。
似乎王娡的幸运也到头了,自己成为皇妃,儿子被封为胶东王,这样的人生也说得上是大富大贵了。没想到因为栗妃缺乏政治眼光和智慧,让自己走上了不归路,也让王娡咸鱼翻身,捡了个大便宜。事情要从另外一个女人讲起,她就是汉景帝的姐姐长公主刘嫖。刘嫖和汉景帝刘启梁王刘武都是汉文帝的窦皇后所生。刘嫖和母亲及两个弟弟的感情都很好,很多时候还起到缓和母子兄弟矛盾的作用,可以说在汉景帝一朝,她的政治能量大得惊人。可栗妃却偏偏把她给得罪了。
原因是这样的,刘嫖有个女儿叫陈阿娇,刘嫖想让自己的女儿日后当皇后,就想把女儿嫁给太子。于是刘嫖就找个机会跟栗妃说亲,希望他们结成亲家。如果这个时候栗妃能够答应刘嫖的话,估计以后就没有王娡的出头之日了,那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可能就不会登上历史舞台,西汉的历史就会改写。可是栗妃却冷冷的拒绝了这门亲事,这是为什么呢?
归根到底是女人的妒忌心在作祟,原来因为姐弟俩的交情好,景帝经常去姐姐刘嫖家玩,刘嫖就物色很多绝色美女来给景帝尝鲜,结果很多美女因此得到了景帝的宠幸。对于这一点,栗妃是恨得牙痒痒的。其实她也不想想,刘嫖不这样做,景帝又怎么三天两天往她家走呢,而且男子三妻四妾本就很平常,更何况自己的丈夫还是一国之尊呢。而且像刘嫖这样的人物,她应该要巴结还来不及的,如果儿子能够娶了她的女儿,太子的地位就可以得到稳固。要知道,景帝的儿子可是不止一个,他们可都有继承大位的资格的。
王娡不但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也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女人。她意识到了长公主刘嫖的价值,便主动结纳刘嫖。两个女人结成了同一阵线,维系他们同盟关系的纽带就是她们结为儿女亲家。不过问题是陈阿娇比刘彻大了几岁,在年龄上不是很合适,这门亲事如果汉景帝不同意的话,她们的如意算盘还是打不成的。可是在政治利益面前,年龄就真的不成什么问题了。
一出好戏上演了。某一天刘嫖带女儿进宫去王美人那里玩,那一天刚好景帝也在。三个大人在聊天,两个小孩在玩得不亦乐乎。刘嫖很不经意的抱起只有六七岁的刘彻,指着旁边一个宫女对他说:“把她给你做媳妇,好不?”小刘彻摇摇头。她又接连指了几个宫女,刘彻还是摇头。最后刘嫖指着自己的女儿对刘彻说:“把阿娇嫁给你当媳妇怎么样?”谁知小刘彻这时一板一眼地说:“如果阿娇嫁给我,我将来一定用黄金做屋子给她住。”景帝一听哈哈大笑,也就同意了这门亲事。这就是“金屋藏娇”的来历。
在长公主的活动下,刘彻母子越来越被景帝看重。即使是这样,景帝也没有换太子的打算,真正打败自己的还是栗妃本人。有一次景帝在生病的时候,故意试探栗妃,要栗妃以后要善待自己的其他儿子。谁知栗妃不但没有答应,还出言不逊。就是这一次事件,注定了栗妃的败局。汉景帝肯定没有忘记,当年吕后为了泄愤,是怎样对待刘邦的宠妃戚夫人和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的。一旦太子登基,这栗妃很可能成为吕后第二。试想,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又有谁希望在自己死后,除了继承自己位置的儿子过得好,而其他的妻妾和儿子被虐待或残杀的。所以最终汉景帝还是把太子给废了,也疏远了栗妃。这样,王娡的儿子刘彻就被立为太子,在景帝驾崩后即位,是为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得知自己的母亲入宫之前还有一个女儿。武帝不但不以为羞耻,还亲自驾车去把这位生长在普通百姓家的姐姐接进宫来跟母亲团聚。
其三,魏文帝的妻子魏明帝的母亲甄妃。甄妃所处的年代刚好和《孔雀东南飞》一样,都是建安年间,说起来更有说服力。据《文昭甄皇后传载》:甄氏乃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生于光和五年十二月了酉日。其母张氏常梦见一仙人,手执玉如意,立于其侧;临产之时,只见仙人入房,玉衣盖体,遂生甄氏。甄氏三岁丧父。曾有相士刘良看了她的相之后说:"此女之贵,乃不可言。"甄氏自小至大,并不好戏弄。八岁时,门外有立骑马戏看,家中人及诸姊都上阁观之,甄氏独不行。姊姊觉得奇怪,问她:"门外走马为戏,老幼竞观,汝独不观,何也?"甄氏回答:"岂女子之所观耶?"年九岁,常读书写字,借诸兄笔砚使用。兄说:"汝当习女工,何用读书写字。欲作女博士耶?"甄氏回答:"古之贤者,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试。不知书,何由见之?"后来天下兵乱,加上饥馑,百姓皆卖金银珠玉宝物。那时甄氏家巨富,尽收买藏之。甄氏就对她母亲说:"今世乱,何多买宝物?此取祸乱之端也。匹夫无罪,怀壁其罪。又兼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赈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举家皆称其贤。十四岁时,二哥死去,甄妃悲哀过制。甄氏事嫂极尽其劳,抚养兄子,慈爱笃甚。"
建安年间,她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可以想像的是当时的甄逸女在袁家作媳妇时,生活过得并不快乐,袁熙似乎不太懂得怜香惜玉"因此她才有闺怨一类的作品传扬出来。《古诗源》中收录了她所作的《塘上行》诗,工力绝不稍逊于建安七子的水平。诗是这样的:
  浦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果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品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贤豪故,捐弃素所爱,莫以鱼肉贱,捐弃葱与薤;莫以麻?贱,捐弃菅与蒯;出亦复愁苦,人亦更苦愁。边地多悲风,树木何蓊蓊;从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这首诗有浓烈的悒郁及愁苦,代表着女性多愁善感的心灵状态,也说明她作为袁家媳妇时期的不满情绪,以及寻求突破的"叛逆"心理。
&东汉献帝七年,拥有冀、并、幽、青四州而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得惨败的袁绍病死。曹操乘机出兵,身为幽州刺史的袁熙带着残兵败将逃往辽西,大约根本就不想携带甄氏一同出逃;或者甄氏宁愿留下等待不可知的命运,而不愿随夫逃出危城。甄氏成了曹军的俘虏,成为曹丕的妻子。&&甄氏嫁给曹丕之后,生下了曹睿,就是后来的魏明帝。
想甄妃这样曾经嫁过人的女子,不但得到了曹丕的宠爱,甚至还得到了她那个著名的才高八斗的小叔子的垂青。甄妃死后,曹植来京朝见哥哥曹丕,曹丕竟将甄妃经常使用的一个盘金镶玉枕头赐给了他作为纪念;这是一项十分奇特的赐赠,简直有些不伦不类,但是曹植却如获至宝,欢天喜地的接受了赏赐,大感皇恩浩荡。
曹植因为对甄妃思念很深,还写下了一篇优美的赋《感甄妃》,这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一般人欣赏其文字的优美,到处传抄,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曹丕似乎不曾加以追究,但是四年以后他的儿子曹睿继位为魏明帝时,反而脸上有些挂不住了,遂下令改《感甄妃》为《洛神赋》。
由此可见,才貌双全,入得厨房,出得厅堂的刘兰芝被休会娘家之后,很多人来求亲,这在当时的社会,是完全可能而且是非常正常的是。
其实,汉代的人对待同性恋的问题上,也是非常的开放与宽容,^_^,这个问题以后有时间再讨论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宫中妃嫔的品级_百度知道
宫中妃嫔的品级
给几个宫中妃嫔的品级,越复杂越好
提问者采纳
中国嫔妃夏殷以前,中国后妃制度比较简略,文字记述也很模糊,大率将天子的配偶统称为妃。如皇帝有四妃;帝喾有四妃。正嫡叫元妃,其他的称为次妃。周代天子开始立后,正嫡便叫王后。《周礼》规定:天子立一后,三夫人(正一品),九嫔(正二品),二十七世妇(正三品至五品),八十一御妻(正六品至八品)。共121人五者相参,以定尊卑。与外朝六宫、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相对应。六宫即前一宫,后五宫。后五宫指后一宫;三夫人一宫;九嫔一宫;二十七世妇一宫;八十一御妻一宫。后正位宫闱,体同天王;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知丧祭宾客;女御序王燕寝。秦王赢政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自称为皇帝,其正嫡便叫皇后。汉帝国后妃制度继承秦制,并明确规定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母亲称皇太后,中国后妃制度的母后称号就此确定,历代相沿。嫔御制度汉代时确立,汉代后宫制历汉初四帝,以后汉武帝、汉元帝的订立、增益。嫔御名号分为十四等:昭仪、婕妤、 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无涓这一等还包括共和、娱灵、保材、良使、夜者。西汉初年帝王的正配叫皇后,其余嫔御名号有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武帝时又加婕妤、 娥、容华、充依。元帝时加昭仪,又有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等。东汉的后宫人数没有什么减少,但鉴于西汉外戚权重,改革后宫,嫔御名号只设四等。东汉光武帝并省前制,皇后之外,只立贵人、美人、彩女。后又加宫人、凡嫔妃四等。(后宫只立皇后、贵人。贵人金印紫绶依旧,但奉禄不过是数十斛粟。又设美人、宫人、采女三等,但却没有爵秩,只是赏赐充给而已。)曹魏时出于文学的浪漫和对雅号的喜好,嫔妃分成12等: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魏太祖建国,皇后之下分后妃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文帝增五等: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明帝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除顺成。太和时,明帝诏复夫人之制,位在淑妃之上,夫人以下爵凡12等;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淑妃位同相国,爵比诸侯王;淑媛位同御史大夫,爵比县令;昭仪比县侯;昭华比乡侯;修容比亭侯;修仪比关内侯;婕妤视中二千石;容华视真二千石;美人视比二千石;良人视千石。晋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另有美人、才人、中才人。北朝承魏晋制度,略有增损。“道武追尊祖妣,皆从帝谥为皇后。始立中宫。余皆或称夫人,多少无限,然皆有品次。太武稍增左右昭仪及贵人、淑房等。后庭渐多矣。又魏故事,将立皇后,必令乎铸金人,以成者为吉,又则不得古也。”北魏孝文帝改定内宫:左右昭仪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后来又置女职,以典内事:内司视尚书令、仆;作司、太监、女侍中三宫视二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五宫视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视四品;表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南朝宋在晋制上有增有删,至宋明帝时规定:以贵嫔、贵妃、贵姬为三夫人;以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以婕妤、容华、充华、承微、列荣为五职;另设散役包括美人、才人、良人。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有司奏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三年,太子宫置内职,良绨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南朝梁、陈以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微、列荣为五职;美人、才人、良人为三职。北周宣帝自称为天元皇帝,皇太后便被尊为天元皇太后,又设正阳宫皇后、天皇太后、天皇后、天右皇后、天左皇后,后宫制度至此全乱了。二年二月,改制诏为天制,敕为天敕。颂令:尊天元皇后为天无皇太后,天皇太后李氏为天元圣皇太后,天元皇后杨氏为天元大皇后,天皇后朱氏为天大皇后,天右皇后元氏为天右大皇后,天左皇后陈氏为天左大皇后,正阳宫皇后称皇后。隋文帝杨坚得天下后,鉴于前朝的积弊,一一加以革新。后宫中也一改旧制,只设皇后正位宫闱。开皇二年,吩咐依照《周礼》著内官程式,省减后宫人数,规定嫔3人,掌教四德,视正三品;世妇9人,负责宾客祭祀,视正五品;女御38人,主管女工丝台,视正七品。隋炀帝时,后妃、嫔没有专职,“唯端容丽饰,陪从燕游而已。”炀帝醉心此事,自制嘉名,以贵妃、淑妃、德妃为三夫人,吕第一;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为九嫔,品第二;婕妤12人,品第三。美人、才人15人,品第四。为二十七世妇;宝林24人,品第五。御女24人,品第六。采女37人,品第七。为御妻。总计120人。另有承衣刀人等,“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唐代皇后以下,设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二十六世妇:婕妤、美人、才人各9人;八十一御妻:宝林、御女、采女各26人。唐开元时期,以皇后以下设四夫人不合旧制,“乃置惠、丽、华三妃,六仪,四美人,七才人,而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两宋嫔御的名号没有准则,比较纷纭杂乱。大致地说,初入宫时,女子的名号有:侍御、红霞帔。再进一步,封君,封夫人。南宋改君为夫人。君和夫人在人数和郡名上没有一定。夫人以后,再进便是才人、美人、婕妤,然后进为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等。再进为妃一级: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宋后宫的显著特色是无定位,由初级开始,随宠遇增长,不断晋级。辽代皇后之下,有元妃、德妃、文妃、惠妃,各妃这间没有什么等级差别。元代除了皇后和各妃这两个称谓,后宫中再没有别的名号。金代则复杂和完善一些。金是女真人建立的王朝。金代明确规定,选后不取自庶族。金创国之初,后宫嫔妃没有名号。到金熙宗时,始有贵妃、贤妃、德妃之称。海陵王执政时,后宫寝多,宠妃有十二位: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金世宗天定年间,后宫简少。金章宗明昌时期,后宫规制大备。金代后宫仿照汉制立了一套嫔御制度,明文确定:皇后下设贵妃、贤妃、德妃三妃,正一品,同汉三夫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同汉九嫔;婕妤9人,正三品;美人9人,正四品;才人9人,正五品;同汉二十七世妇;宝林27人,正六品;御女27人,正七品;采女27人,正八品,同汉八十一御妻。另有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都不得是后宫内官。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元后宫除了正皇后以外,不有所谓的第二皇后、第三皇后,只要皇上高兴,设多少皇后都行。明代的后宫宫女很多。宫女被皇帝御幸以后,便获得妃的名号,进入了皇帝嫔妃的行列。但明代后宫除了皇后的称谓,只有妃这一级,没有嫔。妃有贵妃、淑妃、宁妃、贤妃、恭妃、宸妃、康妃、庄妃、裕妃,贵妃在妃这一级中地位最高。清代宫廷的后妃制度是在清入关以后坐镇北京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烨确定的:尊皇帝的祖母为太皇太后;母亲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后住慈宁宫,太妃、太嫔随住;皇后坐镇中宫,主持后宫事务;皇后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分住东西六宫;嫔以下设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随皇贵妃分住东西六宫。清后宫制度规定,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大的宫女,供皇帝进御,即献身皇帝。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 ==========================================一、 周秦两汉时期 1、周朝 周朝时期,天子称王,正妻称后。 王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 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 夫人坐论妇礼; 九嫔掌教四德; 世妇主丧、祭、宾客; 女御序于王之燕寝。 2、秦朝 秦始皇统一天下,始建皇帝皇后称号。 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妾皆称夫人。 3、西汉 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时的母后称号。又设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的称号。 汉武帝时增加了婕妤、娙娥、傛华、充依。 至汉元帝又新置了昭仪。 妃嫔等级扩充到十四等。且各有爵位: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 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充依视千石,比左更。 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 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视三百石。 顺常视二百石。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斗食俸。 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 汉时,只有先朝的皇后可被尊为皇太后。如嗣皇帝是妃嫔所生或从皇族宗室中过继而来者,其生母皆不得称(皇)太后。但也有个别例外。如汉哀帝是诸侯王之子过继而来,其祖母傅昭仪被尊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生母丁姬被尊为帝太后。再加上已被尊为太皇太后的汉成帝母王政君,已为皇太后的成帝皇后赵飞燕,宫中一时出现了四位太后并尊的奇景。 4、王莽新朝 王莽新朝时期,追求复古,种种名目层出不穷。其罢汉朝妃嫔称号,模仿先秦时期,自创了和、嫔、美、御四等称号。 和三人,嫔九人,美二十七人,御八十一人。 5、东汉 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贵人授予金印紫绶,俸禄为粟数十斛。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 三国 (1)魏 曹操为魏王时,王后之下的妃嫔称号有五等:夫人、昭仪、倢伃、容华、美人。 文帝曹丕增加了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 明帝曹睿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废除顺成称号。 妃嫔爵位: 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昭仪比县侯; 昭华比乡侯; 修容比亭侯; 修仪比关内侯; 倢伃视中二千石俸; 容华视真二千石俸; 美人视比二千石俸; 良人视千石俸。 (2)吴蜀 吴蜀两国史料不详。 蜀有贵人、昭仪,吴有夫人、美人,其余不详。 2、 两晋 两晋时期的妃嫔等级由晋武帝司马炎依据汉魏制度,稍加修改而成。 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 其余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3、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妃嫔称号世有增减。 (1)南朝 (a)宋 宋武帝建国初废除才人、中才人称号,其余仍用晋制。 孝武帝孝建三年,废除夫人称号,新创制了贵妃的称号,以贵妃、贵嫔、贵人为三夫人。又以昭仪、昭容、昭华来代替九嫔中的修华、修仪、修容,重新设置了中才人、充衣。贵妃位比相国,贵嫔比丞相,贵人比三司(司马、司徒、司空)。 明帝泰始二年,废除淑妃、昭华、中才人、充衣称号,重新设置了修华、修仪、修容、才人、良人。泰始三年,又废除贵人,代之以新设置的贵姬;再置昭华,增加了淑容、承徽、列荣。 妃嫔等级为: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次于九嫔的称号: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散役:美人、才人、良人。 (b)齐 齐高帝建元元年,设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 永明元年,以贵妃、淑妃、贵人为三夫人,废除夫人称号。因九嫔中少了一员,永明七年,增加昭容。 太子妾分三等:良娣、保林、才人。良娣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梁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九嫔以下: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其它还有:美人、才人、良人。 太子妾:良娣、保林。 陈沿袭梁制。 (4)北朝 (a) 北魏东魏西魏 妃嫔称号有左右昭仪、三夫人、九嫔(上三嫔和下六嫔)、世妇、御女。 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 后又设置女官,掌管内司。内司如同尚书令、仆。 二品:作司、大监、女侍中。 三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 四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 五品:青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 (b) 北齐 文宣、孝昭二帝妃嫔称号惟有夫人、嫔、御。 武成帝好色,广置妃嫔。清河年间,依古制设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妃嫔称号有: 左右昭仪,比丞相。 三憨触封吠莩杜凤森脯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 九嫔:上嫔:光猷、昭训、隆徽。比三卿。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比六卿。 二十七世妇: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 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正四品。 散号:才人、采女。 其后又立二后,妃嫔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左右丞相,降昭仪比二大夫。不久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国。 北周史料不详。 三、隋唐五代宋金辽时期 1、 隋 隋文帝前期,独孤皇后悍妒,妃嫔只是虚设称号。有: 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 世妇九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 女御三十八员。掌女功丝枲,视正七品。 又设置六尚、六司、六典,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 尚宫,掌导引皇后及闺阁禀赐。管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玺器玩。 尚仪,掌礼仪教学。管司乐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赞三人,掌导引内外命妇朝见。 尚服,掌服章宝藏。管司饰三人,掌簪珥花严;典栉三人,掌巾栉膏沐。 尚食,掌进膳先尝。管司医三人,掌方药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 尚寝,掌帷帐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铺设洒扫;典执三人,掌扇伞灯烛。 尚工,掌营造百役。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缝;典会三人,掌财帛出入。 六尚各三员视从九品,六司视勋品,六典视流外二品。 独孤皇后去世后,文帝又在嫔上设置贵人三员,又将嫔的人数增至九员,世妇增至二十七员,御女增至八十一员。 隋炀帝继位后,广置嫔妃: 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正一品。 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正二品。 婕妤,十二员。正三品。 世妇:美人、才人十五员,正四品。 宝林:二十员,正五品。 御女:二十四员,正六品。 女御:采女,三十七员。正七品。 以上各等级,总计一百二十人。 又有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又增置女官,拟尚书省,以六局管二十四司。 尚宫局,管司言,掌宣传奏启;司簿,掌名录计度;司正,掌格式推罚;司闱,掌门阁管龠。 尚仪局,管司籍,掌经史教学,纸笔几案;司乐,掌音律;司宾,掌宾客;司赞,掌礼仪赞相导引。 尚服局,管司玺,掌琮玺符节;司衣,掌衣服;司饰,掌汤沐巾栉玩弄;司仗,掌仗卫戎器。 尚食局,管司膳,掌膳羞;司酝,掌酒醴?益醢;司药,掌医巫药剂;司饎,掌廪饩柴炭。 尚寝局,管司设,掌床席帷帐,铺设洒扫;司舆,掌舆辇伞扇,执持羽仪;司苑,掌园御种植,蔬菜瓜果;司灯,掌火烛。 尚工局,管司制,掌营造裁缝;司宝,掌金玉珠玑钱货;司彩,掌缯帛;司织,掌织染。 六尚之中司乐、司膳二司是每司各四人,其余二十二司,每司各二人。各司下又分设典及掌,以贰其职。六尚十人,从五品。司二十八人,从六品。典二十八人,从七品。掌二十八人,从九品。 此外还有不入流(无品级)的女史,人数不定。 2、 唐 唐建国之初,参照隋朝旧制: 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还有六尚各司,分管宫内车马服饰。 唐玄宗开元年间,对妃嫔称号另作更改: 三夫人:惠妃、丽妃、华妃。正一品。 芳仪六人。正二品。 美人四人。为正三品。 才人七人。为正四品。 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正五品。 其余各司各典的女官为六品至九品。 五代、宋、辽皆略同唐制。 3、 金 金建国初,妃嫔皆无位号。 金熙宗时开始有贵妃、贤妃、德妃的称号。 废帝海陵王时期,后宫嫔妃渐多,有: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共十二位。 金世宗时又开始削减。 妃嫔品级:诸妃视正一品,比三夫人。以下九嫔、婕妤、美人等皆与唐初相同。 元史料不详。 四、明清时期 1、 明 明太祖洪武五年,因唐以来的六局二十四司女官人数过多,于是改设为六局一司。 六局为: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尚宫总管六局事务。 一司为:宫正。掌管戒令责罚。 品级皆为正六品。 宫中女官共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比唐朝减少一百四十多人。 诸妃称号为: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也有贵妃,位在诸妃之上。 明英宗复辟,多亏皇太后孙氏在内出力,故其复位后为孙太后上徽号,称圣烈慈寿皇太后。这就是后世动辄为母后上徽号的滥殇。 明朝中后期还出现了妃嫔中最高的等级——皇贵妃。 明宪宗宠妃万贵妃死后被追谥为: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 皇贵妃这一称号正式出现是在明神宗时期,神宗宠妃郑贵妃生皇三子后晋升为皇贵妃。 2、 清 清世祖顺治十五年,采用礼官的建议: 乾清宫设夫人一名,淑仪一名,婉侍六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 慈宁宫设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人数不定; 女官设置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 建议通过而未能执行。 清圣祖康熙以后,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嫔等级。 皇后,居中宫。 皇贵妃,一名。 贵妃,二名。 妃,四名。 嫔,六名。 贵人、常在、答应,人数不定。 诸嫔妃各分居东、西十二宫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一、 周秦两汉时期
周朝时期,天子称王,正妻称后。 王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
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 夫人坐论妇礼; 九嫔掌教四德; 世妇主丧、祭、宾客; 女御序于王之燕寝。
秦始皇统一天下,始建皇帝皇后称号。 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妾皆称夫人。
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时的皇后称号。又设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的称号。
汉武帝时增加了婕妤、娙娥、傛华、充依。
至汉元帝又新置了昭仪。
妃嫔等级扩充到十四等。且各有爵位: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 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视...
低往高:采女、御女、宝林、才人、美人、婕妤、昭仪、嫔妃、贵妃、皇后
你要哪个朝代的?各个朝代不一样,不过最大的还是皇太后,然后是太后、皇后、贵妃、普通妃子、答应(清代,答念第四声)、舍人等。
转自/question/.html
帝王后宫嫔妃成群的历史起源
谁都知道中国帝王后宫嫔妃成群,三宫六院的纷争之烈不亚于金銮殿内,许多绝代佳人很可能直熬得人老珠黄也无缘争得帝王的宠幸。后宫堪称人性阴暗面极为集中的地方,一代一代的惨烈故事足以令人发指。
可是,这样庞大的嫔妃群体并不是中国的独特创造,而是具有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当然,也不是帝王个人或者家族随心所欲有意为之,而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来源。实际上,三宫六院的建制是人类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其意义可以从多方面予以理解。
政治意义。马林诺夫斯基在《神圣的性生活》中,介绍了西太平洋地区新几内亚岛东岸之特罗布来恩群岛上一个酋长的婚姻状况。这位酋长统治着基利维那地区六十多个村庄。按照古制,...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妃嫔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曹睿怎么死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