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送友人李白翻译诗首位联中哪两字最为极妙?为什么

(1)本诗的首联只是平静地叙述,宛如好友娓娓而谈,感情诚挚恳切,“见说”一词显得委婉;《蜀道难》的首句则是包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2)“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依傍马头升起翻腾,似腾云驾雾。“起”“生”丽个动词用得极妙,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意对即可)(3)①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栈道;②与“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繁盛芳茂的景象。(言之有理即可)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永远的名胜》(作者:刘锐),完成下面试题。
&&& ⑴第一次到三游洞,就觉得累。
⑵那倒不是因为它“危径不容足”的难于登临,而是文化的负重。沿桃源之路循级而上,你便发现每一步踏的都是诗文,每一步发出的都是吟唱。在这里,你的思路必须保持非常的清醒和理性,否则就很可能跌入某位诗人的意境里,再也拔不出来了。在中国,没有文化落脚过吟唱过的山水是没有生命张力的山水。
⑶人们到岳阳楼、白帝城、寒山寺游览,都早已变得不是观察景物,而仅仅为了寻找和感悟那几首在儿时就能背诵的诗文的氛围。
⑷或许,这样的一份虔诚换来的只能是一份遗憾。譬如“逝者如斯”的那条川竟只是一条平常的河。而大名鼎鼎的阳关也仅是一块荒芜的大戈壁。但旅人们谁会去抱怨那些文化,那些文字,难道这份厚重的遗产将我们的情思润泽得还不够么?
⑸且不说三游洞高嵌绝壁,茫茫缈缈有仙境之志,且不说它藤帘相挂,脚下碧水流翠,也不说洞内貌窦云腴似的钟乳石,“三钟”、“地鼓”、“劳磬”的玄奥壮观。单是浸润在三游洞的那份文化,也足以让所有的旅人心满意足地游完全程。
⑹公元819年3月10日,天高云淡。白居易怀着失意与惆怅,与阿弟白行简,由江州司马调迁忠州刺史,舟至夷陵峡口,白居易与好友元稹不期而遇。人事沧桑,五载久违,二人自是“坐从日暮惟长叹,语到天明竟未眠”,难舍难分。次日,元稹掉舟送白居易到下牢戌。12日,二人在将别未忍时,忽闻石间泉声,于是步行“入缺岸”,“初见石”,“次见泉”,皆在鬼斧神工之妙。他们爬上“绝无人迹”的山岩,发现了一个大洞。洞内“晶莹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一干人均觉得此种心境实在难得。白行简更曰“斯境胜绝境,天地间其有几乎?”触景生情,三人各赋古调诗20韵于石壁,乐天作序,云“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真是“人杰地灵,物以言存”。白居易与友巧逢,与景奇遇,使三峡人文景观又多了处名胜。
⑺就这样到了公元1056年的隆冬。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由眉州赴开封应试,途径夷陵,亦同游此洞,亦题诗于壁。这就是后三游。那么的一番景色,那么的一番底蕴,三游洞以其独有的手法使探奇寻胜的三苏感到了相当的满足。东坡先生终于异峰突起,而几乎所有人的光芒都被其遮掩,三游洞名声大躁了。
⑻时光悄然流至公元日,被贬至夔州作通判的陆游也来了。他没有失望。他发现了一眼“神水”,流泄如珠,常盈不枯。于是,失意的放翁取水沏茶,流连吟咏,忘情于此。于是,知名了“陆游泉”。
⑼抚着一山一石,我来到至喜亭,肃立碑前,用深沉的目光与欧阳先生交流。或许,千余年前,东坡先生也在刹那间肃然体验到一种清气撼天的君子之风,高士之韵。在这种肃然的宁静中,他独享到一片幽谧的韵致,于是身肌松弛,心灵飘逸,一切都在身外了。他题诗于碑上,不让那颗孤独的诗心泯灭于高山之上……
⑽我沉思,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陆游等等,果断智慧无匹,于造化之中引发万古不朽的灵性光辉,也活化了这一方山水。夜渐浓,暮霭笼罩四野,一轮江月挂在西天。我望着使一切变得朦胧幽茫的山月,心中蹦出李白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真正慨叹不已,觉得这山这洞纵贯古今,无可企及。
⑾呵,三游洞,我心中永远的名胜。
17.你能说说是什么让三游洞成为永恒的名胜?
&&&&&&&&&&&&&&&&&&&&&&&&&&& &&&&&&&&&&&&&&&&&&&&&&&&&&&&&&&&&&&&&&&&&
18.请用文中的词句解释第⑴段中“累”的含义 。
&&&&&&&&&&&&&&&&&&&&&&&&&&&&&&&&&&&&&&&&&&&&&&&&&&&&&&&&&&&&&&&&&&
19.文章第⑶段里所指的“那几首在儿时就能背诵的诗文”你一定也熟悉。请默写出其中的一首诗。
&&&&&&&&&&&&&&&&&&&&&&&&&&&&&&&&&&&&&&&&&&&&&&&&&&&&&&&&&&&&&&&&&
&&&&&&&&&&&&&&&&&&&&&&&&&&&&&&&&&&&&&&&&&&&&&&&&&&&&&&&&&&&&&&&&&&&&&
20.仔细阅读第⑺段。请你说说文中加横线的“那么的一番景色”和“那么的一番底蕴”分别指的是什么?
&&&&&&&&&&&&&&&&&&&&&&&&&&&&&&&&&&&&&&&&&&&&&&&&&&&&&&&&&&&&&&&&&
21.第⑻段写了陆游在三游洞流连吟咏,忘情于此。可以让人联想到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也用两句话写出了自然山水可以使人抛却名利之心,忘情于山水。请你写出这两句话。
&&&&&&&&&&&&&&&&&&&&&&&&&&&&&&&&&&&&&&&&&&&&&&&&&&&&&&&&&&&&&&&&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吉林省长春二中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8分)(1)在今时的文化圈,大凡有些年纪、带个头衔的人,不是被捧为“国宝”,就是被称作“大师”。笔者看了常常暗自窃笑,这些人实在是孤陋寡闻,没见识过真正的“国宝”和大师。余生也晚,但有幸在十年浩劫后进入大学,仍得以亲聆了不少大师的教诲,其中印象最深的则是苏渊雷先生。(2)苏先生不是一般的学者,而是“文史哲兼擅,诗书画三绝”的才子。他平生治学,力主融通,批判综合,兼收并蓄,熔文史哲于一炉。其中《名理新论》被太虚法师赞为“古今中外,学识淹贯,文笔条畅,乃一时杰作”。(3)苏先生尤精于佛学,晚年任全国佛教协会理事,上海佛教协会副会长,著有《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整理出版了禅宗要籍《五灯会元》,并留下半部《中国禅学史》,未及完稿即被病魔夺去生命。(4)苏渊雷自幼受外祖父徐笛秋熏陶。年十三,入读南雁荡山的会文书院,曾亲炙朱自清和词学家夏承焘,诗词造诣极高,为诗风格近元白、渔洋。钱钟书评曰:“发而为言外者,欲兼珠玉与剑气;蕴而为意内者,欲兼情韵与理趣。”(5)1986年,我大哥和苏先生一起随中国佛教代表团访日。大哥回来后告诉我:“日本高僧个个能吟诗作画。这次亏得有苏老师口占成章,称心而出,为中国佛教界挣回了面子。”苏先生博学多才,自称“余事书画,寄其逸兴”,属学者书法文人画。特别是行草俊爽飘逸,“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6) 先生晚年尤好以鸡毫笔作行草书,风韵别具,为海内外书家推崇备至。我去国前夕,先生让师妹沈诗醒送来若干幅书法作品,说是“流落海外,倘生计无着,或可变卖糊口”(7)考入华东师大就听说,本系教授苏渊雷就是编选《李杜诗选》和《元白诗选》的苏仲翔(先生字仲翔)。我年轻时喜爱唐诗宋词,尤偏爱李白和白居易的诗,于是就登门拜访苏先生。那时的学生不懂什么规矩,想到要上哪位教师家拔脚就去,从不预约,教授们也不以为意。敲开苏先生的门,一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矮个子老人出来开门,这就是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他把我让进兼作书房的客厅坐定,屋子十分仄逼,但环看屋内,琳琅满目,都是书画,书卷气迎面扑来。满屋盆栽,那傲霜的菊花更倜然有凌轹秋芳的情致。笼中蓄着一只德国芙蓉,羽毛茸茸,作殷红色。鸟语花香,构成娴静雅适的境界。记不得第一次会面谈了些什么,记得苏先生浓重的温州口音,声细而语调悠长宛转,初听仿佛唱戏一般。(8)后来对佛学有了兴趣,往苏先生家就跑得更勤了,我们慢慢熟稔起来。断断续续地从苏先生的闲谈中了解了他传奇的一生。1926年,苏先生还在中学念书就加入了共产党。“四一二”清共政变后被捕入狱,判刑19年,直至1934年被保释出狱。在狱中7年发奋苦读。有一次,我问先生是哪所大学毕业的?他笑答:监狱大学。出狱后与钱俊瑞、徐雪寒等创办新知书店。抗战时在重庆中央政治学校与贺麟、冯友兰一起教哲学课。此时他虽已脱党,却始终不渝地呼吁民主,反对独裁,为当局所嫉忌。到共产党坐天下时,却成了右派,流放东北边城数十年。“文革”中复遭冤屈,红卫兵逼他跳楼自杀。(9)苏先生曾对我说:“读书明理。这种疯狂的年代岂能长久。当时我如果自杀,这几十年的书不是白读了?”1971年10月被勒令退休,遣送还乡。1979年沉冤得白,重返华东师范大学。(10)先生一生喜交友。抗战时就曾辞去教职,在重庆北碚及上清寺开设“钵水斋”,又卖书,又卖酒,还办学术讨论会,成为当时陪都文人们的“精神家园”。由此结识了章士钊、沈尹默、柳诒徵、谢无量等耆宿大儒。先生为人豪爽,襟怀坦荡,国内文化圈内名人,如宗白华、徐森玉、赵朴初、傅抱石、吴湖帆、钱钟书等,几乎无人不识苏仲翔。(11)先生贪杯,每顿必饮,且非高粱酒不过瘾。有一次,我请他给青年史学社讲演。那天下午大家足足等了一个小时,还不见他来,我不得不让同学去催请。原来老先生中午喝酒,多贪了几杯,故而迟到。他在醺醺然的状态下,手舞足蹈,滔滔不绝地讲了近两个小时,广征博引,出神入化,此时我们方知何为饱学之士。(12)政治风波后,我赋闲在家,反倒和苏先生来往最多。我埋首撰写《中国佛教文化论稿》,常向他请教,先生还亲为拙著作序。后来苏先生和我邀集上海的几位学者在静安寺办了个“禅学沙龙”,每月一次谈禅论道。(13)和苏先生的最后一次见面是我出国前夕,约了他和王元化先生一起到我的新居“退思书屋”喝酒话别。他慢悠悠地喝着酒,不时放下杯子,听我们慷慨陈词,面色平和,仰脸,眯眼,远望。虽然苏先生去世已经16年了,但此情此景,依然历历在目。【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6分)A.在作者看来,当时文化圈内那些被捧为“国宝”“大师”的人往往名不副实,而苏先生是为数不多的真正大师。B.本文是苏先生的学生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从文中可以看出,“我”在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已经颇有建树,因此“我”十分尊敬并感谢启蒙自己步入佛学殿堂的苏先生。C.苏先生曾亲身受到朱自清等教诲,诗词造诣极高,为诗风格与元白等三位大家相近。D.苏渊雷先生贪杯,每顿必醉,常因贪杯而迟到。面对那位杂文家的“骂”,钱先生觉得自己的工作还不够,还要继续努力。E. 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苏先生个子不高、操一口浓重的温州口音,声细而语调悠长宛转,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小题2】概括 苏先生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6分)【小题3】有人认为本文题目“最后的才子苏渊雷”不如“一代宗师苏渊雷”,你认为哪个更恰当?请说明理由(6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共13分)中国的月亮(1)太空中那块“离地球很近”的、寂寞的大石头,一跟多情的人类接触,它的生命就开始丰富起来。本来无情的月,却成了“有情的人”。世界上许多民族,文明的、野蛮的,都有着古老的关于月亮的神话。这些神话,从现代观点看来,不但没有使月亮不朽,反而证明月亮已朽。那些月亮故事使现代的教育家紧张,在讲述的时候忘不了补充一句“那是假的,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月亮……”。这一声“都是假的”,就足以使月亮全朽。现代那种“科学月亮”实在太要命。(2)不过月亮所交的朋友当中,也不是全都冷面无情。它运气很好,交上了一个真正爱月的民族,那就是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学作品中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而且主要不是靠神话。月亮照着汉朝的宫殿,照着唐朝的长安;也照着统一饭店,照着违章建筑。从古代到现代,一直安慰着那些屋子里的人。(3)我们这个民族认为,只有靠月亮,才能完成一幅文学上不朽的名画。李白描绘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画面,似乎唐朝夜里的长安城必须靠月光装饰才够美,最好整座都映着月光。杜甫画的则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那滔滔滚滚的大江,那波浪上跳动的月光!田园诗人王维画得不错,他在《桃源行》里画松树,画房子,不够,再添一个月亮就使全盘美化起来:“月明松下房拢静”。松树本身不够美。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三幅文学上的“月亮图画”杰作。第一幅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二幅是“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第三幅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张九龄画的那大幅的壮丽的文学图画,也很使人动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对中国人来说,月亮就是美的化身,月亮就是美。(4)中国人喜欢跟月亮交往。李白有一次下山,月亮送他回家,“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老人家做人豪迈痛快,心情激动的时候怕人说他是疯子,所以只有找月亮喝酒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亮、影子,多热闹,但又多寂寞。老人家主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也是“月友”,他说过“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他爱月,跟月对酌。王维弹琴的时候,月亮伴着他,“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月亮是中国人永恒的朋友,真挚的朋友。(5)中国人相信月亮是有情的,通人性的。张泌说月亮会关怀人,是一位痴心朋友,“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正因为这样,中国人面对明月的时候,往往情绪波动,好像躺在心理治疗诊所的大皮椅上,童年,故乡,远地的亲人,自己的身世,都涌上了心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连着接下去的那两句,谁不会吟,谁不能解?这是李白的。杜甫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老杜之心,千万人之心。王昌龄想得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还有卢纶,也有“万里归心对月明”的感触。(6)跟月有关的诗句,中国人爱念爱记,“月落乌啼霜满天”呀,“烟笼寒水月笼纱”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呀,听起来津津有味,它跟月亮有关,美。(7)我们的中秋节,又叫月亮节。这一天,我们爱月的民族觉得自负,因为我们靠历代作家诗人的努力,已经赋予那块作太空流浪的大石头不朽的生命。中国人把月亮迎接到现代,中国的月亮没有一丝的矿石味儿。【小题1】第(1)段中为什么说“现代那种‘科学月亮’实在太要命”(3分)【小题2】阅读第(3)段文字,概述作者所列举的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大诗人笔下之月的不同特点。(6分)【小题3】赏月咏月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根据上文大意,概述两点主要理由。(4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吉林省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8分)
(1)在今时的文化圈,大凡有些年纪、带个头衔的人,不是被捧为“国宝”,就是被称作“大师”。笔者看了常常暗自窃笑,这些人实在是孤陋寡闻,没见识过真正的“国宝”和大师。余生也晚,但有幸在十年浩劫后进入大学,仍得以亲聆了不少大师的教诲,其中印象最深的则是苏渊雷先生。
(2)苏先生不是一般的学者,而是“文史哲兼擅,诗书画三绝”的才子。他平生治学,力主融通,批判综合,兼收并蓄,熔文史哲于一炉。其中《名理新论》被太虚法师赞为“古今中外,学识淹贯,文笔条畅,乃一时杰作”。
(3)苏先生尤精于佛学,晚年任全国佛教协会理事,上海佛教协会副会长,著有《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整理出版了禅宗要籍《五灯会元》,并留下半部《中国禅学史》,未及完稿即被病魔夺去生命。
(4)苏渊雷自幼受外祖父徐笛秋熏陶。年十三,入读南雁荡山的会文书院,曾亲炙朱自清和词学家夏承焘,诗词造诣极高,为诗风格近元白、渔洋。钱钟书评曰:“发而为言外者,欲兼珠玉与剑气;蕴而为意内者,欲兼情韵与理趣。”
(5)1986年,我大哥和苏先生一起随中国佛教代表团访日。大哥回来后告诉我:“日本高僧个个能吟诗作画。这次亏得有苏老师口占成章,称心而出,为中国佛教界挣回了面子。”苏先生博学多才,自称“余事书画,寄其逸兴”,属学者书法文人画。特别是行草俊爽飘逸,“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
(6) 先生晚年尤好以鸡毫笔作行草书,风韵别具,为海内外书家推崇备至。我去国前夕,先生让师妹沈诗醒送来若干幅书法作品,说是“流落海外,倘生计无着,或可变卖糊口”
(7)考入华东师大就听说,本系教授苏渊雷就是编选《李杜诗选》和《元白诗选》的苏仲翔(先生字仲翔)。我年轻时喜爱唐诗宋词,尤偏爱李白和白居易的诗,于是就登门拜访苏先生。那时的学生不懂什么规矩,想到要上哪位教师家拔脚就去,从不预约,教授们也不以为意。敲开苏先生的门,一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矮个子老人出来开门,这就是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他把我让进兼作书房的客厅坐定,屋子十分仄逼,但环看屋内,琳琅满目,都是书画,书卷气迎面扑来。满屋盆栽,那傲霜的菊花更倜然有凌轹秋芳的情致。笼中蓄着一只德国芙蓉,羽毛茸茸,作殷红色。鸟语花香,构成娴静雅适的境界。记不得第一次会面谈了些什么,记得苏先生浓重的温州口音,声细而语调悠长宛转,初听仿佛唱戏一般。
(8)后来对佛学有了兴趣,往苏先生家就跑得更勤了,我们慢慢熟稔起来。断断续续地从苏先生的闲谈中了解了他传奇的一生。1926年,苏先生还在中学念书就加入了共产党。“四一二”清共政变后被捕入狱,判刑19年,直至1934年被保释出狱。在狱中7年发奋苦读。有一次,我问先生是哪所大学毕业的?他笑答:监狱大学。出狱后与钱俊瑞、徐雪寒等创办新知书店。抗战时在重庆中央政治学校与贺麟、冯友兰一起教哲学课。此时他虽已脱党,却始终不渝地呼吁民主,反对独裁,为当局所嫉忌。到共产党坐天下时,却成了右派,流放东北边城数十年。“文革”中复遭冤屈,红卫兵逼他跳楼自杀。
(9)苏先生曾对我说:“读书明理。这种疯狂的年代岂能长久。当时我如果自杀,这几十年的书不是白读了?”1971年10月被勒令退休,遣送还乡。1979年沉冤得白,重返华东师范大学。
(10)先生一生喜交友。抗战时就曾辞去教职,在重庆北碚及上清寺开设“钵水斋”,又卖书,又卖酒,还办学术讨论会,成为当时陪都文人们的“精神家园”。由此结识了章士钊、沈尹默、柳诒徵、谢无量等耆宿大儒。先生为人豪爽,襟怀坦荡,国内文化圈内名人,如宗白华、徐森玉、赵朴初、傅抱石、吴湖帆、钱钟书等,几乎无人不识苏仲翔。
(11)先生贪杯,每顿必饮,且非高粱酒不过瘾。有一次,我请他给青年史学社讲演。那天下午大家足足等了一个小时,还不见他来,我不得不让同学去催请。原来老先生中午喝酒,多贪了几杯,故而迟到。他在醺醺然的状态下,手舞足蹈,滔滔不绝地讲了近两个小时,广征博引,出神入化,此时我们方知何为饱学之士。
(12)政治风波后,我赋闲在家,反倒和苏先生来往最多。我埋首撰写《中国佛教文化论稿》,常向他请教,先生还亲为拙著作序。后来苏先生和我邀集上海的几位学者在静安寺办了个“禅学沙龙”,每月一次谈禅论道。
(13)和苏先生的最后一次见面是我出国前夕,约了他和王元化先生一起到我的新居“退思书屋”喝酒话别。他慢悠悠地喝着酒,不时放下杯子,听我们慷慨陈词,面色平和,仰脸,眯眼,远望。虽然苏先生去世已经16年了,但此情此景,依然历历在目。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6分)
A.在作者看来,当时文化圈内那些被捧为“国宝”“大师”的人往往名不副实,而苏先生是为数不多的真正大师。
B.本文是苏先生的学生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从文中可以看出,“我”在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已经颇有建树,因此“我”十分尊敬并感谢启蒙自己步入佛学殿堂的苏先生。
C.苏先生曾亲身受到朱自清等教诲,诗词造诣极高,为诗风格与元白等三位大家相近。
D.苏渊雷先生贪杯,每顿必醉,常因贪杯而迟到。面对那位杂文家的“骂”,钱先生觉得自己的工作还不够,还要继续努力。
E. 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苏先生个子不高、操一口浓重的温州口音,声细而语调悠长宛转,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2.概括 苏先生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6分)
3.有人认为本文题目“最后的才子苏渊雷”不如“一代宗师苏渊雷”,你认为哪个更恰当?请说明理由(6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年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共13分)
中国的月亮
(1)太空中那块“离地球很近”的、寂寞的大石头,一跟多情的人类接触,它的生命就开始丰富起来。本来无情的月,却成了“有情的人”。世界上许多民族,文明的、野蛮的,都有着古老的关于月亮的神话。这些神话,从现代观点看来,不但没有使月亮不朽,反而证明月亮已朽。那些月亮故事使现代的教育家紧张,在讲述的时候忘不了补充一句“那是假的,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月亮……”。这一声“都是假的”,就足以使月亮全朽。现代那种“科学月亮”实在太要命。
(2)不过月亮所交的朋友当中,也不是全都冷面无情。它运气很好,交上了一个真正爱月的民族,那就是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学作品中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而且主要不是靠神话。月亮照着汉朝的宫殿,照着唐朝的长安;也照着统一饭店,照着违章建筑。从古代到现代,一直安慰着那些屋子里的人。
(3)我们这个民族认为,只有靠月亮,才能完成一幅文学上不朽的名画。李白描绘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画面,似乎唐朝夜里的长安城必须靠月光装饰才够美,最好整座都映着月光。杜甫画的则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那滔滔滚滚的大江,那波浪上跳动的月光!田园诗人王维画得不错,他在《桃源行》里画松树,画房子,不够,再添一个月亮就使全盘美化起来:“月明松下房拢静”。松树本身不够美。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三幅文学上的“月亮图画”杰作。第一幅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二幅是“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第三幅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张九龄画的那大幅的壮丽的文学图画,也很使人动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对中国人来说,月亮就是美的化身,月亮就是美。
(4)中国人喜欢跟月亮交往。李白有一次下山,月亮送他回家,“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老人家做人豪迈痛快,心情激动的时候怕人说他是疯子,所以只有找月亮喝酒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亮、影子,多热闹,但又多寂寞。老人家主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也是“月友”,他说过“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他爱月,跟月对酌。王维弹琴的时候,月亮伴着他,“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月亮是中国人永恒的朋友,真挚的朋友。
(5)中国人相信月亮是有情的,通人性的。张泌说月亮会关怀人,是一位痴心朋友,“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正因为这样,中国人面对明月的时候,往往情绪波动,好像躺在心理治疗诊所的大皮椅上,童年,故乡,远地的亲人,自己的身世,都涌上了心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连着接下去的那两句,谁不会吟,谁不能解?这是李白的。杜甫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老杜之心,千万人之心。王昌龄想得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还有卢纶,也有“万里归心对月明”的感触。
(6)跟月有关的诗句,中国人爱念爱记,“月落乌啼霜满天”呀,“烟笼寒水月笼纱”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呀,听起来津津有味,它跟月亮有关,美。
(7)我们的中秋节,又叫月亮节。这一天,我们爱月的民族觉得自负,因为我们靠历代作家诗人的努力,已经赋予那块作太空流浪的大石头不朽的生命。中国人把月亮迎接到现代,中国的月亮没有一丝的矿石味儿。
1.第(1)段中为什么说“现代那种‘科学月亮’实在太要命”(3分)
2.阅读第(3)段文字,概述作者所列举的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大诗人笔下之月的不同特点。(6分)
3.赏月咏月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根据上文大意,概述两点主要理由。(4分)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送友人 李白赏析500字李白从修辞方法角度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叫阿莫西中心 - 中国网络使得骄傲马戏中心!
送友人 李白赏析500字李白从修辞方法角度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div id="post_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赏析题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53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赏析题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赏析题;望岳杜甫;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①齐鲁青未了未了:不尽②会当凌绝顶会当:终要,终;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上;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4.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答: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赏析题望
杜甫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①齐鲁青未了
未了:不尽
②会当凌绝顶
会当:终要,终当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答: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4.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答: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2分)答:?阴阳?分别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你的理解: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意愿,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7.这首诗的颔联,描写了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做简要分析。 答: 这两句诗运用拟人赋予泰山生命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 8.联系全诗,谈谈尾联写出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答:体现了诗人不怕阻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瞰一切的气概。9.诗中?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泰山(绵延不绝)的特点,?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峻)的特点。 10.(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观泰山的心情。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涵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答:诗句表达了诗人登上泰山顶峰的决心,表现了诗人敢于征服大自然的气度。其中包含了深刻的哲理:人生的进取如同登高望远一样,只有胸怀宽广,高瞻远瞩,才能展望明天,把握未来。(答:站的高才看的远) 12.请从艺术手法上对?造化钟神秀?一句作赏析。答:诗句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让人产生了对神奇泰山的无限神往,?钟?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出泰山的雄壮多姿。 13.?岱宗?指(泰山)?造化?指(造物主也指大地)。14.这首诗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的好,试分析好在何处?答: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形象。 15、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望 字,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景色。 1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答: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的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17、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杜甫现存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18、?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春 望1.解释加线的词:A、家书抵万金 。书信 B、浑欲不胜簪。简直2.鲜花、鸟鸣平时给人以美好愉悦的感受,你怎样理解诗人?溅泪??惊心?的独特感受?鲜花、鸟鸣平时给人以美好愉悦的感受,在山河破碎,骨肉分离的情况下,人忧心如焚,看到鲜花,听到鸟鸣,都让人心惊泪下,这是特殊情况下人的特殊的感受。3.诗中首句的一个(破)字使人触目伤怀,一个(深)字叫人满怀凄然。4.花溅泪和鸟惊心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感人。5.全诗抒发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情怀。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国?是指(国都长安城)。7.首联写出了作者所望之景,?破?和?深?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 8.诗的颈联运用(夸张)的修辞,表现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情感。 9.?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这句话,对诗的颔联作一赏析。答:诗的颔联一反常态,平时给人美好的花朵和婉转的鸟鸣,在作者心中不是勾起愉悦的情感,而是无限的哀愁。这一切都是因为国家命运的坎坷而引起的,景决定于情。10、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11、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2、这首诗寓情于写景叙事之中,句句都有言外之意,深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忧国伤时,念家悲己13、古人论诗?凡景语,皆情语?请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联作简要赏析。答:这一联诗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诗人触景生情,因感时而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惊心。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思想感情。石壕吏 1.解释加点的词语:吏呼一何怒
听妇前致词
室中更无人
出入无完裙 .....2.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5.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
。16.?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归园田居
陶渊明1.解释加点的词语: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但使愿无违 2.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
的遁世思想。3.颔联写诗人劳动归来,但有明月陪伴,其中洋溢着诗人
。 4.这里的?愿?蕴涵着诗人
的志愿。5.?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全诗在平淡与 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映衬下显得柔和完美。 6.赏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答:这两句将劳动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和向往7.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本诗中?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8.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D )(2分)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9、?衣沾不足夕,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是什么意思?
答: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10、?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图景和生活状态?答: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虽然很苦, 但他并不抱怨., 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C.?大漠孤烟直?就是说沙漠上没有一丝风,?长河落日圆?预示着一天的结束。D.末尾两句写快达到目的地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那种急于赶赴边关以及他对前方将士由衷敬佩的心情。渡荆门送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 仍怜故乡水,万 里送行舟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 任选一个角度进 行赏析(2分)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Z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1)山随平野尽(
D.用力完成 (2)仍怜故乡水(
D.怜恤 4.解释下列诗句画横线的词语。(1)江入大荒流:莽莽平原;
(2)月下飞天镜:月亮;(3)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 (4)仍怜故乡水:始终。 5.对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特点、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以及将要前往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B.诗的颔联景象雄阔,颈联景象瑰丽。?荆门外?的山川胜景,兼收笔底。尾联抒发诗人作别故土与亲友的诚挚。 C.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 D.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6、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中的?随?和?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变化?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写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辽阔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平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7、?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写?离情别绪?的?赏析并对比?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有什么不同。
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 ,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而马致远却直抒胸臆,用?断肠人?陈述离乡之情,显得直白。使至塞上
王维1.请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及所押之韵。押韵的字有:
;所押之韵为
。 2.诗的首联叙事,交代了(出使路线),颈联描写塞上秋色,也写出诗人(身世浮沉漂泊)的感受。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处。示例:(1)这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描绘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开阔鲜明,气势雄浑。(2)两句诗讲究线条美,一望无际的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线条简约,物态毕现。 4.全诗有三层意思,分别是什么?(1)出使路线;(2)沿途风光;(3)最新消息。5.苏轼称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说说你的理解。这首诗的五六两句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历来被人推崇,请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答:这两句诗充分体现景物的画面感,大漠向无尽的远方延伸,给人以开阔广袤的感觉。?孤烟直?则使画面有立体感,?长河?把画面分割成两段,?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的气势。 6、这首诗的颔联以?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于自比,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7.请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①征蓬出汉塞。(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8.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属国过居延?和?都护在燕然?,形象写出了国势的强盛,充满着自豪感。B.颈联两句抓住景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鲜明地勾勒出塞外高原上苍茫辽阔而又壮丽雄奇的景象。2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1.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悲融于一体(2分) 2.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A.首联点明登临位Z,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3.尾联情景交融,请分析。八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词赏析(一)《长歌行》1.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惜时劝学)。2.写法有何特点? 以景寄情,由情入理。
3.诗中写大自然的景物目的是什么?用自然景物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寿命有限 4.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 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说明光阴一去不返。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思乡怀亲之情和前路茫茫欲归不得的愁绪。(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B)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4.品味?蒸?与?撼?。?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5.后两联一语双关,请分析。?舟楫?是渡江的工具,顺着上面的写景流转,自然恰切。但诗人巧借?舟楫?,转而言他,不仅不显造作,反而接得天衣无缝,于情于理无碍,可谓一语双关。?舟楫?的另一层意思便应理解成?引荐的人?或?伯乐?。?端居耻圣明?似有奉承阿谀之嫌,但确属诗人肺腑之言。?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申足上文,表示自己愿意出仕。言外之意,希望得到对方的指点引荐,不要落个?转头空?。
6、 诗中?太清?的意思是
天空(二)《野望》 王绩1. 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中那几个词用的好?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的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远景与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2.?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 3.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4.本诗写景有特色?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三)《早寒有怀 》孟浩然1.本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秋天2.首联?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3(五)《黄鹤楼》崔颢1.解释下面的词浯。①历历:分明可数;②乡关:故乡。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抒发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4.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日暮怀归之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八)《鲁山山行》梅尧臣1.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答:傍晚,暮色降临,霜雾弥漫,山林空荡,熊爬到树上逗乐,小鹿跑到溪旁饮水。 2.颔联中?改?与?迷?妙在哪里?答:?随处改?这个?改?字用的妙。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个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幽静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便显出来了。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闲适自得,愉悦欣喜,热爱大自然。4.本诗中与?鸟鸣山更幽?意境相类似诗句是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六)《送 友 人》李白1.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2.颔联写送别之事。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3.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4.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九)《浣溪沙》苏轼1.从表达方式上看,上片写景,描绘清新明丽的春景,流露出词人愉快心情。下片议论,表达出词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2.同为《浣溪沙》,晏殊却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感伤。(感时伤逝)
3.描绘上片所展现的画面。山下溪水潺潺,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至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七)《秋词》刘禹锡1.自古?秋??愁?难离,马致远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王绩有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晴空一鹤排云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在秋日晴空中,一鹤凌空而去,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画面积极乐观。 3.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表达作者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表达了作者要为光复故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3.本诗表现诗人处境的词语是僵卧孤村,表现诗人情怀的词语是戍轮台。 4.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略作赏析。?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的联想起来,是?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了爱国之情。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2、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4分)答:《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外语学习资料、各类资格考试、中学教育、高等教育、53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赏析题等内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课内外古诗词鉴赏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人教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课内外古诗词鉴赏总结的很全!八年级上册期中古诗词鉴赏 (一) 《长歌行...   珠中2013中考考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赏析题_初三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珠中 2013 中考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赏析题 一、使至塞上 ...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诗歌赏析题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苏教版八上语文课内诗词要点回顾 一、 《春望》 (一) 、全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1、 《长歌行》 1.诗中劝勉人们珍惜青春,应及时努力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诗中通过描写鲜明的色彩来表现春季无限生机...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_初二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1、《长歌行》 1.诗中劝勉人们珍惜青春,应及时努力的诗句:...   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鉴赏复习题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今日推荐 ... 八年级(上)课内古诗词鉴... 6页 免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 1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鉴赏集锦(课内)_初二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八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鉴赏(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鉴赏集锦(课内)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   人教版八上语文课内诗赏析及答案_初二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文档不错...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 美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高大雄伟的 景色。 ...   八年级上期课内外古诗词考点考题及答案_初二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八...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并赏析“横”与“绕”两字的妙处。...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233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送友人 李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