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洙让爵体现了怎样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文?

孔洙违荣不违道
至元十六年(1279),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了全国。为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上就必须继续采取尊崇孔子、使圣人之后绵长的策略。
翌年,详议官王恽向元世祖忽必烈上疏《立袭封衍圣公事状》:
伏见历代尊礼孔圣,世有袭封,以奉祀事。会验国朝,自壬辰(1232)年间,钦奉圣旨,于南京(今河南开封)取到五十一代孙孔元措赴阙,令袭封于鲁。自元措之后,嗣袭遂阙。岁时主祀,止令曲阜令治(孔治)承权祀事,甚非大宗主祭之义。我国家尊师重道,焜耀百代,三教九流,莫不崇奉,岂惜一人爵位而不议封建。盖未有奉行者,合无闻奏。明考族谱,令宗亲推其贤而有文者,袭其封爵,俾奉祀事,以明风俗之本,实圣代殊常之盛典也。
&元世祖知道,大元统一中国还不久,民心并未完全归附,以孔子之道行政可使天下归心焉。王恽之言自是十分恰当。然而,诰封衍圣公乃圣代殊常之盛典,却须是孔子的真正的嫡长孙才能享此殊荣、担此重责。于是,忽必烈降旨,准王恽之奏本,并命明核孔氏族谱,详议当立为衍圣公者。
到了至元十九年(1282)春夏,大元经过激烈的廷议,总算统一了思想。据明成化《孔氏宗谱》所云:“世祖皇帝及时宰之意,谓洙当袭爵无疑。”也就是衍圣公之爵位,“以端友之孙孔洙当袭封”。元世祖忽必烈决定让孔洙“载封归鲁奉祀”。于是,就“降旨征之”。
当时的衢州路达鲁花赤是劄杰。劄杰接到忽必烈的圣旨,丝毫也不敢怠慢,马上拜会了闲居在家、以祭祀读书课子为务的孔洙。他告诉孔洙,大元皇帝要他即刻觐见,旨意是要他回老家曲阜,继续袭封衍圣公爵位,主持孔子祀事。
当年七月,孔洙和以刑部架阁归隐的衢州孔氏族长孔应祥、族弟孔演、嗣子孔楷等人,遵旨北上。此时的孔洙尚无亲生子嗣。这里说的“嗣子孔楷”,实际上是权嗣以为子的族弟孔津。
孔洙一行,顺浙江而下,到杭州。杭州就是南宋的国都临安。元灭南宋之后,临安就恢复了它原来的名称。他们又沿运河北上。
一路上,虽然已经改朝换代,然而风景依旧。孔洙行走的路,正是当年孔端友率孔氏精英的扈跸之路,只不过孔端友和众位先祖是随宋高宗銮驾南下,而孔洙是反其道而行之罢了。孔洙虽从未到过杭州之北,但却无心欣赏沿途风光,他心中琢磨的是如何应对忽必烈的征召。
回忆衢州孔氏的历史,先祖端友公之所以离开故乡曲阜,无非是遵从圣祖“忠信仁义”的教诲,不愿意做异族的臣民。扈跸南渡,则是他忠君爱国的集中表现。自己作为端友公的后人,该如何做才能不改孝道?
想想头几年为反抗蒙古人而壮烈一死的官宦、将军、众多儒林才俊和难以计数的平民百姓,作为大宋朝的衍圣公,该如何做才能不离经叛道?
作为南宋丞相的衢州老乡留梦炎投靠大元,虽然赢得了大紫大贵,却召来了人们鄙视的目光;南宋的大儒、名气颇大的严州知州、徽州人方回向元军投降献城,虽然换来了建德路总管的职务,却因变节而被同僚朋友所不齿。自己该如何做才能既能保护衢州孔氏一族,又能维护圣祖嫡长孙的名节?
孔应祥是孔子的五十一世孙、孔洙的从祖父。作为长辈、族长,他为侄孙的愁眉不展而忧心忡忡,后因病提前返衢。于是孔洙就带着孔演、孔楷(孔津)北上。
是年八月,孔洙抵达心仪已久的阙里故土。孔洙的族弟、权主祀事的曲阜县尹孔治,早已安排好了迎接大宗族兄、衍圣公孔洙事宜。孔子的嫡长孙回归故里,自然引起了四乡八邻的轰动。孔氏族人和官绅乡亲都要一睹圣祖嫡长孙的风采,前来拜访孔洙的族众和乡邻络绎不绝。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孔洙,对老少宗亲热谦恭,按族规家法一一予以应对;对县衙僚吏和儒林士子端庄严整,按夫子之礼一一予以答谢;对异姓乡亲则友善恳切,按夫子的“不亦乐乎”一一予以热情接待。
孔洙选好佳日,在族弟孔治的陪同下,先到祖庙,释奠祭祀圣祖。礼毕之后,孔洙等人则沿庙廊四处察看。只见祖庙、祖庭处处整洁肃穆,并无废颓之像。孔治告诉他,元太宗窝阔台时代,曾经对庙庭做过全面的修葺,加之族众宗亲的日常维护,故而能使之常新。
翌日,孔洙又和孔演、孔楷(孔津)来到祖林。他长跪在圣祖坟前,向列祖列宗叙说了先祖端友公离家的无奈,叙说了寓居衢州的六代嫡长孙维护大宋朝廷的经历,叙说了嫡长孙对祖庭祖庙的思念之苦。当然,也叙说了改朝换代之际,自己的彷徨、郁闷和手足无措。此时的孔洙,已经不是在向冥冥之中的圣祖、先宗祈求自己以后行事的答案,而是在默默地向列祖列宗禀告自己的决定,祈求祖宗的保佑。
孔洙在阙里留连了两个来月。在这些日子里,他广泛地和宗亲们接触,了解他们的生活,询问他们的阅历,告诫他们要时刻遵循圣祖的谆谆教诲;当然,也告诉他们孔氏大宗一百五十多年来的历史,抒发着同族亲情。他还向孔治等曲阜孔氏的核心人物陈述了孔氏大宗准备让爵于曲阜孔氏支脉的打算。十八年后的元大德四年(1300),曲阜的孔子五十三世孙孔淑,在他的《阙里世系图题辞》中,是这样记载和评价孔洙的曲阜之行的:“圣朝混一之初,宋故五十三代袭封洙首膺召命,还谒林庙,与今袭封公暨诸族会。百年之分,一旦复合,实吾族之盛事。”文字中饱含着对孔洙的称赞,与明清时代的口气完全不同。其实,说穿了也不奇怪。孔洙如果遵忽必烈之命,载爵回到曲阜老家,孔治等族属对于爵位当然无望。而孔洙却言出必行,让曲阜的孔氏支脉白捡了一个至高无上的衍圣公的爵位。他们还不欣喜若狂,还不对孔洙感恩戴德?要知道写这段文字的时候,离孔洙到曲阜释奠圣祖林庙才只十八年呀。
随后,孔洙告别了曲阜孔治等众位宗亲,继续北上。不久,就到了忽必烈的朝廷所在地大都(今北京)。
十一月丁卯,孔洙入宫觐见元世祖。
忽必烈在对孔洙路途的劳顿进行慰问之后,就明确地告诉孔洙,要他载爵归鲁,以主先圣祀事。在忽必烈想来,孔洙应该是感激涕零、大喜过望。然而,孔洙早已想好辞封、让爵的理由。他首先奉上《论语》和《孔子家语》两部经典,之后宣讲经典要义,并表示自己要继承祖训,做到“忠、孝、仁、爱、礼、义、知、信”八字齐全。元世祖见孔洙诚恳坦荡,甚有儒家风度,十分高兴。接着,孔洙就坦诚地回禀大元皇帝,一是“先世庙墓在衢,不忍舍”,二是“曲阜子孙守护先茔,有功于祖”,自己须护持衢州先世庙墓、不能接受皇帝的恩赐,故而恳请皇上恩准,自己把衍圣公之爵位让给曲阜族弟孔治,并将“宋政和年所降袭封铜印”交纳于忽必烈。孔洙说的是坦荡的、无可挑剔的理由。尽管忽必烈身边的大臣们再三劝告孔洙奉旨行事,但孔洙终不为动,坚持辞让。并且,孔洙一再按圣祖“父母在不远游”之教,向忽必烈要求南还衢州,以侍奉年迈的母亲。忽必烈虽然贵为天子、一言九鼎,但当时正是安抚南宋官宦子民之时,对义正词严的孔洙也难以责其违背圣意之罪。于是,无可奈何的忽必烈只好顺坡下驴,连声称赞孔洙:“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后也!”并命孔洙“为承务郎、国子祭酒兼提举浙东学校”,“就给俸禄与护持林庙玺书”,同意孔洙回到南方。之所以让孔洙提举浙东学校,是因为当时的江浙行省浙东道宣慰司的治所就在绍兴,离衢州并不太远、且水陆皆可通达之故。
虽然孔洙竭力推荐将衍圣公的爵位让曲阜族弟孔治承袭,孔治也确实是“成德达才”之人,忽必烈却没有马上让他承袭。忽必烈只是给孔治加官晋职而已。至元二十二年(1285),擢孔治为奉训大夫、单州路(治在今山东济宁)防御使;至元二十八年(1291)晋其为奉直大夫、知密州(今山东诸城)事。直到忽必烈死后,元成宗即位的的元贞元年(1295),孔治才被授为中议大夫,并敕封为衍圣公。忽必烈是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也许,他曾经下旨要孔洙“载爵归鲁”,虽未实现,但他至死都要维护皇帝是“金口不开、开口不改”的缘故吧。
当年年底,孔洙回到了阔别半年有余的衢州。
至元二十年(1283)春,孔洙集合全族,在相对简陋的城南家庙隆重祭祀圣祖,祭奠寓衢的列祖列宗。他长跪先祖灵前,诉说了让爵的根由、始末,并向先祖起誓,衢州孔氏子孙必定如以前一样,以仁孝礼义为本,衍圣弘道,做圣祖的孝子贤孙。
若干年后,时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总兵饶、信的元代文学家苏天爵驻扎衢州,到孔洙书房仔细翻阅了孔洙所藏的两宋敕牒,并写了《题孔氏家藏宋敕牒后》一文。该文收录在他的《滋溪文稿》中,文章写道:
宋东都时,孔氏显者则有曲阜道辅父子、临江三仲弟兄,皆圣人之裔也。建炎南渡,衍圣公亦徙三衢。今孔氏居江南者,多祖曲阜。然惟临江、三衢文献,信而有徵。尝闻故老云,宋社既墟,廷议以袭封之爵当归三衢。后固辞曰:“吾既不能守林庙坟墓,其敢受是封乎!”呜呼,孔氏居江南者,皆当以斯言为念也。
事实上,由于先是孔应祥,后是孔洙已向阖族说明了让爵的前因后果,已经统一了族众的思想。
和从叔祖孔应祥一起安排好族内事务,孔洙便携妻子、随从前往绍兴赴任。从事圣祖孔夫子所事毕生的教育事业,在孔洙看来,是皇廷交替之际最好的选择。
至元二十四年(1287),元世祖命程钜夫以集贤直学士、侍御史的身份到南方寻求贤良之士。
程钜夫向元世祖举荐了赵孟頫、孔洙等二十余人。孔洙因其提举浙东学校的政绩和两度建庙、奉祀孔夫子的德业而名列第七。至元二十四年(1287),经程钜夫浙江求贤后举荐,孔洙被擢为奉训大夫、江浙行省儒学提举。孔洙也就携家移任杭州。也就在绍兴任职期间的至元二十三年(1286),早已盼望儿子的孔洙喜得贵子,这就是长子孔楷。以后又连得二子。加上早些年生的两个女儿,孔洙就有三男两女了。长子名楷,字鲁林;次子名思俊,字师道;幼子名思溥,字元道。二女之芳名就无从考证了。
至元二十八年(1291),江浙儒学提举秩满,朝廷又授孔洙为奉训大夫、福建道儒学提举。于是,孔洙便在赴任途中,携妻、子在老家衢州暂作逗留。他要回家办两件事,一是祭祀先祖;二是要让权嗣于自己的族弟孔津归宗。自己已经有了儿子,并且是三个儿子,当然不用再过继别人了。这里需要说一句,族弟孔演、孔津皆为从父孔言之子。忽必烈召见时,因孔洙尚无子嗣,衢州孔氏族人只能援宗法“兄终弟及”之例,以拟议中之孔津“改名楷,继洙嗣”,并与孔演一道随孔洙觐见元世祖。现在,自己的三个儿子虽然年幼,却也须告知族人,圣祖嫡长一脉是后继有人的。可就是在这一年,孔洙不幸病卒于任所。孔洙的灵柩,按其生前“归守庐墓”的夙愿,由其族人扶榇归衢,葬于衢州西安县靖安乡金溪垅。
至此,沿袭了六代的衍圣公爵位被不忘南宋朝廷的孔洙让给了曲阜孔氏。在孔洙死后八年,身为孔氏支脉的曲阜孔氏,终于承袭了衍圣公这一崇高的爵位。而孔子五十三世嫡长孙孔洙,却为衢州孔氏留下了圣祖孔子的道德、品格、思想,留下了“宁违荣不违道,真圣人后也”的皇帝赞誉,和两卷掷地有声的著作《承斋集》。(崔铭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孔祥楷:孔庙最后的“奉祀官”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中国论文网 /1/view-187215.htm  今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60年纪念日,在浙江衢州,有孔子的嫡传第75世嫡长孙孔祥楷。自从随蒋介石去台湾的孔子第77世孙孔德成去世后,孔祥楷也成为两岸三地(曲阜、衢州、台湾)孔庙最后的奉祀官。      “月俸430块大洋”      日的《东南日报》上有一篇通讯,标题为《南宗祀孔记》。文中有这样的记述:“今年八月廿七日(农历)是先圣孔子的二千四百九十八年祭。因为奉祀官孔祥楷还是一个小孩子,事情便由其尊翁孔繁英和孔氏家庙理事长孔宪洛负责主持。”“孔祥楷在尼山小学念书。奉祀官除享受简任官的待遇之外,国府还要培植其受大学教育。”   孔祥楷说:“那年我才9足岁,是以孔氏南宗嫡长孙的身份被国民政府委任为奉祀官的,当时的情景依稀还有些印象。比较清晰的是第二年的大典,也就是1948年农历八月廿八日,南宗家庙举行抗战胜利后的首次祭孔大典,由汤恩伯主祭,他当时兼任衢州绥靖公署主任。我就站在汤恩伯身边,带着一双白色的纱手套。”   这也是孔祥楷以奉祀官身份参加的仅有的两次祭孔典仪。孔祥楷知道,当时国民政府任命的奉祀官享有月俸430块大洋待遇,但他没见过这笔钱。1999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访问南宗孔庙,曾问起奉祀官的收入。孔祥楷随即笑托汪老:“下次您去台湾和辜振甫谈判,希望把我的工资要回来。我是1983年入党的,入党以后的就不要了。”两人抚掌大笑。      嫡长孙重归故里      说起衢州孔庙,老爷子捧出一部大典――《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志》。他翻开一页,指着其中的文字: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赵构在扬州祭天。我的祖上、也就是孔子的第48代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奉诏陪祭。由于金兵南侵,淮扬危急,高宗率众臣南渡,孔端友率近支族人随行。建炎三年正月,高宗驻跸临安(杭州),赐孔端友率族人至衢州建家庙。南宗从此确立。   屈指算来,衢州家庙已有881年历史。南宋时期,南宗孔氏有六代袭封为衍圣公。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令南宗孔子第53代嫡长孙孔洙载爵北迁,离开衢州,去北宗曲阜奉祀。接诏后,孔洙随即进京见驾,向元世祖当面诉说心声:衢州已有5代坟墓,若遵皇上诏令北迁,自己实不忍离弃先祖坟墓;若不离弃先祖庙墓,又将有违圣意。孔洙表示,愿将自己的衍圣公爵位让给他在曲阜的族弟世袭。元世祖不禁称赞孔洙“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之后也”。这样,孔洙依然留在衢州南宗家庙,但由于他的礼让,曲阜孔治获得了“衍圣公”世袭爵位。至五十九代孙时,南宗又被朝廷册封为“五经博士”爵号,子孙世袭。民国24年(1935年)1月18日,国民政府任命孔子77代孙、“衍圣公”孔德成为奉祀官。孔德成后去台湾,曾任考试院院长,仍有着“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称号,现已去世。民国28年(1939年),日寇侵占江南,奉祀官孔繁豪奉命负孔子像辗转浙南,将圣像供奉于庆元县大济村圣修堂。1944年10月,孔繁豪逝世,孔祥楷承袭“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这一年,孔祥楷虚岁8岁,他也是最后一任南宗奉祀官。   人间沧桑,国学又热。有识之士感悟到文化回归的紧迫性,对孔孟之道的追寻与传统道德的重建,使南北孔庙的书香又现。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南宗孔庙开始寻找孔子后裔。   时任衢州市长的郭学焕如今谈起那件往事依旧兴奋。1991年夏,衢州市委邀请孔祥楷回衢州探视家庙,并请他就孔庙修葺提出建议,“我与孔祥楷先生一见如故。他儒雅、睿智、幽默、自信。我曾在报上看到过一则新闻,说孔祥楷希望拜会台湾孔德成先生。交谈中我向孔祥楷先生求证。他认真地对我说:‘我是75代嫡长孙,孔德成乃77代孙,论辈分,应该谁拜会谁?’我当时就向他发出邀请,请他回老家。我告诉孔祥楷:作为圣人嫡后,您在衢州能起到任何人都起不到的作用。”   其实,孔祥楷早已考虑过光大南宗的宏愿。1989年,孔祥楷应邀来到山东曲阜。这是他第一次到北宗。曲阜孔庙管委会负责人孔祥林兴奋出迎。北宗、南宗孔氏嫡孙第一次握手,兄弟俩感慨万千。那天,孔祥楷是动了真情的。他说:泗浙同源,同为孔子后裔,有责任弘扬孔学,光宗耀祖。   在孔祥林的陪同下,孔祥楷瞻仰了北宗孔庙。1956年考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前,他在衢州读完了小学和中学。他虽离开衢州多年,但与家乡人的联系始终未断。想到“思鲁阁”还在,家庙庙阶前的那百年松柏依然苍翠,但南宗孔庙却已成居民杂住之地,而且红墙斑驳,年久失修,亲族和乡亲每每与孔祥楷交谈,总有一丝期待,一份惆怅。身为南宗嫡孙,孔祥楷多次萌生过重振家庙的念头。   1993年春,孔祥楷终于回到阔别38年的家乡。      “奉祀官”中兴南宗      孔祥楷建议我先去看看孔庙。   我们走出老爷子的“府第”,走下楼梯,就是被世人誉为“东南阙里”和“南宗尼山”的孔氏南宗家庙所在。家庙是“庙主”子孙祭祀祖先的庙堂。因此“家庙”一侧,必有“庙主”长孙之府第。   大成门前,是卵石铺地的大院。院子里三棵明朝初年栽种的银杏高入云霄。院子的东墙可以看见那块有清兵部尚书李子芳撰文的石碑。碑文记载:“自唐开元后郡邑皆立孔子庙,有司岁时奉祠,至于今不废;而为孔子家庙者,遍行天下,唯曲阜与衢州耳。”   大成殿是家庙的主要建筑。殿前悬挂着雍正皇帝书写的匾额“生民未有”,殿中高悬着康熙手书的匾额“万世师表”。大成殿中,4.5米高的孔子彩塑像位于正中,两侧是伯鱼和子思的塑像。思鲁阁内,供着两件“镇庙之宝”:孔子夫妇楷木像和先圣遗像碑。楷木像为端木子贡所刻,高60厘米,褐色。孔子长袍大袖,亓官夫人长裙垂地,形象生动。孔子遗像系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孔端友随跸南渡带到衢州描摹勒石。遗像碑高2.07米,宽0.85米,碑额篆刻“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十六个大字。   穿行其间,孔祥楷若有所思。随着南宋在杭州建都,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向南转移。孔洙让爵之后,南宗后裔走向社会,走向民间,活跃于东南诸省,为儒学南渐、理学北传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衢州也因此成为当时儒学的活动中心。孔祥楷扳着手指说:朱熹的闽学,王阳明的心学,吕祖谦的浙东学派,叶适的永嘉学派,以及黄宗羲的民本思想,都在距衢州300公里之内,这绝不是偶然现象。这些思想家在弘道传学过程中无一例外地提及孔子学说,表述自己的学说与孔子思想一脉相传,可见孔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孔祥楷认为,孔学南渐推进了儒家文化,促使其发生了重大转折。虽然依然以“仁”为核心,但它从关心上层建筑转而关心经济基础;它仍以统治为出发点,但它已从“治民”安邦转而为“富民”安国。这种转变不仅加快了南方思想文化发展的进程,而且催生了新的经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的“十大商帮”现象,其中徽商、宁波商帮、福建商帮、江西商帮、龙游商帮都在衢州周围的300公里半径之内。   孔祥楷的回归,使南宗家庙有了名正言顺的主人,也使孔氏南宗家庙的建设更加入规入矩。现任市委书记孙建国告诉记者:老爷子就是南宗的活化石,孔学南渐的历史,家庙变迁的版图,都在他的脑子里装着。   日,孔子诞辰2555周年纪念日,衢州市成功举办首届“中国衢州国际孔子文化节暨祭孔大典”。衢州市委市政府采纳了孔祥楷建议,确定“当代人祭孔”作为孔氏南宗家庙祭礼的定位,由社会各界公祭。孔祥楷精心设计了“公祭”的议程,字斟句酌改定了《祭文》,并亲自为祭礼谱曲《大同颂》。   参加了衢州祭礼的美国学者司马黛兰女士事后致信孔祥楷先生:在祭孔改革这个历史大课题前,你们的行动最有权威性,你们的行动最有影响力,你们的行动最有示范性⋯⋯你们排除了华丽的服饰和舞蹈,删去了孔子牌位上“神位”二字,堪称大手笔。孔子是人,不是神!现在是还孔子人本位的时候了。
  今年9月28日,衢州数十万百姓会聚南宗孔庙,纪念中华民族的先哲孔子。孔祥楷甚至预言:南宗祭孔今后将成为固定的仪式,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孔子思想传播者      孔祥楷是个大忙人。他陪同我拜谒孔庙时连连看表,原来下午三点他要给衢州的文艺骨干做一次讲座,“对象大多来自学校,他们学会了创作,可以回去教学生。”我大为惊讶,随即告诉老爷子:您就多加一张凳子,让我也当一回学生。   孔庙茶室,“学生”们还没到齐。电视大屏幕正滚动播放着大合唱《东南阙里》和话剧《大宗南渡》。这全是老爷子的创作――作词,谱曲,配器,指挥,全都是他。   荧屏上,大合唱《东南阙里》已经进入尾声《大同颂》,孔祥楷正指挥着舞台上的百人合唱团,歌词在荧屏下方滚动显示。音乐恢弘,歌词磅礴,指挥刚柔相济,令人陶醉。   孔祥楷大学主修土木建筑,那是静态的,可视的,是凝固的音乐;但他偏偏又特别喜好音乐,那是流动的,可听的,是飘忽的艺术。老爷子就是一个动静和谐,富有艺术细胞的大家。此外,他还能写小说、散文,还擅长书法、绘画,甚至还会雕塑。   今天孔祥楷主讲的是编剧,编校园剧、班级剧、活报剧、小话剧,内容是孔子剧、论语(故事)剧。   整整一个半小时,孔祥楷谈笑风生,从容应答,“弟子”们时而凝神屏气,时而开颜微笑,在笔记本上记个不停。   实际上,类似的讲座已成为孔祥楷的日常工作。他是浙江师范大学的兼职教授,也是衢州多所学校的特聘辅导员,更是周游各地的演讲大师。在浙江师范大学,他给大学生讲“学而时习之”,讲“君子有九思”;在浙江第一监狱,他对在押犯人讲“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讲“克己以成仁”;在曲阜,他对孔氏族人讲“泗浙同宗”,讲“传播圣学”,讲“勿拿祖宗招牌换饭吃”;在香港,他告知儒学家“孔子是人不是神”,讲“孔子思想生命无限”;在日本,他对异国群儒讲“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讲“孔子与世界文明”⋯⋯   孔祥楷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他应衢州学院之邀,长年开设“文化漫谈”课程,向学生传授中篇小说写作、散文写作、话剧及导演、合唱与指挥、音乐欣赏与作曲、传统思想与儒家学说。他还在孔府开设了“少儿读经班”。读经班赠送的《论语》读本,是繁体竖排本,且无标点。孔祥楷说:先让他们背下来,以后慢慢体会。如今,衢州市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开设了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讲座,孔祥楷对此表示了无限的欣慰,“重振孔氏南宗声名,奉祀其一,弘扬儒家德治爱民、孝悌和亲、施教黾勉的传统精神,更为重要!”   (摘自9月28日《文汇报》,作者为该报记者)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南宗孔庙.doc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全部微信分类
当前位置:
&最衢州&|&?最后的“奉祀官”
本网站文章均来自网络,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立场,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与公众号原作者联系,亦切勿轻易相信文章内容。如有侵犯权益,或者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络我们删除!QQ:
最衢州中国最后的“奉祀官”2002年,日本“《论语》普及会”年高德劭的伊与田学监访问杭州,偶然获悉:在浙江省衢州市,不仅生活着孔氏嫡派子孙,不仅存有宋时规制的孔氏南宗家庙,而且,“掌门人”就是孔子第七十五世嫡长孙!这让这位只知道曲阜孔氏的老人惊讶不已。他立即改变行程,赴衢州探访,寻找其庙其人。
惊疑的何止外国人
1993年,衢州市市长郭学焕在深圳招商会上介绍衢州有正宗的孔氏家庙,并指着身旁的孔祥楷先生说:“我身边这位先生就是孔子七十五代嫡长孙。”顿时,见多识广的记者们多有惊疑。世人皆知,孔子的家庙在山东曲阜,衢州怎么会有?孔子嫡长孙怎会在衢州?“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一段被湮没的历史,有一位值得称道的人……
州孔庙―——孔氏南宗家庙
清朝兵部尚书李之芳《清康熙衢州重修孔氏家庙碑》云:孔氏之家庙者遍行天下,唯曲阜衢州耳。可是,浙江衢州怎么会有孔氏家庙?据《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志》记载,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赵构在扬州祭天,孔子第48代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奉诏陪祭。此后,金兵大举南侵,淮扬危急,高宗君臣仓皇南渡。建炎三年正月,高宗驻跸临安(杭州),因孔端友率近支族人扈跸南渡有功,赐家衢州建家庙。南宋时期,南宗孔氏有六代袭封为衍圣公,衢州也成了当时儒学的活动中心,朱熹的闽学、两陆的心学和吕祖谦的浙东学派,如众星捧月般围绕着衢州。许多孔氏子孙走向民间,活跃于东南诸省,为儒学南渐贡献聪明才智。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令南宗孔子第53代嫡长孙孔洙从衢州北迁,载爵去曲阜奉祀。接诏后,孔洙即进京见驾,向元世祖面陈两难心境。他说,衢州已有5代坟墓,若遵皇上诏令北迁,自己实不忍离弃先祖的坟墓;若不离弃先祖庙墓,又将有违圣意。孔洙表示,愿将自己的衍圣公爵位让给他在曲阜的族弟世袭。元世祖不禁称赞孔洙“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之后也”。这样,由衢州孔氏南宗的礼让,曲阜孔治获得“衍圣公”世袭爵位。八百多年的风雨斜阳、战火硝烟,孔氏家庙虽屡废屡兴,但衢州孔氏家庙的建制,一直按南渡家庙的规制,并一直保留着思鲁阁,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内容极为丰富。有学者认为:衢州孔庙同时具有官庙和家庙两种身份。它的官庙身份虽比不上曲阜孔庙显赫、荣耀,但其家庙身份当不在曲阜的孔氏家庙之下。只是因让去爵位后,南宗社会地位日衰,以至沦为平民,南宗孔庙也日渐衰败,远不如北宗保存完好,故世人后来只知北宗曲阜孔庙。
思量,自难忘――重掌奉祀
从民国元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孑民宣布停止祭孔,北京大学废去经科,到20世纪中叶,国人慨叹传统颓败,国学凋零,再到今天的国学渐热,“读经”似乎又恰逢其时。中国传统道德和文化价值又迎来了一个变化巨大的百年轮回。历史总会在特定时期寻找特定的代表人。当一些著名城市竞争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时,衢州市并不被看好。但是到1992年,衢州成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两年后,又成功申报为全国重点历史文化名城。两千年古郡衢州之所以能成功,孔氏南宗家庙是十分重要的原因。曾任衢州市委副书记的童效武回忆说,尽速寻访孔氏南宗后裔中的合适人士来管理家庙事务,以适应衢州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成为当时市委、市政府领导经常议论的话题。几经打听,孔子第75世嫡长孙、袭封于民国期间最后一任孔氏南宗奉祀官的孔祥楷先生,这个“国宝级”人物,不仅健在,还好端端地在河北省金厂峪金矿当他的矿长。1991年夏天,孔祥楷已调沈阳黄金学院任副院长。趁家庙修葺之际,衢州市委邀请祥楷先生回衢专程探视家庙。毕竟是名门之后。儒雅、睿智的孔院长给故乡的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而透过“圣人之后”的神秘面纱,其不经意间偶尔流露出的个性和自信,则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在与郭学焕市长闲聊时,孔祥楷说起一件轶事。有记者曾在报上称他意欲拜会台湾孔德成先生。孔祥楷说:“我是75代嫡长孙,孔德成乃77代孙,论辈份,该谁拜会谁?”风趣、在理而不乏个性的话语,让市长笑了,他向乡音已改、鬓毛未衰的孔院长发出邀请:能回老家吗?作为圣人嫡后,孔祥楷在衢州能起到任何人都起不到的作用。这邀请来得太突然了!这一刻,孔祥楷感慨万千,百感交集!1989年,孔祥楷到山东出差,中国黄金协会副会长吕文元特意邀他去曲阜孔庙看看。这是他第一次到北孔。吕文元还特意向曲阜孔庙管委会负责人孔祥林引荐。孔祥林大为惊喜,兴奋出迎,表示久仰孔祥楷先生的大名,相见恨晚。代表着北宗、南宗孔氏后人的两双手,竟以这么一种意外的方式,跨越了800年的历史长河,第一次紧紧相握。兄弟俩相谈良久。祥楷感慨、动情地说:“‘泗浙同源’,在孔子家族里,兄弟不应‘阋墙’。方无愧于列祖列宗!”这一夜,孔祥楷失眠了。在对北孔孔庙、孔林的规模和气势充满赞叹、敬畏之余,也不免触景生情―——南宗家庙今如何?孔洙让爵后,南宗的正宗地位被淡化。为免日后南宗子孙与北宗夺嫡,当时朝廷专门制订了衢州孔氏家规,言明曲阜北宗袭封千年不易,如南宗妄起争端,将被“置之重典,永不叙录”。这样,南宗地位一落千丈,逐渐衰败。岂不知爵位可让,而嫡长孙的血脉是无法移让的。幸好明朝时衢州知府曾上奏:“衢州圣裔自孔洙让爵后,衣冠礼仪同氓庶。”请朝廷重新授爵。“思鲁阁”还在,家庙还在,庙阶前那百年松柏还在,但南宗孔庙如今却已成居民杂住之地,红墙斑驳,年久失修……家庙里的银杏叶还绿吗?大成殿檐角的风铃还在晨风中响起吗?毕竟身体里流淌着圣祖的血液,家族之荣耀,他虽不曾向人夸耀,但这潜藏于灵魂之中的心理从未消失过,从未忘记自己作为“生民未有”后人的责任,也使他多次萌发回衢州重振家庙的念头。此时此刻,面对家乡的盛邀,已远离家乡多年的游子再次发现自己对家乡、对家庙的怀念是那样的刻骨铭心,“不思量,自难忘!”然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又有几多人能真正理解他呢?“老孔,北方几十年,不说习惯了,你也是不小的官员了,你真的能撇得下吗?”有人劝说:都这把年纪了,还回去“捧”什么场?面对劝阻、挽留,孔祥楷也曾犹豫过。北国的风土人情,北方的妻子,曾给他这位游子多少温暖,多少慰藉……这么多年来,他虽不失隐遁有道,但即使隐遁,也何尝不希望“以在野之身应在朝之命”。得其时则鸣,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当童年记忆的心弦和振兴家族、家庙的潜意识被撩拨起来,他就知道自己已无法放弃,更回避不了。清人袁枚诗云:“七十犹种树,旁人莫笑痴。”“我决不是想借先祖之光回来戴官帽的!”孔祥楷特别强调说,“如果说官帽,我自己也是戴官帽回来的。”身为沈阳黄金学院副院长,他早已是副厅级。也有人替孔祥楷鸣不平。鉴于孔子后裔中的“嫡长世系”(即嫡长孙)在衢州鲜为人知的现实,一位知名学者,国内某著名博物馆馆长在上海召开的首届儒学研讨会上,对孔祥楷说:曲阜的衍圣公及后之奉祀官是孔洙让爵后,源于元明清三代皇帝的封授,今天享受着很高的政治待遇,而在衢州的孔子嫡长系子孙却一度被历史遗忘,后虽复爵,政治待遇却大相径庭。因此,他郑重地建议孔祥楷,将孔氏南宗的历史及自己履历写成一份书面材料,他可以送交全国政协。孔祥楷淡然一笑,说:“谢谢了!人当有所为,有所不为!”1993年春,衢州市委经与国家冶金部、中国黄金总公司多次协商,终于将阔别家乡三十八年的“南宗末代奉祀官”孔祥楷迎回故里。
圣弘道——致南宗中兴
孔祥楷回来了。为中兴南宗、弘扬儒学、效力家乡、振兴家乡,已过“知天命”之年回衢的孔祥楷,先后担任衢州市市长助理、市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副主席,现任孔氏南宗家庙管委会主任。曾有人认为孔祥楷回归于南孔而言,只是多了一个象征性符号而已。而富有思想和才情的孔祥楷注定不愿意也绝不可能被符号化。正是他的归来,使历届衢州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孔氏南宗家庙的建设。1996年,孔氏南宗家庙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1998年,衢州对孔府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搞清了明清两代家庙西轴线及孔府各建筑的规模、规制及变迁。随即,孔氏南宗家庙西轴线及南宗孔府复建工程正式动工,同时恢复孔府后花园。如今占地达14000平方米、位于市中心的孔氏南宗家庙及孔府孔园,令人叹为观止。回故里就是为了圆一个梦。最大的“梦”,当然也包括恢复中断了半个多世纪的孔氏南宗家庙祭孔大典。日,孔子诞辰2555周年纪念日这一天,经过三年的精心筹备,衢州市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衢州国际孔子文化节暨祭孔大典”。此次“祭孔”,市委市政府采纳了孔祥楷建议,确定“当代人祭孔”作为孔氏南宗家庙祭礼的定位,由社会各界公祭。孔祥楷深思熟虑,精心设计整个“公祭”议程:改“太牢”为五谷;采摘家庙里的古银杏叶和古柏树叶系以黄丝带,取代贵宾胸签上的鲜花;以字斟句酌的《祭文》和他亲自作曲的《大同颂》为结束;节徽、胸牌、纪念邮册等都由他亲自设计。难怪中国孔子基金会常务副会长刘蔚华教授说,祥楷,你开创了一个祭祀新仪式。美国学者司马黛兰女士代表海外儒学界专门致信祥楷先生:“在祭孔改革这个历史大课题前,你们的行动最有权威性,你们的行动最有影响力,你们的行动最有示范性……你们排除了华丽的服饰和舞蹈,删去了孔子牌位上‘神位’二字,堪称大手笔。孔子是人,不是神!现在是还孔子人本位的时候了。”时隔一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联、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等团体共同主办了“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活动,世界各地的三十余家孔庙一起参与,盛况空前,影响至巨。中央电视台用三个小时的特别节目向全球直播……随着几届祭孔大典的成功举行,随着南宗知名度的扩大,孔氏南宗迎来了“中兴”盛况。1993年,山东曲阜市党政代表团来了,远在香港的孔氏北宗第77世孙孔德墉先生来了,日本大阪企业界《论语》普及会一行25人也来了。1994年1月,曲阜文管会孔祥林陪同日本儒学学者山浦启荣先生首次访问衢州孔氏家庙。这次重逢,与孔祥楷“泗浙同源”的思想更是产生强烈共鸣,他挥毫题词:“南北一脉”。1995年9月,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在衢州举行“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全国十七个省市孔庙代表,以及“越南赴中国参观孔庙团”成员参加了会议。1997年,国务院公布衢州市孔氏南宗家庙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青青竹林,散落着诸贤的身影。海内外各界知名人士慕名来到衢州,在孔氏南宗留下了足迹。
1999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来访,问及当年奉祀官的收入。孔祥楷说,国民政府任命的奉祀官,月俸是430块大洋。但他从来没见过这笔钱。他戏言求汪老:“下次见到辜振甫先生时,能否把我的工资要回来?我是1983年入党的,入党以后的就不要了。”言毕,两人相视而笑。有士大夫“名士风流”纵横才气的孔老爷子,偶尔也会“狂一狂”,发出惊世骇俗之说。当年,在一次全国性黄金采矿选矿研讨会上,这位来自山沟的矿长说:“采矿是什么?采矿就是让石头掉下来,选矿就是把石头漂上去。”他似狂似痴的话语让与会的教授们举座皆惊。与会的黑龙江省黄金公司工会主席扈国钧说:“一语道出采矿选矿业真谛。”如今,无论有的人把孔子看成是一个负面“圣人”——导致中华民族发展的停滞也好;还是正面的“圣人”——为中国文明的发展奠基也罢,但孔祥楷眼里看到的只是祖先平凡普通的一面,只是一个没有权力的小人物试图让时代和未来理解他深邃的思想和精神。他还感悟到先祖两千五百多年前遇到的问题和今天人们所遇到的问题是何等相似:世界都处在一个价值观转型和生活剧变造成的问题和危机比较严重的时刻,孔子那种寻找答案的执著正是今天的中国所需要的。对时下盛兴国学,孔子似乎又被有些人当成一种符号,被当成当今最值钱的商品,孔祥楷也颇不以为然。他说,没有必要把《论语》讲得那么高深复杂。“修、齐、治、平”,在他看来,着重一个“修”字。它既是万事的起点,也是做人的根本。他说:大家分别把自己管好了,世事就顺了,和谐了。然而,“不按牌路出牌”,虽然孔祥楷有时会得罪人,让一些人或尴尬,或哭笑不得,但许多人仍然乐意和他交往。或许正是他笑谈间亦庄亦谐,似乎有点无厘头似的缠夹不清,一番搅合,回头看时又似卤水点豆腐,暗合“衍圣弘道”的自由的举止,豪放的情怀,对人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补充。跟孔祥楷在一起,是真正的轻松快乐,而决非浅表性的,快餐式的开心。“孔部长”、“孔主席”、“老爷子”、“孔大人”、“孔主任”、“爷”、“孔兄”、“老孔”,甚至“孔哥”——南孔家庙最后的“奉祀官”在衢州竟有如此之多的称呼,足可以想象他的社交之广泛,入世和出世在他身上竟然是如此奇妙的结合。这或许是北方三十多年矿上生活,已使他具有浓厚的草根意识和做派,这也正凸显了他的可亲可爱之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在逝去的光阴面前,祝愿孔先生继续有所希望,有所梦想,藉此来照亮漫漫未来,迢迢前路。一起来打造最衢州请你你的故事我的衢州爱衢州爱休闲爱生活休闲衢州关于微信号:xiuxianquzhou邮箱:热线电话:
上一篇:第一篇
下一篇:最后一篇
关注排行榜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