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吴冠中中印刷复制可以买钱吗?

复制印刷品缘何成为原创版画?
——版画家应天齐质疑吴冠中
摘要:编者按新加坡捐画事件尚未平息,吴冠中又再度被卷入舆论浪潮:以应天齐为代表的版画家们针对吴冠中书画复制品能否成为原创版画展开声讨。针对这一系列最新出现的批评声音,《艺术市场》曾几次拨打吴冠中家里的电话,均无人接听。至于吴老本人对于&版画事件&的看法,据吴冠中身边某位亲友的回答是…
推荐关键字
  编者按 新加坡捐画事件尚未平息,吴冠中又再度被卷入舆论浪潮:以应天齐为代表的版画家们针对吴冠中书画复制品能否成为原创版画展开声讨。针对这一系列最新出现的批评声音,《艺术市场》曾几次拨打吴冠中家里的电话,均无人接听。至于吴老本人对于&版画事件&的看法,据吴冠中身边某位亲友的回答是,&不清楚&,一如既往地保持神秘色调。近日,运作吴冠中丝网版画市场的某艺术机构负责人在接受《艺术市场》采访时首度对媒体开口,他表示正常途径的学术争议无可厚非,但如果这些争议中掺杂太多的个人利益与目的,则不回应就是最好的回应,更重要的是,吴冠中先生的作品可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作品就是最好的见证。这位负责人还表示,近年来打着吴老旗号炒作的事件太多,该艺术机构对于此次&版画事件&中的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也将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并且,这项权力可以延续很多年。  吴冠中的墨彩画为何叫丝网版画?  翻开一本某艺术机构印制的《吴冠中丝网版画集2007》,我们看到典型的吴冠中墨彩画风格的画作,一幅名为《新苗》的作品,在书中已不是墨彩画,而是所谓的&丝网版画&。因为画的左页清晰地标注着&《新苗》,吴冠中,丝网版画,2007年,80.5&95.5厘米,9/99&。而在另一本&东方出版社&&建筑与城市出版社有限公司&于1992年联合出版的,名为《吴冠中自选画集》的墨彩卷部分,我们看到另外一张题名为&《苗圃》的墨彩画,图注为 1991年,70&70厘米&。笔者将这两张画拿来对比,很显然,除了印刷产生的色差之外,没有任何区别,这两张绝对是同一张画。&1991年的墨彩画《苗圃》换了一个画题叫《新苗》,摇身一变成为2007年的版画新作&,作为国内知名版画家应天齐教授提出严肃的质疑。他将两本画册同时翻到另外一页,以上情况再次出现,在《吴冠中自选画集》中我们看到题为《昼梦》的墨彩画转眼间变成丝网版画《昼梦》。同样的情况在两本画册中还有,他甚至断定,《丝网版画集》里的所有画几乎都能对应上吴冠中的墨彩画或油画原型。应天齐说:&吴冠中是一位墨彩画家、油画家,把他的油画、墨彩画用丝网版转换一下就称为原创丝网版画是有问题的。&他认为,&绝对不能将一个墨彩画的丝网印刷复制品称为原创版画新作,这也正是问题的根本。作为墨彩画的丝网印刷品。跟荣宝斋用水印木刻复制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一样,只是一个copy(复制),是复制品,而不是原创丝网版画。&至于复数问题,应天齐说:&所有的画册都有复数,所有的印刷品都有复数,如果将手中的这本画册印100本它就是复数呀!那么我们能否把其中某张画从画册上撕下来,请名家签个名,标上印数叫原创版画呢?可不可以这样做呢?&  吴冠中的丝网版画不符合国际版画标准  在某艺术机构出版的这本《吴冠中丝网版画集2007》,有其负责人撰文提到了国际间通用的创作版画标准,照抄如下:  1960年,在维也纳举行的国际造型美术协会会议中,决定了国际间通用的版画定义,作为创作版画的标准是:  1.为了创作版画,画家本人曾利用石、木、金属和丝网板材参与制版,使自己心中的意象通过原版转印成图画;  2.艺术家自己,或在其本人监督指导下,在原版直接印刷所得的作品;  3.艺术家须附有在前述画作上签署的责任,并要标明试作或套版编号。  (以上标准笔者认为缺一不可、相互作用,如果只符合部分条款即可视为原创版画,这个规定可无需存在。)  对于这三条标准,应天齐认为吴冠中最多勉强符合其中后两条。他说:&国际间通用创作版画标准的第一条中明确规定:&画家本人曾利用石、木、金属和丝网材质参予制版&,而吴冠中的丝网版画却是他人所为,某艺术机构负责人文中不打自招地承认:这些版画是由&吴冠中先生亲力指导,由某版画艺术机构的艺术家和专业技师完成的艺术精品&。那么&利用丝网板材参予制版&的不是吴冠中本人,而是他人!是&某艺术机构的艺术家和专业技师&。而规定中强调的是&本人&而非他人,吴冠中所谓的&指导&作用在第一条中是不被认可的。&  规定中还强调:&使自己(画家)心中的意象通过原版转印成图画。&在应天齐看来版画集刊载的所谓版画作品,并非画家心中的意象,而是1991年已完成的墨彩画(即笔下完成的意象)。就这一点,应天齐引用了清代画家郑板桥在画论中谈到的&眼中之竹并非胸中之竹,胸中之竹并非手中之竹&来分析,他说:&画家眼中所看到的客观物象和画家心中的意象并不一样,而心中的意象转化为笔底的(手中的)意象就更不一样了。版画国际规定中所规定的是&使自己心中的意象通过原版转印成图画&,而吴冠中的墨彩画是用毛笔完成的笔底印象,将笔底完成的意象一丝不差&几可乱真&(吴冠中语)&通过原版转印成图画&,和国际版画规定肯定是不符的,显然并非原创版画或称版画艺术了。&  再以画册文中提到的画作&签名格式的规范化&来看吴冠中版画的不规范。他说:&文中强调规定&版画原作作品左下角标明印数与印张、印数编号,右下角是作者的签名和制作年代&, 但吴冠中所谓的丝网版画的印数编号却是一会儿签在左下角,一会儿签在右下角,而签名大部分都签在左下角而不是规定的右下角,并且几乎全部没有制作年代的签署。&  应天齐还指出了某艺术机构的自相矛盾,&画册文中说:&这项(维也纳举行的国际造型美术协会会议)决议可以视为版画的总纲,在决议中首先(指第一条)规定了版画的范畴。严格地说,凡归属未定或被否定的版画,都不应视为正式版画&。而他们自己制作的这样违反规定的版画,又如何视为正式版画呢?&  吴冠中并没有创造新的版画艺术语言  在吴冠中版画集的该艺术机构负责人文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创造了吴冠中先生新的版画艺术语言。&显然,这是说吴冠中的作品是版画艺术、是原创版画。对于这一点,应天齐教授持绝对的质疑态度,他说:&我作为版画家可以这样断定,这位艺术机构负责人说他(吴冠中)创造了新的版画艺术语言是错误的。原创版画再现的是印痕而不是笔痕。版画的艺术语言与其他画种艺术语言的区分,在于它是一种印痕的诉说,而不是笔痕。所以鲁迅先生说版画要&捏刀向木,以刀代笔&,所谓&以刀代笔&,就是不使用画笔!国画和油画是使用画笔和纸张、画布的接触,从而产生一种痕迹去组织画面,通过研究画笔和平面的接触关系来表现心中的意象;版画则是以版和纸的接触产生画面,研究的是版和平面的关系,画家&本人要亲自利用石、木、金属和丝网板材进行创造&,而不是复印和克隆,制版程序中有多少艺术创作空间,印的过程中有多少创造空间,从而产生的是一种独特的非画笔所能取代的艺术语言。从版画的艺术标准来要求,它是一种刀痕,一种印痕和肌理再现。版画的艺术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版痕、刀痕、印痕、肌理,而不是这种水墨淋漓,通过使用画笔宣纸造就的墨彩画效果。其实,作为版画都是利用了印刷工艺,采用了制版和印这一程序。你是利用这一技术去创造一种艺术,还是利用这一技术去复制一种艺术,是原创版画和复制印刷品的分野。&  应天齐强调:&版画集署名该艺术机构负责人的文中,引用了吴冠中对这些并非本人直接完成的版画作品的认定。他(吴冠中)说:&北京某艺术机构近几年复印我的作品,个别已几可乱真。&&复印绘画作品,缘于众望所归,艺术品应鼓励克隆。&吴冠中使用了&复印&&克隆&的说法,证明他自己也很清楚,这样的版画只是一种对他以往墨彩作品的复制而非创造。&个别的几可乱真&,很显然,乱了什么&真&?应当是针对他的墨彩画的原作之&真&而言。所以,文中所说的&创造了吴冠中新的版画艺术语言&就成了一句与事实不符的空话。这样的丝网版画我们就不能称之为&原创版画&或&版画艺术&。我以为,只能作为吴冠中墨彩画的有限印数,说穿了就是墨彩画的印刷复制品。&  吴冠中对版画缺少研究,需要学习  应天齐谈道:&在这件事中,我认为吴冠中本人也应负有一定责任。因为你是艺术家,如果你精通版画,对版画有研究,你会慎重对待的。我以为吴冠中在版画方面比较外行,他不懂什么叫原创版画,更没有读懂维也纳国际造型美术协会会议上规定的国际间通用版画的定义。如果你精通版画,为什么不可以本人亲自创作版画呢?毕加索可以创作版画,丢勒可以创作版画,吴冠中也可以创造出很好的版画!我相信吴冠中创作的版画也不会差。他有这么多年的艺术修养,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墨彩画复制品去充版画呢?他应当像毕加索,像蒙克那样拿起刻刀刻?如国际规定中说的那样:本人亲自利用铜、石、木、丝网去进行创造!对于这件事,我认为吴冠中本人应该负有艺术上不够严谨的责任。某艺术机构是否出于商业意图?还是吴冠中治学不严被利用了?尚不可知。吴冠中以油画,国画称雄画界,但对版画没有研究,他不是一贯都批评别人嘛,自己治学也应当更加严谨呢?&  在版画集艺术机构负责人文中谈到吴冠中曾说:&艺术珍品应鼓励克隆,克隆的艺术应不断提高。&&时代流变,科技发展。北京某艺术机构近几年复印我的作品,个别已几可乱真了。&针对这一席话,应天齐说:&我相信吴冠中他自己也应该读了以上文字吧?读完他自己不觉得矛盾吗?&克隆&&复印&和&乱真&又怎么能够和&创造了新的版画艺术语言&并列呢? &  某艺术机构混淆原创版画和复制版画  版画集的文章中还提到吴冠中曾说过,&手创的艺术品都是独生子,健美的独生子珍贵。复印绘画名作,缘于众望所归,亦系作者的心愿,佳肴美食多多益善&&&显然,他是同意复制传播的。换个角度看,他也认同这不是原作。应天齐教授认为某艺术机构的做法混淆了原创版画和复制版画的区别。对此,他分析说:&其实吴冠中自己提出的是一种非常明确的传播定位,某艺术机构应当很清楚,为什么又要大张旗鼓、引经据典地宣传吴冠中创造了新的版画艺术呢?因为是一个复制品,是一个印刷品,可能卖不了那么多钱。说版画艺术就能卖大价钱,这样是对我们原创版画艺术的一种非常不好的做法。混淆和漠视版画艺术家在版画创作过程中付出的原创性劳动,用这种出版方式的印刷来取代原创版画的创造性特点。违背了维也纳举行的国际造型美术协会会议中决定的国际间通用的版画定义,版画的原创性,版画艺术本体语言的独特性,完全被商品市场给弄混了。&这也是他作为一个版画艺术家要站出来说话的原因。他认为,&从商业角度来看,版画家制作的原创限量版画作品,卖完了就没了;像吴冠中这些由墨彩画原作复印出的不具备原创版画意义的&丝网版画&作品标价几万一幅,即便限量99幅,也有几百万元的价值,而自己还保留一张价值几十万或几百万的墨彩画原作。从这个角度看,面对将此作为原创版画或原作收藏的消费者是否有些不公平?&  某艺术机构负责人文中也例举了毕加索、蒙克、丢勒等几位大师级艺术家创作版画,以此证明吴冠中和他们一样也创作了版画。这里应天齐也把蒙克拿出来佐证,告诉笔者什么才是创作版画。他拿出蒙克的版画集,我们看到了蒙克1895年的木刻版画作品《呐喊》,与其1893年的油画《呐喊》差别比较大,而且有明显的刀痕、木味。另外一个更明显,同是《病室里的死亡》,一个是1896年的石版,一个是1893年的布面油画。应天齐解说,和油画相比,&他(蒙克)在版画上把这几个人合并成为一个整体,有意把其中这两个人的头部并在一块,床推得更远,墙壁的空间增大,通过处理,显得那个人死了之后整个房间很空旷,静寂。而且使用的是黑白语言。这些画面的处理,无论在色彩、构图、造型和意境上都不同于蒙克原来的油画,是一种在油画基础上的再创造。和吴冠中&克隆&和&复印&墨彩画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无论是某艺术机构通过市场操作也好,还是吴冠中自己对学术不够严谨。但是造成了对消费者的误导和版画市场的混乱是存在的。
(责任编辑:苏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说说我的看法...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
预展时间:日-23日预展地点:上海市南京西路1333预展时间:日-23日预展地点:成都市二环路西二段预展时间:日-25日预展地点: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
[] [] [] [] []
12345678910
论坛/博客热点
责任编辑:张晓君 010-欢迎光临齐鲁美术网
当前位置: >> 收藏鉴赏 >>
复制品开始忽悠中产
时间:日8:58
&最近一位任职某家私人银行理财顾问的哥儿们半夜打电话向我发泄不满,原来上周他曾郑重接到一份请柬,邀请他参加吴冠中画展的VIP预展。结果,我这位哥儿们衣冠楚楚地赶到现场后,发现预展并非请柬上载明的“凭票进场”,而是来者不拒,以至于场面一度摩肩接踵并差点酿成踩踏事故……
&&&&&&&& 我立刻回答说,这样的场面在圈内早已不算新闻了,只有你这样的外行才少见多怪。不料这位顾问哥儿们接下来叙述的故事才入正题:等到他如挤地铁般奋力挪到挂在墙上的作品前,准备近距离靠近、欣赏大师艺术时,忽然被旁边作品标签上面的数字惊呆了――880元。
&&&&&& “肯定是工作人员一时疏忽漏掉了一个万字”,我那位顾问哥儿们说这是他当时的第一反映。于是挨个作品走下去,发现价格都低的离谱,均在一千元上下。“这也太欺负人了”,我的顾问朋友最后对我说。
&&&&&& 当时我也有点蒙:如果是吴冠中的丝网版画,也不至于掉价到一千元呀?另外,那家承办展览的画廊在业内也是颇具知名度,也没有理由挂出来行画呀?那今后它们还在圈内还怎么混呢?
&&&&&&& 答案很快就在国贸举办的一次展会中被揭晓了。那本是一个别墅、奢侈品主题的博览会,主办方今年别出心裁特别邀请了几家画廊进去捧场,其中的一家就挂出来了吴冠中千元价位的系列作品。
&&&&&& 它们还真不是丝网版画,更不是印刷品,第一眼看上去的确是油画。我仔细阅读了作品标签说明:“综合材料”。请教了现场画廊的工作人员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综合材料”是将吴冠中原作通过高仿复制技术印在画布上,然后请美院学生在原作的轮廓上添加油彩笔触,最终完成看似大师原作的“综合材料”作品。
&&&&&& “它们虽然没有艺术家签名,但作品背后标有我们画廊的品牌商标,所以不是行画,而且价位特别适合热爱艺术的中产,”现场工作人员热情的给我推销“综合材料”。然后又对着其它作品介绍说:“吴冠中的丝网版画三四年前卖5万元,现在已经升值到10万元价位了,如果谁手头有,我们画廊随时按现价回购。”
&&&&&&& 大师级原创作品早成天价,复制版画也已迅速升值到10万元高价位,所以,目前“买得起”的“综合材料”作品就一定不能错过了――这样的购买逻辑似乎在其他领域也同样盛行。比如买房子,北京四环以内的房子工薪族们无法企及了,而当通州、大兴等区域的房价也直线上升时,就只有“均价5000元”的燕郊的房子可供抢购了。但买艺术品毕竟不同于买房、买车,“退而求其次”的购买原则并不适用。
&&&&&&&& 在拍卖圈,长时间流行着“傻有钱”的故事:据说一些不懂画但特有钱的人,专买拍卖图录封面、封底上的作品。于是,一位“煤老板”在香港举回来一件陈逸飞的高仿印刷品……
&&&&&&&& 但这还不是最坏的结局。
&&&&&&& 当更大多数的人群开始满心欢喜的拿自己朝九晚五挣来的辛苦钱,换回家一件件复制品、印刷品,而且还随时期待着它们升值的时候,不仅让人想起上个月开盘即被牢牢套住的创业板的那些股民们。
&&&&&&&&&&&&& 被忽悠的最主要原因并非忽悠者口舌如簧,而是被忽悠者们往往脑袋空空,所以一听人家说什么就马上信了。
(编辑:豆花)
【 相 关 文 章 】
中国美术家协会齐鲁美术网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 1024 * 768分辨率 16位以上颜色 Netscape 6.0 、 Ie 5.0 以上版本浏览器
客户服务热线:当前位置您所在的位置: &
& 吴冠中 丝网版画与印刷复制品问题辨析---由吴冠中2007“丝网版画新作”说起
吴冠中 丝网版画与印刷复制品问题辨析---由吴冠中2007“丝网版画新作”说起
来源:博宝艺术家网&&作者:天亮了吗&&时间: 20:13:16&& 共 0 人次浏览
艺术家相关:
吴冠中 吴冠中 丝网版画与印刷复制品问题辨析---由吴冠中2007“丝网版画新作”说起
吴冠中的墨彩画为何叫丝网版画?
此前,由“吴冠中走进798&、吴冠中创作奥运鸟巢,以及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济南举办的吴冠中丝网版画展,从多方面展现了吴冠中先生涉足版画创作领域的艺术动向。吴冠中先生是一位多产的画家,更是一位多面手,但是,打开北京百雅轩出版的《吴冠中丝网版画&2007》仔细拜读,我们看到的是一本墨彩画集(含两幅油画),而非原创丝网版画作品集。这些作品大部分均为吴冠中先生在2007年之前(甚至是上世纪90年代或更远),其本人明确以墨彩画的画种界定展出和发表过的作品,只是现在又以丝网印刷的方式作了一次复制或称“复印&、“克隆&(吴冠中语),并非2007年的丝网版画新作。
以“北京东方出版社&和“香港建筑和城市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联合出版的《吴冠中自选画集》,对照《吴冠中丝网版画&2007》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的事实:在吴冠中自选画集中有一幅名为《苗圃》的墨彩画(见该画册2-51页),创作时间为1991年,而在《丝网版画集》中有一幅名为《新苗》的版画作品与之一模一样,丝毫不差,只不过换了画题,创作时间改为2007年(见版画集32-33页),同样的情形还有自选画集2-57页,名为《昼梦》的墨彩画,也同样以上述方式出现在丝网版画集中作为版画出现,则时间也改为2007年。更多情况在两本画册中还有出现,即《丝网版画集》中的版画,多数可以对应上墨彩画或油画的原型。吴冠中是一位墨彩画家、油画家,把他的油画、墨彩画用丝网版转换一下就称为原创丝网版画,这是有问题的。作为墨彩画的丝网印刷品,和荣宝斋用水印木刻复制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一样,只是一个copy(复制)作品,是复制品,而不是原创丝网版画。正如我们不能将“荣宝斋&木版印刷的齐白石水墨画复制品称为齐白石的原创版画一样。
1991年创作的墨彩画,为何摇身成为2007年的丝网版画新作呢?读《吴冠中丝网版画&2007》画册中的文字,有署名李大均所写“略记吴冠中丝网版画&一文。文章总结了吴冠中的版画艺术特点,文中写到:这些版画是由“吴冠中先生亲力指导,由百雅轩版画艺术机构的艺术家和专业技师完成的艺术精品,创造了吴冠中先生新的版画艺术语言&。这样的描述显然界定这些作品是新的创造,是原创丝网版画、是原作。但对照该画集所援引的原创版画的国际规定,我们会得到相反的结论!书中发表了署名代坤、赵婧所写“关于现代版画艺术&一文。文章开头首先录入了1960年维也纳国际美术造型会议对国际间界定原创版画的标准,照抄如下:
1,为了创作版画,画家本人曾利用石、木、金属和丝网板材参与制版,使自己心中的意象通过原版转印成画面。
2,艺术家自己,或在其本人监督指导下,在原版直接印刷所得的作品。
3,艺术家需附有在前述画作上签署的责任,并要标明试作或套版编号。
以上标准笔者认为缺一不可,并相互作用,仅以标准之一来衡量吴冠中丝网版画《新苗》、《昼梦》及其他版画作品,可清楚看到之间的差距和不符:
首先,国际间通用的创作版画的标准第一条明确规定:“画家本人曾利用石、木、金属和丝网材质参与制版,&而吴冠中的丝网版画却是他人所为,李大均文中承认:这些版画是“由百雅轩版画艺术机构的艺术家和专业技师完成的艺术精品。&那么,“利用丝网板材参与制版&的不是吴冠中本人,而是“百雅轩的艺术家和专业技师&!吴冠中的所谓的“指导&作用在第一条中是不被认可的。
国际规定中还强调:“使自己心中的意象通过原版转印成图画&。吴冠中的版画作品并非艺术家心中的意象,而是画家1991年或以前完成的墨彩画作品(即笔下完成的意象)。版画国际规定中所规定的是“使自己心中的意象通过原版转印成图画&,而吴冠中的墨彩画是用毛笔完成的笔底印象,将笔底完成的意象通过原版转印成画面,和版画规定是不符的,显然并非版画原创。
这批并没有创造新的版画艺术语言
原创版画在画中再现的是印痕而不是笔痕。版画的艺术语言与其他画种艺术语言的区分,在于它是一种印痕的诉说,而不是笔痕。所以鲁迅先生说版画要“捏刀向木,以刀代笔&,所谓“以刀代笔&,就是不使用画笔,刀即为笔!国画和油画是使用画笔和纸张、画布的接触,从而产生一种痕迹去组织画面,通过研究画笔和平面的接触关系来表现心中的意象;版画则是以版和纸的接触产生画面,研究的是版和平面的关系,所以,维也纳国际美术造型会议对国际间界定原创版画的标准规定,“画家本人曾利用石、木、金属和丝网板材参与制版&,而不是利用画笔,制版程序中有多少艺术创造空间,印的过程中有多少创造空间,是版画艺术家追寻的,从而产生的是一种独特的非画笔所能取代的艺术语言。从版画的艺术标准来要求,它是一种刀痕,一种印痕和肌理再现。版画的艺术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版痕、刀痕、印痕、肌理,而不是这种水墨淋漓,通过使用画笔宣纸造就的墨彩画效果。其实,作为版画都是利用了印刷工艺,采用了制版和印这一程序。利用这一技术去创造一种艺术,还是利用这一技术去复制一种艺术,是原创版画和复制印刷品的分野。
版画集署名李大均的文中,引用了吴冠中对这些并非本人直接完成的所谓版画作品的认定。吴冠中说:“北京百雅轩近几年复印我的作品,个别已几可乱真。&“复印绘画作品,缘于众望所归,艺术品应鼓励克隆。&吴冠中使用了“复印&、“克隆&的说法,证明他自己也很清楚,这样的版画只是一种对他以往墨彩作品的复制而非创造。“个别已几可乱真&,很显然,乱了什么“真&?应当是针对他的墨彩画的原作之“真&而言。所以,文中所说的“创造了吴冠中新的版画艺术语言&就成了一句与事实不符的空话。这样的丝网版画我们就不能称之为原创版画或版画艺术,更不可能称之为原作,只能作为吴冠中墨彩画的有限印数,说穿了就是墨彩画的印刷复制品。
克隆作品具有传播意义而非原创意义
吴冠中先生一向以在艺术中不断创新著称,从他的言谈看来,他更多肯定的是艺术的传播意义而非原创意义。他说:“艺术珍品应鼓励克隆,克隆的艺术应不断提高。&“时代流变,科技发展。北京百雅轩近几年复印我的作品,个别已几可乱真了。&但“克隆&、“复印&和“乱真&又怎么能够和“创造了新的版画艺术语言&并列呢。
画家本人亲自利用板材进行版画创作,并非专业版画家为之,其他门类的艺术家也可以这样做,百雅轩版画集也列举了诸如毕加索、蒙克等画家的版画创作以佐证,希望证明吴冠中和他们一样也创造了版画艺术。但事实并非如此!仅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蒙克来看,蒙克有很多作品是将已完成的油画作品进行再创作,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蒙克并非作简单的“复印&和“克隆&。比如,蒙克在1920年创作的木版画《栈桥上的少女》就是根据其油画作品而作,我们可以看到画作上刀痕毕露、流畅奔放,构图、造型、色彩均与油画完全不同,前者笼罩着忧郁哀伤的气氛,后者则制造一种紧张和焦灼。蒙克1895年的木刻版画作品《呐喊》,与其1893年的油画《呐喊》差别也比较大,而且有明显的刀痕、木味。另外一幅更明显。同是《病室里的死亡》,一幅是1896年创作的石版画,一幅是1893年的布面油画。和油画相比,蒙克的石版画在构图上把这几个人合并成为一个整体,有意把其中这两个人的头部并在一起,床推得更远,墙壁的空间增大。而且使用的是黑白语言。这些版画无论在色彩、构图、造型和意境上都不同于蒙克原来的油画,这样的作品尽管来源于作者的油画,但经过艺术家的再创造,就是另一幅作品了,是一种在油画基础上的再创造。和吴冠中的“克隆&和“复印&墨彩画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百雅轩混淆原创版画和复制版画,以版画印刷手段“克隆&艺术家的素描、水墨画、油画并不新鲜,由来已久。比如北京荣宝斋用水印技术木版画印制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早已被人熟知,这些作品也达到了几可乱真,也有其收藏价值。复制版画作为限量印刷品更有作者签名,自然具备市场价值和收藏价值,但并不具备版画原作的价值。吴冠中曾说过,“手创的艺术品都是独生子,健美的独生子珍贵。复印绘画名作,缘于众望所归,亦系作者的心愿,佳肴美食多多益善&&&。显然,他是同意复制传播的。换个角度看,他也认同这不是原作。百雅轩的做法却混淆了原创版画和复制版画的区别。其实吴冠中自己提出的是一种非常明确的传播定位,百雅轩应当清楚,不应大张旗鼓、引经据典地宣传吴冠中创造了新的版画艺术。因为是一个复制品,是一个印刷品,可能卖不了那么多钱。说它是版画艺术,相对就能卖个更好的价钱,这样对于原创版画艺术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做法。混淆和漠视版画艺术家在版画创作过程中付出的原创性劳动,用这种出版方式的印刷来取代原创版画的创造性特点。违背了维也纳举行的国际造型美术协会会议中决定的国际间通用创作版画定义,版画的原创性,版画艺术本体语言的独特性,完全被商品市场给弄混了。从商业角度来看,版画家制作的原创限量版画作品,卖完了就没了;像吴冠中这些由墨彩画原作复印出的不具备原创版画意义的“丝网版画&作品标价几万元一幅,即便限量99幅,也有几百万元的价值,而自己还保留一张价值不减的墨彩画原作。从这个角度看,面对将此作为原创版画或原作收藏的消费者是否有些不公平?
作为操办此次复制的机构“百雅轩&并非不明白此中的关键,从他们出版的画集中我们读到大量的有关版画的专业知识,给消费者和藏家一种貌似非常专业的印象,但将其生产的作品和这些规定比较却又有如许的不对应以及矛盾和漏洞。仅以画册中“关于现代版画&一文,文中提到的画作“签名格式的规范化&来看吴冠中版画的不规范。文中规定“版画原作作品左下角标明印数与印张、印数编号,右下角是作者的签名和制作年代。&但吴冠中丝网版画的印数编号却是一会儿签在左下角,一会儿签在右下角,而签名几乎都签在左下角而不是右下角,并且几乎没有制作年代的签署。
这一做法,无疑造成了对消费者的误导,并混淆了人们对版画的认识。
艺术家介绍
时代:近代&&分类:油画&&
上拍作品:
热点艺术家排名
最新书画交易
最新书画资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冠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