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snp是什么牌子是SNP 的衍生片段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家级项目 >> 农学 >> 玉米骨干亲本及衍生系品质相关基因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和育种应用研究
项目编号:Z
项目名称:玉米骨干亲本及衍生系品质相关基因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和育种应用研究
项目关键词:玉米、骨干亲本、产量、品质、优异等位变异
项目类型:省级重点项目
所属学校:扬州大学
项目实施时间: 至
所属一级学科:农学
所属二级学科:植物生产类
立项时间:
结题时间:
项目成员:姓名年级学号所在院系专业联系电话E-mail是否主持人徐暑晖11级农学院农学第一主持人喻俊杰11级农学院农学否周瑶11级农学院农学否
指导教师:
[第一指导教师]姓名:杨泽峰;单位:农学院;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第二指导教师]姓名:徐辰武;单位:农学院;专业技术职务:教授
第一指导教师主要成果:
第二指导教师主要成果:
一、申请理由:2011 & & &
2011973DNASPSSClustal XMEGA
5200NimbleGen50
二、项目方案: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
340330Mo17 478 5501NimbelGen50200DNA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
三、学校提供条件:
四、预期成果:
五、经费预算:
项目附件:
项目季度报告
二、项目创新点与特色:(1)研究方法的创新
等位基因多样性是当前作物遗传育种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然而受实验条件限制,当前大部分对等位基因多样性的研究是基于分子标记水平上的研究。但是分子标记并不能真正代表等位基因的多样性,尤其是对变异比较丰富的基因。本研究选择50个与产量和品质密切相关的基因进行DNA全长克隆及序列比对分析,并进一步开展等位基因在分子水平上的多样性研究,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定点捕获相应的基因序列,将有利于准确有效的鉴定目的基因的突变类型和在各个骨干亲本衍生系中的突变规律,为进一步利用优异基因建立候选骨干亲本的早期预测模型和开展玉米的分子设计育种奠定基础。
(2)试验材料和研究内容的创新
对于等位基因的多样性及与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目前多数采用的是自然群体,没有考虑到自交系之间的系谱来源关系。本项目采用的研究材料为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并适当考虑了糯玉米、野生玉米和其他材料,研究材料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此外,基于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来分析等位基因的多样性、类型、组合方式和育种效应研究,将为系统揭示玉米骨干亲本的表型与基因型特征、骨干作用、优良基因及其等位变异的遗传与作用机理奠定基础,并为优良骨干亲本的改良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三、项目成果:
项目申请书中的预期成果及成果提交形式公开发表论文:3(篇),专利:0(项),调查报告:0(份),软件、著作:0(份)实物:0(件),竞赛获奖:0(次),其它:
项目结题时取得的成果公开发表论文:3(篇),专利:0(项),调查报告:0(份),软件、著作:0(份)实物:0(件),竞赛获奖:0(次),其它:
项目主要研究成果情况序号成果名称(获奖名称及等级)成果形式作者(获奖者)出版社、发表刊物或颁奖单位时间(刊期)1Nucleotide diversity of maize ZmBT1 gene and association with starch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论文Xu Shuhui, Yang Zefeng, Zhang Enying, Jiang Ying, Pan Liang, Chen Qing, Xie Zhengwen, Xu ChenwuPlos Onedoi:10.1371/journal.pone.01036272Molecular evolution and functional divergence of soluble starch synthase genes in cassava (Manihot esculenta crantz).论文Yang Zefeng, Wang Yifan, Xu Shuhui, Xu Chenwu, Yan ChangjieEvolutionary Bioinformaticsdoi: 10.4137/EBO.S119913Sequence polymorphisms in Zmisa2 gene a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starch pasting and gelatinization properties in maize (Zea mays L.)论文Yang Zefeng, Zhang Enying, Jiang Ying, Xu Shuhui, Pan Liang, Chen Qing, Xu ChenwuMolecular Breedingdoi:10.-014-0142-z
四、研究体会和心得:在项目研究中我加深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并对课本内所讲到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我接下来的学业奠定了好的基础。通过此次科创项目的研究,我对玉米的相关基因有了一定的研究,对如何深入分析一个基因在植株中的影响有了系统的认识。同时,对如何测量淀粉的RVA谱和热力学特性也有了详细的了解,也动手实际的对淀粉的这些理化性质进行了实验测量,锻炼了我的实验操作能力。研究过程中我明白一个课题是如何开展的,增加了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也坚定了我向这方面发展的意志。
五、经费使用明细情况:
项目获批总经费:15000(元),项目实际投入经费:15000(元),实际使用资金:15000(元),结余资金:0(元)项目经费开支情况名目用途金额(元)备注论文版面费论文发表费3000专利申请费调研、差旅费用于玉米实验材料种植、赴外地收集玉米种植等所产生的差旅费2000打印、复印费打印田间排布图、实验方案、撰写论文过程中的打印和复印费1000资料费购买实验统计、分子生物学试验和生物信息学等方面的专业资料费用2000试剂等耗材费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分析试剂盒、DNA提取试剂盒等费用7000元器件、软硬件测试、小型硬件购置费其它
指导教师意见:徐暑晖同学是农学院农学专业级学生,该同学自年入学开始便在我实验室开转助研活动。该同学品学兼优、成绩优良,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我所在实验室的助研工作中,该同学表现出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探索精神,善于独立思考,具备基本的科研素质与能力。该同学在我所在实验室助研期间,学习了进行该项研究的技术方法,具备了完成该项研究的科研能力和实验条件。
该项目批准后,我每周对其指导课时,用于辅导专业知识,并不定期检查实验的研究进展,指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为其提供实验场所,包括田间实验场所、分子实验平台和品质测定实验仪器;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和支持。
结题附件:未上传一、新一代植物遗传学 | 生命奥秘
&&>&&&&>&&文章正文
自然变异(Natural variation)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一大基础问题。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人们将会获得越来越多的物种个体基因组序列信息。但是,究竟生物体基因型变异是如何转化为表型变异的呢?植物是除了人体组织外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理想的研究对象。
在分析生物如何产生复杂表型机制时,植物一直都是最佳的突破口。例如,人们以谷物为研究对象,率先发现是多基因座分离(segregation at multiple loci)现象导致表型连续分布(continuous distribution of phenotypes);通过豌豆中的个体分子标志物发现了数量遗传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等;借助传统遗传学技术,人们现在可以将多个与数量遗传性状相关的基因克隆入植物基因组;而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则不仅仅在植物生物学领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旗舰”作用,同时也是其它生物学领域常用的一种重要模式生物。此外,人们早期取得的一些生物学研究成果都来自于农作物,比如玉米、水稻和西红柿。
现在,各种生物的遗传图谱被逐一揭示,物种基因型的分析费用也在大幅降低。因此,使用连锁遗传作图法(小词典1)寻找、发现、以及确认相异品系(divergent strains)的基因(或QTL),甚至寻找能引发特定表型效应的单核酸位点都已成为科研工作中的一项“常规项目”。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人们已经对能引起各种不同表型的拟南芥基因突变进行了大规模的筛查工作,但植物遗传学家使用连锁遗传作图法还是能够不断发现大量新的对拟南芥表型有影响的QTL基因。
由于要绘制一张高质量的连锁遗传图谱既费时又费力,加上它并非唯一一种能有效识别和完成基因定位的方法,因此,遗传学家们逐渐将注意力转移至全基因组关联作图(genome-wide association (GWA) mapping)技术。简单地说,该技术就是指从人类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序列变异(单核苷酸多态,SNP)中,筛选出那些与疾病性状有关联的SNP。
采用GWA技术可以找出个体特定表型与其基因组中DNA序列变异之间的关联信息,这与通过成千上万的SNP位点来寻找特定的表型相似。GWA技术的精确度比连锁遗传图谱技术要高,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普通的种群,而非杂交的后代。当然,这些自然种群中的相互关联性更能反映真实的历史重组事件。
下文将介绍GWA技术最近取得的一些重大成果、GWA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巨大应用潜力以及对GWA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的预测。
1. 采用GWA作图需要考虑的问题
GWA技术适用于研究多种植物,尤其是拟南芥(A. thaliana)和水稻(Oryza sativa)等自花授粉物种,或者柳枝稷(switchgrass)、葡萄(Vitis vinifera)等无性繁殖物种。
这是由于这些自然突变率低的物种基因组被测序之后,植物遗传学家就能根据它们的序列资料对各种不同的表型进行分析了。而且,GWA在研究复杂遗传背景下的表型,尤其是表型受环境影响时,还可以依靠统计学技术进行分析。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在使用GWA作图技术时,所选择的种群结构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详见后文),尤其是在分析与环境适应相关的表型时更是如此。幸而,我们可以借助统计学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应明确的是,统计学方法并非每次都能起作用,当它不起作用时,就需要借助杂交对照组的连锁遗传作图分析技术了。因此,我们也许应该将连锁遗传作图技术作为GWA作图技术的一个必需的补充性组成部分来看待(图1)。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这两种作图技术(GWA作图和连锁作图)在研究性状遗传结构如何影响统计方法上也有所不同(图2)。在一个种群中,某个等位基因对表型的影响力取决于它在种群中的出现频率和其表型效应的大小。因此,GWA作图法在发现稀有等位基因时(哪怕这些基因的表型效应非常大)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图2c)。与此相反,对随机选择出的两个亲本杂交出的子代植株通过作图法发现的等位基因可能表型效应非常大,但却没什么意义。因为,从进化的角度来说,这些等位基因都属于罕见基因。换句话来说,就是使用杂交体对QTL作图很有可能会将研究人员带往少见的,甚至在很多时候是有害的等位基因。这些等位基因的表型效应也许很大,但它们与自然界中的大部分的表型多样性都没有什么关系。
2. GWA作图法的可用资源
随着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International HapMap Project,该计划旨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现人类的SNP的不断发展,拟南芥基因多态性的参考资源也不断丰富。现在,这些资源已经达到了可以和人类同类资源相媲美的地步。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人们很早就开始了一项前沿研究。该研究的目的就是对拟南芥多态性的基础模式,包括变异水平、基因连锁不平衡的程度、种群结构等进行研究。它一共对96个拟南芥样品的共计1,400个基因座进行了测序。接着,人们又使用高密度芯片从这96个样品中再选出20个样品进行再次测序。该研究发现的SNP数据帮助Affymetrix公司设计并制造出含有250,000条探针的用于对拟南芥进行GWA分析的基因型芯片(genotyping microarray)。现在,人们已经使用该芯片对1,300个自然近交系品种进行了基因型分析,读者可登陆http://walnut.usc.edu/2010了解更多拟南芥基因多态性数据。该芯片还将用于更多的表型研究项目。该研究项目的操作模式有望成为研究其它物种的参考模式,例如正在进行中的水稻研究项目(参见http://irfgc.irri.org国际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协会)就借鉴了拟南芥研究中的经验。
与人类HapMap项目情况相同,随着科技的进步,拟南芥和水稻研究中使用的多种技术已经过时了。今后,人们将使用新一代的测序技术,例如Illumina公司最新的测序仪和Applied Biosystems公司的SOLiD系统来发现更多的SNP。构建第一代拟南芥、水稻单倍体型图(haplotype map)时使用的芯片杂交技术(microarray-hybridization),由于花费过高,并且准确性不高而放弃使用。而且测序费用的大幅下降意味着在寻找发现对基因型最有价值的SNP时,精妙的试验设计将不再重要。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140,000个标签SNP(小词典2),这足以覆盖整个拟南芥基因组。现阶段,已经不会再因为经济原因而在对全部250,000个已知的高质量非单态SNP进行基因型研究面前却步了。这类非单态SNP只在少数个体中有发现,因此我们对用这些SNP来预测其它SNP的能力有多大不得而知。
3. 种群结构的重要性
那么,使用GWA方法在寻找、发现基因这一方面的应用前景在哪里?众所周知,种群统计学(demography)会影响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欧洲人群中的连锁不平衡现象要比非洲人多,这也印证了人类的非洲起源论。另一个例子则来自野生的拟南芥。北美洲的野生拟南芥中连锁不平衡现象要多于欧洲的野生拟南芥,这也和拟南芥是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这一事实相吻合。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种群在“殖民”时存在一个“瓶颈”,还没有足够的时间通过遗传重组来减少等位基因的连锁不平衡现象。
有这样一种可能还没有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观点,即由于存在种群结构,因此一个样品植物性状的遗传结构取决于这个样品的出处。比如,使用GWA作图法很快就发现了FRIGIDA基因对来自欧洲大陆西北部的拟南芥开花时间有影响,但对来自亚洲中部的拟南芥则不起作用。如果性状改变是由一个基因的多个等位基因(和数量少但出现频率高的等位基因情况相反)引起的,那么研究人员使用来自世界各地的样品进行GWA研究,就很有可能得出该性状没有主要位点的错误结论(图2)。这也是前面提到的种群结构带来的问题。一个等位基因的重要性总是取决于它所在的群体,但从进化的角度来说,我们完全不清楚哪一个群体最重要。
在关联研究中,种群结构(population structure)是一个很重要的致混淆因素,因此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研究和局部适应性相关的性状时,如植物的花期或者人类的肤色等更是如此。对玉米和拟南芥的研究已经处在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时刻,人们将有望使用统计学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控制玉米维生素A原(provitamin A)含量的基因位点,这对于饮食结构单一的人来说无疑是天大的福音。
4. 将GWA作图法和连锁作图法结合起来
其实,要解决上述种群结构问题很简单,只需要将针对天然种群的GWA作图法和针对试验种群的连锁作图法结合起来就行了。这样就能将GWA法的高分辨率和连锁作图法的抗干扰性结合起来。目前,使用该联合策略,研究人员已经在拟南芥的研究中取得了成功。不过,由于研究人员在研究人类遗传学时不可能获得杂交对照组,所以得依靠传递不平衡分析(transmission-disequilibrium test,TDT)方法的帮助。该方法是通过分析等位基因从亲代传到子代的情况来判断连锁现象的。
Ed Buckler小组在研究玉米时,创造性地采取了一种被称作巢式联合作图(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的新方法。要使用GWA法来研究玉米估计要好几年之后,这是由于玉米的基因组比人类的要大得多,也更富多态性,而且连锁不平衡现象不广泛,使用GWA法进行相关研究,费用非常昂贵。研究人员使用普通的标准基因型杂交得到了5,000种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RIL)群体。对最初的亲本玉米进行测序,而对RIL则进行基因型检测,最终得到足以覆盖每一个RIL的单倍体型图。因为在构建RIL的过程中杂交过程是受限的,所以只需使用不多的标志物就可以得到精确度相对较高的单倍体型图。这种策略和构建异质种群(heterogeneous stock, HS)小鼠以及遗传多样性项目(CC)(小词典3)小鼠类似。
因此,巢式联合作图法实际上只需要依赖试验杂交系来构建基因图谱,这就避免了种群结构带来的干扰。在这些遗传作图过程中,亲本中含有的等位基因可以被用来提高GWA图谱的分辨率。只要从众多的RIL中精心挑选出几个合适的样品,就可以发现该策略在拟南芥试验中的确很成功。
5. 未来的发展方向
过去两年间,研究人员发表了大量使用GWA对人类进行研究的成果。但是发现的众多等位基因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解释种群中的变异现象。在植物中进行类似研究的成果将会在短期内发表,届时大家将会知道是否表型效应大的等位基因在植物中比在人类中要多。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植物进化了解得不多,这都是因为无法将亲缘关系很近的植物基因组进行比较。在酵母、新杆状线虫(Caenorhabditis)、果蝇(Drosophila)和灵长类动物的研究中,这种基因组比较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比较最近公布的基因组不仅能得到保守的遗传元素图谱,还能发现谱系特异性的选择现象以及最近掺入基因组中的外来片段。而发现外来遗传片段对于植物研究来说最有价值,因为植物的种间杂交往往能得到更好的子代品种。我们所得到的基因组序列中与拟南芥亲缘关系最接近的物种是木瓜,它在约7,000万年前与拟南芥出现分化。这种缺乏合适基因组信息的现象实在是太讽刺了,因为多年来,植物的物种内多态性信息比其它非人类物种都要多。因此,植物遗传学界对于Arabidopsis lyrata和Capsella rubella这两种与拟南芥亲缘关系最近的植物(它们分别在500万年前和1,000万年前与拟南芥出现分化)的基因组测序工作即将完成这一消息都激动不已。同样,对水稻的野生祖先基因组进行测序也将为人们了解人工种植的水稻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尽管大家都很热衷于研究种属间的差异,但实际上最有价值的还应该是种内序列的多样性。直到最近,大家的研究重点才开始转到研究个体间的细小差异,例如SNP、小的片段插入和缺失等等。人们越来越清楚,不论是玉米、拟南芥还是人类,个体间都会因为基因和基因组重组现象而有所不同。
这种深入研究物种内多样性的项目之中有一个就是最近刚刚启动的“千人基因组计划(‘1000 Genomes’ project,http://1000genomes.org)”。该计划希望能借助最新的测序技术,对全球范围内至少1,000个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从而得到一份详尽的人类基因变异情况资料。
目前,有研究学者也在筹办一个补充性的拟南芥计划,也即“1001基因组(1001 Genomes,http://1001genomes.org)”计划。拟南芥是最适合这类研究的物种,因为它适合于种群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分析,以及用来了解基因型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genotype-environment interactions)等等(表1)。
将GWA方法和正向遗传学(小词典4)方法结合起来,最终会将基因型和表型联系起来,至少在拟南芥上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而且,随着使用类似的方法对更多的物种进行研究,人们最终肯定会弄清楚进化过程中的分子遗传学机制。
原文检索:Magnus Nordborg & Detlef Weigel. (2008) Next-generation genetics in plants, Nature 456 (7223): 720-723.
1. 连锁遗传作图法(linkage mapping)
连锁遗传图又叫遗传图谱(genetic map),它是以具有遗传多态性(在基因组的一个遗传位点上具有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它在群体中的出现频率皆高于1%)的遗传标志为“路标”,以遗传学距离(在细胞减速分裂事件中两个位点之间进行交换,重组的百分率,1%的重组率称为1cM)为图距的基因组图。图谱的建立为基因的识别和完成基因定位创造了条件。传统的遗传作图法认为,两个连锁基因距离越远,它们之间就越有可能发生重组现象。
2. 标签SNP(tag SNP)
一个染色体区域可以有很多SNP位点,能代表其它位点信息的SNP位点称为标签SNP;用少数几个标签SNP,就能够提供该区域内大多数的遗传多态模式。利用标签SNP可极大提高关联分析的有效性。
3. 遗传多样性项目(Collaborative Cross,CC)
Collaborative Cross项目是一项发展一组1000只新的、遗传多样性小鼠品系的计划。这些小鼠是由8个遗传分化的小鼠品系通过连续多代的同胞交配,最终获得了遗传多样且能控制的重组近交系。与常规采用双亲本衍生的群体相比,其遗传变异更丰富。Collaborative Cross能满足广泛的需求。
4. 正向遗传学(forward-genetic)
研究突变表型以确定突变基因的传统遗传学方法。正向遗传学筛查是分子遗传学家最初可使用的一种方法,该技术意在检定产生特定表型的变异。为了提高变异的速度,常使用诱变剂来实现。而一旦分离出变异体,就可以鉴定出对应的突变基因。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
&&&&&&& &&&&&&& &&&&&&& &&&&&&& &&&&&&& &&&&&&& &&&&&&& &&&&&&&
文章快速检索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3年&19卷&05期
从抗TNF抗体的CDR肽库中获得拮抗TNF的短肽
段招军,朱建高,谢志萍,严斌,侯云德
为设计来自抗体的短肽 ,以抗肿瘤坏死因子 (TNF)嵌合抗体 (cA2 )CDRs为模板 ,在其两侧各加 3个随机氨基酸残基 ( X3 CDR X3 ) ,构建了 6个以CDR为基础的肽库 .经过 3轮亲和选择 ,挑取单克隆 ,进一步经ELISA检测TNF阳性噬菌体克隆 ,分离得到 7个ELISA阳性较好的噬菌体肽克隆 ,分别命名为CDR2L1、CDR2L2、CDR2L3、CDR1L1、CDR2H1、CDR3H1、CDR3H 2 .应用MTT方法 ,检测 7个克隆对TNF生物学活性的拮抗作用 .结果显示 :来自CDR2L ,CDR3H肽库中的CDR2L2、CDR2L3,CDR3H2噬菌体肽具有明显的拮抗TNF诱导L92 9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其中以CDR2L2噬菌体肽的拮抗活性最强 .而来源于CDR1L ,CDR2H肽库的CDR1L1和CDR2H1噬菌体肽和来自CDR2L ,CDR3H肽库中的CDR2L1和CDR3H1噬菌体肽没有明显的拮抗TNF作用 .研究结果初步表明 :从cA2抗体CDR肽库中筛选得到的噬菌体CDR模拟肽具有亲本抗体相似的结合活性和生物学效应 ,从而为开发已知抗体 (特别是治疗用抗体 )CDR为基础的肽药物创建一个技术平台奠定基础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547-551
人钠依赖性二羧酸转运蛋白2(hSDCT2)的组织表达谱分析
朱晗玉,陈香美,刘章锁,何娅妮,彭丽霞,洪权,孙雪蜂
利用DNA重组技术 ,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 hSDCT2 .IPTG诱导其表达后 ,采用谷胱甘肽
Sepharose 4B亲和层析 ,获得纯化的谷胱甘肽S 转移酶 (GST)
hSDCT2重组融合蛋白 .以此为免疫原免疫兔制备GST hSDCT2融合蛋白抗体 .多组织Northern印迹法结果显示 ,3 6kb的hSDCT2基因转录产物 ,在心、骨骼肌、胸腺、小肠、肺和外周血白细胞等组织中几乎不表达 ,在脑、结肠、脾、肝和胎盘中仅有少量表达 ,但在肾脏中大量表达 ;并且在肾脏和脾脏中还存在着另一种约 4
3kb的转录产物 .Western印迹法证实 ,hSDCT2蛋白以类似方式于上述组织表达 .免疫组化双重染色结果发现 ,与分布于近端肾小管刷状缘的hSDCT1不同 ,hSDCT2主要分布于近端肾小管的基底膜侧 .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人钠依赖性二羧酸转运蛋白 2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552-557
TIMP-1转基因小鼠纯合子的建立及建系
田玥,刘庆鑫,陈香美,洪权,林洪丽,冯全洲,张雪光
采用遗传学育种方法 ,使外源基因整合位点随机的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1(TIMP 1)转基因小鼠成为单一整合位点的纯合子转基因小鼠而建立TIMP 1转基因小鼠品系 .通过受精卵原核显微注射方法 ,获得带有人TIMP 1基因的Founder小鼠 .将转基因小鼠与正常小鼠交配 ,得到子代小鼠 .通过PCR及Southern印迹等方法 ,检测TIMP 1DNA在转基因小鼠体内的整合情况 ,阳性率达5 0 %后 ,进行近亲交配 .提取小鼠组织总RNA ,Northern印迹分析阳性小鼠各组织外源性TIMP 1mRNA表达情况 ,以正常NIH小鼠做对照 .获得了 6代小鼠共 4 2 4只 ,其中PCR阳性鼠 2 72只 ,Southern阳性鼠 2 2 6只 ,纯合子转基因小鼠 12 8只 ;F4代后阳性率达到 95 %以上 .转基因小鼠TIMP 1基因表达情况在肾脏的丰度明显高于肝脏和脾脏 (P 0
0 5 )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体内可以稳定遗传 ,并得到了整合有TIMP 1基因的纯合子转基因小鼠 ,且在阳性的转基因小鼠体内在肾脏中特异性表达 ,为以后开展TIMP 1的肾脏病理生理研究提供了有用的手段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558-562
PRPS2基因启动子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英文)
尹艳慧,朱迅
人类基因组变异主要以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s)为主 .采用多荧光标记的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 (MF PCR SSCP)对磷酰核糖焦磷酸合成酶亚基Ⅱ (PRPS2 )基因启动子区的序列进行了SNP的筛选 ,对筛选到的阳性片段进行序列分析以确定SNP的类型及位置 .在 1 5kb的启动子区发现了 2个SNP (- 10 79t c ,- 1110a g) .研究结果为PRPS2基因SNPs的数据库提供了新的信息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563-565
人骨保护素在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及表达产物的生物活性分析(英文)
刘继中,陈苏民,李毅,胡蕴玉,纪宗玲,杨彤涛
为了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中分泌表达人骨保护素 (osteoprotegerin ,OPG) ,以人骨肉瘤细胞系MG6 3的mRNA为模板 ,采用RT PCR法得到人OPG编码区cDNA ,克隆入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Z B ,电转化毕赤酵母GS115 (Mut+) ,经 3%甲醇诱导分泌表达人OPG与组氨酸的融合蛋白 .SDS PAGE及Western印迹分析表明 ,有分子量约 6 6kD的目的蛋白表达 .纯化后的表达产物加入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细胞培养基中 ,当浓度为 10 0ng ml时 ,象牙片上骨吸收陷窝的数量及玻片上的TRAP阳性多核细胞的数量均减少 (P <0
0 5 ) .而同时加入人OPG的多克隆抗体后 ,这一抑制作用可被拮抗 ,在浓度为 5 0ng ml时则无此作用 .人OPG蛋白在酵母系统的成功表达 ,为该蛋白的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了依据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566-571
非水溶剂中Rhizopus arrhizus脂肪酶催化合成三种酯的最佳条件(英文)
杨本宏,吴克,刘斌,郑敏,蔡敬民,潘仁瑞
以少根根霉 (Rhizopusarrhizus)脂肪酶为催化剂 ,有机溶剂为反应介质 ,合成了 3种短链脂肪酸酯 .研究了反应温度、溶剂、底物浓度、底物摩尔比、吸水剂用量等因素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确定了3种酯的最佳合成条件 :(1)己酸乙酯 :反应温度为 4 0℃ ,环己烷为溶剂 ,0
2 5mol L底物浓度 ,酸醇摩尔比为 1∶1 2 ;(2 )乙酸异丙酯 :5 0℃ ,环己烷为溶剂 ,0
15mol L底物浓度 ,摩尔比为 1∶1;(3)乙酸异戊酯 :5 0℃ ,异辛烷为溶剂 ,0
2 0mol L底物浓度 ,摩尔比为 1∶1.三种酯合成时均需 0
12 5g ml的0
5nm分子筛为吸水剂 ,在 8h后 ,合成酯转化率达到 97%~ 99%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572-575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化学合成多肽及其主要副产物(英文)
王贤纯,陈平,梁宋平
用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偶联的串联质谱 (RPHPLC MS MS)分析一个固相化学合成的九肽H2 N Tyr Val Asn Val Asn Met Gly Leu Lys CONH2 及其 2个主要的副产物 .根据Fmoc化学 ,在Fmoc PAL PEG·PS树脂上从C端至N端手工操作逐步偶联合成九肽 .偶联完成后 ,用试剂R(90 %TFA ,5 %苯甲硫醚 ,3%二巯基乙烷 ,2 %苯甲醚 )室温 (2 0~ 2 5℃ )处理 2
5h ,进行多肽的去保护和切除树脂 .RP HPLC分析结果表明 ,合成粗品中含有 1个主要成分、2个次要成分及多个微量成分 .用RPHPLC MS MS分别对主要成分和 2个次要成分进行了鉴定 .结果证明 ,主要成分即为目标九肽 ;先于目标肽洗脱的副产物分子量比目标肽的分子量多 16 .MS MS证明 ,该副产物包括 2种九肽衍生物 :1种为其Tyr1氧化生成 ,另 1种为Met6氧化生成 ;后于目标肽洗脱的副产物为九肽的Tyr1残基增加 12所致 ,这种现象尚未见报道 .对副产物形成的可能机制进行了讨论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576-581
人vWF-A1多肽的融合表达及生物学活性鉴定
祝怀平,王迎春,赵小娟,季顺东,白霞,阮长耿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通过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结合介导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阻断血小板与vWF的结合可抑制血栓形成 .应用RT PCR方法从人脐带内皮细胞中克隆vWF A1区基因并在原核细胞内进行表达 ,经过纯化、复性 ,获得重组蛋白(rvWF A1)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vWF A1与转染了糖蛋白Ib(GPⅠb)的CHO K1细胞和血小板GPⅠb的结合能力 ,血小板聚集仪测定rvWF A1对瑞斯托霉素 (ristocetin)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 .重组表达载体pET 2 0b(+ )
vWF A1在大肠杆菌BL2 1(DE3)plus中得到有效表达 ,表达的重组蛋白量占菌体总蛋白 30 % .次氮基三乙酸镍琼脂糖 (Ni NTAagarose)柱纯化后 ,其纯度为 95 % .经复性的rvWF A1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 ,它可与转染了GPⅠb的CHO K1细胞和血小板结合 ,阳性率分别为 96
90 %与 78 6 0 % ,且可以抑制ristocetin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其抑制效应呈剂量依赖性 .IC50 的rvWF A1浓度为 0
5 6 μmol L ,当浓度为 1 4 μmol L时抑制率最高达 84
70 % .结果表明 ,在原核细胞中表达人rvWF A1区蛋白可抑制血浆中野生型vWF与血小板的结合 ,具有抗血栓形成的潜在应用前景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582-587
新型高性能超级计算机应用于我国生命科学领域SGI协助北京师范大学建立生物信息学人才摇篮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587-587
人NMDA受体主亚基M3-M4环基因片段的高效表达、纯化与鉴定
张玉梅,孙长凯,范明,李伍举,刘淑红,赵杰,韩大跃,王嘉玺
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人N 甲基
D 天冬氨酸 (N methyl D aspartate ,NMDA)受体主亚基M3 M4环靶片段 ,以此为免疫原 ,用于进一步免疫原性及相关应用研究 .自人脑胶质瘤组织中提取总RNA ,采用RT PCR扩增出人NMDA受体主亚基M3 M4环的基因片段 ,并按照计算机辅助原核表达载体pBV2 2 0中外源基因高效表达的数学模型预测方法 ,将其进行优化改构 .将目的基因克隆到pBV2 2 0中 ,转化大肠杆菌DH5α ,升温诱导表达 ,从蛋白质水平检测重组体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情况 ,通过制备性SDS PAGE进行纯化 ,从相对分子质量、免疫反应性、肽质谱指纹分析等方面进行鉴定 .结果表明 ,成功构建了人NMDA受体主亚基M3 M4环的原核表达载体 (命名为pBV NR1L3) ,通过基因优化 ,实现了高效表达 .凝胶扫描分析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 2 9% ,重组肽纯度达 95 %以上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588-593
关于依赖电压的钾离子通道形状的研究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593-593
抗人CD3单链抗体四聚体基因的构建及表达
武国军,白玉杰,于磊,王栋,王智,王禾,药立波
为构建和表达抗人CD3单链抗体 (scFv)
人p5 3四聚功能域融合基因 ,选用人IgG3上游铰链区作为抗人CD3scFv和人p5 3四聚功能域之间连接的linker .利用递归PCR法扩增人IgG3上游铰链区与人p5 3四聚功能域融合基因 ,克隆入pUC18载体中构建pUC18 IgG3 p5 3克隆载体 .将抗人CD3scFv克隆入pUC18 IgG3 p5 3载体中 ,构建抗人CD3scFv 人p5 3四聚功能域融合基因 .经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证实后 ,将融合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SecTag2
B中 ,转染HeLa细胞进行表达 ,表达产物纯化后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亲和活性测定 .获得了抗人CD3scFv 人p5 3四聚功能域融合基因 ,基因全长 882bp ,可编码 2 94个氨基酸 ,与已发表的抗人CD3scFv、人IgG3上游铰链区和人p5 3四聚功能域基因cDNA序列一致 .表达产物经SDS PAGE和Western印迹实验证实为约 35kD的特异蛋白条带 ,纯化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可以特异性地结合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细胞 ,亲和力高于scFv ,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594-599
水稻条叶枯病毒NS2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
魏太云,林含新,吴祖建,林奇英,谢联辉
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 (SSCP)和序列分析方法研究了来自我国 9个省份的水稻条叶枯病毒(RSV) 80个田间分离物的NS2基因遗传结构特征 .SSCP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RSVNS2基因遗传结构符合准种 (quasispecies)结构特征 .部分分离物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RSV上述分离物和已报道的日本 2个分离物可以归入 2个组 :云南的部分分离物划分为 1个组 ;其它分离物及日本T、O的 2个分离物为另 1组 .组与组之间 ,NS2蛋白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 94 %~ 95 % ,氨基酸同源性为 95 %~ 97% .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RSV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在种群间可能发生了基因漂移 (geneflow) .NS2蛋白可能的运动蛋白功能所造成的负选择压力和介体传播引起的奠基者效应可能是RSV种群内和种群间遗传多样性差别的主要因素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600-605
人细胞核dUTPase的克隆表达及其酶学活性
陈巧林,任宏伟,康巧华,王宗元,茹炳根
以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disease ,AD)患者脑cDNA文库质粒为模板 ,用PCR方法扩增得到人细胞核dUTP焦磷酸酶 (dUTPase)的cDNA ,将其克隆到谷胱甘肽
S 转移酶 (GST)融合表达载体pGEX 4T 1中 ,并在大肠杆菌BL2 1中获得高效表达 .表达的融合蛋白GST dUTPase经过谷胱甘肽
Sepharose 4B亲和层析 ,凝血酶酶切和SephacrylS 10 0纯化 ,得到高纯度dUTPase蛋白 .通过SDS PAGE ,氨基酸组成分析 ,N端氨基酸序列测定以及HPLC测Mr 结果与期望值一致 .通过检测该酶水解dUTP释放的焦磷酸 (PPi)来测定表达产物dUTPase蛋白及GST dUTPase融合蛋白的酶活性 ,发现两蛋白都具有正常的酶水解dUTP活性 ,但融合蛋白的活性比dUTPase蛋白低 7~ 8倍 .同时研究了Mg2 +和EDTA对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606-611
《现代英汉生物工程词典》简介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611-611
衰老相关新基因CSIG的cDNA克隆和功能
郭淑贞,张宗玉,童坦君
为了获得 2BS细胞衰老过程中表达下降的差异基因片段Y6 2的编码序列 ,以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获得细胞衰老相关新基因CSIG(cellularsenescenceinhibitedgene ,细胞衰老抑制基因 )的cDNA全长 .CSIGcDNA长 196 1bp ,编码 4 90个氨基酸 ,在多种重要组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蛋白产物位于细胞核内特定位点 ,可能在核仁中聚集 .细胞转染表明 :CSIG可抑制细胞衰老并延长细胞寿限 ,可能通过核糖体生物合成过程或基因转录调节来调控细胞衰老过程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612-617
突变型人白细胞介素-2基因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刘堰,胡应和,欧阳克清,蔡绍皙
为了提高人重组白细胞介素 2的稳定性和活性以及减少毒副作用 ,有必要定向改造rhIL 2的分子结构 .用PCR法从白细胞介素
2 (IL 2 )cDNA全序列中扩增成熟的肽基因片段 ,并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将人重组白细胞介素
2第 12 5位游离的半胱氨酸编码序列突变为丙氨酸序列 .编码 18位亮氨酸的序列突变为蛋氨酸序列 ;编码 19位亮氨酸的序列突变为丝氨酸序列 .突变型人白细胞介素
2 (MvIL 2 )基因与表达载体pPIC9K重组 ,酶切线性化后用Invitrogen转化毕赤酵母试剂盒导入酵母细胞进行整合 ,经筛选得到一高表达白介素
2的克隆 .SDS PAGE显示 ,表达量约占总量的4 5
7% .经Western印迹验证 ,重组人白介素
2有免疫活性 ;与野生型IL 2相比 ,所获得的突变型IL 2纯品的比活性为 4
0× 10 7IU mg蛋白 ,比天然型IL 2高 4~ 5倍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618-624
第五届金属硫蛋白国际会议将于-13日在北京召开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624-624
盐藻线粒体GIY-YIG族归巢内切酶基因受到盐胁迫时增强转录
方孝东,林栖凤,李冠一,屈良鹄
盐藻 (Dunaliellasalina (Chlorophyta) )极强的耐盐能力使之成为研究植物耐盐分子机制的重要模式生物 .在前期分离到的一个盐藻基因片段在盐胁迫时增强表达的基础上 ,通过RACE获得了该基因 5′端cDNA序列及部分 3′端cDNA序列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该基因是一个编码线粒体GIY YIG族归巢内切酶的Ⅰ型内含子基因 .RNase freeDNase处理及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 ,盐藻线粒体DNA在盐处理组中可能发生了扩增 .这些结果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说明 ,该内含子基因的增强表达可能并非盐藻对抗盐胁迫的一种手段 ,而是盐藻对抗盐胁迫的副产品 .被该内含子基因插入的基因是盐藻对抗盐胁迫所需要增强表达的 .线粒体DNA的扩增可能是细胞在受到盐胁迫时线粒体数量增加的结果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625-629
《糖生物学基础》于2003年9月出版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629-629
PI3KγmRNA 3′非翻译区可能存在基因表达负调控区
戴冰冰,卢健,王家敏,梅文瀚,王楚,钱关祥
为探索人磷脂酰肌醇 3 激酶γ(phosphoinositide 3 kinasePI3Kγ)基因 3′端非翻译区内AU富含区是否在基因表达调控中起作用 ,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在其 3′端非翻译区 (UTR)内存在0
9kb的AU富含区 ,其中包括 4个AU富含元件 ,以及 1个与众多基因非翻译区高度同源的长 130个碱基的区域 .将AU富含区插入报告基因egfp的下游构建pcDNA3 egfp AUR表达载体 .将表达载体转导NIH 3T3,74 0 2及K5 6 2细胞 ,流式细胞检测egfp的表达情况 .PI3Kγ基因 3′非翻译区AU富含区可显著降低egfp的表达 2~ 3倍 (P <0
0 1) .利用放线菌素D阻断RNA转录后 ,Northern印迹分析结果显示egfp AURmRNA较egfpmRNA不稳定 .实验结果提示 ,PI3Kγ基因 3′非翻译区AU富含区内可能存在转录后水平的基因表达负调控区 ,该负调控区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mRNA的衰变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630-635
《英汉综合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词汇》已于2003年7月出版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635-635
重组胸腺素α1的表达、纯化和生物学活性
苗红,郭葆玉,张冉,张莉
为获得重组人胸腺素α1(recombinantthymosinα1,Tα1) ,采用融合表达方式表达Tα1基因 ,重组融合表达载体Tα1 pGEX 4XT 1转化大肠杆菌DE3(lys)构建工程菌 .对工程菌进行补料分批培养并诱导表达 ,得到目的蛋白的可溶性表达 .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GST Tα1,经凝血酶裂解融合蛋白 ,亲和层析除去GST ,SourceQ离子交换 ,得到Tα1单体 ,得率为 30mg L发酵液 .生物学活性分析显示 ,重组Tα1能显著促进小鼠脾细胞增殖 (P <0
0 1) ,其活性与天然Tα1相似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636-639
血中ADMA浓度可预报子痫前期的发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639-639
P-糖蛋白的表达及其结合肽的筛选
王祥卫,杨唐俊,张立新,郭应禄
为获得P 糖蛋白胞外段 ,构建了高效表达载体pGEX Pgp ,转化大肠杆菌DH5α ,进行表达、鉴定及纯化 ,以获得的融合蛋白为靶蛋白 ,筛选噬菌体随机 12肽库 ,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鉴定 .SDS PAGE分析 ,表达出约 30kD大小的蛋白 ;从噬菌体随机肽库中筛选获得了与P 糖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阳性克隆 ,测序获得了其特异性结合肽序列 :NDGLLFTWQPSP .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 :筛选得到的噬菌体阳性克隆可与耐药细胞BIU 87 ADM结合 ,而与敏感细胞BIU 87不结合 .结果表明 ,筛选获得的结合肽可与耐药的肿瘤细胞结合 ,表现出一定的肿瘤特异性 .P 糖蛋白结合肽的筛选 ,为进行人膀胱癌多药耐药的靶向治疗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640-645
基因变种引起甲状腺疾病与糖尿病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645-645
EB病毒潜伏膜蛋白1通过Survivin介导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
唐发清,顾焕华,胡智,唐敏,翁新宪,易薇,曹亚
利用间接免疫荧光、基因转染、抗体剔除 (Ab knock out)、细胞平板集落形成、流式细胞术以及半胱氨酸天冬酰胺酶 (caspase3)活性检测等方法 ,从survivin核移位、Rb磷酸化、细胞周期演进、细胞克隆形成和细胞凋亡等方面 ,探讨EB病毒潜伏膜蛋白 1(LMP1)调控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双重效应的分子机制 .结果发现 ,LMP1表达介导survivin核移位 ,促进细胞Rb磷酸化增加 ,S期细胞数显著增加 ;LMP1通过survivin促进细胞克隆形成 .用Ab knock out阻断survivin核移位和survivin反义核酸抑制survivin表达时 ,Rb磷酸化水平降低 ,S期细胞减少 ,抑制LMP1介导的细胞增殖 ,活化细胞caspase 3,诱导细胞凋亡 .结果提示 ,EB病毒LMP1通过survivin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646-652
抗Caspase-3核酶M1RNA的制备与体内外活性鉴定
肖娟,邹萍,范华骅,高峰,郑滨,高砾,陆华中
为评价抗caspase 3核酶在阻抑细胞凋亡发生中的潜在价值 ,以RNaseP催化亚基M1RNA为模板 ,设计合成 3个特异性针对人caspase 3的核酶pM1 GS716、pM1 GS337和pM1 GS2 35 ,并对它们的体内外切割活性进行探讨 .3 2 P标记的caspase 3基因片段体外转录物作为靶RNA ,体外切割实验表明 ,pM1 GS716和pM1 GS337均有切割活性 ,其中pM1 GS716的切割效率可达到 93% .3个核酶转染HeLa细胞 ,评价其在体内的切割活性 .在TNF α作用下 ,转染pM1 GS716的HeLa细胞内caspase 3mRNA下降了 75 % ,蛋白含量下降了 6 9% ,caspase 3蛋白酶活性下降了 5 2 % .Hoechst 332 5 8染色表明 ,细胞凋亡率较对照明显下降 (分别为 2 1 6± 0
7%和 4 9 4± 0
0 1) .提示体外制备的pM1 GS716具有良好的特异催化切割活性 ,有望通过切割caspase 3而抑制细胞凋亡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653-657
雄激素应答元件假冒DNA对PSA基因启动子的抑制作用
张鹏举,张建业,陈蔚文,姜安丽,张莲英,郭强
研究雄激素应答元件假冒DNA(AREdecoy)对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基因启动子的抑制作用 .联合运用报告基因和假冒DNA策略 ,构建了含PSA基因 5′侧启动子区 6 40bpDNA的萤光素酶表达载体pGL3 PSA ,与人工合成的双链硫代ARE假冒DNA共转染前列腺癌细胞株PC3 M并作用不同的时间 (2 4h、4 8h、72h) .应用双萤光素酶测定系统 ,检测萤光素酶的表达活性 .结果显示 :AREdecoyDNA显著抑制报告基因萤光素酶的表达 ,抑制率可达 95 % ,而对照decoyDNA无此作用 .作用不同的时间对萤光素酶活性的抑制无显著性差异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658-661
小鼠脾细胞凋亡释放RNA与自身免疫病的相关性
赵文璞,刘相国,王炜,张岩,吕平,张玲,高晓明
在经放射线照射诱导的凋亡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 ,可以提取到大量RNA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凋亡细胞内的RNA量与正常细胞比较有所下降 .甲基绿
派若宁Y染色小鼠脾脏 ,脾细胞间质呈派若宁Y染色阳性 ,提示小鼠脾细胞也可能释放RNA .将小鼠脾脏研磨后 ,发现脾脏上清中也存在大量的RNA .采用小鼠脾脏上清RNA与脾脏细胞悬液总RNA的比值作为指标来衡量细胞凋亡释放的RNA量 ,并比较了BALB c及BXSB小鼠的差异 ,发现该比值在 3周 (72 % )、3月(5 8 4 % )、6月 (4 5 % )龄BALB c小鼠中呈下降趋势 ,而BXSB小鼠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75 %~83% ) ,该比值在 3月龄、6月龄显著高于BALB c小鼠 (P <0
0 5 ) .同时 ,采用单相酶扩散的方法检测小鼠脾脏上清中RNA酶的活性 .6月龄BXSB小鼠的RNA酶活性显著低于同龄BALB c小鼠 (P<0
0 5 ) ,而 3周及 3月龄小鼠在这两种品系中无显著性差异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662-666
cDNA RDA在类似普通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基因差异表达筛查中的应用
杨架林,李果,张芳林,刘优萍,张迪,周文中,许光武,杨义生,罗敏
应用代表性差异分析 (cDNARDA)技术 ,对类似普通 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基因差异表达进行筛查 ,初步探讨类似普通 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损害发病的分子机制 .首先以类似普通 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作为实验组 (Tester) ,正常大鼠肾脏作为对照组或驱动组 (Driver)通过cDNARDA进行基因差异表达筛查 ;最终的差异产物亚克隆到Puc 18载体 ,测序及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半定量RT PCR对筛查到新的基因进行初步的鉴定 .结果发现 9个新ESTs ,2个新基因 .这 2个新基因分别与人及小鼠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F ,及真核细胞转录启动因子 3亚单位 5 (EIF 3epsilon)基因有高度的相似性 (>90 % )并在类似普通 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表达上调 .推测 2个新基因分别是大鼠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F及真核细胞转录启动因子 3亚单位 5 .两个新基因在类似普通 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表达上调 ,可能与类似普通 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损害相关 .同时 ,对新基因RS91进行了全长cDNA克隆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667-671
LRP16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
韩为东,李雪岭,卢学春,徐周敏,于力,李明,母义明
用Northern印迹方法检测雌二醇 (17β E2 )对LRP16mRNA表达的时间及剂量依赖性调控作用 .构建LRP16基因启动子序列调控的萤光素酶报告子 (pS0 ) ,并与雌激素受体α和 β(ERα和ERβ)表达载体共转染COS 7和MCF 7细胞后测定萤光素酶活性 .将LRP16基因的表达载体转染MCF 7细胞 ,测定过表达LRP16对细胞的生长特性的影响 .17β E2 使MCF 7细胞中LRP16mRNA表达水平增加 ,增加幅度未显示出 17β E2 培养时间和剂量的依赖性 .pS0 与ERα表达载体共转染细胞的相对萤光素酶活性较非共转染组 (对照组 )及pS0
ERβ表载体共转染组升高 5~ 10倍 .LRP16基因过表达促进MCF 7细胞的增殖 .研究表明 ,雌激素可能通过ERα上调乳腺癌MCF 7细胞LRP16基因的表达并促进细胞增殖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672-676
麦芽酚对活性氧损伤人神经瘤细胞的保护作用
王健,杨洋,许彩民,潘华珍
以人神经瘤细胞株 (SH SY5Y)为材料 ,使用过氧化氢 (H2 O2 )产生过量活性氧诱导SH SY5Y细胞株进入氧化应激状态 .研究麦芽酚对过量活性氧造成的SH SY5Y细胞株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分析活性氧对细胞膜蛋白和DNA的损伤 ,细胞线粒体功能变化 ,白介素
6 (IL 6 )的表达变化以及细胞核因子κB(NF κB)的激活 .结果显示 ,2mmol L麦芽酚保护细胞 2h后 ,对细胞膜蛋白和DNA的损伤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减少了膜蛋白的氧化和细胞DNA片段化的形成 ,细胞线粒体功能损伤减小 ,细胞表达的IL 6减少 ,被激活的NF κB水平同时降低 .结果证明 ,麦芽酚可以有效保护活性氧对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 ,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677-681
Chinese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
主管: 主办: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北京大学医学部院内(100191) Tel: 010- 传真:010- E-mail:
<div class="link2011" style="font:bolder 12position:left:20top:30width:%50;height:100z-index:1;visib z-index:1; visibilit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np文件用什么打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