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陈冰慧"的名字做一首名字藏头诗在线制作

宁波有西利亚盘头视频吗 - 51无线网
宁波有西利亚盘头视频吗
&|&&|&&|&&|&&|&&|&&|&&|&&|&&|&&|&&|&&|&&|&&|&&|&&|&&|&&|&&|&&|&&|&&|&&|&&|&&|&&|&&|&&|&&|&&|&&|&&|&&|&&|&&|&&|&&|&&|&&|&&|&&|&&|&&|&
&&品牌加盟项目
················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俄罗斯七寡头命运盘点:十年风光 一朝败亡(图)
  中国宁波网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font color=#ff0707
  四、维诺格拉多夫 最终输得一无所有
  1988年10月,维诺格拉多夫成立了私人银行&&莫斯科国际商业银行,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在1998年金融危机中,国际商业银行遭到致命打击,所欠23万储户的存款无力偿还。在俄中央银行没收了国际商业银行营业执照后,1999年维诺格拉多夫申请破产。
  2001年,俄审计院指控他非法转移资产,但司法机关未追究其刑事责任。在&七寡头&中,维诺格拉多夫输得最惨,正如他的姓氏(意为葡萄)一样,他已是一串烂掉的葡萄。现在,维诺格拉多夫深居简出,俄媒体差不多已将他忘了。
  五、斯摩棱斯基 破产出国避难
  1989年,斯摩棱斯基创办了俄罗斯首都储蓄银行并担任总裁。1996年11月,他获得全俄第五大银行农工银行的控制权,首都储蓄-农业银行成为全俄八大银行之一。
  1998年的金融危机中,&首都储蓄-农业银行&遭到毁灭性打击。同时,俄内务部调查局开始调查斯摩棱斯基非法经营案件。为此,斯摩棱斯基不得不跑到维也纳去避难。
  六、马尔金 开赌场度日
  1994年,马尔金开始担任俄信贷商业银行总裁。在1998年金融危机时,该银行遭受重创。由于业绩太差,2000年马尔金被迫辞去银行总裁一职,改任第一副总裁。2002年,俄媒体曾指责马尔金参与了俄罗斯和安哥拉一笔贷款的商业诈骗活动。他还涉嫌向车臣非法武装提供资金,供其购买武器。
  马尔金居住在俄罗斯,却加入了加拿大国籍。2002年4月,他在莫斯科开了一家名叫&地狱花园&的赌场。据说,&地狱厅&墙上画的罪人头像与俄著名寡头特别相似。马尔金似乎在提醒从前的同伴:&玩吧,但别上瘾。&
  七、弗里德曼 低调度日守住财富
  弗里德曼是俄罗斯阿尔法集团总裁,在当年&七大寡头&中资历最轻也最低调。他羽翼未丰便逢普京上台,所以行为收敛,做生意也还算守规矩。
  弗里德曼在政府和企业之间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平衡,他把企业国家化和俄罗斯国家利益、政府意志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俄罗斯来说他是位明智的富豪。弗里德曼在2012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位列第57位。
24小时新闻点击榜
&&&&陈军律师表示,在销售中,一些商家向消费者宣传美素丽儿奶粉为荷兰原装进口,和美素佳儿为同一公司产品等,存在欺诈嫌疑。……(3)(43)(61)(7)(21)(10)(2)(2)(17)(2)(6)
这是瑞中2007(07)班荣誉殿堂,这里将记录着一切的荣誉,它是属于每一个07班人共同而且是永恒的记忆.请所有的孩子为我们这个共同的家,增添更多的光彩!
&font STYLE=&FonT-siZe: 14px& COLOR=&#FF年10月7日:九月份校“六比”三等奖
日:学校“班容班貌”比赛第一名
日:四星班委(学校)
日: 吴JJ荣获瑞安市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优秀奖
日:潘Z同学代表学校健美操队获温州市第一名,全国二等奖
&font STYLE=&FonT-siZe: 14px& COLOR=&#FF年11月1日:校第五十七届田径运动会开幕式入场式第五名,田径团结总分第三名
&font STYLE=&FonT-siZe: 14px& COLOR=&#FF年11月4日:瑞安中学十月份校“六比”竞赛第一名,其中613寝室获校优胜寝室
:陈FS同学代表学校参加省中学生运动会,达二级运动员资格!
:曹LL同学参加高中生计算机编程大赛分获温州市二等奖,省三等奖
&font STYLE=&FonT-siZe: 14px& COLOR=&#FF年12月2日:十一月“六比”竞赛三等奖,其中613寝室获校优胜寝室,407表扬寝室
&font COLOR=&#FF年12月11日:吴Y同学获瑞安高中英语作文现场大赛三等奖第一名.
&font COLOR=&#FF年12月15日:张DD、陈Y、虞ZN三位同学在浙江省语文素养大赛瑞中赛区分获阅读鉴赏一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2009年1月:级段校园之星人员:文明之星:蔡WQ;学习之星:张DD;孝敬之星:彭XJ,爱心之星:雷L;工作之星周CC,劳动之星蔡WH,诚信之星陈TL,勤俭之星:项XC;自强之星:林XW,进步之星:潘ZC,科技之星:方HY;艺术之星:胡YC.&
2009年2月:校论语心德作文大赛获奖:吴JJ,池YY,张DD同学。
2009年2月:校六比竞赛三等奖。
2009年3月:陈TL同学校艺术节十佳歌手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2009年3月:校六比竞赛三等奖。
2009年3月:胡YC同学瑞安市艺术节一等奖。
2009年4月:校六比竞赛三等奖
2009年5月:瑞安市第六届“口才杯”高中生英语演讲赛.班长胡z获得一等奖第一名。
2009年5月:高二段排球赛季军。
浙江省瑞安中学第十三届科技节先进集体
(1)“弘扬雷锋精神,宣传科普知识”黑板报专刊比赛评比:一等奖:
(2)“光迷宫”班际比赛:三等奖&
(3)“鸡蛋撞地球”设计制作比赛:三等奖
(4)综合科技类比赛小发明类:一等奖:方涵宇《高级节能家庭吸尘除湿器》&
(5)第七届服装设计暨模特展示大赛:团体:三等奖:&
2009学年第一学期:
&1、学校六比竞赛: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三等奖
&2、温州市高三文综竞赛
&& 胡子豪:一等奖;曹力菱:二等奖;张点点:三等奖
&3、校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三名;开幕式入场式:第六名。
&4、胡永超:浙江省艺术招生考试:素描97分,总平均分90分居全省前列。
&5、陈天立:通过中国政法大学艺术特长生考试。在2010年高考中,只要通过浙江省重点线就可被录取。&&&
越:通过华东师范大学提前招生考试,达C类标准。
&7、2009学年第一学期校园之星名单:
& 谢文奇:文明之星;胡子豪:学习之星;张点点:工作之星;虞珍妮:诚信之星;
& 曹力菱:自强之星;周赛赛:科技之星;吴京京:艺术之星;李智雅:体育之星;
蔡文翰:劳动之星;陈凌天:勤俭之星;曹&&婧:爱心之星;项贤呈:孝敬之星;
&&&&&&&&&&&&&&&&&&&&&&&&&&&&&&&&&&&&&&&&&&&&&&&&&&&&&&&&&&&&&&&&&
人生最重要不是起点的高低,而是起跑后的速度与耐力&
8、胡子豪同学被评为瑞安市优秀学生干部
2009学年第二学期
1、高考成绩:上重点线学生名单
胡子豪、张点点、曹力菱、周赛赛、蔡文翰、吴越、虞珍妮、陈凌天、谢文奇、林飘飘、曹婧、项贤呈、戴晨露、池瑶瑶、陈冰慧、周梦露、吴京京、黄申申、雷蕾
艺术类重点上线:胡永超、省排名200+;许丹丹(472+85)
2、第二批待续
金思汝叶思余&陈跃& 薛厅厅&
&陈天立池倩楠&&林祥伟
谢旭倩 李培培 潘泽& 施晓敏&
潘张程& 陈静 胡一新&
许一茹&蒋欧翔&
王琛玮 方涵宇 彭肖静 林浩特 王美美& 许静&林佳慧
&+陈丰盛休学+李智雅
湘教版:  必修Ⅰ(由于文件过大,分割为五部分): 、 、 、 、  
          、&
鲁教版:   、教师用书
        、教师用书
       、教师用书
       、教师用书
      、、 教师用书
      
      、、
       、
      
更多电子教材陆续上传中,敬请关注。独家整理,免费共享!
前两天做到一套地理奥赛题--《2007年全国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湖北赛区决赛)》,其中有下面一道试题:
.在测定地球自转的周期时,通常选取地球以外某天体作为参照物。若分别以太阳、金星、天狼星和月球为参照物,地球自转周期各计为、、和。则其大小关系为
联想起以前人教版老教材上太阳日与恒星日形成原理图,便想试着用此类原理图来解释这道题,作图如下:
从而得出答案D。其中,
  从年,柳州市酸雨污染严重,酸雨频率最高时曾达98.5%,有“十雨九酸”之说,被列为全国四大酸雨城市之一。而2007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对109个城市进行考核,柳州以空气质量优良率96.2%,排名第30位。
  13年,柳州人是如何完成环境转变的?
  ★ 文/蒙鸣明 周潇男 (发自广西柳州)
  “那可能是我拥有的最好的盆景了。”广西柳州市民李桂平想到他的罗汉松至今还在遗憾。
  酸雨之痛
  1987年,因工作调动,李桂平全家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搬到柳州居住。一同搬迁的还有他多年培养的一批花木盆景,其中一组造型各异的罗汉松盆景最让李桂平得意——曾有人出价10万元,他也没舍得卖。
  但一场雨终结了这个绿色生命。
  “下完雨后没几天,罗汉松的叶子就开始变黄了。开始我还以为是水浇得多了,过几天就会变好,谁知道它很快就枯死了。”李桂平说。直到他请教了当地园林专家才明白,严重的酸雨让柳州根本无法种养罗汉松,还包括很多其他植物。当地坊间流传的顺口溜也印证了这一点:“浓烟滚滚来,十雨有九酸。疾病往上窜,果菜全白栽。”
  建国后,柳州就成为中国在西南的一个重要工业基地,汽车、机械、冶金是该市的三大支柱产业。2007年柳州市人均GDP为20360元,是广西第一个人均GDP超过2万元的城市;创造了全广西1/5的财政收入,1/4的工业产值。至上世纪70年代末,当地环保人员最先发现酸雨。几年后,酸雨已成了柳州的“常客”——当地一份监测数据显示,从1985年到1995年,柳州市酸雨频率最高曾达98.5%,被列为全国四大酸雨城市之一。
  由于历史原因,柳州形成了“企业在城中,城在企业中”的布局,这些企业又在城市的主导风向抽线上,加上柳州本身是一个盆地,常年静风频率高,位于城市北部上风处的几家大型重化企业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硫等废气难以散去,成了城市雨“酸”的主要原因。
  “那时候,柳州许多树上的叶子全是黑的,积着厚厚的一层粉尘;人一但被酸雨淋了,头皮就会很痒;新买的自行车如果停放在外面,不出三个月,便锈迹斑斑。”柳州市环境保护局局长甘景林回忆,“最酸时柳州雨水的PH值低于4,已经接近食醋的酸值。”
  酸雨最大的危害是造成大量民用设施腐蚀。解放前建成的柳江铁路大桥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每4?5年才进行一次防锈处理,而到了80年代中期,每年都要进行彻底的防锈处理;而企业每年都要花费巨资投放到露天设备的保养上。农业同样也深受其害——柳州市郊农民种的葡萄、水果,遇雨就掉果,只有种植,不见收成;绿油油的蔬菜雨后马上弯枯,菜农不得不在雨后挑水冲洗。据柳州官方估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酸雨给柳州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几十亿元。 
  “烟囱一冒黄烟就有人投诉”
  酸雨的形成源于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超高,而燃烧劣质煤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我们刚搬到柳州的时候也是烧煤的,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烧,后来才用上液化气。”李桂平说。他当时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每天都在“制造”酸雨。
  进入90年代,针对大气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严重的问题,柳州市开始了空气质量的整治,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为控制酸雨污染源头,柳州实施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和发放二氧化硫排放许可证制度,逐步淘汰沸腾炉;改变燃料结构,市中心区停用一切用煤的工业和生活锅炉,采用清洁工艺和燃料。如今,绝大部分市民都不再烧蜂窝煤,民用清洁燃气率达到八成以上。
  “我们早就不‘制造’酸雨了,不但不‘制造’,还‘消灭’它。像我们这些住在河北片的居民,煮东西都是用柳钢的‘废气’。”李桂平指着家里的管道煤气说。他所指的“废气”其实是柳钢焦炉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煤气,经脱硫后供民用,实现了污染物的二次利用。
  1996年,柳州市政府发布了工业及民用燃煤含硫量控制的一号通告,要求工业用煤和民用燃煤都使用低硫煤,实行燃煤监督管理,并设立了燃煤含硫量监控中心。监控中心每个月都将抽查结果在当地新闻媒体上公布,对用煤不合格的单位进行曝光,实行舆论监督。有两家企业因坚持用劣质煤而被曝光和警告。
  “经过这些年的宣传,市民的环保意识真的是太强了,工厂的烟囱只要一冒黄烟就有市民投诉。现在环保局的投诉电话是24小时有人值班。”柳州环保人对柳州人如今的变化感到惊喜。此前,柳州化肥厂飘荡在柳州上空长达40年的两条“黄龙”却鲜有人发表异议。
  三家大企业的环保账
  “以前,到市里开人大会议那是最让人头疼的,很多代表都在环保问题上进行质问。当时我们提出产量要上1千万吨时,很多市民都惊呼:柳州的天要永远变黑了!”广西最大的企业——柳州钢铁公司董事长陈永南说,“现在,我们的产量上去了,却很少听到市民和政府的责难声。”
  这个在环保方面原来备受市民诟病的企业,今天已经做到了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焦炉尾气回收供民用,高炉尾气回收为锅炉燃料。
  柳钢从2001年开始在环保上投入重金,工业供水循环使用、余热节能发电、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焦炉煤气脱硫综合利用、煤气作为清洁能源燃料等项目陆续开工。目前,柳钢完成技改投入了130多亿元人民币,环保投入为13亿元。
  循环经济项目在经济效益上已开始显现——2008年,柳钢的工业废水实现零排放,全部循环利用,由原来的每吨钢消耗30吨水降至5吨,企业每年仅水费就节省数千万元人民币。于“十五”期投资建设了总装机容量为75000kW的2号热电机组,投产以来,每年回收本企业放散的焦炉煤气和高炉煤气达30亿立方米,折合标准煤35万吨,年发电量5.4亿千瓦时,并向高炉汽动风机供中压蒸汽98万吨
,折合电量2.1亿千瓦时。“以前总有人说我们偷排废气,现在你让我排我还不愿意呢,那可都是宝贝!”陈永南说:“柳钢现在用废气和余热发电,不但收回自建发电厂所投入的成本,还赚了两个多亿。”通过循环利用,柳钢在环保上投入的十多亿元人民币目前已基本收回成本。
  曾是柳州污染大户的柳州化工集团公司也尝到了环保的好处。去年1月,这个公司从荷兰引进洁净煤气化技术,合成氨和尿素的生产成本分别下降38%和34%,煤耗也大幅下降——柳化飘荡在城市上空近40年的
“黄龙”也不见了。
  另一个典型是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它和前两家企业曾并称为柳州三大污染户。2006年4月,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6亿元的烟气脱硫项目工程开始正式运行,项目运行后该公司的二氧化硫排放减少达90%以上。柳电脱硫办主任陈显辉在介绍企业情况时说:“这个环保项目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企业目前还是亏损的。但在广西,我们是亏得最少的火电厂——上这个项目可以获得补贴。幸好我们早上了这个项目,要不然到现在,在新的环保政策下,很多火电厂就非常被动了,就不是企业赢不赢利的问题,而是企业生存的问题了。”
  2000年,柳州市酸雨污染治理取得历史性突破。降水PH年均值和酸雨出现频率分别达到有史以来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5.31和30%,二氧化硫空气环境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三级标准。
  到2007年,酸雨频率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90%左右下降到42.8%。市区空气质量不断改善,2007年优良天数达351天,优良率达96.2%,创20年来最好水平。
环保局扩权
  2004年,柳州市评选优秀环保企业,当评选材料送到有关部门征求意见的时候,作为柳州经济支柱的柳州钢铁集团公司、柳州化工集团公司、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却因环保问题被投了反对票。之后,这三家企业被取消评比优秀资格,企业未达标的环保数据的还被公布在当地党报和网络上,成为当时颇为轰动的事件之一。
  自从柳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予民“碧水蓝天”的承诺后,给很多人的感觉是柳州对环保污染治理力度明显加大了,柳州市环保部门的“权力”明显增强了。“今天罚那个厂的款,明天又下这个厂的停产通知,而且都是些大企业,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一位市民说。
  而环保局有关人员表示,“这并非是环保局的权力比以前大了,而关键是因为柳州市委、市政府更为关注民生,更为重视环境问题的原因。其实刚开始狠抓环境治理时,我们心里也没底,毕竟这些污染企业大户也是柳州的纳税大户,是柳州财神爷啊,况且有些还是广西区属企业。我们第一次下停产通知的时候,我的压力也是很大的。”2006年,柳江造纸厂因环境问题被罚款100多万元,这是目前柳州环境保护开出的最大一笔罚款。
  在柳州,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介绍这个城市时都喜欢用“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这句话。碧水蓝天早已深入民心,也让这个城市的几任执政者在施政时一直把环保放在首位。
  “一是有法律支持,二是党委、政府支持,三是市民的环保要求,四是环保局本身的努力。”这是柳州环保人对目前“权力”变“大”原因的四点概括。
  而在今天,柳州的“环保风暴”还在继续。
  008年11月7日,甘慰正坐在柳州白莲淀粉厂门卫室里百无聊赖地看着空荡荡的工厂。10月23日,柳州市关停了这个有着45年历史的老厂,原因是这个厂排放的废水废气不符合环保要求,而工厂又没有能力再进行环保投入。工厂的关停让107名职工失去工作。
  “晴天霹雳!”甘慰正用这样的词来形容听到厂要被关停的消息,今年47岁的他已经在这个厂工作了28年。“就算工厂效益再差,每个月也还有六七百元的固定收入,这一关闭,我真不知道再去哪找工作了。像我这个年纪,又没有技术,哪里还能再就业?”甘慰正一脸愁容地说。
  柳州白莲淀粉厂经理陈雄其介绍,厂里的职工40岁以上占大多数,而甘慰正这样的困难老职工有很多,这几年厂里效益不好,很多人都处于低保生活水平。
  这个淀粉厂建于1964年,是一家以生产食用淀粉和酒精的改制企业,距离柳州机场和柳州高速路口仅300米。该厂多年来排放刺鼻气体的问题,一直受到当地社会各界的众多责难。今年,柳州市政府终于决定让白莲淀粉厂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对于因关停工厂造成的下岗企业职工,目前市政府正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安置。
  11月7日上午,记者随柳州市环保工作人员车行至柳州白莲淀粉厂大门前,首先看到的是厂区黑板上关于停产的公告。
  在几排平房组成的工厂宿舍区前,一群人正在打麻将。一位职工告诉记者,他们都已经知道工厂关停的消息了,大部分工人们都在家等候消息,要看市里如何安置,而一部分职工早就开始到外面找工作了。“刚好碰上经济不景气,估计很难找到新的工作。”这位职工忧心忡忡地说道。
  这其实是“小家”和“大家”的问题。无数柳州市民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日,柳州市锌品厂停产关闭,许多居住在厂区周围的市民燃放鞭炮、弹冠相庆。“那时还真有点挥泪斩马谡的味道!”住在柳州锌品厂附近的刘俊其这样形容政府对锌品厂的关停。
  说起锌品厂这家国企,不仅在柳州家喻户晓,甚至在全世界都很有名,这个厂的氧化锌、立德粉生产能力分别位居亚洲第一和中国第二。柳锌产生的污染,一是硫酸厂的洗涤污水、电解锌钡窑的废水;二是立德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三是沸腾炉、钡窑等烟气。在柳江边,柳锌所倒的废渣就有几万吨之多。
  “柳锌公司老厂区对柳州市中心区的污染由来已久,搬迁计划近10年未能实施。2004年开始,柳州市环保局根据市民的投诉、环保监测数据,向市委、市政府反映了该公司污染的情况,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也曾多次提出了关于尽快停止柳锌集团老厂区生产的议案和提案。老厂区终于在2006年搬迁出了柳州。”说到关于柳锌老厂区停产问题,环保局有关人员说。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然要关停一大批污染企业,丧失一定的经济利益,但还是要投资搞好环保。对地方政府来说,肯定要经历一段时间的阵痛。好的水、好的空气、好的环境,这些都是公众得益的地方。一些企业在节能减排时要做调整,这种‘阵痛’是难免的,但长远来看,这些完全值得。”
  日,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在柳州拉开战幕,这个与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F1赛车世界锦标赛齐名的体育赛事为柳州带来了大量宾客,几乎所有之前未曾到过柳州的人都发出“碧水蓝天”的感叹。
  国家环境保护部也在今年10月发布了《2007年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根据报告中对109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考核的排名,柳州市以空气质量优良率96.2%在全国排名30,比2006年的62名前进了32名;综合考核在广西地级市中排名第二,比2006年的第3名又前进了一步。
地理谜语100条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
一路平安(中国城市名)旅顺
2、 风平浪静(中国城市名)宁波
3、 日近黄昏(中国城市名)洛阳
4、 八月飘香香满园(中国城市名)桂林
5、 夸夸其谈(中国城市名)海口
6、 千里戈壁(中国城市名)长沙
7、 大家都笑你(中国城市名)齐齐哈尔
8、 珍珠港(中国城市名)蚌埠
9、 带枪的人(中国城市名)武汉
10、 船出长江口(中国城市名)上海
11、 金银铜铁(中国城市名)无锡
12、 银河渡口(中国城市名)天津
13、 久雨初晴(中国城市名)贵阳
14、 两个胖子(中国城市名)合肥
15、 双喜临门(中国城市名)重庆
16、 努力炼钢(中国城市名)大冶
17、 拆信(中国城市名)开封
18、 东西北三面堵塞(中国城市名)南通
19、 海中绿洲(中国城市名)青岛
20、 空中码头(中国城市名)连云港
21、 泰山之南(中国城市名)岳阳
22、 逆水行舟(中国地名)上杭
23、 春笋(中国地名)新竹
24、 掩耳盗铃(中国地名)蒙自
25、 春水碧如蓝(中国省级行政区名)青海
26、 江淮河汉(中国省级行政区名)四川
27、 黄河解冻(中国省级行政区名)江苏
28、 东南北(中国省级行政区名)西藏
29、 宝树丛丛(中国省级行政区名)吉林
30、 日照清流涌(山西地名)阳泉
31、 终年积雪(吉林地名)长白
32、 见脸不见发(内蒙古地名)包头
33、 持久和平(陕西地名)长安
34、 鹰击长空(台湾地名)高雄
35、 谈天的都市(山东地名)聊城
36、 桃李梅(北京地名)三棵树
37、 鸡蛋心(河南地名)内黄
38、 分明在湖上(台湾地名)日月潭
39、 请走正门(山西地名)偏关
40、 基本一样(山西地名)大同
41、 一江春水向东流(云南地名)通海
42、 初次见面(广东地名)新会
43、 水陆要塞(河北地名)山海关
44、 航空信(江苏地名)高邮
45、 此(青海地名)柴达木
46、 结束战争(广东地名)和平
47、 两条河(云南地名)双江
48、 终年无浊水(山东地名)长青
49、 长生不老(黑龙江地名)延寿
50、 捷报传来(山西地名)闻喜
51、 飞流直下三千尺(河北地名)陡河
52、 东西南北无战争(东北地名)四平
53、 太平洋(浙江地名)宁海
54、 君子之交(台湾地名)淡水
55、 平安之地(江苏地名)泰州
56、 停火(贵州地名)息烽
57、 骆驼背(湖南地名)双峰
58、 我做(江西地名)余干
59、 客人(广西地名)来宾
60、 垦荒(辽宁地名)开原
61、 白日依山尽(辽宁地名)沈阳
62、 虚度年华(安徽地名)无为
63、 豁然开朗(湖北地名)大悟
64、 向往光明(黑龙江地名)爱辉
65、 全面整顿(云南地名)大理
66、 突飞猛进(云南地名)腾冲
67、 中秋月(广东地名)高明
68、 得奖(河南地名)获嘉
69、 喜事在即(福建地名)将乐
70、 祖先种过的地(福建地名)古田
71、 日月星(福建地名)三明
72、 四季如春(泉州地名)永春
73、 从此太平无事(石狮地名)永宁
74、 太阳之冠(天文名词)日冕
75、 四季生辉(天文名词)光年
76、 消化不良(天文名词)食甚
77、 从早吃到晚(天文名词)日全食
78、 天明再会(国家名)约旦
79、 今天(国家名)日本
80、 加水便可盖图章(国家名)印尼
81、 初见成效(国家名)刚果
82、 左右皆是(国家名)中非
83、 悬崖勒马(国家名)危地马拉
84、 昔日的四川(国家名)古巴
85、 灰尘吹来(国家名)埃及
86、 增添收入(国家名)加纳
87、 争分夺秒(国家名)比利时
88、 好汉(国家名)瑞士
89、 举头望明月(首都名)仰光
90、 到了关口(首都名)达卡
91、 乱开支(亚洲国家地名)孟买
92、 故宫(亚洲国家地名)名古屋
93、 天宫(亚洲国家地名)神户
94、 赛跑至终点(亚洲国家地名)冲绳
95、 只有男子的城市(亚洲国家地名)汉城
96、 相(亚洲国家地名)箱根
97、 四夕(非洲地名)开罗
98、 爱看斗牛(非洲地名)好望角
99、 搜罗良驹(欧洲地名)罗马
100、 希望你参加劳动(欧洲地名)巴尔干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
旅顺  2、宁波  3、洛阳  4、桂林  5、海口  6、长沙  7、齐齐哈尔  8、蚌埠  9、武汉  10、上海  11、无锡  12、天津  13、贵阳  14、合肥  15、重庆  16、大冶  17、开封  18、南通  19、青岛  20、连云港  21、岳阳  22、上杭  23、新竹  24、蒙自  25、青海  26、四川  27、江苏  28、西藏  29、吉林  30、阳泉  31、长白  32、包头  33、长安  34、高雄  35、聊城  36、三棵树  37、内黄  38、日月潭  39、偏关  40、大同  41、通海  42、新会  43、山海关  44、高邮  45、柴达木  46、和平  47、双江  48、长青  49、延寿  50、闻喜  51、陡河  52、四平  53、宁海  54、淡水  55、泰州  56、息烽  57、双峰  58、余干  59、来宾  60、开原  61、沈阳  62、无为  63、大悟  64、爱辉  65、大理  66、腾冲  67、高明  68、获嘉  69、将乐  70、古田  71、三明  72、永春  73、永宁  74、日冕  75、光年  76、食甚  77、日全食  78、约旦  79、日本  80、印尼  81、刚果  82、中非  83、危地马拉  84、古巴  85、埃及 86、加纳  87、比利时  88、瑞士  89、仰光  90、达卡  91、孟买  92、名古屋  93、神户  94、冲绳  95、汉城  96、箱根  97、开罗  98、好望角  99、罗马  100、巴尔干
  本报讯(记者杨开然)昨天,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魏文良在京透露,明年1月底,我国在南极的第3个科考站——昆仑站将建成并投入使用。这将是我国首次把科考站推进到南极内陆。
  据魏文良介绍,即将建立的南极第3科考站命名为“昆仑站”,该站为夏季站(12、1、2月的夏季开展科考),建设规模为556平方米,将配备发电、水处理、交通和通讯等配套设施,可满足24名科考人员生活和工作。建成后,该站将可开展深冰芯钻探、天文学观测、冰下山脉地质钻探等科学观测计划。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昆仑站”将建在南极的最高点DOME-A地区,该地区位于南极大陆的内陆地区,覆盖着4000多米厚的冰层,最高海拔4083米,尚未有其他国家的科考站进驻。在此之前,我国在南极的两个科考站——长城站和中山站分别建于南极大陆周边岛屿和大陆边缘地带,从未进入内陆地区。魏文良表示,进入内陆地区说明我国已成为南极科考强国。
  今年10月20日,国家海洋局启动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随后科考队部分队员开赴南极。魏文良表示,目前考察队带着600吨的物资已到达距离中山站17公里左右的地方,正处于铺路和艰难破冰阶段。
  魏文良还说,目前南极气旋很多,平均3天里有两天气旋,只有一天时间工作,一天只能工作14个小时,给工作带来很多不便。事实上,上个月有28天都在下雪,考察队行进很慢,登上南极大陆后的18天里只走了1300公里,不过预计1月初能到达DOME-A地区开始昆仑站建设。
  昨天的会上,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与东风日产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根据协议,东风日产将为国家海洋局提供两辆符合极地科考条件的SUV奇骏,两辆车今后将作为南极科考工作人员的工作和后勤用车。此外,东风日产还提供一些经费支持。
  南极内陆是中国必争之地
  记者:为什么要在南极内陆建科考站?
  魏文良:南极地区蕴藏着神秘的地球信息,丰富的资源矿藏,对于每一个国家都具有重要的科学和政治经济意义。从科学考察和极地活动话语权的角度看,南极地区有4个必争之点:极点、冰点、磁点和最高点。前三个点已分别由美国、法国和前苏联占据,中国将占据第四个点——最高点。DOME-A正是最高点,这个地区拥有地球上其他任何科学观测站无法替代的独特自然条件。
  记者:目前昆仑站的前期准备情况如何?
  魏文良:科考队从10月20日启动后,11月18日就抵达了离中山站50公里的地方,但那里覆盖浮冰,所以很快使用3万吨级的破冰船进入破冰阶段。预计,科考队将在1月初到达DOME-A地区开始昆仑站建设。
  可望钻取出100万年前冰芯
  记者:昆仑站建成后,我们最有可能取得的好成绩是什么?
  中科院极地科考地学首席科学家刘小汉:我预计有7到8个科学研究项目能取得好成绩。如我们可能钻取到南极最深的冰芯,因为我们处于海拔最高的地方,最下层的冰芯肯定比别的地区的冰芯年代要久。此前别的国家钻取到的最深的是70万年前的冰芯,但我们可望能钻取到100万年前的冰芯。这些冰芯钻取出来化掉后,能研究其氢同位素和氮同位素等,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将分析古代地球环境和气候。
  明年开始,我们将陆续钻取冰芯,但一开始的冰芯估计年代不会很久远。由于冰层厚度超过4000米,可能要很长时间才可能拿到100万年前的冰芯。
  中国首次在南极使用乘用车
  记者:为什么选择与南极科考进行战略合作?
  东风日产副总经理任勇:一方面,希望给南极科考提供一些帮助。由于装配高精度导航仪、环保排放系统,并具有优良越野性,这两个车将提供给科考工作人员作为后勤和日常工作用车,可以方便科考队员的出行。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南极使用乘用车,以前都使用履带车甚至坦克,行进速度很慢。
  另一方面,与南极科考活动合作,能检验东风日产奇骏的品质,回来后,我们将根据检测数据对奇骏进行改进。
【知识链接】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2.南美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偏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来源:  15:53:39 来源: 中国气象报
  台风登陆后深入内陆,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影响,风速逐渐减小,强度大大削弱。但这时往往会暴雨倾注,造成山洪暴发,冲毁水库,淹没田地等严重的洪水灾害。
以今年在浙江沿海登陆的台风云娜为例,8月12日晚8点登陆后,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13日凌晨在穿过浙江中部时减弱为强热带风暴,上午减弱为热带风暴,并进入江西境内。在江西北部共逗留22小时,14日上午移入湖南东北部、湖北东南部地区逐渐减弱成低气压。虽在北上西进的过程中强度减弱,但所经之地都降了暴雨和大暴雨:浙江省累计雨量超过100毫米的站点有275个,其中超过200毫米的站点有79个,超过300毫米的站点有36个。高强度的降雨,造成乐清等地发生重大泥石流、山体滑坡;温台沿海平原水位暴涨,大面积农田被淹等灾害;江西省赣北永修、赣东东乡等四县降雨量超过200毫米,全省大部分地区受此次降雨影响,旱情已大为缓解;湖北11个县市降暴雨,过程累计雨量全省共有20个县市超过50毫米,6个县市雨量超过100毫米。
那么为什么台风登陆后强度减弱而暴雨却不减?我们知道,台风是围绕低气压中心猛烈旋转的热带大气旋涡,当它登陆后,受到粗糙不平的地面摩擦影响,风力便大大减小,中心气压迅速升高强度减弱。可是在高空,大风仍然围绕着低气压中心吹刮着,来自海洋上高温高湿的空气仍然在上升和凝结,不断制造出雨滴。如果潮湿空气遇到大山,山的迎风坡还会迫使它加速上升和凝结,这样以来那里的暴雨就更凶猛了。
有时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即台风登陆以后,已疲惫不堪,风力减小,中心移动缓慢,甚至老是在一个地方停滞徘徊。这样,暴雨一连几天几夜的倾泻在同一个地区,暴雨造成的灾情就更严重了。1975年8月河南省特大的暴雨,就是台风登陆后的低压中心一连几天在那儿停滞所造成的。
 一、焚风的定义及形成
  “焚风”,顾名思义,就是火一样的风,当气流跨越山脊时,背风面上容易发生一种热而干燥的风,名叫焚风。是山区特有的天气现象。为什么山区会出现焚风呢?这是由于气流越过高山,出现下沉运动造成的。从气象学上讲,某一团空气从地面升到高空,每升高1000米,温度平均要下降6.5℃;相反,当一团空气从高空下沉到地面的时候,每下降1000米,温度约平均升高6.5℃。这就是说,当空气从海拔米的高山下降至地面时,温度就会升高20℃以上,会使凉爽的气候顿时热起来。这就是产生“焚风”的原因。这种风不象山风那样经常出现,它是在山岭两面气压不同的条件下发生的。
  在山岭的一侧是高气压,另一侧是低气压时,空气会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动。在空气移动途中遇山受阻,被迫上升,气压降低,空气膨胀,温度也就随之降低。空气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降0.6°C,当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雨雪落下。空气到达山脊附近后,变得稀薄干燥,然后翻过山脊,顺坡下降,空气在下降过程 中,重又变得紧密,并出现增温的现象。空气每下降l00米,气温就会升高1°C。因此,空气沿着高大的山岭沉降到山麓的时候,气温常会有大幅度的升高。迎风和背风两面的空气,即使高度相同,背风面空气的温度也总是比迎风面的高。每当背风山坡刮炎热干燥的焚风时,迎风山坡却常常下雨或落雪。
  二、焚风的影响
  焚风的害处很多。它常常使果木和农作物干枯,降低产量,使森林和村镇的火灾蔓延并造成损失。“焚风”在世界很多山区都能见到,但以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美洲的落基山,原苏联的高加索最为有名。阿尔卑斯山脉在刮焚风的日子里,白天温度可突然升高20℃以上,初春的天气会变得像盛夏一样,不仅热,而且十分干燥,经常发生火灾。强烈的焚风吹起来,能使树木的叶片焦枯,土地龟裂,造成严重旱灾。焚风在高山地区可大量融雪,造成上游河谷洪水泛滥;有时能引起雪崩。如果地形适宜,强劲的焚风又可造成局部风灾,刮走山间农舍屋顶,吹倒庄稼,拔起树木,伤害森林,甚至使湖泊水面上的船只发生事故。
  焚风有弊,但是它也有利。由于它能加速冬季积雪的溶化,不用等到明年春天,牛羊就可以在户外放牧了。北美的落基山,冬季积雪深厚,春天焚风一吹,不要多久,积雪会全部融化,大地长满了茂盛的青草,为家畜提供了草场,因而当地人把它称为“吃雪者”。焚风还丰富了当地的热量资源,象罗纳河谷上游瑞士的玉米和葡萄,就是靠了焚风的热量而成熟的;而焚风影响不到的邻近地区,这些庄稼就难以成熟。再如:程度较轻的焚风,能增高当地热量,可以提早玉米和果树的成熟期,所以原苏联高加索和塔什干绿洲的居民,干脆把它叫做“玉蜀黍风”。
干 热 风
  在初夏季节,我国一些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的风,这就是干热风,也叫“热风”、“火风”、“干旱风”等。它是一种持续时间较短(一般3天左右)的特定的天气现象。
  由于各地自然特点不同,干热风成因也不同。每年初夏,我国内陆地区气候炎热,雨水稀少,增温强烈,气压迅速降低,形成一个势力很强的大陆热低压。在这个热低压周围,气压梯度随着气团温度的增加而加大,于是干热的气流就围着热低压旋转起来,形成一股又干又热的风,这就是干热风。强烈的干热风,对当地小麦、棉花、瓜果可造成危害。
  气候干燥的蒙古和我国河套以西与新疆、甘肃一带,是经常产生大陆热低压的地区。热低压离开源地后,沿途经过干热的戈壁沙漠,会变得更加干热,干热风也变得更强盛。位于欧亚大陆中心的塔里木盆地,气候极端干旱,强烈冷锋越过天山,帕米尔高原后产生的“焚风”,往往引起本地区大范围的干热风发生。
  在黄淮平原,干热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以该区域的大气干旱为基础。春末夏初,正是北半球太阳直射角最大的季节,同时又是我国北方雨季来临前天气晴朗、少雨的时期。在干燥气团控制下,这里天晴、干燥、风多,地面增温快(平均最高气温可达25-30°C),凝云致雨的机会少,容易形成干热风。这种干热风,对这一带小麦后期的生长发育不利。
  在江淮流域,干热风是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部的西南气流影响下产生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一个深厚的暖性高压系统,自地面到高空都是由暖空气组成的。春夏之际,这个高气压停留在江淮流域上空,以后逐渐向北移动。由于在高压区内,风向是顺时针方向吹的,所以在副热带高压的西部,就吹西南风。位于副热带高压偏北部和西部地区,受这股西南风的影响,产生干热风天气。初夏时,北方仍有冷高压不断南下,势力减弱,发生变性;当它与副热带高压合并时,势力又得到加强,使晴好天气继续维持,干热风就更加明显。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梅雨结束后天气晴朗干燥,偏南干热风往往伴随“伏旱”同时出现,对双季早稻(或中稻)抽穗扬花不利。
  干热风对作物的危害,主要由于高温、干旱、强风迫使空气和土壤的蒸发量增大,作物体内的水份消耗很快,从而破坏了叶绿素等色素,阻碍了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合成过程,使植株很快地由下往上青干。尤其是干热风,常常和干旱一起危害作物。作物根部本来就吸不到应有的水分,而干热风却又从茎叶中把大量的水分攫取走了,因而使作物更快地萎黄枯死。
  干热风常发生的初夏时节,正是我国北方小麦灌浆时期,碰上干热风,麦穗会被烤得不能灌浆,提前“枯熟”、麦粒干瘪,粒重下降,导致严重减产。
  干热风的危害程度,还与干热风出现前几天的天气状况有关。如雨后骤晴,紧接着出现高温低湿的燥热天气,危害较重。在干热风发生前如稍有降水,对于减轻干热风危害是有利的。从播种时间的早晚来看,晚麦容易受害。所以,农谚说:“早谷晚麦,十年九坏”。从农时来看,小满、芒种是一关,农谚有“小满不满,麦有一险”的说法。就是说,小麦在小满时还没有灌浆乳熟,是容易受到干热风危害的。
  旋风是打转转的空气涡旋,是由地面挟带灰尘向空中飞舞的涡旋,这种涡旋正是我们平常看到的旋风,它是空气在流动中造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可是风为什么会打转转呢?
  我们知道,当空气围绕地面上象树木、丘陵、建筑物等不平的地方流动时、或者空气和地面发生摩擦时,要急速地改变它的前进方向,于是就会产生随气流一同移动的涡旋,这就刮起了旋风。但是,这种旋风很少,也很小。
  旋风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当某个地方被太阳晒得很热时,这里的空气就会膨胀起来,一部分空气被挤得上升,到高空后温度又逐渐降低,开始向四周流动,最后下沉到地面附近。这时,受热地区的空气减少了,气压也降低了,而四周的温度较低,空气密度较大,加上受热的这部分空气从空中落下来,所以空气增多,气压显著加大。这样,空气就要从四周气压高的地方,向中心气压低的地方流来,跟水往低处流一样。但是,由于空气是在地球上流动,而地球又是时刻不停地从西向东旋转,那么空气在流动过程中就要受地球转动的影响,逐渐向右偏去(原来的北风偏转成东北风,南风偏转成西南风,西风偏转成西北风,东风偏转成东南风)。于是从四周吹来的较冷空气,就围绕着受热的低气压区旋转起来,成为一个和钟表时针转动方向相反的空气涡旋,这就形成了旋风。
  这种旋风的中心,由于暖空气不断上升,加上四周的空气不断旋转,所以很容易把地面上的尘土、树叶、纸屑等卷到空中,并随空气的流动而旋转飞舞。如果旋风的势力较强,有时会把地面上的一些小动物,如小蛇、小虫等卷到空中去,在尘沙弥漫中随风前往。
  一般小旋风的高度不太大,当它受到地面的摩擦或房屋、树木等的阻挡时,就渐渐消散变成普通的风。
  也许有人还会问:既然地面受热就容易起旋风,那夏天比春天还热,为什么夏天旋风少而春天旋风多呢?这是原因夏天天气虽然很热,但是地面的草木青青,土地湿润,气温相差不大,所以夏天很少刮旋风。可是,在春天,树叶还没有全长出来,草也刚发芽,庄稼地是一片光光的,处处没遮没挡,这就容易晒热,使地面上空气的温度变化较大,就容易刮旋风。
  旋风能挟带灰尘、乱纸向空中飞舞,当然也能把地面的热量、水汽等带到空中,所以,它造成了空气的热量、水汽等的垂直混合,使空气中热量和水汽等的垂直分布均匀。但在地面附近旋风很小,垂直交换作用不大,因此在紧贴地面气层中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
  龙卷风,因为与古代神话里从波涛中窜出、腾云驾雾的东海跤龙很相象而得名,它还有不少的别名,如“龙吸水”、“龙摆尾”、“倒挂龙”等等。
  现在我们知道,龙卷风是一个猛烈旋转着的圆形空气柱,它的上端与雷雨云相接,下端有的悬在半空中,有的直接延伸到地面或水面,一边旋转,一边向前移动。发生在海上,犹如“龙吸水”的现象,称为“水龙卷”;出现在陆上,卷扬尘土,卷走房屋、树木等的龙卷,称为“陆龙卷”。远远看去,它不仅很象吊在空中晃晃悠悠的一条巨蟒,而且很象一个摆动不停的大象鼻子。
  这个大“象鼻”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大自然里的龙卷风诞生在雷雨云里。在雷雨云里,空气扰动十分厉害,上下温差悬殊。在地面,气温是摄氏二十几度,越往高空,温度越低。在积雨云顶部八千多米的高空,温度低到摄氏零下三十几度。这样,上面冷的气流急速下降,下面热的空气猛烈上升。上升气流到达高空时,如果遇到很大的水平方向的风,就会迫使上升气流“倒挂”(向下旋转运动)。由于上层空气交替扰动,产生旋转作用,形成许多小涡旋。这些小涡旋逐渐扩大。上下激荡越发强烈,终于形成大涡旋。大涡旋先是绕水平轴旋转,形成了一个呈水平方向的空气旋转柱。然后,这个空气旋转柱的两端渐渐弯曲,并且从云底慢慢垂了下来。对积雨云前进的方向来说,从左边伸出云体的叫“左龙卷”,从右边伸出云体的叫“右龙卷”;前者顺时针旋转,后者反时针旋转。伸到地面的一般是右龙卷,左龙卷伸下来的机会不多。
  另外,龙卷风也容易在两条飑线的交点上发生。飑线经常出现在炎热季节强冷空气的最“前哨”。
  龙卷风出现时,往往不只一个。有时从同一块积雨云中可以出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象鼻”--漏斗云柱。只是有的“象鼻”刚刚开始下伸,有的“象鼻”下端却已经接地或在接地后正在缩回云中,也有的在云底伸伸缩缩、始终不垂到地面。
  龙卷风的范围小,直径平均为200-300米;直径最小的不过几十米,只有极少数直径大的才达到1000米以上。它的寿命也很短促,往往只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最多不超过几小时。其移动速度平均每秒15米,最快的可达70米;移动路径的长度大多在10公里左右,短的只有几十米,长的可达几百公里以上。它造成破坏的地面宽度,一般只有l-2公里。
  龙卷风的脾气极其粗暴。在它所到之处,吼声如雷,强的犹如飞机机群在低空掠过。这可能是由于涡旋的某些部分风速超过声速,因而产生小振幅的冲击波。龙卷风里的风速究竞有多大?人们还无法测定,因为任何风速计都经受不住它的摧毁。一般情况,风速可能在每秒50-150米,极端情况下,甚至达到每秒300米或超过声速。
  超声速的风能,可产生无穷的威力。1896年,美国圣路易斯的龙卷风夹带的松木棍竟把一厘米厚的钢板击穿11919年发生在美国明尼斯达州的一次龙卷风,使一根细草茎刺穿一块厚木板;而一片三叶草的叶子竟象楔子一样,被深深嵌入了泥墙中。不过,龙卷风中心的风速很小,甚至无风,这和台风眼中的情况很相似。
  尤其可怕的是龙卷内部的低气压。这种低气压可以低到400毫巴,甚至200毫巴,而一个标准大气压是1013毫巴。所以,在龙卷风扫过的地方,犹如一个特殊的吸泵一样,往往把它所触及的水和沙尘、树木等吸卷而起,形成高大的柱体,这就是过去人们所说的“龙倒挂”或“龙吸水”。当龙卷风把陆地上某种有颜色的物质或其他物质及海里的鱼类卷到高空,移到某地再随暴雨降到地面,就形成“鱼雨”、“血雨”、“谷雨”、“钱雨”了。
  当龙卷风扫过建筑物顶部或车辆时,由于它的内部气压极低,造成建筑物或车辆内外强烈的气压差,倾刻间就会使建筑物或交通车辆发生“爆炸”。如果龙卷风的爆炸作用和巨大风力共同施展威力,那么它们所产生的破坏和损失将是极端严重的。
  但是,在通常的情况下,如果龙卷风经过居民点,天空中便飞舞着砖瓦、断木等碎物,因风速很大也能使人、畜伤亡,并将树木和电线杆砸成窟窿。就是一粒粒的小石子,也宛如枪弹似的,能穿过玻璃而不使它粉碎。
  据统计,每个陆地国家都出现过龙卷风,其中美国是发生龙卷风最多的国家。加拿大、墨西哥、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印度等国,发生龙卷风的机会也很多。我国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华南和华东地区,它还经常出现在南海的西沙群岛上。
由于龙卷风的发生与强烈雷暴的出现密切相关,所以龙卷风一般在暖季出现。但在没有雷暴的寒冷季节里,只要具备强烈对流的条件,也是可以出现龙卷风的。
  龙卷风在白天、夜间都能生成,但大部分发生在午后。有时,同时有几个龙卷一起出现。
  从火山爆发和大火灾产生的烟和水蒸汽中,也可能诞生龙卷风。这种龙卷风称为火龙卷或烟龙卷。
  各种龙卷风的范围很小,寿命很短促,这给科学研究和预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龙卷风到来之前,只要留心观察,总会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天气现象和特征的。比如,龙卷生成前大气很不稳定,云系对流旺盛,气压明显降低,云的底部骚动特别厉害等等,这对于预报龙卷风有一定的帮助。另外,气象雷达在发现和追踪龙卷风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测到300公里外的雷雨云,一旦在雷达中发现有龙卷风存在的钩状回波时,即可发出警报。但也有的龙卷风出现时,这种钩状回波不明显。因此,采用雷达和目视相配合的方法常常更可靠一些。当观察者发现龙卷风后,应立即报告气象部门,可用雷达跟踪,随后还有一定的时间对龙卷风路径上的居民和单位发布警报。
  气象卫星的出现给龙卷风预报增添了新的探测工具,尤其是用同步卫星拍摄的云层照片,在监视龙卷风的发生上起着更重大的作用。卫星昼夜都能观测,并且可以看到更小的目标。如果把卫星和雷达结合起来,就能连续观察龙卷风的变化,可在龙卷风发生前半小时发布警告。
  A.什么是台风?
  台风,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带热带海洋上的猛烈风暴。你一定看到过江河中不时有涡旋出现吧,实际上,台风就是在大气中绕着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的、同时又向前移动的空气涡旋。它在北半球作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南半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气象学上将大气中的涡旋称为气旋,因为台风这种大气中的涡旋产生在热带洋面,所以称为热带气旋。
  为什么称为台风呢?有人说,过去人们不了解台风发源于太平洋,认为这种巨大的风暴来自台湾,所以称为台风;也有人认为,台风侵袭我国广东省最多,台风是从广东话
“大风”演变而来的。
  事实上,几乎世界上位予大洋西岸的所有国家和地区,无不受热带海洋气旋的影响,只不过不同的地区人们给它的名称不同罢了。
  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带的称台风,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以及东太平洋等地区的称飓风,在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称热带风暴,在澳大利亚的则称热带气旋。
  B.台风的命名和编号
  对热带气旋的命名、定义、分类方法以及对中心位置的测定,因不同国家、不同方法互有差异,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气象台之间也不完全一样。因此,常常引起各种误会,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乱。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气象部门采取了对台风命名的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结束时,美国首先确定了以英文字母(除了Q,U,X,Y,Z以外)为字头的四组少女名称给大西洋飓风命名。每组均按字母顺序排列次序。如第一组:Anna
(安娜),B1anche(布兰奇),Camil.te(卡米尔)等,直到wcnda(温达);第二组:A1nla(阿尔玛),Becl(J/(贝基),Cella(西利亚)等,直到wilna(威尔纳);第三组,第四组也按A至w起名。当飞机侦察到台风时,即按出现的先后给予定名,第一个即命名为人Anna,第二个即命名为B1anche……等。当第一组名称用完,又从第二组A为首的第一个名称接上使用。第二年的第一个台风名字是接在上一年最后一个台风名字后面的,循环使用下去。一年中任何一个区域出现的台风不可能超过这四个组名字的总数目。就以世界上台风发生最多的西北太平洋来说,一年最多也不超过50个。所以在同一年里,每个区域不可能出现重复的名称。当然,在不同的年份里台风的名字会重复出现。因此,在台风名字的前面。一定要标明年份,以示区别。
  我国从1959年起开始采用对台风编号的力、法。凡是东经15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的范围内有台风形成或侵入,就按照它出现的先后,顺次进行编号。例如,1999年发生的第一个台风,编为9901,第二个台风,编为9902……依此类推。
  这种对台风编号的力、法,目前已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气象台采用。有的国家考虑到国际上台风英文名称沿用已久的习惯,除了编号以外。还同时标明该次台风的英文名称。
  C.台风的分类
  在气象学中,根据热带气旋的强度作了不同的分类。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曾经制定了一个热带气旋的国际统一分类标准:
  中心最大风力在7级(<17.1米/秒=的热带气旋叫做热带低压;
  中心最大风力达8-9级(17.2-24.4米/秒)的称作热带风暴;
  中心最大风力在10-11级(24.5-32.6米/秒)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或飓风。
  D.台风的源地
  全世界每年平均有80-100个台风(我们这里将其它地区的热带气旋也称为台风)发生,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经统计发现,西太平洋台风发生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
菲律宾群岛以东和琉球群岛附近海面,这一带是西北太平洋上台风发生最多的地区,全年几乎都会有台风发生。l一6月主要发生在北纬15度以南的菲律宾萨马岛和棉兰老岛以东的附近海面,6月以后这个发生区则向北伸展,7-8月出现在菲律宾吕宋岛到琉球群岛附近海面,9月又向南移到吕宋岛以东附近海面,10-12月又移到菲律宾以东的北纬15度以南的海面上。
关岛以东的马里亚纳群岛附近。7-10月在群岛四周海面均有台风生成,5月以前很少有台风,6月和11-12月主要发生在群岛以南附近海面上。
  c. 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上(台风多集中在该群岛的西北部和北部)。这里以10月发生台风最为频繁,1-6月很少有台风生成。
我国南海的中北部海面。这里以6-9月发生台风的机会最多,1-4月则很少有台风发生,5月逐渐增多,10-12月又减少,但多发生在北纬15度以南的北部海面上
  E. 台风是怎样形成的
  在热带海洋面上经常有许多弱小的热带涡旋,我们称它们为台风的“胚胎”,因为台风总是由这种弱的热带涡旋发展成长起来的。通过气象卫星已经查明,在洋面上出现的大量热带涡旋中,大约只有百分之十能够发展成台风。台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般说来,一个台风的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a.首先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这个洋面不仅要求海水表面温度要高于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层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其中广阔的洋面是形成台风时的必要自然环境,因为台风内部空气分子间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卡/厘米**2的能量,这个巨大的能量只有广阔的热带海洋释放出的潜热才可能供应。另外,热带气旋周围旋转的强风,会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腾,在气压降得很低的台风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涌起,继而又向四周散开,于是海水从台风中心向四周围翻腾。台风里这种海水翻腾现象能影响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温度低于26.5℃的海洋面上,因热能不够,台风很难维持。为了确保在这种翻腾作用过程中,海面温度始终在26.5℃以上,这个暖水层必须有60米左右的厚度。
  b.在台风形成之前,预先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机器的运转,都要消耗能量,这就要有能量来源。台风也是一部“热机”,它以如此巨大的规模和速度在那里转动,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来源。台风的能量是来自热带海洋上的水汽。在一个事先已经存在的热带涡旋里,涡旋内的气压比四周低,周围的空气挟带大量的水汽流向涡旋中心,并在涡旋区内产生向上运动;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出巨大的凝结潜热,才能促使台风这部大机器运转。所以,既使有了高温高湿的热带洋面供应水汽,如果没有空气强烈上升,产生凝结释放潜热过程,台风也不可能形成。所以,空气的上升运动是生成和维持台风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条件则是先存在一个弱的热带涡旋。
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而向两极逐渐增大,故台风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5个纬度以上。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一个使空气流向改变的力,称为“地球自转偏向力”。在旋转的地球上,地球自转的作用使周围空气很难直接流进低气压,而是沿着低气压的中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北半球)。
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在这种情况下,上下空气柱一致行动,高层空气中热量容易积聚,从而增暖。气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层以上的环境气流将沿等压线流动,高层增暖作用也就能进一步完成。在20°N以北地区,气候条件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高层风很大,不利于增暖,台风不易出现。
  如下图所示。
  上面所讲的只是台风产生的必要条件,具备这些条件,不等于就有台风发生。台风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至今尚未彻底搞清。
  有关台风的结构、与之相关的天气、以及侵袭我国的台风路径、台风的预报和防台措施等详细内容,我们会在后面的板块里为大家介绍。
  F.台风的危害和利用
  台风在海上移动,会掀起巨浪,狂风暴雨接踵而来,对航行的船只可造成严重的威胁。当台风登陆时,狂风暴雨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尤其对农业、建筑物的影响更大。
  但是,台风也并非全给人类带来不幸,除了其“罪恶”的一面外,也有为人类造福的时候。对某些地区来说,如果没有台风,这些地区庄稼的生长、农业的丰收就不堪设想。西北太平洋的台风、西印度群岛的飓风和印度洋上的热带风暴,几乎占全球强的热带气旋总数的百分之六十,给肥沃的土地上带来了丰沛的雨水,造成适宜的气候。台风降水是我国江南地区和东北诸省夏季雨量的主要来源;正是有了台风,才使珠江三角洲、两湖盆地和东北平原的旱情解除,确保农业丰收;也正是因为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才使许多大小水库蓄满雨水,水利发电机组能够正常运转,节省万吨原煤;在酷热的日子里,台风来临,凉风习习,还可以降温消暑;所以,有人认为台风是“使局部受灾,让大面积受益”,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船舶风。宋,苏东坡)
  季风现象,在中国、印度及阿拉伯海沿岸一带,早在古代就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现在西文中的“季风”一词(如英语中的monsoon,德语中的Monsun,俄文中的MyccoH,等),来源于古代阿拉伯字Mausim,它的意思即为气候。
  季风,在我国古代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信风,黄雀风,落梅风。在沿海地区又叫舶风,所谓舶风即夏季从东南洋面吹至我国的东南季风。由于古代海船航行主要依靠风力,冬季的偏北季风不利于从南方来的船舶驶向大陆,只有夏季的偏南季风才能使它们到达中国海岸。因此,偏南的夏季风又被称作舶风。当东南季风到达我国长江中下游时候,这里具有地区气候特色的梅雨天气便告结束,开始了夏季的伏旱。北宋苏东坡《船舶风》诗中有,“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船舶风”之句。在诗引中他解释说:“吴中(今江苏的南部)梅雨既过,飒然清风弥间;岁岁如此,湖人谓之船舶风。是时海舶初回,此风自海上与舶俱至云尔。”诗中的“黄梅雨”又叫梅雨,是阳历六月至七月初长江中下游的连绵阴雨。“三时”指的是夏至后半月,即七月上旬。苏东坡诗中提到的七月上旬梅雨结束,而东南季风到来的气候情况,和现在的气候差不多。
  究竟什么是季风?过去只认为风向有季节变化,就是季风。于是有人就说,中国的东南部季节特别明显,可是就从来没有见过季风!当然,季风还是有的,只是因为受地形影响,风向季节变化反映不出来。现代人们对季风的认识有了进步,至少有三点是公认的,即:(1)季风是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改变的现象,这里强调“大范围”是因为小范围风向受地形影响很大;(2)随着风向变换,控制气团的性质也产生转变,例如,冬季风来时感到空气寒冷干燥,夏季风来时空气温暖潮湿;(3)随着盛行风向的变换,将带来明显的天气气候变化。
  季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陆间热力环流的季节变化。夏季大陆增热比海洋剧烈,气压随高度变化慢于海洋上空,所以到一定高度,就产生从大陆指向海洋的水平气压梯度,空气由大陆指向海洋,海洋上形成高压,大陆形成低压,空气从海洋海向大陆,形成了与高空方向相反气流,构成了夏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夏季风特别温暖而湿润。
  冬季大陆迅速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变为东北季风。冬季风十分干冷。
  不过,海陆影响的程度,与纬度和季节都有关系。冬季中、高纬度海陆影响大,陆地的冷高压中心位置在较高的纬度上,海洋上为低压。夏季低纬度海陆影响大,陆地上的热低压中心位置偏南,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向北移动。
  当然,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也可以使季风加强或削弱,但不是基本因素。至于季风现象是否明显,则与大陆面积大小、形状和所在纬度位置有关系。大陆面积大,由于海陆间热力差异形成的季节性高、低压就强,气压梯度季节变化也就大,季风也就越明显。北美大陆面积远远小于欧亚大陆,冬季的冷高压和夏季的热低压都不明显,所以季风也不明显。大陆形状呈卧长方形,从西欧进入大陆的温暖气流很难达到大陆东部,所以大陆东部季风明显。北美大陆呈竖长方形,从西岸进入大陆的气流可以到达东部,所以大陆东部也无明显季风。大陆纬度低,无论从海陆热力差异,还是行星风带的季风移动,都有利于季风形成,欧亚大陆的纬度位置达到较低纬度,北美大陆则主要分布在纬度30°以北,所以欧亚大陆季风比北美大陆明显。
  住在山区的人都熟悉,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叫谷风;到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山谷,这种风称山风。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山谷风的形成原理跟海陆风类似。
  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成为一只小小的“加热炉”,空气增温较多;而山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较远,增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并在上层从山坡流向谷地,谷底的空气则沿山坡向山顶补充,这样便在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下层风由谷底吹向山坡,称为谷风(见图5-41)。到了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山坡辐射冷却影响,“加热炉”变成了“冷却器”,空气降温较多;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 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顺山坡流入谷地,谷底的空气因汇合而上升,并从上面向山顶上空流去,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谷地,称为山风(见图5-42)。
  谷风的平均速度约每秒2-4米,有时可达每秒7-10米。谷风通过山隘的时候,风速加大。山风比谷风风速小一些,但在峡谷中,风力加强,有时会吹损谷地中的农作物。谷风所达厚度一般约为谷底以上500-1000米,这一厚度还随气层不稳定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一天之中,以午后的伸展厚度为最大。山风厚度比较薄,通常只及300米左右。
  在晴朗的白天,谷风把温暖的空气向山上输送,使山上气温升高,促使山前坡岗区的植物、农作物和果树早发芽、早开花、早结果、早成熟;冬季可减少寒意。谷风把谷地的水汽带到上方,使山上空气湿度增加,谷地的空气湿度减小,这种现象,在中午几小时内特别的显著。如果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夏季谷风常常会凝云致雨,这对山区树木和农作物的生长很有利;夜晚,山风把水汽从山上带入谷地,因而山上的空气湿度减小,谷地空气湿度增加。在生长季节里,山风能降低温度,对植物体营养物质的积累,块根、块茎植物的生长膨大很有好处。
  山谷风还可以把清新的空气输送到城区和工厂区,把烟尘和漂浮在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带走,有利于改善和保护环境。工厂的建设和布局要考虑有规律性的风向变化问题。山谷风风向变化有规律,风力也比较稳定,可以当作一种动力资源来研究和利用,发挥其有利方面,控制其不利方面,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值得重视的是,我国除山地以外,高原和盆地边缘也可以出现与山谷风类似的风:风向风速有明显的日变化。出现在青藏高原边缘的山谷风,特别是与四川盆地相邻的地区,对青藏高原边缘一带的天气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水汽充足的条件下,白天在山坡上空凝云致雨,夜间在盆地边缘造成降水。
  在海滨地区,只要天气晴朗,白天风总是从海上吹向陆地;到夜里,风则从陆地吹向海上。从海上吹向陆地的风,叫做海风(左上图);从陆地吹向海上的风,称为陆风(右上图)。气象上常把两者合称为海陆风。
  海陆风和季风一样,都是因为海陆分布影响所形成的周期性的风。不过海陆风是以昼夜为周期,而季风的风向却随季节变化,同时海陆风范围也比季风小。那么海陆风是如何形成的呢?
  白天,陆地上空气增温迅速,而海面上气温变化很小。这样,温度低的地方空气冷而下沉,接近海面上的气压就高些;温度高的地方空气轻而上浮,陆地上的气压便低些。陆地上的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它上空的气压比海面上空气压要高些。因为在下层海面气压高于陆地,在上层陆地气压又高于海洋,而空气总是从气压高的地区流到气压低的地区,所以,就在海陆交界地区出现了范围不大的垂直环流。陆地上空气上升,到达一定高度后,从上空流向海洋;在海洋上空,空气下沉,到达海面后,转而流向陆地。这支在下层从海面流向陆地,方向差不多垂直海岸的风,便是海风。如上图给出了海风形成的过程。&&
  夜间,情况变得恰恰相反:陆地上,空气很快冷却,气压升高;海面降温比较迟缓(同时深处较温暖的海水和表面降温之后的海水可以交流混合),因此比起陆面来仍要温暖得多,这时海面是相对的低气压区。但到一定高度之后,海面气压又高于陆地。因此,在下层的空气从陆地流向海上,在上层的空气便从海上流向陆地。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垂直环流的流动方向,也变得和前面海风里的垂直环流完全相反了。在这个完整的垂直环流的下层,从陆地流向海洋,方向大致垂直海岸的气流,便是陆风。上图给出了陆风形成的过程。
  一般海风比陆风要强。因为白天海陆温差大,加上陆上气层较不稳定,所以有利于海风的发展。而夜间,海陆温差较小,所波及的气层较薄,陆风也就比较弱些。海风前进的速度,最大可达5-6米/秒,陆风一般只有1-2米/秒。滨海一带温差大,海陆风强度也大,随着远离海岸,海陆风便逐渐减弱。
  海陆风发展得最强烈的地区,是在温度日变化最大,以及昼夜海陆温度差最大的地区。所以在气温日变化比较大的热带地区,全年都可见到海陆风;中纬地区海陆风较弱,而且大多在夏季才出现;高纬地区,只有夏季无云的日子里,才可以偶尔见到极弱的海陆风。我国沿海的台湾省和青岛等地,海陆风很明显,尤其是夏半年,海陆温差及气温日变化增大,所以海陆风较强,出现的次数也较多。而冬半年的海陆风就没有夏半年突出,出现机会比较少。
  海风与陆风的范围小。以水平范围来说,海风深入大陆在温带约为15-50公里,热带最远不超过100公里,陆风侵入海上最远20-30公里,近的只有几公里。以垂直厚度来说,海风在温带约为几百米,热带也只有1-2公里;只是上层的反向风常常要更高一些。至于陆风则要比海风浅得多了,最强的陆风,厚度只有200-300米,上部反向风仅伸达800米。在我国台湾省,海风厚度较大,约为560一700米,陆风为250-340米。
  海陆风交替的时间随地方条件及天气情况而不同。白天,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夜里,海洋温度高于陆地。陆地温度高于海洋的时间,一般为下午2-3时,这时候的海风最强。此后温度逐渐下降,海风便随着减弱,约在晚上9-10时,海陆温差没有了,海风也就停止了。夜里,陆地温度降得快,海洋温度比陆地下降得慢些,因此,在晚上9-10时以后,陆上变冷了,海上反而暖些。海陆温差的趋向改变了,海陆风的方向也改变了。从晚上9-10时的一度平静无风之后,接着微弱的陆风就开始了;这以后,海陆温差逐渐增大,陆风也越来越强;大约夜里2-3时左右,温差最大,这时的陆风也最强。天亮后,陆地渐渐暖起来,海陆温差越来越小,陆风逐渐,减弱;约在上午9-10时左右,海陆温差又消失了,陆风随着终止。
  就这样,随着海陆昼夜温差的不断改变,白天出现的海风,下午2-3时最强,夜间出现的陆风,夜里2-3时最强;上午9-10时和晚间9-10时,海陆温度几乎相同,温度差别消失,海风和陆风便消失了。
  海风和陆风消失的时间,也正是从海风转为陆风(晚上9-10时)或从陆风转为海风(上午9-10时)的过渡时间。
  海陆风必须在静稳的天气条件下才可以看得到,如果有强烈的天气系统,如飑线、风暴一类的天气系统出现时,就看不到海陆风的现象了。此外,如果是阴天,陆风吹刮的时间往往拖延很长,而海风出现的时间便一直推后下去,有时甚至迟到12时左右才开始。
  海风登陆带来水汽,使陆地上湿度增大,温度明显降低,甚至形成低云和雾。夏季沿海地区比内陆凉爽,冬季比内陆温和,这和海风有关。所以海风可以调节沿海地区的气候。
  我们平常所说的风其实就是指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动。据观测,在离地面约1500米以上的高空,那里的空气被称为自由大气,空气的流动速度几乎不变(高山地区除外),因此风呈现出一种稳定而均匀的状态。但是在离地面1000米或1500米之内,尤其是接近地面的空气,其流动速度时小时大,因而使风变得忽儿大,忽儿小,吹在人身上有一阵阵的感觉,这就是阵风。
  一般6级以下的风不会引起大的危害。6级或6级以上的风多阵风,才有一定的危害。气象广播时,经常报告阵风6-7级或8-9级等,是表示在有风的过程中,阵风可能达到的最大级数。
  为什么会刮阵风呢?
  阵风的产生是空气扰动的结果。我们知道,流体在运动中,流过固体表面时,会遇到来自固体表面的阻力,使流体的流速减慢。空气是流体的一种,当空气流经地面时,由于地面对空气发生了阻力,低层风速减小,而上层不变,这就使空气发生扰动。它不仅前进,且会下降。有时在空气流经的方向上,因为有丘陵、建筑物和森林等障碍物阻挡而产生回流,这就会造成许多不规则的涡旋(见上图)。这种涡旋会使空气流动速度产生变化。当涡旋的流动方向与总的空气流动方向一致时,就会加大风速;相反,则会减小风速,所以风速时大时小;当涡旋与空气流动方向一致而加大风速时,会产生瞬时极大风速,这就是阵风。
  一般来说,阵风的风速要比平均风速大百分之五十或更高。平均风速愈大,地表面愈粗糙,阵风风速超过平均风速的百分率就越大。一次阵风到达最大风速后,约过l一2秒钟,风速就会小于平均风速的一半,然后再出现另一次最大风速。这样,地面上所吹的风就是一阵阵的了。
  夏天,当北方有一股较强的冷空气到来时,由于地面太阳辐射增温,特别是中午到下午这段时间,地面温度增高较多,造成高空与地面温度差加大。同时,如果当地上空空气比以前潮湿,就有利于积雨云(即下雷雨的云)的发展,当积雨云发展到强盛阶段,高空的大雨滴就开始下降,速度愈降愈快,高空冷气流也随着下降。雨滴在下降途中有一部分被低空较高的温度蒸发掉,在雨滴被蒸发时,必然吸收周围的热量。因此,高空下降的冷气流愈变愈冷,而地面的温度较高,这样温差更大,气压差也就更大。强烈的冷气流从高空猛烈地冲下来,于是造成强烈的阵风。
  在一天之内,尤其是夏天中午前后,空气对流旺盛,风的阵性增大;到了夜晚,空气对流减弱,风的阵性就不如白天显著。在一年里,春季风的阵性大,冬季风的阵性小。阵风时间虽短,但对海上生产或航行船只的影响却很大。因此在发布天气预报时,常常要把阵风大小及时地告诉渔民和船员。
降水年际变化,大体为年降水量多的地区年变率小;降水以气旋雨、地形雨为主的地区年变率也较小;而降水量少,台风雨、对流雨多的地方年变率大。中国东半部北纬30°以南地区是年变率最小的地区,大都在10%~15%,北纬30°以南的横断山地及哀牢山以西地区,年变率小于10%,是全国年际变化最小的地区。但沿海地区因台风影响较多,年变率在15%以上。往北至华北平原一带,夏雨比重大。形成一高变率中心(超过30%)。内蒙古和西北地区年变率在30%以上;黄淮平原年变率在25%~30%;东北地区气旋雨较多,一般年变率在10%~15%左右;西北干旱地区变率最大。
藏水北调:21世纪最大科幻?
04:23:59 来源: 中国经营报 
长期以来,隐藏在地球隐秘处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始终不为公众熟知,尽管其“世界之最”的美名早已是播扬四方。20世纪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无异于冒险者的天堂,科学家、探险家们远道奔突、尽情“狂欢”。当然,也有人超前假想从雅鲁藏布大峡谷调水、调水汽,润泽西北、湿润北疆。
10月,本报两名记者随“雪花啤酒·勇闯天涯”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队进藏,对雅鲁藏布大峡谷及其周遭进行了为期半月的走访与调研。事实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回归“地质遗迹”本源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阶段归宿。本版为您呈现的,是我们从“经济地理”的角度,讲给大家的关于这个地方的故事。
雨一直在下,地上泥泞不堪,65岁的关志华弯腰紧了紧鞋带,做着再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最后准备,两名女队员伏在关志华肩头啜泣不止。因为天气恶劣,陪伴关志华进大峡谷的只允许有6名队员,行前,关志华第一次使用海事卫星电话,给北京的老伴儿报了平安。
退休前,关志华是中科院的研究员,对于“研究员”的“头衔”,关不在乎,他引以骄傲的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发现者之一”的称号。这是关志华第4次来到雅鲁藏布大峡谷。12年前,当他的同事陈传友鼓弄出“藏水北调”方案时,他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从此,他自觉地加入到了“藏水北调”鼓吹者的行列。
现在,关志华是“雪花啤酒·勇闯天涯”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队的首席科学顾问,他告诉记者,雅鲁藏布江全年1000多亿立方米的流量,几乎相当于中国北方全部大河流量的总和。然而,由于地形上的天然屏障,这巨大水能资源的利用,在国内几属空白。
藏水北调 听来不乏玄妙
仔细查看中国地图可见,西藏自治区几乎全部被代表高海拔的棕红色覆盖,只有东南一隅呈现黄色及绿色,这便是“藏水”丰富的林芝地区。在这里,发源于西藏西部冈底斯山脉、一路东流千里的雅鲁藏布江,被高耸的南迦巴瓦峰拦腰阻隔。其河水势如破竹,沿峰回路转的河道,来了个U字形大拐弯,向南部平原咆哮而去。
“不要小看这大拐弯,它蕴藏的水能资源,比三条黄河还要多。”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陈传友研究员说,“在短短400多公里的大拐弯——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高程落差近2000米。仅几十米宽的河道与巨大的落差,使得雅鲁藏布江可利用的水能资源达7000多万千瓦。这相当于长江中下游2000多公里河道所蕴藏的全部水能。”
然而,由于造物主的鬼使神差,“大拐弯”的北面和东面,高耸入云的念青唐古拉山和横断山脉,阻碍了溯雅鲁藏布江而上的印度洋水汽,也使得中国广大内陆缺水地区利用“藏水”,成为天方夜谭。
“其实,目前的两套‘藏水北调’方案是经过科学论证的,而与利在千秋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相比,其高额的投资,也是相对低廉的。”搞了一辈子藏水研究的陈传友,正考虑在适当时机将最新的、经过修正的‘藏水北调’方案提交国家有关部门。
在这套方案中,原先的在雅鲁藏布江中游选择有利地点开挖数条长度不等的隧洞,将“藏水”引入位于青海的长江及黄河上游,再通过运河或隧洞方式,将“藏水”最终引入干旱的河西走廊及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计划,被修改为将“藏水”通过运河或隧洞向东引入怒江、澜沧江及金沙江流域,进而将“四江”贯通的方案。
“这不仅大大缩短了引水距离,还为正在进行的长江上游梯级电站的开发,及南水北调工程西、中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证。”陈传友解释。
至于通过何种方式引入“藏水”,陈传友仍然坚持开挖运河和隧洞。毕竟,雅鲁藏布江由西向南大拐弯后,至墨脱段,高程已不足千米。
“藏水北调”的深度隐忧
然而,无论是“藏水北调”,还是最新的“藏水东进”,“陈传友们”的科学设想一经提出,便遭遇了各方诘问。
环保主义者认为,跨越千里把“藏水”引入内地,将不可避免地对雅鲁藏布江流域,及引水沿途的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无论是常规方式,还是非常方式,开挖动辄数十公里的超长隧洞,将对沿途地质、水文、土壤、冰川、动植物等多方面自然系统,带来不可预想的影响。
国际问题专家认为,由于“藏水”多为国际河流,且中国居上游,印度、缅甸、中南半岛诸国居下游,因此,将“南流”的“藏水”强行“北调”,必将引发国际纠纷,得不偿失。
气象学家认为,对于中国水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藏水北调”于事无补。因为西北干旱地区巨大的年蒸发量,不会因“藏水”的到来而减少。而内地“南涝北旱”的现实,也为“藏水东进”的实施,增加了障碍。
对于这些反对意见,陈传友则劝反对者亲自前往西藏走走看看,感受一下雅鲁藏布江每年1000多亿立方米水资源的可贵。
“相对于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我们的决策,应该有所取舍。”陈传友解释。
但作为一名自然资源利用领域的专业学者,面对人类从被迫适应自然,到大规模改造自然的根本性转变,陈传友无法摆脱一丝隐忧。这隐忧,既有对因“水”而面临瓶颈的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殚精竭虑,也充满着对人类改造自然力量的不可名状的畏惧。
“藏水北调”提出者陈传友:我不是空想家
早两年,陈传友办了退休手续,毕竟,他已是奔70的老者了。“人不服老不行,”按压着时而隐痛的腿脚,陈传友大发感慨。倘不是记者执意来访,陈传友大抵不会主动言说“藏水北调”,“藏水北调方案现在有10种之多,太混乱,我是第一个提出者,所有的罪过都落在了我一人身上。”
“外界对我误解太多,有人把我看做空想家,有人背地里骂我不惜牺牲环境换取学术荣光。我在西藏待了那么多年,有谁知道我对西藏的爱是多么炽热。”一旦打开话匣子,陈传友的话滔滔不绝,“我历来主张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修筑水利工程,环境永远排在第一位,无数的学术会议上我一再表示我坚决反对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一带建高坝大库,任何一个调水方案,如果以伤害环境为代价,那它一定是个失败的方案。”
20多年来,陈传友以近乎痴狂的举动不停地给“上面”写信,最早的一次是1981年,就利用水利资源问题,他和关志华等人斗胆给复出的邓小平写过信。那时候,陈传友心目中还没有成形的调水方案,西藏的长期生活经历告诉他,藏水如此丰沛,不充分利用实在太可惜。如何利用藏水成了陈传友心头一个结。这个结形成于1961年,那一年3月陈传友作为中科院西藏综合考察队年纪最小的成员之一首次进藏。当年进藏条件异常艰苦,坐火车先到兰州,再到西宁,接着从格尔木坐军用卡车翻越昆仑山,5月初到拉萨,身上穿的军棉大衣都磨出了棉絮。那一年,在西藏,陈传友待了半年,沿着雅鲁藏布江中段一路考察过去。
1973年之后的4年里,陈传友多半时间在西藏,与关志华合著了两本迄今仍极具影响的书《西藏的河流与湖泊》、《西藏水利》。1991年到1994年,陈传友受聘为西藏“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中部、拉萨河、年楚河)水利办总工程师,参与设计、建设了西藏的大半中型水利工程。
陈传友说自己是饱蘸浓情孕育“藏水北调”大计。
1993年,通过《人民日报》内参陈传友将“藏水北调”方案递交国务院,时任副总理的邹家华批转国家科委领导。陈传友最初考虑的是从雅鲁藏布大峡谷大拐弯部位调水,调水要靠考虑地形和水源,后经两次深入大峡谷查看地形地貌,逐渐自我否定。当年,美国一家大财团听到消息,表示愿意出钱实现“藏水北调”,陈一看这事整成了国际新闻,不免紧张,没敢应承。
自给中央写信后,陈传友一不小心“出名”了,与此同时,他一边小心翼翼地修正着调水方案,一边顽强地保持着斗士姿态与人论辩。对与水利部专家有过的激烈争论,陈传友记忆犹新,“水利部专家讥讽我重复‘永动机’原理,要我说是他们根本听不懂我的观点。”
2002年年初,很偶然的机会,陈传友得知了一个在他看来“惊人”的消息,雅鲁藏布江下游某国有意在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周边建三个规模较大的水电站,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人家抢先建了水电站,上游的中国再建水电站将徒增变数。
2002年5月,陈传友一激动,又写了封信,委托时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总经理的石启荣递交国务院。此后,水利部相关人员找到陈传友,了解情况和陈的观点。
如今,眼见藏水北调让位于南水北调,陈传友心有不甘,“长江之水不是惟一,应该慎用尽量少调,长江之水的导用应留有余地,这由长江领域的经济地位所决定。国外通行的调水路线图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引向经济发达地区,而我们是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调,没这个调法嘛!”
陈传友的“藏水北调”至今仍被认为是某种科幻。到底是无根无据的学术假想还是过于超前的战略构想?见到陈传友时,他正爬伏在自己亲手绘制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大拐弯地形图上,对“藏水北调”方案做第三次修改。12年苦心孤诣未见一线曙光,“倔老头”陈传友变得现实而理性,“我不奢求藏水北调立项只希望能及早研究,早做决断。我不孤独,我有很多想法,搞了一辈子水利我最大的梦是打通国内各大水系,建成贯通全国的水网。”
雅鲁藏布 藏地无人区的生成
身处江湖之远的一位学者曾建议:将教育产业、城市化、藏水北调作为21世纪前30年中国发展的火车头。藏水北调,起码存在着两条路径,空中藏水北调(指自然水汽的人工引导,即水汽北调)、地面调藏水。
若论空中藏水北调,绕不开一个名字——高登义,此人系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著名探险家。1998年,中国人首次成功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其时,高是队长。高登义自称,他本人第一次涉足雅鲁藏布大峡谷早在1982年。在高登义看来,水汽通道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最重要资源之一,“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水汽通道,青藏高原水汽输送的源头便是雅鲁藏布江,水汽通道可以改变藏东南乃至甘肃等西北地区的天气状况。”
1998年底,也就是“高登义们”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归来不久,发生了一起重要事件,两位著名科学家出于“好心”联名给中央写信,信的中心思想是把雅鲁藏布大峡谷炸开豁口调水汽北上。中央对“二老”的来函高度重视,批转水利部等部门研究。高登义亲历了“调水汽”的“争论”,高和他的弟子随后撰文证明,“水汽北调不现实”,因为,“水汽通道只能带来有限的降水,而且从经济角度衡量不划算。”
1999年初,“高登义们”向西藏自治区、国家林业部提交报告建议,在雅鲁藏布大峡谷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至今认为这是他们四位科学家领衔科考大峡谷奉献于世的最大贡献。
进入2000年,鲜有人提及水汽北调。以后,科学家们谈论雅鲁藏布大峡谷,心头总纠结着无以名状的哀伤。雅鲁藏布,西藏的母亲河,生命之水峡谷来,雅鲁藏布的奇山峻岭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探险发烧友蜂拥而至,雅鲁藏布又是忧伤的,西藏段雅鲁藏布的经济价值目前仍属低级开发。
长期以来,西藏人称雅鲁藏布大峡谷为“隐藏在云雾雪山密林中的人间绝域”,此地保持着足够纯正的原始状态,隐匿着一个传奇的民族——门巴族。扎曲,观赏雅鲁藏布大峡谷大拐弯的绝佳地点,一个只有12户人家的小村落。40岁的尼玛是扎曲村长,腰间别着锋利的藏刀,放在几年前他以在峡谷里打柴、狩猎为生,现在不行了,林业部门严令禁止。门巴人的命运正被改变,最快到明年年初,像扎曲、玉梅这些隶属排龙门巴民族自治乡的门巴人将集体搬迁至林芝地区的更张,那里可容纳12个自然村,那里是门巴人新的家园。尼玛渴望搬迁,更张的条件好,他们再也不用为电发愁,彻底告别使用三盏灯泡(一个使用太阳能、一个使用水电、一个使用煤油电)的时代。
卧地三日听风雨,峡谷惊梦与世绝。可以想见,雅鲁藏布大峡谷将很快成为藏地又一完全、彻底的无人区,内地援藏样本林芝将接纳从这里搬迁而出的门巴族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长期未来似已明朗:自然保护区。这正印证了高登义的说法,“犯不着破坏环境赢得经济利益,人与自然应该恒久地和谐共存”。不过,以大气物理研究为己任的高登义有理由坚信,“雅鲁藏布的经济利用,越早越好,拖上几年会越来越棘手,众所周知它是一条国际河流,潜存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两种看似自相矛盾的观点盘绕交错,让陈传友这些水利专家苦恼不已。(张翼)(鸣谢: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1415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若曦做一首藏头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