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户晓射斗牛,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江东不得归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3.99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意在笔先——谈谈诗词写作中的立意
&&&&&&&&&&&&&&&&&&&&&&&&&&&&&&&
意在笔先&&&&&&&&&&&&&&&&&&&&&&&——谈谈诗词写作中的立意
&&&&&&&&&&&&&&&&
一、立意在诗词写作中的主宰地位
《三驼图》是明代画家李士达的作品。画面绘有三个驼背老者:一提篮侧顾,一向提篮者作揖,一拍手大笑。三驼肉团团,矮墩墩,形象滑稽,笑态可掬。
李士达的三位朋友分别在画的上方留白处题诗:
“张驼提盒去探亲,李驼遇见问缘因;赵驼拍手呵呵笑,世上原来无直人。”
&&&&&&&&&&&&&&&&&&&&&&&&&&&&&&&&&&&&&&&&&&&&&&&&&&&&&&
&─-钱允治
&&&“为怜同病转相亲,一笑风前薄世因。莫道此翁无傲骨,素心清澈胜他人。”
&&&&&&&&&&&&&&&&&&&&&&&&&&&&&&&&&&&&&&&&&&&&&&&&&&&&&&&
--陆士仁
“形模相肖更相亲,会聚三驼似有因。却羡渊明归思早,世途只见折腰人。”
&&&&&&&&&&&&&&&&&&&&&&&&&&&&&&&&&&&&&&&&&&&&&&&&&&&&&&&&
——文谦光
钱诗幽默风趣,讽刺了“世上原来无直人”的社会现象。陆诗则赞扬了驼者心不驼,正直善良胜过体格健壮的人。文诗呢,似乎是笑话官场中人“为五斗米腰”而成残疾,辛辣诙谐,令人忍俊不禁。
同是一幅画,可是三位诗人在立意上却见仁见智,使题诗各呈精彩。
刘邦《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诗虽然突出了刘皇帝“衣锦还乡”的得意,但更凸显了他对故土的热爱和图谋霸业的壮志,气吞山河。刘邦没读多少书,但政治人物的大气、雄浑的立意,使这首诗历传千年,经久不衰。
项羽《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有位诗人说:“集莎士比亚所有悲剧的总和,也赶不上中国的一部《霸王别姬》。”
这首绝命词,豪气满怀,深情满腔,英雄美人的生离死别,惊天地,泣鬼神的立意,使作品闪耀着悲剧的光辉。
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诗提倡的“公平正义”的立意,醒人耳目。他的另一首《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都带黄金甲”。“诗言志”,“不第”,触发了黄巢反唐起义的潜在意识,立意也就“杀”气,“霸”气毕露。同时,立意新也导致了诗的表现手法新。本诗押入声韵,读起来急促、截杀,让读者有如闻刀剑碰击的声音,又似飘来战场的血腥气,更若千军万马席卷京城画面的联翩诵现。
说一段故事:朱元璋在江南大战陈友谅时,偶投宿一寺。住持问其姓名,朱乃题诗于寺壁:
“战退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并不知分晓,只管唠叨问姓名。”
但寺人却冒昧用水洗去。后来朱皇帝派人追询此诗,和尚们不知所措,幸寺中有一急才,呈诗献媚:
“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恐惹鬼神愁。曾将法水轻轻洗,尚有龙光射斗牛。”
朱皇帝看了马屁诗,龙颜大悦。一个“避祸”的立意,救了一个庙的和尚。
无独有偶,一次,朱皇帝微服出访,道遇书生彭友信。朱口占《霓虹》诗二句:“谁把青红线两条,和云和雨系天腰。”彭应声而续:“玉皇昨夜銮舆出,万里长空驾彩桥。”出诗宏阔,意欲试才;续诗巧妙,成心溜须。但马屁拍得恰到好处。皇帝称赞书生“有学有行,君子也。”即任为北平布政史。
同题“咏絮”,且看《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词作。
林黛玉《唐多令·咏絮》: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天,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薛宝钗《临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均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林词悲凉、软弱、灰暗、消极,“嫁与东风春不管”。催人泪下;薛词则给人一种暖色调,“白玉堂”,“均匀”,景随情迁;“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自信、积极、坚强。二词的立意大相径庭。从宿命论方面说,决定了人物的不同命运;从处世方面说,更导致了人物性格的巨大差异。“诗如其人”,诗与人是基本吻合的。
&&&唐代骆宾王《在狱闻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骆宾王因《讨武盟檄》而下狱,借咏蝉表达了希望平反昭雪的心情。立意是很明显的。
综上示例,不难看出,诗词的写作总会表达作者一定的主观的思想感情的。往往对待同一幅画、同一题材,甚至同一具体事物,由于作者艺术修养不同,以及所处的时代不同、生活不同、阅历不同,或是阶级立场不同、身份和环境不同,因此,立意也各不相同。其结果,写出来的诗,就有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效果。立意的千差万别,出奇创新,也就使得诗词的长河中呈现出一幅幅主题鲜明,风格各异的画卷: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并存;豪放雄浑与婉约含蓄媲美;敦厚浓郁与诙谐淡雅辉映!璀璨夺目,精彩纷呈,奇葩异卉,美不胜收。
汤显祖说:“大凡作诗,先须立意,意者一身为主也。”(《答吕姜山书》)强调了立意在诗词写作中的主宰地位。因此,“意在笔先”说,就自古有之。当然,有的诗词作者,可能是先有了一、二“佳句”,于是便有了写诗的冲动,但毕竟是“句”,而不是“诗词”。要把他写成诗词,还是要“文以贯道”、重新“立意”的。然后呢,再把那“妙手偶得之”的“佳句”安在重新立意的那首“诗”或“词”中,成为那首诗词的一个组成部分。“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王夫之《姜斋诗论》)。所以说,诗词写作无不是“意在笔先”!
&&&&&&&&&&&&&&二、关于诗词写作如何立意的几个问题。
诗词的立意,是作者写作的目标、方向。这就涉及到诗词写作如何立意的问题。
首先,立意要高远。
且看下面这首诗:
“月儿弯弯照窗纱,牙床横陈玉瑟琶;有心上前弹一曲,又怕琴声传外家”。诗的大意是,公公在月夜暗窥儿媳横陈床上的玉体,欲火中烧,想上前勾引,又怕丑事外扬。这首诗的内容、题材和立意都是低俗的、下作的,更谈不上什么艺术价值和高尚的爱情,为人所不齿。
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词立意高远,沈祖棻在《宋词赏析》中说,这首词的上、下片的结句,都表现了对于爱情的不同一般的看法。他否定了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了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因此,家喻户晓,流传久广。
其次,立意要深刻
也就是说,立意时,对主题要深发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以小见大,要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思想,浓郁的诗意。对素材的处理,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有把几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在一起的能力,而且要不着痕迹,于是,古人便有“炼意”一词。
看看几首哲理诗的立意:
王之涣《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从写景入手,因景入理,因景悟理,言寄深远,发人深省。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诗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哲理,逸趣横生。尤其是后两句,诗人在观望中受到启发,巧妙地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成为启人心智的哲理名句。
杨万里《过松塬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山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此诗借翻山越岭的实际描写,道出了一则深刻的哲理,即生活中会不断出现困难,即使是顺境,也要有迎接困难的思想准备。虽然诗面语言平白如话,但理趣与诗味交融,读后,齿颊留香。
并非仅哲理诗要立意深刻,写景抒情亦然,如拙作《一剪梅·紫薇花语》:
“谁道花无百日红,夏至芳踪,霜降高丛,堆霞簇锦弄春浓。日灿娇容,夜乐寒蛩。人若忠诚气息通,能享春芃,不怨秋风。相交何必利瞳瞳。相拥情丰,相印心同。”
写花欤?写人欤?通过“炼意”,基本上达到了一种意境,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词的意象紫薇花融汇贯通。赞美了“君子之交”的长久,表示了对以物质为媒介的相交的厌恶,突出了“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立意较为深刻。
三、立意要新颖
诗词写作的立意,切忌千诗一面,千词一腔,尽量避免“熟”和“俗”,“熟”则雷同,“俗”则一般,甚至格调低下。在叙事描物上要有独特的视觉;在抒情议理上要有独到的见解。不依傍前人,不坐享其成;能独出机杼,能另辟蹊径,是诗词写作立意创新的秘诀。
&&&&罗隐《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历史上咏西施的诗篇,多把吴亡归咎于女色,罗隐这首诗出新之处,就是破除了“红颜祸水”的论调,折射出新思维的光芒。
再看下面写同一题材的三首小诗:
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对项羽是思念的。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认为项羽卷土重来也是可以的。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认为卷土重来,项羽是不可以的。
虽然三首诗都是写西楚霸王,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各不相同。第一首是从节操角度评价;第二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评价;第三首是从人心向背角度评价。三首小诗在“立意”的角度上分别进行了创新。
崔灏《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为吊古怀乡之作。全篇起承转合,自然流畅。前四句写吊古,是为虚,后四句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情怀,是为实。睹物伤情,尽抒胸臆,飘逸清新,一气贯通。但是它同时又是一首破格之作,第四句煞尾还是个“三平调”,犯了格律诗的大忌。然而沈德潜仍称赞它“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下,遂擅千古之奇”。沈德潜在这里所说的“意”和“神”,大概就是指“立意”吧。所以,人们不仅不以“离格”责之,反而弥觉新颖。当然,此诗后面两联回到格律诗时,文笔自然,在整体仍然给人以大气磅礴,一气呵成的感觉。据说诗仙李白登楼见诗,竟发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的浩叹。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诗作“立意”的重要性。立意不新,不能超越前人,诗的艺术也就难以超越,如果不能另辟蹊径,就难免落入“窠臼
”,这就是李白登黄鹤楼而无诗作的道理。
故说:“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意在笔先,是诗者的首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