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筱程的祭扫烈士墓程序地?

汤永的BLOG
&我的日志分类
My Article Sort
NEW article
&&清明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程序、致辞、宣誓辞
18:43:20 &
清明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程序
&一、全体队员在烈士墓前集合
&二、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我宣布:世纪中学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现在开始。)
&三、学生代表向烈士墓敬献花圈
&四、全体默哀1分钟(放哀乐)
&五、学生代表发言
&六、宣誓。
&&&&&&&&&&&&&&&&&&&&&&&
学生烈士墓前致悼辞:
烈士英魂,永垂不朽
&&& 先烈们用鲜血,换来了一个绣中国。如今,我们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无比幸福,无比快乐。
&&&& 今天,我们来到你们的身旁,心情无比激动。青松和翠柏,是我们理想的见证:我们决心要向你们学习,学习你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热爱祖国的革命精神,沿着你们的足迹,发奋学习,迎接挑战,战胜自我,完成你们未完成的事业!
&&&& 先烈们,放心吧!我们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今天我们努力学习,正是为了明天好好建设祖国。
&& &&我国已经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已经赢得了抗击震灾、雪灾的胜利,这说明我中华民族已经真正雄立在了世界的东方。明天,我们的五星红旗必将一次又一次升起,《义勇军进行曲》也必将一次又一次奏响!
&&&&&& 先烈们,你们安息吧!你们的鲜血没有白流!明天的中国,请看我们的风采!&&&&&&&&&&&&&&&&&&&&&&
烈士墓前的宣誓辞:
我庄严宣誓:
&&&& 我们将继承烈士们的遗志,发扬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抛弃懒散与柔弱,告别散漫与消极,以坚强的意志、严明的纪律,崭新的面貌、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将来一定要成为建设美好家乡和强大祖国的栋梁之材!
&&文章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匿名教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南大街2号&&&邮编:100701&&&电话:86-10-&&&京ICP备号&&&京公网安备新闻热线5广告热线5
地市频道: |
电子商务: |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老兵程樟柱:我想亲手摸摸方志敏烈士陵园的石碑
字体:&& |
| 新闻热线:5
订江西手机报:电信、联通用户发短信JX到,移动用户发短信JXP到元/月
爆料投诉请进入
相关链接:
     
馆里唯一常驻者、失明老兵,伴着寂静肃穆的烈士馆。
(本文图片均由记者喻云亮摄)
老程说,&这八个字深深激励着我,也坚定了我守护烈士一辈子的想法。&
清明节前后,附近中心小学会来纪念馆举行清明诗会、祭祀先烈等活动。
  中国江西网讯 记者倪晓锋报道:4月1日,清明将至,德兴下起了绵绵春雨,龙头山乡革命纪念馆里落下了不少树叶,程樟柱老人一大早起来后,便在院子里打扫落叶。老人觉得革命先烈之地,需要时刻维持整洁,这也成为了46年间始终不变的画面:馆里唯一常驻者、失明老兵,伴着寂静肃穆的烈士馆。
  &清明节是我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每逢清明节前后,会有许多前来龙头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的团体、群众,龙头山中心小学也会在这期间来纪念馆举行清明诗会、祭祀先烈等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各种方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纪念馆里唯一的讲解员,程樟柱肩负着此重任。
  4月1日上午9点,纪念馆里便来了10多位小客人&&龙头山乡中心小学的学生,活泼热闹的学生们使纪念馆立即充满了朝气,程老也非常开心,带着学生们四处参观,为他们讲解。一位小朋友看到纪念馆展出的一些手雷后便问:&爷爷,这些是干什么用的啊?&程老便对他说:&这些是手雷弹,是1968年我为纪念馆收集资料时,几名老红军捐献的,是方志敏烈士当年带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战士们抗战时用的武器,也正是这些武器和他们的牺牲精神,才换来了我们大家今天的幸福生活。&
  程老的讲解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很多有关革命先烈的故事都不时被孩子们问起,老人都会耐心讲解,这也是老人最开心的事,因为他觉得他虽然眼睛失明了,但还能继续为国家做有意义的事情&&传承革命先辈的光辉精神,&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是我最忙的时候,会有很多人来纪念馆参观,我看不见了,不能为国家做太大的贡献,能够让子孙后代们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是我觉得自己还有点用的地方。&
  &方志敏的八个字坚定了我守护纪念馆一辈子的想法&
  在龙头山革命烈士纪念馆门前,赫然写着&爱国、创造、清贫、奉献&八个字,对程樟柱而言,这既是方志敏一生的概括,也是自己一辈子的信仰,&这八个字深深激励着我,也坚定了我守护烈士一辈子的想法。&
  有关方志敏烈士爱国、清贫的故事,程樟柱如数家珍,方志敏从小便痛恨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给中国带来的贫困和落后,立志推翻反动武装,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1928年1月,他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他组建的根据地后来被毛主席成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1934年,他奉命率红10军北上抗日,在皖南遭到国民党围堵,为了接应后续部队,他同7倍于自己的敌人展开斗争,因寡不敌众被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和百般诱降,他正气凛然,绝不屈服,用自己的鲜血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文章,最后为革命英勇献身。
  &关于方志敏的故事,有妻子被捕,他没有拿公家一分钱去营救的故事;有看到士兵们面黄肌瘦,他千辛万苦找了两只老母鸡和300斤红薯给他们补充营养的故事;有寒冬腊月他只穿一件薄棉袄,但拒绝战士们合伙买的新棉衣,不搞特殊的故事,说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困境中知品性,生死时见气概,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值得我守护一辈子。&
  &馆里的四棵古树对我来说是四个人&
  在纪念馆里,有四棵与众不同的树木:两棵罗汉松、一棵桂花树、一棵樟树。它们是1968年程樟柱来纪念馆时种下的,时至今日已有46个年头,它们与程老一道,见证着纪念馆的变迁。
  同时,这四棵生长了近半个世纪的树木也价值不菲,不断地有人想出高价买走,&这两棵罗汉松,前几天一个浙江的老板来参观时,说想每棵20万买走,还有那棵桂花树,因为长得很高大,品种也好,有人跟我说出18万,樟树也有人想出10万买,我都没有答应,因为我觉得它们有灵气,是和我一起陪烈士们的四个人,我想它们应该永远陪伴在先烈身边,出再多的钱也不卖。&
  每天闲暇之余,老人都会摸摸这四棵树,在他心中它们就是自己的孩子,&当年我种下它们时,樟树不到1米高,两棵罗汉松只有一尺长,如今它们都长成参天大树了。摸着它们,我就会觉得为纪念馆做了一点实事,毕竟我总有走的那一天,但它们比我的寿命长,可以接着陪烈士们很久很久。我想让后人来参观时,看到这四棵树时,说一句老程是个好人,我就心满意足了。&
  &我&不想&去方志敏烈士陵园&
  江西省有许多缅怀方志敏同志的纪念馆、展览馆、旧居,但陵园只有一处:位于南昌市梅岭的方志敏烈士陵园,是瞻仰方志敏烈士的最高圣地,每年都会有大批团体组织前去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守护德兴市龙头山革命烈士纪念馆46年的程樟柱,讲解了无数遍方志敏烈士的事迹,可是在他身上却有件颇为遗憾的事情:他或许是唯一一个没有去过那里、却从事有关纪念方&志敏工作的人。
  说起没有去过的原因,程老说:&我1968回来时,虽然当时看得见一点,但忙着翻新纪念馆,到处找资料,没来得及去,后来眼睛渐渐看不见了,就不想去了,怕去了给添麻烦。&当被问到现在想不想去方志敏烈士陵园时,老人的回答让人颇为惊讶,&我不想去。&
  程老说他最不愿意麻烦别人,如果要去方志敏烈士陵园,一路上的吃喝住行会麻烦到好多人,&所以我不想去。&说到这时,老人拄着棍子的双手微微颤抖,但身子立即挺得笔直,仿佛已经置身烈士陵园。
  在与记者交流中,老人还是说出了心中的真实想法:&如果能去那里,虽然我看不见,我要亲手摸摸陵园上的石碑,我觉得那是离方志敏最近的地方。我还想听听讲解员对陵园的介绍,学习学习,回来后,可以加到自己的讲解中。&字里行间中,可以知道去趟方志敏烈士陵园成了他如今最大的心愿。
&&相关新闻
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font color="#、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font color="#、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font color="#、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font color="#、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2
江南都市报
新参政文摘
- 电子报 -
|&江西大江传媒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运营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备案号:
江西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祭扫烈士墓活动程序(定稿)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65;1.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祭扫烈士墓活动程序(定稿)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20080份文档重庆烈士墓观后感
重庆烈士墓观后感阳光普照的今天,我们07级大一新生一同去扫烈士墓,我们步行去烈士陵园,起初我们谁都不愿意去,每个人都抱怨连天的,刚走几步都说累,我的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在心里叫喊连天。
可还是必须跟随着大队伍继续前进,每办法,跟着的队伍,三人一齐向前走,路上都有我们学院的院学生会的成员在路上做路标,在过道的时候有大二的学哥学姐给我们引导,我们全体校服走在路上,路人都投来好奇的目光,我们走起来更起劲了,感觉好自豪,他们一般都会问,这是哪个学校的啊!我们会自豪的回答,我们是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
道上也有好多不好走的地方,学哥学姐们总会在我们看到之前,提醒我们前面不好走,小心点,他们真的太细心了,走着走着感觉也不是起先心里想的那么无聊,那么没意思,毕竟大学了,我们班级除了上课的时候都很少有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都说清明节的意思是纪念故人和去外踏青。我们这次就一起两个都连在一起了。
路上的景象很吸引我们,我们仿佛被这样的景象所包围一样,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都不像刚出发那时一样的难看了。我们走了大约一个半小时的时候,烈士陵园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远处看着陵园的建筑,我们只是远远的看着墓碑,突然心里有种难受。
我们慢慢的走近了陵园,当我们站在烈士的墓碑下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听着书记在读悼词,放着哀悼的歌曲,我们心里都很难受,当我们集体哀悼的时候,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我们向烈士献小白花的时候,我的心里突然想起了好多,想起多年前,烈士们在战场上杀敌的情景,烈士们战死在战场上时……看着陵园的四周,周围都时树林,只有中间竖立着烈士墓碑,烈士们一定很寂寞吧!在这样的环境下,偶尔还能看到有人来为烈士们祭拜,我想他们应该时烈士们的亲人和喜欢他们的人吧!那些人们也应该时每年的清明都来吧!
当我们大队伍走出烈士陵园时,心里无比的难受,没有理由的伤感,看四周的东西都感觉是那样的孤寂,仿佛世界的人们都是那样的寂寞一样。
我们大队伍一齐和去时一样回来,脸的笑容变淡了,有些人是因为长时间走路的原因显得很疲惫,也有些人是因为烈士们得精神而感慨,对烈士们得崇拜而显得有些伤感。
看着这些同时让走在路上得我也想了很多,烈士们的精神,他们英勇奋战,他们不怕艰辛,他们为国捐躯,就凭这些,我们有理由不来为他们扫墓呢?有理由不来看望他们呢?这些在烈士的眼里也许根本不算什么,可是对于我们来说,这是非常值得我们的,那种精神,不是我们现在80后的人能相比的。我们要他们那种精神应用到各个地方,现在的学习以及以后的工作都有用。
有时候我总是在想,学校总组织我们做这些那些的事情到底干什么,心里有好多的不愿意,可是现在我的想法改变了,学校的领导是想让我们实际行动自己去领悟其中的道理。我们都错怪校方了。有些事情像我们这么大的80后的孩子根本就听不进去,还有就是一些事情是必须经过实践才能懂得的。
经过这次的扫墓让我懂得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妄下定论,更不能轻易放弃,要小心谨慎,不许马虎,还有就是烈士的精神不能忘记,虽说只有清明节去扫墓,但烈士们的精神永远在我们的心中。【扩展阅读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火烧圆明园》的观后感,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编辑本段教学示例
看了《虎门销烟》后,学生认为无法联系实际,我就这样启发学生:你看后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镜头?有的说林则徐带领官兵虎门销烟的镜头,大展中国人的志气;有的说,当时的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给我教育最深;有的说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鸦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们。然后我再要求学生用比较法,针对现今社会,看是否有类似于林则徐这样有民族气节或与此相反的人。什么东西给现今人们带来精神和身体摧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样,学生马上想到了电视上披露有的海关把关不严,让一些走私物品进入中国,有的想到了社会上的吸毒现象和不健康的游乐场所,同学们畅所欲语,仿佛一下子有话可写了,一个同学在《观林则徐有感》一文中这样写到:“……在18世纪,鸦片使我们国败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吸毒的现象又有抬头,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们青少年一定要认识它的危害,如发现吸毒、贩毒现象要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同时希望我们的海关把住家门,不让毒品再次蔓延……”
观《长江7号》有感
不久前,我观看了电影《长江7号》。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名叫小狄的单亲孩子,他的爸爸穷困潦倒。但为了让小狄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爸爸举债把小狄送进了贵族学校读书。一天,小狄的爸爸在工地发生意外去世了。小狄听到消息后十分伤心。但这时奇迹发生了,小狄爸爸送给小狄的“玩具”――“长江7号”(其实是一只外星狗)发挥了它身上的特异功能,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
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发人深思。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经常对小狄说的一句话:“我们不去偷,不去抢,要努力读书,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它使我想起了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两家人,一家比较富,另一家比较穷。他们各自都生有一个小女孩。富家的小女孩自以为家庭环境好,从小就不爱读书,还看不起穷家的女孩。而穷家的女孩却很争气,读书非常刻苦,学习经常名列前茅。后来那位富家小女孩,由于从小不好好学习,最终一事无成。而那位穷家的小女孩,由于从小就用功学习,终于成就一番大事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都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寄托在我们的身上。在此,我呼吁广大学生,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长大后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老师评语:作者在概括电影情节的基础上,围绕“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句话展开论述。作者列举典型例子进行论证,并呼吁青少年要,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长大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三国志之见龙卸甲》观后感
人生就像一个圈,一个老天爷画好的圈,从起点绕一个圈后又会回到起点,这是赵子龙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被困凤鸣山时悟出的人生哲理。第一次被困凤鸣山子龙披上了甲,一战成名,从此成了常胜将军,第二次被困时身心俱疲的子龙卸去了甲,人生就在这一披一卸之中画了个圈。
时势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爷手中的棋子。从赵子龙与罗平安最后一次对话中可以看到了他内心的疲惫,这疲惫是因为有甲在身,主公的信任是甲、常胜将军之名是甲、建功立业之念是甲,子龙虽早有卸甲之念,连年征战的时局却容不得他卸甲,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卸。最后在凤鸣山与后一辈的曹婴一战中,子龙终于悟到了自己只是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经老得可以弃去的棋子,而这一切都是人生定数。明白了这一点后,他终于可以不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可以卸去心中的甲了,这甲虽卸得晚了一点、悲壮了一点,但可以让子龙在人生最后时刻很从容,无所负担。上马提枪,单人单骑,冲向的不仅仅是敌阵,也是奔向长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园。
不知道罗平安在给子龙卸甲后有没有领悟到这一些,我想他在敲响最后一次战鼓时应该是明白了。而年轻的曹婴此战之后一定也会与初时的子龙一样给自己披上了一件难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后能否象子龙一样领悟到,不光是她,就算是她的爷爷曹操以及诸葛亮等人都只是滚滚历史车轮上镶嵌的一枚棋子。
甲可以带来尊严,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世人只知披甲之后的威风凛凛,却又有多少人知道披甲容易卸甲难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重庆烈士墓观后感”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
更多相关文章
注:重庆烈士墓观后感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祭扫烈士墓活动程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