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可以 以愿弘贤证仁瑞惟净圣化开头根据我想写一首诗诗

星云大师《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 - 佛弟子文库┊┊┊┊┊┊┊┊┊┊┊┊┊┊┊┊┊┊┊┊┊┊┊┊┊┊┊┊
星云大师《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前言
佛陀证悟的宇宙真理是「苦、集、灭、道」,由苦、集、灭、道而展开广大无边的佛法。然而这只是佛陀就真理的本体而设定的义理层次,经过了世间的实践,就发展成为「四弘誓愿」:
所谓苦谛,因为众生多苦,所以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
所谓集谛,因为苦由业集,所以发愿「烦恼无尽誓愿断」;
所谓道谛,为令众生向道,所以发愿「法门无量誓愿学」;
所谓灭谛,为使众生证果,所以发愿「佛道无上誓愿成」。
佛陀当初在菩提树下静思冥想,发现了宇宙人生世间和出世间真理的次第--苦集灭道,而对世间广为宣说。所谓最初的「三转法&轮」,第一次为「示相转」,是将四圣谛的内容定义加以解说,内容为:
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次为「劝修转」,是劝导弟子修持四圣谛的法门,以断除烦恼,获得解脱。内容为:
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
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第三次为「作证转」,是佛陀告诉弟子,自己已经证悟四圣谛,勉励弟子们只要勇猛精进,必能一样证悟四圣谛。内容为:
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
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苦、集二谛是迷界的世间因果,集是因,苦为果;灭、道二谛是悟界的出世间因果,道是因,灭为果。
苦集灭道「四圣谛」用来讲说,这是每一个佛弟子都可以朗朗上口,但是若要实践此一佛法的真理,就必须透过「四弘誓愿」的「愿门」实践,而能到达广大菩萨道的六度万行之「行门」。因此,大乘佛教的四弘誓愿,可以说主要就是替佛陀把过去所说的四圣谛义理佛法,落实在实践、修行上,这就是佛教在时空发展中,渐次圆满。
从「四圣谛」的佛教义理,进而到行动的、实证的「四弘誓愿」,说明佛陀说法有其时代性与连贯性,甚至还有发展性,它可以在系统中贯穿起来,所以佛法才超越历史时空。甚至现在有佛教徒研修、规划为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彼此也是相互贯通,是一而不二的,这正是本文所以提出的主旨所在。
一、四圣谛在佛法里的重要性
四圣谛是一切佛法的纲要,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证悟的内容,是宇宙缘起的真理,只是缘起法则深奥难解,佛陀恐怕骤然宣说,将使尚未起信的众生望而生畏,所以在初转法&轮时,佛陀再三以「四圣谛」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目的就是要使众生「知苦、断集、修道、证灭。」
四圣谛不但是佛陀初转法&轮时所说,佛陀在临涅时,又对诸弟子说:「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无得怀疑而不求决也。」当时佛陀连说三次,众皆无疑,也无问者,唯有阿那律知晓佛陀的心意,又将佛陀的语言重说一次:「日可令冷,月可令热;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遗教经》)
从佛陀一再强调四圣谛的事实来看,可见在佛陀的一代时教中,对四圣谛的阐扬是自始至终的,以及此中真理的不可变异。尤其,在初转法&轮中,佛陀更三度演说四圣谛的妙义,称为「三转十二相」。(如前言所述)四圣谛的重要,由此可见。
四圣谛的内容一如治病的过程:苦,如人患病;集,生病的原因;道,如治病的药方;灭,如病已痊愈(《瑜伽师地论》)。吾人学佛,正是为了断除贪、_、痴等种种烦恼,而趣向涅的境界,所以四圣谛是从迷的世间,到悟的世界;是从苦集的束缚而趋向灭道的解脱之路。正如《中论疏》说:「四谛是迷悟之本,迷之则六道纷然,悟之则有三乘贤圣。」
四圣谛说明了宇宙人生的关系:人生居住的宇宙称为世间,世间是由「苦集」所构成;如果要超脱苦集,通往出世间的法界,则要「灭道」互通。
四圣谛与十二缘起、三法印构成了佛教教义的三大纲领,名称虽然不同,意义却是相通的:十二缘起的主要内容是三法印的思想基础,而四圣谛则是缘起思想的具体型态,三者都是初期佛陀的根本思想,以后的经论,莫不由此开展出来。因此,我们将四圣谛、十二缘起、三法印,称为佛教的根本佛法。
在诸经论中,佛陀一直非常强调四谛的重要性,例如:
今说有八难,佛法之要行;一难犹尚剧,如板浮大海。虽当离一难,然可有此理;设离一四谛,永离于正道(《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八难品第四十二之四一五》)
尔时,佛告诸比丘:如人掷杖于虚空中,寻即还堕,或根著地,或腹著地,或头著地。如是沙门、婆罗门于此苦圣谛不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或堕地狱、或堕畜生、或堕饿鬼。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学无间等。(《杂阿含经》卷十六)
佛告比丘:其诸众生于苦圣谛如实知者,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者,如我手中所执土石;其诸众生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者,如彼雪山土石,其数无量。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杂阿含经》卷十六)
此外,佛陀在波罗奈鹿野苑中,说明世间如果没有四谛法,则如日隐月没,将是一片黑暗;有了四谛,世间就有了光明。(《杂阿含经》卷十五)
佛陀亦曾告诸比丘,对四谛义不如实知者,则容易受外境的影响,做不得自己的主人;正如小绵丸随风飘摇,去向无方,所以对于四谛要如实知解行证。(《杂阿含经》卷十五)
在《菩萨璎珞经》中,佛陀则把四圣谛的重要喻为火炬,它能够破除十二缘起中的根本无明;常念一切法无常,就可以去除烦恼的束缚了。
甚至,佛陀在《四分律卷三十二&受戒b度》中说:「若我不修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如实而不知者,我今不成无上正真道。」佛陀因了悟四圣谛法而成就佛道,所以佛陀告诉弟子:「我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如实而知,我今成无上正真道。」(《四分律卷三十二&受戒b度》)「此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杂阿含经》卷十六)可见若无四圣谛,则无三宝应世。
综上所述,可见四圣谛在整个佛陀一代时教中,它占有最高、最胜的地位。正如《中阿含卷三十&舍梨子相应品象迹喻经》说:「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
因为四圣谛是整个佛教的综合,它的特点,有以下四点:
(一)四圣谛是佛教的真理 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佛法,都需要从真理展开。例如:人生是苦,这是实相;即使人生也有快乐,但快乐也有「无常」之苦,这是必然的道理。生命有业集的烦恼,即使天上人间、成圣成贤,都必有业感缘起,这也是真理。因为世间一切都离不开因缘果报;因缘果报的真理更把人生的关系解释得透彻无比。这些真理都是不共世间的宗教,而是佛教所独有的。
苦集虽说是世间的因果,但是这也并不可怕,因为有出世间的道谛和灭谛,可以让苦集消灭,例如以八正道修行,便能够灭除苦集,而到达理想的、圆满的涅世界。
因此,四圣谛也可以说是佛教真理的原则,因为世间的道理,可以说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佛教的真理是需要有理则的。真理的原则就是要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恒常性,例如佛教讲一切行无常;无常便具备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恒常性的条件。其它诸如空性、缘起、业力、因果等根本教理,都同样合乎这许多理则。尤其四圣谛更是具备这许多的理则,尽管世间变迁、人事兴亡,四圣谛是不可更异;四圣谛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有的经论道理,必不出这四圣谛的范围。
(二)四圣谛是佛教的圣典 佛教的圣典很多,藏经有所谓阿含部、法华部、本缘部、经集部、瑜伽部、大集部、论集部、宝积部、中观部、律部、般若部等,不管千经万论,都是以四圣谛为依归。
四圣谛虽属原始佛教的根本法义,后来佛教发展成为戒定慧的三学,进而经律论的三藏,都是从四圣谛开展而来,因此,可以说,没有四圣谛,就没有所谓的佛法圣典。如《中论》说:
若一切世间皆空无所有者,即应无生无灭;以无生无灭故,则无四圣谛。何以故?从集谛生苦谛,集谛是因,苦谛是果;灭苦集谛名为灭谛,能至灭谛名为道谛,道谛是因,灭谛是果。如是四谛有因有果,若无生无灭,则无四谛。四谛无故,则无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又四圣谛无故,法宝亦无。(《中论卷四&观四谛品第二十四》)
因此,佛教圣典的内容虽有三法印、十二因缘、空性缘起、平等中道等众家学说、诸派义理,但总说四圣谛不但是圣典中的圣典,而且是最早的圣典,一切法因四圣谛而有,若无四圣谛,则一切法不成。
(三)四圣谛是佛教的纲目 儒家有所谓「四维八德、三纲五常」;「苦集灭道」就是佛教的纲目。今天在全世界所流传中国大乘八宗的佛教,泰、锡、缅的部派佛教,乃至藏传的各种佛教,都不能不依四圣谛作为纲目;因为三藏十二部演绎出来的佛法经义,都是用四圣谛做为这许多法义的纲目,因此只要你懂得四圣谛,只要你讲说四圣谛,只要你修行四圣谛,你就可以说是懂得佛法了。
讲到佛法,光是佛法概论就有数十种之多,但是那一种佛法概论能离开四圣谛呢?现代佛教的初学者,都应该从四圣谛开始研究,因为掌握了四圣谛,也就知道佛法的根本了,接著再学习以后的枝枝叶叶,当然也就不为难了。
佛陀在很多的法会中,重复又重复的宣说四谛法,说明四圣谛对人生的关系,至为重要。甚至有一次佛陀的脚趾为木刺所伤,阿世王等大惊,于是佛陀就说四圣谛的真理,以慰大众的悲伤之情。
(四)四圣谛是佛教的标志 现在的学校、社团,都有标志,甚至国家有国旗,基督教也有十字架;佛教的标志就是法&轮,法&轮就是从四圣谛「三转法&轮」而来。
佛教从印度发源、传播,虽然遍布世界各地;随著各地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不同,又展开各种适合当地的佛教。但是,尽管各地对法义的解释或许有所不同,甚至对佛陀的认知也有相异;然而对于以法&轮、四圣谛作为佛教的标志,全世界佛教徒应无异议。
现在的世界佛教徒友谊会,以五色旗作为教旗,意谓五乘共法;即使是五乘共法,也是以四谛做为基本的中心佛法。
有人说,佛教没有总部,太过自由、纷歧,经常有满瓶不动半瓶摇的佛子,各说各话,违背圣意,失去了佛教本身的面目;佛教如果要想统合,今后应该再对四谛「三转法&轮」,藉此统一世界的佛教,希望有识之士,朝此目标努力。
二、佛陀对四圣谛的解释说喻
如上所述,四谛是佛陀成道之后,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所说,为佛教中南北传的佛教、汉藏传的佛教所共遵的基本教义,彼此共同认为这是世间、出世间的唯一解脱之道。后世诸佛弟子虽认为四圣谛为声闻、缘觉之法,意思就是贬四圣谛为小乘法,其实大乘经典中亦多有四谛之论,如《胜N经》、《大般涅经》等,不仅附有大乘之解释,并对四谛之深义更有所发挥。
四圣谛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的真理。在《增一阿含经卷十六&四谛品第二十五》中,佛陀告诉弟子:
所谓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名为苦谛。&&所谓习谛者:爱与欲相应,心恒染著,是谓名为苦习谛。&&所谓尽谛者,欲爱永尽无余,不复更造,是谓名为苦尽谛。&&所谓苦出要谛者,谓贤圣八品道,所谓正见、正思、正语、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谓名为苦出要谛。
四谛的「谛」,就是真理;包含有审察、真实不虚的意思。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又称四圣谛。
四圣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归纳。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若依因果的顺序来说,四圣谛应该是集、苦、道、灭,何以佛陀要先说果,后说因?这是因为众生的根性,「果」易明而「因」难晓,为了方便化导,因此佛陀不得不先明示苦相,令众生生起厌离之心,再示业因,使之断集;继而示以涅乐相,令其欣慕,然后再说修道之法,令其行持。
四谛之义,综合《阿含经》、《大称派陈邸贰洞蟪税炒锬ピ蛹邸返戎罹鬯担褪牵
(一)苦谛
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的状态。苦谛即在说明生死轮转的实相是苦的真谛,说明人生实相本来是苦的道理。
根据经典的说法,苦有二苦、三苦、四苦、八苦、八万四千乃至无量无数的苦;若依现代人的生活体验,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说,苦大致可分为:我与人的关系不调和(譬如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我与身的关系不调和(譬如老、病、死苦)、我与心的关系不调和(譬如贪_愚痴苦)、我与物的关系不调和(譬如居住的空间窄小、不能称心如意、所求不得等苦)、我与事的关系不调和(譬如失业、落榜)、我与社会的关系不调和(譬如治安不好、经济萧条)、我与自然的关系不调和(譬如气候寒热不适苦)、我与境界的关系不调和(譬如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正是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人间之苦无尽期」。
不管世间充满多少苦,其实佛教之所以讲苦,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苦的实相,进一步去寻找灭苦的方法。因此,了解苦的存在,只是一个过程;如何离苦得乐,获得解脱,才是佛教讲苦的最终目的。
(二)集谛
集,积聚、招感的意思;集谛就是指形成痛苦的原因。根据《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众生由于无明、贪爱、_恚等烦恼的驱使(惑),而积集种种恶业(业),然后依照种种业报而招致种种苦果(苦)。如此一来,惑(烦恼)、业(行为)、苦(苦果)辗转相因,循环不息,就形成有情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因此,烦恼能招感业力,引发未来的生死果报,具有「发业润生」的功用。
由于烦恼是迷惑自性的魔障,它能障蔽、遮盖众生的真如佛性,所以又称「障」、「盖」;它盘缠在众生心中,象是重重绞绕的绳索,所以又称「结」、「缠」;它系缚众生的身心,令不得自在,所以又称「系」、「缚」;它像污垢,因能污染众生的心性,所以也叫做「垢」;它如洪水,能使善品流失,所以又称「瀑流」;它驱使众生流转于生死之中,所以又称「使」;它能牵制众生,令不得出离生死,故又称「轭」;众生的烦恼交络繁茂,有如茂密的森林,所以又称「稠林」;众生因为烦恼,常由眼等六根门头漏泄过患,所以又称「漏」;潜在的烦恼随逐众生,眠伏在深层的意识里,以极微细的活动状态,在不知不觉中扰乱众生身心,所以又称「随眠」;烦恼又如尘埃,能染污吾人之心性,所以又称「尘劳」;烦恼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所以又称「客尘」。
此外,烦恼又有火焰、毒箭、虎狼、险坑等譬喻。吾人如果想从烦恼痛苦的深渊中解脱出来,首先要灭除集苦的原因,不再造作新的苦业;所谓「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如此则快乐的人生也就离我们不远了。因此,彻底了解造成痛苦的原因--集谛,这是追求幸福不可忽视的要务。
(三)灭谛
灭,即寂灭,是指灭尽贪、_、痴等无明烦恼,而显现出清净的真如体性,也就是「涅」的异名。
《大乘义章》卷十八说:「梵语涅,华言为灭。」《华严大疏》卷五十二说:「音译涅,正名为灭。」
涅是修道者在知苦断集后,由修道所证得的解脱境界。它是灭除了烦恼、痛苦、人我、是非、差别、障碍等种种的痴迷,而获得的一种境我一如,超越生死,自由自在,光明幸福的圆满境界。
具体而言,涅的境界是:
<font color="#.无生的境界:涅已没有生死、变异,是个不生不灭的境界。固然不生有漏杂染的烦恼,也不起无漏清净的涅想,是个染净俱捐,境我皆泯,无生法忍的绝对世界。
<font color="#.无住的境界:涅之后无处不在,在清净心里,在法性之中,在真如佛性内,在万里虚空里。证得涅之后,这个法身如如不动,住在荡荡涅城。所谓涅城就是「无边风月眼中眼,不尽乾坤灯外灯;柳暗花明千万户,敲门处处有人应」的气象。
<font color="#.无我的境界:真正的涅,是打破我执,到达无我的大自在,再从无我中建立真我;所谓「无情之情是真情,无我之我是真我」,因此涅后的我才是真正的我。
<font color="#.无得的境界:涅的境界是我们心灵上永恒的乐土,里面充满法乐,有完全的平静,有至高的妙乐,有永恒的幸福,有福慧的完成,有究竟的解脱,有永恒的自我,有真实的世界;因为这一切都是从「无得而得」、「无有而无」。
涅的芬芳至乐,是人人可以证得、时时可以体悟的。涅是止灭一切痛苦聚集的究极理想境地,吾人若能审查断除苦的根本--欲爱,则得苦灭;一旦苦灭集断,自可入于涅之境界。
(四)道谛
道,是通达的意思,能通至涅,故名为道。道谛就是指从痛苦的此岸到达涅的彼岸所必经的道路,也就是证得涅的正道,一般指佛陀初转法&轮时所开示的八正道。
八正道就是:
<font color="#.正见:正当的见解--正见因缘果报、正见善恶业力、正见无常苦空、正见空有不二。
<font color="#.正思:正当的思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font color="#.正语:正当的语言--真实的语言、慈悲的语言、赞叹的语言、利行的语言。
<font color="#.正业:正当的行为--不乱杀生、不乱偷盗、不乱邪淫、不乱吸毒。
<font color="#.正命:正当的生活--合理的经济生活、利人的道德生活、和谐的社会生活、净化的感情生活。
<font color="#.正勤:正当的努力--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除。
<font color="#.正念:正当的意念--对三宝不坏信仰、对缘起不执非他、对因果不生谬见、对生死不起迷惑。
<font color="#.正定:正当的禅定--五停心观的禅定、六妙法门的禅定、三业调和的禅定、九住心定的禅定。
总之,苦谛,是以智能观察出这个世界是充满痛苦的火宅;集谛,是以智能彻悟烦恼与造业是形成生死痛苦的原因;灭谛,是透过智能,证得真如自性,究竟解脱生死的涅;道谛,是达到究竟涅的方法。
关于四圣谛的解释,真是百家齐鸣、万众宣说。佛陀在《华严经》中更把四圣谛分为各种世界的四圣谛,如娑婆世界、密训世界、最胜世界等,举出四圣谛的同义异名,今略举如下:
<font color="#.在娑婆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罪、逼迫、变异、攀缘、聚、刺、依根、虚诳、痈疮处、愚夫行。
集圣谛又名系缚、灭坏、爱著义、妄觉念、趣入、决定、网、戏论、随行、颠倒根。
灭圣谛又名无诤、离尘、寂静、无相、无没、无自性、无障碍、灭、体真实、住自性。
道圣谛又名一乘、趣寂、导引、究竟无分别、平等、舍担、无所趣、随圣意、仙人行、十藏。
<font color="#.在密训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营求根、不出离、系缚本、作所不应作、普斗诤、分析悉无力、作所依、极苦、躁动。
集圣谛又名顺生死、染著、烧然、流转、败坏根、续诸有、恶行、爱著、病源、分数。
灭圣谛又名第一义、出离、可赞叹、安隐、善入处、调伏、无罪、离贪、决定。
道圣谛又名猛将、上行、超出、有方便、平等眼、离边、了悟、摄取、最胜眼、观方。
<font color="#.在最胜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恐怖、分段、可厌恶、须承事、变异、招引怨、能欺夺、难共事、妄分别、有势力。
集圣谛又名败坏、痴根、大怨、利刃、灭味、仇对、非己物、恶导引、增黑、坏善利。
灭圣谛又名大义、饶益、义中义、无量、所应见、离分别、最上调伏、常平等、可同住、无为。
道圣谛又名能烧然、最上品、决定、无能破、深方便、出离、不下劣、通达、解脱性、能度脱。
<font color="#.在离垢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悔恨、资待、展转、住城、一味、非法、居宅、妄著处、虚妄见、无有数。
集圣谛又名无实物、但有语、非洁白、生地、执取、鄙贱、增长、重担、能生、犷。
灭圣谛又名无等等、普除尽、离垢、最胜根、无资待、灭惑、最上、毕竟、破印。
道圣谛又名坚固物、方便分、解脱本、本性实、不可毁、最清净、诸有边、净分别。
<font color="#.在丰溢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爱染处、险害根、积集成、差别根、增长、生灭、障碍、刀剑本。
集圣谛又名可恶、无尽、不可爱、鄙物、爱著、器、动。
灭圣谛又名相续断、开显、无文字、无所修、无所见、无所作、寂灭、已烧尽、舍重担、已除坏。
道圣谛又名寂灭行、出离行、勤修证、安隐去、无量寿、善了知、究竟道、难修习、至彼岸。
<font color="#.在摄取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能劫夺、非善友、多恐怖、种种戏论、地狱性、非实义、贪欲担、深重根、随心转、根本空。
集圣谛又名贪著、恶成辨、过恶、速疾、能执取、想、有果、无可说、无可取、流转。
灭圣谛又名不退转、离言说、无相状、可欣乐、坚固、上妙、离痴、灭尽、远恶、出离。
道圣谛又名离言、无诤、教导、善回向、大善巧、差别方便、如虚空、寂静行、能了义。
<font color="#.在饶益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重担、不坚、如贼、老死、爱所成、流转、疲劳、恶相状、生长、利刃。
集圣谛又名败坏、浑浊、退失、无力、丧失、乖违、不和合、所作、取、意欲。
灭圣谛又名出狱、真实、离难、覆护、离恶、随顺、根本、舍因、无为、无相续。
道圣谛又名达无所有、一切印、三昧藏、得光明、不退法、能尽有、广大路、能调伏、有安隐、不流转根。
<font color="#.在鲜少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险乐欲、系缚处、邪行、随受、无惭耻、贪欲根、常破坏、炬火性、多忧恼。
集圣谛又名广地、能趣、远慧、留难、恐怖、放逸、摄取、著处、宅主、连缚。
灭圣谛又名充满、不死、无我、无自性、分别尽、安乐住、无限量、断流转、绝行处、不二。
道圣谛又名大光明、演说海、拣择义、和合法、离取著、断相续、广大路、平等因、净方便、最胜见。
<font color="#.在欢喜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流转、出生、染著、重担、差别、恶舍宅、苦恼性。
集圣谛又名地、方便、非时、非实法、无底、摄取、离戒、烦恼法、狭劣见、垢聚。
灭圣谛又名破依止、不放逸、真实、平等、善净、无病、无曲、无相、自在、无生。
道圣谛又名入胜界、断集、超等类、广大性、分别尽、神力道、众方便、正念行、常寂路、摄解脱。
<font color="#.在关钥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败坏相、如坏器、我所成、诸趣身、数流转、众恶门、性苦、可弃舍、无味。
集圣谛又名行、愤毒、和合、受支、我心、杂毒、虚称、乖违、热恼、惊骇。
灭圣谛又名无积集、不可得、妙药、不可坏、无著、无量、广大、觉分、离染、无障碍。
道圣谛又名安隐行、离欲、究竟实、入义、性究竟、净现、摄念、趣解脱、救济、胜行。
<font color="#.在振音世界中
苦圣谛又名世间、傲慢、染著性、驶流、不可乐、覆藏、速灭、难调。
集圣谛又名须制伏、心趣、能缚、随念起、共和合、分别、飘动。
灭圣谛又名无依处、不可取、转还、离诤、善净、无尽、广博、无等价。
道圣谛又名能摧敌、了知印、能入性、难敌对、无限义、能入智、和合道、恒不动、殊胜义。(《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圣谛品第八》)
佛陀说法,为了给听者容易接受,除了「三转」说法以外,又经常例举许多譬喻,例如《法华经》中的药草喻、穷子喻等,被视为是最优美的佛教文学;甚至在十二部经中,有一部即名为「譬喻」。
佛陀对四圣谛也有许多的譬喻,例如《大宝积经》中,佛陀将苦谛「喻如怨贼,如痈如箭,如狱闭系,如器坏败,是不自在,即是无我。」在《四谛论》中,更对四谛作了诸多的譬喻,例如:
1.苦如病,集如病因,灭如无病,道如治病药。
2.苦如火,集如薪,灭如火尽,道如火尽因。
3.似怨名苦,结恨名集,除结恨名灭,能除因名道。
4.似衣名苦,似尘名集,尘净名灭,净因名道。
5.苦如债,集如贫,灭如离贫,道如财物。
6.苦如烧热,集如烧热因,灭如清凉,道如凉具。
7.苦毒发,集谛如毒,灭如离毒,道如阿伽陀。
此外,佛陀看「世间凡夫,虽为取阴所害,犹起依著;如依怨家,谬为亲友。依所安爱名集,因此安爱,住三有狱,不求出离;譬如狂囚。」所以,佛陀不厌其烦的一再对四圣谛作种种的解释、譬喻,目的就是要吾等凡夫:「苦应知,集应除,灭应得;为此三事故,修圣道。」(《四谛论》)
三、大乘佛教四弘誓愿的开展
佛 法不只以苦集灭道来解释宇宙人生的现象,佛法最主要的是要解决宇宙人生的问题,所以光是说明苦集灭道的真理,这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愿力、修行、实践,这正如四圣谛的内容--要断集、除苦;要修道、入灭,从而到达人生的解脱之境。因此,从四圣谛延伸而开展四弘誓愿、六度行门,就是提供了人生解脱的方便。
说到四弘誓愿,就是一个菩提心愿!因为菩萨发心,一切都是为了众生,一切都是为了契合真理,一切都是为了证悟圆满。所以,从四圣谛而到达四弘誓愿,这是很自然的程序、很自然的次第、很自然的目标,所以有四弘誓愿来补助四圣谛的真理,就显得更加的圆融、更加的切实了。
因为,当你知道苦,而没有发愿去度苦,又怎能称为修行,又怎能成为菩萨呢?因为当你知道集,而没有发愿去断集(烦恼)又怎能入道呢?因为即使你有无量的法门,而没有修学,不要说不能成就无上佛道,即使是人间问题,你懵懂无知、不学无术,对正道不能契入,又怎能成就菩萨佛道的满愿呢?
所以,在原始佛教里,当通达苦集灭道「四圣谛」之后,应该继续承受「四弘誓愿」的启发、奉行、实践。
因为,当无边的众生在受苦,尤其在生死苦海里轮回、在生死苦海里沉没,我怎能不发愿度这些沉溺的众生登上彼岸呢?
因为,当我看清楚众生之所以受苦的原因,都是由于烦恼业集缚了自己的心灵,我又怎能不发愿去为众生解除桎梏、消除众生的业集烦恼,还给他们一个逍遥自在、离苦脱困的人生呢?
当然,要想断集离苦,不是容易的事情,不但自己要发心立愿,断集离苦,而且要靠他人的愿力,带领我们修道,带领我们离苦,带领我们断集,带领我们涅。
佛法有所谓易行道、难行道,五乘道、大乘佛道;所谓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我怎能舍弃无上的法门,而不成就无上的佛道呢?
所以,通达、了知四圣谛的真理之后,要学菩萨不舍一法;更要用四圣谛的佛法基础,再实践四摄六度的行门,来完成菩萨道的四弘誓愿。
诚如省庵大师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劝发菩提心文》)
《大智度论》也说:「作福无愿,无所标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譬如销金,随师而作,金无定也。」(卷七)同卷又说:「庄严佛国事大,独行功德难以成就,须藉愿力方能达成。如牛力虽能挽车,亦须御者方有所至。」
由此可见,入道之由,莫不行愿,因为「果」虽然是由「行」所招感,但是如果没有「愿」力,即使是行,也无法到达所期望的目的。例如,船在海中,没有方向;人在路上,没有目标,虽然向前行走,如果没有行愿,何能有到达佛国净土的希望呢?所以发心立愿是成就一切事业的重要助缘与动力。
根据经典记载,过去诸佛莫不由发愿而成。如: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而成就净土(《无量寿经》卷上)、释迦牟尼佛发五百大愿而成就佛道(《悲华经》卷七)、弥勒菩萨奉行十愿而能当来下生(《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药师如来为灭除众生病苦而发十二大愿,终于成就琉璃佛国(《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等。乃至文殊菩萨十二大愿而成就般若智能(《佛说文殊师利行经》)、普贤菩萨十大愿,愿愿归入华严愿海(《华严经》)、观音菩萨发十大愿而能苦海渡生(《法华经》)、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藏经》)等,可见每位菩萨都有无限的誓愿,才能完成他们的修行。
诸佛菩萨之愿,归纳起来,都离不开四弘誓愿。例如普贤十大愿:六者请转法&轮、九者恒顺众生,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四者忏悔业障,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五者随喜功德、八者常随佛学,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七者请佛住世、十者普皆回向,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弘誓愿是一切菩萨的「总愿」,有关四弘誓愿的内容与解释,散见于诸经论,例如:
(一)根据《六祖坛经》之说,即:
1.众生无边誓愿度,意谓菩萨誓愿救度一切众生。
2.烦恼无尽誓愿断,意谓菩萨誓愿断除一切烦恼。
3.法门无量誓愿学,意谓菩萨誓愿学知一切佛法。
4.佛道无上誓愿成,意谓菩萨誓愿证得最高菩提。
(二)《道行般若经》所说的四弘誓愿,则有所不同:「诸未度者悉当度之,诸未脱者悉当脱之,诸恐怖者悉当安之,诸未般泥洹者悉皆当令般泥洹。」(《道行般若经卷八&守行品》)
(三)《法华经》中所举的四弘誓愿,与《道行般若经》大致相同,惟所用文字较为简单,其曰:「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者令得涅。」(《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虽然文简,而意义严谨,实有所一致也。
(四)《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的四弘誓愿,正是把四圣谛的苦集灭道关连起来,经中说:「所谓四弘誓愿,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未得涅令得涅。」(《璎珞经》卷上)由此可知,四弘誓愿是为了要让「苦集灭道」得到一股后加的力量,而能成就佛道。
(五)《陀罗尼杂集》中又有不同的说法,他说:
1.心如大地,这是说菩萨的誓愿,心如大地,长养众生道芽善种。
2.心如桥船,这是说菩萨的誓愿,心如桥船,运渡众生达于彼岸。
3.心如大海,这是说菩萨的誓愿,心如大海,涵育众生,同得真源。
4.身如虚空,这是说菩萨的誓愿,身如虚空,包容万物,与诸众生平等无二,同证法性。(《陀罗尼杂集》卷三)
(六)《摩诃止观》和《六祖坛经》所说类似,亦以:「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成。」(《摩诃止观》卷十下)《六祖坛经》为「法门无量誓愿学」,《摩诃止观》为「法门无量誓愿知」,两者只有一字之差,可能只是诸师的用字不同而已。
(七)密宗的《受菩提心戒仪》里,说法又不同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福智无边誓愿集,法门无边誓愿学,如来无边誓愿事,无上菩提誓愿成。」成为五句,又称五大愿。当初译者,心意不同,加出「如来无边誓愿事」,这又是有另一番的解释了。
(八)日本天台宗所诵持者:「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知,无上菩提誓愿证。」日本的佛教传承自中国的大乘经典,他们遵守译经的规章,不另加己意,实属难能可贵。
《楞严经》说:「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发心立愿要合于大、正、圆、真,也就是所发的愿,不受世间物欲、名位、权势所诱惑,甚至不管遭遇任何艰难困苦,即使攸关生死,也绝不忘失自己的誓愿,一心只为求证无上菩提,只为救渡众生出离生死洪流,如此发愿,才不会偏离正道。
根据《翻译名义集》说,学佛应发三种心:发大智心、发大悲心、发大愿心。这就如《成佛之道》说,行菩萨道应发三种心,即:般若心、大悲心、菩提心。
所谓发心,即依四弘誓愿,以菩提心为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因为: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 所谓「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学佛的人,除非甘心做个小乘的自了汉,否则弘法度众就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因此,只要是大乘行者,都应该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心。
但是,发度生的愿心容易,讲大话、喊口号也容易,然而能够在佛前和众人之前,敢说我要度无边的众生,这就很难了。
再说,所谓「度众生」,并不是说看到众生挨饿,我就给他饭吃;看到众生患病,我就给他医疗。只有吃饭、医疗,不能增加智能,不能了脱生死,这对众生没有大益,所以《金刚经》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可度者。」这一种度生而不著相,发最胜心、最上心、无颠倒心、无量无边的发心,才是真正的「众生无边誓愿度」。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 学佛,其实就是在与自己的烦恼魔军作战,能够战胜烦恼,自然能显发自己的真如自性,自能趣向佛道;反之,如果连自己的烦恼都无法断除,而在生死苦海中轮回不已,更遑论要广度众生了。所以学佛首先要健全自己,要誓断一切烦恼。
所谓「烦恼」,最大的中心主帅就是「我执」;主帅下有贪_痴,是各军的总司令,它所统领的中阶干部,曰「中烦恼」,下面的部卒,就是「随烦恼」,总计有八万四千。想想吾人也着实脆弱,只凭一己之力,面对八万四千的烦恼,若不以大愿力支持,稍有不慎,则全军覆没,永远沉沦,可不哀哉。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 学佛既然要发度众之心,首先自己要具备各种知识、能力。在古代印度佛教有所谓的「五明」,即:声明(语言学、声韵、训诂、音乐)、工巧明(科技工艺的知识)、医方明(卫生保健、医药的知识)、因明(逻辑推理、论理学)、内明(专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学,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学)。
以上五明,涵盖面虽广,然而在今天多元化的社会,似乎已不敷所需,这不过是在说明菩萨为度一切众生,当学一切法门。例如现在的科学、心理学、管理学、信息学,再再都需要具备。
在《华严经》中,一直鼓励菩萨要广学多闻,光是今日人间的语言学、考古学,这就叫人心烦意乱,何况佛法里的经律论三藏、戒定慧三学、各宗各派、各种法门,要不舍一法。所以,今日的学道者,不可排斥他人,不可排斥他法,只要是正派的,都是身上的六根八识,又何必重此轻彼呢?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学佛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成佛虽然不容易,须经「三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方能成就。但是今人一听到佛道遥远,须经三大阿僧只劫,即生退心。这种急功近利,不能有决心、毅力,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者,确实是不容易到达佛道的目标,所以在《法华经》中,佛陀不得不善巧方便的建设「化城」一座,以接引怯弱的众生,渐次成就佛道。(〈化城喻品〉)
其实,佛陀当初为了成道,不只是降诞、出家、修道,便能完成;他还必须要经过降魔的阶段。所谓外境有声色货利的魔魇,内心有贪_愚痴的鬼怪;在千生万死中,难免没有怯弱的时候。一旦心生退怯,就容易为魔魇鬼怪所击倒,所以成佛着实不易。然唯其不易,所以难成能成,如此才更加懂得佛道的宝贵。
四、从四谛义到四弘愿的实践
大乘的四弘誓愿,即是依苦、集、灭、道四圣谛而发起的深誓弘愿。智者大师曾在《摩诃止观》卷一说明:四圣谛的意义发展,就成为四弘誓愿。因为修习苦、集、灭、道四圣谛而发菩提心的大乘菩萨,就要实践菩萨道,就要以四弘誓愿来阐扬四圣谛的真义。
因此《璎珞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讽诵四圣谛名者,便能与人作良佑福田。何以故?世尊,此善男子女人,兴建弘誓不自为身;欲于空际济度众生,皆得至无余泥洹界而般泥洹。(〈成道品第十三〉)
从这一段经文中,足可看出四圣谛中已有四弘誓愿的义蕴了。
此外,佛陀在《阿含经》中,常以广、无量、无上来形容,与「四弘誓愿」的说法不谋而合。例如:
佛陀开示法要时,说:「我广为说法,示教利喜已!&&汝当受持,广为人说。」(《长阿含经卷第三&游行经第二中》)、「我法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四&阿梨吒经第九》)、「诸有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多广演其义。」(《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八)、「我等常所说法,所谓四谛,以无数方便而观察此法,分别其义,广与人演。」(《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九)。
弟子闻法则说:「我今闻已,得广知义。」(《中阿含双品大空经第十》);修行则以「已生善法为久住不忘、不退、增长、广大修习具足故。」(《中阿含&例品例经第十一》)、「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中阿含&例品阿那律陀经第八》)、「极广极大,不望其报,智者称誉,善具善趣,善受善持。」(《中阿含&晡利多品持斋经第一》)、「若有信梵志、居士往至众园,广施作福,我等自手作福。」(《中阿含&后大品加楼乌陀夷经第一》)、「若受衣被、饮食、床榻、汤药及若干种诸生活具者,彼所供给,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中阿含&双品马邑经第二》)、「比丘但念自饶益及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比丘!如是聪明比丘黠慧广慧」(《中阿含&心品心经第一》)、「比丘广学多闻,守持不忘,积聚博闻,」(《中阿含&梵志品瞿默目b连经第四》)、「当观等正觉,柔软金色身;不调者能调,广度海流人」(《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诸上座所说偈、比丘尼所说偈、尸路偈、义品、牟尼偈、修多罗,悉皆广诵。」(《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故知一切众生所著、所集,决定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众生不自觉,如来之言教;常当普惠施,专向真人所。志性以清净,所获福倍多;等共分其福,后得大果报。所施今善哉!心向广福田」(《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复有四法,谓四思惟:少思惟、广思惟、无量思惟、无所有思惟。」(《长阿含经》卷第八)、「慈心广大,无二无量,无有结恨,遍满世间。」(《长阿含经》卷第八)等。
佛陀不但一再勉励弟子要「广大修习」、「广施作福」,乃至说到功德、慈心、愿力时,则说「无量功德海」、「获无量福」、「无量众善」、「修四无量」、「欢喜无量」、「慈心广大,无二无量」、「无量思惟」、「忧恼无量」、「度人无量」、「无量无限」、「无量闻」、「无量智」、「安隐无量」、「无量心」、「使人悦无量」、「致问无量」、「无量寿」、「受乐无量」、「无量生」、「无量善修」等;以及以「无上法&轮」、「无上正真觉」、「佛为无上尊」、「如来无上智」、「求成无上道」、「无上证」、「无上梵行」、「戒无上」、「恭敬无上」、「忆念无上」、「无上士」、「成无上道」、「无上菩提」、「无上清净」来形容佛法的尊贵等。从以上这些词意,均可看出《阿含经》中已隐然蕴含大乘的思想。
甚至,《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二&结禁品第四十六》说「如来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能解脱;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以及《杂阿含经》卷五十说:「诸漏已尽,所作已作,已舍重担,断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
此中,「生死已尽」,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重担已舍」,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
「梵行已立」,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所作已办」,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
除此之外,在四阿含经中蕴藏四弘誓愿之思想的经文,俯拾即是,列举如下: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
「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昆虫;彼于嫉恚净除其心。」(《中阿含&业相应品伽蓝经第六》)
「不惑苦、集、灭、道,&&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昆虫,&&彼于非梵行净除其心。」(《中阿含&王相应品@婆陵耆经第六》)
「我今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中阿含&王相应品@婆陵耆经第六》)
「信者能令入信,建立于信;立戒者以净戒;悭者以施;恶智者以正智令入建立。」(《杂阿含》)
「如来长夜慈愍安慰一切众生,亦常叹说安慰一切众生。&&世尊说法,我悉受持,令我长夜以义饶益,安隐乐住。」(《杂阿含》卷三十二)
「若优婆塞成就十六法者,是名优婆塞自安安他。&&若优婆塞具足正信,建立他人;自持净戒,亦以净戒建立他人。」(《杂阿含》卷三十三)
「如是真实教法显现,断生死流,&&当观自利、利他、自他俱利,精勤修学。」(《杂阿含》卷十四)
「比丘成就十一法者,能自安乐,亦能安他。」(《杂阿含》卷四十七)
「如来出现世时必当为五事。云何为五?一者当转法&轮,二者当度父母,三者无信之人立于信地,四者未发菩萨意使发菩萨心,五者当授将来佛决。若如来出现世时,当为此五事。」(《增一阿含》卷廿七)
「诸佛世尊常所施行慈念一切有形之类,今已施行,汝等常乐闲居树下,勤加精进,勿有懈怠。」(《增一阿含》卷三十)
「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为力弘益众生。」(《增一阿含》卷三十一)
「一人不度,吾终不舍。」(《增一阿含》卷三十三)
「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增一阿含》卷四十)
「以四等之心,覆护一切,无量无限不可称计,身、口、意净。」(《增一阿含》卷四十)
「尔时,如来名称远布,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度人无量,出现世间。」(《增一阿含》卷四十六)
「今尊者所说亦复如是,无数方便而说法教。我等今日自归如来法及比丘僧,唯愿尊者听为优婆塞,尽形寿不复杀生!」(《增一阿含》卷四十六)
「彼释迦文佛如来、至真、等正觉,愍念一切飞蠢动,如母爱子,心无差别。&&如来所说言教,必然不疑,愍念群生,所济无量。」(《增一阿含》卷四十七)
「如来多所饶益,多所安乐,以慈愍心利益天人,不见过去、未来、现在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如佛者也。」(《长阿含》卷五)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
「多闻圣弟子离邪见,断邪见,行于正见而不颠倒,&&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彼于邪见净除其心。」(《中阿含&业相应品伽蓝经第六》)
「尊师乐住远离,中、下弟子亦学舍离,中、下弟子以此可称。尊师若说可断法,中、下弟子便断彼法,中、下弟子以此可称。」(《中阿含&秽品求法经第二》)
「未净众生令净,已净者重令净。」(《杂阿含》卷三十)
「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是故,比丘!当如是学:断除诸有,莫令增长!」(《杂阿含》卷三十八)
「若彼贪欲永尽,_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阿罗汉果。」(《杂阿含》卷四十一)
「此五盛阴永以灭尽,更不复生,故名灭尽。」(《增壹阿含》卷廿六)
「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能解脱,于现法中以身作证而自游化,度魔境界至无为处。」(《增一阿含》卷三十九)
「诸恶之法念当舍之。如是,比丘!当作是学!」(《增壹阿含》卷四十)
「有十念广分别修行,尽断欲爱、色爱、无色爱、x慢、无明。」(《增壹阿含》卷四十二)
「于现法中得尽有漏,亦令后世诸漏之病皆悉除尽。」(《增壹阿含》卷四十二)
「当念舍离十恶之法,修行十善法。如是,比丘!当作是学!」(《增壹阿含》卷四十三)
「云何七知法?谓七勤:勤于戒行、勤灭贪欲、勤破邪见&&」(《长阿含》卷九)
「净修梵行,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成阿罗汉。」(《长阿含》卷十七)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
「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中阿含&业相应品思经第五》)
「长老比丘广学多闻,&&如是诸法广学多闻,D习至千,意所惟观,明见深达。」(《中阿含&舍梨子相应品成就戒经第二》)
「无事比丘行于无事,当学护诸根,&&当学精进而不懈怠,&&当学正念及正智也,&&当学知时及善时也,&&当学知坐及善坐也&&」(《中阿含&舍梨子相应品瞿尼师经第六》)
「彼因惭愧羞厌故,便住善相应舍,是妙息寂,谓舍一切有,离爱、无欲,灭尽无余,诸贤!是谓比丘一切大学。」(《中阿含&舍梨子相应品象迹喻经第十》)
「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已修行一法,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佛。&&诸法之本,如来所说。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从如来闻已,便当受持!」(《增壹阿含经》卷第二)
「常当念修行其法,在闲居之处,坐禅思惟,勿有懈怠。」(《增壹阿含经》卷三十)
「诸比丘!常当学正意,除去嫉妒;修行威仪,所说如法。」(《增壹阿含》卷二十六)
「比丘当知:我法甚为广大,无崖无底,断诸狐疑,安隐处正法。若善男子、善女人,勤用心不令有缺,正使身体枯坏,终不舍精进之行,系意不忘。&&当如是学!」(《增壹阿含》卷四十二)
「汝等当勤修善行,以修善行,则寿命延长,颜色增益,安隐快乐,财宝丰饶,威力具足&&比丘亦如是,当修善」(《长阿含&第二分转轮圣王修行经第二》)
「一者内身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内外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长阿含&第一分^尼沙经第四》)
「漏尽比丘逆顺观察。如实觉知。如实见已。世间贪嫉。恶不善法不漏不起。修四念处。多修多行。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多修多行。」(《长阿含经卷九第二分十上经第六》)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若有一人不喜斗诤,称誉止诤者,此法可乐、可爱、可喜,能令爱念,能令敬重,能令修习,能令摄持,能令得沙门,能令得一意,能令得涅。」(《中阿含&秽品黑比丘经第八》)
「远离一切垢,逮得涅道,究竟于苦边,是名备众德。」(《杂阿含》卷三十五)
「当勤恭敬、系心、畏慎,随他德力诸修梵行上、中、下座,威仪满足,&&乃至无余涅,当如是学!」(《杂阿含》卷四十七)
「涅者,是比丘善趣。汝今比丘!当求方便,得至涅。」(《增一阿含》卷二十六)
「寻欲得道果,不由生死渊;愿欲至涅,懈怠而不克。」(《增一阿含》卷二十七)
「当发誓愿,无愿不果。所以然者,&&若长老比丘不发誓愿者,终不成佛道。」(《增一阿含》卷三十八)
「当专其心,无放逸行,亦求方便,成贤圣八品之道;依贤圣道已,便能自度生死之海。」(《增一阿含》卷三十九)
「著此慈仁之铠,降伏魔官属,坐树王下,成无上道。&&知慈最第一,慈者最胜之法也!阿难当知:故名为最胜,行慈心者,其德如是,不可称计。当求方便,修行慈心。」(《增一阿含》卷四十一)
「若有众生奉行十法,便生天上;又行十法,便生恶趣;又行十法,入涅界。&&其十法得至涅者,善修奉行。」(《增一阿含》卷四十三)
以上所引经文,可知世人学道,大都有学道的因缘;苦,是学道的增上缘。小儿小女玩得快乐的时候,他不会想到父母;一旦被人欺侮,受到挫折,他就会哭著喊爸爸妈妈了。
学生、部属、徒众,当他顺利、安乐的时候,他不会找长官、领导;一旦遇到困难不能解决,他就要找人诉苦了。
他的挫折、苦难,必定是有原因的;然而他不去找原因,只在果上计较,所以必须要人为他点破,告诉他,之所以发生苦果,必定有一个业集的原因。所以,他有苦,才要人间来帮助,来度化,这就是因苦而入佛道。
当小儿小女受苦的时候,就必须有父母愿意为儿女解决困难;当学生有了困惑的时候,就必须有一位愿意为学生解惑的老师。所以,受苦的儿女、学生求助于大人;有力的大人必须愿意为学生解决困难痛苦。所以以苦集为开始的四圣谛,当然就需要救苦救难的大愿者了,因此四圣谛和四弘誓愿,自然而然就有了这一层密切的深厚关系。
轮回流转的苦难众生,当然也想找寻一个安全的彼岸,只是苦于不知道度船在那里。所以,能为人师的圣贤,他乘著大愿船,具备有很多的救生设备,而快要沉没的众生,能带他登上彼岸;正如迷途的众生,找不到出路,见不到天日,如果有一位导师,能够指引他学道,超越障碍,见到光天化日的涅,这就是出世的灭道,这就需要发「四弘誓愿」的圣者给予因缘了。
中国的四大菩萨,他们就是四弘誓愿的代表者;他们不但是四圣谛「苦集」的解决者,也是「灭道」的完成者。例如:
1.观音菩萨因为有大悲心游诸世界,他看到世界上的众生受著三毒(贪、_、痴)之苦,受七难(火难、水难、风难、刀难、鬼难、囚难、贼难)之迫害,所以他能寻声救苦,满足众生的求愿,所以也就实践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
2.地藏菩萨因为有大愿力,所以发心到地狱里度众生。所谓地狱的痛苦,就是贪_痴慢,就是刀山剑树;因为这些烦恼业集的痛苦,有了大愿的地藏王菩萨来救助,所以地狱也就有了佛日的光辉了。
3.文殊菩萨因为有大智能,具足种种不可思议功德,让人从邪归正、从迷取觉、从苦得乐、从非而是,给予种种的方便,给予种种的所学,所以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4.普贤菩萨因为有大行力,以鼓励对人格的尊重,要赞美他人的美德,要有施舍众生的欢喜,要有惭愧自谦的实力,所以他能导万行而归净土,让所有苦难的众生都能得救,这就是所谓的「佛道无上誓愿成」。
此外,古来多少高僧大德为「正法能久住,众生得离苦」而发下弘愿。譬如:富楼那甘愿舍身,边疆弘法;子菩萨发愿,以泪化为大海,滋润众生;沩山灵佑禅师愿作一只老怙牛,为众生作依怙;智舜和尚割肉,为救一雉等。种种的弘愿,不惜身命,都是为了完成菩萨道;即使佛陀在因地修行时,也曾割肉j鹰、舍身饲虎,如果没有大愿力,何能作此牺牲?
又如:须达太子满人所求,不逆人意(布施)、小沙弥宁舍生命,不犯戒律(持戒)、白隐禅师宁受苦难,不作辩白(忍辱)、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精进);更有禅宗的诸大禅师不自堕落,起定说法(禅定),以及玄奘、太虚大师的慧解度众(般若)等,都留下千古模范。正如国际佛光会三昧修行法所唱诵的:「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以说,这都是因为了解四圣谛,而能把四弘誓愿发展到了极致的明证。
总之,悲智愿行圆满,就是佛陀;集合四大菩萨的功德成就,就是到达一个正觉圆满的理想世界了。
佛陀说法,所谓「观机逗教」、「应病与药」;有契理的佛法,也有契机的佛法。尤其,「四依止」更为我们订下了宗旨,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只要能本诸四圣谛、三法印、十二因缘,而到四弘誓愿,尽管有种种的应机说法,但都有程序性、时间性;因为懂得时间,程序,才能有适应性而融通的佛法。
因此,佛陀的教法,常常同样的一个道理,有时在这里如是说,换了一个地方或不同根机的对象,便有不同的说法。因为佛陀善于「应机说法」,有时候说「有」,有时候说「空」;有时候论「性」,有时候谈「相」;有时候讲「体」,有时候议「用」,所以学佛不要执著文字表相,要懂得「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以佛法发心立愿、精进不懈、积聚福德因缘,从了知苦集灭道而到实践四弘誓愿,如此成就佛道,则不为难矣!
现在的佛教界,异说纷纭,当然由于聪明才智、慧解的不同,所以对佛法的认知就有深浅、利钝的分别了。就如有两个沙弥分居在东西二个寺院。东寺的沙弥与西寺的沙弥经常奉师父的指示,到市场买菜,东寺的沙弥比较愚笨,西寺的沙弥比较聪慧。
有一次外出买菜,在十字路口相遇的时候,东寺的沙弥就问西寺的沙弥道:「今天要到那里去?」
西寺的沙弥回答道:「我的腿走到那里,就到那里去!」
东寺的沙弥一听此话,不知如何回答。回寺告诉师父,师父怪他愚笨,怎么不会反问他:「如果你的腿不走,请问你要到那里去?」
东寺的沙弥听后,又有一天,同样在十字路口相遇,东寺的沙弥再问西寺的沙弥:「你今天到那里去?」
西寺的沙弥说:「风吹到那里,我就到那里!」
因为回答的内容变了,东寺的沙弥又是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回去后师父又再怪他:「为什么你不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又要到那里去呢?」
东寺的沙弥只有再等机会。果然有一天又在十字路口相遇,东寺的沙弥便胸有成竹的问西寺的沙弥:「你今天要到那里去?」
西寺的沙弥到了这时候才直截了当的说:「我要到市场买菜去!」
「到市场买菜去!」就这么平常简单的事,却要经过那么多的过程才能懂得,何况对于「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之大小乘佛教融和的开展,如果没有通达的聪慧、悟性来把它们连贯起来,自然也就不容易圆满理解了!下篇: 上篇: 欢迎转载 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活中的情景写一首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