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小说三要素是什么《鱼汤》的主旨是什么

仁爱乳山欢迎您! 乳山宣传网带您全景了解乳山!
&&站外搜索:&&&&&&
《母爱无疆》之母爱风情篇
充满灵气的山,孕育出独特的风情。充满灵气的水,滋养出和谐的习俗。
在母爱圣地乳山,那极富胶东特色的民风民俗,让多少游子魂绕梦牵。秧歌、剪纸、婚俗、走亲,无处不体现着深深的母爱,无处不贯穿着悠悠的温情&&
生儿育女,是家庭血脉延续、民族繁衍兴盛的大事情,对每个家庭来说,悠悠万事,香火有继为最大,故其喜贺程序不怕繁琐,声势不怕浩大。育俗内容无论今人怎样看,其主旨毋庸置疑,是为了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从乳山育儿习俗上看,境内人民虽对传宗接代极为重视,但又不厌恶生女孩,生育文化理念较为健康。
●添喜&&&&&&&&&&&&&&&&&&&&&&&&&&&&
有喜&&在乳山,儿媳妇怀孕了,婆婆会高兴地满街说:&俺媳妇有喜了。&得到的回答多是:&得喜啦,我们准备去看欢喜(喜,方言发音:启)&。如果谈话中提到有了、有身子、双身、带着的,也是指妇女怀孕了。添人进口,全家人都高度重视。20世纪80年代之前,孕妇产前不补(怕胎儿过胖而生产困难)产后补,90年代以后,开始讲究给孕妇提高营养,对其饮食,尽其所能地安排得好一点,多吃肉类、鸡蛋、海鲜、水果等,力保营养全面。
猜性别&&人们积累了一些预测胎儿性别的&经验&。有酸儿辣女、迈左迈右、肚尖肚圆之说。准妈妈喜欢吃酸生儿子,喜欢吃辣是闺女;走路先迈左脚生男,先迈右脚是女;肚子尖的是男孩,肚子圆的女孩。复杂点的,还有计算公式:怀孕月份加母年,减去一十三,双数生闺女,单数是儿男。
降生&&从前生孩子,没有到医院一说,都是在家里,找民间接生婆接生。为了不冲炕神,多在炕旮旯(炕沿下的地上)里生。用大盆接住婴儿的,叫临盆;地上铺着谷秸草接着的,叫落草。
防踩生&&产房内不准男人、未嫁姑娘、儿童等闲杂人员进入。知情者当然不会擅入,为防不知情者误入,产家多是留人在门口&拦驾&。民间有种说法,孩子出生过程里,如果恰好有人踏进门,即被称为是踩生者,孩子的性格就会像这人。
挂桃红&&孩子降生后,当爸爸的要在街门口挂桃红。即一块红布上带有桃枝、铜钱。是男孩的,再加一付弓箭,挂在门左边;是女孩的,不加弓箭加一块佩巾,挂在门右边。邻居们一看到桃红,就知道是生了;再看挂的位置,就知道生的是男是女。
报喜&&挂好桃红后,爸爸要到孩子的姥姥家报喜。用新的红色包袱,包上红皮蛋(染成红色的熟鸡蛋),数量随意。姥姥留下鸡蛋,另煮一些回之(也是染红)。其他亲戚与邻居,也得派人带着红皮蛋前去报喜。此后,亲朋好友则带上鸡蛋、红糖、婴儿衣服、玩具等礼品前往看欢喜。过去重男轻女,生儿叫弄璋之喜、生女叫弄瓦之喜。虽然都是喜,却有轻有重。对此,乳山人不以为然,崇尚的是儿女双全,重男而不轻女。虽然人们盼望增添劳动力(男孩),但对喜得千斤也十分高兴。因而从未发生虐待女婴、女童的事件。&闺女是娘的贴心小棉袄儿&,有些家庭对女孩更是疼爱有加。
宴庆&&根据自个家的情况,从婴儿出生后的第三日、八日、十二日这三天中,任选一天,为新生儿隆重地举办出生庆典。也是借由宴请来看欢喜的亲朋邻居,以表谢意。
坐月子&&哺育期的第一月,婴儿的母亲要调养叫坐月子。旧时月子里要静养和避风。产后体力尚未恢复,不让干重活,门窗也要紧闭,避免过度劳累及风寒侵袭,防止落下毛病。精神上,避免上火生气。在饮食方面,以鸡蛋和小米粥为主食,做菜用油要多一些。鼓励吃猪蹄、乌鱼、章鱼、鲫鱼等,对催乳有好处。其中,生育吃鸡蛋,俗象里蕴含深厚文化信息。&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据说开天辟地的盘古是在鸡蛋里化育的,用吃鸡蛋的方式补充母体、祝福新生命,这是极其恰当的。
剃胎发&&婴儿满月那天,要理发(俗称铰头、剃头)。这是第一次动胎发,家人很重视,多是由家庭位尊的爷爷或者奶奶来当理发师。理发时,大人还要念叨:&一铰金,二铰银,三铰是个聚宝盆,胎毛随风刮,活到八十八,胎毛随风走,活到九十九。&
点眉逗喜&&满月以后,开始在孩子的两眼眉中间用红颜料点个圆点,辟邪,吉庆。这种&眉逗喜&,类似印度的&吉祥点&,是随佛教传入我国的。孩子上学以后,就不再点了。
过头三个生日&&小孩出生后,头三个年头的生日都要隆重地庆贺,以后就随意了。
相关忌讳&&在民俗的大项中,很难找到没有忌讳风俗的,育俗也不例外。旧时孕妇对有些食物是忌口的,忌吃兔子肉,怕孩子长兔唇;忌吃驴肉,怕孩子像驴脾气;忌吃螃蟹,怕孩子横着行。尽量避免孕妇接触忧思悲恐惊的环境、避免重体力劳动,防止动了胎气。
移风易俗&&计划生育是重要国策,也是有史以来很重要的移风易俗活动。公元年,是我国节制生育的提出阶段。在马寅初、邵力子等学者的呼吁下,人们要求节制生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领导人也开始意识到人口过快增长给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提倡节制生育。1958年前后,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健全,通过会议部署、下发印刷品,节制生育的好处在境内开始宣传。公元1962年&1969年,是我国提倡计划生育的试点阶段。1964年&四清&运动以后,乳山计划生育进入实质性操作期。或作绝育手术、或采用药具避孕,多数育龄夫妇落实了措施。公元1970年&1980年,是我国提倡晚、稀、少的生育政策阶段。从1979年开始,乳山涌现出很多报名只生一个孩子的年轻夫妇(包括头胎是女孩的)。公元1980年至今,是我国现行生育政策提出、完善与稳定阶段。1986年,乳山成为&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30多年来,乳山的计划生育工作,自始至终走在全国前列。从信奉多子多福,到崇尚优生优育,乳山人民所走过的心路历程,感动当代,光照后世!
附:乳山儿歌选录
⑴小板凳,坐歪歪,爷爷娶了个好奶奶。又搽粉,又戴花,喜得爷爷乐哈哈。
⑵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唧唧嘎嘎叫奶奶。奶奶说:偷油喝,心眼坏,下不来,太应该。老鼠磕头求奶奶,好奶奶,我再改,从今再不上灯台。
⑶天亮了,鸡叫了,二子送饭来到了。什么饭?油儿饼,咸鸭蛋,吃饱肚子使劲干!
⑷天亮了,鸡叫了,鸭巴子挑水来到了狼打柴,狗烧火,小猫洗脸蒸饽饽。
⑸拉大锯,扯大锯,割倒姥姥家的大槐树,槐树割倒了,把姥姥吓跑了。
⑹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钉银钉,一个钉,两个钉,三个钉&&数来数去数不清。
婚俗从来都是有政治、经济背景的。社会越发达,婚俗演变得越快。20世纪40年代末之前,男女婚事全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并有指腹婚、童养媳、童婚、换亲、抢亲等联姻方式。那年代,夫妻在婚前是不允许随便见面的。女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政府的提倡,《婚姻法》的颁布实施,婚龄青年才逐步有了恋爱的自由。
古时婚姻有固定的六礼形式: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随着时代变迁、加之地域差异,乳山婚俗呈现出明显的地方化特点。婚前要经过议婚、订婚、择好日、下彩礼、搬箱等步骤,婚礼庆典包括嫁娶、开箱、瞻久等程序,反映了人们对婚姻大事的庄重态度和认真程度。
相亲&&这是共和国建立后逐步形成的婚俗内容。是媒人撮合的,媒人出面,约定个合适的时间、地点,男女双方见见面;是恋爱的,也得找个媒人,也得过这一关。目的是让双方的亲友看一看,帮助参谋参谋、把把关。同往的亲友,俗称代眼的。
订婚&&如果男女当事人及亲友团没有反对意见了,由媒人代表男方向女方表达求婚之意,女方如果同意,婚事就这样定下来了。从前订婚过程最隆重的是传启,又叫过帖子、换龙凤贴。因柬贴上印有龙凤图案,民间则称龙凤贴。男方送龙帖,女方回凤贴。帖上写有同意婚配的内容。传大启后,女方也不得悔婚。男女双方都一样,订婚后就不能反悔,悔婚在乳山是很受舆论谴责的。
盼家&&也叫攀家、看家或看地场,这也是共和国建立后出现的新风尚。未来的媳妇由媒人陪同,第一次正式拜会公婆。这天婆家对未来媳妇及媒人的款待极为隆重,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筵席也是倾其所有,尽量丰盛。未来的媳妇参加女宴,女宴一般不喝酒;男宴则极尽劝酒之能事,力争气氛热闹。准媳妇回去时,婆婆要赠送项链、戒指、衣服等物品(戒指留待婚礼上正式佩戴),叫留念想或留想头。
择好日&&又叫挑吉日。这是男方正式见到女方生辰八字的时候。媒人要在择好日之前,到女方家取回写有&坤命某相某月某日某时生人&的红纸条。这是常规做法,而实际生活中,有的女方在传启的时候就把八字给了男方。男方家长找会择日子的人按照准新郎、准新娘的生辰八字选择结婚的日子。人们相信结婚的日子好,婚后的日子就能过得好,所以相当重视吉日的选择。没有合适的好日,宁肯推迟婚期也不草草办喜事。遇到急于结婚而又没有合适的日子,可以在春节那天结婚,叫赖司日,因为那天普天同庆,大地回春,会赖上好运气的。择好日是男方的工作,但得派人前去征求女方的意见。如果女方不同意,就得另行选择,直到女方同意为止。择好日的方法,有专籍可查,不详述。好日一旦确定下来,什么原因都不能为之更改,要风雨无阻地进行迎娶。
下彩礼&&又叫递红或者送聘礼。结婚日子定下来以后,准新郎由媒人陪同到女方家下聘礼。从前的彩礼,一般是全猪一头,褪毛后染成红色,猪头挂上彩绸;再加上小麦8到16升、大米2升,隆重地送到女方家。女方将米和肉分一些给亲戚邻居,大家同喜同庆(这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下彩礼的情况,贫苦人家只能从俭进行,比如把全猪改为只提着几斤猪肉)。后来聘礼直接变为现金、衣服、被面等,数量随时代经济情况不断变化。
烙喜饼&&饼谐音并,合并之意。喜饼因女方烙制多,故又称媳妇饼。乳山青年人结婚,烙喜饼是件大事,饼烙得好,会提高婚礼的美誉度。婚礼前几天,姑姨邻朋齐动手,帮助制作喜饼。欢欢笑笑、热热闹闹,这本身就是一道喜庆的风景。喜饼呈规则圆形,普通大喜饼的直径14&16厘米,厚4厘米;还要烙制8个叫囤底的特大喜饼,饼的直径达30厘米以上。从前小麦播种面积小,麦子面粉很金贵,谁家子女结婚,喜饼烙得大、烙得多,会受到人们的普遍赞扬。喜主们为了展扬和传名,赛着伴儿地把喜饼加大,至清末民初,已形成了现在的规格,并传承至今。
搬箱&&结婚的前3天,男方的兄弟到女方家把嫁妆搬回来。或用小推车、或用拖拉机、或用轿车,都要极为小心。箱子、被褥、大镜子、茶具等东西要确保完整,损坏了不吉利。箱子等能盛东西的器具,要放进喜饼、大枣、芋头、莲子果(莲子形状的饽饽)等有寓意的吉祥物。以前的女方的嫁妆以衣箱、铺盖、化妆用品、茶具为主,现在是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搬回来的嫁妆,直接送入新房摆放。
走轿&&旧地是吃过午饭走轿,新郎身披红彩,头戴红缨帽礼(帽子两旁各插一朵金花),类似古代状元打扮,人称小登科。新郎起程这一刻,叫走轿。随新郎去的,有抬礼品盒的、鼓乐手等。轿子有两乘,回程时新郎坐的叫雅轿,新娘的叫花轿。新娘到了女家,花轿门向喜神方位落定,代表女家的男领客来到轿前,一揖到地请新郎下轿,新郎拱手为礼从容出轿,脚落地后也要一揖到地回礼。男领客引导伴新郎到客房拜见岳父,然后,再陪伴新郎去女家宗庙拜祖、叩拜家族长者。拜毕,到客房入席。此时,女方的亲朋好友齐来庆贺,女方家设喜宴招待女婿及亲朋。女家的亲属与新娘共席,嘱咐新娘怎样面对新的生活。新娘还要举行辞娘礼,听取母亲对自己的叮嘱。说是辞娘礼,其实就是母亲与女儿单独谈话,告诉女儿到婆家怎样伺候公婆、如何体贴丈夫等常识及注意事项,这是每位新娘终生难忘的母爱温情。
贴喜对、贴喜字&&走轿后,男方要组织人贴对联、贴喜字。所有的门(包括婚宴场所)都贴大红喜联,客房墙上要贴&宾朋满座&,冲街门的墙或树要贴&出门见喜&,洞房墙上贴&抬头见喜&,单喜字要从新房一直贴到村外,以指引花轿到家。
上轿&&第二天早饭后,要用男家带来的酒,隔着筛子向新娘的衣服被褥等物品上喷洒,这样能使新婚小两口永远相亲相爱。新娘子穿一身红,红能辟邪,防被妖魔虏走。盖头是一块红彩绸,四角各缀两枚铜钱,用于遮住新娘的头脸。一切妥当后,新郎进来请新娘上轿。从前,海阳所、白沙滩等南海地区的一些村庄,上桥前新娘要在僻静地方,朝着大乳山的方向虔诚跪拜,祈祷婚后能顺利成为母亲、做好母亲。
迎轿&&男方家喜联盈门、喜字满街、鞭炮高挂。婚轿要在大街上缓缓而行,俗称压街,轿夫、乐手都要拿出精气神来,以显迎娶场面的热闹。到了大门口,三声炮响或点燃两挂鞭炮。此时,花轿仍然抬着原地踏步,雅轿的轿门面朝喜神方位落定,新郎下轿,有人急忙将一把斧头(用红布包裹着)、一串制钱(红线串起千枚铜钱)搭在新郎肩背上,谓资斧进门,寓意开辟幸福的新生活。踏进门槛时,有人放两牧莲子或两块糖果新郎口中,寓意并蒂连理、甜蜜美好。女傧相掀开轿帘,嘴里念叨着&吃个枣生个小儿&,把红枣和糖块放入新娘口中含着,寓意夫妻生活甜蜜,早生子女。自20世纪60年代起,跨火盆、跨马鞍的日趋减少,多为有人在大门口向新郎新娘口中各放一块糖,含而不吃,等进入洞房后,把糖包起来,放在床铺下,寓意甜蜜长长远远。
拜天地&&在室内拜天地,进门后,可见正间地上靠北墙的位置,天地桌已摆好,男方父母端坐桌子两旁。天地桌上应立有天地神的牌位,并摆面食、香炉、酒杯等供品与祀器。然而,在乳山多数情况不设天地神的牌位,只在桌子前面放一个斗,斗的后面放一个升,都盛满高粱,并用红纸蒙盖着。斗的中间插着一杆秤,升中间插着一束香,香在燃烧,秤是为挑红盖头而准备的。司仪喊行礼令,一对新人男左女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步入洞房。进入洞房时,新娘要踏着横放着一吊钱的马鞍子上炕。新娘的红盖头,由新郎的哥哥或新郎本人,用秤杆挑下(不能用手直接拿下),放到屋檐上面的房坡上,昭示红喜临门。旧时的秤16两为1斤,按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加福禄寿三星,共应十六星之数,寓意吉星合到、大吉大利。新娘朝着喜神或贵神的方位与新郎相向而坐。过去的农家多数没有宽敞的客厅,正间地上还支着一盘磨,所以,多在院子里搭拜棚,摆天地桌儿,拜天地的过程与在室内一样。
吃合卺饭&&也称喝交杯酒、喝合婚酒的。吃饭的筷子必须用新郎从女家带回的那两双。中午宴会开始时,小两口要在洞房里吃合卺饭。食品多是有寓意的,粘糕寓意步步登高,点心饽饽寓意子孙满堂,宽幅面条寓意福寿广长,花生寓意儿女双全,对虾寓意成双成对,牡蛎寓意大吉大利,依此类推。有一点应特别注意,合卺饭所用的筷子,是从娘家带来的,用后要保管好。在开箱那天(结婚第三天),把房坡上的红盖头取下来,包着这筷子,卷起来收藏好,留待盖新房子时在梁脊下挂钱串为房神安位。
坐福&&又称坐帐。吃过合卺饭,新娘将坐轿时穿的表里均红的外装换下来,面向喜神或贵神的方向坐定。有的喜主,还会放把斧头新娘的褥子底下,坐斧&谐音坐福。要端坐,不能躺,躺着让人联想到病态。也不能下地活动,直坐到闹洞房结束。
婚宴&&办好婚宴,是喜主的大事。旧时农家喜宴,一对新人不入席,小两口吃过合卺饭后,新娘在洞房坐福,新郎给客人端菜沏茶,以表谢意。随新娘来的送客人是首桌首席,其他最尊贵的客人是娘舅。席间的规矩很多,要注意餐具不得破碎,桌上的调味品,蒜要改叫义和菜,醋要改叫忌讳。宴席最热闹是盘鱼上来时,陪客人员要千方百计让客人多喝。醉谐音最,最好的意思。吃饭时,坐席的人要米饭、面条两样都吃。不准只吃一样,叫&汤饭两全,儿女双全&,预祝新郎新娘将来儿郎、闺女齐全。
共和国建立后,轿俗中止,并改为当日迎娶(即新郎头天晚上不到女方家)。20世纪中后期,娶亲的路乘工具依次是毛驴、马车、自行车、拖拉机、大头车等,进入21世纪以后,普遍是使用轿车。婚礼车队要转到银滩、大乳山、飞降确缇扒阌傲裟睢;檠缫捕嗍窃诒龉菥傩校胗谢槔裰鞒秩恕⒅せ槿恕⒏枥侄拥取P吕尚履锝换唤渲缸鹘峄榧湍钇罚冉槐疲萏玫纫鞘剑诨檠缦殖∫徊⑼瓿桑渎畔执⒌南睬炱铡
开箱&&结婚的第三天,新娘的父亲、哥哥、弟弟到男方家,把婚前&搬箱&搬来的箱子、盒子打开。这时,男方家才能把女方带来的喜饼分给亲朋邻里。这天的宴请规模要小于结婚当天,到场的一般是男方门里的人和婚宴时因事未能参加者。有些村在开箱这天傍晚,新郎新娘随前来开箱的人回到娘家宿下,翌日举行瞻久仪式。20世纪70年代后,很多村简化开箱这道程序的,开箱的人在婚礼当天即随新娘新郎前来,叫跟腚红或者当日红。
瞻久&&因为是喜事的第四天,所以也叫瞻四喜,有的地方又叫归宁。新郎和新娘要同去新娘家,探望新娘的父母及亲属。用意一是新郎登门感谢岳父岳母,感谢他们把辛苦养大的好姑娘嫁给了本人;二是新郎新娘要表表态,表明永久坚持这段婚姻的决心。这也只是个形式,没有几对新人能真正按规矩把话说出口的。瞻久这天的午宴,娘家五服内的堂亲、舅姑姨等表亲,都赶来参加。至此,婚礼算是正式结束,一对新人的新生活正式开始。
捧为乳山方言(将捧字读成beng),是小孩子头一趟到姥姥家的一种习俗,意为祈盼孩子好养。乳山人说的,是一种大饽饽,孩子出生后第一次到姥姥家,是要捧着的。
新生儿第一次到姥姥家,启程的前一天,孩子的奶奶要用九十两或一百两重的湿面蒸一对大。造型可根据各家锅的大小而定,通常情况下都是做成中间粗两头细的长椭圆形。因的大小是一定的,如果锅小,也可以随着锅形将弯成月牙形。不论哪种形状,的面芯里每隔一段距离都要放一颗花生米或麦粒,共放七颗,寓意孩子多长心眼。
蒸好,还要蒸长岁、桃儿、鸡鸭鹅、橘子等。长岁饽饽的形状也是椭圆形的,个头比小得多,两头各用手捏出一个头,在头上用线勒出几条线纹,长岁的寓意是长命百岁。&橘子&饽饽的做法也是将面揉成长形的,在两头各捏出一个钩来,钩的方向正好相反,寓意祈求孩子好养。桃儿的做法大致像做寿桃,只是要小一些,寓意孩子能健康长寿。
通常情况下,孩子的奶奶还会蒸一对鸡或鸭形状的饽饽,随孩子送到姥姥家。各种饽饽做好后,奶奶会用各种&饽饽点&蘸上可食用的玫瑰红颜料,为每一个饽饽点上喜字或梅花的图案,看上去很喜庆。
往日女人回娘家,多是用编筐盛放婴儿,用小推车推着或是用自行车驮着,盛放孩子的编筐边上要插上桃枝,挂一串用红线串起来的染着红颜料的花生,还有点着红喜字的面葫芦,还要在桃枝上挂几棵大葱。花生有长生果之称,寓意孩子长生长寿,葫芦与&福禄&谐音,大葱则寓意一世&葱(聪)&明。孩子进了姥姥家,大人们会把花生和葫芦取下来,挂在孩子睡觉那间屋的门框上,那几棵大葱则要栽到姥姥家的菜园子里,寓意聪明生根发芽,生活充实。
被带到姥姥家后,姥姥通常要分送给乡邻们品尝,让大家分享喜悦。等孩子再回奶奶家时,孩子的姥姥也要做同样件数的饽饽做回礼,只是在礼数上要略微高于奶奶家饽饽的重量。比如,奶奶若做了一对鸡饽饽,姥姥就要做一对鸭或是一对鹅饽饽。做动物饽饽的寓意是代表着双方有&走动&之意。如果奶奶用九十两重的湿面做了一对,姥姥就要用一百两的湿面做一对。回奶奶家时也要用桃枝挂花生、葫芦和大葱。奶奶也同样要栽葱,并把姥姥做的送给乡邻们分享。
自此,捧仪式圆满结束。
春节走亲戚、回娘家,是中国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它是亲戚间联络感情,互相慰问的一种亲情大交流。
过去是等到送了年才能出门,并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的说法;现在是正月初二趁着年味正浓时,胶东人就拉开了走亲戚的大幕,而且多是&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后&;从这种演变上看,生活节奏在加快、妇女地位在提高。正月初二三,嫁出去的女儿们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走亲戚不能不带礼物,礼品各个时期各有特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是在馒头、包子、糕点、肉类、鸡蛋、烧酒等;八十年代末,是桃酥、罐头、白糖、柿饼、烧饼、蛋糕、美酒、蜂蜜等;九十年代,除了酒以外,鱼肉、奶粉等也开始盛行;21世纪始,多是水果、奶、茶、脑白金、黄金搭档等;雅一点的,还有鲜花、书籍等。
说起走亲戚的代步工具,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早年间人们用小推车推着孩子和礼物,或肩挑笸箩携妻带子步行,近距离一天打个来回,远距离的亲戚往往要准备留宿。后来有了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公共汽车、私家车,出门走亲戚快捷多了。
等到了亲戚家,大人被亲戚请进屋坐,然后递烟、泡茶。小孩子获得的是糖果,抓果。所有的客人都要向亲戚家的长辈拜年问好,老人和晚辈们忙着回忆往事展望未来,小孩子们得到了压岁钱和糖果、面点,则欢快地和亲戚家的小孩子疯玩去了。
准备一顿丰盛的午餐,是亲戚家最忙碌的大事。在饭食上也有讲究,广泛流行于乡间的风俗是,迎客吃面条,送客吃饺子。谚语在广东一带说:&上马饺子下马面。&在胶东这一带习惯说:&送客的饺子迎客的面&还有的地区说:&起脚包子落脚面。&无论怎么说,对这一习俗的一般解释是:面条形似绳子,客来了绊住他的腿,希望他多住几天,表示留客的诚意;饺子形似元宝,客要远行,祝他出门发财。
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咱们胶东在饭食上也十分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酒水叫&长流水&,鲤鱼叫&年年有余&,大蒜叫议和菜,醋叫忌讳。早年间北方无鱼的地区,一些人家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上菜程序亦有讲究,前人曾有总结:&咸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宜先,有汤者宜后。&咱威海这儿一般是鸡打头,取吉利之意,中间上鱼要连干三杯酒,祈愿年年有余,海蜇皮拌黄瓜是海边人扫席的菜,在山区一般是用羊肉汤结束酒席。
吃饭时,亲戚要请客人入上坐,吃饭的座次也有序,祖辈安排在上席,孙辈居中,父辈居下。要先向老人斟酒,并请老人先开饮。佳肴让老人先吃,宴席中的鸡心、鸡头、鸡肝必敬席上的长者或客人。宴席一般是男人先吃,等男人们吃饱喝足了,女人和孩子才吃男人们撤下来的菜。旧时胶东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饽饽,做六个或八个菜,外加一个汤菜,勤快的主妇一般都做面条迎接客人,吃完饭后,男人们再接着喝茶、抽烟。女人们吃完午饭后,女主人又张罗着包饺子,要让客人吃过饺子再回家。如今走亲戚吃的酒席,菜动辄就办出十二道,取十二周全之意。
到了离开亲戚家的时候,亲戚往往不把客人带去的礼物都倒尽,而是从中拿出一两样,再把自己家的稀罕东西添上一两样,以示敬意,若是把客人的东西全留下,让人空着手回则显得有些小气,这都是老理,现如今生活好了,老规矩也不全都保留,比如年轻人走亲戚基本上都把带去的酒和补品撂给了亲戚,以示孝敬。
上面说的是拜年性质的走亲戚,还有一种避讳性质的走亲戚,就是新媳妇正月十五的躲灯,&新媳妇要躲灯,不躲灯死她公&,也有说&第一年看到婆家的灯,主着婆家穷&。灯与她公的寿数有什么关系,与贫富有什么关系,我至今也没能找到出处。反正新媳妇第一年忌讳在婆家过正月十五,正月十三四就要到男方的舅、姨或者什么亲戚家去。
在乳山,正月十六日,是女方父母看闺女的日子,这一天,双方的父母才倒出空来在闺女、儿子的家中碰个头,一则互相问安,二则共同祝福各自的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和和美美、幸福生活。
走亲戚这种习俗从正月初二,一直能持续到正月十六,这期间几乎家家都在酒醇中泡着,在香味中浴着,尽享人生的乐趣和亲情的快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的《游子吟》,吟咏的是古往今来一代代的母子之间最真挚的爱。其实能能称为母爱物语的物品很多,不光是手中线、身上衣等生活必须品,还有风俗中的许多吉祥饰物和节日食品,现讲述几样有代表性的。
看到电视剧里的肚兜兜儿,人不由得就想起了生在农村的儿童时代。那时候的夏天,满大街呀呀说话的小孩子胸前都挂着一个小红肚兜兜儿,它的外形呈长菱形,剪裁时&掐尖去尾&一处理,一件肚兜兜的雏形就形成了,那是一件&一字上领、椭圆下摆&, 钉在四角的四根红绳打脖子后和后脊梁处分别系一下,红肚兜兜儿就牢牢地系在了身上了。
小孩子戴肚兜兜儿的最佳时节是在端午节,不论男孩女孩,他们的姥姥或奶奶在端午节前都会为孩子们缝制红肚兜兜儿,红红的棉布上面,一字领口处会镶缝一块倒三角的黑绸,再用丝绦沿边,彰显纯朴可爱气息,肚兜儿靠近肚脐眼处那个地方,老人们都会镶一件绣品做布袋,上面不是绣着一只大老虎,就是绣着一个大桃子,还有更多心灵手巧的女人会在肚兜儿上绣上祈福的图案,比方说&蝴蝶飞,蛤蟆走,菊花擎福手,活到九十九&这样的歌谣,是老人们一边绣一边随口念叨出来的。这些绣品做的布袋镶嵌在肚兜兜儿贴近肚脐眼处的地方,目的有两个,一是缝制得厚一点,以捂住孩子的肚脐眼不透风,二也是为了孩子在端午节盛放几个鸡蛋所用。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很少有没戴过肚兜兜儿的。
肚兜兜儿不光是小孩子戴,也是早年间未婚女子以及新婚女人的专用品。在现代文胸出现以前,乡下不少的女儿们戴这玩意儿,不仅是因为肚兜兜儿戴着美,更重要的是,肚兜儿是青春期女孩子们束胸的有力武器,过去的女孩子到了第二性征出现时,为了孩子的身体健美,曲线优雅,当母亲的就开始为女儿缝制肚兜兜儿束胸,质地以棉和绸为主,在颜色上多以红色为主,青年女子所戴的肚兜儿不拘泥于纯红,以花布和染色的自织布为质地的也很普遍。肚兜兜儿上的绣活也很讲究,有的绣着花丛中一对蝙蝠蹁跹起舞,有的绣着石榴枝上挂石榴,还有的绣着大朵的牡丹、菊花、梅花、荷花莲蓬、鲤鱼戏莲等图案,这些绣品各有寓意,分别暗含着&兜福、多子、富贵&之意。图案紧凑,既富乡土特色,又含富贵之气,同时又散发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光彩。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那种制作精美的文胸传到了中国,农村的女儿们一下子精神为之一振,一场束胸的革命也铺天盖地而来,肚兜兜儿逐渐被收拾起来压到了衣箱底,如今唯有在盛夏的农村大街上,还依稀可见小孩子胸前的红肚兜兜儿了。周末逛街时,突然发现一家小店的门口挂着几个色彩艳丽的肚兜兜儿,全是丝绸质地,有红的、粉的、白的、黄的,绣品是机织之物,兜兜儿是黑绸沿边,四角钉着黑带儿,一种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它们的重放光彩,是追求返璞归真还是意在撩拨女人们那种怀旧的思念?不管怎么着,怀旧的女人们仍旧喜欢这种传统而经典的胸饰。
在乡下,你随便进入一户农家,进得人家的厢房,你的眼睛冷不丁就会被门框上一个东西拂一下,定睛一看,原来是女主人串的一串龙尾与你打了个照面。见到龙尾,母亲曾经做龙尾的场景就浮现眼前。
&二月二,龙抬头&,农历的二月初二是蛇开始出洞的日子,老人们都说,这一天也是龙想升天而开始活动的日子,那滚滚的春雷是龙醒来之时摇动尾巴的声音,那春雨是从龙口中喷出的清泉。为了留龙在家,这一天,各家各户纷纷挂龙尾。
串龙尾,很有讲究。用蒜秸或细高粱秸,截为一厘米左右长条备用,彩纸的取材也很随便,我记得母亲做的纸龙尾上有彩色的烟盒纸,还有彩色的包装盒纸,奢侈一点的彩纸是从供销社专门买回来的。
用各色彩布或彩纸,剪成铜钱大圆形或两厘米长的正方形,用红线将秸秆和剪裁好的彩布或彩纸串成串,这是龙尾的身子;龙尾的头部做法是用黑布或黑油光纸剪成一个三角状,因为龙的头是三角形的多,再用布或纸剪成一大一小两个小圆,串在最上面,意思是安龙眼,白的为眼白,黑的为眼珠;龙尾的尾巴做起来也简单,只把彩布或彩纸撕成长条,用线钉在最末端即可。有了龙头和龙尾,还要有龙皮,龙皮一般是用彩纸剪成的,用一尺长一尺宽的彩纸赶角对折四下,在下摆处细细地剪上一些锯齿,然后在对折的左右两端细细地参差着下剪,这样一伸开,就抻出好长的一件龙皮,套在龙尾上做装饰,一件漂亮的龙尾就制作成功了。
龙尾有布龙尾和纸龙尾之分,那些缝在小孩的衣服或帽子上的是布龙尾,称为&戴龙尾&;挂在住屋、厢房、书房、畜舍、厕所等屋里屋外的龙尾,大多是用彩纸做的,称为&挂龙尾&。龙尾上花布取料的不同以及各色彩纸的喜庆,不仅冲击着人们的感官视觉,而且花布上的图案彰显无穷的趣味,玩味的不仅是颜色,更有对织布工人的敬佩。
还有一种龙尾却发挥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极具观赏性。取玉米秸内部的软瓤,截成半厘米的小段,分别染成花红柳绿的颜色,再取瓜子无数,也染成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截好的每块软瓤边上,转着圈依次插上五六个瓜子,这样一朵小花就制作成功了,一串龙尾一般要串七个或九个,最少也得五个这样的小花为好。龙头、龙尾巴、龙皮的制作同上一样。
二月二,满街跑的小孩子,个个都在衣服的两肩处缝两条布龙尾,鲜艳的花布,轻盈地随着孩子的活动飞舞着,特别是戴着龙尾的男孩子,徒增一抹女孩子才有的温柔,让人暂时忘记了那曾是一个调皮捣蛋的机灵鬼儿,那天的男女孩子都似变成了一只花蝴蝶,只有没有妈的孩子才会在一群戴龙尾的小儿中间显得孤独寂寞。
生活在城里的人,很多人与龙尾分别得太久太久了,家乡的老人们如今还保留着串龙尾的习俗,想着这些时代特殊的产物,在不久的将来也可能会销声匿迹,一种历史只容前进不主张后退的紧迫感不觉油然而生。
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在乳山乡村,端午是小孩子欢乐的节日,更是大人忙活的日子,包粽子,煮鸡蛋,门框上挂大麦、插艾蒿和桃枝,侍候大人孩子用花瓣泡水洗脸,特别是扮靓端午的饰物,比如给孩子们穿红肚兜儿、戴五彩线、挂彩笤帚、彩炊帚,还有缝布老虎、孙猴子、做纸公鸡这些活计都接踵而至。
戴五彩线,诸往一带的方言都习惯叫轧(ga)缕索,&系出五丝命可续&,所以轧缕索又叫系五彩长命缕,这一古老习俗据说始于宋代。
轧缕索习俗是在每年端午节的早上,人们取红黄兰绿紫五色丝色或是绣花线,搓成一条粗线绳,在每个孩子的脖子上、手脖子、脚脖子、腰上分别系一条五彩线搓的绳。系此五彩线时,必须在早上太阳出山前完成,所以母亲都是趁早朝孩子熟睡之机操作的。老人们也说不准为什么有此规矩,私下认为:莫非是怕五毒之躯早起,早些拦此五彩线在孩子身上避邪?我不得而知。系五彩线遵循的是男左女右,早年间的端午节,大人孩子都要系,说是为了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缕索从戴上之日起,要等第一场雨下来时,就要剪断它扔进河水里冲走,老人们说,这是要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与轧缕索同时进行的,还有在衣扣眼上挂小笤帚和小炊帚的习俗,小笤帚和小炊帚是用丝线或苘麻线勒成的,用苘麻线勒成的小笤帚和小炊帚,要染成鲜艳的或红或粉或黄或绿或兰的颜色,小笤帚和农村炕头上放置的用谷秸勒的笤帚一模一样,小炊帚也和刷锅用的炊帚模样相当,只是这两个物件小到了极致,只有一厘米长短,这玩意儿也要戴到下大雨时,摘下来丢到河水里冲走,意思是把扫出来的和刷出来的一切的疾病瘟疫都让河水带走。
端午节虽然百里不同俗,但饰物的制作却有相同的宗旨,都是为祛病避邪镇妖服务的。现在走进农村,在那些老式门楼子底下,你经常还会发现门框与门楣连接处的正中间挂着一个布艺孙悟空,身着黄衣,头戴佛帽,一只腿搭在另一腿前蜷曲,一手持着金箍棒,一手打着眼罩,背后插着用彩布做的五色旗,正从天上飞翔而来,他是专门来老百姓的门前镇妖来的。近年来,社会上一度还出现过做纸公鸡,做布老虎的习俗,无非都是牵强附会地取吉利、强盛之意的。
时光飞逝,童年经历的一些习俗,也随着社会的发展由兴盛逐渐走向隐匿,沿袭下来的习俗,不能总与愚昧和迷信挂钩,隐匿了的习俗,也不是因为开放和文明才消亡,习俗终究只是一种群居人群才有的乐趣,虽然它们不免被蒙上迷信的外衣,但乳山的母亲们,祈愿幸福美好却是终究的主题。
&乳山大喜饼
&抬新娘,送新娘,俯首弄眉理红妆。揭开喜盒相大礼,首饰果饼(喜饼)一箩筐。&这首民谣,反映的正是古代传统婚庆的场景。随着时代的变迁,旧时婚俗多已消失,但结婚时制作并分发喜饼的习俗却沿袭至今。在乳山,没见过喜饼的人不多,没吃过喜饼的,大概只有还吃奶的婴儿。人们结婚、生子、过生日、过节、走亲戚置办的礼品中,喜饼最常见,它是向亲朋好友传递亲情、友情,表达喜庆情绪最直接的&饮食文化大使&。
●乳山大喜饼的几宗&最&
喜饼的由来,有段传说,说是三国时代,吴国主孙权,听取周瑜的计谋,假将孙权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骗刘备来吴娶亲是假,夺荆州之地是真。诸葛亮识得计谋,决定将计就计,弄个假戏真做。他命人加紧烘烙了一批&龙凤喜饼&,让刘备带去相亲。刘备一进吴国城,把所带的&龙凤喜饼&全部分发给百姓,一时全城人都知道刘备是来娶孙尚香的。甘露寺相亲,国太见刘备一表人才,就准许了这门婚事。从此,喜饼成了人们结婚广布喜讯的礼物。刘备招亲与&龙凤喜饼&的故事,透出一个信息,那就是全国各地都有吃喜饼的习俗。各地的喜饼,大小,形状,颜色,材质及制作手法均不一样,各有各的特色。胶东半岛地区的喜饼,大小和品质就不一样。就拿威海地区来说,文登、荣成的喜饼只有月饼那般大,像是油炸果子,外酥里香,只是小巧玲珑,有点太小。最独特的当属乳山大喜饼,大方的外观,在胶东众多的喜饼中,仅大小就排行老大。乳山喜饼个最大、形最圆、色最美、味最纯,食后最不烧心,这几&最&特点使乳山大喜饼在全国都很闻名。乳山大喜饼的最大的特点有脆、甜、香的共同风味,还有软、润、滑等家庭特色。
自古至今,每一块喜饼都是手工制作的。既是手工制作,那么制作的大小、形状、颜色及口感就千差万别,但无论怎么不一样,用料都是一样的,这就看各自的用料是否纯正、技术掌握及火候的把握是否得当了。那些办喜事的人家,简直就是比赛烙喜饼孬好的竞技场。在乳山,凡是娶妻嫁女的,家家都做媳妇饼,亲朋好友,邻居,只要当天来吃喜宴的,都要做。喜主家要做上千个喜饼分给客人,亲朋好友最低也要做五六十个,多做也可以,只看与喜主的远近关系,留待结婚当天带到喜主家中,喜宴完以后,喜主留下客人的一半喜饼,表示接受客人的祝福,同时喜主要把自己做的饼送相同数目给人家,互换一下,也叫人家沾点喜气!正宗的乳山大喜饼的直径为15厘米,厚度有4.5&5厘米。客人在众喜饼中流涟,如果发现自己烙的饼,比这个规格小,她自己也感觉不够大气,拿不出手。那些色正、个大、形圆的喜饼,不用众人品评,客人自己也感觉脸上有光。因此,乳山的喜饼,没有小的,我想这也正是乳山人以大方示人的最有力证据吧。
●正宗乳山大喜饼的华丽诞生
乳山601个行政村, 60岁以上的家庭主妇多会烙制乳山大喜饼。但正宗的乳山喜饼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一斤面能烙4个喜饼,制作100个正宗的乳山喜饼,需要12.5千克面粉、鸡蛋5千克、白糖3.25千克、花生油2千克。原料配比及锅烙火候是关键。制作正宗的乳山大喜饼是个费时出力气的活儿。
以烙制40个多喜饼为例,第一步是打&酵(方言音:叫)子&:鸡蛋1.5千克、白糖1.25千克、花生油0.9千克,少许面粉,混合搅匀,加酵母进行发酵,至酵子冒泡时,俗说&开了&,即发酵好了。
第二步是和面:将5千克小麦面粉加入酵子调面,不能加一滴水,然后揉匀。揉好的面团放入盆里再发酵,发至面团上起气泡即可。
第三步是擀饼:按约4两湿面的重量捏饼坯,把饼坯揉一遍,揉软后用小擀面杖擀饼,要擀得圆圆的,厚度一致。把擀好的生饼盖好,进行再次发酵,酵至饼形圆胖、饼面细嫩方可下锅。
第四步烧锅。在平底锅上涂上少许花生油,文火烧热。或者在大铁锅底铺上一层砂粒(沙砬要淘洗干净,沥干水份,作用是让锅贴均匀受热和保温),在砂粒上面安放圆形锅贴(有不锈钢材质、铁质,厚薄为1.0或1.5毫米),猛火加热到锅贴发热后再文火烧锅。
第五步是烙饼。在烧热的平底锅或锅贴表面涂上花生油,但不能涂多了,达到不粘锅的目的就行了,热至油不冒黑烟为度。灶火以文火为宜,使饼慢慢受热,达到内外同熟。烙时要轻拿轻放,以免手指戳碎了饼面。要频繁进行翻转,使之受热均匀,以既能把饼加热烙熟,又不烙焦饼皮为度。
随着时代的变化,乳山大喜饼的用途越来越广。逢年过节、过生日、生小孩、走亲戚、子女升学、到外地上班,都要烙喜饼,分发给亲友,并留一些自家享用,以示喜庆。
20世纪90年代,乳山大喜饼逐渐走向市场。城乡喜饼店,近年来开业的很多。开放的乳山,引来全国各地无数的国内外投资商和旅游者,乳山喜饼,就在这些人的口齿流香中,因其口感松软、味道香美、面料饱满、便于携带等优点,被贴上了乳山大喜饼的标签,随着乳山旅游业的红火,走出乳山,传到了全国各地,俄罗斯、日本、韩国、法国等亚欧国家,不少慕名前来进货的。乳山大喜饼这种吉利食品的有序发展,是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的良好渠道,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乳山大喜饼已经成为乳山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众多好客的乳山人利用大喜饼,吸引了无数国内外的亲人及异域人民的青睐。但是,正宗的农家手工产品不多,为了把这张名片打造得更加熠熠生辉,需要对喜饼的制作工艺加以传承、保护。
从19世纪末至21世纪,在乳山有一面红遍境内外的手工艺品旗帜矗立在经济商贸界超过百年之久。到20世纪中后期,这面手工艺品界的旗帜是由乳山六万个家庭妇女共同挥舞的。这面旗,不仅在万众一心奔小康的乳山妇女心中高高飘扬,而且还为60多个国家的人民生活增姿填彩。这就是威海地区唯独乳山生产的手工艺品&乳山镂绣&。
乳山镂绣,又名扎目,俗称&棉麻布扣眼绣花&, 被国外用户誉为&抽纱灵魂&和&花边之冠&。镂绣产品以白色、本色、原白色为主,图案和针法呈欧式纹样,简洁大方,色彩淡雅,整体效果高贵大方。镂绣产品主要有床罩、台布、被套、盘垫、窗帘等各种家居用品,产品自古以来全部出口国外,属于山东抽纱手绣产品中的一类。目前乳山从事镂绣的人从20世纪中后期的六万多人一度锐减到不足200人,这批人的年龄平均也都在六十岁以上,从业者中年长的高达七八十岁,年轻人无一人愿意学习并掌握这项技艺。乳山镂绣在乳山逐渐成为一面百年手工艺品旗帜的孤独坚守者。
●乳山镂绣的百年辉煌历程
上世纪20年代初,烟台客商纷纷来乳山境内的午极、冯家、诸往、崖子一带农村撒货加工。后由境内商人设庄经营,有明记、恒兴泰、德茂兴等30余家,主要给烟台外商仁德洋行、美丽洋行及国内友联商行、联谊商行等出口商加工抽纱手绣产品。抗日战争期间,抽纱产品因无法出口而停业。上世纪40年代末,抽纱业再度兴起,生产区域发展到海阳所、冯家、下初、午极、诸往、崖子、马石店等地。
1956年,乳山县手工艺品合作社建立后,把棉麻布镂绣绣花大套作为主要经营产品,加工点遍及全县。70年代后,各公社成立艺品厂,棉麻布扣眼绣花产品由公社艺品厂组织各村妇女加工,常年从事扣眼绣花的农村妇女6万余人,其产值最高年份达2950万元。
1980年,&乳山&牌棉麻布扣眼绣花大套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1981年获部优称号。产品发展至6个品种1200多个花样,行销日本、意大利、希腊、瑞士、西德、美国、 香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抽纱灵魂&之美称。1985年出口创汇344.8万美元。1986年后,国外客户增多,外贸定货增加。为保证质量,绣花工序由乡间绣工制做,后处理几个工序由县艺品厂承担。1988年,县艺品厂生产的棉麻布扣眼绣花大套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
1991年,由县艺品厂、刺绣厂、草制品厂合并成立的山东乳山工艺品集团工业公司生产的扣眼绣花大套在北京博览会上获银奖。同年,从业40多年的省中级工艺美术师张连芝根据工作中的积累,大胆创新,发明了标准抽丝编花工艺方法,取得了专利号为的发明专利。标准抽丝编花工艺方法是对乳山镂绣的完善和升华。标准抽丝编花工艺方法形成的图案清晰、美观、大方、有立体感,具有高贵典雅,产品档次高的特点。经过乳山几代人的消化、吸收、创新、发展,并与我国传统文化、地方特色相融合,到20世纪末,乳山镂绣逐渐成为传统手工艺品出口创汇的一面旗帜。
●乳山镂绣的独特工艺
乳山镂绣前后要经过七个步骤。第一步是刷花。刷花也要经过三道工序。首先制作染料。将工业蜡加热熔化后,向其中加入蓝色粉末染料搅匀,待其冷却后形成蓝色固体染料。其次,设计人员创作出花稿,以玻璃纸覆盖于花稿之上,用刺样针在玻璃纸上刺出相应花样。在平整的案板上将刺好的花稿平铺于面料之上。最后,用麻质毛刷蘸取煤油,在染料块上摩擦以沾取染料,然后用毛刷在玻璃纸花稿上反复擦拭,使花样能够透过玻璃纸印在面料之上。
第二步是抽丝。将印好的面料用木撑展开固定,按照花样用剪刀抽去相应的经、纬丝,形成有规律的网状组织。
第三步是勒网。用针线将网眼缠勒成方目,通过方目的排列,构成预先设计的图案。
第四步是掏边。沿勒网的图案边缘,用针线连缀其边缘的三根纬线,使图案边缘整齐、牢固,不留线头。
第五步是刻边。沿掏边边缘,将外围少量的多余布料剪去。使整套产品形成清晰、完整的图案。第六步是漂洗。用0.7%的草酸溶液浸泡手工完成的产品8至10小时,用于去除产品表面残留的染料,捞出控干。然后将其置于清水中,用肥皂洗净。
第六步是上浆、烫熨。用淀粉加水,调成5%的淀粉溶液,将洗净的产品浸入其中,加以搅拌,使产品充分挂浆后将其捞出晾干。最后用电熨斗将产品烫熨平整即可。
在众多抽纱产品中,乳山镂绣特有的工艺制作手法成就了其独特的艺术效果。大多数艺术创作,是用笔墨等勾勒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或景象,而镂绣是将想要表现的事物或景象之外的部分按照一定规律抽丝而成方目,利用形成的方目来反衬明布上相应的图案。所以乳山镂绣网眼清楚、目数标准,能准确、细致地衬托出明布上的花纹。同时抽丝编花工艺的应用使镂绣更丰满、立体,令花中有花,相映成趣,呈现出明暗相间,层次分明,造型丰满的浮雕艺术效果。棉麻布扣眼绣花产品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又吸收了西方技艺,其成品既象在细密筛底上镶嵌着富丽的花样,又似在平整布面上的精细浮雕,图案虚实并举,明暗相间,层次分明。
20世纪末,手工绣品市场开始低迷。2004年张连芝为不使乳山镂绣失传,组织由六十岁以上的家庭妇女近200人成立了乳山环宇工艺品有限公司,专门从事镂绣工艺品生产,成为乳山唯一从事该技艺的生产单位,她们生产的台布、床单、被套、窗帘、盘垫等家纺用品远销至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美国等国家,产品深受外国客户的喜欢和认可。
乳山镂绣至今在国际上仍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镂绣产品在国外仍然深受客户喜爱。乳山镂绣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乳山镂绣的发展历程,也是乳山历史的一段缩影。乳山镂绣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强到弱,每一步都见证了乳山手工艺品由家庭作坊到工业化的发展之路,见证着国内外经贸往来的历史日程。
乳山平绣,是民间传统手工刺绣工艺,又称平花绣,属山东手绣产品中的一类。平绣是乳山镂绣中抽纱、勒网、平花中的一道工序。面对濒临消失的乳山平绣传统手工技艺,几十年来,单丽莎独自坚守和传承,并将书法艺术与平绣技艺融合创新,使乳山平绣在历史的夹缝中独放异彩。
●乳山平绣的特点
乳山平绣的工艺特点是集苏绣、湘绣、鲁绣、丹东绣、抽纱、绘画、书法、诗词等各种艺术为一体,绣品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书法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一鳞一角、一瓣一叶、一笔一画之微也一丝不苟,具有平、滑、光、顺、匀、手指拨弄不起毛等优点。
绣品主要分服饰品、床品、欣赏品等生活用品。包括蒙头布、包脚布、带子、兜子、鞋花、帽子、戏服、被面、枕套、帐幔、桌巾、发巾、台布、靠垫、香包、扇袋、手帕、荷包、鞋垫、脸谱、挂件、画轴、书法绣品等。绣品质地一般分丝绸、锦、帛、凌、麻、棉布几种。绣品针法分悬针绣、盘金绣、披针绣、扒针绣、勒鳞绣、右斜针绣等。绣线分银丝线、真丝线、棉线、绒线等。绣品使用的工具有针、线、剪刀、撑子(分大小长撑、方撑和圆撑)。
乳山平绣图案简洁大方,色彩艳而不俗,整体效果高贵大方。所表现的事物和景象,图案丰满、有立体感,具有美丽的浮雕艺术效果。
●乳山平绣的重要价值
乳山平绣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由于其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其图案中既含有惟妙惟肖的鱼鸟图案、又含有富丽典雅的花卉构图。平绣工艺注重使用斜针绣的手法衬托出花鸟虫鱼的整体造型,因此虚实相间,层次分明,用一针一线的细腻手法描绘出一副副花开花落、龙飞凤舞的写意场景。
乳山平绣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乳山平绣用途广泛,涵盖了饰品、床品、欣赏品等各类生活用品,以其独有的魅力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乳山平绣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整个平绣的发展历程,也是乳山历史的一段缩影。乳山平绣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每一步都见证了乳山工业化的发展之路。农村妇女从事平绣技艺也是解放农村劳动力,奠定乳山工业化基础的雏形。所以,保护乳山平绣,也是在保护一段由其记载的历史,如果平绣得不到保护与传承,也是乳山历史记忆的一种损失。乳山平绣发展至今,仍然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平绣产品在国外仍然深受客户喜爱。所以,乳山平绣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劳动力基础,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下,大力保护发展乳山平绣,对乳山的工业、就业、出口都具有积极的贡献价值。
●乳山平绣的守护者
为了保护乳山平绣传统的手工技艺不失传,白沙滩镇唐曲洼村单丽莎成为目前乳山最出色的手工平绣守卫者。单丽莎,1953年出生,高中文化。她从15岁开始跟随母亲学习鲁绣、苏绣技艺。单丽莎天资聪慧,学艺常常是心到、眼到、手到。到了20岁,她把母亲从老辈子学来的平绣技艺全部收入囊中。高中毕业后,她潜心学习本地抽纱、勒网、平花绣,同时,掌握了技术繁琐的丹东绣。所绣图案多为花鸟虫鱼、松鹤延年、鱼水相合、喜鹊登梅、福寿双全、五子登科等吉祥富贵题材。枕头、门帘、肚兜儿、衣服、被套、台巾、手帕等生活用品都是她练习技艺的平台。短短的时间内,她的刺绣技艺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上世纪末,随着机绣、电脑绣的不断改进,效率大大提高,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平绣。可是,单丽莎认为,现代机绣虽然效率高,但远不如传统手工平绣逼真、文化底蕴深厚。她不甘心放弃平绣技艺,每天坚持绣一些日常用品,并在新做的衣服上绣花,同时注重观察生活,并将看到的美景通过针线绣到丝绸上,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由于她对乳山平绣的坚守,社会上不少结婚的过生日的人家,都邀请她绣红腰带、中堂、条幅、挂轴、福寿图等吉祥物品。几十年过去,单丽莎最终成为乳山平绣名副其实的守护者。
为了提高书法艺术水平,2002年,单丽莎报名参加了乳山老年大学书法培训班,每周学篆书两天。为了学好书法字,一度对秦书、汉简及晋、明、清时期的名人字帖及古代的甲骨文、石鼓文、籀篆等古代字体着迷研究、练写、强记。2009年,单丽莎的篆书得到老师的认可。同年,她也被老年大学聘请为篆书讲师。就这样,她一边写篆书,一边教学,同时还一边进行篆书平绣创作。她的平绣书法作品对宣传乳山书法与平绣艺术起到积极的作用。
自1995以来,单丽莎开始尝试创作篆书绣品,主要有一生平安、福、寿、百寿图、百福图以及诗词赋等作品不计其数。她创新的书法绣,独特的针法,优美的线条,漂亮的色泽,赢得韩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官员和客商的极大兴趣和爱好,收藏者络绎不绝,她的许多作品被青岛、烟台等地宾馆收为陈列品,为保护乳山平绣这一宝贵的传统技艺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这项精美的手工平绣技艺,因机器刺绣的冲击,一直无人学习,单丽莎也已经60岁了,如果不及早将乳山平绣技艺传承下去,此技艺有自然消亡的可能。
乳山环山抱海,山珍海味俱全。先民食物来源的多渠道,决定了食品的多样性。乳山母亲们创造的那些传统的风味饭、特色菜和零食小吃,含涵当地深厚的人文底蕴,飘逸着浓浓的母爱温情。
●农家风味
千层饼&&是乳山常见的一种家庭面食。其特点是层多且薄,柔而不韧,吃起来香中带鲜,油而不腻,为大多数人所喜好之食品。千层饼的制作:先将白面加水调和揉好,擀成薄页,再把事先准备好的油(以猪油为佳)、葱末、鸡蛋、味精等配料按比例调好,涂抹于面页上,然后卷盘成圆形面团后再擀,如此重复若干次数即成。但次数要适宜,做出的千层饼才有&千层&特色。另外,千层饼下锅时火不可太猛,否则会焦而不柔,失去柔而不韧的地方特色。
糕饺&&俗称糕角子,乳山南部沿海的民间传统食品,独具风味(以银滩、大乳山一带最正宗)。糕饺的制作颇为讲究。饺皮为椭圆形,是用纯麦面发酵后擀制的。饺馅为黍子、高粱、粘玉米、糯米、小米等面粉,掺以绿豆、豇豆等小杂粮面粉,按一定比例配好,再加上白糖和红糖和煮熟的地瓜瓤,搅拌均匀,制作而成,包好即可。糕饺是蒸制的,较难熟,蒸的时间需要长一点。蒸熟的糕饺要等凉一凉才能吃,防烫着。凉热合适的糕饺香甜可口,回味无穷。
刀切面&&普通刀切面只兑水、碱,再无它料,而乳山的刀切面,配料讲究,做工精细,非其他地方可比。其关键在于调面,调面时,除兑水、加碱以外,还要掺盐、鸡蛋等其他配料,并且配料比例因季节而异。手工切面时,要掌握厚薄一致、面片条大小均匀。煮面条时讲究火候,出水后再配上鲜美的卤汤,吃起来别具风味。刀切面在乳山是一种既常见又普通的面食,可以说家家会做,但以育黎镇的刀切面为上品,久负盛名。
羊肉锅&&先用羊骨架、羊杂碎加上一定比例的香菜、葱、胡椒、味精、醋、盐等调料熬制&老汤&,再投放羊肉而成的羊肉汤,乳山人习称之为羊肉锅。味道清淡、鲜美,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其制作程序也不复杂,关键在于熬煮老汤的火候控制、调料使用比例、羊肉投放时间等。如果掌握不住分寸,做出的味道将大打折扣。冯家镇是羊肉锅的诞生地,其历史悠久,远近闻名。
渣菜&&也叫野菜豆腐、豆沫。乳山习惯叫野菜为&山菜&,叫自家种植的菜为&家菜&,山菜、家菜中适合馇渣的都很多。野菜以山苜楂、荠菜、面曲曲、麦粒蒿、兔耳朵、扫帚菜、灰菜、七七菜、蚂蚱菜、洋槐花、榆树叶等为佳;家菜如萝卜叶子、嫩芋头叶、鲜地瓜叶、大白菜帮子、小白菜等都行。馇渣前要先用开水把菜淖一下,至半熟即可,为的是容易浸掉苦涩味。浸泡时间、换水次数要根据菜的苦涩程度而定。没有苦味的菜不必浸泡,以免营养流失。菜浸泡好了,切成细末就行了。菜切好了,粕推好了,再就是锅上的活儿了。先用少许食油擦擦锅,油千万别放多了,能起到防止粘锅的作用就行。添少量水后把菜末放进锅里,菜末之上用粕覆盖,急火加热。底层水沸有响声后,开始用铲子贴锅底频频翻转菜末及豆粕,使之受热平均、搅拌匀称,然后盖上锅盖,用慢火炖,至水将干、干湿合适时即可出锅。一家馇渣能香半条街,馇好后,主人家送你一碗,送他一碟,邻里间分享品尝。从前,村街上有两大风景:碾子和泊磨。泊磨也叫水磨,但不是以水为动力的那种,是相对于室内加工面粉的干磨而言的。泊磨多是用那些退役下来的干磨叠加组成,下面的做支架,上面的两页做推粕用。推粕就是把事先泡软的黄豆磨成生豆糊,这是做豆腐或者馇渣的必有工序。磨粕时要把豆子一点点匀称地掰进磨眼里,同时还要向磨眼加水。磨豆粕是有技巧的,豆子掰多了,磨出来的粕就粗糙;掰少了,转空磨浪费时间;水加多了,磨唇挂不住,粕就会流到地上;加少了沾磨,粕下不来。推粕的人要一手扶着磨棍儿,一手拿着长柄平头木勺子,一边推磨一边把磨唇上的粕刮到旁边的盆子里去。好手刮粕,动作敏捷,不滴不掉,姿态优美,俨然是表现女性劳动的美妙舞蹈。
熟地瓜干&&用于自食或者馈赠远方亲朋。选含糖量高的鲜甘薯贮放一段时间,待其充分糖化后,下锅蒸熟。出锅后放12小时待其凉固去皮后,用刀切成长条形,晾干,再进缸中捂半月左右,待薯脯表面泛糖后,即可食用。食之柔软甘甜,宛如饴糖。
糖衣花生仁&&为当地一种零食小吃。具有脆酥、香而甜的特点。选当年的新鲜花生仁,上锅炒熟,同时将白糖上锅熬成半胶状,乘花生仁热时,将熬煮成半胶状的热糖,撒于花生仁上,搅拌均匀,凉后花生仁上便裹着一层厚厚的糖衣,然后装入塑料袋内,封好口以防受潮。
蘸糖芋头&&芋头是一种母爱食品,吃芋头也有颇有讲究。芋头是吃奶婴儿的辅食、断奶儿童的主食。熟芋头扒皮后,蘸上糖、捣成糊,即成为喂养婴儿的上好食品。旧时物资匮乏,糖很金贵,条件差的家庭,多是用菜汤蘸芋头喂孩子。不能让孩子吃芋头母,以免亵渎母亲。这习俗源于人们对母亲的孝敬,将爱母之心推己及人,萌生感恩万物的正确情怀。刨芋头时,有的人把芋头母留在地里,还给大地;有的虽搬回了家,但必须遵循已为人父母才能食用这一原则。
农家风味饮食还有以各种豆面命名的豆汤、各种油炸食品等。
●渔家风味
清煮鱼&&这种做鱼的方法,除使用盐以外(无盐时直接使用海水代替),不用油、酱、葱、姜、蒜等任何调味品,只用清水熬煮。做出来的鱼,原汁原味,鲜美无比。此种做法是有先决条件的,一是下锅的鱼必须新鲜,鲜度是原味的保障。二是急火煮沸后改用慢火熬炖,这样鱼腥味会随水蒸气慢慢挥发掉,所以有&千炖豆腐万炖鱼&之说。
鱼卤地瓜汤&&从前威海地区小麦种植面积小,而地瓜则是被广为栽种,鲜地瓜、地瓜干、地瓜面是人们的主食。即使这样,渔家人的地瓜面也显得金贵,主妇们更是&一面多吃&,吃出了许多花样。其中的鱼卤地瓜汤最为讲究:先炖上半锅鲜鱼,然后在锅里架上垫,用专用的&菜冲&将和好的地瓜面揉成团打出地瓜面条。待蒸熟出锅时,地瓜面条入水泡软,同时将面条一一梳开。用鱼汤和碎鱼肉做卤浇成地瓜汤,吃起来鲜中带甜,回味无穷。这顿饭,一定要煮鱼与蒸面同锅同时进行,否则口味将大打折扣。因为在同锅中,地瓜面的成分能祛除鱼腥味、增加鱼的鲜美;鱼的成分则能祛除地瓜面的土气、中和地瓜面的甜腻。
鱼干包子&&用干鱼切成小块,和着主菜萝卜丝或者白菜末,再根据个人喜好,添加泡软的粉条、豆芽及豆腐块等,拌馅包蒸包。鱼干以墨鱼、章鱼、鱿鱼、鳗鱼、安康鱼为上品,鲅鱼、带鱼等次之。包成圆形的叫&菜包子&,包成半月形的叫&菜角子&。
鱼米蛋汤&&把鲜鱼放在锅上蒸熟,剔除鱼刺,将鱼肉掰成小块,放到子上晾干后即成鱼米,便于长时间存放。下锅前用水将鱼米泡软,鱼米及泡鱼米的水同时下锅做汤,出锅前加盐及少量鸡蛋清即可。特点是清而不淡、鲜味绵长。当然,鱼米不仅能做汤,做别的菜也行。制作鱼米的鱼以黄花鱼、白米鱼、鳐鱼、马面鱼为上品,其他鱼类次之。
酵鱼酱&&也称&糙鱼酱&。把鱼头或者全鱼放入坛子内,按鱼和盐重量4∶1的比例加盐,再将坛子口用黄泥封住,待发酵三四个月以后开坛食用。一般是清蒸就饭,像豆腐乳一样,闻起来有点臭,吃起来却鲜美可口。做糙鱼酱的鱼以鲅鱼、鲳鱼、带鱼为上品。这种糙鱼酱,口感鲜香,津津有味,百吃不厌。
鱼汤咸菜&&所谓的鱼汤,不是熟鱼的汤,是在腌制生鱼的过程中,盐分解出鱼体内的水分聚集而成的。因生鱼汤的盐分很高,把洗净的萝卜放到鱼汤里浸泡,泡出来的咸萝卜切条直接生食,清中含脆、鲜中带香,别有风味。这种生鱼汤,以鲅鱼、鲐鱼、带鱼、黄花鱼的为最佳。不必担心生食会有腥味,因在长时间的腌制和浸泡过程里,腥味早已挥发掉,只剩下鲜味让你享受了。有的家庭习惯用&鱼汤底&腌制萝卜。生鱼汤挑回来倒入锅中煮沸,停火冷却后就变得较为清澈了。把清汤装入坛子当食盐用,锅底剩下的盐粒、鱼渣夹杂着泥沙,做别的不能用,扔掉又可惜,用于腌萝卜,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秦米&&全国闻名遐迩的乳山秦米,即乳山市秦家庄出产的鹰爪虾米。海米有十几种,而秦米是脊尾白虾,俗名鹰爪虾加工而成。鹰爪虾米个头小,颜色淡黄,其味道和口感却是色虾米无法比拟的。秦米味道特别,鲜嫩可口。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秦家庄村东入海的康家河和海湾北、东、南三面的小河,有丰富的有机物带进海湾,又因海流的作用,是这些有机物聚集在海湾中,海湾内的海水具有独特的营养成分,因而在此成长的鹰爪虾比别处鲜美,另一方面,秦家庄村民在海湾中捕捞的鹰爪虾晒制的虾米有独特的技艺。一是捕捞时间有讲究,下网捕捞鹰爪虾最佳时间是晚上,因此鹰爪虾在水中活蹦乱跳容易捕捞,清晨收网带回家时虾非常新鲜。二是及时下锅,淡水适量,炸虾淡水刚好浸过虾。三是盐度要适中,一斤虾一两盐,盐与淡水同时下锅烧开。四是炸虾时火候要得当,火不可过急,也不可太弱,最好选用木柴,烧两个滚即可出锅。五是晾晒要及时,出锅的虾要匀薄的摊在苇席上翻晒,苇席要支在通风向阳处。虾要晒到能够搓净皮即可,若遇到阴雨天要在锅中弱火烘干,但烘制的秦米其味道于色泽都不如晒制。六是去皮备用,最后搓掉皮、腿、虾头、簸净。鲜润可爱、状如银钩就制成了。秦米的食用也有学问,人们喜欢食用前用水浸泡,岂知秦米过水浸泡,便失去了鲜味。正确的使用方法是:不管做汤还是凉拌或饺子馅,都应直接用于干品。另外,取一粒秦米放入口中像口香糖样慢慢咀嚼,则是中老年人的一大享受。
小伏虾&&据一些民俗学家考证,虾类海产品经腌制后能够生吃的,全国唯有乳山的小伏虾。小伏虾属于磷虾族系,全世界海洋的深水区、浅水区都有它们的族亲。小伏虾与秦米同在一个产地。在这个区域内生长的小虾磷虾,才是正宗的小伏虾。小伏虾是磷虾家族中的小个头,长1厘米许,浅红色的虾头,身子白得几乎透明。此虾是根据季节命名的,&即伏天出产之虾&的意思。但不是整个伏天都易捕捞,它们在中伏到立秋(俗称末伏)之间大群出现,捕捞期很短。小伏虾的腌制方法很简单,按500克虾加125克盐的比例,装坛密封、自然发酵3&6个月。小伏虾生食时,有股很特别的香气,入口鲜美清爽。如果非得弄熟了再吃,那味道就大打折扣。生食时,可根据个人嗜好决定加不加作料。有喜欢什么作料都不加的,有喜欢加点葱末、香油的。
●讯息链接:许世友将军钟爱小伏虾
1975年,许世友将军在病重期间,不时喃喃地叫着&小伏虾&,身边没有人能懂。有一次,许世友将军的夫人在身旁,听懂了这句话。她知道,在胶东战斗工作时,许世友很喜欢吃乳山出产的那种生食小伏虾。但考虑到提出来会给组织上添麻烦,她没有声张。有一天,与许世友同在乳山战斗过的一位老战友,也听到了许世友将军的话,就马上打电话给时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的杨国夫。杨紧接着电话询问时任乳山县委书记的于忠,打听到了乳山确有这种特产,十分高兴。于忠委派时任唐家公社(现乳山口镇)党委副书记的姜吉宝负责采购。秦家庄村书记秦守艳叫保管会计秦守荣出库小伏虾,说有急用。秦守荣装满了能盛15千克的一个坛子,用黄泥把坛子盖密封好,再用塑料薄膜包扎了起来。一切就绪后,县委的吉普车就匆匆地来拉走了,说是要急送到烟台驻军那里。运送到南京后,许世友将军就着小伏虾喝着茅台酒,病情很快就好转了。小伏虾有没有药用功能不好说,人们以能吃到正宗的乳山小伏虾为荣。小伏虾在土特产品中的名贵程度,至今不减。
琼脂冻&&俗称&冻&。沿海盛产石花菜,琼脂冻就是用石花菜熬制而成。制作方法是先将石花菜摘去石屑、杂质,洗净后,入锅加水熬煮,加水比例为1:15,先旺火烧开,再用文火熬煮,熬煮时最好加上一点明矾,熬成的&冻&雪白透明。熬煮好后,再将里面的石花菜渣用纱网滤出,剩下胶状浆水放在盆中凝固8小时以上即变成硬韧的琼脂冻了。食时,切成较薄的小块,加上味精、油香、盐、蒜泥、醋等调料,就成一盘清凉爽口、味道鲜美的菜肴了。
粑粑合鱼&&用两层较薄的玉米饼子,中间夹着干咸鱼,合起来,再用干净布巾包裹起来,放入书包,即是孩子出村念书的午饭。旧时玉米饼子是稀罕物,加上鱼则更成美味。粑粑合鱼是一道烙有母爱文化深深印记的特色美食,是几代乳山人终生留恋的味道。
渔家风味饮食还有鲅鱼饺子、鱼锅贴饼子、鱼干炖粉条等。
乳山福文化
&母爱乳山&的城市名片,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母爱育福地,福地培育出福文化,福文化在乳山,可以说是横贯古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生活在母爱圣地里的乳山人,最懂得祈福纳祥、和谐生活。现从繁花似锦的乳山福文化里,撷英摘翠,以飨读者。
●正月祈福
贴福,在乳山是过年才有的民俗,除春节外,结婚、生子,过喜事,人们一般都贴喜贴。说到贴福字,乳山还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有一个财主过年,打发伙计在院子里贴&福&字,这伙计一不小心把&福&字贴倒了,财主一看大怒,对伙计说:&你看你干的好活!&伙计一看,吓了一跳,可是他很机灵,心生一计说:&老爷,恭喜你,你将要发大财了。&财主忙问:&这话怎么说?&伙计指着倒贴的福贴说:&老爷,你看,福到了呀!&财主爱听好话,就允许&福&倒着贴了。
从初一到初十,民间有不少的测福讲究。我记得老人们老爱说:&一鸡二犬、三猫四鼠、五猪六羊、七人八谷、九籽十成。& 意思是初一管鸡,天若好鸡就兴旺,天若不好,鸡就不旺盛,依次类推。其他日子管着人类和庄稼是否兴旺。有趣的是,各地的讲究也不一样。比如&七人八谷&,乳山通常有初七管人、初八管庄稼一说。人们愿意在初七这一天,测一下人类在未来的一年里是否兴旺,是否走运;初八这一天,再测一下庄稼是否能丰收。我们村有一个媳妇是栖霞人,那儿有&七人八苹果&之说,原来栖霞那儿盛产烟台大苹果,为了自家的幸福日子,所以当地人就对苹果格外看重。可见人们对那些能给自己带来福祉的事物都很敬重。初九初十若是天气好,老人们都会说:今年庄稼一定大丰收。可见正月上旬天气的好坏,人们赋予其很多期望。
当然,在贴福、测福、祝福的时候,也没有忘记护福。初五又叫&破五&、&送穷五&,人们说初一至初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得倒掉财气,而初五的垃圾视为穷土,倒掉就是送穷出门。初十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叫石不动。这一天,老人们一般不让女孩子动针线。正月十五&新媳妇要躲灯,不躲灯克她公&,新媳妇第一年忌讳在婆家过正月十五,正月十二三就要到男方的舅、姨或者尊重其他亲戚家去,过了十七再搬回婆家。这些说道,都是老辈人一辈辈念叨的,作为一种风土人情,人们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新婚坐福
中国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就拿&福&字来说,由字形上,先人们总结此字是由&衣&字、&一&字、&口&字、&田&字组成,&衣&字旁又有福禄之意,因此,福字的意思就是&一口田,衣禄全&。在我们的祖先看来,有衣服穿,有一口田,能吃饱饭那就是福气了。
福,它有时候看得见,有时候摸得着,红红火火的日子,蒸蒸日上的生产,欣欣向荣的景象,健健康康的身体,生龙活虎的精神&&这一切在物质和精神上都令人愉悦的东西,在现代的人们看来都是福的体现。
大闺女出嫁,要坐福,这是从古沿袭至今的一种风俗。闺女出门子这一天,新郎家可忙活了,新房里的被褥,是由小姑或是嫂子铺的,在新被褥底下,要放一把新斧头。新郎接新娘的马车、自行车、轿车到家后,小俩口站在大门口,新郎的妹妹或是姑嫂们,要在小俩口的嘴里各塞一块糖蛋,同时,新郎新娘的手里分别被塞一对用面做的莲子果子,这对面果子是用红线拴着的,新郎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莲子果子咬一口,寓意连子。吃了糖,咬了莲子果子后,他们才能进院门。小姑子把新娘子领进卧室后,就安排新郎新娘上炕(床),坐在新被褥上,因被褥底下放着斧头,人们因此叫这个风俗为坐福。坐福那一阵时间里,新郎的姑姑或姨,用盘子端着点心和甜饮料上炕(床),用筷子夹起点心,分别喂小俩口各吃一块,再侍候小俩口喝交杯酒,交杯以后,坐福仪式也告结束。
父母送画,也是一种&接福&风俗。闺女头一年结婚,娘家父母过年时,要买对联、福字和年画送给小俩口,接到画,寓意着小夫妻之间&有话&。送画也有规矩,要送就连送三年,不送就一年不去送,不知这有何讲究。父母送的画,一般都有一张大胖小子的年画。胖娃娃类年画种类非常多,&五子登科&&观音送子&&吉庆有余&&连生贵子&等,寓意家庭美好,人丁兴旺。父母在给小俩口购买这类年画时,年画中的大胖小子一定要正脸的,让人能够看见两个耳朵,就是送一幅&观音送子&图,也都是正脸的为好。
绣蝠,是民间妇女的一种女红手工活。蝙蝠,在民间是福的象征。绣蝙蝠,一般是老人们为小孩子和即将出嫁的大闺女做兜兜儿时,常常首选的一种图案。在那幅图案中,菊花的花瓣蜷曲着,像小孩子的小拳头,老人们叫菊花是福手,菊花底下又绣一只蛤蟆,菊花的头顶上,也艺术地绣了一只飞翔的蝙蝠,用一句俗语形容它,就叫&蝙蝠飞蛤蟆走菊花擎福手&。刚出生的孩子,姥姥和奶奶都会为他缝制一件大襟袄,这件大襟袄的两个肩膀处,也会各绣上一对福手,寓意孩子多福的意思。新婚蜜月里,新媳妇就开始做绣品,绣制全家人的幸福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喜饼店也纷纷推出&福禄寿喜&字面图案的喜饼, &福&字漂亮地出现在喜饼上,这真是给新婚的喜庆增加了福气的氛围。生活越来越好了,人们对&福&的追求,不光是围绕着新婚的小俩口下足了工夫,而且,在平日里,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也都对&福&字情有独钟。市场上早已出现镶&福&字的成衣和儿童服装,特别是成衣的裤子下摆外侧,一个&福&字,不仅让人有美的享受,更是大人祈福的一种心理体现。
●周岁抓福
华山中峰叫玉女峰,是因春秋时期秦穆公的小女儿弄玉隐居此地而得名的。传说她出生那天,老是不停地啼哭,幸亏当天楚国献来一块玉璞,看到玉璞后她才不哭了。到她过周岁那天,穆公让玉石匠人把那块玉璞剖开,取出一大块碧玉,放在许多金银宝器、水粉笔砚之间让她&抓岁&,她又偏偏抓着那块碧玉不停地玩弄着,穆公大喜,就给女儿取名&弄玉&。由此可见抓岁习俗自古就有。抓岁为抓周、抓周岁,以预卜孩子的志趣和事业走向的。可能我们每个人周岁时都举行过抓岁仪式,过去的人经历过,未来出生的人也必将经历,这是一种祈愿后代、光宗耀祖、显贵尊荣的习俗,也可以说是一种信仰,美好的信仰是历久不衰的。
在乳山,小孩子满周岁的前几天,长辈们就开始蒸饽饽、烙饼、炸果子、选购孩子的穿戴和玩耍的礼物。周岁这一天,孩子简直就是小皇帝了,所有的长辈们都带着对他们的美好祝福从不同的村庄、不同的城市汇聚而来。庆贺仪式通常由孩子的爷爷奶奶主持,置办酒席请客这是必不可少的。客人有来自母亲娘家的亲戚,像孩子的姥姥、姥爷,姨、舅等;有来自父亲方面的亲属,像孩子本家的爷、伯、叔、兄、婶、嫂、姑等。亲朋好友圈子里,谁家有孩子过第一个生日,是要主动前去庆贺的。所以来的客人,多是不请自到的。亲属送来的礼物,有衣服、帽子、玩具、毛线、孩子床上用品、营养品等,也有送红包的,数额根据各自的条件而定。
午饭前,待所有的客人都到齐后,抓岁仪式就开始了。先在炕头上或床上放置一个簸箕,里面铺上锦锻或是毛毯。簸箕的寓意有&播吉&的意思,也有说是&扬弃&的意思,不管是哪种说法,都是图个幸福美满、招财进宝之意。再把洗过澡、换上新衣服的孩子抱到簸箕里,等孩子坐好了后,在他面前摆放一个长方形的木盘,里面放着各种各样寄托着大人期望的物品,任小孩子任意去抓取。
在抓周木盘里放的物品一般有书,有笔,有称,有尺,有算盘,有玩具,有饽饽,有针线包、还有泥块。摆放这宗物品的时候,总是把书、笔和尺子、算盘放在孩子的最近的地方,其次放置的称盘称砣,然后才是饽饽,玩具,离孩子最远的物品则是泥块。这样放置是有讲究的,因为书和笔代表着读书人,抓到这个,说明孩子将来可能会是个有出息的读书人;抓到尺子,说明他将是工匠,有一技之长;抓算盘、称盘称砣,说孩子将来能做经商做生意;抓到饽饽说孩子将来不愁吃喝;抓到玩具又说孩子将来会过安逸的日子;大人唯一害怕孩子去抓泥块,说抓了泥块将在庄稼地里打一辈子交道,没有多大出息不说,预示着孩子不好养活。后来,有的人家干脆就不摆泥块了,省去了后顾之忧;但也有的人家不信邪,仍然摆放着泥块,一旦孩子先抓了,大人也不介意,说土能生金,孩子照样有出息。看孩子抓什么,是抓岁仪式上最热闹的时刻。围观的人往往都有预期,都希望孩子抓到大人预期的东西,孩子抓到什么,大人就会借题发挥,说一些与此物有关的吉利话,为孩子祈福。
周岁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摆在他们面前的物品都是新鲜的事物,抓什么,都是偶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质的改变,抓岁仍然盛行,但往日那种预卜信仰已经变成了一种取乐逗趣的游戏,以增孩子周岁欢乐的气氛。
总之,乳山的福文化,洋洋洒洒、林林总总,融汇于生活的每一天,渗透于生产每一环,诠释着幸福乳山的深厚人文内涵。(责任编辑:时轩)
【】 【】&&
乳山宣传网版权说明
①凡本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乳山市委宣传网版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② 本网部分作品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欢迎投资中国山东乳山
Copyright &
www.. 乳山宣传网版权所有
乳山宣传网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乳山宣传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主办:中共乳山市委宣传部 地址:乳山市胜利街78号 邮箱: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号-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鸟生鱼汤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