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乡土小说山野情乱中出现苏联乌拉尔山野龙脉

转:全球龙脉来龙去脉详图
全球龙脉来龙去脉详图
全球龙脉均发源于昆仑之西,龙脉之祖为帕米尔高原,在中国大唐西域旧地。
北龙两条:一为葱岭、萨彦岭,去蒙古。一为天山、阴山、燕山、兴安岭。两龙在中国东北(现俄罗斯境内)交会,主龙去勘察加、过海去美洲,为洛基山脉、安第斯山脉,渡海而连南极山脉。支龙回头南下,形成朝龙(案山,即东洋岛链。详见下。)
东龙为昆仑山脉,中龙经祁连、秦岭后分为两支:北支为太行山,南支为桐柏山、大别山。
南龙为喜玛拉雅山,南下印尼、新西兰、一支去澳洲。
西龙两条:一条去乌拉尔山脉,形成欧亚大陆的分界线。一条去高加索山脉,去西欧分为两支:一支北上挪威芬兰,一支南下非洲。
昆仑又为中龙,居天下之中,入于中国。
天下之中在中国大唐西域旧地。中国为天下之中,大唐中土,岂是虚言?!
有龙脉为证:
从全球龙脉看:昆仑龙左右龙和朝山十分明显:左青龙为北龙(为中国北部蒙元旧边疆)。
右白虎为南龙(为中国西部、西南边疆)。
案山为东洋岛链:阿留申、勘察加、千岛、日本、琉球、台湾、菲律宾、马来亚岛链。(乃中国旧藩属邦)。
昆仑龙脉特别眷顾中国,更神奇的是:
单从中国的龙脉看:昆仑龙左右龙和朝山也十分明显:
左青龙为阿尔金山脉,去阴山交会北龙,东下三韩陷幽冥。
右白虎为唐古拉山脉,去江南之南岭。
案台为舟山、琉球、台湾诸岛。
这是中国古代堪舆家所认为的“大南龙”、“大北龙”哟。当时他们眼里的天下只有这么大,不知道还有更南的、更北的更大的龙脉。
这要感谢全球卫星地图了,连海底的龙脉都能看清。呵呵。
单从中国中原地区的龙脉看:昆仑龙左右龙和朝山也十分明显:
昆仑主脉经祁连、秦岭后分为两支,北支太行山为青龙,
南支桐柏山大别山为白虎。
泰山为案台。
这张突出了六大龙脉(五条主龙,一条朝龙),轮廓更清楚一些:
单从中国的龙脉看:昆仑龙左右龙和朝山也十分明显:
左青龙为阿尔金山脉,去阴山交会北龙,东下三韩陷幽冥。右白虎为唐古拉山脉,去江南之南岭。案台为舟山、琉球、台湾诸岛。
龙兴中国 ——踏寻龙的足迹
中国的气,是沿地势由西流向东方的。由于气的灵妙,气聚之地大都出现许多大人物,通常把这种地方称之为人杰地灵。而气的源头便是昆仑山。在国家地理上,它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东延青海境地内,长达2500多公里。它的西段是塔里木盆地和藏北高原的介山,西北东南走向。东段成东西走向,分出三支;北支为祁漫塔格山;中支为阿尔格山,东延至布尔汗布达山及阿尼马卿山;南支为可可西里山,东延为巴颜喀拉山,在四川边境与氓山和邝山、郏山相会合。
对于昆仑这座大山,人们只知道它的高大雄伟,实际上它是中国乃至世界龙脉的发源地和鼻祖。古时便被看作为产生源气之所。黄河由它发祥而出,它是生气之源,物本之源。气脉从昆仑山向全世界扩展,所发端出的五支龙脉,其中三支在中国,两支向欧洲方向延伸出去,因而成为天下的主山。
中国的三支龙脉,从北方开始,以北干、中干、南干的形式,在中国的大地上流动,与黄河、长江等大水系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古,地理的基干龙脉对三支干龙的分法为:
北龙:沿黄河通过青海、甘肃、山西、河北、东三省等北部地区,延伸至朝鲜半岛而止。实际上,北龙不应到朝鲜便终结,它相接于朝鲜的白头山。也就是朝鲜的龙脉发于白头山,但并未停止,只是隐入了海中,最后连接了日本列岛。北京、天津等城市处于北龙之上。
中龙:通过黄河、长江之间的地区,包括四川、陕西、河北、湖北、安徽、山东,到达渤海终止;西安、洛阳、济南等,均为中龙气聚之所。
南龙:沿长江通过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南部地区入海而停止,通常把香港、广州、福州、南京、上海等城市划为南龙。
这三条龙的干脉生出支脉,支脉又生出支脉,犹如人体血管和经络一样,遍布于中华大地。
三大干龙中,北龙和中龙的分法古今大相一致,惟独南龙未被取得共识。唐代的大地理家杨筠松认为:江浙地区最平坦的当属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常州五府;嘉兴、松江的龙脉发自古目支脉,到杭州凤凰山分出,沿江东北曲折而行后消失,到高亭忽然耸峙,进入海宁、海盐;稍微靠中行走的有崇德、桐乡、嘉兴、秀水、嘉洋、平湖、松江,尽于西余等九峰,被太柳湖界开。稍靠外行走的,从上海到吴淞、江口为止;沿海往西靠内行走的,有曹水,各城郡都是西目的分支。湖州的龙脉发于东目支派,成为临安、余杭;从安吉出发,经武康、归安,终正于乌程,广德、宜兴的离墨是正龙尽头。长兴弃山是大龙的尽头,都为南龙的分支。常州是发于京口的支脉,接连丹阳,高原岗阜隐隐隆隆的是毗陵,与晋陵相连属,支脉是夫椒、锡山;从晋陵沿太湖向东南行约六十里有洋山,方圆四十五里到天平山向东稍南断伏,过金山。而金山出狮山。狮山又出索山,自此向东都是平原。三十里后聚为吴都,丹阳与武进交于滨江,再分支江阴;沿江往东偏南,虞山出现,便有常熟。北边是大江,南面是昆湖,中间是平凰东南是昆山,东边是嘉定,太仓也到吴淞、江口而止。
而明代的刘伯温考称:南龙一脉,从峨眉山沿江东行后,一开始不知结局。从通州泛海勘察后,才发觉海盐一带的山脉是南龙的尽头处。因为天目山虽为浙右镇山,但山势并未截止,而是蜿蜒而来,右挟黔浙,左带苔水,直到海盐长墙秦驻之间才终止。于是,以平松诸山为龙,左抱长江、淮河、泅水,以庆绍诸山为虎,右绕浙江曹娥之水,都朝拱着海盐州。后边的脉气乘湖东出,前后以朝鲜、日本为岸,使南龙成为最大的干龙。
应当说,杨筠松和刘伯温的论断都很有道理。但南龙并未止于上海或海盐,真正的南龙龙脉在福建继续延伸人海,到达台湾岛后仍未到尽头。
山在地上行,气在地下走。中国地理上的三支干龙又是怎样由西向东行进的呢?
一一北龙之气脉发于祁漫塔格山,行至南山口生出雅拉达泽山和锡铁山;到达甘肃生发了祁连山,一直向东生发出拉北山、合黎山;进人青海形成了达坂山。达坂山生贺兰山,贺兰山生石嘴山,石嘴山生狼山,狼山生大青山;到山西先生发出太行山主脉,太行山生出长梁山、吕梁山,长吕二山又生出五台山、恒山,五台山、恒山又生出狼牙山等各支脉;到北京的南口关沟,与燕山相接。
太行山与燕山虽不属同一龙脉,但仍为一气。在南口燕山承接太行脉气继续东行进人河北,生发出雾灵山;往南又生发平谷的京东大峡脉,大峡脉向东生发出东陵所在的昌瑞山,昌瑞山东行生青龙山,直到秦黄岛。雾灵山往北生出承德的风山,风山生发棋盘山,棋盘山生发辽宁的虎山;虎山往北又生两支,一支为内蒙古的天山,吉林的兴隆山,二山行到内蒙合生出大兴安岭。另一支为长白山,长白山形止而气未止,朝鲜的脉气与此相接,生出了白头山和惠山;二山的脉气隐于海中,直贯日本,生发出各列岛才就此而止。
中龙之气始于阿尼马卿山,同时生发出两支:北为甘肃的西倾山,西倾山生鼠山,鼠山生武山;气冲陕西而生岐山,岐山又生秦岭,与大巴山相接。南为气人西藏先生出他念他翁山,他念他翁山生出沙离里山,沙离里山生出凉山,凉山生出大巴山,南北二气在大巴山又合为一气。大巴山主脉承接秦岭之气分生三支:南生发出二郎山,二郎山生名山,名山生邛山和睐山,邛睐二脉又生出岷山和峨眉山。岷峨二山生出乐山。中生湖北的武当山,武当山生河南的桐柏山,桐柏山气聚成大别山;进人安徽,大别山生出潜山、霍山,二山生出嘉山,嘉山生含山,含山生冶山。北生河南的伏牛山,伏牛山生发了崤山、熊耳山,两山又生出嵩山;气人山东生发出微山和苍山,二山之气生出泰山,泰山又生徕山、沂山和鲁山,三山扩展而生北圈山、兰陵和长岛,到此临海为止。
―南龙之气发于可可西里山,后生他念他翁山;入云南生出横断山和伯舒拉岭,二气往南生出高黎贡山,往北又发生二支:一生为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过凉山后生出盘于云贵两省的乌蒙山,乌蒙山又生湖南境内的巫峡、龙山、武陵山、雪峰山。四脉气交而生南岳衡山。衡山之气进入江西又生武功山和罗霄山;两山脉气化之成景。以景为少祖又生南北二支:北为九岭山,九岭山生庐山,庐山之气贯于安徽又生发黄山;过安徽到浙江派生出天目山、莫干山和牛头山。此后,牛头山生煤山,莫干山生金山,最后汇于上海吴淞口和杭州湾。
横断山和伯舒拉岭所生另一支,先是沧山、宁静山、怒山、无量山、哀牢山。五山之气入老挝生发拾宋早再山;此山不但没有南延反而回头人广西,生发十万大山,十万大山生出灵山,灵山生出云开大山,云开大山又生出大瑶山。大瑶山脉气入广东而生云雾山,云雾山之气生发出佛山、中山和罗浮山,三气汇成九连山,再生大庾岭,大庾岭生莲花山;气人福建而生武夷山,再生云山;气人浙江则生出仙霞岭、括苍山,还生出南雁荡山。
南龙在历史上认为止于江浙。实际上,脉气过海到达台湾后仍未阻断,而是越过巴坦群岛,扩散至整个南亚地区,最后与发于昆仑山西南的气脉合为一体,这便是昆仑山之气人藏后生发的世界屋脊喜玛拉雅山;由此山入气行人印度而生发东高止山到斯里兰卡。东来的气脉经菲律宾于西南之气相交,扩经周边诸国至澳大利亚,南龙气脉才算真正的终止。
对于伸向欧洲的两支干龙,历史上古人只认为由昆仑山生发,而没有透露过它们的气脉走向。这两支干龙的脉向为西北、东北各一支:
――昆仑山之气首先在北面生化了新疆境内的天山山脉。天山往西北,生出了慕士塔格山和公格尔山脉。二气人塔吉克斯坦生出被前苏联命名的共产主义峰和列宁峰;经阿赖山又生吉尔吉斯山,再生楚伊犁山。扩散到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后,形成大高加索山。此山脉气人罗马尼亚生喀尔巴阡山,由喀尔巴阡山生发了横跨法国、瑞士、澳大利亚的阿尔卑斯山,以至气展欧洲各国,这支干龙最后经英国到西班牙才停止。
――天山往北偏东,先生北塔山和蒙古的阿尔泰山,由此山脉气生发出汗呼赫山、杭爱山;入苏联(或俄罗斯)后,生出唐努山和萨彦岭。这支气脉过乌兰巴托生雅布洛诺夫山,又生斯塔诺夫山,再生上扬斯克山和切尔斯基山。此气过白令海峡到美国生出阿拉斯加山,人加拿大生出海岸山和落基山;继续延伸至墨西哥而生出马德雪山,最后到巴拿马而停止。
气的运行是不分国界的。地壳的运动和大陆板块的组合都是“气”运行的结果。地核中在蕴藏了丰富矿产的同时,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就是“气”。人类有国家之分,而地气却不会同国家间的分隔而断行,只是像人身上的经络各走一脉而已。五大干龙的气源都在中国的昆仑山,华夏民族被称为中国,实有世界中心的涵盖。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有一幅描绘昆仑山的图像,它被龙神守护着。
气随山行。五大干龙或为中国的三大干龙,从西向东相生的万千山脉中,大干生出小干,小干生出支干;支干生出大支,大支生出中支和小支,支又生支,每一处都有龙的支脉存在。但所有的龙脉都与水相随,有山就有水。这是因为“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水无山则气散而不附。山无水则气塞而不理。”气来有水导行,气止由水界定。气为水之母,有气才有水。因此,中国的山川龙脉是以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为界的。自昆仑山始发气脉后,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和嵩山这五岳以及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渎,便被看作是用来节制和疏导天地之气的。
龙脉思想的形成和确立,将国家地理上的山川河流和气脉归属成为一个难得的系统。在此基础上,将国家的兴衰存亡和人民的福祉,都置于在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之下。天人合一、自然融人、遵循大道也就从上古到今天成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的一种信仰和行为准则。如果把中国的都会郡州、村镇民宅置于三条龙脉的基干上,由西向东,祖先们用怎样眼光、思维来审视和构建城廓而给后人留下了著名的都市呢?
沿着昆仑山东延的龙脉,能够使先人们兴都置国的首先当数秦岭。它处在中龙的主干,东西绵延,西起甘肃、青海两省,以太白为主峰,横贯中部;东到河南,西倾山、氓山、迭山、终南山、华山、崤山、嵩山、伏牛山都在它与大巴山合承一气伸展的支脉上。因此,既成为渭河、淮河、汉江、嘉陵江水系的分水岭,又是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气脉进人咸阳后生发出了挺拔的九峻山,而渭河在宽阔的平原上穿流而过。公元前350年,孝公任用商鞍变法,国富力强后,自栎阳迁都至距现咸阳市东北二十里的古都咸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天下十二万户富豪迁到此地,设置成帝都,与九峻山一脉的毕郢原,便建起了很多的古代帝王陵。而对都城规模,秦始皇一再扩大,并建造“东西五里,南北千丈”、可容坐万人、一直到秦朝灭亡也末建完的阿房宫。定都于此,按照地理龙脉理论,不能不说当时的秦始皇十分重视来自于秦岭北麓的王气。咸阳城以九峻山为祖脉,以渭河平原为明堂,以渭水为朱雀,关住了九峻山的来气而聚成正穴。这样,咸阳界于九塔山以南,渭河以北,山水相互映照。同时,由于九峻山主脉的高大特异,加上秦始皇坐天下于此地,在营造和扩大都城规模、兴建宫殿时,仿效紫微宫,把渭水引人都内,象征天河,以皇宫标示北极星,告知世人咸阳是帝都,宫殿是天子的住所不可动摇,把整个都城建成了一个宇宙图式。
也许正是秦岭的王气使他留恋,秦始皇死后把自己的皇陵选择建在了渭河平原东北的临潼,南依骊山、北跨渭河,形成气度不凡的皇家气派。还是这道气脉和这条渭河及这片平原,汉高帝首先发现了位于咸阳东南的长安(今西安)这块风水宝地。与咸阳不同的是渭水流至平原中部后,在秦岭以北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字形水口,所分几条支流由秦岭北麓而出,最后在中部交汇,支流环抱了一片平坦的原野。于是汉高帝以秦岭北麓为主脉,紧贴靠西的内支渭水建成定都,喻为长治久安。此后,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包括唐末的黄巢)均在此定都。东汉,三国曹魏还以此做过陪都;而真正成为陪都却是在唐末天佑元年迁都洛阳之后。
长安建都到今天,共经历了4次大的变迁。但其地理意象仍是依托着秦岭北脉和渭河,定位在渭河内侧东西两条支流环抱中。如同秦始皇建咸阳兴宫殿一样,汉时的长安布局也是摹仿对应了天星宫位。不仅城中有天河般的细小渭水流过,而且整个规划仿效了天宫图上的大熊座和小星座,以城角、宫角对应两熊座星相分布,遍布全城;且南城墙仿照了南斗星,北城墙仿照了北斗星。隋唐时期,长安城从靠西支渭水边的汉长安城址上全盘托出,南移到内侧东西两支流的开口处,既承了秦岭的气脉,又得水开口之贵;明代至今只是扩大外延而没有再变过城址。
从隋唐开始,长安和洛阳开始建为一对都城,为后来迁都奠定了基础。这时,长安城中心部分,把太极殿北移了,建城造宫多仿北斗运行,使整座城池像一座天界。而在东西轴线上,以《周易》中的乾位设了长安城的龙头,依乾卦从九一到九六的不同含义,营造了不同的建筑物,代表帝都的特征。
正是首接昆仑之气的秦岭干脉,由渭河相随,还使周朝发起于歧山,使唐高祖与武则天的合葬墓置于乾县。这对皇帝皇后头枕梁山、脚踏渭河,不能否认他们对渭河平原风水的推崇。
紧承秦岭脉气的是横连甘肃、陕西、四川、湖北四省边界的大巴山系。它虽连陕、甘两省,但实际上因与秦岭相接而成为四川和汉中两座盆地的界山,由陕西向东南方向蜿蜒而来,以湖北的大神农架为主峰,分生出包括摩天岭、米仓山、武当山在内的众多名山;长江、岷江、嘉陵江等诸多水系和干支流随它东行,并在沿途结穴。这样,先人们以它的干流龙脉为屏障,以每一处干支脉前后左右的山峦为四砂和朝、案,一路建置了重庆、武汉、成都等名城。而巴山龙脉生出的支龙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上当算延伸至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而结为大穴的蟠龙山系。它承着大巴山的脉气,像一条未能升天的苍龙蟠于川北。干生支、支又生支、支支岔岔从北向南,遍地结聚。先由巴山主脉生出烟峰楼,烟峰楼东支而生682米的蚕丝山,蚕丝山东延又生出云台山穴脉,并过云台山来龙向东南生出博树垭,博树垭继续延伸,在东南生出702米高的高成山;高成山往前向正南发出支岔,东西各生刘家坡和灵城岩为止。烟峰楼主脉南下到五里子,东生小支至玉粉墙垭。在东西对峙上,正好与高成山成为龙虎砂。从五里子主脉向西南延绵百里生出露丝山,露丝山往前到嘉陵江边的主脉生出了凤凰山,支脉生出了红庙子。而从五子里往前正南发出一大支龙,到双娅向东再生发龙脉赵家山,与东发的刘家坡形成关口对峙。主脉往南继续生发出盖阳山;盖阳山在陈家坡又分三支:西南到引鸿寺,东南到灵山,正南在大盘龙;在大盘龙以北又生西南支脉大山,往东生出小盘龙,中生出伞盖山,西生出玉台山而结穴。嘉陵江如一条玉带紧紧缠绕着它。在小盘龙的尽头平原处、嘉陵江的北岸便产生了具有2300年历史的巴蜀重镇――阆中,史志描绘它是“间水迁曲,经其三面,县居其中。”
中龙东发,借着它的脉气,古人建了一座座省城县市。河南西南部的南阳从战国时就已被置县。秦岭、大巴山二气在此聚结,白河随山而转流贯东西。在这座城池的东边有桐柏山起发,北边则有熊耳山和方城山、伏牛山,南边有湖北大洪山的支龙应山,西有武当山。这样,南阳建城的地理取向,便是以熊耳、方程、伏牛山余脉做为所依的玄武,以桐柏山余脉为青龙,以武当山和丹江口水库为白虎,以应山余脉为朝案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大格局上,它却承启了洛阳气脉,不仅因为洛阳在北,南阳在南,而且洛阳的伊水干支流和流经南阳盆地的白河,都源于伏牛山北麓。此外,龙气由西北而向东南生发,同在大巴、秦岭的干脉上。而洛阳在承气接脉上,因它处在河南西部,更靠近大巴山和秦岭的东段,比南阳更领先一步。
洛阳为中龙置建的古都之一,周成王当时营造了洛邑。战国时改称洛阳,因在洛水之北而得名。秦时置县,为三川郡治。汉后历为河南的州、府、路。东汉、三国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和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新莽、唐、五代梁、晋、汉、周、北宋、金,都以它作为陪都。东汉时有太学生2万余人,明帝在此修建了白马寺。
置建这座帝都,历代都注重了它的王气。地理上,发于崤山山脉的北邙山支脉,以东西走向西起东三门峡,东到伊洛河岸便止住停行了。由于北邙山的气势所在,东汉及北魏的王侯公卿们,都把死后的墓地选在了城北展开的黄土台地上,所以有“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之说。在水的支流合拢上,源于伏牛山的伊水,经过240公里的行程,在堰师县的杨村附近流人洛河;源于西北的踱水,东南流经旧县城东以后流入洛河;源于淹池县东、新安县北的涧水,东流经新安县至洛阳西北折向东南汇入洛河;源于华山南麓的洛河,东南流经卢氏县折向东北,与伊水一起在杨村汇成伊洛河,成为黄河下游南岸的一大支流。黄河、洛水自古是中国的发祥地,因此这块土地始终被视为天下的中心。
作为帝都,在洛阳选址的地理模式,既不同于长安,也不同于阆中。虽然借助了邙山主脉之气为来龙而北依,前面以伊水以南的龙门山为朝案;但东、西没有阆中的砂山合围之势。它左右所借的是躔水和涧水,将东、西流水视为青龙、白虎,北边的邙山当作玄武,南边的伊水看成朱雀,加上有龙门山做朝山,洛阳城的格局才达到了自然天成的境地。伊、洛、躔、涧四条支流汇于洛河,并在都城中心川流而过,一来形成了交汇的水口,二来将邙山的脉气关拦在了洛阳城中,成就了一方吉地,不同的只是“四神相应”模式在洛阳城起了变化。洞察洛阳城的演变过程不难看出,虽然都址有所变迁,但借水在城中川流的形势基本没变。尤其是隋唐城,把帝都置于洛水两岸,把城廓一分为二,仍运用了长安和咸阳置都的方法,以水为天河,也将洛阳拟为了紫微宫。
初建洛阳时,尽管谷水较弱却流经城中,东周王选址仍选在了谷水与洛水的交汇处,稍偏西南。汉晋魏时迁址到了东北的金村、汉太学洛水的对岸,偏邙山和龙门山,看中的是洛水和伊水的迂回,扩大了都城的明堂。隋唐时代又将城迁临近周王城的邙山来水与洛河交汇处,并使其布于洛水两岸。明、清时代,把都城置于洛水北岸的来水交汇处,这时形势宗选址的结果,既让它北接了邙山的气脉,又令伊洛朱雀水在前翔舞,且对正了龙门山,使这古城坐落在了龙穴的聚结地。
洛阳城在汉魏时,南北九里,东西六里。堪舆家们把它称为“九六城”,所取轴线也为东西向,与长安相类似。尽管当时它是一个长方形的城廓,可不论长安和洛阳谁是帝都,谁是陪都,九六都代表了皇帝的地位和尊贵。
黄河南岸、河南中部偏北的另一古都是开封。五代梁开平元年就被置为州,后来的晋、汉、周及北宋等在此建都。它的最大地理取向是:嵩山之中岳脉气由西南而来;横贯山西的沁河从西北来,在北岸的黄河入河口交汇,开封与沁河汇人黄河的水口在一条直线上,西北的来水与西南的来龙,正好使开封处于它们的交点上,加上黄河在正北蜿蜒东流,便使开封具备了一个较大的风水势局。于是,它以嵩山之脉为朝山,以黄河做依托,成就了这座历史都城。相邻的郑州之所以成为中原最大的枢纽,与它置于山与水的气交汇聚处有很大关系。
中条干龙的北支在渤海和黄河聚结终止前,在山东的中部盘踞,形成一个巨大的龙穴,从而产生了两大名城泉城济南和以孔圣人闻名天下的曲阜。泰山乘着中干中支和北支的气脉,从东平湖东岸跃起,向东北延伸达200公里,并生出鲁山、徕山和沂山。由于它的雄伟高大和特异,并对应着北斗,在五岳中为首,有“泰山北斗”之称。它的神秘和气势,惊得众多皇帝到此封禅,其气脉伸延到四面八方。跟随并挟持它的不仅有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更有东边的湖泽。京杭运河到济宁直汇南阳湖,把黄河与四湖,即: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连为一体,形成对泰山气脉的关拦态势。而四湖为一的南微山湖,在它的尽头最南端,又折头环顾,显出对泰山祖脉的照应和依恋,黄河到微山湖这一巨大的水口,使泰山在中部平原上归结为真正的龙穴。
济南在西汉初就被文帝改为国,以后由于战乱反复几次被兴废,现在仍为山东省的省会。在这座省城里,有诸多的泉眼,且汇聚着大明湖。而建城的地理定位却是北临黄河;京沪铁路过黄河一人城,在南岸便有把守气口的龙虎砂山。虽然城内泉眼突涌,湖泊宽阔,但它们是与黄河承一脉、随着泰山之气而来的。因为位于城东南的千佛山实属泰山支龙,黄河、突泉和止聚的大明湖是用来锁其脉气的。山遇界水而止,有了河、湖和泉水,泰山生气便被关拦,济南也就成了藏风聚气之所。
曲阜,周代鲁国的都城。因儒家创始者孔子一生在此讲学、修志、立说而名天下。他和后裔均在这里安家立业。修建了孔府、孔庙和孔林,历代皇帝都为其立碑。府、庙、林在曲阜占地大片,仅孔林就达3000多亩。尽管曲阜在泰山界水之外,可它具备的地理意象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龙结穴大都在界水以内,而曲阜尤其是孔府、孔庙、孔林却在界水以外立穴,孔林最胜,孔子的主坟与子孙的坟墓呈携子抱孙式,更加增添了它的风水佳境。曲阜选址注重了山、水、穴的高低和前后映照。泰山的突兀壮丽,加上向东北方向的伸展,使脉气过界水而不止。从泰山的山顶向东北眺望,在曲阜形成俯视30度角;而它正南所对的是微山湖与昭阳湖的相汇处。所以,历史上的地理学家称曲阜有真正的风水。因为它把湖山岛作为朝山,把四湖作为朱雀,明堂从曲阜过藤州到朝山和湖面,足容千军万马,西南的泰山之气又鱼贯而来,于是造化了曲阜这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中条干龙在安徽水随山走、水聚龙止的聚结之地也有两处:一是以大运河为界水,长江北岸借长江之水发源的高邮湖、白马湖、淮河、滩河、花园湖、女山湖共同汇集成洪泽湖,把以张八岭山为主脉的龙山、釜山、舜山、长山等余脉关锁在降淮平原。尤其将正穴老子山缠护在南湖口,进而形成了南为扬州、滁州,北为淮安、宿迁等大批古城。二为从安庆西北的大龙山之气,一条轴线向东北接连而生出柳风山、矾山、青山、银屏山、龟山、元山和含山,但到银屏山和龟山便被巢湖所拦锁,气聚巢湖,借着这股脉气便置建了合肥。合肥市正南的轴线借了南来的柳风山和巢湖的西部水域。于是,大龙山、柳风山成为它的朝山,巢湖成了它前面的朱雀。尽管有湖相迎,有山可朝,而龙脉的气势比泰山要逊色一筹。山川蜿蜒、龙行天下,就是这样被先古所认识和利用,置都立郡无不反映出古人对地理环境的重视和关切,因而龙脉的概念在古时也就贯穿在了整个社会活动的空间里。
如果说,古人借着中龙气脉、依山傍水置城立都的话,那么沿南条干龙而设都郡的城市照样注重了龙、砂、水、穴的选择标准。
昆仑山南干的脊梁为他念他翁山。它在西藏东部呈南北走向,横躺于四川和云南两省的西部。高山深谷、雪峰冰川以海拔米的高度,东延出以色隆拉岭、伯拉舒岭、怒山、宁静山、沙鲁里山、大雪山、邙崃山为主干的横断山脉,怒江、澜苍江、金沙江紧流相随。又以云岭、哀牢山、无量山、怒山和高黎贡山之脉为东西轴峰,由此向南倾降成滇西峡谷山地,金沙、澜沧、怒、元四江南北贯流缠绕;腾冲和大理将其分成南北两部,北为高山峡谷,南为山丘盆谷。大理便倚落在这一龙脉之下。
这座具有750多年历史的名城,宋代为国,以“白蛮”为主体的领主,曾辖境云南全省以及四川西南部,有8府、4郡、37部之分。其王曾被宋朝皇帝封为云南节度使和大理王称号,即使忽必烈远征云南曾灭大理,国王段氏仍被任为世袭总管。而大理被置于洱海沿岸,汉设梁废;元设明清升为府,置国设府和封王,不能不在乎它的王气。
在大格局的地理取向上,现今的大理市南有大雪山、哀牢山、无量山“三山”相迎,穴星太极顶又俯垂鸟瞰西有怒山做外围,北有横断山来脉相拱托,东有众多小山做护卫。近案则以苍山为背、洱海为朝,苍山洱海成为它具体的象征。
横、怒、雪、无、哀“五山”行踪千里,却被澜沧江、漾濞江、耳洱河、把边江和元江众水系千纠百缠,最后在大理以洱海拢聚。这个古称叶榆泽、横贯大理、洱源两县的大湖,犹如一只耳朵,长约40公里,东西平均竟达7至8公里,面积有250平方公里。它西汇沧山诸水,北纳西洱河,冲积成大理平原,最终又汇合漾澳江,从而在湖中形成了三岛、四洲和九曲名胜。它的王气就在于五山朝拱,一海聚汇,把五山之气止于苍山成为龙盘之地。古人看准了它在地理上的优势,近把沧山当玄武,洱海当明堂和雀水,三岛、四洲做朝案,营造了大理古城,使它至今名扬天下。
山川合局的地理环境,同样在大理的北部造就了另一古城丽江。这一古时置就的处所,已具720年的历史,元朝设路、明代改府。如今的丽江已另置新区,该市的过境公路从风水格局外穿过,现代建筑依公路聚集,形成新区。而旧城却一直完好地矗立在山岳环抱的平衍大坝上,地势高峻。从外围龙脉而言,也是四面交合。横断山脊背自西北朝东南延伸而来,欧赛拉山、天宝山、哈巴雪山、玉龙雪山、老君山、雪邦山一直到天子山,从偏西方向出发过丽江,呈弧形轴线向西南去,与横断山相交;北部的远龙是绵绵山,东北是白林山,东南是白草岭。尤其金沙江随横断山余脉径直贯流,在玉龙雪山背后向北而去,与水落河交汇后折头南返,把丽江圈于其中。而漾濞江又从丽江前方流出,使得丽江处于水聚山围之中。更重要的是欧赛拉山到天子山的弧线地势和金沙江、漾濞江的阻断,让丽江获得一个少有的水口,把各脉之气关拦于此地。取山川中心点建置古城,不仅使它的形胜,更使气旺。并在就近的地理选择上,它把玉龙雪山当做祖宗山。因为玉龙雪山秀丽雄伟,云岭主峰海拔在5600米以上,既有积雪和冰川,又有松杉树木,草木为龙的毛发,气盛不可阻挡。基于这种对龙脉的总体认识,丽江在近距离择其支脉,北靠了象山,金虹山,西枕了狮子山,东北的团山、东边的金山成了它的外延护山。正是这种格局,才使丽江变为一座名城。
南龙行至云南中部,以拱王山为来龙,以滇池为界水,聚结于昆明。这座春城,自元代置起县,直至成为西南地区的一大省会。它的地理取向主要在于滇池,有类似大理背山面海的意象和局势。滇池在昆明西南形成了297平方公里的湖面。东西夹持的金马、碧鸡二山成为该池的水口砂,观音山则是它的镇山。昆明置郡偏重的是正北的拱王山,此山离昆明甚远,看起来几百公里以外似乎就停止了。实际上它的脉气并同主山的滞留而断绝。普渡河从滇池流出,朝拱王山直贯而去,而普渡河的源头便是滇池。所以拱王山气聚昆明,龙穴也结在昆明。这样,昆明把拱王山看作实质上的祖宗,把拱王山的支岔当作四神中的玄,将滇池作为朱雀,观音山作为案,周围的山岭成为左右砂山和护从,造化了这座城市的大局,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昆明自置县以来便被视为西南的一大府地
南龙过贵州、广西进人湖南、江西、福建生出诸多的小干龙。这些小干龙一步几回头地折身返顾,在洞庭、都阳两湖间结成了中国最大的龙穴。在湖南、江西两省这个大龙的聚结地,已不单是先人借支龙盘踞处置设都郡的问题,而是孕育和诞生出了毛泽东等甚多的一代天骄,叱咤风云于湘赣之间,并注定获得江山和天下。
南龙在贵州以大娄山为脊背,呈形于贵州高原山地。它以西南、东北走向绵延长达300公里,有娄山、金顶山高峰,但被芙蓉江从中间隔断。于是,它只是一条匆匆而过的小干龙,未能结穴,它的气脉直朝湖南进发而去了。
武陵山在湖南西北部与湖北、贵州两省相接,也为西南、东北走向,被元江、乌江、澧水相缠绕。可它也是过龙,到张家界生出支龙便停止了,不过它的气脉也是朝湖南中部冲发而去。
80里大南山同样以西南、东北走向纵贯湖南西部。虽未结穴但气甚旺。雪峰山乘着它的气脉,继续由西南向东北伸展,南段陡峻高大的山势形成了海拔1900多米的主峰苏宝顶;而行至北段却被资水穿切渐降为丘陵,最后余脉止于洞庭湖滨。
在南部,始发于广西大桂山系的南岭,与东北的九嶷山对峙耸立。九嶷山是虞舜的葬地,它盘基苍捂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有溪绕,岫壑负阻,异岭同势。二山的气脉直发中部,于是在湘地中部偏东、湘江西岸造就了南岳衡山。它的山势极其雄伟,俯瞰湘江,以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糜五峰为龙头,矗立了72峰,其余脉布展于韶山以北,气到洞庭而止。
然而,在湖南的东部,囊括了九岭山、武功山、万洋山等诸多山脉的罗霄山,纵贯湘赣两省边境。九岭山呈西南、东北走向,直到修水聚汇处武宁的东南方武陵岩,才被界水切断,它的东北便是鄱阳湖。
武功山脉在罗霄山北段,也以西南、东北走向跨在湖南茶陵、安仁、江西萍乡、安福、莲花五市(县)间,脉气直冲着鄱阳湖。
万洋山则在罗霄山的中段,被湘江支流的遂川江夹持。西南、东北向,以海拔2100米的高度生出主峰南风面。北段孕生了横贯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的井,外环高山险峻陡峭、中多盆地的优势,引得毛泽东在这里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的脉形与湖南小干龙形成对应,气的走向也朝着鄱阳湖。
庐山则在北部耸立在鄱阳湖、长江之滨,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的山脊上,众多的秀峰郁结着江湖水气,弥漫着云海,它的气脉被长江和鄱阳湖关锁的十分严实。
福建的武夷山脉,北接浙江的仙霞岭,南接九连山,以东北、西南走向横在江西、福建之界,被赣江、闽江所纠缠。按说,它完全可以向其他方向伸延,但它却朝着江西的鄱阳湖,呈折身回头之势,成为湖南、江西诸多众小干龙的外卫。
仔细堪定这些南条干龙生就的小干龙气脉朝向便可以结论,它们共同伸向洞庭湖和鄱阳湖,并在两湖之间聚成硕土的穴星――幕阜山。它吻合着所有小干龙的走向,即:西南、东北向,盘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处,止于洞庭、鄱阳两湖间。龙大水大,气旺水多。如此大的来龙和真穴,没有足够的奇水关拦是难以使它停止聚气的,而洞庭、都阳二湖恰是这大龙所需要的。
长江九曲回肠,在南龙之北将其界住,使它不再向北冲发。洞庭、都阳两大湖则在东西两侧把它锁定,从而使它结穴于湖南、江西两省之间。
洞庭湖在湖南北部、长江以南。从西面和南面吸纳了湘、资、汉、遭四水,北纳了长江和拙滋、太平、藕池、调玄四口汛期泄人的洪水,并冲积成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的洞庭平原。在有800里之称的洞庭水域,星罗棋布地分割出东、西、南、北洞庭和大通湖。在江西的北部,鄱阳湖则总汇了赣江、信江、修水、都江等水系,南北两大湖占据了35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冲积出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的鄱阳平原。
从地理上考察,十余条小干龙各生出许许多多的支脉,都有各自的结穴处。与其他省相比,湖南的小干龙可谓遍地结穴。单拿韶山看,它承袭了南岳的气脉,在距韶山很远的外围,就已有婉蜒起伏的重重山峦环绕护卫了。而韶山冲的诸龙相会,加上气势磅礴的龙虎山,使它成为了一代帝王和伟人的诞生地。同时,由于湖南处于南龙的大聚止处,长江加两湖的关拦格局,使湘赣两省隆发出天子之气。毛泽东、朱德等一代伟人从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到南昌起义,注定了他们必坐天下、中国必定解放的美好结局。
南龙沿长江东行到南京再结一穴,但这一龙穴很不圆满,地理格局上存在一些先天不足。虽然战国时楚国就已置金陵邑,之后三国、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初的太平天国及辛亥革命时均在此建都,却没有一个能太长久的。宋景德三年(l006年)升宋州为应天府后,于大中祥符七年建南京。明朝以后,不知是风水缘故还是其他原因,南京建都随建随废。永乐十九年被明成祖朱棣迁到了北京。清初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废掉了南京称号。辛亥革命时一度复号,翌年即废。1927年国民党改府定都于此,划城郊区域设市,并正是命名南京,可不过几十年便全军极没,江山易改。
建都也好,置市也罢,应当说南京的地理合局成为一个重要原因。古人看中的是它滨临长江,既有湖又有山,却忽略了它的气势。城东北玄武湖周约10公里,环、樱、梁、翠、菱五洲相通。长江南岸城东北又有燕子矶,三面绝壁,极为险峻;东面有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生有东中西三峰的紫金山;中华门外还有被称作聚宝山的雨花台。建都的地理环境取向,是把玄武湖当作了北方之神,燕子矶虽有绝壁、势险峻,但被长江截断,北无祖山和送护之峦;东砂紫金山本应南北走向为吉贵,却呈东西向。雨花台形势较好,可偏于孤单,这些全被忽略了。加上西北缺乏遮挡龙脉的大帐,阴风过盛,不论谁在此建都坐江山都很难久远;它的局势不能称大聚,只可为中聚,设郡做省会是最佳的选择。
也许是为了弥补地理上的不足,蒋介石在此建都筑造大会堂时,在小广场对面修建了起着风水作用的迎门墙,可他不知道因大局的缺憾,这道墙是不起作用的。当年,曾有道人告诉他:“胜不离川,败不离湾。”示意不可在南京建都,多在四川主理国事为妙。他却只听了后一句话,1949年率部逃到台湾后,到死也没有离开过台湾半步。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大概因为南京的气势大不如北京。
借助于用山、川比做四神守护着四方,置城于吉贵之地,在南条干龙上比比皆是。以龙脉为保护,重于左右龙虎砂山,前方多有朝案和水口山的形势格局,便形成了金鸡抱卵形、飞龙饮水形、将军大座形、莲花出水形、飞风归巢形和眠牛形的地理营造模式。
南条干龙自长江东行起,从介于南京、镇江之间的镇山开始,逐步形成南龙到黄海最大的以水聚合的金鸡抱卵式的龙穴之地上海。北路镇山、茅山从西北到东南成为太湖的北部水口砂。南路:自九华山、黄山开始,以龙目山、莫干山为小干龙,从西南向东北直通太湖,与镇、茅二山呈观对峙,将太湖夹于中间,势如拦锁,在面积达2400平方公里的水域中,又形成数十个岛屿,以锁气脉。上海就建在了太湖到黄海海岸中间辽阔的区域上,被称作苏松大道。宋朝始设海镇,元至二十九年(1292年)设上海县,经过700多年的演变,使上海成为东方乃至闻名全球的大都会。历史上,自古上海及江浙一带多富的原因,在于南条干龙的诸多支脉,以曲缓之势在华东盘踞而止,显现苍龙吸水的意象,所结龙穴之紧凑周密、气脉拦锁而不散是中条干龙和北条干龙所不具备的。上海嘉兴、海盐、海宁、杭州、上虞等众多县市,全都置在南龙干支的龙额上。它们所占据的地理意韵取于汇水聚成的金鸡抱卵地脉上,镇茅二山和南路的天目、莫干山,把持住了南龙至黄海的气脉;太湖成就一个水口后,上海被北边的长江、南边的钱塘江汇聚在黄海海岸以西。于是,西有两路山脉夹持,东有黄海关止,使它变得极为宝贵,其势以水为界,金鸡抱卵。
而在上海的西南方向,天目山与杭州湾的合局,也使杭州置在了南龙眠牛金土穴上。它所借的来龙为江头九暇山。此山逆生,龙脉潜入田间,度过峡谷,造化了屏风一样的地面,并在中间有蛇似的弯曲一脉,结成金土眠牛。穴星的两手横展,铺成平面,构成两手托明堂,中有龙穴的地势。看起来虽然较散,但此山的右手伸展数十里在江头有镇。尽管这种龙脉造成杭州风水的缺陷,可所结龙穴还是比较有利的。加之市区以西有约15公里、面积达5.2平方公里的西湖,周围又耸立着南高峰、北高峰、玉皇山等四神山,使它的山水格局殊胜,弥补了先天不足。杭州的群山环抱,雀山居中,在南条干龙气脉上也堪称都郡佳地。正因如此,杭州在秦代便被置钱塘县,隋又治州,五代吴越、南宋都定都或迁都到这里,明清仍为杭州府治。
南龙经广州伸至香港,依托观照着结成的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以及中间的深水港,置建了这座世界贸易的港城。继续延伸后,台湾则借助北部的大屯山及草山,于光绪元年置了台北。它的方位定向,是以北部山群为来龙和玄武,背山面水,将台北中心对准了北斗。同治十三年,清政府派出的钦差大臣沈葆贞赴台巡察时,又发现了恒春的猴洞山,便就此建邑设置了恒春县。它的北面有虎头山、三台山相环抱,东有龙鉴山为龙砂,西有西屏山(太平顶山)为虎砂,南有南湾做朱雀,构建了一处山水相应的风水宝岛。
在南龙随龙结穴置都设郡,除以山水合局外,还有两处以相土尝水为标准建造的古城。一处是浙江的温州。东晋时,由著名的地理师郭璞相建,土细而不松,油润而不燥,鲜明而不暗为土壤最佳,盖为生气之土。最初,郭璞计划在江北选址,但取土后发现土质较轻,决定过江相土筑城,因此便有了今天的温州。另一处是苏州。春秋战国时代,伍子胥受吴王之命,先看了苏州的土质,又品尝了水质。此地虽然没有南龙聚结的正穴,但水土尚好,就依天地之规建造了这座姑苏古城。仿照天有八风,开了八道水门,八道陆门。与天门相对,仿效地户在东南方建了蛇门。它千年不变,体现出了地理环境选择上的真正意义和优越性。
南龙以庞大的气势越过海峡射至东南亚各国后,仍以较盛的旺气,使得东南亚成为较吉贵的地区。除人治的因素外,地是气脉对各国崛起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假若是中龙和南龙成就了黄河流域以南的众多都郡府治,北龙则以天下无比的王气构筑了举世瞩目的真正帝都。
北条干龙,自青海承接昆仑山北支,在黄河以北结为大穴、最具王气的只有两处,一处是山西省会太原,一处是现在的首都北京,其他只能称得上是中聚或小聚。由于北龙山多而水少,得水不如中龙和南龙,所以自古带较旺的杀气。
太原,位于山西的中部,太原盆地东北,躺卧着汾河。在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便被置郡,治所在今太原市的西南。秦辖境相当于现在的五台山和管滓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汉文帝改国,先复为郡,不久又复为国。北魏再复为郡,辖境相当如今山西阳曲、交城、平遥、和顺之间的晋中地区。隋初而废,大业时又曾改并州为太原郡。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升为并州置府,治所在太原市西南的若涯镇,辖境相当今山西阳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和阳泉市、平定、寿阳、昔阳、盂县等地;唐及五代曾建都,并一度成为北汉国都;宋金先后为河东路、河东北路冶所。宋太宗太平兴国时改为并州,移治阳曲(今太原市)。嘉佑时复为太原府。元初改为路,大德时改为冀宁;明朝改为太原府。清朝辖境相当今榆次和太谷以西至黄河东岸兴县及可奇岚、岚县等地;明清两朝都曾为山西省会。东北部,东北西南走向、西接管涔山、东至河北边境、绵延150公里、被桑干河、滹沱河相夹的北岳恒山,以其雄伟的气势成为太原外围的第一道屏障。另一条东北、西南走向、长约百公里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太原外围的祖山龙脉,把太原盆地和太原市托在明堂里。北起拒马河、南至晋豫边境黄河沿岸、西缓东陡、东北西南走向、纵贯在山西、河北平原之间的太行山,像一条长龙行在它的东边,吕梁山、管浑山、芦芽山三山相接,在外围以虎踞之势守护在它的西边。而云中山、系舟山和太岳山在前,三山朝拱。九条山脉气聚一处,使太原犹如坐落在一只巨大的手掌之中,九山合围的宏大局势,加上桑干河、滹沱河的缠绕,把太原的王气烘托得淋漓尽致。
后有两山相托、左右有四山护卫、前有三山牵引和朝拱结聚成的龙穴,不论在中干龙还是南干龙中都是不多见的,只是太原在得水方面逊色一筹,成为地理格局上的一个败笔。它所处的位置恰似如来手心,因得水欠佳,前无朱雀,山多气燥,因而自古多发兵战,兴王却难以置帝都。
北京则大不一样了。在北干龙上,它是中国三大干龙所聚结的惟一一处真穴,是其他地理无法比拟的,即使南龙出天子、中龙立帝都,但稳坐江山还得在北京。七十多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北京的原始部落人群就已在房山的周口店繁衍生息。二十万至十万年前,又有新洞人在这里传宗接代。一万八千年前,便有了北京的先民山顶洞人。一万年前,东胡林人离开洞穴来到平原,至六七千年前,雪山人出现在昌平。四千年前,北京人的祖先已遍布海淀、朝阳、通县、怀柔、密云、顺义、平谷等村落和山地。公元前二千年至一千年,则出现了奴隶制小国―古燕国。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周武王灭商后,封了帝尧后裔于蓟,封召公于燕地,之后蓟被燕吞并,春秋战国被秦始皇攻占而覆亡。秦汉至隋唐,北京成了统一的中原王朝北方重镇。秦帝国时代,秦始皇下令把秦、赵、燕等分别修筑的北长城连接为万里长城。西汉时期,燕地或为国、或为郡,治所均设在蓟城。西晋时,蓟城初为燕王封地,后为幽州治所。西晋灭亡后,匈奴、鲜卑、揭、氏、羌等少数民族,建立了“五胡十六国”。后来的赵永宁元年(350年),鲜卑族的前燕君主攻人蓟城,并从现在的辽宁朝阳迁都到此,使北京第二次成为都城。北魏统一中国后,燕郡治所也设在蓟城。隋文帝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虽然废燕都存幽州,但治所仍在蓟城。武德元年(618年),唐兴隋亡,改琢郡为幽州,仍治蓟城。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用兵辽东,往返均过蓟城,并建悯忠寺,即法源寺。天宝元年(742年),幽州改名范阳郡。安史之乱以后,安禄山自称皇帝,建号大燕,以蓟城为大都。他死后继为叛首的史思明又自称帝,并以范阳为燕京。五代时,后梁初刘仁恭据北燕,其子守光在乾化元年(911年),自号大燕皇帝,改元应天,以蓟为京。后梁、后唐时幽州改区未变,仍为蓟城治所。辽太宗得幽州后,于会同元年(938年)升幽州为南京,又称燕京。金灭辽后,他攻下北宋,占领了宋时的燕山府。金海陵王颜亮于贞元元年(l巧3年)迁都燕京,改为圣都,不久又改称中都,并仿宋都规制大兴土木,建造了著名的燕京八景。大安三年金宣宗被成吉思汗的骑兵逼服,之后的几十年,燕京曾满地荒凉。蒙元崛兴后,1206年成吉思汗继位,创立了蒙古帝国,忽必烈于至元元年(1264年)八月,颁诏以燕京为中都,作为陪都。元八年十一月,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北京也被改为元大都,并从上都今内蒙古的正蓝旗境内迁都到此,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封建大帝国。朱元璋灭元建立明王朝,定应天府为南京,定汴梁(今开封)为北京,改元大都为北平府。而四子燕王朱棣灭明惠帝建文夺取帝王后,于永乐元年升北平为北京,四年从金陵南京迁都到了这里。清朝,努尔哈赤先是迁都沈阳,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顺治元年又由沈阳迁都至燕京。在三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北京先后为燕、前燕、刘燕、辽、金、元、明、清的都城。从东晋到五代的五百多年间,北京三为燕都。金代的中都起,到元、明、清均为皇都。
在北京的历史上有一种现象值得一究,这就是每当中原王朝强盛时,常以北京为经略进攻东北边民的前进基地。而东北少数民族的崛起,也常以北京为南犯中原地区的进军据点。它始终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军事要冲。忽必烈置燕京为帝都,是因北京“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朱棣决定由南京迁都到北京,是由于他看中了北京势踞形胜,实为“龙兴之地”。清朝顺治皇帝迁都北京,是他认为北京的形势,使得自古而兴王。那么,北条干龙究竟是怎样在这里聚结的呢?
司马迁《史记》载:“夫燕亦渤、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北临乌桓、夫馀;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列。”另有史料称它:“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而太行山自平阳之绛西来,北为居庸,东人于海,龙飞凤舞,绵亘千里。重关峻口,一可挡万,独开南面,以朝万国,非天造此形胜也。”《大兴县志》载文:“东枕辽海,沃野数千里,关山以外,直抵盛京。气势优厚,文武之丰镐不过。天津襟带河海,运道咽喉,转东南之粟,以实天庚,通州屹为钱辅要地。北侧居庸耸峙,为天下九塞之一。悬崖峭壁,保障都城,雄关叠峰,直接宣府,尤重镇也。西山秀色甲天下,寺则香山、碧云,水则玉泉、海淀;而卢沟桥关门截立,即古之桑干河,京邑之涧也。南皆平野沃壤,桑麻榆柳,百昌繁殖。渐远为流海、为古河济交汇处,水聚溪回,若夫万里河山而都城位北。南向以收其朝拱之势,梯航车马,络绎奔赴,皆自南而北以奉神京:岂非古今第一形胜。”这些记载已把北京地理环境的定向描绘得有声有色。
它之所以能够成帝都、为兴王之地,在外围的地理形势上,中条干龙的脊脉秦岭在黄河南岸一直延伸到河南中部,成为北京的朝山;黄河以界水的形式蜿蜒东去成为朱雀;北京南开一面,广阔的平原为明堂。而内蒙的阴山山脉、河北的大马群山和北部的燕山山脉为送山和主山;太行山、大兴安岭和长白山脉均以东北、西南走向气发京城,成为众山朝拱;怀来、延庆间的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为东西两大水口。这样,鸭绿江在它的最后边,黄河在前牵着它的头,朝向迎千山万水,被拥护环抱、重叠往复,使其形成天然的巨大龙穴,北龙所有的气脉均结。
近案格局更为奇胜。它雄踞在华北大平原的北端,北面和西面为连绵不断的山岭所环绕,仅东南一面开向平原,东距渤海只有150公里。后背所囊括的军都山、西山的燕山山脉,在南口附近与西南奔来的太行山山脉相交会,形成了一个弧形的山弯,犹如一把太师椅拱卫着北京。而太行山山脉,历史上被看作是“神京右臂,”八条通道被视为“太行八径”,止于居庸关,成为西北的门户。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洵河等海河水系都从西北涌来,纵横交错流贯北京,加上燕山山脉至渤海,天津海河聚止渤海湾,南有黄河牵首,依山面海,得水藏风,是中南两干龙结穴所没有的。
由于太行山山脉在南口附近与燕山山脉相交,犹如二龙戏珠朝拱了北京,所以在地理气势上,尽管燕山东去所生各支龙在沿途各县市也有较好的表现,但自古地理大局是迁西不如遵化,遵化不如蓟县,蓟县不如平谷,平谷不如密云,密云难抵怀柔,怀柔难抵昌平,昌平难抵海淀。而海淀的地理最佳处则在西山。
就是在这种局势下,古代帝王置建北京城,自然看重的是它为龙脉大聚之地。从故宫到整个北京老城,免不了按照龙、砂、水、穴的法式来选址、建设和营造。时至今日,现代建筑的崛起也始终难以脱离地理上的制约和影响。若把现代建筑与古代营建结合起来,整个北京城,以门为支点和纳气口,以路为四象,西直门通往西北的铁路象征了八卦中的天门,东直门通往东北的铁路为鬼门,京津塘高速公路为地户,京石高速公路为人门。从小红门、大红门开始,把左右各门相连接,北京城前门以南,实为一顶皇冠,呈纳阳之势。天安门、地安门和东西向的朝阳门、阜城门交合出北京的中心点;这个点在故宫的后门、景山的前门。天坛、日坛在中轴线以东为阳,月坛、地坛在右为阴。环绕城廓的南北两条护城河,都由昆明湖流来,而此湖的上源则在西北部的玉泉山上。它们一条环抱南城区,绕东便门流人通惠河;另一条绕东直门向东流去,使整个北京城负阴抱阳,阴阳互受。从景山向南眺望,故宫及天安门广场向一颗硕大的头颅枕在景山上,北京中轴线则直冲着十三陵的天寿山祖宗脉气。
按地理的取意和中轴线的设置,既可把北京这座皇城看作是坐落于北龙聚结的将军大座形真穴上,也可视为金鸡抱卵。将军大座是以燕山为靠背,太行山及燕山东去的支脉分为左右扶手。金鸡抱卵是太行山与燕山相接形成的弧形,南有黄河和延伸过来的中龙秦岭为朱雀和朝山,北京犹如一只卵屹立在北龙环绕之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北京选址,距昌平北部的天寿山达几十公里,原因在于若靠来龙太近,有被逼被压之感;若离的太远又有难得脉气之憾。所以,如今的北京登高北眺,驻远势以环形,聚巧形而展势,远近得体。
也许自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之一的伏羲氏在黄河得龙马负图而出起,当海内外多元民族以不同的信仰分别把天地日月、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草植物甚至男女生殖器官当作崇拜对象时,古老的中华民族却选择了以龙作为图腾,并发展成独有的龙文化和图腾文化,以致所有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作龙的传人。
&“图腾”原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思是“他的亲族”,其核心是认为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是本氏族的始祖和亲人,从而将其尊奉为本氏族的标志、象征和保护神。它是人类原始社会世界性共生的文化现象,也是人类文明的萌芽阶段,世界各国不少学者,都对图腾崇拜这一既古老而又奇特的文化现象做过考察和研究,普遍认为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
&“龙”作为古老的图腾,对中华民族所产生的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实为久远。甘肃省马家窑出土的大约4000年前就绘有龙形图案的彩陶上,清晰地绘制着连续不断的龙象图形,龙身两边有许多在空中挥舞的爪子,足以证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龙的原始图案并产生了图腾崇拜。这个传说中是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历来被看作是神佛的侍者,具有无比巨大的神力。高翔云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形象和令人顶礼膜拜、奉为始祖的神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逐渐成为有着至高无上封建皇权的象征,皇帝身体各个部位就被比喻成龙体、龙颜、龙首等不一而足的尊称,皇帝的后代也被尊为龙子龙孙。
古时对龙的认识有多种多样。在天文上,它是个星名,为东方苍龙七宿的统称;《左传·桓公五年》所说的“龙见与雩。”也是指岁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有“蛇乘龙”的记载,“岁星木也,木为青龙。《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中关于“深山大泽,实生龙蛇。”之说和杜预“凡非凡之地,多生非凡之物。”所言非常人物指的实为帝王将相。把龙比作皇帝,最早见于《诗·小雅·蓼萧》:“既见君子,为龙为光。”《易·乾》中的“飞龙在天。”惯休的《寿春节进》中的“圣运关天纪,龙飞古帝基。”傅成《赠何劭·王济》中的“吾兄既凤翔,王子亦龙飞。”无一不是古时用龙飞来象征帝王即位的。《南史·王僧虔传》中“于时王家门中,优者龙凤,劣者虎豹。”《新唐书·太宗纪》中“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则都是用来形容帝王的相貌;就连古代帝王穿得衣服,也都用龙卷、龙衮来形容;《礼记·玉藻》所说“龙卷以祭,画龙于衣。”说得便是天子的卷冕,即衮冕;古时所说画龙形卷曲于衣,实际上只有升龙降龙却无卷龙。龙即是皇帝的观念,使得龙鳞在帝王衮服上都成了龙文。即使在官场上比喻隐匿和退隐,都有《汉书·杨雄传上》记载的“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龙蛇之蛰,以存身也。”但是龙的九个儿子却被李东阳在《怀麓堂集》把他们都变成了兽形:“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便成了胡琴头上的刻兽。睚眦,平生好杀,成为刀柄上的龙吞口
。朝凤,平生好险,成为殿角上的走兽。蒲牢,平生好鸣,成为今钟口兽钮。狻猊,平生好坐,成为佛座上的狮子。霸下,平生好负重,成了碑座之兽。狴犴,平生好讼,成为狱门上的狮子头。负唄,平生好文,成了碑两旁的文龙。喙吻,平生好吞,成为殿脊上的兽头。”就是这样的图腾,使龙与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然,最早提出龙图腾说的是闻一多。他在一篇专论龙凤的文章中称:“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人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历史上的夏殷两朝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所谓夏殷图腾,实质是两朝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从有文字记载的夏、商、周几千年中国文史资料和神话传说中,远古时代民族英雄人物和天地神灵异怪很多都与龙凤图腾有着紧密的联系,“龙的传人”又秉承“玄鸟生商”“玄鸟生秦”的传奇故事,龙图腾便日渐演绎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基本范畴。
但是,旧时对龙还有另外一种全新的认识和释解,这就是被历代帝王们称为关乎江山设计之术的龙脉思想。中国古代龙图腾以颜色标识分为青龙、黄龙两种,按龙的形状区分有蛟龙、龙蛇、人面龙、马头龙等,地图上的龙形地理构造显示出青龙和黄龙的颜色标志,它是以海洋、陆地地理构造表现龙首为特征的。青龙因其头尾地理构造皆藏于海底,地图显色青蓝而得名;黄龙之首则由陆地地理形态构成,在版图上显示黄色。二龙的身躯都是由海底山脉——大洋中脊山系构成;但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是,不论藏于水下还是见于陆地,都以气与势的形态表现出来。因此,
所有著名的堪舆家都把山势称为龙,将起伏绵亘的脉络视为龙脉,气脉所结看作是龙穴。
这些上知天文、下彻地理、中通人伦的堪舆家,对龙的认识是基于掌握“脉气”以及人类与“脉气”相互依存关系基础之上。他们眼中的龙,是在大地上生发的山脉,由于群山峻岭具有龙的腾伏气势,故以龙的全体比喻山的形象。延绵起伏的走向称作脉,犹如人身上的脉络,运行着气血,从而从地理上成就了作为古代哲学范畴寻龙捉脉的环境、建筑体系,并有机地利用天人合一学说,注意了星象上的四方分区——东、西、南、北在地理山势上的搭配,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合理布局,把“龙为君道,砂为臣道;君必位乎上,臣必伏乎下,垂头俯伏,行行无乖之心;布秀呈奇,列列有呈样之相。”依据这一准则,得出了一园一城,一郡一村和一宅一户的营造结论。然而龙脉犹如一棵大树,有大干、有小干;有大支、有小支;干龙长而大,支龙短而小,好比祖宗、父母、子孙一样。但不论是干龙还是支龙,都以水为定。水是龙的界,龙行则得水,水界而龙止。大干龙由大江大河夹送,小干龙则由大溪夹送;大支龙以小溪小涧夹送,小支龙以田源沟渠夹送。看水源的长短便可知道干支的大小。《考工记》中:“凡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涂焉。”指的就是山与水的相间得体。
古人认识宇宙、追询成就天地之道的同时,在“崇效天”或“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观念、信仰的支配下,观照并效法自然,&&以“宇宙图式”选择处于“阴阳枢纽”的环境,构建人的巢窝和归宿,于是便形成了庞大而深遂的营建理论。这个概念在伏羲氏时代就已有了萌芽,《诗经》、《仪礼》、《春秋》、《孝经》里,都有古人营造时踏山寻龙的史载。周文王起,这一先古无法命名出“科学”二字的地理术十分流行,只是正史记载始于汉代而已。到六朝,地理理论才被升华至哲学范畴。同样,公元1000年,印地安人也认识到了大地龙脉的存在,并以东方龙的图画标示了下来。
对于龙脉思想和脉气,英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及印尼人都予承认并加以研究。英国人查理为地理营建所下的定义是“可以使生者与死者的处所与宇宙气息中的地气取得合和。”西方人也认为,如生者的居室与死者的坟墓建不到适当的地方,各种灾难便会影响到生者与墓中死者的子孙;相反,龙脉吉地将带来禄寿与福祉;这与古人所写《阳宅一书》大致相同:“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若大形不善,总内形得法,终不全吉。”更重要的是,“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个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所以,地理营造理论中关于社会居住的定向,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用。日本学者认为:“去掉了气,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就无从谈起。因为地人相应,大地中流动着龙脉之气,与人之间的感应是相互交融的。”英国伊特尔从“理、气、数、形”四个方面评价中国的风水理论和学说,认为首先是万物都处在一个天地相应的整体关系中。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太阳、月亮、二十八星宿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和它们与地球昼夜、节令变化、灾情间的关系。在把天象当作世界的真实观念下,试图通过它来打开认识自然的大门。在宋代,被朱熹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制约万物的是“理”,它以一定的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运动着,由最初的混沌产生了阴阳,进而演化出天地及一切自然事物。其次是宇宙天体的存在和显现,时空交替、类型各异,它们能够合谐地共存,是由于处在适当的位置,有着一定的量和轨迹,从而相互任用达到平衡,归结起来称为“数”。地球上的自然事物也反映着数的平衡,考虑到阴阳的不停运转,这种数的平衡也是动态的。再次是遵循着“理”,在一定“数”的平衡中,推动世界形成并作为一切存在物生命过程的能量,而释放出来相互影响,这便是气。另外,“理、数、气”都不是直接看到的,而大地上的一切事物则以其外在形象,潜在地反映着理、数、气,通过地和天的对应比较,可以发现其形。他还认为,风水是可以被称作宗教与科学一种完全混合的学科。五岳在天为象,在地为形,天地之精才成就了三山五岳。
地脉不兴、人文不焕,讲的是龙脉与人类的关系。多才雅得江山助,凤龙秀脉从今振,也是说小到家庭,大到国家,不择龙势、不承脉气难以兴旺的道理。因此,自古朝廷拥有专门的堪舆家、地理师和营造家,他们往往起着规划师的职能作用,许多著名的建筑师既通工匠又通地理和龙脉。
阴阳的微妙交感和潜移默化,虽不易被人所察觉,但龙起龙兴、图腾崇拜却造就了东方中关于龙脉的不朽文化精髓人对自然留连的天性是无法泯灭的,令人心旷神怡的青山绿水、使人陶醉的奇异颜色以及秀丽的风光景致,无不显现着自然的伟大力量和神奇。而自然由阴阳二气支撑和养育着,四季的分明交替,实际是阴阳二气循环作用的结果。它不知不觉充斥着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让人对它欢喜、忧虑、敬畏和惧怕。最能体现阴阳二气存在的是天气的变化,不管春夏秋冬,太阳这一宇宙的主宰总是在大气层的隔断下,几天露面又几日回避,使得人类所生存的地球时风时雨、时好时坏,这一结果都是因为阴阳二气在外围空间里滚动和翻腾着。能够体味到这种气感的,是你可以走进一座山洞,夏天进去它凉爽无比,冬天进去
它又侵袭和弥漫着股股暖流,一凉一暖便是地气或叫阴阳二气的具体形态。
当一些对龙图腾有着探秘心理的人,从地理结构和版图上探索和追寻龙的足迹时,先前的古人早就对中国地理进行了三番五次的研究并形成一致看法,以地气来论龙捋脉。他们认为地气有如人和动物的脉络流通,风与水的好坏可以影响到整个人类社会和国家的命运。因此,自战国到明清,涌现出众多研究地理风与水、气与脉的大文人。最为著名的有战国的樗里子、秦代的朱仙桃、汉代的青乌以及后来的张衡、谢灵匀、管辂、郭璞、肖吉、李淳风、袁天罡、朱熹、陈希夷、蔡元定、刘伯温和晚清的魏源、翁同等大学者,&&留下了堪舆、卜宅、相宅、图宅、青乌、青囊、形法、阴阳、地理、山水之术等各式各样有关地理的丰富史料。这些著名的地理师们集天文、地理、&&自然于一身,不仅可以堪龙踏脉,还精于通过考察自然来预知未来,许多都被钦定史册。后汉时的袁安,父亲去世后,母亲叫他找下葬的地方。路上遇到三个书生,指着一个地方说:“如葬此地,当世你可官至上公。”葬后,袁家果然累世隆盛。作为一代星相地理师的魏朝管辂,随军西行,路过母亲的坟墓时自称:“林木虽茂,但不能长久;玄武无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齐备,法当灭族。”时不过两年果然应验了他的话。晋代的郭璞因母丧而去职,在暨阳为其堪地入土,离水边只有一百多步;人们劝他说离水太近,不要葬在这样的地方。他却回答说:“这块地很快就会变成陆地。”后来因河沙淤积,离墓地数十里都变成了桑田。有一次,他为别人办丧事,皇帝化装成庶民来观看,问:“为什么要葬在龙角?按法律是要灭族的。”郭璞称:“葬于龙角,主其人不出三年将有天子降临。”令皇帝感到十分惊讶。《晋书·羊祜传》记载称善于相墓之人,说羊祜的祖坟所在地有帝王气,如凿穿了,羊家将会没有后人。羊祜听完,不愿家里人有那种造化,便自凿墓泄气;但相墓人仍说,即使这样还会出现断臂三公。后来羊祜果然坠马断臂,官至三公,果真没有留下后代。《唐代·严善思传》记载:严善思升为给事中时,正遇上武则天驾崩,朝廷准备把她合葬到太宗的乾陵里。严善思说:“皇帝为尊,皇后为卑。尊者先葬,卑者不可后进。乾陵的元阙石门是用铁水浇铸的,不用攻凿难以打开,一旦攻凿又会惊动神道。从其它方向掘隧进入墓室,也会改变当初下葬时的神位,更加有害。以前修建乾陵时,国家已经发生大灾难,易姓建国二十多年,现合葬开乾陵,怕又要出现祸殃。帝后合葬不是自古就有的规矩,何况会引起国家不宁呢?汉代,皇后死了就另起陵墓,延续了四百年。魏晋两朝,帝后合葬却不长久已经应验。因为三山的精气,上升到天空就变成列星,死者葬得其所,后嗣才能昌盛,不如另选地方安葬武后。”尽管唐中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自此以后,唐朝未得安宁是被证实了的。
&《史记》记载,樗里子在秦武王时被封为宰相。他的家在秦昭陵庙西的渭南阴乡樗里。昭王七年,他死后葬在渭南台东边。临终时说:“一百年后将有天子的宫殿夹着我的坟。”汉朝建立后,修建长乐宫在他的坟东,未央宫在坟西,果真把他的墓地夹在了中间。
隋代,炀帝继位后,封肖吉为太府少卿,加位开府。一次,肖吉行径华阴县,见到杨素的墓有白气冲天,便报告了隋炀帝,称这是杨家将遭兵祸灭门的征兆,如不改葬,灾祸无法避免。隋炀帝劝杨素的儿子早改葬父墓,但杨元虽注意到墓上白气冲天,却认为是吉祥的征兆。不久,杨家果然受兵反牵连遭到灭族。
唐代的袁天罡,李淳风都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和堪舆师。唐太宗贞观中(约366年),有望气之人秉报大宗说:“观测天文,西南千里之外有王气。”太宗让袁天罡测步王气,由长安至阆中城,果见灵山葱郁,脉在蟠龙山右侧,凿断石脉,水流如血。而李淳风所步测之脉也在此处。
&《挥尘后录》一书中有关记载黄巢王气的事例,称中和三年,太白山人每三年入州市一次,三四十年不见苍老。有一年夏天,他拜见金州刺史崔尧封时说:“本州直北方向有座牛山,山旁有个黄巢谷金桶水。大寇之帅黄巢盗据上京已六年,建立齐国,年号金统,必有王气在北牛山。如掘破牛山,黄巢必然会失败。”崔尧封和州官商量后,每日派人挖掘牛山,后崖被挖塌。十丈深处有一个石桶,深三尺,直径达三尺,桶中有一条黄腰兽,还有一把三尺长的剑。黄腰兽叫了几声便死去。黄巢的势力在这年秋天果然衰败,中原被克平了。
明代,苏州的周仲高从钱塘到达昆山,对人说:天下将起战祸,哪里都不如娄江好,要在此住下去。后来,钱塘城果然毁于战争,唯昆山平安无事。而瞿江州的非幻和尚,江西的廖均卿、游朝宗以及著名的地理师刘伯温被明成祖朱棣一起传命到北京,於永乐七年在昌平为明朝皇帝选择了陵园,这便是闻名于世的“明十三陵”。其实,做为辅佐朱元璋得天下的军师,刘伯温早期还为明代皇帝选过一个“十四陵”,&&即现在十三陵东面的山上距约十里之遥的延寿寺。那里有龙凤松各一棵,龙在院内,凤在院外;龙树九层九大枝共计八十一个岔,不知哪里是头哪里是尾,全都朝向北面的祖山龙脉。尽管后来无帝埋葬,却在明朝皇陵独占一席地位,如今后建的寺庙里供奉着一尊玉佛观音。
地理作为一种古代相传的文化,从中不难看出,所谓的龙脉也好,风水也罢,所有的都没有离开山水,讲得都是山与水的关系。山水是什么?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
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随着山势龙脉的起伏,在地中运行生发内气,水流不止而起外气,内外之气便运生了万物。&&因而,朱熹有“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生物之具也”的论述。凡天地万物的形成、生存空间的优劣,无不是“气”的作用。正因如此,古人在寻龙望势的基础上,把风水地理的范围和视野拓展到望气上,又称“凤角!”。
古书记载,先人们把气分九种并用于战事。第一为帝王气:气内赤外黄,或赤云如龙,气游于天,其地先见此种云雾;或如成门隐现,或如千石粮仓,经常带有杀气。森然如华盖,有时带加五色,多数出现在早晨或黄昏。有时象高楼或青衣之人;城上之气就象龙马,郁郁冲天。第二为猛将气:两军相峙时,气发其上,如龙如虎,杀气森森。行前气先发。大凡此气出现,即使没有战事也必有暴兵动乱。这种气或白如撒开的粉末;或象火烟夜晚能够照人;有时白中带赤相互缠绕,如山林竹木;有时又呈现出紫黑气,上黑下赤,状如旌旗;有时青白相混,这时便会出现急战。前白后青,将弱士勇;前大后小,将怯不明。黑气中赤气在前,将勇不可当。如气青疏散,将怯弱。气发后逐渐变成山形,对手在深谋布阵。如象蛟蛇咬人,士气高昂。气上与天连,军中将出名将。第三为军盛气:两军交战,军营之上有布帛似的云。前广后大,则在行军;如象索牛、斗鸡,军中士气不佳。这种气在天呈日月晕状,云气在中天,似华盖,军胜不可挡。第四为军败气:此气若是上黄下白,定有喜庆。气在地行,如朝北退,将士死散;东退为害,西退将死。气如马肝、死灰、怎见怎没,忽聚忽散,士兵自灭。气连夜照人,军中将士散乱必败。气如双蛇,如尘如粉或人头,将士多有流血。气状如赤气象飞鸟,似灰气,可以攻城。其气出复入城,人散逃亡。日色无光,军败如山倒。若雨蒙雾风降临,战必胜。第五为伏兵气:标志是圆浑长黑,赤气在中,乌气之后有白气;两军对垒,赤气所在处,下面有伏兵。第六为暴兵气:如瓜蔓相结,来而不断。气焰从天而降,流入军营,必遭兵乱将死。黑气临营,或聚或散,如鸟归巢,敌方恐惧,终必逃跑。凡白虹,或复现,或入营,或在黄昏出现,皆为败气。第七为城胜气:气青为喜,尘黄为忧。白气如旌旗,城上隐现,或攻城。赤气向外,或中间有青色如星晕精,皆为内兵暴乱。第八为屠城气:赤气在上,黄气在相绕,城中告急。气散漫一方,众人前来相依。四方无云,惟独有赤云如旌旗,下面必有大兵。四望无云,独有黑云极天,大兵临城。云气如虎豹,三五相聚,国家必起战争。第八为战阵气:标志为青白如脂膏。空中独有赤云如狗,其下必有战事。天气晴朗、风云不动,不会有战事发生。第九为图谋气:白气成群,必有阴谋。日月蒙胧无光,士兵内乱。天气阴沉而不降雨,昼不见日,夜不见星,不为吉祥。阴沉日月不露,不见星辰,如云似障,君臣相谋。昼暝夜昏,黑气游历,中含五色,内外相通有谋。
古人这种望气法,固然指得是天空中的云气和雾气,但没跑出阴阳二气的界限,不管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在自然和地理中却以特殊的形式存在着,并在军事和国事活动中有不可否定的地位。而地气做为古时山川龙脉的生发之源,同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地理上“龙”的概念,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先人对气的认识和把握,是气化生了自然、大地和龙势,不能不使人感到它有一种无形的能量
世界山脉初探
地球上自然环境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山川和河流,经研究发现:山脉是地球上有规律、有体系的有机组合,地心蕴藏者巨大的能量,是山脉的心脏,山脉体系宛如大小动静脉,在地表盘沿运行,将地能有效的散布于地表,滋润着生命。河流是山脉运动的分割线,是山脉形成的汇聚产物。山脉---一本万属,山有体系有源头;水---万属一本,万水归海;山脉既气脉,气遇水而止,水界山止,或山止水交;一山两水,山水相伴曲折前行。
据研究所知:世界共有五条山脉,起祖点都在阿富汗和帕米尔高原,中国独占三条,其余两条奔赴外洋。古语:得气(山脉)者人旺,中国人口浩浩荡荡足有十三亿;得水者财旺,沿海地带生活富足。外洋两道山脉,左一道山脉走欧洲,经地中海到非洲,止于好望角;右一道山脉走苏联,经西伯利亚过白令海峡到北美洲,又经过加勒比海到南美洲,止于合恩角;往前沿伸过得雷克海峡到南极洲。中国境内的三大山脉,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天山山脉东止于黑龙江;昆仑山山脉斜下东南,止于安徽;喜马拉雅山回勾止于缅甸。
从大地理位置形态上研究,基本上可以推测出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性格;综观世界地图,外洋两道山脉象两道护砂,非洲处于虎砂之上,美洲处于龙砂之上。古语:虎砂出刀头,龙砂出戏子;因而,欧洲人爱战,非洲暴乱多;美国人爱讲演。中国地理地貌象一个宝珠,前有案山澳大利亚,内体护砂(右)朝鲜、日本;(左)还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星为台湾、海南岛;整体配合完美,因而中国人比较聪明。
&&&我们研究发现,由于地域的不同,山脉、河流的构成不同,就会造就出不同性格的民族特性,这是什么诱导原因哪?我们用现代力学理论完全可以解释清楚,因为,在外界环境中存在有很多无形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就象父母的爱、情人的爱,只能感觉到,而不能测定出来,人类之间的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这一点谁都清楚;其实环境的作用力,就象爱一样,改变着居住在她怀抱的人类。虎砂上产生一种肃杀之气,会诱导居住此地的人类产生打斗的欲望,就会出现猎夺、战争;龙砂上则产生一种清高之气,同样会诱导居住此地的人类产生清高之念,宜出文人、学者、艺术家;山脉的分叉点,有时可以形成结穴点,结穴点上气脉壮而醇厚,会诱导居住此地的人类产生领导欲望,也就是会诱导出现领导者。
古语:千里来龙,千里结穴;然而,具体记载不多;世界五大山脉,每条山脉分初结、中结、尽头结;经过十几年的考察,本师门,发现:全球千里以上的结穴共有二十六个,几乎全在我国;香港结一个,海南结一个,台湾结三个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蜚声中外的原苏联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